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沽酒客按:编写此文正值高考与初升高,看到泸州很多学子寒窗苦读,终于有了很好的回报,沽酒客也很欣慰,泸州的教育一直不算落后,泸州历来学习型人才辈出,今天沽酒客就给大家聊聊中国首位牛津博士,也是中国学者西洋古典哲学研究的先驱,被誉为“东方黑格尔”,泸州叙永人张颐先生,了解一下前辈泸州人文化名人的传奇人生。张颐(1887——1969),字真如,四川省叙永县马岭乡人。1905年,张颐考入“永宁中学堂”。时县人李维汉(字盘谷)任监督,同盟会党人杨庶堪、朱之洪、向楚任教该校。杨庶堪除讲授英文、中文外,极力阐扬三民主义,常以革命之说激励学生,非常看重张颐之教笃好学,乃着意培养。张受其革命思想影响甚深,遂于ー九〇七年春加入同盟会。1907年夏,张顾偕同盟会员数人负笈赴蓉,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堂”。在校期间,参加四川省高等学堂和陆军小学堂同盟会员组织成立的革命团体“勉学会”。后又参加谢慧生、朱之洪等组建的“乙辛学社”。除革命外,兼砺学行。该社遂成为同盟会党人在蓉之核心组织,积极从事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1911年夏,四川争路事起。在渝党人杨庶堪、朱之洪、谢慧生等人赴蓉商讨革命大事,张颐遂毅然辍学,积极投身于保路运动。后杨庶堪等于重庆加紧筹划四川起义,召张顾赴渝汇报川西南民情。张颐说:“条件成熟,机不可失,若高举义旗,必然四方响应。”于是张颐被派赴涪陵、忠县、万县、青神县等地联系起义事宜。辛亥革命后,曾任蜀军政府秘书兼代炸弹团团长(原为颜德基)。成渝合并之初,以蜀军都督张列五转任四川副都督。其后,张列五则以四川副都督政任四川民政长。1912年仲夏,张颐奉邀赴蓉,任民政长公署之机要秘书,草拟和翻译机密函电文稿。1913年春,张颐考官费留学被录取,领得川资后于9月3由沪搭日轮天洋九赴美,就学于密执安大学。1917年2月23日,获密执安大学文科学士学位,旋即转入研究院。在哲学专门化教授温莱的指导下,于1918年4月5日获密执安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又在温菜教授的指导下,于1919年6月26日获密执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创建于1817年,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密歇根大学建校以来,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拥有巨大影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和"公立大学的典范",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称美国公立大学两大巨头。著名校友有朱光亚,丁肇中,拉里·佩奇,汤姆·布拉迪)后经教育部门准予转学欧洲,张顾于1916年9月赴英,入牛津大学研究院。在史密斯教授的指导下,于1921年获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也是首位中国博士。以后又赴德国先后入埃尔朗埂大学和柏林大学,研究德国哲学重点是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以后又赴法国、意大利等考察一年。成为著名的黑格尔哲学专家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3年出版的《黑氏伦理探究》一书驰名中外。史密斯教授亲自为该书著序文。1923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邀张颐回川担任该校教务长,并汇去路费。张颐欣然应允,于1924年4月24日抵沪。时川局有变,玉章辞职,乃转应北京大学聘。北京大学聘其为哲学和教育学教授。后因北洋军阀专政,教育非所重视,张颐乃于1925年9月赴厦门大学任教。1926年任厦门大学副校长、代理校长兼文学院院长。1929年,返回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0年至1935年在北大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讲座兼任哲学系主任。1935年休假赴欧美各国研究。张颐于康徳哲学研究颇深,著述甚丰,常见于国内外著名杂志。主要有《关于黑格尔哲学回答张君励先生》、《余与张君励先生讨论黑格尔哲学之经过》、《黑格尔与宗教》/《圣路易哲学运动》等论著。1936年,任鸿隽任四川大学校长,约张颐回川襄助,颐以桑梓情深,慨然应允,遂任川大文学院长。1937年1月17日任鸿隽赴南京向教育部述职,校务由文学院院长张颐代理,1937年6月10日,教育部长王世杰签署了同意任鸿隽辞职的训令,并委派文学院院长张代理川大校长。张颐在学术上的造诣,国际国内学术界是予以肯定的被称为“国内有数学者”。张颐代管川大,学者名流如贺鳞、汤用彤等纷纷来电表示祝贺。张颐代校长之后,秉承任鸿隽的办学方针,推行自动学习和自由研究,学术空气比较自由,教学科研也得到应有重视,得到多数师生欢迎。在聘请教师方面,张颐与任鸿隽一样。不以一己之私情为聘任的标准,重在教师学识修养,因此能广纳名师。特别是抗战时期沦陷区教职员纷纷撤退,云集川内,张顾优礼聘请,以至川大一时名流荟萃,蔚为大观。蒙文通,林如稷就是这时到川大任教的。朱光潜教授也于1937年9月中旬应张颐邀请到川大任文学院院长兼英文系主任。其时,全国著名教授多云集川大,学术气息至为浓厚。平津失守后,由平津来川就学的学生日益增多,进步学生强烈要求校方给予沦陷区学生以关怀,允许他们转入学校就读。张颐出于爱国之心,主张在实行有关制度的基础上给平津失学学生提供就学方便。他和康乃尔以抗敌后援会主任的名义,“函请本校予战区借读生便利”,指出:“顾各地来川借读学生,人生两地,诸感不便,拟请特予相当便利俾诚就此子之困难。”(见《四川大学史稿》)张颐对平津失学学生十分同情,以校长的名义代表学校在信函上批示“照办”。1938年12月9日,教育部令饬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张颐移交校政,并饬令程天先放先行到任,到校视事,并汇报教育部。1939年6月1日,张颐当选为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张颐交卸川大校长后,适武汉大学迁四川乐山,张颐于1939年秋应聘为该校教授。1848年4月29日张续选为四川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抗战胜利后,北大复迁北京。北大校长蒋梦麟请张回校任教,张颐遂于1946年重返北大任教。1948年,张因高血压不能任教,回到成都,在狮子山疗养新中国成立后,张颐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1956年7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亲笔写信邀请张颐任教,张颐因高血压病重未能成行。1957年3月14日,北大校长马寅初聘请张为该校哲学系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张颐遂扶病北上应聘。以后,张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1869年6月23日,张颐因脑血栓病故于北京,终年83岁、遗骨经周总理批准,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张颐一生勤于治学,储书四壁,珍藏有大量英、美、德、法等国出版的哲学书刊及中国经史、名家文集丛书等。张逝世后,其子张文达遵照张颐的遗愿,将他珍藏的中外书籍全部捐赠北京大学图书馆。张颐一生治学勤奋,生活简朴,实为当今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也是我们泸州值得纪念和敬仰的本土学者前辈。
