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召开2021年财政科研座谈会万川归之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召开2021年财政科研座谈会

2021年2月5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京召开2021年财政科研座谈会,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围绕“创新财政科研合作方式,更好地打造全国财政智库集团”主题展开,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出席会议并做总结讲话,党委副书记马骏,纪委书记程北平,研究生院院长杨远根、副院长邢丽和徐玉德出席会议,会议由副院长傅志华主持。刘尚希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清财政科研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打造好财政智库联盟。“新形势”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有新目标、新任务,同时也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用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另一方面,财政科研自身的发展面临着转型的新形势。数字化重构了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重构着科研方式,财政科研要不断创新,向数字驱动型的科研方式转变。要以大数据为基础,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想。同时,“大数据+”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这个虚拟空间突破了以往物理时空的限制,使科研组织的方式从工厂式、集中式、规模式研究,变成数字化基础之上的虚拟空间的分布式研究,也使思想实验成为可能。因此,必须要不断转型,创新财政科研的合作方式。要打造智库联盟。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层面,决策对科学研究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财政科研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团队的力量、集团的力量、联盟的力量,更好地满足决策需求。鉴于此,必须要打造智库联盟,形成“1+1>2”的效果。通过打造财政智库联盟,更好地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提升财政科研系统的整体研究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决策需求。打造好财政智库联盟。首先,全国财政智库联盟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要遵循先集团后联盟,先在财政科研系统内再扩展到财政科研系统外的顺序。其次,要强化新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推动财政智库联盟的形成。同时,进一步拓展、创新财政科研合作,要通过协调协同把各地方的财政科研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作的新平台。依托平台创新课题合作方式,推动科研向数据驱动型转型,使数据成为科研的基本要素。在目前已有的调研系统基础上,加强财科院与地方科研单位、地方财政厅(局)的调研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共享。此外,打造好平台,还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数据生成、数据上传等机制,建立数据生产数据的内生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下一步需要去拓展的。从长远来看,智库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要进一步提升智库的组织力,培养大数据思维,将各具特色的科研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实现智库出思想、出产品的目标。在主题发言环节,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连家明、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湖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钟荣华,作为试点参与平台筹建上线的地方财政科研部门代表发言。他们表示,平台建设不仅是财政科研系统的标杆性事件,在全国的智库建设进程中也极具创新意义。平台功能强大、界面新颖实用、特色鲜明,有利于凝聚全国财政科研力量,有助于财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决策。建议,下一步平台涵盖内容更加广泛,开发移动端以适应多场景使用需求。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效功、贵州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杰,作为与财科院联合深度调研的地方财政科研部门代表发言。他们首先感谢财科院的领导和专家在调研过程中对地方财政经济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应通过财政科研系统联合调研推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建议进一步加强课题、人才建设及成果共享的合作。浙江省财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优芳、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院负责人车爱武、安徽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鲍文前,围绕推动《财政科学》《财政研究》两刊发行谈了经验和体会,对于财政智库联盟平台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马骏副书记作为财科院网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介绍了平台的建设背景、过程以及目前实现的主要功能。他指出,平台建设过程中财科院广泛征求了各地财政科研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凝聚共识。平台建设计划分两期完成,下一步将进行全面推广,建立联络员制度,充分发挥各地财政科研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希望各地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为平台改进与完善积极建言献策。程北平书记表示,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珠心算协会这两大社团是全国财政智库集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财政科研系统内外联系的重要桥梁,要在指导和服务这两方面继续下功夫。希望借助全国财政智库联盟平台,加强与各地财政学会、珠心算协会的全方位合作,建立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共同为推动财政学会、珠心算协会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共同为打造强大的全国财政智库集团做出更大的贡献。邢丽副院长指出,平台的成功上线来之不易,顺应了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提供了财政科研信息交互的载体。她建议,下一步,要以《财政科学》和《财政研究》这“两刊”的通讯员队伍为抓手,做好两刊的宣传工作。同时,要发挥好财科院培训中心的“充电舱”作用,更好地为财政科研系统人员做好知识更新和充电。此外,在政府管理和创新方面更多地发挥PPP研究所等平台作用。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方财政科研部门、财科院各机构正副职、平台负责人等150余人参会研讨。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牵头打造的“全国财政智库联盟”平台旨在通过整合财科院科研资源、共享全国财政科研系统研究资源,助推财科院高端智库建设、助力财政智库联盟各单位提升研究质量,提供更加优质的思想产品和决策服务。

