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对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来说,今年是我们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大关键时间节点”,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集中力量完成中央交办任务、推进研究院五年规划项目的关键一年。完成好以上任务,抓好机关党建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进机关党建狠抓落实年各项工作,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和机关党建工作制度体系,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部署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当好“三个表率”、践行使命任务,推动全院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为构建好与大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发挥好党中央可靠的文献库、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一、坚定信心抓落实,切实增强做好研究院机关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全军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巨大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大战大考中,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担当作为,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确保疫情防控和编研业务各项工作统筹推进,构筑起群防群治严密防线,使鲜艳的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斗争中高高飘扬,为实现全院“零感染”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扎实有效的疫情防控工作实践充分证明,建院以来全院机关党建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各级党组织是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值得信赖的。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机关党建工作的成效,关系到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建党100周年,以什么样的状态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可以预见,随着研究院第一个五年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中央交办的一些主要工作和重大项目的完成,党史和文献工作必将再展新气象、再续新篇章。目前,全院机关党建工作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动展示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最重要的政治优势;生动展示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人民意愿的中国制度,是世界上最有前途、最有效率、最有生命力,最可靠、最管用、最能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福祉和利益的好制度。全院党员干部从中受到严格的党性锤炼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刻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更加深刻认识到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两个维护”、当好“三个表率”的思想和行动更加自觉坚定。这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机关党建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面临衰退,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严峻,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这对进一步做好全院机关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二、突出重点抓落实,切实提高研究院机关党的建设质量抓好研究院机关党建工作,必须紧扣工作主线,抓好重点任务,推动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次抗击疫情的特殊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能力,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定海神针作用。实践反复证明,“两个维护”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研究院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专门机构,始终把“两个维护”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落实上既要体现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又要有坚决的维护定力和能力。要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统一部署,在全院深入开展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院务会成员、各党支部书记围绕“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讲专题党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以工作成效体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编研业务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好重大项目,为奋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发挥应有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院意识形态阵地的监督管理,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网络舆情引导、意识形态斗争中找准着力点,坚决驳斥各种错误观点和言论,坚决纠正各种“低级红”“高级黑”现象,充分发挥研究院的专业优势。持续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和实践伟力。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根本遵循。“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又反过来成为这个光辉思想体系的崭新内容。研究院承担着编辑出版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必修课,增强学习主动性、计划性、系统性,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用心感悟总书记的宏大使命情怀,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学习取得更好效果。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两个重点,进一步发挥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下功夫组织实施年轻干部理论学习提升工程,切实帮助年轻干部解决理论基础不足、政治素养不足、党性锻炼不足等实际问题。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增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这次抗疫斗争充分证明,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印发的《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以建设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四强”党支部为目标,在2019年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抓好主管学会、出版企业党支部建设和党小组规范化设置工作,提高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质量。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严肃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等。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要深入把握机关党建工作特点规律,积极推进党支部活动方式方法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不断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有效开展工作的新载体新路数,切实提高党支部工作实效性和吸引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推动研究院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政治监督,确保“两个维护”落到实处。要坚决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以及研究院相关规定,督促党员干部自觉规范政治言行,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守住精文减会的“硬杠杠”,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经常开展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进行廉政谈话,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执行党内法规,落实全院有关制度规定,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从具体人具体事抓起,抓早抓小、抓常抓细,切实加强日常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聚焦“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个目标,大力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是做好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落实“政治建院”理念,深入实施政治引领工程,建设政治过硬的模范机关;落实“编研立院”理念,深入实施理论武装工程,建设学习过硬的模范机关;落实“人才强院”理念,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建设组织过硬的模范机关;落实“从严治院”理念,深入实施转作风抓落实工程,建设作风过硬的模范机关。这些措施是我们推进创建活动的具体抓手,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以创促建、以创促改,稳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活动,使创建过程成为破解工作难题、转变工作作风、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统筹结合,把创建活动同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结合好,同持续深化“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结合好,同推进重大编研业务项目结合好,防止走过场、“两张皮”。还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培育一批先进典型,以点带面,确保创建活动取得扎实成效。三、强化责任抓落实,推动研究院机关党建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今年,院务会首次和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签订“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责任书”。根据党章和党内法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责任书中明确了各责任主体需要贯彻落实的22项制度规定,明确了院主要负责同志和院务会其他成员、机关党委和机关纪委、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班子成员需要履行的责任。责任书签订后,半年内要开展督查,年终进行考核奖惩,考核结果作为对各部门班子总体评价和班子成员选拔任用、实绩评价、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要以落实责任书为抓手,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明责履责尽责。院务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和研究院《实施办法》,履行好集体领导责任,院主要负责同志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院务会其他成员根据分工履行“一岗双责”,齐心协力、守好阵地。机关党委作为机关党的建设专责机构,协助院务会落实好院《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试行)》,压实责任链条。机关纪委突出政治监督,履行好监督责任。各部门党支部明责尽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狠抓整改落实。实施好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印发的《关于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展“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以中央巡视和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为契机,结合主题教育查摆以及工委政治建设专项督查反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问题清单,抓住问题要害,逐一明码结账。以整改整治工作为抓手,重点问题随时调度,难点问题集中会诊,整改情况定期通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做到守土担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学好用好制度。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带头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带头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形成尊规学规守规用规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党内法规和研究院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从基本制度严起、从日常规范抓起,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到实处。坚持以用为本,善于在制度执行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搞好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健全完善全院党的领导和机关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按照高素质专业化标准来建设党务干部队伍,有意识地把党务工作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从事机关党建工作,配强专职党务干部,激活兼职党务干部。有计划安排专职党务干部与行政、业务干部双向交流,特别要把从事党务工作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对兼任党组织职务的领导干部,不仅要考察业务工作,还要考察履行党组织职务职责的情况。高质量筹备开好院机关第一次党代会,选出能够推动全院机关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两委”班子。以党代会召开为契机,加强机关党委、机关纪委自身建设,认真研究制定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工作规则。搞好“两委”委员以及党支部书记、纪检委员和党小组组长培训,每半年举办一次党务干部培训班,切实提高党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今年作为全院机关党建的狠抓落实年,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好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研究院机关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0年第6期)
