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疫情期间到处乱跑,中国地质大学,2个研究生被通报批评!其视颠颠

疫情期间到处乱跑,中国地质大学,2个研究生被通报批评!

2021年1月6号,中国地质大学开展疫情防控,重点摸排涉及石家庄以及邢台等重点疫区的本校学生情况,结果却发现有2个硕士研究生并没有请假,然后去邢台和石家庄开展项目研究了。这样在平常的话根本不是个事,毕竟也是在导师的安排下去做课题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对这个事情很重视,2021年1月8号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刊登了通报批评,希望各位同学引以为戒。中国地质大学。疫情期间,作为一所在武汉的大学,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毕竟去年的武汉跟今年的石家庄情况很类似,武汉人对于疫情是相当的敏感,绝对不能再出一点纰漏。对于中国地质大学的决定,图图是举双手赞成,大敌当前,要打起10万分的精神来打这场战役!其实对于这场战役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尽量少出行,戴好口罩,有情况及时汇报,保护好自己,其实也相当于保护了别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石家庄加油,河北加油!

欣欣向荣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通报:两研究生未请假赴邢台和石家庄

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网站1月8日消息,该学院学工组当天作出《关于给予李某、赵某洋同学通报批评的决定》称:李某,男,河南驻马店人,资源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学号1201920021。赵某洋,男,河南济源人,资源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学号1201820046。两名同学按照导师安排,12月16日离校赴邢台市、石家庄市开展项目研究,离校前未履行请假报备手续。上述决定称,1月6日,学院接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开展涉石家庄、邢台市疫情排查工作,二人未按工作要求第一时间上报行程,造成疫情防控重大安全隐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学工组表示,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学生纪律处分办法》第五章第四十条相关规定和学校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经学院研究,决定对李某、赵某洋两位同学给予通报批评,责令作出深刻检查。特此通报批评,望广大同学引以为戒,严格遵守学校管理规定和疫情防控要求。(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的爱

中国地质大学两名研究生被通报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网站发布消息,该学院两名研究生李某、赵某被通报批评。相关《决定》中称:两名同学按照导师安排,12月16日离校赴邢台市、石家庄市开展项目研究,离校前未履行请假报备手续。《决定》称,1月6日,学院接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通知,开展涉石家庄、邢台市疫情排查工作,二人未按工作要求第一时间上报行程,造成疫情防控重大安全隐患。校方在《决定》中表示,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学生纪律处分办法》第五章第四十条相关规定和学校疫情防控相关规定,经学院研究,决定对李某、赵某洋两位同学给予通报批评,责令作出深刻检查。特此通报批评,望广大同学引以为戒,严格遵守学校管理规定和疫情防控要求。

