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发布!回曰

202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发布!

近日,202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发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同时也涵盖社会科学领域。2020年共有2506种期刊入选,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期刊2106种,社会科学领域期刊400种。社科类期刊名单如下 来源:综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及其他网络内容整理,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

忠心耿耿

8本!2020年SCI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名单

2020年,载入史册的,已经很多很多。挤出一点点地方,给中国新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们吧:按例啰嗦几句:1. 大学显然比科研院所和学协会多。由于按照专业建所建学协会的原因,科研院所和学协会,在拥有一两种顶级期刊后,一般没有动力创办更多的期刊了。大学则不然,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一旦A学院创办SCI期刊成功,BCD等学院很可能会积极跟进的。好的学院,有比较强的多个系,足以支撑更多的期刊。比如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现在就支撑5种左右英文期刊,上表中的Underground Space,是其地下系的;同济大学作为第三主办单位参与的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也在土木学院;2020年高起点新刊《智能建造》也在土木学院(2021年Launch);还有两种好像还没有CN号。不少双一流大学,已经意识到创建世界一流期刊,对双一流建设的促进作用,陆陆续续行动中啦。可以预期,这一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不过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也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创办多个英文期刊的研究所也越来越多。目前看,可以分为两类吧,或者两种模式。一是姊妹刊模式,比如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Cell Research和Cell Discovery(此刊值得特批一个CN号哈),再比如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Molecular Plant和Plant Communications。二是平行多刊模式,比如上海光机所(英文4种,第5种策划中)、长春光机所(英文3种)、成都光电所(英文2种,好像策划了5种,陆续实施中),其实北京的过程工程研究所已经在2种SCI期刊(Particulogy和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的基础上,新办了第3种英文期刊(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第4种也策划中。如果更多的研究所愿意行动起来,形势或许更加喜人。2. 新刊较多。今年新收录的期刊中,李德仁院士主编的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有20多年了,难得的坚持,非常不容易。此外多是新刊了。新刊的好处是,没有历史包袱,可以高举高打!我在多个场合建议,新刊就应该高举高打!以中国科研目前的国际合作水平,大部分新刊拥有相当强的调动全球学术资源的能力,利用好这些资源,高举高打,很快就可以成就一本不错的SCI期刊的。当然,后续还得好好运营,维持好口碑,以争创世界一流,至少不能砸了咱中国期刊的招牌。3. 比前几年略少。有人揣测,是不是受疫情影响?我倒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目前就这么多英文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为359种英文科技期刊),已经收录70%左右了,这个数字不低了(国际大型出版商的数字多是50%左右才)。后续,随着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的陆陆续续创办,绝对数肯定还会增加,年均两位数问题不大,但相对数应该不会有大的起伏。一点说明:由于CN号、所有权等原因,可能统计不完全,欢迎大家指正。

万物亦然

最新国内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国内期刊封面投稿特点,SCI必备

科研绘图有针对性投稿,会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画上一期科画介绍了国际期刊及影响因子排名,详情见最新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图解读,SCI收录神速本期SCI-HUA科画介绍的是国内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1.CELL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5.393《CELL RESEARCH》中科院主管的一份月刊, 期刊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染色质、表观遗传学与转录、小RNA功能与机制、癌症生物学、免疫与分子发病机制,分子和细胞神经科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2.FUNGAL DIVERSITY2017-2018影响因子14.078中文名《真菌多样性》,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2011年3月,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泰国菌类研究基金会主任、《真菌多样性》创刊人 K. D. Hyde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办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真菌特别是高等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积累,建立了我国第二大真菌标本馆,在真菌系统学、真菌化学、真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期刊的宗旨和定位是:发表真菌学科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真菌多样性、系统学、分子系统发育及进化等方面的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促进真菌学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3.Bone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2.354《Bone Research》成立于2013年。编委会由国际杰出科研人员组成。主编是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创始编辑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徐曹教授,执行主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Thomas L. Clemens教授。副编辑由国内外骨科学的顶尖研究人员组成。期刊专注于骨骼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再生的基础和临床方面,并支持基本调查和骨骼相关临床研究的最重要发现。该期刊的目的是促进全球传播骨相关生理学,病理学,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研究。4.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7-2018影响因子9.408《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是一本科研行业评审类期刊,主旨为回顾中国和世界各地科技的前沿发展。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包括物理和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主编为白春礼院士,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院士,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46%,国际编委占41%。5.Molecular Plant2017-2018影响因子9.326Molecular Plant创刊于2008年,由Molecular Plant上海编辑部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合作出版。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IPPE)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CSPP)主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6.Nano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7.994《NanoResearch》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公司合作出版。是一份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和跨学科研究期刊,专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权威和综合评论,以及通信和全文格式的原创前沿研究。7.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7.551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由曹雪涛院士和田志刚院士共同主编。是我国免疫学领域唯一的SCI期刊,2010年加盟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目前已被全球著名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PubMed》、美国《SCImag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涵盖涵盖基础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我们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包括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8.Protein & Cell2017-2018影响因子6.228《Protein&Cell》 是一本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负责海外发行。发表文章有关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多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期刊重点是蛋白质和细胞研究。该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干细胞,植物科学,蛋白质科学,结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此外,期刊还提供有关中国研究政策和资金趋势的最新研究重点,新闻和观点以及评论。9.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5.595《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是国际同行评审的期刊,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期刊专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之间的横截面的跨学科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学科,比如干细胞研究,信号转导,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癌症生物学,分子发病机制,神经科学和系统生物学。JMCB的文章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学科的融合趋势,有助于传播具有不同寻常意义和广泛科学兴趣的研究结果。