7月28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关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综合楼报告厅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建文到会祝贺并讲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央办公厅纪检监察组副组长李伯富应邀出席会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王志民向大会作报告,副院长孙业礼、魏海生,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陈理,院务委员柴方国、徐永军作为大会代表全程参加会议。全院127名党员代表参加会议。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建院两年多来机关党建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关党建工作任务,选举产生我院第一届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团结动员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加快构建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曲青山在讲话中指出,建院两年多来,我院机关党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主动担当作为,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党史和文献工作特点的新路子,为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开创了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新局面。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明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机关党建工作面临重要机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反复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要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我院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专门机构,讲政治是根本要求,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走好第一方阵。我院机关党建工作要在强化政治机关意识上下功夫,在走好第一方阵上求实效,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认识“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抓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因此,全院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站在政治的高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担负起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政治责任,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定位,更好履行党中央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在开创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切实把握“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当好“三个表率”、建设“模范机关”。对于我院来说,必须紧紧围绕总书记的要求,全面落实办院理念,努力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前列。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走在“两个维护”的前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在理论学习的前列。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走在抓落实的前列。要着力推动“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措施要求落地落实。面对机构改革完成后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新任务,我院把抓牢抓实政治建设作为抓机关党建的首要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的突出问题不是“抓不抓”的问题,而是抓得“实不实”、效果“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加强工作统筹,在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做好深度结合融合,落实制度从严治院,加强党务工作力量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推动我院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落地见效。陈建文代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讲话,对我院组建以来机关党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做好机关党建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他强调,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更好地为党中央工作大局服务、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现实政治服务,不断增强抓落实的责任感、使命感。要进一步聚焦工作重点,做到“两个维护”,强化理论武装,深耕基层支部,持续正风肃纪,强化制度执行,推动机关党建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要进一步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化高质量意识,对标高质量要求,紧扣自身特点,遵循客观规律,着力提高机关党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要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到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硬、两样强。王志民代表院机关党委,向大会作了题为《扎实推进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为加快构建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提供坚强保证》工作报告。报告指出,我院机关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是在全院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全力推进迎接建党100周年重大编研项目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建院两年多来,我们牢固树立我院首先是政治机关的意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政治建院、编研立院、人才强院、从严治院”办院理念,着力促进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实现了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高质量发展。报告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史和文献部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机关党建更好发挥引领保障作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理论武装,打牢基层基础,推进正风肃纪,着力破解“两张皮”、整治“灯下黑”,努力建设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的模范机关,为加快构建党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打造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高端平台提供坚强保证。院机关纪委向大会提交了书面工作报告。会上,6个代表组认真审议了机关党委工作报告、机关纪委工作报告,充分讨论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院务会成员分别参加所在代表组讨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届机关党的委员会和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11位同志当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届机关党的委员会委员,9位同志当选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届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大会闭幕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届机关党的委员会和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分别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机关党委书记、常务副书记、副书记和机关纪委书记、副书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机关党委宣传处 供稿)
陈答才教授这部《中共历史人物研究》,收录他三十年来研究中共历史人物有代表性的论文三十多篇。可谓三十年成一书!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重视人物研究是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中国近代以来,杰出人物辈出,演绎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当代史和中共党史。在众多的人物群体中,中共党史人物是一个最为璀燦夺目的群体。今天,加强对他们的研究,不仅是深化中国近代史、当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需要,也缘于他们思想、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研究历史固然重在客观、理性分析,但又是与研究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倾向不可分的陈答才致力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党史人物思想生平研究三十年,主要学术成就也在这个领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师从中共党史学界著名前辈学者彭明教授读博士学位时,就开始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工作,撰写出版了专著《周恩来经济建设思想论》。当时,老一辈革命家研究的专著尚不是很多。后来,他到陕西师大任教后,又撰写出版了《周恩来研究论稿》。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奠定了他在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之后,他在这个领域没有止步,而且将研究的对象由周恩来扩大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中共整个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和其他重要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把主要的老一代革命家几乎翻了一个遍”。有人问他是什么使他如此执着于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他说这是这一代党史研究工作者的责任,并认为只有在对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个体和群体作出准确到位描述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构建起中共党史的鸿篇巨制。他还说,他是带着感情研究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思想生平的。像他这种年龄、经历的人,说是带着感情做这件事,无疑是真实的。《中共历史人物研究》,陈答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有人认为研究历史要杜绝感情因素,这实际上并不客观。研究历史固然重在客观、理性分析,但又是与研究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倾向不可分的。而且好的史学著作往往是在对历史客观、理性的阐述和分析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也在作品里掩饰不住他对古希腊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雅典民主精神由衷的礼赞。中国历史上的《史记》等传世的史学著作,更是大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好恶。陈答才所研究的中共党史人物群体,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蕴的人物群体,只要是不带偏见,都会自觉坚持和维护历史对他们已有的正确评价。陈答才在研究中鲜明的思想感情倾向,并没有影响他对历史客观、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在动手研究某个人物哪怕是专题性研究的时候,都要通读这个人物的全部著述。这使他对人物研究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保证自己的研究占有全面而翔实的材料,并根据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而往往对一些重要问题能够形成和提出独到的看法和见解。这一点,对于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可谓至关重要。研究中共党史人物的两个主要视角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生平总是多侧面的。这部论文集,从政治、经济、文化、党建、军事等多方面,分别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生平做了多方面、多视角的深入研究,为拓展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视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他又以多年对这些人物考察的多重积累,形成了研究这些人物的两个主要视角或主线:一是这些人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关系。中共党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周恩来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他们在思想上最重要的贡献,都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瞿秋白曾经说他们那一代人是“群流并进”,指的就是他们思想上的这一共性特征。陈答才抓住这个人物群体的这一共性特征,以此作为主要视角,分别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的种种探索、思考及独特贡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概括。这在今天,不仅是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有益工作,而且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工作。二是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杰出历史人物不仅以其不朽的业绩彪炳于史,而且以其崇高的精神品格垂范于世。他们发挥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同他们的人格力量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历史人物,不仅要全面真实地描述其思想业绩,还要深入揭示其精神品格特质。这也是一种学术境界。陈答才从开始研究老一辈革命家起,就注重研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他是最早响应研究“周恩来精神”的学者之一。这部论文集里,有多篇论文是比较集中地阐述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品格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人物的精神品格,无疑比研究人物的业绩思想要难,陈答才迎难而上,作出了出色的文章。三十年成一书,反映了陈答才执着的学术追求和突出的学术精进。这部论文集,是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可喜可贺的新成果,相信会对中共党史人物和中共党史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来源:理论周刊作者:杨胜群编辑:樊宣 流程编辑:王宏伟
