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回应环评涉嫌抄袭造假:将严肃处理募左右曰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回应环评涉嫌抄袭造假:将严肃处理

南海所对该项目环评工程师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错误致以诚挚歉意。全文652字,阅读约需1分钟 据羊城晚报消息,近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涉嫌抄袭、造假一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记者追踪采访发现,该份环评报告涉嫌抄袭湛江某份环评报告33处。对这一“错得离谱离奇”的环评报告事件,深圳市交通局、深圳航道事务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迅速表态,并表示展开全面深入调查。29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向羊城晚报记者通报了初步调查结果,称该项目“采用以前完成的报告作为模板,提交了未完成的报告过程稿作为公示材料”,导致存在较多“湛江”字眼等。29日,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该所已经有初步调查结果。据该所称,初步调查显示,由该所承担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规定程序开展了现场踏勘,调查和收集了深圳湾的海洋环境、生态现状资料,进行了相关数值模拟计算,但在部分定性分析部分,因采用该所以前完成的报告作为模板,并提交了未完成的报告过程稿作为公示材料,导致存在较多“湛江”字眼等,部分分析内容中还有湛江港及相关规划等内容。南海所对该项目环评工程师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错误致以诚挚歉意。并表示,将对该项目执行情况作进一步深入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记者了解发现,涉嫌抄袭的相关环评报告内容,来自于2018年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书,其评价单位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编辑 彭启航 来源:羊城晚报点击下图进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实时地图"值班编辑

落花生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环评中出现的严重错误致歉

近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涉嫌抄袭、造假一事,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羊城晚报记者追踪采访发现,该份环评报告涉嫌抄袭湛江某份环评报告33处。对这一“错得离谱离奇”的环评报告事件,深圳市交通局、深圳航道事务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迅速表态,并表示展开全面深入调查。29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向羊城晚报记者通报了初步调查结果,称该项目“采用以前完成的报告作为模板,提交了未完成的报告过程稿作为公示材料”,导致存在较多“湛江”字眼等。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29日,记者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该所已经有初步调查结果。据该所称,初步调查显示,由该所承担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规定程序开展了现场踏勘,调查和收集了深圳湾的海洋环境、生态现状资料,进行了相关数值模拟计算,但在部分定性分析部分,因采用该所以前完成的报告作为模板,并提交了未完成的报告过程稿作为公示材料,导致存在较多“湛江”字眼等,部分分析内容中还有湛江港及相关规划等内容。南海所对该项目环评工程师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错误致以诚挚歉意。并表示,将对该项目执行情况作进一步深入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记者了解发现,涉嫌抄袭的相关环评报告内容,来自于2018年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书,其评价单位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张德钢审签 |吕航实习生 |梁晓静

阿罗哈

最新通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认抄袭,启动问责程序,退回全部费用

承认存在抄袭,终止项目合同,并且退回全部费用!4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发布《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调查处理情况的说明,该文认定涉事报告书部分内容与该所编写的环评报告《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定性分析部分相同或高度相似,确实存在抄袭,对涉事报告书负责人徐玉芬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并启动问责程序,处理结果后续将对外发布。根据公布的最新情况说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表示,涉事报告书负责人徐玉芬未按规范程序,私自对外提交公示文件,造成恶劣影响,负有直接责任;该所作为《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和潮流泥沙数学模型专题报告》技术咨询合同承担单位,对职工职务行为监管不到位,导致徐玉芬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在未审核盖章情况下擅自提交成果文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透露,目前经过协商,该所立即中止该项目合同,并退回全部费用,后期不继续参与该项目工作。停止项目直接责任人徐玉芬所有项目工作,进行调查整顿,在征得委托方同意的前提下,由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协调其他人接手。 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令第18号),及中科院与该所相关规定,对徐玉芬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并启动问责程序,处理结果后续将对外发布。此外,晶报记者还获悉,目前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已成立省市联合调查组,对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问题进行调查。“将坚决打击环评文件弄虚作假等行为。”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表示,对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文件涉嫌造假问题,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表示,已与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成立省市联合调查组,调查环评技术单位涉嫌造假等问题,将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记者:谢丽雯 编辑:陈章伟