潜水艇

中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委员建议:争取国内外优秀论文首发权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从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主委、贵州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孙诚谊委员提交了题为《关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建议》的大会发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170种。但孙诚谊指出眼下存在的问题。2010-2019年,中国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18.06%。10年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孙诚谊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对国内优秀科技期刊认可度不高,导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争相到国外期刊发表,中国的科研成果无偿由国外编辑评判,创新成果在国外期刊首发。他同时强调,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期刊相比,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多而不强,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偏弱,资源整合能力和融合发展能力不强,缺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针对上述问题,孙诚谊建议:第一,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一流科技期刊应定位于国际化,认真学习国际知名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经验,利用国际编委会扩大国际宣传组稿,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有较强联络能力和个人号召力、能为期刊组稿推荐优秀论文的专家学者进入国际编委会,从国际化角度策划学科热点和论文选题专辑,聘请国际知名杂志的编辑定期指导,通过国家编委会的人脉资源扩大国际稿源;进一步促进出版规范国际化,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合作出版相关法规、合作谈判、合同签订的业务培训,强化国内科技期刊的版权意识、市场意识等,召开国际期刊合作经验交流会,建立编辑部相互沟通的渠道,共享国际合作经验,规避合作陷阱,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或与知名国际出版商合作,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第二,争取优秀论文首发权。重大科学发现或科技成果的首发是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重要的主成分。从国内来看,论文外流的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北京、上海等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也是论文外流最严重的地区。国内科技期刊应在约组稿件方面下功夫,向学科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约组原创一流的稿件,争取中国优质优秀论文首发权;从国外来看,要发挥国际编委会的优势,通过编委会成员,利用编委的影响力组织高质量的稿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使发表的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内最新而且权威的研究动态。第三,加大期刊国际传播力度。科技部门应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学术水平高、知名度大的科技出版机构和期刊数据库,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出版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走集团化、产业化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道路。扶持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英文刊早日进入世界一流期刊;对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争取将中文刊办成国内一流期刊,加快推进期刊英文转型发展,争取让英文刊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为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做好储备。搭建国际科研交流平台,积极主办、承办或参与国内外领域学术会议,通过展板、宣传品、赠刊、主题报告、沙龙等方式,向国内外学者介绍期刊,加大科研成果的国际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国内外科技人员对期刊的信赖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第四,建立促进国内学者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目前,在国际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在该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人员职称晋升和课题申请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外部约束是驱使他们选择将科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尤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应改变这种外部约束,管理部门应建立公正评价研究人员贡献与报偿的机制,促使中国学者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第五,建立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汇聚学科前沿研究人员的中国科技期刊审稿队伍。信息在全球化时代高度流动,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可采取同行约请、同行推荐、作者举荐、专家遴选等方式,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变化要求、能紧紧把握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熟悉领域专业工作、热衷科学研究,客观、公正、高效、高水平的国内外行业领域审稿专家队伍,作为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领域发展动向、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质量保障。来源:澎湃新闻审读:喻方华

