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化集团、中国化工与山西省举行会谈并签署项目合作协议爱未知

中化集团、中国化工与山西省举行会谈并签署项目合作协议

e公司讯,4月2日上午,中化集团董事长,中国化工董事长宁高宁,中化集团董事、总经理杨华与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京会谈并出席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双方签署了四个项目合作协议,分别是神农科技集团与先正达集团中国签署现代农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神农科技集团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签署安全性评价平台建设合作协议、潞安化工集团与先正达集团中国签署化肥供销合作一体化协议、山西大地环境与中化环境签署环境治理合作协议。

浩劫后

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获准实施联合重组

3月31日晚,国资委官网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记者了解到,该联合重组将新设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新公司员工将达22万余人。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中化集团设有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是领先的石油和化工产业综合运营商、农业投入品(种子、农药、化肥)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并在城市开发运营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中国化工集团是一家专业的化工公司,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6个业务板块。组建后的新公司业务范围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轮胎橡胶、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八大领域。无疑,此次联合重组将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促进我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对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对记者表示,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重组构建新的集团,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略重构的一个标志性重大事件。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中化集团同中国化工集团的重构,必将加速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的成长,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世界化学工业具有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突出、大企业主导等特点。近年来,国际化工巨头纷纷推动重组整合,世界发达经济体均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在化学基础研发、新产品创制、产业链价值创造等方面发挥重要龙头作用。业内专家认为,此次联合重组并组建新公司,将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化学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并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释放企业活力。据了解,重组后,新公司将坚持全球化、市场化运营模式,致力于打造“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基础化工为支撑,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科学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更大价值,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认为,“两化”重组符合做强做优做大,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调整方向。中化集团近年来提出“科学至上”,已经在向创新驱动转型,并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中化集团与中科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化工集团继承了原化工行业的科研院所体系,近年来的海外并购又使其拥有了以先正达为代表的世界级研发导向型公司。两化重组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推动下属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整合,更好地发挥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方面的作用,确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地位,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和统筹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我们期待,‘两化’重组后强化需求应用导向,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和联合攻关带动平台作用,支持带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行业参与者共同发展。”王晓明说。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表示,无论央企怎样合并重组,最后还是要落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这个根本点上来。国有企业更应聚焦主责主业,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两化”重组后形成的新公司作为我国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首当其冲要承担起这一角色。在新材料、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公司也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研发实力和应用场景,经过此次重组,可以提高相关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能力,在创新引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上发挥引领作用。 据了解,新公司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将扎实做好业务协同和管理提升,集聚创新资源、打通产业链条、提升行业竞争力,尤其在建筑、交通、新一代信息产业等应用领域,突破关键材料瓶颈,提供化工材料综合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提供高水平的农资与农业综合服务,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在化工环保业务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化工行业力量。来源 经济日报客户端见习编辑 申川编辑 张良胜编审 田旻佳 杨韬

