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的科研水平有很多的评价指标,包括顶级科研人才数量、核心学科实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然而,有一项指标经常被大家忽视,那就是历年10大科技进展项目入选次数。这一项目面对的是全国所有普通高校,每年评选一次,最终仅有10个项目能够入选。大家可以想象竞争会有多么的激烈,高校10大科技进展项目从1998年开始评选,到2017年已经进行了20年,总共才有200个项目入选。而高校入选项目的次数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科研水平,这20年国内高校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曾经的入选高校都已经被合并了。小编在统计的过程中,将数据算在了合并后的高校里。由于项目参与高校众多,统计意义不大,现仅统计各高校主持项目的数量。从1998年到2017年,各高校10大科技进展主持项目数量排名如下:虽然国内重点高校众多,但在10大科技进展项目入选数量评比来看,很多普通大学也获得了机会。但重点大学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北京大学的入选项目数量达到了30个。而排名第二的清华大学也达到了25个,在入选数量上这两所高校遥遥领先于其它大学,体现出了高人一等的实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在了第3位,入选项目数量也达到了10个。考虑到中科大的规模和坚持不扩招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科研实力确实不容小觑。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数量都为9个,表现相当不俗。中南大学是一个最大的惊喜,入选总数为8个,其中有2个项目还是中南工业大学获得的。另外,前十高校里出现了一所军校,那就是第二军医大学,这所大学虽然在外面名声不显,但在医学高校里那是赫赫有名。211工程高校里排名最高的是西南交通大学,历年有4个项目入选。而普通高校里燕山大学排名最高,作为双非高校能取得如此成绩殊为不易。从整体入选高校类型来看,医学类高校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像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均有项目入选,由此可见国家对生命科学相关项目的重视程度。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全国高校10大科技进展项目数量排名的相关消息,希望这些信息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补齐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近年来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得到空前的加大。据了解,仅仅近四年来(2016—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投入了近900亿资金,资助了超过17万个科研项目,在这17万多个项目中,又分为多个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有的项目由于耗时较长,科研强度较大,资助金额可能达到上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而有的项目周期较短则可能只有几十万元资助金额。而获得资助金额越高的项目,往往含金量更高,同时科研难度也非常大。一般而言,科研实力越强的科研机构,一般能获得更多重量级的项目。 随着去年自科基金项目申报的形式发生改变,审核变得越来越严格,同时获得资助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近几年的资助情况来看,自科项目的淘汰率已经超过了80%,可见想要获得国家资金,显然没有那么容易,更不用谈获得百万级以上的重大项目了,因此高校获资助项目数量和资助金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的基础研究水平。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统计,从2016到2019年,共资助金额超过100万的项目达到7700多个,而作为我国基础科研的主力军,我国各大高校就承担了近80%的科研项目,达到了5792个。那么哪些高校获得百万级的项目最多呢? 以上数据由软科统计根据软科统计的数据显示,在高校获得百万级资金资助项目数量上,清华大学最多,除2019年之外,其余三年都获得了超过了90个百万级科研项目,这也使得其在数量表现上一枝独秀,领先第二位44项。当然,作为与清华大学齐名的高等学府的泰山北斗,北京大学也不甘落后,所获得的百万级项目也超过了300项,在2019年更是获得了87个项目,相对于前三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第三、四位,两校都获得了超过200个百万级资助项目,且两校在数量上差距不大,遥遥领先后面的其他高校,但是距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差距也不小。值得注意的是,两校均为文理工医农学科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分列第五到第八位,都获得了超过150项百万级资助项目。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成果,都位居国内高校前列,或许这也是他们在各大排行榜上位列前十的原因吧。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分列第九位和第十位,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曾被部分网友认为是近年来退步最大的高校之一,但是由此可见,厦门大学科研实力依然强劲,很多东西不是从表面就可以看出来,而是看最终结果。除了一流大学之外,软科还统计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表现不俗的十所高校。(如下图)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万级项目前十名中,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各有两所高校上榜,广州和苏州各有一所高校上榜。这里说说苏州大学和华农业大学,除了在自科基金中表现比较突出,在学科评估、国家三大奖、优秀人才培养和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中都表现不俗,有望在即将到来的双一流评选中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在非双一流高校中,这十所高校表现强势,有望入围下一期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20年1月2日,国家自科基金委网站更新公布了2019年全年各单位重大研究计划立项数目和立项金额统计情况。