蛋炒饭

SCI崇拜 别把中国科研带偏了

视觉中国供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近30年的SCI一定想不到,自己会从一个最初是为了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找到与自己研究工作密切相关论文索引的工具,发表国际论文的示范并引导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推动者,逐步变成某种程度异化和扭曲科学研究目的,绑架科研和学术评定,让国内学术共同体爱恨交加、心情复杂的核心评价指标。科研是为了认识世界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论文只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由于我们对科研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把复杂的科研活动简化成等同于论文发表,再用论文发表的载体区分研究者水平高低显然是不靠谱的。如同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必须进行主动或者被动调整类似,如今破除SCI崇拜并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一环。当然,一切问题的根源,不是SCI,而是异化它的力量。SCI引入中国的前世今生上世纪60年代,《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在美国正式出版。之后又拓展到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领域并发行了网络版Web of Science,成为世界上权威的科学文献引文数据库和功能完善的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与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并称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从本质上说,期刊和所发表的论文只是SCI的统计样本, SCI的核心是科技期刊和论文索引(Index),就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在资讯不够发达的年代,SCI对于科研人员查阅最新文献、减少期刊订阅成本、追踪国际科技前沿以及具体的课题研究时有较大的帮助。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SCI原来的本质功能逐步衰减。然而,它通过统计大量的论文以及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的功能,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改革开放之前,科研水平高低、科研经费的拨付,并没有什么量化标准,也没有同行参与评价,完全是由行政部门官员说了算;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同行评审,但当时直接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数量有限,学术圈子非常小,评审不够严谨,主观性太强等。当然,改革开放也让中国科技界放眼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用SCI量化指标来衡量科研人员水平的评价方法,并在之后被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吸收沿用,逐渐成为主流的学术、科技评价方式,对于引导国内学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提升中国科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接轨国际前沿科技,在当时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SCI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当时的SCI给我们提供了科技评价客观的尺子,历史地看,是一种进步。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SCI逐渐被神化,在科技评价中,唯SCI、ESI的做法越来越严重、普遍。为了迎合这种量化指标性的评价模式,有的学者靠热点、拼凑、抄袭等,短短几年发表数十篇甚至百余篇SCI论文,却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有的高校为了SCI的光环,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直接“明码标价”,要求3—6年内要发表多少篇SCI文章,否则不能留任;有的省份甚至将SCI、ESI指标纳入到高校建设指标中……SCI本身有其天然不足与缺陷,一旦唯SCI,其先天的缺陷对于科研整体的误导和弊端就显现出来了:第一,SCI“偏科”严重。不同学科情况不同,SCI无法“一概而论”。由于SCI侧重基础科学类期刊的收录,因此主要适用于以发表论文为主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成果,对很多工程应用学科并不适用。即便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之间也是冷热不均,如生命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容易发SCI论文的学科就应者云集,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就举步维艰;即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偏理论,有的偏应用,有的热门,有的冷门,此消彼长之下,学科内部的发展也会出现极大不均衡。这种忽视科学研究提高对自然界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仅仅以SCI为风向标的功利性倾向完全异化了科研的目的。不仅如此,学者需要发表SCI论文,高校也需要SCI数量光环加持。可以说,SCI、ESI等评价指标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和格局。第二,用确定的时效绑架了不确定的科研产出。正常的科研活动需要做深入研究并长期积累,如果用SCI论文发表的时效、数量来评判,那科学史上很多著名科学家都会被“淘汰”。以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时年59岁的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为例,作为55年以来该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她仅有6篇论文代表作,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还只是发在影响因子1.0左右的学术期刊上。第三,引用率准确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论文的引用率与论文的质量成正比。然而,论文被引用的原因比较复杂,有肯定性引用,也有否定性引用,有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的引用率并不高,比如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很多数学的公理因为是常识而不会出现很高的引用率。而也有不少论文虽然在发表后获得了极高的引用率,后来却发现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去年曝光的前哈佛医学院安维萨教授的31篇与心肌干细胞“c-kit+”相关的论文,不仅引用量很大,还有很多模仿研究,最后因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被撤稿。所以仅仅根据引用率来评定科技成果,就很难全面评定出可经受起长期考验的科学成果,甚至可能评出错误的结果。第四,英文期刊占比过高造成影响因子偏向性过强。截至2019年6月,SCI期刊库收录了全世界1.1万多种期刊,其中主要是英文期刊。这就使得英文语种期刊之间和论文之间有很高的引证率,影响因子随之水涨船高,而其他语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则相对较低。由于SCI期刊较少收录中国期刊,因此很难用SCI这个评价标准涵盖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的中国学者,客观上造成大量的优秀学术成果都涌向国外学术期刊,并使得国内学术期刊严重“营养不良”。第五,很多重大的科技成果无法用SCI评价。论文的发表和引用仅仅发生在学术团体内,也就是说,只有写论文的人才会引用别人的论文。