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海归博士林莽的科研之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非攻

海归博士林莽的科研之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林莽,2013届菁英学员主要经历:2013年获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硕士学位;2018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2018年-2019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做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开发同位素分析技术、探索同位素效应的物理化学机理并应用于地球和行星科学的多个研究领域(大气物理和化学、 冰川水文、早期地球演化及生命起源等)。主要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32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5篇),主要发表在PNAS(第一兼通讯作者3篇)、GRL、EPSL、JGR-Atmos、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ES&T等Nature Index收录的综合类、地学类和化学类期刊上。学术荣誉:长期为PNAS、GRL、JGR-Atmos等十余个学术期刊和英国STFC(Astronomy Grants Panel)、法国FRC等国际基金会审稿,参与Goldschmidt、ISKPPA、Jim Arnold Lecture等国际学术会议及论坛的组织和专题召集工作。见到林莽时,他正在给新一期菁英学员作行前培训,分享他作为师兄的科研心得。林莽的PPT以这样一段话结束,“遇到奇怪的结果不一定是坏事,被拒稿也不一定是坏事,祝大家科研开心满足”。短短三行字,委婉道出了他的科研路。碰巧遇见“菁英计划”本科4年,林莽是在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环境科学系度过的,本科毕业前他并未想过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设定为做一名科学家,然而在大四做毕业论文期间,在学院新引进的一位教授指导下,林莽开始了关于大气化学的研究,中学时代学习化学的兴趣被重新唤起,而林莽也逐渐体会到科研探索带来的乐趣。自己是否真的喜欢科研?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否依然热爱?那时的林莽并不确定。本科毕业时,林莽放弃了当时美国一所大学环境科学硕士的全额奖学金,选择继续留在中大做研究助理,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一生的追求和目标。在中大做研究助理的日子里,林莽认识了他后来的博士导师马克·西门斯(Mark H. Thiemens)。马克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系教授,是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研究的先驱。马克涉猎的研究领域很广,除了基础的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研究,还包括太阳系起源、生命起源、火星环境、气候变化等跨学科研究。那时,林莽和马克主要在气候变化和大气化学领域进行合作,随着研究的深入,林莽逐渐对太阳系和生命起源这些关于“我们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产生兴趣,而马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是深深吸引了林莽,于是他开始考虑申请攻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系博士学位,进入马克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由于马克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以支持国际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林莽便选择先考上中大硕士研究生,在继续与马克合作的同时,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机会以联合培养方式进入他的实验室。在林莽读硕士的第一年,广州市启动实施菁英计划,林莽本科时的一个师妹也获得了菁英计划资助赴美留学,在详细了解并比较相关出国留学奖学金项目后,林莽决定申请菁英计划以资助自己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最终,林莽如愿以偿。来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林莽发现这所成立于1960年的学校建校时间虽不长,却有着厚重的学术传承。化学系建系教授之一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莱顿·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尤里因发现氢的同位素——氘,成为同位素化学方面公认的权威,同时也是学校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奠基者之一,马克的实验室便继承自尤里。除尤里外,化学系建系教授还有阿波罗月球样品返回计划四位首席科学家之一阿诺德(James Arnold)和生命起源化学之父米勒(Stanley Miller),林莽留美期间,一直在协助学校为他们举办纪念论坛。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的另一位奠基者、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玛丽亚·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也是建校元老之一。作为一个从小热爱化学、长大后在同位素和太阳系及生命起源领域探索的科研工作者,林莽觉得能在这里学习和工作是他科研生涯中最幸运的事,而学校所具有的学科交叉传统也促使林莽如今热爱并从事着部分跨学科研究,而这一切的开始也因为碰巧遇到了“菁英计划”。科研,是兴趣,也是生活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一个行走在科研道路上的人或许都有相同的答案——努力再努力,但却又有不同的诠释方式。在林莽看来,在努力之前,兴趣更重要。因为兴趣,才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持续注入其中,这样的过程不是痛苦的,也许别人眼中看到的你只是在努力,但身在其中的你感受到的是乐趣。对于林莽来说,科研,既是他的兴趣,也是他的生活。全身心投入科研,虽然单身一人,但林莽从不孤单。在科研路上,他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马克便是其中之一。