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传学子又双叒叕同时被多所学校录取了?这么牛气的吗!今天,来分享两位同学的案例,看看师出同门的他们,是怎么做到同时被多所学校录取的呢?英国案例学生背景刘同学学校: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文科 大众传媒/ 新媒体/ 广告考试成绩:3.72(四分制)雅思成绩:7.5录取专业:Digital Humanities MA/ MSc斩获offer: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华威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研究方面:学生在校期间有一段相关专业的实习经历。学生优势:学生本科成绩很优秀, 专业第一名, 雅思成绩也很突出。申请过程:学生对文书要求比较高, 基本上是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切入点都不同, 文书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申请进度,好在最后申请结果还是不错的。美国案例学生背景周同学学校:中国传媒大学考试成绩:89(百分制)托福成绩:101录取专业:Creative Procing Program斩获offer: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Savannah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5500美元奖学金学生优势:学生本科双学位,GPA比较高,软性背景很强,本科期间多个作品获学院奖项,并且有哥大的教授做推荐。学生很有想法,领导能力以及组织能力都很出色。学生劣势:准备最后的作品有些仓促,TOEFL刷分很晚,最后险过了四大的最低分数线。申请建议:1、 尽早准备作品集;2、努力提升自我软性背景;3、配合文案老师,多沟通,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觉得自己的一些经历会成为申请的亮点。申请过程:学生个人故事很多,想写的东西也很多,在做了多次头脑风暴之后,最后确定重点体现的内容,并且兼顾了其他亮点,最终成功斩获两所学校的offer。看看两位学长学姐的案例,是不是很棒呢?他们的申请规划,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内容。比如,当你的成绩、背景等不够“过硬”时,可以考虑参加科研、实习等项目来提升自己的软性背景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学校是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一、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全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集体决策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的重大问题。招生处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相关规定和办法,组织开展全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本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实施细则,对相关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成立资格审核小组,负责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核。按学科或专业成立材料评议小组,负责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评议。材料评议小组人数应不少于5人,原则上由本学科或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按专业或研究方向成立复试考核小组,负责开展复试具体工作。复试考核小组人数应不少于5人,由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组长须为博士生导师。每个复试考核小组另设复试秘书一名,负责复试情况记录等工作。二、招生计划我校2021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195人,其中非专项计划186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7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2人。我校实际录取总人数以及各博士生导师的实际录取人数将根据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各博士生导师招收非专项计划博士学位研究生人数请参阅我校《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021年招生学科或专业范围为:新闻学(050301),传播学(050302),广播电视学(0503Z1),互联网信息(0503J4),艺术史论(1301Z1),戏剧与影视学(130300),广播电视艺术学(1303L2)。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我校“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2021年招生专业为:广播电视学(0503Z1)、文化产业(1301J1)。三、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我校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种方式。1.直博:直博生从本年度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我校已完成2021年直博生的录取工作。2.硕博连读:面向我校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3.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考生招生。我校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可招生专业及博导信息详见《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对于同等学历考生,或硕士阶段为专项计划的考生,或欲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只可选择“普通招考”方式。直博或硕博连读考生在报考时只能选择非定向就业类型。从2021年开始,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选拔模式,所有招生方式(包括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均采用“申请-考核制”模式进行选拔。选拔流程包括考生报名、提交申请材料、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初试、复试等环节,详见“五、报考流程”。四、报考条件(一)基本要求所有考生均须符合以下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二)以“直博”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以“直博”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已取得当年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三)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须为具有我校学籍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含专项计划)。2.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成绩优秀。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5分;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0分。3.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至少 1 篇SSCI 检索或 CSSCI 检索(含扩展版)论文,或公开出版至少1部与报考学科专业相关的著作(署名前两位,不含编著);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至少 1 篇 SCI /EI 检索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四)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还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2.2021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五、报考流程(一)报名1.