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领域最牛女博士,气质优雅才华横溢,如今45岁坚持单身!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如今的她,已经是当今炙手可热的女学者了。她参加过的节目有著名的《百家论坛》《中国诗词大会》等。实实在在的跟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哪怕是没有颜值,也可以自信地站在人前。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隋唐史学者,蒙曼一方面在自己本专业内成就卓著(曾出版专著《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等),还受邀在媒体平台,担任历史、古典诗词等领域的主讲人或者点评嘉宾。2007年,32岁的蒙曼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她讲的《武则天》系列播出后,一“讲”而红,随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节目邀约让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引起巨大反响,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宪实等众多同类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受到她的父母的影响,蒙曼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小书虫”了,蒙曼出生在一个热爱读书的年代,在她的记忆里面,父母都是酷爱读书的人,在工资很低的年代,父母会将自己的一半工资拿出来买书。就是这么从小就读诗词,才成就了现在的蒙曼。17岁那年,蒙曼就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后来,她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那一年她31岁。蒙曼老师做人低调、钻研学术,事业上不断达到新高度。但是在感情还是一片空白,45岁的她仍然孑身一人。对于剩女这个词,蒙曼曾义愤填膺:“女性已经独立了,甚至不需要再依赖男性生存了,这种说法,是男权观念未全部清除的表现。”“有一些词明显是错的,如果收录了就应该受到批判。这牵扯到字典编辑对自己的职业尊重与否的问题。”“如果哪天我想结婚了,我会真诚拥抱我的想法;如果暂时不想,那我就真诚拥抱现在的生活。”蒙曼如是说道。她绝不会因为该结婚而去结婚,她所向往的婚姻,是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那般,是互相尊重互相独立那样。“我一个人住,乐得自在。”就是这样洒脱的答案。你怎么看?
女博士,是高学历、高知女性的代名词,我们发现,在科研教学领域里,有很多优秀的女博士,她们日常都沉浸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没有太多的物质需求,生活简单明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中国3位不同行业里的精英女博士,她们也经常被网又称为最牛女博士,这三位女博士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但她们都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40左右的年龄,如今都已却依旧单身,因此也常常被人质疑,拿来说事,一起来看看女博士们是如何回应这件事情的。蒙曼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历史国学领域内最牛的女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家对蒙曼的了解是从《百家讲坛》这档节目开始的,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她讲的第一堂课是武则天,仅用短短的20分钟,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有关武则天这个女人的层层谜团,被一一揭开,全程还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大家对她印象深刻赞不绝口:“专业”、“才女”、“有气质”等等,30出头就成为了《百家讲坛》节目中最年轻的主讲师。能够在一个领域里成为精英,必定实力非凡,很多人都仰慕她的才华,同时也关心起蒙曼的个人生活问题:这么优秀的女博士,已经40多岁了,为什么还是一个人呢?对此,蒙曼的态度也非常坚决,她曾怒斥“剩女”说法,认为这是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确实,可以不理解,但请务必善良,不伤害。颜宁如果说蒙曼是历史国学领域内最牛的博士,那么颜宁在生物科学领域内也绝对称得上是最牛的女博士。她出生于197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后,颜宁从2007年开始一直在清华大学从事科研工作,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直到2017年离开。在这十年间,颜宁在结构生物领域创造了很多研究成果,破解了不少世界性的生物科学难题。在2017年,刚40岁的颜宁选择离开了清华大学,被普林斯顿大学聘用为终身讲席教授,之后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她刚刚被大家知道的时候,明明是因为她的优秀,而发展到后来大家的关注点就变成了她有没有结婚?再后来就变成网友对她各种不好的评价,甚至人言,女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就不完整,真的是这样吗?对此,颜宁也是霸气回应:“我不结婚,不欠任何人一个解释”,就堵住了悠悠众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选择事业和选择家庭是一样的,你可以做一个全职妈妈,但并不能够说别人选择和你不一样就是错的。陈果陈果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跟蒙曼和颜宁不一样,她是一位哲学老师,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一般来说,喜欢哲学的女性比较少,但陈果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哲学老师。陈果毕业后在留校任教,担任思想政治专业老师,她的课堂幽默风趣,总是座无虚席,甚至有外校的学生为了听陈果老师讲课而想方设法跑来蹭课。陈果老师最牛的地方就是,她不仅人美,她把每一堂课也讲得这么美,集才华、美貌、知性、博学于一身,当她的学生都感到很幸福。