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卫星新闻|这片严重的石漠化山区越来越“绿”飞鱼秀

卫星新闻|这片严重的石漠化山区越来越“绿”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广西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石漠化地区涉及数十个县区,近些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在广西深入推进。卫星图像和统计数据显示,经过持续治理和保护,这些石漠化山区生态正逐步向好。广西平果市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石漠化面积约6.3万公顷,当地约60%的人口生活在大石山区。记者近日在当地走访看到,绵延的群山披着“绿装”,山坡上草木葱茏,山坳间分布着火龙果、赤苍藤等特色种植基地。在平果市果化镇布尧村,一些村民们趁着好天气,来到火龙果基地除草、剪枝。村民们回忆,过去山多地少,人们想方设法在石缝里围出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旱地,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但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越种越薄。由于资源匮乏,山间林木杂草常被砍作柴火,石山留下一道道生态“创伤”。卫星照片显示,十几年前,布尧村等山村岩溶地貌广布,许多山体岩石裸露。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杨奇勇介绍,石漠化地区治理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森林覆盖率低,旱涝灾害易发,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恶化与贫困问题较为突出。▲上图:图为2001年10月拍摄的平果境内一处石漠化严重的山坡;下图:图为2019年4月拍摄的经过综合治理的山坡风貌。(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供图)“治石”是摆在大石山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平果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蒋继呈介绍,当地着眼生态治理,联合科研院所大力推进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并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坡改梯等生态工程,逐步遏制石漠化,改善生态。卫星照片显示,昔日荒秃秃的山区越来越“绿”。据平果市林业部门统计,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当地石漠化土地面积从2008年的63368公顷减少到2019年的39753.4公顷,森林面积增加17983公顷,植被、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在推动山区增“绿”的同时,平果还瞄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火龙果等特色产业,推动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图为位于平果市太平镇壮烈村的一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这里已成为当地主要火龙果产业基地之一。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平果市火龙果种植面积累计达5.98万亩,其中石漠化山区种植面积2.12万亩,全市引进火龙果种植及加工企业60余家,火龙果产值达4.5亿元。在广西,像平果这样实现美丽蝶变的地方并不少见。近年来,广西先后建设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在治理过程中,各地还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混交造林模式。通过统筹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等工作,许多荒山变身为产业“绿洲”,带动大量群众脱贫致富。在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一度生态告急的大石山窝如今已成为广西生态名片之一,当地群众依托“生态+旅游+文体”模式,打造了环弄拉生态旅游区,人均收入大幅提高。在桂西大石山区,山弄间成片的桑林十分多见,桑蚕产业已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香饽饽”。▲2017年10月22日,在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参赛选手经过弄拉路段。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至2011年,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45.74万公顷,减少率为19.2%。2011年至2016年,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净减38.72万公顷,减少率为20.2%。截至2019年底,广西森林覆盖率已达62.45%,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和改善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如今,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招牌越擦越亮。记者:徐海涛 安涛卫星制图:李梦婷 丁新珂联合出品:新华社广西分社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5家野外站入选国家择优建设名单

2020年12月29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自然资源部5个野外站入选。至此,自然资源部共有8个野外站纳入国家野外站序列。这5家国家野外站分别为: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建设的西南岩溶石漠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自然资源部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建设的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北极黄河站地球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大陆科钻深孔地壳活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的京津冀平原地下水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据悉,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野外站布局,2019年9月,科技部启动了国家野外站推荐布局工作。【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周飞飞 孟恩】【来源:福建省自然资源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三患莫至

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启动

本报桂林讯 (记者/巫美桥红)7月23日至24日,“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桂林市举行,全国地质研究专家代表就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研讨。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桂林市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部批准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执行年限是2019年12月至2022年11月。

伐柯

万华岩:洞内洞外皆美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3日讯(陈志杰)5月2日,郴州市万华岩景区里人潮涌动,不少游客前来观岩。万华岩有悠久的洞穴考察游览历史,南宋起即已留下丰富的诗词、题刻与游记资料。198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对万华岩进行了系统探测和旅游开发规划与设计,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万华岩是一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探险价值的国家级洞穴。洞内景观精彩纷呈,钟乳累累、千姿百态、如禽若兽、拟人状物、惟妙惟肖。洞外环境优美宜人,空气清新,堪称“山青、水秀、洞幽、气爽”,是湘南旅游一颗璀璨的明珠。自万华岩恢复开放以来,该景区采取游客分时段、限流式入园,实时控制游客量。游客需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后,实名制购票游览,每批入洞游览游客控制在20人以内。“景区已经做足了准备,包括开展防疫检查、线路巡检、设施设备、环境消毒和入园模拟演练等工作。”万华岩景区主任唐征贵说,万华岩景区已全方位消毒防疫,安全设施全面排查,同时对所有干部职工都进行了专业的防疫安全培训,将给游客提供更放心、更安心、更舒心的游览环境。据了解,在疫情结束后至2020年12月31日,万华岩景区将对全国医护工作者和农村(社区)基层干部实行免门票政策。[责编:陈志杰][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爱会赢

你想看看3.55亿年前的石头吗?

