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促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决定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领导小组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理委员会合并为新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CERNET管委会),代表教育部实施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管理。CERNET管委会主任由教育部分管部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司局和高校组成。管委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CERNET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按照新的管理体制,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CERNET管委会成员组成:主任:钟登华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副主任:雷朝滋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郭鹏教育部财务司司长尤政清华大学副校长成员:安钰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孙洪祥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唐立新东北大学副校长奚立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刚东南大学副校长梁茜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刘琪瑾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徐红兵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吴建平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主任 (二)CERNET管委会主要职责:代表教育部实施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管理,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和高校,研究有关重大问题,制定有关重大政策;任命专家委员会、网络中心主任和副主任、主干网核心节点主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协调和监督CERNET有关运营公司对CERNET长期投入和支持,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教育部办公厅2019年11月21日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刘亚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郭佳立)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中国教育科学论坛(2019)在北京召开,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统筹推进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教育评价改革等重大课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在致辞中指出:“今年论坛坚持理论创新与决策咨询相结合,坚持学术交流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中期评估相结合,坚持扎根中国与面向世界相结合,弘扬优良学风,突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促进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力量协同创新,充分利用论坛平台,交流思想,互学互鉴,探讨合作,发布成果。”他同时表示,努力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办成引领教育改革创新的“策源地”、服务国家教育决策的“思想库”和教育科研战线协同创新的“大舞台”,使之逐步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教育科学论坛。据了解,中国教育科学论坛自2003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围绕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提出许多富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成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理委员会的通知》,决定成立由教育部分管部领导担任主任,相关司局和高校成员组成的,新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理委员会。教育部门户网站截图通知全文如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教技厅函〔2019〕7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促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决定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领导小组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理委员会合并为新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CERNET管委会),代表教育部实施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管理。CERNET管委会主任由教育部分管部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司局和高校组成。管委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CERNET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按照新的管理体制,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CERNET管委会成员组成:主 任:钟登华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副主任:雷朝滋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郭 鹏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尤 政 清华大学副校长成 员:安钰峰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秘书长孙洪祥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唐立新 东北大学副校长奚立峰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 刚 东南大学副校长梁茜华 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刘琪瑾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徐红兵 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吴建平 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主任(二)CERNET管委会主要职责:代表教育部实施对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管理,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和高校,研究有关重大问题,制定有关重大政策;任命专家委员会、网络中心主任和副主任、主干网核心节点主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协调和监督CERNET有关运营公司对CERNET长期投入和支持,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2019年11月21日来源:教育部
