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科院是否已下神坛?化学类研究所你怎么排?此谓真人

中科院是否已下神坛?化学类研究所你怎么排?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1949年11月,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据2016年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2所直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所共建高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6.8万余人,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可以看到中科院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是近几年,清北复交浙科南领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在科研界强势崛起。让中科院系统的各大研究所深感压力,只能加快步伐努力前进。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中科院化学类各研究所的发展情况。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荟萃、实力雄厚、设备一流、成果丰硕,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心;是一个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6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于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49年3月,是一个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为主的化学化工研究所。理研究所(大连)中科院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建于1948年12月。现有职工101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1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长春应化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主要突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稀土化学与物理和电分析化学等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领域的综合集成开展研究工作,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中科院北京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组建于1999年6月,是以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为主体,联合北京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和化学研究所的相关部分整合而成。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8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49人。设有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4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余人。中科院过程工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五十多年来,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环境工程等领域,学科方向由“化工冶金”发展为“过程工程”。2001年更为现名。研究所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经五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为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研究、产业化工作”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化所目前有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五个研究机构,具有一流且配套的仪器设备和实验研究设施,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亿余元。截止到2017年年底,地化所共有在研项目主要包括973项目2项、973课题2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科技支撑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1项;重大研发项目1项、重大研发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6项;院战略先导专项课题2项,专题4项;STS项目1项。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国家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为加快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支撑引领作用,满足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于2004年4月20日共同签署了共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由此,实现了浙江省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宁波材料所从一片农田里起步,边规划,边建设,边招人,边科研,边服务,艰苦创业,高效创新。2007年11月30日,宁波材料所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一期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均于1961年成立)的基础上整合成立。   新疆理化所定位: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优势,面向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亚科技合作和国家航天与海洋需求,加强维药现代化学科建设,推进维吾尔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加强电子元器件累积辐射效应学科建设,为各类元器件抗累积辐射效应加固和可靠应用提供稳定的服务能力;加强敏感材料与器件学科建设,为我国航天、海洋工程中极端环境探测装备所需的温度传感器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保持优势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维哈柯文信息处理学科建设,为新疆长治久安及“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强化中科院向西开放“桥头堡”作用,强化与中亚等国家交流与合作,强化院内合作和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增长点。将研究所建成国内特色鲜明和中亚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中科院建成14个“特色研究所” 打造科技创新“特战旅”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27日在北京透露,2015年该院先后启动两批共14个研究所试点建设“特色研究所”,通过3年试点建设,这14个研究所已于今年7月顺利通过验收。中科院当日举行2018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严庆介绍中科院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进展时透露了上述信息。他强调,中科院将持续支持“特色研究所”巩固和发展其特色领域、特色方向的特色优势,打造中科院科技创新的“特战旅”。据了解,中科院已验收的14个“特色研究所”分别是南京土壤研究所、电工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心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涵盖农业转型发展、能源结构优化、制造业转型发展、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服务领域。严庆说,总体上,这14个特色所的特色研究方向均具有独特性乃至唯一性,一些特色所区位独特,在国家战略安全、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改革试点,这些特色所围绕特色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和相应资源配置,完善多元化的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他表示,中科院还将根据验收结果对研究所分类改革进行动态调整,统筹推进新一轮特色研究所的建设工作。验收成绩为优秀的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现已正式进入特色所运行阶段。该所所长沈仁芳称,自2015年开展特色所试点建设以来,南京土壤所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保障土壤环境安全等国家目标,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并举,整合优势力量组建设立土壤资源与信息、土壤地力与保育、土壤环境与修复、植物营养与肥料、土壤生物与生态等5个研究部,显著提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促进重大成果产出能力与水平。他说,通过3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南京土壤所圆满完成特色所试点建设总体目标,已建立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内的土壤学领域最完整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并成为土壤科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

士城贵也

中关村“火花”活动 中科院理化所线上成果发布会(高端装备制造专场)