在林莽眼中,马克是那个与他有着相同科研品味的人,马克兴趣广泛,喜欢各种研究,还喜欢研究交叉学科,在与马克的交流中,林莽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多的是视野和理念的拓宽,林莽希望未来也能成为像马克那样的科学家。“对同样的问题感兴趣,不用强行调和,找到合适的人自然就能结伴同行。”如今,作为博士生导师,林莽也同样希望有相同科研品位和兴趣的学生加入他的团队。除了科研工作,林莽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留给了电影,而arthouse films(艺术电影)则是他的最爱。喜爱到什么程度呢?2013年,正在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林莽收到菁英计划的面试通知,他马上买机票回广州参加面试,面试结束的当天下午又飞回上海继续参加电影节。留美期间,林莽在科研之余会将自己沉浸于电影中,当地的艺术影院很多,经常会举办电影节活动,对林莽的科研工作起到了调剂作用。在国外,很多科学家都有各自的爱好,艺术、音乐等对培养感性思维、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或多或少的作用。在科研中,经常会用理性和感性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电影所蕴含的感性元素,可以促使林莽思考要解决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做怎样的研究工作。“我想知道人类的起源在哪里,我们是怎么演化而来的。”林莽渴望探寻生命起源这个终极问题,电影有时会带给他远处的星,就如他喜欢的那部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里面充满了追溯生命起源的哲学命题。让挫折成为进步的契机有人说,科研的路就是用挫折做的石头铺成的。这一路上,林莽也遭遇过不少挫折。读博第一年,他跟着一位博士后做研究,后来发现该研究项目的前期结果全是错的,项目设计出现了问题,花了一年时间却没有任何成果。回忆起这段挫折的经历,林莽却说自己是“幸运的”。“如果当时我盲目地跟着他继续做,可能到博士毕业才发现做错了而无法毕业,在一年之内就找出问题所在,我觉得还是比较幸运的。”挫折并没有使林莽陷于痛苦中,他开始寻找问题所在。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哪里出现错误?在不断的过程中,林莽也培养了独自查找问题和逻辑思考的能力。也正因为及时发现错误,林莽在导师鼓励下,开始独立制定和实施自己的研究计划。“遇到挫折时心态要端正,在科研路上,挫折就是常态。以问题导向方式去解决问题,让挫折成为进步的契机。”作为一个读分析化学出身的人,林莽深切体会到挫折的重要性。“我真正弄懂一部仪器,都是仪器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拆开仪器慢慢梳理的过程中,我才完全了解这部仪器,纯粹的使用很难让我真正了解仪器的运作。做科研也一样,如果一味跟着导师走,很难会有自己的想法,也很难认识到研究的问题所在。要把挫折看作机会,用心去思考这些挫折和问题,勇于质疑导师和前人的工作,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入门,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才能做出开创性成果。”林莽说,没有这些挫折,也许就没有他如今的科研成果。在科研路上,论文被拒稿也是不可避免的,林莽亦然。“有些拒稿意见还是挺好的,我会根据这些意见改进我的文章,最终发表时可以展现更好的形貌。”林莽并不执着于一定要将文章发表在顶级期刊上,在他看来,发表论文最主要目的是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呈现,他会理性挑选适合的期刊发表,例如那些同行会看到的期刊或是他研究成果所在领域的期刊。就如他所说,被拒稿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学会如何将“坏”变“好”。林莽(左)和其导师马克·西门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博期间,林莽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其中8篇发表在Nature Index收录的期刊上,这也使他在毕业时获得了校长授予的2018年度最佳博士论文奖章(自然科学学部唯一获奖者),同时也成为第一位获得学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杰出博士论文奖的中国大陆学生。在别人眼里,林莽从出国读博到回国就职的经历似乎水到渠成,就像游戏“开挂”,而林莽却认为这是厚积薄发。在读本科时,导师的一句话让林莽终身受益,“如果你想要做科研,你不要看本科毕业后多久可以拿到博士学位,而是看多久可以拿到教授职位,要将你的眼光放长远”。于是,林莽思考得更加长远,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积累。从本科毕业到出国留学,林莽在中大待了5年,这5年时间对林莽来说相当于读了一个博士。“我在中大那5年的成果别人可能看不到,因为不是显性成果。大家能看到的是我读博士那4年半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其实是我前期积累的。”正如林莽所说,他用在学习写论文、思考科学问题的时间并不比别人少,他的科研思维也在这期间得到充分锻炼,所以之后去美国读博士时,林莽非常顺利地进入角色,并把这段时间当作做博士后的过程,慢慢开始向一个独立科学家转变。在林莽看来,30岁前后不仅是科研生涯中最有创造力的一段时间,也是人生中最能专注于科研的精华时段,很多著名科学家的成名之作都是在这个阶段做出的。尤其在国外留学期间,除了学习和科研压力,不会受到过多其他压力影响,可以尽情享受这段科研时光,但同时也要尽可能多的积累,多做出成果,为之后的职业生涯做充足准备。正因为积累得足够,回国后,林莽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继续在这里从事他喜欢的研究。广州是个有包容性的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身为广州本地人,林莽很自然选择回到广州参与城市发展。林莽也走访过不少世界知名城市,他认为,广州的城市品格相对务实、踏实且富有人情味,很适合生活和静下心来做研究,但也因为务实,大家都喜欢做些“有用”的工作,致使广州在“无用”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仍显不足。“近几年,国内众多城市都在积极发展基础科学,建立重要研究平台,广州也应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同时,鼓励纯粹以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聚集更多全球优秀人才,这也是提升广州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虽然很多基础性研究往往在很久后才被证明其重要性,但也正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林莽说。来源:神州学人(2020年第12期) 原标题:《林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者:季昕

