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开始,传媒大学博士生招考改革的消息成为热点,考博到底如何开展?今天,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对外公布,初试科目包括《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均为闭卷机考,满分各100分。从2021年招生年度开始,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方式。报考中传博士研究生的所有考生(含直接攻博考生和硕博连读考生)均采用“申请-考核制”方式进行选拔,原有的普通招考方式将不再保留。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初试、复试三个环节,同时,设置优质生源直接进入复试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材料评议主要根据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对其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集体评议,并给出成绩。材料评议成绩合格的考生可进入初试环节。初试采用机考方式,重点考查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学科基础、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质。文学门类和艺术学门类各专业初试科目为“学术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工学门类各专业初试科目为“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各科目考试成绩均合格的考生可进入复试环节。复试以学术答辩及交流问答的形式,对考生的思想品德、学术能力、创新潜质、综合素质、外语应用能力等进行考查。学校同时设置绿色通道,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接攻博或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录取阶段,传媒大学将根据考生所报导师组,按复试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录取。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今天,传媒大学还在官微公布了考博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学术写作》要求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正文不少于3000字,至少应设置到二级标题;为闭卷机考方式,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半小时。《人文社科综合》考试内容包括文明史、人文社科方法论和人文社科学术史;试题类型包括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形式为闭卷机考,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主要考查考生的英文阅读、翻译及写作能力;考试内容包括三部分:英译汉、汉译英以及文献阅读;考试形式为闭卷机考,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昨晚,中国传媒大学官微发布消息,8月3日,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自2021级起,该校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另外,学校研究生招考也有新要求,考博复试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考研复试新增材料评议环节。在招生改革方面,传媒大学宣布,今后,对于博士生,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大力改革初试(笔试)科目,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同时,优化复试考核环节,在复试考核中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针对考生的申请材料,通过交流问答方式,进一步考查考生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等;设置绿色通道,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对于硕士生招生,传媒大学将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复试考核环节,将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提高选才针对性;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在培养和学位改革上,传媒大学要求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该校还将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学校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导师管理也有对应改革,传媒大学要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并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取消学硕校外兼职导师。为了推进质量监控,传媒大学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并探索实施把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同学位论文一起公开做法,倒逼导师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学科设置也迎来重大调整,围绕全媒体人才培养,传媒大学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编辑:王海萍流程编辑:王梦莹
3日,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研究生教育会议。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传媒大学将从招生、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自2021级开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并设置基本文献阅读检验机制。通过改革,学校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学科与专业方向设置的改革工作作为研究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涛介绍,通过这次改革,学校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新专业方向。(人民网)