花音

大商所:建设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服务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融界网  金融界网4月7日消息 大商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石化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化工产业(衍生品)大会”在杭州举办。大商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席志勇在会上表示,大商所将围绕建设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目标,持续完善化工衍生产品体系,着力发挥好价格发现、套期保值两大功能,为石化产业提供高质量服务。   据了解,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大商所产品布局的重点板块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国石化产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席志勇表示,大商所化工衍生品市场不断成熟和完善,为中国石化产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一是品种工具不断扩容,全产业链产品体系初步形成。“十三五”时期,大商所化工板块不断发展壮大,先后上市乙二醇、苯乙烯、液化石油气三个期货以及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和液化石油气四个期权,初步形成从基础原料到加工产品、既有期货又有期权的产业链多元避险工具体系。   二是深化推出“一品一策”,市场运行质量效率不断提升。大商所积极顺应现货产业变化,及时完善聚氯乙烯等相关品种交割质量标准,在塑料品种上实施品牌交割和贸易商厂库制度,优化交割仓库布局、调整地区升贴水。同时,在化工板块上实现做市业务全覆盖,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品种初步实现连续活跃。目前,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乙二醇、苯乙烯五个品种的期现货价格相关性均超过0.9,套保效率均达到95%以上。   三是场外建设先行先试,实体产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于化工板块场内市场的发展和化工产业期现结合的深入,为满足企业日益明确的个性化、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大商所先后推出了化工商品互换、基差交易、标准仓单交易、非标仓单交易等一系列场外业务的创新尝试,并战略性启动场外市场“一圈两中心”建设,化工板块场外会员目前已增至43家,初步形成场内外协同服务产业风险管理的格局。截至2020年底,大商所化工场外市场已初具规模、累计成交金额达57.5亿元,占大商所场外市场的37%。   席志勇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波动剧烈,包括石化产业在内的实体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大商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确保市场平稳运行、为产业提供良好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支持抗疫减收降费近36亿元,与会员和产业企业同舟共济;针对化工类中小企业开展19个“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项目,助力中小企业纾困发展。去年,大商所自身发展也实现突破,市场规模创新高,全年成交量22亿手、成交额109万亿元、日均持仓量968万手,同比分别增长63%、58%和30%。当前,中国化工衍生品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交易最活跃、最有特色的板块,大商所也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货市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大商所将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目标,着力发挥好价格发现、套期保值两大功能,聚焦产品开发、技术驱动、生态圈建设三大主线,扎实推进期货现货结合、场内场外协同、境内境外连通。   席志勇表示,站在我国石化行业迎新局、谋发展的重要时点,大商所将紧密结合石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心打造、精心打磨化工衍生产品体系,为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更好的服务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大商所将继续拓展品种工具,加快推进集装箱运力期货和乙二醇、苯乙烯期权上市,并着眼绿色低碳国家战略加强产品开发和品种设计;同时,持续深耕已上市品种,增加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免检交割品牌,将华中、西南等地区纳入期货交割区域,并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按照绿色理念不断审视优化现有品种合约规则制度。   在发展场内市场的同时,大商所将推进场内外协同发展,研究实施液化石油气等品种场外市场发展方案,不断丰富化工场外交易品种和工具,探索拓展场外平台服务。此外,大商所还将积极推进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乙二醇等化工品种期货、期权引入境外交易者,进一步提升大商所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强化大市场服务,进一步加大产业企业拓展力度,深入推进“大商所企业风险管理计划”,发挥典型模式的示范引领带动效应。   据悉,本次大会以“迎新局、聚合力、谋发展”为主题。石化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中石油等单位的业务负责人及相关专家、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石化产业贸易模式、风险管理与发展机遇,就产业运行形势、原油波动和疫情防控对化工板块的影响、企业期现结合应用、场内及场外衍生品市场协同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和分享。

谶纬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国企重组关键在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国企重组关键在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李 锦(作者系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最近,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整体划入新公司。此次联合重组将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随着国企联合重组的深入,把握新阶段特点,在产业链竞争力上见实效,是当前国企重组中需要特别强调的。国企重组的目的,不是一般意义上把规模做大,而在于扎实做好业务协同和管理提升,集聚创新资源、打通产业链条、提升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应出现重规模、轻效率,重机构重组、轻链条整合,“大而不强、整而不合”的现象。目前,全球产业链布局正在深度调整。提高国企重组效益,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链竞争力。这是国企兼并重组的目标,也是重要着力点。产业链的专业化整合,是国有企业重组的重点。专业化重组以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为背景,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推动企业聚焦主业,把生产或经营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组合起来,形成若干产业链条。应着力理顺业务板块间的逻辑关系,以一体化为目标推进产业链条整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在行业中一定程度的控制力,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推动化解落后过剩产能,减少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以纵向整合为主,提升专业供应链管控能力,有效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是国企重组中的基础任务。核心产业链的强化,是国企重组的关键。产业链自身复杂等多种因素,导致全球产业链调整差异较大。有些产业链是深度镶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不容易转移的,核心产业链调整更加耗时,成本更高。这些高度依赖专业化和全球范围的分工合作的产业,正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发展效益和升级态势有重要影响的若干关键环节进行强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集聚和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形成更强竞争力,是国企重组的重中之重。我国产业基础,包括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基础研究等还很薄弱,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存在“卡脖子”问题。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我国本土企业的科技能力成长。国有企业要借重组机遇,持续构建新的比较优势,把科技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企业新动能,使科技驱动企业发展,在并购重组的方面整理相关科技资源,得到更先进的技术、更优秀的人才,推动产业从中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短板方面的补充,是国企重组的迫切任务。国际产业链的调整是外因,中国产业链自身的短板则是影响产业链安全和稳定的内因。国有企业应着眼于当下和长远,坚持底线思维,从防范和化解产业链风险、增强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性、使产业链社会基础更加包容等角度,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筑牢产业链的基础。对一些重要的产业或领域,即使短期内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无法提升,也要做到有备份或替补能力。在国企重组中要更加注重培育和壮大国内市场,更大程度地发挥国内需求对于企业商品和服务的导向作用,降低国有经济尤其是某些产业的对外依存度。重视设置在本国或本地区,以控制非市场风险。尤其是石油、重要矿产和部分农产品等无法自给自足的产业,更须重视自给自足的产业链条“内循环”。

