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读博成了一种趋势,一方面为了逃避硕士难就业问题,一方面为了深造找到更好的工作。中科院是全国做科研最好的地方,去中科院读博成了很多人梦想的地方,那中科院博士好考吗?中科院考博难吗?考博英语怎么复习?考博流程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在网上找不到答案。小编参加了今年3月的中科院博士考试,有幸已经录取,就此分享中科院考博的相关问题,都是干货,大家参考哟~确定了中科院考博,首先最重要的是联系导师!!!这是非常关键的,一般中科院导师一年只招一个博士,如果有硕转博的,就不会招外面的考生,所以先跟导师联系确定是否有名额。如果导师有名额,但报这个导师的人很多,导师又没有明确给你回复要不要你,建议联系其它把握大的老师,今年我们所听说有个老师有10个学生报,这不是陪跑是什么,不建议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一般年前10月份就可以联系导师了,如果有机会,亲自去拜访一下,有助于深入了解导师,当然更多的是让导师看到你的诚意,让导师了解你的研究。一般而言,博士导师想要的博士是和自己这边研究方向相近的,他们一般不喜欢跨专业的,除非想要丰富自己的研究,开拓新领域或交叉学科研究。所以,要选择和自己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他们也乐意要你,可以很快入手。联系完导师,第二件事就是准备复习了。中科院只有40多个所是申请审核制,其它都是考试,一门英语,两门专业课。中科院的英语是出了名的难,专业课是本所出题阅卷,所以还好点。对于英语的复习,有两本书,一本中科院硕士博士英语词汇速记,一本真题,都是北理工出版的,有了这两本就够了。单词就是背吧,从A到Z按顺序来的,真题就是做吧,买最新版,我真题做了两遍,把错题整理出来,在考前专门做错题,尤其是词汇,基本就是单词背的多就会,不认识的单词就靠蒙了。作文可以套模板,也可以自由发挥,看你能力高低了。英语的复习我是从11月中旬开始的,复习了4个月,但由于要在家带娃,基本一天也就2个小时,抽零碎时间做题,所以按考试3个小时来做一套真题的机会不多,如果大家有时间,尽量按考试时间来做。单词书真题专业课的复习一般从过完年开始,两本专业课复习了20天,一般都学过这些课,把重点知识和课程体系记住基本就可以了。博士考试全是论述题,所以不必死记硬背,但是要把课程整体内容记清楚,比如土壤学,从土壤的发生成土,到土壤的组成,物理,化学性质,而且他们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作用的,最好自己列出提纲,综合记忆。在考试的时候,论述题尽量要把答案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分条写,写之前先打草稿,在答案中体现自己的综合思考能力。如果有名词解释,也不要紧张,按照自己理解来写就可以了。还有一点非常关键,一定要多写,我一般10分的题写半页纸,20分的一页半,两个专业课,我一共写了22页纸,手都要废了,所以分也高。初试成绩,英语68,两门专业课89.91,总分248,是所里初试很高的了。初试完就是复试了,我们所初试复试一起的,复试的时候就是聊聊天,自我介绍,主要包括硕士期间研究了什么,博士打算做什么,期间会有老师提问,都不怎么难为的,英语口语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当时是谈谈你说硕士的研究。其实,导师心中早就有预订人员,只要他英语过线就会要了,复试就是走流程。很幸运报我导师的就我自己,所以我英语过线就录取了。考试复习的过程有多艰难我就不多说了,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体会,这里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过程和经验,一方面要自己努力,另一方面就要靠运气了。不过我认为,只要想考博士,就要全力以赴的做,不要心存侥幸,做有把握的事情。考上了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不刚出成绩第二个星期,我已经被拉到站上要准备确定研究方向了,这节奏真是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啊,还没入师门就体会了有多累多忙,唉中科院考博就介绍到这里了,预祝大家都能心想事成!欢迎在下面留言交流!
请把“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打在公屏上,谢谢!最近,中科院一个博士辞职下海的事情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来了多方关注。不少人批评他只会向钱看,但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选择?工资9000留不下中科院博士这两天,一个名为《中科院辞职人员口述》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视频内容为一个博士毕业的前中科院研究人员自述在原单位月薪仅9000元,他说自己就算熬到退休也评不上副研究员,外面给开百万年薪,果断跳走了。这个视频很快火了,很热门的一条评论竟然是,“现在的科研人员不再像老一辈了,眼里只向钱看”。该条评论还获得了3000多的点赞。说起来,老一辈的科研人员,好像是要更加“安贫乐道”一些。就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骐来讲,他于1963年本科毕业,1966年研究生毕业,一直到1979年才评上助理研究员。那时候,王家骐已经39岁了,在这16年间,他有两个孩子,全家人挤在一个15平方米的筒子房,做饭是在走廊,卫生间是公用的。1986年他当上了所长,工资也只有200多块钱。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工作和生活,几乎是王院士那一代科研人员的普遍情况。对比起来,月薪9000元还要跳槽的博士,好像确实是没有老一辈人的“初心”了。离开的不止一个无独有偶,在这之前,也有一篇名为《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的文章刷屏网络。文章里面讲述的也是一个中科院研究人员离开原单位,去了高校任职的故事。作者在文章写道,自己离开中科院总结起来就一个原因——房子,因为孩子到了读书年龄了,但他在北京买不起房子,孩子分不到好的学校,他不得不为了孩子的前程割舍工作。文中离职的博士同样热爱科研事业,但自己呕心沥血的研究和贡献却连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都做不到,不得不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向生活低头。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还不少。有自称同样是中科院某研究所前员工的网友出来现身说法,他说自己离开研究院后,原部门里又陆续有四五人离职,还有两三个已经找好了下家准备离开。原因是所里开始降薪了,微薄的薪水养不了家也糊不了口。科研人员们为何离开?关于这些科研人员的离职,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曾表示:“他们的压力我们懂。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有全国最好的科研资源和国际交流环境,也是全国优秀科研人员集中的地方。但是,北京本身的生活压力大,确实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一句“北京本身的生活压力大”,就很隐晦地道明了真相。其实也不是如今的科研人员不如老一辈“安贫乐道”,而是因为尽管城市生活压力变大,研究院却没有提供解决人才生活压力的待遇。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生活确实也不容易,但那时候单位分房,体制内铁饭碗是所有人羡慕的对象,那时候所谓的情怀也并不全是情怀,而是单位切实解决了研究人员的生活需求。现在给研究人员几千元的月薪,房子也没有,孩子读书也不能进好学校,怎么能指望科研人员能够安心搞研究,只讲奉献不问回报?2017年的数据显示,国家目前给博士生的补贴为1000元/月,不区分地区和学校层次,全国一个标准。截至2017年,我国低保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2017年,北京市调整社会救助相关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由家庭月人均800元调整至900元,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调整由家庭月人均1050元调整至1410元。寒窗近20年的博士研究员,每个月获得的国家补助与低保相差无几。而且,众所周知的是,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之长,工作压力之大,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并在项目或者论文deadline临近时通宵工作早已是家常便饭。更何况,博士毕业后的科研人员基本上都是30岁+,即使他们按照社会舆论的要求,严格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乐于清贫、甘于奉献,甚至都暂且不谈结婚生子养家糊口这样的个人生活需求,但也到了该对父母多年的付出和培养做出一点回报的年纪了吧。五六十岁的父母生个病,住个院,他们的收入却让他们拿不出钱来,这样的生活谁能坚持呢?让每天担着改变世界科研发展、带领社会科技进步责任的科研人员们,还要为租房、孩子上学、家人看病等事情发愁,这是整个体制的问题,而不是他们不甘于贫困,更不该指责他们“向钱看”。