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由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引起的沉思:博士的压力,到底有多沉重?冰之下

由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失联引起的沉思:博士的压力,到底有多沉重?

中科大博士刘春杨近日失联,失联了整整两周多的刘博士,最终被打捞出来,变成一具冰冷的遗体,让人不胜唏嘘。一个农村家庭,把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培养成顶尖985博士,这其中的辛酸,又有谁能一语道情?对于父母而言,当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博士与自己天人相隔,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虐心?有人说,刘博士是自寻短见;有人说,刘博士可能是被他人所害……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对于刘博士的父母而言,承载一家人希望和荣耀的孩子,就这么没了,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博士,其学历位居“金字塔”之顶端,但“无限风光在险峰”,博士表面上看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他们有没有压力呢?由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的失联这件事,能否引起我们的沉思:博士的压力,到底有多沉重?首先,从经济压力方面考虑。根据一名正在攻读博士的自述,他每个月只领到两千多块钱的补助,而且不是一年发12个月,每年只发10月的补助而已。如果在读博士期间有建立家庭的话,一年两万多的补助收入真的是捉襟见肘;如果没有建立家庭而在处对象的话,一个月两千多又能干什么?一件差不多的衣服都超过两千了吧?所以,在读博士的几年时间里,可以说是很多博士经济上的“渡劫期”——高消费和低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从心理压力方面考虑。博士论文无法通过,博士课题无法顺利进行,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就业压力,三十多岁还没找到对象但囊中羞涩……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日在实验室加班熬夜,对于博士来说是一种常态;博士数量逐年剧增,对大部分博士而言是一种危机。很多人就读博士的初衷,不像以往那样是为了更好地搞科研,而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当作就业的一种“敲门砖”。但“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形成落差,一些博士身患抑郁症也在所难免。第三,从婚姻压力方面考虑。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相当一部分博士成为“剩男”或者“剩女”——和自己同等学历且门当户对的寥寥无几,而选择比自己逼格要低很多的对象,估计无论是男博士还是女博士都不肯轻易将就。在这种情况下,博士的婚姻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博士,不仅是小家的顶梁柱,更是国家的脊梁骨。关爱博士,不仅要让博士少一些后顾之忧,更要在博士的准入门槛方面“做足功课”,在博士的心理健康保障方面“加大油门”。

忌也出走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失联后,疑为自杀,让人心痛,值得我们深思

28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刘春杨从学校宿舍出走后失联,十几天后,在董铺水库北侧的芦苇荡里发现并打捞上来。经警方判断,疑为自杀。刘春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值得我们深思。刘春杨在失联前后的表现,都是“一切正常”,在读博士期间还常与家人联系。刘同学六年未发表一篇论文,没有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所以要延期一年毕业。家人反映说他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学业一切很顺利,这是第一次出现毕业延期的情况。可能是他面临巨大的毕业和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走到这一步的。学生证一、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抗压能力低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学霸。从小到大,在学习上,他们都是一帆风顺,从来没遇到任何挫折,他们是父母面前的乖孩子,老师面前的好学生。他们拥有无数的鲜花和掌声,在人们的眼里,学霸级的人物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心理抗压能力低。一旦遇上了挫折,他们脆弱的心灵很难承受住这样的压力。因此,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注意多培养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发现他们的心里有异常,一定要及时疏导。即使是成年的大学生或者博士生,也需要父母、朋友、老师的帮助。这些学霸级的人物虽然智力超常,但情商未必高,异常尤为脆弱,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博士生二、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得抑郁症。一位英国著名大学的心理专家,对全世界2000多名学生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有中度甚至重度的抑郁症。特别是硕士、博士生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了6到7倍。这些抑郁症的人员,除了个性的缺陷之外,大多是由现状造成的。作为天之骄子的博士、硕士生,他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在读的博士生,面临着学术论文的压力,科研水平的压力。毕业后的博士生又迎来了就业与经济的压力,刚毕业出来的博士生,就业的收入可能还不如出来工作后两三年的大专生。理想与现实反差很大,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容易得抑郁症。博士毕业一位做矿产研究方面的博士,就跟我们谈起过他的过去:他大学本科读的是有关矿产科技的研究,如果不继续读博士,就没有办法找到好的就业岗位,本科毕业期间他曾经到处找工作,都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只能在超市里做一名销售员,他心情低落,曾经的高材生被沦落到超市里做普通的工作和一个高中生没有两样,他可不甘心。他又重新努力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的那几年里,他很少跟我们进行交流,他说他也曾经得过抑郁症,害怕博士不能毕业,也有过轻生的念头。但他还是走出了困境,顺利地读完了博士,之后又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后来的一切非常顺利,让他感觉到非常的开心。所以正在读博士的同学们,安心读完博士,不管压力有多大,坚持下去,前途会一片光明的,国家和社会需要你们的。

见体

如何看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发表一篇中文文章?

