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国产大飞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重大成果层出不穷。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郭华东因为热爱 不觉寂寞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遥感技术,能在宏观尺度上“看”到国家的环境变化。与遥感打了40多年交道的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将祖国的变化“尽收眼底”。研究生期间,郭华东从事雷达对地观测研究。当时没有到野外测量的条件,郭华东想了个“二手实验”的招儿:“国际出版的遥感手册里有很多雷达遥感图像,我去图书馆翻拍图像,再到暗室里去测灰度值,定性地计算散射系数。”1988年,郭华东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中英遥感找矿合作项目,并建立了先进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当时使用的计算机内存很小,跟如今的手机没法比,但当时在国内已经算先进。”郭华东说,“我们下班前用红绒布把计算机蒙上,上班了再小心翼翼地掀开,十分爱惜。”这些年来,中国的遥感科研进步飞速。郭华东和同事们利用遥感和数字地球手段监测沙漠、森林等,见证了城市发展,还将研究拓展至全球范围,甚至是太空。选择科研,就意味着要甘于忍受寂寞。为何能坚持下来?郭华东笑笑说,如果你真心热爱它,就会觉得其间充满乐趣,不用刻意“坚持”。郭华东说:“祖国给我提供了好机会,我对祖国应该有什么样的贡献?这是我经常想到的事情。”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最大的任务应该是将经验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尽快成长。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郭华东充满信心:“再过10年左右时间,我国遥感科研会有大的跨越,有望迈入世界第一方阵。”万蕊雪无惧无畏 全新出发短发、双肩书包、90后……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万蕊雪似乎没什么不一样。然而,她确实有些不一样。作为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课题组博士后,去年11月23日,《科学》杂志和SciLifeLab颁发的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揭晓,万蕊雪因在剪接体三维结构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当选为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类别的胜出者。这是在中国本土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首次获得该奖。对万蕊雪来说,自己的科研道路,是一次又一次全新的起跑,是循着兴趣、明确方向、坚持梦想的过程。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后,万蕊雪来到清华大学,随后进入施一公实验室,攻读生物大分子结构。彼时,国内冷冻电镜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结构生物学领域迎来重大机遇。在导师建议下,博士二年级的万蕊雪决定转向研究“剪接体的三维结构与分子机理”这一结构生物学领域的世界级难题。既然无章可循,注定步履艰难,需要万蕊雪自己找突破点。不服输的个性让她铆足了劲:“我读了很多文献,想了很多大胆的实验方向,然后一个个排除,最后决定提取内源剪接体。这个方法不算新,但我们实验室当时没人做过。”万蕊雪找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一个实验室,学习构建酵母菌株的方法。从学校到昌平的实验室,近20公里,成了她接下来几个星期的常规路线。面对失败,她没有悲观,而是越挫越勇,不停地找办法。2015年,团队发表了世界上首个近原子分辨率剪接体三维结构。“回头想想,我的脑子里没有‘怕’这个字。认认真真读文献、踏踏实实去尝试,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万蕊雪说:“希望通过我们这代科研人的努力,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本版制图:郭 祥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6日 12 版) (责编:关喜艳、周恬)
近期,作为中国领先的公共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电信领域的动环监控与智能融合管理的领导者,深圳中兴力维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力维”)与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合力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双方将以“深入挖掘卫星遥感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为课题展开联合研究,并通过建立交流平台与信息、资源、市场共享等形式,促进智慧城市、安全发展城市与雪亮工程等相关解决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空间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遥感技术具有空间覆盖广阔、快速高效、信息丰富等特点,是城市空间信息的动态采集与监测的重要技术。因此,如何通过对城市建筑、土地利用与覆盖、城市布局等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进行动态获取、监测分析、实时发布与监控评估,为城市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持,是当前城市管理者关注的议题。基于此,中兴力维与“工程中心”建立战略合作,联合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在智慧城市和安全发展城市的应用。 作为公共安全领域的创新先锋以及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流厂家,中兴力维凭借在4G/5G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大视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为智慧城市、安全发展城市、雪亮工程等提供专业的人工智能安全产品和公共安全解决方案。基于多年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厚积累,中兴力维拥有强大的方案集成和项目交付能力,并获得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一级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资质,拥有专业的交付与运维团队,服务于300多个海内外智慧城市项目。“工程中心”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为依托,拥有一支高精尖的研发队伍,充分利用现有成员单位成果,并通过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开展领先的遥感集成技术及多维技术开发服务,形成体系化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数据产品,从而为整个社会提供高价值的服务。 