沐浴真理之光 汇聚复兴伟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纪实犹如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锻造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铿锵有力。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伟大的新时代,必有伟大的思想领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思想之旗、夯实理论之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把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澎湃精神动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指引下,工程紧紧围绕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学科教材体系建设、壮大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呈现新气象。强基固本、与时俱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超过7100万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再次刷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创造的出版发行纪录。“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同样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新时代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这一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使这一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思想火炬引领“中国号”复兴巨轮破浪前行。——抓住“关键少数”,“头雁效应”至关重要。工程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以专题的形式深入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制作图文并茂、音画同框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党员干部听学新思想。工程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内容丰富、结构严整,忠实原文原著、文风生动朴实,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权威学习材料,为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把握新思想提供了权威读物。 结合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组织编辑印发“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全面深入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忧患意识 防范风险挑战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等《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为领导干部学习提供重要资料。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对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推动把理论学习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领导干部带头学、跟进学成为学思践悟新思想的“排头兵”“领头羊”。——彰显理论真理力量,基础在于研精阐微。理论既是塑造,也是建构。世界上的任何理论都是从无到有塑造建构的结果,是对实践的理性反思和提炼升华。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经党中央批准,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国防大学、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凭借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精干的研究队伍,这些新平台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2020年8月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正是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的重要成果。这部著作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建构上下了很大功夫,向前迈进了一步。今年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全国和各省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先后在中央主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000多篇,“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有力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工程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连续举办多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宏观上把握理论概貌,微观上探求精神内涵,对理论的认识进行新的深化和拓展。——实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重在推进大众化通俗化。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专门参观了艾思奇纪念馆,强调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就在一年前,一个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新思想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亮相,上线3个月注册用户总数就突破1亿人。17个板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海量免费阅读的期刊图书、视频公开课、影音作品,更好满足了干部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强国”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工程推出《法治面对面》《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新时代面对面》《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中国制度面对面》等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发行总量达数千万册;《马克思是对的》《脱贫攻坚在路上》《必由之路》《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专题片,在全国范围引发追片热潮和热烈反响;国家博物馆的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展览,观众累计超过120万人次。积极探索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形式,工程以“小切口”阐述大道理,以“身边事”印证“天下事”,基层宣讲用心用情、亮点频出: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一个个宣讲的集体与个人,充分展现理论贴近大众的靓丽风采。工程组织推出的7集动画片《领风者》登陆互联网,第一次用动画的形式再现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迅速占据B站动画国创区首播在线观看榜首、优酷动漫热搜榜榜首。如今,马克思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高大上”的经典著作日益为年轻人所认知所关注。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日益彰显,神州大地上思想之光转化为前进伟力的生动画卷渐次展开。课题攻坚、磨砥刻厉,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15年前,盛夏的余村依山抱水,竹海绵延,一派江南风韵。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这个浙北小村庄,首次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5年后,一场围绕这一重大理念的工程论坛同样在这里举办。与会专家深入研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脉络、哲学思考、理论要义。这是一次跨越时间的绿色之约,也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盛宴。把握时代脉搏,解开思想扣子。工程专家大力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加强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辨析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说服力、战斗力不断提升。——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工程充分发挥理论研究高层次人才密集、与实际部门联系紧密、辐射带动作用强劲的优势,先后设立200多项重大课题,组织精兵强将开展集中攻关,推出一大批有理论深度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新时代中美关系研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研究”“社会结构与阶层变化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大课题,众多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指示,为治国理政、咨政育人提供了参考启示。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承担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工程课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形成“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重大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研究”等系列专题报告及研究文章,出版《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新境界》等阶段性研究成果,受到社科理论界的广泛好评。——创新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当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宏大最独特的实践创新,为理论发展创造了无比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工程精心组织理论研究“五路大军”,发挥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等的积极性,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强化融通融合,打破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界限,进行“兵团式”“集群式”协同作战,产生了规模效应。工程设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课题,汇集数十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实务部门的法律学者;“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课题,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汇集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地研究力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课题,调动中央党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研究单位群策群力……在组织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工程走出了一条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研究的新路子。——在辨析引导中汇聚共识工程重点资助和支持6家中央报刊和33家省级党报理论版建设,坚持理论立版、理论办版,推进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队伍、传播机制建设,着力提升理论文章的说服力感召力,努力打造多层次理论传播全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思想引领作用。关键时刻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尤需举旗亮剑、敢于斗争。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社科院牵头的课题“新时代与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研究”刊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等系列理论文章;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刊发《力挽狂澜定乾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抗疫斗争生动实践》《新时代不朽的精神丰碑》等文章……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用正确声音占领舆论阵地,彰显事实的力量、道义的力量。面对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唯心主义等错误思潮,面对歪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歪曲党史国史等噪音杂音,工程专家化笔为剑,在理论斗争中拨开思想迷雾,让真理越辩越明。积极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战略主动仗,绝不给错误观点留下传播空间。为廓清中美经贸摩擦中出现的悲观论、“恐美论”、“中国无理论”等,面对美国政要抹黑攻击中国的不实言论,工程连续推出《不畏浮云遮望眼》《泾渭由来两清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等重磅文章,深刻揭批美国政府霸凌主义行径表现和危害;为批驳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节点上出现的错误言论,工程刊发《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等系列文章……立破并举,匡正驱邪,“钟轩理”成为引领思想舆论、统一社会共识的响亮品牌。立德树人,凝心铸魂,培养信仰坚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立德树人,要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后浪奔涌,一场场“青春宣讲”掀起一阵阵热潮。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立足新时代,把培育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重大课题,持续强化基层宣讲工作,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入脑入心,致力于使广大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积极传播者、坚定践行者,让信仰的力量在青年中引发共情共鸣。——立德树人,要抓好教材建设这一“牛鼻子”。教材建设是育人铸魂的重要依托,承担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的时代重任。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迅速启动高校思政课和工程文科专业课教材修订工作,2018年推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高校思政课必修教材修订版,至今发行量近7000万册;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本科教材配套辅导用书,帮助一线教师“吃透教材”“讲活教材”。同时,工程基本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史学概论》《政治学概论》《宪法学》《新闻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等20余种专业课重点教材修订,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学科领域研究最新进展的教材体系正愈加健全。——立德树人,要建好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主阵地。10月30日,河南郑州,第二届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30余所全国重点马院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典型经验、总结先进做法。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分三批遴选确定支持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制定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如今,在重点马院的带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明显提升,学科考核标准沿着突出育人实效、兼顾教学科研的方向不断优化,全社会重视马院建设、支持马院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全国马院正逐步实现整体性跃升。——立德树人,要讲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记得老师曾问我们,你们读过《共产党宣言》吗?后来,这本书,我们一读再读。每次读,都会感叹它的品格和力量……”这是“给90后讲讲马克思”音频党课中的一节,2018年4月以来至今,节目总收听量逾3亿人次。“网红思政课”在全国年轻听众中引发“追剧”效应,各地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纷纷应运而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3年多来,通过师资、教材、教法的创新和改革,工程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着力强化思政实效。如今,思政课在广大学生当中,正成为有内涵、能“解渴”、显个性的“金课”,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让信仰的种子开放更加绚丽的花朵,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激发起广大青年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奋楫扬帆,接续奋斗,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新局面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赓续“弘道”之追求、“弘毅”之精神,工程多年来坚持人才为先、人才为要,把培养优秀理论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引领带动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在思想理论建设新征程中勠力前行。他们尽为国之责、献为民之策,在特殊讲坛担当智囊。