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不了解韩国的中文博士项目,那么你可能真的out了。以前一提到去韩国读博,首先我们要考虑的就是要再学一门小语种,觉得很麻烦,也很浪费时间。但是现在以中文授课的博士项目就在眼前,如果不仅仅抓住的话,那就真的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小金今天先针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给大家科普一下我们的韩国中文博士项目。1.大家最最关心的就是在韩国读完这个中文博士项目,回到中国学历能得到认可吗?答:认可,并且可以做中国教育部的认证。(以下是大真大学博士项目的毕业证书以及中国教留服中心给予的认证)2.韩国的博士需要读几年才可以毕业呢?有没有假期的博士课程呢?答:韩国的博士需要三年可以完成。没有假期的博士课程。也没有兼职博士。我们申请的韩国博士项目是正规的全日制博士项目。3.申请韩国中文博士项目,需要什么条件呢?答:双证硕士或者单证硕士, 但是必须要有硕士学位证书才可申请韩国博士留学。就是说国内和国外一些只有硕士学位证书的学生也可以申请此项目。4.韩国中文博士项目都有什么特点呢?答:1、 教育水准高, 文凭含金量高;2、 打工机会多, 就业前景广阔;3、 零语言基础,课中配有中英文翻译;4、 申请手续快捷,100%留学签证率;5、 自由选择专业,轻松入读知名大学;6、 授课和学习过程严格认真,轻松结课, 顺利毕业;7、 留学距离近, 学习生活环境舒适,留学费用低。5.韩国中文博士项目学费贵吗?答:费用如下图。更多留学小知识,快来私信吧!专业留学规划师为你提供专业留学服务,为你的留学之路助力!
来源:时刻头条“我国房地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是社会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存量时代,高级地产金融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总经理尤优,在第九届金砖论坛期间对媒体表示,“近期的‘三道红线’将房地产调控转向更层次的房企资金监管与债务风险管控,有利于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形成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然而,如何正确理解新时期的相关政策,做好房地产金融创新,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推出针对房地产金融高潜人才的DBA项目恰逢其时”。(左3至左7: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驻会)、《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社副社长:胡安东、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社社长、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陈宜明 、UBI 比利时联合商学院中国教育中心院长夏群、UBI 中国教育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导,同济大学教学督导陈祝林、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金融市场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坤志资产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 博士)9月18日,在第九届金砖论坛上,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金砖传媒独家承办的国家级媒体《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与欧洲第三大商学院UBI比利时联合商学院中国教育中心,共同推出“全球房地产金融双博士学位(DBA)项目”正式启动。据主办方介绍,“该项目是专为中国房地产金融高潜人才培养达成的战略合作。通过行业推荐、企业自荐方式为攻读该博士学位的学员,提供奖学金支持、学术推广支持和职业发展服务。”UBI比利时联合商学院中国教育中心夏群院长在仪式上介绍道,“UBI比利时联合商学院(英文United Business Institutes,简称“UBI”)来自欧洲,创始人是比利时皇家的后裔。UBI的DBA项目在中国属于领跑者和开创者,至今已经培养了近千名企业家学生。该项目可以同时申请UBI比利时联合商学院和 Middlesex University英国伦敦密德萨斯大学两所高校颁发的双博士学位。”会上,双方还发布了“第九届金砖论坛·2020中国房地产金融50人”榜单。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委员会委员兼执行董事赵国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院长张永岳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地产金融事业部总裁刘湣棠、蓝城地产党委书记、执行总裁傅林江等上榜。《中国房地产金融》杂志总经理尤优介绍,“金砖价值榜历经9年磨砺,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最高的奖项评选,我们不仅寻找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的发光企业和闪光案例,更要借助UBI比利时联合商学院的学术力量,共同铸造行业里的思想灯塔和引路明星,希望与UBI合作的‘全球房地产金融双博士学位(DBA)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一起为房地产行业里奔跑者和赶路人加油助力,成为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首选国际化教育平台 ”。
