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裘晓东: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创造价值的营销实践硕人

裘晓东: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创造价值的营销实践

裘晓东(左一)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Charles教授合影浪漫的人把人生视为一场旅途,在路上欣赏无限风光;睿智的人把人生视为一场修行,无时无刻不在内省自我、反求诸己。而对于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裘晓东教授而言,深耕于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领域20余年的他,则把人生视为一场不断创造价值的营销实践过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做管理,做决策,为自己、为他人,也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提起裘晓东,他称得上是北京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北交大”)经管学院的一个“传奇”,即便不在学院的那段日子里,他的故事也一直挂在众多人的嘴边:率队获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的全国冠军、世界季军,拿到清华大学企业管理系营销方向的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刘冀生先生的知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营销策略的践行者,以及“中国十大MBA风云人物”、美国商业与金融学会“杰出研究奖”等众多荣誉的获得者……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间,他拥有十分丰富的人生经历,从学术研究到企业实战,甚至到中央统战部政府部门挂职,最终,他选择了回归校园,担负起教书育人,培养企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的责任。一战成名:国际赛场创造纪录20世纪90年代中期,裘晓东开启了北交大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学业征程。在MBA学习过程中,他汲取了大量的专业知识,深厚宽广的专业知识基础为其具备面向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他一贯认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精益求精,唯有专业知识精深,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知识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有效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问题,唯有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才是企业实现科学决策,赢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并且企业经营要善于关注企业市场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能有力把握趋势就能赢得未来。裘晓东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素质让他成为了当时的班长。第二年夏天,导师布置给他一个任务——组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lobal Management Challenge,简称GMC)。这是一项拥有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官方认证全球最大规模的企业管理模拟比赛,被誉为“企业管理模拟的奥林匹克大赛”。比赛由不超过5人组成的参赛队经营一家紧密贴近现实企业经营的虚拟企业,队员分别担任总经理、营销、生产、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经理。参赛队着手经营这家虚拟公司,队员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该企业每季度的经营做出一系列的决策,与同一市场的其他经营企业相竞争。竞赛以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作为综合指标,衡量企业经营绩效,以此形式循环反复,直到第五季度结束,投资回报最高、经营前景最佳的公司获胜。当时,这项比赛已经在国际上举办了17届,而国内则是首次引入。这是一项异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竞赛。比赛分为热身赛、初赛、复赛、国内总决赛和国际总决赛共5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为5轮比赛。全国共有96支队伍报名参赛,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一流名校,竞争十分激烈。鉴于是国内首届比赛,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北交大本着积极参与,通过参赛锻炼学生的目的,推荐身为班长的裘晓东作为队长组队参赛。但是裘晓东是一个“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人,“当时我只有一个目标,既然参赛了,就必须要全力以赴,拿下最好的成绩!”那一年暑假,裘晓东没有回家,在北京40℃的高温酷暑下,招兵买马,熟悉赛程,为比赛热身,带领着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全力以赴的征程。他们没有办公室,就在宿舍里计算和训练,到了晚上宿舍熄灯,便带着队员们翻窗进到教学楼里找一间教室做决策,时常工作到凌晨4点多;他们没有电脑,所有的决策计算完全靠手算,工作量非常巨大,常常一个决策下来测算出一个经营结果,若发现并不理想,只好又重新决策再测算。就是这样一支一穷二白的队伍,在裘晓东的带领下,竟然一路过关斩将杀进了最后的全国六强决赛。“全国总决赛是在当时北京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京广中心举行,一支参赛队伍一个房间,平时用一个星期完成的一轮决策要求必须在90分钟内提交。”裘晓东回忆当时的情景,另外5个参赛队分别是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哪一个都不是等闲之辈。大家的竞争在伯仲之间,需一个半小时完成一份65个变量的决策单,一天内连续完成5轮决策,往往电光火石之间的一个细节,就决定名次的前后位移。比赛于下午6点钟进行颁奖仪式。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裘晓东带领的北京交通大学代表队突破了5所高校的竞争挑战,拿到了国内首届企业管理挑战赛的冠军!同时,他们还捧得了大赛设立的唯一一项最佳征文奖杯。第二年,北交大代表中国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参加了第17届国际总决赛。作为首次到国际赛场的一支参赛队伍,北交大在比赛经验上明显吃亏于其他对手,但是裘晓东带领的团队,在5轮决策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努力,最终取得了季军的理想成绩。国际组委会主席Costa先生在颁奖仪式上高度赞誉了中国队的表现,他说:“中国队表现十分突出,虽然他们获得的是季军,但这一成绩已经创造了挑战赛历史上首次参赛国的最好成绩!”京津冀MBA学生尖峰时刻创业企划大赛合影更上层楼:学术舞台脱颖而出国际赛场上的一战成名,使裘晓东在企业经营决策水平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为母校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影响力带来了显著提升,在之后的第二年,北交大MBA无论招生人数还是成绩,都在全国位居前列。比赛结束后,裘晓东被保送直接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裘晓东的学术之路就此也驶入了快车道,他饱读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书籍,与学科领域内的高手名士交流沟通,交换思想,汲取营养。在博士学习期间,裘晓东还去清华大学拜访了当时堪称全国三大知名战略管理专家之一的刘冀生教授。刘教授在战略管理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两人一见如故,刘冀生询问了裘晓东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和观点,两人交流了对战略的认知和感受,裘晓东的回答显然超出了刘冀生教授的预期。博士毕业后,裘晓东申请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后,刘冀生教授把裘晓东推荐给清华大学企业管理系的系主任,也是前总理朱镕基的第一个博士生赵平教授担任合作导师。但一个学校能招几个博士后,完全取决于全国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能够分配几个名额,并且要在众多竞争者中经过层层筛选。裘晓东记得自己去清华经管学院人事科投递简历的时候,看到桌子上已经放了厚厚两大摞的简历。“当时很骄傲地对负责老师说,我认为清华大学即便只招收一名博士后,那也应该是我!”忆当年着实有点“年少轻狂”,不过也正是由于他性格中的这份自信、果敢和勇往直前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不断加速前进。最终,全国博管办分给清华经管学院4个博士后名额,在400多位申请人中,经过三轮筛选,在最后的四人名单中果然出现了裘晓东的名字,赢得了这百里挑一的竞争。进入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裘晓东,勤奋和效率之高令人瞩目。两年时间里,先后发表了14篇论文,申请到1项中国博士后研究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企业管理系营销研究领域获得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而裘晓东也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溢价品牌概念的人。裘晓东解释,在国内,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现象,许多知名品牌在推出市场时定价很高,同时,营销组合策略也为该溢价品牌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但是,我们很快会发现,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一些品牌选择了降低价格来打破同业竞争者的经营策略,这种基于价格的竞争策略,对已确立的品牌地位会有怎样的影响?价格策略的实施对溢价品牌市场地位及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长久以来还是一个空白。