事件起因:2019年6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韩正甫教授要求:自2019年入学的博士开始,必须发表1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是媒体、杂志的科普文章。小西一下子就想到百家号发文,之前在百家有关注几个中科大的在读博士生,非常优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的中文写作水平如何?小西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任教。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个人觉得不少博士生、硕士生的中文写作水平的确很Low,常常是汉语、英语的习惯混用,可读性不高。也许,本科生学位论文还可以说是“去重”,研究生实在没法用这个借口。小西举个小小的个例,也许更能明白韩教授为何有“需要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小西熟识的本专业一个博士生(2019年5月已答辩毕业),她的论文送审前得专业内2位导师"预审同意"后送校研究生院,经教育部平台盲审通过后才能安排答辩事宜。但是,她的论文在预审期间被提出不下30余个大小问题,尤其是中文写作非常"糟糕"。日常中,博士生中有人为中文写作头疼,也有人为英文写作头疼。初期愁的肯定是英文写作,如第一篇Sci论文都比较“难产”,第二篇开始就会找到感觉。其实,小西个人觉得中文写作的难度更大,尤其是中文核心类期刊。之前,小西就有个博士师弟,在发表几篇SCI之后,想着"边角料"的数据发个国内核心,直接就被拒稿。-第一篇论文写作时头疼-小西记得,导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内顶尖学报的发文难度不低于一篇中科院II区以上论文,在我们课题奖励中核心期刊等同于IF=1.5的三区Sci论文。“国内顶尖学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业内公认期刊,如一级学会办的期刊,一般某个工科专业仅有2-3个一级期刊。之前,不少研究生在“琢磨”他人博士学位论文时,也会有经常发现一个类似的问题。部分论文末尾"已发表科研成果"部分列出七八篇SCI论文(一作),一看就是个标准的优秀博士。其中文中有精美的图表(英文科研小论文常是学位论文中的某一个章节,图表是可以直接"复制"的),但是中文写作一眼看去就不是很"地道",给人一种毕业之前“写的很急”的感觉。或者,这么说吧!小西宁可给学生修改润色一篇英文论文,也不会选择中文论文。相比有套路、句式的英文写作,小西个人觉得中文的凝练难度更大。比如,你看看小西的问答,在表述上同样不是非常地道。正所谓长期不写不用很容易退化的。-科研论文写作-为何要抓博士生的中文写作?小西觉得“需要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是合理的。合适的中文写作锻炼,对于博士日后的科研发展非常重要。首先,在日常的课题申请书、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中,递交的都是中文版。甚至,部分留学生(如申请博士后资助)的材料还得团队内博士生帮忙翻译成中文。毕竟,大部分“领D”或“专家”的英语水平达不到直接审查英文资料的程度,但是中文水平很高。之前,小西写的课题申请材料就经常找一个校领D秘书的朋友帮忙看看,往往都能提出很多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其次,在博士生毕业的“第一桶科研启动金”(青年基金资助)的申报中,有传出“+1篇中文核心”更好的趋势,同期尽量不要有开源的英文期刊论文。毕竟,科研经费给老外交版面费不太合适,之前可能没这么明显的态度,目前已有类似的“说法”。当然,不是说高水平的Sci论文不重要,而是有一篇中文核心论文,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很关键的一点学位论文送审中,不少发表多篇Sci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因语句不通、没有主语等,直接被判定为“不合格”,只能无奈的延期半年。这样也会逼着博士生提升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还记得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青千)在群内辱骂学生吗?主因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实在差的看不下去。-大量阅读和写作练习很关键--结语-当然,提升中文论文写作的好处很多,在高考中我们就常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小西作为工科博士也深有感悟,真的是慢工出细活,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出不来好文章。比如,回看小西2018年3月的问答,你会发现写的非常稚嫩。其实,类似的要求在其他学校也有,只是没想到这次韩教授的举措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如清华大学2018年新生中就有开设“写作与沟通”的必修课,甚至在2020年将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后续也会向研究生提供类似的课程。相信国内其他院校,也会跟进类似的举措!最后,还有个不太好说的原因。科学无国界?还记得2019年5月IEEE群发邮件禁止华为员工参与编辑和审稿吗?小西觉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何不能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呢?小西认为必须得提升自己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你觉得呢?

