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电科38所参与研制的“海丝一号”卫星将于2020年底择机发射每至于族

中国电科38所参与研制的“海丝一号”卫星将于2020年底择机发射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记者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参与研制的“海丝一号”卫星将于近日运往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并于2020年底择机发射。“海丝一号”卫星是国内首颗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200公斤级、1米分辨率、C波段SAR遥感卫星的首发试验星,瞄准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的产学研需求,探索商业航天新模式。该卫星于2019年6月启动研制工作,由中国电科38所、天仪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制。11月18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联合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合肥组织召开“海丝一号”卫星研制总结暨出厂评审会。评审组认为,“海丝一号”卫星按照技术流程完成了出厂前的全部研制工作,研制过程、技术状态和质量受控,地面测试结果表明卫星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卫星系统已与运载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数传系统、地面站处理系统进行了对接,接口匹配。评审组同意“海丝一号”卫星通过出厂评审。本次通过出厂评审,标志着卫星的全部研制工作已经完成。根据计划,“海丝一号”卫星将于近日运往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并于2020年底择机发射。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陈牧

楚国之法

中电博微与三十八所签订国有股权无偿划转协议 四创电子控股股东拟变更为中电博微

本报记者 黄群四创电子9月9日晚间公告,当日公司收到控股股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三十八所”)通知,三十八所已于9月9日与中电博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博微”)签订《国有股权无偿划转协议》,将三十八所持有的四创电子45.67%的国有股份全部无偿划转至中电博微持有。本次无偿划转事项经批准实施完成后,四创电子控股股东将变为中电博微,持有上市公司45.67%股份,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四创电子表示,本次收购已经触发中电博微要约收购义务,待取得证监会豁免中电博微的要约收购义务后,方可实施本次收购。资料显示,三十八所为事业单位,主要开展电子科技研究,促进电子科技发展,如雷达探测和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电子设备研制与服务,信息对抗装备研制与服务,浮空器系统研制与服务,无人机研制与服务,电路与系统研制与服务等。中电博微注册资本10亿元,主要从事雷达探测、微波成像、通信与数据融合、侦查干扰与诱偏系统及其相关电子设备研制与服务;信息对抗装备研制与服务等,中国电科持有中电博微100%股份。2017年11月,中国电科原则同意新设注册组建中电博微,并将三十八所持有的四创电子全部国有股份无偿划转至中电博微持有。为此,中国电科同意以中国电科第八研究所、第十六研究所、第三十八研究所和第四十三研究所为基础,新设注册组建中电博微,作为子集团建设的平台公司。中电博微组建后,作为中国电科全资控股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按二级成员单位管理,并委托管理八所、十六所、三十八所和四十三所,由其统筹开展相关业务资产及资源的整合重组,并承担后续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未来,中电博微将以子集团战略规划及发展目标为导向,梳理各研究所的业务资源,制定后续业务资源整合运作和改革创新方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军民融合,坚持协同发展,着力以“实体空间安全的智慧感知”为统领,构建覆盖系统、装备到基础产品的自主支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编辑 乔川川)

大情人

四创电子:背靠雷达龙头电科集团38所,受益科研院所改制、资产证券化推进,已经有起飞的势头了

事项:公司11月9日发布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电科集团”)同意以中电科八所、十六所、三十八所和四十三所为基础新设注册组建中电博微电子有限公司,作为子集团建设的平台公司;并将三十八所持有的四创电子全部国有股份无偿划转至中电博微持有,股份划转实施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中电博微,实际控制人仍为中电科集团。点评:以三十八所为主导整合四家研究所,打造中电博微子集团根据此次公告,此次整合的中电科八所、十六所、三十八所和四十三所均位于安徽省内,其中三十八所作为我国最先进雷达及预警机的研制单位,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研究所,而我们认为在此次整合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而纳入中电博微托管的其余三家科研院所均实力雄厚,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导者,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及领先的市场地位:八所是我国从事光传输技术、光传感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国家一级研究所;十六所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低温电子技术工程应用研究的研究所;四十三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微电子技术研究的国家一类研究所,也是我国唯一定位于混合微电子的专业研究所。公司成为子集团资本运作平台,更大程度受益于科研院所改制和资产证券化的推进根据公司公告,中电博微以子集团战略规划及发展目标为导向,将着力以“实体空间安全的智慧感知”为统领,构建覆盖系统、装备到基础产品的自主支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十八所作为拥有八千余人的大所,将成为此次整合的主导,有利于中电科集团的资源分块整合,而四创电子作为中电科三十八所的上市平台,未来将进一步跃升为中电博微经营发展资本运作的版块上市平台,受益于后续科研院所改制和资产证券化的推进。投资建议:公司背靠电科集团38所,是雷达领域龙头之一,并在微波器件、信息系统集成领域拥有多项核心和优势产品。今年完成了博微长安收购,我们预测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将实现归母净利润2.58亿元/3.10亿元/3.71亿元。维持强烈推荐评级。风险提示:改革不及预期;军品交付进度不及预期;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人伦不饬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所长龚杰洪:湖南打造功率半导体产业,将实现从“跟跑”到与国际巨头“并跑”