科研是探索未知世界和改造世界,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并不一定是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很多论文可能启发或指导了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了实际问题,但他们不一定去写论文,就不会产生引用。比如,互联网早期的研究根本就不许发表论文、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不是学术论文能够实现的、移动互联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取得的,但这些研究论文很难上得了“高被引排名”。用论文的引用率只适合评价个别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以发表载体评价论文水平,以论文引用次数评价研究人员水平,这肯定不是搞科研的目的,因此科研评价导向要尽快脱离论文指标的绑架。SCI是如何被扭曲的科技评价由改革开放前的行政部门说了算,到有一定数量指标作参考,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过分重视数量指标导致了科研工作忘了初心。这些年对科技评价进行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报刊文章和论文很多,政府部门的文件意见也发了不少,但实际进展并不明显。以论文评价科研水平的方法改不掉的原因可能很多,归结起来可能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我们的职称与待遇挂钩体系单一,或者说只有评上某个级才能使其待遇得到保证。社会上经常质问,外科医生只要手术做好了,能治病,为什么必须发表论文?因为单一的职称与待遇挂钩体系,外科医生要评上职称,才能长待遇,制度上没有为外科医生、农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设计出其他合理增长待遇的渠道,他们也只能按要求拼论文。第二,在文化上我们往往追求显性的公平。显性公平就是要有可靠的数量指标比较,论文数量或被引用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数据容易计量,容易比较。如果不能用定量的数据来比较,用定性估计说谁的水平高,职称判评给谁,也许评审人是出于公心,但难免有人就有认为你有猫儿腻。第三,现行的以论文数量或引用量评价科研人员水平的方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受益团体。对于从事生物、化学、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的人,对于善写和易写论文的研究人员明显有利,期刊出版界明显是受益者。如果改掉现行的评价方法,目前还看不到谁是明显的受益方,当然,分类评价更公平,对国家科技发展有利。第四,各个层次的科技管理部门勇于担当的领导少。口头上或认识上,不少领导都看到了以论文数量或引用量评价科研人员水平的方法产生的弊端,有些评价方法的改革,其实就是部门或单位领导下决心即可,但有些人还是犹豫不决。譬如:很多大学校长都认识到了以论文相关数量来评价教师水平对学科和学校发展带来的危害,但校长有权却很难下决心改变这种数量评价方法。很现实的问题,如,某个学校想取消对发表SCI收录论文的奖励,但我们学校改了,其他学校不改,我们排名下滑怎么办,校长能向学校交代吗?如今,有人戏称SCI、ESI等指标就是学术界的GDP,原因就在于这些指标与奖金、拨款等物质利益因素直接挂钩。很多项目评审组仅仅根据申报材料里的SCI论文数目和引用数量就得出评审结论,几乎不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如何;同时,众多学者的“帽子”、收入也与这些数量指标关系甚大,比如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对学校员工发表在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实行奖励制度,而且把期刊分为不同级别种类设立不同的奖励金额,在《Science》《Nature》等所谓顶刊上发表论文的奖金更高……上述种种,自然就出现了“SCI崇拜”的怪圈。它使得大部分科研人员将科学研究的目的从解决问题演化为发表SCI论文,科研评价成了数SCI论文,这其实也就解释为什么“唯论文”会成为科研领域的大问题。由于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已经被这套量化指标绑架,直接导致了一些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发生,也让一些国内学者更愿意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造成了国内科技期刊水平“矮化”。“SCI崇拜”不破 新评价体系难立中国科技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导向,而破解“SCI崇拜”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科技评价机制能否成功确立,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以下几点:首先,应有效地扭转科技评价的功利化导向。鉴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积累性特点,对科学研究成果要进行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开展全面的综合评估,应将同行评议与其他多种评估手段结合起来,围绕着知识价值进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机构对比、国际比较等。评估内容不仅应包括近期论文的产出和引用,而且更应包括其多长期综合影响,突出同行评议的价值评估。学术界应该减弱对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神圣化,大学和研究机构应取消对发表SCI收录论文的奖励。当然,造成对SCI等指标的崇拜主要是利益的驱动,因此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措施,从上下游系统的斩断这种链条,前提依然是建立有效、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学术和科技评价机制。其次,本土的科技期刊应该起到积极作用。中国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是责任也是义务,受国家科研经费资助的研究成果首先应该在国内发表,让国人能看懂才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一些打着SCI收录、中文核心期刊的噱头,却因为某些评审看不懂国人的优秀研究论文连连拒稿,导致论文作者改投国际顶级期刊,并被封面报道的反转事件时有发生。国内科技期刊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钻研如何被SCI收录,不如多吸引高水平编委和评审,让优秀论文通过期刊真正体现出它的科研价值,才是迈向一流学术期刊的有效途径。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这为中国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只有科研管理机构不再盲从SCI了,学术期刊不再打破头挤进SCI了,鼓励中国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国内发表,才能达到提高中国科研水平国际影响力及保有科研数据知识产权的根本目的。作为学术论文的出口和重要终端,本土学术期刊能否崛起将成为确立中国特色新时代科研评价标准的关键一环。最后,过度重视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国内科技界学术不自信的表现。从国家角度来说,由于国内一些科技期刊的羸弱和评价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中国人的研究成果都争先恐后地拿到国外期刊去发表。科学无国界,但科研经费的来源是有国界的,技术的使用是有国界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更是有国界的。科研成果首先在国外发表,使得国内同行不能在第一时间受益,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这是个大问题,应该要得到根本改变。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从去年开始,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门破除“四唯”“五唯”的专项行动对于中国的学术、科技评价体系无疑是一个破而后立的重要契机,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等多维评价机制的探索将为中国特色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依据。(作者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一板一眼