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加强顶层设计,凝炼科学目标,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集群,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支撑。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重大研发计划立项数目共达到526项,其中单项金额最高达到了1500万,重大研发计划依托单位共164家,其中超过六成依托单位为我国高校,其他为科研实力强的科研院所,其中大部分为中国科学院附属研究所。从获得资助项目的高校来看,其中42所一流大学所获得资助立项数目超过八成,地方高校获得资助项目相对较少。从获得资助的项目来看,北京大学成为最大的赢家,本次共获得资助项目33个,资助金额超过6000万,是我国所有高校中立项最多的高校,也是唯一一所立项数目超过30项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学立项数目仅次于北大,共获得25个资助项目,也是除北大以外,唯一获得资助项目超过20项的高校。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均获得19个立项,并列第三位。此外,立项数目位列前十的高校还包括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些高校的立项数目都超过了10项。如果说从立项数目可以看出一所高校的科研规模,那么从立项金额则可以大致看出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平。从获得资助金额来看,依然是北京大学最多,共获得资助金额6113万,其次为上海交通大学,共获得资助金额5468万,令人意外的是,立项金额排在第三位的并不是清华大学和华东五校,而是中国农业大学,虽然立项数目只有4项,但是立项金额高达3780万,南京大学也获得了超过3000万的资助金额,以3546万的金额排在第四位。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高校的立项金额均超过了2700万,分别位列第四到七位。立项金额位列前十的还包括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和兰州大学。从单个立项金额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均获得单个立项金额高达1500万元的项目,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单个立项金额高达1300万,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也获得单个立项金额高达1200万的研究项目。从整体来看,立项数目和资助金额都位列前十的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这说明这些高校在基础研究上既有科研规模,又具备高水平的科研实力。统计数据由软科制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1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科技委于2019年9月下旬至12月中旬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工作。经过地方和高校遴选及公示、部门形式审查、学部初评和专家综合评议4个阶段,最终推选出10项2019年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北京大学的“植物同种花粉优先的分子机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兰州大学的“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等项目榜上有名。据了解“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22届,该奖项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教育科学部编辑)(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18年国家自然基金十大高校虽然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各项高校排名中位居前列,然而在2018年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十大高校的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居第六,而清华大学更是跌出十大高校的行列。2018年中国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十大高校分别是:1、上海交大、2、浙江大学、3、中山大学、4、复旦大学、5、华中科技大学、6、北京大学、7、同济大学、8、中南大学、9、四川大学、10、武汉大学。从十大面上项目高校来来看,其中医学M9高校中除了特殊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外,其他的上交大、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科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都位居全国前十,而中南大学因为湘雅医学院而入围前十,同济大学也因为最近几年重点发展生物医学而进入榜单前十。因此清华大学跌出十大高校,主要是清华大学没有一所强大的医学院。很难搞定的医学院清华大学一直想要合并北京协和医学院,但是由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特殊性,清华大学很难把这所强大的医学院收入囊中,因为医学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欧美高校中,医学院属于最顶尖的科学院,吸收全球最顶尖的学霸,在生命面前,金钱就是废纸,因此高端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根本不差钱。规模很小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拥有的院士数量超过大部分985双一流高校,因此清华大学很难吞并北京协和医学院,通过多年的撮合,北京协和医学院仅仅答应帮助清华大学合建医学院,造成清华大学虽然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猛,但是在传统的医学发展上却很难更进一步。