本报长沙讯 1月21日上午10点,湖南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目前国内功率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开展功率器件用硅外延设备研发有什么重要意义?对湖南省和国家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所长龚杰洪答记者问。一、功率半导体产业现状如下:1、功率半导体是电力电子装置实现电能转换、电路控制的核心器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移动通讯、智能电网等领域,转换效率高同时具有节能功效,如车用功率半导体的转换效率在90%以上。发展功率半导体产业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2、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国。根据美国IHS机构预测, 2021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达441亿美元,我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9亿美元。二、功率器件用硅外延设备研发的意义如下:1、硅外延设备是功率器件制造最核心的装备之一,几乎全部功率器件都是在外延片上生产。我国大产能硅外延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周期长、价格贵、维护费用高。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进口设备越来越难,存在“卡脖子”风险。2、硅外延设备市场需求空间大。根据统计,全球硅外延片需求超过3000万片/年,设备需求超过200台/年,按照每台进口设备2500万元计算,市场规模超50亿元。三、对湖南省和国家半导体行业的促进作用如下:1、湖南省正在全力打造功率半导体产业链集群,加快从“跟跑”到与国际巨头“并跑”的重大跨越。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解决产业链短板,对湖南省功率半导体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为功率半导体产业链提供核心装备支持,确保功率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2、有利于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打造千亿级功率半导体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湖南省优势产业都与功率半导体密切相关,有了关键装备的支撑和本地市场需求的牵引,有望打造千亿级功率半导体产业集群,服务我省“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潇湘晨报记者李琼皓【来源:潇湘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夫迹

超级中央企业安徽合肥,合肥的中央企业引领安徽经济崛起

安徽省是我国华东地区快速崛起的经济大省,安徽的发展以省会城市合肥为龙头。这个新晋的新一线城市,无论在科技、教育、经济、人才上都没有让人失望,可以说是中部6省中最具潜力的省会城市。与此同时,合肥市还是中央企业重点布局的区域,你知道合肥都有哪些享誉全国的超级央企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1,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具有综合施工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标杆企业,拥有铁路工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公路工程四项特级资质。成立六十多年来,公司先后参与新建、改扩建了100多条铁路干、支线和专用线,建成大型铁路枢纽10余个。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员工23000多人。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1965年建于贵州,1988年底整体迁建合肥市,现有员工3000多人,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电子装备骨干研究所,有中国军工电子“国家队”的美誉。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电科38所已发展为集研究、开发、制造、测试于一体的电子信息高科技研究所。拥有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中国电科浮空平台研发中心、安徽省北斗卫星导航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多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3,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8年,隶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电力行业、建筑行业等5个行业的9项甲级资质,具有对外承包工程资格,拥有安徽省企业技术中心。在区域电力规划、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大跨越等设计技术方面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在特高压输变电设计领域保持着全国省院领先水平。高端输变电业务遍及全国近10个省份。4,合肥中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合肥中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与安徽省投资集团合资成立的。主营业务为地铁车辆、城际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和研发。公司坐落于秀美的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备年生产地铁车辆200辆、有轨电车100列、城际车辆200辆的生产能力,修理500辆的能力。这个企业是主要为满足安徽省轨道车辆市场需求而设立。5,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创建于1968年,最初坐落于陕西凤县,1982年整体搬迁至合肥,是我国最早从事微电子技术研究的国家一类研究所,也是我国唯一定位于混合微电子的专业研究所。43所主要产品有:功率电路、转换器电路、精密电路、专用混合集成电路和多芯片组件等,是国家重大工程中混合集成电路产品的核心供应商,产品覆盖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各领域。43所现有员工1500多人。6,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公司,成立于1962年,原址位于淮南,2020年5月搬迁至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莲花路599号 ,隶属于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大型综合性建筑安装企业,具有化工石油工程特级及多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建成投产化肥、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冶金、能源、桥梁等大中型项目 1000 多项。是一家专业性很强的建筑施工企业。7,合肥长安汽车有限公司1997年11月28日,昌河飞机工业公司整体兼并原安徽省淮海机械厂,成立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1月并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子公司。公司年产6万辆,主要业务是生产面包车、微型货车,主要产品销往东南亚、中东、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8,中建四局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1952年组建于湖北武汉,拥有高端管理人员4000余人,现总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建大厦,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集团。中建四局六公司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企业业务涵盖房建、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建造等领域。公司深耕安徽,在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东北等地开展业务。公司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成为业界领先,目前已承建广州东塔(539米)、合肥恒大中心(518米)、广州西塔(440米)等8座4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广州东塔西塔猜图:这是合肥哪个地标建筑?除了我们提到的8个合肥市的超级央企之外,你知道安徽还有哪些享誉全国的超级企业集团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空霸