佑磨

中科院广州分院 南海海洋研究所将搬至南沙

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张莹 通讯员余丽颖近日,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网发布公告,中科院广州分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拟整体搬迁至南沙明珠科学园,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将部分搬迁,粤港澳科学大数据研究院(暂定名)拟在园区内建设网络数据中心。三大院所拟搬迁至南沙根据招标公告,项目选址在南沙区珠江街东部,位于广州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内。其中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迁建科研院所选址园区中部组团,包括中科院广州分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人才公寓选址园区北部组团(明珠湾大桥南侧)。中科院广州分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拟整体搬迁至明珠科学园。招标公告显示,中科院广州分院拟建设机关行政办公用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科普中心以及明珠科学园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中科普中心将建设面向全社会的科普馆,计划设置地球与行星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植物与农业科学等展览区,定期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及青少年科普培训。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拟建设行政办公用房、科研办公用房、专用实验室、档案室以及标本库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和支撑平台。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拟部分搬迁至明珠科学园,拟新建科研用房、行政用房以及标本馆等,计划将部分科研和研发功能转移至南沙,整体搬迁农业及资源植物研究中心和分子生物分析及遗传改良研究中心,同时新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此外,粤港澳科学大数据研究院拟在园区内建设网络数据中心,将为整个明珠科学园提供数据支持。人才公寓建设规划方面,一期建设部分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地下室3.2万平方米,共计约10.2万平方米,将供明珠科学园各院所科研人员居住及生活配套使用。打造“花园式科学园区”记者留意到,根据此前规划,明珠科学园一期建设方案拟采用建筑半围合、花园景观与交流中心相结合的主体规划结构,打造各组团间便捷联络的园区环状交通系统,通过“明珠科技链”串联起园区内7个地块。在建筑风格上,该项目拟结合南沙定位、区域特色、时代特色与岭南文化内涵,体现项目的特有文化,同时协调周边城市设计风貌,建筑功能布局和功能配置将充分考虑科研与产业需求。

格斗场

填补空白!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今天下水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动现场(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央广网广州7月18日消息(记者郑澍 廖开迪 官文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下水暨命名活动今天(18日)上午在广州举行,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命名为“实验6”,新船下水将极大提高中国深远海的科考能力。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担建设,总投资5.175亿元人民币,设计总吨3990,最大速度16.5节,续航力为12000海里,是一艘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可对近海岛礁区及全球各大洋进行广泛科学考察活动的综合科考船,它将填补我国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命名为“实验6”(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项目总工程师蔡小阳介绍,“实验6”号采用国际最先进设计理念、是一艘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种用途船舶,探测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蔡小阳:“应该讲它是个综合性的先进,兼顾了地震调查设备,水文的设备,在我们国家的科考船里边,现在还没有一条船是两种都兼顾在一起。”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命名为“实验6”(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盛纪纲表示,该考察船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我国对地球深部结构,南海海礁区及深远海大洋极端环境的探测取样和基础数据获取能力,为共同推动我国深远海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中科院南海所副所长龙丽娟表示,“实验6”号作为一个开放共享的海上移动平台,将完善我们国家调查团队的功能序列。盛纪纲表示,未来这艘船可以航行除了极地冰区以外的全球大洋,执行各种任务,同时也会向国内的科技工作者,甚至是国际的一些科学工作者开放共享,一起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命名为“实验6”(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命名为“实验6”(央广记者 官文清 摄)