然则何如

她25岁博士毕业,26岁担任中科大副教授,却自嘲:曾想退学!

从我们的求学经历来看,许多人在25岁时,通常刚从大学毕业,步入职场2-3年;而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却有一位85后女生,已经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顺利拿到博士学位。随后,她又经历国外访学的历程,在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开始博士后的工作,当学成归来之后,开启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的教学工作,成为中科大的一名副教授,并且逐步成为博士生导师。这个姑娘名叫方璐,出生于1986年,当翻看她的简历的时候,其丰富的学习经历,以及傲人的成绩,让众多网友大为赞服。2007年中科大本科毕业,2011年拿到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学位,而这个时候,方璐仅仅25岁的年纪。经过一年的博士后经历之后,年仅26岁的她,便被中国科学大学聘任为副教授。当方璐照片在网上传播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她除了是学霸之外,颜值方面更赞!不仅有过人的容貌,还有智商上的优势。甚至,还有网友这样说,看着方璐的履历,再想想自己的经历,自己早年的时间,简直是“光阴虚度”。大家都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学生的培养上,向来尊崇着“严进严出”的原则,在每年都会有较高的退学率;每一届大概会招收1800名左右的学生,但是能顺利毕业的,基本是1600名左右,似乎每一年都会有200名左右的学生被淘汰。有句话这样来形容中科大的退学状况,那就是“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上中科大”,足以说明这所高校教学严谨。做学问,就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中科大不仅在毕业生的质量上严抓,在科研方面,更是具备钻研、严谨的精神,并且以其科研学术能力,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所以,能在这所大学任教,足以说明专业能力方面的强势。而方璐能够被中科大聘用,不得不说,她的智商之高、能力之强,整体素质非常优秀。在大家眼里,这样一位才华与颜值兼备的女生,求学的路上,想必一定是一帆风顺?实际上并非如此!比如在高考的时候,方璐就因为专业的选择而困惑过,最后选择了自己并不熟悉的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这个专业,并且在大一的时候,成绩排在班级的后几名;当提起这段学习的旅程,方璐不无自嘲地说,自己想过退学。高中时候的优等生,在大一的时候,却成为了差生,这种挫败的感觉下,方璐一时间找不到自我;但是她最终调整自己的心态,经过大二、大三的刻苦努力,终于在大四的时候,获得足以让自己满意的成绩。并且,在之后的求学经历中,坚定这个专业的想法,让她一路扬帆起航,拿到硕士、博士学位,最终成为母校的一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成之后的方璐,依旧有着浓厚的校园情结,她没有选择进入企业,而是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做起了教师的工作。在授课和科研的日子里,方璐被自己的学生称之为“女神”,并且获得了网友们的赞誉,被称之为“中国最甜美教授”。面对诸多的赞美与荣誉,方老师却虚心的说,她不在乎这些标签,只希望做好教学工作,把自己的学生带好。今日话题:做学问,需要有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您看来,方璐教授的成功,能够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呢?

