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十大财经院校排名大洗牌,上财仅排第二!谁更厉害?周章

2020年十大财经院校排名大洗牌,上财仅排第二!谁更厉害?

来源:金融八卦女中国科教网· · ·1./ 中国财经大学排名更新 /近日,中国科教网公布了2020-2021年财经类大学排名,根据排名显示,中央财经大学排名第一,上海财经大学排名第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排名第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排名第四,西南财经大学排名第五,东北财经大学位列第六。据悉,本次评价指标体系设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约30个。一级指标包括办学能力、科教产出、质量与水平、学校影响力4 个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教师队伍、教育经费、项目与平台等13个方面,三级指标包括杰出人才、研究生导师数、专任教师数等约30个方面。本次排名与2019-2020年的财经类大学排名相比,排名榜单产生了一些变化,中央财经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位列第一,第二名不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从第五名上升至第三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排第四名,西南财经大学排第五名。第一名不是上财,这样很多人都很惊讶,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上财在财经院校里是不可置疑的NO.1。关于学校的排名之争,一直都存在着,不过我们还必须以实力来说话。2./ 上财VS央财,究竟谁更厉害?/这两个学校近年来的battle日益激烈,到底谁能压谁一头呢?我们综合来看一下。一、就业率一切不以就业为重点的对比都是耍流氓,2019年上财的就业率为96.32%,就业的行业多以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国有企业占比比较大。▲上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而中央财经大学的本科就业率在95.78%,毕业生也集中在金融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比例要远高于上财。▲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二、薪资根据上财公布的数据,2019年应届毕业生中,本科的月薪为8047元,(全国大概是7000元)领先全国大多数学校。而且上财2019年的毕业生中,19.62%流向世界500强企业,7.12%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就业。而中央财经大学中,2019届应届本科毕业工资为7062元,比上财少了1000元,毕业生去银行的占比非常大。根据这两个指标来看,央财有些不敌上财,那么央财到底为什么能排在第一呢?我们可以再从学科评估的角度来看一下从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来件:两校学科评估结果相近,上财略优于央财,不过央财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而上财只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这也许是上财在这个榜单上败给央财的主要原因。其实,注会菌觉得,大家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些排名,因为各个榜单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得出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不过,注会菌同样觉得,榜单的名次也许会有些许的变化,但是玩游戏的学校似乎一直没有变过,即使不是上财和央财毕业的,从这些知名的财经院校毕业,其待遇都高于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下面我们来看看,国内都有哪些非常强劲的财经大学?3./ 最优秀的十大财经院校!/国内财经院校有“四财一贸”的说法,指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因为5所院校均为211,在中国财经业处于领先地位,故得名“四财一贸”。而另外一批财经院校,虽然不是211,但是他们的表现依然不俗。具体我们来看看:1、中央财经大学央财应用经济学连续十多年保持优势,以A+的成绩坐实了双一流学科。理论经济学有所提升,工商管理和统计学尚可。总体而言比较偏科,经济学强,管理学较强。在央财,绝大多数人和事情都是“目的指向型”的。上课、自习、点名、回答问题、和老师问问题套近乎——为了成绩;参加活动、参加比赛、学生工作、志愿者、社会实践——为了综测。2、上海财经大学综合大学嘲笑财经类大学太功利,财经大学看不上综合大学的就业率低,毕竟薪资排名第一的上财已经碾压众多985,仅次于清华。其次,上财经管学科(应经、理经、工商管理、统计)总体发展水平总体在同类学校中最高,基本与央财持平,有个06届学长表示,财大BBS还在的时候,最热门的板块永远是求职招聘板;大二开始实习就蔚然成风,翘课实习很常见;到了大三,更是变成了全民实习的阶段,连带如何选课排课也成了一门学问,如何应对一周三天甚至四天的实习,可是愁坏了多少人。这就是上财,你的同学会让你玩都玩的不安心。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管、(外)文、法全面开花,是所有同类院校中亮点最多院校。相对于2013年学科评估成绩止跌回升,但现阶段与上海财经、中央财经仍有小幅差距。但,外经贸真的是一座有情怀,有深度,有广度,能学会玩的学校。就自由度来说,贸大应该是财经院校之首,因为你可以:选课不是一般的自由,大学四年修满学分即可(私心认为是坑爹的选课系统根本选不到课,所以才特别自由);从来没有“夜不归宿”这个说法,在外实习到深夜的同学不用担心门禁;wifi覆盖全校,不限流量不要钱;参加美赛建模,学校提供场地和各种支持,简直不要更贴心……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其他财经校一样,功利也是中南财经政法的代名词;和其他校略有不同的是,作为四大财经院校之一,中南财的学子似乎更为低调,务实不好高骛远。见过top10的学生,觉得天之骄子,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中南财的学生其实普遍认为学校仅仅是211而已,所以找工作也好,做工作也罢,不会觉得自身了不起,自大骄人,但是也不自卑。5、西南财经大学总体评估结果的确不够理想,甚至可以说出乎意料,与长期以来西财的内部评价和外部口碑不匹配。曾有西财学子吐槽:“我财和电科有点像,都是本科中的高职高专,少了川大的那种大气,有种‘我别的不会但我金融/会计/保险很牛’的专业技工气质。”6、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是东北地区名声一流的财经类高校。前身是1952年组建的东北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因此更名后的历史也比较长久。截至2016年8月,东北财经大学共设有财政税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等25个教学学院和教学研究中心。教职工1800多人,全日制在校生18000多人。但学校总占地为900多亩,连很多学校一半的占地面积都不到。不过,东北财经大学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连市星海公园的西侧,就算学校面积不大,出门就可以逛公园也是很好的。如果是南方同学去了东北财经大学,冬天下雪的时候可是会被惊艳的。东财的外号是东北青年疗养院以及富二代聚集地,但实际上有富二代但也不是很多,学校的风气也算不错,好歹也是财经类重点院校啊,学霸还是很多的,学习氛围也不错。东财很小,20分钟足以从宿舍走到最远的教学楼,转一圈也就不到半个小时,但是绿化特别好,感觉满眼都是树,我第一次来东财的时候就是这个感觉。春天有一片樱花林会开花,相当漂亮;秋天的树上的叶子变黄,在路的两旁也很美;冬天雪铺满整条路的时候也是最美之一。7、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也是中国最早创办的专门的商业学校之一。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经历时间的洗礼不断壮大,成为一所全国一流的财经类学校。浙江工商大学是浙江省唯一拥有会计学博士点和全国首批审计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同时也是浙江省最早获得金融学博士点的高校。统计学、工商管理等6个一级学科均居浙江省高校第一位。因此,浙江工商大学在省内的重要程度很高,2016年位列全省高校第2名。在不少省内的人看来,工商大学仅次于浙江大学和工业大学的学校,学生自然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可。虽然工商在省里的排名可能区区前六?有不少年轻的老师,会真心诚意指导你,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和你只有一学期缘分的授课老师,或者只是,和你擦肩而过同系老师。工商大学还是比较鼓励出国吧,每年都有不少学霸们出国。如果说就业的问题,本科期间好好实习的话,应该不会愁。8、江西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在这片洒满英雄血的红土地上,江西财经大学经历了一系列更名、停办、复校的过程,慢慢成长为一所知名财经类院校,为国家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江西财经大学共设有4个校区,不同于其他高校简单粗暴的校区名,这里的每个名字都很有诗意,分别是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和青山园。占地面积2200多亩,绿化设施也非常棒。08级下架很久学姐心血来潮来说一下,酱菜(江财昵称),作为江西省最好的高校,向来和昌大为了争所谓的省内第一而撕逼,然而不是211又怎样。酱菜男生不多,比例可怜的1比2。虽然为学渣,还是能感受到酱菜的学习氛围无敌好,爆满的图书馆档案馆,朗朗书声的晨读广场,略表遗憾,大学没有努力去发掘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学弟学妹一定要拍拖学习两兼顾啊!9、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比较不错的以工为主,经管文理共同发展的大学。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学及科研情况:博士后工作站:2个;一级硕士点:9个;二级硕士点:5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10、山东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坐落在中国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财经特色鲜明、综合实力突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重点财经类高等院校。2011年7月4日,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12月,学校入选“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即山东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以上就是非常优秀的10大财经大学排名了!每年因为榜单的事,各大学校battle好几回,因为每份榜单参考的依据和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排名肯定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如果每份榜单中都绕不开这些学校,这就足以说明学校的实力了。

北漂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调而应之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白景明:2020年减税降费占GDP的比重约为2.5%