为深入推动中关村成果转化工作,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中关村,中关村跨界创新联盟联合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拟定于2020年6月22日下午15:00-16:30共同举办中关村“火花”活动——中科院理化所线上成果发布会(高端装备制造专场),届时将有4个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路演,分别是低温康复装备及产业化、跨临界CO2压缩机研发及产业化、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微型热声耦合发电系统。一、活动时间:6月22日(星期一)下午15:00-16:30二、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关村认同应用技术跨界创新联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协办单位: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科创势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中关村e谷支持单位:清创空间、平谷智力创新社区、广西力合邦易基金、独角兽加速科服三、活动参与方式:报名链接:https://jinshuju.net/f/btA0wP本次活动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在线直播。届时,主办方会在微信群中提供直播会议号。四、活动议程:(一)14:30-15:00 人员连线,系统测试(二)15:00-15:05 会议开始,主持人开场(三)15:05-15:10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简介(四)15:10-16:23 项目路演及问答互动1、低温康复装备及产业化2、跨临界CO2压缩机研发及产业化3、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系统4、微型热声耦合发电系统(五)16:23-16:30 主办方总结发言五、项目简介(一)低温康复装备及产业化成果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果简介:中科院技术。全身冷冻疗法是将全身暴露于温度可控(-110至-180℃)环境,进行无创治疗的新型物理疗法,已广泛用于运动恢复、炎症治疗、美容美体,国际奥委会鼓励使用科学仪器开发运动员自身潜能,冷疗装备已成为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的“标配”。项目亮点:院士领衔团队;中科院STS区域重点项目;国际领先混合工质低温制冷技术方案。产业目标:研制-180℃~-80℃低温冷疗装置,降低相关行业能耗20%以上,推动冷疗设备成果转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疗装置成套工艺体系,服务于冬奥会运动员康复计划,在北京落地实施产业化推广。5年总产值gt;5亿元。(二)跨临界CO2压缩机研发及产业化成果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果简介:中科院技术。压缩机是制冷产业的“芯”,我国尚无自主知识产权,压缩机制造工艺和技术等关键环节受制于人。未来,工商制冷、房间空调及热泵热水器、制冷维修行业将淘汰13.4万吨HCFC消费量,给天然工质CO2带来巨大市场机遇。项目亮点:首次开发大温区CO2热泵系统;中科院STS区域重点支持,中科院理化所十四五重点产业化项目;解决制冷行业“缺芯”问题的关键方案。产业目标: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工程样机,压缩机寿命≥50000h,建立示范生产工厂1个。培育经济产值gt;5亿元。(三)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成果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果简介:中科院技术。大规模储能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发展战略关键支撑技术。未来几年,我国对大规模储能系统的需求量超过1000GW,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是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接纳、运营调峰以及用户侧节能,每年对大规模储能装备需求超过1000亿元。项目亮点:院士领衔团队;国家电网重大工程示范项目(3000万);国际领先梯度蓄冷技术方案(蓄冷效率95%)。产业目标:2MW液空储能发电示范工程,系统效率70%。建成国内领先的大型储能系统的设备供应与工程实施机构,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制造中心。5年总产值gt;10亿元。(四)微型热声耦合发电系统成果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果简介:中科院技术。微型热声发电装置是海洋工程、微网系统发电系统最具竞争力和可实现性技术路线。QT、HSD、ZHJD等迫切需要高安全、长续航独立能源系统。冷链物流、房车等新型功能性车辆对独立电源以及冷热电联供存在潜在刚性需求。项目亮点:中科院重大创新项目(5000万)。产业目标:突破若干关键技术和工程瓶颈,完成MW级工程示范系统的研制并实现应用,技术实现规模应用。培育产值gt;10亿元。联系人:邹老师,010-57217546,13501096592商老师,010-57226514,13718013422(微信)李老师,18001335203(微信)

