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一行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至舍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一行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

11月12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绍杰带队到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交流。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严光生主持。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成名,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马岩出席会议,双方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活动。严光生首先代表地科院对调研组表示热烈欢迎。会议主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交流,相互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最大程度激发各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张绍杰表示,此次调研收获颇丰,不虚此行。他指出,地科院有着深厚的底蕴,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将双方合作推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来源: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提琴

高了一点点!给珠峰量身高有多难?专访测绘专家讲给你听

珠峰高程测量,从登顶成功测量,到最终的数据公布,历时有半年多,为什么需要这么长时间,计算珠峰高度都有哪些困难?在陕西地理测绘信息局的办公大楼里,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就是处理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所有数据处理分析的一个机构。实际上早在2005年,当时珠峰到底有多高,这个数据也出自于这里。相比于2005年,此次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所面对的数据来源更为丰富、数据量更大,包括水准测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三角高程测量、航空与峰顶重力测量以及雪深雷达测量等多种数据。其中,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中首次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观测数量就多达20多颗星。 央视记者 杨潇:数据处理中心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围绕珠峰高程测量这一项工作,处理这项工作的只有五个像这样的数据处理工作室,一个数据处理室将近8个人而已,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海量的处理数据。 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一室主任 王文利:处理的数据量,光测角测边的数据就是将近上万条,而且咱们这个数据,基本上这一次全是手工记录的,因为它这种测角测边,在各个交汇点上,它是经过了三天,测了三天才测出来,每一个点,它要测将近100个测绘,有些那个角度测几十个测绘,这样保证它的可靠性。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既用了传统测绘技术,也用了综合现代测绘技术,所以需要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技术人员要在采集分析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多种程序进行不断的演算。比如,为了拿出一个准确的大地水准面模型,技术人员就先后做了3000多钟方案。 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四室主任 刘晓云:这个是比较花时间的,因为要准备重力数据、地形数据,数据量都是非常大的,然后再去基于不同的重力场模型,不同的积分半径算出3000多种模型。在计算过程中,技术人员还发现,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汇总来的数据精度之高,全面体现了中国测绘的最高水平。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主任 郭春喜:我们的数据量增多了,我们测的东西更加可靠了,也就是从测绘说的话,它的精度提高的比较大。简单说,就是说我们原来一个很重要的高度,就是峰顶的大地高的精度,2005年的是3个厘米,我们这次是9个毫米,说明啥意思,它的精度是在提升。就说明我们国家整个大地测量的技术水平应该说具有国际的先进水平。 我国测绘工作者之前曾多次测珠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测绘工作者分别于1966年到1968年、1975年、2005年对珠峰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1966到1968年,我国两次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但测得的高度并未对外公布。 1975年5月27日,我国科考队员首次将测量觇标设立在珠峰峰顶,最终精确得到珠峰高度为8848.13米。1975年7月23日,我国向全球宣布了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 2005年5月22日,我国登山测量队员再次登顶珠峰,并在峰顶启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珠峰顶峰的冰雪厚度,为3.50米。2005年10月9日,我国向全世界公布: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今天,中尼两国联合宣布,经过两国团队的扎实工作,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 独家专访党亚民:珠峰“长高”的背后今天中尼两国联合对外公布的珠峰新高程为8848.86米,相比以前公布的高度,珠峰“长高”了一点,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中尼珠峰测量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党亚民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表示,珠峰的高度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党亚民表示,实际上珠峰的高度逐年都发生着变化。珠峰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都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成。在千百年的岁月里,挤压一直在进行中,所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每年都会发生变化。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3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4厘米的速度上升,也就是说珠峰在10年位移了30厘米、上升了约4厘米。 中尼珠峰测量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 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党亚民:我们的珠峰数据处理团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也做了一些研究,应该说整体趋势上来说,我们这一次珠峰的(高程)应该是略微变高,变高的也不是说变的超乎大家的想象,就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党亚民介绍,根据长期对珠峰的观测来说,它也是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比之前的数据长高了一点,也在情理之中。还有就是这次珠峰测量的精度进一步提升,采用了GNSS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雪深雷达测量、卫星遥感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特别是进行了全球首次航空重力测量,海拔高起算面更加精确。 中尼珠峰测量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 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党亚民:我们这一次引入了航空重力数据,还有一些新的数据使起算面的精度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的结果,也就是起算面比以前可能要低了一点点,就是在你量身高的时候,相当于底下起算面低了,你肯定人就变高了。 珠峰海拔高包括峰顶雪面高度这次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是8848.86米,是包含珠峰峰顶雪面的高度,不是岩石面高度,对此党亚民表示,雪面高是中尼双方共同认可的结果。中尼珠峰高程测量的总体目标是两国共同宣布珠峰高程数据,而雪面高是双方共同认可的结果。 中尼珠峰测量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 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党亚民:我们每次进行珠峰高程测量的时候,队员登上最高的峰点,然后就开始测量,找到最高的雪面的这么一个最高点,我们就在这个点上进行测量。而且现在的我们的测绘技术可以把这个点的高度测得特别准,这个结果就容易被大家认可。党亚民表示,除此之外,此次珠峰高程测量有一些特殊性,2019年尼泊尔就完成了峰顶测量,而我国今年5月27日完成了峰顶测量。大家都知道,珠峰峰顶气候条件恶劣,10级以上的大风是常有的事,这样一来,峰顶雪面高是有变化的。 中尼珠峰测量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 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党亚民:所以我们两国的科学家也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这个问题怎么来解决。后来我们认为把两个国家分别测量的雪面高度经过数据的融合处理,根据一定的原则,取一个平均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 精确测定意义重大为什么要精确测量珠峰高程?对我国乃至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党亚民表示,最新发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专家表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作出贡献,其社会效益和科学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中尼珠峰测量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 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党亚民:那么(中尼)两个国家的相关的主管部门是有责任有义务精确测定出来,然后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共同宣布,对于两国的人民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事情。同时我们两国共同对全世界宣布也可以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典范。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如GPS技术、雷达测深技术、大地水准面精化、绝对重力测量技术、气象探测技术、登山装备技术及地学理论方法的完善,也为更加精确的测量珠峰高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党亚民表示,珠峰高程精确测量在地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们可以根据珠峰及邻近地区地壳水平和垂直运动速率变化,揭示了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作用力存在着不均匀强弱的变化,而这种强弱变化是引起我国大陆周期性地震活动的源动力。这些研究成果将对我国今后地震预报和减灾、防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特别是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也将为世界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中尼珠峰测量联合技术委员会主席 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党亚民:那么这些数据对于珠峰这个地区乃至整个的喜马拉雅山脉,还有冰川气候的变化研究,都是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数据支撑。(珠峰高程数据)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很重要的指标。那么从这个层面讲的话,珠峰的高度对于我们全球变化的研究等相关的地球科学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数据的支撑。