重磅消息:中国顶级科技期刊被SCI扫地出门,科研狗喜忧参半!

在2019年更新的SCI数据上,人们发现:中国2018年被SCI收录的排名第四的杂志——中国科研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创办的《Bone Research》,已被SCI踢出局,检索《Bone Research》的信息,你会发现此期刊被画了条删除线,并红字警告:未被最新的JCR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已妥妥的被踢出局的节奏啊,下图是被踢出局的“老四”和老大的截图对比:“老四”出局中国顶级科技期刊被SCI踢出局,什么情况?简直是学术科研圈的重磅新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研狗们非常在意的论文、期刊那些事儿:首先先回忆一下3个期刊常识: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即科学引文索引,美国创办,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为重要,所以很多学生都致力于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然而对于中国的SCI期刊而言,经常会出现单位内部人员集中引用内部文献的情况,也就是说自己的医院或者科研单位下的期刊多次被自己人多次引用,也就是自家人一直引用自己人的文章,从而造成影响因子逐年攀升,被引用总数呈区域内直线增加,真实论文质量自欺欺人,估计这也是中国顶级期刊川大华西医院的《Bone Research》被踢出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然而只是一般情况下哦,也就是说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标准。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所以不同领域的影响因子不可同日而语。影响因子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10.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并不能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然而我国国内的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职称晋升、评定奖金等多种情况下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可取的。SCI收录的中国期刊情况:2018年中国共计有197份杂志被SCI收录,其中JCR一区有50份杂志,其中5分以上的杂志一共有16份,影响因子最高的是Cell Reserch 15.393分。中国科研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创办的《Bone Research》排名第四位,可谓是国内的顶尖期刊,然而如此不堪一击,中国期刊、杂志的水分情况可想而知,估计这也是为什么科研圈的顶尖大佬拒绝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都把优秀的论文都发表在国外期刊期刊上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国期刊才面临被出局的命运。人人皆可发表SCI论文了解了这3个常识,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的科研党们如此看重论文?论文,写写写还记得这张图片相关的新闻吧?是的,实验材料被掐了,就毕不了业了,因为没有实验结果来写论文了,没有论文或者论文没有见刊,毕业党们就毕不了业,这也是为什么众多毕业党们对论文爱得深沉,甚至不惜数据造假、买卖论文、或者拿高额的版面费来让自己低学术质量的文章见刊,更有甚者有学生因为论文,延期毕业、抑郁、自杀……高校又如何检验学生的学术能力呢,目前多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或者累计影响因子的多少来衡量,这也就造成了多数学生的论文走数量,少部分学生的论文走质量。论文走数量的学生可能硕士、博士几年,SCI论文发表了几十篇,各种学术奖励拿到手软,然而究其论文质量,可能就是一些东拼西凑的数据、综述或者是一个大结果拆成很多个小结果,拆成很多篇文章来发表;然而那些走质量的学生呢?可能硕士、博士延期几年勉勉强强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一两篇文章,也许会成为师弟师妹们嘲笑的对象,也许是导师眼中的学渣渣儿,各种学术奖学金完全无缘,学业多数延期,因缺少奖学金、学术论文数量难以找到工作……,然而毋庸置疑,这种论文走质量的学生才是学术圈的中坚力量啊!所以中国高校现有的衡量标准真是本末倒置,非常不利于硕士、博士学术水平的健康发展。学生发表论文可能是为了毕业、找工作、拿奖学金,已经参加工作的科研党们更是看重论文,因为在中国学术圈,论文数量或者累计影响因子更是与职称考核、职位晋升、经费申请等各种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导师抢学生的论文、学术论文数据造假、学术剽窃、抢发论文等各种有违学术诚信或者伦理道德的事情发生。哎,因论文引发了一系列畸形发展,如此以往,中国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刊要出局。所以如今中国的顶级科技期刊被SCI扫地出门也许是对中国科研发展敲的一个警钟,中国的论文现状亟待改进,中国期刊的论文质量亟待提高。被出局这件事,我觉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其声挥绰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中文期刊望“洋”兴叹