直博我校已完成本年度直博生的录取工作。2.硕博连读报名时间:2020年12月4日上午10:00至2020年12月11日上午10:00。报名网址://yz.cuc.e.cn/bs_sbld/3.普通招考报名时间:2020年12月15日上午10:00至2021年1月15日上午10:00。报名网址://yz.cuc.e.cn/bs_ptzk/(二)提交申请材料考生在报名时须同时提交能够证明自身报考资格、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须通过报名系统提交,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提交。申请材料清单(模板详见报名系统,以下清单若与报名系统要求有出入,则以报名系统要求为准)如下: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2.学籍学位证明材料。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或者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在国(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报告扫描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扫描件或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电子版,录取当年入学前可获得国(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近期开具的在读证明或成绩单扫描件。同等学力考生提交学士学位证书扫描件。3.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4.申请信。5.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6.专家推荐信。7.硕士课程成绩单。8.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或毕业设计作品(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交开题报告或作品说明)。9.科研成果、创作成果、科研获奖、参与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证明材料。注:考生须指定一项能反映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著作等。10.外国语水平证书。11.各类荣誉证书。12.其他能证明自身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材料。13.诚信考试承诺书。另外,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供满足报考条件所需的证明材料,详见“四、报考条件,(四),3”。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提交《报考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报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的考生须提交对口支援学校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推荐书。(三)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各培养单位资格审核小组依据报考条件的要求,对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报考条件或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视为资格审核不通过,不予准考。各材料评议小组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从学业水平、学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给出材料评议成绩。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的考生可进入初试考核环节。绿色通道: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材料评议成绩合格后可直接进入复试;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且材料评议阶段被评为“优秀”的考生,由学校统一组织专家组进行复审,复审结果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后,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线发布、考生材料评议成绩查询等,详见中传研招网届时相关通知。(四)初试初试拟采用“机考”方式,重点考查考生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学科基础、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质。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和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初试科目为《学术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初试科目为《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各科目考试成绩均达到合格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环节。《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以及《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考试大纲详见《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初试时间初定为2021年3月6日,各科目具体考试时间初步安排如下:人文社科综合:上午09:00-12:00。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上午09:00-12:00。学术写作:下午14:00-17:30。如遇不可抗因素(如疫情防控需要等),我校将会对初试时间及方式等做适当调整,调整方案将提前在中传研招网公布。初试详细安排、初试合格线发布、考生初试成绩查询等,详见中传研招网届时相关通知。(五)复试复试主要以学术答辩及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外语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查。复试的时间、方式、流程、要求等,详见中传研招网届时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等相关通知。六、录取按照“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录取工作。录取办法详见中传研招网届时发布的复试录取办法等相关通知。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一经查实即取消录取资格:(一)提供的材料不真实;(二)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录取当年入学前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三)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未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或未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七、学习方式与录取类别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均为全日制学习方式。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录取类别分为两类:“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报名结束后,报考类别将无法更改。