她是最受欢迎的哲学博士,连新闻联播也赞扬她,38岁依然单身相信大家都发现在大学中有一类课程是必修的,那就是哲学类课程,其中包含了思修、马哲、毛概等。这些满满都是理论的学科,除了对这些热爱的同学,其他人听起来都会觉得很枯燥。而根据很多学生的自我反馈,这类课程也是大学里逃课率最高的课程。不过,在复旦大学里却有一位老师把这门课讲得非常生动,她就是陈果。陈果今年才38岁,还是一位年轻的博士,她所上的哲学课都是爆满的,甚至有人说抢她的课比双十一抢购还难。她究竟厉害在哪里呢?出生于1981年,陈果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妞。她从本科到博士,都是在上海复旦大学念的,毕业以后也留在了母校工作,担任社会科学部思修品德修养及法律基础任课老师。陈果还在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得很优秀。因为长得高,还好看,她上大学的时候就做过兼职模特,在学校的晚会里也经常看到她的身影。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拿过各种奖学金。陈果讲课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呢?长得好看或许是其中很小的因素,关键还是她的鸡汤式授课方式。很多前来听她的课的学生都备受鼓舞,在她这里总是得到不一样的心灵启示。除了在学校里很受学生的欢迎,陈果还是一名妥妥的网红。因为她出色的演讲,有学生把她的上课视频传到网上,从此她便在网络上走红了。她的各种话语不仅鼓舞了复旦大学的学生,如今还鼓舞着全国各地,各个年龄段的人。甚至连新闻联播都指点称赞过她是“心灵偶像”,彰显了时代的正能量。不过在认同她的同时,还是有不少人对她提出了质疑。有人说,这种心灵鸡汤谁都会说,听起来或许很正确,但是在现实中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人红是非多,陈果老师火了,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很多质疑,比如她的感情问题也被人诟病了。虽然博学多才,长得也好看,但是已经38岁的陈果还是孑然一身。连撒贝宁也曾在《开讲啦》中直接问她:学历那么高不怕嫁不出去吗?不过陈果的回复却是十分淡定的:有成见的人通常不会要我们这种人,但是我觉得心胸豁达的人,他可以接受所有人。我想要寻觅的也是心胸豁达的人。所以我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当限制你的情感生活。看得出来,陈果对于感情并不是一个会将就的人。而且她内心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也不必太担任人家的感情生活了。大家喜欢这个智慧和美貌并存的网红博士吗?欢迎积极留言评论!
初 识2018年四、五月之间,我第一次听说朱翔非先生和孔阳国学工作室。当时候有同学推给我一个17分钟的短视频,叫做“国学十年”,后来知道是工作室的学友们为了纪念先生在北京四中传道十周年(2006年——2016年)而做的。我当时看了以后,心里大为感动,被视频里面学友们的生命气质所震撼了——这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儒家信仰者啊!我一直觉得世界上应该有把儒家当作一门虔诚的精神信仰而活着的人们,就像基督教信仰和佛教信仰中最虔诚的宗派一样,但我就是没见过。我所见的,充其量都是儒家爱好者。或者自称是儒家信仰者,但那个生命状态实际根本没有上升到信仰的层次。我后来听先生讲,儒家信仰必须上升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个层次,才真正算数——就是那种把自己的全部真诚和全部生命都交给儒家的状态。实际上真正的基督教信仰者和佛教信仰者都是这样做的,实际上孔子的弟子们跟着孔子学,也都是这种状态,拿生命去践行夫子的话。见过的人就会被那种信力所震撼,而自己再也不敢轻易自诩为某某宗教的信仰者。当然了,对于一种精神信仰,信力只是一回事,修身的工夫则是另外一回事。《国学十年》短视频里面学友们震撼我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他们的信力,还有别的东西,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修身工夫。我之前接触过基督教和佛教最强劲的教派,我知道修身工夫不是说着玩的,得做出来才是,而且并不容易做。一个人为了变化自己的生命气质,有时候可能要经历死去活来的努力和苦楚。而最后他身上有没有修身工夫,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骗不了人。我之前见过很多儒家爱好者和自称的儒家信仰者,但我没有从他们身上看到修身工夫。我问了很多人,实际上他们连做修身工夫这件事情都没意识到,我就知道他们谈论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实际都是说着玩儿的,根本没有拿生命去做信仰的态度,只是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这一点而已。17:02《国学十年》短视频里的学友们不一样,即使隔着手机屏幕,我也能感受到从他们内在透出来的生命的温暖和火热——我后来知道,这并不是一般的温暖,而是来自形而上、来自永恒天道的温暖,这是一种绝对的温暖,不是相对的温暖,不是出于偏私情感的温暖。说实话,在这个人心普遍冷漠、以冷漠为正常的年代,在这个人人追逐功利、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的年代,像视频里面学友们身上的那种温暖,还真的极其难看到,恐怕只有在某些信仰做的特别好的佛教徒和基督教徒身上才能看到,但实际上每一种温暖的味道并不一样,儒家有儒家的味道。温 暖 儒家的温暖是什么味道呢?视频里的学友们给我的感受是,从他们生命的温暖中透射出一种质朴的真诚,一种足以让我内心的坚冰融化的真诚,这种真诚在基督教徒和佛教徒身上还真不多见。因此,工作室的学友们通过短视频透射给我的,是来自于生命深处的温暖和真诚。还有第三样,就是他们身上的尊严。视频中他们身上的尊严感非常强,感觉他们就像是顶天立地的人,一点都不猥琐、不扭曲——我后来知道,这种绝对的尊严感,实际上来自儒家的礼,一个儒者只有长期循礼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尊严之气,并不是忽然一下子就能伪装或者表演出来的。温暖、真诚和尊严,是工作室的学友们通过短视频传达给我的三样非常明显的感受。学习儒学,就是为了持住心中的温暖。先 生 我再说说先生。实际上在那个短视频里,先生说话的镜头并不多,我记得只有一个镜头,应该是先生坐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课,先生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吾曾闻大勇于夫子——我的老师孔子曾经告诉我这种大勇”,之后就切换到其他画面了。先生的音色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声音里面透射出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温暖和刚强。先生的温暖使得他的话很容易打动人心,先生的刚强则跟我之前想象的儒者的文弱形象不太一样。我后来跟着先生学习儒学一段时间才知道,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儒者并不文弱,他们的气质都偏向刚强,论语里面这样说孔子:——《论语·述而第十一》儒者的文弱形象,还有迂腐形象等等,实际上都是后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塑造的,为的是让大家误解儒家,然后彻底打倒儒家,然后方便他去达成他的目的。总之,儒者是刚强的,不是文弱的,夫子讲一个闻道的人有“仁智勇”三达德,先生告诉我们,儒者的“勇”,就是来自形而上、来自永恒天道的那种刚强,这种刚强也不是血气的刚强,而是一种绝对的刚强、超越血气的刚强,就是先生在短视频里讲的,曾子说自己从他的老师孔子那里听说的这样一种大勇。从我从视频里第一次见到先生,直到后来接触先生很多次,先生的生命里都投射出这样一种让人敬畏的刚强,这是我从其他学儒的人身上没有感受到的。有的人以为自己是刚强,实际上那是一种自我的傲慢和狂妄,那种东西一出来就无法让人感受到敬畏,反之让人感受到伤害。