虽乐

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员林间当选2020AGU会士

11月18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公布了2020年当选的AGU会士名单。著名海洋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荣选。 AGU会士是国际地球与空间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家联盟,其6万多名会员来自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地球、海洋、大气与空间科学等领域。自1962年起,AGU每年在地球和空间科学研究领域遴选出最有远见卓识、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授予“AGU会士”称号,以表彰其在研究领域做出的开创性工作与杰出贡献。 林间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学位,曾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地质学会会士、亨利-比奇洛杰出海洋学家讲座教授、美国卡尔彼泊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历任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联合项目教授、南海海洋所特聘研究员等。 林间在全球大洋构造演化、海洋地球物理、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原创性、系统性的卓越贡献。他领导国际合作,对全球大洋中脊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通过揭示三维地幔上涌、新一类板块边界、海洋拆离断层等重大发现,奠定了学界对全球大洋中脊三维地壳与地幔结构的认识基础;领导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首次高精度地震实验,揭示了“地球第四极”下的内部结构,对在全球最深海沟开展国际大洋钻探等研究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共同领导南海国际大洋钻探,在南海完成了国内最长、最深海底大地电磁探测实验,入选“2019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他在大地震之间应力相互作用与地震触发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项地震学成果,十年引用率全球第一。 林间领导大型国际科学计划,担任国际大洋中脊地球与生命研究组织主席、AGU构造物理全国会议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规划“双清论坛”主席、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过程演变”咨询委员会及集成组组长等;领导组织与参加了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与南海实施的二十余次国际航次,先后任“大洋一号”首次环球航次、国际大洋钻探南海航次、中巴首次印度洋联合航次等的首席科学家。 【来源:南海海洋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合家欢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晖:还大海一个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我们都叫她‘空中飞人’,从早忙到晚。”提到黄晖,与她同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的研究员刘胜脱口而出。记者见到黄晖时,黄晖正在一边忙着做科研,一边指导学生学习。而就在3天前,她还远在西沙,背着30多斤重的装备潜入海底,观测一年前种下的一万束珊瑚。“一切都在向前走,做出成果来才是硬道理。”黄晖快人快语。23年间,她步履匆匆,把汗水洒向大海,把青春浇灌在海底,种出了五彩斑斓的珊瑚。与珊瑚结缘 1996年,学习水产养殖专业7年的黄晖即将硕士毕业,却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经人介绍,她结识了我国珊瑚研究领域的奠基人——邹仁林老先生,“我非常幸运,成为了邹老师的学生。”黄晖说,这为以后黄晖进行珊瑚研究提供了知识储备。3年后,黄晖借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期间,接触了许多我国顶尖的海洋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他们潜心海洋科研的治学态度深深地触动了她,让她下定决心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研究珊瑚礁。开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关卡是要摸清我国珊瑚礁的生态状况、退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其中涉及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黄晖及其科研团队足迹遍布南海沿岸及东、中、西和南沙群岛,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第一手资料,黄晖用大量真实数据打通了第一关,也为后续深入开展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在西沙下潜,黄晖颇感震撼,“水特别透亮,珊瑚密密麻麻,鱼儿五颜六色,螺的数量众多。”而几年后再次到同一海域下潜时,大概四五十分钟内,“看到2个螺就会很激动”。几年间,原来生机勃勃的海域变为一片死寂,亲眼目睹巨大变化的黄晖下定决心要在海底种出五彩斑斓的珊瑚。结合多年一线调研的成果,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黄晖及团队提出了我国沿海及海南岛沿岸珊瑚覆盖率在近30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国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近10年,黄晖主持、负责多个科研项目,其中有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共发表中英文论文110余篇,其中在SCI发表58篇;出版7部专著,其中第一作者身份的5部,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南海种珊瑚 黄晖及团队经过大量一线调研后,摸清了我国珊瑚礁的生态状况、问题和规律后,2009年,黄晖主动为自己设立了第二层台阶:修复珊瑚礁。从基础科研到应用科研,攀登之路就像是神秘的海底世界,等待着她大胆探索。黄晖开始研究繁殖生物学,研究珊瑚如何产卵,观察发育的幼虫如何附着……她与团队尝试了多种修复手段:收集浮浪幼子上岸进行有性繁殖培育,再放流回海底;在海底钉好架子,将珊瑚用绳子绑在架子上,形成珊瑚树;拉起网格,把珊瑚种在浮床上。无论是哪种培育方式,都需要下潜到海底。黄晖要与队员们乘坐渔船前往。早期租用渔船时,渔民因为封建思想排斥女性上船,甚至不理睬黄晖,宁愿和她的副手交流。时间久了,渔民看到黄晖屡次克服不便,坚持出海、下潜,对她的态度大为改观。“晕船,生不如死。”,黄晖不仅要忍受晕船带来的痛苦,还要穿戴上让她站起来都吃力的30多斤的潜水装备。下潜过程中,海水依旧涌动不止,“在水里也会呕吐,吐一下,再咬住呼吸嘴。”黄晖笑着说,“我常对学生说,热爱这一行,下潜就是一种乐趣,否则就会很辛苦。所以,还是热爱吧。”在一次次探索中,黄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经验。2010年,黄晖与团队第一次在西沙海域放置人工生物礁,选择放置在6米水深处,而一段时间后再来观测时,水动力将它们都打翻了,黄晖进行分析研究后,将其改放到10米水深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0年来,黄晖提出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构想,并努力摸索出适合不同类型珊瑚礁恢复的技术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30多项。黄晖研究掌握了我国海域20多种常见人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过程,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工幼体培育,为珊瑚礁人工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西沙群岛和南海南部,黄晖与团队共建立300亩修复示范区,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包括可培育珊瑚断枝40000株的苗圃。多方面应用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黄晖身体力行,凭借科研积累,为法规制定建言献策,组织公益活动,让科研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黄晖积极推动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建立和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促进福建东山珊瑚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调整。参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珊瑚礁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推动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的制定和修订。“我想号召更多的人,热爱自然,敬畏海洋。”黄晖说。黄晖多次单独或联合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渔村、社区和学校等处举办宣教、论坛等活动。她发起成立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广泛发动珊瑚礁生态科研机构、保护管理部门和民间力量形成合力,更深入、更有效地推动珊瑚礁保护和科普教育。作为我国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黄晖还长期为有关地方边防、海关、公安、渔政等部门进行保护类珊瑚的执法鉴定公益服务。在网络上,搜索保护珊瑚礁,点击视频,能够看到黄晖的多场精彩演讲:“珊瑚礁好比海底的热带雨林,占海洋面积不到0.2%的珊瑚礁能为30%的海洋鱼类提供家园。珊瑚礁又像是海底的红树林,凹凸不平的表面能有效消减风浪,起到护岸减灾的作用……”黄晖说,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她仍充满信心,她要身体力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珊瑚礁的行动中来,珍爱自然,呵护海洋。(中国海洋报记者 鄂歆奕,编辑 吴琼)