陈果出生于1981年,如今已经39岁了,对于大家对她依旧是单身的质疑,她的回答则风轻云淡,她说:“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寻觅觅的,也是心胸豁达之人。所以我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三位女博士在各自的领域里,可以说都把事情做到完美,这样优秀的女博士,显然她们内心已经足够强大,在对待感情,对待生活,对待孤独都有自独到的理解和感悟。或许有些人无法理解,但请保持善良。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6月22日上午9时30分,《金城讲堂》在兰州市图书馆开讲,特邀嘉宾顾大朋教授将带来一场题为《国学名义楷定》的专题讲座,重点立足时下的“国学热”现象,从古至今、深入浅出地阐释“国学”这个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帮助大家更全面的理解“国学”定义,品味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金城讲堂》本周将连推三场国学讲座,除每周六固定的这场讲座外,6月20日到21日,《金城讲堂》还将下基层走进榆中县贫困学校,把国学经典送进校园和课堂。本次特邀嘉宾是80后国学博士、援疆名师顾大朋教授,她将围绕《论语》《孟子》和国学经典,给榆中县贫困学校学生和金城市民群众接连奉上三场国学的“精神大餐”。《论语》是儒家的扛鼎之作,而其中的成语也一直被我们所津津乐道。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蕴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成语。6月20日和21日每天下午2时30分,《金城讲堂》国学讲座将先后深入到榆中县甘草小学和榆中县清水学校,顾大朋教授将分别带来《跟孔子学成语》和《跟孟子学成语》两场讲座,重点围绕出自《论语》《孟子》的经典成语,阐释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常见成语背后的文学典故,帮助中小学生透过成语领略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并启迪中小学生从成语中明白人生的道理,得到成长的感悟。本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明办、文旅局承办,市图书馆协办。广大国学爱好者,可前往讲座现场,跟随顾大朋教授共同领略儒家经典的语言魅力,领悟国学的基础知识和智慧结晶。咨询电话:8581917、13099111561;免费领票处:兰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顾大朋,女,汉族,80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新疆阿克苏姑墨书院名誉院长,浙江时代出版印刷公司主编,“朋来乡村”国学课堂创始人。2008年起于西湖国学馆主讲《论语》《孟子》,2015年起于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主持“国学经典传习”,2017年获阿克苏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8年获教育部·中央电视台“最美教师团队”代表教师。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这么一段话,奶奶知道我学历高,但是对哥大剑桥之类一概不知。她对高学历表达敬意的方式是这样的:“世上是不是就没有你不认识的字了?”刘瑜奶奶知道她是个博士,但也不了解到底是个啥,所以才有了这对话。作为当今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如果你身边有个博士的朋友,多少对他能潜心读书做研究表示惊讶敬佩。其实“博士”在我们中国古代,含义与现代是有区别的,那么让我们来细说“博士”的前世今生。现在我们所说的“博士”,是一种学位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是一种从事大学教育的资格证明。真正意义上的学位,是19世纪,世界各国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学位制度。据说我国最早的获博士学位的人,是李鸿章的医生——黄宽,而有最多博士头衔的人是胡适,达35个(这个应该能嚣张的说句,还有谁了吧?),惊讶。我国很早便出现“博士”这个词,“南方之博士也”《战国策》“鲁博士也”《史记》。“博士”秦朝是官职,也包含博学的意思,“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汉书》。汉朝初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每一经设一个博士,职责一是以儒家经典教授弟子,其二是充当皇帝的参谋和顾问。可见与现在的博士不一样,真所谓博古通今。汉后期,博士“出谋划策”的职责逐渐淡去,成为专门讲儒家经学的学官了。汉朝以后,“博士”的名目又开始多起来,不仅仅是传授经书,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博士官位,魏晋南北朝设太常博士,掌管礼仪。唐朝设太学博士,国子学博士,不同的博士传授的对象不一样,太学博士教授的是太学生,国子学博士教授的是高官和国公的子孙。直至封建统治最后的王朝——清朝,依然设博士学官,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上国子监,就是那时候的国子监博士办公传授经学的地方。在古代,“博士”除了是一个官职,对于一些专精某一专业的人,也授予“博士”名称,唐朝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等,宋朝有武学博士……这些都是专家性质的教授官。这个和我们现在说的“博士”含义类似。除了朝廷的官职,在民间中也有“博士”称谓,这是一种对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师傅)精通某门手艺的劳动者的尊称。“今江南俗,椎油卖茶者尚称博士”《陔余从考》至于“博士”在我国最早为学位并有法律颁布,是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时候,后来因为战争原因中断。而后经过了近50年,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的博士学位制度才正式建立得以实施。网上有个段子,这个世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中国传统观念里,讲究男尊女卑,读书从来都是男性的事情,女性安分守己,相夫教子,当我们现在调侃“女博士”的同时,不正好说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吗?