优秀论文争相“出国” 中文期刊望“洋”兴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一)本报记者 陈 磊“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在近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的一句话引起与会者的共鸣。“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数只有0.37%。在这次主题为“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的会议上,大家为中国优质论文成果外流而忧心忡忡。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认为,我国科学亟待向“深加工”方向转型,摆脱从源头到出口“两头在外”的外包工处境,这首先要从提高汉语的科学“币值”、振兴中文科技期刊做起。发表重大原创成果首选国外截至2017年底,我国中文科技期刊 4599种,占我国科技期刊总量的91%。“中文科技期刊总量可观,但产业规模小,发展滞缓;地域分布广,但同质化严重;学科覆盖面大,但不适应发展需要;学术指标上升,但对优秀成果的吸引力不大。”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斌这样分析现状。他举例,以“大学/学院名称+学报”命名的综合高校学报有519种,占中文科技期刊总数的11.29%,无论是刊名还是内容,都存在同质化问题。“此外,中文科技期刊优秀稿源紧张状况始终未得到缓解。”彭斌透露,据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中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有30万篇论文发在国外SCI期刊上,可见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目前我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远不能称为科技期刊强国。”《科学通报》主编高福院士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其实,中文科技期刊也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论文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但是,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高福坦承。影响因子等评价“魔咒”难破除“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刘忠范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中心任胜利编审举了一个例子:某研究所计算科研成果绩效奖励,赫然将期刊进行分类并依次折算成论文的得分,位于期刊分类金字塔尖的只有两份期刊——《科学》和《自然》。“很多科研机构的‘计分本’明确将一些外国杂志制定的指数作为依据,这很要命!这不是鼓励作者向这些杂志投稿,让政府背书吗?”一位科学家告诉记者。“写文章看影响因子,发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杰青’‘长江’等各种帽子都来了。有些高校发表一篇CNS论文奖励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风气堪忧。”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看论文价值除影响因子,还要看它的“寿命”,即是否一直在被引用。欧阳钟灿用他老领导周光召先生的一句话说:“不要单一追求SCI论文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及热门课题,要做出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真正有生命力的科研工作,SCI各种因子中,引用的生命周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优质论文频频投向国外名刊;另一方面,低水平论文纷纷投向国内劣质期刊。“由于评职称、毕业论文等各种需求,劣质期刊靠收取版面费也活得很好,死不了。”刘忠范说。内忧外患下国内期刊如何突围任胜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各大国际出版集团纷纷创办新期刊,抢占学术资源。“特别是一些大牌期刊社采取‘级联式评审’方式,品牌期刊如果不能录用,编辑就向稿件作者推荐转投其下一级子刊,通过逐级‘筛选’的方式消化了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有些期刊一年就可以发表2万多篇文章。”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成长,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科院学部也通过鼓励院士候选人在中文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等措施,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在此次会议上,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朱邦芬院士建议,对中文期刊实行分类分级评估和管理,即以学术和服务功能为导向,鼓励期刊的差异化发展,对不同性质的中文期刊采用不同的评估和管理办法。“关键是倡导开放竞争的办刊机制。”高福认为,要增强期刊出版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同时促进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的资源整合。刘忠范透露,此次会议围绕科技期刊去行政化、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分类管理,降低SCI评估权重、增强科学家责任、借鉴国际一流期刊经验、促进集约化和数字化发展、加大对优秀中文期刊经费和政策支持等形成相关意见和建议。(科技日报北京9月17日电)

同乎无知

中国科技期刊该如何生存?