根据战略合作约定,双方将充分利用中兴力维与“工程中心”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围绕智慧城市、安全发展城市、雪亮工程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共同为客户打造融合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公共安全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全方位的监测以及智慧化的管理。 此次战略合作,是中兴力维与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企业“商汤科技”、虚实融合技术研究企业“大视景”结盟后的又一重要举措。未来,中兴力维将坚持联合创新、生态共赢的战略,主动拥抱4G/5G通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卫星遥感等技术,为行业客户带来极速、智能、友好的公共安全新体验。关于我们 深圳中兴力维技术有限公司(简称ZNV中兴力维)是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公司聚焦电信和公共安全领域,提供行业物联网、智能安防和云运维服务等核心产品与解决方案。历经海内外市场的长期锤炼,公司拥有强大的方案集成和项目交付能力,营销和服务网络覆盖国内31个省市和海外70多个国家及地区,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中兴力维是电信领域的动环监控与智能融合管理的领导者。公司在电信市场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产品和项目经验,为客户提供智能网关产品、动环解决方案及行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在中国铁塔、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广电市场,公司提供的动环物联网网关、动环监控与智能融合管理解决方案占有率第一。自主研发的数据中心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服务超过20多个大数据中心,已成为电信行业数据中心综合管理的主流厂家。在海外,已经与50多个国家的电信运营商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中兴力维是公共安全领域的创新先锋和主流集成商。凭借在4G/5G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为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提供专业的人工智能安全产品和公共安全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打造极速、智能、友好的公共安全新体验。公司拥有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一级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设计施工维护能力一级资质,并建立了专业的项目交付和运维团队。公司服务于300多个海内外项目,参与建设的银川智慧城市项目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赞赏;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人脸大数据系统,目前已经在银川、毕节、武汉等地区广泛使用;依托领先的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与模型的智能数字侦讯系统,作为高科技产品被CCTV报道。 中兴力维是新型互联网运营商的云运维服务最佳合作伙伴。公司凭借在物联网、安防、大数据等领域的积累,持续强化智能监测、智能运维、智能调度等产品的核心能力,并通过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更轻、更高效、更智能的运维管理服务。目前,公司已经成长为领先的云运维服务提供商,覆盖全国 200多个城市,广泛服务于东方天呈、魔格等互联网运营商,为客户持续降低运维成本,提升运维效率。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兴力维近年来坚持联合创新、生态共赢的战略,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院校长期开展源技术创新合作,拥有超过300余项专利与软件著作权。凭借持续创新和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安防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智慧城市建设推荐品牌”、“优秀安防系统集成商”、“安防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十强”、“物联网创新应用产品”、“数据中心科学技术奖”等殊荣。 未来,中兴力维将持续聚焦客户的核心需求,紧随云化和智能化的行业趋势,坚持通过创新的产品与可靠的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共赢未来。
在一张比例尺稍小一点的地图上,要找到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通过对卫星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却可精准“捕捉”到这里发生的一处着火点——这就是近期山东科技大学孙林教授科研团队在做的事情。10月12日下午,山东省春秋季秸秆焚烧火点遥感监测系统利用VIIRS星监测到滨州市滨城区有一处秸秆焚烧疑似火点。监测员张文华立即发送火点快报,信息详情几分钟上报至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这个场景就是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孙林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之一。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山科大科研团队利用硬核科技守护绿水青山。做科研:利用卫星数据守护家园2006年,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毕业的孙林成了山东科技大学的一名教师,他的博士专业是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为定量遥感。“通俗地说,就是研究图像信息,不同的图像数据普通人看来可能是一张灰色或者彩色的图片,但我们看来这可能代表一个个着火点、一片片污染源。”孙林这样向记者介绍他的研究内容。如何将所学专业应用到生活中去,使高大上的卫星遥感实现“接地气”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了摆在孙林面前最大的一道难题。让遥感卫星监管广袤的森林、草地和湿地,守护好绿水青山;分析数据就可以知道哪些地方在烧荒、哪里的湖泊被污染……这些场景是孙林理想中要做的事,但是从遥感到应用,有太长的路要走。孙林团队的研究生这样向记者描述:在浩瀚的太空有很多人造的“眼睛”正时刻注视着地球和人类活动。它们察“颜”观“色”,见证地球的“喜怒哀乐”,那就是遥感卫星。孙林老师团队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把这些遥感卫星观察地球的数据下载下来,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需要进行复杂的建模、分析,经过多次反复的科学实验,找出其中的规律,才算迈出从遥感到应用的第一步。同样一份卫星数据,普通人可能看着杂乱无章,但是科研人员需要通过建模分析这些数据,从而判断哪些地方起火,哪些地方有水……有没有误判?