学 习 后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报名了《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这门课程,是先生讲的所有课程里最初级、最基本的,那时候还叫“中华人文精神简史”,最近才改名叫“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再后来我又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了《论语》班的学习,我等了两个多月才等到开课,可把我等苦了。不过现在《论语》上快学完了,我正期待着进入《论语》下的学习。我对儒家的认识,比起我曾经自己的探索和理解,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我想说,我从一开始就很相信先生讲的东西,我观察到很多人在这方面有些障碍,我觉得这种现象挺有趣的。这可能跟我走过很多弯路有关系,我从上本科到博士,先后学过工科、理科、西方哲学专业,最后才摸到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这一块儿。在精神信仰方面,我尝试过基督教、佛教,我对这两个宗教的学习和了解使我比较容易判断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真正的儒者,什么样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儒者。真正的儒者,对待儒家一定像最虔诚的基督徒和佛教徒那样有信力,其次,真正儒者必须有工夫,必须做工夫,必须知道怎么做工夫。有信力和没有信力的儒者,你从他们的话语里面就能听出来,做工夫和不做工夫的儒者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就像佛教里面持戒的僧人和不持戒的僧人给人的气场完全不同,虽然那个不持戒的僧人可能讲得头头是道,但他就是假的。不做工夫的儒者可能可以欺骗很多人,但欺骗不了我,因为我对各种精神信仰了解的已经比较多了,见过的信仰人也很多,这些经历让我可以去判断我面前的一个人究竟有没有做工夫。很多人区分不出先生和社会上其他讲儒学的人有什么不同,也迟迟对先生建立不了信力,实际上就是他根本没听说过、也没意识到儒家信仰还有做工夫这么一回事,他也没有体认过做工夫和不做工夫的不同。工 夫 先生身上有工夫。跟着先生学习儒学多年的前辈学友们身上也有工夫。先生讲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工夫,就像王阳明的《传习录》里面谈的实际都是怎么做工夫,只有进入做工夫的状态才能真正体会《传习录》里面的话。先生也说,我们必须把这个工夫传出去,而不只是讲一些字面上的、主观感受的东西。就凭先生身上有工夫这一点,我们就该相信先生。实际上这一点并不小,而是天大的事。如果没有工夫,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工夫,人即使学再多的圣贤书,又如何能变化生命气质?如果不能变化生命气质,人又怎么能触摸到形而上、又怎么闻道?又怎么成圣成贤?如果不能闻道,不能成圣成贤,那又怎么超越生死?那岂不是痴人说梦,那一切都白学了,那不是浪费生命吗?先生身上有工夫,所以先生说的话我们得信,得拿来反省自己,我们不能老是站在“意必固我”的立场上刚愎自用,那样的话永远走不出生命的黑暗和低谷。佛教也讲“信为能入”,信力可以带着我们穿透很多障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说:——《论语·述而》《论语·季氏》就是说,对有工夫的人从工夫里面说出来的话,你得相信,得敬畏,得好好思考,不能当成一般的话,当成耳旁风。不是带着一种质疑和挑衅的心,而是带着一种基本的信力再去听先生讲的《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那就可以收获完全不同的内容,可以说是扭转乾坤、起死回生也并不夸张。《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是一门让我醒过来的课程。我以下所说的都是先生传给我的。如果没有先生来传,我就不会对孔子和儒家有现在的认识。孔夫子,提起这样一位老人,我心里就洋溢着温暖和感动,孔夫子以天下苍生的生命和幸福为念,自此以后,儒者就成为黎民百姓的天然守护者。儒家对人性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儒家是真正的人本主义,所以这个课以前也叫“中华人文精神简史”。这一切都是孔夫子带给我们的,也是先生谆谆教诲、想要传给我们的。儒家为每个人确立了生命的尊严和温暖;每个人,包括你和我。儒家就代表着人性,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儒家站起来,人性就能站起来;儒家如果倒下了,那不是儒家倒下了,而是人性倒下了,是每个人——你和我——的生命倒下了。这是我从《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这门课里领悟的内容。原《中华人文精神简史》宣传海报改 变 从前我对自己祖先的文化充满自卑,我觉得中华民族唯一的前途就是全盘西化,西化程度越高,则代表中国文明越进步,所以我去学习西方的科学、西方的哲学,后来又摸索到西方的宗教。再后来,我也去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觉得中华文明也有很多优点,但我觉得中华文明的高度无法跟西方相比。我后来发现民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像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等,都是这样想的,他们都对中华文明充满自卑,觉得中国的前途就是学习西方,或者学习英美,或者学习苏俄。到了文革的时候,全面、彻底地打倒传统文化,批林批孔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头等大事,那个时候,儒家彻底倒下了,实际上佛教、道教等等也没有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成为一片荒漠、寸草不生,中国人在那个时候也遭受了骇人听闻的人道灾难,这些历史真相实际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出生在文革结束以后的九十年代,等我长大以后想要学到真正的儒学、真正的儒家精神,已经难上加难,因为没有懂的老师带领。很多老师在这里讲、去那里讲,实际上他们自己也不懂。我感到《论语》很好,但是我也发现自己始终穿透不过去,儒家始终有一个隐藏的高度是我从未触及,也无法触及的。但这一切在我遇到先生以后全变了。我听完《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心里那样的激动、无法平静,眼眶里浸润着泪水。先生让我真正认识自己的祖先,认识祖先的信仰高度,远远超越我曾经的想象和估计。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对于基督教没什么了解,或者只是从书上看别人怎么说基督教,自己并没有切身体认。但我对基督教有过很深入的学习和体认,都是我自己身上真实经历过的,不是我从书上看别人怎么说。我跟着先生学习儒家,我发现儒家的高度相比于基督教,可谓毫不逊色。难以想象在独一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之外,还有像孔夫子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圣人。子贡讲,孔夫子就像天上的日月,而普通的贤者不过像地上的一个小土包。后人又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并不是夸张,是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孔子,也不认识儒家的高度,无法接续上祖先的道统,我们跟自己的祖先在精神上已经产生了巨大的鸿沟、难以跨越,乃至于我们不相信古圣先贤说给我们的话。