此何鸟哉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青年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测绘创新基地主会场武汉大学分会场金秋十月,硕果飘香。10月9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联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组织召开了青年科技人员学术交流会,分享了15位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先林,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燕琴、副院长吴岚,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书记杨旭,副主任吴华意、杨必胜、蔡列飞出席会议。来自中国测绘创新基地主会场的两家单位的相关领导、专家及青年学者共150余人,以及武汉大学分会场的100余人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了会议。会上,来自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5位青年科技人员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分享了在各自领域或方向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遇到的技术难题以及下一步研究计划。李德仁院士和刘先林院士对报告内容作了详细的点评和指导。他们一致认为,15个报告的研究成果均为自主创新成果,且都是围绕国家和行业需要开展的科学研究,这两点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并针对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加强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组建大团队,干成事干大事;二是要聚焦市场需要,聚焦重大经济社会管理需要,把科研成果真正推向市场;三是要走出测绘看测绘,不闭门造车,不做井底之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燕琴首先对两位院士百忙中前来参加此次交流会并给予点评指导深表感谢,并对15位青年学者的精彩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风风雨雨60余载,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为我国测绘技术体系变革做出了卓越贡献,这背后离不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广大测绘科技工作者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决心,更离不开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老前辈们和在座的院士、专家、学者们的支持和厚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强与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团建设队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她强调,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今天看到这么多优秀青年学者汇聚在此,深感欣慰,并对青年学者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希望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也欢迎武汉大学测绘学子学成之后来院工作,在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带领下,紧跟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步伐,聚焦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担负起测绘科技创新的国家使命;二是要重视科研选题,科研一定要做有用的科研,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聚焦主业开展科技创新,更好地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服务支撑;三是要向我们的老前辈们学习,潜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攻坚克难非一日之功;四是要在科研成果的展示和凝练上多下功夫,全面提升科研能力。陈锐志对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的此次珍贵的交流机会表示感谢。他指出,两家单位本有着深厚的渊源和联系,希望今后面向国家“十四五”规划,继续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科技成果创新链里,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此次交流会,即是一次青年聚会,也是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更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通过广泛开展理论研讨、学术交流、专家点评,充分展示了青年学者的才华和对测绘的热爱与奉献,促进了青年学者间及其与老一辈科学家间的学术交流,在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来源: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共青城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湘西州政务时空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新湖南客户端3月29日讯(《团结报》记者 周楚怡 符晓鸣)今天,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务时空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吉首举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程鹏飞,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纪平,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谢文,湘西州委常委、副州长李春风出席活动。 程鹏飞(右)与龙晓华(左)为研究中心揭牌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纪平与湘西州委常委、副州长李春风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从会议获悉,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与湘西州的合作,旨在抢抓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中国”及智慧湘西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结合湘西州的实际需要,借助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在政务时空数据、地理信息产品等领域的原创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挖掘“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推进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领先项目在湘西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支撑放管服改革,发展新兴产业,打造院地合作典范。 龙晓华对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她说,近年来,湘西州抢抓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智慧城市、数字经济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智慧湘西顶层设计、标准规范、整合共享、智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湘西特色的大数据整合共享之路,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今后,湘西州将继续推进系统整合数据共享,打通部门信息专网,管好用好政务云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府视频综合服务平台、国地通时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数据通微服务平台等六大公共技术平台,汇聚更多大数据资源和人工智能算法资源,推出一批利民惠民的重大智慧应用,为政务时空大数据工程技术应用,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程鹏飞表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大数据建设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促进创新发展。希望双方务实合作,拿出脱贫攻坚的最强劲头和实现互利共赢的诚意深入合作;坚持干字为要,狠抓工作落实,加快完善协议内容落地;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态势,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把重心放在攻坚克难上。今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将大力支持湘西州政府加快人才培养和促进科技创新,更好的服务于精准扶贫、经济发展、放管服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在智慧湘西建设社会信息化和行业信息化中打造创新引领的示范工程。 活动中,国地通项目组介绍了项目进展、成果应用、平台演示等情况。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责编:陈昊]