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北)人,南北如时代北朝北齐教育家。他的生死年月无详细确切的记载。李铉的主要活动时间在东魏与北齐之际,约生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死于北齐文宣帝时期。李铉李铉九岁才入学读书,性聪敏,开始学识字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急就篇》学完了。他家庭贫穷,一开始读书,就是半农半读,春夏务农,冬闲才读书。他读书非常勤奋、刻苦。从十六岁起,他先后找了四个老师学习,后来他觉得附近再没有更好的老师求教了,于是远离家乡到陕西访师,拜在当时名儒徐遵明门下学习。他在徐遵明门下学习了五年,深受徐遵明的器重。从二十三岁起,他开始独立研究学问,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文章。他学识渊博,研究范围广泛,对《孝经》、《论语》、《诗》、《礼》、《易》都进行过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段时间,他尤其刻苦,曾经有三年没有认真睡觉,每天只用很少的时间休息。二十七岁以后,李铉就回到故乡从事教授生徒的工作,前后有学生数百人,河北、河南一带当时讲经的人,多数是李铉的学生。李铉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曾南游京师到邺才,(今河南安阳市北),找他没有读过的书来读。他后被举为秀并被委任为太学博士。东魏静帝武定时期,经人推荐,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数投诸王子。李铉在这段时期,利用教学的空闲时间,通读了《说文》、《仓颉》、《尔雅》等字书,同时校正六艺经传中的错字,他还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字辨》。李铉在晚年又回到北齐的都城邺,北齐文宣帝天宝初年被委任为国子学博士,并奉命同另外一些学者一道参加革新历律的工作。后来齐文宣帝高洋专门请李蚀入宫教授废帝高殷读经,一直到老死。李铉死后,文宣帝还特别封赠李铉为廷尉少卿,并派专人将李铉的遗体送回家乡安葬。李铉除著有《字辨》外,并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 、《三传异同》、《周易义例》等合三十余卷。
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该消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当场宣布,易经预测学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易经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官网,在2019年招生计划中,“《易经》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中国哲学下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是政府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其对“易经预测”学术的认可,并纳入学科监制,很多人认为这是易经的破冰之旅。其实,这也是算是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在近年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中,《易经》相关的考题多次出现,涉及很多领域,而相关的哲学、国学的在职研究生、博士生考《易经》自然理所应当。易经而此次周易预测学被社科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可以算是重登大雅之堂。从古至今,《易经》作为百经之源,“四书五经”的中的第一经,一直是历代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史书明确记载,汉易的象数之术却献计于朝堂之上,孟喜、京房一脉的周易与预测之案例屡见不鲜,众人皆知(可参汉书史料文献之京房传等)。到了东汉时期,象数易学走向盛极,易经的地位举足轻重。《新唐书·选举志》中有明确记载,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儒经教习和考试中,经书分习有定制,《礼记》、《春秋左氏传》、《诗》、《易》、《尚书》为必考科目。而且唐代教育部门规定,诸教须授正业。易经宋代重文,科举依然。易学,受理学的影响,走上了易理考证之路,杨万里就是考证派的代表。而北宋邵康节等人的《易经》成果也是斐然。到了明代,四书五经的教材范围也有硬性规定,《四书》以朱子集注版本为主,五经的《诗经》考朱子集注版,《易经》用程朱传义版。简单的几个例证,《易经》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秦汉设太史令,唐设太史局、浑天监、司天台,宋、辽、金、元设司天监,明清两代设钦天监。各个朝代都有易经预测的机构设立。易经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易经的文化地位已经逐步得到确认。易经预测是易经文化重要的分支,此次纳入社科院博士生招生计划,是易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其不仅是普及易学文化,寻求传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让我们更好的认知先哲思想,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重要步骤。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易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的使用,例如我们用的很多语言,不三不四、人五人六、说一不二等等都是出自易经;我们日常为善的思想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思想的延伸。易经至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出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些天退休的马云,也是对易经、风水有很深的理解的。凡此类不胜枚举。故君子之道鲜矣。只是因为我们对易经缺乏足够的了解,才觉得易经很神秘。文化自信,国学当兴,易经千载,辉煌重现。易经有三,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易作为三易之首,必将随着离九紫文化大运一路向前。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公布了最新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规定中提出,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硬性指标。清华大学此举,并非放低博士培养的标准,而是将这标准多元化,不再固守论文。当今时代,数百所大学都以论文为博士毕业硬性指标,清华大学敢于质疑、敢于改革,体现了这所学校学术自由独立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清华大学成立之初的国学四导师身上就能够充分体现了,如今清华大学在精神上继承传统,是一件快事。