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今天(9月15日)上午,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在京发布,本次调查在全球22个国家同步展开,受访者达11000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各领域表现认可度均获提升,全球治理表现亮眼。《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3分,较2018年提升0.1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安全、政治、生态等各领域参与全球治理表现的认可度均获提升,其中文化、安全领域认可度上升4个百分点,其他各领域均上升3个百分点。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为科技、经济和文化,经济与科技并肩成为海外受访者最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2019年,海外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逐年提升,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理念和主张。在对“一带一路”有所了解的海外受访者中,四成以上的人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和“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是“有广阔前景的全球性公共产品”。海外受访者最为期待“一带一路”在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和作用。此外,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认可度持续提升,68%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发展中国家受访者中的认可度超过八成。在受访者当中,高达80%的海外受访者体验过中国饮食文化,体验后对中国饮食文化有较好印象的超过八成。(来源:央视网)
央广网科技5月31日消息 今天,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以及腾讯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据悉,本次调研报告是国内第一次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安全的全国性社会调查。从左至右分别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匡敦校、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副总经理陈勇、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王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项目官员苏文颖本次调研主要覆盖年龄13-18岁的青少年,除了针对他们的用网情况和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在问卷中同时增加了对父母上网情况的了解,希望借此初探父母上网活动和子女用网教育之间的联系。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王锋表示,团中央一直努力推动青少年与网络良性互动。此次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腾讯公司一起,开展了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的专项调研,希望进一步准确把握他们触网、用网情况,并结合政策、实践分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更有效的方向及措施。近半数青少年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内根据调查显示,当代青少年网民的触网年龄愈发提前,约有超过六成的青少年触网年龄在6-10岁,且八成以上都具备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接近半数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都能控制在两小时以内,24%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达到2-4小时。同时随着网络接入的便捷和普及化,青少年上网地点集中在家庭。从兴趣点上看,娱乐仍旧是他们最为喜欢的领域,影视、动漫、游戏、音乐收获关注满满,但男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男性青少年偏爱动漫、游戏类,女性青少年偏爱影视、明星和购物等。而在娱乐领域之外,学习类内容也获得高度关注,如“做作业/解题”、“科学知识”、“英语翻译”等和学习强相关的内容,关注度均高于“网络小说”、“体育赛事”、“旅行探险”等内容。短视频迅速崛起,网络学习常态化听音乐因为其伴随性的特点,是青少年网络娱乐生活中频率最高的活动,几乎总是在听音乐的青少年占比达到29%。还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迅速崛起,和音乐一起成为青少年娱乐休闲生活的新方式,就频率来说,有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其次依次为电影/电视、游戏类,接触频率则主要集中在“每周一次”上,占比分别为41.68%、38.95%,而从不看电影/电视、打游戏的占比则分别为15.56%、26.82%,可能是由于电影电视的时长原因以及家庭对游戏的监管趋严所致。换言之,青少年看电影/电视、打游戏热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利用网络来学习也是青少年上网的重要活动内容,如“做作业/解题”,对其表示很关注的青少年占25.58%,表示稍微关注的占42.57%。除了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度,青少年对网络上和学习有关的具体内容,包括搜索资料和信息、写作业和查单词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使用频率,这两项内容每天必做的青少年比例都超过了20%。而每天也有22%青少年通过网络了解新闻时事, 36.32%的青少年非常关心社会热点,常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色情、诈骗与网络欺凌仍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网络风险调研报告显示,三分之一青少年在网络上遇到过色情信息骚扰,遭遇场景包括社交软件、网络社区和短视频等;遇到过网络诈骗信息比例则为35.76%;而遇到过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比例最高,达71.11%,其中以网络嘲笑和讽刺、辱骂或者用带有侮辱性的词汇的形式比例最高,其余表现形式还有恶意图片或者动态图、语言或者文字上的恐吓等,遭遇场景多样化,包括社交软件、网络社区、短视频和新闻评论区域等。面对网络风险青少年多选择不理会,但也不太愿意和父母沟通根据调研报告,不管是面对色情信息、诈骗,还是网络欺凌、网络骚扰,“当作没看见,不理会”是青少年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占比分别高达76.43%、68.12%、60.17%、63.74%。但引发关注的是,青少年虽多不理会,但也不愿“告诉父母”,沟通比例最高的是诈骗风险,达到15%,而针对网络欺凌和网络色情信息风险和父母沟通的比例均不足10%。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想同学或朋友进行沟通。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研究员田丰表示,在对子女的用网教育中,部分家长一些相对简单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模式应当做出调整和转变,主动投入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去,与孩子共同分享、面对和解决网络带来的进步还有问题,这对于整个他们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国儿基会及腾讯公司的有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出席了发布会,就调研反映出的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和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从加快立法、支持技术研发、家校合作、跨界联动四个方面共同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发起联合倡议。腾讯公司安全管理部副总经理陈勇表示,腾讯一直致力于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绿色的网络生态。