每经AI快讯,1月18日,今天在京举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在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减税降费7.6万亿元。其中,去年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占比超过三成,是“十三五”期间力度最强的一年。减税降费规模占GDP的比重,2020年约为2.5%,力度很大,没有其他国家有中国这么高。去年,市场主体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现金流的麻烦。减税降费,让利给市场主体,增加了它们的现金流。同时,也刺激了消费。 (中新网)每日经济新闻

千年狐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郑良海:全球央行集体宽松 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强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各类资产开启下行通道,避险资产受到流动性传染,以欧美日为主的各国央行纷纷通过降息、资产购买,稳定汇率等集体性宽松措施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反观国内货币政策,在疫情高发期率先迅速做出反应,通过8500亿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下调MLF、LPR利率,降准措施落地。随着经济运行日趋正常化,资金市场利率创新低后,央行货币政策定力已明显增强。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以来,增速迅猛,且疫情在海外加速蔓延之势不减。各国为防范阻击疫情,不得不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封城、中断交通、关闭国境,限制人员流动,企业纷纷停工停产。世界宏观经济经济和金融体系动荡加剧,欧美及疫情严重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多国股市连续触发熔断机制,平均下降超30%。而同时,流动性危机显现,非美元货币集体贬值,疫情叠加价格战致使原油暴跌,黄金和债市等避险资产因流动性冲击,也进入抛售模式。以欧美日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大放水,加大资产购买力度。欧美央行祭出货币政策大招美联储推出2008年金融危机时流动性工具,开放式购买国债和MBS。美联储则在3月3日以及3月16日两次降息,降息后基准利率为零。降息的同时,联储还启动7000亿美元QE,随后启动商业票据购买(CPFF)以缓解商业票据市场信用息差上升压力。美联储的资产购买计划仅限于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旨在保持流动性和稳定信贷市场。3月20日,美联储扩大货币市场便利,包括购买信贷支持范围扩大到市政债和增购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自重启量化宽松以来,美联储已经购买了3750亿美元的国债/MBS,这意味着量化宽松的规模空前扩大。从3月13日(星期五)开始直到本周五结束,美联储将购买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MBS。历史性开启无限量“QE”模式。3月23日,美联储更进一步,宣布将不限量按需买入美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每日和定期回购报价利率重设为0%,将购债范围扩大到机构抵押支持证券,并增设3个流动性工具。美联储还将设立两项信贷工具,为家庭、小企业和主要雇主提供前所未有的信贷支持,合计将提供高达3000亿美元的新融资;并将很快宣布“大众企业贷款计划”(Main Street Business Lending Program),以支撑中小型企业贷款。此外,3月17日,美联储美联储根据《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3款赋予的权利,先后启动商业票据融资便利机制(CPFF)和一级交易商信贷机制(PDCF),二者均创设于2008年。这是也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后,时隔12年后再次重启两大工具。欧央行、日本央行未降息是因为其政策利率已是负利率,降息空间不大;欧央行宣布7500亿欧元抗疫紧急资产购买计划且表示未来可能加码,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非常时期需要非常的行动,捍卫欧元的承诺没有极限,欧洲央行有使用所有的可能工具的决心;日本央行上调公司债和ETF购买目标,并引入新流动性工具。美元荒和贬值压力促货币互换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去年占全球所有外汇交易的近90%,美国以外的非银行借款人的美元信贷高达11.9万亿美元。首先,在疫情影响之下,降息成为拉动需求、应对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措施。本次美联储降息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打开空间——降息后,但由于全球流动性危机导致美元荒,避险资金继续抛售各种货币、债券和股票而囤积美元,导致美元指数3月19日突破102关口,创2017年1月以来新高。欧盟、英国、日本和新兴市场的汇率均出现较大的贬值压力,美联储不得不增强与各国央行美元互换以全球投放美元缓解全球“美元荒”,并重新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MMLF)帮助缓解货币市场流动性压力。这也是美联储一周内设立的第三个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使用的工具。通过设立MMLF,波士顿联储将给合格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担保品为该金融机构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收购的高级别资产。MMLF的结构与曾在2008年-2010年运行的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便利(AMLF)类似,但购买的资产范围将更广。其次,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日本、欧元区以及瑞士拥有常备互换安排,20日六大央行统一发表声明,称经协调一致,同意进一步加强美元货币互换的安排,自3月23日起,将每周的货币互换操作提高到每日进行,并将至少持续到4月底。同时,各中央银行还将继续每周进行“84天期的操作”。北京时间周一上午,美联储联合全球五大央行宣布采取协调行动,将利用现有货币互换额度为美元流动性提供支持。各央行一致同意将货币互换协议价格下调25个基点。而前一天即3月19日,美国与韩国、澳大利亚、巴西等9家中央银行共计4500亿美元的互换额度,以抵抗冠状病毒大流行带来的美元流动性紧缺状况,并防止全球经济崩溃。国内货币政策宽松仍在,有实力走出独立性行情。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控制,经济社会逐渐重新回归正常轨道。央行在一方面于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5500亿,符合市场预期;而与此同时,央行货币政策正也展现较强独立性。一是3月MLF与LPR利率不变。3与16日和3月20日,央行并未跟随海外降息,MLF和LPR利率先后保持不变,超出市场预期。二是央行逆回购市场连续26个交易日暂停操作,暂停逆回购操作的根本原因还是资金市场流动泛滥,资金面极度宽松。对于银行等存款类机构,3月20日,DR007利率创下0.79%的史上新低。央行货币政策仍有降息降准空间,独立性操作也逐渐浮出水面。国内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经济尚未恢复,基本面完全重回正轨尚需时日,实体企业受疫情冲击较大,企业流动性压力短期难以缓解。海外疫情仍在扩散升级,对国内经济仍有较大冲击。3月22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国新办举行的“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布会上指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方向是分阶段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始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特别是要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且可以略高一些。同时,要继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此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不断下行。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宽松仍在途。央行操作思路已经有所转变,政策目标在应该是驱动资金流向实体,推动LPR下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非跟随全球央行全面放水。总体来看,疫情在全球爆发后,为稳定金融资产价格,减缓疫情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冲击,各国被迫一致性选择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空间消耗巨大,只能加大资产购买,其效果仍有待检验;且未来的货币政策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各国央行将如何退出QE的另一大考验。国内疫情在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逐渐恢复活力,央行再度凸显“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的空间,并尽可能长的延续正常货币政策”的调控思路,并积极推动实体企业走出短暂冲击,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留下货币政策空间。(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郑良海)

两仪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

来源:经济日报去年以来,我国出台实施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既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恢复经济赢得了主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作出了部署。如何看待财政收支形势,减税降费、财政资金直达等政策下一步如何实施,就相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白景明。记者:当前,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经济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白景明:2020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一枝独秀”,GDP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比2019年增长2.3%。由于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的基数大,2020年实现2.3%的增幅很不简单,充分反映出我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也说明了我国经济有着强大内需支撑。只有紧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稳步增长。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内需广阔、深厚,历经40多年的改革开放,产业体系健全,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内需有较好基础,具备了内循环为主的条件。同时,要继续保持扩大开放的战略。通过吸引外资、推进经济全球化,实现中国和其他国家优势互补。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如何更加精准有效?白景明: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精准有效,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财政政策具有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的作用,政策发挥作用是有条件和成本的,要把成本控制在低点。第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发力点要放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上,特别是资金要用在解决迫切需要补上的短板上,放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财力要向基层倾斜,解决基层财政困难问题,落实好“六稳”“六保”,特别是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比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第三,2020年,我国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安排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8.39万亿元,增长12.8%,增量和增幅为近年来最高,而且设立并实施资金直达机制。2021年,资金直达机制有必要扩大范围,将直接用于基层财力保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对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以及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也纳入直达范围。记者:受疫情影响,我国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一些地方基层财政比较困难,如何看待、化解这一矛盾?白景明:收支矛盾可以说是财政管理上的一种常态。财政收入增长的客观约束比较强,主要来自于经济运行。同时,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对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和规模的要求,收支矛盾是长期化的。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财政在全球是稳健的。虽然收支矛盾问题存在,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是有保障的。作为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当然,相对于百姓对美好生活和公共福利增长的需要,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还有待提升水平、扩大规模。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持预算平衡和财政稳定运行,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记者: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了哪些作用,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白景明:我国减税降费力度是非常大的,“十三五”时期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达到7.6万亿元左右。特别是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2.5万亿元。减税降费是政府在“切蛋糕”的时候,把钱留给市场主体、留给居民。面对疫情冲击,对市场主体来讲,停工停产、减工减产和复工复产阶段恰好是现金流至为紧张时期,减税降费无疑是雪中送炭,增加了现金流,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边际效用最大。在减税降费中,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最大受益者。2021年,我国还会继续推进实施减税降费。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宏观政策要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今年减税降费的着力点,我理解还是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活力,持续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等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记者: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9%,如何看待财政收支形势?同时,“十四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如何推进?白景明:2020年财政收入下降3.9%,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减税降费力度很大,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来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二是在我国税收结构中,第三产业占一半以上,由于第三产业在疫情中受到较大冲击,引起税收的相应减少。应该看到,2020年随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收入逐季回升,总体情况好于预期。2021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收支矛盾继续存在,支出压力比较大,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十四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要继续推进,比如,要进一步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包括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间收入划分改革等。预算制度改革要全面深化,包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等。在税制改革方面,个税等税种的改革要进一步推进,要加强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衔接、协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支出政策、优化支出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提质增效,打好三大攻坚战,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主动作为。来源:经济日报

