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今日在京召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中国卓越论文产出报告,从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和国内的卓越论文状况、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各学科最具影响力论文、顶尖学术期刊论文等角度做出分析报告。科技论文是科研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报告显示:中国科研产出正向高质量转型。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增加、国际热点论文及国际高被引论文均升至世界第二位;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的论文数量世界第2,中国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4,中国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次均保持不变;从学科领域看,中国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技术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1位,其中,化学和工程技术均为首次排名第一。报告显示:中国卓越论文数量增加,科研产出向高质量转型。中信所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遴选出在国际各学科领域发表的高于该领域平均水平的论文,在国内各学科领域排在前1/10水平的论文,构成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数据库。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比2017年增加12.4%,国际卓越论文占我国国际论文总数的36.4%。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的卓越论文数量最多,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是卓越论文高产机构,其中,清华大学的卓越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达到54%。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2,上升一位。2009-2019年被引用次数处于各学科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0755篇,占世界份额为20.0%,数量比2018年增加了23.9%,排在世界第2位,位次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位,占世界份额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热点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2,上升一位。近2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这样的文章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可以说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截至2019年9月统计的中国热点论文数为1056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32.6%,排在世界第2位,位次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位。报告显示: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的论文数量世界第2,位次不变。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8年共有155种最具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总数为61420篇。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1318篇,比2017年增加3059篇,占世界的18.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有22017篇,占35.8%。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7574篇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占66.9%。报告显示:中国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4,位次不变。2018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期刊有8种(NATURE、SCIENCE、NEW ENGL J MED、LANCET、CELL、CHEM REV、JAMA-J AM MED ASSOC、CHEM SOC REV),2018年共发表论文12172篇,其中中国论文828篇,占总数的6.8%,排在世界第4位。若仅统计Article和Review两种类型的论文,则中国有547篇,仍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7年持平。Science、Nature和Cell是国际公认的三个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8年以上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6641篇,其中中国论文为429篇,论文数增加了120篇,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7年持平。美国仍然排在首位,论文数为2588篇。英国、德国分列第2、3位,排在中国之前。若仅统计Article和Review两种类型的论文,则中国有317篇,也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7年持平。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保持不变。2009年至2019年(截至2019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继续排在世界第2位,数量比2018年统计时增加了14.7%;论文共被引用2845.23万次,增加了25.2%,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位。报告显示:中国在材料科学等三个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第1。中国有6个学科产出论文的比例超过世界该学科论文的20%,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数学。材料科学、化学和工程技术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1位,其中,化学和工程技术均为首次排名第一。另有9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分别是:农业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地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和植物学与动物学。报告显示:中国作者国际合著论文继续增加,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论文增多。2018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为11.08万篇,比2017年增加了1.34万篇,增长了13.8%。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6.5%。2018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9.1%,合作伙伴涉及157个国家(地区),其中与美国合著论文占我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55.7%。2018年我国作者参与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大于50个的论文有583篇,比上一年增加75篇。涉及的学科有: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医药卫生和生物学等。其中,中国机构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45篇。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加。据2019《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689,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5.8%,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410次,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11.6%。2018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87种,比2017年增加了14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23种;Medline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28种。2018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领域排名前四分之一(Q1区)的期刊共有15种,比上一年度增加3种,影响因子进入Q1区的期刊有50种,增加了4种。报告显示:中文优秀论文和中国作者通过F5000平台走向世界。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宣传和利用我国的优秀学术成果,扩大国际话语权和抢占论文首发权,中信所利用科学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结合,每年在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遴选5000篇优秀学术论文,建设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用英文长文摘的形式,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学术论文。通过与国际重要信息服务机构和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将F5000论文集中链接和推送给国际同行。为中文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中文学术期刊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提供了一条高效渠道。F5000平台(f5000.istic.ac.cn),自上线以来,已获得641.4万次检索。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等50个国家的国际用户访问,其中来自美国的访问量超过10万次。用户主要分布在国际大学、科研单位和重要实验室等。2019年F5000平台还获得了国际学术期刊的关注,有826家国际学术期刊网站链接了F5000平台上的论文,包括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BRITISH MEDICAL JOURNAL、JAMA INTERNAL MEDICIN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2019年中信所F5000项目组与腾讯基金会合作,推荐F5000作者参评“科学探索奖”。其中4位F5000作者获得“科学探索奖”,分别是清华大学的陆新征、清华大学的樊健生、清华大学的王书肖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张阿漫。同时,F5000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认可,成为一种新型的基于高质量导向的代表作评价工具。