准确率高不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模型计算经常会导致结果的严重偏差,在现实生活中误差大了根本没法应用。孙林表示:“减小误差提高预判精准度是实现应用的关键门槛。”在孙林看来,能把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是学习的最大价值,“论文在纸面上不如落在大地上。”孙林和他的团队们一天天摸索,一步步地反复试验。遭遇过很多次失败,但在孙林看来:“挫折都是暂时的,付出不一定马上有产出,但一定会有收获。”从一开始建模不成熟到开发出一套完整的系统,从开始监测的不准确到逐渐提高准确度,最终,市场对经过磨炼和检验的孙林科研团队成果敞开了大门。承接国家气象局项目,用科技为“风雨雷电”把脉画像;承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项目,用卫星数据守护绿水青山;承接青岛市即墨区、黄岛区水文局项目,用技术服务家乡一方水土……接项目:让科技“眼睛”增援企业生产孙林告诉记者,如何把这样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也是他们关注的内容——他和团队把目光投向了企业。“分析卫星图像数据是研究图像信息,同样是研究图像信息,如果我们把这样的技术放在企业生产线上,就可以通过分析图像数据来判断机器生产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孙林向记者介绍“机器视觉业务”。在汽车生产线上,车门位置的喷码都由工人们根据不同车型选择不同模板进行喷印,极有可能发生喷错现象,通过人工检查浪费人力,也容易发生误判。通过应用孙林团队的技术,企业可以实现实时检测喷印内容,发现错喷立刻报警,既节省了人力又及时减少损失。汽车内饰板上的锁扣、弹簧、条形码标签较多,经常因为工人遗漏造成后续生产上的不便,因此需要一个检测流程对内饰板上的锁扣、弹簧、条形码标签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丢失。孙林团队的技术现已应用到多个汽车生产车间。电视的生产过程相当复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电视机的显示效果是否符合标准?机壳上的螺母柱是否准确安装?这些工作传统方法为人工检测,由于人的视觉疲劳,会出现错检的情况。孙林团队研发的技术,实现快速在线检测,自动操作软件,现已应用到电视机生产车间。工业生产中,需要对产品中印刷的条码进行检测,确保可以从印刷的条码中准确识别出条码内容,特殊的材质以及复杂的场景致使传统的检测方法可靠性差,效率低。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孙林带领公司研发了条码编码识别系统,并用于对特殊材质、复杂场景下条码的实时检测。(来源:《大众日报》)
近期上交所公布新一批科创板申请受理名单,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出现在名单中。据了解,航天宏图是国内领先的遥感和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服务商,在国内较早从事遥感及北斗导航卫星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以及数据分析应用服务,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平台和核心技术,致力于卫星应用软件国产化和卫星应用产业化,为政府、军队、企业提供系统设计开发和数据分析应用服务。据悉,航天宏图已形成“核心软件平台+行业应用+数据服务”的商业模式,在遥感行业应用与服务、军用导航领域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且盈利能力良好。招股书信息显示,2018年航天宏图营业收入约4.16亿元,同比增长44.32%;净利润约6.16千万,同比增长39.96%;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6.17千万,同比增长35.92%。专注卫星应用,受国家战略支持,发展潜力大卫星应用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表示“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航天宏图正是专注于卫星应用软件国产化和卫星应用产业化。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国产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行业快速成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航天宏图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保持高速增长,连续3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超过39%,未来几年,随着国家战略支持和技术发展,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航天宏图也将迎来更多机会。大力支持研发,掌握自主研发核心技术航天宏图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凭借技术研发形成竞争优势,发展处于行业前列。航天宏图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进行平台软件升级及新产品研发。招股书信息显示,2016-2018年度,航天宏图研发费用分别为3,221.09万元、3,752.83万元和5,023.8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87%、13.03%和12.09%。通过持续研发,航天宏图在遥感图像处理及北斗导航等卫星应用领域开发了一系列核心算法,包括不限于遥感图像标准化产品快速高精度生成技术、海量遥感数据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技术、北斗精密服务产品处理技术等,核心技术水平国际领先。2019年1月,中国测绘学会组织以院士专家为主的鉴定委员会对科技成果进行集中评审鉴定,认为:“公司研发的国产自主高分遥感处理系统研制与应用技术上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基于相位一致性的异源影像匹配、区域网平差匀色技术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对遥感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创造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航天宏图目前已拥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平台PIE,并以此为客户提供行业应用或数据服务。基于自有基础软件平台和核心技术,航天宏图产品实现了遥感信息全要素提取、导航数据高精度定位,以及卫星数据与行业信息的融合应用。据悉,航天宏图自主创新研制的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平台PIE,2017年入选中央国家机关软件协议供货清单,是遥感类唯一入选的产品。另外,航天宏图拥有6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7项在申请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47项。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科研实力获认可航天宏图参与国家多个重点科研计划和重大工程的研究。航天宏图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体系构建与示范、海洋动力灾害观测预警一体化智能应用服务平台等多个科研计划攻关。