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11月10日讯 11月3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岳跃民等到中南院指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验收准备工作。中南院课题组详细汇报了专题研究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研究计划,展示了专题成果,详细汇报了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中南院参加的课题研究目的是针对生态工程背景下峰丛洼地石漠化面临的问题,开展区域生态本底状况与石漠化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明确生态工程实施以来石漠化格局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贡献率,揭示石漠化格局演变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风险;研发面向功能优化的区域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技术,评估前期石漠化治理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明确治理成效差异的关键限制性因素,为石漠化治理工程与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2016~2020年,中南院课题组完成了峰丛洼地区域2006、2011、2016年等3 次石漠化监测本底数据,完成平台中3次石漠化监测数据集的生成,形成了不同程度石漠化面积变化图集;完成不同峰丛洼地地貌类型的划分,提出石漠化治理分区优化防控方案。利用课题研究成果完成了专著《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与综合治理》的编写。岳跃民充分肯定了中南院的工作,并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验收的要求、课题成果进一步提升、经费的合理使用进行了指导,表示将积极支持课题成果《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与综合治理》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但新球)【来源:中南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天要详细查看一下土壤墒情,在免耕播种机调试的时候要多关注关键环节。”一大早,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梁爱珍就带领着黑土有机碳与保护性耕作团队出发了。他们驱车奔赴200多公里以外的大安市月亮泡镇进行例行检查。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里,梁爱珍一直与同事探讨着今年土壤含水量情况。“年年地里收成都不好,眼瞅着要耕种了,这可咋办?”大安市月亮泡镇茶古熬村村民焦红伟见有专家来,着急地说。“没事,能解决。秸秆还田方法、配套农机技术我们都会手把手指导。秋收后,将玉米秸秆全部覆盖还田,来年春季使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等作业,最大程度降低土壤扰动,不仅可以蓄水保墒、培肥土壤、节约成本,还能达到丰产增收的效果。”梁爱珍解释道。作为国内最早开展黑土保护性耕作研究团队之一,梁爱珍他们20年如一日进行着保护性耕作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工作。“研究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免耕播种机的使用。每年3月中旬开始调试、准备购买化肥、播种,连续观测低温和含水量,到9月准备秋收、记录增收效果,一忙就是一年。”梁爱珍说。“一般下沉到实验点要做3天分析,播种时要1周,5月至10月每个月两趟。”团队里的年轻骨干陈学文说,团队在大安、德惠、梨树、长春、白城、榆树等地都有合作示范点。“得主动与农民朋友沟通交流,了解春播农机具调试、准备、种子化肥购买及施用量情况,询问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才能给予他们指导。”“保障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这份使命感是任何事都无法替代的。”一年要出差100多次,有80次都是下乡,奔走在田间地头早已成为团队成员的工作常态。目前,团队研究成果被《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采用,团队研发的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省农业农村厅2019年至2025年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计划的核心技术。截至2020年底,我省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到1852万亩。梁爱珍说:“我出生在农村,学习改变了我的命运,希望我能做到学以致用,为农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同时,黑土是非常宝贵的土壤资源,东北黑土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我们一定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尽最大努力把黑土地养好、用好,通过科学研究为黑土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吉林日报 记者:景洋 编辑:赵树凯
8月17日下午,省委书记杜家毫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调研。红网时刻8月17日讯(湖南日报记者 贺佳 周帙恒 红网记者 廖洁)今天下午,省委书记杜家毫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调研。省领导张剑飞、隋忠诚参加调研。创建于1978年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要学科方向为亚热带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下设区域农业生态、畜禽健康养殖、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等三个研究中心。长期以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多部门合作,推广应用了在农村污水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猪健康养殖、湿地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优良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醴 陵 7月14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九三学社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支社主委陈洪松率11位专家赴醴陵调研。九三学社株洲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向阳,醴陵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钟勇军出席。陈洪松副所长一行实地走访调研醴陵天睿农业发展公司太空蔬菜种植基地和清泥湾生态农业公司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交谈。专家们对基地生产规模、种养品种、生产效益以及生态环保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对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悉心指导。随后,在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座谈会。会上,我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和市委人才办负责人分别向专家们介绍了醴陵市农业产业情况和柔性引才工作情况。陈洪松表示,通过此次考察调研,加深了对醴陵农业产业的了解,同时期待未来能与醴陵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交流。钟勇军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一行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醴陵是湖南发展的前沿阵地,对人才迫切渴求。