你知道三亿年的石头到现在是什么样子的吗?在郴州的万华岩发育的母岩为距今约3.55亿年的石炭系下统石灰岩,今天就随小编来郴州的万华岩来看看这些古老的石头。万华岩风景区位于郴州市西南方十二公里处,是仍在发育中的大型地下河溶洞,属南方典型的喀期特岩溶地貌,以自然风光著称的风景旅游度假胜地驰名中外。万华岩洞穴空间的形成年代比较年轻,约100万年左右;而洞穴内钟乳石类景观的形成则更为年轻,在十万年之内。万华岩有悠久的洞穴考察游览历史,至少自南宋起即已留下丰富的诗词、题刻与游记资料。1985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进行系统探测和旅游开发规划与设计,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该所还在1988和2005年分别组织了中美联合探险队,对万华岩洞穴系统进行了探测,扩大了万华岩的知名度。经过风景区管理处多年的科学经营与管理,万华岩已发展成郴州市乃至湖南省重要的风景区,并屡获殊荣:1991年入选湖南省首批重点风景区;1993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3A”级景区;1995年,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列为科学研究基地;2001年,万华岩景区作为飞天山地质公园一个重要部分,与飞天山景区一起,成为我国第二批33个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员。三亿年以前的石头发展至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溶洞,里面各色的石头令人叹为观止,由一块母岩发展到今天的一个状态真的让人感到万物变化,世事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有时间一定要来万华岩看看这些奇石。

彼岸岛

我国复杂岩溶区高铁技术跃居国际领先

岩溶又称喀斯特地质构造,消除岩溶塌陷位移对工程的影响是世界级难题。经20余年积累拼搏,25日,我国“复杂岩溶区高铁综合勘察和减灾防灾”科技成果成功通过鉴定,跃居国际领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建了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崔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梁文灏、王思敬、多吉,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李文纲、许再良等11名学术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一致评定,由中铁二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高速铁路复杂岩溶勘察成套技术及应用》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牵头单位中铁二院自组建之日起,就与我国西南山区的岩溶难题苦斗,成昆铁路因战胜了一系列外国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难题,被称为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20余年来,中铁二院积累了大量在复杂岩溶区勘察设计的宝贵经验。记者在该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了解到,我国西南及邻区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裸露型岩溶区。世界岩溶区高铁已通车里程约5000公里,我国岩溶区高铁已通车3600公里,占世界岩溶区高铁的72%,其中2600公里由中铁二院完成,占全国岩溶区高铁的72.22%。结论认为,该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复杂岩溶区高铁综合勘察与减灾防灾的成套技术体系,为复杂岩溶区高铁建设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已成功推广应用到贵广、沪昆、贵南、渝昆、渝湘等高铁建设勘察设计中,有效规避了岩溶灾害风险,降低了复杂岩溶区高铁工程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具有应用推广价值。该研究创新构建了复杂岩溶区“空、天、地”一体的勘察技术体系,并把传统地球物理探测和钻孔探测相结合,革命性地发展了岩溶区探测技术,创造构建了复杂岩溶区风险评估体系,实现模型建造推演,并具备切实可行的灾害防治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使用该研究成果,已节省各类投资和费用超过16.45亿元。目前,我国岩溶区规划待建高铁还有约3000公里。(记者 谢佼)

彗星日

不看不知道,溶洞里除了五彩石头,竟有这么多奇妙生物!

