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20)》(下文简称“传播创新蓝皮书”)已于近日正式发布。“传播创新蓝皮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撰,该中心主任、“传播创新蓝皮书”主编单波教授介绍,蓝皮书以“呈现中国传播创新的发展过程,关注中国传播创新的前沿问题”为宗旨,自2018年创刊以来,每年围绕社会传播、经济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媒体传播等五个维度,全面总结并深入探查中国传播创新的新理念、新政策与新实践,持续为提升中国传播能力提供方法与路径。2020“传播创新蓝皮书”系统梳理和分析2019年中国传播创新的热点和前沿后提出,中国传播创新呈现丰富性与多元性特征,并朝着公众驱动传播创新的方向演进。从根本上讲,中国传播创新应当以公众创新为动力。当前,公众创新以变革的姿态进行社会交往与政治参与,创造资源共享与网络经济的空间,从而成为媒介改革的重要力量。公众的传播创新基于公众的集体智慧,是一种分布式的创新,也是一种渐进式的、迭代式的创新,具有极大的韧性与活力。2020“传播创新蓝皮书”主要包括19个最新看点。看点1:下沉市场成为互联网的蓝海市场下沉市场已成为争夺的热点,趣头条、拼多多、快手等抓住下沉市场的社交属性、价格敏感等特点取得了成功,各大头部电商平台也纷纷加速渗透下沉市场,淘宝打通聚划算、淘抢购、天天特卖三大平台,京东推出京东拼购等,通过低价和熟人裂变的方式,获得了下沉市场用户的增长。CNRS-TGI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四线城市互联网日到达率已经赶超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也在快速提升,一二线城市互联网市场日趋饱和。2019年末,三线城市互联网日到达率为78.9%,较2018年提升1.1个百分点,四线城市互联网日到达率为83.1%,较2018年提升0.8个百分点,同时三四线下沉市场互联网日到达率增幅远超一二线城市。看点2:“耳朵经济”崛起,网络音频市场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爆发后,网络音频市场快速发展,伴随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等音频终端产品的普及,有声读物、在线音乐、移动广播等音频产品和服务广受欢迎。在国内,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等音频应用发展迅猛,内容形式也逐渐由FM衍生出有声读物、财经、历史等知识付费和脱口秀内容。由于音频媒体具有场景和行为伴随性,用户可以在各种场景中,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借助听的形式来实现信息的获取,不需要诉诸视觉和触觉等感官,“耳朵经济”正悄然兴起。CNRS-TGI数据显示,互联网广播收听渠道2019年占比77.7%,高于2018年的75%,广播收听渠道持续向互联网广播渗透。看点3:“新红利人群”显现,互联网市场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新红利人群”显现,以低幼市场、中老年市场以及低线、农村市场为代表的“一老一小一低”人群中仍有巨大红利空间,成为流量继续增长的源泉。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中老年市场仍有巨大红利空间。根据CNRS-TGI数据,2017-2019年,互联网的日到达率在25-44岁人群中呈下降趋势,而在45岁以上的中高龄人群中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2019年末,45-54岁人群的互联网日到达率为79.1%,较2018年上升1.9个百分点,5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为47.3%,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互联网核心用户(00后、90后、80后)占总体互联网用户65.1%。其中00后人群互联网渗透率近95%;90 后人群互联网渗透率100%;80后人群互联网渗透率约94%。互联网核心用户层已充分渗透、面临饱和压力,而以70 后为代表的中老年人群增长空间较大。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40岁以上)贡献了超过90%的新增互联网用户。中老年人群成为新增用户的主要来源,未来有望继续提高渗透率。看点4:电视、报纸下滑趋势减缓,15-34岁人群带动杂志周到达率回升根据CNRS-TGI数据,2015-2019年间,电视媒体的日到达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9年电视媒体趋势回暖,降幅减小。预计2019年末,电视日到达率62.3%,较2018年下降1.2个百分点,电视日均接触时长为90分钟,与2018年持平。2015-2019年,报纸媒体亦呈现下滑趋势,预计2019年末,报纸媒体日到达率为24.2%,基本稳定,日接触时间基本稳定在17分钟。杂志媒体趋势回升,自2018年起周到达率和周接触时间都稳中有升,到2019年,杂志周到达率回升至14.9%,较2018年略微提升,周接触时长基本稳定在18分钟。从各年龄层来看,15-34岁人群带动杂志周到达率回升。看点5:泛娱乐消费显著提升,内容红利未来依然可期在泛娱乐消费方面,80后、90后作为第一批内容付费用户,推动了音乐付费、视频付费、知识付费等行为从0到1的转化。2019年,直播、短视频迅速蹿红,尤其以小镇青年为代表,在短视频、游戏、直播等泛娱乐领域的消费有显著提升,进一步证实了下沉人群的消费升级。2019年,城市居民对“我会考虑付费购买在我手机上使用的内容,比如音乐和视频”的认同比例达67.9%,相比于2018年提高20.8%。预计未来随着他们逐步替代没有付费习惯的年长用户后,整体付费用户规模将持续增长。未来10年,互联网音乐、互联网视频行业将处于内容红利期。看点6:在线教育、知识付费领域需求激增根据2019年CNRS-TGI数据,72%的城市居民认为“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很重要”。其中,未来1年有计划参加教育培训的居民中,有35.0%计划参加职业技能培训;29.9%计划参加外语培训;26.7%计划参加学历教育。然而如今人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如何快速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知识付费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其中不仅包括专业资讯领域(比如喜马拉雅、知乎等),还包括在线教育领域(比如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看点7:新闻和游戏深度融合,主题宣传成“爆款”产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腾讯QQ飞车手游推出“飞跃看变化”项目。创作团队专门设计和开通“飞跃神州”赛道,赛道融合了中国大美风光、城市标志景观、科技创新项目等元素,玩家可以“驾驶”赛车在这条赛道上体验上述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用户的游戏体验中。该项目累计参与人次超过7亿,用户体验总时长已经超过16亿分钟,前该项目参与量仍以每天700万人次的速度持续增加,成为主流媒体国庆70周年融合报道的“爆款”产品。事实上,新华社并非第一家与游戏平合作的中央级主流新闻媒体,此前也有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与游戏平台展开合作。面临青年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转变和万物皆媒的多元化挑战,主流媒体通过与游戏跨界融合,将家国情怀的新闻元素解码为一系列赛道设计、彩蛋嵌入等游戏设计,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破壁传播,吸引目标受众沉浸体验,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传播有效性的有益尝试。看点8:“侠客岛”报网深度融合的四个维度“侠客岛”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新媒体品牌,在海内外舆论场获得了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在报网融合方面的新探索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包括产品定位、内容生产、媒体融合、体制机制等。准确的产品定位,体现在站位高、把握准、好理解。“侠客岛”内容生产具有四个特色:精准解读最高领导人的讲话和活动;把重大政策和新闻摊开来读;建设性介入社会热点新闻;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敢于“亮剑”。互联网因技术驱动,更新迭代速度快,各种平台层出不穷。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必须迅速反应、扁平决策、鼓励创新,“侠客岛”这几年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此。“侠客岛”要保持舆论场“轻骑兵”的优势,还需要不断稳中求进,一方面稳住已有的新闻产品优势,在政治上站稳脚跟,在新闻专业品格上坚持高标准,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尝试,在形式表现和落地平台上进一步丰富、优化,打造更为多彩的品牌生态。看点9:在线数字社区助力西部农村治理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村镇虽然在经济上得以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所带来的空心化社区、离散化组织以及弱化的公共空间等系列问题让西部农村社区治理和乡村社区建构面临不少困境。研究以宁夏中北村为例,发现该村作为一个传统的农村社区正慢慢流失社区凝聚力,成员们所创造的中北村社区共同记忆也渐失鲜活。然而,在线社交网络的出现正在扭转当前乡村共同体式微的情况。微信在中北村普及已有约3年的时间,但真正开始被村民广泛、频繁地使用则约1年。起初,中北村微信群的功能仅限于村委会向村民公示可领取补助的贫困户名单信息或者单向发布相关通知规定,目前,在线数字社区的“圈群化”传播让中北村社区粘性进一步加强;多元主体的“共同在场”打破了单一中心的结构,推进了农村治理新模式与共同体意识的建立;认同感的塑造促进了村民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意愿。看点10:微博有效支撑传统媒体的融合创新微博主旋律、正能量宣传热度已远胜其他新媒体平台。微博平台集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于一体的全媒体特点,有效地丰富了媒体发布内容的表现形态,为主流媒体带来更加活跃年轻的用户。2019年上半年,微博媒体认证蓝V数量实现了10%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地方电视台和县融账号的增加。目前微博已经帮助一大批县报纸、 广播、电视台完成了向县级融媒体的转型。微博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帮助传统媒体找到了新的下沉渠道出口,实现了对受众的“再触达”。2019年数据显示,微博激增的月活跃用户中超过55%来自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地区。看点11:品牌传播呈现“智能决策”的中心导向5G、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正将人类置于一个智能、可互动的网络空间中,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决策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国品牌正面临新一轮的传播变革和营销创新。从品牌传播运作模式的创新来看,主要以“智能决策”的中心导向,在技术驱动下,品牌传播趋于精准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内容运作不断实现批量化、个性化与场景化发展;品牌服务呈现出纵深化与整合化的趋势。从品牌传播过程的创新来看,首先,机器作为生产内容的主体比重提升,其次,品牌传播内容表现形式呈现原生化与沉浸化;最后,品牌传播方式创新表现在传播载体的边界拓展,以及基于感官的交互传播。