12月8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授牌仪式暨高校“十四五”信息化建设座谈会在我校举行,校党委书记王立兵,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向军,党委常委王锋,教育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节点主任于俊清,赛尔网络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总经理徐福泉,来自全省十余所高校信息中心主任,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参加了授牌仪式,会议由王锋主持。王立兵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和目前的发展状况,他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对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加快建设网络强国作出战略部署,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是我国互联网研究的排头兵,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平台。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黄冈城市节点单位和湖北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区域节点单位落户我校,这是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认可和区域引领地位的肯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喜事,标志着我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校将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为黄冈及周边教育系统提供优质的接入服务,扩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接入院校(单位)共享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为黄冈及周边地区教育及科研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会上,于俊清分别向我校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湖北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区域节点单位,陈向军代表学校揭牌。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节点主任、专家于俊清作了《高校数据治理与“一张表”工程探索与实践》的报告。省内部分高校信息中心主任、专家分别作了十四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及技术研讨交流。文|卢媛媛图|马明艳 朱子璐视频|高曙辉 胡宛芹编辑|邱政
作为国家教育智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坚持以“四个意识”导航,以“四个自信”强基,以“两个维护”铸魂,紧密结合实际,突出科研特色,统筹学习研讨、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各环节,抓住要害,创新方式,力求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达到了新高度,政治品格、理论素养和工作作风得到大幅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定位和政治建院、人才强院、创新兴院、制度治院、开放办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聚焦,为打造一流国家教育智库、更好服务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提供了坚强保证。第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教育科研正确方向新时代孕育新思想,中国教科院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来做,一方面传承延安时期的红色基因,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教育研究政治属性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全面指导中国教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稳政治立场,找准价值取向。结合主题教育,中国教科院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把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坚定政治立场与正确的科研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把贯彻落实党中央、部党组决策部署与重大课题设置有机结合起来,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端正学风院风有机结合起来,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与干部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深刻检视存在的突出问题,治理整顿科研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导向,引导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全体党员干部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牢固树立服从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坚决克服“四风”不良倾向。第二,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强化教育科研理论武装教育科研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应尽之责。中国教科院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并作为评价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标准。把学习传达中央文件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干部职工找准工作的方向、依据和切入点。重点加强全院中层干部的学习交流研讨,每个部门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谈自我认识、部门发展和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特色鲜明、老中青有机结合的有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高主题教育学习的效率。把方法创新作为提升主题教育学习水平和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改进单一方法的应用,加强思辨、实证、比较、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将思政学习与锤炼品质有机结合,将读原著与联系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与理论创新有机结合。每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带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同时,严格监督落实制度,加强对主题教育学习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贯穿到主题教育学习的全过程,畅通全院职工参与监督和表达诉求的渠道,形成多元化监督体系,切实加强主题教育学习的效果。第三,坚持以教育研究为主业,突出教育科研特色优势中国教科院坚持以整体规划为引领,以专题研究为基础,以系统整合为方法,以成果集成为导向的总体思路。具体而言,通过整体规划引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就若干重大问题有重点地在国家教育规划课题和中国教科院院(所)级重大课题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综合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创建有效机制,系统整合全院部门已开设的专题研究。