娓娓不倦

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报告抄袭?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回应

近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被指涉嫌抄袭,引发关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网站29日发布情况说明称,对该项目环评工程师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错误致以诚挚歉意,将对该项目执行情况作进一步深入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网站截图有媒体近日报道称,据环评显示,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多处出现湛江字眼,涉嫌抄袭湛江航道疏浚项目环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网站29日发布情况说明称,经初步调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担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团队,虽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规定程序开展了现场踏勘,调查和收集了深圳湾的海洋环境、生态现状资料,进行了相关数值模拟计算,但在部分定性分析部分,因采用该所以前完成的报告作为模板,并提交了未完成的报告过程稿作为公示材料,导致存在较多“湛江”字眼等,部分分析内容中还有湛江港及相关规划等内容。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该项目环评工程师在编制报告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错误致以诚挚歉意,表示将对该项目执行情况作进一步深入调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公布处理结果;将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切实加强整改,坚决杜绝类似情况。

猜猜猜

中科院南海所新型科考船开建

新华社广州11月16日电(记者荆淮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16日在广州开工建设。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科考船的建设,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重要的开放共享平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介绍,从中科院南海所建立至今,使用过“珊瑚”号、“实验”号、“实验1”“实验2”“实验3”号等多艘科考船。新开工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具备全球航行和全天候观测能力,具备地球物理专业调查功能,也可满足物理海洋、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等多学科综合考察需求,能够开展近海浅水区、大陆架、岛礁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同时也能在深海大洋极端环境进行全海深的探测和取样。据了解,该船总投资5亿多元,设计总长90.6米,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说,科考船投入使用后,对于提高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和数据样品获取能力,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油气矿产和生物基因资源,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董小宛

仅环评工程师“严重错误”吗?中科院南海所“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说明”背后的环评乱象