裘晓东的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他的课题研究建立在充分的市场细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从市场的多维角度进行检验性实证分析,这一创新性研究成果对中国企业的品牌建构理论和溢价品牌价值保持等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推动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商战风云:中国移动集团市场决策的优异践行者裘晓东的学术成就得到了业界众多专家的认可。出站前,导师赵平教授主动找到他直言不讳:“在清华经管学院,如果是青年教师排行,你是数一数二的。如果是所有教师排名的话,你也能跻身前10之列,所以,我希望你能留在清华任教。”面对恩师的诚挚挽留,裘晓东内心充满感激。至今他依旧铭记着导师对他离别时说的那句话:“什么是最好的?一是自己最喜欢的,二是自己最适合的。”但是,世上有一种人,从不安于现状,而是渴望未知的挑战,裘晓东就是这种人。“我自认为是企业经营的好手,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还没有在实战中去检验过,所以,我更渴望到风起云涌的企业实战中去挑战自我。”怀揣着实战的梦想,裘晓东把目光投向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通信企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初入职场的他便感受到了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残酷竞争的气息。当初竞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博士后名额时是百里挑一,这一次竞争中国移动市场部的一个核心职位居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万里挑一。经过4个多月的多轮笔试、面试,裘晓东从4万人中最终胜出。发展是任何一家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顾客越来越挑剔、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变化越来越迅猛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战略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市场经营是企业成功的制胜之道。中国移动之所以选择了裘晓东,就是看重了他在市场经营和战略管理上的能力优势。“当时中国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公司部门经理希望我能够助力公司在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方面做些富有价值的工作,营造具有高忠诚度的用户客群,不断增强用户黏性,进而整体上形成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移动集团对于裘晓东非常器重,甚至让他参与公司很多顶层高端设计的战略项目,且是市场部唯一的参与人,也是集团重要研究项目“中国移动3G市场策略”的先行参与制定者,后续也是负责对集团及所属公司全员宣贯、落实、培训的唯一项目经理。还是公司层面多个海外拓展重点项目市场部派出的唯一参与人。在这里,裘晓东逐渐找到了节奏和发力点,从市场策略上助力中国移动成功打造出了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经典品牌,通过坚持品牌战略,有效推进市场区隔,进而很快形成了不同的稳定用户群,基于不同目标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特点,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策略,最终累积起厚重的产品品牌资产。从2003年到2006年,裘晓东入职的这3年,是中国移动蒸蒸日上的3年,也是公司竞争优势凸显的3年。从最初的不分上下,平分秋色,到三年后中国移动的利润额已数倍于竞争对手。裘晓东强调:“经营策略不到位,仅有个品牌,那品牌也是支撑不住的。在品牌经营上,我们所有的分析都是定量分析、量化决策。所以说,科学决策和拍脑袋决策,在创造利益和价值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裘晓东的成就,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2006年年底,由中央电视台、亚太MBA联合会联合国内20多家主流媒体及亚太地区知名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首届“国际MBA群英会暨2006中国MBA人物评选活动”中,候选人不乏来自全国乃至海外著名企业高管,参与范围之广、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中国MBA教育史上的第一次。而裘晓东从强有力的竞争者中突围冲出,最终与时任沃尔沃集团全球副总裁吴瑜章、凤凰卫视副台长吴小莉、北大纵横管理集团总裁王璞等企业家们站在了大会的领奖台上,一举荣获中国MBA风云人物奖(十佳)。与学生们合影归去来兮:回归校园为国育才也是在2006年,裘晓东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作为引进人才,他回归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从事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始于北交大,回归于北交大,裘晓东用了5年的时间,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圈。裘晓东早年在校读书时,北交大就针对MBA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设“面向产业、协调互动、竞争激励、动态创新”的“MBA人”教育平台的构想,旨在通过一种全新教育平台的架构来实现我国MBA教育的长足发展。在裘晓东看来,这是一个可以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施展才华的舞台。裘晓东明白,面对全球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争得主动,赢得未来。在学院教书育人的同时,裘晓东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到国际顶尖商学院之一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的访问经历对于他的学术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上,他结识了多位学术界前辈和一流企业工程师,被吸纳为美国纽约科学院Membership(会员),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资深教授Charles成为挚友。无论是从学科认知还是从眼界的开阔上,都算得上他人生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尤其是正值哈斯商学院MBA项目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作为志愿者的裘晓东目睹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返回母校并回馈母校给予捐赠的盛况,“正式活动还没开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捐赠额就超过1亿美元!”这令裘晓东大为震惊,同时也激发了他的灵感,以《企业慈善捐赠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为题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他以汶川大地震为实证研究背景,抽取了1482家中国上市公司的捐赠数据,通过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是第一篇利用大数据,基于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实证研究慈善捐赠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论文,证实了慈善捐赠能够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给企业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该论文在2013年美国商业与金融学会(IBFR)全球年会上被授予“杰出研究奖(证书及奖牌)”。后续他撰写的《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被IJMMR国际学术期刊录用发表,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MP(FT20)上相继发表3篇学术论文。2015年,裘晓东撰写了“多元产业集团投资控股型战略的产业选择量化方法研究”项目申请书,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产业资本已开始向金融领域投资且逐渐呈加快趋势,涌现出许多产融结合、产业金融化程度较深的混合型企业集团,通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依托雄厚资金实力让企业具备更有时效性和灵活性的产业优化组合能力,进而在产业不断加速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中,持续稳定地赢得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成长空间。然而实施投资控股型模式的多元产业集团面对众多产业,该如何去评估并作出有效的产业选择呢?裘晓东的研究课题着重解决了这一核心问题。该项目初期研究成果撰写的文章《投资控股模式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还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上被刊载发表。就在2019年下半年,在为期两天有众多知名高校云集的大赛中,他作为指导教师率队参加了“第二届京津冀工商管理硕士尖峰时刻创业企划大赛”,再一次经过两昼夜的督战,所指导的团队一举夺得大赛一等奖,他本人也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证书及奖杯)。实践再一次彰显了他在企业经营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准和驾驭企业的能力。从2006年到2020年,14年风雨兼程,回归校园后,裘晓东一肩多担,先后从事了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多项工作,从系副主任、挂职教务处副处长到MBA教育中心主任、院办主任,从人事处副处长到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从副教授到教授,从硕导到博导,裘晓东将每一个经历都视为人生路上的宝贵历练。他经常勉励自己的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从没有写好的剧本,都要靠我们奋力拼搏,勇敢地去探索、突破和大胆创新。“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创造价值的营销实践过程,勇敢去追逐梦想,创造出最大的人生价值!”