工程专家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学者。“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围绕一系列重大主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多位工程专家参与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参考。他们呕心沥血,忘我奉献,用坚定的立场和深厚的学养为工程把好政治关、学术关。工程咨询委员会由我国当代思想理论界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耄耋之年依然皓首穷经、初心不改,展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赤忱之心,展现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强烈担当,被称为“一个令人敬仰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仅咨询委员年均审稿量就在千万字以上。他们克服身体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勤奋工作,为党的理论建设的推进和理论阵地的巩固,献计献策,从不懈怠。许多杰出的理论家在工程的深入推进中鞠躬尽瘁,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精神,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薪火相传,赓续前行,孕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花繁果硕。多年来,工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工程实施的过程作为造就人才的过程。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薪火相传,赓续前行,尽显坚定信仰与火热襟怀。正是因为他们,这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才愈加坚实稳固。他们立足岗位,潜心耕耘,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担当思想启迪者和引路人。截至今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达106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14.4%,其中专职教师增幅达65.5%。数据迅猛增长,映射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的壮大。党的十九大以来,一大批工程专家在讲坛默默耕耘,践行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崇高使命。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工程专家勤奋耕耘,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承担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广聚英才、着眼长远。工程聚焦未来,不断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加强理论界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围绕人才长期规划,制定《2020-2024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规划》;做好“四个一批”人才培训班相关工作,举办各层级研究班100多期,培训学员超13000人;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对任课教师示范培训,连续举办骨干研修班,培训8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从业者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经过多年努力,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崭露头角,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担当大任,一批结构科学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研究基础扎实的创新团队竞相涌现。如今,工程已经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拔尖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新局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遥水阔,前路迢迢;真理如炬,使命在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永不停息。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提供理论支持,谱写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邹伟 丁小溪 王子铭)
犹如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锻造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铿锵有力。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伟大的新时代,必有伟大的思想领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思想之旗、夯实理论之基,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把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注入澎湃精神动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指引下,工程紧紧围绕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根本任务,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学科教材体系建设、壮大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呈现新气象。强基固本、与时俱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超过7100万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再次刷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创造的出版发行纪录。“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同样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新时代加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这一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使这一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用思想火炬引领“中国号”复兴巨轮破浪前行。——抓住“关键少数”,“头雁效应”至关重要。工程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以专题的形式深入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制作图文并茂、音画同框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党员干部听学新思想。工程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内容丰富、结构严整,忠实原文原著、文风生动朴实,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权威学习材料,为广大党员干部系统把握新思想提供了权威读物。结合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组织编辑印发“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全面深入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忧患意识 防范风险挑战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等《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为领导干部学习提供重要资料。开展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对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推动把理论学习这项“软任务”变成“硬约束”,领导干部带头学、跟进学成为学思践悟新思想的“排头兵”“领头羊”。——彰显理论真理力量,基础在于研精阐微。理论既是塑造,也是建构。世界上的任何理论都是从无到有塑造建构的结果,是对实践的理性反思和提炼升华。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经党中央批准,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国防大学、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凭借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精干的研究队伍,这些新平台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2020年8月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正是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的重要成果。这部著作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建构上下了很大功夫,向前迈进了一步。今年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全国和各省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先后在中央主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1000多篇,“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有力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工程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连续举办多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宏观上把握理论概貌,微观上探求精神内涵,对理论的认识进行新的深化和拓展。——实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重在推进大众化通俗化。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专门参观了艾思奇纪念馆,强调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就在一年前,一个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新思想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亮相,上线3个月注册用户总数就突破1亿人。17个板块、180多个一级栏目,海量免费阅读的期刊图书、视频公开课、影音作品,更好满足了干部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强国”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工程推出《法治面对面》《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新时代面对面》《新中国发展面对面》《中国制度面对面》等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发行总量达数千万册;《马克思是对的》《脱贫攻坚在路上》《必由之路》《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专题片,在全国范围引发追片热潮和热烈反响;国家博物馆的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展览,观众累计超过120万人次。积极探索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形式,工程以“小切口”阐述大道理,以“身边事”印证“天下事”,基层宣讲用心用情、亮点频出: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一个个宣讲的集体与个人,充分展现理论贴近大众的亮丽风采。工程组织推出的7集动画片《领风者》登陆互联网,第一次用动画的形式再现马克思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迅速占据B站动画国创区首播在线观看榜首、优酷动漫热搜榜榜首。如今,马克思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高大上”的经典著作日益为年轻人所认知所关注。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日益彰显,神州大地上思想之光转化为前进伟力的生动画卷渐次展开。课题攻坚、磨砥刻厉,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15年前,盛夏的余村依山抱水,竹海绵延,一派江南风韵。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这个浙北小村庄,首次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15年后,一场围绕这一重大理念的工程论坛同样在这里举办。与会专家深入研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脉络、哲学思考、理论要义。这是一次跨越时间的绿色之约,也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想盛宴。把握时代脉搏,解开思想扣子。工程专家大力开展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加强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辨析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说服力、战斗力不断提升。——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工程充分发挥理论研究高层次人才密集、与实际部门联系紧密、辐射带动作用强劲的优势,先后设立200多项重大课题,组织精兵强将开展集中攻关,推出一大批有理论深度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新时代中美关系研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内涵研究”“社会结构与阶层变化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大课题,众多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指示,为治国理政、咨政育人提供了参考启示。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承担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工程课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形成“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重大历史贡献和历史经验研究”等系列专题报告及研究文章,出版《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新境界》等阶段性研究成果,受到社科理论界的广泛好评。——创新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当代中国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宏大最独特的实践创新,为理论发展创造了无比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工程精心组织理论研究“五路大军”,发挥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等的积极性,着力整合优势资源、强化融通融合,打破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界限,进行“兵团式”“集群式”协同作战,产生了规模效应。工程设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课题,汇集数十位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实务部门的法律学者;“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课题,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汇集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地研究力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课题,调动中央党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研究单位群策群力……在组织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工程走出了一条跨区域、跨领域合作研究的新路子。——在辨析引导中汇聚共识工程重点资助和支持6家中央报刊和33家省级党报理论版建设,坚持理论立版、理论办版,推进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队伍、传播机制建设,着力提升理论文章的说服力感召力,努力打造多层次理论传播全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党报党刊的思想引领作用。关键时刻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尤需举旗亮剑、敢于斗争。