中国日报12月29日电(记者 张之豪)自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直承担着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整体分析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对中国在科技期刊、专利产出、学术图书出版等领域情况的统计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作为原始创新的重要产出之一,科技论文在科技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应调整为引导科研人员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信所)积极探索开展卓越论文评价研究,注重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贡献和影响。一、中国高质量国际论文数排名世界第2位,我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前10行列为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科技部2020年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中信所经过调研分析,将各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同居本学科前10%,且每年刊载的学术论文及述评文章数大于50篇的期刊,遴选为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在其上发表的论文属于高质量国际论文。2019年共有394种国际科技期刊入选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190661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59867篇,占世界份额的31.4%,排在世界第2位。排在首位的美国发表论文62717篇,占32.9%。2019年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最多的世界高校中,中国有4所大学进入前十,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清华大学以发表2420篇居第2位,发表的论文占世界的1.3%。排在首位的哈佛大学有4413篇,占2.3%。2019年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最多的世界研究机构中,中国有5所机构进入前十,其中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发表492篇居研究机构类第1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396篇排在第2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377篇排在第3位,进入前十位的中国机构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二、我国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高质量国际论文数排名世界首位,4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位在高质量国际论文统计中,2019年我国有8个学科领域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在学科排名中列世界首位,分别是:工程技术、化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物理学和数学,其中工程技术领域中,我国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占本学科世界份额40.5%。另有4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分别是生物学、地学、药学和综合交叉学科。三、我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数持续上升,连续第十年排在世界第2位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称作该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9年共有155种最具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总数58290篇。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13068篇,比2018年增加1750篇,占世界的22.4%,排在世界第2位。排在首位的美国发表论文19561篇,占33.6%。四、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4,位次不变2019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0的国际期刊有8种,分别是: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细胞(CELL)、 柳叶刀(LANCET)、 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化学学会评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19年共发表论文11893篇,其中中国论文796篇,占总数的6.7%,排在世界第4位。若仅统计学术论文和述评文章,则中国有522篇,仍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8年持平。SCIENCE、NATURE和CELL是国际公认的三个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9年以上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6456篇,其中中国论文为425篇,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8年持平。美国仍然排在首位,发表论文数为2562篇。英国、德国分列第2、3位,排在中国之前。若仅统计学术论文和述评文章两种类型的论文,则中国有335篇,仍排在世界第4位,与2018年持平。五、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2位,增长率分别达到20%和30%各学科论文在2010-2020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近2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截至2020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37170篇,占世界份额为23.0%,数量比2019年增加了20.9%,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占世界份额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为75146篇,占世界份额为46.4%,仍居第1位。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375篇,占世界总量的38.4%,数量比2019年增加了30.2%,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美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586篇,仍居第1位。六、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增长,科研机构向追求卓越转变为了引导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从关注论文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和影响转变,激励原始创新。既鼓励科研人员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也重视发表在我国国内期刊的优秀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发布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状况报告。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由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国内的论文共同组成。国际部分:选取各学科领域内被引次数超过均值的论文,即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高于均线的论文入选,表示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入高质量论文、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顶尖学术期刊论文等不同维度选出的国际论文。国内部分取近5年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且论文“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越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2019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8.73万篇,比2018年增加22.6%,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2.56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16.17万篇。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的卓越论文数量最多。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是卓越论文高产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卓越论文产出前列的研究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是卓越论文产出前列的医疗机构。七、我国十年累积国际论文数量、被引用次数均持续增长,排名世界第2位2010年至2020年(截至2020年10月)中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301.91万篇,继续排在世界第2位,数量比2019年统计时增加了15.8%;论文共被引用3605.71万次,增加了26.7%,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发表国际论文420.59万篇,论文共被引用8045.38万次,仍然保持在世界第1位。八、以我为主的国际合著论文占比接近3/4,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科学工程项目中的合作论文不断增多2019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为13.01万篇,比2018年增加了1.93万篇,增长了17.4%。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6.2%。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73.9%,合作伙伴涉及167个国家(地区),其中与美国合著论文占我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43.3%。2019年我国作者参与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数超过100人且合作机构数大于50个的论文有784篇,比上一年增加201篇,增长34.5%。涉及的学科有:粒子与场物理、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跨学科的物理研究等。中国机构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94篇。九、我国三方专利数量、在美国授权国外专利数量排名均上升一位,进入世界前3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年11月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三方专利数量为5323项,占世界的9.3%。与2017年相比上升1位,超过德国排在世界第3位,排在前两位的国家是日本和美国。