神会

12岁进中科大少年班,后成百度微软总裁,张亚勤究竟有多厉害?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少年班》这部电影,不禁令人羡慕剧中的天才少年。其实,少年班是真实存在的,早在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就创办了。当初还是因为宁铂与其他“早慧儿童”的出现,才促使有了创办少年班的设想。其中宁铂更是一位智力超常的儿童,当时被誉为“第一神童”,年仅13岁的他就考入了大学。此后,宁铂还打破了很多记录,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在后来选择了出家。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当初全国公认的天才神童宁铂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一个人,便是张亚勤。从报纸上得知宁铂的故事后,张亚勤也选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那一年他只有12岁,比宁铂还小一岁,成为了全国那一届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在那个时候最热门的学科就是物理,而牛顿也成了小张亚勤的偶像。在中国科技大学中他一直读到了硕士毕业,选择的专业为电子工程,因为他的父亲也在从事这一行业。而后,成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1999年,24岁的张亚勤学成归来,成为了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这个年龄也才仅仅大学毕业,而他已经读完博士成为了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果真,“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当然了,只是开个玩笑,小伙伴们还是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话说回来,大家应该都有听说过李开复这个人吧,曾经担任过微软、谷歌这些企业的国际副总裁。当初正是他与张亚勤一手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面改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还被评为全球最顶尖的计算机研究院。在整个亚洲地区,仅仅只有两个微软的基础研究院,另一个是微软印度研究院。我国不少的顶尖的科学家和企业高层都是从这个研究院出来的,可以这样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出现,不仅仅为我国培养、输送了大量计算机、互联网领域的高端人才,更为全球培养了大量的顶尖人才。但是要想进入这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研究院每年仅仅吸收几百名高端软件人才。直到2004年,张亚勤也同李开复一样,成为了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这时的他晋升为了微软公司智囊团的核心成员,算是真正的进入到了决策层。不过,他并没有选择一直在国外生活、工作。之后还是选择继续回到国内,先后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百度总裁等职位。光是这些经历,想必已经让大家看得头晕目眩,从12岁成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起,张亚勤的人生仿佛开挂一般,不免令人赞叹不已。虽然说他天资聪慧,本就是天才神童一般的人物,但想要做到现如今这般成就也并非仅仅只靠天赋,背后肯定也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努力与辛苦。在百度任职五年后,张亚勤于2019年10月正式退休。但是,他并没有选择休息下来,享受生活。此时的他也才年过半百,认为自己还有很多精力与时间。就在同一年年底,又重新加盟清华大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启动人生3.0计划。之前在微软应该算是1.0,而后在百度担任总裁为2.0 ,现如今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启了自己的人生3.0。主要在清华大学担任讲席教授一职,在为祖国培养下一代人才的同时,还要负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研究。总得来说,培养新一代人才,技术研究以及公益事业应该是他之后努力要做到的几件事。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同感,在张亚勤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上个世纪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身影。当初,年龄尚小的他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没有选择留在国外深造。当时按理来说,国外的研究环境要比国内好一些。回到国内张亚勤又同李开复携手创办了顶尖的计算机研究院,为国内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在微软、百度任职之后,现如今又重新回到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岗位上。正如文章开头李四光先生所说的那句话一样,张亚勤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了祖国。但还是要提到,我们看到了张亚勤的优秀与风光,但在背后一定也有相对应的付出与努力,希望他们的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霹雳舞

考入985名校的博士生压力有多大?华中科大多名博士想要退学!

博士退学未来常态化 博士退学化未来将常态化2018年中国教育部出台政策,将继续扩大博士研究生名额用来满足中国高端科研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虽然研究生采用全国统考严进宽出的政策,但是在博士研究生的选拔上却学习了欧美高校,采用宽进严出的政策。现在很多高校的博士生不需要考试就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但是考入名校想要顺利的毕业成为很多博士研究生最头疼的事情,好毕业的博士高校就业非常差,好学校名导师的博士研究生名额数量稀少,而且博士毕业的难度也非常的大,因此每年985高校中有很多博士生面对无法毕业而放弃博士学位,甚至某些性格极端的博士生会选择轻生的方式逃避博士毕业压力。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水平差距大中国合格的博导数量稀少中国虽然每年培养了全世界最多的博士生,但是每年的科研产出却低的可怜,在中国攻读博士的学子很多只是为了逃避就业,而不是对科研工作真的感兴趣,加上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时期,很多混入博导队伍中的教授团队,造成中国高校目前合格的博导数量非常稀少,如果博士没有选对导师和研究方向,那么想要发表SCI的难度超乎想象,尤其是由于中国科研批量造假,引发国际科研杂志的歧视,如果导师的名气太差,那么想要发表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毕业论文将非常的难,毕竟中国想施一公一类的大牛导师数量太少,中国像拥有清华大学一样师资的高校也太少,清华大学一名博士毕业生可以发多篇CNS主刊论文,而有些985高校至今都没有发表过一篇CNS主刊论文,因此如果遇不到合适的博导,那么还是提前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念头。华科想要退学的博士相互联系 华科对毕业生的要求高华中科大对于毕业生的高要求很出名,早在2017年就率先在国内实行学位降级制度,当本科生不能满足学分要求,毕业的时候只给颁发专科文凭。因此华中科大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很多华科的博士研究生会觉得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一些从外校非985高校考入的博士生,希望通过考入名校毕业来获得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发现这些名校对于博士研究生的高要求,尤其是毕业论文的压力,强大的实验工作量和专业知识储备让这些学子深感不适,特别是那些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子,唯一的好处是,当你跨专业读博士感受到不适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退学,可以降低要求,申请硕士学位,拿两个专业的硕士文凭,毕竟中国的硕士研究生还是很好毕业的,目前中国的硕士和本科生教育一样,属于严进宽出!所以珍惜你身边的名校博士生,他们背后的学习科研实验压力真心很大!