近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国传播,多国主流媒体或政府卫生部门在进行疫情更新发布时,都在引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更新图。而这份目前受关注度最高的疫情图,由两名中国留美博士创作和维护。一张黑底、红点,左右两侧列着各国确诊、死亡和恢复病例的地图,成为近来全球主流媒体在报道新冠疫情时普遍采用的背景图片。就连美国副总统彭斯去卫生部视察时,美国卫生部就用这张地图监测全国病例,意大利总理、德国内阁开会时,身后电子屏幕也正在依靠这张地图展示疫情实时情况。这是来自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实施检测的统计图表。而图表的创作者是这所大学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董恩盛和杜鸿儒,他们都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土木与系统工程系博士一年级学生。△董恩盛(左)和杜鸿儒董恩盛的研究方向是疾病模型,也就是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代码来解释一些流行病学、公共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全球流行病的发展趋势做基本的判断和推测。在今年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还尚未在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时,他就和导师达成一致意见,想要做这样的一份数据地图。早在去年5、6月份的时候,董恩盛与导师劳伦·加德纳便在一个针对美国麻疹病毒风险性分析项目中做了一个类似的数据可视化地图,当时引来一些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所以,在技术思路上是比较成熟的,这份新冠肺炎疫情图表也很快就能调试上线。董恩盛说:“1月21日,我们(董恩盛和导师)大概商定了要做这样一个数据图表,当天晚上我大概花了7到8个小时时间,就做好了第一版。然后1月22日早上11点左右我的导师通过推特把这个图表发布到了全世界的平台上。”董恩盛说,他和导师做这个图表最开始的初衷只是为下一步的学术研究做数据收集和准备工作,没想到随着疫情发展,会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统计参考,这也让他和团队感到责任更重了,更需要夜以继日地保持数据严谨和准确。如今,这个网站已经成为多国政府高层、公共卫生学者和主流媒体引用最多的疫情数据来源,更新和运营这个网站成了董恩盛的“主业”。董恩盛说:“这个是我们(疫情图)大概的使用量,这个只是我们一个图层的使用量。截止到3月31日,我们在全球大概已经有155亿次的使用量了。”目前,随着这份疫情地图更新数据的持续增加,董恩盛他们的团队也从最开始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现在包括本系其他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学院志愿者,再加上合作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一共有近50人的团队在对这样一个每天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疫情地图进行维护。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的一所研究性大学,也是全美最近连续33年来科研经费开支最高的大学,其公共卫生学院多年来排名全美第一。董恩盛、杜鸿儒及团队较高质量的数据成为诸多研究团队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是科学界了解新冠疫情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样为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杜鸿儒从2月1日加入这个团队以来,一开始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并与世卫组织数据比对;在系统可以自动更新数据后,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自动更新代码的编写,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确保数据统一性和准确性。杜鸿儒说:“相当于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这些数据源都是不同的格式,也可能都是不同的语言,我们需要把各个数据源汇总了,再整理、再清洗成我们需要的格式,然后再上传到这个数据图表中。”除了能亲身参与这样一项引起全球关注的项目给自身带来的荣誉感,以及在短时间内掌握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对董恩盛和杜鸿儒来说,维护这一网站对两人的责任感和学术严谨性都是一种锻炼和提升;另外,当疫情在全世界持续影响下,两人也都认为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学习中国成功的防控经验,早日控制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杜鸿儒说:“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目前是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中国疫情防控对其他国家都是很好的榜样,我希望世界上各个国家可以参考中国的防控手段,希望能早日控制全球的疫情。”(央视记者刘旭 刘雪松)
