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被称为东方明珠,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市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上海还是我国先进制造业之都、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作为我国最富裕的长三角经济板块的龙头,上海更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一个科技创新高地。上海聚集了一大批的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涉及航天卫星、舰船动力、生物医药、大飞机、计算技术等各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你知道中央驻上海的科研机构实力有多强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所之一。所本部职工1400人左右,32所是国内唯一的覆盖自主基础软件、嵌入式系统及网络通信关键芯片、计算机产品线的专业研究所。32所自成立以来,创造了我国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被誉为“神算所”;32所孕育出中国第一家IT上市公司——华东电脑,被誉为上海IT人才的“黄埔军校,获得过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又称为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7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国家级舰船动力研发基地。研究所拥有柴油机及动力系统、电气及自动化系统、能源装备及工程、分布式供能与新能源服务、海外业务等七大战略业务,业务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员工2000余名。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担负着中国民用飞机项目研制的技术抓总责任,承担着飞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适航取证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是我国最大的民机研发中心,现有员工3500余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民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曾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架大型干线客机——运10飞机;与陕飞联合设计了运8气密型飞机等。上飞院承担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CR929中俄远程宽体客机的设计研发任务。4,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上海公司成立于1949年9月,是国家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血液制品的主要研究机构、生物制品产、学、研、销一体的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前身为上海生物制品厂,由卫生部直属领导。目前,中国生物上海公司主要产品为预防用生物制品。长期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863"、"973"、"传染病重大专项"攻关项目等几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获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主要从事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研究,军民机航空电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及产品研制,。上电所作为中航工业旗下承担飞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研制的重点科研单位,全所从业人员2600余人。在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座舱显示控制、核心处理、无人机一体化控制、无线电通信导航、工程与制造等专业技术领域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国内第三、第四代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以及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6,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又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卫星创新院现有两个园区,浦东张江园区和临港卫星研制基地,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61颗卫星,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7,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是我国通信领域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前身为1957年邮电部批准成立的上海电信研究所,1966年更名为“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大型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企业之一。建所以来,电信一所以电话交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为基础,历经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取得了150余项国家、部委级科研成果,拥有程控交换、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社会应急通信等专业领域30余项值得自豪的国内“第一”。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又称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于1977年建所,隶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五十所在普陀区、松江区拥有三个所区。其中,五十所现有职工1300余名,下属八个科研生产部门、三家产业化公司。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490项,获得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近300件,形成了军工电子、电力电子、市政电子和安全电子四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战术通信技术、微波与探测技术,为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猜图:这是上海哪个标志性的建筑?除了我们提到的8个来自上海市的优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之外,你知道上海还有哪些重要驻沪的科研院所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欢迎大家关注小鹏财经。
提到河南省大家都说这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事实也确实如此,河南拥有全国最多的户籍人口,也拥有全国产量最多的小麦。似乎没有人注意到河南这个中国经济排名第五位的大省在科研领域的实力,河南省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工程大学 ,是不是河南的科研实力很弱呢?事实并非如此,你知道中央驻河南的8大研究机构实力有多强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郑州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总部位于郑州市。公司1967年始建于陕西凤县,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组建的外弹道测量系统工程研究所。现有在职员工1700余人。该所形成了由所本部、中电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组成的发展格局,以测控与雷达系统、光电系统、无人平台、信息系统测评、物联网、电动汽车等为主体的业务格局。成功参与了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预警机”、“探月工程”等重大工程任务的研制。2,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洛阳市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创建于1961年,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是一家以科研为主兼有小批量生产能力的光机电高科技产品研究发展中心。80年代中期,国家对该中心实施了重大技术改造,目前,该中心拥有15个研究室40多个专业实验室,有职工近3000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在遥测、仿真、引信、控制系统和探测器研制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8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奖1项。