中国电科探索人才利用新模式:念好引字诀 用薪也用心

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中国电科探索人才利用新模式念好引字诀 用薪也用心(解码·研发投入如何告别“重物轻人”)核心阅读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高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愈加高涨,相应地,需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如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在探寻人才引进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变的是选人用人的机制体制,不变的是爱才留才的热切追求。如此,才能汇四海之贤、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一展所长,激发并释放人才的活力。如何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国人才引进工作的方向。前不久,记者走进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探寻它们的人才引进新模式、新方法。 需求更迫切各行业迅猛发展造成人才供需失衡随着我国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各地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使人才流动更通畅、更科学。但实际上,仍有不少科研院所和企业还在为招不到人才发愁,部分产业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各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的迫切。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专家介绍,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达30多万人,但同年高校集成电路专业的毕业生中,仅有3万多进入本行业工作。“前些年,单位引才主要面向国内,招聘对象大多是硕士及以下群体,研发人员中博士、硕士、本科的比例约为1∶3∶6。引才渠道也相对单一,以校园招聘为主、社会招聘为辅,而且预算确实不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博微子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曹鹏涛说,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人才引进投入,取决于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前些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但现在产业发展迅猛、竞争越发激烈、人才供需失衡。如今,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因如此,很多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如果人才跟不上,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就不足,开发周期也被迫拉长,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技术研发遇到瓶颈,有些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问题,需要人才来‘点破’关键。”中科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陶伟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胡爱民表示,坚持“柔性引才”“以才引才”等原则是基础。但引才的目的是用才,想让人才引进工作可持续,就必须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例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机制、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支持计划等,让高层次人才既能引得来,也能留得住、用得好,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模式更多样包括议薪制、平台引人、校企联合等曹鹏涛说,这几年,人才引进工作的变化不小,“现在单位研发人员中博士、硕士、本科的比例约为3∶4∶3,还非常注重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千名博士、百名海归。”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吴江介绍,公司招聘了不少“脚步丈量回来的博士”。原来,为了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企业连续几年派专人前往高校去“扫教学楼”“扫实验室”“扫寝室”“扫图书馆”,博士所在之处,都有招聘者的身影。引才机制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经费上。“今年公司的引才预算比2018年翻了好几倍。” 陶伟介绍,公司还设立了专项人才引进经费,用于开拓引才渠道、高层次人才猎头费等。不仅经费多了,薪资设定上也更灵活了。“2010年以来,单位引进了7个由海归博士领军的科研团队,待遇上实行议薪制,薪水上不封顶,一人一薪。” 曹鹏涛说,考核方式也更加人性化,更注重长期成果,给科学家试错的机会,不会因为短期没有产出就停止支持。据了解,很多央企都在探索多样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才模式也更多样了。更加注重平台引人。“为了应对无锡芯片设计人才总量少、招聘难等问题,我们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立3个分公司和5个研发中心,作为人才引进的‘桥头堡’,已见成效。”陶伟介绍,公司还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建立了“中科芯”研究生班,培养紧缺的相关专业研究生等。始终坚持以才引才。“以才引才有明显的优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曾经引进一位海外高端领军人才,通过他的举荐又引进了多名期盼回国开创事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陶伟说,这种领军人物带团队集体加入的方式,人才匹配度高,能够提升某一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有一些企业探索了“伯乐奖”制度,内部员工推荐优秀人才能获得奖励,形成“人人都是引才官”的良好气氛。“看起来引才经费支出多了,但其实节省了招聘费用,也更精准。”一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算了笔账。“过去的招聘模式下,人事看简历面试‘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针对性,常常导致大规模招人、却也大规模跳槽。所以人才引进一定要朝着越来越灵活、精细的方向发展。”一位人才资源专家表示。目标更清晰企业招聘与个人求职规划相互匹配“这些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待遇水涨船高。就我们行业来说,近5年人才薪资水平涨了20%到30%。很多企业高价挖人,各地政府也纷纷启动抢人大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人才引进中,绕不过去的是待遇问题。只有给予人才体面的待遇,才能让其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更好地为创新服务。尤其在一线城市,住房、教育、医疗等成本很高,寻找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可以理解。“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只看待遇,更看重平台带来的发展机遇。”胡爱民表示,现在中国电科进行人才引入时,除了薪酬待遇,更多强调初心使命感染人、事业平台锻炼人、优良环境滋养人和企业温馨家文化的综合优势。专家们建议,企业招聘需要理性,一窝蜂地乱抢人是对资源的浪费。对求职者来说,要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路线,为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路径,反而得不偿失。企业性质有别、创新阶段不同、发展速度有异,只有在认识自身、看清行业和满足需求的综合考量下,才能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引才重要,但不是引进来就完事了。“引来的人很快走光了,其他人才也会对单位产生怀疑,不会有加入的欲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刘春义说,“我们从美国耶鲁大学引进了高层次人才谢海永博士,为他成立了创新中心,设立了5年孵化期,孵化期内不考核任何经济指标,还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充足的自主支配权。”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打造了“精品工程”种子产品,实施3—5年技术引领计划,确保创新型人才进入公司后,从事的“精品工程”科研工作能够较快取得重大成果,并通过内部激励政策实现自身收入在市场中具有比较优势。专家表示,期待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更加灵活高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记者手记量质并举,释放“才”能在采访中,几家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一致表示:人才引进,量质并举是关键。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有些机构为了申请补贴,大肆提高引才预算,甚至拿出“你开两倍薪水,我就开五倍”的劲头,激烈抢夺顶尖人才。但往往盲目求多,过度强调人才数量,追求表面光鲜。实际上,人才在精不在多,人尽其才最重要,应聘者水平越高、与招聘单位的契合度越高,越能促进创新的实际进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引进人才的评价上,还要注意如何科学地给人才“定价”。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以学术性评价为主,看重“帽子”、头衔、论文数量等因素。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还不够。评价体系应拓宽视野,要摆脱片面看“硬性”“短期”指标的思路,更多关注人才对市场的实际贡献,以及可能产生的潜在价值,做到柔性引才、不拘一格。

