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资源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全面展示土地、矿产、地质、海洋、测绘、林草等各领域工作取得的成就,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以“珍惜自然资源、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短视频征集活动。活动开始以来已收到了来自全社会各单位和个人的几百部作品,现精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01:10名 称:《印记》推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主要作者:王嘉瑞、梁楠、胡建超、和国磊、陈剑铭、张欣时 长:1分09秒该视频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反映勘探技术所自建国以来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短视频。视频记录了勘探人从老一辈到新一代不忘初心的历史传承,展现了现代勘探人的工作生活精神风新貌,表达了年轻勘探人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甘愿为我国地质事业奉献青春的美好愿景。从幻灯片转场到“印记”照片展,展示了各时期的所貌、团体活动、科技成果、野外工作情景等,体现了传承。
近期各地事业单位汇总一大波编制摆在你面前满足报名条件的小伙伴要错过吗?浙江 2018年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旅游委员会招聘4人公告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招聘10人公告 201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招聘5人公告 2018年浙江省宁波慈溪市周巷镇招聘29人公告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18人公告 2018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招聘15人公告 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招聘2人公告 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力社保局招聘公告 2018年浙江省杭州建德市招聘事业编制人员20人公告 2018年浙江省嘉兴嘉善县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2018年浙江省绍兴科技馆招聘6人公告 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气象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聘3人公告 2018浙江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2人 2018年浙江省绍兴市国土资源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聘3人甘肃 2018年甘肃省文博事业单位招聘9人公告 2018年甘肃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548人公告江西 2018年江西省信息中心招聘15人公告 2018年江西赣州经开区社会事务管理局招聘5人公告 2018年中国(南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招聘18人公告四川 2018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招聘79人公告 2018年四川省凉山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招聘公告 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招聘公告 2018年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事业单位招聘25人公告国家 2018年国资委直属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2018年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招聘24人公告 2018年国家铁路局市场监测评价中心招聘20人公告 2018年国家铁路局机关服务中心招聘公告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招聘13人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招聘8人公告 2018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招17人 2018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8人公告 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招聘公告 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招聘18人 201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招聘7人公告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招聘10人 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招聘15人公告 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6人国企 2018年云南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0人公告 2018年云南合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3人公告 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公司河池市公司招聘公告 2018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部分国有企业招聘23人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招聘公告 2018年红塔集团招聘131人公告 2018年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招聘44人公告广东 2018年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招聘公告 2018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委政法委招聘5人公告 2018年广东省中山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招聘公告 2018年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事业单位招聘27人公告 2018年广东省审计厅招聘20人公告 2018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土地开发所招聘公告 2018年广东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永平街道办事处招27人 2018年广东省珠海市市委宣传部招聘公告 2018年广东省中山市工人文化宫招聘2人公告 2018年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政府招聘28人公告 2018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事业单位招聘98人公告 2018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机关服务中心招聘公告 2018年广东省广州白云区鹤龙街重点项目办招聘3人 2018年广东省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区直机关招聘29人 2018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道路建设管理处招聘3人 2018年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土地整备中心招聘公告 2018年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办事处招聘公告广西 2018年广西梧州市藤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37人公告 2018年广西玉林北流市民政局招聘15人公告 2018年广西桂林市秀峰区部分机关事业单位招聘11人 2018年广西梧州市蒙山县事业单位直接面试招聘82人 2018年广西钦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招聘3人公告 2018年广西柳州市城中区财政局招聘2人公告 2018年广西防城港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招聘2人 2018年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乡镇事业单位招聘11人公告 2018年广西南宁市宾阳县财政投资项目评审中心招聘公告 2018年广西桂林市兴安县事业单位直接面试招聘13人 2018年广西来宾市接待办公室招聘公告 2018年广西河池市交通运输局招聘3人公告 2018年广西河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招聘公告 2018年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事业单位招聘81人公告 2018年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乡镇事业单位招聘8人公告 2018年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事业单位免笔试招聘6人公告 2018年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水利局事业单招聘公告 2018年广西百色市田阳县统计局招聘3人公告 2018年广西防城港东兴市国土海洋局招聘公告 2018年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事业单位招聘90人公告 2018年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乡镇事业单位招聘35人公告 2018年广西防城港市环境保护局招聘10人公告 2018年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8人 2018年广西河池市林业局招聘公告安徽 2018年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招聘公告 2018年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商务局招聘3人公告 2018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杨庙乡三资中心招聘公告 2018年安徽省淮北市行政审批代理服务中心招聘8人 2018年安徽省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招聘57人 2018年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商务局、信访局招聘30人 2018年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招聘事业编制人员 2018年安徽省省水利规划办公室招聘公告上海 2018年华东政法大学招聘管理教辅及辅导员39人公告 2018年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招聘公告海南 2018海南文昌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委员会招聘3人 2018年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公告 2018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招聘4人公告黑龙江 2018年黑龙江讷河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事业单位招聘14人 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科研所招聘3人公告 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局招聘18人公告 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道里区招聘61人公告 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市城市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4人贵州 2018年贵州省毕节市城乡规划技术审查中心招聘4人 2018年贵州省贵阳市广播电视监测站招聘2人公告湖北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招聘40人 2018年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审计局招聘5人公告 2018年湖北省武汉食品化妆品检验所招聘公告河北 2018年河北省唐山市高新区招聘12人公告 2018年河北省体育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招聘2人公告 2018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招15人 2018年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招聘8人云南 2018年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2018年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总工会招聘2人公告福建 2018年福建省莆田市图书馆博物馆事业单位招聘90人 2018年福建省龙岩市农业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2人河南 2018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招聘公告 2018年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事业单位招聘70人公告辽宁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招聘9人公告山东 2018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事业单位招聘40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环境保护局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2018年山东省青岛市专用通信局招聘4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事业单位统考招聘公告汇总(746人) 2018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事业单位招聘74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菏泽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招聘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事业单位招聘262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泰安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聘18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事业单位招聘190人 2018年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事业单位招聘385人公告 2018山东莱芜市市直及各功能区事业单位招聘137人 2018年山东省烟台高新区事业单位招聘15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市市直事业单位招聘1118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事业单位招聘141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栖霞市事业单位招聘293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莱州市事业单位招聘422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海阳市事业单位招聘353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事业单位招聘268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蓬莱市事业单位招聘182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事业单位招聘171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招远市事业单位招聘242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事业单位招聘80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曲阜市事业单位招聘230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市属事业单位招聘306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事业单位招聘605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事业单位招聘564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邹城市事业单位招聘600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事业单位招聘190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事业单位招聘423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事业单位招聘449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事业单位招聘181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事业单位招聘420人公告 