3,郑州机械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隶属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现在改制为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装备制造业共性基础技术的研究,以工业用高参数齿轮箱、焊接材料与装备、机电一体化装备、机械强度与振动技术及测试设备为主要研究领域,是河南省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试点企业”。建有“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河南省院士工作站。成功解决了三峡、葛洲坝、核电、海洋装备、航天航空等多项重大工程中的核心技术难题。4,中原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原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总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采油工程技术研究的大型研究院之一,是集科研生产、技术服务、高科技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研究单位。该院始建于1982年6月,现有员工600多人,下设15个研究(所),建有油层改造、油田化学、井下工具等重点实验室。该院分别获得国家、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7项。该院的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得到了广泛应用。5,中国船舶集团713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三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4月,坐落在河南省郑州市,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专业从事机电成套设备研制和工程应用的国家重点研究所。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励40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风电/光伏发电配套装备、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安全门、智能立体车库、特种车辆等。七一三所拥有职工1700余人,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总部位于郑州市航空港区,是我国棉花加工行业唯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隶属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是集棉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棉机和棉检仪器研制生产、行业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喷码标志产品和技术研制生产、开展信息技术交流、提供工艺设计和综合技术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科学事业单位。7,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烟草总公司直属的烟草综合性科研机构。下设生态环境与烟叶质量重点实验室、烟草工艺重点实验室、烟草化学重点实验室、烟草香料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四个研究室和国家烟草基因研究中心、中国烟草科技信息中心、中国烟草标准化研究中心三个行业中心。学科范围覆盖从烟草栽培至卷烟生产的全过程。郑州院拥有员工28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8,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10月5日,是水利部所属以河流泥沙研究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为全国水利系统非营利性重点科研单位。黄科院有大型试验厅10余座,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配备30多个具有较完备试验设施的实验室。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 4000余台(套)。黄科院设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共同授予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猜图:这是河南哪个标志性的建筑?除了我们提到的8个中央驻河南的科研机构之外,您知道河南还在哪些领域领先全国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欢迎大家关注小鹏财经。
8月18日上午,2018中国(广州)物联网产业论坛暨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在广州市黄埔区萝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2018中国(广州)物联网产业论坛现场此次论坛云集了200多名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代表,其中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广东省无线电协会、广州市智能装备产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七研究所、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装备中心、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岭南通公司、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服务平台、广东沅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琢石投资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开放大学、中移物联智能硬件中心、中移信息物联中心、广东飞和信息科技等单位的领导嘉宾和企业代表。与会代表围绕“智能物联 链接未来”的主题展开交流探讨,探索物联网热门应用领域的内在联系,为打造广东省物联网产业集群献智献策,共话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由广东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吴海燕进行致辞。他指出: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里面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广东省凭借良好的物联网产业基础、市场驱动以及省政府的长期规划,正在打造物联网产业集群。他对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对研究院发展给予厚望,希望研究院能配合政府组织物联网企业,共建物联网产业生态链,孵化新型物联网商业生态圈,聚智聚力、合力打造物联网产业生态聚集区。活动由广东省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云计算应用协会秘书长岳浩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深圳琢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潜凯等领导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分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洞见,共同探讨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阶段下,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格局和新机遇。孙玉院士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和推广应用态势,认为在当下及未来,物联网产业都是重要产业。孙玉院士指出,目前三网融合问题已经解决、物联网类信息系统得到初步应用,而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信息产业从主体产业向支持产业的角色转化。即通过物联网的纽带,让不同产业领域之间、不同信息技术之间进行合作创新,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协同创新”过程。深圳琢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钟潜凯总经理分析了物联网发展的四个环节,即以大量设备的连接最先实现的连接环节;以更多物的状态得到感知、形成大数据的感知环节;基于数据的业务预测、自适应和决策的基础AI的业务智能环节;基于深度智能的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价值创新的创新环节,讲解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商业模式特点、投资机遇和发展机遇。