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是哪四位呢?他们就是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画像这四位,都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建立之初,能够聘到这四位学者,为清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来看一看这四位导师的简介。梁启超,曾就读广州学海堂,这是广东省城专治经学之所,17岁结识康有为,成为康有为的弟子。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梁启超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书法陈寅恪,国学大师,史学研究十分有名,享誉海内外。他20岁的时候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却因为他只专注学术,不为证书所束缚,因此并没有获得一张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王国维,著名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尤为出名,在文学和美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求学经历上,王国维曾经考入杭州崇文书院就读,在里面博览群书,这为他以后在史学、文学、美学、哲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打下了基础。赵元任,是四位中唯一毕业于名校的学者。18岁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四年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3岁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26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1925年,33岁的赵元任回国,来到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等,他就厉害在文理都精通,是一位通才,尽管如此,和前面三位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四位一起被称为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列举四位大师的求学经历,是为了让大家发现,四大导师中,除了赵元任拥有完整的大学就读经历和正规的大学学位,其他三位都是属于有才有能而无证的状况。并且四人的经历与年龄相差甚大。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却能够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聘请四位共同主持,这不仅为清华大学带来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也建立了清华大学学术独立的传统,堪称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佳话。我们很高兴见到,今天的清华大学能够继承这种独立的传统。在当今这种唯证书、唯论文至上的学术环境下,能够开天下风气之先,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带来一股清流。笔者也不得不感叹,让千万学子挤破头的清华大学,确实是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梅光迪,字迪生、觐庄,1890年生,安徽宣城(今南陵县弋江镇奚滩村 西梅村)人。学衡派创始人 ,是中国首位留美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著名的校友代表、《学衡》杂志的创办人之一。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执教十年,为美国培养了大批的汉学人才。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洋文系主任。1924年去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梅光迪(西元一八九○~一九四五年),字迪生,一字觐庄,1890年农历一月初二诞生于今芜湖南陵县奚滩乡西梅村(原属宣城县)一个清末秀才家里。梅氏在宣城是望族,宋代文学家梅圣俞,清初数学家梅文鼎等都是梅先生的远祖,学术相传,是梅氏的家风。先生生于清光绪十六年一月二日,十二岁应童子试,十八岁肄业安徽高等学堂,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考取第三届庚子赔款留美生考试。同年赴美入威斯康辛大学,民国二年夏,自威大转入芝加哥的西北大学 。四年夏,转往 哈佛大学 深造,专攻文学。时白璧德(Irving Babbitt)以新 人文主义 倡于哈佛,于东方学说,独近孔子。先生受业门下,最有深契。1909年,梅光迪、胡适二人经过胡适族人胡绍庭介绍认识。在留学期间,一直有书信往来。双方对于复兴古学、孔教、文学革命都有相当的探讨。《梅光迪文存》还为我们解读马一浮任教浙江大学一事提供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细节。马一浮在当时已经在学界负有盛名,但他拒绝任教于任何新式大学,包括蔡元培与蒋介石的邀请,也予以拒绝。但抗战初期,他一改此前的作风,就教于浙江大学。个中原因,历来说法不一。梅光迪作为礼聘马一浮的当事人,他在书信当中披露的一些细节,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马一浮来浙江大学,并不是因为高薪吸引,实际上马一浮薪水并不高,"每个月300块钱"。最关键在于"我们以古代对待大师的标准对待他","他不会像其他教授那样讲课,而是一周两到三次公开对全校师生开讲座。今天的推荐就结束了,喜欢的朋友要关注我。