案剑嗔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解决民企融资难 需财政金融多方通力合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民营经济在宏观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创造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民营企业数量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问题?财政、金融政策该如何支持民企发展?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民企正成为经济转型重要引擎NBD: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总盘子”中具有怎样的地位?王泽彩: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最具潜力、最有创造力、最具成长性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沿海一些省市已经成为解决城乡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主力军,同时,民营经济更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背景下,面对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民营经济可以对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通过资产收购、产权受让、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民营企业规范化公司改制,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治理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通过企业改制、兼 并重组、产业升级等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小微企业“双升”战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NBD:从税收角度来看,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未来民营经济对于财政税收的作用是怎样的?王泽彩: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民营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活力,从税收角度看,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超过来自国有企业的税收,成为我国主要的税收主体来源。在全国纳税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税收增长迅猛,远超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说明民营企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我认为金融租赁、新能源、通信设备制造等新兴行业的民营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将有可能成为重点税源。在沿海一些省份,民营经济也将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民营经济的税收挤出效应由东部沿海逐步向中西部释放,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降低融资成本是重中之重NBD:此前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密集发声,表达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您认为当前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王泽彩: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比如成本上升幅度较快。当前宏观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国际经济增长预期放缓,国内外市场的竞争程度加剧,企业的经营成本压力不断提升,尤其是用工成本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突出的问题。同时,融资难问题仍旧存在,“双链”风险依然严峻。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于证券市场门槛相对较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的民营企业占比企业总数不大。因此,继续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是重中之重。NBD:融资难、融资贵是民企发展长期面临的一个难题,您认为如何从金融方面缓解民企融资问题?王泽彩: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加深财政、金融、社会资金的多方融合,采取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集聚政策资源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健全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对于金融机构给予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扶持一些小规模贷款公司发展,对信誉良好、工作扎实的小贷公司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此外,应加强考核激励力度,比如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民营企业信贷情况统计、分析和通报制度,加强对民营企业贷款的监测分析和考核,以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NBD: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能从哪些方面发力?王泽彩:首先,要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式向事前资助、事中跟投、事后补偿、政府奖励等多种投入方式转变,撬动、吸纳、引进更多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要完善政府性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担保和再担保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体系,着力在“引导、激励”方面激发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活力。此外,强化财政政策工具运用,通过预算安排、设立基金、贴息补息、股权激励、债券融资、担保和再担保等杠杆、技术和手段,健全实现稳定、持续的政府扶持政策框架体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做法,不断创新政策扶持工具,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创新力,永葆创新动力。