且复相之

美国商务部新增对44家中国军工企业技术封锁

【编译/观察者网 周远方】美国联邦政府公报网站(www.gpo.gov)8月1日发布文件称,美国商务部将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1日起,以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将44家中国企业(8家单位及其36家附属机构)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实施技术封锁。所涉单位多为我国军工科研单位。8家单位具体为:中国航天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第二院以及下属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科)公司第13研究所以及关联和下属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4研究所以及关联和下属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以及关联和下属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5研究所以及关联和下属单位、中国技术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河北远东通信。在A股中有8只股票与上述名单中的中国电科有关:四创电子(600990)、国睿科技(600562)、杰赛科技(002544)、太极股份(002368)、海康威视(002415)、华东电脑(600850)、凤凰光学(600071)、卫士通(002268).今天A股市场军工股午后大跌,或与这一信息有关。海康威视日线图不过分析机构“国信军工研究”认为,这一举措影响十分有限,因为上述单位大多30多年前就已在欧美禁运名单上:1、军工企业国产化及自主化成度高。中国所有军工企业及高校自1989年年末就在北约国家禁运名单上了,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重大武器装备均完全实现了自设计到试验再到生产的全国产化,与外国关系不大。2、军用芯片,我国在2010年前后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国产化。军用芯片主要是DSP和FPGA依赖成度高,电科55、14、29所均有自行设计制造此类芯片能力,无对外依赖。3、我国军工系统与北约国家(除土耳其)无任何军贸往来。我国军工系统产品出口客户主要为亚非拉非亲美国家,与欧美均无商业往来。4、通过特殊渠道引进的欧美设备占比过小。我国确实通过特殊渠道引进过欧美设备及实验仪器,但多为单台单套(多了也偷不来么),体量过小。附:被封锁企业所有名单1、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下属机构:第二研究院、第23研究所、第25研究所、第201研究所、第203研究所、第204研究所、第206研究所、第207研究所、第208研究所、第210研究所、283厂、284厂、699厂。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下属机构:河北博威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河北英沃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中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兴业恒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河北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集团公司、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电子技术开发应用公司、石家庄开发区麦特达微电子技术开发应用总公司、河北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新华北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同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下属机构:南京三思实业公司、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下属机构: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合肥华耀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合肥博微田村电气有限公司、安徽博微广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博微瑞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博微太赫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下属机构:南京国盛电子有限公司、南京国博电子有限公司。6、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公司7、中国华腾工业有限公司8、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另外,这份清单还对已在清单上的一家单位的信息进行了更新:成都加斯顿科技有限公司下属机构:成都佳士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海威华芯半导体)、成都海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真力时