本文来自:百度知道日报洞穴,是一处满是神秘的所在。小伙伴们外出旅游可能探秘过溶洞,那里边有很多五彩的石头“石笋”,但其实,除了石笋,那里边还有很多生物呢。明天是“世界地球日”,我们一起来探秘溶洞里的都有哪些奇妙生物吧!浙江碧云洞的大厅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摄影 / 张远海)溶洞里有哪些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洞口带,绿色植物生机盎然,但是由于洞穴空间和光照有限,因此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而灌木、藤本、高大乔木较少。弱光带通过洞口与外界相连,光照强度很小,湿度较大,种子通过雨水、风、动物等被带入洞内,且主要是耐阴湿的植物,如冷水花、凤尾蕨、苔藓、念珠藻、蓝藻等。黑暗带由于没有光,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因此这里没有绿色植物,只有菌类。有些植物由于对洞穴环境的适应,只能生长于洞穴中,离开洞穴环境则不能正常生长,如苦苣苔科植物。陕西汉中地洞河中的石笋(摄影 / 牧羊)溶洞里还有这些动物!洞穴动物最初的来源都是地表生活的动物,这些动物由于某种原因迁移到洞穴中,经过长期演化逐渐适应了洞穴环境。蛇、老鼠、飞猫、麻雀等经常在洞口带进进出出,它们叫偶居洞穴动物,偶尔进入洞内,不在洞穴环境中繁衍生存。麻雀,图/http://image.so.com/阳光不能直接到达的弱光带,是蝙蝠、金丝燕、斑灶马、蜈蚣等喜居洞穴动物的家园。它们既可在洞内黑暗环境中生活,也可在洞外生活,大部分的时间喜欢呆在洞里。在洞穴黑暗带,温度和湿度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是盲鱼、马陆、潮虫等常居洞穴动物(也叫真洞穴动物)的居住区。这里的动物经长期的进化,已完全适应黑暗的洞穴环境,失去了在洞外生存的能力。在所有的溶洞中,动物食物链都始于洞外世界,偶居洞穴动物、喜居洞穴动物和地下河水将动物尸体、蚊虫、粪便带入洞内,成为常居洞穴动物的食物来源。而且,洞内深处也存在弱肉强食的竞争。洞穴动物区分带示意图所以小伙伴们不要再以为,洞穴里除了石头就空无一物啦!撰文 / 张远海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次矣

火龙果富了口袋富脑袋(乡情村貌)