昨晚,中国传媒大学官微发布消息,8月3日,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自2021级起,该校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另外,学校研究生招考也有新要求,考博复试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考研复试新增材料评议环节。邓伟 摄在招生改革方面,传媒大学宣布,今后,对于博士生,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大力改革初试(笔试)科目,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同时,优化复试考核环节,在复试考核中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针对考生的申请材料,通过交流问答方式,进一步考查考生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等;设置绿色通道,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对于硕士生招生,传媒大学将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复试考核环节,将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提高选才针对性;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在培养和学位改革上,传媒大学要求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该校还将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学校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导师管理也有对应改革,传媒大学要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并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取消学硕校外兼职导师。为了推进质量监控,传媒大学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并探索实施把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同学位论文一起公开做法,倒逼导师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学科设置也迎来重大调整,围绕全媒体人才培养,传媒大学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原标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基本学制3年改4年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敏流程编辑:TF010【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中传:取消硕士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2021级起,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中传将强化过程评价,实行研究生学术进度学期汇报制度,博士生每学期汇报个人研读文献、学位论文进展、科研成果;明确要求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学期、学硕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实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预审制度;明确文学类和艺术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3小时,工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传还将深化专硕培养改革,还原专硕生培养本质,设立多元化专硕毕业考核方式,突出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此外,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这个改革,也说明了以前博士生3年制的培养时间确实太短了,不利于优秀科研成果的产生,更不利于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因为从发表论文的时间不确定性来看,有的一篇论文从写作到发表都需要一年时间了。高质量的论文要经过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倘若只有三年时间,根本不够发表求职时所需要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其次,博士期间有的需要到国外访学和交流,去掉前前后后的出国手续,通常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4年制的博士学习时间,可以充分利用中间一年时间出国访学和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博士的国际视野和开拓眼界,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够强制博士生必须出国一年以上,那就更好了。因为博士第一年通常还需要学习理论课和专业课,并没有多少时间能够接触到真正的科研,因此可以说,第一年完全是打基础,完全不是博士论文应该计算的时间,所以,有的博导会感觉到还没怎么指导过自己的博士生,一转眼就要博士毕业了。4年制的博士生,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博士论文,也能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科研,不管是对博士生自己而言,还是对高校的科研成果而言,都是有利而无害的。当然,也有例外的,有的高手一年就可以完成几篇SCI二区以上的论文,这种是少数个例,或许可以让他们提前1年毕业。最后,俺想说的是,其实做科研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拼投入的时间谁更多,谁就更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
11月2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备选名额评审答辩会在明德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姜绪范出席。经过现场答辩、评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谈华伟、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齐翊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张奎三位同学获得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拟获奖学生资格。在这场专访中,我们从三位获奖者的准备过程出发,探索到了他们面对学术研究的真诚求索和坚韧热忱。谈华伟: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我始终坚信,现在所做的事情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受用。”六年的中传求学之路让谈华伟一步步积淀着自己宝贵的学术和实践经验,从校园走出后的他又选择回归校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入读前,谈华伟是重庆电视台的一名民生新闻记者。这次重归求学之路,他格外珍惜在校的时光。“他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不是刚从图书馆出来,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2017级博士研究生章晓杰这样评价谈华伟。每天近10小时的阅读检索时间,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在外人看来有些枯燥难耐,而谈华伟却乐在其中。在中传求学的六年光阴里,他拼命汲取养分扎根生长。“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维会越来越清晰”,这是谈华伟所理解的“扎根”。四年民生新闻记者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新闻基本功。在一场场直播连线、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镜头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一次次的走乡情基层采访中,他与人访谈沟通的能力和新闻敏感性不断增强。“这四年里我最大的收获是价值观的改变与塑造。