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博士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长。人们赋予博士更多的科研和学术光环。在我们的认知里博士研究生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后,具备更专业的知识,更加系统的科研逻辑思维,因而更有可能在科研的道路上发挥其用武之地。但现实却告诉我们,"逃离科研"大有人在。代表性高校2014届博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分布情况根据可以看出,继续上升从事科研的博士生研究生比例较低,绝大部分的博士研究生选择了进入企业,签约就业。现实情况就是很多博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选择"逃离科研"。就像一场大型运动会,每个项目都有几十个运动员参加,最后只有3个人/团队拿到金银铜牌。请问其余的运动员为什么"逃离"奖牌?其实很多人不是逃离科研,是被科研淘汰,主动和被动要搞清楚。需要阐明的是,博士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培养科研人才,毕业后继续留在科研单位的本来就只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博士研究生为什么会选择"逃离科研单位"最直接的原因,钱。很多实验室所在的研究所,算国家事业单位,整体一年的收入比进入企业要低很多,加上所在城市的房价,根本就没什么竞争力。按照2018年的就业薪资来看,基本上企业研发岗位给的是18万左右,而基本的科研院所的薪资差不多是10万左右,对比之下,很多人会选择进入企业,而不是选择在研究院搞科研。然而钱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当前科研制度对科研活动的掣肘。在中国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主要研究经费是来自国家或者省级等。但是项目经费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需要你写出所有的项目规划和项目预算,大到会议场所,小到纸张打印等,滴水不漏的做好财务计划。还要附上完善的科研项目申请内容以及意义。有的项目需要资金垫资,项目完成后,才会发放相应的项目资金。最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科研允许失败,但是科研项目却不允许失败,科研项目的失败,意味着你所有的付出都是零,对实验室以后申请项目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衍生出很多的科研项目套路,其中之一就是用已经获得的成果或者预计即将产出的成果拿去写申请书,然后拿获得的经费支持下一步研究,如此鸡生蛋蛋生鸡。但如此的话,第一只鸡从哪里来,空手套白鸡么?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整体的科研学术不够重视,才会出现很多高校的中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而放弃科研。不是博士研究生放弃了科研选择企业,而是很多博士研究生被科研抛弃,进入了企业领域,对国家来说,重金培养出的博士,应该有大多数的人选择科研单位,才是最正常的现象,而目前中国的博士研究生科研的比例严重不足。文字|天阑 编辑|尹嚞 图片|网络
4月28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示了第63批面上项目资助名单,共有3662个项目拟获得资助,其中一等资助1220项,二等资助2442项(含西部专项50项)。根据青塔统计,本次共有3662个项目拟获得资助,依托单位主要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从统计结果来看,清华大学共获得148项位居各单位第一,包括一等资助50项、二等资助98项。北京大学共获得116项,位居各单位第二,包括一等资助49项、二等资助67项。西安交通大学本次表现突出,共有109项入选,总数高居全国第三,包括一等资助53项、二等资助56项,其中一等资助项目数位居全国第一。中山大学总计获得102项,位居全国第四。浙江大学总计获得93项,位居全国第五。此外,获得资助项目较多的高校还有上海交通大学(89项)、华中科技大学(87项)、复旦大学(69项)、山东大学(65项)、深圳大学(62项)、四川大学(56项)等。(小e综合整理,来源:青塔)
近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国传播,多国主流媒体或政府卫生部门在进行疫情更新发布时,都在引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数据更新图。而这份目前受关注度最高的疫情图,由两名中国留美博士创作和维护。一张黑底、红点,左右两侧列着各国确诊、死亡和恢复病例的地图,成为近来全球主流媒体在报道新冠疫情时普遍采用的背景图片。就连美国副总统彭斯去卫生部视察时,美国卫生部就用这张地图监测全国病例,意大利总理、德国内阁开会时,身后电子屏幕也正在依靠这张地图展示疫情实时情况。这是来自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实施检测的统计图表。而图表的创作者是这所大学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董恩盛和杜鸿儒都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土木与系统工程系博士一年级学生。△董恩盛(左)和杜鸿儒董恩盛的研究方向是疾病模型,也就是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代码来解释一些流行病学、公共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全球流行病的发展趋势做基本的判断和推测。在今年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还尚未在全世界范围流行起来时,他就和导师达成一致意见,想要做这样的一份数据地图。早在去年5、6月份的时候,董恩盛与导师劳伦·加德纳便在一个针对美国麻疹病毒风险性分析项目中做了一个类似的数据可视化地图,当时引来一些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所以,在技术思路上是比较成熟的,这份新冠肺炎疫情图表也很快就能调试上线。