用心跳

广州地化所在多氯联苯来源和原位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取得进展

毒害性有机物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多氯联苯(PCB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典型毒害性有机污染物。由于PCBs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生物蓄积和生物毒性的特点,一旦被泄露至环境中,便会长期存在,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等造成全球性污染,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累积进进而影响到生物甚至危害人类健康。沉积物是环境中PCBs的主要储存和传输介质,研究沉积物中PCBs的来源和微生物降解过程对深入了解PCBs的污染现状和自然修复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实际环境中PCBs来源及转化过程的复杂性,常规通过对污染物的浓度/组成变化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的方法难以开展其野外环境来源和转化过程的研究,严重制约了PCBs的环境行为和归宿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麦碧娴课题组等近期提出应用多重证据法(单体碳稳定同位素分析、PCBs定性定量、手性对映体分析和定量PCR技术)对拆解区沉积环境中PCBs的污染来源和微生物降解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采样点(1/2号与3号)沉积柱中PCBs的峰值浓度出现在不同的沉积深度(图1),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拆解区沉积物中至少存在两次大的PCBs污染输入事件。不同沉积深度段中PCBs单位联苯氯原子数(CPB)与PCBs摩尔浓度归一化的Dehalococcoides绝对丰度(Log (Dhc/TCB))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13C)在沉积深度上显著变化(图3和图4),进一步证实了沉积环境中存在PCBs的原位微生物降解过程。随沉积深度增加,多数PCBs单体表现出明显的重碳同位素富集现象(图4),说明微生物降解作用随沉积深度的增加而增强。本研究通过多种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论证了野外沉积物中PCBs的来源和微生物降解过程,为原位解析复杂环境中相关污染物的来源和转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科技项目的资助。相关成果发表于Water Research上。论文链接 图1:三个采样点沉积柱中PCBs总浓度随沉积深度的变化特征图2:沉积柱中不同沉积深度段PCBs单位联苯氯原子数(CPB)与PCBs摩尔浓度归一化的Dehalococcoides绝对丰度(Log (Dhc/TPCB))的相关关系图3:沉积柱中手性PCBs单体对映体组成(EF)的变化特征图4:沉积柱中不同沉积深度段PCBs单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变化特征(表示δ13C值没有被有效检测)【来源: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肥女孩