可言可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郑良海:全球央行集体宽松 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强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各类资产开启下行通道,避险资产受到流动性传染,以欧美日为主的各国央行纷纷通过降息、资产购买,稳定汇率等集体性宽松措施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反观国内货币政策,在疫情高发期率先迅速做出反应,通过8500亿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下调MLF、LPR利率,降准措施落地。随着经济运行日趋正常化,资金市场利率创新低后,央行货币政策定力已明显增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以来,增速迅猛,且疫情在海外加速蔓延之势不减。各国为防范阻击疫情,不得不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封城、中断交通、关闭国境,限制人员流动,企业纷纷停工停产。世界宏观经济经济和金融体系动荡加剧,欧美及疫情严重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多国股市连续触发熔断机制,平均下降超30%。而同时,流动性危机显现,非美元货币集体贬值,疫情叠加价格战致使原油暴跌,黄金和债市等避险资产因流动性冲击,也进入抛售模式。以欧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大放水,加大资产购买力度。欧美央行祭出货币政策大招美联储推出2008年金融危机时流动性工具,开放式购买国债和MBS。美联储则在3月3日以及3月16日两次降息,降息后基准利率为零。降息的同时,联储还启动7000亿美元QE,随后启动商业票据购买(CPFF)以缓解商业票据市场信用息差上升压力。美联储的资产购买计划仅限于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旨在保持流动性和稳定信贷市场。3月20日,美联储扩大货币市场便利,包括购买信贷支持范围扩大到市政债和增购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自重启量化宽松以来,美联储已经购买了3750亿美元的国债/MBS,这意味着量化宽松的规模空前扩大。从3月13日(星期五)开始直到本周五结束,美联储将购买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MBS。历史性开启无限量“QE”模式。3月23日,美联储更进一步,宣布将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每日和定期回购报价利率重设为0%,将购债范围扩大到机构抵押支持证券,并增设3个流动性工具。美联储还将设立两项信贷工具,为家庭、小企业和主要雇主提供前所未有的信贷支持,合计将提供高达3000亿美元的新融资;并将很快宣布“大众企业贷款计划”(Main Street Business Lending Program),以支撑中小型企业贷款。此外,3月17日,美联储美联储根据《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3款赋予的权利,先后启动商业票据融资便利机制(CPFF)和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PDCF),二者均创设于2008年。这是也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后,时隔12年后再次重启两大工具。欧央行、日本央行未降息是因为其政策利率已是负利率,降息空间不大;欧央行宣布7500亿欧元抗疫紧急资产购买计划且表示未来可能加码,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非常时期需要非常的行动,捍卫欧元的承诺没有极限,欧洲央行有使用所有的可能工具的决心;日本央行上调公司债和ETF购买目标,并引入新流动性工具。美元荒和贬值压力促货币互换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去年占全球所有外汇交易的近90%,美国以外的非银行借款人的美元信贷高达11.9万亿美元。首先,在疫情影响之下,降息成为拉动需求、应对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措施。本次美联储降息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打开空间——降息后,但由于全球流动性危机导致美元荒,避险资金继续抛售各种货币、债券和股票而囤积美元,导致美元指数3月19日突破102关口,创2017年1月以来新高。欧盟、英国、日本和新兴市场的汇率均出现较大的贬值压力,美联储不得不增强与各国央行美元互换以全球投放美元缓解全球“美元荒”,并重新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MMLF)帮助缓解货币市场流动性压力。这也是美联储一周内设立的第三个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使用的工具。通过设立MMLF,波士顿联储将给合格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担保品为该金融机构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收购的高级别资产。MMLF的结构与曾在2008年-2010年运行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类似,但购买的资产范围将更广。其次,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日本、欧元区以及瑞士拥有常备互换安排,20日六大央行统一发表声明,称经协调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美元货币互换的安排,自3月23日起,将每周的货币互换操作提高到每日进行,并将至少持续到4月底。同时,各中央银行还将继续每周进行“84天期的操作”。北京时间周一上午,美联储联合全球五大央行宣布采取协调行动,将利用现有货币互换额度为美元流动性提供支持。各央行一致同意将货币互换协议价格下调25个基点。而前一天即3月19日,美国与韩国、澳大利亚、巴西等9家中央银行共计4500亿美元的互换额度,以抵抗冠状病毒大流行带来的美元流动性紧缺状况,并防止全球经济崩溃。国内货币政策宽松仍在,有实力走出独立性行情。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控制,经济社会逐渐重新回归正常轨道。央行在一方面于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5500亿,符合市场预期;而与此同时,央行货币政策正也展现较强独立性。一是3月MLF与LPR利率不变。3与16日和3月20日,央行并未跟随海外降息,MLF和LPR利率先后保持不变,超出市场预期。二是央行逆回购市场连续26个交易日暂停操作,暂停逆回购操作的根本原因还是资金市场流动泛滥,资金面极度宽松。对于银行等存款类机构,3月20日,DR007利率创下0.79%的史上新低。央行货币政策仍有降息降准空间,独立性操作也逐渐浮出水面。国内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经济尚未恢复,基本面完全重回正轨尚需时日,实体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流动性压力短期难以缓解。海外疫情仍在扩散升级,对国内经济仍有较大冲击。3月22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国新办举行的“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布会上指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方向是分阶段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始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要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且可以略高一些。同时,要继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此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不断下行。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宽松仍在途。央行操作思路已经有所转变,政策目标在应该是驱动资金流向实体,推动LPR下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非跟随全球央行全面放水。总体来看,疫情在全球爆发后,为稳定金融资产价格,减缓疫情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各国被迫一致性选择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空间消耗巨大,只能加大资产购买,其效果仍有待检验;且未来的货币政策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各国央行将如何退出QE的另一大考验。国内疫情在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逐渐恢复活力,央行再度凸显“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的空间,并尽可能长的延续正常货币政策”的调控思路,并积极推动实体企业走出短暂冲击,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留下货币政策空间。(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郑良海)