看点12:跨文化传播日渐成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路径其一,国家媒体面对争议话题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所增强。新疆反恐事件、中美贸易战、华为事件等,中央级媒体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对话,采取多种形式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这种直面冲突、解释质疑的传播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二,个人化的跨文化叙事产生了较好的全球传播效果。如CGTN主播刘欣以个人身份与美国主播进行辩论;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多篇作品获得国际好评;企业家任正非回应华为之争;民间网红李子柒成为一种跨文化现象。这些个体叙事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释放出越来越有活力的全球传播能量,这表明,个人化的自传播将有可能超越官方叙事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兴力量。其三,中国文化通过传播创新正在塑造全球倾听的可能性。如“新国风”已具有比较成熟的跨文化传播模式,从语言、非语言符号生产到全球视频播放渠道的分发和推广,特别是伴随中国视频平台的全球拓展,中国文化通过网剧、短视频等多种方式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全球倾听。看点13:中国数据泄露与保护制度创新研究从2019年公开报道的大规模数据泄露涉及领域事件中总结出国内外十大案例,通过与国外状况做对比, 报告描绘出 2019年中国数据泄露图景:数据泄露事件数量减少但规模扩大;电商零售、智能家居为重灾行业; 缺乏安全保障为泄露主因。从数据保护制度建设来看,2019年是全球数据保护的“制度配套建设元年”,亦是“人脸识别元年”。中国的数据保护进入立法日程, 专业细分的数据保护制度逐步建立,数据收集与交易不断国标化。未来,健康及生物识别等敏感数据的保护是重点;立法实现突破、国标配套完善是中国数据保护制度创新的总体趋势。看点14:省级党报构建内容、平台、运作的融合传播创新调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后发现,省级党报正逐步形成内容、平台以及运作三个层面的融合传播创新路径。新媒体产品生产经验主要包括:以用户的情感诉求为切入点增加新闻的情感含量;保持对公众情感的灵敏感知,把握产品运作与分发的节奏;以不同的叙事视角适配不同的媒介平台,将细节刻画与宏大主题叙事相结合。省级党报融合传播创新体现在情感增量、节奏控制和适配视角等方面。看点15:社会传播创新的主要表现社会传播创新的主题丰富,涉及老人、儿童、视障人士、工人群体、贫困人群等群体,覆盖了公益传播、扶贫传播、儿童安全传播、交通安全传播等议题,体现了社会传播创新的活力与丰富性。不少社会传播创新具有公益性质,主动发动年轻人,也是发扬志愿精神的积极尝试。看点16:经济传播创新的主要表现经济传播创新注重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中寻找最优化的分享方式和分享机制。主要着眼于不同商业模式的相互碰撞,注重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蓝海之地。其中,对新媒体用户付费模式的培养,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培养新用户,刺激互联网内容消费的新发展。看点17:政治传播创新的主要表现政治传播创新探索的是政府与民众民主沟通的可能性。从本年度来看,它继续注重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平台沟通政府与民众、开启对话,推动沟通和理解;注重用“惠民”的办法来促进沟通。有关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注重以游戏等方式抓住年轻人,是政治传播适应受众和传播生态变化的一种反应。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的政治传播探索比较活跃,成效较为显著。同时,在国际政治传播中,民间视角开始受到重视,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势。看点18:文化传播创新的主要表现文化传播创新探索打破文化沟通障碍进而理解、接受、分享文化中国的新方式与新路径;注重发掘文化中国的文化属性和“活化”元素,从而运用新形式、新方法创新性地传播中国文化。基于本年度的文化传播创新实践,文化中国的传播需要“设计感”,通过文化设计植入文化中国的精髓和抓住目标受众。同时,需要突出文化中国的文化属性,尤其是它的特色,比如田园文化特色。这是文化中国的文化“内核”,也是它得以传播的关键。看点19:媒体传播创新的主要表现媒体传播创新是中国传播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2019年的热点话题聚焦于新的技术形态(例如5G、AI、区块链技术等),多数创新是技术驱动的。不少媒体传播创新致力于探讨新技术形态带给内容生产与组织架构的新机会,但突出的创新实践集中于央视等大型媒体机构,分散化的或小平台的创新发展较为艰难。不过,县级融媒体建设中的创新为媒体传播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6日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月5日共同发布了《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20)》(下文简称“传播创新蓝皮书”)。“传播创新蓝皮书”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撰,该中心主任、“传播创新蓝皮书”主编单波教授介绍,蓝皮书以“呈现中国传播创新的发展过程,关注中国传播创新的前沿问题”为宗旨,自2018年创刊以来,每年围绕社会传播、经济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媒体传播等五个维度,全面总结并深入探查中国传播创新的新理念、新政策与新实践,持续为提升中国传播能力提供方法与路径。2020“传播创新蓝皮书”系统梳理和分析2019年中国传播创新的热点和前沿后提出,中国传播创新呈现丰富性与多元性特征,并朝着公众驱动传播创新的方向演进。从根本上讲,中国传播创新应当以公众创新为动力。当前,公众创新以变革的姿态进行社会交往与政治参与,创造资源共享与网络经济的空间,从而成为媒介改革的重要力量。公众的传播创新基于公众的集体智慧,是一种分布式的创新,也是一种渐进式的、迭代式的创新,具有极大的韧性与活力。报告显示,下沉市场已成为互联网的蓝海市场。趣头条、拼多多、快手等抓住下沉市场的社交属性、价格敏感等特点取得了成功,各大头部电商平台也纷纷加速渗透下沉市场,淘宝打通聚划算、淘抢购、天天特卖三大平台,京东推出京东拼购等,通过低价和熟人裂变的方式,获得了下沉市场用户的增长。CNRS-TGI数据显示,自2018年起,四线城市互联网日到达率已经赶超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也在快速提升,一二线城市互联网市场日趋饱和。2019年末,三线城市互联网日到达率为78.9%,较2018年提升1.1个百分点,四线城市互联网日到达率为83.1%,较2018年提升0.8个百分点,同时三四线下沉市场互联网日到达率增幅远超一二线城市。此外,“新红利人群”显现,互联网市场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报告指出,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新红利人群”显现,以低幼市场、中老年市场以及低线、农村市场为代表的“一老一小一低”人群中仍有巨大红利空间,成为流量继续增长的源泉。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中老年市场仍有巨大红利空间。根据CNRS-TGI数据,2017-2019年,互联网的日到达率在25-44岁人群中呈下降趋势,而在45岁以上的中高龄人群中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2019年末,45-54岁人群的互联网日到达率为79.1%,较2018年上升1.9个百分点,5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为47.3%,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互联网核心用户(00后、90后、80后)占总体互联网用户65.1%。其中00后人群互联网渗透率近95%;90 后人群互联网渗透率100%;80后人群互联网渗透率约94%。互联网核心用户层已充分渗透、面临饱和压力,而以70 后为代表的中老年人群增长空间较大。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40岁以上)贡献了超过90%的新增互联网用户。中老年人群成为新增用户的主要来源,未来有望继续提高渗透率。从内容形态上看,“耳朵经济”崛起,网络音频市场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爆发后,网络音频市场快速发展,伴随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等音频终端产品的普及,有声读物、在线音乐、移动广播等音频产品和服务广受欢迎。在国内,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等音频应用发展迅猛,内容形式也逐渐由FM衍生出有声读物、财经、历史等知识付费和脱口秀内容。由于音频媒体具有场景和行为伴随性,用户可以在各种场景中,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借助听的形式来实现信息的获取,不需要诉诸视觉和触觉等感官,“耳朵经济”正悄然兴起。CNRS-TGI数据显示,互联网广播收听渠道2019年占比77.7%,高于2018年的75%,广播收听渠道持续向互联网广播渗透。其次,泛娱乐消费显著提升,内容红利未来依然可期。在泛娱乐消费方面,80后、90后作为第一批内容付费用户,推动了音乐付费、视频付费、知识付费等行为从0到1的转化。2019年,直播、短视频迅速蹿红,尤其以小镇青年为代表,在短视频、游戏、直播等泛娱乐领域的消费有显著提升,进一步证实了下沉人群的消费升级。2019年,城市居民对“我会考虑付费购买在我手机上使用的内容,比如音乐和视频”的认同比例达67.9%,相比于2018年提高20.8%。预计未来随着他们逐步替代没有付费习惯的年长用户后,整体付费用户规模将持续增长。未来10年,互联网音乐、互联网视频行业将处于内容红利期。除此之外,在线教育、知识付费领域需求激增。根据2019年CNRS-TGI数据,72%的城市居民认为“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很重要”。其中,未来1年有计划参加教育培训的居民中,有35.0%计划参加职业技能培训;29.9%计划参加外语培训;26.7%计划参加学历教育。然而如今人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如何快速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知识付费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其中不仅包括专业资讯领域,还包括在线教育领域。来源:中经网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发布《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摄影记者 田超)华声在线11月19日讯 今天上午,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开幕。开幕式上,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发布《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2020年的《报告》在年度报告、行业报告、专研报告、融合精品分析四个章节的架构基础上,结合2019年到2020年期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与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热点、亮点与难点,在报告内容上做出更为翔实与丰富的拓展。