中科院化学所疑发爆炸事故 研究员:有相关情况发生

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日前,网络上有消息称中科院化学所(北京)疑似发生一起实验爆炸事故,有人员伤亡。4月1日,封面新闻记者从中科院化学所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处了解到:“研究所在处理相关的事情,我们都在等官方对这个事情的正式通报。”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官网消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以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目标的高新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高水平的化学研究机构。截至2020年底,化学所共有在职职工54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6人、研究员10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1人。有在学研究生1052人,其中博士生724人、硕士生328人。设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202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160人。

奔向你

对标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两化”重组再出发,化工央企融合路线图渐明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紫宸 2021年3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同一日,中国中化也宣布了这一消息。根据中国中化介绍,为此次重组,新设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后续,两家企业将积极、稳步推进本次联合重组。中国中化认为,“此次联合重组并组建新公司,将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化学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释放企业活力。”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世界化学工业具有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突出、大企业主导等特点,发达经济体均拥有大型综合化工企业,在化学基础研发、新产品创制、产业链价值创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重组一事,4月1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致电化工集团高层,该高层未予置评。4月2日,中国石化联合会信息和市场部主任祝昉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两化重组,从战略布局到规划,再到整个组织结构,做了全面的准备。从业务层面,两家化工央企“有重叠,也有差异,也有各自的专项和长处。”祝昉认为,合并重组后,两化从石油到化工品的全产业链得以强化;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化工在重组之后有望获得深度发展,这些均符合国家战略。同时,重组之后,两化势必要对庞大的产品和业务线进行一轮大范围的调整,舍弃一些红海业务,以期符合新的战略和市场定位。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在4月1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央企重组势必要经过仔细的考量和论证,理论上讲,重组会获得更高的发展质量,但这依然要看落实的情况。中国中化表示,重组后的两化,致力于打造“科学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这也是两化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宁高宁的目标与愿景。2016年1月入主中国中化的宁高宁,迄今执掌中化满5年。这位新世纪以来央企改革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在过去20余年间,以国企“职业经理人”的角色重塑了华润集团和中粮集团。包括前中国中化人士在内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基于行业间差异,这一次,宁高宁要面对的挑战似乎更大。重组之前2021年1月,中国中化和化工集团决定重组,但两化最早传出合并消息,可推至2016年10月。彼时,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位上卸任的宁高宁履职中国中化不足9个月。许保利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两家企业虽然都属于央企,但溯源起来,二者的出身和业务特点依然很不一样。中化集团官网介绍显示,中国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化集团现设立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控股“中化国际”(SH,600500)“中化化肥”(HK,00297)“中国金茂”(HK,00817)等多家上市公司。化工集团则是专业的化工公司,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等业务板块。许保利向经济观察报回忆,中化的前身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曾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家外贸企业,曾专营进出口业务,受外经贸部管理,在历史上曾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企业。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外经贸部撤销,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由中央有关党政部门各司其责,进行管理,200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又被划入国资委成为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后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化工集团则是由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等原化工部直属企业重组基础上新设的央企,于2004年挂牌运营。化工集团是化工部的班底,中化则是原外经贸部的进出口企业,因这样的历史渊源,两家央企各自不断发展壮大。许保利认为,合并的确存在优势互补,中化的重要优势在贸易领域,化工集团则主要在生产领域。过去若干年,化工集团在先后并购了包括澳大利亚凯诺斯、法国安迪苏以及瑞士先正达之后,在生产端的实力进一步增强。