董恩盛说:“1月21日,我们(董恩盛和导师)大概商定了要做这样一个数据图表,当天晚上我大概花了7到8个小时时间,就做好了第一版。然后1月22日早上11点左右我的导师通过推特把这个图表发布到了全世界的平台上。”董恩盛说,他和导师做这个图表最开始的初衷只是为下一步的学术研究做数据收集和准备工作,没想到随着疫情发展,会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统计参考,这也让他和团队感到责任更重了,更需要夜以继日地保持数据严谨和准确。如今,这个网站已经成为多国政府高层、公共卫生学者和主流媒体引用最多的疫情数据来源,更新和运营这个网站成了董恩盛的“主业”。董恩盛说:“这个是我们(疫情图)大概的使用量,这个只是我们一个图层的使用量。截止到3月31日,我们在全球大概已经有155亿次的使用量了。”目前,随着这份疫情地图更新数据的持续增加,董恩盛他们的团队也从最开始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现在包括本系其他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学院志愿者,再加上合作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一共有近50人的团队在对这样一个每天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疫情地图进行维护。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的一所研究性大学,也是全美最近连续33年来科研经费开支最高的大学,其公共卫生学院多年来排名全美第一。董恩盛、杜鸿儒及团队较高质量的数据成为诸多研究团队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是科学界了解新冠疫情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样为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杜鸿儒从2月1日加入这个团队以来,一开始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并与世卫组织数据比对;在系统可以自动更新数据后,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自动更新代码的编写,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确保数据统一性和准确性。杜鸿儒说:“相当于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这些数据源都是不同的格式,也可能都是不同的语言,我们需要把各个数据源汇总了,再整理、再清洗成我们需要的格式,然后再上传到这个数据图表中。”除了能亲身参与这样一项引起全球关注的项目对自身带来的荣誉感,以及在短时间内掌握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对董恩盛和杜鸿儒来说,维护这一网站对两人的责任感和学术严谨性都是一种锻炼和提升;另外,当疫情在全世界持续影响下,两人也都认为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学习中国成功的防控经验,早日控制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杜鸿儒说:“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目前是全世界(疫情)最严重的。中国疫情防控对其他国家都是很好的榜样,我希望世界上各个国家可以参考中国的防控手段,希望能早日控制全球的疫情。”来源:央视新闻责任编辑:黎芳羽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
导语:中国3000亿填海项目被喊停,女博士出招,变废为宝还省下一大笔钱。引言在大自然中,大海是可以说是大自然母亲给我们的一大馈赠,在大海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而大海本身也是我们自然界十分美丽的一道景色。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在《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中写道:“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来自大海的白浪持续翻涌,一望无垠没有边际,你眼中望到的每一片景色,都被大自然镶嵌上了“辽阔”二字。也正因为大海的这个特点,人们常常称赞大海的包容性。李周翰在给《三国名臣序赞》注解是谈到:“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海纳百川这一个被后人熟知的词语,也是出自这里,它主要用来比喻包容的东西数量以及种类都很多。如今人们也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人很有气度,胸怀很宽广。填海造陆项目01直到今天,海洋依旧是人类很重要的资源,众多人类必需的资源都要依赖大海。但是相比之下,陆地的资源会枯竭得更快一点。毕竟人类的主要生活领域都是在陆地上,获取陆地资源会更加的方便快捷一些。但众所周知陆地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一种资源的减少和枯竭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所以现在人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更为广阔深远的大海。随着化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影响,全球变暖这一现象的趋势越加明显。不管是南极还是北极都有冰川融化的趋势,如果这样下去,很多的土地都会被海水所淹没,而地球上的土地面积也会变得会越来越少。所以人类开始未雨绸缪,决定在大海淹没陆地之前,提前“填海造陆”,防止各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因此缩小。