本文约5100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3月28日,中国绿发会研究室发布了《抄袭不认真,忘改城市名!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这一对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涉嫌抄袭事件、罔置公共环境利益于不顾的文章发布后,不少人联系绿会小编反映:关于环评业的乱象,这只是冰山一角。3月29日早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第二次就此事发布声明。[1] 这份题为《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情况的说明》的说明(如图),去繁就简地几言以蔽之,要点如下:(上图:3月29日早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发布说明。来源/该所SCSIO官网)按照这份《说明》,事情争论焦点似乎成了是否“抄袭”;责任人在个人(该项目的环评工程师);似乎那个非常耀眼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上的姓名是可以撇清的。目前,小编从这第二则《说明》仔细品味后,竟品出了一些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味道,略感不妙。将持续关注。一位业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海洋专家表示担忧:“该所承担国家十几亿元的科研任务,鉴于上述环评工作的态度,细思极恐啊。你们可上其官网查查,他们的一些项目。”同时,针对该声明说指的“环评工程师”的问题,这名行内专家介绍道:“环评工程师是进行环评的必要资质,是属于内部工作人员。可以是高级研究人员,也可以是中低级研究人员。由单位内部人员参加国家的资格考试获得。”事情的结果,只是“致以诚挚歉意”吗?还有多少该所出具的环评,可能存在类似、未被发现的情况?环评乱象背后此事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角目前尚未出场 ——张偲所长。也就是在这份《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第二页的一张有效期到2019年2月份的“资质证书”上,赫然印着的法人代表的名字(下图)。据知名自媒体“海洋知圈”报道,就在事件发生前三天,也就是2020年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议在标本楼六楼多功能厅举行。[4]这位领导似乎是“荣退”了?小编没看懂。不过,小编已经看到此前3月28日的该所第一份《说明》中表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调查小组,就深圳湾航道疏浚环评报告涉嫌抄袭开展调查。可是,自个查自个儿,能查得清吗?能出来一个令公众信服的结果吗?(组图:知名海洋自媒体“海洋知圈”3月26日的一篇详细报道。)“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先不说环评是否“涉嫌抄袭”、或“涉嫌造假”;这次“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缘起,一切都始于一个名叫“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什么是“海上看深圳”?据“深圳旅游网”介绍,海上看深圳概况:首条航线“蛇口邮轮母港-SCT码头-深圳湾大桥-蛇口邮轮母港”以深圳新名片——太子湾邮轮母港作为“海上看深圳”游船航线的起止点,覆盖SCT码头、太子湾邮轮母港、深圳湾大桥等片区。该条航线航程100分钟,每天发两个航次,日航时间为16:00-18:00,夜航时间为19:00-21:00;游船票价为200元/人,前期推广价为150元/人,票价内容采用一价全包的方式(即包含船票、船上配备的下午茶点套餐、顶层甲板观光等内容)。[2]来源:项目书的《概述》章1.项目由来 部分。“本项目用海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中的航道用海,用海方式为开放式用海中的专用航道、锚地及其它开放式用海。项目拟申请用海总面积为107.5503公顷,不占用岸线,其中需要疏浚的用海面积约48.4386公顷。”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不在生态红线区”这个项目源于2017年,已经有两年历史。在2019年9月招商蛇口发布的一篇名为《“海上看深圳”两岁了!两周年暨航线升级发布活动举行》的新闻通讯中[3],介绍了这个项目背后的投资方:“海上看深圳”深圳滨海游船旅游项目,由招商蛇口旗下从事深港澳地区水上旅客运输的专业公司——深圳迅隆船务有限公司运营并打造,“是继蛇口邮轮母港开港、深圳旅行社行业协会邮轮专业委员会成立等之后,招商蛇口再一次为深圳旅游升级贡献力量。”上图:天眼查上该企业的资料。下图:一位市民的担忧。该文还说,“此次航线升级,将航线延伸至深圳湾大桥东侧,能让市民更近距离地从海上观赏深圳美丽的天际线,串联起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后海片区、人才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等城市亮点片区。”同样的,3月29日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上面这篇新闻报道还显示了当时出席这个两周年庆典活动的,就有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有关领导。这令人不禁想到,在被公众在3月27日晚发掘出该项目环评“涉嫌抄袭”之前的一天,3月26日因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引环保争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迅速回应:“不在生态红线区”。这名网友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就这么快得出了“不在”的结论呢?深圳的红树林:听不见的哭泣为何游船航线非得要疏浚?据海洋知圈报道:民间环保组织广州珠湾人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CECA)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简单说来就是在设计的航道路线上,将深圳湾底泥挖出来,以符合航道的深度和宽度要求。这无异于在深圳湾上“动刀子”。[4]根据CECA填海和生态数据库显示,项目的航线设计位于且穿越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第166号区域,即深圳湾重要滨海湿地限制类红线区,并且临近第167、168号两区。依据红线166号的管控要求,此处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开发活动航道疏浚。CECA负责人称,疏浚的航道距离深圳湾沿岸红树、香港米浦湿地距离不到200m,对红树林生境影响较大。两区域都大量候鸟的栖息地,红树林生境遭受的影响势必也将影响到候鸟的栖息,并且航道疏浚所带来的悬浮物会损害鱼类鳃部的滤水和呼吸功能,从而造成窒息死亡。绿会小编还想再加一句:别忘了,深圳是一个经常遭台风侵略的城市。而红树林、滨海湿地等看起来“没用”的地方,正是一个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重要的缓冲屏障。如果真的破坏了,那么挣钱的是少数利益集团,吃亏的恐怕是整个城市的普通老百姓。深圳有着非常优秀、觉悟超高的市民,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公。还望不要辜负了百姓才好。还记得2018年的台风“山竹”吗?一场山竹,让身家千万的豪宅业主们流离失所,只能在旁边学校的体育馆内避难。