北京协和医学院不愿被合并也是有原因的,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由于吞并老牌医学院,取消医学院的建制,造成上海医学院和同济医学院的实力大减,因此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相继恢复了医学院自己的建制。因此,2018年为了促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发展,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可见一所医学院的实力和重要性!靠钱砸出来的浙江大学医学院2018年新建的中国医学M9高校中,浙江大学成功闯入其中,相对于2000年左右合校时期的浙江医科大学,合校后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发展速度迅猛,由于浙江省仅有一所985双一流高校,因此浙江大学获得了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平台建设非常的榜,因此很多海内外高端人才都被浙江大学用高薪揽获,最近几年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川医学专业进入A+行列,成功领先了很多老牌医学院。因此浙江大学医学院是靠钱砸出来的医学院。除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新建的同济大学医学院也发展迅猛,特别是前沿生物医学领域,2017年的数据显示,同济大学青年千人仅有77人,而仅仅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就拥有13名青年千人,并且把生物医学干细胞做到了全国第一!从同济大学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为了发展医学院可谓是拼尽全力!
一个大学的发展和实力和科研经费是分不开的,要知道科研经费的投入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笔科研经费,大学就可以布置更多的教学设备,可以组建更多的教师团队,可以筹建更多的大学专业。因此科研经费对于大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中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来源有哪些呢,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经费拨款,学生学费收入,校办企业及技术转让收入,校友社会捐赠收入等。那么中国哪所大学的科研经费最多的10所大学是哪些?根据最新发布校友会2019中国大学科研经费排名。报告显示,全国共有3所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突破100亿。具体看下面:1、清华大学(153.75亿)清华大学2、浙江大学(130.98亿)浙江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108.15亿)上海交通大学4、北京大学(91.43亿)北京大学5、复旦大学(88.34亿)复旦大学6、同济大学(80.34亿)同济大学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9.28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中山大学(78.12亿)中山大学9、华中科技大学(78.01亿)华中科技大学10、天津大学(75.7亿)天津大学好了,以上就是2019年中国大学科研经费最高的10所大学,小伙伴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日前,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教育部科技委于2019年9月下旬至12月中旬组织开展了201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工作。经过地方和高校遴选及公示、部门形式审查、学部初评和专家综合评议4个阶段,最终推选出10项2019年高校重大科技成果。今年有哪些优秀科技成果入选?快随教育小微一起看↓↓↓“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22届,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今年入选的科技进展都有什么特别之处?教育小微带你一起了解~~01植物同种花粉优先的分子机理遗传隔离是植物物种形成的先决条件,植物的遗传隔离受到多种内在因子和环境因素的协同控制,而遗传隔离的分子调控机制是生物演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同种花粉优先”就是一种可以产生遗传隔离的生物学现象,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中亲自用实验验证了这种植物自身花粉能胜过其他物种花粉“优先”进行受精的现象,但是160年过去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分子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图1:混合授粉竞争实验表明AtLURE1s可以增加自身花粉管的竞争力,优先受精北京大学瞿礼嘉教授研究团队系统地开展了对模式植物拟南芥有性生殖过程中小肽信号分子的功能研究,成功鉴定出七个AtLURE1小肽信号分子及其受体PRK6参与植物同种花粉优先过程的调控,揭示了它们控制的花粉管导向信号途径在植物实现同种花粉优先过程中的演化生物学意义。同时,他们还鉴定了另外一组没有种属特异性的花粉管吸引信号“绣球”,建立了花粉管导向最终控制植物育性的新的分子模型,为克服作物远缘种间障碍、促进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图2 :小肽AtLURE1s及其受体PRK6介导的同种花粉优先的分子调控模型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形式发表在《科学》上,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被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评选为2014-2019年间十篇“优秀论文奖”之一,北京电视台、iNature等科技媒体对其作了专题报道,标志着我国在植物生殖和演化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一个新突破。