4月1日,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就两化重组对外表示:“世界化学工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合作和全球化进程协同推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交织前行。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此次实施联合重组,将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宁高宁心中的“两化”外界普遍的看法是,两化重组,历经数年酝酿到最终宣布实施,宁高宁是其中的关键人物。2016月1月,宁高宁出任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2018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决定,宁高宁兼任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这位先后执掌过华润集团、中粮集团、蒙牛集团,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的央企领导人,因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改革的魄力与热情,被外界形象称之为“红色摩根”、“国企的放牛娃”,宁高宁这个名字始终同国企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可查的官方消息看,仅在过去一年,宁高宁便频繁地去往两化下属地方企业调研。在2021新年致辞中,宁高宁介绍说,过去这一年两化积极推进重组,两化农业板块率先完成整合,先正达集团诞生,成为推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作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和防御重大风险的重要途径”,重组后的两化要成为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不仅仅是规模,还包括战略、经营、研发创新、国际化,尤其是还有创新的能力。这是宁高宁在若干不同的场合表达过的观点,也是是他对两化融合和本次央企改革的愿景和目标。2021年2月8日,宁高宁在中化深化改革三年行动专题会议上说,未来的中化集团将是高度国际化的科技型公司,要以新的战略定位为核心,重建公司的管理体制,构建高通量的创新机器,将人才、资本、科技等各个变量平衡好、运用好,充分提升公司效率与竞争力,用5-10年的时间,将中化建设成为在产业地位、市场竞争力、创新活力等方面比肩巴斯夫、拜耳的全球一流化工企业。宁高宁认为,中化集团目前正沿着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的方向稳步迈进。从过去一年内的系列内部和公开发言中能看出,这位央企领导人对于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的趋势性判断以及对于央企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的认识,而他对两化改革的逻辑也蕴含其中。2021年1月22日,中国中化和化工集团联合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宁高宁在会上说:“国有企业也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这是基本的判断。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影响。”两化需要“坚持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统一。”宁高宁回顾说,中国化学工业最早从硫酸、烧碱开始,再到盐化工,再到化肥、涂料等。今天来看,中国的化学工业已经到了一个需要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国际竞争、拼研发、拼人才的阶段,这是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难得的发展机会。中国企业目前进入了一个分胜负、分地盘、比发展健康的长远发展阶段,过去四十年来靠规模、靠经济整体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由此来讲,正在推进的两化重组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和机遇。2021年3月19日,宁高宁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谈及两化的业务布局表示,其一,必须做一个科技领先的、国际化、市场化的公司,产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要做成产业链、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企业,同时是环境友好的。园区和产业链是化工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模式,园区里有产业链,产业链里有科技含量,并且具备规模。同时,还要不断向消费链靠近,不能只销售中间产品,逐步延长产业链才能提高附加值,但所有产品必须是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的。宁高宁认为,目前,两化具有良好的业务基础、团队基础、财务基础,具备较强的发展的潜力,其优势、劣势和困难都已十分清晰。经过几年时间的整合、调整和巩固,两化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盈利基础,再经过三到五年的积累,真正形成一个健康运转的企业。宁高宁想要把他手中合二为一的央企变为一个充满创新能力的组织。中化一款杀螨虫的产品,因技术上的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案例让宁高宁在一些场合津津乐道。在2020年9月2日的一次会议中,宁高宁说,中化创新转型时间不长,但尝到了甜头,应该继续将整个组织转变成一个创新型组织。业务融合祝昉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从业务层面看,中国中化和化工集团“有重叠,也有差异,也有各自的专项和长处。”中化有其贸易长项,同时,中化从过去的纯贸易企业一直在往实体企业转,通过战略性调整来增加产业链的稳定性。同时,中化还在做原油贸易,涉足炼油方面,在山东收购地方炼油企业。中国化工是化工传统企业,在轮胎、蛋氨酸、有机硅等产品领域有其专长。祝昉分析说,重组首先使得两化在石油化工产业链得以强化,并进一步提升其化工品研发和生产能力。中国有庞大的化工品市场,从油到化工,这是两化很重要的方向。“两家企业都是央企单位,下面有科研院所,未来需要突破软肋和短板,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这些需要有更大的投入,这是中小企业未必有精力和能力做到的。从这一点看,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合并。”祝昉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在农业化工领域均可圈可点。如中化这几年在农化领域发展地很快,将从事农药研发的沈阳化工研究院纳入了旗下,同时收购了农药生产领域的扬农集团,化肥则收购了鲁西。