此神龟也

全国首个!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揭牌

央广网上海1月15日消息(记者傅闻捷)日前,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天上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余成斌和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宗尧为工作站揭牌。这是全国首个省市级大数据管理机构获批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发展探索了新模式。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承担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建设和运营“一网通办”总门户、“随申办”超级应用,以及建设和运维管理电子政务云、政务外网、灾备中心等重要职责。2020年,中心以最高效率推出“随申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重要的大数据力量。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更大程度上助力上海大数据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高水平研究和应用成果,以数字维度全方位赋能城市迭代进化、加速创新。近日,市大数据中心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正在联合招收培养高层次博士后人才,在数据治理模型及分析应用、新技术赋能政务服务、数据市场化服务和数据法律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以数据和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驱动,推动整个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新时代。

后备箱

优秀!每人63万元!2020年度“博新计划”名单公布

昨天,博士后管委会发布了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获选名单,本年度有400人入选。以下为具体通告:关于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选结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有关博士后设站单位: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33号),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博新计划”)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最终确定了400名获选人员。按照“博新计划”有关要求,获选人员须在本通知下发之日起三个月内,在所申报的拟进站单位办理博士后进站手续,在已选定的合作导师指导下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逾期视为自动放弃获选资格。获选人员在站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论文、科研成果、专利等,须注明“本研究(成果、论文)由‘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请有关设站单位及时通知获选人员,督促其尽快办理进站手续,按照“博新计划”有关要求加强对获选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确保“博新计划”取得实效。如有放弃获选资格的人员,各设站单位须将已拨付的资助经费退回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同时提交放弃获选资格的证明。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博新计划”,加强对有关设站单位的指导与帮助,加强跟踪服务,为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附件: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选人员名单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2020年6月24日以下为具体获奖人员名单:来源 | 全国博士后管委办公室