根据2019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的国外专利统计,授权中国专利共21760件,占美国授权国外专利总数的6.5%,与2018年相比上升1位,超过德国,排在第3位,排在前两位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十、进入世界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增加,国际显示度进一步增强2019年,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08种,比2018年增加了21种;Ei(工程索引)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23种;Medline(医学索引)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22种。2019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领域排名前四分之一(Q1区)的中国期刊共有16种,比2018年增加1种,影响因子进入Q1区的期刊有69种,比2018年增加19种。十一、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据202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库(CSTPCD)统计,2019年CSTPCD收录中国自然科学领域1949种的中文期刊,121种英文期刊,发表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44.78万篇。收录社会科学领域期刊397种,发表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5.33万篇。据2020《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740,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5.9%,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429次,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9.5%,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十二、F5000平台向世界推送中文优秀论文和中国作者,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了切实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宣传和利用我国的优秀学术成果,扩大国际话语权和抢占论文首发权。中信所利用科学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每年遴选5000篇优秀中文学术论文,建设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用英文长文摘的形式,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学术论文。通过与国际重要信息服务机构和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将论文集中链接和推送给国际同行。为中文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中文学术期刊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提供了一条高效渠道。领跑者5000平台已获得692.3万次检索,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德国、法国、韩国等160余个国家的国际用户访问。其中来自美国的访问量超过20万次。国际访问用户主要来自国际大学和科研单位,例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以及美国的劳伦斯·利弗摩尔、橡树岭、阿贡等国家实验室等。F5000平台还获得了包括科学(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等994家国际学术期刊的关注。来源:中国日报网
40年前,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让更多人知道了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而陈景润的科学贡献,可以上溯至1966年,时年仅33岁的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这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来,比如袁隆平院士的巨作《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屠呦呦为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的论文,都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些中国科研人员的重大研究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主要科技成就青蒿素抗疟研究首篇论文就发表在中国本土科技刊物《科学通报》上近年来,在中国科技事业进步的同时,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情况怎样?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与中国科技事业同步发展?近期,本报就此进行了采访。科技期刊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科技期刊是发布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今年初发布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简称《蓝皮书》)显示,目前中国在数量上可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6年底,在办的科技期刊数量合计为5020种,其中大部分是中文期刊,英文有302种,覆盖理、工、农、医、交叉学科等各个领域,作为科技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国际影响来看,2016 年 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79种,EI数据库(工程索引)收录中国大陆期刊214种,Medline(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195种,S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期刊655种。总被引频次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次数的最直接指标,反映了相关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2011—2016年,CSTP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显示出总体上升态势,6 年间的平均增幅为5.92%,反映出中国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实际地位总体上处于明显上升的状态。由于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在近2年所发表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因而被认为能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与总被引频次类似,2011—2016年间,CSTPCD收录期刊的年平均影响因子呈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为5.72%—8.59%,反映出我国被 SCI 收录期刊所发表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也保持着相对快速上升的态势。即年指标是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除以其当年发表的论文数,表征了期刊中的论文在学术界所引起的反应速度,即年指标愈高,表明期刊所获得的反响速率愈快。CSTPCD收录期刊的平均即年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为2.31%,尤其是2016年度的即年指标在2015年较高基础上仍有上升,表明我国期刊所发表论文越来越多地很快引起同行关注并被引用。迈向科技期刊强国任重道远《蓝皮书》指出,尽管中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进入世界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与美、英、德、荷等科技期刊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滞后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在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数字出版、传播能力等诸方面面临国际同行的竞争日益激烈,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专家、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对本报记者分析说,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期刊就是个学术成果发布的地方,但是在互联网语境下,学术期刊的功能正在多元化,论文的发表将会进一步影响到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科技期刊的发展。多位学者认为,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无论从质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大家对SCI收录期刊过于推崇。胡升华分析指出,“从期刊发展本身来看,客观地讲,中国学术期刊存在急需赶超的地方,这当中,既涉及到历史的积累不足,也涉及到系统工程不完善,从平台建设、工具开发、评价体系乃至运营、专家队伍建设等,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评价体系很关键。”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院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在当下的学界,SCI评价标准仍然是被许多人看重的一个评价指标,然而,过于强调SCI评价的弊病近年来也开始凸显,大家只看发表文章的数量,也不考虑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何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从而造成了产学研的脱节。”《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认为,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如果用某个单一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就不够全面。“现在不少人认为,发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的论文,就意味着科研成果的水平高,这种定义显然是有问题的。虽然好的期刊能吸引到更多好论文,但归根到底,任何优秀科研成果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还是要回归到对科研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上来。”郑永飞如是说。优化科研评价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以来,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国家财政对期刊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2015年11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另外,有关部委和部分科研机构已开始采取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2016年,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由原来的“限填20篇,其中国内期刊论文不少于5篇”改为“限填30篇,其中国内论文不少于10篇”。