布鲁克

奇妙科技

地球形成之初就拥有足够氢元素产生水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谜。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研究认为,地球上的水可能起源于顽火辉石球粒陨石等物质释放的氢,表明地球形成之初就拥有足够的形成水的基础元素。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也被学术界称为“E型球粒陨石”,被认为是原始太阳系星云凝聚产生的物质。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与地球上的岩石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因此科学家认为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很可能参与了地球的形成。由于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形成于温度较高的太阳系内部,科学家此前认为它不含水,而地球上水来源于撞击地球的彗星或小行星。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洛蕾特·皮亚尼等人测量了13个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中的氢含量以及同位素氘氢含量之比,发现顽火辉石球粒陨石的氢含量远大于此前设想,而其氘氢含量之比接近于地幔水平。结合宇宙化学模型分析上述数据,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的水可能起源自顽火辉石球粒陨石向地壳和地幔中释放的氢。分析显示,参与地球形成的顽火辉石球粒陨石中氢含量之丰,使其释放的氢足以形成至少三倍的地球海水。澳研究发现严重病毒感染可使T细胞快速“瘫痪”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说,艾滋病或新冠肺炎等由病毒引起的严重感染可使免疫细胞T细胞快速“瘫痪”;针对相关机制而提高T细胞的活性,有助于改善相应的抗病毒疗法和抗癌疗法。T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严重的病毒感染或癌变中,其免疫功能可能会出现被称作T细胞耗竭的受损现象。由于T细胞是目前一些疗法如抗癌免疫疗法中的重要工具,研究T细胞耗竭的机制对改进相关疗法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免疫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与过去认为T细胞耗竭是一个缓慢过程不同,他们发现严重病毒感染可使T细胞快速“瘫痪”。用小鼠进行的实验显示,在较弱的病毒感染中,T细胞会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原有功能,但在严重病毒感染中,可能在几天内就会出现耗竭。研究人员说,如果在严重病毒感染或癌症早期对T细胞进行调整,提高其活性,将有助于防止T细胞耗竭,用这种方法也许可以改善现有的一些抗病毒疗法和抗癌疗法。论文通讯作者、墨尔本大学教授阿克塞尔·卡利斯告诉新华社记者,由于相关调整存在诱发严重副作用的风险,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才能将这种方法逐步推向临床应用。桃为什么酸?科研人员揭示其中奥秘有的桃酸,有的桃不酸,原因何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其中奥秘。有机酸积累量是衡量果实风味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科研人员通过对桃果实有机酸组分与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桃果实有机酸主要包含苹果酸和柠檬酸。桃果实发育早期大量积累有机酸,但果实成熟期有机酸含量显著下降导致了低酸性状的形成。桃果实中苹果酸的积累与代谢及液泡贮运有关,而柠檬酸的积累主要由代谢决定。柠檬酸、苹果酸的积累都受基因控制。研究发现,低酸品种桃果实之所以没那么酸,是因为在果实发育后期相关基因表达降低了柠檬酸、苹果酸的含量。就柠檬酸而言,谷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上升促进了柠檬酸的降解;同时,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基因和丙酮酸激酶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乙醇脱氢酶基因的下调表达也可能影响柠檬酸的积累。就苹果酸而言,负调节基因对苹果酸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编码基因以及苹果酸转运体基因表达的抑制,降低了苹果酸的积累。与之相反,高酸品种桃果实之所以那么酸,是因为在高酸品种桃果实发育后期,受基因调控,积累了大量柠檬酸和苹果酸。该研究负责人、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韩月彭说,该研究对于运用基因技术改良桃果实风味品质具有指导意义。新研究有助判断不同材料微针的经皮给药性能微针经皮给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给药技术,具有无痛等优点。不同材料的微针在皮下溶解并给药的性能哪家强?我国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微针经皮给药是通过微小的针头穿过皮肤释放药物,由于微针的长度一般在10微米至1毫米之间,不会刺激到神经,与传统注射相比具有无痛的优点。与口服药物相比,微针经皮给药还有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供稳定血药浓度等优点。因此,近年来科学界开发出了多种材料的微针,包括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可溶解微针,这种微针使用后没有医疗垃圾。那如何比较不同微针在皮下溶解并给药的性能?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高云华带领的团队提出了一种快速检测微针吸湿性的方法,用来判断材料的溶解性能。研究团队选用了目前常用的15种微针基质材料,利用高通量动态水分吸附技术获取不同微针材料的吸湿数据。吸湿性是评价可溶解微针性能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聚谷氨酸微针的吸湿能力最强,聚乙烯醇微针和羟丙基纤维素微针的吸湿能力最弱。研究还显示,对于吸湿性弱的聚乙烯醇微针,如果加入小分子增溶剂,其吸湿性和溶解性增强,溶解速率提高约10%。据介绍,微针经皮给药在使用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望在部分药物的应用中取代传统注射方式。目前,微针经皮给药技术在糖尿病治疗、疫苗接种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一定应用。(本组稿件/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 综合新华社电)【来源:河北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人理

理化所召开纪念中科院院士洪朝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召开纪念中科院院士洪朝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缅怀洪朝生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追思和学习洪朝生的科学思想、家国情怀和道德风范。理化所党政班子成员、院士、各部门负责人、科研人员代表、党支部书记,以及社会各界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理化所党委书记张丽萍主持。理化所所长汪鹏飞作主题发言。他表示,洪朝生致力于低温物理和低温技术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他的功绩将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他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值得纪念和学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洪朝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座谈会上,中科院学部工作局副局长苏荣辉,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文亚,中科院院士院士赵忠贤、欧阳钟灿、周远,以及其他参会代表先后发言。理化所召开纪念洪朝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对于弘扬洪朝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洪朝生,1920年10月10日出生于北京,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任物理所副所长。1980年任中科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主任。洪朝生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和国际低温工程委员会副主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2000年获国际低温工程理事会门德尔松奖,2011年获美国低温工程和低温材料大会塞缪尔·科林斯奖。纪念洪朝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场【来源:理化技术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外籀