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事业单位招聘233人公告重庆 2018年重庆市开州区事业单招聘10人公告 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非教学岗招聘50人公告 2018年重庆市忠县事业单位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20人吉林 2018年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文广新局招聘5人公告 2018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县直事业单位招聘50人陕西 2018年西安广播电视大学非教学岗招聘11人公告 2018年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行政服务中心招聘6人公告江苏 2018年江苏省学生体育协会招聘公告 2018江苏扬州市天安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中心招2人 2018年江苏省扬州市旅游局招聘3人公告 2018年江苏省南通启东市行政审批局招聘2人公告山西 2018年山西晋中市太谷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心招聘10人 2018年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事业单位招聘65人公告北京 201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为民服务中心招聘6人公告 2018年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招聘公告新疆 2018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网信办所属事业单位招聘15人湖南 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事业单位招聘26人公告 2018年湖南省永州市河长制办公室招聘2人公告 2018年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象山事业单位招聘20人 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招聘2人 2018年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事业单位招聘100人公告 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审计局招聘4人公告 2018年湖南省湘潭市创建办招聘4人公告 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水务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8人公告内蒙古 201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事业单位招聘369人公告 2018年内蒙鄂尔多斯达拉特旗苏木镇财政所招聘25人
近日,省勘查技术院顺利完成“苏皖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二维地震测量(2020年度)”项目,作为长江下游(安徽)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项目之一,能否及时完成验收将直接影响“十四五”期间后续项目进行。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专家组采用“云验收”的方式顺利完成该项目成果验收。该项目获“优秀”级评价。 专家组采取视频电话会议方式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了成果报告和各类成果资料,一致认为,该项目通过在安徽无为地区开展二维地震勘查工作,并结合地质、钻井资料对该地区页岩层厚度与横向展布、构造特征与改造进行了研究,优选了页岩气战略调查目标区,为无为凹陷构造、地层等井位部署和页岩气资源评价提供了高品质的基础性地震数据和可靠依据。 据了解,该项目部署二维地震测线5条,满覆盖长度106公里,涉及2个地市5个区县9个乡镇221个村庄,干扰情况严重。项目组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运行,秉承资料质量重于一切的理念,加班加点,坚守岗位,高度注重各工序管理,克服了水网密集、工农关系复杂、疫情汛情形势严峻、天气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有效降低干扰,优质高效圆满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任务。 省勘查技术院多措并举,拼抢进度,积极应对疫情给一线生产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全力确保实现“十四五”期间,长江下游(安徽)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开好局起好步。(勘查技术院 谭静) 【来源: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今年以来, 市科技局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四个一百”活动,制定了《持续开展“百家科研院所(机构)进唐山”活动实施方案》,围绕精品钢铁、大数据、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持续引进国内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第一季度引进13个科研院所、16个科技成果(项目),实现了首季“开门红”,有力推动了全市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广泛组织全市重点企业、科研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园区,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与市外重点科研院所(机构)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培育壮大创新主体。组织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与孔圣堂(唐山)制药有限公司签订了“抗炎药物生产工艺和产业化研发”项目合作协议,预计投产后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年上缴利税200万以上,可提供100个就业岗位;组织金石钻探(唐山)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签订了“5000米智能地质钻探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000米智能地质钻探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中有关5000米钻探装备集成试验所应用套管开展合作研究;组织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河北润农节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设施智能化灌溉施肥系统研发及其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预计实现年产智能水肥一体机1500台的生产能力,示范推广面积5万亩以上,新增销售收入6000万元,新增税收600万元。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把需求导向作为百家科研院所(机构)进唐山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知名科研院所与我市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力求合作项目引得来、留得住、扎下根、发展好。【来源:唐山市科技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谷德振(1914.8.13-1982.6.21),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谷德振先生连续开展工程地质研究三十多年,是我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学界杰出的开拓者、奠基人。曾任地质部治淮工程地质队长、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地质队队长、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地质总工程师、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等。从治淮工程、三峡工程到葛洲坝工程,从西南铁路建设、金川矿山到二滩水电工程,建国以来的多数大型建设工程都曾留下过先生的身影和足迹。此外,谷德振先生还从事过国防、核爆、核电站等工程地质工作,以及喀斯特、水文地质等专题研究。经多年实践,谷德振先生开创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分支学科——“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提出“岩体结构控制岩体稳定性”的著名论断,极大推动了中国工程地质的发展,为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谷德振先生涉足的主要工程立志求学谷德振,1914年8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密县(现新密市)谷垌村。1936年从北京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抗战爆发后,因病休学回乡任小学教员。养病期间还参加了密县抗日救国动员委员会、中国青年救国会的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5月离乡辗转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复学。师从孙云铸、王烈、袁复礼、谭锡畴等名师。同班同学有刘东生、顾知微、陈梦熊、郝怡纯、马杏垣、穆恩之、韩德馨,后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当时的求学条件很艰苦,各门课程教科书很少,仅有的书只能轮流传阅,靠听靠记,有时白天跑警报,要么带着书在山沟里找地方读书,没书就找野外露头讨论岩石矿物或者识别小构造。1942年谷德振从西南联大毕业,被四川地质调查所,先后受聘技佐、技士。在时任地质调查所所长的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的指导下开展区域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1944年11月,地质学界元老、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部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同事来到重庆,入住四川地质调查所。谷德振在重庆大学听了李四光作的《从地质力学观点看中国山脉之形成》和《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等学术报告,兴奋得夜不能寐,立志要学习地质力学,思考着如何将构造地质和地质力学相结合。在李四光滞渝养病的几个月里,谷德振在工作中有较多机会聆听李四光的教导,更扎实地学习和理解地质力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1969年李四光先生七十大寿师生合影(前排中为李四光夫妇,后排右四为谷德振先生)1946年,谷德振作为李四光的助手转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先后受聘助理员、助理研究员。重点研究了桐庐帚状构造、赣南山字型构造。并开展了不同粘土材料、不同含水量和不同糙度基底的构造模拟实验。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谷德振先生受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长春地质学院的董申保在一次回忆西南联大时说:“在联大我比谷德振高一年级,他学习非常认真,笔记做得好,人很随和,在班上人缘好,跟我们年级李璞、张炳熹、段国璋还有曹国权都处得很不错。在野外看露头特别仔细,记得一次跑警报,远处日机已经岀现了,他和曹国权还在一个谁也没在意的小露头上讨论。我们在山包上喊他们,没想到他们一口气就赶上我们,一起钻进了树林”。这里所蕴含的脚踏实地、明志奋发的精神,正是谷德振一生恪守之道。治淮工程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长期泛滥淤积。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域内洪涝灾害频发。“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十年九荒,多灾多难”是昔日淮河流域的真实写照,沿淮人民苦不堪言。1950年,政府决定治理淮河,提出上中下游兼顾,上游以蓄为主,中游蓄泄兼筹,下游以排为主的方略,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综合治理工程。1951年春,谷德振急国家所急,毅然投身于当时正在初创时期,力量尚为薄弱的工程地质研究中。担任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治淮地质队队长,进行相关的坝址工程地质勘查与测绘工作。1951至1953年间谷德振带领治淮地质队完成了10个水库及其大坝的工程地质勘查,编写了11份勘查报告,发表了3篇科学论文,为坝区、坝址、坝线的设计选址和基础处理等都提供了可靠依据。他们的工作深受治淮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和设计工程师们的肯定与支持。谷德振在治淮工程中做野外调查当时与谷德振一同工作的夏其发先生说:“谷先生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解决问题很果断。哪儿有地质问题,来龙去脉搞不清楚,淮委就找谷德振、戴广秀。谷先生很和气,平易近人,平时有说有笑。当时地质专业人员少,工作很紧,他对青年人更是和蔼可亲,在紧张工作之余,讲讲笑话,让他们开心。”(a)佛子岭水库(b)响洪甸水库已建成的淮河流域部分水库武汉长江大桥地质勘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千百年来,多少人在横渡长江的时候,都曾梦想过大江上建有一座桥。早在1913年武汉三镇就有建桥之议,且先后曾有4次勘察尝试,然而数十年过去,大桥仍在人们的憧憬之中。建设复杂的大型桥梁,不但需要精良的技术条件,还需要安全可靠的桥基。为了能够及时提供可靠的技术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1954年春,谷德振任地质部武汉长江大桥地质队队长,受命负责武汉长江大桥地质勘测工作。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地质剖面图在桥区地质条件不清楚,桥线上钻探揭示出的地质剖面不明确的情况下,谷德振带队到大冶开展区域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调査与比较,建立了桥址地质剖面和地层柱状图,弄清了桥基地质条件,减少了勘探工作量,为桥墩位置的确定与“大型管桩钻孔法”的实施提供了依据,突破了桥梁建设最困难的基础工程。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高度赞赏,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表示钦佩。武汉长江大桥全桥施工历时两年,于1959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谷德振先生强调“基础地质、野外调查是根本”,“区域地质背景不搞清楚,只搞桥基的勘探工作,是不能把问题弄清楚的”,这也是他一生所奉行的原则。三峡水利枢纽选址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江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千米。在重庆市的奉节县至湖北省的宜昌市之间为峡谷段,分别有瞿塘峡、巫峡与西陵峡,故称作三峡。上游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开发与治理长江是我们千百年来的梦想。早在1917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并组织了最早的三峡调查与勘测。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区损失惨重,中央提出了长江流域规划编制与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任务。谷德振即开始了他此后从未间断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论证与评价研究。1956年初,谷德振和侯德封、袁复礼、张宗祜等人与波波夫为首的苏联专家组成中苏地质专家鉴定委员会,对长江中下游相关水利枢纽区地质条件进行评估,谷德振与侯德封撰写了《中苏地质专家对长江水利枢纽的工程地质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1956年陪同中苏专家考察三峡(前排左一为侯德封,右二为袁复礼,后排左一为张宗祜,左二为谷德振)之后谷德振被地质部任命为三峡工程地质勘测队(简称三峡队)总工程师,开展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多个拟选坝址的工程地质勘查及库区渗漏问题研究等一系列工作。该项研究历经三年,研究成果于1959年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论文集(2):三峡专集》,为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地质论证与评价奠定了基础。1958年4月,谷德振撰写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问题》报告,就当时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南津关、三斗坪两个坝区比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以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的地质勘测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后改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特别邀请苏联专家到三峡考察。中苏两国专家就坝区选南津关灰岩区还是选三斗坪结晶岩区问题上发生争执。