哲学和新儒学,北有陈来——陈来,哲学博士,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哲学史家。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公认为是冯友兰先生最好的学生之一。陈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和现代儒家哲学。2018年1月,陈来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可谓北方国学学术的绝佳代表。主要学术贡献和著作(从陈来的著作看,他侧重于儒学):1、《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3、《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4、《宋明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5、《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台湾允晨出版公司);6、《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7、《陈来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8、《中国宋元明哲学史》(香港公开大学);9、《朱子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人民出版社);11、《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三联书店);12、《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3、《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4、《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15、《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本)(三联书店);16、《燕园问学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7、《东亚儒学九论》(三联书店);18、《宋明儒学论》(香港三联);19、《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国学与道学,南有陈鼓应——陈鼓应,享誉国际的道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座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如果说陈来是北方国学的杰出代表,那么陈鼓应可以称得上是南方道学和国学的强有力呼应者。可谓北有清华陈来,南有道学陈鼓应。二者遥相呼应,互为促进。1960年,陈鼓应考取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师从殷海光、方东美。1963年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讲师、台湾大学副教授。与哲学系讲师王晓波常常批评时政,主张应在校内设立民主墙并鼓励学生运动,引发台湾当局注意。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员。1973年,因为当局的压力,被调动职务,并自此潜心研究老庄思想,陆续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老庄相关研究丛书;1978年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哲学。1984年前往北京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讲授老庄哲学。1997年台大平反“台大哲学系事件”后,陈鼓应回到台大任教。退休后亦在台大哲学系及文化大学兼课。2003年起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主讲《道家思想研究》科目。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文化大学专任教授。从2010年起至今在北京大学教授研究生课程。主要学术贡献和著作(从陈鼓应的著作看,他侧重于道学,尤其是老庄的思想哲学):1、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2、《道家的人文精神》3、西方哲学《悲剧哲学家尼采》、《存在主义》、 《尼采新论》等的编译。4、《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老子今注今译》、 《庄子今注今译》、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5、《易传与道家思想》、 《管子四篇诠释》6、《耶稣画像》和《西方基督文化研究》7、《周易注释与研究》(与赵建伟合著)、《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等。8、陈鼓应对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批判性评论文章有《陈鼓应三评余光中》,借此系列文章,他声名大振。
品味中华传统国学魅力 领悟儒家经典语言智慧80后国学博士顾大朋来兰畅谈国学每日甘肃网6月19日讯据兰州日报报道(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6月22日上午9时30分,《金城讲堂》在兰州市图书馆开讲,特邀嘉宾顾大朋教授将带来一场题为《国学名义楷定》的专题讲座,重点立足时下的“国学热”现象,从古至今、深入浅出地阐释“国学”这个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帮助大家更全面的理解“国学”定义,品味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金城讲堂》本周将连推三场国学讲座,除每周六固定的这场讲座外,6月20日到21日,《金城讲堂》还将下基层走进榆中县贫困学校,把国学经典送进校园和课堂。本次特邀嘉宾是80后国学博士、援疆名师顾大朋教授,她将围绕《论语》《孟子》和国学经典,给榆中县贫困学校学生和金城市民群众接连奉上三场国学的“精神大餐”。《论语》是儒家的扛鼎之作,而其中的成语也一直被我们所津津乐道。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蕴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成语。6月20日和21日每天下午2时30分,《金城讲堂》国学讲座将先后深入到榆中县甘草小学和榆中县清水学校,顾大朋教授将分别带来《跟孔子学成语》和《跟孟子学成语》两场讲座,重点围绕出自《论语》《孟子》的经典成语,阐释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常见成语背后的文学典故,帮助中小学生透过成语领略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并启迪中小学生从成语中明白人生的道理,得到成长的感悟。本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明办、文旅局承办,市图书馆协办。广大国学爱好者,可前往讲座现场,跟随顾大朋教授共同领略儒家经典的语言魅力,领悟国学的基础知识和智慧结晶。咨询电话:8581917、13099111561;免费领票处:兰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顾大朋,女,汉族,80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新疆阿克苏姑墨书院名誉院长,浙江时代出版印刷公司主编,“朋来乡村”国学课堂创始人。2008年起于西湖国学馆主讲《论语》《孟子》,2015年起于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主持“国学经典传习”,2017年获阿克苏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8年获教育部·中央电视台“最美教师团队”代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