科普之家从出版资源垄断者,转型为科技信息发布平台,这为科技期刊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模式。“我国科技期刊的进步与科研进展相比,是不相称的;我国出版4672种中文科技期刊的进步与302种英文期刊相比,也是不相称的。”近日在京举行的香山科技会议,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的困境——期刊质量堪忧,办刊人员缺乏积极性。很多专业人士认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期刊缺乏自主权,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而是被行政化管理制约,戴着“行政化”脚镣跳不了“市场化”的舞。科技期刊是供科研人员发表研究结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本质上有两点,一是为科研服务,二是提高刊物质量以应对市场竞争。质量和服务,无疑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基本要素。决定这两者的,既有学术和专业的标准,也有市场化标准。在专业性方面,相关标准在国际学术界早就比较成熟:一是期刊影响因子(IF),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实质上是某期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另一个标准是,期刊发表的文章是否为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而市场化的标准则是,如果期刊质量高,就能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高质量的研究文章,还能吸纳更多订阅费、广告费,以及近些年来才衍生出的版面费。但目前,受到行政化管理制约,科技期刊的内容和经营有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部分期刊举步维艰。一种应对策略是全部放手让科技期刊自负盈亏,另一种是给一定的行政经费以支持科技期刊的基本经营。但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行政管理者的犹豫也决定了一方面科技期刊不敢放手一搏到市场上求生存;另一方面经营者只能戴着铁镣跳舞。中国科技期刊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从根本上考虑管理的改革。即便要实行市场和行政管理混合经营,也应根据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约定适合其可持续发展的规章。事实上,科技期刊即便是完全转型为市场化和专业化,前景同样艰难,其问题主要体现为:是否要收取版面费?是否以IF和SCI为唯一标准?如何吸引更高质量的论文?早在2012年7月,全球12196位科学家就在美国网站“知识的代价”上,签名抵制世界上最大的出版商爱思唯尔集团(拥有《细胞》和《柳叶刀》在内的2000多家学术期刊),宣布不在其旗下的期刊发表论文,不做审稿人,或者不担任编辑。原因是,其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代价”过于高昂。这种抵制是否有用,目前很难判断。但这种抵制也酝酿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开放存取的方式发表论文和获取论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化通信的基础上,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网站发表和获取各类文献,获取的文献包括经过同行评议过的期刊文章、学位论文等全文信息,用于知识传播、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也就是做开放式平台。从出版资源的垄断者,转型为科技信息发布平台,这为科技期刊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模式。毫无疑问,在国内科技期刊到了转型节点的当下,这类思路或可供参考。□张田勘(科普学者)

米尼亚

中国科技期刊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步提升

9月24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在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发布。“蓝皮书”中指出,中国科技期刊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步提升,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2019版数据,我国期刊刊均总被引频次从2014年的2111.52次,增加到2018年的2255.6次。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在发布“蓝皮书”时介绍,基于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全国期刊年检数据,截止2019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其中出版数量居前五位的出版地占出版期刊总量的一半以上(53.45%),依次位北京(1625种)、上海(355种)、江苏(254种)、湖北和四川(均为208种)。同时,中文科技期刊也逐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根据CNKI《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 2019版数据,中文科技期刊在2018年被国际论文引用频次不低于10次且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有2913种,2014年时为2496种,5年里平均年增长率为13.81%。“蓝皮书”中相关数据还显示,国内的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占比为89.33%,英文科技期刊占比为7.24%。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在数量和规模上增速平稳,由2017年底的302种,增加到2019年底的359种。此外,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内、外学术影响力方面也逐步提升。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数据统计年份为2014-2018年),英文科技期刊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20.66%。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科技期刊被博硕士学位论文引用率呈现下降趋势。“蓝皮书”介绍,国内英文期刊在博士学位论文总被引频次中的占比,远高于中文科技期刊的博士学位论文引用占比。国内英文期刊被硕士学位论文引用在总被引频次中占比则低于中文科技期刊的学士学位论文引用占比。李军说,这说明了英文科技期刊在更高等级专业人才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由国内科技领域和出版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以第三方视角,基于数据统计与分析,客观反应中国科技期刊的全貌,呈现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总结发展规律,探索我国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自2017年开始出版,每年发布一次。(王培莲)来源:中国青年报

果不乐邪

MIT刊物对比中美科研水平,中国有哪些强项?