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深度剖析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问题背后的诱因,并从中寻求具有共识和推广性的方法,以帮助更多的未成年人解决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中新社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31日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表示,中国经济财政运行总体趋稳,地方财政经济出现区域分化、经济分化、财政分化的趋势。图为繁忙的厦门港。(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2018年11月到12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以“转移支付”为主题,组织了“2018年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大型调研,到广西、吉林、河南、贵州、福建等五个省区调研。此次调研形成的报告框架包括五部分:地方转移支付依赖度增加,折射出经济下行及区域分化的风险;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呈现双升态势,但风险可控;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是风险上升的重要因素;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区域公平与效率的融合;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促进稳增长与防风险协调。调研报告表示,经济发展质量地区间差异较大,经济分化带来地区间财政收支能力分化,社会领域分化带来社保就业支出分化,地区间财政自给率差异明显。报告建议,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地方市场化改革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地方政府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动力。31日在北京举行的调研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对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既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还要减税降费,各地希望中央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完)
2020年4月19日,由中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联盟组织编写的《2019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线上平台正式发布。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发布会改为线上发布,包括专家委员会成员、编委会成员、编写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网信工作者近万人在线见证了发布仪式。发布仪式由《报告》主编、中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田霞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公安部第一第三研究所原所长严明等相关专家参与了本次发布会。会上,倪光南院士表示: 新基建对数据经济发展将有重大贡献,同时网信技术的发展会对新基建有巨大的支撑作用。而如今,中国网信领域总体技术和产业水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短板主要是在芯片和基础软件,长板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倪光南院士还强调:信息领域要重视技术体系建设。由于不重视技术体系建设,导致了大量的适配工作,同时也为开展科学的自主可控测评带来的困难。建议应辩证的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同时为确保重要领域的网络安全实施自主可控测评。测评的维度可包括自主可控测评、质量测评、安全测评等。测评要逐步实现制度化,制定客观科学的测评标准、由第三方机构实施。据了解,《报告》以供应链安全为主线,包括从通用处理器、固件、操作系统、储存等17个章节出发,对各个领域面临的供应链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从一线厂商的视角回答了供应链安全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基础软硬件和应用软件领域;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网络安全领域;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网信领域的人才现状、需求和培养问题。专家们也纷纷表示《报告》中,观点明确、文字流畅、数据真实、针对性强,特别是在当前中央统筹新基建的战略布局的背景下,对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管理者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也值得网信领域的各界同行阅读。据悉,本次“419论坛”中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联盟将继续利用线上平台举办为期一周的“纪念4.19讲话发表4周年活动”。来自基础软硬件、应用软件和网络安全领域的各界专家将陆续发表精彩演讲。(注:部分文字信息和图片来自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联盟)
央广网北京5月5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5日)上午,《2017—2018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在“第七届中国公司法务年会(北京)”上发布,调研显示,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超过80%的企业采取尽职审查措施防范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调研报告是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和律商联讯发起的年度报告,今年的报告是第三份。报告主笔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原IBM高级法律顾问唐功远律师介绍,三年间,中国企业在外投资行业发生了变化。在前两年的调查中,投资行业主要是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等。今年的报告显示,这些方面的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上升的主要是金融、保险、证券,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以及TMT行业等。律商联讯中国区内容总监徐方分析说,有三成以上的企业认为外汇进出受限及信息收集困难是企业在投资中遇到的较为困难的因素,东道国对境外投资者差别对待仅被9%的企业视为造成困难的原因。此外,有28%的受访者认为法治和商务环境的不健全、行政效率低、政府腐败以及无法获得有效救济,是投资“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的困难。唐功远进一步分析称,东道国政府审查在加强,特别是在环保、反垄断方面,今年的报告显示,东道国法治不健全给中国企业带来的风险在加大,营商环境当中外汇的管制风险在上升,原材料的波动、利率的调整风险比重是在降低。企业如何防范风险?徐方分析,从面对困难和风险的企业所采取的措施来看,对投资做尽职调查是企业普遍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有超过80%的企业已采取这个措施,还有近五成的企业采取了购买保险的方式来进行风险防范,超过四成的企业从合同源头把关,设立了标准的合同流程以及专职的合同审查人员,利用合同条款来防范这些风险。在建立财务和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上,有超过40%的企业是通过金融风险预判机制以防范贿赂风险的,并且也采取了财务预警机制、加快资金回收等风险防范措施。从2017年度企业“走出去”的情况看,六成以上受访企业在涉外合同中遇到适用法律问题和争议解决问题,其中适用法律问题尤其突出。在最佳实践案例库中,报告重点撰写了中国建筑有限公司、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尔集团、蓝海现代法律服务发展中心的经验。