春咲

中国地质大学再现保研“学霸寝室”,读研一定优于工作吗?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一寝室8名女生同时被保研,再次引发热议。图片来自网络这样的“学霸寝室”其实在国内并不稀奇,几乎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案例和报道。与以往不同的事儿,之前看到这样的报道,大家都会纷纷表示羡慕和敬佩。这一次,舆论中有了新的声音,有人发出了这样的质疑,“读研一定优于工作吗”?一每到毕业季的时候,大学生们大抵都会面临着三种选择:找工作、读研、考公务员。图片来自网络每位毕业生都会结合自己的意愿以及家长的意志,来选择一条道路。但这三条路渐渐地出现了不平级的状况,学生优先选择去读研或者考公务员。由于竞争压力大,可能两三年也不能“上岸”,有些人就会选择放弃,去找一份工作。还有些人,研究生毕业之后,与本科生一起做同岗位工作,或者一起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这些情况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今年再出“学霸寝室”报道时,网友们提出了“读研一定优于工作吗”的质疑。因为这些年,在社会上,我们也看了太多读研却不一定比本科生发展的好的例子。二首先我们要明白,有些专业想要有发展是必须要考研的,例如医学专业。学医的本科生是没有出路的,甚至说能到了硕士学位也未必能有好的发展,想要真正在医院站住脚,可能要读到博士才行。有些专业却不需要,只要有本科学历,就不会影响就业。至于是不是读了研就会有好工作,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很多时候,我们即便读了研,也未必会有好的工作。因此,大学毕业后到底是读研好还是工作好,是不可以直接对比。图片来自网络首先必须确认,有能力有条件读研,此后拥有更好的知识能力和条件,或者一心追求学业或研究的。在这种情况下,比起多数直接工作的肯定要好。面对这种情形,不该否定这些有追求有能力的人。其次,如果不读研就有很好的工作,还能有好的发展机会,那也是可以的,不必追求读研。再者,缺乏能力条件,硬性读研,这种情形多数时候还不如直接参加工作。因为即使读研出来,估计也未必有好的工作,不确定性太大,更不必非要读研。为了逃避找工作的压力而去读研,更是不可取的行为,读研的压力并不比找工作小。其实除了少数人能为科研和知识奋斗终生之外,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是要有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甚至是做更高层次的事业追求的。考研也不过是为了日后能更好的工作,有更高的平台,更好的机会。考研优先也好,不考研也罢,我们终究逃不脱职场。并没有哪条路更优先,也许最后都是殊途同归。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楚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未来要走的道路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六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2名研究生被退学,大学要么努力,要么淘汰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古语之所以流传至今,肯定有它的道理。前辈们用自己的切身经验总结出:学习就像逆着水流行驶的船,倘若不努力向前航行,那么就逃不掉顺水而退的命运。中国地质大学大学,在部分学子眼中就是享乐的地方。寒窗苦读12载,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高兴地认为大学就是高中班主任口中所说的那样,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旷课、迟到、玩游戏、睡懒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时不时谈谈恋爱,出去走走看看,想想都觉得美好。可是真实的大学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可以肆无忌惮地做出上述行为吗?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大家给出了答案。被退学名单给予52名研究生退学处理,其中包括2012级的42名博士研究生以及2014级的10名硕士研究生。至于退学原因,也很简单,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违反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第一款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第五款等有关规定,于是决定对这52名研究生取消研究生学籍,给予退学处理的决定。这意味着什么?对于上述52名研究生学子而言,意味着花了6-8年的时间,一无所获。到头来研究生学籍没有了,研究生学位没有了,6到8年的青春也没有了。不禁想问这几年他们得到了什么?被退学名单或许部分网友会认为这种制度很残酷,但是就是因为有这样严格的制度,才能倒逼研究生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而不是把精力都花在其他不重要的事情上。然而,对于这52名学子而言,似乎这个制度对他们的约束并不是那么明显。根据目前的高校环境,一般情况下,硕士“难进易出”,而博士则“易进难出”。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要想顺利毕业,只需要在硕士毕业论文上下功夫,花点时间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除非你真的什么也没听,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但是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就难得多了。因为一般博士毕业生要想顺利毕业需要一定的学术成果,如果在读期间未发表相应的学术成果,那么就只有选择延期毕业,倘若延期毕业的最后期限到了仍没有发表达标的学术成果,那么就不得不面临被劝退的结果。所以,大学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无拘无束,轻松自由。你若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到了大学,大家都是在同一个新的起跑线,能够进入相同的大学,说明大家的实力、智力、能力都差异不大,那么你多努力一分,你就比别人跑得快一些,坚持下去,最后最早到达终点的肯定是那些持续努力的人。同样的课余时间,有人选择玩游戏,有人选择看书复习或者预习。节假日,有人选择这儿玩,那儿玩,顺便再逛个街,也有人选择加入老师团队学习科研,参加各级别的比赛锻炼自己。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对于前者而言,当下是很舒服,很惬意的,所以他们会获得短期内的满足感。对于后者而言,大学是辛苦、忙碌的,所以他们会获得短期内的疲惫感。但是长期来看,两种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当前者还在为就业找工作发愁时,后者已经凭借着丰富的科研、竞赛经验,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为究竟选择哪家一流企业而发愁。这就是差距。所以,要么努力,要么淘汰。在学校如此,在社会中,亦是如此。最后对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2名研究生被退学这件事,你怎么评价?

大橡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中国地质大学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分清楚院校再进行填报是理所当然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也是做好志愿填报的基本依据。在我国众多的高等院校中,有很多让人容易混淆的高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相同的校名,但是办学地点、办学水平等千差万别,如果选错了,那就十分遗憾了。下面,小编就来说一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的区别。1.办学地点不一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办学地点在首都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办学地点在湖北省会武汉。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明显的区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所在的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是世界级超级城市,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发达、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在地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是一个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地,经济发达,城市充满活力。2.办学规模不一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办学规模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办学规模大。据两校的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16个学院、41个本科招生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16000多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23个学院(所)、67个本科专业,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0多人。在师资队伍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教职工2192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教职员工3254人。所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办学规模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办学规模大。3.学校排名不一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高。据权威大学排行榜显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排名在全国大学排行榜中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低60名左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在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较短,在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分为北京、武汉两地独立办学后才发展起来的。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则完全继承了中国地质大学原有的大部分资源,所以发展实力更强,排名自然也就更高了。以上就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主要区别。总体上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都属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两校的学科评估数据是共享的,所以考上了哪一所中国地质大学都是很不错的。