尽矣

26岁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成为国内人才的新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近日,出生于1994年的90后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这件事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简直太优秀了,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副教授;人家的26岁已经成为了副教授,而我的26岁还在考研的路上;华科大再造人才……下面就跟随小月看看这位“90后”副教授的牛人简历:据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据湖南大学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校间Nature Materials、Natur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以上便是“90后”副教授的牛人简历,小月觉得在以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布SCI一篇论文就已经很了不起,更何况人家是十余篇,说其已站在“90后”的学术金字塔队列已然不过分!作为“90后”的你又在干什么呢?从刷爆全网刚毕业就能享年薪201万的华为“天才少年”——张霁与同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的姚婷到再次引发关注的“90后”工学女副教授李晟曼,以上三位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毕业于同一院校——华中科技大学。下面小月就来带大家一起看看这所人才辈出的牛人院校:一、国家顶尖理工类985、211高校(QS排名17 U.S.News排名9)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入选985工程、211工程、强基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21世纪学术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七校联合办学、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成员,是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拥有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是与清华大学一同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二、院校师资力量:院校前身是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2000年合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截至2019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占地7000余亩,绿化覆盖率72%;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教授12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3人;设有103个本科专业,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8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以上是小月对华中科技大学做的简单介绍,具体专业情况可参考院校官网)三、华为的“娘家人”、华为科技人才的输出基地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华中科技大学的高科技人才一直很受华为的青睐。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华为早期的员工中有30%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华为创业时期好几个技术核心、高管都是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当然孟晚舟女士也是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传帮带传统,可见华为中高管团队中,来自华中科大的人占比最高。因此,坊间有一个说法:“华中科技大学是华为的娘家,华为是华中科大的东家”。华中科技大学之所以受华为的青睐最重要的还是其高级人才输出,据悉华为的麒麟智能芯片乃至中国的芯片技术,在国外发难下,还能顽强发展,生产自己的芯片和光刻机是离不开华中科技大学的人才技术支持的。以上便是小月和大家分享的和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内容。总之,现在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新型社会,危机与机遇并存,所有牛人的背后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别人26岁可以成为副教授,你的26岁同样也可以为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不要羡慕别人,只求对得起自己。#华中科技大学#

群下荒怠

985大学中,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到底谁更强一点呢?

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是我国顶尖高等教育学府,都是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哪个更出色呢?我分析如下,供大家了解参考!南京大学简介简称南大,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创建),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3个,全校设86个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4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点,38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初,搬迁至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现有20个学院、31个系,设有研究生院,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两所高校全国排名情况(依据国内高校排行榜五版+国际高校排行榜四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内综合排名第7(南京大学第5),国际版本排名第4(南京大学第7),说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认可度要高于南京大学,而国内知名度不如南京大学。综合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综要稍微更加出色点。总结:南京大学我没去过,不清楚。不过科大经常去,因为我们学校就在科大附近,好基友在科大读书,那时候经常借他的一卡通去科大礼堂看球赛。科大的校风是真的好,我们学校一下课,都是勾肩搭背走路晃晃悠悠的,但科大路上都是抱着书行色匆匆的学生,草坪上也有好多看书的学生。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04年欧洲杯,,我去科大礼堂看球赛,英格兰对葡萄牙的比赛。当解说介绍贝克汉姆出场时候,科大学生都自发起立鼓掌。欧文打进一球后,科大学生又都起立鼓掌。顿时感觉人家素质就是高,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又吵又骂,最多是喝彩,然后有默契一样鼓掌。想想我们学校礼堂看球赛,拎着烤串啤酒,穿着背心拖鞋,进球喊丢球骂,动不动两边球迷还得真人PK几次,真是不能比。不过话说回来了,为啥我就喜欢我们学校的那种看球气氛呢?