通过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实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打造研究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创新先锋。第四,坚持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激发教育科研活力中国教科院形成了内部治理、文化产业管理的良好机制。一是自我定位科学清晰。中国教科院逐步形成了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领舆论、协同战线“五位一体”的国家教育智库总体定位,并基于此定位,形成了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机制为特色的科研体系和涵盖图书出版、报刊编印、教育培训“编研发”一体化的成果转化体系。二是制度建设日趋完善。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在各项治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严格制度执行,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物、管事,治理上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升了内部治理的规范化水平。三是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较为完备。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院、所、室三级的管理组织架构,体现了院级层面的统一领导,又赋予所级层面的科研自主性,实现了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更符合教育科研规律和国家“放管服”的要求。积极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内部治理工作,在绩效工资改革等涉及职工利益的重要事项上注重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广益。四是坚持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尊重不同管理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同序列的客观发展规律,属于行政范畴的依据规范办,属于科研范畴的按照科研规律办,属于市场范畴的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面积极性。第五,坚持以支部整顿为抓手,强化教育科研组织保障中国教科院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实施党支部能力提升计划,开展支部书记委员培训,组织院领导和离退休老领导讲党课,组织先进党支部交流党建工作经验,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了党支部建设。一是各党支部探索将主题党日活动与基层教育调研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党建与部门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方式,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两不误、两促进。二是各党支部探索“参观考察 演讲”“集中学习 主讲”“主题学习 讨论”参与式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以方法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学习教育实效。三是各党支部坚持学习教育与组织生活紧密结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大大提升了学习教育的效果和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四是各党支部创新形成了“九五三工作法”“五环督评工作法”“2155工作法”等支部工作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党支部建设活力。五是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开展党支部考评,主要围绕落实党支部工作的基本任务,通过支部自评、互评和党委评三个环节,重点考评各党支部五大建设和工作实效。各支部通过自评,及时发现上年度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互评,找到了支部建设的差距;通过党委评,客观赋分,找到了党建工作的不足。通过党建责任制的落实,各党支部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夯实了党建工作的基础,强化了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动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为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加快建设国家教育智库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 1月22—23日,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发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作全国教育科研年度工作报告,教育部综改司司长刘自成介绍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会议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主持,来自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全国教育科研院所、高校以及香港、澳门的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田学军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入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我们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教育科研战线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围绕教育的“时代之问”,写好“奋进之笔”,成就“得意之作”,努力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一要面向新时代,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二要站在新起点,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三要认识新矛盾,深入探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对策;四要开启新征程,系统探索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五要把握新形势,认真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六要依据新要求,研究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他希望教育科研战线要注重加强学习,突出理论武装和知识武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深入基层和深入学校;注重创新科研组织机制,突出协同攻关和国际合作;注重学术规范建设,突出勇于担当和严谨学风。田慧生回顾了2017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安排部署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他指出,过去一年,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在决策服务的贡献度、理论创新的显示度、指导实践的精准度、协同创新的契合度、智库的国际影响度、机构建设的成熟度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2018年,教育科研战线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做好“以服务决策为导向,加强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体系和实施路径”“完善机制、协同创新,形成全国教育科研战线的强大合力”等多项工作。会议还成功举办了“新样态学校建设”“财经素养教育标准与实践”“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创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政策与管理”“全国STEM教育研究协同创新网络创建”“挂职研修基地校共赢战略研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推进”等七个教育科学论坛。