非定向就业:可参加就业派遣,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考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档案未按规定时间转入我校者将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户口可自愿选择是否转入我校(如户口选择转入,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过期将无法转入)。定向就业(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等类别的考生):不参加就业派遣,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派遣单位为定向就业协议书签署单位。考生人事档案、户口等不转入我校。未按规定时间将签订完整的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我校者将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2021年我校录取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各类专项计划除外,高校教师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除外)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招生总人数的10% 。八、学制与学习年限我校2021年度录取的博士研究生一律于2021年9月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经北京市教委审核通过后,获得博士研究生学籍,并开始享受博士研究生待遇。以“直博”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8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在内);以“硕博连读”、“普通招考”方式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在内)。九、学费标准及奖助体系我校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收取学费(学费标准以当年审批为准。2020年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我校面向博士研究生设立了包含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各类社会捐赠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学术会议资助金、助学贷款等在内的多种奖、助学金,建立了完善的多元奖助体系。十、注意事项1.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前辅导班。2.教育部不允许考生同时被两个或以上招生单位录取为博士研究生。3.已招收直博生的博导,将不再接受其他招生方式的报名。4.普通招考考生提交申请材料后,需要在报名系统中缴纳报名费200元。报名费仅可通过“网上支付”方式进行缴纳。缴费成功后,报名方有效,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5.报考非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因任何原因不能调档造成不能被录取或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的,责任由考生负责。6.报考定向就业类别的考生因不能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造成不能被录取或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的,责任由考生负责。7.“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须符合教育部文件中关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的要求。报名时,报考类别只可选择“定向就业”类型,且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材料时,须提交所在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审核通过并盖章的《报考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毕业后,须履行定向就业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原工作单位;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地区就业单位;毕业离校时仍未就业的非在职研究生派遣回定向省份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8.报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的考生,须符合教育部相应专项计划管理文件中的规定。报名时,报考类别只可选择“定向就业”类型,且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材料时,须提交对口支援学校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推荐书。毕业后,须按定向协议到对口支援高校就业。9.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参见军队相关部门制订的相关办法。10.一旦发现有不符合报考条件、考试违纪、作弊等,或者发现通过弄虚作假手段取得录取资格的,一律不予录取。已经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11.本简章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相冲突,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12.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拥有对本简章内容的最终解释权。
2020年的疫情从冬天转眼就到了秋天,国际形势也出现了很多变动增加了不确定性。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同学在考研与留学中无法抉择。一方面担心疫情的反复和国外疫情带来的风险,怕申请受影响或者申请到学校后不能按计划入读。另一方面国内考研的话,一般的学校不想考,想考的学校竞争激烈。两难之间,骑虎难下。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本科在读同学的纠结点,因此专门在这篇文章中跟大家来理一理。1 准备时长2 概要流程与时间线● 考研:研究生考试分六步走:一、预报名二、正式报名、现场确认三、公布初试成绩四、公布国家线五、各大院校公布复试分数线和时间(34所自划线院校考研复试分数线公布时间不一致,不过一般都是国家线公布前后,预计也是3月份在各院校官网发布)六、4-5月复试近些年来考研热度逐年上升,推行考研新政已是大势所趋。部分院校顺应改革形式,积极出台研究生招生改革措施,与之相应地考研要求和流程也将会发生变化。以下是今年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关于复试选拔流程改革的官网截图。复试取消了院线,但增加了材料评议环节,多维考量选拔,由此可见,取消院线并不会意味着进入复试的难度就降低了。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留学:3 目标国家、学校及专业对比4 横向对比能去什么学校?● 如果国内考研有很大希望考上北清复交(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除非出国留学能上国外最顶级的学校比如哈普耶斯(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或者牛剑(牛津、剑桥),在花费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的情况下,建议先上国内前四。● 如果有希望考上国内985、211靠前的院校,如果出国花费也不是问题,最好是结合自身意愿和家庭情况二选一,因为出国留学在准备时间充裕,基础不是很差的情况下,是有很大希望冲刺全球知名院校的。● 如果国内能考上心仪院校及专业的希望极小,在出国花费不是问题的情况下,建议及早准备出国,会有翻盘的机会。5 相关的重要考量因素● 未来的职业规划、家庭规划与人生规划更多地需要国内读书的人脉资源还是国外的人脉及突破舒适圈的认知。● 经济上的预算区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选择的国家甚至专业范围。● 个人的意愿及偏好,这一点不好量化,但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考研与出国留学的风险对比预计,比如考研失败怎么办?出国留学的关键并不是能否成功留学,而是在能否留学成功,因为出去留学是简单的,要去好学校理想的专业读书是有难度需努力的。