东北部

地方新增债券发行排行榜:广东山东排前二,还有六地超2000亿

来源:一财网前10个月地方政府新增债券发行基本结束,各省市相继披露了全年新增债券发行规模。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0月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发行新增债券中,广东(含深圳)以3488亿元规模居首,山东(含青岛)以3408亿元紧随其后。江苏、四川、浙江、河北、湖北、河南6地发债规模超过2000亿元,江西、云南、湖南、安徽、福建、北京、新疆、上海、天津、重庆、贵州、广西、陕西发债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余地方发债规模不足千亿,其中宁夏和西藏发债规模垫底,仅百余亿元。受疫情冲击地方财力空前紧张,拥有更多的发债规模,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民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因此每年各省都积极争取更多的发债额度。为了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国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在全国人大批准的新增债券发行总额限额内,财政部将这一总额分配至37个地方(即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部按照因素法来分配各省市新增举债额度,这些因素包括当地债务风险、财政实力、中央确定重大项目支出、当地融资需求等。一般来说,财政实力强、举债空间大、债务风险低、债务管理绩效好的地区多分配额度,反之则少安排甚至不安排。另外,今年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分配中,为了充分发挥债券资金效应,财政部强调“资金跟着项目走”,因此中央重点项目多的区域、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项目准备充分的区域将获得更多的额度。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规模较去年有了明显增长,大多数省份获得的额度也较去年有了明显增长。财政收入规模最大且政府债务负债率最低的广东省,再次位居新增债券发行额首位,广东发债筹资资金重点投向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样财政实力较强山东、江苏、四川、浙江也获得了较多的发债额度,排名居前。在国家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河北获得的发债额度也保持稳定增长。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财政实力相对薄弱青海、宁夏、西藏,在考虑风险防范基础上,三地获得的新增债券额度相对较低。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测算的数据,从全国各地政府负债率来看,2019年青海负债率最高。贵州、内蒙古等地负债率也处于高位。近些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规模攀升,集中在新增专项债券规模大幅增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0)称,东部地区专项债券发行额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2015年至2019年10月专项债发债数据来看,东、中、西发债额占比分别为48.74%、27.56%、23.7%。上述报告认为,从额度地区分布来看,存在需求错配的问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投资乘数效应更大,但往往财力较弱,负债率较高,因此可获得的专项债额度较低。这导致最需要专项债的地方获得的额度反而小。虽然这种分配有助于控制债务风险,但可能难以满足后发地区的发展需求,并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该报告建议,通过调整相关系数,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专项债券额度,这有利于改善地区间的分配困境,有利于提高专项债整体效益,更有利于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另外要把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一新分配因素在专项债分配公式中加以考虑,推动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所产生的的规模经济。

汪宽

44所不歧视本科!保护一志愿的院校盘点!你的心仪院校上榜了吗?