成者为首

长征八号成功首飞,质量较轻、可回收,搭载湖南参与研制的“两颗星”

12月22日12时37分许,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图/受访者提供元光号卫星实拍,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研制。图/受访者提供北京时间12月22日,浓雾锁不住高光时刻。当天12时37分,长征八号首飞一箭成功,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将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为未来五年左右复用型火箭首飞亮出开门红。而其中来自湖南的“两颗星”,同样引起了关注。本报长沙讯 12月22日12时37分许,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在广播传来指挥员“十秒准备”口令后,全场一起倒计时,见证了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简称长征八号)的首次发射。原本,长征八号是在12月20日中午进行发射,但因为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时气象条件不符合火箭发射的要求,因此推迟了发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长征八号是一款专门为太阳同步轨道设计的新型运载火箭,主要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卫星发射任务。火箭还将于2025年后,实现芯一级发动机10次重复回收利用,2035年后实现完全重复利用。作为一款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的测试发射,伴随着新的挑战。据报道,新型运载火箭结构紧凑,质量较轻,飞行姿态对高空风环境保障要求很高。火箭转场时,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气象系统业务人员采用了和往日不同的保障模式。长征五号、六号、七号都属于新一代运载火箭,使用了无毒的液氧煤油作为燃料,但是它们的运力都没有覆盖中等载荷。比如上个月刚刚发射嫦娥的胖五(长征五号)是能把15吨的卫星送到太阳同步轨道的“大”火箭;长征六号是只有1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的“小”火箭。而长征八号最大能发射4.5吨重的卫星到太阳同步轨道。在技术成熟之后,会跟长征六号一起逐步替代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为中国的主力运载火箭。此次长征八号火箭圆满首飞,将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航天器发射能力的空白。焦点湖南参与研制的“两颗星”有何奥秘本次发射,长征八号成功将五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包括新技术验证七号、海丝一号、元光号、天启星座零八星、智星一号A星等5颗卫星。其中,海丝一号卫星和元光号卫星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天仪研究院”)参与研制。海丝一号:要从空中助力海洋研究海丝一号是天仪研究院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联合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天仪研究院为卫星总体,中国电科38所为载荷总体,联合负责卫星的研制。同时,卫星平台配备智能化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在轨智能图像处理方面的技术探索。该模块由首都师范大学研制。据天仪研究院介绍,这也是国内高校首颗面向海洋和海岸带科学观测的SAR遥感卫星。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表示,海丝一号卫星是天仪当前正在研制的第一代轻小型SAR遥感卫星TY-MINISAR的首发星。基于TY-MINISAR的星座,具有成本低、部署快、覆盖能力强、调度灵活等优点,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宽覆盖、持续监测、快速遥感信息处理能力,将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率的对地遥感服务。元光号:将造就“气象界的北斗系统”与SAR遥感卫星海丝一号不同的是,元光号卫星是一颗20kg级空间科学实验卫星。它由河北工业大学与天仪研究院合作研制。元光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立方星开展空间机构学与摩擦学科学实验,建立机械系统界面微观力学行为与机构宏观运动的跨尺度机械学规律模型。其次,它还能完成对地球大气的探测。该卫星还搭载了云遥GNSS掩星气象探测载荷。该载荷主要利用GPS信号和北斗信号被地球大气遮掩,经过地球大气和电离层折射后到达卫星,实现对地球大气的探测,可通过观测反演出大气温度、密度、气压和电离层密度剖面等信息。天津大学李峰辉博士举例介绍,因为没有自主研发的全球远洋气象导航系统,几乎所有的中国远洋船舶都不得不使用国外公司的气象导航服务。不仅每年要支付几十亿元的服务费,还要将船舶技术资料、船舶动态及载货信息随时报告给对方,这不仅暴露了商业机密,还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云遥星座计划’将打破国外垄断,就像气象界的‘北斗系统’。”此外,剩余的空间,可进行遥感载荷的拼接相机成像技术试验、天格计划载荷天文探测以及真菌复合体在太空无重力环境下的观测研究。通过以上实验,积累相关数据,为相关高校进行的此类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据了解,这是天仪研究院的第12次太空任务,至此天仪已成功将21颗卫星送入太空为客户提供在轨服务,在卫星发射数量和服务能力上继续领跑中国民营航天。链接长征系列新成员三大看点长征八号总长约50.34米,起飞重量约356吨,起飞推力约48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5吨以上。作为长征系列新成员,长征八号有三大看点,无毒无污染的“绿色”火箭、运载能力适应太阳同步轨道、瞄准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近几年,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中,国际商用运载火箭的竞争日趋激烈。长征八号就是我国在火箭回收领域实现的一次新突破。据装备科技报道,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采用可回收式设计,以实现芯一级和固体助推器的回收为例,可以极大地减少火箭发射的成本,同时还大大缩短了发射周期。这是一款性价比优、易用性好、安全性高的运载火箭。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吴义田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国内外的航天发射市场里面,占据一席之地。”另外,考虑到后期运载火箭的回收使用,火箭动力系统也贴合任务特点,进行相应对接改造,进一步适应火箭测发流程。据悉,今年首发的火箭不会进行回收测试,而是首先测试火箭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再去回收。长征八号点火首飞,不仅完善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还将对未来运载火箭多任务需求的适应性提供更多选择。发射场也将担负更多不同轨道、不同射向的发射任务,逐渐演变为我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的主场地,进一步拓展航天发展新方向。潇湘晨报记者李琼皓通讯员陈红微孙宇新【来源:潇湘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金狗