牵头组织卫星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航天宏图还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北斗卫星以及军民融合等多项重大战略工程项目,承担了几十颗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航天宏图荣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研发实力获得认可。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战略性工程,航天宏图突破了以海量遥感影像数据快速处理技术、超大区域多源异构遥感数据联合平差技术为代表的多个空间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人员专业过硬,研发团队实力强大航天宏图在行业中一直处于前列,离不开专业过硬的核心技术人员和强大的研发团队。航天宏图创始人王宇翔博士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已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核心技术人员廖通逵博士参加和主持国家973、863计划等研发项目,获得过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核心技术人员殷晓斌博士,为国际IEEE(电子和电子工程协会)高级会员,一直从事微波辐射计海洋遥感机理及遥感应用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利用多频全极化辐射计进行海洋和大气多参数反演的卫星载荷系统设计方案,将被应用于2020年左右发射的我国首颗海洋盐度卫星。其在法国居里大学任职期间参与了多个重要的欧空局和法国航天局科研项目,为国际上第一个土壤湿度和海洋盐度卫星的数据处理和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被欧空局采纳为SMOS数据处理标准方法。同时,航天宏图现有技术人员913人,其中博士61人,硕士324人,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在内的归国留学人才11名以及军转科技人才66名,充分显示航天宏图重视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技术研发团队实力强大。据报道,航天宏图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建立卫星遥感影像处理与分析关键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技术覆盖领域广泛,收入增长势头良好航天宏图一直致力于探索并拓展遥感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与服务,已发展成能够为多区域、多行业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型企业。航天工图可以服务于自然资源、水利环保、气象海洋、农业、林业、应急管理、城乡建设、统计等国家部委以及省市管理部门,军委、战区、军兵种、部队及军队科研院所,金融保险、精准农业、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企业用户,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信息化系统等咨询设计服务。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航天宏图成长性良好。航天宏图依托核心技术研发的基础软件平台以及应用系统已在众多行业客户中实现应用,业务范围覆盖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股书显示,216-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91亿元、2.88亿元和4.16亿元,2017-2018年营收增长率分别为50.85%和44.32%。
3月19日下午,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简称“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中科遥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科遥感”)在中国联通集团总部共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联通总经理李国华、副总经理梁宝俊、中科院院士童庆禧、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副所长赵忠明、中科遥感董事长王晋年等参加了签约仪式。根据协议,三方将围绕遥感卫星大数据应用领域,在技术、人才、平台、渠道、应用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构建国家层级的全球卫星应用商业平台并进行推广,积极协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等自主空间信息资源有效汇集,推动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运营和空间信息应用模式创新。中国联通作为率先实施遥感大数据应用的通信运营商,深入参与产业链合作的关键环节,与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中科遥感共同承担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服务的建设工作,并在黑龙江省开展了应用。下一步将通过遥感大数据与中国联通5G应用及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重点解决政务、农业、林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迫切需求,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三方携手必将为国家遥感大数据领域的规模应用做出更多积极的贡献。中国联通总经理李国华介绍了联通全面深化实施聚焦战略,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落实新基因、新治理、新运营、新动能、新生态的“五新”联通的战略部署。中国联通将积极部署5G建设及应用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进一步加强三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中科院院士童庆禧指出,空间遥感大数据在数字中国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在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力推进及5G时代来临,遥感大数据必将得到更好的创新升级发展。中科院遥感地球所赵忠明副所长表示,中科院遥感地球所作为遥感行业的引领者和“国家队”,肩负科技强国伟大使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及示范应用。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将与中国联通及中科遥感一道,共同推动我国产业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中科遥感董事长王晋年表示,中科遥感十年来一直布局空间信息产业化发展,汇聚了多源、多尺度、多样化数据,拥有丰富的平台建设经验及典型示范项目。此次与中国联通、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必将全面推动遥感信息服务在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编辑:梁晨03:09推荐阅读:两会专访丨全国人大代表范秉衡:助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深耕行业应用场景两会专访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人工智能立法须提速视频新闻丨苗圩部长在“部长通道”就热点话题接受采访一图读懂丨@所有人,政府工作报告对信息通信业的重要表述都与你有关!视频新闻丨2019,小邮带你跑两会