道不当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哪个好?网友,选它更有前途

首先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因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优势学科更全面,现在实力最强,单纯比较名气的话,两所大学没什么区别,可以说是完全的等级,据说两个名声仅次于清华大学,经过国内的名校,和著名的华东五校一起属于中国高校的第二个台阶,当然第一队是两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个人是老手,是世界一流的大学,第一批985中第一批9所大学,这些完全一样,但是有小的区别。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这两个学校中谁最强,上级的比赛得分也很高。两校985合同期间的两校学科建设情况,两校学科评价状况的两校位置的不同,未来两校的发展方向,中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985个合同期,985是最高水平的国家教育战略,所以,这个合同期限直接定在了这所大学的国家的眼里。很明显,清华北京大学是一个等级,全部98年5月签约,同时进入,正好是985的起源,中科大是第三名,上海交通大学是第五名,当时的中科的大地位确实很厉害,1997年安徽大学入学考试也证实了这一点。学科建设情况是国家第一个博士课程的时候,中科大和上交没什么区别,11个和12个,但是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后,差距很明显。上海交通大学一口气达到了18所,差异很大,18:11。学科评价情况、顶级A+学科中科大学最多7所,上海交通大学有五所,但是,中科大学很冷,安全工程、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史、天文等,文科全面为0,医学为0,国土交通、工学、理学、医学、文科全面覆盖,没有脚不方便的地方。比较这个A种的总数,差距很明显,因为中科大学的理科不可能占优势,所以A+,交通大学有所有的学科,25点15分,差别分明。一流学科建设情况一流学科,上海交通大学17所,中科大学11所,具体的学科情况是明显是最大的,中科大学再次没有文科医学。上海和合肥的区别,这个不用多说,上海是顶级的大城市,合肥是一个不太好的省会城市,一个是全国第四,一个是全国第六,平均有11分之差,也不大。以上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哪个好?网友,选它更有前途。

其合之也

全球“独角兽”AI创业公司,中国科技大学占国内半壁江山,太牛了!