安徽力量为火星探测加装“透视眼”

合肥晚报讯 位于合肥市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下称38所)研发的我国首款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作为此次火星探测设备之一,为“天问一号”配备了隔空探测的“透视眼”。在天问一号卫星平台上共有7个火星探测设备,可环绕火星运转并对火星次表进行探测,而其中之一的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则是38所负责研发的雷达设备。记者从38所了解到,该探测设备利用低频段雷达的介质穿透特性,在高速环绕的卫星平台上,向火星发射低频率电磁波,穿透到次表层内部,利用回波特性分析次表层分层结构,并推算其物质组成。与次表层在相同距离上的地表回波,会影响次表层分层的检测。为此,38所设计了双频段发射双极化接收的先进体制,兼顾低频段雷达的穿透性和浅表层的高分辨能力,并根据科学探测的实际需要,设计了高低频脉间交替的工作模式,可实现对火星次表层10米以下的分层精度探测。其中,对次表层土壤的穿透深度可达几百米,对冰层可达几千米。同时,采用星上实时处理技术,解决了星际超远距离数据传输带宽受限的问题。这相当于为天问一号卫星加装了一双“透视眼”,其技术先进,受到国内外相关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 方佳伟)

佛法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海丝一号”发回的南极洲冰川SAR图像“海丝一号”档案体重:185公斤波段:C波段最高分辨率:1米最大成像幅宽:100公里——可穿透云层,不受时间和恶劣条件限制,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二维高分辨地球表面雷达图像——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海丝“星座”的首发星东南网1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北京时间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由厦门大学、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三明投资集团、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策划研制的“海丝一号”卫星,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实现了福建卫星从“0”到“1”的突破。这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是新技术集成应用的成果,开创了福建新基建建设的新模式。在不远的将来,它和它的小伙伴们不仅会在科研领域大显神通,而且会对福建“海洋强省”“数字福建”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发射升空近84小时后,亦即北京时间12月25日23时59分,“海丝一号”首次成像工作即获得有效回波数据。12月27日,“海丝一号”得到首批多幅高清SAR图像,实现了我国首颗商业SAR卫星的高质量成像,这也是国际上首幅C波段小卫星SAR图像。“海丝一号”SAR总工程师、中国电科38所对地观测研发中心副主任盛磊说,入轨后“海丝一号”表现稳定,先后完成多项调试。目前卫星正在抓紧在轨测试工作,保障按时投入业务运行。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董事长助理简灿良博士表示,福建是海洋大省,岸线资源全国第二,海域面积超过陆域面积。“海丝一号”填补了福建空间数据获取体系的空白,真正实现了“星、空、地、海”全覆盖。中国科学院院士、厦大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戴民汉说,这是厦大继“嘉庚”号科考船、东山海洋观测与试验站之后的一个重大科研平台,自此构架海天陆基的海洋观测一体化的观测系统,将有力地提升观测海洋、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水平。“你好,海洋”,穿云透雾全天候福建圆梦九天是多年夙愿。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十九大报告则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作为海洋大省,依海而兴,是“数字中国”“智慧海洋”和海洋经济的示范省份。“海丝一号”英文名为“HISEA-1”,谐音“HI,SEA”,意为“你好,海洋”。从命名到内核,它具有鲜明的海洋属性。福建首颗卫星以“海丝一号”命名,既符合国家战略,又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2013年,厦门大学在翔安校区筹建全省首座高校“卫星遥感地面站”。不久,发射小卫星的想法也开始萌芽。2016年后,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和我国产业结构的红利,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包括卫星产业成为硬科技领域的蓝海。福建卫星产业随之蓄势待发,海洋遥感卫星成为福建“问天”之路的起点,其实也算水到渠成。2018年底,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与厦门大学对接海洋观测重点项目,不谋而合的想法促成了福建发射卫星计划的正式出发。