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社科院牵头的课题“新时代与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研究”刊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等系列理论文章;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刊发《力挽狂澜定乾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抗疫斗争生动实践》《新时代不朽的精神丰碑》等文章……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用正确声音占领舆论阵地,彰显事实的力量、道义的力量。面对西方“****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唯心主义等错误思潮,面对歪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歪曲党史国史等噪音杂音,工程专家化笔为剑,在理论斗争中拨开思想迷雾,让真理越辩越明。积极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战略主动仗,绝不给错误观点留下传播空间。为廓清中美经贸摩擦中出现的悲观论、“恐美论”、“中国无理论”等,面对美国政要抹黑攻击中国的不实言论,工程连续推出《不畏浮云遮望眼》《泾渭由来两清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等重磅文章,深刻揭批美国政府霸凌主义行径表现和危害;为批驳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节点上出现的错误言论,工程刊发《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等系列文章……立破并举,匡正驱邪,“钟轩理”成为引领思想舆论、统一社会共识的响亮品牌。立德树人,凝心铸魂,培养信仰坚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立德树人,要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后浪奔涌,一场场“青春宣讲”掀起一阵阵热潮。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立足新时代,把培育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重大课题,持续强化基层宣讲工作,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入脑入心,致力于使广大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积极传播者、坚定践行者,让信仰的力量在青年中引发共情共鸣。——立德树人,要抓好教材建设这一“牛鼻子”。教材建设是育人铸魂的重要依托,承担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的时代重任。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迅速启动高校思政课和工程文科专业课教材修订工作,2018年推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高校思政课必修教材修订版,至今发行量近7000万册;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本科教材配套辅导用书,帮助一线教师“吃透教材”“讲活教材”。同时,工程基本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史学概论》《政治学概论》《宪法学》《新闻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等20余种专业课重点教材修订,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学科领域研究最新进展的教材体系正愈加健全。——立德树人,要建好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主阵地。10月30日,河南郑州,第二届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30余所全国重点马院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典型经验、总结先进做法。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分三批遴选确定支持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制定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如今,在重点马院的带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明显提升,学科考核标准沿着突出育人实效、兼顾教学科研的方向不断优化,全社会重视马院建设、支持马院建设的氛围更加浓厚,全国马院正逐步实现整体性跃升。——立德树人,要讲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记得老师曾问我们,你们读过《共产党宣言》吗?后来,这本书我们一读再读。每次读,都会感叹它的品格和力量……”这是“给90后讲讲马克思”音频党课中的一节,2018年4月以来至今,节目总收听量逾3亿人次。“网红思政课”在全国年轻听众中引发“追剧”效应,各地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纷纷应运而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步伐持续加快……3年多来,通过师资、教材、教法的创新和改革,工程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着力强化思政实效。如今,思政课在广大学生当中,正成为有内涵、能“解渴”、显个性的“金课”,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让信仰的种子开放更加绚丽的花朵,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激发起广大青年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奋楫扬帆,接续奋斗,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新局面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赓续“弘道”之追求、“弘毅”之精神,工程多年来坚持人才为先、人才为要,把培养优秀理论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引领带动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在思想理论建设新征程中勠力前行。他们尽为国之责、献为民之策,在特殊讲坛担当智囊。工程专家中有这样一些特殊的学者。“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围绕一系列重大主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多位工程专家参与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为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参考。他们呕心沥血,忘我奉献,用坚定的立场和深厚的学养为工程把好政治关、学术关。工程咨询委员会由我国当代思想理论界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耄耋之年依然皓首穷经、初心不改,展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赤忱之心,展现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强烈担当,被称为“一个令人敬仰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仅咨询委员年均审稿量就在千万字以上。他们克服身体上、工作中的诸多困难,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勤奋工作,为党的理论建设的推进和理论阵地的巩固,献计献策,从不懈怠。许多杰出的理论家在工程的深入推进中鞠躬尽瘁,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精神,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薪火相传,赓续前行,孕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花繁果硕。多年来,工程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工程实施的过程作为造就人才的过程。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薪火相传,赓续前行,尽显坚定信仰与火热襟怀。正是因为他们,这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才愈加坚实稳固。他们立足岗位,潜心耕耘,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担当思想启迪者和引路人。截至今年11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达106411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均增长率14.4%,其中专职教师增幅达65.5%。数据迅猛增长,映射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的壮大。党的十九大以来,一大批工程专家在讲坛默默耕耘,践行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崇高使命。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工程专家勤奋耕耘,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承担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广聚英才、着眼长远。工程聚焦未来,不断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工程加强理论界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围绕人才长期规划,制定《2020—2024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规划》;做好“四个一批”人才培训班相关工作,举办各层级研究班100多期,培训学员超13000人;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对任课教师示范培训,连续举办骨干研修班,培训8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从业者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经过多年努力,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崭露头角,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担当大任,一批结构科学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研究基础扎实的创新团队竞相涌现。如今,工程已经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和拔尖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新局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遥水阔,前路迢迢;真理如炬,使命在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永不停息。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提供理论支持,谱写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
来源: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导和根本政治保障,也在世界上树立了独立自强、良政善治、稳定繁荣的生动范本,为世界各国克服道路选择之惑、思想理论之困、国家发展之难,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公平赤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启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开辟了一条非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生动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向世人展示了与西方不一样的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这种现代化体现出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以国家独立自强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走过一段弯路,但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安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完整的工业和国防体系、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拓展国际空间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团结带领人民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保障了主权、治权和发展权的独立,奏响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部曲”。二是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在理念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这与“绝大多数人服务少数人”、“1%民有、1%民治、1%民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三是善用和节制资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与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严厉打击官商勾结和腐败寻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防止其对市场规则的干扰破坏,有效利用资本,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国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力规范市场,制约资本逐利性,防止资本及其衍生品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负面影响。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了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等中华传统哲学理念,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又快又好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掠夺自然和浪费资源的发展思路,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形成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打破了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对现代化话语权的垄断,形成了包容与公正的现代化道路,使现代化不再建立在扩张领土、奴役他国的基础之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持独立性与开放性的平衡、迅速摆脱在世界体系中的边缘地位,作出了表率、提供了借鉴。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展示了理论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始终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可以说没有这种理论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更不会有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否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上”的理论预设,跨越“卡夫丁峡谷”,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社会革命,开创了后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又一次飞跃,进一步完善、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实行市场经济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除了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作社会制度标志的思想束缚,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天地。在社会主义与民主关系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破了“民主是资本主义专利”的谬论,指出西方选举式民主的理论缺陷和实践误区,建立起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提升了政治运作和公共决策的公平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实现了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的有机统一。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除了西方关于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此强彼弱的固有认知和思维模式,创新了社会治理体制和方式。在国与国关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西方赢者通吃的霸权逻辑和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倡导并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还有很多。这些理论创新来源于自主探索而非外部强加,更没有拾人牙慧、照抄照搬。