扼腕!中国1个月痛失6位重量级院士

李连达、陈创天、侯芙生、邓起东、谢世楞、程开甲,一个月内中国痛失6位重量级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于2018年10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创天,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0月31日9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侯芙生,因病于2018年10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荣誉理事、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和首任主任,地震地质期刊主编,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邓起东,因病于2018年11月6日23时2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天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世楞,于2018年11月7日6时5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3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程开甲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在上述6位刚刚逝去的科学家之中,年纪最大的是101岁的程开甲,最年轻的是81岁的邓起东,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立起了座座丰碑。其中,李连达是著名的中药药理学家,陈创天是著名材料学家,侯芙生是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邓起东是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地质学家,谢世楞是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程开甲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独乐其志

2020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陆朝阳几乎是立刻动身回国,投身于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断开拓量子光学前沿和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实现了单光子多自由度和高维度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和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科学基础;解决了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的品质和效率等瓶颈问题,在光量子计算和多光子纠缠方面处于国际引领地位。近年来,陆朝阳的这些原创性的系统工作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3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重要进展”,5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量子隐形传态相关工作作为中国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国物理学会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近5年来,陆朝阳本人先后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了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这两个奖项都是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在教学和人才建设方面,《自然》杂志子刊曾专门报道陆朝阳教育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15名博士,多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奖、求是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教学科研之余,陆朝阳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多次担任各科普论坛的主持和嘉宾,作关于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的科普报告80余次,并受到广泛好评。周欣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针对肺部影像检测方法的技术盲点,周欣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科研攻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增强倍数最高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MRI),成功“点亮”人体肺部盲区。团队突破了肺部气体MRI信号低、不能实时成像、临床只能对质子(1H)成像等系列技术难题,创新研制了永磁极化系统核心部件,使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8.6万倍,使我国首次实现了高分辨率肺部气体MRI从无到有的跨越;利用自适应欠采样、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速率达5帧/秒,比国际医疗同类设备快1倍,实现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人体肺部气体动态采样,成功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实时成像;自主研发的自动升降频多核射频装置实现了多元素成像,并能配备至目前临床MRI,该成果202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列为“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唯一典型案例。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欣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利用该装备在全球首次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的精准、可视化评估,对1000余人次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微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一线医护人员治疗评估和预后评价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周欣学风严谨、为人谦逊、创新争先,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在《科学》杂志子刊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科学探索奖”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长期从事我国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负责声学系统设计,实现潜水器通信、定位、探测等功能。“蛟龙”号立项之初,国际相关资料对国内封锁,面对巨大技术挑战,刚刚毕业的刘烨瑶勇挑重担,承担“蛟龙”号声学系统硬件设计工作,实现了文字、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201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深海勇士”号具有国产化、高可靠性、高可维性以及低运营成本等特点,国产化率达到95%。刘烨瑶负责“深海勇士”号重要核心系统——声学系统硬件设计以及母船声学系统改造工作,设计的船载水声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吊放方式干扰母船航行的难题,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验收专家组评价为表现“超出预期”。刘烨瑶目前担任“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主任设计师、潜航员,该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具备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的能力。刘烨瑶负责完成声学系统设计和试验工作,实现了“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100%国产化。海试中,“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万米深度下远距离多制式双向高速数字水声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实现马里亚纳海沟“大海捞针”,完成连续、自主、精确、可靠的水下导航定位;通过多种多部声呐实现潜水器超视距观测、精细测量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绘。“保证工作一定没有差错,自己的岗位一定让别人放心”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准则。刘烨瑶说,很多前辈给像自己一样的青年人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团队才能做出载人深潜的成就,这是非常幸运和难得的,所以必须担负责任、尽力做好。阿布力米提·伊力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阿布力米提·伊力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扎根新疆,心怀建设家乡的信念,致力于新疆传统民族药研究,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基层村民踏上脱贫致富路。2019年,阿布力米提·伊力主动要求担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深度贫困村巴格齐村第一书记。他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引进100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20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3~4种药材进行推广种植,使巴格齐村玫瑰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那段时间,他白天落实项目进展,晚上组织村民讲解中药种植要点,有时候晚上只睡很短时间,只为让老百姓快速掌握种植技术。因地域遥远,未经处理的新鲜药材既受季节限制,又增加了运输和变质的风险。为解决瓶颈问题,他因地制宜提出“规范化收集、储存和粗加工车间”计划,将欧斯玛等原料药材进行浓缩、冷冻处理,让贫困户多途径增收。他还在村里推广“园村互动、园区示范、村民参与、科技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在巴格齐村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成为墨玉县科技扶贫示范样板。