义净

热情迎接,中国地质大学230多名研究生,从各地陆续返校

挂彩旗、拉横幅、甚至车接车送。昨日,中国地质大学有科研任务的研究生们从各地陆续返校,学校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迎接返校的学子,用学校自己的话说就是“像迎接新生一样迎接返校研究生”。资源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研二学生段学清和周杨杨当天早上6点58分,段学清和周杨杨最早到达学校,他们从四川出发,坐了1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达武汉。因为疫情的影响,他们的科研工作已经中断了数月,这次回来,就是要抓紧把过去的时间补回来。经过校门口行李消毒、身份认证,他们意气风发进入校园。家住武汉新洲的吴杰是地学院博士生受疫情影响,他经历了不平凡的春节和漫长的居家学习。在离别校园整整5个月后,他满怀期待回到了校园。他说:“从校门口到东苑宿舍,途径四重门、化石林、红军桥,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刚到宿舍门口,宿管万阿姨就迎了过来,‘吴杰,回来了’,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让我感动不已。”除了要赶科研进度,吴杰还是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B405 GCMS的仪器管理员,他需要协助老师维护仪器的正常运行,并将积累的数百个样品,进行测试和分析。在宿舍安顿好后,他马不停蹄地开展科研工作。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杜雨在刚入校时看到校门口横幅上写着的“久别重逢最忆地大,夏花灿烂欢迎回家”,她心中不禁产生一股暖流。她说,从入校门的消毒检查,扫码登记,到进寝室楼的二次消毒登记,无不展现着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更让我感动的是,进寝室后发现生活垃圾已被清理,房间已经提前消杀并开窗通风,空调也已经清洗干净。截止15日下午5点,中国地质大学共有230多名研究生平安、顺利返回学校。最后,这里提醒各位老师同学严格防控,注意安全在此非常时刻,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处于这样的定会被历史铭记的特殊时刻。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想让你的言语表达更有魅力吗?关注并私信我,私信发送文字“表达”即可获得《别输在不会表达上》学习书籍~

苦菜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2020年研究生开学典礼!

9月14日上午,2020年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南望山校区弘毅堂举行。中科院院士殷鸿福,校领导黄晓玫、王焰新、傅安洲、成金华、唐辉明、赖旭龙、王华、王林清、刘杰、刘勇胜,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储祖旺,校长助理蒋少涌、周爱国,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负责人、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教学秘书,2020级研究生等在线上线下参加了典礼。校党委副书记王林清主持开学典礼开学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校长王焰新院士以《在品学兼修中攀登高峰》为题,发表讲话。他说,历经疫情的考验后,今天,我们能相聚校园,得益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气概,得益于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广大学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彰显了青年学子的担当和作为,展现了地大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他指出,地大是一所有使命、有担当的学校,也是一所有理想、有抱负的学校,在地大校园里,广大学子会受益于正在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为做一流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如何在“在品学兼修中攀登高峰”?王焰新与广大研究生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要品德为先,努力攀登思想高峰品德为先的根本在明大德,基础在严私德,要筑牢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二是要学而问道,努力攀登知识高峰学术研究、真理探索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没有顽强、坚韧的毅力难以攀登知识的高峰。希望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中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在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努力达到问道的境界。三是要修心励志,努力攀登创新高峰真正有影响的创新,关键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以及能留下历史印记的发明,都来源于扎扎实实对某一领域长期坚守后的不期而遇。他强调,攀登的动力在于目标,乐趣在于超越,意义在于过程,同学们要追求“真”的境界,勇担时代使命,恪守道德规范,服务社会发展;守住“真”的性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潜心钻研,静心干事 ;练就“真”的本领,扎实学识基础,积极探索创新,用过硬本领建设社会、回报社会、引领社会。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赖旭龙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成绩,对2020级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秉持学术初心,明晰奋斗方向。对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孜孜以求,把追求真理作为人生乐趣,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助力一流建设,勇当先锋。广大研究生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的科研新秀,蕴含无限希望,要向科研前辈学习,以“金钉子”精神勇攀学术高峰;三是永葆家国情怀,践行使命担当。研究生学习最深切的情怀是心怀家国,最坚定的立场是服务人民,最重要的担当是使命担当。希望广大研究生同学们全力以赴,心怀家国,努力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人才。研究生导师代表、资源学院沈传波教授发言。他说,未来几年,广大研究生将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研力量,成为与老师们合作的研究者。广大研究生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团结合作、逐梦远方,在未来的日子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用执着与拼搏书写人生新篇章。高年级研究生代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2016级博士生韩磊发言。他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科研经历,号召广大研究生新同学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回报人民,在品学兼修中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研究生新生代表、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欣雨发言,她分享了自己的支教经历,并表示,将在投身强国伟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严在地大”学习氛围中聚焦明天,在学思践悟中不断突破自我、提升价值,在赶考路上成为一名优秀的答卷人。典礼结束后,2020级研究生新生进行了入学集中教育,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宏飞作专题报告。据悉,我校今年共有4342名研究生、119名来华留学研究生入学。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徐燕 徐伟 图|张玉贤 微信编辑|田甜 毛国樨 审核|陈华文