02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高高原等复杂机场是我国战略利益拓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高精度飞行校验是复杂机场开放和安全运行的前提,其核心技术和装备长期被欧美封锁和垄断。图3:2018年12月10日甘孜格萨尔高原机场投产校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军院士团队在多个国家级项目资助下,针对复杂机场存在的飞行窗口受限、可飞空域受限(“两限”)和异常气象扰动、多电磁干扰(“两扰”)等问题,开展技术创新:①发明了飞行校验异质信号的精细探测方法与装置,解决了校验信号特征畸变、采集受扰条件下“精”细探测的难题;②发明了空管设施性能的可信准确验证方法与装置,解决了校验数据缺、测量参数偏条件下性能“准”确评估的难题;③发明了新型高精度飞行校验系统,实现了校验设备的“优”化集成,通过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的适航认证,主要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图4:新型高精度飞行校验系统完成了北京大兴机场的投产校验,保障了机场的如期开航和安全运行;参加了国际民航组织十年一次的飞行校验峰会,展示了我国民航原创性技术实力;应用于中国民航所有机场,完成了所有高高原机场的校验,保障了国家主权。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使我国跨入飞行校验强国行列。申报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已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议。03高温超导中量子金属态的首次实验证实量子材料及量子相变是本世纪凝聚态物理与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实验上在各种二维超导体系发现了量子金属态的可能存在的迹象,但受低临界温度的制约以及外界高频噪声的影响,二维量子金属态的存在及其形成机制存在着巨大争议,是三十多年来国际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的重要物理问题。图5:A-C:纳米多孔超导薄膜示意图;D-E:电阻温度输运曲线;F:量子磁导振荡曲线电子科技大学李言荣院士团队和北京大学王健团队等首次在高温超导纳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证实了量子金属态的存在。通过调节反应离子刻蚀的时间,在高温超导钇钡铜氧(YBCO)多孔薄膜中实现了超导—量子金属—绝缘体相变。通过极低温输运测试发现,超导、金属与绝缘这三个量子态都有与库珀电子对相关的h/2e周期的超导量子磁导振荡,证明了量子金属态是玻色金属态,揭示出库珀对玻色子对于量子金属态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一发现为国际上争论了三十多年的量子金属态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为研究量子金属态提供了新思路。图6:纳米多孔超导薄膜的超导—金属—绝缘体量子相变相图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上,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被ScienceDaily、Materialtoday、EurekAlert!、Phys.Org等十余家国际科技媒体专题报道,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量子相变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04青藏高原发现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作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和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是人类最难生存的极端环境之一。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历史及古人类对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图7:夏河人下颌骨化石兰州大学双聘院士陈发虎教授与兰州大学张东菊副教授等在青藏高原开展了多年的、系统的环境考古学研究工作,为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有力推动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研究。围绕发现于甘肃夏河的古人类化石,该研究团队开展了化石年代学、体质形态学、分子考古学和人类生存环境等综合分析,发现距今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就生活在青藏高原。该项研究不仅再次刷新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记录,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推早了12万年,而且为神秘的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开启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对深入理解东亚古人类演化和环境适应有重要意义。图8:夏河人下颌骨化石发现地(位于甘肃省夏河县甘加乡的白石崖溶洞遗址)项目标志性成果发表在英国Nature杂志上,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受到Nature、Science、BBC、New York Times、National Geographic、新华社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受关注度在Nature杂志已经发表的70000多篇研究论文中排名前1%,被美国Archaeology杂志评为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获选美国Science杂志2019年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与美国Science News杂志2019年“年度十大新闻”。05高能量密度电容器用无机介电材料电介质电容器具有超高功率密度和超快充放电速度,在能源电力、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高新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其较低的能量储存密度成为制约相关技术发展的瓶颈。