以谷德振为代表的中方专家们,多数认为南津关坝区的喀斯特发育特征较复杂,修坝的复杂程度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倾向三斗坪结晶岩区。苏联专家和部分国内专家则提出结晶岩区河床上存在深潭,说明有可能存在顺河大断裂,也有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倾向于选南津关灰岩区。双方各持己见,建议打过江平洞探查。考察后不久,长江流域办公室李廷绪副主任专门邀请谷德振、胡海涛、张咸恭、贾福海等专家围绕着要不要打过江平洞的问题进行研讨。会上谷德振带头表态支持把坝区选在三斗坪结晶岩区,没有必要打过江平铜。长办接纳了专家组的意见,推荐选用三斗坪坝址方案。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震局为顺江的深大断裂问题进行了大规模地震、重力与航磁等地球物理勘查,结果表明长江三斗坪结晶岩区确无顺江发育的大断裂。1961年国家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步伐。1975年在三斗坪坝区考察(左二为谷德振,左三为刘国昌)1971年5月,为建设三峡工程做实战准备,葛洲坝工程开工兴建。6月至9月,谷德振应葛洲坝工程联合设计团邀请,和商宏宽、杨志法等共赴葛洲坝工地考察。凭借着20年的水电工程工作经验和15年来对长江三峡地质背景的把握,谷德振又一次果断决定先搞清楚坝基现场的地层结构。由此发现坝区范围存在不同类型的软弱夹层,其中泥化夹层对工程的稳定性影响最大。从粘土岩矿物成分、层间错动和地下水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了泥化夹层的分布规律和将来库水位升高后的发展趋势。葛洲坝水电工程地质讨论会葛洲坝施工现场(左一为谷德振,左二为陈德基,左三为李毓瑞,右一为范中原)国际著名工程地质学家阿诺在1981年考察葛洲坝时,惊叹道:你们对软弱夹层是如何发现的?你们是怎样认识的?那么薄的层,你们却搞得那么清楚,我感觉你们很了不起!我们法国的马尔帕斯坝失事前,若也能发现坝基下面的软弱泥化夹层也就不会出现事故了。1981年冬阿诺考察葛洲坝区软弱夹层1981年1月4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工程胜利合龙。谷德振应邀出席了这一举国盛典,兴奋无比。他大半生对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描绘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壮丽景象梦寐以求。登上大坝,遥望上游,心中再次默默地吟诵毛主席的诗词,决定给刚刚出生的孙子起名为“谷平湖”,对后代寄予深情。葛洲坝水利枢纽1979年,三峡工程建设再次提上日程。5月,国务院指示召开了一次大型的三峡水利枢纽选坝会议。谷德振和刘国昌、戴广秀、刘广润、陈德基等地质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全体参会人员乘坐东方红36号轮船,冒着微风细雨,考察了现场。谷德振登上四楼甲板,扶栏眺望西陵峡两岸峭崖绝壁,回想三峡工程勘查的岁月,思绪万千,他曾带领着工程地质勘查人员,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跋山涉水,钻探,打勘探平硐,自1956年到1982年的二十六年间,数不清他去过多少次三峡,涉足多少个山峦深谷,流过多少汗水,仅参加重大科技论证会就不下10次,今日终于有了结果。他似乎已看到眼前耸立的三峡高坝。三峡大坝于1994年12月正式开工,至2009年全部竣工。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宏伟工程。三峡工程水利枢纽西南铁路建设1964年毛主席发出“三线”建设的号召,西南地区开始了大规模铁路建设。1966年国家科委成立西南铁路工程地质专家组,由谷德振任专家组组长,成员有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主任刘国昌、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工程师戴广秀和北京地质学院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张咸恭,另派国家科委七局秘书石书嘉配合。后来,为加快铁路建设,中央决定成立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谷德振任技术委员会专家组顾问。在任专家组组长与顾问期间,谷德振一年四季奋战在大西南的群山峡谷中,主持川汉铁路、襄渝铁路勘选与成昆铁路施工地质勘查工作。大巴山越岭隧道是襄渝铁路的咽喉工程,是穿越汉水与嘉陵江两大水系分水岭的深埋长隧道,长约20 km,为当时国内外最长的铁路隧道。该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喀斯特发育,地下水活跃。1966年伊始谷德振、孙玉科便组织地质所和铁二院等所内外力量组成地质攻坚战斗组,开展襄渝铁路大巴山越岭隧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联合攻关。当时在勘查区内,基本没有公路,有的地方连山间小道都没有,居民点也很少,在这种条件下进行野外作业,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据当时参与野外工作的实习生回忆:谷德振先生身体力行,穿草鞋与布袜,肩背地质包与资料,手拿地质锤,腰带上挂一个罗盘,后面挂个干粮袋,爬高山穿密林,天天如此,辛苦至极。队伍中年轻人的野外工作技能,很多都是这期间学到的。大巴山隧道喀斯特调查组(前排中为何宇彬,右二为车用太)襄渝铁路于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9年12月全线通车,铁路线总长度为859.3 km。已建成的襄渝铁路成昆铁路主要穿梭于川西与滇东山区,地质学上称其为南北构造带。该区山势陡峭,奇峰林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又有一系列不良地质作用,几乎各种危害工程建设的因素都有发生。恶劣的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的设计施工,无疑对专家顾问组也是一个挑战,即使对历经百战的谷德振来说也是从未遇到过的难题。经几十万修路大军六年多的艰苦奋战,成昆铁路于1970年7月1日正式通车。全线穿过了高温区、大风区、常年积雪区,有500 km长的线路通过了地震基本烈度Ⅷ-Ⅸ度区;战胜了大型塌方、围岩变形及隧道涌水、强烈的河流冲刷、山崩滑坡、泥石流、溶洞、暗河、流沙、瓦斯、岩爆等多种不良地质作用,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已建成的成昆铁路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的彭敏副总指挥曾说:“山区修路,工程地质太重要了”,“忽视地质带来多少的麻烦与浪费”,“山区铁路要地质选线!”。谷德振先生则谦虚地说:“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很重要,还是提综合选线,地质当先吧!”。与谷德振先生共事多年的张咸恭教授曾说:“谷德振在工程地质界威望高,他的研究,他的结论,诚信度都很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就是因为他对工程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和认真扎实的工作,他掌握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金川矿山工程地质金川矿是超大型硫化铜镍矿床,以镍为主,伴生有铜、铂、钴等18种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是中国三大多金属共生矿之一。矿山有五个矿区。金川矿区是与大庆油田同时立项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20世纪60年代始建并投产。196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下达金川(现甘肃省金昌市)886厂(今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工程地质研究任务,请谷德振即赴金川。到了金川,他和孙玉科与886厂相关同志一起考察了露天矿边坡裂缝分布情况,对龙首矿和二矿区作了地质踏勘,与886厂负责人共同商议了金川矿山工程地质研究计划。1970年3月至11月,谷德振、孙玉科、王思敬带领研究室同志15人之众赴金川,先后与886厂以及井巷公司、祁连山地质6队的同志们共同组成研究集体,开展金川矿山工程地质研究,历时近8个月。此后,金川矿山成为研究室矿山工程地质的研究基地。谷德振不仅和大家一道在露天矿施工现场观测边坡地质结构,而且亲自组织地质剖面详查。对采场上下盘边坡岩体结构分析、一区高边坡的精细测量与变形机制分析、龙首矿崩落角以及安全系数计算等综合研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计算确定的50°~40°最终边坡角为设计所采用。尽管随后开采期间出过开裂与位移,但直到闭坑都没有发生整体或较大规模的失稳。1970年金川矿区考察工程地质(左二为谷德振)谷德振还组织过一次横穿龙首山与河西走廊断裂带的区域性大剖面考察,旨在了解龙首山东段自震旦纪以后受控于深断裂活动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历史和新构造活动。在这次活动总结时他又做了一次针对剖面内容的地质力学分析讲演。最后他指出:如果我们局限在露天矿坑、井下巷道或者矿区几平方千米范围内,就很难把握好矿区工程地质评价,更谈不上区域稳定性分析。三年后,一位同志在进一步开展金川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时,深有感触地说:那次区域大剖面调查对这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谷先生的科学思想与科学行为的影响,比剖面本身还要大得多。金川矿山工程地质研究工作,是一次对“岩体结构决定岩体力学性质,制约工程岩体稳定性”这一理论框架的全面实践与提高的过程,是谷德振先生领导下工程地质学科发展的一次飞跃,确定了酝酿多年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的主旋律。金川露天矿全貌二滩水电工程1979年,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和成都分院曾在成都组织召开西南水能资源开发研究座谈会,谷德振派研究室同志参加会议,并提出“加快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和澜沧江的水能资源开发,重视开发前期的研究工作。可以从正在勘测设计中的二滩水电站入手,开展综合研究”的意见,与会议宗旨不谋而合。1980年3月,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与成都分院组织了院内外有关所校,与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中国人民解放军00300部队,签订了《加速二滩水力开发前期科研工作》协议。同时,推选谷德振为项目技术负责人。4月下旬,谷德振赴二滩工地,与项目组成员共同跑野外,看岩芯,钻探洞,看资料,分析二滩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6月,国家计委《雅砻江二滩水利开发可行性若干问题研究》项目正式启动。1982年元旦,谷德振、王思敬等从二滩工地赶到成都,主持召开了《雅砻江二滩水力开发可行性若干问题研究》项目各专题工作汇报与学术交流会。谷德振先生由于近两年患糖尿病,出差前又被诊断为“胃炎”,加上旅途奔波,更显得消瘦与疲惫,但他仍然坚持到会,仔细听取每个同志的汇报,并适时提问与指导。1982年3月9日,谷德振参加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工作会议,报告了二滩项目的进展,并作《工程地质与国民经济建设》报告。会后,二滩项目遥感资料的获取与成功应用,使他对这几年所想的横断山区经济开发的前期研究有了抓手。他又动笔作《中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研究设想:“横断山脉地区是一个很特殊的自然单元。这里蕴藏有多种多样的矿产资源,还有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四川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和云南的怒江、澜沧江,拥有我国水力资源的70%。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无疑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这个地区又是高山峡谷,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灾害很多。因此,有必要进行开发前期的科学研究。”已建成的二滩水电站学科建设领军者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各地渐渐兴起工程建设的热潮。地质部成立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三大地质学院成立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开始着手筹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考虑到要成立一个研究室,必须要有一位研究积累丰富、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中科院地质所决定从地质部调回谷德振。基于谷德振出众的工作成就,晋升谷德振为研究员。1957年3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批准地质研究所成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并任命谷德振为研究室主任。谷德振先生与侯德封所长(中)、张文佑副所长(右)一起仅仅十年的时间,在谷德振的亲自组织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快速成长为国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界重实践、富创新、有影响的一支科研队伍。1977年谷德振在北京西山某边坡考察(从左依此为谷德振,曲永新,古迅,徐嘉谟)在这支队伍中谷德振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王思敬、汪集旸分别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创立“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1962年谷德振在梅山水库库区岩体的调查与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岩体结构及其对工程岩体稳定性影响”的思想。1964年完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编写,结合地质力学理论总结了从治淮工程开始的十多年水利水电工程实践,明确提出“岩体结构控制岩体失稳”的科学论点,是创立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征途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1972年春,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抗震研究室署名,题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文在《中国科学》第1期发表,正式宣告“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新学科的诞生。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谷德振先生能把他的经验和理论方法写成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后来因为一直出差,写书的事总被搁置,从1977年才开始腾出时间编写。大约经过2个多月的梳理,谷德振提出了编写思路和提纲。谷德振指出,这本书应该是包括大家(包括所内外工程地质界同仁)长期的工程地质实践和丰富经验的总结,是一个集体创作。虽然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以典型工程总结为主体的写法不同,但我们所写的要有工程实践所支持,人家拿到手要用得上。要做到用得上,就要在许多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把当前的工程地质研究往高里提。努力做到全面地阐述“工程岩体稳定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岩体内在结构”的基本观点。从工程地质学出发,应用地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把岩体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性质搞清楚;再用岩体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裂隙岩体在外部荷载或受力条件下的变形过程和破坏机制,给出岩体的物理状态和力学属性,并结合工程要求,做出稳定分析计算和评价。1977年4月开始编写工作,研究室对此事特别关注,王思敬、许兵、李毓瑞等同志安排时间协助谷德振的著书立说。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周文辅先生数次来所,及时帮助解决一系列具体的技术问题。集中精力工作了一年多,渡过了最长的室内工作时期,1978年10月《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专著脱稿,交付出版。周文辅先生负责进行了编辑加工,终于1979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出版发行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198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77~1981年度获奖的地学类著作仅7册,其中包括黄汲清等人的《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李善邦先生的《中国地震》,杨起先生的《中国煤炭地质学》等大部著作。《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于1983年5月第二次印刷,总印数达1万3千多册,印数之多在科技专著类书籍中少有。自这部专著出版问世以来,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多部工程地质、岩体力学的高等学校教材所吸收。有关岩体结构分类为相关的国标、军内和部颁规范所采纳。国际交流与合作从1979年开始,谷德振等老一辈科学家准备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讨专委会组建和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1979年11月,谷德振在苏州主持召开首届全国工程地质学术会议,宣布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任第一届主任委员。随后成立国家小组,正式加入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第一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部分代表合影1980年5月奥地利地质力学派创始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名誉主席缪勒来华访问讲学,谷德振等人陪同去南湾水库与二滩水电站工地考察。奥地利学者缪勒来华讲学(从右到左为谷德振,缪勒,王思敬,陈宗基)1980年7月,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规模很大,世界100多个国家5000余人参会。会议共分20个专业组与7个专题组进行交流。谷德振受国际工程地质协会的特别邀请,参加了第16(工程地质与建筑材料)与第17(自然灾害)两个专业组的交流与讨论。此后,协会正式接纳中国为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国家小组,谷德振任中国国家小组第一任主席。谷德振赴法国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会议期间,谷德振把自己的专著《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一书赠送给国际著名的工程地质专家们,向世界宣传中国工程地质学的成就及自己的学术观点。1981年10月,谷德振、王思敬应奥地利地质力学学会和缪勒教授邀请,于10月7~10日参加了奥地利萨尔茨堡第30届地质力学讨论会。谷德振、王思敬等参加第30届地质力学讨论会1981年11月国际著名工程地质学家、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阿诺来华访问,组织学术报告,谷德振亲自陪同考察三峡坝区与葛洲坝施工现场。谷德振先生陪同阿诺访问考察大师永逝1982年5月4日,本来就有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谷先生,出现潜血。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病情只是略有好转,并没有脱离危险,他不得不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病重期间他写下壮丽诗篇:“冬去春来穿梭般,祖国山河逐日暖;跋山涉水汗透衫,抚胸问心聊自安。”同时也留下遗言:人老病死规律在,视死如归心开怀;形式纪念不需要,尸灰壮地岂不好。为自己的人生画下了圆满的句号。1982年6月21日凌晨,这位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献身科学,呕心沥血的“人民的好科学家”在北京与世长辞,结束了光辉灿烂的地质生涯。文章及图片来源:《谷德振地质生涯》美编:赵亚楠