中新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应妮)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18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中英文版)显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治理表现认可度高。10月18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中英文版)显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治理表现认可度高。图为参会嘉宾合影。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调查显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内政外交受好评。2018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2分(10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海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印象仍然好于发达国家,且今年提升0.2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国内治理的表现得分分别为6.4分和6.3分,其中国内治理表现得分相比去年提升0.1分,认可度略有上升。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的全球治理贡献度、国内治理表现的评价高于总体水平。海外受访者年龄越小,对中国全球治理和国内治理表现的评价越高。10月18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中英文版)显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治理表现认可度高。图为报告中文版(右)及英文版。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63%)、经济(60%)、文化(53%)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认可度均超过五成。与2017年调查相比,海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约五成海外受访者希望未来中国在全球治理的科技、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最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是经济(61%)和科技(59%),发达国家受访者最为期待的领域是科技(42%)和文化(39%)。10月18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中英文版)显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治理表现认可度高。图为报告发布会现场。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献。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但海外受访者也关注中国面临的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与挑战。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术仍是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特别是选择中国是全球发展贡献者的比例达60%,比上次数据上升了12%。10月18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中英文版)显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治理表现认可度高。图为报告发布会现场。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50%)、日本(43%)、意大利(40%)、俄罗斯(30%)和韩国(30%),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打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自2012年起连续开展了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工作,是中国国内首个定期、持续发布大型中国国家形象调研报告的自主调研平台,受到政府部门和海内外业界、学界、媒体界的广泛关注。(完)
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 赵建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下称财科院)20日在北京公布调研报告——《降成本:2018年的调查与分析》(下称报告)。报告表示,中国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所下降,盈利状况有所改善,降成本目标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降成本面临着政策空间缩小、边际效应快速递减、制度成本居高不下、防风险加大成本压力等诸多新挑战。公布上述报告之前,今年4到6月,财科院第三次组织进行“降成本”大型调研,调研行业涉及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化工、电子科技等多个产业领域,贯穿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产业链,涵盖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等不同规模企业,以及国有、集体、民营和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类型企业。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成本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2860份。调研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整体向好,产能利用率逐年上升,研发投入逐年增加,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盈利状况不断改善,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普遍下降。与此同时,原材料成本上升明显,人工成本缓慢增长;用电成本整体下降,用地成本持续上升;融资成本上升,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主渠道;纳税总额占企业综合成本费用比重较低,且呈下降趋势;物流成本持续上升,人工费用上涨是主要影响因素;营商环境有所改善,仍有很大改进空间;企业获得感仍需提升,降成本改革需要持续推进。当天举行的调研成果发布会上,财科院院长刘尚希介绍,自2017年以来,降成本政策积极有效,降成本目标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存在降成本政策呈现碎片化倾向、缺乏长期规划以及激励企业降成本不明显等问题。降成本除受到人工成本、环境成本等企业成本持续增长的抵消,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短期内难以提高等影响外,也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刘尚希建议,加快要素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制度成本;加快国企改革,破除僵尸企业导致的资源错配成本。激发企业降成本的内生动力,形成中央和地方协同发力的局面。(完)
中新网4月23日电 随着26部优秀影片和优质创投项目逐一亮相,“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动漫影视推介暨创投会”于日前在北京举办。本次盛会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和聚影汇(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主办,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北京中影网络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2018)。中国动画学会名誉会长金德龙,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江平,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等嘉宾与300多位中外影视企业代表、全国各大院线、影管公司、动画影视制作及宣发公司、全国各大卫视及少儿频道、版权开发交易和衍生品品牌授权商等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动漫影视产业的盛会。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发布《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2018)》谁在看?看什么?《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2018)》正式发布会上,围绕“给谁看?谁在看?看什么?”,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发布了聚影汇长期调研的成果——《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2018)》。