比如在未来国内外不确定的风险面前,是否有能力来应对和调整。6 考研与留学能否兼顾?兼顾的前提是什么?1. 考研与留学是有可能兼顾的2. 能兼顾的人是极少数3. 主要前提:● 有足够的预算。● 准备得足够早,建议至少还余下1.5-2年以上的准备时间。● 愿意且能够付出加倍的努力。● 及早做好总体计划及可行的时间规划,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以极强的执行力推进其进度。● 合并两方准备的同类项,比如英语基础等。● 根据两方本身的时间要求,准备要有先后顺序,同一个时间段需要安排主次,不能全程同时进行。7 保研与留学● 有希望保研的前提是学生在校成绩和相关的因素,比如学生活动甚至科研有突出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兼顾留学,平衡风险的同时多一个选择,兼顾成功的机率和难度会低于考研,毕竟没有前面考研需要达标的部分。● 同样需要合并两方准备的同类项,比如保持非常好的在校成绩及在校排名,比如英语基础等。● 在关注保研要求循序渐进的同时,需要抓紧时间,争取及早把申请留学需要的事项准备和安排好,为后面的保研面试等环节留出充裕的时间。● 需要保持对相关政策的关注,以及相关的重要时间节点及排他性要求。在我们过往的申请中,保研与留学兼顾成功双丰收的同学有不少的先例。如果同学有考研与留学兼顾的计划,建议先行评估可行性,可行的情况下再进行双线准备,否则更建议二选一专注度更高,也能提高单线的成功率。在二选一的情况下,建议同学在前期多对比,参考自身情况、家庭情况以及考研具体准备要点、留学具体准备要点,及早确定自己的目标方向,能有更多的时间体验美好的大学生活,能在更笃定的状态而不是持续的纠结中度过几年的大学时光。祝大家考研或留学申请顺利!
近段时间,教师的师德问题引发了大众的讨论,接连多起学生举报老师事件,以及多位大学教授发表不当言论的事件,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连师德都缺失的人,还有资格坐在教师的岗位吗?还有资格站在讲台上吗?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更好地促进教育生态的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已迫在眉睫,对于那些师德缺失的教师,网友们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清除出教师队伍。前几天发生的一起悲剧中,再次牵扯出了关于师德的问题。前几天,一则消息迅速登上了热搜,中国传媒大学2017级动画艺术学院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家坠楼身亡,该研究生名叫黄静怡,即将研究生毕业,迎来大好前程,偏偏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事后,一位自称黄静怡的家属在网上发声,表示其导师薛某是造成该事件的罪魁祸首,该家属称黄静怡早就已经将论文准备好,但是导师故意刁难,不同意将她的论文送审,面对学生的苦苦哀求、多次道歉,导师也不理不睬,最终把黄静怡逼上了绝路。对于该事件,中国传媒大学也给出了回应,学校已经启动了对此事的核查工作,针对家属提出的一些情况,还要等待进一步核实,所以在该起研究生事件中,究竟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导师的责任?目前尚无定论。但是从黄静怡家属发表的内容来看,舆论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指责导师,事隔几天,导师薛某也站出来发声了,他发表了一篇帖子《不得不说几句》,想要为自己洗白澄清,薛某表示网上流传的聊天记录是断章取义,他上传了当天完整的聊天记录,希望大家能理性地看待这一切。导师薛某的发声再度引起争议,有部分网友支持导师,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该导师想要逃避责任,正当大家对此事争论不休时,网上却涌现出了多名“中传毕业生”,并且揭露了该导师的一些“恶劣行为”,事情似乎又发生了转机。中传研究生事件再起波澜?导师被多名毕业生实名举报,形象崩塌?多名毕业生实名举报导师薛某,时隔数天,该事件在网上再度引起热议。一位疑似黄静怡的同学表示,黄静怡的学术水平没有问题,导师不应该剥夺她参与盲审的机会,另外该导师特别自我,恶评无数,不合自己口味就给学生挂科。还有一名中国传媒大学06级动画学院本科毕业生也为黄静怡发声,认为该导师德不配位,而且他对该导师的印象也符合黄静怡家属的描述。此外,还有毕业生列出该导师的一条条“罪状”,例如该导师在学生群发一些少儿不宜的图片,他的课堂内容也不堪入目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毕业生也对该导师实名举报,当然,这些举报仅仅针对导师薛某的师德问题,对于是否与研究生坠亡事件有关,大家无法作出评判,只能等待校方的调查结果。但是,面对如此多的毕业生实名举报,导师薛某的形象已然崩塌,若这些举报内容属实的话,该导师确实是师德堪忧了。作为一名教师,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更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更何况是一名身处讲台之上的教师呢?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体系的意见》,里面提到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到了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希望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都能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国外很多名校和国内大学有合作,有意向选择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想了解一下中传留学的优势和专业等情况,下面介绍一下中国传媒大学留学有哪些优势。中国传媒大学留学优势1、全部中传师资管理和教学,保证学历认证。2、全部校内上课和住宿。3、与统招生待遇相同,共享校园资源(饭卡、图书馆、各种活动)。4、30人小班,班主任管理,中外教双语授课。5、教学管理和奖学金等制度完善。6、海外大学来校面试,直接录取。7、海外大学对项目学生雅思4分、4.5分直接录取优势。中国传媒大学留学专业以上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留学有哪些优势的相关介绍,仅供参考。
目前,境内仅存的带”中国“字头的学校越来越少了。其中有一所是中国传媒大学,这所大学在传媒行业可是翘楚,毕业生广泛的分布在传媒行业的各条战线上。这所学校的本科生非常受认可,反而是博士生,主要就业去向是高校。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到底咋样?我们一起来看看。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共有各学历层次全日制毕业生3587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05%。其中,本科毕业生(含第二学士学位)1913人(占53.33%),就业率为 98.01%;硕士毕业生1356人(占37.80%),就业率为 98.16%;博士毕业生131人(占3.65%),毕业生就业率为 96.95%; 高职毕业生 187 人(占 5.21%)。该校男女比例为 1:2.15。生源地分布:2018 届毕业生生源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毕业生总人数位列前三位的为:北京市 343 名(占 9.56%)、山东省 323 名(占 9.00%)、河北省 278 名(占 7.75%)。毕业生去向:2018 届毕业生中,继续深造 770 人(占 21.47%),其中国内升学 451 人(占 12.57%),出国(境)留学 319 人(占 8.89%);直接工作 2747 人(占 76.58%),自主创业 28 人(占 0.78%),志愿服务西部 3 人(占 0.08%),国家 汉语教师 6 人(占 0.17%),参军入伍 6 3 人(占 0.08%)。国内升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65人国内升学,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9.08%。其中,189 人保研,176 人考研;225 人进入本校攻读研究生,140 人进入外校攻读研究生。其中,84人(占23.01%)升入“双一流”大学,84人(占23.01%)升入“985”工程高校,341 人(占 93.42%)升入“211”工程高校。2018 届硕士毕业生中,有 44 人国内升学,其中 34 人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10 人考取外校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生中,有 5 人进入本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 人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国/境留学:中国传媒大学 2018 届毕业生中,有 300 名本科毕业生和 14 名硕士毕业生出国(境)留学。