科技项目不仅让百姓增收致富,还彻底改变了村民对科技成果的刻板印象,科技的正能量有力推动先进文化入脑入心。驻村期间,他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5000公斤,促成巴格齐村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捐助15万元用于村委会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度,巴格齐村获得“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阿布力米提·伊力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一颗初心正如他的誓言——“我生在天山脚下,更有责任和义务建设脚下的这片土地”。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钟瑾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北方牧区牲畜越冬饲料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青贮加工技术是拓宽粗饲料来源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加工技术落后、营养损失严重、贮存期短、易霉变等关键瓶颈问题。对此,钟瑾团队经过持续攻关,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数千株不同来源乳酸菌中分离筛选出生长快、产酸高、产菌素、耐极温、抗逆强、有助降解纤维素、有效抑制二次发酵的优良青贮菌株,并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高效青贮菌剂。团队采用窖贮、裹包、混合青贮等加工方式,实现了饲草及秸秆等的高效利用,并建立相应生产技术体系。国家级贫困旗县库伦是中科院在内蒙古的定点与对口帮扶旗县,草畜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钟瑾在扶贫工作中瞄准青贮菌剂关键技术,每年多次赴库伦各乡镇扶贫点现场示范讲解,指导当地贫困户、企业、畜牧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规范掌握青贮制作流程;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示范带动效应,确保技术入户、逐户脱贫,实现技术扩散和辐射,形成户、村、乡、县层层带动示范网络;通过与当地政府、养殖场等合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培训人员千余人。5年来,团队通过示范推广惠及农牧户101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受益群众利用该技术每年每户可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以库伦精准科技扶贫成果为基础,钟瑾团队进一步向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省份开展技术输出。团队在贵州六盘水、广西西林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研发及推广有效脱贫的技术,为帮扶地区培育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郝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新冠疫情暴发后,郝捷第一时间加入抗疫科技攻关小组并担任项目执行负责人。2020年3月1日,她临危受命,作为首批赴武汉成员在一线开展前期工作。在武汉期间,郝捷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她因高强度连续工作发生3次休克性反应,但仍坚守在一线。在武汉的47天里,郝捷和团队成员在完成既定目标外调研走访了13家医院,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多次进入隔离区并提出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的治疗新方案。郝捷和团队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利用临床级人胚干细胞制备的一类免疫和基质调控细胞,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及危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纤维化,也是世界上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干细胞药物。疫情期间,该药物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武汉地区被用于救治74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患者全部顺利出院。目前,CAStem细胞注射液已入选国家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案”。抱着“早一天出成果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念,郝捷艰苦攻关17年,带领年轻科研团队研发出治疗40余种疾病的10余种干细胞药物,专注推进干细胞资源科技共享和国家干细胞库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内首个临床级干细胞库,获批国家级资源库,成为首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生物样本库。2020年,郝捷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47天的一线战“疫”和17年的科研坚守让郝捷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台就是阵地,科学技术是治病救人最有力的武器。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2019年11月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照。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集智攻关,实现了中科院在北斗导航领域的跨越发展。他们坚持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了导航星座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解决了北斗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实施的最大瓶颈;突破了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并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以龙芯、高效固放为代表的核心器部件相关技术,扭转了中国航天关键器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他们开放融合、团结协作,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发展思路,汇聚中科院内10余支创新力量,联合国内30多家优势单位,在独具特色的“功能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打造了紧密耦合、高效协同的中科院导航卫星创新团队。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克服了千难万险。2011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和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拉开了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序幕。2016年至2019年间,超高密度完成了5组共计10颗北斗三号MEO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卫星导航领域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他们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在轨赋能、星间测距与通信、更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断优化核心指标。经国际组织评估,URE(用户测距误差)等核心指标优于GPS,为北斗比肩世界一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全球,惠泽人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P3实验室也迎来战疫百天,科研攻关人员留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认证、唯一可开展“人间传染四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迅速反应,以战时状态投入科技攻关,短时间内在病毒鉴定、药物筛选、灭活疫苗研发、应急检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最早创立分子及血清学检测方法,2020年1月10日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排查;2020年1月12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一道,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基因组序列,实现全球共享;率先分离得到毒株并完成资源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为新冠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团队合作,首批筛选出多种在细胞水平有效的药物,其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纳入国家或军队的诊疗方案;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研制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实验室主要完成灭活疫苗毒株选定,种子库建立、灭活疫苗的“细胞工厂”规模化制备及利用动物模型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等工作。二期临床试验揭盲显示受试者抗体阳转率100%,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在疫情最紧急时刻,完成武汉及黄冈1.1万余份临床样本检测,并在“武汉大会战”中完成9.4万份样本检测,对武汉十天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发现的全部300名无症状感染者做病毒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为巩固“武汉保卫战”成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疫情期间,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连续奋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疫情期间开展实验活动781次,其中深夜及凌晨实验活动171次,累计实验活动时长3080小时,零事故、零感染,确保安全、高效运行,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及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科学报》 (2021-01-15 第4版 专题)