【道德模范光明礼赞】想象一下,在地表向下开孔,人类向内自由落体,将会发现什么?地下1米,深深浅浅的地鼠洞穴率先映入眼帘;地下200米,煤矿井内明晃晃的探照灯有如夜空中的万千星点;地下500米,各类金属矿藏“显山露水”、千奇百怪;地下1000米,“工业血液”石油日夜奔流不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普遍使用的纯机械式钻机,只能推进到地下500米至600米深,且速度极慢。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成为一名钻探工人,那时仍难以突破800米。而今天,已是大不一样,我们将地质岩心钻探深度从1000米推进至3000米,现已推进至5000米。”全国道德模范、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感慨地说。2020年3月,由朱恒银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5000米多功能变频自动钻机,亮相新疆克拉玛依玛湖油田。鏖战200余日,捷报频传,开钻6口井,完井5口,共完成进尺19549米,最高日推进速度达700余米。深度,从1000米以浅至5000米以深;速度,从每天数十米到每天数百米;力度,从机械式、半液压式再到全液压式、变频自动式;角度,从直孔到可以弯曲、分枝、对接。“地质神兵”朱恒银的奋斗史,既是一部技术创新史,也是一部中国地质钻探从后进到赶超、再到领跑的变迁史。“初心就是为国找矿”钻探是一门苦差事,一年多半奔波在野外,天作盖地为庐,满手油污、浑身泥浆是常态。而朱恒银一干就是44年,即使年逾花甲,依旧坚守岗位。坚持源自热爱,热爱始于担当。“我的初心就是为国找矿,找大矿,找富矿。”朱恒银说。走过缺煤少油的艰苦年代,当年国家资源能源匮乏程度之深,朱恒银深有感触。他刚参加工作时,我国钻探全行业处处被外国掣肘,“钻头、钻杆等关键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当美国掘地2000米已是‘家常便饭’时,我们却依然被远远拦在千米关口之外。”朱恒银回忆。1977年10月,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朱恒银,随队在安徽霍邱铁矿钻探现场施工。一次夜班交接时,钻头突然被钻孔内的碎岩块卡住,“老班长”当即强力拉提钻杆,却不慎拉断钻机底脚螺丝,钻机瞬间倾翻,一下将“老班长”弹飞。当时,机房柴油机背憋熄火,发电机停止运转,机房漆黑一片。“我赶紧提起‘小马灯’,在钻塔角落找到‘老班长’后,发现他头部血流不止,已经昏迷。尽管后来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老班长’不得不永远告别钻探工作。”正是那个夜晚,深深地刺痛了朱恒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国内钻探设备技术的落后面貌”。手抬肩扛机械翻山越岭,他从不喊累;夜宿报纸糊窗的土坯房,甚至牛棚,他从不叫苦;设备落后老化,安全事故常发,他也不害怕。无数个在荒山野岭的不眠夜,真正让朱恒银焦虑不安的,是自己理论生疏、技能匮乏。1978年,朱恒银考入安徽地质职工大学,潜心研修探矿知识技能。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在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地质队,再次面对荒山,“老班长”的话在他耳边久久回响,“目之所及也许荒凉,却埋藏着无尽宝藏,我们是国家建设的‘地质尖兵’,从事地质找矿是我们的无上荣光”。“立足岗位的小改小革为重大创新奠定基础”“都说‘上天不易,入地更难’,作为一项‘隐蔽工程’,入地究竟有多难常常不为人知。”朱恒银表示。地层是“有生命的”,它们千变万化、复杂多样。实际施工中,岩层软硬不均或松散破碎,钻探需要适应各种困难环境,“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钻机每向地下推进100米,地下温度就会上升3℃左右,到地下5000米时,温度可达150℃之高;向数千米处推进,小小钻孔内有千钧阻力,扭矩过大常常拧断钻杆……“钻探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地球深部奥秘的持续探索,集成了一个国家现阶段内的先进科技成果,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朱恒银说。对钻探设备技术的极致追求,激励着朱恒银不断向创新高峰攀登。“朱教授职业生涯的第一项小发明创造,就是因为我。”313地质队职工刘金保回忆道。1984年,刘金保担任钻探施工现场泥浆操作员,当时泥浆搅拌技术十分原始,往往需要进行人工搅拌,劳动强度巨大。望着工友们满身泥浆且效率不高,朱恒银急在心里。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研发了一台水力泥浆搅拌器。投入使用后,实践证明这台机器不仅搅拌均匀,速度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将工人从人工搅拌泥浆中解脱了出来。朱恒银的创新之门就此打开。随后,他在钻探施工岗位上,先后研发成功了8项“五小”成果,并得以充分应用,相继获得各级“五小”成果奖。“创新是积累的过程,立足岗位的小改小革是本分,也为日后重大创新奠定了基础。”朱恒银如是说。常年扎根一线,朱恒银有自己的“创新观”。“工作岗位上,创新须务实,要立足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难点,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及安全性,力求短、平、快”“有些看似微小的创造,往往可能赋予钻探工作较大的改变”“钻探器具创新必须经历百次试验,确保人身和孔内安全,才能推广应用,不是写篇论文就了事”。“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找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越钻越深?“首要目的依然是找矿,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找什么。”朱恒银表示,“地质出思路,物探圈靶区,钻探去验证。”通过钻探,可以了解矿藏种类、具体部位、面积大小、储量多少、开采难易等关键信息,为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2006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伴随着进口矿石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找矿成为当务之急。当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新一轮地质找矿中,“攻深找盲,摸底探边”成为重点。探索深部找矿,钻探技术是关键。然而,当时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仍在1000米左右徘徊,钻探装备、工艺无法满足要求。当时从国外进口的车载式钻机,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适用于国内山区、农村道路。“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必须要符合国情需求”,朱恒银倡议要自主研发适应我国深部钻探需求的特色钻探装备。一年后,他率先提出了深部矿体勘探钻探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究项目,带领团队研发了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和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钻具及工艺技术。2010年,朱恒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钻探装备,在安徽霍邱铁矿首创了我国小口径绳索取岩心钻探2706.68米的最深纪录。随后,突破了大于3000米的找矿深度,建立了入地3000米深部岩心钻探技术体系,将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深部岩心钻探的领跑者。在霍邱深部,朱恒银团队发现了储量位居全国第五的特大型铁矿;在安徽金寨,找到了单矿体储量世界第一的金寨沙坪沟特大型钼矿,经济价值达千亿元。如今,伴随着国家资源能源需求的提档升级,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趋重视,寻找地下新型能源,如页岩气、干热岩、煤层气等,已成为时代新课题。“我们最新自主研发的5000米多功能变频电动钻机,正是为此而生,它显著提升了钻机的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目前仍在试验阶段,相信将来一定可以大展拳脚。”朱恒银对此充满信心。“向地球深部进军至最后一刻”除找矿之外,钻探还能为地质学研究提供强大支撑,通过地层分析,揭示人类“脚下的秘密”。与此同时,钻探已经深度融入社会服务:监测地下水、预警地质灾害、防范煤矿安全事故、控制矿区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这一“幕后英雄”。“目前,钻探行业已经由以单纯找矿为核心,逐步转变为以找矿为主、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朱恒银说。2004年,朱恒银受南京师范大学委托,带领队伍承接了《江淮下游新生代晚期环境变化研究》钻探项目。施工地点位于江苏泰州,当地地层条件复杂,属较典型的特殊地层。校方要求钻探施工采取原状样岩心,全孔岩心采取率不低于90%,且保持岩心的原状结构,无扰动、无污染。高要求一度让项目停滞不前,而当时,朱恒银却因为手术住进了医院,只能躺在病床上坚持修改取心钻具设计和施工方案。为了解决钻探原状样取心难题,手术刀口还未拆线,他就偷偷溜出了医院,赶到施工现场,继续攻克难关。最终,由于钻探原状样取心技术的突破,钻孔终孔深度达754.76米,全孔原状不扰动岩心样采取率达97%,顺利完成取心,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启动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2009年,朱恒银带领团队承担了科学钻探3号孔施工任务,该孔布置在汶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所钻地层历经多次强烈地震,岩层支离破碎,地层应力大,易造成钻孔缩径、坍塌、涌水、漏失等情况,属国内外罕见的复杂地层。施工中,余震时有发生,钻孔钻进至1175.40米处与1186.77米处均发生了孔内事故,进展缓慢,一时举步维艰。“不啃下这块硬骨头,决不收兵!”朱恒银下定决心。最终,他带领团队相继攻克了极为复杂的地层钻进、大直径取心、高应力下钻孔护壁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确保了岩心的原状样和94.6%的岩心采取率,实际钻进深度超过原设计孔深1200米,达到了1502.30米,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评价。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就是挑战未知,只有把埋藏在地下的实物岩心取出来,才能揭示地壳的真实面目。而钻机只要一开动,就不能停,20多个春节,朱恒银都是与工友一起,守在钻机旁度过。“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向地球深部进军至最后一刻。”朱恒银说,“从前是‘摸着钻’,后来是‘算着钻’‘看着钻’‘变着钻’,现在,‘自动钻’研究刚刚起步,真正实现钻探人工智能化,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地学部杰青建议资助人选简介张爱铖张爱铖南京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2019.01-2020.12中科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日本Hayabusa2计划返回样品分析团队成员2011.7-2013.6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合作导师:Hisayoshi Yurimoto教授)2010.5至今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14年获得博导资格)2008.11-2009.5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Lawrence A. Taylor教授)2005.6-2010.4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创新副研究员(徐伟彪研究员课题组)2001.9-2005.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矿物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汝成教授)1997.9-2001.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质学本科生曾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徳封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入选南京大学“登峰人才计划”。目前,主要从事行星物质科学研究,探索太阳星云和行星演化的过程与历史。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AmericanMineralogist,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3篇。冯晓娟冯晓娟冯晓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职称:研究员学习经历:2003年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进行博士后研究。任职经历:2012年3月入选“国家引进人才计划”2013年加入植物所成立碳循环与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组2014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植物生态学报》编委、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Geochimicaet Cosmochimica Acta,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的审稿人;并受邀担任2016年Goldschmidt大会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召集人(co-ordinator)。主要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分子地球化学方法的开发与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利用生物标记物、二维核磁共振、有机单分子碳同位素等分子水平的地球化学方法,结合生态系统控制实验和野外采样技术,研究陆源有机碳在陆地、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以及跨系统输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饶莹饶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职称:教授研究方向:地震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学习与工作经历:2017年-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2010-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副教授2007-2010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Research Associate2004-2007年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2000-2003年硕士,中国科学院力学所1996-2000年学士,清华大学荣誉-奖励:2016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王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同年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骨干成员),其本人还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的骨干成员2010-2012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进行学术访问,主要从事积雪中黑碳、沙尘等吸收性粒子的理化、光学特征研究2003-2009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系本科生研究领域和兴趣积雪中黑碳等粒子的理化、光学特性研究沙尘暴特征研究局地大气污染特征研究大气中吸收性粒子的物貌特征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在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区开展了多次大范围季节性积雪特征的现场观测试验,在Bull. Amer. Meteor. Soc., J. Geophys. Res.