死生同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白景明:2020年减税降费占GDP的比重约为2.5%

每经AI快讯,1月18日,今天在京举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在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减税降费7.6万亿元。其中,去年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占比超过三成,是“十三五”期间力度最强的一年。减税降费规模占GDP的比重,2020年约为2.5%,力度很大,没有其他国家有中国这么高。去年,市场主体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现金流的麻烦。减税降费,让利给市场主体,增加了它们的现金流。同时,也刺激了消费。 (中新网)每日经济新闻

曼胡之缨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的分析”视频研讨会

2020年4月27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当前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的分析”视频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刘喜元秘书长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院长联合主持。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发表讲话;刘尚希院长做主题演讲;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纪敏、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做专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做专家点评。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摩根斯坦利、厦门大学、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野村证券、华创证券、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在自由讨论环节交流发言。会议围绕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财政政策,尤其是针对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在“六稳”的基础上做好“六保”,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

比丘尼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召开战略合作单位形势座谈会

2020年5月8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京召开“战略合作单位形势座谈会”(视频会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出席会议并做总结讲话,副院长傅志华主持会议。在主题发言环节,北京市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郝玉清、昆山市财政局副局长王剑明、成都市财政局副局长王朝晖,黄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毅、南昌市财政局局长万昱原、松原市政协副主席兼财政局局长王远夫、北京用友政务软件公司战略合作总监刘冰艳、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黎明、北京易华录公司高级副总裁高辉、金蝶天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加庆等,依次围绕“当前疫情冲击影响下,地方财政经济运行形势、遇到的困难及需要从政策角度研究的问题,当前企业及所属行业运行情况、遇到的困难、需要从政策角度研究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代表深入分析研判当前的经济财政形势,从地方的角度、企业的角度,反映出当前面临的困难、风险和挑战,以及疫情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稳健运行可能产生的冲击。探讨了应对冲击,防范风险,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措施。提出了下一步要坚持防控并举,科学优化已出台的防控措施,为复产达产提供政策保障,以及加大政府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引导等建议。刘尚希院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经过这次疫情冲击,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复杂,我国已经进入一个高风险的发展轨道,即未来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扩大。这次疫情冲击,给地方政府和企业带来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任何一个地方政府或者企业都要用整体观的视野审视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所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因此,地方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都要放到全国、全球,甚至全人类的高度来观察变化的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各种机遇,并找到对策,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构建发展的确定性,从而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转危为机。疫情冲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即线上活动变得更为活跃,促进了线上模式与平台的发展,加快了传统企业的解构和平台性企业的构建。面对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地方政府如何迎头赶上数字化的浪潮,而不是被数字鸿沟贻误发展良机,这需要一些战略预判。从这个角度看,疫情的冲击也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财科院的战略合作也是力求从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先行一步,为我国的数字化革命贡献作为高端智库的一份力量。南昌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勇等财科院战略合作单位领导,及财科院研究人员共60余人在线参与研讨。近年来,财科院稳步推进对外战略合作,除与国(境)外科研智库机构开展合作之外,与国内相关部门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以期实现共赢,共谋发展。包括,与北京市财政局合作成立北京分院,与江苏昆山市财政局、四川成都市财政局、安徽黄山市政府合作成立科研基地,与吉林松原市,江西南昌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用友集团、中国华录集团、金蝶集团、农科院农经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安因冈