留学目的地排名前三名的国家或地区为英国(118 人)、美国(93人)和中国香港(29 人)中国传媒大学出国(境)留学毕业生共赴 142 所高校继续深造,录取中国传 媒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前三名国(境)外高校分别是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就业行业分布:中国传媒大学 2018 届签约工作毕业生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比例最高,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第三为教育业。本科签约工作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3 人),硕士签约工作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18 人)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6 人)。超过四分之三的博士签约工作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就业单位性质:中国传媒大学 2018 届签约工作毕业生就业单位以国有企业(249 人)、其他事业单位(196 人)、其他企业单位(153 人)、国家机关(112 人)及高等教育单位(111 人)为主。其中,本科签约工作毕业生和硕士签约工作毕业生分别有超过四分之一前往国有企业,博士毕业生则主要与高等教育单位签约。传媒行业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重点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电视台、通讯社、报纸杂志、电台、文化艺术及娱乐、网络和新媒体等单位。本科毕业生签约工作人数最多的是电视台(40 人),其次是通讯社(14 人)及其他媒体相关(14 人)。硕士毕业生签约工作人数最多的是电视台(50人),其次是通讯社(46 人)和报纸杂志(36 人)。就业地域分布:2018届签约工作毕业生地域 12 流向以华北地区(占58.70%)、华东地区(占13.90%)和华南地区(占 13.00%)为主。其中,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有 554 人,京外就业的毕业生有 446 人。北京、深圳、杭州、广州、南京为毕业生流向前5的城市。2018 届签约工作毕业生中共有 587 人赴京津冀经济圈就业;282 人赴“一带一路”经济带所涉及的地区就业;176 人赴长江经济带所涉及的地区就业;121人赴粤港澳大湾区所涉及的地区就业;3 人赴海南自贸试验区就业;3 人到中国雄安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从事宣传工作。主要就业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2018 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以签约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传媒类单位为主,博士毕业生签约高等院校比例较高。西部/基层就业:2018 届签约工作毕业生中,共有 110 人赴西部、基层就业。其中,基层就业 21 人,西部就业 89 人。本科毕业生中,赴西部地区就业 24 人;硕士毕业生中,赴西部地区就业 54 人,基层就业 21 人(其中北京市大学生村官(选调生)7 人,京外选调生 1 人);博士毕业生中,赴西部地区就业 11 人。未就业情况:截至 2018 年 10 月 31 日,中国传媒大学 2018 届毕业生中有 70 人尚未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 1.95%。其中,本科毕业生 38 人,硕士毕业生 25 人,博士毕业生 4 人,高职毕业生 3 人。从具体情况看,有求职意向但仍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占 94.29%。此外,拟继续深造有 4 人。具体就业率:为了使大家报考不盲目,我们把各专业的信息都晒出来,供大家参考。通过就业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特别好,这也是贵为中字头的学校,但升学率/深造率比较低的原因吧!该校不仅就业率好,就业的单位大多都是“三台五社”或省级媒体为主,这样的传媒行业的就业单位,你还会担心他们的薪资嘛?显然不用。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非常高,您对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们欢迎您在下方讨论区留言参与探讨。注“图片来源于网络,数据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采用网络远程的方式。全部学院(研究院、中心)的所有专业领域均按照学校规定的统一网络远程复试平台、统一操作规范进行复试。学校采取什么举措确保公平公正? 2021年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对此,记者采访了学校招生处负责人。学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复试现场记者:今年学校研考报录情况如何?与往年相比有何变化?热门专业报录比情况如何?负责人:今年学校硕士研究生统考计划录取1400人左右(含全日制、非全日制),报名确认14707人,总体报录比为10:1,与往年基本持平。报录比超40:1的有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艺术与科学、数字媒体艺术;电视学院的广播电视;广告学院的广告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等。记者:2021年学校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请介绍一下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负责人:为切实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从2021年招生年度开始,学校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方式。报考中传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考生(含直接攻博考生和硕博连读考生)均采用“申请-考核制”方式进行选拔。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初试、复试三个环节,同时设置优质生源直接进入复试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硕士研究生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复试选拔流程等。对于初试自命题设置,主要结合学校全媒体人才培养特点,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对于复试选拔流程,初试成绩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和初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划定复试分数线,综合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复试考核。学校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记者: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校研考复试是如何进行的?负责人: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根据教育部以及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仍采用网络远程的方式。全部学院(研究院、中心)的所有专业领域,均按照学校规定的统一网络远程复试平台、统一操作规范,对于所有进入复试考核的考生进行网络远程复试。对于参加复试考核(含报考单位为本校、外校)的学校在校生,由学院(研究院、中心)为其提供规范的应试场所(双机位环境),供其复试考核使用。广告学院给本学院应届考生准备的复试场所记者:复试工作组如何构成?复试工作人员如何挑选和培训?要满足哪些要求?负责人: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录取工作。