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由中国工程院孙玉院士,广东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吴海燕,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饶坚,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季思等领导嘉宾为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进行了成立揭牌仪式,宣告了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昭示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推手。相关的领导嘉宾还为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理事会颁发了对应的聘书。据了解,广东省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是响应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号召,贯彻《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受省、市、区政府指导支持,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的《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管理的暂行办法》成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组织,落户广州市黄埔区。研究院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面向市场,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人才培养与团队引进、产业投融资等方面建立独特优势。研究院还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特点。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负责人胡宪华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负责人胡宪华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产业和技术方面日新月异,但依旧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导致了产业发展协同不足、不能做大做强。此次成立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宗旨,就是把发展物联网技术和产业联合起来,让物联网的技术和制造业、生活服务、互联网和智慧制造等领域更好、更快地进行有机结合,推动广东省打造物联网的产业聚集区。胡宪华还表示,成立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只是推进物联网的产业聚集区建设的第一步,今后还将依托“中国制造2025”,立足广州IAB政策及产业基础,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市场,陆续成立物联网的孵化创新中心、物联网产品和模式的交易展示平台,物联网产业基金,以四位一体的方式来打造广东省物联网产业聚集区。胡宪华最后总结道,未来几年会将研究院初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屈一指的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在几个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可推广的产业成果;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论坛和国内外院士等领军人物主导的高峰会议,对接中小微企业创新与大企业成果转换和投融交易。远期更会将广东云科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打造成一张城市科技名片,推出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物联网产业的投资、科技、市场等方面的领军人物和代表性企业,形成300亿+物联网产业生态、培育5家以上物联网上市企业,推动广东省建设大湾区最具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接下来,研究院还将定期针对物联网产业的热点话题组织相关论坛、研讨会、技术沙龙、合作洽谈会等活动。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九月份是很多单位秋招的重要时间点,一些比较好的单位都在陆续进行秋招工作,今天给大家介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的一个研究所招聘的情况,这个单位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这两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正式发布了2021年度秋季校园招聘,对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可能很多人并不是非常熟悉,这个单位带有国防背景,所以知道这个学校的并不多,学校又称“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位于科教名城安徽合肥,这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电子装备骨干研究所,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雷达整机所之一,有中国军工电子“国家队”的美誉。38所此次秋季校园招聘的门槛无疑也是比较高的,此次招聘对象为全日制重点院校2021年应届毕业的博士和硕士,根据学校的校招安排来看,38所此次秋招的单位基本都是电子信息而且工科实力非常强大的高校,校招院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天津大学,无疑这都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强校,所以此次38所的门槛并不低。此次招聘的专业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专业要求就包括电子信息类、计算机软件类、自动化控制类、机械工程类、材料工艺类和其他类。此次38所给出的待遇为博士首年年薪20——30万,安家费18——32万,其中紧缺专业硕士首年年薪14万起。38所此次招聘门槛要求还是非常高的,给到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还是算非常不错的,符合条件的名校学子赶紧关注这个单位吧。
王东峰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肇雄举行工作座谈时强调加强省企合作 深化协同创新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河北新闻网4月6日讯(河北日报记者四建磊)今天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石家庄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陈肇雄举行工作座谈。王东峰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长期以来给予河北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王东峰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知名央企,科技人才密集,科研实力雄厚,为推进我国自主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集团位于河北的第54研究所、第13研究所,在电子信息、半导体研发等方面具有很强实力,为推动河北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河北省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省企合作,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深化协同创新,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携手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重大国家战略顺利实施提供科技支撑。河北省委、省政府将持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在河北的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陈肇雄感谢河北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中国电科在冀发展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办好“三件大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绩令人鼓舞。中国电科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扩大在冀投资,聚焦网络通信、5G应用、第三代半导体等优势领域,提升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科学跨越,更好服务河北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领导杨军;省领导高志立、葛海蛟参加工作座谈。