预估帖:吉林财经大学2020年审计专硕考研分数线与报录比

吉林财经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建设的学校。学校起步于1946年7月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干部训练班,经历了东北银行干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吉林财贸学院、吉林省财贸学校等几个历史时期,1978年5月恢复吉林财贸学院,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学校曾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国家第一所税务本科大学。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科、管理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有吉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高水平学科8个,其中“一流学科A类”1个,“一流学科B类”1个,“优势特色学科A类”1个;“优势特色学科B类”5个;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工商管理、法律、税务、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会计、审计、金融、公共管理、保险、新闻与传播、图书情报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一、吉林财经大学审计(专硕)考研招生目录及人数1、所属学院:不区分学院2、招生专业:025700 审计3、研究方向(全日制):00 不区分研究方向4、考试科目:①199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 英语二复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中级财务会计审计5、招生人数:2020年招生计划:全日制50人(不含推免)。6、学费:学制3年,学费9000元/年。二、吉林财经大学审计(专硕)复试分数线及报录比(近三年)2019年:全日制:英语/政治42,专业课84,总分204分2018年:全日制:英语/政治42,专业课84,总分183分2016年:全日制:英语/政治39,专业课78,总分186分育明考研点评:吉林财经大学虽然在全国财经类大学中表现不是特别好的,但是在当地还是非常好的学校。审计专业也是近几年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因此关注的人也是比较多的。如果好的学校审计专业毕业,可以进入四大所等机构,工资待遇是很好的。吉林财经相比来说,审计的分数还是比会计要低一些的,比金融也稍微好考一些。预估2020年,审计的复试分数也就在200分左右。三、吉林财经大学审计(专硕)考研参考书目(官方指定)《全国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指南》,全国专业学位联考辅导用书编写组编;《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归类解析及知识点清单(写作分册) 》,刘岩 编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归类解析及知识点清单逻辑分册》, 李雪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试题归类解析及知识点清单:数学分册》,童武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版专硕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 写作分册》,赵鑫全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版专硕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 数学分册》,袁进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版专硕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 逻辑分册》,孙勇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复试参考书目:《中级财务会计》(第 5 版)刘永泽、陈立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 年;《审计学》(第 9 版), 秦荣生、卢春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年。审计和工商管理、会计专业都是属于管理类联考,所以参考书目基本上所有的都是大同小异。对于大家来说,复试的书目,各个学校差距比较大,才是攻克的重点。