招生处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制定相关规定和办法,确定基本原则及复试录取方案等,并组织全校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各学院(研究院、中心)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复试实施细则,对相关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规则及程序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各学院(研究院、中心)根据实际需要按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成立若干复试小组,开展复试具体工作。复试小组人数不少于5人,其中复试专家不少于4人,原则上由本学科具有副教授职称(含)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每个复试小组设秘书1名,负责复试情况记录等工作。另外,学校网络远程复试采用主平台、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每组配复试助理一名,要求考生提前在备用平台上添加复试助理的账号,并按照复试助理的要求,完成摸底演练、正式复试等步骤。在正式复试过程中,若主平台发生突发故障,则考生根据复试助理的指令,立刻切换到备用平台继续进行复试,最大程度保障网络远程复试的正常顺利进行。记者:复试考查重点有哪些?研究生复试的资格审查如何进行?负责人:复试考核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考核(网络远程面试,满分100分)、外语听说能力考核(网络远程面试,满分100分)等。每名考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考核、外语听说能力考核的总时长不少于20分钟。专业知识考核以随机抽题方式,重点考核考生对报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综合性、开放性问题为主。综合素质考核结合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根据考生的教育背景、本科成绩、科研或实践经历、个人陈述等,以交流问答等形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沟通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查。外语听说能力考核以随机抽题或交流问答方式,考查考生的外语听力、口语能力。记者:复试如何确保题量充足、多样化?如何保证试题安全和保密?负责人:为了保障网络远程复试的试题安全与质量,学校制定了《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命题要求》,明确要求各学院(研究院、中心)根据考生数量、考试分组及复试考核内容要求等,建立题量充足的复试题库,每类题库的题量应至少按全体复试考生总抽题量的1.5倍准备。复试过程中,考生以随机抽题方式抽取试题。被考生抽到的题目,不论该考生是否作答,都不能再次用于其他考生。试题库中的试题难度要相当,避免因不同考生抽取的试题难度相差过大而造成不公平。为保证试题安全和保密,明确要求,复试试题在启用至使用完毕前按国家机密级材料进行管理。命题在单位统一安排下进行,命题工作应符合保密要求,命题人员不得保留试题副本,命题结束后立即销毁与试题有关的草稿纸(含电子文本)等材料;严禁在规定命题场所之外、公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进行命题工作;不得将试题以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通过网络传递。所有参与复试及命题工作的人员均须签订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涉密工作人员安全保密责任书,如有直系亲属参加本次复试必须向单位提出,并主动回避。考前不得组织或参与各种与复试相关的培训答疑,不得向任何人泄露复试试题及与命题工作有关的内容,不得透露复试小组成员的组成等信息。复试过程中不得以任何形式保存或传播复试有关内容。所有涉考人员应严格遵守纪律,对复试过程和内容保密。记者: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占多少比重?总成绩如何计算?拟录取名单如何查询?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办法》明确规定,考生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除MBA、MPA、MPAcc之外的专业:总成绩 =(初试总成绩/5)×50% + 复试考核成绩×50% 。MBA、MPA、MPAcc专业:总成绩 =(初试总成绩/3)×50% + 复试考核成绩×50%。学校除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向考生发送拟录取通知外,还通过中传研招网(http://yz.cuc.e.cn)向考生提供拟录取查询系统,并公示拟录取名单。考生通过以上途径都可以查询自己的拟录取信息。记者:复试对研考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负责人:为了保障网络远程复试的顺利进行,学校在中传研招网公布了《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考生须知》,明确说明了考生在硬件、网络、软件、环境、着装、摸底演练、候考、正式复试等环节应该提前做好的各项准备工作。记者:研考生参加复试面试,学校提示要注意哪些问题?负责人:考生参加网络远程复试时,在符合《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考生须知》各项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做好一些突发情况的应对工作。如正式复试阶段严禁外人进入,手机等通讯工具避免外界非复试信息的接收,若突遇断网断电等须及时和复试助理进行联系,复试相关内容严禁带出或者发布上网等。记者:在确保研考复试录取公平公正方面,学校会采取哪些措施?负责人:严格落实“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复试小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三随机”工作机制。严格要求并落实复试小组的人员数量以及专家构成。对所有考生的正式复试均进行云端录音录像与云端巡考。为加强对复试过程的监督检查,每个复试小组设监察员1人,由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担任。记者:考生在复试过程中如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如何处理?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考生须知》对网络远程复试中、复试后考生应遵循的各项规范进行了详细说明。考生根据此须知逐条实施,可有效防止各类无意识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对于复试中、复试后确实发生的各类违规违纪事件,学校要求做好复试过程中的各类留档工作,含录音录像、各类复试材料等,责成相关部门对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充分核实,就事实说话,对于确实存在的违规违纪行为将依据相关法规及文件进行严肃处理,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可能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生以及考研的人在交流的共同话题无非不过是毕业和复试,因为处于这样的非常时期,毕业和复试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例如云毕业和线上复试,对于毕业生而言这可能会意味着有诸多遗憾,对于考研的学生而言这可能会有诸多的挑战。但今天我们一起聊聊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那些事,其中有很多是我们都共同经历的,但却有些是我们所最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人神共愤的,那就是以硕士学位论文为纽带的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之所以会拿毕业论文说事,只是因为毕业论文能否顺利通过,不仅仅需要每一位研究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硕士导师的辅导和肯定。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时有悲剧发生。这不昨天悲剧再次出现,中国传媒大学一研究生跳楼身亡,花一样的年纪就此终结,多么的心痛啊!但就这位研究生的家属所透露,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其硕士导师对其不予理睬,不同意将其论文送审,还将其拉去黑名单等等行为。