化工集团则收购了以色列的种子农药公司。“两化的重组,未来不仅是为农业提供服务,而是提供更深度的结合的服务,尽管离做到这一点,还有若干年的道路需要去走。”对此,祝昉分析评价说。祝昉的分析似乎有据可证。2121年两化年会上,宁高宁说:“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公司战略和国家战略统一,时至今日,先正达、MAP、未来的新材料,和中国的发展、国家战略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的要求之间的距离达到了从未有过之近,是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个位置。未来,我们的农业化学、材料化学会成为国家队的一员,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20年11月3日,两化联合召开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部署会议,宁高宁会上表示,未来两化要从业务布局、内部逻辑、上下游协同、产业选择、地域选择的合理性等方面加深思考。在产业链、供应链整合、研发投入产出、海内外研发结合、市场开发、MAP带动等方面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每一项都还在过程中。“在氟化工、作物营养、工程塑料等很多领域具有国内甚至国际领先位置,这些优势,为我们孕育了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干成大事,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发展。”宁高宁说。不过,对于业务庞大的两家央企,合并之后势必还意味要对其业务进行一轮深入的梳理和调整。祝昉认为,中央国有企业可能需要舍弃红海市场,避开低端市场,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要“割肉”,去做差异化的竞争,这可能是决策者下一步要去考量的事情。重组挑战从华润,到中粮,再到切入两化,宁高宁过去不断创下的改革战绩,令外界对这位新世纪最富知名度的央企领导人寄予了厚望。在华润,宁高宁曾利用收购整合,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华润从外贸公司转向了实业。执掌中粮11年间,多达几十起并购,中粮从当初立足于传统农业且带有政策性色彩的粮油贸易公司转变成为食品行业的巨头,并实现了诸多品牌产品与服务组合,宁高宁由此被外界誉为“并购之王”。2005年,到任中粮之后的宁高宁即提出了“全产业链”业务逻辑,并于2009年正式提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中粮的基因在此过程中得以改造。如今,两家化工央企,旗下数百年机构,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化工产业置身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祝昉介绍,近年宏观经济面临波动,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加之,原油市场在很多时候要受制于海外市场,这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下游纺织企业也在进入上游大炼油,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对于中化本身来说,还有房地产这样的非化工业务。4月1日,一位前中国中化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贸易业务的利润率低,而中化在化工核心技术上还需要时间培育。化工行业与消费品行业不同,其行业技术壁垒更高,这些工业技术,只能靠长期积累、锻造,并购等手段也不能一蹴而就。企业文化同样需要融合。相对来说,中化更加传统,化工集团的市场化程度则更高一些。与此同时,体系庞大的央企,在管理上也存在挑战。央企层级太多,机制僵化,高层较难把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几个问题上。同时高层的决策承担的责任的风险都很大,没法做到真正授权,各级的积极性调动都更为困难。上述人士认为,两化整合的阻力不可谓不小。这既包括了复杂的人事整合,也包括难度很大的业务重整。"以目前看,同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相比,两化依然存在差距,尽管从表面看,工业技术,路程,机制差异似乎不大,但是深层次的经验、储备、文化,还是有所区别。“上述人士表示。而根据宁高宁的表述,他想要对标的,正是对标巴斯夫这样的跨国公司。许保利认为,国有企业仍有它的体制机制问题,但也有它的优势。国有企业在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时期,是能够获得一些资源支持的,但其发展并不理想。而在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后,国有企业已经不再有来自有关方面的支持,但却实现了快速发展。原因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因此,一个企业做得好不好,不在所有制,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祝昉认为,在党和政府强有力领导之下,近年国企做事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央企整合的速度和效果都可能会好于从前。出生于1958年的宁高宁今年63岁。外界担心,改革能够留给他的时间未必很多。但这位年逾花甲的央企“职业经理人”似乎依然壮志未减。外界评价认为,宁高宁在此前亲手操刀的国企改革实践中,将“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深入植入到了几家央企当中,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20年9月2日,宁高宁出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同其他三位企业高层畅谈企业家精神。宁高宁说:“企业家包含了创造、创新和冒险的精神。对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前瞻性,他必须能够比一般的经济学家、一般的学者要更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经济的变化。要创新创造,做不一样的事情。”宁高宁认为,国有企业也应该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否则企业就不能发展。宁高宁依然在孜孜追求他所看重的企业家创新。目前中化和中化工加在一起,原创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带来的销售不到30%,他计划未来需要逐步提高这一比例。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要实现创新基本上就是改变这个企业,“而不是简单设一个部门、搞一个研究院、做一个转化。”“需要改变的是整个组织,改变评价体系,改变组织结构,也改变用人模式。”在中化,这样的尝试正在展开,但宁高宁坦言,“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状义然