以及Atmos. Environ.等SCI以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被SCI刊物总引用410次,其中他引275次。相关研究工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洲区域评估报告、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进行了多次引用和高度评价,并被邀请为大气科学领域多个期刊的审稿人。丁巍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海底环境与地球动力学教育与研究经历:2014.10-2015.1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洋地质学访问学者2013年12月-今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10-2011.4 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海洋地质学访问学者2005.7-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学副研究员,研究员2003.9-2005.7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后1998-2003,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博士1994-1998,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学士刘传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研究经历:2015.01-至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5.07-2015.09,台湾大学,访问学者2014.11-2015.05,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访问学者2010.01-2014.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所2007.07-2009.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1.09-2007.0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09-2007.06,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赴外研修1997.09-2001.07,焦作工学院,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蛇绿岩成因及其与大洋岩石圈的对比洋壳增生机制与演化过程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时代与演化迄今总共已经发表SCI文章56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EPSL、Geology和Lithos等国际地学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26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基金面上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荣获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科技奖、2014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14年中国地质学“银锤奖”、2015年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2019年“孙贤鉥”奖。目前担任Scientific Reports、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s、Ofioliti和《地学前缘》等学术刊物的编委。赵坤南京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1994-1998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本科1999-2004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博士2004-2007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讲师2007-2010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副教授2011年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导2005-2006年两次至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短期访问交流,从事多普勒雷达台风观测研究.2008-2009年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风暴预报中心(CAPS)访问学者,从事雷达资料同化方面的研究。2012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气象学会《雷达委员会》、《台风委员会》、《数值预报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气象学会;《雷达委员会》委员,中央气象台预报团队专家, 《气象科学》常务编委研究方向,雷达气象,中尺度气象王孝磊南京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1979年8月生,河南郾城人。200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7月留校任教。2006年8-10月,在澳大利亚Macquarie 大学GEMOC进行合作研究;2007年5-8月,在香港大学(HKU)进行合作研究。2006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7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008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8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2010南京大学第六届“我最喜爱的老师”2011南京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A类)2010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2)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被SCI收录18篇,另参与编写、出版研究生教材1部。童美萍北京大学教育与研究经历:1995.09-1999.07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学士1999.09-2002.03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2002.08-2006.08 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博士2006.08-2006.12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博士后主要从事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工作。主持了土壤-地下水中胶体迁移动力学、微生物与纳米材料在复杂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等多项重要项目,发表《Influence of Perfluoro octanoic Acid on th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Behaviors of Bacteria inQuartz Sand》等60余篇文章。石振清华南理工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北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学士(1998)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硕士(2001)美国特拉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博士(2006)2015-至今,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2011-2014,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农作物与土壤系,助理研究教授2009-2010,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环境健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7-2008,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地球化学部,博士后2006-2007,美国特拉华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系,博士后环境土壤化学、重金属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预测模型、天然有机质和矿物动态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环境修复技术倪彬彬武汉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1996/9-2000/6:武汉大学无线电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0/9-2002/8: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获硕士学位;2002/9-2005/6: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5/10-2007/9: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一站博士后2007/10-2009/1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二站博士后2010/1-2013/12: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3/4-至今: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空间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作为中方代表参加第一、二届“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空间科学青年领军人物论坛”;2015年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国际权威期刊《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优秀审稿人奖”;武汉大学十大杰出青年;201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学家奖张健中山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2003年9月-2007年8月:香港大学, 地球科学系, 博士 (构造地质学)2000年9月-2003年8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构造地质学)1996年9月-2000年8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本科(构造地质学)2013 - 2015: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系统科学课程,2010 - 2013: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2010 - 2012: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2008: 加拿大,2007: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2005:澳大利亚, Curtin University,SHRIMP离子探针培训2004:荷兰,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全球前寒武纪演化> 证书课程2003 - 2004:德国,Mainz University, <Microtectonics> 证书课程2003 - 2007: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 PhD2000 - 2003: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助理长期从事前寒武纪特别是晚太古代至早元古代构造、造山带的变形期次与样式恢复和大地构造演化,以及与造山带构造紧密相关的成矿机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涉及野外地质填图与测量、显微构造、地壳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变形特征,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以及三维地质理论建模付永硕北京师范大学职称:教授教育与研究经历:2007.10 – 2012.07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博士2004.07 -2007.09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硕士1999.09 -2003.07 山西大学,环境工程,学士2017.11-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1.植被物候学:利用自然和控制实验,研究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2.生态遥感、生态系统生态学:近地面和卫星遥感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3.大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涉及数据分析、建模等;4.植被水文过程:重点关注植被动态对陆地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影响周波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职称: 教授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东亚气候变异机理与预测、极端气候事件、大尺度环流系统和气候模态/大气涛动等方面的研究,在气候变化机理与预测预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揭示影响台风、旱涝、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性气候的若干重要变异过程,特别是Hadley环流、中高纬气候模态、海温等的影响及机制,提出预测新信号;2)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不确定性,给出我国暴雨洪涝、高温、暴雪、霾污染等的风险格局;3)预估热带环流系统、东亚季风系统、中高纬气候模态的未来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耿江辉武汉大学职称: 教授教育经历:2007/09–2011/01,英国诺丁汉大学,诺丁汉空间信息研究所,博士2004/09–2007/09,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硕博连读2000/09–2004/06,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学士工作经历2015/10-至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2015/04 –2015/09,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Project Scientist2012/01-2015/03,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Green学者及博士后2011/01-2011/12,英国诺丁汉大学,诺丁汉空间信息研究所,创新研究员(博士后)近五年来受到著名的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美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科学联盟UNAVCO和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的邀请做大会口头报告,并受邀加入IGS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工作组,担任16种国际SCI期刊的审稿人。2008年荣获英国皇家导航协会的‘New Navigator’奖励称号,2009年荣获美国导航协会优秀论文奖,2009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留学生称号,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和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六)。目前发表SCI论文17 篇,Google引用量500多次。孙颖国家气候中心职称: 研究员孙颖,女,博士,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业务首席。