人民网北京1月23日电 近日,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同志作全国教育科研年度工作报告,教育部综改司司长刘自成同志介绍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会议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殷长春同志主持。 田学军指出,教育科研战线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围绕教育的“时代之问”,写好“奋进之笔”,成就“得意之作”,努力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一要面向新时代,深入学习研究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二要站在新起点,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和经验;三要认识新矛盾,深入探讨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对策;四要开启新征程,系统探索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路径;五要把握新形势,认真研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六要依据新要求,研究推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与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他希望教育科研战线要注重加强学习,突出理论武装和知识武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深入基层和深入学校;注重创新科研组织机制,突出协同攻关和国际合作;注重学术规范建设,突出勇于担当和严谨学风。 田慧生回顾了2017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安排部署了2018年的主要工作。他指出,过去一年,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在决策服务的贡献度、理论创新的显示度、指导实践的精准度、协同创新的契合度、智库的国际影响度、机构建设的成熟度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2018年,教育科研战线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科研战线;二要以服务决策为导向,加强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三要深化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四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体系和实施路径;五要发出中国教育好声音,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六要完善机制、协同创新,形成全国教育科研战线的强大合力。 会议还成功举办了“新样态学校建设”“财经素养教育标准与实践”“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创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政策与管理”“全国STEM教育研究协同创新网络创建”“挂职研修基地校共赢战略研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推进”等七个教育科学论坛。(熊旭 虞韫菡)
中国日报4月17日电(记者 邹硕)4月16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2019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此次会议主题为“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田学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教育科研系统作为推进改革创新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主动面向新时代重大课题,积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田学军强调,做好教育科研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理论体系。他进一步提出五点要求:第一,要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严把政治关,站稳人民立场。第二,要聚焦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第三,要体现中国特色。秉承中国立场开展研究,推进优秀传统的创新性发展,重视外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第四,要突出质量导向。在探寻教育规律中提高质量,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质量,在创新方法中提高质量。第五,要加强队伍建设。激发教育科研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为科研工作者松绑减负,构建良好学术生态,健全科研队伍保障机制。他最后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科研战线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在发言中强调,教育科研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部署,强化使命意识抓机遇、强化政治意识抓方向、强化全局意识抓规划、强化问题意识抓创新、强化合作意识抓协同、强化质量意识抓队伍、强化责任意识抓落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会议期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邓传淮作专题报告。会议进行了教育科研工作经验交流,还就《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了意见建议。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教育科研院所和规划办,部分高校和地方教育局,教育部相关司局、直属单位等140余人参会。来源:中国日报网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今日(3月29日),针对网友咨询的“由中国教育学会等机构主办的‘全国学术科研大赛’是否是正规性比赛?”问题,教育部回复称,学会从未举办该活动,该比赛属于冒用学会名义行为。记者搜索“全国学术科研大赛”,确实存在相关网站,网址为http://xskys.org,首页显著位置标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字样。“全国学术科研大赛”网站截屏。在该网站可看到,目前网站仍在征稿,对象为一线教师、中小学学生、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参赛时间为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3月29日,记者通过该网站所留联系方式咨询该比赛相关工作人员,对方告知,比赛获奖几率将近一半,“字数多,文章立意清晰获奖几率大一些。”另外还称,该奖项是常年的,没有获奖名额限制,“主要看作品。”此外,若后期获奖需要付制作证书的工本费,根据奖项等级,费用在180元—240元不等,另外需自理邮寄快递费。对方表示,自己所在机构并非中国教育学会,比赛是和学会合作举办,“我们这边是代理证书、负责证书邮寄的”,而对于该机构名称,对方未予告知。在该工作人员出示的证书样本中,记者看到,落款处分别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红色盖章。工作人员出示的证书样本。在网站往年获奖作品中,有获奖论文400余篇,最早一篇为“陈佩强——《论礼仪孝道教育的重要性》——L20031229”,网站显示更新时间为2003年12月,最新一篇为 “房子源——《浅析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L2019031536”,显示更新时间为今年3月15日。此外,该网站还收录了“课件类”、“优质课类”、“教学设计”、“其他”等类别获奖作品。该网站收录的往年获奖作品。据悉,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为教育部直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业务主管单位亦为教育部。3月29日,教育部作出答复,中国教育学会及所属分支机构从未举办且没有计划举办“全国学术科研大赛”及相关活动,学会也未授权其他机构或个人以“中国教育学会”名义举办该活动。此外教育部表示,凡未在中国教育学会官网(www.cse.e.cn)以学会名义及所属分支机构名义发布的活动,均属冒用学会名义行为,学会对此将依法保留追究有关单位法律责任的权利。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潘灿 校对 李铭