卡拉斯

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 国产测绘仪器装备担纲

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任务本报珠峰大本营5月2日电 (记者袁泉、谷业凯)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场新闻发布会4月30日在珠峰大本营召开,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今年正值中国和尼泊尔建交65周年,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自然资源部会同外交部、国家体育总局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了2020珠峰高程测量工作。今年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开展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推动珠峰高程测量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测量工作的科学性、高程成果的精确性,自然资源部组织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精锐力量,编制珠峰高程测量技术设计书和实施方案。陈俊勇院士、杨元喜院士领衔的测绘科技与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严格审查把关,对“综合运用GNSS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技术路线,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重点在以下五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一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二是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三是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四是利用实景三维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五是测绘队员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这同时也是一项代表国家测绘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测绘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经历了从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到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转变。每次珠峰测量,都体现了我国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彰显了我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来源:人民日报

乘以王舆

新技术赋能新型测绘

刘先林院士:新技术赋能新型测绘个人简介刘先林,1957年-1962年就读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航空摄影测量系。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航测专家。刘院士几十年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曾获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三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测绘系统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中共“十四大”代表。2014年获评新时期感动测绘人物。第四届武汉大学杰出校友,首届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杰出校友。报告题目:新技术赋能新型测绘PPT分享

大辩

7日上午,GPS系统将“更新”