其实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无论是穷是富,何不都是如此?人类的命运是个共同体。可是我们当初在城市建设中、在规划阶段,为什么似乎未曾预料到这样的后果?事实上,深圳是一个临海的地方,历史上有大量的红树林。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滩涂或河口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消浪先锋、海岸卫士。它们是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能有效地防灾减灾,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1986年广西沿海特大风暴潮、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都让人们看到了它神奇的作用,凡是分布有红树林的沿岸,海浪或海啸造成的损失大大减少。然而,在城市化进程、旅游扩张和经济开发的推进中,人对自然的敬畏远远不够。人类的自大,经济利益的驱动,红树林等自然海岸生态系统被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旅游开发等人为因素大量侵蚀。以2018年的遭遇台风“山竹”的深圳市为例,台风的破坏不可估量。深圳的红树林在哭泣,可有人听到?四十年前的深圳,是个小小的渔村。经过近40年来不间断的填海造陆,深圳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尽数变成了房价动辄高达10-15万元豪宅和商务区。然而,深圳也因此失去了80%的自然海岸线,与75%的红树林,城市轮廓因此发生了巨变。深圳的城市化进程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见证,其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在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面前,这种代价,可管窥到冰山一角。有报道发现,正是因为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工业区的“侵略”,使得红树林这类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少。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我国沿海红树林面积累计丧失73%。假设一下,今天,如果深圳仍保有大量原生红树林,在飓风等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将如何?虽然“山竹”作为一个超级台风与沿海红树林的关系尚未明确,然:殷鉴不远。发展有极限,人类需对自然存敬畏之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考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时,察看了红树林生长和保护情况,详细了解红树林作为“海洋卫士”“海上森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并指示:“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放眼未来,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这里另外还存在“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 Equity) 的问题。所谓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的权利均等。如果,我们这代人因为当下的肆意开发,而把子村后代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银行”消耗殆尽,那么子孙后代将怎么办?毕竟,红树林是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建议我们的城市规划者、顶层设计者们,更需要将生态文明、绿色设计的思维从一开始就渗入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方方面面。如果深圳市民们、NGOs未曾参与此事,这次旅游开发的疏浚项目若真通过了,滩涂生态恐怕要遭殃。要知道,滨海湿地、自然滩涂是大海的“生命的产房”,对维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终将会导致所有生命的灭绝。而当前自然滩涂大面积减少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每个企业都要去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而媒体也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提示和干预。深圳这个地方的滩涂湿地和红树林已经是所剩不多的极具重要意义的、不可触碰的生态“红线”,应该把其的保护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科学研究机构不应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该环评机构的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现有在职职工618人,其中正高级人员104人,研究生导师190人。南海海洋所是中科院及全国海洋科研机构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科研单位,拥有“工程勘察证书(海洋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乙级)”、“海域使用论证资质证书(甲级)”、“测绘资质证书(乙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等。每年承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或院地合作项目100余项。一位深圳本地科学家对此事的评论。上图:部分专家对此事的评论。如果说其他机构不懂这些,小编觉得没啥,因为毕竟隔行如隔山。但是,作为本次环评机构的中国科学院的这样一个海洋专业领域的机构,他们比谁都更懂得大海、更懂得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估居然如此草率,实在令人费解。正如一名评论者指出的,“对南海所来说,这是一个赔钱的项目”“研究所是搞科研的机构,不应该在社会上争抢蝇头小利,一旦出事影响大局!”另外一位专家则更为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根本就不是环评报告是否“涉嫌抄袭”的问题,现在的舆论导向是错的;问题的根本是,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开展这项疏浚工程。像这些科学家、声明在外的研究机构,本身从职业角度来说就代表了公众的信任。至少他们应该是秉持较为公正的立场,根本不应该去为利益集团做这样的背书。文/Littlejane 核/绿茵 编/Angel【参考资料】[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情况的说明》2020-03-29[2]“海上看深圳”[3] 招商蛇口 :《“海上看深圳”两岁了!两周年暨航线升级发布活动举行》2020.9.29[4] 海洋知圈:中科院南海所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免去张偲同志所长职务,龙丽娟同志担任研究所法定代表人(2020.3.26)[5] 第一财经:《错得离谱!深圳湾环评报告竟有35处“湛江”,当地已开展调查》[6] 机构简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