这与一些国家深受“华盛顿共识”影响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表明,后发国家只有克服理论自卑和创新惰性,跳出他人话语体系,根据本国实际进行理论创新,方能锻造出思想利器,拨云见日认清形势,围绕方向凝聚共识,针对问题寻求对策,为推动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等各个方面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一是适应利益多元化和诉求多样化的时代特征,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凝聚社会共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调动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智慧,促进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有效团结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力量,从不同层面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为整合和集中使用资源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方向,迅速集中和运用有限的宝贵资源,服务于最迫切的公共议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整体思维把握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注重统筹规划和长远谋划,将有限资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塑造、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国力提升等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的议题上,确保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也大大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果断决策并迅速行动,确保令出必行、令行禁止,展示出强大的执行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在作出重大政治决断后,迅速调动一切因素,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在科技攻关、抗击自然灾害、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举办重大活动中展示出超强的行动力和高效率,令许多国家羡慕。当今世界,一些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淡化,族群利益、部门利益和地区利益凌驾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各方政治力量缠斗不休,经济失速、民主失效、社会失衡、改革失措的现象广泛存在。各国有识之士呼唤确定性、期盼领导力、期待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凭借强大的整合力、决断力和行动力,为他国提供了镜鉴,启示这些国家走出拖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的困境。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厚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兼济天下、开放包容的东方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承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讲究“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坚持以和平协商而非战争暴力来解决问题。中国历来主张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合共生,倡导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面对领土海洋权益争端,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坚持理性对话,努力维护地区及世界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并指明了五大努力方向,其中“持久和平”位列首位。崇尚“诚”,“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主张各国坦诚相待、共克时艰。中国历来倡导以诚待人、以诚取信天下,不搞双重标准,摒弃结盟对抗的旧思维,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应对全球恐怖主义威胁、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主动担当大国责任。追求“善”,倡导平等互利、双赢多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从不做损人利己之事,不循强取豪夺之道,而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照顾他国合理需求和关切,努力寻找和扩大各方利益汇合点,增进各国共同利益。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以实际行动带动各国共同发展。重视“义”,主张公平正义、义利并举甚至舍利取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义者,宜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历来坚持和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反对转嫁负担、祸水外引,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全球之治、共谋全球之事、共享全球之福,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致力于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面临共同挑战,一些国家秉持利己主义原则重启保护主义、实施关门主义,使全球化遭遇挫折、全球治理陷入困境。与之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彰显出越来越明显的世界意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美好未来带来新的希望和更大的动力。(作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意味着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对这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纲领,在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个不断创造历史、不断创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近百年来,我们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卓绝奋斗中,接连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之后,勇于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的新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历史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此,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几十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四大危险”的尖锐性、严峻性和“宽松软”等突出问题,励精图治,砥砺奋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非凡的远见卓识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回首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极不平凡的历史性变革。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它意味着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篇贯穿世纪发展的大文章,经过几十年奋斗,已谱写了它的上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则在续写它的下篇。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世界意义。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土地上建设的,也是在中国土地上进入新时代的,但它的震撼力、穿透力、辐射力、感召力是无国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理论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对这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总结。它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丰富和发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集中体现在——明确自改革开放以来直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它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明确在实践层面还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广义上说,它应包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它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四个全面”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科学统筹起来了。这两个布局确立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方略,使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具体路径,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覆盖全面,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特征,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它作为最鲜活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认真学习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实现民族复兴伟大征程,实现党担当的新的历史使命的理论灯塔。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纲领,在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近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只有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科学把握,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把这个伟大思想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需要全面系统认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这个新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内涵,领悟蕴含其中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努力把零散的感性理解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政策水平。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需要把它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着重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它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增强对它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需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实际行动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作者:石仲泉,中共党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长期从事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曾参与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五丨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九大报告的精髓和要义十九大报告深读之四丨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科学理论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三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十九大报告深读之二丨“四个伟大”:新时代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十九大报告深度之一丨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影响
《理论强党》创栏辞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面对新时代国际国内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传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才能使全党更加坚定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使命而奋斗。本栏目致力于为研究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搭建平台,不定期发表高质量原创理论文章,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端品牌,推动网络论文的成果认定,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体系略尽绵薄之力。栏目成果除专题特约外,皆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发表时附推荐专家意见。欢迎广大有志之士持续关注。开创“天下大同”的世界新文明——兼驳中美“文明冲突论”栏目召集人 木 示一年来,美国对发展迅猛的中国,使出浑身解数大打贸易战,大力推行“霸凌主义”,试图全面遏制中国的崛起。国外一些政要及国内外少数知识分子认为,这是中美“文明冲突论”或“文明较量”的开始。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借用费孝通先生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文明对话论”驳斥了“文明冲突论”,深刻揭示了文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我们正确对待世界文明、中国文明、其它文明以及创造世界新文明指明了方向。一、多样的文明,多彩的世界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源于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人类往往是在学习、总结、传承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推动文明发展。治理黄河的挑战过程中诞生了华夏文明,征服巴尔干半岛暴虐无常的海域造就了希腊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驯服,催生了灿烂辉煌的南亚文明……世界观与价值观上的分野与相通决定了各种文明的相互区别、相互依存与相互补充。西方哲学强调二元对立、主客二分、矛盾斗争,形成了崇尚科学、征服自然、个人主义、社会多元的西方文明,演化为武力征服的文明传播方式。中国哲学强调和合中庸、自然天理、变化生生,形成了“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的中华文明,推崇对话交流传播文明……尽管中西文明在价值硬核上并不相同,但都是人类美和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眀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因相互区别而更具个性和不可替代,因相通而蕴含无限创新的可能。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越具有生命力。每一种文明能在世界文明史上屹立一方,自有其生存之道和独特价值。尽管历史上一些文明作为一种整体符号已经消亡,但不能抹杀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和价值。多样的文明荟萃,才构成丰富多彩、交相辉映的多彩世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胞物与”是中华文明的标示,“敬天爱人”是日本文明的标记,“和平共处、非暴力思想”是印度文明的追求,“在正义和虔诚中互相帮助”是伊斯兰文明的信仰表达……“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一种文明正是在交流中丰富、在借鉴中精彩、在融通中创新,也只有在交相辉映中,才能谱写出世界文明的壮丽诗篇。二、文明冲突论:“旗号”抑或“陷阱”文明的自我身份认同强化了文明的差异性,而差异性则蕴含着冲突的可能。遗憾的是,“文明冲突论”之父亨廷顿强化和凸显了文明冲突的一面,对文明的和谐共生性则着墨不多。亨氏认为不同文明基于历史、语言、文化、传统、宗教等要素生成不同的文明,其中宗教又是决定文明特质的“硬核”,并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文明进行人为“编码”。亨氏理论貌似非常贴合历史实际。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为生存而较量、斡旋、争斗、搏杀……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存在顾此失彼、以偏概全之处,其中不乏冠以西方文明优越论“旗号”的强权逻辑,不乏冠以文化之名的政治话语陷阱。