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先生的课让我认识到,儒学并不是简单的道德格言,其背后有来自于永恒天道的绝对精神,是我们从未领悟到的,也是先生要传给我们的。中国历史也不是令人绝望的朝代更替、死循环,而是永恒天道在不同历史时期一损一益的变化和显现,这只有站在经学的高度,站在工夫的高度,站在形而上之道的高度才能看清。所以先生讲的历史跟别人讲的历史完全不一样,先生讲的历史是从形而上的高度去看到的东西,可以说是一部圣史。因为自孔子以来的圣学贯穿着所有的历史,在历史中,我们看见自己的生命和使命。别人讲的历史不是从形而上、从道的高度来看的,所以他们看不透历史,看到的都是一些模糊的影像,犹如一个人站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之下看待天地万物一样,似乎一切都是黑暗的、绝望的。这层乌云其实就是人性的乌云,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白孔子的高度,我们的生命没有实现一种本应该有的形而上的超越,所以我们看不透自己,更看不透历史。先生站立的地方跟别人不一样,先生站立在形而上的高度,在形而上那里有着人性中流淌出来的无限温暖和尊严,所以先生讲的历史总是那样令人感动,仿佛来自遥远故乡的亲切呼唤,让人性苏醒和复活。因为先生所传给我们的儒学的精神高度,我对于中华文明再也不自卑,因为没有自卑的理由。不仅没有自卑的理由,实际上有自信的理由。“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接续孔子和儒家的高度,我们的未来就是黑暗的,人在黑暗中走路,只是靠着感觉走,他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也不确定哪个方向对、哪个方向有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学明白儒家,必须让孔子的精神和儒家的道统在中华大地上重新复活。听完先生的《儒家真相与历史精神》,就能知道,儒家的精神道统在中华大地上已经熄灭近四百年了,虽然局部也有一些残存的火星。先生的课让我感到自己肩上多了一份从自己的人性里面生发出来的伟大使命,这使命是我自己的生命本性给我的,并不是某种外在的力量加给我的。这使命就是我们要恢复儒家道统,让儒家重新站起来。儒家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儒家就代表着人性,因此,恢复儒家,就是恢复人性,让儒家站起来,就是让我们自己的生命重新立起来。让我们重新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就像我们的祖先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人一直都是的那个样子。这就是先生为什么十几年来孜孜不倦传播儒学的原因,先生传播的是工夫,是人性,是形而上,是永恒的天道,是来自于人性最深处(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那种绝对的温暖和尊严。先生在2014年生过一场大病,病中的先生,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儒家怎么办?儒门后继无人怎么办?”好在先生后来从病中康复了,我们这些后辈又有机会跟着先生学习儒学。先生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反复说,让我们把孔子的高度原原本本、不打折扣地传下去,永远传下去。这,就是我们学友们跟着先生要一起做的事情!
这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在世界舞台上的首秀,陈焕章让我国的古代经济思想在美国轰动一时,他不会知道,他的书影响了美国的农业政策。环球财经趣闻,带你开心看世界,轻松学财经。02:33一:让凯恩斯沉思的《孔门理财学》20世纪初的一天,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合上一本书,陷入了沉思。此书的作者名叫陈焕章,是第一批拥有中美双重学历认证的海归。1904年,他参加科举高中进士,1907年公派留学,赴往美国。几经寒窗,陈焕章于1911年,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部用英文撰写的60万字著作——《孔门理财学》,正是他的博士论文。这本书用西方经济学构架,系统地介绍了儒家经济思想,以及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活动。一直思考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为书中神秘的东方力量所折服,挥笔写下长篇书评。凯恩斯说他非常喜欢将中国的诗篇、格言和社会生活场景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他惊异于中国古代完善的税收制度,还评论孔子是一位极端的贸易自由论者。陈焕章让我国的古代经济思想在美国轰动一时,回国后,他一生致力于弘扬孔学,于1933年在香港病逝,他不会知道,他的书影响了美国的农业政策。二:影响了西方的常平仓制度1933年,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正苦思如何有效地干预农业,《孔门理财学》中的内容跳进了他的脑海。在“政府信贷与公共救济”一章中,陈焕章介绍了起源于战国的“常平仓制度”: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于粮食歉收的年份卖出所储粮食,稳定粮价。在书中,陈焕章重点记录了常平仓制度在王安石变法中的应用,并总结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两大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华莱士立刻将常平仓制度写进了美国的《农业调整法》,成为罗斯福新政延伸至农业的标志。华莱士曾公开表明:我把中国古代农业政治家的实践——“常平仓”引入美国农业立法中。陈焕章的作品让西方主流经济学者了解到,孔子早就发表过对利息的看法,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证券的雏形,中国的悠久传统与西方思想一样,都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这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在世界舞台上的首秀。在用英文出版了近百年后,2009年,《孔门理财学》终于有了中文版本,感兴趣的观众可以买来阅读。点个关注吧,每天三分钟,玩转财经史。
作者简介 德平,现居北京,中国哲学博士,新登文化创始人,登第阅读发起人,致力于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以文史为主的分级阅读体系,传播优秀文化。 推荐书目《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章太炎(1869—1936)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其著述颇多,《国学讲演录》则是其晚年讲学的精粹。章太炎早年师从俞樾,就读杭州诂经精舍,于清代朴学登堂入室。因甲午丧师,章太炎愤而走出书斋,结交天下新学达人,互通声气,欲以文章救亡图存。经历了支持维新变法、投身革命排满、推动护法运动、呼吁共同抗日等政治风波之后,章太炎晚年专注于讲学,开办“章氏国学讲习会”,讲学苏州,直至1936年6月14日病逝。《章太炎国学讲习录》就是此时期章太炎讲学的主要内容,曾由吴承仕辑录于《章氏丛书》,曹聚仁也有记录单行本。今次所荐,为诸祖耿、王謇、王乘六记录、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版本。今日谈论国学,与章氏所言国学在外延内涵上已有所不同。今日言称国学,多掺杂释道玄虚、神佛护佑,倡言越力,私心愈显。