做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概括分析、提炼观点,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疫情期间,谈华伟在导师姚喜双教授的带领下,从“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切入,以业界著名朗诵艺术家的作品为案例,研究声音媒介的精神力量传导作用,并最终以第二作者的身份于CSSCI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抗疫主题诗歌朗诵的社会价值及传播方案》。“好好做个读书人”是廖祥忠校长在2020年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寄予的殷切期待。包容、开放、自由、竟先的中传校园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提供了“熔铸成型”的治学氛围,而在这其中,“读书”是最好的催化剂。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搞研究,都要耐得住寂寞,用强大的自律和坚定的意志保持专注精神。唯有朝夕不倦、上下求索,才能在自己所热爱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齐翊帆:“读博即修行”“中国传媒大学的学习给我们每个人都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让我们可以展翅高飞。”谈到在中传学习的收获,获得博士国奖资格的齐翊帆这样说道。在博士现场答辩的过程中,齐翊帆给自己的答辩PPT取了一个主题名:“读博即修行”。对此她解释道:“工作几年的我遇到瓶颈和困惑,所以努力考取博士,回归校园重新成为一个学生,但没想到读博遇到的困境也不少,从学习方法效率问题到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都得靠自己慢慢攻克。”正如齐翊帆所说,一路的“修行”并不容易。出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给一个地产的商业空间做了沉浸式体验空间的设计,运用了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也运用了自己在互动媒体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我做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沉浸式体验的展陈现状和设计规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就决定把博士论文最终的选题定到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上”。齐翊帆在发现实际问题后便本能地运用科研思维解决问题。“科研能力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乐于剖析问题、智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提升科研能力的方法上,她提议同学们多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通过研究获取相应的科研成果。“这个过程恰恰跟我们的生活本身很像,如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就能获得一个更顺畅的人生。”在被问到如何理解“探索科研的兴趣”时,她说:“兴趣使然才能驱动创造力和行动力。不是为了一个既定的名利结果来做研究,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学术研究者的‘真诚’。”齐翊帆还提到了孔子的一套“法宝”——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用学。“要学有所长,持之以恒,学以致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真正有贡献的人。”未来,齐翊帆想要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想创造出可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媒体艺术内容。张奎: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张奎,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文化产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至今,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著作并主持参与了数篇课题。11月初,张奎荣获了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资格。在中传求学的这几年,开放、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不断浸染着这个讷于言辞的大男孩,眼前的他端坐桌前,侃侃而谈,满怀感触地讲述着自己的求学历程。张奎在博士入学后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在导师张春河的带领下研究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需要将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可量化、可评价的测量指标对于刚入学的张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从零开始一点点构建着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接手这个项目开始到论文发表,前前后后改了七八十次,历时近两年”,张奎回忆道。他的导师张春河教授是个“不易满足”的完美主义者,严谨求是的治学风格也在一次次的论文指导中塑造着张奎的学术理念:不拖延、不松懈,在任务期限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也不会放任自流。“我把必须完成的任务放在最前面,只有把这些都做完我才会觉得踏实。”“每一个课题和论文都是有演进性和延展性的,只有演进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在专业领域掌握一定话语权。”高考后的张奎进入河南大学历史学院学习文化产业专业。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张奎以开封城墙的兴废与保护为切入点进行了相关调研,他撰写的报告被评立为国家级创新项目。现在张奎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名为“开封”的文件夹,每当看到有关开封的信息,他都会存进文件夹里。”密密麻麻的文档见证了张奎学术上的坚持不懈和累累成果。2019年,张奎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封城墙兴废: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认知变迁》。“读书宜广不宜狭,思考宜博不宜约。”博士入学的两年里,张奎累计借还书300余次,中传校园求知求真的氛围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肥硕的沃土。“勤勤恳恳钻研学术,专业领域躬耕不辍,永远葆有爱和热忱,眼里希冀和光不灭”,这是两年以来张奎博士生涯的生动写照。张奎说,科研路途长路漫漫,道阻且长,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在学术大道上“打怪升级”。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学术氛围浓郁的中传校园里希望你也能成为独特而卓越的小白杨来 源 |中国传媒大学记 者 | 张婧怡 孙卿悦 胡竣元编 辑 | 洪杰西 申皓文责 编 |尚新英编 审 | 王维家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据中国传媒大学微信公号消息,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从师德师风、生源质量、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学位论文、学生就业发展及导师尽责评估等七大类指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在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年度质量评价。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通过改革,中传关停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其中,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从师德师风、生源质量、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学位论文、学生就业发展及导师尽责评估等七大类指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在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年度质量评价。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通过改革,中传关停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责任编辑:张申