美国民用GPS服务接口委员会发布通知,GPS传统导航电文(NAV)中的整周计数(WN)在将在协调世界时(UTC时间)的2019年4月6日23时59分42秒由1023变为0(北京时间2019年4月7日上午),称作GPS整周计数翻转。而针对GPS系统即将在北京时间本周日上午发生整周计数翻转,会对我们有影响么?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有网民表示,将不会在当天乘坐飞机,这些担心靠谱么?周数翻转原因为何GPS系统会发生GPS周数翻转呢?GPS系统具有自己的系统时间,称为GPS系统时(GPST),这个时间是通过叠加在GPS信号的导航电文告诉用户的。导航电文通过整周计数(WN)和周内时计数(TOW)的方式表达时间,然而,GPS系统的传统导航电文中仅采用10比特(如图,WN位于电文子帧1的第61到70比特)来表示WN,导致WN只能在0~1023之间循环,出现从1023变为0的情况,这就是“GPS周数翻转”。也就是说,传统的GPS信号每大约隔19.6年必定翻转一次。GPS 传统导航电文子帧1相比GPS传统的民用导航信号,GPS现代化新增的民用导航信号L1C、L2C、L5等采用新的导航电文CNAV1和CNAV2,用13比特来表示WN,翻转周期为8192周(大概157年),其首次WN翻转将发生在2137年。在CNAV1电文中,WN位于第10类型电文信息的第39到51比特;在CNAV2电文中,WN位于第2子帧的第1到13比特。以上两种示意如下图:GPS CNAV1电文第10类型GPS CNAV2 电文子帧2GPS整周计数翻转,影响GPS定位功能吗?GPS接收机要接收到至少4颗GPS卫星的信号,才能实现定位功能,其基本流程如下:以接收机本地时钟为基准测量得到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再从信号上叠加的导航电文中,得到信号的发射时间,到达时间与发射时间相减,得到时间差,再乘以光速,并加以适当的修正(电离层对流层延迟等),即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此处称为“伪距”,为何“伪”,此处不再展开讨论),基于已知的卫星位置(同样是通过导航电文获取的),利用球面交汇的原理,得到接收机的位置。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示意图因此,GPS接收机使用了传统电文的信号进行定位时,当GPS周数从1023到0翻转时,如果接收机解算卫星位置时用了该信息,同时没有正确地将“0”理解成“1023+1”,那定位就不好说了,也许接收机会报错,也许给出一个错误的结果,幸运的用户总是相似的,不幸的用户则是各有各自的不幸。北斗系统存在类似的风险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样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时间系统,称作北斗时(BDT),采用国际单位制秒为基本单位连续累计,不闰秒,起始时刻对应UTC的2006年1月1日0时0分0秒。同样的,有限的数据位总会存在最大值,只是翻转周期的长短问题,因此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存在整周计数翻转。北斗系统目前处于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并存阶段,存在4种导航电文,分别是D1、D2、B-CNAV1、B-CNAV2,所有导航电文的周计数都采用13比特表示。不要小看这比GPS传统信号多出来的3比特,这13比特表示翻转周期为8192周,大约为157年,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首次北斗导航系统的WN翻转将发生在大约144年后。D1电文子帧1D2电文子帧1B-CNAV1子帧2B-CNAV2 信息类型10如何知道自己的接收机是否会受到翻转影响根据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25日发布的《关于免费提供“GPS周计数翻转”检测技术服务的公告》,国内GPS接收机用户可以联系自然资源部所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计量站,为用户免费提供“GPS周计数翻转”检测技术服务。当然,接收机用户还可以联系厂家确认,有卫星导航模拟器的专业用户还可以自己模拟产生GPS信号对接收机进行周数翻转测试。对生活的影响GPS授时技术很多读者也许感到陌生,但其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电力、金融、通信、民航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均对GPS授时有一定的依赖性,若是未做好GPS周翻转的应对措施,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卫星导航接收机团队,在卫星导航授时领域发展多年,研制的授时接收机采用相关算法不受GPS周数翻转影响,能够准确对用户进行准确授时,授时稳定度优于3ns(1δ),频率准确度和频率稳定度均优于4*10-13。那么,我们还敢不敢坐飞机了?针对GPS周数翻转问题,民航相关部门已做好了应对措施,我国西北空管局、浙江空管分局、海南空管分局等相关民航部门已经按照《全球定位系统(GPS)周数翻转事件影响空管运行安全的风险通告》以及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局《安全风险通告》(ATMB-2019-02)的要求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最后,建议大家本周日别睡懒觉,打开自己的手机,或导航仪的GPS,看看运气如何,也可以看看新闻,看看有没有奇妙的事情发生。来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

三净

历经8年,《卫星导航工程技术》即将面世

3月22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卫星导航工程技术》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卫星导航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卫星导航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丛书作者,新闻媒体代表,丛书责任编辑代表和国防工业出版社相关人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出版社王京涛主任主持。图源丨装备科技《卫星导航工程技术》丛书由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担任主编,来自北斗工程应用领域的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百余名科研带头人参与编写工作。座谈会上,丛书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副主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蔚保国研究员,以及分册主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谢军研究员等,分别回顾了丛书选题策划背景、出版历程。他们表示,丛书是国内第一套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为主线,总结我国近年来卫星导航领域前沿关键技术和工程研制成果,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前沿技术,客观准确地反映该领域新观点、新动态和新技术应用,以及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鸿篇巨著。此外,丛书作者还强调了丛书各分册在目前“北斗”事业发展历程上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特别提出丛书具有四大特点:在北斗发展战略上的前瞻性、学术水平上的权威性、编写团队的凝聚性、编辑出版上的专业性。大家认为,丛书的出版对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我国北斗导航技术的工程应用跃上一个新台阶。图源丨国防工业出版社丛书从内容上分为4个系列:一是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对北斗导航卫星、精密定轨、授时及验证等方面做了重点介绍。二是卫星导航装备技术,包括组合定位测姿、可靠性保证及数字多波束测量等内容。三是卫星导航测试评估技术,主要描述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测试和终端测试。四是卫星导航增强与应用技术,包括海上航行、空中航管等方面的卫星导航应用。丛书的出版将对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将推动我国北斗导航技术的工程应用跃上一个新台阶,并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文明传承中再次闪耀与灿烂。文章综合来源:装备科技