爱之泉

“良知学人马知远”之死

极目新闻1月18日讯(记者满达)1月18日上午8时许,四川成都狮子山,庹继光独自走到第六教学楼,从10楼纵身一跃。待妻子从家中找来,庹继光已躺在教学楼门口的台阶上,50岁的生命就此结束。他去世后的数个小时,知情人陆续开始悼念他。“唉!世上再无马知远。”有人叹息。在网上,这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以“良知学人马知远”的网名参与互动,相比于本名,马知远这个名字似乎更为人所知。“大学教授、执业律师、前记者、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一个努力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庹继光在微博简介上这样定义自己。他转发的最后一条微博,是关于举报自己两处房产遭暴力强拆的内容。“他觉得所有的求告无门,投诉时间拉太长了,他承受不住,崩溃了。”妻子李女士哭着说。被追悼的庹老师1月18日,是四川师范大学放寒假的第一天。该校位于锦江区的狮子山校区有些安静。早上,住在学校的庹继光独自出了门。妻子李女士突然接到庹继光妹妹的电话,称哥哥刚跟她通过电话,情绪似乎很不好。李女士随后来到校园,寻找丈夫的踪迹。待她来到第六教学楼(田家炳楼),只见门口拉着警戒线,丈夫躺在大门口的台阶上,一动也不动。就在上午8时许,庹继光从第六教学楼的10楼跳下,结束了自己50岁的生命。“我要知道他会跳楼,肯定会拉着他,不让他出门。”李女士哭着说,丈夫的遗体随后被送往成都东郊殡仪馆,自己强忍着悲痛,料理丈夫的后事。当日下午5时49分,四川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告称:“2021年1月18日上午8时许,我校文学院庹继光教授在校内坠亡。经警方现场调查勘验,排除刑事案件,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学校对庹继光教授的不幸离世深感痛心并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人表示诚挚慰问。”微博评论区,不少学生纷纷点亮蜡烛哀悼:“老师,一路走好。”在庹继光坠亡的第六教学楼门口,还有人献上了一束菊花,缅怀庹老师。被拆迁者庹继光“感谢展老师急公好义,支持我的诉求。”这是庹继光发的最后一条微博。那是在去年10月2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就在微博上转发了庹继光的实名举报帖。庹继光在帖内称,自家在成华区青龙场、万年场有两套住房,其中位于西南石油大学青龙校区的住房系妻子李女士在婚前购买所在工作单位的房改房、万年场住房系庹继光婚前购买商品房。从2011年9月开始,当时的成华区统一建设办公室筹划对西南石油大学青龙场校区的职工宿舍实施模拟搬迁,在这次模拟搬迁过程中,拆迁方给出的房屋经济补偿极端不合理。“不仅拒绝我们提出的所有合理诉求,还对我们家人进行威胁……”;从2013年11月开始,成都成华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庹继光家位于成华区长天路2号云祥公寓的住宅进行模拟搬迁,“因商品房拆迁定性为棚改房拆迁,青龙场住宅拆迁问题尚未解决,我们拒绝与之进行协商。”庹继光称,因为房屋一直被断水断电,根本无法居住。去年,他发现两套住房均已被暴力拆除,拆除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告知、通知他和家人。“我们找了很多人,都求告无门。”李女士说,因为拆迁一事时间拉得很长,自己工作也受影响,丈夫一直在撑着这个家,压力很大。房屋被拆后,李女士也曾联系过成华区相关部门,对方曾给出解决方案,但她不能接受,更不敢告诉丈夫,怕他受刺激。“我就想自己去找点事做,减轻他的压力。”李女士说,但从1月份开始,丈夫情绪非常不好,被诊断为重度抑郁。“他的压力太大了。”李女士说,这是受拆迁问题的影响,但她根本没有想到,丈夫会选择跳楼自杀。据介绍,模拟拆迁就是政府在旧城改造中,确定拆迁区块之前,先了解居民的响应程度。如果绝大多数居民有拆迁的意愿,通过公布模拟拆迁公告,收集意愿书,并展开评估程序,报于区县级政府批准后,将拟安置房屋地块的价值、位置、面积、社区的情况明确告知居民,由居民决定是否拆迁,签订模拟拆迁协议的比例达到一定比例,则政府进行法律流程立项规划等等发布正式的征收公告,若在一定期限内,政府还未发布正式的征收公告,则模拟拆迁协议自动失效。18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多次拨打成华区外宣办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良知学人马知远“他在学校一直很积极努力,连续多年被评为科研十佳。”李女士说,但丈夫此前申报博士生导师遇挫。庹继光也曾于2015年发帖称,自己并无其他欲求,只希望获得与自身努力相称的学术资源和待遇,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却屡次被无理打压,提出退还“科研十佳”称号。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庹继光是湖南张家界人,早年曾是体育记者,2004年四川大学文艺学专业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毕业,进入四川师范大学工作。该校官网资料显示,庹继光是四川师范大学251重点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新闻传播学学科唯一入选者),主要从事传播理论、文艺与传媒研究。2005年9月进入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2007年6月出站;2007年9月再度进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2010年6月出站。2007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9月以优良成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现兼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兼职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执业律师。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曾出版专著、合著和编著,先后发表各种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中心核心期刊论文超过100篇,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超过50篇。而在微博上,庹继光以“良知学人马知远”的身份参与到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当中。2018年7月,一位律师曾发微博称,最高人民法院指出,补偿问题未依法定程序解决前,被征收人有权拒绝交出房屋和土地。他曾转发并评论:“呼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很好的老师,我的同学还跟老师拍过照片……老师在新的世界会发光发热的。”一位学生如此缅怀他。“一位可敬的盛年的同行,竟这样走了,庹老师安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陈昌凤发微博致哀。在“良知学人马知远”的最后一条微博底下,还有网友说:“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一路走好。”