文明冲突论之谬误,要么是把“利益认同”视之为“文化认同”,要么是把差异性等同于冲突性,要么是先入为主预设“文明范式”。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亨氏文明冲突论再一次成为全球讨论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各界的质疑。美国学者凯德尔表示,“我不认为中美之间有‘文明冲突和较量’,相反,我认为是美国对中国有误解。说得更具体些,是美国对中国发展战略的误解”。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也认为“文明冲突论”是个巨大错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冲突论”是西方学者和精英设置的政治话语陷阱,是一种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文化霸权心理,内在蕴含“西方中心论”的“文化代码”,其潜台词是认为西方文明优于其它文明。亨氏曾就毫不讳言地指出,“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地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地人民应当认同西方地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地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地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地体制”。事实也是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心论,俯视其他文明,对其他文明表现出极端傲慢无礼。在寻求独放异彩过程中,文明冲突论就变成了消灭其它异质文明的“旗号”。西方有预谋地抛出“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失败论”等论调的背后,实则是西方文明“优越情结”的不安和躁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历史性成就,短短几十年内已从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对此,西方某些国家仍自负地抱守“意识形态终结论”,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意识依然阴魂不散,对中国发展怀有成见和戒心,错误地假设随着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势必会对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形成挑战和威胁。这与庄子眼中的“得腐鼠之鸱”又有什么分别呢?三、文明观既要反“右”也要防“左”在对待不同文明尤其是中西文明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防止“右”更要警惕“左”。防止文明“右”的倾向,就是要防止全盘照搬西方文明、屈从西方文明,实际上就是承认西方优越,认同西方中心论,走向文化投降主义的道路。如果一个民族完全没有文明自信,这个民族将也难以独立自主和立足于世界之林。同时,我们还要警惕文明“左”的倾向。文明“左”倾主张以中华文明代替西方文明,主张固步自封、孤芳自赏,这实际上就是“西方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在中国的变种,最终会走向文明民粹主义的道路。显然,“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文明作为人类思想行为的历史积淀,具有自身的生长和发展规律。对于文明的发展,思想史上存在两条截然不同的观点。形而上学往往把文明机械地划分为若干阶段,如汤因比认为文明发展要经历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四个阶段,斯宾格勒提出“文明的季候”,文化经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发展,失去生机活力之时便成为文明,亦即文化的冬季。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文明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扬弃、美美与共的辩证关系,各种文明需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文明中的开放基因决定了能否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从而使其绵延不绝。“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才能“不断创造出跨越时代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是要虚心学习,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不是封闭自负的产物,而是吐故纳新的成果。中华文明一路走来,在交流吸纳中,其内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会通佛释之精神,吸收夷狄之长处,融合西方文明之精华……文明对话既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世界难题的重要途径。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猖獗,意欲阻挡世界文明的进程,依然是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优越论在作祟。世界和平依赖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沟通联系和相互理解。只有“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和汲取营养,才能消弭上述种种不文明的行径,找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金钥匙。”四、天下大同:开创世界新文明天下大同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礼记》描绘的“大同世界”、《圣经》中的“伊甸园”、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莫尔刻画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塑造的“太阳城”……无不是这种期盼的热切表达。人们一直呼唤“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的文明交往,希望生活在“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世界。人类这种乌托邦的向往,经由马克思主义革命性改造,最终由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全人类的解放目标,“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毋庸置疑,我们同样也能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找到创造新文明的方位,即,人类必须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基础上,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必须在吸收借鉴当代世界其他文明的基础上实现涅槃,从而升华为世界文明。引领未来天下大同的文明一定是融合创新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视察山东孔府时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恰是中华文明在内省自身,外观世界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也不仅是经济合作,而是为经贸合作而开始,逐步延伸拓展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最终体现为一种文明的融通互鉴,而非排除异己、唯我独尊而霸凌天下。历史也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引领未来天下大同的文明一定是博采众长的新文明。每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从印度文明到埃及文明,包括以美方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都是积淀数年,集广大人民智慧逐渐形成的,影显着人类应付各种挑战和创造之美。因此,我们只有尊各国重文明,包容文明,各美其美,才能让每一种文明在“文明的百花园”中独放异彩;我们只有创新创造出这种新文明,天下大同才可能从理想变成为现实。尽管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方向不会变。人类5000年文明史业已证明,能担此大任的非倡导“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中华文明莫属。新时代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就是这种使命和担当的最好回应。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文明日进,盛德日新。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我们相信只要秉持高超智慧和包容精神,坚持务实行动和不懈努力,一定能开创出“天下大同”的世界新文明。(理论强党出品,皆为原创,如蒙垂爱关注转发,务请注明转自党建网或党建网微平台,以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监制/李小标 责编/刘文韬 编辑/赵丹阳 制作/赵丹阳
作者:刘汉峰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党建基地研究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砥砺奋进的五年开创了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召唤下形成的党的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不断开辟新境界、探索新路径、实现新突破,逐步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为指导的党的建设新格局,为新时代党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三句诗,点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使命与追求。他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个时期,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不懈奋斗的历史阶段。可以这样说,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完成的跨越式发展,成就越来越令全球瞩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跨越,中国崛起被世界视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全球变革”。站在历史发展的新的起跑线上,再来看党的事业发展的接力棒,已经大大超越了当初的设计蓝图。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翻两番”“三步走”这个战略设想的时候,曾被世界舆论称为“大胆的设想”。现在看来,这个设想不仅已经实现,而且大大超过了蓝图的预设时段。我国在2016年的人均GDP水平(8123美元),首次高于中高等收入国家人均GDP水平(7939美元),并向高收入国家大幅迈进。中国这样的发展速度令党和人民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梦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团结向上,才能有更好的条件完成关键历史阶段赋予的关键历史使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两个一百年”之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在这个艰巨且光荣的使命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拿出精神、拿出勇气、拿出实力来圆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的提出,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是党勇于自我革命的表现,是伟大历史使命召唤下形成的党的建设新格局。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进程中,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探索牢牢把握党的建设主题,突出党的领导优势,把管党治党放在优先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开拓创新执政党自身建设,用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勇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向新境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的挑战,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是顺利推进其他三个方面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也是这些年来党的建设的最大成就和最重要的经验。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党的建设形势的时候就曾经指出,新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成为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也成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时代特征。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充分研究形势,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国家发展新特征确定的治国理政的新方略,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把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有一个渐进的实施过程,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用什么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也就是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载体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需要全方位用劲,也需要重点发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就是重点发力的抓手。党要管党,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载体,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征、是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出台实施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性成果,是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形成的系统化规范。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抓手,不断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系统化思想理论体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党的特点和优势,是共产党的立身之本。如何做到讲政治,是党中央高度关注并给予重点要求的内容。讲政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强化政治责任,要做到站得稳、靠得住,就要求全党找准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治担当。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道路方面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讲政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大熔炉”中锤炼、锻造党性,在“紧火煮来慢火蒸”的考验下,真正提升党的队伍素养、提升党员干部个人的政治觉悟、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担当,增强党员干部的忠诚度、归属感、责任心,从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形成富有朝气、生机勃勃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在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同时,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也得到大力加强。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这个创新成果的提出,在理论上提升了全面从严治党内涵的新境界,两者的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全面性要求,这个思想强调了既要解决思想问题,又要解决制度问题,把树立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各个方面。坚持党的信仰,就是坚持党的精神命脉,是全党奋斗的根本动力。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如果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只有坚持不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并使之成为制度保障固定下来,才能实现党的最高理想与现实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力选拔使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好干部。