第一章“年度报告”中的“总报告”,从中国媒体融合创新与新媒体发展的全局出发,对过去一年媒体融合生态与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分析与把握,尤其是对我国各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问卷调研,获得许多宝贵的一手数据,对于推进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本年度《报告》开辟“重点聚焦”章节,从媒介认知与评价、传播行为等多个方面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这一重大现实课题。第二章“行业报告”在既有的技术篇、内容篇、体制机制篇、平台篇以及用户篇以外新增队伍建设篇,聚焦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积极探索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发展之道。第三章“专研报告”在本年度融合创新实践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细分领域中进行专项研究,从新媒体话题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与探讨。第四章“融合精品分析”聚焦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对创作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不仅分析研究产品特点、创作方法与理念,更深入挖掘产品生产背后的体制机制和传播规律,为媒体从业者提供宝贵经验借鉴和理念提升。2020年《报告》中许多数据、发现和观点具有重要价值。现择其要分享:根据“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调研”显示,目前建设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为各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共识,“一专多能”的融媒体记者基本都参与一线新闻采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府服务功能、与上级媒体的联动网络搭建均按部就班地展开,且与央、省、市媒相比,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从业者对所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满意度最高。其中,被调查的主流媒体94.26%都已设融媒体中心,央媒、省媒倾向于选择新建,县媒则倾向重组,市级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成度稍低。主流媒体平台的构建方式目前主要可以分为建设自有平台、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接入央媒云平台等三种。调查结果显示,建设自有平台是媒体最主要的平台构建方式,尤其省媒多选择自建,而县媒则多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当下各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也正在面临各有针对性的挑战。对于自身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央媒认为需要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省媒认为需要创新融合思维;市媒认为需要政策扶持;县媒认为缺少人才以及培训、提升的机制。而在对媒体融合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困难调查中,缺少人才、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也被认为是目前面临的三个最大困难。
中国网1月7日讯 6日,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未来媒体蓝皮书:中国未来媒体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未来媒体的年度进展、发展状况、行业热点及个别案例剖析,既概括总结出了未来媒体发展的三大热点,又在“人工智能”“5G”和“媒体融合”的三大背景的发展下分析预测了未来媒体发展将呈现的六大发展趋势;既立足国内,深入分析了各种传统与新型媒体的案例,又放眼世界,重点分析了英、日两国智慧媒体的发展案例。一方面总结和分析了我国传媒业前沿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行业管理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报告由“总报告”“行业篇”“热点篇”“调查篇”“交流篇”五大部分构成。“总报告”展现了在媒体融合发展、信息化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相关国家战略的指导下,2019-2020年未来媒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融合化、智能化、全球化等特征,结合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厦门市智能视听产业发展,探讨未来媒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对策建议。“行业篇”重点从媒体5G应用发展、智能音频、短视频、移动新闻客户端产品、未来媒体智能终端创新等方面,分析了2018年前后中国未来媒体发展现状与特点。“热点篇”围绕“5G”时代下媒体场景分析、智媒体技术分析和算法新闻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调查篇”通过大量一手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福建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现状、福建老年人媒体接触现状等,并提出对策建议。“交流篇”精选韩国智能媒体发展和芒果TV、云知声等本年度行业发展的部分典型代表案例,试图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视角来分析其发展经验。报告指出,2019-2020年,未来媒体发展主要有三大热点:一是未来媒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向纵深。互联网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迈进,产业智能化、跨界融合发展已成大趋势。未来媒体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交互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二是5G时代下未来媒体的应用创新发展不断加速。报告提出,5G业务的发展是全体系、全生态的过程,媒体的5G应用必将在新传播时空重塑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品牌力。媒体的接收场境发生变化,媒体接收频次也发生变化。人的一天中,有多达180次接触移动互联网(手机、IPAD等 )。据华为公司预测,到2025年,平均每人将拥有5个智能终端。除了80亿智能手机,个人PC、平板电脑、VR眼镜、智能手表、智慧屏等智能终端数量将超过200亿个,通过5G可以使视频通话、视频娱乐、个人数据在不同终端间无缝切换。三是未来媒体的智能化发展逐步加速,融媒逐步向智媒发展。进入2019年以来,智能音频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智能音频从初级起步阶段时追求智能语音内容、形态、设备、技术等逐步向关注如何与万物互联从智能到智慧的步调相匹配转变。报告分析认为,具有超级连接能力的5G网络,将与数字化、大数据、云和人工智能全面融合,带来产业的革命性变化,也将为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方式带来深远改变。“5G”时代的到来, 驱动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的发展升级,多元的应用场景也将给传媒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智能化将成为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人工智能不仅形塑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在微观上重塑传媒产业的业务链。来源:中国网
11月19日,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本次大会将以“守正聚力 创新共融”为主题,大会发布《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中国新媒体年鉴2019》等新媒体行业发展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 曾祥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荣幸代表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中宣部新闻局、中国记协对《报告》撰写与出版的指导与支持,感谢各位撰稿专家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各位成员的积极支持,同时,也感谢各媒体平台和研究机构的支持与帮助。《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是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业委员会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新媒体服务引导,促进和推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重点智库报告。2020年的《报告》在年度报告、行业报告、专研报告、融合精品分析四个章节的架构基础上,结合2019年到2020年期间全国新媒体行业发展与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热点、亮点与难点,在报告内容上做出更为翔实与丰富的拓展。第一章“年度报告”中的“总报告”,从中国媒体融合创新与新媒体发展的全局出发,对过去一年媒体融合生态与发展趋势进行宏观分析与把握,尤其是对我国各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问卷调研,获得许多宝贵的一手数据,对于推进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本年度《报告》开辟“重点聚焦”章节,从媒介认知与评价、传播行为等多个方面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这一重大现实课题。第二章“行业报告”在既有的技术篇、内容篇、体制机制篇、平台篇以及用户篇以外新增队伍建设篇,聚焦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积极探索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发展之道。第三章“专研报告”在本年度融合创新实践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细分领域中进行专项研究,从新媒体话题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与探讨。第四章“融合精品分析”聚焦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对创作者进行了深入采访,不仅分析研究产品特点、创作方法与理念,更深入挖掘产品生产背后的体制机制和传播规律,为媒体从业者提供宝贵经验借鉴和理念提升。2020年《报告》中许多数据、发现和观点具有重要价值。现择其要分享:根据“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和重点问题调研”显示,目前建设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为各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共识,“一专多能”的融媒体记者基本都参与一线新闻采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政府服务功能、与上级媒体的联动网络搭建均按部就班地展开,且与央、省、市媒相比,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从业者对所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满意度最高。