背景介绍:沈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大学沈波教授团队"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沈波教授团队发明了有效提升外延质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新技术和外延生长新方法,制备出部分质量指标国际领先的氮化物半导体外延材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体系,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北京大学沈波教授团队“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首先祝贺您的“氮化物半导体大失配异质外延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您能简单通俗的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吗?沈波: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该项目是属于电子与通信技术学科的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技术方向。氮化物半导体制备的主流方法是蓝宝石等衬底上的异质外延,外延材料中高缺陷密度成为氮化物半导体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我们在大失配异质外延,包括衬底的图形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突破,发明了有效提升外延质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新技术和外延生长新方法,制备出质量指标国际领先的氮化物半导体外延材料。同时,我们把大学的研究成果跟产业应用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团队从老一代科学家开始一直坚持的做法,获得了国家的肯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大失配异质外延是个专业术语,行业之外的人可能不太理解,您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名词吗?沈波:氮化物半导体(简称氮化镓)是人工合成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用标准的单晶生长方法不可能制备这种材料。第一代半导体硅外延有硅单晶衬底,硅片的直径已发展到8英寸、12英寸,甚至18英寸,第二代半导体砷化镓也有单晶衬底材料。由于氮化物半导体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单晶衬底,只能用一些比较特殊的方法制备衬底材料,价格非常昂贵,产能也很有限,因此绝大部分氮化物半导体及其量子结构必须制备在异质衬底上,比如蓝宝石衬底、硅衬底、碳化硅衬底等等。蓝宝石和氮化物半导体之间的异质外延是目前最重要的大失配异质外延。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不同,因此它们的晶体结构各不相同,蓝宝石和氮化镓这两种晶体之间的周期和对称性存在巨大的差别,随温度膨胀收缩的规律也很不一样,我们称之为大失配。在这种情况下,把氮化物半导体制备在蓝宝石衬底上就难度很大,若制备不好,材料就会有非常高的缺陷密度。只有采用各种各样的前沿技术和新方法才能制备出高质量的氮化物半导体及其量子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备出高性能的器件和芯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我们从获奖项目中看到,您的团队发明了有效提升外延质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新技术和外延生长新方法,主要有哪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技术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沈波:我们大失配异质外延的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蓝宝石图形衬底技术的创新。最早的图形衬底是由韩国科学家发明的,我们的图形衬底技术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有一些新结构,二是有独有的制作技术,品质好而成本低,因此我们合作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国内很有竞争力。第二个创新就是我们发展了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物半导体外延制备方法,制备的氮化物半导体部分晶体质量指标世界领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这一研究成果最大意义在哪些地方呢?该项目成果已大规模产业应用,市场效益如何?沈波:氮化物半导体是第三代半导体的典型代表,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照明、无线移动通信、电动汽车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领域,也是国际高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现在美国对中国的很多技术和产品限制、禁运都涉及到第三代半导体。要想把第三代半导体的应用系统做好,就需要把器件和模块做好,而要把器件和模块做好,首先要把大失配异质外延做好。就像盖房子,大失配异质外延就是基础和地基,就是关键的核心技术。从我们团队的老一代科学家开始,由于技术研发做得不错,10年前就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在广东参与了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高技术企业的创办。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和效益,2017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了10亿人民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刚刚您提到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是一种“战略物资”和国际竞争焦点,我们的技术与国外相比,例如美国、德国、日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足又是什么?沈波:整个半导体技术以及半导体产业都是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第一个晶体管是美国人发明的,美国在第一代半导体、第二代半导体领域一直占据着很大优势,后来日本异军突起,再后来韩国、中国台湾的半导体芯片产业也做得不错。与之相比,中国大陆一直比较落后。1958年在国家组织下,黄昆和谢希德先生等在北京大学创立了国内五校联合的半导体班,这是中国大陆培养的第一批半导体专业人才;从那时起,中国大陆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才慢慢起步。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西方保持着比较大的差距,其原因一是起步比较晚,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缺乏沉淀;二是因为半导体材料、器件和芯片是高资金、高技术密集的行业,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因为国力财力的限制,国家不可能投入太多,民间资本投入也谈不上。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国家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已经有相当充足的经济实力投入半导体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上。