一晃,李小文(1947.3.2—2015.1.10)院士去世已有5年半多的时间了,但起这位穿布鞋、爱喝酒、中国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仍有那么多人对他身怀敬仰之情。他出生于四川自贡市。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遥感所前身)攻读硕士学位。1979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留学,1981年,获地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再获地理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底学成回国 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9年,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同年创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院士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主持了国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对于他的学术研究领域我们不太懂,但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拿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对他的评价就可以知道: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李小文院士生活简朴、衣着随意,满头华发,他赤脚穿布鞋在课堂上上课。看起来又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研究生举办了遥感科学的系列讲座及专题讲座,并带出了多名博士,硕士生。他在培养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的博学与谦逊,得到广大学生的崇敬与爱戴。他身有侠气,不拘小节、潇洒随性、喜欢喝酒。据说他每天要喝一斤二锅头。——这是他的爱好,也是减压的好办法。李小文院士的事迹曝光后成为了“网红”。他被网友亲切地比作《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有人将他与陶渊明等魏晋名士相提并论,“外表不羁但是有着仙风道骨”。李小文院士的学术成就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而他的为人品格,得到了学生、朋友和广大粉丝们的高度赞赏。有人提到了李小文院士在科学网网站上有他的博客,找到后,翻阅多篇,总计有181页吧,到现在来访量达到了1040多万人次。博客内容除涉及他的学术领域外,还有社会人文的、时事的,历史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等等,范围很广,看来李小文院士的关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的内容不少正直、谦逊、博学……博客中曾提到,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明朝的皇帝朱厚照、宰相张居正等,还有黄老邪给岳不群的复信,(看到这里感觉李小文院士可能还是个武侠谜吧)……总之,许多博文读起来值得深思、值得玩味,朋友们如有时间,一阅便知,可以从中体味体味学术大家的思想……
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范文澜(中)文章分类|历史奇闻文章字数|2205字,阅读约5分钟2015年1月10日,科学界一位巨星陨落。然而,人们很少知道这位科学界的巨星。如今,人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华而不实的花卉新闻上。难怪古人云:“英雄死骨无人问,演员家事天下知。”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小文是几何光学的奠基人,对世界几何学有着非凡的影响。这位足以载入史册的科学家,也被称为“布鞋院士”。人们可能不知道他的权力有多大。他每天都是一斤二锅头,遥感科学的领军人物。李小文:素有“布鞋院士”之称,深受诗人喜爱。李小文出生于四川自贡一个书香门第。李小文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父母从小就告诫李小文:“再伟大的成就,再崇高的地位,都不能忘记”来自人民。对人民“真理。你不能因为微不足道的成功而高高在上。你要不忘初心,做一个谦逊的人的人生信条。受父母的影响,李小文从上学起就培养了不骄不躁,勤俭节约的性格。在学校,李小文只顾认真学习,从来不忍心在衣食住行上与别人攀比。即便有几个学生嘲笑李小文是“衣着寒碜,只懂读书的书呆子”。李小文只是一笑置之,没有放在心上。他极其赞同宋濂在《寄东阳马生平序》中的话。“余乃系袍吾衣于其间,略无牧颜之意。若心有足乐,不知口身能否侍奉如人。”李小文一心扑在学习上,自然不在乎别人的嫉妒或羡慕。即使李小文毕业于李小文大学,获得了地理学博士学位和加州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李小文依然没有沾沾自喜,沾沾自喜。取而代之的是“礼色愈礼”。对于所有的人,无论出身高贵还是地位低下,李小文都对他们彬彬有礼。获得博士学位后,李小文在一众院士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的着装:同样的白衬衫,黑裤子,永恒的布鞋,在一众穿着相当正式的院士中显得鹤立鸡群。因此,李小文经常给同事和学生起个外号叫“布鞋院士”。但让李小文鹤立鸡群的,与他的着装相去甚远。在教学方面,李小文颇有魏晋士人的风范。他从不按照同样的教案给学生们传授所学的知识。他用非常自由天马行空的教学风格,带领年轻一代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李小文的错误都可以直接纠正,而且李小文和世俗的老师完全不同。他并不因学生的打断而极度尴尬或愤怒,反而自得其乐。在李小文眼里,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一种幸事。他们能表达各种意见,表现出思维活跃。课堂之外,李小文没有一个教授的威严和尊严。他经常和学生们称兄道弟,甚至和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一起挥洒汗水。这一平易近人的举动,无疑让这位“布鞋院士”广受好评,受到了全校学生的一致喜爱。李小文有多高?每天一斤二锅头,遥感科学泰斗。不仅在着装和待遇上有魏晋风范,李小文虽然没有任何歪风邪气。但这个人酒量极高。尽管他的学生们早已委婉地劝过他,甚至有些直率的人当面警告他少喝酒,但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然而,李小文只是笑了笑,忘记了学生们说的话。李小文不是一个贪吃的人,但每天一斤二锅头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尽管李小文天性豁达,但生活中总有十有八九的不如意。李小文不想把这些负面影响强加给别人,于是选择了一种相对健康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愤怒。正如李白所写:。“画刀断水更流,举杯解愁更愁。”