其中,被调查的主流媒体94.26%都已设融媒体中心,央媒、省媒倾向于选择新建,县媒则倾向重组,市级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成度稍低。主流媒体平台的构建方式目前主要可以分为建设自有平台、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接入央媒云平台等三种。调查结果显示,建设自有平台是媒体最主要的平台构建方式,尤其省媒多选择自建,而县媒则多接入区域专属云平台。当下各级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也正在面临各有针对性的挑战。对于自身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困难:央媒认为需要完善考核与激励制度;省媒认为需要创新融合思维;市媒认为需要政策扶持;县媒认为缺少人才以及培训、提升的机制。而在对媒体融合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困难调查中,缺少人才、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也被认为是目前面临的三个最大困难。各位领导,我们衷心希望《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能够为推进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贡献智识与借鉴,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隋岩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代表项目组全体成员向各位奉上《中国新媒体年鉴》2019卷。到今天,新媒体年鉴已连续出版了两部。2020年,我们不仅见证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疫情的壮举,也克服了年鉴编撰工作中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记协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各委员单位、各地方记协的大力协助下,在学界专家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九个多月的辛勤努力,我们再次向新媒体行业交上了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我们在总结中国新媒体年鉴2018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力聚焦5G时代新兴媒体的再次变革与迭代,通过十大板块内容,向读者呈现了又一部全面客观记录新媒体行业发展态势和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大型资料性年刊。接下来,我向各位简要汇报一下年鉴编撰工作的情况。中国新媒体年鉴2019分为十个部分。一、中央领导同志与新媒体相关重要活动;二、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重要活动;三、中国新媒体大会记事;四、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作品解析;五、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工作综述;六、区域进展;七、人才教育;八、发展综述;九、年度盘点;十、制度文件、书籍简目。新年鉴跟上一卷相比,呈现三大亮点。一是重点更加突出,案例大幅增加。除了重点收录重大事件如2019中国新媒体大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工作综述、各地记协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工作等常规内容,今年特别添加了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合报道十大创新案例、中国新媒体公益十大优秀案例。全书几百个典型实例不仅向读者生动、具体地展示了2019年我国新媒体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增强了年鉴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二是框架更加合理,内容新颖全面。既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新媒体的重要活动、新媒体专委会委员单位工作的详实记录,也有18所知名高校关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简要回顾与总结,更有四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展示、全国新媒体行业大事年度盘点、近5年有关新媒体的制度文件、新媒体相关书籍要目等;既方便读者检索查询,又体现了年鉴作为新媒体行业大型工具书的多种功能。三是呈现手段创新,融媒特色鲜明。不仅典型案例数量增加,而且大多附有二维码或作品链接,读者除了从文字了解作品概要,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扫描、点击阅听音视频,感受新闻现场魅力。这使得年鉴的阅读空间得以拓展,突破了以往纸媒的实际容量,立体性、延伸性、时代感都大大增强。鉴往知来,忠实纪录融合时代风云变化;精耕细作,全面阐释新兴媒体发展态势。我们期待下一部年鉴更权威、更全面、更前沿、更专业、更鲜活。我们将通过不懈的努力,继续打造年鉴精品,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最后,再次感谢中国记协及其新媒体专委会对我们的信任,感谢各委员单位
“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发布会暨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学术论坛于2020年6月29日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协办。会上,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发布《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会议伊始,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飚致欢迎词。应飚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变革带来了重大冲击,也对用户的认知体验和态度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集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完成《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并邀请学界和业界翘楚,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将有利于促进中国智能媒体产学研发展,推动智能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主题报告发布环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韦路教授发布了《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该报告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协作完成。通过全国性网络问卷调查,报告对智能媒体在中国的使用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用户有关智能媒体的认知、体验、态度和行为。报告得出八点核心发现。第一,中国进入智媒时代。半数以上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应用体验新闻报道,并且智能产品支出超过千元,说明从用户角度来说,中国已正式进入智媒时代。第二,智能鸿沟引人注目。智能媒体使用呈现出显著的年龄鸿沟、教育鸿沟、收入鸿沟和城乡鸿沟。智媒消费鸿沟、智媒情绪鸿沟和智媒素养鸿沟也不同程度存在,说明智能鸿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鸿沟的最新形态。第三,智媒收益初现端倪。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形式维度的积极影响要显著大于在媒体内容维度的积极影响。第四,智媒风险不容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最受关注,如何防范智能媒体在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方面的风险也刻不容缓。第五,智媒优势局部凸显。受访者认同智能模式在采集制作发布和检测评估推广方面的独特优势,但对其在策划调查写作方面的功效并不认可。第六,报道内容决定形式。受访者是否青睐人工智能的报道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内容题材。在科技、体育、健康、娱乐、财经等领域,智能报道方式更受欢迎。第七,双脑融合相辅相成。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生产方式与传统人力生产方式应互为辅助。电脑不应取代人脑成为媒体生产的主导。第八,智媒发展前景广阔。用户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费意愿,未来有待开发和拓展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媒体产品,提升智能媒体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报告从媒体、政府、公众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从媒体角度来说,一要始终坚守人文主导,二要合理布局重点领域,三要全力提供优质内容,四要创新拓展媒体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要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智媒产业,不断加强智媒治理,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从公众角度来说,要提升智能媒体素养,强化权利保护意识,形成正确智媒观念,追求理性使用行为。随后进入学术主旨发言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分别作主旨发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与治理”为主题,围绕“深度合成/深度伪造(deepfakes)”的概念展开论述,探讨了合成媒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陈昌凤以一系列生动的案例,一方面呈现了深度合成技术带来的正向影响,如改善算法、智能处理、效率提升等,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深度合成技术对传播伦理和公众利益的颠覆性挑战。在此基础上,陈昌凤指出深度合成时代的信息治理要从平台、技术、组织、用户、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入手,方能趋利避害,化解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以“技术革命主导下的未来传播与学科重构”为题,强调了未来传播的五个要点。第一,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体系面临扩容、重构的革命性改变,应认识到技术逻辑对学科构建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回归实践前沿,基于复杂性范式认识和把握未来的传播机制与规律。