欢乐树

定了!2020年全国测绘学会工作这样干……

导 读4月21日,为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全国测绘学会工作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党委书记宋超智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震中主持会议。中 国 测 绘 学 会 文 件测学发〔2020〕33号关于印发《宋超智同志在全国测绘学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本会各理事单位、分会及专业(工作)委员会、团体会员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各有关单位:现将《宋超智同志在全国测绘学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特此通知。2020年4月22日中国测绘学会《讲话》全文在全国测绘学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4月21日)宋超智同志们: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正在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正在全面恢复。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2020年学会工作会议以网络在线的方式召开,想必大家都有一番特别的感受和感慨。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把方向、强基础、抓重点、拔亮点、谋发展、促落实”这条工作主线,总结2019年学会工作,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压实责任,推进学会各项工作健康运行,为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促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学会应有作用。刚才,会议宣读了关于2019年度考评优秀的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的表彰决定,在此,我向受到表彰的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珍惜荣誉、不断奋进,也希望其他单位见贤思齐、比学赶超、担当作为,为推进学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下面,我就学会工作谈三点意见。一、积极围绕学会工作主线抓落实,2019年学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中国测绘学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协的要求,紧紧围绕工作主线,着力扩大有效覆盖、拓展服务职能、强化手臂延伸、激发组织活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促进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回顾2019年工作,其主要工作特点体现在:(一)把方向强基础,学会治理不断深入。学会坚持党的领导,依法依规完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一是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学会党委和秘书处党支部压实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以强烈的政治担当配合自然资源部在学会的巡视工作,扎实开展整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预期目标。二是学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完善了学会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考评制度,全面启动量化考评工作,2019年在对学会的25个分支机构考评中,共有15个分支机构获得了综合考评或单项考评优秀,考评工作以评促干,达到了评先树优、比学赶超的目的,例如:工程测量分会充分发挥了在工程测量专业领域的学科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编著的《大国工程测量专集》推荐为中宣部重点书目,分会还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仪器装备专业委员会积极协助学会承办技术装备博览会,努力把测绘地理信息装备技术博览会打造成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行业品牌。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一年内组织了多次高水准的学术及宣传活动,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富有特色。2019年在34家省级学会中也开展了综合考评,获得优秀奖的三个省级学会中,江苏省测绘学会协助中国测绘学会完成在南京召开的2019学术年会和测绘技术装备博览会的筹办并取得成功。同时,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连续举办4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得到社会广泛好评。省学会还配合中国测绘学会做好《中国测绘》杂志征订工作,2019,2020连续两年全省征订超过1000份;河南省测绘学会不仅学术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而且理事长王家耀院士为河南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竖好旗,领好路。特别在申办中国测绘学会2020学术年会和第十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博览会过程中,从前期谋划到会旗交接都亲自指挥、亲自参与,河南省的团体会员单位参与承办学会活动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上海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制定颁布了第一个《基于地理实体的全息要素采集与建库》新型基础测绘的团体标准、推动海峡两岸测绘学术交流等,学会活动富有特色。与此同时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星月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图通位置网络有限公司长期协助承担学会部分宣传工作,煤航遥感局成功承办了全国测绘学会系统第一届乒乓球比赛,为学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也展示了企业综合实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应了学会组织建设和活动内容不断增强,进而带动学会整体的服务和发展。三是学会宣传工作成效显现。学会网站日均访问3000余人次,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50000人,多层次宣传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四是学会秘书处内部管理不断完善。通过制订完善制度、聘请法律顾问等多措并举,确保学会日常工作依法依规稳步推进。(二)抓重点拨亮点,学会工作有力有效。坚持以四服务为根本,以推动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和科学普及为导向,从重点亮点工作入手,实现学会平台价值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是以年会、博览会为龙头的学会交流平合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学会搭合,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好戏纷呈。学会主打年会、博览会,强化政策导向、学科发展、创新应用、跨界融合等内容建设,年会、博览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国34家省级学会结合各省市地区特点积极独立开展活动丰富多彩。河南、北京、贵州、海南等32家学会积极开展科技奖励、人才举荐等活动;广西、江苏、重庆、天津等34家学会均开展了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活动,其中江苏、广西、重庆等3家学会全年组织开展了30余次的学术交流及培训活动;上海、四川、西藏、辽宁等32家学会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科普讲座、科普进校园、测绘技能大赛、版图知识竞赛等活动。