当然听闻这一消息,相信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怜惜和心痛。愤怒是因为在导师队伍中居然有这样的导师,居然可以将自己所带学生的前途当作儿戏,甚至成为了她手中的筹码,真的是人神共愤。怜惜和心痛是因为,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终结,正是要大有作为的时间,正是要回报社会和父母的时间,却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所有爱她的人。而与此同时,在广大网友的声讨中,中国传媒大学也有了最新回应,主要有三点:第一,向其表示哀悼,第二,成立善后小组,第三,认真、负责地了解和核实,并实事求是回应各方关切。所以现在做的不是一味地谩骂那位导师,事情的前后究竟是怎样一回事,我们需要等待中国传媒大学的回应,搞清楚事实的真相,这才是当下各方最应该关切的事情,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就这一事件的工作核心。此外,我们也应该反思两件事情:第一件,选择导师和维护师生关系。这是每一届考研学生必修的课题,说大了这关乎到我们的生命和未来的发展,说小了关乎到我们的研究生生活。所以,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最佳的办法就是通过学姐学长的亲身感觉作为选择的标准,而在和导师相处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方法,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件,不管发生什么,生命最可贵。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抗击打能力,很多事情都给我们造成困扰和压力,甚至更严重,但抗击打能力是承受这些最好的良药,同时与之相匹配的事豁达的心态,既然事情已经不是我们所能够努力去控制的,那么就放手,寻找他人的帮助,任何时候都不能够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总之,这一事件发生之后我们需要等到的是最公平的对待,最公平的处理,希望中国传媒大学能够重视起来,认真调查,给所有关注这件事情的网友一个满意的答复。
01中国传媒大学简介中国传媒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坐落北京,交通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88万平方米。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是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是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是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02升学数据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738人,其中国内升学379人、出国(境)留学359人;硕士毕业生继续深造79人,其中国内升学64人、出国(境)留学15人;博士毕业生继续深造1人,进入本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内升学情况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79人国内升学,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7.89%。其中,205人保研,174人考研;245人进入本校攻读研究生,134人进入外校攻读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详见下表。其中,86人(占22.69%)升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人(占0.53%升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278人(占73.35%)升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具体如下:排名 学校 人数1 中国传媒大学 245人2 北京大学 21人3 北京邮电大学 11人3 中国人民大学 11人4 北京师范大学 8人4 清华大学 8人5 上海交通大学 7人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人6 北京理工大学 4人6 中国科学院大学 4人7 北京电影学院 3人7 北京外国语大学 3人7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人7 复旦大学 3人7 南京大学 3人7 浙江大学 3人8 北京交通大学 2人8 上海财经大学 2人8 上海理工大学 2人8 同济大学 2人8 中山大学 2人8 中央音乐学院 2人9 中央财经大学等26所高校 1人合计 3792019届硕士毕业生中,有64人国内升学,其中37人考取本校博士研究生,27人考取外校博士研究生。硕士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如下。学校 人数中国传媒大学 37人清华大学 5人中国人民大学 3人北京电影学院 2人北京师范大学 2人复旦大学 2人北京大学 1人北京理工大学 1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 1人华中科技大学 1人南京大学 1人上海大学 1人上海交通大学 1人深圳大学 1人四川大学 1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人浙江大学 1人中国海洋大学 1人中南大学 1人合计 64人
用人单位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学位含金量与制度无关,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培养过程,就是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和你一起面试的国内研究生都读了两三年,而你这个硕士实际只读了大概九个月,你能学到什么呢?”这是王可找工作面试时最令她尴尬的问题。香港某高校新闻学硕士王可于去年夏天结束课程,返回内地找工作。“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尴尬,毕竟是被质疑的感觉。也没想到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接受采访时王可这样向记者解释。其实,不仅是香港地区的留学生,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也有大量的“一年制硕士”,美国也有少量时长为一年的硕士课程,如法律硕士(LLM)。当他们回来的时候,也常常遭到用人单位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从未停止的争论“读MSc忠告:香港MSc(注:科学硕士,master ofscience)甚至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王可如往常一样随意地浏览网页,QQ系统忽然弹出了这么一条群消息。该消息来自一个在香港读书的内地生交流群,王可正准备打开链接看一下。群里紧接着有人发言:“老帖了。没意思。”“说得好恐怖,虽然估计部分真的被夸张了,但的确值得反思反思再反思。”出于好奇,王可搜到了原帖。帖子的出处是寄托家园论坛,发表时间为2010年1月19日,参与讨论的跟帖多达19页。“事实上,关于读授课式这种一年制硕士究竟值不值得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已经是‘月经贴(讨论话题出现频次很高的帖子)’了。”王可有些无奈地笑着说。此“忠告帖”的作者叫做“hatehkust”,2009年赴港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课程。在帖子中,他历数了自己在香港以及内地找工作所遭遇的种种不愉快乃至“噩梦”,内地用人单位在学习时间上对他的质疑,某银行简历筛选系统排斥港校等等。他认为,这一切都是读了这个硕士造成的。而写这个帖子是为了告知后人:“这种一年制的培训班绝对对你日后的工作之路害远大于利,来香港读MSc不仅不能给你镀上哪怕一层再假的金,甚至绝对可能成为你简历上的污点。”“对于授课式硕士含金量的讨论几乎是每一个新人都会问的问题。”王可说。在hatehkust的帖子下面留言的同学很多,有的对他MSc比国内硕士清闲的说法不以为然,也有人对于他这种“泼冷水”的行为表示肯定。香港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研究生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叫做研究式课程(注:Research PostgraateProgrammes,RPG),一类叫做授课式课程(注:Taught PostgraateProgrammes,TPG),二者的区别简单讲就是一个以日后从事学术研究为导向,招生人数很少,一个以就业为导向,招生名额比较多,课程也偏实际;研究式的要两三年,授课式的一般一年到一年半。