每年一到择校的时候很多考研鹅就挠秃了头我一个普通本科学校的,就算是进复试也会被刷我学姐说了,我们去这些学校就是当炮灰的跟985、211的相比,导师肯定会先选人家谁说所有的985和211都歧视双非今天小道学长整理了44所不歧视本科的院校学姐学长们的经验,好好看一看哦~01哈尔滨工业大学别的专业不清楚,机械工程复试面试五个环节,只有第一个环节可以透露考生个人信息(毕竟你要自我介绍)。后面的环节考生都不可以透露自己的信息,面试老师也不会有你的信息。面试顺序随机抽取,面试成绩表编号为字母,一切靠实力。02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复试极其公平,上午面试完,直接下午就出总成绩。晚点的也就晚上出成绩,而且保护一志愿。03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本科双非跨考计算机专硕,报的是秦分校,和总校统一划线,复试和总校大佬们一起,计算机专硕一共近两百人进了复试。东北大学计算机的复试我觉得主要看复试中的笔试,笔试满分120分,考四门专业课,如果准备得好考个九十多分就可以甩大多数人二十多分了。所以,只要初试分数不是那么靠后,笔试好好复习完全有可能并且很大可能翻盘。面试极其公平,进入复试考场后考生和考官直接没收手机,发挥学院特色写了个分组的程序给我们现场分组。分组完毕后去候考教室里待着吧,上个厕所都会有学长学姐陪着你,而且面试结束的考生不允许再回教室,直接领手机出门。排在后面的考生还要自带午饭。面试的老师有和蔼的,也会有比较严厉的,不过最后大家的得分都差不多,据我所知面试最高分89,最低分72,反正基本不会给你面试不及格的。04吉林大学作为34所,除了复试时间比其他学校晚公布结果也慢之外,真的很好因为他不歧视双非,很公平。之所以公布结果慢。是因为老师们尽可能把去复试的人都要了,扩招名额需要一定时间向上级申请~所以吉大不会让你白跑的。还有一个是华科,复试面试是抽签,不按照初试成绩顺序,这样就公平很多,全靠你面试的表现!!我是今年考新闻学学硕的,根据吉大往年来说学硕不会扩招的,一共只招生12个,推免了四个,意思我们只要八个统招生。我们一共12个人进复试,很尴尬我排在第九名,那种感觉很难受给你希望又让你遗憾差一步。复试表现的不太好,结果没能逆袭成功,当天晚上哭了一晚上,这种已经一脚进入985的大门,就差一步,被推出门外的感觉贼难受。一边哭着一边联系自己双非的母校。哭着哭着累了就做了个梦梦到扩招了,正好把我加进去了,早晨起来苦笑着,觉得谢谢在梦里让我开心一次。急忙做飞机跑回武汉准备参加母校的调剂,却被告知我们学硕竟然扩招了!!!所以真的很谢谢吉大,虽然公布结果太拖拉了,但是最后结果是好的,这漫长的等待过程都不值一提。05东南大学东南初试成绩发布的时候会给你一个初试排名,结合往年复试情况就能知道自己大概能不能进复试,有时间给你踏实复习,不能进复试的也给你时间去调剂,可以说是相当良心了1.初试和复试成绩占比1:1。复试成绩还有一半是笔试,另一半面试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英语口语成绩,面试的时候英语不用背自我介绍的,上来就开始问问题。面试题目是自己抽题,抽三个回答两个,基本上面试成绩就跟你回答问题情况挂钩了2.非常保护一志愿,现在已经不接受校外调剂了。3.想找人找关系的可以歇歇了,你就算老师把你拉到办公室套近乎该刷的还是会刷,考前联系导师也联系不上的。4.复试顺序因为有人觉得按照初试成绩排名不公平,于是打乱顺序进行面试(老师们很尊重我们的意见啊)不会问你本科哪个学校,也不用你带成绩单,(当然了如果觉得自己这方面很优秀可以自己写写)总之不歧视双非,老师会重点考察你的学识水平和四年经历。本人19考研,双非院校非双一流,成功上岸,考的是艺术院,面试的时候提了自己母校,发现老师压根不知道我学校在哪……06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保护一志愿,985,双一流,电子信息类全国第一梯队,计算机软件全国第一。不压分,不看出身,只看硬实力。07中南大学我今年刚考上中南,自认为自己考研成功,和择校有很大的关系。1.竞争。长沙市有三所985,所以可能很大程度上分散湖南本地及周围省份如江西的考生。隔壁省的省会武汉好学校也超级多,也大量降低了中南的竞争。其生源大多来自本省周围省份或者北方一些没有985的省如山西,河南,来自我齐鲁大地的人就很少。2.实力——985211双一流a类。3.名气略低可能也是个优势我爸妈一直到去年五月份还老说成湖南大学好多同学不知道它是9854.不歧视双非我就是个例子5.招生数量多中南真的算是收研究生较多的学校6.导师的信息详细7.专业课给分高真的8.不接受校外调剂,你复试的时候就知道这点有多重要了,这些年山大被黑就是因为复试招调剂,压一志愿,中南只能校内调剂当然也有缺点:出成绩晚,出自划线晚,出复试方案晚复试晚,不公布初试排名,不公布参考书目,很多专业无大纲,不过这都是小事。0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今年成功被中科大控制录取,本科双非,复试的时候也刷了很多211的,可见不歧视。除此以外,报考计算机,控制类,信息类专业的考生一般被刷后都有机会调剂到软件学院,软件学院每年统招500+;19年中科大招收了3000名左右研究生。09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呀,虽然受到翟博士的影响……但是在考研透明度这方面真的做的很不错了,初试成绩不和其他学校一样单个查询,而是官网上公示一张表格,所有考生的成绩都公布在上面。上面包括所有考生的单科成绩、总分以及排名,包括复试成绩以及进入复试的名单都是完全公开的,这方面透明度真的很不错了。而且北大工科类(也可能只是我报考的学院)专业课不压分,并且如果复试没过它会很早给你打电话让你抓紧调剂,校内调剂也很友好。哦对了,北大有个传统(也可能是我考的专业的传统),一般不太筛掉初试第一名,除非第一名明显存在性格缺陷。我就是靠着这一条才上岸的。10北京师范大学1.老师极其温柔,面试我英语的小哥哥老师还会害羞低头;2.非常公平,从没听说什么蝇营狗苟;3.抽签答题,没有什么奇怪的非专业问题;4.复试时间早;5.复试结束两天就发短信通知结果,不管有没有拟录取都通知,节省调剂考生的时间;6.我们专业不收调剂生(其他好多专业应该也这样);7.老牌985,全国最好的师范大学没有之一;8.不歧视本科出身。缺点:好不好考见仁见智…11南开大学我是四线城市普通二本的大四学生,一战成功考入南开大学。真的是要好好夸一下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复试了,绝对公平公正,不看你的本科院校,只看实力。面试只有一天,上午审核材料加笔试,下午面试,第二天下午就出复试成绩,速度超级快,不像其他的高校,要等至少一周。一所低调、有实力、有内涵的985、211高校,你值得拥有!12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强推,19考研。在等复试通知时,心里其实对西安交软院心里非常抵触,因为复试通知本来说好那周发,结果等到了下周,出复试安排当天早上八点左右就说出,我们都以为最迟五点之前,可是等到六点也出。大家都以为不出了,就去学习了但是!七点多出了!更好的是扩招了30人!所以总共可以录取169人!!!本来我就在边缘这次扩招给了我希望!但是又一个槽点来了,复试从登记到结束竟然要一个周还多!!心里又有点想吐槽。好了,复试完了。等出录取名单,心里很是害怕,但是最后又扩招了!你说棒不棒。也就是说本来计划录取139,最后录取189!全日制!而且复试很公平,只要好好准备,复试成绩不会差。最后,感觉西安交大的老师其实很想把我们全收了奈何学校有名额限制,所以真的很良心,没有歧视,初试成绩不说很高,中等的话,复试不作,基本上百分之百录取啊!!13四川大学川大真正做到了校训所说那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复试公平,不歧视双非院校学生。一切以初试成绩及复试表现决定。本校表现不好的一样会被刷。而且,会保护一志愿。以我所在的电子信息学院为例,复试完了会在学院张贴栏出成绩公示及拟录取名单,拟录取按照成绩公示从高到低录取。另外,不用提前联系导师。就算给老师发了邮件,老师回复也比较官方,比如:“好好准备复试”之类的。不像电子科技大学那样,不提前联系导师,大概率是炮灰。像川大这样的良心985,真的值得大家报考。尤其是对于我这样本科是双非院校的学生。这里有丰富的资源,优秀的同学。你值得拥有!14厦门大学(本文仅代表考法律专业)本人跨考法硕,本科是江西财经大学的国贸,辅修的也不是法律,可以说双非学校而且没有法律基础。17年初试362,排名45,复试第6,总分第10考进厦大法学院。就本人复试来看(初试全国统考,只能看出福建省不压分),不歧视双非,也不歧视二三本院校,老师还很感兴趣你本科专业23333,有同学报了自己的本科专业以后,老师们啥也没问他,就自己几个老师讨论了起来复试内容不奇葩,非常常规,属于那种你复习了就有把握的那种。最重要的来了!有些学校复试比2:1甚至更高,如果复试了没考上就很难找工作了,厦大在我这一年,复试进了80+人,录了60+人!!!15天津大学良心推荐天津大学,不歧视本科出身,我是本科双非一本,19考研天津大学教育学已上岸,复试时同屋的小姐姐二本出身,考天大建筑学也上岸啦~16中国海洋大学必须是中国海洋大学啊。海大金专你值得拥有,不接受调剂。初试复试一比1.2,成绩构成一比一。复试全程公开透明,面试之前抽签不按照名次,英语面试抽题,专业课面试所有人是一道题,题目写在纸条上。分三个部分:自我介绍,结构化试题,专业课问题。几乎和老师无交流,每个人答完题就走。没有多余的废话,最重要的是好像每年都会扩招几个,而且海大算是985中好考的了,你值得拥有。17重庆大学重庆大学~34所,双一流A类,管理类19考研上岸。1.复试占比50%,初试专业课不压分2.复试整个流程抽签决定,包括复试的教室,小组,时间,笔试规范,面试全程录像,且打分老师在6-7个互相监督。老师们态度都很好,很和蔼,不存在压力面。3.所有信息网上公开不接受线下信息透露,推免与统招名额官网进行通知公示,保护一志愿不接受校外调剂。4.复试时间较早在研招调剂网开的当天or前几天。5.面试时不歧视本科学校,不过就面试经历下来92的考生的确比一部分双非考生在科研素养,奖状还有实践方面出色,老师有喜爱也是正常的,不过总体来看是靠本科经历与实力说话。6.并且统招人数也是很有诚意的,经管类专业基本都是两位数在招。当然也有一些雷区,尚在接受范围内。1.复试比:管理类复试比在1:1.8左右,属于比较正常的,隔壁经济类比较坑了在1:4左右…2.复试结果:今年因为人数多导致成绩拖了一周才出来,以往是2-3天出,等待结果时间与调剂黄金时间重叠,会加重调剂焦虑。所以重大明确说不反对大家积极调剂(经济类的复试比太高了…),但需要在最后的拟录取进行权衡。3.复试笔试今年加大了难度,导致有初试高分翻车没及格(少数),换个方向也有低分逆袭的总体来讲,报考重大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虽然今年来报考人数飙升,性价比有所下降,不过在985里面仍然属于努力就有回报的~18上海财经大学1.不接受校外调剂,所以极其保护一志愿考生2.复试提问采取抽签式,所以不存在说考官看着你是外校问一大堆坑人的问题来淘汰你3.抽签编号进行面试,所以几乎考官学生都不认识4.初试比重大,基本高分过初试分数线就没问题5.身边报考上财的,都赞不绝口,不管是上岸还是没上岸,都认为上海财大十分公平!19上海外国语大学实名推荐上外~19级上海外国语大学MJC已上岸1.复试公平程度。首先就是复试非常公平,所有人匿名复试。面试内容只有专业题目,一中一英,现场抽取,可以准备5分钟左右。不看本科院校,不看本科专业,只看专业能力。对双非很友好~2.保护一志愿。今年新闻与传播专硕是第一年招生,没有招满。可能因为试卷难度较大、采用新的题型,考生准备不太充分,今年国家线又暴涨10分,所以上国家线的人没有达到计划统招人数。复试时对一志愿MJC的同学很友好,只要笔试面试及格就给过了,也没有卡人。而且不接受校外调剂和校内调剂。之前我们推测会从学硕调人到专硕,最后也没有。可以说是很保护一志愿了。3.信息公开迅速及时。上外研招办出通知一向很迅速。初试考完当天就通知了查成绩的时间,而且还提前两天出了成绩。国家线一出,第二天就发布了复试通知和复试名单,让学生可以及早定行程。复试面试完当天晚上就公示拟录取名单,让我们睡了个好觉hhh。20华东理工大学本人19考研,在去年大多学校压分的情况下,华理分数一如既往,我初试386。我的专业一共录取23个,大家都是普一普二,也有专升本的同学。初试占比50%,复试占比50%,复试包括:听力,英语面试,专业课面试。复试分为两组,每个人随机抽取自己的组号和顺序。再是每组第一个人抽取面试的房间号,面试老师当天抽取自己所在组号。公平公正公开!我爱华理!报考华理的小伙伴肯定不会后悔!欢迎各位报考华东理工大学!21东华大学本人是二战上岸,在19年想选择个安全点的学校,所以选择了东华。关于信息公开,这点是东华很方便的地方,真题不封题,收集起来很容易,前一年刚考的题目晚点也是会发布出来。历年的拟录取名单和录报比也可以在官网上找到。东华比较适合第一志愿报,今年我考的学院是不接受外校调剂,保护第一志愿。说是优先校内调剂,校内不满再校外。但是现在考研热,报的人都足够了,今年我在的院连校内调剂名额都没有了,录取的全是第一志愿的。而且在今年19年人人高分的情况下,不是扩大复试比例,而是增加了录取名额。还保持一般专业1.2,热门专业1.5的比例。并且听说,在复试结束后又多增加了个名额。对于双非的态度,是正常的,因为考的也大多是双非学生,一般也不去收外校调剂,所以没有什么好歧视不歧视的。大家都是一样去面试的,初试分高的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刷的现象,就是看最后总分排名,初试复试直接累加。初试方面,专业课基本不怎么压分的。今年我的专业难度比往年大很多,有三个大题都是半知半解的那种,但是尽量写,最后很也很高,137。其他人也大多在110-140间,往年简单的时候,也看见过有专业课149的大神。但是问题最大的就是性价比吧,因为报考人数还蛮多的,又在上海,东华的专业优势又太集中,所以性价比也就一般吧。择校很重要哦,初试分也很重要,所以希望以后的同学们要好好准备吧~考研有哪些名声好的院线,这点东华是符合的,没有听说过很过分的事情,最大的槽点可能就是个校名了。大佬我不知道,但以我的角度来看,东华不算是个好考的学校,我考的是东华管院,下面只以管院来进行讨论。19年管院学硕招的人数普遍不多,但是报考人数很多。打个比方,两三天内有八九位同学,问我管院的专业,并且集中在企业管理、会计学那个大类。想考东华大学的朋友,可以去考研帮里面去找一下东华的历年真题,年份不全,但是可以看下题型、难度什么的。(管院这两年的专业课难度是明显增加的)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不歧视双非、三跨、N战考生,复试比例1:1.2,如果考生成绩都很高表现都很好,会考虑扩招个位数。2.不看成绩单,不问四六级,只交政审表和学位证明。3.复试成绩占比30%,部分专业无需笔试(鉴于有伙伴质疑30%不公平。我想表达一下我的意思: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复试涵盖笔试也不是公平的标准,占比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请大家理性思考,如果面试真的很水很没必要的话,那为什么所有学校都要求有面试呢?P·S.好的地域和好的学校往往会少一些暗箱操作多一些公正。复试占比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你的弱项,专心准备初试,毕竟谁也不想考第一名却被刷掉吧4.复试抽签不按成绩排,桌子上放5套题,两次机会抽取,这也就避免了看你是双非故意提问难的专业课和本校聊家常。5.超级保护一志愿!不要校外调剂!