黑龙江、陕西、浙江、湖北等24家学会创办了科技期刊。学会分支机构组织开展各专业技术学科的研讨会、新技术应用交流会、专业领域学术年会、高端论坛等22余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吸引了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广泛参与。二是境内外学术交流取得预期目标。作为四个国际测绘组织的国家会员,积极参与国际测绘组织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并积极推蒋多名专家到国际测绘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圆满完成组团赴越南参加FIG工作周、赴日本参加第29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等会议,学会遴选推送到ICA的多个地图作品获得大会重要奖项。经过学会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推动,在台湾召开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测绘发展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来自海峡两岸四地的测绘地理信息界专家学300多人就测绘地理信息领域12个专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三是科学普及持续发力。在继续做大做强定向越野赛的同时,着力组建了学会科普传播专家团队,积极组织发动会员单位参加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等,并取得优异表现。举办2019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摄影大赛,多幅优秀作品经推荐获得中国科协第八届科普摄影大赛奖励认可。四是科技奖励人才举荐有序推进。2019年学会组织开展了测绘科技进步奖等4个奖项的评选工作,共收到申报奖项总数807个,评出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110项,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获奖项目208项,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奖28名,科技创新型优秀单位奖47家。在学会组织的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中,有44项被认定为2019年测绘地理信息自主创新产品。在做好学会自身组织评奖的同时,积极向国家奖励办、中国科协等上级部门推荐行业的优秀成果、优秀人才和优秀单位。其中,由学会向国家奖励办推荐的两个项目荣获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向中国科协组织的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优秀科技团队等五个奖项推荐了5名科技工作者和一个优秀科技团队(这三个奖项目前科协尚在评选之中),源源不断的人才、项目和创新产品经学会平台脱颖而出,这正是学会平台价值的重要体现。五是学会主办的各类期刊水平稳步提升。《测绘学报》连续3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学报(英文版)》成功入选《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完成《测绘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2017-2018卷)、《测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报告》等编撰和发布工作,从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承接的《中国测绘》杂志,在行业单位、团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办刊质量、征订数量都在不断提高,作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唯一一本综合性新闻和文化月刊,正在努力实现“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变迁的记录者、思考者、传播者”这一办刊目标。(三)谋发展,学会各项服务提速提质。发挥优势承担社会职能既是学会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学会主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谋求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完成新的政府转移职能承接和承办工作。在出色完成国际测绘组织交流合作等转移职能承办工作的同时,2019年完成测绘甲级资质技术审查的承接和承办并按要求完成了269项申请甲级资质事项的技术审查。上述工作得到自然资源部领导及有关司室的充分认可。二是圆满完成2019年测绘地理信息类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目标。2019年受理的16个专业点自评报告审阅和13所高校的进校考查工作全部完成。进一步加强了认证专家队伍建设,新增正式教育认证专家18人,为认证工作做好了人员储备。三是面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提速增质。与学会与地方政府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为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举办多期国际和国内培训班,得到广泛好评。四是成功举办首届全国测绘学会系统乒乓球赛。共37支省级测绘学会代表队,300多名运动员参赛,为丰富行业会员单位文化体育活动发挥了学会作用。五是产学研用协作形式多样。学会战略合作伙伴增朋添力,广泛联合产学研用单位打造联合体、举办十多次各类大型技术应用比赛,在科技进步、产业创新、学术交流等方面贡献学会力量。2019年学会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得益于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省级学会、分支机构和团体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得益于秘书处的辛勤工作,得益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员的关心和支持。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差距和挑战。“把方向、强基础、抓重点、拨亮点、谋发展、促落实”这条工作主线的落地见效还存在不平衡现象,老问题、老毛病虽有一定改观,突出表现在:一是学会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学会政治引领、学术引领作用和服务会员的能力距会员单位和科技人员的要求尚有差距、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足、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效果还不明显、智库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虽有改观,但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二是在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学会秘书处工作中存在的“软懒散庸”现象近两年有较大改进,但离行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会员单位对我们的期待还有不短的差距。三是新形势下,学会作用的发挥还不充分,还没有很好的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发展不均衡,学会团体会员覆盖范围还偏窄、覆盖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肯定也不能一蹴而就去解决,问题有客观也有主观的因素,但是改进不能只强调客观理由,还要靠自己、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认清不足、努力改进,持续发力,学会工作才能再上新合阶。二、明确定位强化支撑,坚持和深化学会工作主线为促进学会深度融入并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经自然资源部党组研究,中国测绘学会在由中国科协主管的前提下,挂靠单位由自然资源部改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家很关心这个变化,前一段也有各种猜想和担心,这次学会组织体系的和挂靠单位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体系内所有的学会除中国测绘学会以外没有直接挂靠在部里的,挂靠单位的变化是管理上统一化和平衡的需要。