自工作以来,在科研业务方面紧紧围绕气候和气候变化前沿领域,对全球变暖情景下中国和全球极端事件、降水特征和亚洲季风等的变化及相关物理机制等问题有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获得一系列新的重要研究成果。自工作以来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论文20余篇。曾获美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基金资助,获得国际青年科学家气候变化会议最佳论文奖、2008年度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科学家研究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度最佳论文奖等。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业专项以及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项目等课题研究,多次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攀登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刘忠方同济大学职称: 教授教育背景:2005.09-2008.07: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专业,博士2002.09-2005.07:山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硕士1994.09-1998.07:山西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本科工作经历:2014.07-现在:同济大学,教授2014.04-2014.07:天津师范大学,副研究员2011.10-2014.03:东京大学,JSPS博士后/特任研究员2009.02-2011.09:普渡大学,博士后2008.07-2009.01:天津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1.海气相互作用2.同位素水文古气候3.气候遥相关董云伟中国海洋大学职称: 教授董云伟,博士生导师。董教授致力于研究潮间带生物生化适应机制、生理调节策略以及生物地理格局变化。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IF= 4.092)和AnthropoceneCoasts 编辑,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生理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学术委员;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实验与观测站学术委员会委员。在Science、Nature、PNAS、Proceedings of RoyalSociety B、Molecular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文章曾被选为FunctionalEcology和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杂志封面。发表文章被引用1500余次。李晓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职称: 研究员教育背景:2008-04--2010-01 德国汉堡大学博士2006-06--2010-01 德国空间宇航中心(DLR) 博士研究生2002-09--2010-06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1998-09--2002-07 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学士学位工作简历2020-03~现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 中科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10~现在, 海南省地球观测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2014-02~2020-03,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研究员2010-02~2014-01,德国空间宇航中心(DLR), Research Scientist2006-06~2010-01,德国宇航中心, Young Research Scientist社会兼职2019-11-01-今,国家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海洋专委会, 秘书长王栋中国海洋大学职称: 教授王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海洋工程地质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岛礁岩土专委会副主任。教育与工作经历:1992-1996山东工业大学,水工结构,本科1996-2002大连理工大学,岩土工程,硕博直读2002-2007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讲师2003-2005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ustralia, Research Associate2007-2016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Australia, Research Fellow and then Senior Research Fellow2016-中国海洋大学,二级教授研究方向:海洋岩土工程:近海自升式平台桩靴,深海锚泊基础,海底管线,水合物开采海洋地质灾害:原位勘察,海底滑坡触发机理与灾害评估岩土力学数值模拟:大变形有限元,物质点法侯居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职称: 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10月-现在华盛顿大学,气候变化项目与海洋学院(Programon Climate Change and School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9年1月-2009年10月,博士后Fellowship德国HanseWissenschaftskolleg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09年8-9月, HWK Fellow 访问学者加州理工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Power,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年8月-2008年12月,博士后美国国家海洋科学加速器质谱中心与WoodsHole海洋研究所(National OceanSciences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Facility, Woods Holes OceanographicInstitution),2008年1-7月,研究助理布朗大学地质科学系(Department ofGeological Science, Brown University),2003年9月-2008年7月,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9月-2003年7月,研究助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998年9月-2003年7月,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1994年9月-1998年7月,学士研究方向: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环境变化袁松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职称: 教授曾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资助(2015)、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2017)。主要从事地下水环境过程与修复研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地下水环境中活性氧(超氧、过氧化氢、羟自由基)的分布规律、水文/生物地球化学产生机制与环境/生物效应,(2)二价铁矿物有氧条件产生活性氧机制及其引起的氧化效应;(3)基于强化产生活性氧的地下水修复新机理与新方法。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Web of Science累计他引2000余次。教育和工作经历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08-访问学者:美国NortheasternUniversity,2011.09-2012.09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原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08-2011.07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02-2010.07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7.07-2010.01博士:环境工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09-2007.06硕士:环境工程专业,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09-2004.06学士:应用化学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1997.09-2001.06胡斯勒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卷云冰晶粒子的光散射计算及云微物理过程的研究。《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EEE Transection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Applied Optic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等15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教育背景/科研工作经历:2015/09 - 至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0/04 - 2015/08 日本东海大学特别研究员(博士后)2011/03 - 2012/04 日本千叶大学环境遥感所合作研究员2000/10 - 2001/10 日本鸟取大学教育学部短期访问(国费资助)2004/04 - 2010/03 日本千叶大学大学院地球生命圈科学,理学博士1999/09 - 2002/07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1995/09 - 1999/07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学士自2010年开始负责开发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气候观测卫星 GCOM-C的大气云产品,参与撰写了GCOM-C卫星云产品算法技术档案(ATBD)。开发了5种典型卷云冰晶模型的光散射属性数据库,提出了从不同形状的冰晶模型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模型来反演卷云微物理参数的方法,并利用POLDER多角度遥感数据证实了选择代表性冰晶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提出的Voronoi非球形冰晶模型被证实能够有效反演全球尺度的卷云微物理参数。葵花-8(Himawari-8)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传感器的卷云官方算法也采用了Voronoi非球形冰晶模型。目前,正同MODIS和POLDER云产品的科学团队合作,研发并评价GCOM-C卷云冰晶模型的有效性及卷云产品的精度。张恩楼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科研经历2013年1月至今任研究员;2009-2010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地理系荣誉研究人员。中国第四纪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会员,《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编委。2004.02-2005.02,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访问学者2002年和2005年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分别获理学(自然地理)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研、副研究员,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原长春科技大学),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工作;研究领域: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微体生物化石(摇蚊幼虫亚化石)与环境演变定量化研究。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参加973、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科技部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先后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王一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2014.12~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期间曾访问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2009.12~2014.12,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期间曾3次访问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2006.03~2009.12,先后在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英国石油美国分公司(BP America Inc.)从事勘探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员。2001.09~2006.01 清华大学力学系同时获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1997.09~2001.07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学术任职Geophysics 编委(Special Editor)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专刊编委(Guest Editor)Interpretation 专刊编委(Guest Associate Editor)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andEngineers (EAGE) 教育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Ecation Committee)研究方向:勘探与油藏地球物理、储层地质力学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国家青年973项目,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项目2项,项目负责人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项目2项,项目负责人中海油研究总院项目1项,项目负责人沙忠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 2018.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导;● 2018.04-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处处长;● 2015.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2013.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重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进化课题组组长;● 2005.07-2015.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助研,副研;● 2002.09-2005.0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 1999.09-2002.0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昆虫分类,硕士● 1995.09-1999.07,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物保护,学士长期从事海洋甲壳动物系统学研究,订正了十足目鼓虾科物种鉴定的形态依据,厘清了中国海鼓虾科(16属145种)和寄居蟹总科(5科36属153种)的有效种,并修订了对虾总科高级阶元的分类系统;围绕区域性底栖甲壳动物多样性,澄清了黄海底栖端足类和胶州湾底栖甲壳动物的物种组成,阐释了黄海底栖端足类区系特点及其与黄海冷水团的关系,揭示了重要经济物种口虾蛄以长江口为界的区系分布格局与隐存种现象;描记深海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发表了1新科2新属12新种,提出了甲壳动物“浅海-深海-热液”的进化模式,并探讨其适应深海化能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近5年出版专著8部,参编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4篇。赵军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职称:教授教育与工作经历1995/09-2004/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矿产勘查学士学位。