只有在酒水里,李小文才能暂时忘却人世间的种种烦恼,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莫名其妙的科学问题,也没有前途未知的未来生活。只有在这短暂的幸福中,李小文才能做自己,不被社会和他人束缚,期待一切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弥补自己的错误。然而,酒醒后,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李小文一个人躺在床上,身旁摆着空酒瓶。虽然李小文酗酒,但他从不因为酒精而错过任何事情。也正因为有了饮料无形的助力,李小文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事业中。在遥感科学研究方面,能与李小文比肩的人才屈指可数。他足以称得上遥感科学的领军人物。从大学开始,李小文就致力于遥感科学的研究。自然要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努力学习和攻克。无数个日日夜夜,李小文一直沉浸在深奥晦涩的研究材料中,希望从历史先人的记载中得到启发。少数人知道其中的孤独。试想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学生,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只能熬夜苦读,挑灯夜战,为祖国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李小文在遥感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有资格铭刻在历史上。这一年,李小文直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毫无疑问,李小文将中国遥感科学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高峰,甚至在当时将世界甩在了身后。然而,即便有了这样的荣耀,李小文还是一如既往地和学生们一起玩耍,成为他的“布鞋院士”,若无其事。名利,在“布鞋院士”李小文眼里,只是过眼云烟。我们应该学习李小文院士不骄不躁,沉着冷静的特点。待人接物时,不能因为对方的地位而区别对待,从而产生依附关系。遇到挫折,不要灰心,不要气馁,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你还在青春,你可以重新开始。要成功,不要骄傲,不要自满。古语有云:“骄傲使人落后”。同样,虽然李小文的逝去不可逆转,但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和他一样名垂青史的伟大科学家身上,而不是去关心那些华而不实的人和事。这里是《别样的魅力所在》,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马克思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洹星):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在特色研究所改革发展、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部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据介绍,2017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超过13000个,为社会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约4200亿元人民币。自201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在前两批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又组织遴选了新一批9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其中,部分项目已取得可喜进展。据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石宇介绍,“机场安检智能识别系统”已示范应用于国内70个机场的618条旅客安检通道,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重点机场,实现人工智能在民航全流程通关等方面的规模化应用,机场安检通行效率和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石宇说:“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安检全流程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旅客出示一次身份证之后,后面全流程都不再需要出示身份证。另外一个就是动态布控,我们将人脸识别技术利用机场的摄像头通过人脸识别,对人的行踪、轨迹进行动态捕获、准确定位,方便机场里找人。”此外,“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和“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两个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据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方介绍:“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该工程已经应用于汶川震后十周年大数据监测工作。陈方说:“震区(震完)之后十年发展怎么样,大量的数据沉积在数据库里,所以我们在想通过大数据这种新的知识发掘手段,来集成航空遥感系统的数据、卫星端的数据,来做一下汶川十年到底怎么变的。”据透露,未来中国科学院将充分发挥知识、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推动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更多有效的中高端科技供给。
4月19日,“一带一路”突尼斯遥感考古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王心源研究员所带领的空间考古研究团队,在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第三项目“数字一带一路”的资助支持下,执行“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世界遗产工作组(DBAR- Heritage)非洲研究计划,联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利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在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存。这是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中国境外首次发现考古遗址,这些遗存揭示了古罗马时期南线军事防御系统的布局与农业灌溉系统的结构。实地验证灌溉系统遗址(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王心源研究员与突尼斯专家就遗址地表进行讨论(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王心源研究员与意大利考古专家实地验证边墙遗址(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突尼斯南部遥感考古新发现10处遗址点:1、2 为军事堡垒(Forts),3、4、5为边墙(Limes),6、7、8为水窖,9为农业灌溉系统,10为墓葬。(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随着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遥感技术也从“高大上”走入了寻常百姓家,遥感与考古也完成完美“合体”。