11月2日上午,我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备选名额评审答辩会在明德楼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姜绪范出席。经过现场答辩、评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谈华伟、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齐翊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张奎三位同学获得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拟获奖学生资格。在这场专访中,我们从三位获奖者的准备过程出发,探索到了他们面对学术研究的真诚求索和坚韧热忱。谈华伟: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我始终坚信,现在所做的事情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受用。”六年的中传求学之路让谈华伟一步步积淀着自己宝贵的学术和实践经验,从校园走出后的他又选择回归校园,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入读前,谈华伟是重庆电视台的一名民生新闻记者。这次重归求学之路,他格外珍惜在校的时光。“他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不是刚从图书馆出来,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2017级博士研究生章晓杰这样评价谈华伟。每天近10小时的阅读检索时间,宿舍、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在外人看来有些枯燥难耐,而谈华伟却乐在其中。在中传求学的六年光阴里,他拼命汲取养分扎根生长。“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维会越来越清晰”,这是谈华伟所理解的“扎根”。四年民生新闻记者的经历锻炼了他的新闻基本功。在一场场直播连线、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镜头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一次次的走乡情基层采访中,他与人访谈沟通的能力和新闻敏感性不断增强。“这四年里我最大的收获是价值观的改变与塑造。做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概括分析、提炼观点,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疫情期间,谈华伟在导师姚喜双教授的带领下,从“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切入,以业界著名朗诵艺术家的作品为案例,研究声音媒介的精神力量传导作用,并最终以第二作者的身份于CSSCI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抗疫主题诗歌朗诵的社会价值及传播方案》。“好好做个读书人”是廖祥忠校长在2020年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寄予的殷切期待。包容、开放、自由、竟先的中传校园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提供了“熔铸成型”的治学氛围,而在这其中,“读书”是最好的催化剂。不管是做学问还是搞研究,都要耐得住寂寞,用强大的自律和坚定的意志保持专注精神。唯有朝夕不倦、上下求索,才能在自己所热爱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齐翊帆:“读博即修行”“中国传媒大学的学习给我们每个人都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让我们可以展翅高飞。”谈到在中传学习的收获,获得博士国奖资格的齐翊帆这样说道。在博士现场答辩的过程中,齐翊帆给自己的答辩PPT取了一个主题名:“读博即修行”。对此她解释道:“工作几年的我遇到瓶颈和困惑,所以努力考取博士,回归校园重新成为一个学生,但没想到读博遇到的困境也不少,从学习方法效率问题到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都得靠自己慢慢攻克。”正如齐翊帆所说,一路的“修行”并不容易。出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给一个地产的商业空间做了沉浸式体验空间的设计,运用了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技术,也运用了自己在互动媒体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我做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沉浸式体验的展陈现状和设计规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就决定把博士论文最终的选题定到了‘沉浸式互动体验展’上”。齐翊帆在发现实际问题后便本能地运用科研思维解决问题。“科研能力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乐于剖析问题、智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提升科研能力的方法上,她提议同学们多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通过研究获取相应的科研成果。“这个过程恰恰跟我们的生活本身很像,如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就能获得一个更顺畅的人生。”在被问到如何理解“探索科研的兴趣”时,她说:“兴趣使然才能驱动创造力和行动力。不是为了一个既定的名利结果来做研究,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学术研究者的‘真诚’。”齐翊帆还提到了孔子的一套“法宝”——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用学。“要学有所长,持之以恒,学以致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真正有贡献的人。”未来,齐翊帆想要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想创造出可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媒体艺术内容。张奎: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张奎,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文化产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至今,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著作并主持参与了数篇课题。11月初,张奎荣获了2020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资格。