履之适也

江苏聚焦“高精尖缺”、面向经济主战场打造博士后人才集聚“强磁场”

近年来,江苏省以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完善博士后工作体制机制,博士后人才集聚培养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省建成省级以上博士后载体1461个、累计招收2.4万人、在站8003人,站均招收17人。2019年,江苏新当选两院院士中具有该省博士后经历的,占比33.33%,创历史新高。打出政策支撑“组合拳”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开展青年人才培养集聚专项行动计划的意见》《关于推动博士后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大力实施“万名博士后集聚计划”、5年内再引进培养1万名博士后、从创新博士后人才集聚机制等四方面提出12条具体举措。近三年,各地各设站单位出台博士后政策文件百余份、近9成县(区)有专门的博士后引才政策。对顶级人才不乏顶级“礼包”,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分别推出“毓秀青年学者”“至善博士后”计划,苏州大学提出统招博士后人员聘期绩效评估优秀者的年薪高达100万元,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站科研经费上不封顶。在推进人才向企业集聚方面,近三年仅苏州1市给予企业建站资助总额就近亿元,常州市给予企业博士后每人5000元生活补贴,目前该市38家工作站无一空站。下好博士后培养“先手棋”创新型、战略型、国际化博士后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生力军,也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为延揽一批“高精尖缺”人才从事博士后研究,江苏在选才育才用才上精准施策,主动作为。选才有方,瞄准“关键少数”。在省博士后招收择优资助中,对世界百强名校毕业生“不设名额,直接资助”,省财政累计投入3.06亿元择优资助2543名。江苏大学由院士领衔组建的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今年刚升格为工作站,现已在低时延确定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等前瞻性研究领域,一次性提出了170名博士后引进需求。育才有道,加大优秀科研项目资助力度。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关键核心领域的优秀科研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省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65亿元资助优秀项目5862项。袁晓明博士后的受资助“消防水炮变流量炮头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现消防变流量炮头国产化,摆脱对国外同类产品依赖。用才有法,畅通博士后成长通道。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将品德、能力业绩特别突出的出站博士后,纳入江苏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高级职称考核认定范畴。各地各设站单位对优秀博士后出站后大多委以重任,赵霞博士后在站期间在全国首创桥梁工程智能缆索,破解行业重大技术难题,出站后出任设站单位分公司总经理。做好产学研融合“大文章”江苏博士后工作始终把服务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加强载体建设为抓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省在站博士后累计发表论文27812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1390项、获批专利7912项,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亿元。江苏省级以上博士后载体对县(区)覆盖率达100%,囊括全省所有“双一流”高校、三甲医院、世界五百强企业、中科院在苏科研院所,近8成中国五百强企业和800余家民营企业,以及各类园区68家。聚焦原始创新,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布局人才链。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分别设有189家、292家、126家省级以上博士后载体。开展示范工作站建设,建立四级企业博士后载体培育链条。自2015年起在康缘药业等单位建成示范科研工作站50家,同时,立足江苏企业设站需求高的实际,建立“市级博士后预备站—省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示范工作站”四级企业博士后载体梯队。苏州工业园区内有示范站1家、工作站3家、分站37家、省创新实践基地12家,累计招收375人。2017年新设省博士后创投中心,为全省博士后科研项目产业化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助、创业孵化等服务。通过建设江苏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举办江苏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投融资服务等方式,打通创新创业“最后一公里”。江苏华益科技有限公司徐志红博士后,主持研发的新产品年销售额近8亿元,利税2亿元,申请专利23件,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王鑫博士后围绕“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开展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持续优化博士后服务体系。江苏省博士后协会多次牵头赴外省开展博士后对接交流活动,累计承办各类活动150余次,服务博士后1万余人。组建博士后服务团,支持博士后参加科技镇长团和各类交流活动,先后选派9000余名博士后参与各类活动。优化进出站服务。进出站手续全部在中国博士后网实行“限时办结”“全流程跟踪服务”,为博士后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来源:江苏省人社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受揖而立

全国首个!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

日前,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月15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余成斌和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宗尧为工作站揭牌。这是全国首个省市级大数据管理机构获批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发展探索了新模式。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承担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建设和运营“一网通办”总门户、“随申办”超级应用,以及建设和运维管理电子政务云、政务外网、灾备中心等重要职责。2020年,中心以最高效率推出“随申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重要的大数据力量。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更大程度上助力上海大数据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高水平研究和应用成果,以数字维度全方位赋能城市迭代进化、加速创新。近日,市大数据中心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正在联合招收培养高层次博士后人才,在数据治理模型及分析应用、新技术赋能政务服务、数据市场化服务和数据法律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究,以数据和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驱动,推动整个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新时代。

祖罗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名单公布,河南这所高校全国第8!