广州地化所等在地壳深熔过程中B-Mo同位素分馏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少部分花岗岩来自幔源之外,大多数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深熔。深熔花岗岩通常具有复杂的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这种熔体成分多样性主要是受源区过程控制还是受后期分异过程控制,学界存在争议。理清这两种过程的相对贡献对理解大陆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B和Mo同位素体系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岩浆的形成及演化研究中,且可能为解决上述争议提供思路,但B和Mo在地壳深熔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仍不清楚。淡色花岗岩被认为是典型的地壳深熔产物,但又代表着地壳最分异的部分。云母和长石是淡色花岗岩中的主要组成矿物,也是其源区熔融反应的主要参与者,还是B和Mo元素的主要控制相。因此,淡色花岗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对象。对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岩石学学科组博士生范晶晶、研究员王强、副研究员马林及其合作者对喜马拉雅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富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含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进行了矿物学、元素及Sr-Nd-B-M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富黑云母花岗岩并不代表岩体中早期最不演化的组分,其相对高的Fe2O3、MgO、TiO2、Zr、REE含量和变化较大的Sr-Nd同位素组成(图1)以及其中具有熔融残余特征的黑云母,表明可能是源区残余黑云母及磷灰石等矿物携带的结果。(2)二云母花岗岩Sr-Nd同位素表现出正相关变化趋势,这种现象也出现在夏如和Manaslu淡色花岗岩(图1)中,这不能用分离结晶来解释,而可能是非实比部分熔融并耦合副矿物溶解的结果:熔融体系水活度增加会促进长石和独居石溶解,使熔体向低87Sr/86Sr、低εNd(t)的方向演化。(3)二云母花岗岩的B体系与Rb-Sr-Ba体系呈较好的相关性(图2),这种相关性可能指示两种机制——分离结晶作用和熔融程度的差异。研究人员对分离结晶过程中B同位素变化模拟发现,即使100%长石分离结晶也不能解释二云母花岗岩的B同位素变化(图3a-c),因此,二云母花岗岩的B同位素组成可能主要受源区熔融过程控制。熔体B同位素逐渐变重可能是源区长石熔融比例增加造成的,或是在熔融过程中形成了富轻B同位素的富Al矿物(如夕线石)。含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B同位素变化与二云母花岗岩变化趋势相反(图2),这可能主要是晶体-熔体分异与熔体-流体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模拟结果也证实如此(图3d)。(4)二云母花岗岩与含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的Mo同位素显示出与B同位素一致的变化趋势(图4),对于二云母花岗岩,其矿物Mo同位素组成与熔体一致,因此,其Mo同位素变化可能主要受熔融过程中长石贡献比例的控制,而含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Mo同位素随岩浆演化程度增加而变重,这是分离结晶还是流体作用者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的讨论。(5)深熔花岗岩的组分变化主要受控于源区过程,其次为浅部侵位过程的晶体-熔体分异及可能伴随的熔体-流体作用;B-Mo同位素体系可用作示踪深熔熔体产生及分异的有效工具。相关研究成果以Boron and molybdenum isotopic fractionation ring crustal anatexis: Constraints from the Conadong leucogranites in the Himalayan Block, South Tibet为题,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联合资助。图1.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及喜马拉雅其他地区淡色花岗岩Sr-Nd同位素图解图2.错那洞淡色花岗岩B同位素与Rb-Sr-Ba体系相关性图解图3.错那洞淡色花岗岩B同位素地球化学模拟图4.错那洞淡色花岗岩Mo同位素体系与元素相关性图解【来源: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广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

矿质气溶胶是对流层中重要的气溶胶之一,影响大气污染、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吸湿性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矿质气溶胶对大气化学和气候的影响。但是由于矿质气溶胶形貌不规则、吸湿性普遍较弱,现有技术较难准确测定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唐明金的直博生陈兰夏迪,使用蒸汽吸附分析仪测量21种矿质气溶胶的质量随相对湿度(0-90%)的变化,从而定量阐明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这21种矿质气溶胶包括14种常见矿物(如石英、长石、石灰石和伊利石等)以及7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实际沙尘(如图1所示)。研究发现,这21种矿质气溶胶的吸湿性普遍较弱,其中粘土矿物和实际沙尘样品的吸湿性强于其它矿质气溶胶。如图2所示,当相对湿度为90%时,吸附水与干燥状态下颗粒物的质量比(mw/m0)为0.0011(石灰石)至0.3080(蒙脱石),对应的水分子表面覆盖层数(θ)为1.26(白云石)至8.63(吐鲁番降尘)。同时,该研究发现,较大BET比表面积的矿质气溶胶通常具有更强的吸湿性能力,且Frenkel-Halsey-Hill吸附等温线可以较好地描述水分子在矿质气溶胶表面的吸附量随相对湿度的变化。该研究有望提高矿质气溶胶吸湿性的科学认识,有助于阐明矿质气溶胶在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11月13日,相关研究成果以On mineral st aerosol hygroscopicity为题,发表在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合作者包括厦门大学副教授简星、广州地化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朱建喜和广州地化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新明等。论文链接图1.(a)非洲和(b)亚洲实际沙尘样品采样点的地理分布图2.(a)mw(90%)/m0与矿物样品BET比表面积的关系;(b)θ(90%)与矿物样品粒径的关系【来源: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德国版