国内期刊论文数量要求提高,且比例由1/4增至1/3。从支持政策上来讲,2006年至今,中国科协先后实施或牵头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尤其是2013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是迄今为止我国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大、目标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深远的专项支持项目,对于支持我国英文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高起点创办更多的英文期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郑兰荪建议,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促使国内一些重点科研期刊提高质量。比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一篇在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我相信,在各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科技期刊一定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业内人士纷纷认为,科研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也需要改进。郑永飞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不能只看论文,而是要将评价体系回归到成果的内涵和实质上来,要对科研成果本身多讨论,将其价值和优点都分析到位,才能切实改变评价体系的指挥棒。”胡升华认为,不能以文献计量代替整个科研评价,科研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贡献指标,即科研成果和价值,应将文献计量学和同行评议结合,评议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学术标准包括创新性、开拓性、可持续性,其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伦理价值、环境价值等;二是专业能力指标,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医师医疗水平、在学术性团体中的任职情况、对学术团体的贡献等;三是社会影响指标,科研成果在制定政策、促进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到中文期刊的发展,胡升华认为,要从鼓励入手,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期刊发展活力,从集群化规模化运作着手,同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中文期刊的质量。(叶晓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今天,中国科协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加入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 助力全球抗疫合作的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面向全国相关出版单位发出倡议:积极参与世卫组织COVID-19(新冠肺炎)数据库建设,授权世卫组织使用期刊新冠肺炎相关论文元数据,丰富专题数据库的中国资源。倡议书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行了总动员。科技期刊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密切跟踪科研攻关进展,紧贴一线诊疗实践,快速发表优秀成果,荟萃科学抗疫中国智慧,强化国际共享合作,充分彰显了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责任担当。倡议书称,当前,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世界公共卫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国际社会只有坚定信心、科学应对、团结互助,才能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胜利。为支持全球抗疫工作,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搭建COVID-19数据库,汇聚各国研究文献,提供开放共享服务。为展现中国科技期刊界的责任担当,中国科协向全国各相关出版单位发出倡议:积极参与世卫组织COVID-19数据库建设,授权世卫组织使用期刊新冠肺炎相关论文元数据,丰富专题数据库的中国资源,向全球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更加全面、更加广泛地分享我国研究进展和防控治疗经验,为早日赢得全球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作出积极贡献。据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已提供授权书文本,指定其设立在兰州大学的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负责采集中国期刊有关元数据,并将其用于COVID-19数据库建设。倡议书称,有意参与的期刊出版单位,可在授权书文本签字盖章后,将扫描件发送至世界卫生组织指定邮箱。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澎湃新闻记者从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获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主委、贵州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孙诚谊委员提交了题为《关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建议》的大会发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29种,英文科技期刊359种,中英文科技期刊170种。但孙诚谊指出眼下存在的问题。2010-2019年,中国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达18.06%。10年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孙诚谊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SCI影响因子,对国内优秀科技期刊认可度不高,导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争相到国外期刊发表,中国的科研成果无偿由国外编辑评判,创新成果在国外期刊首发。他同时强调,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科技强国和世界一流期刊相比,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多而不强,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偏弱,资源整合能力和融合发展能力不强,缺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针对上述问题,孙诚谊建议:第一,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中国一流科技期刊应定位于国际化,认真学习国际知名期刊的办刊理念和经验,利用国际编委会扩大国际宣传组稿,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有较强联络能力和个人号召力、能为期刊组稿推荐优秀论文的专家学者进入国际编委会,从国际化角度策划学科热点和论文选题专辑,聘请国际知名杂志的编辑定期指导,通过国家编委会的人脉资源扩大国际稿源;进一步促进出版规范国际化,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合作出版相关法规、合作谈判、合同签订的业务培训,强化国内科技期刊的版权意识、市场意识等,召开国际期刊合作经验交流会,建立编辑部相互沟通的渠道,共享国际合作经验,规避合作陷阱,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或与知名国际出版商合作,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第二,争取优秀论文首发权。重大科学发现或科技成果的首发是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重要的主成分。从国内来看,论文外流的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北京、上海等科研实力最强的地区也是论文外流最严重的地区。国内科技期刊应在约组稿件方面下功夫,向学科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约组原创一流的稿件,争取中国优质优秀论文首发权;从国外来看,要发挥国际编委会的优势,通过编委会成员,利用编委的影响力组织高质量的稿件、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发表在中国SCI期刊上,使发表的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内最新而且权威的研究动态。第三,加大期刊国际传播力度。科技部门应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学术水平高、知名度大的科技出版机构和期刊数据库,依托优势学科,整合出版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走集团化、产业化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道路。扶持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英文刊早日进入世界一流期刊;对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争取将中文刊办成国内一流期刊,加快推进期刊英文转型发展,争取让英文刊进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为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做好储备。搭建国际科研交流平台,积极主办、承办或参与国内外领域学术会议,通过展板、宣传品、赠刊、主题报告、沙龙等方式,向国内外学者介绍期刊,加大科研成果的国际推广力度,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国内外科技人员对期刊的信赖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第四,建立促进国内学者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目前,在国际高影响因子科技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在该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人员职称晋升和课题申请评价指标中的重要因素,外部约束是驱使他们选择将科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尤为重要的原因。因此,应改变这种外部约束,管理部门应建立公正评价研究人员贡献与报偿的机制,促使中国学者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发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第五,建立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汇聚学科前沿研究人员的中国科技期刊审稿队伍。信息在全球化时代高度流动,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可采取同行约请、同行推荐、作者举荐、专家遴选等方式,建立一支适应时代变化要求、能紧紧把握学科领域前沿动态、熟悉领域专业工作、热衷科学研究,客观、公正、高效、高水平的国内外行业领域审稿专家队伍,作为及时了解和把握本专业领域发展动向、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质量保障。