图9:一种多形态纳米畴介观结构的设计思路和模拟近些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将高储能密度电介质材料列为重要研发方向。最近,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突破电介质材料低储能密度问题的新途径,即构建一种多形态纳米畴介观结构,以调控材料电畴极化及其翻转能垒,降低极化反转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显著提升储能特性。为此他们设计制备了铁酸铋基三元无铅电介质薄膜材料,使其形成预期的由四方和菱方纳米畴共存于立方顺电基体中的多形态纳米畴结构,成功获得了高极化、低损耗和高击穿强度的综合优异性能,从而实现了高储能密度(112 J/cm3,超过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在铅基材料中达到的85 J/cm3记录)、高储能效率、优异的充放电循环及温度稳定性。图10:多形态纳米畴介观设计显著提升铁酸铋基三元薄膜材料的介电和储能特性该研究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科学》上,得到了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被《焦耳》等学术期刊亮点报道。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我国自主高端电介质电容器研制提供关键材料及设计思路。06揭示抗结核新药的靶点和作用机制及潜在新药的发现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致命性疾病,在传染性疾病中堪称“头号杀手”。目前全世界约有1/4的人口被结核杆菌感染;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1000万,死亡患者人数约150万。因此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新药靶点的研究和新药研发迫在眉睫。图11:药靶蛋白MmpL3处于活性(左)和抑制(右)状态的结构膜蛋白MmpL3在分枝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起关键作用,是一个抗结核新药研发的重要靶点。在饶子和院士的领导下,上海科技大学首届博士研究生张兵,以及杨海涛研究员和李俊副研究员等历经六年时间,运用X-射线晶体学衍射技术率先在国际上解析了关键药靶MmpL3和“药靶-药物”复合物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揭示了MmpL3的工作机理以及新药SQ109杀死细菌的全新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还发现一种减肥药利莫那班也是靶向MmpL3的抑制剂并阐明了其作用机制。该研究首次勾画了小分子抑制剂如何精确靶向MmpL3及其超家族质子内流通道的三维图像,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解决全球日趋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图12:四种抑制剂精确靶向MmpL3的分子机制该重大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顶尖生命科学期刊《Cell》上,同时针对该靶点设计的抗结核小分子化合物已申请PCT专利。该成果一经发表,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起了轰动并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为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结核新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07热带多尺度跨海盆海-气相互作用热带海洋对全球气候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海区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极其强烈并且多尺度和跨海盆特征显著,同时温室气体增暖对该海区海洋与大气环流产生巨大影响。揭示热带多尺度跨海盆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理以及对温室气体增暖的响应,提高对其预测和预估能力,一直是海洋与地球系统科学的重大前沿问题。图13: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演变过程中的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之间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围绕上述问题,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吴立新院士和蔡文炬教授等发现温室气体增暖将显著增加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的振幅和发生频率,解决了ENSO未来是否增强这一困扰海洋与气候学界长达几十年的全球性难题;发现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大西洋变率对太平洋的影响显著减弱,揭示了ENSO跨海盆相互作用的未来变化;阐明了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累积效应对厄尔尼诺强度的重要影响,从跨时间尺度角度建立了ENSO发展的新机制,有助于提高ENSO强度预测能力;领衔全球众多知名学者系统地提出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海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框架,引领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图14:热带太平洋两类厄尔尼诺的非线性特征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科学进展》、《自然通讯》,在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领域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力。吴立新院士获得AGU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导力最高奖并被授予AGU Fellow。08“界面单位点”新型催化剂结构设计与氢气中微量CO的高效去除氢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清洁“零”排放,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普通纯度的工业氢气通常含有微量CO杂质气体,然而CO分子极易强吸附于燃料电池Pt电极表面,并导致其 “中毒休克”,进而成为该类汽车推广面临的关键科学难题之一。