除了非全日制的EMBA和会计专硕外不招收校外调剂,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本专业复试没过但是别的相似专业没收满,会打电话让你调剂,然后你就说好好好我同意,齐活!6.学校历年真题、历年报考数据都能在研究生院官网找到,数据透明7.复试时间早,方便调剂其他学校8.学校挺好的,欢迎大家来报考啊~9.难免带有个人观点,请大家理性,谢谢~23中央财经大学实名安利中央财经大学,理由如下:1.信息公开:考试大纲或参考书、每年详细的报录比、考试真题(在研招办可以买,或者淘宝上买别人的扫描版)、招生计划人数等,这些考研的重要信息全部是公开的。2.对双非的态度:至少在金融院、经济院、统数院等热门学院来说,复试对待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只要你不挂科,成绩不差或者有项目有经历,双非背景是不会成为你的短板。但是,双非不会是你的闪光点,你需要付出足够的精力和努力来准备复试,老师们不会刁难你,但你不要自己作死。另外,面试题目都是抽签的,不存在看背景问题目的情况。3.一志愿保护:央财是妥妥的保护一志愿的,因为无论满不满人,招生简章老早就说明了都不会收校外调剂,所有不存在乱压分恶意刷一志愿的情况,安心吧。4.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一般是1.2或者1.3比1,少数专业(如mpacc是2:1),相比较一些2:1,3:1的学校已经很友好了。5.对本校的保护程度不能说没有(哪个学校没有啊…),但是不高,没什么大的影响,因为央财年年都有刷本校生的案例。24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就凭他刷了一个法大本校学生和一个211学生(分数差别不大),收了我们几个双非,就必须夸一夸!!2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考研初试成绩专业排名第七,复试第一,综合成绩第三,报考水环学院环境专业。今年复试面试是抽号盲面,面试环节省掉了自我介绍,不准带准考证和成绩单以外的材料进场,准考证和成绩单也是交给门口收材料的老师。打分的大佬们只知道编号不知道学生的具体信息,并且规定不准在面试期间透露个人信息。面试过程可以说相当公平了,看录取结果觉得也没有所谓的“本校保护”,对外校考生很友好,不招收调剂生,适合一志愿报考,想去帝都又比较保守的可以考虑。26暨南大学实名夸一下我暨!!!先说一下背景:19考研女,河南某双一流,报考暨南大学信科院,初试330排名12综排第8成功上岸,总共招收28个。暨南大学我觉得真的是超级公平的啊!首先考前官网上就会有每年的报录比、真题等等,比起其他很多学校真题都不太好找的情况下,我暨真的是很照顾考研党了。暨大作为一个文科较强的综合性211,理工科的话名气和排名相对较弱,因此如果对学科排名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的话。我觉得暨大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了。拿我报考的信科院为例,我们专业考研,其他院校的专业课书基本上初试两本复试三本,而且均为我们专业公认的天书。而暨大的专业课,初试一本书(模电)复试一本书(数电),考的范围大却不深(这是我坚定报考我暨的另一个原因hhh)。出成绩的话就会直接显示排名,不用去群里猜测自己是否能进复试。好感+1,不过暨大比较不人性化的一点就是复试通知以及复试时间超级晚,以至于暨大复试完以后基本没有学校了,也就是意味着暨大刷掉以后很大程度上面临着二战。复试的话,我们分为专业课笔试+英语面试+综面(有的院没有单独的英面,看各院安排)。英面只有一个老师,全程笑着跟你聊天,即使我说的磕磕巴巴老师也会尽力引导我表达出我的观点。综面是按排名面试,每个学生的时间都在20分钟左右。进场之前超级紧张的,进去以后十来个老师都非常和蔼,笑着跟你打招呼、甚至还会开玩笑,一点都不紧张了好嘛!背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完全放松下来了。老师们问的问题也都很简单,都是本专业常识性问题。二十分钟很快,聊会天就过去了。而且我暨非常保护一志愿,不接受校外调剂,校内调剂一大把哈哈哈。比如我们专业,今年指标写的23个,复试通知下来发现扩招了5个,最后复试笔试前,学姐给我们说,某个院今年没招满,再要我们专业9个人。最后出名单前会给你打电话通知,出名单后我对比了一下初试复试成绩,有好几个擦线逆袭的,也有大佬刷到擦线的。可以说,在面试的时候,老师们虽然跟你开着玩笑,但他们对分数的拿捏还是很精准的,不会有偏袒也没有不公平。我们专业的话,大家基本上都是双非过去的,我还是个二本学生,但暨大不看出身,更着重于你个人的素质,这点也是非常奶思了~2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考研人er已上岸,本科双非。中南财大拟录取排名按照初试500分,复试220分的总成绩排名,于是就会出现初试排名不高的同学逆风翻盘,或者没有准备好复试的同学名落孙山。不过我觉得这个分数分布还是很合理的,给予所有复试的同学二次机会,好好准备都有机会拟录取!初试的专业课不存在压分,而且给分很客观公正,并不注重学生的出身,也没有歧视的现象。只要专业课写得好,不管你哪个学校的几本的,一样能得高分!!虽然书目之类的没有在官网上po出来,但找一找往年考上的学长学姐也能找到参考资料和真题!!复试面试的时候丝毫不觉得被刁难!!抽到小组第一个面,一个劲的傻笑,然后老师的态度也很温柔,问的问题符合专业要求也很有水平。虽然有个老师问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么意思……我一脸懵逼,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于是他也没有难为我,并且问了我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给了个台阶下哈哈哈哈哈中南财大作为一个小小的211,对学生真的很友好!!学费8000,专硕学硕一律8000!还有奖学金按比例覆盖!!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担惊受怕考不上怎么办?学校歧视、压分怎么办?我什么创新都没有大奖都没有会不会很吃亏?28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必须有姓名。1.保护一志愿2.专业课不压分3.重点是学校实力强,水平高哇!(南农经济类小透明)29辽宁大学强推辽宁大学综合性211属于文科贼强那种这里补充一下我说的是在普通211之中杠精滚!!!最好专业是经济类的其次是法学然后文科类都不错。1.极其保护一志愿不接受校外调剂(前提是一志愿上线人数达标)2.也是我最看重一点非常重视初试成绩初试高分基本上不会被刷3.复试绝对公平全程录像所以完全凭实力来衡量4.出分快基本隔天出成绩5.不需要本科成绩单不需要准备简历6复试一天之内完成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30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大,19计算机技术。复试84人,录取73人,不招收调剂。专业课只有一门数据结构,上线分数基本都是120-130多。对跨考的还算友好。没问过4,6级,没要成绩单。31南昌大学实名推荐南昌大学,1:1.2复试,保护一志愿,研究生院随时可能追加名额,替补也有机会上,给分超级公平。无任何黑幕,报考南大,被刷都让你心服口服,就是复试时间比较晚,其他无缺点,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考。追加:给分超级高,即使你没有入围1.2比例范围也足够让你调剂高性价比双非学校,真的不错。另外:复试给分一视同仁,没有很大的波动,没有保护本校歧视外校的糟糕行为,优宣一志愿上,有名额再给调剂的同学招生流程完全标准化,及其规范,学校是进全力为同学们创造公平公正条件,真可谓求贤若渴,追求公平的同学可以尽管报,真的是出身一般但很上进的同学们的时代福音(现在这样的学校不多了)32福州大学福州大学!!刚刚看到有今年上岸的校友推荐了福大,也想来说几句。沿海211,地方好,学校也不错。而且不会歧视双非,很多都是二三本考上来的;而且保护一志愿,哪怕是别人从一志愿985刷下来调剂过去,也会优先一志愿报考福大的,因此不会存在某些骚操作。(比如刻意压分导致单科或者总分不过线,然后接受985.211的优质调剂生源)33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河北某二本学院已上岸。我报的那个学院,复试基本等额,学硕复试没过了,基本都能调专硕。超级保护一志愿。调剂条件倒是贼高。有人说东北农大是最差的211,最起码人家还挂着211的名字。有人说东北农大双一流学科是为了体面白给的,最起码人家挂着双一流名。对,我就是贪图211/双一流名,对于一个四级没过,四非,本科学校常年排名五百多的学校的学生来说,性价比,各位大佬说高不高。34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初试没有所谓的压分,都在预估范围内。复试一波操作相当公平,除了笔试答题,面试全程抽签,老师不会故意为难,不会有多余的问题。抽到什么回答完毕就完事了。而且没有学历歧视。也比较看重初试成绩,近两年初试360以上的一个没刷。(相当于,避免了一些高分选手可能面试紧张出现错误的偶然情况吧)专升本的朋友学前跨心理,复试说漏嘴了说了自己是专升本的,担心了好几天,最后初试第二,复试第二,顺利考上。3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必须吹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先放在这:信息透明+不歧视双非本科+公平+复试时间早、出最终录取名单早,哪怕被刷了还有时间调剂,不会一直拖着你(比如某所高校)首先它的信息十分透明,任何你想知道的,它的官网和每年下的招生简介都会说的明明白白,你还有想问的就给招生办打电话,他们也都会告诉你。我查成绩的时候忘记了准考证号还是打电话问的招生办,人家还真就帮我查了,因吹斯汀其次它的初试只占60,复试占40,对于mpacc这种专业十分友好,复试占大头的又是专业课,面试啊或者复试政治,占的比例真的不大。要求最严的就是复试的专业课,只要复试专业课不合格,不管初试分数多高都会刷掉。然后它复试也算比较早的了,从出复试名单到复试开始差不多不到一周(今年是这样,往年稍微长点),上午专业课,下午政治,当天晚上就出专业课成绩。专业课不合格就不许进入第二天面试了,所以很公平,真的公平啊!!!!敲黑板!然后今年面试结束以后两三天吧就会出成绩,听说往年都是第二天?面试也是非常友好!老师会主动告诉你,不要紧张哦~而且面试的顺序是随机的,也不会去问你本科院校是哪!你自己爱说不说!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歧视双非、二本三本这么一说,以前我咨询师兄师姐的时候,他们也都会明确的告诉我财科院不问出身,让我这种出身差的人很感动今年报cc的人太多了,本来每年cc的复试是1:1.5,今年学校为了照顾大家,把复试比例调成了1:2,就问你感不感动!36江西财经大学1.极其保护一志愿。我19考应用统计。大家也都知道19应用统计爆炸,出现了一堆大佬。很多学校不仅分数高,而且报考人数都比往年多了好多。这是背景。江财呢,19考研原本计划招生100,结果一志愿上线83,比往年多了近50。但是依旧没满,需要调剂。而统计学院其他学硕专业不能进复试的有近40位。然后就扩招了、扩招了……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把一志愿报考统计学院其他学硕专业但是没有进复试的学生通通打电话问了一遍,愿不愿意调剂到应用统计。然后根据愿意调剂的人数,加上一志愿上线的人数,加上推免的一位,直接扩招到118人。而且江财,一志愿应用统计和调剂分开复试计算成绩。这样调剂的学生就不用担心复试书没时间看,竞争不过一志愿了。这样一通操作,一志愿应用统计1:1进复试,调剂36人刷掉2个人。真的非常非常保护一志愿了。据说有本校考外校没考上,想调剂回江财,但是江财一个都没收,因为要保护那些一志愿考江财可是没能进复试的学生。2.专业课不压分。江财432应用统计,专业课是不压分的,题目也不会很难,只要认真看过几遍书,做过点历年真题,轻轻松松130+。我今年有一个20分的论述不太会,7分的计算题公式用错,还是考了132。什么压分调剂招收985、211的学生,这种操作根本不存在。3.复试也不压分。江财应用统计的复试,专业课书籍比较难懂,但架不住人家考的不难。至于英语复试和专业课面试,就更不难了。PS:如果我今年考别的学校而不是江财,就看今年应用统计这个爆炸状态,我估计又是凉凉。孩纸们,选择比努力重要啊。另外补充下,江财专业课面试的话,自我介绍不允许出现本科院校,老师询问的都是专业知识,而且全程录视频,不存在歧视本科出身问题。37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南大学1.学费便宜(通常是8000),奖学金全覆盖,每个人都有!!2.招生人数多,总人数3300人,生源好的专业会扩招(比如学科语文扩招25人学科英语23人等等),推免少,只接受收了100多人!3.初始不压分!不压分!真题不泄漏,纯靠实力,很公平!复试不让说本科学校和姓名,相对公平!4.博士点比较多,学硕可以直博!2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布较广!5.保护一志愿!!38西南政法大学我是学法的!实名安利母校西南政法大学和未来就读的中央财经大学。推荐西政的原因是,老师和蔼不歧视院校出身,这三年来最高分都不是我们本校报考生,加上身边有很多二本师兄师姐逆袭的成功案例。只要学业基础扎实,面试态度不作妖,面试官都会给你机会,加上不用过多担心英语的问题,比重低相信我。推荐中财的原因是,不接受校内调剂加校外调剂,面试官态度真的好,而且复试面试部分是不接收简历的,只为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学生。39杭州师范大学我看大多数人说的都是985211,本学渣说个双非吧。杭州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不接受校外调剂。今年进复试的人数等于招生人数。只要过国家线就有学上,不过会从视传刷3个自愿调剂到装饰艺术专业。去年和今年都是这种情况,但是明年就不一定了,毕竟报的人每年都增多。缺点:初试专业课稍微压点分,想考高不容易。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外的老师都挺不错的,面试的时候也是没有自我介绍,直接问问题,无需提交简历,保护第一志愿。41中央民族大学1.央民,虽然被说末流985,但是还是有强势专业,民社院很不错。2.不歧视双非,二本三本,也不接受校外调剂3.复试流程非常清晰正规,老师也不接受提前联系啥的4.复试比例比例某些专业还有1:1的,一般不超过1.5,大部分在1.2之间徘徊。42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业复试的时候也是全程录像,英语自我介绍和问答。然后抽专业课问题,每个人20分钟,复试占50%,老师基本不会刁难你,而且看录取结果的话,反而刷掉了很多211和985。4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1.复试名单几乎与国家线同时公布2.复试遵循1:1.2的比例3.复试氛围轻松,题目较初试简单4.复试没有歧视,不进行自我介绍,不透露考生信息院校,第二天出成绩44南京大学1.不接收校外调剂,极其保护一志愿考生,哪怕人没招够也不接受调剂2.初复试比1:1.2,复试很少问本科情况3.不歧视双非,但是初试题比较难以上44所院校中,大家理智选择!~22小可爱在择校上还是要多看多观望哒~