天山行

2020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

04:58为接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优良作风学风,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评选活动,集中展示新时代中国科学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全院职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名单一、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欣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二、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声学研究所阿布力米提·伊力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三、年度感动人物钟瑾(女) 微生物研究所郝捷(女) 动物研究所四、年度团队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武汉病毒研究所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陆朝阳几乎是立刻动身回国,投身于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断开拓量子光学前沿和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实现了单光子多自由度和高维度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和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科学基础;解决了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的品质和效率等瓶颈问题,在光量子计算和多光子纠缠方面处于国际引领地位。近年来,陆朝阳的这些原创性的系统工作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3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重要进展”,5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量子隐形传态相关工作作为中国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国物理学会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近5年来,陆朝阳本人先后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了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这两个奖项都是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在教学和人才建设方面,《自然》杂志子刊曾专门报道陆朝阳教育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15名博士,多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奖、求是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教学科研之余,陆朝阳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多次担任各科普论坛的主持和嘉宾,作关于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的科普报告80余次,并受到广泛好评。周欣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针对肺部影像检测方法的技术盲点,周欣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科研攻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增强倍数最高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MRI),成功“点亮”人体肺部盲区。团队突破了肺部气体MRI信号低、不能实时成像、临床只能对质子(1H)成像等系列技术难题,创新研制了永磁极化系统核心部件,使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8.6万倍,使我国首次实现了高分辨率肺部气体MRI从无到有的跨越;利用自适应欠采样、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速率达5帧/秒,比国际医疗同类设备快1倍,实现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人体肺部气体动态采样,成功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实时成像;自主研发的自动升降频多核射频装置实现了多元素成像,并能配备至目前临床MRI,该成果202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列为“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唯一典型案例。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欣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利用该装备在全球首次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的精准、可视化评估,对1000余人次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微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一线医护人员治疗评估和预后评价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周欣学风严谨、为人谦逊、创新争先,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在《科学》杂志子刊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科学探索奖”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长期从事我国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负责声学系统设计,实现潜水器通信、定位、探测等功能。“蛟龙”号立项之初,国际相关资料对国内封锁,面对巨大技术挑战,刚刚毕业的刘烨瑶勇挑重担,承担“蛟龙”号声学系统硬件设计工作,实现了文字、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201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深海勇士”号具有国产化、高可靠性、高可维性以及低运营成本等特点,国产化率达到95%。刘烨瑶负责“深海勇士”号重要核心系统——声学系统硬件设计以及母船声学系统改造工作,设计的船载水声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吊放方式干扰母船航行的难题,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验收专家组评价为表现“超出预期”。刘烨瑶目前担任“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主任设计师、潜航员,该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具备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的能力。刘烨瑶负责完成声学系统设计和试验工作,实现了“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100%国产化。海试中,“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万米深度下远距离多制式双向高速数字水声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实现马里亚纳海沟“大海捞针”,完成连续、自主、精确、可靠的水下导航定位;通过多种多部声呐实现潜水器超视距观测、精细测量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绘。“保证工作一定没有差错,自己的岗位一定让别人放心”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准则。刘烨瑶说,很多前辈给像自己一样的青年人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团队才能做出载人深潜的成就,这是非常幸运和难得的,所以必须担负责任、尽力做好。阿布力米提·伊力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阿布力米提·伊力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扎根新疆,心怀建设家乡的信念,致力于新疆传统民族药研究,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基层村民踏上脱贫致富路。2019年,阿布力米提·伊力主动要求担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深度贫困村巴格齐村第一书记。他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引进100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20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3~4种药材进行推广种植,使巴格齐村玫瑰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那段时间,他白天落实项目进展,晚上组织村民讲解中药种植要点,有时候晚上只睡很短时间,只为让老百姓快速掌握种植技术。因地域遥远,未经处理的新鲜药材既受季节限制,又增加了运输和变质的风险。为解决瓶颈问题,他因地制宜提出“规范化收集、储存和粗加工车间”计划,将欧斯玛等原料药材进行浓缩、冷冻处理,让贫困户多途径增收。他还在村里推广“园村互动、园区示范、村民参与、科技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在巴格齐村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成为墨玉县科技扶贫示范样板。科技项目不仅让百姓增收致富,还彻底改变了村民对科技成果的刻板印象,科技的正能量有力推动先进文化入脑入心。驻村期间,他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5000公斤,促成巴格齐村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捐助15万元用于村委会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度,巴格齐村获得“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阿布力米提·伊力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一颗初心正如他的誓言——“我生在天山脚下,更有责任和义务建设脚下的这片土地”。