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的公示发布日期:2020-11-18 11:13浏览次数:77次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20〕34号)和相关要求,经研究,决定对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0年11月18日至11月24日。对公示对象有异议的,请在公示期内实名书面向我厅反映,并提供调查线索和必要材料。反映情况单位应加盖公章,注明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个人应签署真实姓名,注明联系方式。电话:0571-87054042(基础处),0571-87056409(厅机关纪委)地址:杭州市环城西路33号,邮编:310006附件: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0年11月18日附件:2020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拟认定名单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2.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3.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4.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5. 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筹)6.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7. 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8.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9. 天津大学浙江绍兴研究院10.钱塘科技创新中心11.之江实验室12.良渚实验室13.湖畔实验室14.西湖实验室15.浙江巨化技术中心有限公司16.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17.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18.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19.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宁波瑞凌新能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21.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22.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23.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24.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25.浙江省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26.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27.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28.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29.浙江长兴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30.浙江养生堂天然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31.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32.杭州云栖工程院33.南湖实验室34.中国电子科技南湖研究院35.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36.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打印 关闭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继中科院之后,中电科正式宣布,芯片制造迎来新希望!众所周知,芯片是信息时代的基础,芯片制造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精密制造的最高水平。芯片产业已成为关系到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端芯片主要依赖进口,每年进口额超过数千亿美元。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底子薄,加上受到西方先进制造设备、材料和工艺的制约,芯片制造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最终被美国卡了脖子。华为余承东坦言,华为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芯片制造,中国企业只做了设计,这也是教训。如今,中科院和中电科相继在芯片制造领域布局,中国芯片制造迎来新希望。9月15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面对美方卡脖子行为,中科院将采取一定对策,专注于芯片材料、光刻机等领域的自主研发!换句话说,中国科学院开始在芯片制造领域布局了。无独有偶,继中科院后,中电科也有了新行动。9月18日,在第23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签约,投资66亿元建设中电科集成电路核心装备产业园,项目包括技术研究院、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原来的中电科第2、第45、第48研究所重组而成。2018年,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离子注入机,已经应用于中芯国际生产线,工艺覆盖至28nm。此外,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200mmCMP(化学机械抛光设备)商用机设备也获得圆满成功。目前,这些设备都在芯片生产线上24小时工作。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芯片制造关键设备国产化已经成为共识。中科院和中电科相继在芯片制造领域布局,一定会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装备国产化水平。继中科院之后,中电科正式宣布,中国芯片制造迎来新希望。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网站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职8月27日上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受中央组织部领导委托,中央组织部有关干部局负责同志宣布了中央关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任职的决定:吴曼青同志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相关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章程办理。吴曼青同志简历吴曼青,1965年8月生,中共党员,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990年3月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研究生毕业后在原机械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参加工作,历任38所总体部副主任,38所副总工程师(正处级),38所所长、党委副书记。2012年12月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2013年7月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3年12月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7年12月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3月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7月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2018年8月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中国电科探索人才利用新模式念好引字诀 用薪也用心(解码·研发投入如何告别“重物轻人”)核心阅读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高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愈加高涨,相应地,需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如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在探寻人才引进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变的是选人用人的机制体制,不变的是爱才留才的热切追求。如此,才能汇四海之贤、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一展所长,激发并释放人才的活力。如何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国人才引进工作的方向。