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高级工程师、“海丝一号”应用总工程师耿旭朴表示,作为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也是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海丝一号”特别适用于多云多雨地区遥感数据采集。SAR即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主动式的对地观测传感器,采用的微波成像原理,类似于蝙蝠、海豚,主要依靠自身发射信号、碰到物体后接受反射信号成像。上世纪50年代问世后多运用于军事领域,上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发射SAR卫星,随后开始军转民用。由于波长较长,SAR卫星“海丝一号”具备“穿云透雾”的能力,更可实现夜观,不受夜晚和恶劣观测条件限制,可全天时、全天候获得图像。在海洋动力观测方面,星载SAR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海面风场、海浪、海流、内波等动力要素的唯一手段。目前“海丝一号”成像区域已覆盖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南极洲,地貌丰富。未来经过三个月左右的调试,“海丝一号”将以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为主要观测对象,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遥感反演、海洋灾害监测、洪水监测和地表形变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以前我们需要向海外高价购买SAR图像,海丝一号有望帮助我们实现‘图像自由’。”耿旭朴说道,“卫星还可以根据福建的需求去定制获取数据,无论科研还是应用都会更精准和精细。”简灿良也表示,目前福建全省空间数据采集获取局限于中低空,海洋测绘方面受限更大。遥感卫星填补了海洋区域空白,为数据获取插上了翅膀。产校融合,轻小卫星研制闯新路简灿良博士透露,“海丝一号”作为国内首个商用SAR卫星,依托于福建,又整合了国内优势企业单位的力量,项目的团队既有高校、国企,也有国家级科研院所和民营航空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主要负责SAR载荷和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天仪研究院”)负责研制卫星平台和测运控系统。厦门大学借助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对卫星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观测目标进行了设计规划,在卫星的研发过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让“海丝一号”成为一颗满足科研需求、体现海洋特色的“订制卫星”。几个团队在各自负责领域精诚合作,历时1年研制完成,让这颗中国造SAR卫星具备轻小型、低成本、高分辨率特点。据悉,“海丝一号”卫星仅重185公斤,与已发射的适用于海洋观测的C波段SAR卫星动辄几千公斤的“吨位”相比,着实轻巧不少。耿旭朴说,近年来,卫星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发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随着微电子技术、快速低成本发射和卫星模块化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卫星小型化浪潮推动下,百公斤量级的SAR卫星应运而生了。传统SAR卫星作为动力的太阳能板和信号天线是分开的,“海丝一号”实现了两者的集成,部件模块化,自重也就下来了。无论是研发制造费用,还是发射费用,越轻小也就意味着成本降低。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对标国际先进指标,采用基于C频段轻量化有源相控阵天线技术和一体化中央电子设备集成技术,“海丝一号”在SAR卫星领域进行了一次技术集成创新试验。其设计简洁、功能密度高,具有技术引领和示范效应。据悉,“海丝一号”还装备了主动离轨装置,如果卫星在若干年后的生命末期失效,会启动离轨装置自行坠落,进入大气层后焚毁,不会变成“太空垃圾”。根据设计,高清分辨率也是“海丝一号”的撒手锏,其特定区域的重返周期为3天。从目前传回3米条带模式成像图像看,“海丝一号”与欧洲航空局Sentinel-1和加拿大RADARSAT-2卫星在地物特性获取等方面基本上相当。未来,成像分辨率达1米的超高清图像更值得期待。_ueditor_page_break_tag_2020年12月22日,长征八号首飞成功,将“海丝一号”等5颗卫星送入太空。 新华社观江瞰海,监测预警的一把利器据简灿良介绍,2018年,福建省和国家航天局联合制定了《卫星应用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总体方案》,促进“数字福建”从地上向空中拓展,从陆上向海上、海外拓展,构筑立体化、三位一体的信息保障体系。