MIT刊物对比中美科研水平,中国有哪些强项?《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12月19日刊发文章称,中国科技创新近些年取得重大进步,已经在很多领域威胁到美国领先地位。该评论文章分别从科研队伍规模、科研投入资金、科技巨头公司排名、专利申请数量、论文发表数量、、移动支付规模将中美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该文章称,据统计1991年到2006年期间,中国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增长了30倍,在2009年,中国研发的支出就已经超过日本。目前中国的科研队伍规模和科研投入资金已经大体与美国相当。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预计,到2019年,中国的科研支出就将超越美国。文章称,不断的科研投入,使得中国取得一系列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碟射电望远镜和计算性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并且计划建造超级对撞机。而且在5G技术、种子培育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在全球最大的20个科技公司中,中国已经拥有9家,其中3家进入了前十名,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和蚂蚁金服。 根据科学数据库网站(Web of Science database)统计数据,在2007-2017年中国英文论文发表数量和文章被引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而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数据,目前中国在国际期刊发表的科学和工程论文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已经超越美国。 但是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发表英文论文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是总引用次数不高,平均被引用的次数偏低。根据科学数据库网站(Web of Science database)数据,美国平均每篇文章被引用17.47次,中国仅为9.4次,而且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平均引用次数的排名靠后。 同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统计,2017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排名第二,对比2016年增长13.4%,属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不过《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的这篇文章称,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和专利数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该文章还称,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愿意尝试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得到证明的创意,二维码支付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2011年,支付宝推出二维码支付,一年之后,微信快速跟进推出微信支付。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规模15.4万亿美元,是美国市场的40多倍。而且移动支付技术也快速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消费者可以在需要消费需求的瞬间订购外卖、狗狗美容师等上门服务。现在很多美国科技公司也在借鉴中国科技公司的创意。Kik的首席执行官泰德利文斯顿(Ted Livingston)就表示,他的目标是让自己公司设计的App成为“西方的微信”。但文章称,中国所取得一系列科技进步已经引起美国政府极大的忧虑,美国政府已经从“技术偷窃”、贸易制裁等方面对中国提出警告。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之前也刊文评论了中国芯片制造、电网建造和航天计划。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认为,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大部分电子产品的制造地,但是一直未能掌握芯片这一核心科技。评论称,人工智能可以改变这一切,通过运行于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上的深层神经网络,中国正在研发新型芯片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中国在芯片领域完全可以迎头赶上,而且中国拥有大量实际场景的数据可以用来训练算法,这些可以使中国在优化芯片设计方面占据优势,一个成功的芯片产业将会是中国经济竞争力和独立性更强,但是这个对于美国政府是个严重威胁。《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同时称,就在美国正努力建造50万伏特的输电线路的时候,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工人正在架设世界上第一条110万伏特的高压输电网络,该网络可以由新疆延伸至安徽东部,将中国内陆发电厂于沿海城市连接起来。中国还在追求一个更大的目标,将邻国的电力系统融合到中国国家电网,从而组成“超级电网”使其能够跨越国界和海洋交换能源,这些电网可以将内陆沙漠与草原的风能和太阳等可再生资源利用起来通过转化为电力运输。而在美国建造这种输电网络可能要花十多年得到批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也指出,截止2018年12月中旬,中国成功发射35枚火箭,而美国只有30枚。作为美国的民营企业公司SpaceX,大 大降低了发射成本,改变了卫星发射市场,为人类太空旅行提供了可能。如今,中国民营公司Landspace也发射了第一个火箭“朱雀1号”,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迈出了第一步。另外两家中国民营公司Onespace和iSpace也有雄心勃勃的发射计划。中国的民营发射公司正在改变中国航天产业。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中国计划发射世界上最大的太空望远镜,世界上最重的火箭,以及建造一个可以与国际空间站匹敌的空间站。中国也有望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太空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