前不久,记者走进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探寻它们的人才引进新模式、新方法。 需求更迫切各行业迅猛发展造成人才供需失衡随着我国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各地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使人才流动更通畅、更科学。但实际上,仍有不少科研院所和企业还在为招不到人才发愁,部分产业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各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的迫切。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专家介绍,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达30多万人,但同年高校集成电路专业的毕业生中,仅有3万多进入本行业工作。“前些年,单位引才主要面向国内,招聘对象大多是硕士及以下群体,研发人员中博士、硕士、本科的比例约为1∶3∶6。引才渠道也相对单一,以校园招聘为主、社会招聘为辅,而且预算确实不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博微子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曹鹏涛说,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人才引进投入,取决于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前些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但现在产业发展迅猛、竞争越发激烈、人才供需失衡。如今,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因如此,很多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的观念也随之改变。“如果人才跟不上,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就不足,开发周期也被迫拉长,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技术研发遇到瓶颈,有些就是‘捅破一层窗户纸’的问题,需要人才来‘点破’关键。”中科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陶伟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胡爱民表示,坚持“柔性引才”“以才引才”等原则是基础。但引才的目的是用才,想让人才引进工作可持续,就必须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例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机制、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培养支持计划等,让高层次人才既能引得来,也能留得住、用得好,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模式更多样包括议薪制、平台引人、校企联合等曹鹏涛说,这几年,人才引进工作的变化不小,“现在单位研发人员中博士、硕士、本科的比例约为3∶4∶3,还非常注重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千名博士、百名海归。”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吴江介绍,公司招聘了不少“脚步丈量回来的博士”。原来,为了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企业连续几年派专人前往高校去“扫教学楼”“扫实验室”“扫寝室”“扫图书馆”,博士所在之处,都有招聘者的身影。引才机制的变化首先体现在经费上。“今年公司的引才预算比2018年翻了好几倍。” 陶伟介绍,公司还设立了专项人才引进经费,用于开拓引才渠道、高层次人才猎头费等。不仅经费多了,薪资设定上也更灵活了。“2010年以来,单位引进了7个由海归博士领军的科研团队,待遇上实行议薪制,薪水上不封顶,一人一薪。” 曹鹏涛说,考核方式也更加人性化,更注重长期成果,给科学家试错的机会,不会因为短期没有产出就停止支持。据了解,很多央企都在探索多样化的人才激励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才模式也更多样了。更加注重平台引人。“为了应对无锡芯片设计人才总量少、招聘难等问题,我们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成立3个分公司和5个研发中心,作为人才引进的‘桥头堡’,已见成效。”陶伟介绍,公司还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建立了“中科芯”研究生班,培养紧缺的相关专业研究生等。始终坚持以才引才。“以才引才有明显的优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曾经引进一位海外高端领军人才,通过他的举荐又引进了多名期盼回国开创事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陶伟说,这种领军人物带团队集体加入的方式,人才匹配度高,能够提升某一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有一些企业探索了“伯乐奖”制度,内部员工推荐优秀人才能获得奖励,形成“人人都是引才官”的良好气氛。“看起来引才经费支出多了,但其实节省了招聘费用,也更精准。”一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算了笔账。“过去的招聘模式下,人事看简历面试‘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针对性,常常导致大规模招人、却也大规模跳槽。所以人才引进一定要朝着越来越灵活、精细的方向发展。”一位人才资源专家表示。目标更清晰企业招聘与个人求职规划相互匹配“这些年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待遇水涨船高。就我们行业来说,近5年人才薪资水平涨了20%到30%。很多企业高价挖人,各地政府也纷纷启动抢人大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人才引进中,绕不过去的是待遇问题。只有给予人才体面的待遇,才能让其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更好地为创新服务。尤其在一线城市,住房、教育、医疗等成本很高,寻找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可以理解。“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只看待遇,更看重平台带来的发展机遇。”胡爱民表示,现在中国电科进行人才引入时,除了薪酬待遇,更多强调初心使命感染人、事业平台锻炼人、优良环境滋养人和企业温馨家文化的综合优势。专家们建议,企业招聘需要理性,一窝蜂地乱抢人是对资源的浪费。对求职者来说,要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路线,为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路径,反而得不偿失。企业性质有别、创新阶段不同、发展速度有异,只有在认识自身、看清行业和满足需求的综合考量下,才能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引才重要,但不是引进来就完事了。“引来的人很快走光了,其他人才也会对单位产生怀疑,不会有加入的欲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刘春义说,“我们从美国耶鲁大学引进了高层次人才谢海永博士,为他成立了创新中心,设立了5年孵化期,孵化期内不考核任何经济指标,还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充足的自主支配权。”中电科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打造了“精品工程”种子产品,实施3—5年技术引领计划,确保创新型人才进入公司后,从事的“精品工程”科研工作能够较快取得重大成果,并通过内部激励政策实现自身收入在市场中具有比较优势。专家表示,期待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更加灵活高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记者手记量质并举,释放“才”能在采访中,几家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一致表示:人才引进,量质并举是关键。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有些机构为了申请补贴,大肆提高引才预算,甚至拿出“你开两倍薪水,我就开五倍”的劲头,激烈抢夺顶尖人才。但往往盲目求多,过度强调人才数量,追求表面光鲜。实际上,人才在精不在多,人尽其才最重要,应聘者水平越高、与招聘单位的契合度越高,越能促进创新的实际进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引进人才的评价上,还要注意如何科学地给人才“定价”。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以学术性评价为主,看重“帽子”、头衔、论文数量等因素。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还不够。评价体系应拓宽视野,要摆脱片面看“硬性”“短期”指标的思路,更多关注人才对市场的实际贡献,以及可能产生的潜在价值,做到柔性引才、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