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钟瑾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北方牧区牲畜越冬饲料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青贮加工技术是拓宽粗饲料来源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加工技术落后、营养损失严重、贮存期短、易霉变等关键瓶颈问题。对此,钟瑾团队经过持续攻关,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数千株不同来源乳酸菌中分离筛选出生长快、产酸高、产菌素、耐极温、抗逆强、有助降解纤维素、有效抑制二次发酵的优良青贮菌株,并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高效青贮菌剂。团队采用窖贮、裹包、混合青贮等加工方式,实现了饲草及秸秆等的高效利用,并建立相应生产技术体系。国家级贫困旗县库伦是中科院在内蒙古的定点与对口帮扶旗县,草畜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钟瑾在扶贫工作中瞄准青贮菌剂关键技术,每年多次赴库伦各乡镇扶贫点现场示范讲解,指导当地贫困户、企业、畜牧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规范掌握青贮制作流程;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示范带动效应,确保技术入户、逐户脱贫,实现技术扩散和辐射,形成户、村、乡、县层层带动示范网络;通过与当地政府、养殖场等合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培训人员千余人。5年来,团队通过示范推广惠及农牧户101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受益群众利用该技术每年每户可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以库伦精准科技扶贫成果为基础,钟瑾团队进一步向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省份开展技术输出。团队在贵州六盘水、广西西林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研发及推广有效脱贫的技术,为帮扶地区培育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郝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新冠疫情暴发后,郝捷第一时间加入抗疫科技攻关小组并担任项目执行负责人。2020年3月1日,她临危受命,作为首批赴武汉成员在一线开展前期工作。在武汉期间,郝捷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她因高强度连续工作发生3次休克性反应,但仍坚守在一线。在武汉的47天里,郝捷和团队成员在完成既定目标外调研走访了13家医院,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多次进入隔离区并提出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的治疗新方案。郝捷和团队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利用临床级人胚干细胞制备的一类免疫和基质调控细胞,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及危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纤维化,也是世界上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干细胞药物。疫情期间,该药物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武汉地区被用于救治74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患者全部顺利出院。目前,CAStem细胞注射液已入选国家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案”。抱着“早一天出成果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念,郝捷艰苦攻关17年,带领年轻科研团队研发出治疗40余种疾病的10余种干细胞药物,专注推进干细胞资源科技共享和国家干细胞库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内首个临床级干细胞库,获批国家级资源库,成为首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生物样本库。2020年,郝捷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47天的一线战“疫”和17年的科研坚守让郝捷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台就是阵地,科学技术是治病救人最有力的武器。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2019年11月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照。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集智攻关,实现了中科院在北斗导航领域的跨越发展。他们坚持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了导航星座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解决了北斗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实施的最大瓶颈;突破了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并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以龙芯、高效固放为代表的核心器部件相关技术,扭转了中国航天关键器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他们开放融合、团结协作,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发展思路,汇聚中科院内10余支创新力量,联合国内30多家优势单位,在独具特色的“功能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打造了紧密耦合、高效协同的中科院导航卫星创新团队。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克服了千难万险。2011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和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拉开了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序幕。2016年至2019年间,超高密度完成了5组共计10颗北斗三号MEO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卫星导航领域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他们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在轨赋能、星间测距与通信、更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断优化核心指标。经国际组织评估,URE(用户测距误差)等核心指标优于GPS,为北斗比肩世界一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全球,惠泽人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P3实验室也迎来战疫百天,科研攻关人员留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认证、唯一可开展“人间传染四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迅速反应,以战时状态投入科技攻关,短时间内在病毒鉴定、药物筛选、灭活疫苗研发、应急检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最早创立分子及血清学检测方法,2020年1月10日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排查;2020年1月12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一道,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基因组序列,实现全球共享;率先分离得到毒株并完成资源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为新冠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团队合作,首批筛选出多种在细胞水平有效的药物,其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纳入国家或军队的诊疗方案;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研制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实验室主要完成灭活疫苗毒株选定,种子库建立、灭活疫苗的“细胞工厂”规模化制备及利用动物模型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等工作。二期临床试验揭盲显示受试者抗体阳转率100%,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在疫情最紧急时刻,完成武汉及黄冈1.1万余份临床样本检测,并在“武汉大会战”中完成9.4万份样本检测,对武汉十天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发现的全部300名无症状感染者做病毒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为巩固“武汉保卫战”成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疫情期间,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连续奋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疫情期间开展实验活动781次,其中深夜及凌晨实验活动171次,累计实验活动时长3080小时,零事故、零感染,确保安全、高效运行,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及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舟记