02通过一番实验和设想后,人们逐渐发现,填海造陆这种方法是有可操作性的。中国自然也加入了这一项计划,并在南海开展了这一项工程。众所周知南海这一区域,海水面积非常大,有填海造陆的巨大价值。中国在这一项目上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支持,足足有3000亿。在填海造陆这个过程中,在考虑到工程队的补给问题后,国家决定在南海上修建一座人工岛屿,直接用来给工程队以及过往船只提供补给。填海工程可以说,填海造陆这项巨大工程需要的技术并不算十分顶尖,以我国现的技术完全可以胜任,但即使这样在修建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专家发现,在填海造陆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会同时产生许多的工程垃圾,再加上人的活动也会产生很多垃圾。而在茫茫大海中,这些数以吨计的垃圾是很难被处理的。如果直接散落到海洋,又会对水质产生很大的污染,同时还会影响到海洋中无数生物,从长远来看对海洋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破坏。填海造岛03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如果我们好好珍惜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但如果人类人为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这种本来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会被打破,长此以往人类和海洋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海洋资源长期的可持续性,这项投资了3000亿的填海项目在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被叫停了。在被叫停之前,这项项目就完成大半,此时被叫停,也就意味着大家的努力白费了。就在这个危急时候,一个女博士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提议从填海材料入手,选用南海本身就有的材料。在南海这一片海域中,存在大量的珊瑚礁,如果用珊瑚礁来作填海材料的话,几乎不会影响南海海域的生态平衡。再加上珊瑚礁直接来自南海的,也能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女博士这一妙招提出后,让中国这项被喊停的价值3000亿的填海项目,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此外还省下了一大笔钱。结语或许很多人说,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但其实如果我们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多多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问题,定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的。要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取用的同时,也要多考虑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说到底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的后代以及保护我们的家!参考资料:《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三国名臣序赞》
郭一璞 十三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只有一半博士生对现状满意,过半博士生想换领域换导师,40%受抑郁焦虑困扰……没错,这就是中国博士生现状。Nature在两年一度的博士生调研调查后,给出了上述结果。“痛与希望并存”,是这份针对中国博士生调研的概括性评价。核心要点有二:· 中国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时面临巨大挑战;· 在许多方面,中国博士生的境遇比世界其它地区的学生更困难。接下来是一个强有力的数据。在接受调查问卷的690名中国博士生中,只有55%学生对自己的博士生涯表示满意。而在境外5630个受访者中,这个数字提高到了72%。调查中甚至还有一些极度负面的评论:不要在中国读博,没人会帮助你,更没有人会理解你。就仿佛被关进了监狱一样。当然,调查结果也不都是坏的。一些受访者在接受调查时,也指出了中国博士生课程的积极一面。有些学生这样写道:和其它领域相比,博士生的学术体系还是相对自由、具有创造力,对于失败的包容度也更高一些。这个体系还算是相对自由、公平,博士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体感觉还是满意,但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或许,正如Nature报道的那样,中国博士生现状就是如此矛盾。博士生队伍越发拥挤,但抱的期望太高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新增博士生95502人,博士生总数达到389518人。相比之下,2013年只有7万多的博士生入学,2009年这一数字只有不到6.2万。Nature报告中提到,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博士生的供应量,超过了中国目前教育体系或就业市场的需求量。正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副教授陈迪所说:整个基础设施需要改革。我个人认为减少博士生数量可能会有所帮助。博士生的队伍越发的拥挤,间接也表明了博士学位课程仍是受欢迎的。然而,调查中的一项数据却与之截然相反。