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7年以来,每年统计分析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状况,从我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学科分析、国际合作、期刊状况等方面,揭示中国科研产出的概貌。2017年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产出规模继续增长的同时,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局。一、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2017年被引次数超过10万次且影响因子超过35的国际期刊有7种(NEW ENGLJ MED、CHEM REV、LANCET、JAMA-J AM MED ASSOC、NATURE、CHEM SOC REV、SCIENCE)。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2017年共发表论文10803篇,其中中国论文699篇,占总数的6.5%,排在世界第4位。若仅统计原创论文和述评(Article和Review)两种类型的论文,则中国有443篇,也排在世界第4位,比2016年上升1位。二、我国国际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排名第3位。2008-2018年被引用次数处于各学科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论文。近2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称为热点论文。截至2018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24825篇,占世界总量的17.0%,数量比2017年增加了23.3%,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美国高被引论文数为72156篇,仍居第1位。中国热点论文数为842篇,占世界总量的27.6%,世界排名保持在第3位。美国热点论文数为1629篇,仍居第1位。三、我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第八年排在世界第2位。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2017年中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为8259篇,占世界的15.1%。中国在这些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有47.1%是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产出的。四、我国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用次数保持世界首位,另有十个学科领域排名世界第2位。中国跻身世界前2位的学科数量上升到11个,其中材料科学已经连续2年保持在世界首位。另有10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分别是: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环境与生态学、地学、数学、药学与毒物学、物理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其中首次进入世界第2位的学科是:地学(前进1个名次)、植物学与动物学(前进2个名次)。五、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继续保持在世界第2位。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影响。2008年至2018年(截至2018年10月)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共被引用2272.40万次,与2017年统计时比较,数量增加了17.4%,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仍然保持在世界第一位。六、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第九年排在世界第2位。SCI数据库2017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36.12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8.6%,其中中国第一作者论文32.39万篇。美国仍排在第1位,其论文数量为52.40万篇,是我国的1.45倍,占世界份额的27.0%。(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在2019年更新的SCI数据上,人们发现:中国2018年被SCI收录的排名第四的杂志——中国科研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创办的《Bone Research》,已被SCI踢出局,检索《Bone Research》的信息,你会发现此期刊被画了条删除线,并红字警告:未被最新的JCR期刊引证报告收录。已妥妥的被踢出局的节奏啊,下图是被踢出局的“老四”和老大的截图对比:“老四”出局中国顶级科技期刊被SCI踢出局,什么情况?简直是学术科研圈的重磅新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研狗们非常在意的论文、期刊那些事儿:首先先回忆一下3个期刊常识: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的缩写,即科学引文索引,美国创办,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为重要,所以很多学生都致力于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然而对于中国的SCI期刊而言,经常会出现单位内部人员集中引用内部文献的情况,也就是说自己的医院或者科研单位下的期刊多次被自己人多次引用,也就是自家人一直引用自己人的文章,从而造成影响因子逐年攀升,被引用总数呈区域内直线增加,真实论文质量自欺欺人,估计这也是中国顶级期刊川大华西医院的《Bone Research》被踢出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然而只是一般情况下哦,也就是说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和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标准。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所以不同领域的影响因子不可同日而语。影响因子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10.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并不能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然而我国国内的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职称晋升、评定奖金等多种情况下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可取的。SCI收录的中国期刊情况:2018年中国共计有197份杂志被SCI收录,其中JCR一区有50份杂志,其中5分以上的杂志一共有16份,影响因子最高的是Cell Reserch 15.393分。中国科研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创办的《Bone Research》排名第四位,可谓是国内的顶尖期刊,然而如此不堪一击,中国期刊、杂志的水分情况可想而知,估计这也是为什么科研圈的顶尖大佬拒绝在国内期刊发表文章,都把优秀的论文都发表在国外期刊期刊上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国期刊才面临被出局的命运。人人皆可发表SCI论文了解了这3个常识,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的科研党们如此看重论文?论文,写写写还记得这张图片相关的新闻吧?是的,实验材料被掐了,就毕不了业了,因为没有实验结果来写论文了,没有论文或者论文没有见刊,毕业党们就毕不了业,这也是为什么众多毕业党们对论文爱得深沉,甚至不惜数据造假、买卖论文、或者拿高额的版面费来让自己低学术质量的文章见刊,更有甚者有学生因为论文,延期毕业、抑郁、自杀……高校又如何检验学生的学术能力呢,目前多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或者累计影响因子的多少来衡量,这也就造成了多数学生的论文走数量,少部分学生的论文走质量。论文走数量的学生可能硕士、博士几年,SCI论文发表了几十篇,各种学术奖励拿到手软,然而究其论文质量,可能就是一些东拼西凑的数据、综述或者是一个大结果拆成很多个小结果,拆成很多篇文章来发表;然而那些走质量的学生呢?可能硕士、博士延期几年勉勉强强在国外的杂志上发表一两篇文章,也许会成为师弟师妹们嘲笑的对象,也许是导师眼中的学渣渣儿,各种学术奖学金完全无缘,学业多数延期,因缺少奖学金、学术论文数量难以找到工作……,然而毋庸置疑,这种论文走质量的学生才是学术圈的中坚力量啊!所以中国高校现有的衡量标准真是本末倒置,非常不利于硕士、博士学术水平的健康发展。学生发表论文可能是为了毕业、找工作、拿奖学金,已经参加工作的科研党们更是看重论文,因为在中国学术圈,论文数量或者累计影响因子更是与职称考核、职位晋升、经费申请等各种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导师抢学生的论文、学术论文数据造假、学术剽窃、抢发论文等各种有违学术诚信或者伦理道德的事情发生。哎,因论文引发了一系列畸形发展,如此以往,中国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刊要出局。所以如今中国的顶级科技期刊被SCI扫地出门也许是对中国科研发展敲的一个警钟,中国的论文现状亟待改进,中国期刊的论文质量亟待提高。被出局这件事,我觉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研究显示:中国科技期刊近30年发表论文数量经过快速增长后已进入平稳期,科研工作者及管理部门的关注点从论文数量转向论文质量。中国已形成由国家、地方、企业、海外个人组成的多层次基金体系,中国科技论文地区间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但依旧明显存在,西部地区论文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地学,能源,环境,农学,林学及电子、通信和自动控制学科表现比较突出,医药卫生类论文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合作对中国科技建设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论文在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全面掌握科技论文的产出情况,是了解和评价国家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学术期刊》检索的中文文献数据显示:1949—1978年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以下简称中国科技论文,未包括港澳台地区)数量为49.58 万篇 ,1979—1988年 213.05万篇,1989—2018年 3856.35万篇。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8 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标志着中国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1979—1988 年所发表的科技论文是新中国成立后 30年的 4倍多。1989年后的 30年,科技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大量科技论文随之产出。为了解中国科技论文的发展变化情况,在做具体数据分析时,选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行研制。中国科技论文数量经过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图 1 是 CSTPCD 数据库1989—2017 年收录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科技论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快到稳的过程。