1999/07-2004/07,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化学博士学位。2004/12-2007/12,香港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2008/12-现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2013/12-2014/12,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华南壳幔演化; 岩浆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讲授课程:《矿物岩石》,《变质岩》,《岩石学》,《高级岩石学》获奖:2011年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第15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史建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职称:研究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200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8-200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作访问学者。2005-2006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和2002年先后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形态分析、汞的区域污染及环境过程研究。承担科研项目情况: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汞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2015-201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溴双酚A衍生物及其副产物的分析方法与环境行为研究(2014-201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珠江口及近岸海域中汞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2010-201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酮、醛、酸、醇四类小分子有机物对无机汞的光化学烷基化机理研究(2009-2011) 高剑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2015.4-现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14.12-2015.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2012.11-2014.11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博士后2012.4-2012.10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2008.3-2012.3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2006.9-2008.2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2002.9-2005.6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在职硕士1999.7-2006.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工程师1995.9-1999.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本科学生研究方向:矿床地球化学,仪器分析刘承帅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2015/01 - 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2/12-2014/1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心,主任、研究员;2014/06-2014/10,香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2013/02-2014/02,The University of Iowa,土木与环境工程系,访问学者;2011/05-2012/12,香港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后;2008/03-2008/10,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2007/07-2012/1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2/09-2007/07,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科学,理学博士;1997/09-2001/07,武汉大学,环境工程,工学学士。研究方向:1. 基于土壤矿物活性的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兴趣集中于矿物-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包括:①矿物-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电子传递、矿物晶体结构重组等微观过程; ②土壤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③影响典型土壤矿物环境活性的矿物表面与结构性质研究;④矿物-污染物作用过程的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及分馏效应。2. 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与修复。①基于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过程调控的污染重金属稳定/固化脱毒;②重金属稳定/固化的粘土矿物和生物炭等土壤友好材料研究与应用;③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异位结构化固定处置技术与设备。晏宏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职称:研究员,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01-至今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04- 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古环境室,研究员2012.10- 2015.04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年百人计划,古环境室,副研究员2008.09-2012.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2004.09-2008.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士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利用亚洲-西太平洋-澳大利亚热带地区的湖泊沉积、海洋沉积、砗磲、珊瑚等载体,研究轨道-千年-年代-季节-天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包括轨道-千年-百年尺度亚洲-澳大利亚季风演化及ITCZ变化、多尺度ENSO变率及动力机制、末次冰期以来快速气候变化动力学、全新世气候的年际-季节震荡、砗磲超高分辨率古天气研究等。孙福宝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职称:研究员教育与工作经历2014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综合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其间,2016-2018挂职担任河西学院副校长)2011年-2014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科学卓越中心讲师2009年-201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环境生物学组博士后2007年-2009年东京大学全球水资源工程博士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工学博士(2007),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学士(2002)。2014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12获《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年度最佳论文奖,2019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兼任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长期从事全球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研究,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SCI被引1000余次。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影响因子大于3.5)上发表论文30余篇。学术兼职包括Earth System Dynamics编辑、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编辑、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编辑、第十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组委会主席、国际水文科学协会Panta Rhei中国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水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备注:所有个人信息根据所在单位的官网资料整理,若有错误或疏漏,敬请谅解!
特深科学钻探是当今世界各大国竞相开展的大型科学探索活动,是体现国家整体科学技术实力的代表性工程,也是“上天、下海、入地、登极”四大人类科学梦想中难度最大,迄今进展最慢的科学工程。这是一项耗资巨大、时间漫长、风险极高的工程。在技术上特深钻探工程面临着必须克服的三大关键问题:高温、高压、高地应力,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来攻克这道难关。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特深钻探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末开始,美、俄、德等国竞相开展了深部科学钻探活动。美国在俄克拉荷马州于1974年创造了当时世界最深井的记录——罗杰斯1井,井深9854米;前苏联最深的一口井达到了12262米,成为当今世界最深的钻孔,并已成为世界第一个深部实验室;德国在海西缝合带的结晶地块中,先后施工了一个4000.1米深和一个9101米深的钻孔;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瑞典、墨西哥等国也都开展过陆壳深部科学钻探。前苏联超深孔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呼吁开展中国大陆深部科学钻探。进入21世纪后,国家终于批准这项工作。2000年-2007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在江苏省东海县实施了中国第一口科学钻探,深度达到5158米。该工程建成了亚洲第一个深部地质作用长期观测实验基地。2008-2015年,实施了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工程。2008年原国土资源部启动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 Probe),历时5年,到2012年的时候,便完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多学科联合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这期间还施工了西藏罗布莎、金川、腾冲、庐枞、铜陵、南岭等科学钻探工程。此外,松辽盆地科学钻、青海湖环境科学钻以及铀矿科学钻等重大工程。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地壳探测工程,提高地球认知、资源勘查和灾害预警水平。”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拟启动一批“面向2030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地球深部探测作为“深地”的主题即将展开。有专项计划拟安排施工一口13000米的世界最深的特深钻孔,以及数口万米左右的超神钻孔。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1井为什么要花费巨资开展万米以上的特深科学钻探呢?首先,这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需要 。人类对地球认知少之又,尽管近年来通过大洋和陆科学钻探以及地质球物理的研究获得了很多新论、认识,但是还有太未解之谜。探测地球深部结构、物质组成和行为的“科学”与技术,已经发达国家优先部署的国战略。在技术上正从探测转向观和监,对地静态结构球内部运动变化态过程的实时观测和监方向发展。而最能抗干扰点在地下深处,要埋设长观仪器,建立深地测网,就必须打造通往地球深部的道。其次,可以带动深部能源、资勘查。中国工程院曾做过研究,我矿产勘查深度若能从平均500m增加的2000m,金属资源量可以翻一番。塔里木油田为例,勘查深度到了8000多米, 确实还有十分可观的油气资源。地热是一种清洁绿色能我国优良质禀赋如果能利用好3000-10000米深的地热资源,可以大量替代化石能解决气污染问题。第三, 研发一套成熟、快速廉价的超深钻探体系,为更多部提供技术支持。只要完成第一口特深钻施工,我们就能获得十分宝贵的经验开发出整套装备与技术体系,在今后更多的超深、特钻施工中发挥出作用经过逐步完善就会形成一套熟技术体系,使今后的特深钻施工取样更多、速度快成本低从而也就能在关键地址上打出越来深的钻孔,取得更丰富资料。总而言之,可将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目归结为“更好地了解壳内部构动力学和演变而进行的关于地壳深处物理状态化以及过程基本研究。”参考文献:王达、张伟、贾军等,特深科学钻探的关键问题
编者按最近的热播电视剧《小欢喜》中有一段剧情是一个叫丁一的男孩儿,本来想学地质专业、考地质大学,但因为父母干预,选择了金融专业而没有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地质专业,结果抑郁寡欢,最后跳楼不治身亡。在国人或者父母的眼光中,“地质”专业还是和艰苦、待遇低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广大的地质人眼中,工作条件虽然辛苦,却可以行走在广阔天地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也是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收获。在国外,地质同行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业呢?本文基于2015年几位瑞典哥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Gothenburg)地球科学系的地质学家所写Rock stars: Geologists on the silver screen 翻译而成,让我们直观地了解一下国外银幕上展现的地质学家是什么样的形象。银幕上的地质学家 翻译:张雪梅 张萍地质学家在下班后聚在一起喝啤酒,或者在野外工作了一整天后围在篝火旁时,他们的话题有时会转到:我们的地质专业在电影中到底是如何被描绘的呢?地质学家是英雄还是恶棍呢?他们只是出现在配角中(例如:他们进入办公室,说着“钻到这里”,然后迅速离开),还是主角呢?加拿大安大略地质调查局的迈克尔·伊斯顿(Michael Easton)和他的同事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好莱坞对地质学家的刻画:电影胶片上的地球科学家》(Hollywood's Portrayal of Geologists: Earth Scientists on Celluloid)中认为,地质学家通常被描绘成“好人”——他们通常在户外工作,喜欢到当地的酒吧喝上一两杯啤酒。这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传统电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已从美国物理研究所(AIP)退休的科学史专家斯宾塞·沃特(Spencer Weart)在1988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经常被描述为致力于统治世界或彻底摧毁地球的“疯狂科学家”。即使在没有被描绘成完全邪恶的情况下,沃特发现他们仍然经常被描绘成被误解的天才。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决定重新审视地质学家在电影中是如何被描绘的这个问题,其中包括1990年以来发行的电影。1 如何定义电影地质学家(Defining a Movie Geologist)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地质学电影的参考资料,但是没有完整的“地质学家电影”列表,所以我们开始创作一个。我们的探索始于瑞典的电影。然而,意料之中的,我们很快发现只存在少数几部电影。因此,我们决定扩大搜索范围,将美国和英国电影包括在内,但不包括为了制作电视和DVD而成的电影。我们的数据库现在包含 83 部电影,包括 131 位电影地质学家,这足以让我们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关于地质学家的电影列表(为电视或DVD市场制作)包含地质学家角色的美国和英国电影列表包含古生物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著名电影2 人口统计和类型(Demographics and Genres)在所统计的电影中,大多数地质学家都扮演着配角,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地质学家扮演主角,并且大多数电影只有一个地质学家。