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在京发布

来源:新浪科技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在京发布李和风宣读院党组授予决定新浪科技讯 1月9日下午,“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追梦人”——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举行,6位个人、2个团队荣获2019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侯建国,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和风,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牛伟宏,中宣部宣教局副局长韩流,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副部长侯兵,旗帜杂志社社长闪伟强,人民网副总编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总编辑孙海峰等出席发布会,并为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颁发证书。为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作风学风,中国科学院日前组织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了20位新时代先进典型人物与团队。经会议初评、网上投票、中科院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等多个环节的严格遴选,最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敬杰、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仕强获2019年度创新人物,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国伟获2019年度先锋人物,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孟宪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世英获2019年度感动人物,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FAST团队、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团队获2019年度团队荣誉。侯建国在致辞中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科院建院70周年和决胜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关键之年。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促进党建和科技创新深入融合,为科技创新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侯建国强调,2020年是中科院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深入谋划中长期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他号召广大科研人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自觉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以实际行动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在本次发布会上,还同时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家70年爱国奋斗事迹读本》和《中国科学院新时代科技报国先进典型事迹选》,反映了中国科学院70年来一辈辈科学家的爱国奋斗事迹和新时代先进典型事迹。人民网与中科院联合推出的旨在弘扬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对话科学家”节目正式启动。展示中科院科学家先进事迹和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建设成绩的中科院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网上展馆正式上线。

林勇

把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努尔波拉提·阿依达尔汗

4月27日,天刚蒙蒙亮,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努尔波拉提·阿依达尔汗骑着摩托车来到了墨玉县农业科技园。看着园区里培育的玫瑰花苗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他难掩内心的激动。“按照新方法,明年玫瑰花育苗量可达10万株以上,这样花苗的成本将由原来的每株2元—3元降至1元。成本降低了,种的人会越来越多。”努尔波拉提说。倾听村民心声■入户走访2016年,努尔波拉提成了中科院新疆理化所驻墨玉县加汗巴格乡阿依玛克村“访惠聚”工作队的一员。“当时阿依玛克村村民有一半是贫困户,人多地少是贫困原因之一。”努尔波拉提说。在入户走访时他注意到,玫瑰花制成的玫瑰花酱、玫瑰花酱馕等很受欢迎,但玫瑰花种植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见效慢,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作为科研人员,努尔波拉提想通过传授技术帮助村民种植玫瑰,实现脱贫致富。“刚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没几个人愿意种。”努尔波拉提说,他决定试种给村民看。于是,工作队规划了3亩地,种上了玫瑰花苗,第二年开花后卖了5000多元。“平均一亩地可带动一户贫困户脱贫。”努尔波拉提说,后来有村民愿意尝试。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市场上玫瑰花苗成本太高,让不少村民又止步了。于是,努尔波拉提带领课题组开始探索玫瑰花育苗新方法。满足村民需求■攻克难题为了方便观察,努尔波拉提在工作队驻地附近又划出了3分地,搭了个小拱棚,利用工作间隙进行试验。他计划试验成功后再转到温室大棚里试种,最后推广。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努尔波拉提终于成功了。近3年时间,他带领课题组共探索出了4种育苗方法。不仅如此,为了保证村民种植效益最大化,他还带领课题组探索出了玫瑰花苗的套种模式。“玫瑰花苗株距大,前期苗子小,套种小麦、玉米等几乎没有影响。”努尔波拉提说。村民亚森·吐尔荪托合提2018年种了6亩玫瑰花,分别套种了小麦和大蒜,其中大蒜收入2万元。今年,他选择继续套种。“明年开始,玫瑰花进入盛花期,预计每亩地可收入4000元。”亚森说。在亚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玫瑰花。目前,中科院新疆理化所驻村工作队在加汗巴格乡已推广种植玫瑰花200多亩。让村民获益■提升土地价值2016年,新疆理化所在墨玉县建了100亩新疆特色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已引种了32种特色药材,并筛选出10余种适宜推广种植的药材。“种植玫瑰花还可以套种药材,这样村民的收入会更高。”努尔波拉提说,利用技术,让村民有限的土地变得更值钱是科研人员不懈的追求。为此,努尔波拉提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是努尔波拉提一直的追求,他因此也获得不少荣誉。2010年,努尔波拉提获评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评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先进工作者。“科研成果能真正满足老百姓需求才是有价值的。”努尔波拉提说,未来希望可以发掘更多新疆特色药材,依靠技术推广种植,实现产业化发展,让更多村民获益。END来源:新疆日报记者:谢慧变编辑: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