第三,技术逻辑改变了传播者、媒介、内容三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第四,未来传播的实践走向是“微粒化”社会和“分布式”的社会信息传播结构,横向沟通与整合能力是传播治理的重中之重。第五,未来传播的关键词是数据霸权、关系赋权、算法即媒介和以人为本,未来传播的实践版图和理论学说需要重新架构。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以“媒体智能化:技术驱动,人文始终”为主题,从定义、应用和驱动力等层面探讨媒体智能化的相关问题。媒体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和媒体结合,推动了内容产业全链条的变革和重塑。信息采集方面,自动采集数据和机器识别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内容生产方面,机器写稿和智能审核实现了人机力量的协同,在文本、视频、图像、语音等形态上都实现了突破;智能分发方面,虚拟播报、智能匹配等技术使信息服务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接收反馈方面,智能交互使内容生产者、运营者能为用户提供深度应用服务。媒体智能化仍面临众多风险和挑战,虽然技术是重要驱动力,但仍要以人类知识和价值判断为基础。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的发言主题为“黑森林的诱惑:基于物联网生态的人机融合智能探索”。他从未来趋势、行业生态、发展难点等层面探索了人机融合智能的前沿。人机融合智能是跨物种、越属性的人机交互智能生态科学体系。随着万物感知时代到来,人工智能成为通用技术,媒体融合进入更高、更复杂的阶段。杨溟指出,媒体行业漠视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未来需要在科研能力、泛连接和价值属性的融合上实现突破,未来的媒体竞争力将是基于深度态势感知和真相解读的能力。“物联天下”不仅是一种技术趋势,更是对于新的伦理思想和文明共识的期待。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人工智能:使能技术、赋能社会”。吴飞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战略地位、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现状。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对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未来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吴飞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智能+”的协同育人教育生态目标,指出要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就要将其视为使能技术、赋能社会的综合协同体,并与教育创新紧密结合。会议最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作总结发言。韦路教授再次对参会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希望不同学科、社会各界的同仁能够围绕智能媒体的关键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智能媒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皇甫博媛)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20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从技术应用、融合传播、产业合作等多个维度着重发力,作出一系列亮眼成绩。实现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向国际一流原创视音频制作发布的全媒体机构转变、从传统节目制播模式向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 4K/8K AI”战略格局转变,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的规划与目标。2020年以来,总台从技术应用、融合传播、产业合作等多个维度着重发力,作出一系列亮眼成绩。“5G 4K/8K AI”战略格局初步成型,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今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其中就包括“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用好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2020年正是总台着力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 4K/8K AI”战略格局转变的一年,5G、4K/8K、AI已成为总台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撑。7月20日,总台发布《5G媒体应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总结了总台基于5G技术,面向4K超高清、VR和移动生产场景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是媒体行业首次对于5G技术应用提出的技术规范。《白皮书》面向基于5G网络的4K采集传输、4K移动生产、VR制作分发三类媒体应用,提出的生产流程、技术要求和关键指标描述准确,对于5G 4K超高清移动传输系统(5G背包)的技术规范充分满足了安全性、可靠性、便携性要求,适配了媒体行业对5G 4K直播场景的应用需求。7月22日,总台承担的国家新基建项目“5G 4K/8K超高清制播示范平台”启动建设。“5G 4K/8K超高清制播示范平台”项目启动会现场该项目涉及总台北京总部和上海传媒港建设5G 4K/8K超高清制播系统、5G超高清业务传输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便携式5G 4K/8K直播编码传输系统、AVS2/AVS3标准超高清电视影院直播系统、5G和超高清相关测试体系等五方面内容,项目总投资为4.2亿元,计划未来两年内完成建设任务。根据计划,今年12月前,总台复兴路办公区和光华路办公区将完成5G专网建设;2021年3月前,完成上海传媒港的5G专网建设;2021年5月前,完成边缘计算平台和网络切片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2022年5月,完成项目的整体验收,实现项目落地。该平台按照“云、管、端”一体化的方式,意在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将总台体育演播室群升级为4K/8K超高清电视制播系统,将总台体育节目电视制播能力从高清升级为4K/8K超高清;同步建设上海国际传媒港4K/8K超高清电视演播厅,在上海国际传媒港举办的大型活动将全部采用4K/8K超高清电视制作或直播。二是具备5G接入功能,采用自主研发的5G 4K/8K移动传输系统(俗称5G背包),可快速部署4K/8K超高清电视直播。三是将对接总台4K/8K电视频道、4K/8K互动电视平台、“央视频”及“央视新闻”等新媒体平台,以及上海国际传媒港电影城,可实现4K/8K超高清电视电影的直播点播,上海国际传媒港影城将是世界首个将电视直播常态化引入电影厅的影城。另据悉,2021年5G 4K/8K制播示范平台建成后,总台超高清电视节目年制作能力将达到1万小时。11月2日,在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上,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姜文波表示,2020年总台确立了“央视频”和“央视新闻”两个旗舰客户端。在总台自主新媒体客户端提供总台原创的超高清电视节目,是总台新媒体的一大特色。有5G赋能,在新媒体端提供超高清电视已成为现实。第一,为加快提升4K/8K超高清电视节目产能,解决原创超高清电视节目稀缺的瓶颈问题,总台提出了4K伴随HD的超高清电视制播模式;第二,为加快提升4K/8K超高清电视节目质量,丰富超高清电视精品节目,总台提出了原创混合现实IMR(Idea Mixed Reality)超高清电视制作模式;第三,为加快提升“VR视频 三维声”节目制作能力和质量,满足新生代对超高清视听的需求,总台研发了虚拟网络交互系统(简称VNIS);第四,为加快运用AI创新超高清电视生产流程,丰富视音频的表现形式,提升节目的制播效率,总台不仅基于科大讯飞的AI语音技术开发了智能语音转写平台,还与上海交大合作,运用AI视频增强技术研发了超高清视频智能生产系统。每年春晚都是总台集中展示新技术创新应用的最佳场景。在2020春晚中,“5G 8K/4K/VR”的创新应用已经带来了全媒体环境下春晚的多个“首次”:首次实现春晚全要素4K超高清电视智能直播,首次通过“央视频”实现春晚VR直播,首次制作8K超高清电视版春晚,首次发行《春晚2020》直播电影。而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春晚,总台也将开展4K/8K/VR直播。首先,2021春晚将4K和HD同步制作和直播,4K电视信号还将接入上海国际传媒港电影城进行影院直播。其次,2021春晚将开展8K制作,并在总台内部的IPTV平台以8K频道方式进行直播试验,直播将在明年2月连续试验播出。最后,2021春晚将采用VNIS技术在“央视频”和“央视文艺”两个客户端进行VR直播,为提升2021春晚VR直播的沉浸式效果,声音将采用三维声制作及呈现。在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 4K/8K AI”战略格局转变,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过程中,总台还着重加强人才建设。10月20日,总台召开全国重点院校新闻传播人才供需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总编辑慎海雄指出,总台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制片人,一批懂语言知文化、会讲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一批精通互联网制作、传播、运营、技术的全媒体人才,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做到精心育才、广泛聚才、人尽其才,不断夯实人才储备基础,打造一支既能“守正”又善“创新”的人才队伍。平台建设迈出实质步伐,融合传播数据均创新高2019年是总台加速融合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改革之年、关键之年、实干之年。在中央批复的总台“三定”方案中共下设25个中心,伴随着总台多部门成立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总台融合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020年,无论从打造“央视频”为代表的自有平台,还是在“两微一端”及短视频领域的布局来看,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都是总台2020年的重要目标。1月9日,在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干部宣布会议上,慎海雄强调,视听新媒体中心要紧紧围绕“央视频”“日活千万”目标,将新媒体创新发展的步伐迈得再大一些、再快一些,频率更高一些。他指出,2020年是“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打出影响力、做出美誉度、实现千万日活的关键之年,要放开手脚,以攻为守,大胆创新,把正面影响力做到极致。要打造好总台新媒体生态圈,充分利用总台强大的广播电视资源和影响力,塑造属于央视频的晚会和网红明星。6月17日,“央视频”产品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关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5G新媒体平台项目成交公告,该项目成交供应商为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成交额为54784.82814万元。