近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正式公布了第13批特别资助(站中)和第2批特别资助(站前)拟资助人员名单(不含军队系统人员)。郑州大学此次共有29人获得资助(第2批站前和第13批站中),其中站前17人,站中12人获得资助,资助人数并列全国第8名。这是继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获得资助人数屡创佳绩之后,学校在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方面的又一重大喜讯。(截取部分表格)第13批特别资助(站中)和第2批特别资助(站前)拟资助人员名单(不含军队系统人员)中共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164名博士后入选,其中第2批特别资助(站前)拟资助人员为396名,第13批特别资助(站中)拟资助人员为768名。拟资助人员名单拟资助人员名单拟资助人员名单近三年博士后项目统计近年来,郑州大学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布局实施了一批影响力强、效果卓著的引才、育才工程,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学校立足大力引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断完善各项人才制度,启动实施了博士后"求是计划",持续优化服务、简化流程,不断扩大线下实地招聘范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招聘活动。今后,学校将逐步优化培养机制和服务保障,打造博士后人才"蓄水池"和科研"高产田",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百家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素材来源:郑州大学人事处官微(郑人正己)、郑大招生官微

善恶

令人心动的offer!北京交大面向海内外诚聘!

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汇聚更多优秀人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促进“双一流”建设,加快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以全新举措、优厚待遇面向海内外诚聘英才。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7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将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学校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学科排行榜中稳步提升,在U.S.News世界大学排行、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进入500+。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商业与管理研究,统计与运筹学等8个学科进入QS世界顶尖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列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第一,工程学进入ESI前1‰,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进入ESI前1%。系统科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系统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前10%(A类)。一招聘岗位及待遇1卓越百人支持计划01卓越百人第一、二层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学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对学科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创造性构想。待遇一事一议,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及支持条件。02卓越百人第三、四层次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具备支撑所在学科进入或保持国内领先和冲击国际一流的学术能力。第三层次一般不超过40周岁,第四层次一般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科类或成果突出者可适当放宽。生活待遇及工作条件:1.聘期内校发基本年薪:第三层次55万元起,第四层次40万元起,正常享受学院奖励绩效、科研绩效及其他社会服务收入等,并享有薪酬动态增长机制;2.提供校内高端人才周转房租住;3.安家费50-100万元;4.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30-200万元,人文社科10-50万元;5.聘任为博导,提供研究生专项指标;6.协助解决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2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本计划面向引进和培育已取得明显学术业绩,在发表论文、科研项目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表现出良好学术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取得博士学位,青英I类一般不超过45岁,青英Ⅱ类一般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科类或成果突出者可适当放宽。生活待遇及工作条件:1.培育期内在正常享有本职岗位各项薪酬待遇基础上,额外发放培育津贴。青英I类12万元/年,青英Ⅱ类6万元/年;2.视情况可聘至高聘副教授及以上岗位;3.科研启动费、安家费、租房补贴等根据受聘岗位按“师资补充计划”相应标准兑现;4.协助解决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3优秀师资补充计划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取得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承担相应岗位各项任务的任职能力和学术水平。教授岗位一般不超过45周岁,副教授岗位一般不超过38周岁,讲师岗位一般不超过35周岁,师资博士后岗位一般不超过33周岁。人文社科类或成果突出者年龄可适当放宽。二招聘学科三应聘方式及注意事项1.卓越百人支持计划和青年英才计划招聘启事常年有效。2.师资补充计划上半年招聘分为3月、6月两批进行,应聘者可在2021年2月24日或2021年5月15日前将个人详细简历、学术代表作全文、他人引用及评价等材料发至各学院接收简历邮箱并抄送至学校招聘邮箱(rczp@bjtu.e.cn),写明应聘的学科。2021年上半年招聘接收最晚在2021年12月31日前能入职的应聘简历。不符合此条件者,可以参加2021年下半年进行的招聘(招聘启事预计2021年7月发布)。3.学院初选通过后,将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通知后续程序,请确保简历上提供的联系方式畅通有效。四联系方式学校联系方式:北京交通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联系电话:+86-10-51683432邮箱:rczp@bjtu.e.cn联系人:于老师 张老师各学院联系方式:巍巍交大屹立于岁月长河之中期待在新的节点中与你相逢来源丨北京交通大学官方微信编辑丨李阳

本根

每人63万!我校3名博士后获国家博士后基金会最高资助

6月10日,中国博士后网站公布了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人员公示名单,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金阳、药学院张开翔、生命科学院学院郭文娜三人入选。“博新计划”入选者可获得国家给予每人63万元的资助。本年度“博新计划”评选竞争激烈,要求申报者为博士毕业三年内。全国共有3000余名博士毕业申报,400人获得资助,我校3人入选,入选人数排名全国第26位,与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并列。这是郑州大学校本部在该计划实施以来首次获批此资助,实现博士后历史上零的突破。三名博士后业绩突出、研究成果丰硕:电气工程学院金阳博士,男,1989年10月出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申报学科电气工程。第一作者在nature 子刊上发表论文3篇,在Cell子刊上发表论文2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药学院张开翔博士,男,1989年2月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申报学科药学。第一作者发表各类高水平论文13篇,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ACS)发表论文1篇,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上发表论文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生命科学学院郭文娜博士,女,1988年8月出生,毕业于南京大学,申报学科基础医学,第一作者发表各类高水平论文6篇。“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重在瞄准国际人才竞争及未来高精尖人才储备进行战略布局,为国家更长远的创新发展储备人才。人事处针对“博新计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网络各类优秀博士毕业生,组织候选者听取各类专题讲座、积极准备申报材料,此次申报人数也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金阳等3名博士的入选,是我校冲击国家级重量项目储备优秀青年人才的一大进展,标志着我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拔尖人才的又一重大突破。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拟资助人员名单如下: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百家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本文部分素材来源:郑州大学人事处官微(郑人正己)