在中传求学的这几年,开放、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不断浸染着这个讷于言辞的大男孩,眼前的他端坐桌前,侃侃而谈,满怀感触地讲述着自己的求学历程。张奎在博士入学后接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在导师张春河的带领下研究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需要将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可量化、可评价的测量指标对于刚入学的张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从零开始一点点构建着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接手这个项目开始到论文发表,前前后后改了七八十次,历时近两年”,张奎回忆道。他的导师张春河教授是个“不易满足”的完美主义者,严谨求是的治学风格也在一次次的论文指导中塑造着张奎的学术理念:不拖延、不松懈,在任务期限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也不会放任自流。“我把必须完成的任务放在最前面,只有把这些都做完我才会觉得踏实。”“每一个课题和论文都是有演进性和延展性的,只有演进才能深入,只有深入才能在专业领域掌握一定话语权。”高考后的张奎进入河南大学历史学院学习文化产业专业。在一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张奎以开封城墙的兴废与保护为切入点进行了相关调研,他撰写的报告被评立为国家级创新项目。现在张奎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名为“开封”的文件夹,每当看到有关开封的信息,他都会存进文件夹里。”密密麻麻的文档见证了张奎学术上的坚持不懈和累累成果。2019年,张奎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封城墙兴废: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认知变迁》。“读书宜广不宜狭,思考宜博不宜约。”博士入学的两年里,张奎累计借还书300余次,中传校园求知求真的氛围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肥硕的沃土。“勤勤恳恳钻研学术,专业领域躬耕不辍,永远葆有爱和热忱,眼里希冀和光不灭”,这是两年以来张奎博士生涯的生动写照。张奎说,科研路途长路漫漫,道阻且长,也希望自己能继续在学术大道上“打怪升级”。来 源 |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校报 记 者 | 张婧怡 孙卿悦 胡竣元 编 辑 | 洪杰西 申皓文 责 编 | 尚新英 编 审 | 王维家
1. 中国传媒大学官宣,博士学制改为4年,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2. 江西一高三学生与同学发生争执被刺伤身亡,嫌疑人已被刑拘3. 柳州一考生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疑在投递过程中遗失,望拾到者归还一、中国传媒大学官宣,博士学制改为4年,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了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动作极大,涉及博士及硕士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等关键环节。1. 博士培养:全面“申请-考核制”,学制延长为4年中国传媒大学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在培养方式方面,将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的文献阅读量,其中明确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其中笔试为1天。同时规定,文献考试共有3次考试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解读:采用文献考试的方法,能够灵活地考察学生是否阅读相关文献,而阅读文献是做科研的基本技能之一,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此外,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解读:针对这一点,笔者作为博士过来人,觉得这一点的改革相对较为不合理。虽然现在很多博士都不能在3年内完成博士毕业,基本上都是4年以上,但是也不能就由此将学制改为4年啊!这样完全封堵了非常优秀的博士生在3年内拿到学位,从而变相地增加了博士研究生的实际压力!而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相对较为合理。2.硕士生培养:初试达到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取消论文要求该校在硕士生招生方面,除全面改革自主命题科目外,复试中,还将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程序,复试选拔流程报考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博士一样,也对硕士生的文献阅读作出了规定,规定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也相应的规定了文献考试,同时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二、江西一高三学生与同学发生争执被刺伤身亡,嫌疑人已被刑拘2020年8月4日上午,永修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永修县第一中学有学生被刺伤。接警后,永修县公安局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开展侦查取证工作。经查,被害人肖某某(男,永修县三溪桥镇人)与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男,永修县涂埠镇人)系永修一中高三年级同班同学。8月4日10时许,两人发生争执,张某某持折叠刀将肖某某脖子刺伤,肖某某经抢救无效身亡。目前,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三、柳州一考生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疑在投递过程中遗失,望拾到者归还8月3日,柳州一考生小陆反映,她的录取通知书到达某快递柳州胜利包裹揽投部后不知去向。如今一周时间已经过去了,录取通知书仍未找到。小陆称,投递员告诉她录取通知书很可能在投递过程中遗失,小陆希望如果有捡到的市民能够归还。小陆介绍说,她在今年考上了南昌大学的研究生并顺利被学校录取,学校于7月25日寄送了录取通知书。不过让人意料不到的是,7月26日通知书到达某快递柳州胜利包裹快递揽投部后遗失了,至今仍未找到。这让小陆心急如焚。“7月25日,我得到学校邮寄了录取通知书的消息后,7月26日一整天都在家里等快递员送通知书。但是快件到了柳州后,我在家等了一天却没有等到任何消息。”小陆说,她后面通过邮件跟踪查询系统查询到“投递反馈—未妥投(未联系上收件人,安排再投)”,看到这个信息后她就蒙了,她没有接到投递员的任何电话,怎么能写上“未联系上收件人”,当天傍晚小陆到了胜利营业部投诉。7月27日早上,小陆接到通知说录取通知书找不到了。快递公司柳州分公司接到了小陆录取通知书遗失的情况后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置。目前,该公司已经积极与当事人沟通,向其赔礼道歉,并赔偿1000元,还帮其与学校联系,学校已经联系学生,表示录取通知书遗失不影响入学。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帮小陆寻找遗失的录取通知书,并打算帮她刊登寻物启事。笔者想说,现在每天各个快递公司都承担着大量的快递业务,存在一定的概率遗失邮件的情况,考生在收到快递信息时,要做好时刻跟踪的准备,防止因为遗失而影响自己上学。近日,教育部和国家邮政局也规定了,考生录取通知书必须要考生本人签字才能领取,也就是说要送达本人手上。因此,这也体现了国家对考生录取工作的重视程度。文:傻傻博士图片: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