在自扁王基村冷库里,村民在整理火龙果。王永刚(右)与村民促膝谈心。村民正在摘火龙果。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山峡谷占全州面积的98%,全州54万人口中有一半多是傈僳人,分布在横断山脉1.4万平方公里的半山地带,长期与世隔绝。如今,中国政府坚定有力的脱贫攻坚行动,让无数怒江傈僳人告别了穷困。今年秋天,本报记者走进了怒江大峡谷,感受到了傈僳族人的脱贫勇气。一户一方案一边是刀砍斧凿的绝壁,一边是波涛汹涌的怒江,沿着泥泞的道路从怒江州所在地六库镇,驱车沿六丙公路蜿蜒20多公里后,泸水市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映入眼帘。记者首先见到的人,就是受中交集团党委组织部委派到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王永刚。2018年10月,王永刚离开工作生活了近30年的故乡,以一名扶贫干部的身份赶赴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云南省怒江州。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适宜耕作的土地面积少,发展基础差、产出率不高,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低,让这位七尺男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王永刚最初与自扁王基村结缘于2009年的“五四青年节”,他在泸水一中开展“中交集团捐建多媒体网络教室”团日主题活动,“当时这里的贫穷落后面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想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再回去看看,再为他们做点什么?”王永刚说。自扁王基村坐落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脚下,蜿蜒曲折的怒江从村边流过。全村600多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占了267户。“春种满满一山坡,秋收只有一笸箩”的怒江州,是全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至今还保留着“溜索”和“茶马古道”。在对贫苦户首次摸底过程中,蔡南文一家成了王永刚的“心结”。一面空心砖、一面木头柱、一块石棉瓦顶棚,三位残疾人在里面一住就是15年。第一次来到蔡南文家时,作为怒江当地人的普琦也着实惊了,“一家3口都是残疾人,这是多绝望的事情,这种情况怎么能脱贫?”普琦略感无力地望向王永刚,正好看见了王永刚湿润的眼眶。“一定要解决,而且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被深度贫困震撼的王永刚一回到村委马上行动了起来。那段时期,王永刚没日没夜地为这事四处奔波。3个月后,在政府、残联、企业等多方的努力和支持下,蔡南文一家的两层临街小楼终于建了起来。住房有了,王永刚还为这一家人做了更长远的打算。他先是帮蔡南文把新房一楼租了出去,保障一家人有固定收入;又联系公益机构帮蔡南文装上了假肢,让他重新站了起来。现在,蔡南文见人总笑,说起话来也底气足了。王永刚这次专门带记者实地参观了蔡南文一家的两层临街小楼,记者发现该楼地处商街,很容易作为商铺出租。楼周围地面已经作了硬化,上下整洁干净,整个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刚来到自扁王基村,王永刚便列出了保证2020年全村脱贫出列的一份“军令状”,自扁王基村共2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初来乍到,王永刚与村干部先是花了20多天时间摸底盘查,最终确认22户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王永刚与村干部商议采取“一户一方案”的措施来落地危房改造相关事宜。如今,这22户贫困户住房都已经改造完毕。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在王永刚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很多资料盒,里面装的都是当地贫困户的资料,从贫困户的家庭住址、致贫原因、联系方式到帮扶责任人、产业信息,十分详尽,他每天都要看上好几遍。“掌握了全村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便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和帮扶措施。”王永刚说。在去自扁王基村崎岖的盘山路上,有一块耕地“挂”在陡坡上,因为这块坡地状如灯笼,人们叫它灯笼坝。2016年10月,王永刚的前任、驻村第一书记王慧奇协调各方帮扶资金一百多万元建起火龙果基地。刚开始种火龙果这个项目时,就碰到了一大难事:火龙果种苗买好了,辅助种植的农业专家也请来了,村民们却不积极加入合作社。王永刚了解到,主要是因为怒江州从没种过火龙果,大山里的傈僳族乡亲更没有见过火龙果。王永刚就组织扶贫工作队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游说:“其实,咱村的日照、气候最适合火龙果生长,火龙果这种优质水果一年四季都结果,每个月可采摘,市场也能卖上好价钱。”“火龙果基地的建设资金是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请来的,不是贫困户就是交钱也不能加入;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不用交一分钱,火龙果卖出后就可以参与分红;贫困户还可以在基地打工,出一天工,挣100元工资。”终于,蔡南文的妻子文又凤等首批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了。由于火龙果的长势与收成直接与每个员工的利益挂钩,他们工作格外精心。为了让广大贫困户燃起对种植火龙果项目的致富热情,王永刚决定搞一次灯笼坝分红仪式。灯笼坝分红,在这个贫困山村还是破天荒头一次。钱虽不多,但在村民心中分量不轻。2018年8月,火龙果卖出了几千斤,收入3万多元,村里召开了分红大会,每户分得1000元。2018年12月,傈僳族“阔时节”即将到来时,灯笼坝再次分红。乡亲们身着民族盛装,唱起感恩歌,并将一套精美的本民族服装赠给王永刚。很快,主动要求加入火龙果合作社的村民越来越多,王永刚采用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形式,让火龙果基地越做越大。小小的灯笼坝从82亩扩大到了230多亩,成了怒江州最大的火龙果基地;村里还建起了两个大型养牛场;成立了一家经营农产品的村办企业怒江乡味经贸有限公司。2019年12月,自扁王基村实现整村脱贫。今年7月的一个好日子里,灯笼坝上挤满了老老少少,格外热闹。上午10时许,王永刚走上台,清了清嗓子:“乡亲们,2019年咱村产业帮扶项目效益不错,纯收入53万余元,今天给大伙分红啦!”全村267户贫困户838人,平均每户受益1327元,人均422元。“我种了几十年地,没想过自己还能成为股东。”傈僳族贫困户李义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已经是第三次参与分红了,这要感谢永刚书记,是他和村干部扶着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祝兴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年到头,一家四口,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得知情况后,王永刚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成员多次到祝兴妹家里,鼓励他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祝兴妹家加入了自扁王基村荣新火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今年7月份领到第一次分红。“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祝兴妹激动地说,她的改变全因王永刚的一句话。原来,在一次入户调查时,王永刚曾经鼓励过她“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鼓足干劲创造幸福生活”。没想到,这不经意的鼓励竟让她充满了信心和动力。看到此情此景,王永刚悄悄落了几次泪。大兴地镇党委书记李雪花说,“从北京来了两年多,永刚做了很多大事,皮肤晒黑了,头发也白了不少。”口袋富脑袋也在富起来跟着王永刚的步伐,记者来到了火龙果种植基地灯笼坝。在大中午火热阳光的照耀下,几位美丽的傈僳族妇女身着民族传统服饰,正在采摘成熟的火龙果。果园里,还有许多火龙果树正盛开着鲜艳的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怒江边构成了一幅十分艳丽的美图。这令几位同去的专业摄影发烧友激动不已。面对这么美的画面、这么好的风光,王永刚说,在乡村振兴规划中,他萌生了发展观光农业的念头。实际上,周围的村子有好多农户正在抓紧装修,准备发展农家乐。走入火龙果种植的地头,记者看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三代种植方式的不同。刚开始的种植方式是一株株火龙果散种,这造成了采摘、施肥的不方便。第二代的种植方式是一行一行的连片种植,便于施肥、采摘的半人工操作。目前,这里火龙果的种植又开始采取新的方式,主要是引进新的火龙果品种,对果实进行深加工等。王永刚向记者说,这得益于火龙果种植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今年4月开始,灯笼坝龙火果基地里,细心的村民发现,突然来了好几位陌生人,他们戴着大草帽,在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他们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罗为群博士团队,都是永刚书记寻来的“宝贝”。罗为群博士团队来了之后,王永刚带着他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跑。15天后,患上溃疡病的80亩火龙果治好了;40天后,40多名村民学会了新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治理技术;90天后,一个占地8亩的新品种育苗基地种上了新苗……“每天几乎都在改变,我算是彻底见识了科技的力量。”村民文又凤说。罗博士团队无偿提供的种植技术和品种,不仅改变了以往火龙果靠人工授粉的方式,减少了人工劳动,而且新品种产量高、口味好,储藏的时间也更长。在由中交集团援建的两个冷库里,记者看到,几位傈僳族村民正在抓紧包装发货,火龙果两天内就能发到上海。由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又不用农药、化肥,这里的火龙果十分畅销。被誉为致富带头人的祝荣新,是自扁王基村现任团总支书记,今年荣获“云南青年五四奖章”。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2017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中交集团的帮扶下,祝荣新成立了泸水荣新火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火龙果基地。合作社采取“公司 种植大户 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经营和分配模式,把全村贫困户267户838人纳入合作社,火龙果成为自扁王基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龙头产业,祝荣新迈出了带领乡亲一起脱贫致富的第一步。2018年,村里成立村办企业怒江乡味经贸有限公司后,祝荣新担任总经理。公司主要经营草果、核桃、火龙果等当地农副特产的生产和销售。截至目前,共为乡亲销售各类农副产品总额达220万元。用祝荣新的话说,傈僳人要彻底脱贫致富,在富口袋的同时,要让脑袋富起来。这两年,祝荣新组织了大批农村年轻人,到东南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他先后数次去我国火龙果主要产地广西学习溶岩地带的种植技术,还到上海和江浙地区考察冷库保鲜技术以及火龙果切片脱水加工技术。(本版照片均为杨烨摄)