当前,我市深入开展柔性引才用才省级试点工作,正积极以组团式人才共享模式,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他期盼,中科院亚热带生态农业研究所与醴陵建立深度合作,为醴陵农业发展出谋划策,进一步为我市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他强调,相关部门和企业要珍惜合作机会,加强对接,与专家教授保持密切联系,借助高端智库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会上,专家们还与醴陵农业企业家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指点迷津。下阶段,市委人才办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紧密对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促成战略合作落地,进一步充实柔性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专家力量。市委人才办、市委统战部、市科协、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调研。1【来源:醴陵组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天下午,省委书记杜家毫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调研。 省领导张剑飞、隋忠诚参加调研。 创建于1978年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主要学科方向为亚热带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下设区域农业生态、畜禽健康养殖、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等三个研究中心。 长期以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多部门合作,推广应用了在农村污水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猪健康养殖、湿地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优良种质创新等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章来源:华声在线)
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记者潘毅姜文婧)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说:“我做过一个梦,梦中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那个梦真是太美了。”如今,这个“禾下乘凉”的美梦已经有了现实雏形。近日,中国科学院成功创制优质超高生物量水稻新种质——巨型稻,这种巨型稻的株高达到了2米,和小巨人姚明身高差不多。这种巨型稻不但个头大,产量也不小,单穗最高400粒以上,预计亩产可以突破一吨,我们的记者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带领下,前往位于湖南长沙县金井镇的巨型稻试验田一探究竟,来看看这种巨型稻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是转基因作物么?在湖南长沙县金井镇,记者看到看到了一片奇特的“林子”:三十亩的巨型稻像小树一样挺立在田里,每一株的高度都在一米八左右,最高的甚至能达到两米以上,一个成年人站在稻田间,需要抬头伸手才能触碰到稻穗。低头一看,稻田里还放养着许多青蛙和泥鳅。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巨型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夏新界骄傲地告诉记者,这片“林子”,让“禾下乘凉”的梦想照进现实:夏新界:突破现在水稻增产的瓶颈,巨型稻就是一条路子,要把这个超高生物量的大个子水稻,提高产量,达到高产、超高产。如果栽培种植技术过关,收获指数也上来了,1200公斤/亩产是有希望的。提高产量,仍是当今水稻育种工作者的首要目标,要想在产量上有较大的突破,有必要培育出超大生物量的大个子水稻。夏新界介绍,“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种源的基础上,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技术获得的。夏新界特别表示,“巨型稻”绝不是转基因。夏新界:巨型稻是我们经十余年的工作,通过突变体的筛选、籼粳及野生稻远缘杂交、聚合定向选育而获得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种质材料,这里没有牵扯到任何的转基因技术,基本都是传统的技术。而且由于巨型稻的生长特点,能够为青蛙、泥鳅、鱼等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而生态养殖又能反哺巨型稻,实现化肥、农药、除草剂、抗生素“零”施用的稻田生态种养,所以在试验田中采取的是巨型稻+青蛙+泥鳅的“种—养结合”立体化生态农业的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在未来也会成为巨型稻推广的主要模式。夏新界:我们这个巨型稻很高大,像小灌木丛一样,能提供荫凉,另外它分孽能力很强,有四五十多个分孽,一蔸一蔸的一抱围都可以,可以给动物提供很好的空间,青蛙也好泥鳅也好,甚至下面养鸭都没有问题。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委、武汉大学,湖南农大,湖南师范大学,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成员组成的专家组已经在长沙县试验田现场进行了考察。目前,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与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指纹图谱检测,已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现已初构建巨型稻湘巨1号的指纹图谱,并向国家农业部提交了“巨型稻”品种权申请。目前,这项研究已获得10多项自主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吴金水:我们现在水稻育种包括超级稻都是追求大个头的生物量,但是目前还是有限,所以这个巨型稻,它的株高2米左右,单穗实粒400粒左右,它配组出来的后代可以达到1米6到2米2,为将来创制更多更高产的品种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这个是有重要意义的。吴金水告诉记者,未来以巨型稻为亲本,通过两系、三系杂交,并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定性改良等技术手段,筛选培育出高产、优质、广范适应的巨型稻杂交新品种系列,目前已经在湖南省十多个县试种。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中科院15个科研院所的生源信息(不是中科院只有15个院所的意思哦)剩下院所的生源分析会在过后几天为大家整理出来持续关注就好啦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15名,接收985生源10名,211生源3名,双非生源2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106名,接收985生源78名,211生源27名,双非生源1名。电工所中科院电工所共接收推免生34名,接收985生源6名,211生源11名,双非生源17名。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3名。1名来自双非院校,两名来自211院校东北农业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52名,接收985生源17名,211生源30名,双非生源5名。海岸带所中科院海岸带所共接收推免生7名,985生源1名,211生源4名,双非生源2名。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107名。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计算所共接收推免生209名,接收985生源123名,211生源45名,双非生源13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源26名。接收了26名清华生源。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共接收推免生14名,接收985生源6名,211生源8名。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94名,双非生源10名。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31名,接收985生源7名,211生源10名,双非生源14名。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2名.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共接收推免生1名。云南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共接收推免生3名.信息工程研究所北京信息工程研究所共接收推免生193名。