最后说一句,道德是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指责别人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Up主信息:中国科学院京区某所在读博士,2019年参加中科院博士生统考入学。入学分数73+65+92+91报名及报名前准备:中科院不同所采用的招生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些所采用的是申请考核制,一些是统考制。统考制的所每年大概12月份会下发博士生入学考试的通知,信息在各个研究所的官方网站和国科大招生信息网上可以看到。但应尽早联系导师,取得导师认可后参加考试更加稳妥。其次就是按照网站的要求填写报名表,邮寄报名材料,邮寄材料的内容、摆放顺序及截止日期,请注意各个所的具体通知。备考:中科院博士生入学考试分为三个科目:英文、专业基础课、专业选考课;英文是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最难的一部分,个人认为难度远超过六级。题目数量很多,很容易出现做不完的情况,一定要在考前找一份模拟题完整把握一次时间,合理安排顺序。题型分为单选、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翻译(英译汉)、选句填空、写作。单选非常难,基本没有语法题,经常是近义词/形近词/短语辨析,做模拟题和历年题的时候经常出现20个对不到10个的情况,这是非常正常的。单选每个0.5分,这部分个人认为尽力而为即可。完型填空总体难度不大,没有很多生僻词,和六级难度相当,15分。阅读理解,是试题的重中之重。因为一个有五篇文章,每篇文章有六个题目,每个1分,30分,占分比很高。阅读理解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个人建议先快速浏览一遍文章,弄清大概讲的是什么,然后观察题目,题目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一定能在原文相应的位置找到答案,所以第一遍统揽全文后,带着问题去相应段落寻找即可。阅读理解部分一定注意把握时间,尽量两遍,最多三遍浏览把一篇文章过掉。后边的6选5和翻译,每年难度不一,通过真题训练即可。最后是写作,试题的写作也相对较难,主要在于题目,并不是简单的利弊比较或者陈述,笔者当年的题目是“有些人认为事物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显然不是靠单纯的模板可以解决的。建议:1.熟悉每年的题目,题目类型基本包括:表达看法(2012年你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看法)、正反观点(如上述2019年真题)等。熟悉每个题目类型相应的过渡句、句子的结构、常用词组。2.练习,一定在考前针对每个题型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练习,把握时间、并了解容易卡壳的地方,最后修改文章进行提高。3.虽然题目要求词数在150词以上,但观察真题给出的范围,大都超过了200词甚至250词,所以能丰富内容尽量丰富。总之中科院的英文难度高、题型多、题量大,需要认认真真的准备。一般分数线在55上下,同时,博士生入学考试过70分可以免修博士阶段的英语课程。推荐的辅导书有以下三本: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研究生英语词汇速记(单词书;但是单单这些单词是无法应对单选题的,单选题需要额外补充真题和模拟题以及日常学习中的词汇);2、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考试大纲及真题精解(真题,和考研一样,真题需要认真对待,作文需要把范文研究透彻)3、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辅导(是针对各个题型的系统讲解和模拟题,强烈推荐)专业基础课、专业选考课各个所差别很大,需要向报考系所的同学征求建议。通常会与报考所/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有关。面试:同一般博士面试无差异;需要准备的是自我介绍、硕士课题介绍、技能介绍、博士规划,需要中英文版,会有与考官的英语对话环节。总之,取得导师同意是基础,英语是重点,其他的多向报考系所的前辈征求建议。#考博#文稿 : 郭小胖的Daydream编辑 : 若水先生我知道你 在看 哦
前几天一则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导师祝卓宏被取消博士学位的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人们纷纷猜测他可能是因为学术不端才会被取消十一年前取得的博士学位。然而真相是出人意料的,看到真相,大家不禁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前几日,网上曝光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研究所在内部网站上发布的一则公告,内容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关于撤销祝卓宏博士学位的公告》,且言明公告时间为1月13日—1月17日共五天时间。虽然公告在学校内部网站发布,却很快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对撤销祝博士学位的原因做出了各种猜测,为了减少一些不实言论和猜测,中国科学院大学于公告发布的次日公布了撤销祝卓宏博士学位的真正原因。原来如此,按照当时博士学位申请规定,要取得博士学位必须有学校规定规格的论文发表,或者在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供相关杂志或期刊的论文接收函,但取得博士学位时论文必须如期发表。而祝是因为申请博士学位时提供了论文接收函,但后期他的论文并没有如期发表。可能是当时审核工作不够严谨,竟然没人发现这一漏洞,而祝侥幸取得了博士学位,如今不知因何被人举报,学校经查证举报情况属实,祝在当时确实不符合获得博士学位的条件,遂当机立断按规定取消了他已取得11年的博士学位。虽说学校当时工作不够严谨,导致了这样的失误,但是在发现错误之后能够迅速纠正错误,撤销了祝卓宏已经取得11年的博士学位,也算是维护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任何人任何事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试想,如果祝本人当时能够把自己的论文没有如期发表的实情向学校作以汇报,等到自己真正有论文发表的时候再申请博士学位,相信以他的能力,应该早就取得真正的博士学位了吧?后期祝卓宏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并且被评选为健康中国(2018)年度十大人物,多么荣耀,和如今的尴尬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一时心急,或者虚荣心作祟,钻了学校的空子,导致十一年后在公众面前出丑,相信这是他自己所不愿经历的事情。联想到一些研究生因为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不惜以各种方式抄袭别人的论文,或者捏造研究数据,助自己早日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破坏了学术研究的公平性,挑战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原则,是最不可被原谅的一种行为,事情败露之时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月薪9000,一辈子也评不上副研究员主人公:倩倩 ,40岁,博士毕业我大概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本科毕业之后开始考研,读完了硕士,后来又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读完博士后选择留在了中科院的研究所,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博士时期的同学们都在这里,我也比较熟悉这里,我自己也不喜欢勾心斗角,在这里就挺好的。中科院还能帮忙解决户口、住房问题,让我觉得很方便、安心。这种舒适的氛围一直持续到我工作的开始,我们研究院的职业发展是这样的: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评选的标准就是论文,论文就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无论实验做得有多么好,如果论文写不好其他实验成果都是没用的。研究院和大学类似,副研究员对应副教授,研究院对应教授。其中的区别就是大学老师的评级包括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两部分,我们研究员只看论文和研究项目。如果论文写不好,很抱歉,这辈子也评不上副研究员,一辈子只能拿9000块一个月的工资。很不幸,我就是属于那种会做实验,论文写不好的人。和我同时毕业的博士同学,一毕业就进入了有名的跨国企业,刚开始就有10000+的月薪,每年至少以10%的比例涨薪。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辞职,进入了一家跨国公司。现在工作节奏比在科研院快得多,但是年薪有五六十万,我也不用担心房租,孩子上学这些问题了。评不上副研究员,房子也要收回去,为了家庭我只能跳槽主人公:国强,36岁,博士毕业我当年是在中科院硕博连读,毕业后直接在中科院下的研究所工作。工作刚开始时,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卯足了劲想评上研究员,最起码也得是副研究员。事与愿违,因为不擅长写论文,现在人近中年也还是一个小小的助理研究员,月薪9000,连妻子小孩都养不起。在我们所里,青年研究员是有住房优惠的,我分到了一间不错的单身公寓,不过只能周转五年,五年之后我必须自己解决住房问题。