部党组对挂靠形式变化后的中国测绘学会提出明确要求,要求中国测绘学会工作不能弱化、组织不能边缘化,要依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科技资源把学会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平台做大做强。部党组并要求学会凝聚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和领域的力量,围绕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积极作为,为自然资源部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这个调整和改革明晰了学会定位、提出了要求、强化了工作支撑,解决了学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为学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法依规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是践行“把方向、强基础、抓重点、拨亮点、谋发展、促落实”工作主线的第三年,前两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6方面18个字的工作主线是符合学会工作实际的,连续两年作为工作主线效果也是明显的,所以今年仍然不提新口号把这18个字作为工作主线,巩固良好态势,保持足够气势,把握正确趋势,坚定不移践行。一是抓住重点,拨开亮点。学会要以学术年会、技术装备博览会、定向越野赛、科技奖励为龙头,提升学会服务水平。一要全力办好年会、博览会。2020年会、博览会将在郑州举办,今年的年会将在抗击疫情、保证安全且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进行,更需要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推进两会再上新台阶。今年仍采取分支机构承办年会各分论坛的模式,所以各分支机构要提早谋划,早做准备,充分利用资源,发挥好在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提升各分论坛的技术含金量和吸引力;各省学会要加大组织和动员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组团参展,保证本省域参会人数的逐年提高;各团体会员单位要积极组织参展、参会,利用好两会这个大平台,展示好本单位的技术成果、产品和实力,学习地理信息的前沿技术。二要齐心协力,办好今年定向越野赛。虽然近年定向越野赛组织水平逐步提高,参赛人数逐年增加,但此项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些省份参与人数非常少,需要省学会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往年积极参与的单位,要保持良好的态势,希望更多新的单位加入这项赛事,同时学会秘书处要研究把定向越野赛和诸如物流快递等行业结合,作为一项科普活动向社会各方面扩展。三要共同做好今年的评奖工作。今年的报奖工作从4月15日已经开始了。2019年自然资源部将学会的科技进步奖纳入到省部级奖序列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今年中国测绘学会将开展测绘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奖、优秀地图奖、科技创新单位奖以及青年优秀人才奖等五个奖项的评选工作。结合抗击疫情的新情况,中国测绘学会对于科技成果评价鉴定工作采取了线上线下并用的网上评价鉴定的形式,提高了效率并较好的解决了京外测绘单位不宜进京线下集中评审的难题。各省学会要利用好学会评奖这个平台。积极组织推荐优秀项目,对于科技进步奖,各省学会可以推荐两项左右的优秀成果到中国测绘学会参评。在明确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把握日常性工作和亮点工作,加强学会文化宣传平台建设和测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等工作,将重点和亮点工作有机统一起来,有序推进。因全国目前还处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举办年会、博览会、定向越野赛等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不等不靠,积极做好各项基础性的准备工作,若届时因疫情防控等原因不能举办,我们再从时间和途径另作打算。二是做深做广,创新发展。要把学会的工作做活做出特色,就要不断在创新上做文章,今年疫情防控,对学会工作既是一个挑战,也是创新学会工作方式的一个机遇,一要利用好网络通讯技术,在疫情期间尽量推行“网上办”,实现服务“在线化”,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进一步拓展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要针对广大会员单位对学会服务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推动资源开放共享、增强涉企服务便利化水平。二是结合好发挥好单位的工作特色和优势,为社会抗击疫情提供更好的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应该讲在这方面我们不少的团体会员单位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我们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企事业单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使出十八般武艺参与到抗疫战斗中,投入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斗中,为政府决策和疫情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为社会大众了解疫情减少恐慌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测绘》杂志二三四期中都以专题形式做了宣传报道。中国测绘学会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方面,也采取了减免会费、延长奖励申报时间、加强宣传抗疫优秀会员单位和好的做法、开展网络培训、密切联系国际组织传递中国方法和信心等措施减轻会员单位压力等创新做法,这些也可供大家参考借鉴。创新并高质量发展,落实到学会工作上,就是一以贯之沿着一条主线把学会工作往深往广往新去做。学会的平台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是学会的力量不能无限分散,要集中力量干好“把方向、强基础、抓重点、拨亮点、谋发展、促落实”这6个方面18个字,做好“结合”文章,谋求新的发展。要和工程教育认证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要和政府职能转移有机结合,更好发挥第三方认证作用;要和促进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协助企业利用学会科技和创新平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要和国际交流有机结合,为企事业单位走出去搭桥铺路。三是打牢基础,真抓实干。一要加强组织保障。组织保障是做好学会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全国测绘部门纳入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对各省学会的组织建设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省学会在这次机构变革中,积极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使学会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方面得到了增强。也有相当一部分省学会在机构变革中,工作不够主动,有些一味等待上级安排,少数省学会甚至出现工作几近瘫痪的状态。这些都需要省级学会的同志对学会工作树立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更加主动思考工作方向与抓手,积极主动争取,多汇报、多请示、多向上级单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当然,中国测绘学会也会力所能及的帮助省学会做一些工作,共同促使省学会的机构人员设置处在一个有利于学会发展的状态。二要完善规章制度,依法依规办会。这也是做好省学会工作的重要基础。