此次发现利用的空间考古技术到底是啥?它究竟有什么特点?说到空间考古,不能不先从遥感考古说起。遥感考古:能“入地”也能“上天”遥感考古,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遥感技术从事考古研究。严格来讲,是指利用遥感对遗留于田野的人类过去活动遗迹与遗物进行探测、识别与发现的一种新的无损考古探测技术与方法。从1906年在军用热气球上拍摄到英国史前巨石阵遗址作为遥感考古的发端,到20世纪20年代提出航空考古勘察和航片分析成为遥感考古发展里程碑,以及随着20世纪70年代利用卫星遥感获得考古信息的大量应用,遥感考古逐渐成为考古研究领域必备且常用的探测技术与方法。遥感考古具有全局、直观、周期性强、覆盖范围大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野外考古而言,遥感考古具有成本优势,能节省人力物力,并且在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中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遥感考古可以把地表上看到的貌似不相关的遗迹联系起来,对于在大尺度、大范围上解决大型线性遗迹保护与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对考古学的系统性研究有重要意义。另外,遥感技术在干旱区考古调查中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是考古学发展的新增长点。其与考古学、历史学、地学等的有效结合,能够为丝绸之路古城镇、古绿洲、古水系、古道路,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此次由王心源研究员所带领的空间考古研究团队根据史料、考古资料、学术文献等记载,依靠多年经验的积累,准确聚焦“靶区”——突尼斯中南部,地处荒漠,地表干扰较少的特征非常有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突尼斯中南部荒漠地貌(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不过,遥感考古绝非是仅仅发现考古目标就“大功告成”。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遥感技术正在与其他技术、方法与理论,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技术、环境考古等,相结合,扩大其“发现”的价值,形成一套新的研究技术与方法范式,继而建立空间考古新学科。空间考古:遥感考古的继承与发展为扩大遥感考古的研究深度与应用广度,遥感技术要和与其直接相关的空间信息技术进行联系。空间信息技术是包括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内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进行的空间数据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等系列的方法与技术。事实上,在今天的西方田野考古调查中,遥感再也不是单纯地用来寻找、发现古代遗迹或现象,更重要的是遥感技术已经实现了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地球物理方法等其他相关技术的交叉整合,综合服务于以景观考古学为理论支持的考古学研究和以文化遗产学为服务对象的文化遗产管理或文化资源管理。图像处理分析+实地调研,历经2年终成功此次联合考古历经2年,2016年3月,科学家开始进行室内遥感图像处理以及解译分析,进而发现目标物——疑似遗址点,然后分别于2017年4月、11月和2018年4月与当地考古专家联合进行实地调研与验证,最后在突尼斯南部确定空间考古新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遗存,包括边墙3段(Limes)、军事堡垒(Forts)2个,以及农业灌溉系统1处、水窖3处、墓葬1处。这些考古遗存形成证据链条反映出古罗马时期帝国南部边疆的军事防御体系。边墙遗址(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古罗马军事堡垒(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水窖遗址(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灌溉系统遗址,蓝色引水坝,红色为拦水坝(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黄圈为新发现古墓葬遗址,红框为已知堡垒遗址(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其中,边墙与堡垒用于防守和保护边界,阻挡来自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的侵扰;农业灌溉系统以及储存淡水的水窖用于保障边界军民的粮食生产与生活需要。下面,请欣赏一下此次考古新发现的航拍视频:(视频素材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普博览制作)这次主要应用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号卫星和哨兵二号卫星等高分辨率卫星的遥感数据等,并结合史料信息与古地图,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对疑似遗址点进行预判。在野外实地验证中,通过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对遗址位置精确定位,再由遥感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实地勘察、验证。卫星过境突尼斯模拟动图(动图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普博览制作)空间考古遗存发现:中国走在世界前面其实,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运用空间考古技术进行了许多考古遗存发现,并与世界多国展开广泛合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早在2013年,王心源团队在古丝绸之路重要干道甘肃瓜州(安西)—沙洲(敦煌)段上,发现5处古城遗址,2处民居村落中的10余处房址遗迹,1段古渠道遗迹、1条古道遗迹和1处陶窑遗址,并对其规模、形制等进行了精细的勘测。填补了巴州古城遗址以西区域汉唐遗址遥感考古发现的空白,为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甘肃瓜州(安西)—沙洲(敦煌)段考古发现(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同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与柬埔寨吴哥窟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吴哥窟及其周围环境,并随后利用遥感技术建设一个“天眼”系统保护柬埔寨吴哥窟及其周边环境。吴哥遗产地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此次突尼斯空间考古发现对于研究古罗马时期军事防御系统、农业灌溉系统,以及丝绸之路西端线路走向、古绿洲变迁、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观测技术、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分析系统等综合技术,结合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开展的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走出国门并首次主导联合亚、欧、非相关国家开展遥感考古遗存发现与系统研究。