到手9000块钱,除去我每个月的花费,再转给老家的妻子孩子当作生活费,剩下的钱根本凑不够租房子的钱。无奈之下,我只能跳槽知名的跨国公司,经过朋友的介绍,现在在一家很不错的公司做科研项目,年薪是研究所的好几倍,最起码生活费是不用愁了。在外面人的眼里,在科研所工作是十分高大上的事情,吃的是公家饭,还受人尊敬。可是一边是月薪9000,妻子孩子吃不饱;一边是年薪百万,解决住房、孩子上学等问题,换成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呢?资料来源于网络,48小时内联系侵删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公告2019年1月5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公告,收回博士生导师祝卓宏的博士学位,对于一名已经毕业很久,甚至成为中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教授,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决定。从新闻的后续披露,并不是祝卓宏教授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而是祝卓宏教授的博士学位是属于临时借来的学位,只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整理档案的时候,发现已经是博士生导师祝教授当年借走的博士学位并没有完成当时的承诺,根据学位授予的规定,祝卓宏教授并不符合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因此才发布公告,收回了祝卓宏的博士学位。起因是论文的发表博士学位是高校的最高学位,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备受尊重,例如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没有博士学位的Howard只能被称为工程师,想要获得博士学位都必须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科研突破,这也是很多高校要求博士毕业必须发表SCI论文的重要原因。祝卓宏教授当年博士毕业,因为毕业要求论文发表才能获得博士学位,而祝卓宏当时拿着被期刊接收的证明,向学校借到了博士学位,然而最后期刊却并没有发表祝卓宏的论文,也就是说,当时祝卓宏的博士学位需要还给学校,然而却拿着借来的博士学位,最后成为博士生导师。有网友感慨到,如果祝卓宏教授报考清华大学就好了,因为清华大学为了降低博士毕业标准,已经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的难度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霍华德并是不不想攻读博士学位,而是在美国名校想要获得博士学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一份海外各国博士毕业周期的图表中,美国46%的博士生可以在7年内获得博士学位,57%的博士生则需要10年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而且还有大量最后放弃博士学位的人,相比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率,翟天临式的博士毕业生非常多,这也是为何中国是金本科、银硕士、铜博士的重要原因,就像很多网友吐槽清华大学新规定一样:“如果一名博士生连一篇科研论文都发表不了,那么这样的博士如何做科研?”祝卓宏的博士学位被收回,也是目前教育部严查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学位授予情况的一种反馈!毕竟“借来”的就得“还”回去!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关于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相关事宜的公告》,对该校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排作出调整。《公告》要求,北京地区原实行统招统考的培养单位,原则上直接改为申请-考核制,具体考核时间、要求和方式同上面申请-考核制单位。北京地区培养单位若继续保留统招统考的,须在京外异地(含异地分所、分部或其他研究所、分院等)组织。原文如下:各位考生:根据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经研究决定对我校2020年秋季入学博士招生工作进行如下调整和安排:1.原实行申请-考核制的京内外各培养单位(研究所或学院,下同),从即日起可启动考核相关工作,具体考核时间、要求和方式由各培养单位根据所在地疫情防控情况自主确定。可采取现场考核(不含北京地区培养单位)、网络远程视频考核、异地现场考核(含异地分所、分部或其他研究所、分院等组织考核)等,针对同一培养单位来源不同地区考生情况也可采取上述不同考核方式的组合。按照北京市招考委的要求,北京地区现阶段不宜组织现场考核。因此我校北京地区各申请-考核制培养单位不组织在京现场考核。2.北京地区原实行统招统考的培养单位,原则上直接改为申请-考核制,具体考核时间、要求和方式同上面申请-考核制单位。北京地区培养单位若继续保留统招统考的,须在京外异地(含异地分所、分部或其他研究所、分院等)组织。京外地区原实行统招统考的培养单位,结合当地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可直接改为申请-考核制方式,也可继续实行统招统考,具体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部门要求自主确定。3.原实行统招统考现改为申请-考核制的培养单位,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申请-考核制相关规定补充提交相关材料。通知学生相关事宜及考核组织等工作,由各培养单位具体负责实施。请考生注意查看报考培养单位的网上公告。4. 京外地区培养单位继续实行统招统考的或北京地区培养单位异地组织统招统考的,统一考试时间安排为:外国语:2020年6月13日上午8:30-11:30;政治理论:6月14日下午2:00-5:00。专业课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6月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具体以各培养单位通知为准。5.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博士报名考生,继续全部实行统招统考,考试时间同全校统一规定的时间。报考京区培养单位的,经培养单位同意和协调可申请在京外生源地/附近省市一并参加当地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组织的统一考场考试。具体考务事宜由报考的培养单位直接通知考生。国科大招生办公室将统筹协调,落实好每一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报名考生的考务事宜。6.由于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博士招考相关工作变化比较大,后续请各位考生密切关注报考培养单位的网上通知或公告。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2020年5月13日
取得研究生学历,获得博士学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学生,就是所谓的博士研究生,是人们眼中羡慕的的顶尖人才,不但学术造诣高超,而且伴随着高收入、高地位。那么,是不是取得了博士学位,就可以终生顶着这荣耀的光环呢?答案是不一定!在获取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有弄虚作假的行为,有学术不端的情形,即使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一旦违规违纪取得博士学位的情形被查实,将被博士授予单位撤销学位,收回学位证书。最典型的就是当红明星、北大光华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翟天临,因为一句“知网是什么”,被坐实博士学位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被北京电影学院撤销博士学位。搞笑的是,同门师兄、身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院长张辉,在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过程中,也被查出学术不端而被处理。不仅仅是北京电影学院,一些毕业学生在学位论文抽检中不合格的,高校也陆续发布公告,撤销这些学生的学位证书。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则公告,让人很是吃惊。为什么说吃惊呢?因为在这则公告中,国科大决定撤销副研究员、“健康中国2018年度十大人物”祝卓宏已经取得了11年的博士学位,并且没有说明撤销博士学位的具体理由。祝卓宏撤销学位的公告一出,就在网上迅速炸开了去。网友们纷纷猜测祝卓宏博士可能涉嫌学术不端,或者在取得博士学位的过程中有违规违纪的情形。一些网友甚至还认为,祝博士可能违规违纪问题还比较严重,毕竟他的博士学位已经取得了11年之久,又是获得重大奖项的“名人”,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曾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国科大撤销祝卓宏博士学位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国科大心理所综合办公室在学校公告的次日,还专门发出情况说明,公开了学校撤销祝卓宏博士学位的原因。