1989—1997 年为中国科技论文缓慢增长期,论文总数从8.64 万篇增长到12.08 万篇,年均增长率为4.3%;1998—2009 年为快速增长期,论文总数从13.3万篇增长到52.1 万篇,年均增长率为13.2%;2010 年后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图1 1989—2017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变化情况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广大科研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结果,更是国家长期坚持开放、深化改革、相关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的结果。“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论文作为科研产出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和评价管理部门的重视。2010 年,中国科技论文总数达到53.06万篇,此后数量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分析原因主要是:(1)中国科技期刊的数量趋于稳定;(2)科研工作者和学术期刊对论文的关注点由数量转向质量;(3)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走上国际舞台,更加重视国际论文的撰写。高等院校是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的主力军,论文质量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是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的重要来源,在中国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产出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2015 年前,高校论文数量占比一直在50%以上,2008年达到最高,比例为 67.3%。中国实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2000年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合并调整,产生一批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它们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和方向,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得论文数也有所增加。2000 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其他如新合并的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论文数也增加很多。有一点需要指出,在统计高等院校论文时包含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的数据。2001 年,中国科技论文产出超过1000篇的高等院校有 27所,超过 2000篇的有12所;到 2003年,排在前 10名的高等院校论文数量均超过3000篇。除高等院校外,科研机构、公司企业及医疗机构也是科技论文的重要产出机构。如图 2 所示,2017年高等院校论文数占总数的48.9%,科研机构占 12.1%,公司和企业占4.8% ,医疗机构占30.4%。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院所和军队系统的医疗机构等都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论文产出的数量和质量表现也很突出。图 2 2017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机构类型分布在论文数量得到一定的积累后,中国科技论文开始从“量变”转向“质变”,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学术期刊和绩效评估管理部门转向对论文质量的关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为近 5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每篇论文计算了“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越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被选为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2017 年,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共计14.33 万篇,占总数的 5.6%。2017年高等院校卓越国内论文前 3名分别是: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研究院所前3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机构前 3名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层次的基金资助体系助推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科技计划弥补了市场的不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国家资源集中到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地方,是政府组织科学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中国科技投入的主导力量。各基金资助项目执行严格的评审程序,往往能够产出较为优秀的论文。1989—2017 年,中国基金论文数从1987 年的0.57万篇增长到 2017年的 32.24万篇,占论文总数的比例也从 6.6%增长到 68.3%,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论文有 50%以上是由基金资助产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基金资助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数占到基金论文总数的 79.6%,随着中国基金资助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论文占比逐年下降,但依旧保持其主导地位,从2003 年起保持在 38%左右(图 3)。2017 年,32.24万篇基金资助论文中有 39.5%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8%来自科学技术部资助,1.6%来自教育部。从对 2017年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数据的分析来看,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共 11.08万篇,占总数的 77.3%,表明基金论文的被引用率普遍高于整体水平,加强科技投入的力度可以明显提高科技产出的质量。图 3 1989—2017年 CSTPCD收录基金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比从中国科技论文来看,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基金资助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基金资助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技术部的基金项目以应用基础和产业化为主,与国家自科基金互为补充,在资助体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教育部、卫生部等部委以及各省级政府科技、教育、卫生厅都分别设立了不同的项目以支持科学研究,再加上公司基金、个人基金和海外基金的补充,形成了一个国家、地方、公司和企业、海外个人的多层次基金体系。中国科技论文地区间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但依旧明显存在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科技论文产出较多的地区都属于中国的东部地区,它们大多是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较为集中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论文被引数不仅可以反映该地区论文的受关注程度,同时也是该地区科学研究活跃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1989—2017 年,北京、江苏和上海一直处于全国科技论文发文量前 3名,在全国地区排名的领先地位非常稳固。表 1 是 1989、2003和 2017年 3年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地区以其独特的地位在科技论文数量方面遥遥领先,1989年,北京科技论文数是排在第2 名上海的 1.9 倍。在近 30年的时间里,地区间的不平衡性略有改变,但依旧明显存在。北京的科技论文数量占比从16.3%下降到 13.8%,前 10名地区的论文数占比也从67.2%下降到62.9%。表1 1989、2003和2017年CSTPCD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前3名地区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但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从中国科技论文产出状况来看,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渐变缓。西部地区科技论文总数从 1989年的 1.7万篇上升到 2017年的 11.5万篇,占全国科技论文的比例也从 20.1%上升到 24.4%。图 4 是中国西部地区 1989—2017年科技论文的变化情况。陕西和四川在西部地区的表现比较突出,全国范围内也排在前 10名。重庆、广西、云南、山西、新疆、甘肃、贵州和内蒙古形成第 2梯队。宁夏、青海和西藏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还比较少。1989—2017 年,中国科技论文年均增长率较快的西部地区是宁夏、新疆和西藏地区。图4 1989—2017年CSTPCD收录西部地区科技论文数2017 年,北京地区卓越国内科技论文 2.79 万篇,占其发文总量的8.4%,仍旧以绝对优势排在第1 位,北京作为全国科技中心,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之首,体现出其具备最强的科研综合实力(表2)。表 2 2017年 CSTPCD收录各地区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占比排名以卓越论文占该地区论文总数的比例来看,产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地区有:吉林、福建、江西、湖南、甘肃和新疆。产出质量相对较低的地区有:河北、上海、河南、湖北、广东和四川。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学科发展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学科发展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的推动,政府引导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学科是人类科学文化成熟的知识体现和物质体现,学科发展水平既决定着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知识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论文统计工作初期的学科划分和名称与现在略有不同。1989年排在前 3名的学科分别是医学,机械、仪表,农业;2017年排在前 3名的学科是临床医学,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表 3)。2017年临床医学类论文共计 12.9 万篇,占总数的 27.2%。CSTPCD 论文学科划分的依据是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学科分类与代码》,在具体进行分类时,一般依据论文所载期刊的学科类别和每篇论文的内容。