报告显示,“内容为王,用户驱动”的电影大时代已然到来,但仅靠影片数量或影院数量的增加显然无法维持当下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观众才是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动力源。“所有投资出品和创作人员都有自己的目标观众,都要解决‘给谁看’的问题,但影片上映时究竟‘谁在看’?究竟‘看什么’?这需要用专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前置调研。”启动仪式据介绍,聚影汇电影评测及观众调研体系,旨在通过“大数据+精准数据+高新科技”的工具和方法,以及“脑电测试+表情捕捉+调查问卷+焦点访谈”等手段,精准锁定目标观影人群,在专业测评分析基础之上,洞悉观众的真实观影体验,捕捉观众的兴趣点,为影片的营销发行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和参照。近三年以来,聚影汇已成功为一百多部电影提供了从创意、剧本、投资、初剪片、成片观众调研等提供系统的测评服务。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认为,在当前电影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这份报告的发布,有助于产业链各环节充分认识到观众的重要性,“所谓的口碑逆袭和黑马影片频出,都是普通观众的功劳,前置调研有助于片方提前得知观众的真实观影体验,这份报告必将引起电影业界的强烈关注和讨论。”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江平致辞26部影片现场推介路演 意向签约额达数亿元本次活动得到多个国家的动漫影视企业和相关机构的积极响应,据悉,累计报名参加推介的影片超过30部,报名参加路演的创投项目超过200个。在评审委员会的严格筛选下,最终共有26部优秀影片和创投项目脱颖而出,进入到最后的推介路演环节,与现场12位重量级评委和各大投资机构、院线影院代表面对面交流。为奖励扶持优质项目,主办方更是设置了中影动画创投奖、聚影测评奖、蓝海创意云奖等多个奖项。经过一天的路演推介和评审嘉宾的综合评定,最终《影子王》荣获价值壹佰万元的“中影动画创投奖”;《魔象传说》《五彩缤纷》《小破孩大状元》《红色海洋》《赫伯特》等荣获“聚影测评奖”,聚影汇将为每部优秀影片和创投项目提供价值10万元的专业测评和观众调研服务。在精彩的路演推介后,部分特点突出、更具开发价值的作品也成为动漫公司哄抢的对象。据统计,包括《影子王》《赫伯特》《极震区》等在内的多部影片与在场的投资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意向签约额达数亿元。
12月19日 北京消息:随着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冲击的不断加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共识。为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变革,总结当前中国不同行业数字化发展经验及发展现状,分析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探索数字化与传统行业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出有一系列科学的且操作性强的建议。为此,12月18日至顶网发布《2018中国数字化转型进程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历时一个月,基于全国超过500家企业样本数据,对来自政府、金融、制造、医疗、能源、教育、零售等全行业技术从业者,进行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调研。当然限于问卷篇幅原因我们没有覆盖所有的技术服务提供商。通过用户的反馈,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用户已经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并已成为企业战略的必选项。其中英特尔在技术服务供应商选择、混合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和生态上脱颖而出,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报告包括四个章节:数字化转型现状与挑战、数字化核心技术分析、数字化转型的行业特征、未来数字化投资重点,并附上热门数字化转型技术解决方案和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调研重点发现·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和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共识,其是数字经济的新阶段,不仅可以扩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超过半数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开展数字化转型,未来单点试验和局部推广的企业,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化,以及良好的业务反馈,也将加速进入广泛推广阶段,为优化创新打好基础。·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仍然是企业的关注重点,根据企业业务场景和需求的不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会呈现多种组合态势。企业应做好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确定范围和优先级,为后续实施增加可行性。· 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逐步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正在与制造、金融、通信、医疗、教育、能源等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融合,进一步形成更加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传统企业未来投资还将集中在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尤其在数据中心层面,企业将加大投入力度。软件定义也将进一步发展,帮助企业从中获得驱动业务变革的能力。报告在详尽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内涵和进程的基础上,从技术应用、创新、管理变革等维度构建企业数字数字化转型全貌。对全国全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行分析,就夯实基础、深度数字化和管理变革等发展特征、趋势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围绕企数字化发展未来趋势进行展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至顶网作为一个致力于记录和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信息服务平台,我们一直与中国企业技术决策者同行于数字化转型之路,传播知识、带来思考。而这份调研,就是在岁末年初之际,对代表性用户的一次“技术普查”,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普查,让您知同行们的当前之思、未来之行,让您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少崎岖、更平坦。
中国网9月15日讯(记者 林伊人)9月15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中、英文版)》(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主持会议。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致辞。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高岸明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工作。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在暴露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体系不足、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短板的同时,也为各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作为率先走出疫情的大国,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但也不能忽视一些西方国家借疫情之机,恶意诋毁中国形象,将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标签化。着眼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调查与研究工作,高岸明建议,应进一步精准定位新时代的国家形象,鼓励国内专业机构开展自主民意调查,将民意调查纳入中外智库合作的新领域。