顺其俗者

20余年积累 我国复杂岩溶区高铁科技跃居国际领先

新华社成都3月25日电(记者谢佼)岩溶又称喀斯特地质构造,消除岩溶塌陷位移对工程的影响是世界级难题。经20余年积累拼搏,25日,我国“复杂岩溶区高铁综合勘察和减灾防灾”科技成果成功通过鉴定,跃居国际领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建了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崔鹏,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梁文灏、王思敬、多吉,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李文纲、许再良等11名学术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一致评定,由中铁二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高速铁路复杂岩溶勘察成套技术及应用》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牵头单位中铁二院自组建之日起,就与我国西南山区的岩溶难题苦斗,成昆铁路因战胜了一系列外国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难题,被称为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20余年来,中铁二院积累了大量在复杂岩溶区勘察设计的宝贵经验。记者在该科技成果鉴定会上了解到,我国西南及邻区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裸露型岩溶区。世界岩溶区高铁已通车里程约5000公里,我国岩溶区高铁已通车3600公里,占世界岩溶区高铁的72%,其中2600公里由中铁二院完成,占全国岩溶区高铁的72.22%。结论认为,该研究建立了完整的复杂岩溶区高铁综合勘察与减灾防灾的成套技术体系,为复杂岩溶区高铁建设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已成功推广应用到贵广、沪昆、贵南、渝昆、渝湘等高铁建设勘察设计中,有效规避了岩溶灾害风险,降低了复杂岩溶区高铁工程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具有应用推广价值。该研究创新构建了复杂岩溶区“空、天、地”一体的勘察技术体系,并把传统地球物理探测和钻孔探测相结合,革命性地发展了岩溶区探测技术,创造构建了复杂岩溶区风险评估体系,实现模型建造推演,并具备切实可行的灾害防治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使用该研究成果,已节省各类投资和费用超过16.45亿元。目前,我国岩溶区规划待建高铁还有约3000公里。