图15:Fe1(OH)x-Pt界面单位点催化剂高效去除氢气中微量CO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研究团队,从催化剂原子级精准设计角度出发,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创造性地在Pt金属纳米颗粒表面构筑出原子级分散的Fe1(OH)x物种,从而设计出一种全新的Fe1(OH)x-Pt界面单位点催化剂结构。在富氢氛围CO优先氧化反应中,该催化剂首次在-75 °C至107 °C宽温度区间内,成功实现了CO的高效去除。韦世强教授和杨金龙院士等合作团队进一步确定了铁物种的原子结构特征,并揭示了其催化反应微观机理。该项成果为氢燃料电池在寒冷条件下频繁冷启动和连续运行期间,避免CO中毒、延长电池寿命,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方案。图16:新型催化剂助力氢燃料电池避免低温CO中毒研究成果于2019年1月31日发表在《Nature》上,受到《科技日报》、IEEE Spectrum、EurekAlert、Phys.Org、The London Economic等国内外主流科技媒体专题报道,并被评价到“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该项工作标志着我国成为首个掌握面向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一项高效去除氢气中微量CO关键技术的国家,有望为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提供助力。09关键量子信息器件——“三高”量子纠缠光源研究量子纠缠光子源是量子信息和量子光电集成芯片不可或缺的关键量子器件,实用化要求其必须同时具备“高效率、高纠缠保真度和高不可区分性”。但N个纠缠光子的总效率是单光子效率的N次方,故实现高效纠缠光子源是件极端困难的事情,导致国际上量子纠缠光子源的研究停滞于“高纠缠保真度和高不可区分性”的“二高”水平,“三高”量子纠缠光子源一直是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未能解决的一个重大挑战。图17:新型高效微纳“射灯”量子光源结构中山大学王雪华教授领导的“微纳光子学与量子光学”研究团队基于量子光辐射控制理论,提出一种能克服光子侧向和背向泄漏并能极大提高光子前向出射的新型高效微纳“射灯”量子光源结构,但它的实验实现受制于三大核心微纳制备技术,难度极大:160纳米厚的量子点薄膜转移技术;精度小于10纳米的量子点光学精确定位技术;环形槽宽度制备精度小于5 纳米的微纳制备技术。该团队经多年努力,掌握并发展了上述三大核心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 “三高”量子纠缠光子对源。图18:“三高”量子纠缠光子对源的优异性能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同期的评论报道评价其是“标志可扩展可集成量子光子学和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然》杂志研究亮点栏目评价其是“一个能促进量子技术发展的进步”。10鼻咽癌“吉西他滨+顺铂”新方案前沿技术研究中国是鼻咽癌的高发区,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70%以上鼻咽癌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治疗效果差,五年生存率低。因此,亟需研究出新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图19:马骏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以论著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开展的“吉西他滨+顺铂”新方案前沿技术研究,利用吉西他滨抑制负性免疫分子、协同增强顺铂抗癌作用的能力,在放疗前患者体质较好、能顺利完成化疗的最佳时机进行治疗,建立了“吉西他滨+顺铂”两药联合化疗的新策略。马骏教授牵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及同济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全国12家分中心,通过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发现,该疗法可将复发风险降低49%,3年无瘤生存率提高8.8%(76.5%提高到85.3%),且未增加毒性。由此建立了鼻咽癌高效低毒的用药新体系,形成了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新标准。图20:马骏教授带领临床医生对试验患者进行查房研究成果以论著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为该杂志首篇第一和通讯作者均来自中国大陆的肿瘤学临床研究,被国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UpToDate”采纳,成为鼻咽癌治疗的新方案,全世界推广应用。此外,马骏教授受邀为《柳叶刀杂志》撰写了其创刊以来首次由中国内地学者完成的疾病综述,标志着中国的鼻咽癌研究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
要想成为一所实力强悍的大学,不仅需要有好的生源质量以及师资力量,还需要有强大的科研经费支持才行。世界上的名校,比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每年得到的社会捐赠高达几十亿美元,这些资金大部分都会转化为科研经费,用来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正是有了这些经费的支持,才会使这些世界名校的研究成果,能够一直领先于其他高校。因此,科研经费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才能够不断地支持科研事业的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各大高校2019年的科研经费的排名情况。科研经费方面,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53.75亿元。作为我国理工类高校里面的顶尖高校,清华大学每年用于科研实验、科研设备的购买、科研项目的研究等方面的费用都是非常庞大的。也正是因为充足的经费支持,清华的各大学科才能够一直保持领先。另一方面,清华的科研投入也极大地转为产出,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研究提供资金支持。