撒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举办2020中国数字财政高峰论坛

2020年10月30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和北京用友政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举行“2020中国数字财政高峰论坛暨《2020年数字财政年度报告》发布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兼总裁陈强兵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河北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刘春成,财政部综合司二级巡视员骆晓强,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吴涛,中国人民大学谭荣华教授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志华主持报告发布及主旨演讲环节,副院长徐玉德出席会议。财科院和用友政务联合撰写的《2020年中国数字财政年度报告》在论坛同步发布。刘尚希院长,傅志华副院长,徐玉德副院长,陈强兵总裁,北京用友政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蔡治国,高级副总裁兼CTO 顾焱等领导,共同启动《2020年数字财政年度报告》发布仪式。刘尚希院长在致辞中指出,“数字化”已经取代“信息化”成为时代主题,数字技术正加快向生产生活领域和公共治理领域渗透,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命题、新要求、新任务。人类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业化时代形成的确定性思维在应对普遍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力所不逮。数字化在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也提供了防范风险、应对风险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建设数字政府是数字化时代的呼唤,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数字财政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前沿阵地。数字财政顺应数字化浪潮,必将引发财政体系的重构和变革,可以有效对冲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公共风险。数字消费券发放、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等政策实践凸显了数字财政的巨大价值,但数字财政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标准、规范、制度等相关条件仍有待完善。政、产、学、研、用各方应积极参与、协同推进数字财政建设,为财政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陈强兵总裁在致辞中表示,数字技术不仅是构建敏捷、安全政府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工具,也是现代财政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财政数字化转型,就是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用于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领域,其落地迫切需要产学研用一体化共同推进。用友集团已在数字财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新时期,用友集团将通过与财科院紧密合作,力争为数字加快数字财政建设作出更多贡献。高培勇副院长指出,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数字财政红利的同时,也必然要承受数字财政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危”与“机”的博弈中走出一条利用数字化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路子。他通过回顾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历史和现状,深刻阐释了数字财政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个税综合申报的成功案例,充分展现了数字财政可以成为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加速器。刘春成书记提出,要明晰数字财政是数字政府中具有统筹性的子系统的功能定位,这样才可能发挥好财政的综合调控作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有助于优化数字财政建设,要加强数字财政基础设施建设,让大数据中心真正发挥智慧大脑的作用。骆晓强巡视员从实际工作的视角解读了财政大数据应用可能对财政带来的影响。财政大数据还可以提高财政的公共服务能力,解决数据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吴涛副主任从三方面介绍了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工作的新进展。第一,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供支撑保障。第二,地方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积极推进财政数据分析利用,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价值,支撑政策完善,决策优化。谭荣华教授深度剖析数字技术与数字财政的关系。他同时指出,数字财政建设面临着两大突出挑战。一是财政大数据的获取、管理与共享,需要构建一整套标准和法律法规体系。二是人工智能在数据财政中的应用,要求有更好的理论和知识支撑,需要有具备复合知识的人才队伍。他建议,成立新型财政大数据中心,主管、统领所有财政大数据的管理和应用工作。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大数据研究所所长王志刚代表研究团队对报告进行解读。他从数字财政的定义、特征、规划框架、面临的挑战,以及构建财政大数据应用之成熟度模型的路径与框架等层面进行概要介绍。数字财政要以财政大数据价值为基础、财政大数据应用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实现优化收支结构、提高效率以及促进公平目标的政府收支活动。圆桌论坛环节,王志刚副主任主持并总结。与会嘉宾围绕数字财政地方建设实践展开讨论。广东省财政厅数字财政专班涂剑锋同志分享了广东数字财政建设经验。用友政务副总裁王光伟全面比较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区别与联系,并从内核、规划蓝图、关键特征、实际应用等方面解析数字财政。威海市财政局信息中心主任马文杰详细介绍了威海市财政局的大数据应用实践。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财税电子化研究所谢波峰教授围绕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财政、数据财政的概念进行了剖析。洛阳市财政科研所所长刘捷以政研视角下的数字财政为主题,探讨了基层财政政策研究工作对数字财政的迫切需求。无锡市财政局信息处处长燕霞分享了无锡数字财政的建设思路和探索实践。王志刚副主任总结表示,数字财政是一个生态体系,数字财政建设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持续不断地协同推进。《2020年中国数字财政年度报告》未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和理论总结,为财政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贡献智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其中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数字化”提升至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本次论坛是我国首场以“数字财政”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2020年中国数字财政年度报告》的发布及各界同仁共同探讨我国数字财政建设问题,可谓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本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地财政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近200名代表莅临现场。来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死生同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科研成果