炼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与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科研成果

2020年5月25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和蚂蚁集团研究院在线联合发布《数字消费券对居民消费及复工复产的效应分析》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做主题为《数字消费券对居民消费及复工复产的效应分析》的发言,蚂蚁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做《消费券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理论与实践》的发言。刘尚希院长指出,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不景气,地方政府适时推出数字消费券,实现了政府、平台、消费者、商户多方主体的结合。在数字平台发放电子消费券,创新了政策实施机制,大大提升了政策实施效果。通过对佛山市消费券发放及使用的消费大数据研究有几点启发。一是,消费券对推动居民消费有明显的杠杆效应。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实施政策,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表现为公共消费的乘数效应。公共消费对居民的私人消费有显著的挤入的效应。二是,发放消费券不仅能有效带动居民消费,而且对适用行业商户的复工复产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发放数字消费券同时启动了居民消费和商户复工复产,对中小微企业、服务业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从需求带动供给,拉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供给需求之间形成正反馈的循环,有助于推动经济快速的复苏。消费券之于经济的作用,可比喻为“手摇发动机”的手摇器。疫情冲击之下“经济”这一发动机停摆了,消费券来助力,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形成一种连带关系,推动“经济”再次运行。消费券作为在特定时点的政策工具,符合当前以“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政策目标,并非长期适用。地方可以通过发放不同类型的消费券,更因地制宜地来推动当地的消费需求,从而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三是,发放电子消费券促进了数字化。疫情期间发放电子消费券,更多的线下用户变成线上用户,基于线上大数据,平台企业可以帮助政府提升政策实施的效果。在数字化大的趋势下,政府和市场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数字化水平,优化政策实施的机制。四是以数字财政建设为抓手,实现政策、资金、服务对象的一体化。当前,财政数字化亟需提升,有助于精准施策,促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更好的匹配,真正做到公共服务跟着人走。在媒体提问环节,刘尚希院长与李振华院长就“消费券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市场主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消费券作为公共消费带动私人消费的实践效果以及数字消费券是否提高了财政资金利用率”等问题做出回应。此项课题由财科院刘尚希院长亲自挂帅、策划、指导完成,财科院团队,包括傅志华副院长,财科院财政大数据研究所王志刚所长、周孝博士等与蚂蚁集团研究院合作,基于行为经济学和自然实验方法,通过挖掘相关城市消费券发放及使用产生的消费大数据,系统深入分析了消费券政策对居民消费及复工复产的带动作用。