当博士生们被问及读博期间想要采取的做法时:22%的受访者表示会更换导师;36%的受访者表示会改变研究领域;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与此同时,45%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的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而在中国境外,这一数字只有36%。难道就没有学生会认为博士课程超出了自己的期待值?有,只有5%。而在世界其它地区,这一比例是我国的两倍多。南开大学的化学教授周其林表示:通常情况下,大家的期望从一开始就过高了。许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会认为科学研究是美丽和浪漫的。当他们开始做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Nancy Li是国内一所顶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主动放弃了攻读药剂学博士。她并不惊讶于国内众多学生在读博期间”痛苦挣扎“的现象。正如她所说:相当多的中国博士生并没有做好攻读博士学位的充分准备。他们需要更多像职业建议和心理咨询方面的指导。四成中国博士生受抑郁、焦虑困扰这些中国博士生们抱的期望高、科研压力大,心理压力自然也不小。参与调查的的中国博士生中,有40%表示读博的学业压力给他们造成了抑郁或焦虑,并寻求了了相关的帮助,而在全球,这一数字平均是36%。不过,当这些心理状况欠佳的博士生们寻求帮助的时候,学校/研究机构内部的心理咨询中心却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其中只有23%的人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过帮助,而且大部分都没啥效果,更多人选择了外面的机构。但全球其他地区,当博士生们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46%的人都可以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其中一大半都感到不虚此行。而这些鼓足勇气走到心理咨询中心门口的人中,不少人发现自己吃到了闭门羹,感到心理状况欠佳的博士生中13%的人都经历过这种体验。换句话说,如果你在国内读博,因为课程压力太大,内心感到焦虑抑郁,跑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会有超过1/3的情况吃闭门羹,超过1/3的情况感觉没啥用,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获得一些帮助。因此,16%的博士生“放弃治疗”听起来仿佛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了。欺凌、歧视、骚扰行为国内少得多虽然心理压力大,不过中国博士生们的人际环境似乎要比全球平均状况好得多。只有15%的中国博士生说遇到过欺凌行为,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一数字是22%。遇到过歧视或骚扰的的中国博士生有12%,全球其他地区这一比例是22%。在中国读博清闲?不,他们要打“两份工”中国博士生们的学术压力似乎也要稍微小一些,有53%的博士生表示每周搞学术的时间超过40个小时,而在全球,这一数字是79%。如果你觉得身边“清闲”的博士生没有那么多,明明整个实验室的人都每周干活超过40个小时了,那可能是因为:很多在职博士充当了分母,他们除了做学术,还要搬砖养家糊口,自然不能在学术上付出那么长时间。而且,超过一半(54%)的中国博士生都认同自己的学校/机构有加班文化,有时候会干到半夜。甚至,还有一位已经去了曼彻斯特大学的清华化学博士说,她读博的时候每周工作6天,每天最长工作时间达到了11个小时。不过,她似乎已经习惯了,“加班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毕竟这个时间比起996来似乎还轻松一丢丢。因此,在全世界社畜都头疼的work-life-balance的问题上,中国将近一半的博士生(45%)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平衡,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一数字是38%。中国博士偏爱体制内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博士生最头疼的问题是找工作,将近九成中国博士生将未来职业不确定性列为他们最头疼的五个问题之一。不过,相比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中国博士生们对自己毕业之后的学历背景更有自信。27%的在读博士认为有了这个学历背景,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会有非常显著的提升,相信学历可以让自己鲤鱼跳龙门;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一数字只有20%。另外,觉得读博让对自己找工作完全没用的“读书无用论”者,国外有2%,而我们国内,Nature给出的比例则是一个都没有。至于毕业之后想去什么地方工作,中国博士们表现出了强烈的体制内愿望:68%想留在学术界;想去医疗体系和政府体系的分别有16%和11%;想去工业界的则只有20%。如果如果考虑到医疗体系中也有不少民营医院的话,算下来中国博士们超过八成倾向于去体制内工作。而在国外,想留学术界的只有55%,对于医疗和政府部门感兴趣的博士生也没中国这么多,想去工业界找工作的人更多,达到了29%。当然,中国博士生们的这种倾向不免受到了家庭和老师的影响,不到一半的博士生是自己决定的,29%的博士生是听了老师的意见决定的,28%的博士生是听了家里的意见决定的。最后,如果你想了解Nature今年博士生调查的更多信息,量子位此前的文章解读了整个报告的内容:《Nature官方劝退读博:全球七成博士对前途迷茫,36%自认有过心理疾病》