这则情况说明的核心内容为:“按照当时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应有论文发表。祝卓宏申请学位时提交了论文接收函,但后期未能如期发表。”原来如此,这才是博士学位被撤销的原因所在,是根本就没有达到申请博士学位的基准条件,并非网友们所猜测的那样,是博士学位论文涉嫌学术不端和申请博士学位弄虚作假。一些没有读过博士研究生的友友表示疑惑:“这样的情况,也要撤销博士学位啊?”通常情况下,博士在读期间必须发够培养单位要求的最低数量的paper,并且要正式见刊,方能进入学位论文答辩流程。不过也有部分培养单位要求比较宽松,只要学生拿到了编辑部的论文接收函,也可以提出答辩申请,拿到接收函的论文在一定期限内刊出,就不影响学位的授予。很显然,中科院心理所作为培养单位在11年之前,对于祝卓宏同学的学位论文答辩,就是这样的情形。后来,祝卓宏取得论文接收函的文章没有正式刊出,按理中科院心理所就不应授位才是,这显然是授位工作上的瑕疵,并且一错就是11年。对于那些要求苛严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正式授位之日,持编辑部论文接收函申请答辩的研究生,如果不能证明先前的文章已经正式刊发,那么这个同学就只能被迫延毕。在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博士延迟毕业的主因。就像网友们所说的那样,听过因为学术不端而撤销博士学位的,听过申请授位过程中弄虚作假被查实而撤销博士学位的,却没有听过像中国科学院大学撤销祝卓宏的博士学位这样的原因。持这样观点的网友还不止一两个,甚至还有网友表示,这算是又开了一次眼界。就祝博士学位被撤销一事来看,培养单位工作存在瑕疵。作为培养单位的心理所在接到举报之后及时调查,实事求是地按照规定上报撤销祝卓宏的博士学位,也是一种态度,维护了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的严肃性。这件事情,祝博士本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如果当初等paper正式发表了,达到申请博士学位的条件了,再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也就没有别人的举报和被撤销博士学位一说了。此事例也警示在读研究生,也许你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允许持有论文接收函申请答辩,但请看清这其中的风险,谨慎行事。当申请答辩条件不完全具备时,延迟半年或一年答辩,并不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对自己和培养单位真正的负责任。(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04:58为接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优良作风学风,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评选活动,集中展示新时代中国科学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全院职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名单一、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欣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二、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声学研究所阿布力米提·伊力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三、年度感动人物钟瑾(女) 微生物研究所郝捷(女) 动物研究所四、年度团队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武汉病毒研究所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陆朝阳几乎是立刻动身回国,投身于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断开拓量子光学前沿和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实现了单光子多自由度和高维度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和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科学基础;解决了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的品质和效率等瓶颈问题,在光量子计算和多光子纠缠方面处于国际引领地位。近年来,陆朝阳的这些原创性的系统工作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3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重要进展”,5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量子隐形传态相关工作作为中国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国物理学会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近5年来,陆朝阳本人先后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了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这两个奖项都是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在教学和人才建设方面,《自然》杂志子刊曾专门报道陆朝阳教育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15名博士,多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奖、求是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教学科研之余,陆朝阳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多次担任各科普论坛的主持和嘉宾,作关于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的科普报告80余次,并受到广泛好评。周欣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针对肺部影像检测方法的技术盲点,周欣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科研攻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增强倍数最高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MRI),成功“点亮”人体肺部盲区。团队突破了肺部气体MRI信号低、不能实时成像、临床只能对质子(1H)成像等系列技术难题,创新研制了永磁极化系统核心部件,使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8.6万倍,使我国首次实现了高分辨率肺部气体MRI从无到有的跨越;利用自适应欠采样、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速率达5帧/秒,比国际医疗同类设备快1倍,实现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人体肺部气体动态采样,成功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实时成像;自主研发的自动升降频多核射频装置实现了多元素成像,并能配备至目前临床MRI,该成果202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列为“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唯一典型案例。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欣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利用该装备在全球首次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的精准、可视化评估,对1000余人次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微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一线医护人员治疗评估和预后评价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周欣学风严谨、为人谦逊、创新争先,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在《科学》杂志子刊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科学探索奖”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长期从事我国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负责声学系统设计,实现潜水器通信、定位、探测等功能。