采购文件明确提出:供应商承诺开放腾讯系相关资源,实施针对“央视频”的重点支持政策,与采购人合力打造“央视频”专业品牌,保障扩大“央视频”的影响力;供应商承诺通过提供腾讯系下微信等相关社交产品资源,全平台场景化助推,为“央视频”进行用户拉新和客户端激活,助力“央视频”客户端快速成长;客户端上线后一年内,在采购人不断优化内容生产和内容质量的同时,供应商亦持续投入技术、产品、算法等方面的优化,并提供营销推广策划方案,帮助“央视频”在预装、应用商店投放等渠道进行推广,结合大事件联运,有效利用腾讯系流量平台的推广资源,保障“央视频”客户端在合同签订后12个月内达到并保持月度日均活跃用户不少于1000万。8月17日,总台融合发展中心正式成立。慎海雄指出,融合发展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总台落实中央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总台内设机构成立的收官之举。他表示,融合发展中心的核心任务,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当好总台党组抓媒体融合工作的“参谋部”;二是抓好统筹推进,切实发挥媒体融合“总枢纽”的作用;三是抓好生态建设,夯实总台在视音频原创领域的权威地位;四是抓好项目突破,强基固本并积极拓展战略新兴业务。此外,无论是在“两微一端”还是短视频领域,总台的融合传播成绩都非常突出。据CTR对8家主要央媒和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网络传播力进行的持续常态监测,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总台的网络传播力位列央媒总榜第一名。在自有App产品上,38家广电机构持续运营的自有App数量超220款,下载量过亿的有8款,其中总台就有5款App累计下载量过亿。在微博端,总台上半年活跃账号共获得超8亿人次互动,排名首位。在微信端,总台上半年获得的累积阅读量超13亿人次,位列榜首。在38家广电机构的近1500个活跃官方公众号中,总台上半年获得的累积阅读量超13亿人次,位列榜首。总台的“央视新闻”“央视财经”“央视网”“新闻联播”4个微信公众号的累计阅读量均过亿,这些公众号共计发文超1万篇,累计阅读量超8亿,阅读量“10万 ”的文章数达5320篇,其中“央视新闻”公众号累计阅读量超3.5亿。在短视频领域,截至2020年6月30日,总台共有9个粉丝量千万级以上的头部(短视频)账号,其中“央视新闻”抖音、快手号粉丝量分别为8600万和4200万,在总台账号中位列前茅,9个账号上半年累计获得近30亿人次互动。在春节、疫情防控等重大时间节点,总台融合传播数据亦均创新高。数据显示,今年的总台春晚,海内外观众总规模达12.32亿人,相对去年提升约5900万人,其中新媒体端直播用户规模为6.06亿人,相比去年增加了7900万人。用户通过总台新媒体平台及快手、腾讯、爱奇艺、优酷、微博等第三方合作平台对春晚内容的点播总到达人次为30.66亿次。快手抢红包、淘宝清空购物车等新媒体互动活动参与人次也刷新了春晚的既往纪录。疫情期间,总台在新浪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新型社交媒体积极进行跨平台融合传播,成绩显著。以最具“破圈”价值的B站而言,截至3月9日,总台在B站上传发布275个疫情报道相关视频,单个视频最高点击量410.7万,最高弹幕量7.3万,同时打出移动直播、视频产品、互动活动等一系列“组合拳”,积极抢占年轻人的“注意力”。1月20日22:14,B站“央视新闻”UP主上传视频《钟南山:肯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内容为当晚播出的《新闻1 1》节目中白岩松连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这是在疫情尚未引起全面广泛关注阶段,国家权威专家在国家媒体的电视采访中第一次对新冠病毒肺炎做出“人传人”的科学判断,立即成为舆论爆点。这条不足3分钟的视频在B站获得高达276.5万次播放、10260条评论、6166条弹幕。广告经营加强融媒体传播力度,产业合作构建一体化生态体系2020年,总台加大了对广告经营的重视力度。1月15日,总台任命了总经理室总经理。慎海雄指出,总经理室干部任职是总台经营工作和产业发展一个新的起点——要强化“宣传报道是生命线、经营创收也是生命线”意识,做大做强“品牌强国工程”,大力拓展多元化经营,改变单一依靠广告创收的现状,推动版权与广告整合经营,深挖优势资源潜力;要立足总台“5G 4K/8K AI”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总台全媒体全渠道整合营销优势,利用好新闻、新媒体等优质资源的杠杆撬动作用,大力拓展新媒体营销;要通过深化经营理念和机制创新,推动广告产业经营转型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全面释放总台品牌资源的价值优势。2019年8月,总台联合有关部委、部分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和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推出“品牌强国工程”,依托总台的全媒体资源,培育新时代的国家级品牌。在9月24日的2021“品牌强国工程”发布活动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副总编辑、总台总经理室总经理彭健明指出,2021年的“品牌强国工程”将在第一年良好运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传播服务方案进行优化升级。2021年“品牌强国工程”是一个融媒体传播服务方案,涵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各类资源,尤其加大了新媒体资源所占比重。据介绍,2021年“品牌强国工程”以“1 N”传播模式为总方针,并对其进行了“一三三一”的优化与提升。第一个“一”是指一个全新的融媒体传播服务方案,它包括核心资源、固定配置、品牌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四部分;第一个“三”是指推出了三个融媒体产品,分别是“TOP品牌——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带货顶级合作平台”“TOP品牌——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中国独家融媒体合作伙伴”和“领跑品牌—2021年央视新闻正直播独家合作平台”;第二个“三”是指推出三个品牌解决方案,分别是品牌触达、品牌渗透和品牌转化;最后一个“一”是指建立一套入选企业用于一站式购买总台资源的品牌币。2019年以来,总台依托自身媒体资源和品牌价值,与产业上下游、社会各界深入合作。如与上海市深化战略合作,设立长三角总部和上海总站,建设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打造上海国际传媒港,联合上海交大依托超高清视音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媒体智能处理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深化战略合作,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和广东总站,建设大湾区新闻采编中心,打造强大的区域新闻传播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浙江省深化战略合作,围绕2022年杭州亚运会赛事直播、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国际动漫节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建设面向国际、亚洲领先、国内一流的主流视听新媒体高地。同时,总台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攻关,在4K超高清电视、5G 4K传输、AI智能剪辑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全媒体生态体系。2020年总台春晚与淘宝达成独家战略合作,携手为受众带来春晚史上最大力度独家电商补贴,推出春晚首个文化衍生品“团圆舂碗”,发起“团圆饭”活动,将贫困县农产品变成年轻人创意团圆饭,覆盖全国800多个贫困地区的16.8万款特色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今年3月以来,为助力复工复产,总台联合国资委共同发起、“央视频”携手国投人力共同推出“春暖花开国聘行动”大型线上“云招聘”活动,共吸引包括十大军工企业、三大航空公司、三大电信运营商、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拼多多等大型国企、知名民企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入驻,近百所高校参与,发起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湖北等多场专场招聘活动,联合各企事业单位为今年应届毕业生等提供超过百万个岗位,积极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可以说,2020年总台在政务服务、媒体电商、版权开发、产业拓展等领域积极探索,努力成为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共融互通的推动者。(林沛)
“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发布会暨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学术论坛于2020年6月29日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协办。会上,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发布《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会议伊始,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飚致欢迎词。应飚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变革带来了重大冲击,也对用户的认知体验和态度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集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完成《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并邀请学界和业界翘楚,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将有利于促进中国智能媒体产学研发展,推动智能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在主题报告发布环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韦路教授发布了《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该报告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协作完成。通过全国性网络问卷调查,报告对智能媒体在中国的使用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用户有关智能媒体的认知、体验、态度和行为。主题报告发布报告得出八点核心发现。第一,中国进入智媒时代。半数以上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应用体验新闻报道,并且智能产品支出超过千元,说明从用户角度来说,中国已正式进入智媒时代。第二,智能鸿沟引人注目。智能媒体使用呈现出显著的年龄鸿沟、教育鸿沟、收入鸿沟和城乡鸿沟。智媒消费鸿沟、智媒情绪鸿沟和智媒素养鸿沟也不同程度存在,说明智能鸿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鸿沟的最新形态。第三,智媒收益初现端倪。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形式维度的积极影响要显著大于在媒体内容维度的积极影响。第四,智媒风险不容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最受关注,如何防范智能媒体在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方面的风险也刻不容缓。第五,智媒优势局部凸显。受访者认同智能模式在采集制作发布和检测评估推广方面的独特优势,但对其在策划调查写作方面的功效并不认可。第六,报道内容决定形式。