从中国测绘学会近年的工作情况看,民政部、中国科协,自然资源部等上级部门,对学会依法依规办事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审计、年检等方面的检查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严格,前些年,学会举办的一些似乎不存在问题的活动,摆在现在,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去年民政部对学会的年检,中国测绘学会差一点为“基本合格”,主要原因是我们有两个分支机构,一个搞了一个论文大赛,一个开展了一项评比活动。再比如,民政部和科协对全国学会各分支机构的财务,要求统收统支,因个别分支机构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中国测绘学会受到了审计署和自然资源部的批评。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些是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些是没有按照制度、程序执行。这些都需要我们尤其是省学会、分支机构,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高度的重视,需要下大气力完善规章制度,需要更加绷紧办事及程序上依法依规这根弦,使学会既能办好办成事,还要不出事。三要加强督促检查。学会秘书处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督促检查,做到有计划、有推进、有检查、有成果,确保工作不遗漏、效果不缩水。以综合考评为抓手,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并分类施策抓好分支机构及省级学会服务与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夯实学会发展基础。三、面对困难迎接挑战,齐心协力做好2020年学会工作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也受到很大冲击,政府项目滞后、回款难度加大、营收利润下降等等。在如此严峻的态势面前,我们要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看到积极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在接下来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学会要按照中央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抓好“六稳”、做好“六保”的要求,以“把方向、强基础、抓重点、拨亮点、谋发展、促落实”为工作主线,紧紧围绕中国测绘学会2020年工作要点,切实履行职能,创新工作方式,团结广大测绘地理信息会员单位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一是加强工作的主动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主动落实自然资源部对学会工作的要求,主动为会员单位在度过难关中寻求帮助提供服务。二是全面提升学会组织合力。在机构改革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相信大家都有深刻的危机感,学会各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在中国测绘学会提出的工作思路中,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做好结合文章,力争在本省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干成几件大事,实事、好事,要团结带领会员单位主动参与、深度参与学会业务活动,积极贡献自身最好的资源,齐心合力打造面向全社会了解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水平的高水准展示平台,进而体现所在单位的实力和代表性,展示各省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实力。团体会员单位要积极利用学会平台,下大力气并投入必要资源,展示自身实力,以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三是只争朝夕落实工作目标。疫情使我们一季度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显而易见,今年各项工作困难加大。希望各分支机构、省级学会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把失去的时间争取回来;要分类施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各项工作的准备和落实,化“危”为“机”。在这个困难时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开拓创新、抓铁有痕的工作态度,发奋工作,更好的发挥学会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突发性事件处置中的应有的作用,以充分体现学会的价值。同志们,2020我们面对难题,赶上了大考,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顽强拼搏,同舟共济,搏击风雨,定会走向胜利。希望各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在这场大考中发其所热,尽其所能,增砖添瓦,交上一份份合格的答卷!谢谢大家!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

大乱之本

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场新闻发布会4月30日在珠峰大本营召开

本报珠峰大本营5月2日电 (记者袁泉、谷业凯)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场新闻发布会4月30日在珠峰大本营召开,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今年正值中国和尼泊尔建交65周年,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自然资源部会同外交部、国家体育总局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组织了2020珠峰高程测量工作。今年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开展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推动珠峰高程测量工作顺利开展,保证测量工作的科学性、高程成果的精确性,自然资源部组织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精锐力量,编制珠峰高程测量技术设计书和实施方案。陈俊勇院士、杨元喜院士领衔的测绘科技与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严格审查把关,对“综合运用GNSS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技术路线,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重点在以下五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一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二是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三是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四是利用实景三维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五是测绘队员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这同时也是一项代表国家测绘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测绘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经历了从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到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转变。每次珠峰测量,都体现了我国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彰显了我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3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