实际上从十多年前开始,我们国家半导体材料、器件和芯片的技术研究和产业投入就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我所在的北大实验室无论从硬件条件还是研究水平上这10多年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从整体上讲,国内在第三代半导体,特别是氮化物半导体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这10多年已经明显缩小。我认为再过8-10年,这个差距就很可能被追上。事实上,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的某些技术研究已经有自己的特色,并不落后,甚至在个别点上已领先于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科研创新突破往往遇到很多困难,您在技术研究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沈波:不同的时期,困难也有所不同。不管怎样,研究贵在持之以恒,不能追着热点跑。我从1995年在日本博士毕业后就开始做氮化镓研究,转眼就做了二十多年,所以只有坚持才能克服困难。1995年我从国外回来的时候,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国内条件比较差,无论是科研经费还是硬件设备都跟国外有非常大的差距。我记得我刚回国,国家给我的经费也就几十万人民币,但是一台制备氮化物的设备需要一百万美元,最后只能自己搭建设备。但是自己搭建的设备在性能上跟国外设备差距很大,所以除了自力更生,课题组还采用国际合作的形式,经常借助国外的设备条件做研究,以此来克服在科研硬件条件上的不足。这几年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实验室设备条件已经跟国外差不多了,这时我们面对的困难也不一样了,国家和大学对我们的要求也不一样了。现在国内很多单位开始投身到这个研究领域,人才竞争非常激烈,怎么把一些很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我们团队来,并能够稳定的发挥作用,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一方面,我们怎么用事业用感情来留人、吸引人还需探索,另一方面,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整体上来讲,大学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基础研究,虽然现在也鼓励高技术研发和成果的转移转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怎样在自己能够掌控的小环境里,处理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关系问题,保障年轻学者的正常学术发展,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希望国家和大学更加注意这个问题的解决。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沈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出的278个项目中,有多个项目涉及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您对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研究前景有怎样的看法?沈波:我不知道今年获奖项目里有多少是第三代半导体,但毫无疑问第三代半导体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中兴事件以后,国家从最高领导人到一般老百姓都知道了半导体技术和半导体芯片的重要性。客观上讲,过去国家更注重集成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比如说高铁、移动支付等,但其实里面的核心部件和元器件还是进口的。中兴事件一下子让国家和产业界意识到,创新的核心是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的创新,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国家当然应该鼓励集成创新、应用模式创新,但这些领域应该主要交给市场去做。现在全国上下已经充分意识到,半导体芯片是国家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半导体芯片是高资本、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前几年我跟各级领导做各种交流时,还需要跟他们强调半导体芯片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不用讲了,现在讨论的主题是该怎么做。另外,我想强调的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半导体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它是从发展时间上划分的。第一代半导体硅材料和器件,特别是集成电路,发展比较早,现在依然是最重要的半导体技术和最主要的半导体芯片产业。后来由于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在发光和射频性能上的局限性,第二代半导体发展起来了。再后来,由于短波长光电器件和高功率器件的需求,又发展到第三代半导体。这三代半导体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关系,不是竞争和取代的关系。整体上和第一代、第二代半导体一样,第三代半导体的发展态势是非常好的,我相信再有8-10年,我们国家的第三代半导体,无论是材料、器件,还是芯片、应用都会有更大的飞跃。从国家、社会投入规模、研发人员规模增长趋势来看,我们在总体上赶上乃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应该是不太遥远的事情。现在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可能还是产业,研发做得好并不意味着产业做得好。现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缺乏龙头企业。这几年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它们过去以引进外国技术为主,自身研发能力,特别是中试能力有限。而国内大学及研究机构在与企业合作,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上还有一些环节不是很顺畅,特别是中试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国外的跨国企业本身就能从基础研究一直做到产业应用。在美国,靠高通、苹果等龙头企业的力量,就可打通整个创新链条,把研发和产业落地结合得很好,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很强,中国缺少这种类型的龙头企业。此外 ,我还担心的是,大家一窝蜂的做这个事情可能不见得好。现在很多南方的企业大力投入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如果企业产能真想说的那样,三年之后百分之百地达到产能标准,可能会产能过剩,毕竟对第三代半导体的需求不是无止境的。当然了,企业是否能达到规划产能还是个问号,因为国内还没有那么多、那么强的技术力量来支撑这件事情,很多装备技术还卡在外国人手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这项科研成果由北京大学牵头,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东莞两家公司合作,您认为这个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在哪里?沈波: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大学的研究成果总是要走向应用,校企合作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但是,如上面所述,校企合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大学目前的评估体系以发表文章、申请国家项目为主,虽然国家倡导科技成果产业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十分看重这个指标。我希望国家和大学能够逐步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既鼓励基础研究,也鼓励高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也应该是科研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做得好反过来对基础研究也是有帮助的,我们团队有不少先进设备是企业提供的,也改善了部分老师的待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年轻老师们的经济压力,他们做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和效率也提高了很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您是如何开始这项研究的?