章氏所指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之意,仍循经史子集四分法,重小学文字基础,一贯为经世致用。源远而流长,章氏后学星光灿烂,周树人、周作人、黄侃、朱希祖、许寿裳、钱玄同等硕儒层出不穷,蔚为大观,章黄学派后学至今仍然在教育界占据重要地位。笔者一直认为,评价一个学者,应多看其晚年观点。倒不是盖棺定论的意思,一则因为年轻时阅历尚浅,涉事不多,仓促而行、鲁莽出言皆所难免,都未经人生实践检验。二则认识水平受限于当时之情境,随着条件的改善、事件之波折、境遇的变化,认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早年的章太炎曾肉搏康梁党人、怒骂袁大总统,相比之下,晚年章太炎已经锐气渐消,更关注学术传承、经世致用。如开篇“国学之统宗”一文,即对明末本乡东林党人不务实际、乱政误国进行了批判,广宁之失、主杀熊廷弼等,皆是东林党人所推动,直至“长城自坏,国势日蹙”,足见东林党人“化民成俗有余,而论道经邦不足”,即是对知识分子参政局限性之反思。此外,史学在其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国学讲演录》中,文字小学的篇幅不大,但对历史方面,则有“历史之重要”“《儒行》大意”“适宜今日之理学”“论读史之利益”“论经史儒之分合”等篇章,可见晚年章氏对史学之重视。即使开篇“国学之统宗”一文,同样以史贯穿,更突出史学的经世作用,可谓章氏早年由经入史、晚年经史不分。经史畛域之消除,彰显出章太炎境界上的提升,也难掩其学术传承之下爱国之心弥老弥坚。四部学问,浩如烟海,非明博约之辨,则终身汨没其中。戊戌时期,张之洞的《劝学篇》中,即提出《近思录》《东塾读书记》《御批通鉴辑览》《文献通考详节》四部书,作为传统学术的根基。章氏在晚年讲学中,亦有类似举措,然更为简略,认为应当读《孝经》《大学》《儒行》《丧服》四篇文章。《孝经》在于化民成俗,《大学》在于治国平天下之原则,《儒行》在于对知识分子气节之陶冶,《丧服》在于保存传统之礼俗。章氏曾讥张之洞治经“疏通,不好精理”,然在晚年之后,亦开始以“守约”来强调大众国学底线的问题。章氏学力近乎天成,为近代罕见学人,作品繁多,著述庞杂,且致力于政治、学术,快意人生,为民国的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然章氏一生波折,因投身革命而遍识天下才俊,却少有可托之人。故而晚年讲学的《国学讲演录》,实有其一生感悟在其中,更加值得重视。疫情之中,足不出户,得遇书房兄荐书之命,勉力为之。恰章氏本人精通医理,“最喜谈医”,曾被誉为“国医革新之导师”。近代以来著名中医陈存仁、陆渊雷、章次公等均是章太炎弟子,为中医传承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抗击疫情,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也有目共睹。愿疫情早退,愿贵阳孔学堂在推动国学国医国术发展上取得更大成绩。防疫抗疫,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理性面对,无一例外的,医学专家们的共同建议是,大家尽量少出门、不聚会。而我们的倡议也随之而来——既然宅在家中,何妨多读几本好书。据说,网络时代,阅读已跻身奢侈品之列。整个社会的阅读习惯,大概算不上叫人乐观。虽然,我们仍愿尽绵力,不仅因为手中可留书香,更缘于读和享的过程中,自有欢悦喜乐。当然不阅读的借口也多,常见是说没有时间,其实,古人早就感叹过了。 三国时代的董遇说,读书只能利用“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宋代的欧阳修则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这段时间,既然要“少出门,不聚会”,那何不索性围着炉子或者拥着被子,安安静静、暖暖和和地读一本好书?按照欧阳修的法子,我们来算一算,马上当然不现实,待在家里的话,那就“桌上、枕上和厕上”好了。各花15分钟,总共45分钟,一分钟读500字,一天就读22500字,一星期七天是157500字,每页差不多500字,则是315页,这是相当厚的一本书了。从今天起,我们邀请一些爱书的朋友,以线上“溪山书会”之名,逐日推送好书,以享读者。欢迎留言甚至附上您的读后感想,亦欢迎来稿,投稿信箱是kxc913@163.com跟我们一起推荐,获得采用者,自然也会有一份礼物奉上,您不用猜,肯定是书……我们寄给您。来源 孔学堂编辑 邬建玲 瞿浩然编审 李屹
在我国,大学老师是一个很受人尊重的职业,因为他们很有学问,又能将死板的知识生动地讲给学生。有这样以为大学老师,就因此出现在大众视野。复旦大学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的“酋长”,也是“网红大学教师”。她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博士出身,因为讲课生动有趣且富含哲理深受复旦学子喜爱,是复旦大学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的“酋长”,她就是“网红大学教师”陈果。陈果于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从小就是一位美丽乐观开朗的小姑娘,她的母亲郝慧君是一名音乐老师。在母亲有意无意的熏陶下,陈果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的母亲说小时候的陈果很有音乐天赋,每次听到音乐陈果都会就着音乐的节奏打拍子。或许每当乐趣成为一种必须要学习的技能的时候,音乐的兴趣或许就不在了,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五岁的小姑娘陈果便开始了练琴之路,在其他小孩子玩的时候,陈果在练琴;在其他小孩子吃好吃的时候陈果也是在练琴。多年之后每次陈果回忆起往事时,她还不忘自嘲,“小时候好苦啊”。虽是如此但陈果仍旧一年一年坚持了下来,并于1999年顺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琵琶专业。因为热爱,走进哲学的世界,在课堂上中西哲学汇通。在大学时光中,陈果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喜欢上了哲学,相比较音律,现在的她更喜欢和人探讨所谓“人的起源,人生的意义”,更喜欢哲学的研究。2002年9月,下定决心的陈果,开始转而攻读复旦大学西方哲学专业硕士,在此期间她还担任过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早在那时起陈果老师的课堂中就已经添加了一种中西哲学融会贯通的感觉,或许这也是现在陈果老师的课程如此受欢迎的真正原因吧。在网络上或许你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她流出的授课视频,高挑的个头,富有东方美女的气质,语言幽默风趣,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听她一堂课往往都需要拿小板凳“提前预约”。她上过电视,出版过很多相关书籍,复旦大学有众多优秀教师,但仅论社会的知名度,或许陈果老师更容易被人接纳。人红多是非,复旦大学官方澄清,陈果老师未被停课。俗语有言:人怕出名猪怕壮。在网络上走红的陈果老师也是这样,无论怎样总会有不一样的评论出现。因为和其他老师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陈果老师在网上备受争议,但虽如此,陈果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教学风格未曾改变。无论怎样,复旦大学里学生成绩的提高就是对她最好的肯定。而在2019年年底,网上莫名其妙出现了因陈果自身原因而被学校强制停课的消息。人红是非多,因为陈果无心关注此事再加上因为某些无良媒体说得有声有色,网络上不少原本对她持支持态度的网友,也纷纷开始质疑甚至诋毁陈果老师的讲学风格和讲学形式。原本以为这场风波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逐渐平息,谁曾想却愈演愈烈,为此,甚至复旦大学官方都出面澄清,陈果老师被停课的新闻实属捏造。如今她被网友称为“最有型”的女大学教师,复旦大学里著名的“模特姐姐”。或许比起美貌,她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智慧更令人着迷。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出现更多活学活用的大学老师,让我们的学生都喜欢上学习。