省环科院派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机制与经济政策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

3月27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机制与经济政策技术体系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京顺利召开。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安徽省环科院作为项目参与单位承担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经济政策示范应用相关研究工作,院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了项目启动会。 启动会邀请了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林玉锁研究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姜林研究员、清华大学侯德义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卫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干研究员等7位专家担任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专家组成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环境处副处长王顺兵、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科技处处长张丽荣以及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等项目承担人员近60人参加了会议。 项目负责人蒋洪强研究员主持启动会,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由李广贺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并主持。蒋洪强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考核指标与研究增量、实施路线与时间节点、任务分解与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保障等方面汇报了项目整体实施方案。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黄蕾教授、浙江大学张清宇教授、清华大学郑晓笛副教授以及省环科院重点实验室张静副研究员、工程咨询中心董璟琦博士分别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进行了质询讨论,对项目实施方案的研究思路和内容设置、任务分解、技术路线选择、具体实施方案等表示肯定,一致同意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论证。同时对项目下一步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指出项目组应进一步明确研究和创新重点,突出我国污染场地和可持续风险管控的特点与需求,认真开展研究,加强课题间的衔接,进一步明确研究成果在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来源: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鸽之翼

国科大南下广州,再次扩充“版图”

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于2012年,才更名为国科大,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校博士生数全国第一。截至2019年底,已形成4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5个京外教育基地(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兰州)和116个培养单位的格局,可谓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高校。虽然中科院在广州具有能源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等。且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广州教育基地。然而却不满足“现状”,再下广州,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进一步扩充“版图”。国科大广州学院于2018年由国科大和广州市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其定位为面向前沿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型大学,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二级学院,同时是独立的地方法人。虽然2018年就已经确定要建设,但之后就无进一步的消息,至到日前,国科大广州学院的选址才确定下来,具体位置在南沙区珠江街东部、明珠湾大桥西侧区域。源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据了解,国科大广州学院用地占地20.22公顷,一期规划建筑面积约23.6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会堂、校行政办公用房、专家科研用房、教师办公用房、学生宿舍等。总投资约为21.58亿元,计划2023年8月具备开学条件,计划2023年12月全部交付使用。国科大广州学院位于广州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那么该科学城还有哪些高校将入驻呢?按照南沙科学城的规划,中国科学院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等中科院所属单位将入驻,将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此外,香港科技大学也将入驻该科学城。

亲知

广州科学家荣获国际科学大奖Jackson奖

记者从中科院广州分院了解到,近日,黏土矿物学会(The Clay Minerals Society,CMS)宣布,决定将2021年度Jackson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以表彰他在黏土矿物结构与表征技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该奖每年仅授予1人,何宏平为获此奖项的第二位亚洲科学家。CMS主席、法国Universite Grenoble Alpes教授Bruno Lanson博士专门发来贺信,同时邀请何宏平研究员出席2021年7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颁奖典礼,并在第17届国际黏土矿物大会暨第58届黏土矿物学会年会上做大会报告。Jackson奖的全称为Marion L. andChrystie M. Jackson Mid-Career Clay Scientist Award,旨在表彰通过原创研究为黏土与黏土矿物科学贡献新知识的杰出科学家,每年授予1人。自1992年以来,已有27位科学家获得了此奖项。何宏平是第二位获得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何宏平主要研究领域为:粘土矿物学、环境矿物学、矿物结构与矿物化学、矿物表面物理化学、矿物材料。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FFCSA)首届“吉尔.卡恩奖”、“南粤百杰”、“丁颖科技奖”、“侯德封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朱李月华优秀导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来源:金羊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局中局