受访者是否青睐人工智能的报道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内容题材。在科技、体育、健康、娱乐、财经等领域,智能报道方式更受欢迎。第七,双脑融合相辅相成。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生产方式与传统人力生产方式应互为辅助。电脑不应取代人脑成为媒体生产的主导。第八,智媒发展前景广阔。用户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费意愿,未来有待开发和拓展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媒体产品,提升智能媒体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报告从媒体、政府、公众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从媒体角度来说,一要始终坚守人文主导,二要合理布局重点领域,三要全力提供优质内容,四要创新拓展媒体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要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智媒产业,不断加强智媒治理,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从公众角度来说,要提升智能媒体素养,强化权利保护意识,形成正确智媒观念,追求理性使用行为。学术主旨发言随后进入学术主旨发言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分别作主旨发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与治理”为主题,围绕“深度合成/深度伪造(deepfakes)”的概念展开论述,探讨了合成媒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陈昌凤以一系列生动的案例,一方面呈现了深度合成技术带来的正向影响,如改善算法、智能处理、效率提升等,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深度合成技术对传播伦理和公众利益的颠覆性挑战。在此基础上,陈昌凤指出深度合成时代的信息治理要从平台、技术、组织、用户、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入手,方能趋利避害,化解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以“技术革命主导下的未来传播与学科重构”为题,强调了未来传播的五个要点。第一,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体系面临扩容、重构的革命性改变,应认识到技术逻辑对学科构建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回归实践前沿,基于复杂性范式认识和把握未来的传播机制与规律。第三,技术逻辑改变了传播者、媒介、内容三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第四,未来传播的实践走向是“微粒化”社会和“分布式”的社会信息传播结构,横向沟通与整合能力是传播治理的重中之重。第五,未来传播的关键词是数据霸权、关系赋权、算法即媒介和以人为本,未来传播的实践版图和理论学说需要重新架构。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以“媒体智能化:技术驱动,人文始终”为主题,从定义、应用和驱动力等层面探讨媒体智能化的相关问题。媒体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和媒体结合,推动了内容产业全链条的变革和重塑。信息采集方面,自动采集数据和机器识别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内容生产方面,机器写稿和智能审核实现了人机力量的协同,在文本、视频、图像、语音等形态上都实现了突破;智能分发方面,虚拟播报、智能匹配等技术使信息服务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接收反馈方面,智能交互使内容生产者、运营者能为用户提供深度应用服务。媒体智能化仍面临众多风险和挑战,虽然技术是重要驱动力,但仍要以人类知识和价值判断为基础。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的发言主题为“黑森林的诱惑:基于物联网生态的人机融合智能探索”。他从未来趋势、行业生态、发展难点等层面探索了人机融合智能的前沿。人机融合智能是跨物种、越属性的人机交互智能生态科学体系。随着万物感知时代到来,人工智能成为通用技术,媒体融合进入更高、更复杂的阶段。杨溟指出,媒体行业漠视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未来需要在科研能力、泛连接和价值属性的融合上实现突破,未来的媒体竞争力将是基于深度态势感知和真相解读的能力。“物联天下”不仅是一种技术趋势,更是对于新的伦理思想和文明共识的期待。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人工智能:使能技术、赋能社会”。吴飞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战略地位、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现状。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对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未来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吴飞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智能+”的协同育人教育生态目标,指出要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就要将其视为使能技术、赋能社会的综合协同体,并与教育创新紧密结合。会议最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作总结发言。韦路教授再次对参会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希望不同学科、社会各界的同仁能够围绕智能媒体的关键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智能媒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图文:皇甫博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子岳责任编辑:周亦颖
2019年度政法新媒体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革命不仅是大变局的重要标志,更是驱动大变局的重要力量。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迭代发展,网络空间不断延伸拓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界限愈益模糊,意识形态领域局部多元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一些重大热点话题引发中西方舆论高密度、高强度碰撞,阵地与话语权博弈空前激烈。2019年,全国政法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舆论和网络强国重要指示精神,始终以“网络舆论阵地第一方阵排头兵”为目标,在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作用的同时,坚定不移把政法宣传舆论工作重心转移到网络新媒体上来,努力开辟政法工作“第二战场”,形成全平台渗透、矩阵式发展、全方位引导、跨界融合等特点与优势,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注重顶层设计,着力打造政法网宣铁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指出,新媒体时代,政法干警既要有智商、情商,又要有媒商,善于以主动坦诚姿态与社会沟通,以开放包容心态面对新媒体。2019年,中央政法委接连召开两次会议,将政法新媒体建设摆上政法工作的重要位置。4月29日,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政法网宣铁军建设视频会议上提出,政法网宣铁军,是互联网时代引导政法舆论、开展网上斗争的主体力量,并对其建制机制体制建设作了全面阐释和具体部署。一个月后,中央政法委印发关于创新政法网宣铁军建制机制体制建设的意见。全国政法机关迅速行动,各地及有关部门相继成立“五位一体”的政法网宣铁军团队,积极开展政法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可喜成效。二、深化战略布局,积极推动政法新媒体与网络新平台深度合作进入互联网“下半场”,如何找准政法新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平台共同发展的契合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摆在政法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2019年,中央政法委专门制定《政法网络新媒体创新发展意见》,并于12月25日召开政法新媒体与网络新平台合作发展座谈会,听取腾讯、字节跳动等10家网络公司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共谋传播政法好声音的思路举措。会议强调,政法新媒体与网络新平台要发挥好网络新平台技术优势、渠道优势与政法工作内容优势、跨境传播后发优势、政企合作机制优势、共建共治共享体制优势等“六大优势”,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三、加快集群化发展,大幅提升政法新媒体整体战力政法机关强化全国“一盘棋”发展意识,共同推动政法新媒体迈向集群作战时代。2019年,无论是账号数还是粉丝量、活跃度,政法新媒体都位居政务新媒体前列,是最不可或缺的优质IP。(一)全平台入驻,政法新媒体占据头部政务账号半壁江山。“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的粉丝量均突破1000万,中国长安网在微博、抖音、快手平台的粉丝量均突破1000万。在微博平台,政法系统的“超级大V”最多,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微博粉丝1771万、“最高人民检察院”微博粉丝1241万、公安部“中国警方在线”微博粉丝3067万。在微信平台政务公号前100名中,政法系统独占47席,总粉丝量达2.2亿。2019年,政法系统共开通抖音账号5907家,占政务抖音账号总播放量的49%,累计粉丝总量3.2亿;共开通快手账号2000余家,总粉丝量超7000万。(二)集群化发展,政法新媒体矩阵实现全网覆盖、全时响应。中国长安网群作为政法宣传舆论的主阵地、大本营,目前已形成了从中央至县级的纵向矩阵,是全国唯一有近2000家网站的网群。同时,全国政法新媒体矩阵不断向集群化发展,从中央、省、市、县四级党委政法委,到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部门,已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圈群推动的政法宣传舆论工作格局。四、自觉服从服务大局,在网络舆论场全力传播正能量2019年,政法新媒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一)坚持用爱国主义凝聚人心。在涉中美贸易战、香港修例风波等重大舆论斗争中,政法新媒体敢于亮剑发声,做到权威声音和民间力量同频共振。@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发布内地青年说唱rap《迷徒》和香港市民原创歌曲《破晓》,打进香港舆论场;设置微博超话#祖国反黑站#,揭露反中乱港分子的恶言劣行,阅读量达44.5亿;微博话题#阿sir日记#袒露港警心声,阅读量达3.4亿;发起“我给阿sir送特产”“让国旗插遍香江”等线上线下O2O活动,点燃了全网爱国爱港热情。(二)坚持用公平正义回应民意。针对舆论强烈关注的云南孙小果涉黑案、湖南新晃“操场埋尸”案,@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第一时间通报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信息,并发布最终调查结果和审判结果,向全社会传递了政法机关通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伞破网”“深挖彻查”的坚定决心。