王可向记者介绍道:“研究型硕士叫做Master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一般略写作‘mphil’,而其他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科学硕士(Master ofScience,MSc)等等,都是授课式。”“各种声音都有,每一种选择都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王可说,当时她也是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决定到香港读授课式硕士的。“我希望在香港可以开阔眼界,同时学习偏实用的课程,方便就业。”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在简历上最一目了然的就是学习时间的长短,也是“一年制硕士”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因为即使按照入学时间到毕业典礼来计算,也最多一年半。这还是因为毕业典礼与课程结束时间相隔约半年。那么,姑且被统称为就读“一年制硕士”的学生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hatehkust称,他所认识的一些内地“985工程”学校的研究生,“起早贪黑地像头牛一样,上课、作业、考证、论文、项目、实习”,而读MSc的同学“每天打游戏到凌晨4点,中午才起床”。“其实无论在什么学校什么课程,都有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有混日子的学生。”王可介绍道,因为香港与英美等地的高校时间安排相同,所以都没有内地的学期时间长。每学期只有13周左右的课程,而内地高校普遍都有18周或者以上。“如此一来,课程就很紧凑,节奏很快。每门课的老师都会在第一堂课就把整学期的课程安排发下来,具体包括每节课的预备阅读书目,每一次作业、什么时候作课堂报告,有个人的,也有小组为单位的。一学期上三四门课觉得比在内地时上七八门课还累。”也正因为如此,人人网上有一条被广泛转发的状态,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考试周用网上流行的“咆哮体”进行的吐槽。该同学说,自己读研究生了还考试、闭卷考试,还要作报告、写论文,还不止一门课如此,“毕业之后还被人说你不就是TPG毕业的吗,不就是花钱买的吗,不就是很容易就申请到的吗,等姐拿到学位证非得供起来,那是姐拿血和汗换来的!”虽然是语气夸张的调侃,但是王可觉得这条状态还是很形象的,“尤其是最后两句,其实也是对质疑授课式课程的一种回应”。对于用人单位对学习时间的质疑,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侯定凯表示,用人单位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比较偏向海归,有的也会因一些质量问题有所渲染的报道而对某种类型的硕士“并不买账”。“他们缺乏判断力,不会深究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只用学习时间判断一个应聘者,是一种蛮简单的判断,可以说是偏见。”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也向记者表示,他坚决反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用学习时间长短去质疑或者评价一个学生,“这对学生很不公平”。如何衡量含金量关于大家通常所说的含金量,侯定凯分析道:“首先是从学习时间上衡量,其次就是从写不写论文来衡量,认为写论文的情况比不写论文的情况好像要求要高一些。”而就这两方面来说,侯定凯认为,这与一个国家本身的学术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不存在哪一个制度比哪一个制度更好的问题。“如果仅从时间与论文两方面来衡量,那么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无疑应该是很好的,硕士普遍的都是三年,而且全都需要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但事实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得并不好,批评声音很多。”侯定凯说。在招聘的时候对人才进行考量,是招聘方必然要进行的活动。但是,招聘负责人或者公司领导真的具有评价一个学位含金量的能力和资格吗?对此,侯定凯认为,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如何,实际上最终应该是由教授、学者、专家这群人来把握的,外行实际上无法判断和评价一个学位的含金量。“因此,有关学位含金量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一个培养过程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安排课程,怎么挑学生,以及质量把握等方面。”王可说,自己所读的课程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只是作为选修。如果写论文,相当于修一门3学分的课程。“但是事实上,一些课程也会要求我们写论文、写报告。”而修读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硕士的一位同学更是向记者“诉苦”,因为学习的课程偏理论一些,除了课堂报告外,每门课都要写论文,“尤其期末快结课那一两周,写论文的压力特别大。不能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所谓的毕业论文,就觉得我们很悠闲啊”。英国华威大学国际安全专业的张晨则表示,他们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自己当时写了一个月。“国内的想法偏传统,认为论文是控制质量的手段,喜欢从结果出发,用一次性的方式来控制整个过程,是本末倒置。”侯定凯对此分析道,据他了解的情况,国外的课程一般有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考核,平时的作业、报告等形式也较为多样,“当然学校与学校的差异性也存在,也有很糟糕不负责任的教学情况存在”。“总之,学生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写一篇四五万字的论文。有想法和写文章不是一回事。”侯定凯说。专学分开是大势所趋何青去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型硕士,以一分之差被调剂为传播学的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的招生名额多于学硕。而她现在表示,“读专业硕士也不错,本来就没想要走学术路”,只是担心用人单位可能会歧视专业硕士。“国内目前的学术型硕士已经开始锐减,而是大力发展专业型即职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转型的指导思想是极其明确的。这一点,由于有教育部的行政命令在,大方向已定且已见成效。”郭英剑对专硕学硕之分表示肯定。侯定凯说,这种改变是教育部门针对现实作出的反思,包括考虑研究生缩短学制。“拖三年也不见得有积极作用。有的课程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而现在研究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才要变革,“改革的方式不是从学术本身来考虑问题的,更多的是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作一些调整。包括以前的扩招,到现在对扩招人数的控制,以及学制的改变,都是如此”。王可觉得,授课式硕士对应为国内的专业硕士,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说,它们更需要学生掌握与岗位要求有更多对接的知识或者技能。侯定凯说:“现在的专业硕士,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向在走的。”虽然关于这种国外的“专业型硕士”的一些不理解和争论存在,但是,身为一位高校教师,郭英剑还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出去留学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在国内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以及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出去看看并接受一下比我们更好的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拓展个人高等教育多元经历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