导语:中国3000亿填海项目被喊停,女博士出招,变废为宝还省下一大笔钱。引言在大自然中,大海是可以说是大自然母亲给我们的一大馈赠,在大海中孕育着无数的生命,而大海本身也是我们自然界十分美丽的一道景色。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在《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中写道:“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来自大海的白浪持续翻涌,一望无垠没有边际,你眼中望到的每一片景色,都被大自然镶嵌上了“辽阔”二字。也正因为大海的这个特点,人们常常称赞大海的包容性。李周翰在给《三国名臣序赞》注解是谈到:“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海纳百川这一个被后人熟知的词语,也是出自这里,它主要用来比喻包容的东西数量以及种类都很多。如今人们也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人很有气度,胸怀很宽广。填海造陆项目01直到今天,海洋依旧是人类很重要的资源,众多人类必需的资源都要依赖大海。但是相比之下,陆地的资源会枯竭得更快一点。毕竟人类的主要生活领域都是在陆地上,获取陆地资源会更加的方便快捷一些。但众所周知陆地上的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一种资源的减少和枯竭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所以现在人们都把目光转向了更为广阔深远的大海。随着化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影响,全球变暖这一现象的趋势越加明显。不管是南极还是北极都有冰川融化的趋势,如果这样下去,很多的土地都会被海水所淹没,而地球上的土地面积也会变得会越来越少。所以人类开始未雨绸缪,决定在大海淹没陆地之前,提前“填海造陆”,防止各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因此缩小。02通过一番实验和设想后,人们逐渐发现,填海造陆这种方法是有可操作性的。中国自然也加入了这一项计划,并在南海开展了这一项工程。众所周知南海这一区域,海水面积非常大,有填海造陆的巨大价值。中国在这一项目上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支持,足足有3000亿。在填海造陆这个过程中,在考虑到工程队的补给问题后,国家决定在南海上修建一座人工岛屿,直接用来给工程队以及过往船只提供补给。填海工程可以说,填海造陆这项巨大工程需要的技术并不算十分顶尖,以我国现的技术完全可以胜任,但即使这样在修建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专家发现,在填海造陆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会同时产生许多的工程垃圾,再加上人的活动也会产生很多垃圾。而在茫茫大海中,这些数以吨计的垃圾是很难被处理的。如果直接散落到海洋,又会对水质产生很大的污染,同时还会影响到海洋中无数生物,从长远来看对海洋的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破坏。填海造岛03海洋资源非常丰富,如果我们好好珍惜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但如果人类人为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这种本来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就会被打破,长此以往人类和海洋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海洋资源长期的可持续性,这项投资了3000亿的填海项目在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被叫停了。在被叫停之前,这项项目就完成大半,此时被叫停,也就意味着大家的努力白费了。就在这个危急时候,一个女博士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提议从填海材料入手,选用南海本身就有的材料。在南海这一片海域中,存在大量的珊瑚礁,如果用珊瑚礁来作填海材料的话,几乎不会影响南海海域的生态平衡。再加上珊瑚礁直接来自南海的,也能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女博士这一妙招提出后,让中国这项被喊停的价值3000亿的填海项目,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此外还省下了一大笔钱。结语或许很多人说,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但其实如果我们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就多多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问题,定能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的。要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取用的同时,也要多考虑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说到底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的后代以及保护我们的家!参考资料:《浪淘沙·白浪茫茫与海连》《三国名臣序赞》