针对福州赵宇见义勇为案引发舆论对正当防卫认定的争议,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动介入,指导福州检察机关认定赵宇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并通过官微及主流央媒进行释法说理,有力释放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信号,弘扬了正能量。(三)坚持用事实真相正本清源。政法机关依托政法新媒体平台建立了一套快速响应、认真核实和及时辟谣机制,其中,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联合辟谣平台在澄清“贵州孤儿院儿童被性侵”等突发网络谣言中,借助自身影响力扩大了权威信息覆盖面,起到了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作用。五、深挖政法题材“富矿”,不断增强政法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2019年,全国政法新媒体紧扣重要节点,围绕重大主题,充分运用丰富的政法素材和生动的传播形式、传播载体,主动设置议题,创新正面宣传引导机制,打造了诸多爆款。(一)创新传播载体。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政法新媒体以多形式开展主题宣传,突出政法特色,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中国长安网组织全国网群发起“中国政法70年”巡礼直播活动,32场直播主题丰富、特色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基层政法部门制作的《派出所的故事2019》《守护解放西》等警务纪录片燃爆B站,在世间百态、奇葩警情中,展现了基层民警有担当、有理性、有人情的立体形象。(二)打破圈层壁垒。中央政法委与湖南省委政法委联合推出首档宣传政法英模的综艺节目《致敬中国英雄(政法季)》,邀请明星嘉宾作为“英雄记录者”深入政法工作一线体验生活,全网播放量突破5亿。公安部、广东省公安厅参与打造的缉毒剧《破冰行动》火爆荧屏,展现了缉毒警察不为人知的“马赛克人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期间收视率持续稳居第一。(三)打造普法大讲堂。2019年,随着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持续开讲,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等领导先后走进知名院校授课,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新媒体官微纷纷发布授课视频、PPT课件、课堂笔记等融媒体“周边”产品,中国长安网计划将授课视频上传至其他网络公开课平台,力争变“小沙龙”为全民普法“大网课”。最高人民法院还联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推出特别节目《大法官开庭》第五季,对李少平等3位大法官审理的3起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故事化讲述、人情化展示,相关视频在西瓜视频获得20余万次播放量,微博话题#大法官开庭#阅读量达1545万次。六、拓展服务功能,加强“指尖上的政法机关”建设政法机关充分发挥政法新媒体权威、智能、互联、快速、互动等优势,增设政务服务模块,使之成为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平台。2019年,全国扫黑办推出智能举报平台,群众通过网上搜索“12337”或点击中国长安网、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众号等链接就能递交举报材料,极大提升了广大群众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热情。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线一周年之际,司法部增设“中国法律服务地图”“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英文频道”3项内容,并在实体、热线、网站、客户端的基础上,研发上线微信小程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法律服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政法新媒体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有的政法机关对宣传舆论工作尤其是政法新媒体工作重视不够,与业务工作缺乏有机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不善于把握社会视角和受众思维,习惯沿用程式化、套路化、排浪式等传统方法开展正面宣传,影响传播效果;有的重发展数量轻内容质量,优质原创内容较少,信息更新较慢;有的对各平台传播特点认识不足、定位不清,信息分发针对性不强、内容同质化较严重;与快速发展的政法新媒体相比,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明显差距,等等。对以上问题,政法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不仅给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还深刻影响着全球治理格局,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新的“变数”。后疫情时代,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制造疫情“中国责任论”“中国赔偿论”“中国阴谋论”等杂音,国际舆论场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多样,特别是在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下,国内网络民意“非黑即白”的两极化、情绪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政法舆论生态压力持续增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政法新媒体必须进一步创新理念思路、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着力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不断提升正面宣传、舆论引导、舆情应对、舆论斗争的能力和水平,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大学6月29日发布《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中国已正式进入智媒时代,且智能媒体的使用呈现出显著的年龄鸿沟、教育鸿沟、收入鸿沟和城乡鸿沟。《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由浙大党委宣传部、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大计算机学院和浙大融媒体研究中心协作完成。通过全国性网络问卷调查,报告对智能媒体在中国的使用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用户有关智能媒体的认知、体验、态度和行为。报告得出八点核心发现。第一,中国进入智媒时代。半数以上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应用体验新闻报道,并且智能产品支出超过千元,说明从用户角度来说,中国已正式进入智媒时代。第二,智能鸿沟引人注目。智能媒体使用呈现出显著的年龄鸿沟、教育鸿沟、收入鸿沟和城乡鸿沟。智媒消费鸿沟、智媒情绪鸿沟和智媒素养鸿沟也不同程度存在,说明智能鸿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鸿沟的最新形态。第三,智媒收益初现端倪。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形式维度的积极影响要显著大于在媒体内容维度的积极影响。第四,智媒风险不容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最受关注,如何防范智能媒体在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方面的风险也刻不容缓。第五,智媒优势局部凸显。受访者认同智能模式在采集制作发布和检测评估推广方面的独特优势,但对其在策划调查写作方面的功效并不认可。第六,报道内容决定形式。受访者是否青睐人工智能的报道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内容题材。在科技、体育、健康、娱乐、财经等领域,智能报道方式更受欢迎。第七,双脑融合相辅相成。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生产方式与传统人力生产方式应互为辅助。电脑不应取代人脑成为媒体生产的主导。第八,智媒发展前景广阔。用户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费意愿,未来有待开发和拓展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媒体产品,提升智能媒体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报告从媒体、政府、公众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从媒体角度来说,一要始终坚守人文主导,二要合理布局重点领域,三要全力提供优质内容,四要创新拓展媒体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要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智媒产业,不断加强智媒治理,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从公众角度来说,要提升智能媒体素养,强化权利保护意识,形成正确智媒观念,追求理性使用行为。在当日举行的“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发布会暨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学术论坛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等专家学者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陈昌凤探讨了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与治理,分析合成媒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她认为深度合成时代的信息治理要从平台、技术、组织、用户、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入手,方能趋利避害,化解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喻国明以“技术革命主导下的未来传播与学科重构”为题展望了未来传播的新图景。唐胜宏认为媒体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和媒体结合,推动了内容产业全链条的变革和重塑。杨溟从未来趋势、行业生态、发展难点等层面探索了人机融合智能的前沿。吴飞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战略地位、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现状。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对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未来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来源:浙报融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