这对于提升中国科学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水平,从而形成空间考古学科一套新的研究技术与方法范式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小科普:“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此次发布会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世界遗产工作组(DBAR- Heritage)组织召开。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RAD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突尼斯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INP)、突尼斯干旱区研究所(IRA)、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CNR)、巴基斯坦信息技术学院(COMSATS CIIT)。DBAR国际科学计划是近期启动的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是一项以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分享数据、技术、知识和经验的对地观测和地球大数据领域的国际科学计划,将在地球大数据平台建设、环境变化、减少灾害风险、水资源管理、城市发展、农业和粮食安全、海岸带、自然和文化遗产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深度研究和科学合作。世界遗产工作组(DBAR- Heritage)致力于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宏观把握“一带一路”沿线世界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发现世界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出品:科普中国制作: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他其貌不扬,却有着一身仙风道骨的气质,被网友们认为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他因一张照片走红网络,但在学术界,早已声名赫赫,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他就是我国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因一张照片走红,“布鞋院士”进入公众的视线2014年,一张照片在网络上火了。照片上,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科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什么。这位蓄着胡子、衣着朴素,赤脚蹬着黑布鞋,翘着二郎腿的老人就是李小文。当人们深度了解后才发现,这位好似农民的李小文,竟然是一位享受副部级待遇的我国“国宝级科学家”,这和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院士形象有着天差地别的差异。一时之间,“布鞋院士”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翻开李小文的履历,1947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68年,毕业于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之后他考入中科院攻读硕士学位。1979年,他前往美国留学,先后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理学硕士、地理学博士和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在国外学成的李小文立刻回到了祖国,他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还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1999年,李小文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并创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001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据说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因为他的这身装束,门卫以为他是来推销的农民,将他挡在了门外。有人说他低调、内敛,如同《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也有人说他仙风道骨,将他与魏晋名士相提并论。面对这些,李小文不做回应,只是以“敬答好友”为题留下一个链接,那是河南贫困县的贴吧。有人猜测,那是他希望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放在普通教师的合法权益上。“有教无类”,爱打赌的教书匠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曾评价李小文,说他是遥感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他的38篇研究论文被目前国际上公认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引用557次,仅1985年,他的论文就被SCI引用113次。除了很多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论文,李小文的快乐来自学生。曾有人问李小文最喜欢带什么样的学生,他回答说:“只要愿意跟我念书的,我都愿意带。”也正是他这种“有教无类”的观念,让学生们对他都分外喜爱。在讲授遥感知识的时候,他特别擅长比喻,也善于用古诗词解释复杂的遥感理论,这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他还喜欢和学生打赌,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哪怕是特别幼稚的想法,他也会鼓励学生试一试,并用打赌的方式坚定学生尝试的决心。一次,一名学生在实验观测中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这不符合人们平常的认知,李小文就和这个学生打赌,两人分头查阅资料,仔细论证。最终,李小文输了,但是他却很开心。“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2015年1月10日,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当天,他常去的博客网站的科学编辑部发文向李小文表示深切悼念,并将永久保留他本人的博客。2015年1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并设立以李小文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用于推动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人说,从此世间再无“扫地僧”,然而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科研人才在中国这片大地崛起,他们会踏着前辈的脚印,继续为中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