瞳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赤字货币化是风险权衡的选择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大暴发,多国推出“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为中国宏观政策定调: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4月27日在一场会议上发言表示,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在理论层面,经济停滞的高杀伤力和捉襟见肘的政策空间迫使一些国家对“现代货币理论”(MMT)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与此同时,这场发端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引爆学界,由此引申出对于中国经济形势判断、央行独立性,乃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一系列攸关中国经济之大问题的热烈争论,而目前学界反对刘尚希的声音居多。为何在这个时机提出如此“极端”的想法?提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出发点是什么?“赤字货币化”能够破解中国经济哪些痛点?如何看待各方对“赤字货币化”的批驳?对此,刘尚希院长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判断是关键澎湃新闻:你近日提出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在业内引发热议。部分学者认为,当前中国还并没走到这一步,并未出现一些欧美国家那样金融市场剧烈震荡、经济深度衰退的情形,所以并不需要采取如此极端的政策。刘尚希:还是要看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这既不是根据国外的理论,也不是照搬国外的做法。关键是看我们国家现在是什么情况,对当前的形势怎么判断。说我们现在没有到欧美那一步,这是如何判断的?是不是认为现在形势还不错?今年一季度全国GDP下降6.8%,二季度是否能马上反弹、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正增长?这就涉及到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每个人对形势判断不太一样。有的比较乐观,有的认为确实有风险,但还不是那么严重。这部分人可能认为,中国的疫情不像欧美那么严重,复工复产的指标看上去都挺好,4月份的M2增速还达到了11.1%,社会融资增长不错,流动性也很充裕,等等。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关键是要看到实质问题。其实,中央对形势有一个非常科学精准的判断。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的两个“前所未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在4月17日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央政治局会议用两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和判断当前的形势,我想这是经过周密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是“前所未有”。我们应深入理解其深刻含义。如果不在这个上面下功夫,仅凭表面现象或是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形势作出判断,认为还没到那一步、问题还没有严重到那种程度。就像不能等到人病危时才去抢救,而是要在病危之前就采取措施。我们现在受到疫情的冲击,这不是一场小病,不是一个小的冲击,输入性风险越来越大,这不只是疫情,而是经济、社会、政治等全方位的输入性风险。“前所未有的冲击”“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样的用词表明,这个形势是多么严峻。我想部分业内人士对中央判断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当然我们对国家长期发展的基本面要有信心,可有信心不等于不需要采取断然的措施,而是恰恰相反,需要采取与“大变局”“大冲击”相匹配的大规模的政策应对和全面的深化改革。只用通过不懈努力,才能构建国家发展的确定性。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回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上来。中央的分析判断毕竟是站在全局和整体的角度,比我们掌握的信息量要多得多。怎么把中央对形势的判断转化成政策方案和改革措施?当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之中。但我想,不能按照老的政策框架,按原有的政策路径来思考,否则,与中央研究判断的形势不相匹配。地方债的问题是体制性的澎湃新闻:很多人担心,一旦财政赤字货币化道路开启,未来是否有可能被用来为地方债买单?刘尚希:这里我可以补充说明一下当前的财政状况。财政实际上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疫情冲击下,各地的税收大幅度下滑。半数以上省份的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幅度超过10%,同时又有大量的刚性支出,如抗击疫情、救助企业和贫困家庭,部分地区为了恢复经济发放消费券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要花的钱。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支出在不断刚性化,收入却在急剧减少。另一方面,2020年不少地方遇到了偿债的高峰,不少地方的偿本付息规模今年达到了千亿级。钱从哪来?要么只能违约,这样可能会形成一连串的市场反应,这会对市场信心形成打击。显然地方政府也不想违约,地方国企和城投公司也不能违约,因为这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怎么办?不能贷款,而专项债不能用于这些刚性支出,只能用于有一定现金流的项目,而这样的项目实际上越来越少。澎湃新闻:从发行规模来看,今年专项债的发行不断扩容,而且目标就是提效发力稳投资,这仍然不够吗?刘尚希:专项债并不计入财政赤字,而是对应政府性基金预算,很多地方的专项债规模已经超出基金预算规模了。有些地方变相地把它变成一般债,因为找不到有现金流的项目,就只能编。这不是个别现象。对地方来说也是无奈之举,甚至有的地方干脆拒绝越来越多的专项债指标。地方已经到了“无米下锅”的程度,专项债不能用于抗疫的刚性支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有的地方政府就与银行、地方平台机构、地方国企玩起了新的游戏,联手解决融资问题,变成了盘活资产的非税收入。这些非税收入可以弥补一部分资金缺口,但杯水车薪。有些地方的非税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比例的30%-40%。在国企混改困难重重的情况下,盘活国有资产还是要借助银行贷款或影子银行通道,形成新的或有债务风险。扩大地方专项债,未必能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困难和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等“六保”的任务。澎湃新闻:大家比较关心地方债的问题,因为过去两年,中国最重要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之一就来自地方政府债务。刘尚希:地方债的风险并没有真正化解,还是搁在那里,这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本来寄希望于用时间来慢慢化解的,可疫情出其不意来袭,没给我们这个时间。现在地方政府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东挪西借、东拼西凑。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怎么按照中央要求应对疫情的冲击?有些地方政府确实有钱,那时是因为专项债的钱花不出去。有的没办法,只能跟企业合作去搞其他的市场投资。因为专项债对项目现金流有要求,现有项目满足不了,就只能去找市场主体合作,去市场上找项目。坚持市场化方向,本来应该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民间资本有更多机会,有的却被政府挤了出去。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可中央的钱从哪来?全国财政收入在急剧萎缩,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但让商业机构和老百姓去购买,若大规模发债,从总量上、利率上看,会对市场产生“挤出效应”,信贷资金减少,市场融资成本上升。当然,货币政策配合“放水”,市场流动性指标会上升,但无论怎样扩大货币供应,也很难到达实体企业,从而实现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目标。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救助,让商业银行去做这种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事情,它们是不情愿的。即便下行政命令也可能仅停留在指标上。2015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是下降的,这也就证明了没有财政政策的协同,单靠货币政策无法真正帮助几千万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对大企业是畅通的,对国企是畅通的,但对几千万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来说是不畅通的,这是个事实。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部门利益澎湃新闻: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尽管在信贷的公平性上存在问题,但传导机制是正常的。刘尚希:过去大家都在讨论“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及对几千万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融资难、融资贵来说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好,金融供给侧改革仍要加大力度。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若财政政策在赤字、债务方面仍按照常规做法来严格约束,那就只能靠独立的货币政策来独立抗。大规模地通过市场发行国债,会产生挤出效应,市场资金会因此减少,利率也会隐性提高。国债能否发出去,关键看利率。老百姓愿意买国债是因为国债收益率较高。理财收益率下来了,存款利率又很低,国债利率高的话,大家当然愿意买。但是如果国债利率高,财政的成本也高了,而且通过国债收益率曲线会影响基准利率,从而抬高市场融资成本,也加重纳税人未来的负担,对纳税人预期形成负面影响。按照理性预期理论,行为主体取向改变,这会使财政减税降费、提高赤字率等措施大打折扣,甚至失效。自2018年以来,央行的资产是在萎缩的,即使在今年4月份也比3月份减少,说明央行基础货币在被动收缩,这如何解释?这迫使央行降准来扩大货币乘数,扩大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但降准的空间还有多大?准备金率需要保持一定水平才能避免系统性风险,世界平均水平大概是13%。而我国的现实是法定和超额之和的准备金率大概是14%。基础货币被动收缩,只能说明我国的通缩已经开始了,4月份的PPI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宏观环境越是高度不确定,经济越是通缩,传统货币政策的空间就越小。这也是国外货币政策为什么突破传统另辟蹊径的原因。一季度全国GDP是负增长,各行业也是下降的,唯独金融业却同比增长6%。怎么解释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融资成本降低还是提高了?金融业一枝独秀,只能说明金融交易在增长,而实体交易在萎缩。这意味着货币供应增加,扩大的是金融交易。所以当前的问题并不是说基于什么理论,而是要从现实出发。当前的现实情况是,风险已经非常大了,从全球来看已经是在一场危机之中。在这个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再按照过去的套路,就无法以应有的政策规模去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无法去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形成共识。首先,不要从学科、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站在国家整体安全角度来思考,如何做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我提出“财政赤字货币化”时强调了这是特殊时期的应对,也强调了是“适度”。但有些人把“适度”去掉了,或是把“特殊情况下应对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前提去掉了,最后变成我们要无限量的货币供应,我们要步西方国家的后尘,描绘出一个“恶性通货膨胀,老百姓遭殃”的恐怖情景。很显然,这不是在分析研究问题。澎湃新闻:也有人认为此次的争论是部门利益之争。刘尚希:在国家利益面前,没有部门利益。如果在国家利益面前还讲部门利益,就是没有大局观,这与中央反复讲“大局意识”是相违背的。提出适度的赤字货币化建议,绝不代表什么部门利益,只是一个学者就财政货币政策新组合的一个建议而已。关于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问题,这可以想办法,任何法律都要与时俱进。若以是否违法来判断学术命题和对策建议的正当性与合理性,那许多改革也就不要讨论了。还有部分人担心央行独立性的问题。央行作为一个机构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央行的独立性还是要看国家的整体需要,央行并非“国中之国”。我国的央行表面上看是国务院的一个行政机构,实际是在国家预算体系之外,自己赚钱自己花,更像是一个央企。在这一点上,倒是有点像国外央行,作为一个公共公司来运作。就此而言,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其实是很强的。有人说银行信用跟国家信用(政府)不是一回事,细分确实有别。但没有国家信用,哪来的中央银行信用?央行的印钞权难道与国家信用无关?法定货币的流通是需要国家权力来背书的。至于作为商业机构的银行信用则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财政和金融都离不开国家信用。国债发行依靠的是国家信用,央行发行的信用货币也是基于国家信用。这次的争论让我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财政赤字是否有害的争论。“赤字有害论”是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财政必须平衡,不能搞财政赤字,赤字是有害的。现在来看,赤字有害还是无害?赤字并不意味着无度,凡事都是有度的。中国人讲究凡事有度,物极必反。赤字货币化必然会是无度的操作吗?那只是一种想象而已。当前正面临两个“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需要有与“前所未有”相匹配的大政策。我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新组合的。澎湃新闻:如果赤字货币化道路开启,是否也可能意味着,最终要央行印钞为地方债务兜底?刘尚希:这不是为谁兜底的问题,而是先要解决问题。退一步说,即便央行兜底又如何?如果有助于经济社会的恢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对冲当前的巨大风险和潜在危机,又有何不可呢?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能是在不同风险之中来进行权衡。适度的赤字货币化,财政可以更好地与银行协同来保市场主体、保供应链产业链和保就业等“六保”任务,避免中小微企业大量退出市场、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另外,财政不仅仅要讲经济效率,还要促进社会公平。尤其在疫情冲击下,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低收入阶层。在这样的巨大冲击下,需要向社会公平倾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了公平正义。在疫情的冲击下,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果商业银行、央行都能去履行这样的职能,那也就不需要财政了。财政就像一根扁担,必须挑两头:一头是经济效率,另一头是社会公平。在当前的条件下怎么做到底线公平,也就是生存的问题,这是需要财政来支撑的。中国有2000多万的贫困人口通过外出打工实现脱贫。因为疫情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人群无法再外出打工,这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返贫的风险。脱贫攻坚的目标今年必须完成,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要解决这些问题,钱从哪来?若无法增加财政收入,就只能减少支出。如果收缩财政支出,在眼下出现通缩信号的情况下,会让当前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其次是向市场发债,但这对市场会有挤出效应;再次就是通过央行,适当的货币化。央行可以提供5万亿元规模的铸币税澎湃新闻:你认为赤字货币化的规模要达到多少比较合适?刘尚希:我没有足够的数据作精确的计算。我的估算是,央行可以提供5万亿元规模的铸币税,以购买国债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可以分次实施,不必一次到位。这比向市场发行5万亿元的债券、或未来征收5万亿元的税收更有利。这个办法更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和经济启动难的问题,有利于实现中央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这也更有利于通过财政手段去配合金融手段,金融手段毕竟不能违反市场规则。财政分担一部分风险,鼓励商业银行去支持市场主体,调整信贷投向。“六保”离不开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但更需要财政发挥作用,而财政手里又没有钱。如果货币政策唱独角戏,是难以完成六保任务的。必须采取财政金融紧密结合的办法,形成新形势下的新的组合,即适度的赤字货币化。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限量。因为这还需要通过全国人大审查批准才能实施,不能想搞就搞。澎湃新闻:你认为为了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法》是可以修订的?刘尚希:当然。法律也需要与时俱进。任何规则、法律都应当适合新时代的要求,过去经验教训得来的法律成果不一定适用现在和未来,不能刻舟求剑。不能总是幻想,未来是在历史和现在的延长线上。法律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存在的,尤其是在这样的重大危机面前,法律不能教条化。【来源:大河财立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桃夭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数字化和经济的金融化两个趋势会改变金融生态