“蛟龙”号立项之初,国际相关资料对国内封锁,面对巨大技术挑战,刚刚毕业的刘烨瑶勇挑重担,承担“蛟龙”号声学系统硬件设计工作,实现了文字、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201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深海勇士”号具有国产化、高可靠性、高可维性以及低运营成本等特点,国产化率达到95%。刘烨瑶负责“深海勇士”号重要核心系统——声学系统硬件设计以及母船声学系统改造工作,设计的船载水声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吊放方式干扰母船航行的难题,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验收专家组评价为表现“超出预期”。刘烨瑶目前担任“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主任设计师、潜航员,该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具备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的能力。刘烨瑶负责完成声学系统设计和试验工作,实现了“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100%国产化。海试中,“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万米深度下远距离多制式双向高速数字水声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实现马里亚纳海沟“大海捞针”,完成连续、自主、精确、可靠的水下导航定位;通过多种多部声呐实现潜水器超视距观测、精细测量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绘。“保证工作一定没有差错,自己的岗位一定让别人放心”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准则。刘烨瑶说,很多前辈给像自己一样的青年人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团队才能做出载人深潜的成就,这是非常幸运和难得的,所以必须担负责任、尽力做好。阿布力米提·伊力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阿布力米提·伊力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扎根新疆,心怀建设家乡的信念,致力于新疆传统民族药研究,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基层村民踏上脱贫致富路。2019年,阿布力米提·伊力主动要求担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深度贫困村巴格齐村第一书记。他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引进100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20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3~4种药材进行推广种植,使巴格齐村玫瑰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那段时间,他白天落实项目进展,晚上组织村民讲解中药种植要点,有时候晚上只睡很短时间,只为让老百姓快速掌握种植技术。因地域遥远,未经处理的新鲜药材既受季节限制,又增加了运输和变质的风险。为解决瓶颈问题,他因地制宜提出“规范化收集、储存和粗加工车间”计划,将欧斯玛等原料药材进行浓缩、冷冻处理,让贫困户多途径增收。他还在村里推广“园村互动、园区示范、村民参与、科技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在巴格齐村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成为墨玉县科技扶贫示范样板。科技项目不仅让百姓增收致富,还彻底改变了村民对科技成果的刻板印象,科技的正能量有力推动先进文化入脑入心。驻村期间,他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5000公斤,促成巴格齐村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捐助15万元用于村委会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度,巴格齐村获得“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阿布力米提·伊力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一颗初心正如他的誓言——“我生在天山脚下,更有责任和义务建设脚下的这片土地”。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钟瑾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北方牧区牲畜越冬饲料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青贮加工技术是拓宽粗饲料来源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加工技术落后、营养损失严重、贮存期短、易霉变等关键瓶颈问题。对此,钟瑾团队经过持续攻关,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数千株不同来源乳酸菌中分离筛选出生长快、产酸高、产菌素、耐极温、抗逆强、有助降解纤维素、有效抑制二次发酵的优良青贮菌株,并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高效青贮菌剂。团队采用窖贮、裹包、混合青贮等加工方式,实现了饲草及秸秆等的高效利用,并建立相应生产技术体系。国家级贫困旗县库伦是中科院在内蒙古的定点与对口帮扶旗县,草畜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钟瑾在扶贫工作中瞄准青贮菌剂关键技术,每年多次赴库伦各乡镇扶贫点现场示范讲解,指导当地贫困户、企业、畜牧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规范掌握青贮制作流程;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示范带动效应,确保技术入户、逐户脱贫,实现技术扩散和辐射,形成户、村、乡、县层层带动示范网络;通过与当地政府、养殖场等合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培训人员千余人。5年来,团队通过示范推广惠及农牧户101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受益群众利用该技术每年每户可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以库伦精准科技扶贫成果为基础,钟瑾团队进一步向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省份开展技术输出。团队在贵州六盘水、广西西林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研发及推广有效脱贫的技术,为帮扶地区培育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郝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新冠疫情暴发后,郝捷第一时间加入抗疫科技攻关小组并担任项目执行负责人。2020年3月1日,她临危受命,作为首批赴武汉成员在一线开展前期工作。在武汉期间,郝捷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她因高强度连续工作发生3次休克性反应,但仍坚守在一线。在武汉的47天里,郝捷和团队成员在完成既定目标外调研走访了13家医院,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多次进入隔离区并提出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的治疗新方案。郝捷和团队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利用临床级人胚干细胞制备的一类免疫和基质调控细胞,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及危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纤维化,也是世界上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干细胞药物。疫情期间,该药物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武汉地区被用于救治74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患者全部顺利出院。目前,CAStem细胞注射液已入选国家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案”。抱着“早一天出成果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念,郝捷艰苦攻关17年,带领年轻科研团队研发出治疗40余种疾病的10余种干细胞药物,专注推进干细胞资源科技共享和国家干细胞库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内首个临床级干细胞库,获批国家级资源库,成为首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生物样本库。