排名第二的浙江大学,科研经费达到130.98亿元。浙江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十分齐全的高校,而且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因为拥有众多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以及庞大的科研人才,所以在科研支出方面也是十分庞大的。毕竟科研设备以及实验材料的购买都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而作为中国“双子座”大学之一的北京大学的科研经费只有91.43亿元。这也让很多的网友感到意外。不过,笔者这觉得这也算是正常的。因为北京大学是一所以文科和理科见长的大学。文科所要做的科研实验非常少,大多数都是做社会实践调查,不用花费太多的经费。而北大的理科主要是基础理论的研究,靠的人的思考,因此,总体上北大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不如理工类高校。从高校的科研总经费排名来看,理工类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学校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过,有的网友也觉得科研总经费并不能代表什么,只有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比,才能说明问题。因为只有投入产出比,才能说明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以及效率。笔者觉得网友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科研经费投入再多,如果没有成效,那也是白白浪费的。你们觉得呢?
8月初,国内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了去年的教育经费,大学排名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北大“千年老二”的地位被撼动了,浙江大学以191.92亿元成功逆袭成为国内第二,虽然和清华大学的276.44亿元的差距还不小,也仅仅比北京大学的经费高了2.7亿元左右,但这是从来没有出现的情况。关于国内哪所大学“最有钱”的讨论一直没有听过,清北复交一直都是榜上有名,远远地甩开国内其他高校,比如说,清华大学的教育经费相当于排在第十名武汉的3倍左右。不过,随着这次浙大逆袭,国内大学“两巨头时代”已经开始转向群雄混战了。毕竟手里有钱心里不慌,有了充足的教育经费,才能够开展一些高精尖的科研项目,撬动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更多的经济收入。最近,有一份近四年来大学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统计表发布,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这份榜单再次从另一个角度颠覆了大家对于国内高校实力的认知。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全称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80年代初设立,由89位中科院的院士发起申请,得到了国家的同意和认可,基金设立之初主要是为了推动国家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人才培育,就当前的效果来看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年设立的初衷。从这份统计表中看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双双跌出了前五名,清华大学更是国内第七的位置,2019年的立项数量也是近四年来的最低数532个,北京大学相对好一些,但四年来的立项数量基本都620至680个之间,表现很稳定。一向以研究型高效著称的中科大,国家自科基金立项数量基本都在300到400个徘徊,名次仅仅是国内第15名。不仅中科大的排名比较靠后,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鼎鼎大名的C9联盟高校,这次的立项数目均跌出了前十名,尤其是哈工大排在第17名而已。作为国内交通类高校的“老大”,上海交通大学这次的表现异常亮眼,从2016年至今的国家自科项目数整体呈现出稳中向上的趋势,每年的数量都在1000个以上,2019年更是达到了最高水平的1199个。但是,上海交通大学能排在全国第一,却也是比较出乎意料的。大学得到的项目数量,和得到的国家专项经费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拿到的项目越多,获得的经费资助自然也就越多。不过,对于符合条件的“双一流大学”,每年总共可以拿到100亿元的资助,仅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则可以得到40亿元。就总量来看,“双一流大学”拿到的经费资助总额占到全国的60%,但总量毕竟有限,其他占大多数的高校却只能拿到40%,因此有些大学得到的资金少得可怜。相对而言,双一流大学的项目总数与拿到的经费资助并不相匹配,这四年里双一流大学的项目总数占比基本在52%~56%之间。虽说国家自科项目数只是大学实力体现的一个方面,以此给国内大学排名有失偏颇,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双一流大学依然有先天优势,而这似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目前,国内“双一流大学”高校仅有140所,只占有资格拿资金占据单位数量的10%,拿到的资金却占到了50%。刚过去的两个月中,国内所有“双一流大学”评估全部通过,按照“双一流”的评选规则,将会动态调整一部分,不知道你看好哪个大学进入这个行列,而哪些大学又将被刷掉?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目前国内最高级别的科技奖励,也是各大高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大学评价的重要参考。近期,以2017-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数据为基础,我们分别统计了高等院校(不含港澳台地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的获奖情况,并对数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此观察各类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表现。数据来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