吴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本科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荣誉获得者,曾获得 “国家奖学金”、“清华之友——白晶奖学金”、 “好读书”奖学金等诸多奖项;毕业期间成功申请斯坦福大学等5所著名院校博士项目,未来计划从事神经生物学相关的工具开发研究。大学四年 恋恋不舍总的来说,当时最渴望的就是“清华人充实而幸福的大学四年”,如今回头看,我的确感受到了充实而问心无愧的幸福。对于大学生活,我最不舍的主要有两样。首先是最可爱的老师们和身边的小伙伴们,他们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学业上,初入大学的我就是在老师们的指引和辅导员的帮助下,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一想到就要和带领我们走入科学殿堂的老师们说再见了,真的很难过,尤其是刘栋老师和李珍老师,当我在课题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帮我一次次挺过难关,助我迈出科研的第一步,让我终生受益,真的很感谢老师们!我对于身边的小伙伴们同样是非常不舍,平时的点点滴滴,比如不着边际的闲聊、困难时候的互相鼓励、分享信息时的友爱和关怀,都会成为我最难忘的回忆,而认识了这群有理想、有行动力的小伙伴,更是我大学期间最珍贵的收获。第二样不舍的就要数清华的食堂了,到现在我还没有把所有的食堂都吃遍,吃过的菜品也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现在就要匆匆离开了,看起来当年“吃遍清华美食”的宏图大志只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梦了。与生命学院副院长刘栋合影科研训练 受益匪浅在科研上,我喜欢探索未知、挑战自我。最先让我燃起了对科研的热情、明确对科研兴趣的就是清华学堂生命科学实验班。在那里,三年来每周末的学术活动,比如Journal Club、与优秀科学家座谈、学术沙龙等等,不仅使大家受到了良好的学术训练,也锻炼了大家的科研思维和展示能力。同时我也非常感激学堂班指导委员会主任刘栋老师在我课题不顺的时候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建议;也很感谢老师在我课题长时间没有进展、感到困苦、迷茫的时候,让我明白——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多地体验科研的过程并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研究方向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引导我最终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课题方向,在科研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2018年暑假,我有幸入选斯坦福大学UGVR项目(Undergraate Visiting Research Program),和另外17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共同来到美丽的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八周的暑期科研,在那里我们顺利完成了“利用光控分子马达实现光操纵蛋白质在神经元树突中的定位”(Optical control of protein localization in neurons by photoswitchable molecular motors) 课题并获得了导师Michael Lin教授很高的评价。经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我认为神经科学是非常有趣而充满挑战的领域,目前我还在钟毅老师的神经生物学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并参与课题“动态记忆维持阶段对已加固记忆的增强”(Enhancement of consolidated memory ring dynamic memory maintenance)的研究,文章目前在投。在这次的科研过程中,我体验过无数次实验失败的痛楚,也品尝过成功的喜悦,收获非常之大。同时,由于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紧密,我也完成了计算机辅修学位的学习,希望能够在以后更好地用所学解决专业问题,推动神经科学的发展。在斯坦福暑研期间的海报展示写给你们的话“寻求帮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这里,也有一些话想要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勇于向别人寻求帮助。我之前也没有办法理解这句话,更没有勇气践行这句话。但经过大学四年,现在的我越来越意识到,寻求帮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例如在我申请出国的过程中,很多学长学姐如邹心之、徐一帆、杨林枫、孙笑尘、路瑶等等都给我了特别大的帮助,他们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帮我修改个人陈述,提出关于面试准备的建议,甚至还在我到波士顿和纽约面试的时候让我借住,现在每每想起这些都让我感到特别温暖。在此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当你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勇于开口向别人寻求帮助,大多数人会很乐意帮助你们,因为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另外就是要多读书、多思考,学会将阅读的时间碎片化,养成即使在繁忙之中也能积少成多阅读的习惯。参加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俗话说,“半国英才聚清华”。吴妍说:“感谢清华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对我的历练,感谢老师、辅导员、同学们、学长学姐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对我的帮助。在清华四年的成长和经历,必将成为我人生宝贵而温暖的回忆。在未来,回想起在清华奋斗的时光,一定会是一抹永不褪色的幸福。”来源:清华招生 莱福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宣传中心 编辑 | 刘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