然而,其中29部电影不止一位地质学家,12部电影包括两位以上的地质学家。1997年的电影《天崩地裂》(又名《但丁峰》,Dante's Peak)拥有最多的地质学家(7位)。在电影中绝大多数的地质学家都是男性。科学当然面临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但我们的分析表明,当谈到科学家时,好莱坞似乎更缺乏性别多样性。在12部电影中只出现14名女性地质学家,仅占电影地质学家的11%。与美国地质学会(GSA)拥有32%的女性会员以及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拥有20%的女性会员比例相比是不协调的。电影中的地质学家角色统计在大屏幕上很少能够看到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我们能找到的唯一例子是2009年的科幻灾难片《2012》,在这部影片中,英国演员奇威特尔·埃吉奥夫(Chiwetel Ejiofor)扮演地质学家阿德里安·赫尔姆斯利(Adrian Helmsley),他发现并警告世界,来自大规模太阳耀斑的中微子正在加热地球的核心,并将摧毁地球。上:《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Jurassic Park)中,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饰演古生物学家萨拉·哈丁(Sarah Harding)。下:《2012》中,切瓦特·埃加福特(Chiwetel Ejiofor)扮演的少数族裔地质学家是少有的角色之一。我们还分析了地质学家出现的电影类型。虽然许多电影都有不止一种类型的风格,但是我们了解到83部电影中有47部属于动作片、冒险片或西部片;27部电影被归类为戏剧,它们之中的许多片子也属于言情片;24部是恐怖片或惊悚片,19部是科幻片。显然,银幕中的地质学家通常不唱歌、跳舞或参战,因为我们只发现了两部音乐剧和一部战争片。更有趣的是,还有两部以地质学家为主角的动画电影:1999年上映的《南方公园》(South Park:Bigger,Longer & Uncut)和2001年上映的《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Atlantis:The Lost Empire)。上:动画电影和电视节目《南方公园》(South Park)都以在南方公园地震活动中心工作的地质学家兰迪·马什(Randy Marsh)为主角。下:芬恩·卡特(Finn Carter)在1990年的电影《异形魔怪》(Tremors)饰演一名地震学学生朗达·莱贝克(Rhonda LeBeck)。3 不同年代电影中的地质学家(The Movie Geologist Through the Years)不出所料,电影地质学家的角色随着公众对地质学家的看法和口味的变化而变化。第一部有地质学家出演的电影是1930年的《咆哮的牧场》(Roaring Ranch),第一部由地质学家担任主角的电影是1932年的《火热星期六》(Hot Saturday),其中住在山洞里的地质学家比尔·法登(Bill Fadden)失去了他的女朋友罗默·谢菲尔德(Romer Sheffield)。地质学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多以配角的形式出现在西部电影中。例如,在1944年的电影《标记的轨迹》(Marked Trails)中,一位石油勘探地质学家被“坏人”描述为“走来走去,到处记笔记”,并放火燃烧气体(这确实是一种早期用于识别未开发的近地表储层的廉价技术)。他是一个好人,可惜的是在绘制地图时被谋杀了。地质学家电影的制作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有所增加,电影类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西部片外,还有以地质学家为主角的冒险片、惊悚片、灾难片和怪兽片。1957年,两部以怪兽为主题的地质学家电影《黑蝎》(The Black Scorpion)和《巨石怪》(The Monolith Monsters)上映,在这两部电影都中的地质学家都是英雄。地质学家电影的制作率在1957年的电影《巨石怪》(Monolith Monsters)中,当外星人晶体暴露在水中时,它们的体积会增长到巨大的比例,变成狂暴怪兽。冷战时代给地质学家的电影打上了烙印,同时也出现了一个现在人们熟悉的主题:一个邪恶组织威胁对世界的统治。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第一部电影《诺博士》(Dr. No)于1962年在冷战期间上映,在片中出现了一位凶残的地质学家——一个邪恶的铀矿犯罪集团的成员。第一位女地质学家出现在冷战时期的电影《地球突裂》(Crack in the World)中,这部电影是1965年的灾难片,其中三个主角都是地质学家。在地热能源的钻探过程中,他们在地壳和地幔边界引爆了一枚核弹,造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裂缝,威胁着世界的毁灭。为了阻止裂缝的进一步扩展,必须引爆另外一颗核弹,其中一位地质学家为了保护世界勇敢地牺牲了自己。在第二部邦德电影《雷霆杀机》(A View to a Kill)中,还出现了一位女地质学家。正如《诺博士》(Dr. No)中所描述的,地质学家参与了恶棍的阴谋,以实现世界的统治。这项可怕的计划需要同时在圣安德烈亚斯(San Andreas)和海沃德(Hayward)断层上引发大地震,以摧毁硅谷的计算机微芯片制造商。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两位地质学家,一位是在帮助坏人时死去了,另一位加利福尼亚州地质学家和女演员坦尼娅·罗伯茨(Tanya Roberts)饰演的“邦女郎”(Bond Girl)幸存了下来。上:在1938年的喜剧《育婴奇谭》(Bringing Up Baby)中,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饰演一名古生物学家,他试图找到一根失踪的雷龙骨头,并从一位富有的夫人那里为自己的博物馆争取到一笔捐赠,她的侄女由凯瑟琳·赫本(Katherine Hepburn)饰演。下:在1985年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电影《雷霆杀机》(A View to A Kill)中,坦尼娅·罗伯茨(Tanya Roberts)饰演一名地质学家,她帮助挫败了一位邪恶的实业家的阴谋——通过在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San Andreas)和海沃德断层(Hayward)引发一场大地震来摧毁硅谷。90年代的灾难片取代了这些冷战时期的电影,例如1997年上映的《天崩地裂》(又名《但丁峰》,Dante's Peak)和《活火熔城》(Volcano),总共出现了9位地质学家,其中几个还是主要角色。1998年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则描述了包括两名由石油钻探地质学家转变而成的宇航员团队,他们必须改变小行星向地球碰撞的方向。4 电影地质学家的道德(The Morality of Movie Geologists)我们在电影地质学家中发现了广泛的道德品质。按照传统的标准,131位电影地质学家中,83%都是好人。有些人甚至继续拯救世界,比如《地球突裂》(Crack in the world)、《2012》和《世界末日》(Armageddon)。如果电影地质学家做了诸如试图盗窃财产,或者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而杀人,我们将他们归为“邪恶”的一类。不过在电影中很少有地质学家是完全邪恶的,或者是被他们自己的阴谋所驱使的,更常见的是充当主要反派的助手。在最早的地质学家电影中,邪恶的地质学家通常是为恶毒贪婪的商人工作的石油勘探者。在131名地质学家中,我们确定了22名表现出不同程度邪恶的地质学家。此外,还有13个“假地质学家”,把它们分成两组,较大的一个包括9个假扮成地质学家的恶棍,目的是为了犯罪或间谍活动,其中5个角色死了。较小的组织由4名好人组成,他们是警察或从事卧底工作的联邦调查局(FBI)特工,无一人死亡。我们认定的最邪恶的地质学家——一个假扮成女科学家的恶魔使者,出现在2009年的恐怖电影《地下九英里》(Nine Miles Down)中。这部电影中,25名研究人员试图在撒哈拉沙漠中部钻一个超深的钻孔时神秘地消失了。调查此案的卫兵遇到了一位裸体、衣着暴露的女子,她在沙漠烈日下快乐地慢跑着,声称自己是一名幸存的科学家。卫兵开始经历突如其来和频繁的血淋淋的噩梦,而神秘的女人则表现出越来越奇怪的行为。卫兵总结道,这个项目钻得太深了,突破地狱释放了一个邪恶的东西,导致了失踪的研究人员的死亡。只有两位真正的“地质学家”(1.5%)是完全恶毒的。其中包括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在2007年的电影《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饰演的丹尼尔·普莱恩维尤(Daniel Plainview),并因此角色获得奥斯卡奖。普莱恩维尤(Plainview)开始了他受雇于堪萨斯地质调查局(Kansas Geological Survey)的职业生涯,但随之而来的是悲惨的道德沦丧。电影从普莱恩维尤开采银矿的矿场开始,后来进入石油业,之后开始收购当地的牧场。作为一个商人,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冷漠。他越富有,他就越贪婪、吝啬、偏执和愤世嫉俗——这些特质在谋杀和彻底自我毁灭的大结局中浮出水面。另一个邪恶地质学家的例子是登特(Dent)教授,他出现在1962年的詹姆斯·邦德电影《诺博士》(Dr. No)中。登特(Dent)是诺博士邪恶犯罪集团的成员,通过伪造地质记录和充当诺博士的杀手来误导社会。登特开枪杀死了两个人来掩盖他的罪行,但最终被邦德杀死。这样的行为显然使他成为一个邪恶的电影地质学家,也严重违反GSA(美国地质调查局)行为准则。我们还发现了一些行为非常可疑的电影地质学家,并落入了不道德的灰色地带。1959年的《地心游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以朱尔斯·凡尔纳(Jules Verne)1864年同名小说为基础,林登布鲁克教授(Lindenbrook)咨询了世界顶尖的岩石学家——来自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的戈塔堡(Goetaborg)教授——在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后,林登布鲁克教授意识到戈塔堡教授正忙着窃取他的想法,并组织了一次前往冰岛的单独探险。在我们看来戈塔堡教授(Goetaborg)并不是彻头彻尾的邪恶,他也必须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戈塔堡(Goetaborg)后来在他的酒店房间被谋杀,之后他的遗孀戈塔堡夫人意识到他的罪行,捐出了他的装备,加入了林登布鲁克的探险队。上:在1959年的电影《地心游记》(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中,詹姆斯·梅森(James Mason)饰演的林登布鲁克教授和帕特·布恩(Pat Boone)饰演的一名地质学学生一起通过冰岛火山Snfellsjkull进入地球。中:在2007年的《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中,丹尼尔·戴·刘易斯(Daniel Day-Lewis)扮演一名机会主义的石油商。下:在《十三罗汉》(Ocean's Thirteen)中,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饰演拉斯蒂·瑞安(Rusty Ryan),一个假扮成地质学家的骗子,在他和同伙计划抢劫的赌场里放置了一台伪装成地震仪的摄像机。5 疯狂和死亡(Madness and Death)四部电影的主角地质学家精神失常,尽管只有1998年的《世界末日》(Armageddon)这部电影中,绰号为“Rockhound”的地质学家从一开始就是发疯的,后来他在团队在小行星表面执行任务时完全失去了理智。然而应该指出的是他有两个博士学位,一个是地质学,一个是化学。鉴于韦特早期对电影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疯狂的发现,也许后者的条件解释了他的精神状态。在2012年的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中,一个缺乏基本社交技能的地质怪人被外星人感染并死去。1976年的电影《月亮兽的踪迹》(Track of the Moon Beast)中,一位同样怪异的命运降临了一位怪人,他被一颗陨石砸死,这让他既疯狂又邪恶。当他意识到陨石碎片在每个满月期间将他变成邪恶的蜥蜴猎人时,他自杀以拯救世界。在1970年的电影《黎明前的野兽》(Equinox)中的地质学家角色在与恶魔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后变得疯狂。因此我们的结论是131位地质学家中只有一位生来疯狂(在电影中)。另外三个人则因为稀奇古怪的工作原因而发疯。上:Steve Buscemi(史蒂夫·布西密)在1998年的电影《世界末日》(Armageddon)中扮演了一个精神不稳定的地质学家,绰号“Rockhound”。下:在2012年的电影《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中,演员肖恩·哈里斯(Sean Harris)扮演的地质学家被外星人同化。对地质学家最严重的屠杀发生在1967年的《金钱丛林》(The Money Jungle)中。在这部影片中,由五家石油公司组成的财团竞标加州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 Calif.)海岸附近的地块,估计拥有30亿桶石油。代表四家不同石油公司的四名地质学家离奇死去:一名在给高尔夫球车充电时触电,一名中毒,一名被毒气毒死,还有一名死于模型火车爆炸。死亡事件使人们对第五家公司产生了怀疑,尽管该公司的地质学家随后也被杀害。调查这起案件的侦探发现,钻芯被调换了位置,这是一个诡计,暗示近海地区一片荒芜,唯一知道真相的人是被谋杀的地质学家们。事实证明,这起谋杀案是由一位竞争对手的首席执行官和前妻挑起的,这是一项解散财团的周密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对电影中地质学家的高总死亡率表示关注。在131名地质学家中,有46人(35%)在行动中丧生。在被害者中大多数(25人)是被谋杀的,有些是以不寻常的方式,比如被外星人同化。其余的人死于与工作有关的事故,包括火山炸弹、陨石、落入空洞和裂隙,或者淹没在火山泥流中。然而我们也发现人物的道德标准与他们死亡的可能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邪恶的地质学家的死亡率是好人的两倍。6 电影地质学家的未来(The Future of Movie Geologists)对84年来电影里地质学家的研究支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电影里的地质学家本质上都是好人,他们有时甚至会做出英雄事迹。电影里扮演配角的地质学家们通常都能活下来,然而,与现实世界相比,电影中男性地质学家的比例过高。出现的女地质学家都是非常优秀的人物,没有一个是邪恶的。而且女地质学家的死亡率为36%,只比男地质学家高1%。所以,至少在死亡中男女是平等的。因为银幕中出现的地质学家有83%的比例都是好人,因此我们敢得出结论,娱乐业把地质学看作是一种正直的职业,尽管这个行业的死亡率高得令人震惊。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里地质学家的形象和命运已经与现实世界的威胁、社会需求和地缘政治相一致。从早期的石油和矿物探勘主题,到战时怪物和冷战时期的犯罪组织,直到现在的灾难电影,都是如此。这表明,正如84年来的电影所反映的那样,如果现实生活中的地质学家被发现利用其专业知识从事破坏社会的行为,公众对地质学家的正面看法可能会发生改变。以地质学家为主角的电影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公众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威胁,这将继续需要现实世界的地质专业知识。因此,我们预测,电影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英雄电影地质学家出现在地球和宇宙的戏剧性场景中。7 最佳影片是《天崩地裂》(And best picture goes to...“Dante's Peak”)我们最喜欢的关于地质学家的电影是1997年上映的《天崩地裂》(又名《但丁峰》,Dante's Peak),它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现实、精彩的地质学家电影。在影片中,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火山学家哈里·道尔顿(Harry Dalton)被派往华盛顿州北部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 Range)的但丁峰(Dante's Peak),调查这座可能被唤醒的火山。除了其他风险,火山爆发还将威胁到这个小城镇正在发展的旅游业。在识别出即将爆发的地震信号后,我们的英雄陷入了道德困境,要么向该镇发出早期预警,要么以“狼来了”来威胁其生计。这部分情节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加州猛犸山的事件,当时地震活动增加、新蒸汽喷口的形成及火山口的凸出,都预示着火山可能再次苏醒。1982年《洛杉矶时报》(L.A. Times)过早地报道了猛犸湖镇的警告,使得旅游业受到影响,但是火山没有爆发,这引起了居民和企业主的愤怒,并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公共信息惨败。《天崩地裂》描绘了身穿法兰绒方格子衬衫的地质学家们,喝着咖啡,钻研和拍摄着岩石,享受着啤酒和威士忌。虽然这是对地球科学家的一种刻板印象,但是电影中的火山事件大多得到了准确的描述,尽管他们有时有些夸张。就个人而言,电影中描绘的火山喷发过程都是相当真实的,有蒸汽喷发的前兆,以及加热的酸性池和湖泊的形成。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同时喷发夏威夷型玄武岩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则是完全不现实的,只是出于视觉效果而非来自科学基础。当普林尼式(Plinian-style)喷发的热火山灰柱坍塌并轰隆一声从山坡上落下时,哈利说“那是一团火山碎屑云”。哈利顺利通过尘埃,并用枪将卡车喷在不协调的红热玄武岩熔岩流上,成功拯救了小镇的市长和她的孩子们,这是影片中另一个不切实际的方面。《天崩地裂》的灵感来自1980年圣海伦斯(Mount St. Helens)火山喷发,并将圣海伦斯火山作为电影的拍摄地。《天崩地裂》电影也与1981年拍摄的电影《圣海伦斯》(St. Helens)惊人地相似,这部电影是对真实事件略显戏剧化的描写。在1997年的电影《天崩地裂》(又名《但丁峰》,Dante 's Peak)中,皮尔斯·布鲁斯南(Pierce Brosnan)饰演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火山学家哈利·道尔顿(Harry Dalton)。致谢:感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嵇少丞教授提供素材。本文翻译自:Erik Sturkell, AxelSjqvist, Lennart Bjrklund and Andreas Johnsson. Rock stars: Geologists on thesilver screen. Earth,2015年6月,24-33页美编:桃之妖校对:陶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