新华社长春11月3日电(记者孟含琪)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员王志春团队研制出“脱碱3号”复合调理剂改良苏打盐碱土效果显著。正在展开的秋收中,使用调理剂的试验田每亩水稻产量达295.9公斤,是未使用调理剂试验田的3倍多。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东北松嫩平原西部就有5595万亩盐碱地,这里的土地属于苏打盐碱地,土壤碱化度高,土壤结构不良,养分有效性低,限制农业生产和植被生长。历经十余年研究,王志春团队研制出“脱碱3号”复合调理剂,该调理剂适用于苏打盐碱土,通过离子代换置换出土壤中的钠离子,可快速降低土壤碱化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产量的同时实现环保。2020年,团队在黑龙江省肇源县的重度盐碱地进行试种。不久前,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组成的测产组测产发现,使用调理剂的试验田每亩水稻产量295.9公斤,没有使用调理剂的每亩水稻产量91.53公斤,调理剂改土增产效果显著。专家组认为,改良后的土壤不仅增加了产量,让当地农民增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完)
2019年是两年一次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年。院士称号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对于农业科研工作者而言,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是农业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按照惯例将产生6~9名农业学部院士。目前农业学部共有77名院士。其中资深院士(年满80周岁)31人,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提名(推荐)和选举工作。院士增选是全体院士投票产生,对于农业学部而言,46名非资深院士将参与投票工作。其中大学系统共计43名,科研院所共计34名。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是产出农业学部院士最多的三家单位,其它超过3名院士的单位还有: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这7家单位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顶尖机构,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增选出的院士将有一半来自这7家单位。中国农科院共计10名农业学部院士:方智远(蔬菜所),刘旭(作物所),唐华俊(区划所),万建民(作物所),王汉中(油料所),吴孔明(植保所),陈宗懋(茶叶所),范云六(生物所),张子仪(畜牧所),喻树迅(棉花所)中国农业大学共计7名农业学部院士:康绍忠(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共计5名农业学部院士:李文华(中科院地理所),山仑(中科院水土所),石玉林(中科院地理所),印遇龙(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孙九林(中科院大学大数据研发中心);其它农业大学共计17名农业学部院士: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华中农业大学),于振文(山东农业大学),束怀瑞(山东农业大学),陈温福(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沈阳农业大学),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玉(吉林农业大学),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张改平(河南农业大学)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盖钧镒(南京农业大学),官春云(湖南农业大学),蒋亦元(东北农业大学),荣廷昭(四川农业大学),向仲怀(西南大学)地方农科院12名农业学部院士:袁隆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邹学校(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陈学庚(新疆农垦科学院),刘守仁(新疆农垦科学院);程顺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赵春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振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侯锋(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陈剑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吴明珠(新疆农科院),颜龙安(江西省农科院)林业大学、海洋大学共计9名农业学部院士:尹伟伦(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北京林业大学),王明庥(北京林业大学);曹福亮(南京林业大学);马建章(东北林业大学),李坚(东北林业大学);包振民(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中国海洋大学)其它非农业大学9名农业学部院士:刘秀梵(扬州大学),张洪程(扬州大学);任继周(兰州大学),南志标(兰州大学);宋宝安(贵州大学),辛世文(香港中文大学),林浩然(中山大学),李佩成(长安大学)其它的科研院所8名农业学部院士:蒋剑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宋湛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唐启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赵法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金宁一(军事科学院),夏咸柱(军事科学院);徐洵(国家海洋局)。单选|你认为2019年哪家机构或群体产生农业学部院士数最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其它农业类大学省级农科院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新华社长春12月6日电(记者金津秀、刘欣)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员王志春团队开发盐碱地精准改良新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打盐碱土改良剂,研究成果已在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推广应用。王志春介绍,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实践证明,传统的通过引水灌溉冲洗降低盐度的方法,无法保障前期作物取得经济产量。特别是东北松嫩平原西部5595万亩盐碱地,土壤碱化度高,养分有效性低,盐碱度空间差异显著,难以实现大面积治理利用,如果统一采用同一种改良措施,会导致生产投入加大,造成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团队从2009年起开展土壤盐碱化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建立土壤盐碱化程度定量诊断和定位分区方法,开发基于土壤盐碱空间差异的“苏打盐渍土精准改良技术”,获得2019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团队还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打盐碱土改良剂“脱碱1号”。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累计示范推广110万亩,实现水稻年增产2500万公斤。“精准定位,有助于降低改良成本,缩短改良周期,实现土地质量整体提升。”王志春说,接下来还要深入研究如何降低盐碱对养分有效性抑制作用,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导水性能。据了解,中国约有15亿亩(1亿公顷)盐碱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和植被生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通过化学改良、种稻综合改良等技术,致力于将贫瘠的盐碱地改良成耕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