去年6月,福建省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出炉,其中提出“积极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海丝一号”对于推动数字福建、智慧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海丝一号”为福建叩开了深空的大门,为后续海丝卫星星座组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简灿良透露,后续计划由多颗轻小型SAR卫星和多光谱水色小卫星组成“海丝”星座,辐射福建、我国东南沿海,甚至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上半年,我省还计划发射“海丝二号”卫星。这是一颗多光谱水色小卫星,也将延续产校合作模式。与“海丝一号”关注形变、物理变化不同,“海丝二号”侧重于水体、水质变化监测。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商少凌教授解释说,“水色”就是观测水的颜色,因为颜色变化可以反映出水体的健康状况。比如说近海赤潮的监测、水体浮游生物的监测等。两颗卫星相互协作,将对卫星海洋遥感技术发展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对近海形成立体的监测。在科研方面,可以进行海洋动力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观测,将大大提高对近岸和流域水体水质的观测能力,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方面,卫星数据还有更多的应用空间。简灿良介绍说,SAR遥感在自然资源监测、海洋环境监测与船舶识别、农产品估产与农业资源调查、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监测与防灾减灾、城市高层建筑、电力设施、交通设施、应急响应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场景,尤其对于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应急遥感监测应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举例说,海洋监测可利用SAR全天时、全天候和二维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实现对船只目标的检测、定位和识别。利用SAR卫星资源,采取多种数据源相结合的动态监测方式,与地面调查相配合,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填海造地问题。此外,当海面发生溢油事件,卫星可以探测油带的位置、面积、油膜形态,判断其漂移方向和漂移速度等,再结合海流运动和风场信息,可以分析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较大区域内,卫星还可以监测养殖网箱的分布信息,估计养殖密度,监督水下网箱,协调生态环境及养殖空间规划间的关系。不仅海域,陆域的监测应用也将得到拓展。借由卫星天眼看清地球,在遥感影像上智能追踪人类活动的变化轨迹,加强观测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将进一步实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提高我省自然资源信息化和管理水平,促进资源管理、空间规划、生态保护、民生建设等方面可持续发展。记者手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卫星成为获取空间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外有SpaceX、OneWeb和亚马逊等公司雄心勃勃推出卫星轨道计划,国内民用卫星发射动作频频。在这个民用空间风起云涌、基础设施投资方兴未艾的时代,福建用“海丝”星座计划点亮了浩瀚宇宙中属于自己的那些繁星。作为海洋大省,我们向海图强。“海丝一号”依海而“星”,拉开了我省加快推动海洋卫星领域探索创新的新篇。从0到1,再到2,“海丝”星座蓄势待发。我们期待,未来计划研发的数十颗“海丝”卫星既能在经济、信息化建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高精度、高质量、高安全性的空间地理信息服务,也能助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区域走向全球。辞旧迎新,“零”的突破值得喜悦;憧憬未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效应厦大海洋观测从地面到天空海洋科学是厦门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已拥有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遥感大数据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嘉庚”号海洋科考船、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联合遥感中心及卫星接收站等一系列重要涉海科研平台和重大设施(上图)。“海丝一号”卫星是厦门大学现有海洋观测能力从水下、地面向天空的延伸,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科学、生态学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