“两化”联合重组 中国万亿化工巨舰起航

本报记者 李哲 北京报道“两化”重组棋局终于落定。3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重组将新设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受此影响,相关化工板块在4月1日开盘集体大涨,“两化”旗下上市公司风神股份、克劳斯、中化国际、安道麦A等多股一字涨停。对于“两化”重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向记者表示:“‘十四五’央企重组的第一台大戏,备受外界关注。而历时五年时间‘两化’最终实现重组,这样的产业链重组同样为我国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范本。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新公司的重点无疑将是化工和农化。虽然说‘两化’合并正式落地,但是未来相关业务板块的调整不会停止。”历时五年“牵手”成功中化集团官网信息显示,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旗下控股公司包括中化国际(600500.SH)、中化化肥(00297.HK)、中国金茂(00817.HK)等多家上市公司,拥有全球员工近六万人,在2020年《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名列第109位。中国化工则是在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业务板块涵盖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农用化学品、轮胎橡胶和化工装备6个业务板块,位列世界500强第164位。对于此次重组,中化集团方面表示,此次联合重组将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促进我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两家公司重组的消息由来已久。“‘两化’的重组前后历时五年时间,这其中很重要的标志便是宁高宁的出现。”相关业内人士说道。宁高宁被称为“并购之王”。2016年1月,宁高宁从中粮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的位置上调任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随后,中化集团在内部进行调整,2016年底,中化集团按照“小总部、大业务”原则,组建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2017年6月,中国化工对先正达430亿美元的并购正式完成。作为分别在瑞士和美国上市的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先正达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两万多名员工。经营数据显示,2016年底,先正达具备总资产1334.2亿元,当年销售收入895.3亿元,净利润84亿元。这样一笔蛇吞象式的并购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多项纪录,同时也让中国化工的负债率直线飙升至88%。2018年7月,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董事长、党委书记。此举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合并的标志。而履新中国化工董事长后,宁高宁已经成为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掌舵人。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重组同样被外界看好。“从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发展历程来看,两化确实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业内人士说道。而面对这样规模的两家公司合并,其背后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任建新掌舵时中国化工倾向于财务性投资。宁高宁的思路则略有不同。宁高宁担任两个集团的董事长后,两个集团逐渐思想统一。但是因为中国化工战线太长,板块较多。两家企业的管理、产业链条、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很大,对于重组也构成了一定的阻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道。中化集团内部人士则向记者透露,“宁总就任中国化工董事长后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化工那边工作。”2020年1月,“两化”重组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2020年1月5日,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将旗下农化资产合并,共同注入中国化工旗下中化工(上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者随后更名为先正达股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正达集团”)。此次合并注入先正达集团的资产包括:中国化工旗下先正达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先正达”)100%股权、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74.02%股份、中化集团旗下荃银高科、扬农化工、中化化肥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合计总资产约2000亿元。2020年9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宁高宁就“两化”重组一事表态,称两家企业合并有很强的必要性,将积极推动。“从重组以后的效果来看可以说还是不错的。这样产业链的重组也符合我国当前重视科技创新和‘双循环’的整体趋势。”李锦说道。组建万亿化工巨舰“两化”重组组建的新公司将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而其中的重点无疑是化工和农化领域。“‘两化’此前各自有各自的发展领域,也有一些能够提振自身业绩发展的板块,但是从国资委的考虑来看,未来新公司的重点无疑将是化工和农化。虽然说‘两化’合并正式落地,但是未来对公业务板块的调整不会停止。”李锦说道。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渐提高,而我国化工却多年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从全球化工格局来看,巴斯夫、拜耳、陶氏杜邦公司,都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颇多。可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相关业内人士说道。对于“两化”重组,李锦表示,“在站位方面要有舍有得,未来‘两化’组建的新公司将更加聚焦在新材料以及农化、绿色发展等创新领域。”中化集团方面则表示,此次联合重组并组建新公司,将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化学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释放企业活力。“两化”重组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化集团公开信息显示,从营收方面看,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在2019年的营收合计达万亿元。根据中化集团方面披露的信息,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将整体划入重组设立的一家新公司。记者了解到,重组后的新公司的目标是致力于打造“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基础化工为支撑,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科学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中化集团方面表示,新公司在农业领域将提供高水平的农资与农业综合服务,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在化工环保业务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化工行业力量。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两化”正式重组,同时也为我国央企改革提供了新的示范样版。“与此前我国国企重组不同,‘两化’的合并更加注重产业链条重组。国资委此次发布的重组路径不难发现,‘两化’重组并不是一方注入另一方这么简单,而是成立新的公司由国资委管理。”李锦说道。事实上,能源化工类央企重组已有先例。此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两化’重组不难发现,未来在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在企业‘块头大’以外更要注重生命力和竞争力,把基础产业链高级化,把高级产业链现代化。”李锦说道。(助理编辑:董曙光 校对:彭玉凤)