由于学科交叉和细分,论文的学科分类问题十分复杂,现暂仅分类至一级学科,共划分了 39个学科类别,且是按主分类划分。表 3 1989、2003和 2017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前 3名学科通过卓越论文占比情况,可以分析各学科产出论文的质量(表 4)。临床医学虽然发文量很大,但是高质量论文的占比相对较低,占比排名在第 27位。论文产出质量较高的学科是地学、能源和管理学。地学,能源,环境,农学,林学以及电子、通信和自动控制学科 5年论文的发文量均值 1万篇以上,且卓越论文占比也较高,在中国科技论文学科表现方面“,质”“量”并重,表现比较突出。一篇论文的生命周期长短以及活力强弱不仅与研究内容本身密切相关,也与学科特点密切相关。有研究者指出,传统的、有深厚底蕴学科的期刊被引半衰期普遍较长,而新兴、交叉、应用型学科的则比较短。比较典型的是数学学科,数学类论文被引用以及达到被引高峰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分析数据时,利用 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尽量减小学科特点的影响。从整体学科表现看,中国医药卫生类论文产出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药学和中医学。表 4 2017年 CSTPCD收录各学科中国卓越国内科技论文占比排名科技合作促进科研发展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科学计量学之父德瑞克·约翰·德索拉·普莱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在 1963年就开始关注科学合作增长状况,他根据 1910—1960 年的《化学文摘》统计数据发现,1910年合著论文比率不足20%,到了1960年,合著论文比率增长至 60%以上。科技合作是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重要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以及先进通信方式的广泛应用,科学家能够克服地域的限制,参与合作的方式越来越灵活,合著论文的数量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中国科技论文篇均作者数也从 1990年的 2.4人/篇上升到2017年的4.3人/篇。中国的合著论文数量增长快速,从 1990 年的5.61 万篇增至 2009 年 46.17 万篇,此后趋于稳定,1990—1999年期间合著论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总体论文增速。合著论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2005年达到 88.4%后进入平稳,2012年开始又有所上升,至 2017年,中国合著论文已经占到中国科技论文总数的93.2%(图5)。图 5 1990—2017年 CSTPCD收录合著论文数(篇)及合著论文比例科技合作受到政策资助,研究环境及研究项目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加宽松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单位之间交流增加,研究集体的组合更加合理,合作逐渐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合作范围逐渐扩大。1992 年,合著论文中由同一单位内合作产出的论文占 73.6%,同省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论文占 14.2%,跨省合著论文占比10.2%;2017 年相应比例分别是 62.4%、21.5%和15.1%。西部地区由于科技实力相对较弱,而科技发展需求较强,与外界合作的势头更迫切。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尽管在合著论文数量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合著论文的比例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2017年除青海外,西部地区合著产生的论文比例均超过 90%。由于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的不同,不同学科之间的合著论文的数量和规模差别较大,基础学科的合著论文数量往往比较多,应用工程和工业技术方面的合著论文相对较少。从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来看,国际合作的论文比例一直不高,近10年来一直保持在合著论文约1%的比例。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 19 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 14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回顾近 3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所反映的中国科技产出情况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中国科技事业始终走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前列,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科技论文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提升。科研工作者和评价管理部门应重视中国期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优秀成果能够展现在中国舞台上,共同促进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加快中国科技强国建设。(俞征鹿 马峥 潘云涛 苏成 张玉华 王璐)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俞征鹿,马峥,潘云涛,苏成,张玉华,王璐作者简介:俞征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期刊评价和科研绩效评价。注: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9 年第18期,原标题:《1989—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发表论文统计分析》敬请关注。来源:科技导报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研发投入增长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学术期刊是我国当前科技界的一块短板,我们国家对科技投入了大量资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活动外,还要向国外科技期刊支付不少版面费。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本刊今日再次聚焦此话题。科技期刊是科技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积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源的主要平台。科技期刊的发展,对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维护国家科技信息安全,提高科研人员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提升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话语权以及推动中国科技出版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正加速从世界科技大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发布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外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严重受制于人。我国目前年出版科技期刊约为5000种,从数量上看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高水平的期刊和英文版期刊很少。英文科技期刊只有约310种(占总数的6.2%);2016年度被SCI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只有178种,仅占SCI收录8856种期刊总数的2.0%,位于Q1区(期刊的影响因子位列国际同类学科的前25%)的科技期刊则更少,只有35种。可以说,由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低,这种分散办刊的模式严重制约了期刊的发展,造成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从国际科技出版的形势来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几大主要科技出版集团已形成了期刊集群化的垄断优势,例如,爱思唯尔每年出版的期刊有3200多种,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每年出版期刊有3300多种。他们不仅期刊数量众多,而且在各学科领域均拥有具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期刊,其中不乏一些由中国知名学者创办或担任主编的期刊。依托期刊积聚的海量优质资源,他们已完成了产业转型,基于期刊的数字出版业务已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目前,这些集团纷纷进军中国,开设分支机构,直接寻找国内科学家办刊,抢占我国的科技出版资源,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科技内容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由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滞后,科技创新的成果发布和检索使用等关键环节被国外出版机构所控制。一方面,在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下,对于国家投入大量经费产生的优秀创新成果,其科研人员往往会选择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相关文章,有的还需支付较高的论文处理费;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如需使用这些在外刊上发表的文献,还不得不再付费购买国外出版机构的文献数据库;从而也就形成了“两头在外”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的状况,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例如,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六部门共同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学院的“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择优支持”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活力,科技期刊发展也呈现了蒸蒸日上的态势。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中国科技期刊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品牌群,经营管理尚未与国际接轨,未能真正实现全球化办刊,距离实现科技期刊强国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实践探索要破解当前“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就必须要加快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壮大,打造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品牌集群。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作为中央出版机构,出版了以《中国科学》系列、《科学通报》(简称“两刊”)为代表的近300种科技期刊。