2020年5月25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和蚂蚁集团研究院在线联合发布《数字消费券对居民消费及复工复产的效应分析》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做主题为《数字消费券对居民消费及复工复产的效应分析》的发言,蚂蚁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做《消费券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理论与实践》的发言。刘尚希院长指出,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不景气,地方政府适时推出数字消费券,实现了政府、平台、消费者、商户多方主体的结合。在数字平台发放电子消费券,创新了政策实施机制,大大提升了政策实施效果。通过对佛山市消费券发放及使用的消费大数据研究有几点启发。一是,消费券对推动居民消费有明显的杠杆效应。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施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表现为公共消费的乘数效应。公共消费对居民的私人消费有显著的挤入的效应。二是,发放消费券不仅能有效带动居民消费,而且对适用行业商户的复工复产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发放数字消费券同时启动了居民消费和商户复工复产,对中小微企业、服务业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从需求带动供给,拉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供给需求之间形成正反馈的循环,有助于推动经济快速的复苏。消费券之于经济的作用,可比喻为“手摇发动机”的手摇器。疫情冲击之下“经济”这一发动机停摆了,消费券来助力,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一种连带关系,推动“经济”再次运行。消费券作为在特定时点的政策工具,符合当前以“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目标,并非长期适用。地方可以通过发放不同类型的消费券,更因地制宜地来推动当地的消费需求,从而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三是,发放电子消费券促进了数字化。疫情期间发放电子消费券,更多的线下用户变成线上用户,基于线上大数据,平台企业可以帮助政府提升政策实施的效果。在数字化大的趋势下,政府和市场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数字化水平,优化政策实施的机制。四是以数字财政建设为抓手,实现政策、资金、服务对象的一体化。当前,财政数字化亟需提升,有助于精准施策,促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更好的匹配,真正做到公共服务跟着人走。在媒体提问环节,刘尚希院长与李振华院长就“消费券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市场主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消费券作为公共消费带动私人消费的实践效果以及数字消费券是否提高了财政资金利用率”等问题做出回应。此项课题由财科院刘尚希院长亲自挂帅、策划、指导完成,财科院团队,包括傅志华副院长,财科院财政大数据研究所王志刚所长、周孝博士等与蚂蚁集团研究院合作,基于行为经济学和自然实验方法,通过挖掘相关城市消费券发放及使用产生的消费大数据,系统深入分析了消费券政策对居民消费及复工复产的带动作用。

不知端倪

省会城市首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成都科研基地揭牌

现今,会计式的财政观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如何发挥好财政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个地方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考量。 6日,成都市财政局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成都天府新城会议中心举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成都科研基地”签约揭牌仪式。该基地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设立的第一个科研基地,双方将以此为载体,在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专题合作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仪式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尚希和成都市财政局局长高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成都市财政局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将共同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新型战略院地合作伙伴关系。“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地方财政是地方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刘尚希说,面对新时代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国家、地方需进一步夯实财政基础、更新财政观念、推动“钱”“事”紧密结合。这是刘尚希今年第二次来到成都。他说,近年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令人震撼。在做成本调研的过程中,他曾考察过这里的生活环境,天府绿道的建设水平让他赞不绝口:“绿道体现的是成都市统筹能力之强,其在决策科学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刘尚希表示,与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通过就近观察和紧密合作,学习借鉴成都很多经验做法,并从理论上去进行提升。“对智库来说‘接地气’很重要,尤其是社会科学的智库更需要走出去,把论文和研究报告‘写’在大地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是国家一流的高端智库和科研机构,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财政改革发展上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该院一直围绕国家财政中心工作,开展财经理论和政策研究,为国家决策和国家治理建言献策,为财政政策提供智力支撑。接下来,该院将发挥全国财政科研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优势作用,进一步提升成都财政科研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持续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财政力量。红星新闻记者 曾那迦 李彦琴编辑 刘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