2020年,郝捷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47天的一线战“疫”和17年的科研坚守让郝捷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台就是阵地,科学技术是治病救人最有力的武器。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2019年11月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照。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集智攻关,实现了中科院在北斗导航领域的跨越发展。他们坚持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了导航星座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解决了北斗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实施的最大瓶颈;突破了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并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以龙芯、高效固放为代表的核心器部件相关技术,扭转了中国航天关键器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他们开放融合、团结协作,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发展思路,汇聚中科院内10余支创新力量,联合国内30多家优势单位,在独具特色的“功能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打造了紧密耦合、高效协同的中科院导航卫星创新团队。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克服了千难万险。2011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和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拉开了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序幕。2016年至2019年间,超高密度完成了5组共计10颗北斗三号MEO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卫星导航领域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他们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在轨赋能、星间测距与通信、更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断优化核心指标。经国际组织评估,URE(用户测距误差)等核心指标优于GPS,为北斗比肩世界一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全球,惠泽人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P3实验室也迎来战疫百天,科研攻关人员留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认证、唯一可开展“人间传染四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迅速反应,以战时状态投入科技攻关,短时间内在病毒鉴定、药物筛选、灭活疫苗研发、应急检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最早创立分子及血清学检测方法,2020年1月10日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排查;2020年1月12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一道,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基因组序列,实现全球共享;率先分离得到毒株并完成资源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为新冠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团队合作,首批筛选出多种在细胞水平有效的药物,其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纳入国家或军队的诊疗方案;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研制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实验室主要完成灭活疫苗毒株选定,种子库建立、灭活疫苗的“细胞工厂”规模化制备及利用动物模型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等工作。二期临床试验揭盲显示受试者抗体阳转率100%,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在疫情最紧急时刻,完成武汉及黄冈1.1万余份临床样本检测,并在“武汉大会战”中完成9.4万份样本检测,对武汉十天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发现的全部300名无症状感染者做病毒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为巩固“武汉保卫战”成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疫情期间,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连续奋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疫情期间开展实验活动781次,其中深夜及凌晨实验活动171次,累计实验活动时长3080小时,零事故、零感染,确保安全、高效运行,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及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04:58为接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优良作风学风,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评选活动,集中展示新时代中国科学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全院职工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名单一、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欣 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二、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声学研究所阿布力米提·伊力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三、年度感动人物钟瑾(女) 微生物研究所郝捷(女) 动物研究所四、年度团队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武汉病毒研究所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陆朝阳几乎是立刻动身回国,投身于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断开拓量子光学前沿和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实现了单光子多自由度和高维度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复杂量子系统的完整态传输和高效量子网络奠定了科学基础;解决了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的品质和效率等瓶颈问题,在光量子计算和多光子纠缠方面处于国际引领地位。近年来,陆朝阳的这些原创性的系统工作赢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3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国际光学重要进展”,5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量子隐形传态相关工作作为中国本土成果首次雄居英国物理学会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突破”之榜首。近5年来,陆朝阳本人先后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科学之星”,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等多个奖项;还获得了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这两个奖项都是首次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在教学和人才建设方面,《自然》杂志子刊曾专门报道陆朝阳教育的成功案例。