来源:华商韬略文 | 华商韬略 巴图海身为哲学博士的他,用2000元起家却赢得190亿的显赫身价,成为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第四大石油公司,然而却因一笔3000多万美元的债务,最终被香港高院裁定破产,被迫离开自己创立的公司。如此跌宕起伏的故事,其背后的主人公是光汇石油的创始人薛光林。寒门出身的薛光林,生于安徽天长市,与A股上市公司苏宁易购的掌门人是同乡。他自幼就是学霸,年仅二十六岁时便获得了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学位。本来薛光林可以拥有一份高薪而且稳定的工作,但不甘平凡的他却毅然决然地南下深圳,靠2000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但拥有高学历的薛光林,却愣是靠倒卖BP机赚取了第一桶金。1993年开始,国内石油市场逐渐走高,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石油已经不能满足国民需求,薛光林从中嗅到了商机,果断做起石油生意,并在深圳建了第一座大型石油基地。1998年,石油领域的央企国企开始狂飙突进,当时的“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开始掌管石油的进出口,导致许多民营石油公司无法继续经营。而薛光林则凭借自己的储油基地,成功的生存下来,并且与中石油合作,担任分销商和中转站。这也是薛光林迈向中国“第四桶油”(中石油 中石化、中海油)的关键一步。作为在夹缝中生存下的中国最大民营石油企业,薛光林的光汇石油踏准了错位竞争。在稳住阵脚后,他发现港口领域具备相当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而当时几家国有石油企业都只发展陆上石油业务。于是,薛光林将公司的经营方向转向海上供油服务领域。薛光林曾称,光汇石油与两桶油(当时中海油还没有成立)之间是互补关系,大的项目光汇石油没法儿做,但可以做边角料。2006年随着国家开放海上供油市场,凭借仓储、运输与零售等下游产业链优势,光汇石油也顺利取得免税船供油牌照。在当时拥有这个牌照的企业只有5家,而光汇则是其中唯一的一家民营企业。靠着经营“两桶油”的边角料,光汇石油水涨船高,薛光林的身价也开始进入飞跃期。2008年,薛光林带领光汇石油在香港上市。有了充足的资金后,薛光林开始在许多港口和岛屿上修建了储油仓库和配套设施,总库容高达一千两百万立方米,并分别配套多个三十万吨的级大码头。此外,他还拥有了一支总运力达三百万载重吨的远洋油轮船队。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靠着石油,薛光林一直是富豪榜上的常客。2010年薛光林家族以197.5亿元,荣登“中国3000家族财富榜”第13位。但干成第四大石油企业后薛光林怎么还能把自己搞破产了呢?石油是大才能不倒,才能守住自己的生存的行业。而为了规模,薛光林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过于追求规模,却又踩空了行情。看着互联网的热潮正兴,这个传统行业老板竟想自己撸袖子下场干互联网,而正是因为薛光林的追风“赶时髦”,却最终导致了企业的陨落。光汇石油2015年开始试水互联网行业,推出了车主加油消费创新型平台——光汇云油。这相当于一个在线储油工具,投资人在油价低点在线购买锁定价格,而在油价上涨时,随时兑现获取增值收益。薛光林也希望自己能踏上风口,向“互联网+”转型,于是为光汇云油先后挖来了腾讯、百度、微软等业界大佬级企业的得力人才。此外,薛光林还为光汇云油砸下重金,赞助活动、入股构建生态,比如入股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易安保险、招商局仁和人寿保险等。但与其他企业不同,本就是博士出身薛光林不是那种放手让人干活的人,反而以一个“门外汉”思维去“一言堂”指导专业人士干活,导致光汇云油屡现动荡。据媒体报道,光汇云油曾在半年内换掉了四位COO(首席运营官)。“到处挖人,他只要不满意就换,导致我们无所适从,不CARE流失率这些”,一位前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有前员工反映,马化腾曾亲自体验过光汇云油APP,但评价并不好,薛光林一度希望光汇云油这一平台能与腾讯合作,甚至接入微信九宫格,但均未能成行。而在不断动荡中,光汇云油已经逐渐迷失了方向,很像当年“腾百万”打造的电商app。而在互联网转型中,却也透露出薛光林对整体业务把控的失控。互联网曾被他视为其拆东墙补西墙的依靠。然而,最可怕却是,往日风光无限的薛光林却需要面对两堵墙同时垮掉局面。一直以来,石油行业的上游相比下游,利润更为丰厚,一般有20%~30%的利润,一旦做好,抗风险能力更强,行业话语权也更大。在2014年时,光汇石油为进军上游,曾以10.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阿纳达科石油公司两个海上油田区块的参与权益,这两块油田区块位于渤海湾。但仅3个月后,光汇石油又收购Newfield Global Inc的所有发行股份,以控制其位于中国渤海湾和南海的油气区块。但高速扩张的背后,却是债台高筑的危险局面,维系现状的前提是需要保证石油行情的不断上扬。可光汇石油在收购后不就,国际油价就从100元每桶高点开始一泄如注,导致公司的投资亏损严重,仅2015年下半年,就亏损了5.23亿港元。而此后,光汇石油的业绩就一蹶不振,2016财年,光汇石油的营收就下跌到480亿港元,下滑了35%,而到了2017年,光汇石油连业绩都不再发出。也是从2017年开始,港股上市的光汇石油已停盘超过两年。今年4月,因为个人担保公司无法偿还逾期债务,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光汇石油董事局主席薛光林破产!如今,薛光林虽然得以策略顾问的名义委身在自己的公司,但与往日的风光相比,这位博士在公司的地位却已名存实亡。在光汇石油的官网,记录着薛光林的一段话,“20多年前,我有一个梦想,建立一个中国民营的全球性能源公司”,但如今这个梦却已不属于他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8日电(李屏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只恒文 赵小萱)5月9日晚7时,2020年浙江青年阅读节第三场,出场的领读人是“牛津大咖”、哲学博士徐竹,他演讲的题目是:科学素养的灵魂——以《猜想与反驳》为例。本场直播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青年网、钉钉、抖音等平台同步进行。2020年浙江青年阅读节系列活动是由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青年网、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掌阅、钉钉联合发起的,该活动以主题阅读为抓手,围绕“成长、情感、职场、榜样、科学素养”五个青春维度设置阅读主题,提供阅读书目,每个阅读主题下都将推荐相应书籍。策划:只恒文 李龙宇 李屏蓉海报设计:宋宝颖 李屏蓉设计制作:李屏蓉指导教师:崔 波活动执行人:杨 月 隗静秋 龚蓉梅 赵小萱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9年2月21日,人社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严禁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这则消息让我想起十多年前自己求职的艰难历程。我把它们记述下来,希望这些伤害真正成为历史。我是一个爱哲学,不畏艰辛,甚至不惜从零开始的女子。