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表示,国家形象调查非常重要,“不知己,很难知彼”。中国网参考《报告》的基础数据、基础资源,结合海外受众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国家行为和国民行为,包括历史和文化,共同塑造了中国形象。中国网将这些中国形象转化为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播出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对《报告》进行介绍。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介绍,本次调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当研院实施的第二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是该院第7次进行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也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前开展的最新一期调查。本次调查在全球22个国家同步展开,受访者达11000人。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的抗疫精神不仅取得国内的共识,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西方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抗疫经验,西方学者寻找中国抗疫成功的“密码”。后疫情时期的任务是进一步将当代中国形象传播出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认为,在今年“百年未有之疫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报告》要着眼于“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对中国外宣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在国际学术界凭借产品获得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表示,经历了今年的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国国家形象不是国际舆论可以改变的、更不是西方国家的势力可以遏制的。在世界经济遇到危机时,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托住了底”,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将对世界经济有非常大的贡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对《报告》的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了解读。姜飞肯定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通过收集和发布一手数据,在国际传播领域占领舆论阵地的重要性,并对2020年的调查问卷设计提出了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彪发言。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彪表示,中国国家形象不仅需要强调大国形象,也要强调个体认知。针对未来的调查,李彪建议关注特殊群体和特殊地区,加强综合指数的开发,在数据使用上多做一些交叉数据和时间序列上的分析。与会嘉宾合影留念。中国网记者 马旷 摄与以往相比,《报告》新增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等热点话题,涵盖了对中国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国际形象的调查,更加立体、全面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报告》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继续上升。2019年,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3分,较2018年提升0.1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形象好感度较高,达7.2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各领域表现认可度均获提升,全球治理表现亮眼。2019年,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安全、政治、生态等各领域参与全球治理表现的认可度均获提升,其中文化、安全领域认可度上升4个百分点,其他各领域均上升3个百分点。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为:科技、经济和文化。经济与科技并肩成为海外受访者最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不断提升的观点备受肯定。63%的海外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在过去70年整体上不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受访者持此观点的比例高达80%。六成以上的海外受访者认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其中有高达77%的发展中国家民众认为中国70年来的发展是成功的。中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备受期待。海外受访民众认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应重点塑造和展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形象和全球性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期待值更高。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获高度认同。在认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海外受访者中,超七成认可中国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主张对个人、国家和全球治理带来的积极意义。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受访者认为此主张“有助于应对当前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构建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美好世界”。共建“一带一路”获得更多海外认知与了解。海外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度逐年提升,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理念和主张,2019年23%的海外受访者了解该倡议,同比上升3%。在对“一带一路”有所了解的海外受访者中,四成以上的人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和“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是“有广阔前景的全球性公共产品”。海外受访者最为期待“一带一路”在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方面发挥更大影响和作用。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认可度持续提升,科技发明的文化代表性得到提升。68%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发展中国家受访者中的认可度超过八成。在受访者认知中国科技成就的具体领域中,高铁依然认知度最高。海外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仍是中餐、中医药和武术。与2018年相比,受访者认为中国的科技发明代表中国文化的占比增加3个百分点,达到21%。中餐、中医药等中国文化享有较高海外美誉度。高达80%的海外受访者体验过中国饮食文化,体验后对中国饮食文化有较好印象的超过八成,年轻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评价好于年长人群。在接触或体验过中医药文化的受访者中,高达81%的受访者对中医药文化持有好印象。据悉,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机构打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自2012年起连续开展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工作,是国内首个定期、持续发布大型中国国家形象调研报告的自主调研平台,受到政府部门和国内外业界、学界、媒体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