截至目前,他已经培养了15名博士,多名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奖、求是奖、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等。教学科研之余,陆朝阳还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多次担任各科普论坛的主持和嘉宾,作关于量子物理和量子技术的科普报告80余次,并受到广泛好评。周欣 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针对肺部影像检测方法的技术盲点,周欣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科研攻关,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增强倍数最高的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MRI),成功“点亮”人体肺部盲区。团队突破了肺部气体MRI信号低、不能实时成像、临床只能对质子(1H)成像等系列技术难题,创新研制了永磁极化系统核心部件,使气体磁共振信号增强8.6万倍,使我国首次实现了高分辨率肺部气体MRI从无到有的跨越;利用自适应欠采样、压缩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速率达5帧/秒,比国际医疗同类设备快1倍,实现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人体肺部气体动态采样,成功实现自由呼吸下的实时成像;自主研发的自动升降频多核射频装置实现了多元素成像,并能配备至目前临床MRI,该成果2020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列为“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唯一典型案例。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周欣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同济医院抗疫一线,利用该装备在全球首次开展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的精准、可视化评估,对1000余人次的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微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一线医护人员治疗评估和预后评价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数据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周欣学风严谨、为人谦逊、创新争先,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在《科学》杂志子刊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科学探索奖”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刘烨瑶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长期从事我国系列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负责声学系统设计,实现潜水器通信、定位、探测等功能。“蛟龙”号立项之初,国际相关资料对国内封锁,面对巨大技术挑战,刚刚毕业的刘烨瑶勇挑重担,承担“蛟龙”号声学系统硬件设计工作,实现了文字、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201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深海勇士”号具有国产化、高可靠性、高可维性以及低运营成本等特点,国产化率达到95%。刘烨瑶负责“深海勇士”号重要核心系统——声学系统硬件设计以及母船声学系统改造工作,设计的船载水声通信系统有效解决了吊放方式干扰母船航行的难题,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验收专家组评价为表现“超出预期”。刘烨瑶目前担任“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主任设计师、潜航员,该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具备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的能力。刘烨瑶负责完成声学系统设计和试验工作,实现了“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100%国产化。海试中,“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实现万米深度下远距离多制式双向高速数字水声通信,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高精度水下导航定位实现马里亚纳海沟“大海捞针”,完成连续、自主、精确、可靠的水下导航定位;通过多种多部声呐实现潜水器超视距观测、精细测量和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绘。“保证工作一定没有差错,自己的岗位一定让别人放心”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准则。刘烨瑶说,很多前辈给像自己一样的青年人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团队才能做出载人深潜的成就,这是非常幸运和难得的,所以必须担负责任、尽力做好。阿布力米提·伊力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阿布力米提·伊力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扎根新疆,心怀建设家乡的信念,致力于新疆传统民族药研究,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基层村民踏上脱贫致富路。2019年,阿布力米提·伊力主动要求担任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深度贫困村巴格齐村第一书记。他利用自身科技优势,引进100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20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3~4种药材进行推广种植,使巴格齐村玫瑰种植面积达300多亩。那段时间,他白天落实项目进展,晚上组织村民讲解中药种植要点,有时候晚上只睡很短时间,只为让老百姓快速掌握种植技术。因地域遥远,未经处理的新鲜药材既受季节限制,又增加了运输和变质的风险。为解决瓶颈问题,他因地制宜提出“规范化收集、储存和粗加工车间”计划,将欧斯玛等原料药材进行浓缩、冷冻处理,让贫困户多途径增收。他还在村里推广“园村互动、园区示范、村民参与、科技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在巴格齐村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成为墨玉县科技扶贫示范样板。科技项目不仅让百姓增收致富,还彻底改变了村民对科技成果的刻板印象,科技的正能量有力推动先进文化入脑入心。驻村期间,他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5000公斤,促成巴格齐村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捐助15万元用于村委会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度,巴格齐村获得“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阿布力米提·伊力以实际行动落实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一颗初心正如他的誓言——“我生在天山脚下,更有责任和义务建设脚下的这片土地”。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钟瑾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北方牧区牲畜越冬饲料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青贮加工技术是拓宽粗饲料来源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在这一领域面临加工技术落后、营养损失严重、贮存期短、易霉变等关键瓶颈问题。对此,钟瑾团队经过持续攻关,建立高通量筛选方法,从数千株不同来源乳酸菌中分离筛选出生长快、产酸高、产菌素、耐极温、抗逆强、有助降解纤维素、有效抑制二次发酵的优良青贮菌株,并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高效青贮菌剂。团队采用窖贮、裹包、混合青贮等加工方式,实现了饲草及秸秆等的高效利用,并建立相应生产技术体系。国家级贫困旗县库伦是中科院在内蒙古的定点与对口帮扶旗县,草畜矛盾严重制约了当地畜牧业发展。钟瑾在扶贫工作中瞄准青贮菌剂关键技术,每年多次赴库伦各乡镇扶贫点现场示范讲解,指导当地贫困户、企业、畜牧相关管理及技术人员规范掌握青贮制作流程;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示范带动效应,确保技术入户、逐户脱贫,实现技术扩散和辐射,形成户、村、乡、县层层带动示范网络;通过与当地政府、养殖场等合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培训人员千余人。