2001年7月我从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放弃了在化学系直升博士的机会,毅然转入一个对我来说既陌生又极具魅力的领域——哲学。同年9月,我如愿地进入哲学系攻读伦理学专业的哲学硕士。2004年我又申请到海外留学的奖学金,远赴欧洲攻读政治哲学博士。2007年7月,我完成了三年的博士学习,获得政治哲学博士学位,信心满满地回到祖国,计划由此开启自己在哲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一心愿却历经波折,久久难以达成。回到北京后,我立即向北京设有哲学系的八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递交了自己的简历,开始准备面试和试讲。然而,等待是漫长的,也是令人失望的。于是,我开始给一些我特别想去的学校打电话询问情况。其中一所高校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哲学系,其主管招聘的领导接了我的电话,并且非常热情地回应我:“我看了你的简历,非常优秀,很好!你来试讲吧。”放下电话,我兴奋不已,感觉自己的哲学梦马上就要实现了:如果在中国的哲学界有了一块立足之地,那么需要做的就只是辛勤地耕耘,阅读、思考,并与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们探讨学术、进行辩论;而这正是我理想的人生。试讲当天,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十几个老师面前展示了我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试讲结束后,哲学系的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你的试讲很不错,学术背景和个人素质也都很优秀;但是,我们想招一个男生。”当“男生”这个词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似乎还没有完全从他前半句话的夸赞中回过神来。刹那间,我像突然被一颗子弹击中了要害,一下子呆在那里,张口无言。这位领导看我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觉得场面有些尴尬,便匆匆结束了谈话。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有些恍惚,怎么也理不出这位哲学前辈说话的逻辑:我是女生怎么能成为拒绝我的“理由”呢?这样做不违法吗?他们为什么不要像我这样优秀的女生,而想要男生呢?我当时应该如何回答才有可能争取到这个工作机会呢?难道说我应该答应去变性吗?……一连串的疑问让我感到困惑而悲哀。本文作者与牛津大学法理学首席教授张美一个月之后,我又接到某研究机构的招聘老师打来的电话,称因为我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秀,所以很想录取我;并且希望在正式的笔试和面试之前见面谈谈。这个电话又一次激起了我实现梦想的激动心情。我按照老师给的地址兴冲冲地去面谈,但到了地方我才发现,这个地址并不在我投简历的研究单位内,而是在该研究单位外一个偏僻的小楼里。这位老师解释说,单位正在装修,所以他们在外面办公。办公室里也没有见到其他研究人员,而这位接待我的老师似乎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和我交流,只是不停地抽烟,显得非常不耐烦。我只有在烟雾缭绕中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哲学梦想。最后,这位老师对于应聘求职的事也没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而我只得怏怏地回家了。几天之后我参加了该研究机构的英语笔试,内容是一段英译汉和一段汉译英。我因为在国外读博士四年都是英语教学,而且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都是英语写作,所以并没有觉得非常困难。然而,一个星期之后,我被告知笔试没有通过。我当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就找到这位主管招聘的老师要求看看卷子,而那位老师却说:“你考得实在太差了,没有必要再查卷子了!”这样的回答如同给我泼了一桶冷水,让我瞬间清醒过来。我回想起这位老师第一次叫我去他办公室的情形,只能感叹自己太单纯,居然空着手就去“面谈”。大概是让这位老师大失所望,才会落得如此下场。前两次求职的打击让我突然意识到,女性在哲学这个行业是受到歧视和排挤的。于是,我在接下来的求职过程中,一律不写性别;我心想,凭着我男性化的姓名,大概可以侥幸通关。两个月之后,我仍然没有在京城的哲学领域找到愿意收留我的地方。绝望之际,我突然接到一所不太知名的学校给我打来的电话。负责招聘的老师说:“你怎么投了简历就一直没和我们联系了?”我心想,我投了简历,应该是你们和我联系才对啊!当然,心里虽然不乐意,但嘴里还是连连地道歉。那边说,“你过来面试吧”。我放下电话,欣喜若狂,想着命运终于眷顾我这个“爱智慧”的女人,要给我一个继续哲学研究的立足之地了!本文作者与剑桥大学著名女哲学家奥尼尔如前几次一样,面试效果很好,各位老师都非常满意。面试结束后,哲学系的负责人告诉我:“你去体检吧,准备走程序。”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庆幸自己多年的心愿终于要达成了,我甚至对世界和命运都充满了希望。于是,我很快完成了体检,还搬到这所高校附近住下,等着走程序、办手续。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从2007年10月份一直等到2008年1月份都没有接到让我办手续的通知。我当然也不断地去打听和询问,但得到都是一样的回复:“请等待”。看着与我同年毕业的同学们都已经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就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而我在意大利省下的奖学金此时也快花光了。在万般无赖之下,我只得选择去另一所高校做哲学博士后,以便尽快结束这种北漂失业的状态。后来,我才听说,当时这所高校为什么会在收到简历许久之后突然叫我去面试,后来又迟迟不肯给我办手续,是因为哲学系两派老师内斗,都要进自己的人,而我只不过是双方争执不下,借以攻击对方的一枚棋子。两年博士后的生活暂时继续了我的哲学梦,然而我仍然时时处在找不到工作的惶恐之中。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留在攻读博士后的学校。以我的学术背景来说,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一种奢求。为此,我努力地发文章、积极帮忙系所的国际会议、卖力地做学术演讲的翻译……可能是看我太拼命了,系里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我是不可能留下的。其实,只要看看各大高校哲学系的男女比例就能明白。哲学系里几乎没有女老师,清一色的男士,完全是“绅士俱乐部”。当然,女学生倒是不少。我似乎又一次从迷梦中惊醒,意识到自己的周围有“隐形的墙壁”,头顶上有“看不见的天花板”。两年的时间过得很快,2009年我又开始到处求职。虽然我仍然心怀梦想,但我再也不敢只投哲学专业的职位了,往政治学、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的研究岗位也发了简历。很快,我得益于在欧洲留学的背景,在某高校的国际关系学院找到了教学科研的工作。回想两年之中的求职经历,我似乎如当初所愿,在中国学术界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播种、开花结果。然而,我总觉得心有不甘,不仅因为我心中的哲学梦想没有实现,还因为我知道,有千千万万如我一般的女子,在如我一般的境况中不断地碰壁,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歧视,而这一切都是不公平的!长久以来,女性与哲学的关系一直被误解。将这种误解推到极致的莫过于周国平先生的一句名言:女人做哲学,对女人和哲学都是一种伤害。