近日,调研机构CB Insights发布了全球值得关注的人工智能独角兽报告。报告显示,截止目前已经有32家人工智能公司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CB Insights将人工智能公司定义为那些将机器学习作为核心区分点,销售人工智能软件或制造人工智能芯片的公司。名单上的几家公司,如旷视科技(Face++)和商汤科技(SenseTime),都在销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两家公司都向政府、零售和其他行业的客户提供面部识别技术。其他公司以创新方式使用机器学习来开发他们的核心产品。下图为全球32家进入“独角兽俱乐部”的AI创业公司名单。包括提供人工智能SaaS、为人工智能应用开发芯片、或者以创新方式使用机器学习来构建其核心产品的创业公司。但不包括专注于硬件的机器人创业公司和AR/VR公司。这32家全球“独角兽”AI创业公司中有10家来自中国,表明中国在AI领域的强劲实力。而这10家中国AI独角兽公司中,寒武纪科技、云从科技、商汤科技、云知声为科大校友创办,另外Momenta也有多位科大校友高管,可以说科大系占据了国内AI独角兽创业公司近半壁江山。在全国其他高校刚刚开办人工智能专业时,中国科大已经在人工智能方向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目前,我校拥有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该人工智能方向仅有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和培养方向涵盖了类脑智能、智能语音、情感机器人、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我校校友创办了一批人工智能方向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同时,还有一大批校友供职于全球知名人工智能企业或研究机构的重要岗位,例如微软、谷歌、阿里巴巴、百度、普林斯顿大学、UCLA等。雄厚的培养实力、出色的培养成果,中国科大堪称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寒武纪科技寒武纪科技创立于2016年,是全球智能芯片领域的先行者,公司的使命是打造各类智能云服务器、智能终端以及智能机器人的核心处理器芯片,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公司在2016年推出的“寒武纪 1A”处理器是世界首款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已应用于数千万智能手机中,入选了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公司在2018年推出的MLU100机器学习处理器芯片,运行主流智能算法时性能功耗比全面超越CPU和GPU,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拥有终端和云端智能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公司。公司创始人陈云霁(兼首席科学家)、陈天石(兼CEO)兄弟陈云霁,于1997年从江西省南昌十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2002年进入中科院计算所跟随胡伟武研究员(8611校友)硕博连读,成为国产处理器龙芯研发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2007年博士毕业后,陈云霁留在了中科院计算所龙芯团队,现任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陈云霁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首届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以及中科院青年人才奖,并作为负责人带领科研团队获得了全国“青年文明号”和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的称号。曾入选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科技评论杂志(MIT Tech Review)TR35创新者奖榜单(35 Innovators Under 35 ),2017年再度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35 人”。陈天石,于2001年从江西省南昌二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习,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智能以及量子计算。在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十余年,是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青”、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CCF-Intel青年学者奖、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等荣誉。2016年,陈天石、陈云霁兄弟联合创办寒武纪科技。2017年,寒武纪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个独角兽初创公司,兄弟二人同时当选2017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8年6月,寒武纪完成B轮融资,估值达25亿美元。此外,寒武纪科技核心团队还有多位科大校友:副总裁刘道福,2006年从江西省于都中学进入中国科大,2010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学士学位,2015年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2016年3月加盟寒武纪科技。具有8年芯片研发经验,并成功负责多款芯片的流片。副总裁王在,2002年从新疆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二中进入中国科大,2006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学士学位,2011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2011年7月至2015年4月于郑州商品交易所任核心交易系统开发工程师。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于中原银行任渠道组负责人,管理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及呼叫中心等众多项目。2016年3月加盟寒武纪科技。云从科技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计算机视觉的人工智能企业,由中科院与佳都科技、杰翱资本投建。核心团队获得7次世界智能识别大赛冠军,并作为唯一人脸识别团队参与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负责新疆安防布控。目前,已有农行、建行、中行、交行等超过100 家金融机构采用了公司产品。公司创始人 周曦周曦1999年从四川内江六中考入中国科大,大学期间就获得过NIST声纹识别大赛的冠军。硕士毕业后赴美国 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师从四院院士(即美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计算机视觉之父Thomas Huang(黄煦涛)教授,并在 2007-2011 年期间 6 次获得智能识别类世界大赛冠军。2011 年受邀回国后,周曦博士进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联合 UIUC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期间带领团队研发出智能图像侦查仪、公安千万级人像检索机、人脸识别智能人员管理系统、大规模动态人群特征检测系统等产品,并作为中国科学院人脸识别唯一代表参与战略先导 A 类专项「新疆安防布控」。2015年,周曦在中国科学院与佳都科技、杰翱资本的支持下创办了云从科技云,不到两年就迅速拿下众多银行客户。2016年 9 月,中国农业银行更是率先将云从的技术应用到 37 家分行,成为全国第一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四大行。目前公司已经在银行、公安行业POC测试中超过63次获得第一,奠定人脸识别行业第一地位。云从科技先后与公安部、四大银行、民航总局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人工智能产品标准的建立,也成为唯一同时参与起草和制定人脸识别国标、行标的企业。此外,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亦为科大校友:温浩,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1999年从四川宜宾市一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本科毕业,2008年在中国科大获博士学位。李继伟,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研究院院长。1999年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直到博士毕业。姚志强,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战略规划部总监。1993年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0-200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从事包括说话人识别、高斯混合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模型研究,此前曾在科大讯飞从事语音识别研究工作。