沈波:我在国外攻读博士时学的是属于第一代半导体的硅材料研究。1995年回国以后在我的老师郑有炓院士的指点下开始做第三代半导体研究,一干就是20多年。后来我又去东京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2000年再次回国后,国家和大学的科研条件开始变好了,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工作就很顺利的开展起来了。2004年来北大后,受到了我们团队的创始人甘子钊院士和张国义教授的大力支持。对我来说,做第三代半导体研究既是机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您的科研成果赢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多位该领域国际知名学者给予了引用或评价。对于这些赞誉,您有何感想?沈波:我觉得只要做得好,国际同行给予关注是很正常的。我是是在国外留学学习的现代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因此整个项目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放在了国际化平台上,国际交流频繁。此外,我们还经常邀请国际同行学者,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到北大访问交流。所以我们的成果也相对容易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这是我们团队的基因决定的,核心老师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与国际同行保持着密切联系。但是我们也很清楚这些评价针对的是我们过去的研究,不代表未来,我们认为这仅是好的开始或者好的基础,以后还得继续努力。我们的一些特色研究成果被国外的一流的学者承认,但是总体上我们团队的研发水平跟国外的顶尖课题组相比还有差距,我们还是要保持学生的心态。现在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是在科学技术上,我们依然要向西方学习,如果离开了国际化的交流,关起门来做研究,只会越做越落后。虽然现在国际学术交流,特别是我们这个领域,遇到了一些困难,我想这个是正常的,因为中国发展壮大了,其他国家多少会有警觉和戒备,还不适应中国的崛起。但即使这样,我认为依然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科技教育界更要如此。我的学生毕业后,我还是会鼓励他们去国外做博士后,培养国际视野,我觉得国际视野在科研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关起门来不可能做好科研。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沈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您刚刚提到国际合作给您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和设备帮助,除此以外,国外的学习和科研合作还给您带来了哪些收获?沈波: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不管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高技术的发展,都从国外学到了很多东西。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向国外学习也并不过时。虽然现在西方对我们有戒备心理,我们自己也掌握了很多高技术,但我认为不能因为我们发展了,就以为国外不行了,不是那么先进了。至少在科学和高技术上,我们跟国外还有相当的距离,还是需要抱着学习的态度。我作为国家改革开放后比较幸运的一代人,有机会走出国门。我自己感觉,国内的大学本科教育为我们打造了非常好的数理化功底,这是中国教育的特长。90年代初出国后,我们才开始接触现代科技研究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从国外学到了很多科研知识和能力,同时我也耳濡目染地从我的博士和博士后指导教授那里学会怎样培养研究生、如何组织科研,怎样跟国际接轨。实际上,我团队的很多科研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方式还延续着海外留学时学到的经验,当然,也根据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总之,我的留学和国际交流经历让我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科研能力,还学会了现代科研的组织模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很多青年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中有物质生活上的压力或者科学研究的迷茫,对此,您有什么建议或者忠告给到现在的青年科学家?沈波:忠告就是要甘于坐冷板凳。我1995年开始做第三代半导体研究,也一直是默默无闻,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一步步走过来。虽然社会上很多人抱怨体制问题,但我认为不管是整个中国的体制,还是大学、研究所的体制,都不会埋没人才。我们国家很多的优秀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也不是靠裙带关系成长起来的。所以青年学者要甘于坐冷板凳,在一个人准的领域持之以恒,不要去赶时髦,经常换热点。我相信中国的高等教育评价体制、科研体制会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国家现代化的需要。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北京等大城市的年轻教师经济压力比较大,但是政府和学校也在帮助解决这些问题,这有一个过程。我当年作为青年教师,在学校筒子楼里住了很多年。国外也是一样,没几个年轻学者在大城市买得起房子,我觉得这不是不可克服的困难。年轻学者只要真正做出成就,就一定会有回报,关键是要做出别人做不到的成果,这是关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您还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或者特别想谈的?沈波:我补充点个人的感受。我们这代人很幸运,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这代人恰恰是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是江苏扬州人,1978年江苏省第一次恢复重点高中统考,我考进扬州最有名、最好的扬州中学。我当时一点没有意识到,回头再看,才发现这是跟最早的改革开放步骤结合在一起的。后来我进了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南大物理系是当时全国最强的物理学科之一,那时还有个刚摘了帽的"右派"老师给我们上《数学物理方法》课。我当时只是好奇,现在回过头来看,那确实也是跟当年平反冤假错案、拨乱反正联系在一起的。一批杰出的教授解放了,重返了教书育人岗位,我们受到这些大师的熏陶和教诲。后来我到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工作后又赶上国家对外开放要大批派遣留学生,这样我就跟着这个大潮出国留学。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有个人努力的成分,但确实跟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势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分不开的。我那时读大学也好,读研究生也好,国家还给我们生活补贴,也不需要家里负担生活费,这是时代特色,所以我们这代人的家国情怀重一点。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跟国家的改革开放路径非常吻合,应该是国家的改革开放培养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虽然现在做出了一点小小的成就,但首先应归功于国家大的发展趋势和很好的改革开放政策。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面对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跟西方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认为依然需要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迈进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