数术

中国石化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 将加快医用卫生关键核心材料的技术开发

今日(3月3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了解到,中国石化所属北京化工研究院于正式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成立,将加快我国医用卫生关键核心材料的技术开发,保障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安全,推动产业升级。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面对国家抗疫物资紧缺,中国石化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号召,迅速统筹安排各相关炼化企业临时改变排产计划,提高装置负荷,开足马力生产医卫用聚烯烃,加大医卫原材料供应。北京化工研究院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是中国石化建设“技术先导型公司”、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的具体举措。该研究所将以解决制约我国医用材料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导向,发挥北京化工研究院整体研发优势,聚焦关键核心难题,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攻克解决一批制约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示范性专项成套技术,在医卫高端材料领域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发起冲击,实现我国医卫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下一步,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将联合医卫行业的相关龙头企业,共同搭建医卫材料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建设中国石化医用卫生材料创新研发平台,推动中国石化现有医卫产品快速扩展市场。同时,加快促进产业内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打造一支基础理论、合成工艺、工程放大和医疗应用的专家队伍,推进医用材料协同创新国家级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真正实现医用卫生材料核心技术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据介绍,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医卫健康材料方向已经具备多年的研发经历。已在抗菌材料、医药食品等特殊包装材料、日用卫生用品、医用隔离用品以及医用特殊试剂等领域先后承担25项国家和中国石化研发课题,并在相关领域已经拥有近百篇发明专利。北京化工研究院联合相关企业牵头开展“医用防护高分子材料”重大项目攻关,其中开发的直接聚合法熔喷料制备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全力支持了石化企业转产增产熔喷料,为解决国家急需的医卫材料产品短缺及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蔺丽爽编辑/樊宏伟[ 北京头条客户端 ]

割喉岛

中国石化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

中新网北京3月3日电 (刘亮)中国石化3日消息称,中国石化所属北京化工研究院于2月24日正式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该研究所的成立,将加快我国医用卫生关键核心材料的技术开发,保障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安全,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国家医用卫生材料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目标实现。图为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发的熔喷布专用树脂,中国石化供图。 中国石化供图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面对国家抗疫物资紧缺,中国石化响应国务院国资委号召,迅速统筹安排各相关炼化企业临时改变排产计划,提高装置负荷,开足马力生产医卫用聚烯烃,加大医卫原材料供应。成立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是中国石化建设“技术先导型公司”、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的具体举措。该研究所将以解决制约我国医用材料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导向,发挥北京化工研究院整体研发优势,聚焦关键核心难题,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攻克解决一批制约医用材料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出一批示范性专项成套技术,在医卫高端材料领域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发起冲击,实现我国医卫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下一步,医用卫生材料研究所将联合医卫行业的相关龙头企业,共同搭建医卫材料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建设中国石化医用卫生材料创新研发平台,推动中国石化现有医卫产品快速扩展市场。同时,加快促进产业内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融合,打造一支基础理论、合成工艺、工程放大和医疗应用的专家队伍,推进医用材料协同创新国家级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真正实现医用卫生材料核心技术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图为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发的熔喷布专用树脂,中国石化供图。 中国石化供图北京化工研究院在医卫健康材料方向已经具备多年的研发经历。已在抗菌材料、医药食品等特殊包装材料、日用卫生用品、医用隔离用品以及医用特殊试剂等领域先后承担25项国家和中国石化研发课题,并在相关领域已经拥有近百篇发明专利。北京化工研究院联合相关企业牵头开展“医用防护高分子材料”重大项目攻关,其中开发的直接聚合法熔喷料制备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全力支持了石化企业转产增产熔喷料,为解决国家急需的医卫材料产品短缺及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完)