5年来,团队通过示范推广惠及农牧户101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受益群众利用该技术每年每户可直接增加收入1200~1500元。以库伦精准科技扶贫成果为基础,钟瑾团队进一步向扶贫任务重、脱贫难度大的省份开展技术输出。团队在贵州六盘水、广西西林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实践中,研发及推广有效脱贫的技术,为帮扶地区培育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郝捷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执行主任新冠疫情暴发后,郝捷第一时间加入抗疫科技攻关小组并担任项目执行负责人。2020年3月1日,她临危受命,作为首批赴武汉成员在一线开展前期工作。在武汉期间,郝捷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她因高强度连续工作发生3次休克性反应,但仍坚守在一线。在武汉的47天里,郝捷和团队成员在完成既定目标外调研走访了13家医院,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多次进入隔离区并提出肺纤维化导致呼吸困难的治疗新方案。郝捷和团队自主研发的CAStem细胞注射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II期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这是利用临床级人胚干细胞制备的一类免疫和基质调控细胞,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导致的重症及危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纤维化,也是世界上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干细胞药物。疫情期间,该药物先后在北京、哈尔滨、武汉地区被用于救治74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患者全部顺利出院。目前,CAStem细胞注射液已入选国家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案”。抱着“早一天出成果就能挽救更多生命”的信念,郝捷艰苦攻关17年,带领年轻科研团队研发出治疗40余种疾病的10余种干细胞药物,专注推进干细胞资源科技共享和国家干细胞库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内首个临床级干细胞库,获批国家级资源库,成为首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生物样本库。2020年,郝捷获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47天的一线战“疫”和17年的科研坚守让郝捷深刻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台就是阵地,科学技术是治病救人最有力的武器。2020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2019年11月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合照。2003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开始卫星导航关键技术预研工作。2007年,卫星创新院参与北斗全球系统论证。2009年,以相里斌、林宝军、沈学民为核心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完成组建。十年砥砺前行,十年集智攻关,实现了中科院在北斗导航领域的跨越发展。他们坚持创新、攻坚克难,突破了50余项关键技术:突破了导航星座Ka相控阵星间链路技术,解决了北斗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实施的最大瓶颈;突破了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并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以龙芯、高效固放为代表的核心器部件相关技术,扭转了中国航天关键器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他们开放融合、团结协作,按照“小核心、大外围”的发展思路,汇聚中科院内10余支创新力量,联合国内30多家优势单位,在独具特色的“功能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打造了紧密耦合、高效协同的中科院导航卫星创新团队。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航天精神,克服了千难万险。2011年至2016年间,完成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和第五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拉开了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序幕。2016年至2019年间,超高密度完成了5组共计10颗北斗三号MEO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卫星导航领域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他们追求卓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在轨赋能、星间测距与通信、更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不断优化核心指标。经国际组织评估,URE(用户测距误差)等核心指标优于GPS,为北斗比肩世界一流作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此走向全球,惠泽人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之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郑店P3实验室也迎来战疫百天,科研攻关人员留影。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18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是我国第一个通过认证、唯一可开展“人间传染四级病原”研究的P4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迅速反应,以战时状态投入科技攻关,短时间内在病毒鉴定、药物筛选、灭活疫苗研发、应急检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最早创立分子及血清学检测方法,2020年1月10日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所有病例进行病原学排查;2020年1月12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一道,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基因组序列,实现全球共享;率先分离得到毒株并完成资源保藏,可依法依规提供给有关机构,为新冠病毒的科学研究、疫苗开发、生物医药筛选等提供重要资源支撑;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团队合作,首批筛选出多种在细胞水平有效的药物,其中磷酸氯喹、法匹拉韦纳入国家或军队的诊疗方案;与国药中生集团合作研制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实验室主要完成灭活疫苗毒株选定,种子库建立、灭活疫苗的“细胞工厂”规模化制备及利用动物模型评价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等工作。二期临床试验揭盲显示受试者抗体阳转率100%,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Ⅲ期临床研究。在疫情最紧急时刻,完成武汉及黄冈1.1万余份临床样本检测,并在“武汉大会战”中完成9.4万份样本检测,对武汉十天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发现的全部300名无症状感染者做病毒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为巩固“武汉保卫战”成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疫情期间,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连续奋战,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疫情期间开展实验活动781次,其中深夜及凌晨实验活动171次,累计实验活动时长3080小时,零事故、零感染,确保安全、高效运行,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及国家生物安全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