化醇

灌阳文市镇田间现神秘大坑 专家称与岩溶地质沉陷有关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高磊盈 通讯员时荣林 周玉田)五月初的一个下午,灌阳县文市镇集全村小鲁自然屯内一条小溪所处的农田突然沉塌,出现不明大坑。大坑刚出现时,仅长3米宽2米,经过四十多天的扩展,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长约35米,最宽处约5米的大坑。这个大坑到底如何形成的?为何会不断变大?6月17日,记者来到文市镇一探究竟。轰的一声巨响 田间突现大坑17日中午,记者来到了灌阳县文市镇集全村小鲁自然屯,莫名出现的大坑就位于该村的农田间。记者在现场看到,大坑所处的农田位于一个群山环绕的盆地里,和一座名为门前山的小山紧紧相挨,据集全村文新荣副主任介绍,门前山里有很多溶洞,洞内的石钟乳非常漂亮。位于山脚的大坑目前已被有关部门围起了警戒线,大坑边还竖立着一块写有水深危险,注意安全的提示牌,大坑长约35米,最宽处约5米,呈现出不规则的弯曲状。大坑旁是一条3米宽的小溪,溪水由附近的山上流下,潺潺不断的流入大坑,受连日来的暴雨影响,溪水比较急促,坑内的水也非常深。刚开始根本没有这么宽,只是一个小坑,只有3米多长,2米来宽。文新荣表示,小鲁屯的这个坑最初出现在今年5月3日。据了解,当天下午三点多,他突然接到女村医文桂英的电话,电话里文桂英着急的告诉他,村里农田突然冒出了一个小坑,溪水全部都流进坑里了。文新荣闻讯后立即赶到农田附近,文新荣说,文桂英是从附近路过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沿着小溪循声走过去,才看到了突然冒出的坑。文新荣说,小坑出现的地方刚好截断了小溪,并形成了一个大的落差,溪水流入小坑,就形成了一个瀑布,哗啦啦的声音很大,离很远就能听得到。农田里莫名其妙冒出小坑,村民们议论纷纷,大家猜测,农田下方应该有一条暗河,在暗河的不断冲刷下,农田下的土壤被日积月累的冲刷掉,才形成了小坑。四十多天时间过后 小坑变成大坑由于突然出现的小坑距离自家农田比较近,务农时文新荣每天都要绕到附近看看。他说,从5月初开始,他是看着小坑一天天变成大坑的。刚开始坑虽然比较深,但是很小,之后就越来越长、越来越宽。文新荣说,刚开始坑内的水位比较低。之后,坑越来越大,水位也慢慢上涨。记者根据附近村民6月初拍摄的照片看到,当时整个坑已经扩展到了二十多米,水位也涨到了距离坑边2米高的位置。有时候坑里面还会有突突突的冒水的声音,有点像小喷泉。文新荣说。前几天,灌阳地区普降大雨,在接连几天的雨水冲刷下,大坑继续变宽变长,水位也不断上涨,甚至淹没了附近的农田,最近几日转晴,水位才慢慢下降。照这个趋势下去,这几天坑还会不断变大。文新荣指着大坑周围的几道裂缝说,目前大坑总共毁了四户人家的部分稻田,如果一直扩大,受影响的农户可能还会增加,再加上农田距离村民的住房也只有几百米,如果一直蔓延下去,恐怕会对大家的生活也造成影响。地质专家:与岩溶地质沉陷有关记者了解到,事发后,集全村的工作人员已经将事情向文市镇相关部门做了汇报。6月中旬,灌阳县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曾去到现场查看。17日,该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最近几天雨水较多,大坑内积水较深,还不能明确大坑成因,也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地下暗河。他们会等水位下降后,邀请市内的相关专家到场进行调查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员雷明堂告诉记者,初步判断文市镇农田的大坑应该是岩溶地面塌陷引发的,这种地质现象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常有发生。主要原因是地下有石灰岩而且石灰岩中有溶洞,溶洞内存在地下河,溶洞水位变化、流动,会把覆盖在石灰岩上面的松散土壤侵蚀、掏空带到溶洞里,最后就会形成地面塌陷区。雷明堂说。雷明堂分析称,受降雨量增大等因素影响,溶洞的水位在短时间内上涨,水流变大,会对本来就松软的周边土壤有进一步的冲刷,在这个过程中,小坑就容易被不断的冲刷成大坑。鉴于近期该地区连续降雨,仍存在被冲刷沉陷的可能,他建议附近村民应该做好防护工作,轻易不要靠近大坑。【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