龙虎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以下简称“三评”)改革是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部署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要求,深入推进“三评”改革,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以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为目标,以改革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为关键,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推进分类评价制度建设,发挥好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形成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尊重规律。遵循科技人才发展和科研规律,科学设立评价目标、指标、方法,引导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追求卓越。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精简“三评”工作,简化优化流程,为科研人员和机构松绑减负,并形成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更加注重质量、贡献、绩效,树立正确评价导向,增强针对性,突出实招硬招,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坚持分类评价。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坚持客观公正。客观、真实、准确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推行同行评价,引入国际评价,进一步提高科技评价活动的公开性和开放性,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在优化“三评”工作布局、减少“三评”项目数量、改进评价机制、提高质量效率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科技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潜能活力竞相迸发,科技创新和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 (一)完善项目指南编制和发布机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南编制工作应采取有效方式充分吸收相关部门、行业、地方以及产业界、科技社团、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项目指南内容要广泛吸纳各方意见,更好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各方需求,有条件的可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并进行审核评估,提高指南的科学性。项目体量应大小适中,目标集中明确,合理设置课题及参加单位数量,确保下设各课题任务紧密关联形成有机整体,避免拼凑组团和执行中的碎片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逐步实行年度指南定期发布制度。自然科学类项目指南应关注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等。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指南应注重研究的政治方向、学术创新、社会效益、实践价值等。项目指南应根据分类原则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一般采取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遴选承担单位。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技术路线清晰、组织程度较高、优势承担单位集中的重大科技项目,可采取定向择优或定向委托等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对于企业牵头的技术创新项目,应对企业的资质、技术创新能力和财务情况提出明确要求,鼓励企业共同投入并组织实施。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军地一体论证和实施。(二)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公正、科学、明确的项目评审工作规则,并在评审前公布。按照不同立项方式,采取相应的评审程序和方法,同一轮次实行同一种评审方法,避免评审结果出现歧义。推行视频评审、电话录音、评审结果反馈、立项公示等措施,实现评审全过程的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允许项目申报人在评审前提出回避单位及个人。建立项目负责人科研背景核查制度,对立项公示期间存在异议的项目负责人开展科研业绩、经历、诚信情况调查,确保符合项目要求。不同类别国家科技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申报和评审中,综合考虑负责人和团队实际能力以及项目要求,不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荣誉性头衔、承担项目、获奖等情况作为限制性条件。探索建立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等的非常规评审机制。保密项目评审管理按国家科技保密有关规定执行。(三)完善评审专家选取使用。进一步推动建设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安全可靠、开放共享的国家科技专家库,及时补充高层次专家,细化专家领域和研究方向,更好地满足项目评审要求。完善国家科技专家库入库标准和评审专家遴选规范,明确推荐单位在专家推荐和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强化推荐单位对专家信息的审核把关责任,建立专家入库信息定期更新机制。根据项目类型特点,合理确定评审专家遴选条件和专家组组成原则,原则上应主要选取活跃在科研一线、真懂此行此项的专家参与评审,充分考虑其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与产业应用结合紧密的项目,还应选取活跃在生产一线的专家参与评审。建立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动态调整、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完善专家轮换、随机抽取、回避、公示等相关制度,对公示期间存在异议的专家开展背景经历调查,确保专家选取使用科学、公正。初评环节实施小同行评议,在部分前沿与基础科学等领域逐步按适当比例引入国际同行评议。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应加强对评审专家名单抽取和保密的管理,进一步推进专家抽取和使用岗位分离。开展会议评审的,原则上应在评审前公布评审专家名单;开展通讯评审的,应在评审结束前对评审专家名单严格保密,有条件的应在评审结束后向社会公布。评审专家要强化学术自律,学术共同体要加强学术监督。(四)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和效率。合理确定专家的评审项目数、总时长等工作量,会议评审前及时组织专家审阅申报材料,确保专家充分了解申报项目情况;合理确定项目汇报和质询答辩时间。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亲自汇报答辩,不在项目申报团队内的人员不得参与答辩。进一步优化预算评估工作,只针对拟立项的项目开展预算评估,规范和优化预算评估专家的遴选、评估方法,提高评估质量,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五)严格项目成果评价验收。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科研成果管理负主体责任,要组织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拟公布的成果进行真实性审查。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每年要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非涉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验收前,应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纳入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应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组织开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验收,严格依据任务书确定的目标、指标和验收工作标准规范进行考核评价。有明确应用要求的,在项目验收后不定期组织对成果应用情况的现场抽查、后评估。(六)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绩效评估。针对科技计划整体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估,重点评估计划目标完成、管理、产出、效果、影响等绩效。绩效评估通过公开竞争等方式择优委托第三方开展,以独立、专业、负责为基本要求,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根据需要引入国际评估。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规范和监督,逐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结果负责制和信用评价机制。(七)落实国家科技奖励改革方案。改革现行由政府下达指标、科技人员申报、单位推荐的方式,实行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的制度。提名者承担推荐、答辩、异议答复等责任,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实行定标定额评审制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实行按等级标准提名、独立评审表决的机制,一等奖评审落选项目不再降格参评二等奖。提高奖励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向全社会公开评奖规则、流程、指标数量,全程公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候选项目及其提名者。 三、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一)统筹科技人才计划。加强部门、地方的协调,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防止人才申报违规行为,避免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指导部门、地方针对不同支持对象科学设置科技人才计划,优化人才计划结构。(二)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把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重要学术组织或期刊任职、研发成果原创性、成果转化效益、科技服务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对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类型科研人才的评价中,SCI(科学引文索引)和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和影响因子排名等仅作为评价参考。