双恋

“两化”联合重组中国万亿化工巨舰起航

“两化”重组棋局终于落定。3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重组将新设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受此影响,相关化工板块在4月1日开盘集体大涨,“两化”旗下上市公司风神股份、克劳斯、中化国际、安道麦A等多股一字涨停。对于“两化”重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向记者表示:“‘十四五’央企重组的第一台大戏,备受外界关注。而历时五年时间‘两化’最终实现重组,这样的产业链重组同样为我国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范本。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新公司的重点无疑将是化工和农化。虽然说‘两化’合并正式落地,但是未来相关业务板块的调整不会停止。”历时五年“牵手”成功中化集团官网信息显示,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旗下控股公司包括中化国际(600500.SH)、中化化肥(00297.HK)、中国金茂(00817.HK)等多家上市公司,拥有全球员工近六万人,在2020年《财富》全球500强榜单中名列第109位。中国化工则是在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业务板块涵盖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农用化学品、轮胎橡胶和化工装备6个业务板块,位列世界500强第164位。对于此次重组,中化集团方面表示,此次联合重组将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打造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促进我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事实上,两家公司重组的消息由来已久。“‘两化’的重组前后历时五年时间,这其中很重要的标志便是宁高宁的出现。”相关业内人士说道。宁高宁被称为“并购之王”。2016年1月,宁高宁从中粮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的位置上调任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随后,中化集团在内部进行调整,2016年底,中化集团按照“小总部、大业务”原则,组建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2017年6月,中国化工对先正达430亿美元的并购正式完成。作为分别在瑞士和美国上市的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第三大种子公司,先正达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两万多名员工。经营数据显示,2016年底,先正达具备总资产1334.2亿元,当年销售收入895.3亿元,净利润84亿元。这样一笔蛇吞象式的并购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多项纪录,同时也让中国化工的负债率直线飙升至88%。2018年7月,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董事长、党委书记。此举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化工与中化集团合并的标志。而履新中国化工董事长后,宁高宁已经成为三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掌舵人。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重组同样被外界看好。“从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的发展历程来看,两化确实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业内人士说道。而面对这样规模的两家公司合并,其背后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任建新掌舵时中国化工倾向于财务性投资。宁高宁的思路则略有不同。宁高宁担任两个集团的董事长后,两个集团逐渐思想统一。但是因为中国化工战线太长,板块较多。两家企业的管理、产业链条、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很大,对于重组也构成了一定的阻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道。中化集团内部人士则向记者透露,“宁总就任中国化工董事长后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化工那边工作。”2020年1月,“两化”重组终于迈出实质性的一步。2020年1月5日,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将旗下农化资产合并,共同注入中国化工旗下中化工(上海)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者随后更名为先正达股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正达集团”)。此次合并注入先正达集团的资产包括:中国化工旗下先正达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先正达”)100%股权、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74.02%股份、中化集团旗下荃银高科、扬农化工、中化化肥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合计总资产约2000亿元。2020年9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宁高宁就“两化”重组一事表态,称两家企业合并有很强的必要性,将积极推动。“从重组以后的效果来看可以说还是不错的。这样产业链的重组也符合我国当前重视科技创新和‘双循环’的整体趋势。”李锦说道。组建万亿化工巨舰“两化”重组组建的新公司将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业务领域。而其中的重点无疑是化工和农化领域。“‘两化’此前各自有各自的发展领域,也有一些能够提振自身业绩发展的板块,但是从国资委的考虑来看,未来新公司的重点无疑将是化工和农化。虽然说‘两化’合并正式落地,但是未来对公业务板块的调整不会停止。”李锦说道。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化工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渐提高,而我国化工却多年呈现出大而不强的局面。“从全球化工格局来看,巴斯夫、拜耳、陶氏杜邦公司,都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颇多。可以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相关业内人士说道。对于“两化”重组,李锦表示,“在站位方面要有舍有得,未来‘两化’组建的新公司将更加聚焦在新材料以及农化、绿色发展等创新领域。”中化集团方面则表示,此次联合重组并组建新公司,将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化学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释放企业活力。“两化”重组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化集团公开信息显示,从营收方面看,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在2019年的营收合计达万亿元。根据中化集团方面披露的信息,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将整体划入重组设立的一家新公司。记者了解到,重组后的新公司的目标是致力于打造“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基础化工为支撑,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科学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中化集团方面表示,新公司在农业领域将提供高水平的农资与农业综合服务,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在化工环保业务领域,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贡献化工行业力量。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两化”正式重组,同时也为我国央企改革提供了新的示范样版。“与此前我国国企重组不同,‘两化’的合并更加注重产业链条重组。国资委此次发布的重组路径不难发现,‘两化’重组并不是一方注入另一方这么简单,而是成立新的公司由国资委管理。”李锦说道。事实上,能源化工类央企重组已有先例。此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两化’重组不难发现,未来在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在企业‘块头大’以外更要注重生命力和竞争力,把基础产业链高级化,把高级产业链现代化。”李锦说道。(文章来源:贝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