初恋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实力究竟如何?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在东湖之滨,坐落着一所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它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地球科学学科位居亚洲高校第一!它攻坚克难、矢志创新,为“嫦娥五号”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持续助力。这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便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鲜明,学科生态系统日渐完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是国家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地大一直融入时代发展大潮,积极担当历史使命。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是激励一代代地大人接续奋斗的“地大梦”。学校于2018年提前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奋斗目标,开启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目前,学校以“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为战略主题,发起了推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动员令,吹响汇聚海内外办学力量的集结号。地大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执着地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学校弘扬“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崇尚“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卓越文化,努力构建矢志报国、知行合一的育人文化,追求真理、和谐共生的学科文化,师生为本、严谨求实的管理文化,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图源:新华社就在不久前,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其中凝结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地质学教授肖龙及其团队近十年的心血。研制模拟月壤、绘制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研究使用何种钻探方法取样、采用何种型号钻头……十年磨一剑,终于助力“嫦娥”月面采样成为可能。不仅于此,众所周知的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也都活跃着地大人勘测、设计和研发的身影。经过几代地大人的不懈探索,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现已构建起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目前,拥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其中,“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地球科学学科ESI全球排名第24位,位居亚洲高校第一,稳步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追求卓越,注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依托于扎实的学科基础,地大的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成果显著。科研立项方面,过去的2019年,学校全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项,受资助直接经费连续5年过亿元;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项,创人文社科两类项目年度资助新高。科研平台方面,学校注重打造优质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完善合理的梯度建设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级平台18个,省级平台24个。十三五期间共批复省部级以上平台18个,科研平台整体实力与日俱增。科研获奖方面,近十年来,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1项。此外,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在产学研合作推进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市政府联合组建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布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一系列“大动作”展现出地大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决心和恒心。

密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实力究竟如何?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在东湖之滨,坐落着一所朝气蓬勃的高等学府:它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地球科学学科位居亚洲高校第一!它攻坚克难、矢志创新,为“嫦娥五号”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持续助力。这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便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色鲜明,学科生态系统日渐完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武汉,是国家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也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地大一直融入时代发展大潮,积极担当历史使命。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是激励一代代地大人接续奋斗的“地大梦”。学校于2018年提前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奋斗目标,开启了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目前,学校以“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为战略主题,发起了推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动员令,吹响汇聚海内外办学力量的集结号。地大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执着地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学校弘扬“严在地大”的校风学风,崇尚“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卓越文化,努力构建矢志报国、知行合一的育人文化,追求真理、和谐共生的学科文化,师生为本、严谨求实的管理文化,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图源:新华社就在不久前,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这其中凝结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地质学教授肖龙及其团队近十年的心血。研制模拟月壤、绘制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研究使用何种钻探方法取样、采用何种型号钻头……十年磨一剑,终于助力“嫦娥”月面采样成为可能。不仅于此,众所周知的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等大型水利项目也都活跃着地大人勘测、设计和研发的身影。经过几代地大人的不懈探索,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现已构建起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目前,拥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其中,“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地球科学学科ESI全球排名第24位,位居亚洲高校第一,稳步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追求卓越,注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依托于扎实的学科基础,地大的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成果显著。科研立项方面,过去的2019年,学校全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项,受资助直接经费连续5年过亿元;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项,创人文社科两类项目年度资助新高。科研平台方面,学校注重打造优质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完善合理的梯度建设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部级平台18个,省级平台24个。十三五期间共批复省部级以上平台18个,科研平台整体实力与日俱增。科研获奖方面,近十年来,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1项。此外,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在产学研合作推进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市政府联合组建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布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一系列“大动作”展现出地大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决心和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