然而我却认为,哲学代表着人类对世界最深刻、最终极之原则的思考和规定。否定女人能对人类的终极问题做出思考和判断,对女人来说,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伤害。作者:李石来源:她哲学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她哲学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来源:她哲学 | 作者:李石(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一个人的出名侮辱了三样东西:北大、哲学和博士!原创 魏剑美 文字客老魏 1周前某“北大哲学博士”杀气腾腾地说:“我强烈建议公安检察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调查方方,与境外势力有着何种程度的勾结,与资本集团存在着何种利益共生关系?”老魏昨天的公号文章《方方那么多名人朋友,居然卑怯到没一个站出来发声!》(点击查看原文)发出后,反响强烈,随即有人回应说: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是缩头乌龟,还是有一批名人在陆续发声,力挺方方。这个名单有:易中天、张抗抗、阎连科、严歌苓、唐翼明、戴建业、刘川鄂、丁帆、冯黎明……还有更多的名人虽然没有直接发声,但通过朋友圈转发等形式,表达着对方方的支持和致敬。但是,也不可忽视的是,那些围剿方方的“檄文”所获得的掌声,未必全是某种安排,不少也确实是一种真实情绪的表达。就有不止一个朋友截图给我看,他们圈子里就有极为厌恶方方的人,指斥她是美帝国主义的孝子贤孙。厌恶方方乃至于鼓吹要对方方处以“汉奸罪”的人,理由无非这么几种:一,面对灾难事件,她系列日记散布负能量,影响民众积极向上的情绪,不利于抗疫;二,丑化了中国当局的形象,损害了国家利益,为国际反华势力提供口实;三,她个人心理阴暗,臆造和夸大负面事件,表现出病态的价值观。以上几种理由,从他们提供的证据支撑来看,当然无一站得住脚。不少人甚至根本就没看过“方方日记”,只是道听途说“有个女作家写日记批评这批评那”,被“战狼情绪”所鼓舞的义愤群众,顿时火冒三丈:我们国家都这么好了,她还来胡说八道,这不是民族罪人吗?那些带头辱骂方方的,立马赢得一大片喝彩,点赞、留言和打赏的激情高涨,甚至就连明显的编造构陷也毫不在乎。像北大教授张颐武,大小也算个名人,说话行文总该有点起码的逻辑,讲点基本的证据,但事实上表现出的却是一种简单的红卫兵思维,其用以立论的证据,居然是方方早就解释得明明白白的“手机照片”一事。网络的普及,本以为是人类的一大福祉,因为它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消除信息鸿沟,打破知识垄断,让最微弱的人都拥有发声的渠道,至少可以用“在看”和“赞赏”来形成一种民意指标。但是,所有的传媒学者和社会学者都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把关人”的立场控制与意义选择。这就好比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原来都只能听广场上的大喇叭喊话,现在好了,给每个人都发个喇叭,这下子总该实现信息互通的便利了吧?但万万没想到,这喇叭具有智能判断与选择的功能,如果喊话的用词、频率、声调与设定标准不符,就会自动被屏蔽,甚至喇叭被毁。而那些符合“优选”标准的喊话,则会被自动调高音量。所以,很多看上去“字油”“闽煮”的公共事务,其实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手。对这只手来说,只要符合它的安全、稳定要求,你说得再荒诞离谱也无所谓。这也是一大批“爱国谣”的制造者和发布者都安然无恙的原因所在。像周小平、占豪、卢克文之流,再多的信口开河,再多的荒腔走板,又有什么关系呢?与之相反的是,那些尽量理性表达,重证据、讲逻辑的人,无不需要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因为哪怕一个小小的瑕疵,也可能招致被关黑屋子,甚至上纲上线到“组织处理”。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贼喊捉贼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理直气壮,围观者于是纷纷信任了贼,并进而同力痛斥那些指证贼的明眼人。托马斯杰斐逊相信只要有“意见的自由市场”,人类的理性就会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真理无需捍卫,因为真理先天就具有战胜谬误的优势”,“只有错误的事物才需要捍卫”。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意见的市场”是经过幕后人精心甄别来配备的,则看上去自由选择的结果,却是无意识中的一种被动接受。也就是说,做了奴隶还自以为是主子。这也是我们眼见诸多本是奴隶地位的人,却颇具主子头脑的原因。明明是一只屡屡挨揍的屁股,却时时从鞭子的角度思考,算得上是这个时代最黑色幽默的一个现实吧。回到“方方日记”这个事情上来说,如果是一个正常的公民社会,实在是再简单、明白不过的一件事。首先,她有没有权利表达?答案当然是毋庸置辩的,公共表达是最起码的公民权利,表达者只需对其内容负责即可。即便其表达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只要不被认定为违法违规,她就有权继续。这属于天赋人权。其次,她表达得好不好?好的标准,一个是真实,一个是有价值。方方从个体层面出发,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时代记录意义,也有社会思考价值,得到了相当多的人认可与追捧,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当然,反对乃至否定“方方日记”,也是反对者的天赋人权,那么,就请提供反对的证据和理由,而不是以立场定对错,更不是流民地痞式的侮辱和谩骂。最后,可不可以有“负面情绪”的表达?这可以说是一道“脑残”鉴别题,天气有阴晴圆缺,季节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怎么一到写文章就只准情绪高昂、凯歌高奏了?遍查天下名著,有几部没有对现实的批评、对民生的哀叹、对命运的忧虑?事实上,这正是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昨天有个“好汉”采用加关注,取消关注,再加关注,再取消关注的方式,反反复复来后台留言骂人。这种流氓无赖式的骂将倒也不值一哂,但他抬出鲁迅来作为自己的支撑,却又显得可笑至极了。他言之凿凿地说:“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与公知普世美狗们战斗的一生。”殊不知在鲁迅眼里,“真的知识阶级……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到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照此而论,方方不正是鲁迅所说的“真的知识阶级”吗?更何况此次yi情以来,暴露出多少环节上的疏漏与错位,有些甚至严重和荒诞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正是在各种批评的声音和制度与舆论的监督中,各种漏洞和制度短板才得以补上。所以说,批评本身就是积极的力量,“不希望社会更好,我批评它干什么?”这个署名“北大哲学博士”的王诚杀气腾腾地“强烈建议”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调查方方,让原本非常美好的三样事物都受到了毁灭性的羞辱:一个是北大,一个是哲学,还有一个是博士。闻者无不掩鼻:这都什么东西?一个作家写写日记,就要受到如此恫吓,这个“北大哲学博士”只怕是从五六十前穿越过来的吧?据说现在的农大招生,最火的专业就是兽医。火得有道理。与其北大,不如农大。与其哲学,不如兽医。至于博士,唉,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