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引进海外人才要加强对其海外教育和科研经历的调查验证,不把教育、工作背景简单等同于科研水平。注重发挥同行评议机制在人才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评价标准。对承担国防重大工程任务的人才可采用针对性评价措施,对国防科技涉密领域人才评价开辟特殊通道。(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引导人才良性竞争和有序流动,探索人才共享机制。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欠发达地区的科研人员因政策倾斜因素获得的国家级人才称号、人才项目等支持,在支持周期内原则上不得跟随人员向东部、发达地区流转。合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培养补偿机制。(四)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坚持评用结合,支持用人单位健全科技人才评价组织管理,根据单位实际建立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岗位履职评价,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使人才发展与单位使命更好协调统一。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方向要求,分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落实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改革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选择部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试点开展临床医生科研评价改革工作。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五)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国家实验室等的全职科研人员及团队不参与申请除国家人才计划之外的竞争性科研经费,由中央财政给予中长期目标导向的持续稳定经费支持。推动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科研院所完善基本科研业务费的内部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倾斜支持。四、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 (一)实行章程管理。推动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制定实施章程,确立章程在单位管理运行中的基础性制度地位,实现“一院(所)一章程”和依章程管理。章程要明确规定单位的宗旨目标、功能定位、业务范围、领导体制、运行管理机制等,确保机构运行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二)落实法人自主权。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赋予科研事业单位充分自主权,对章程明确赋予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权限的事务,由单位自主独立决策、科学有效管理,少干预或不干预。坚持权责一致原则,细化自主权的行使规则与监督制度,明确重大管理决策事项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监督机制、责任机制,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保障科研事业单位依法合规管理运行。切实发挥单位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坚决防止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三)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根据科研机构从事的科研活动类型,分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避免简单以高层次人才数量评价科研事业单位。建立综合评价与年度抽查评价相结合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长效机制。以5年为评价周期,对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综合评价,涵盖职责定位、科技产出、创新效益等方面。5年期间,每年按一定比例,聚焦年度绩效完成情况等重点方面,开展年度抽查评价。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科研管理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在科技创新政策规划制定、财政拨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国家级科技人才推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学科专业设置、研究生和博士后招收、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科研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工作中,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按照程序办理科研事业单位编制调整事项时,应参考绩效评价结果。(四)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评价考核体系。根据优化整合后的各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功能定位、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不同特点,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基地重点评价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前沿竞争力、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地重点评价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基地重点评价科技创新条件资源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对各类基地的评价要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与评价结果挂钩的动态管理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有进有出,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行的良性循环。 五、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一)建立覆盖“三评”全过程的监督评估机制。将监督和评估嵌入“三评”活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确保科学、规范、高效。事前,实行诚信承诺制度,申报人员、评审专家、工作人员均应签订诚信承诺书,明确行为规范并划定负面行为的底线。事中,实行重点监督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强化重点环节监督,加强对各类主体履职尽责和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评估。事后,强化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按照合同(委托书、协议书)约定开展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对相关主体今后监督管理和动态调整的重要参考。建立学术期刊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发布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等的信息沟通,自觉接受监督。(二)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完善调查核实、公开公示、惩戒处理等制度。建设完善严重失信行为记录信息系统,对纳入系统的严重失信行为责任主体实行“一票否决”,一定期限、一定范围内禁止其获得政府奖励和申报政府科技项目等。推进科研信用与其他社会领域诚信信息共享,实施联合惩戒。逐步建立科研领域守信激励机制。将诚信监管关口前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建立完善学术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学术成长轨迹和学术水平进行跟踪评价,加强对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潜心科研、淡泊名利。强化导师对学生发表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及实验的可重复性等的审核把关。引导学术共同体建立符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六、加强组织实施,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三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细化任务举措,加强协调配合,抓好本领域“三评”改革的组织实施。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推进本地区“三评”改革工作。(二)强化责任担当。各相关评价主体要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切实推进“三评”改革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三评”项目数量,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各法人单位、学(协)会要完善内部管理,广大科研人员要强化学术自律。各方面要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科研环境。(三)加大推进力度。加强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学术共同体、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各类评价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联动,强化“三评”之间的统筹协调。强化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加强对科研单位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科研管理水平,让广大科研人员知晓、掌握、用好改革政策。持续跟踪调研,加强总结评估,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强督查督办,推动“三评”改革政策措施落实和动态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四)开展试点示范。对一些关联度高、探索性强、暂时不具备全面推行条件的改革举措,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地方和单位先期开展试点。鼓励试点地方和单位大胆探索实践,发挥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对基层因地制宜的改革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发改革动力,保护改革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