左一周曦 右一温浩 右二李继伟(图片来源:重庆两江新区官网)有趣的是周曦、温浩、李继峰当年不仅是同班同学,更是同寝室的室友。商汤科技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公司,商汤为中国科技部授予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视觉”开放创新平台(其它四个国家AI平台分别为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公司)。商汤科技建立并打造了全球领先、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并研发了一系列AI技术,包括: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文本识别、医疗影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商汤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在多个垂直领域保持领先,涵盖智慧城市、智能手机、互动娱乐及广告、汽车、金融、零售、教育、地产等多个行业。公司创始人 汤晓鸥汤晓鸥, IEEE Fellow。1985年从辽宁鞍山一中进入中国科大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并于1990年获学士学位,1991年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及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05-2008年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视觉计算组主任。其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并于2015年获人工智能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国际学术会议AAAI首次设立的最佳学生论文奖。他在2009年获得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之一CVPR最佳论文奖,这是CVPR历史上来自亚洲的论文首次获奖。汤晓鸥教授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两大顶级国际期刊之一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IJCV) 的主编(Editor-in-Chief),两大顶级计算机视觉国际会议之一ICCV2009程序委员会主席及ICCV2019大会主席。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创建了数家著名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包括商汤科技Sensetime,今始科技LinkFace,旷视科技Face++。其中商汤科技(SenseTime)总融资额已超过16亿美元,估值超过45亿美金。公司联合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商汤科技联合实验室主任 林达华 林达华,2000年因获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广东赛区第一名从佛山一中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信息工程硕士学位,2012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林达华博士毕业前曾分别于2004年、2009年和2010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雷蒙德研究院与微软硅谷研究院从事计算机视觉方向的研究。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深度学习与计算机专家。云知声云知声成立于2012年,一直专注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服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尖智能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技术,是当前国内为数不多拥有算法、计算能力、芯片能力全栈式技术链条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云知声利用机器学习平台,在语音技术、语言技术、知识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图谱,同时云知声也是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里实现商业化落地最好的公司之一,在家居,医疗,教育,车载市场均有建树。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梁家恩梁家恩,1996年从广西柳州地区高中进入中国科大自动化系学习。其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学位。梁家恩在2011年创办专注于智能语音识别及语言处理技术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云知声。该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尖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借助云计算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云知声目前已推出了一系列语音识别服务中间件和语音识别服务云平台,为互联网企业和用户提供专业的语音识别服务。公司联合创始人&CEO 黄伟黄伟,1993年从吉林省吉铁一中考入中国科大,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加入摩托罗拉中国研究中心(MCRC)担任资深研究员。在摩托罗拉工作期间,他带队开发出世界上首个手机声纹认证系统,并完成多项语音交互产品研发。2009年7月加入盛大网络旗下的创新院,2010年10月创建了语音分院,2012年离职创业,2013年底加入云知声,担任CEO。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 李霄寒李霄寒,于1994年从山东省临清市第一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3年获得中科大博士学位,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微软学者”奖学金获得者,曾先后服务于联想、摩托罗拉中国、Nuance中国、盛大语音创新院等国内外知名公司,并在2005年参与世界第一款嵌入式非特定人中文语音识别软件研发并将其广泛用于摩托罗拉系列产品中;随后在2006年参与世界第一款嵌入式说话人识别软件的研发。在2010年代表盛大参加“NIST国际说话人识别评测”大赛,获得六个单项第一、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目前他作为云知声联合创始人及IoT事业部副总裁,分管产品研发。李霄寒博士负责带队研发的业界第一款物联网AI芯片在2018年上半年成功流片。这张在科大校园拍摄的照片中有云知声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黄伟(后右二)和李霄寒(前中),还有计算机视觉另一“独角兽”云从科技的两位创始人周曦(后右一)和姚志强(前左一)(图片来源:左林右狸)MomentaMomenta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自动驾驶大脑”,其核心技术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驾驶决策算法。产品包括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方案,以及衍生出的大数据服务。Momenta团队包括被广泛使用的深度学习框架Faster R-CNN和ResNet的作者, ImageNet 2015、ImageNet 2017、MS COCO Challenge 2015等多项国际比赛冠军。Momenta创始人&CEO曹旭东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先后任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商汤科技,对无人驾驶环境感知,高精地图,驾驶决策有长时间研究。任少卿,Momenta研发总监,2007年从安徽省蚌埠二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于中国科大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班,图像识别领域广为应用的框架FasterR-CNN和ResNet的作者,ImageNet 2015和MS COCO Challenge 2015多项比赛的冠军。夏炎,linkface联合创始人,Momenta研发总监,2006年从河北省石家庄一中考入中国科大自动化系,本科成绩专业第一名,荣获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本科毕业后保送中国科大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计算机视觉博士。是深度学习和大数据领域专家。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CB Insight(编译:网易智能 参与:nariiy)、新创校友基金会、校友总会及网络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