来源:证券日报之声本报记者 包兴安12月11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在证券日报社举办的第四届新时代资本论坛上表示,数字化和经济的金融化两个趋势会改变金融生态,也会改变资本市场。刘尚希表示,第一个趋势就是数字化,被称之为数字革命。有的认为数字化仅仅是工业革命的第四次技术革命,这么去理解数字化,可能有点低估了它的价值、作用和意义。刘尚希认为,数字化带来的这一场数字革命,应当放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去看待它。因为数字革命在不断颠覆工业化时代所构建的诸多不确定性,在不断的颠覆工业化时代构建的规则和秩序,也在颠覆工业化时代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像企业、金融,其实在数字化的条件下都发生了巨变。数字化对市场主体,对投资者,对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还有监管部门等,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第二个趋势是经济的金融化,金融化不仅仅是经济的金融化,还有财富在金融化,社会在金融化,甚至财政也在金融化。这个金融化可以说我们的货币政策越来越结构化,这本身就表明财政也在金融化,就是一些财政的职能,可以由货币政策来担当行使。”刘尚希说。刘尚希认为,这两大趋势所带来的这种颠覆性的影响,就意味着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认识,要重新去定义什么是资本、金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等。刘尚希说,总之,现在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是一个风险的时代,也是一个构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定义的时代。挑战和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只有顺应这个大的时代潮流,才能构建起中国强大的资本市场,真正服务国家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