60多年来,众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院士和学者,其重要的科研成果几乎都在“两刊”上发表过。例如,屠呦呦所在研究组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陈景润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可以说,“两刊”与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路同行,见证和记录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作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国家队”,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办好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文化“走出去”是国家对中国科技出版的发展要求,也是中国科技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也是中国科技出版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投入,“点面体”结合,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突破:“点”:加快创办重点英文大刊,提升高水平英文版刊物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持续推动提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国际影响力,“两刊”英文版影响因子持续上升。根据2017年6月14日发布的2016版《期刊引证报告》,“两刊”全部9种英文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创下历史新高,平均提升51%;其中,数学、化学、生命、物理、通报、材料(2014年创刊)6种期刊进入Q1区。另一方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强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科技期刊的创刊工作,树立起中国科技期刊的旗帜。2011年至今,科学出版社作为主办单位创办新刊18种,其中第一主办6种。比如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担任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担任常务副主编、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副主编的《国家科学评论》创刊号于2014年3月正式出版。该刊是中国第一份战略性、导向性英文版综述类学术期刊,首个影响因子为8.0,2017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8.843,在全球多学科综合类期刊中位列第五。2016年度,国内共有35种期刊进入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其中,科学出版社主办或出版的位于Q1区的有11种期刊。“面”:推动科技期刊学科集群化发展。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方向,结合我国的优势学科领域,在生命、地学、材料、能源、信息和空天等学科领域,着力打造学科期刊集群,实现期刊资源集聚工作的突破。目前,已建成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集聚了该领域176种优秀期刊、126个重点实验室、6000多位专家的内容资源。“体”: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推动期刊平台化、集约化管理运营,适应国际化出版需求。近年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SciEngine中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等数字化的期刊出版平台。其中,SciEngine平台可实现在线实时投稿与审稿功能,大大提升了期刊出版运转效率,而且还与CrossRef、Web of Science等直接对接,可全球同步发布和数据共享,实现实时国际化传播;该平台可以服务于全国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从而助力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该平台于2016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科技期刊不仅仅是一种出版形态,其发展关联着科技管理政策、学术评价体系、科技出版产业升级等一系列命题。基于对科技期刊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优化改进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唯影响因子而论的简单评价方式,要通过学术评价指标的设置,鼓励国内的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例如,中科院就要求相关院士必须要在“两刊”上发表过相应的文章;此外,日本的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文章都是发表在其国内的期刊上。要在政策层面支持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创办外文版科技期刊。期刊创办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需十年左右方能真正形成学术影响力,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出版企业必然承担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为此,有必要成立相应的支持期刊发展的专项资金或出版基金,来从国家层面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缓解出版企业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评选来优先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要改革刊号管理机制,提高创刊审批效率,鼓励国内出版机构积极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随着科技发展和创新日新月异,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研人员对细分化、专业化科技信息发布渠道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发布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外期刊在管理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刊创办为备案制,效率高、周期短,能够较快地集聚某一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科技成果,从而占据发展先机。要从制度层面鼓励期刊集群化发展。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单一的期刊无法与集约化发展的期刊群竞争,而且,科技出版要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也需要集群化的期刊来提供内容支撑。因此,国家应加大对重点科技出版机构的支持力度,以点带面,尽快加强期刊的集约化经营和发展,提升科技期刊出版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期刊资源整体格局小而散,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偏低,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因此,要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必须要继续深化期刊体制改革,推动期刊编辑部市场化改革,鼓励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整合,让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实现期刊集约化、平台化经营管理,从而快速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办刊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作者:林鹏,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0年,载入史册的,已经很多很多。挤出一点点地方,给中国新被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们吧:按例啰嗦几句:1. 大学显然比科研院所和学协会多。由于按照专业建所建学协会的原因,科研院所和学协会,在拥有一两种顶级期刊后,一般没有动力创办更多的期刊了。大学则不然,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一旦A学院创办SCI期刊成功,BCD等学院很可能会积极跟进的。好的学院,有比较强的多个系,足以支撑更多的期刊。比如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现在就支撑5种左右英文期刊,上表中的Underground Space,是其地下系的;同济大学作为第三主办单位参与的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也在土木学院;2020年高起点新刊《智能建造》也在土木学院(2021年Launch);还有两种好像还没有CN号。不少双一流大学,已经意识到创建世界一流期刊,对双一流建设的促进作用,陆陆续续行动中啦。可以预期,这一趋势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不过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也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创办多个英文期刊的研究所也越来越多。目前看,可以分为两类吧,或者两种模式。一是姊妹刊模式,比如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Cell Research和Cell Discovery(此刊值得特批一个CN号哈),再比如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原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Molecular Plant和Plant Communications。二是平行多刊模式,比如上海光机所(英文4种,第5种策划中)、长春光机所(英文3种)、成都光电所(英文2种,好像策划了5种,陆续实施中),其实北京的过程工程研究所已经在2种SCI期刊(Particulogy和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的基础上,新办了第3种英文期刊(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第4种也策划中。如果更多的研究所愿意行动起来,形势或许更加喜人。2. 新刊较多。今年新收录的期刊中,李德仁院士主编的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有20多年了,难得的坚持,非常不容易。此外多是新刊了。新刊的好处是,没有历史包袱,可以高举高打!我在多个场合建议,新刊就应该高举高打!以中国科研目前的国际合作水平,大部分新刊拥有相当强的调动全球学术资源的能力,利用好这些资源,高举高打,很快就可以成就一本不错的SCI期刊的。当然,后续还得好好运营,维持好口碑,以争创世界一流,至少不能砸了咱中国期刊的招牌。3. 比前几年略少。有人揣测,是不是受疫情影响?我倒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目前就这么多英文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为359种英文科技期刊),已经收录70%左右了,这个数字不低了(国际大型出版商的数字多是50%左右才)。后续,随着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的陆陆续续创办,绝对数肯定还会增加,年均两位数问题不大,但相对数应该不会有大的起伏。一点说明:由于CN号、所有权等原因,可能统计不完全,欢迎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