香港理大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两所联合实验室 致力应用数学和污染治理研究

新华社香港1月28日电(记者张雅诗)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下辖的两所研究机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联合实验室”,28日在理大校园举行揭幕典礼。两所实验室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两所联合实验室将在拓展科研前沿、知识转移应用,以及人才培育方面相互协作,在应用数学和环境保护领域上为粤港澳大湾区及社会未来发展作出贡献。理大暂任校长陈正豪在开幕典礼上致辞时表示,理大与中科院多年来在科研合作方面基础深厚,此次共同成立的两所联合实验室,不仅是对理大的应用数学和环境科学专家研究成就的肯定,更将集合彼此的优势,加强研究,配合国家发展。理大期望未来与中科院继续合作,为香港和国家作出更多贡献。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致辞时表示,理大是中科院的亲密合作伙伴,联合实验室是加强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双方共建的“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已取得一定的合作成果,希望新增的两个联合实验室在基础和应用数学、环境治理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特别在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援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内地和香港的互补优势,为两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贡献。据介绍,“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未来将大力发展应用数学的演算法基础研究,包括最优化计算方法、张量计算、多物理场计算等范畴;推动统计学和金融数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进一步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联合实验室”未来重点研究范围包括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群的环境与健康、城市土地各种污染的综合整治、新农村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河口与沿海地区的生态治理等。去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成立“联合实验室资助计划”,拨款资助香港22所获中科院认可的联合实验室,其中与理大合作成立的占3所,包括理大与地球环境研究所于2013年成立的“气溶胶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此次揭幕的两所联合实验室。责任编辑: 郝多

不自说也

顶尖实力!这7位中科院科研院所的现任领导,全部从同一名校走出

大学之道,育人为本。南京大学作为一所伫立于金陵城中的百年学府,办学一个多世纪以来,培育了一批批精英人才,其中不乏投身科研事业的学者。他们进入中科院科研院所,担任重要职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们吧——(按毕业年份排列)丁抗,现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1982届地质系本科校友。1985年—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李林,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南京大学1983届生物系本科校友。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对Wnt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中做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取得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重要成果,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1984届物理系本科校友。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在正负电子对撞方面,领导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新的北京谱仪的设计、建造及前期的研究。刘禹,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南京大学1986届地质系本科校友。主要从事树轮气候学、树轮同位素及全球变化研究,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8年获首届王宽城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5),2007获陕西省科学进步一等奖(排名第6),2011获陕西省科学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发表论文225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沈志强,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南京大学1986届天文系本科校友。主要从事射电天文学中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30余篇。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小组的工作“发现了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是超大质量黑洞的最新证据”入选“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王娜,现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台长,南京大学1987届天文系本科校友。主要从事天体物理研究,在专业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脉冲星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在我国率先开展脉冲星的导航研究,是利用国内射电望远镜做出脉冲星观测研究成果最多,水平最高的专家。赵长印,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南京大学1988届天文系本科校友。近年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他负责主持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科工局、中科院等多项重要项目,在卫星动力学、空间目标与碎片探测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南京大学百年办学至今,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凭借着突出的学科优势、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今后,学校也将继续立足学科优势和广阔的科研平台,培养更多科研人才,努力为国家科学研究贡献南大力量!素材来源:南京大学

义理

好消息!广州科学家荣获国际科学大奖Jackson奖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通讯员 孙金龙记者从中科院广州分院了解到,近日,黏土矿物学会(The Clay Minerals Society,CMS)宣布,决定将2021年度Jackson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以表彰他在黏土矿物结构与表征技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该奖每年仅授予1人,何宏平为获此奖项的第二位亚洲科学家。CMS主席、法国Universite Grenoble Alpes教授Bruno Lanson博士专门发来贺信,同时邀请何宏平研究员出席2021年7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颁奖典礼,并在第17届国际黏土矿物大会暨第58届黏土矿物学会年会上做大会报告。Jackson奖的全称为Marion L. andChrystie M. Jackson Mid-Career Clay Scientist Award,旨在表彰通过原创研究为黏土与黏土矿物科学贡献新知识的杰出科学家,每年授予1人。自1992年以来,已有27位科学家获得了此奖项。何宏平是第二位获得此奖项的亚洲科学家。何宏平主要研究领域为:粘土矿物学、环境矿物学、矿物结构与矿物化学、矿物表面物理化学、矿物材料。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FFCSA)首届“吉尔.卡恩奖”、“南粤百杰”、“丁颖科技奖”、“侯德封奖”、“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朱李月华优秀导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来源|羊城派责编|陈倩审签|吴瑕实习生|李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