从好干部“五条标准”的提出,到“三个必须”“五个坚持”“五个过硬”“四个铁一般”要求,破解“四唯”难题,到提出注重用政治标准选人用人的根本原则,显示了党对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高度重视。在注重选拔任用干部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了以管理全面、标准严格、环节衔接、措施配套、责任分明为总体要求的约束管理机制,并通过专项整治加大官员治理力度。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逐步把提升组织力作为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抓手重点工作,党的战斗堡垒作用继续得到加强。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聚焦“四风”,整顿党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整治“四风”、落实八项规定成为改进党风政风的突破口,“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成为常态。中央通过专项整治,集中清理文山会海、节庆泛滥、“三公”经费开支过大、超标配置公车和办公用房、乱建楼堂馆所,基本管住了“舌尖上”“车轮上”“参观中”“服务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在实践中凸显了党的制度建设的严肃性、权威性。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建立起制度的笼子,逐步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围绕权力运行路径建立完整权责管理的基本模式,重点突出监督、执纪、问责环节,逐渐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的管理制度。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央巡视组开展12轮巡视,共巡视277个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进行了“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开展了机动式巡视,兑现了全覆盖的政治承诺。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全国共有6100余个单位党委(党组)、党总支、党支部,300余个纪委(纪检组)和6万余名党员领导干部被问责。全国范围试点推行监察体制改革,建立监察制度系统,实现对掌握公权力人员的全面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质量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体现,党内政治生活出现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态明显改善,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形成并得以巩固,党的建设继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加强执政党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互鉴,宣传新理念、开拓新视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影响力日益增大,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多地人希望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共产党、倾听中国声音、研究中国方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积极与世界政党、政治组织进行传播“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的文明对话与交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联络工作,增强国际话语权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成为对外工作的重点。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方案既是世界所需要了解的,也是我们所重点宣介的,同时也注意对他们在治国理政中的先进经验的学习、比较、研究。争取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目的,是希望他们理解支持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进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苦奋斗,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对外交流中,我们看到关注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性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研究的热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不到3周,即有16个国家出版机构引进版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需求,表明了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与世界交流的基本发展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习交流的需求态势不断加强。搭建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成为这一阶段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党交流机制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在成功举办亚洲政党会议,中俄、中日执政党对话机制会议,中欧、中美政党高层论坛的基础上,近年来又举办了中拉政党论坛、中非政党会议等,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与全球有关政党进行了分享交流。这一系列交流机制在发展中不断升级、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16年,中国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发布了《重庆倡议》,为在全球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提供了重要平台。2017年,中国举办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首次与全球各类政党举行高层对话。在十九大之后,及时向世界政党宣传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最新经验。从2017年11月到2018年2月,近30个十九大精神对外宣传介绍团访问了近80个国家和地区,向其主要政党、政治组织、智库、媒体等宣传介绍了十九大精神。在与世界范围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方略,同时也为我国解决国内治理难题、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学习别国新的经验的机会,开拓了新的视野,对于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大有裨益。让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是分享交流党的建设经验的重要举措,是让世界进一步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基础和前提,也为中国共产党向世界政党深入学习提供了机遇。责编/谷漩
导 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挑战与机遇并存。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强党》栏目推出学习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列文章。依据《纲要》的章节拆分细化,邀请部分参与《纲要》编写的作者、理论专家和科研单位撰写导读文章,促进读者更加系统全面、融会贯通地理解《纲要》内涵,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今日刊发学习体会《纲要》系列文章之十九,欢迎品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沈传亮作者简介:沈传亮,中央党校党史部新时期改革开放史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项目组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党的决策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后文简称《纲要》)围绕如何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进行了深刻阐释,为在新时代继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升党的建设质量提供了基本遵循。勇于自我革命,展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气象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为什么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历经曲折而不断发展壮大?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党无论身处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保持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割除自身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己问题。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自我革命是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再塑肌体,是刀刃向内,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动手术,需要无比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勇气究竟从哪里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坚持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途径,是党得以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共产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就成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新时代,我们要更加自觉坚定党性原则,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向着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目标不断奋进。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从严管党治党应有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代的共产党就应该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纲,抓纲治党,以纲强党,不折不扣把总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推进。牢牢坚持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明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全国的最高领导力量。有段时期,党的领导在某些单位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出现弱化、虚化、淡化等现象。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些年来,党中央的权威显著增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明显增强,党中央决策的落实力度明显加大,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实质性突破,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大大增强。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的领导,必然要求改善党的领导,必然要求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理念,而且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科学解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紧紧围绕党的建设主线。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这是基于共产党管党治党历史经验总结,基于对党的领导地位、历史使命得出的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想最崇高,使命最伟大,前景最光明。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就必须不断提高党的能力建设,必须时刻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和领导党,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通过不断提高党的各种本领来提高长期执政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聚精会神抓党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实际上就是为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其能够长期领导中国人民向着美好的生活进发。清晰明确党的建设着力点。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把“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党的建设的着力点。拥有9000多万党员、460多万个党组织的中国共产党,其建设质量关乎中国的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只要能够调动起来全党的积极性、发挥出全党的主动性、激发出来全党的创造性,就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人格的魅力、美好的目标、严格的纪律、严密的制度等,激励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没有创造性就没有未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政治组织,有着丰富的创新基因。新时代,为保持创新基因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氛围、宽松的环境、可期的目标。党的建设一切工作都要着力于此。统筹推进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布局进一步拓展,除原来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外,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被纳入进来。政治建设被放到党的建设统领的位置,作为根本性建设。这既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突出亮点,也是丰富党的建设内容、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得到预期成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一基础性建设,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纪律建设,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加强制度建设,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反腐败斗争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巩固发展压倒性胜利。坚决实现党的建设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时代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奋斗目标。从五个维度规定的党建目标,既有各自丰富的内涵,又构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彰显了我们党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品格,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立党初心。我们要锲而不舍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来实现党的建设目标。坚定全面从严的自觉,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受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抓下去。党的性质、初心和使命,都决定着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履行先锋队员的角色,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实现远大理想和高远目标,必须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这就对管党治党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要质量高,还要有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时刻保持管党治党的强烈自觉、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冷静清醒、增强行动上的勇毅执着,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管党治党宽松软现象得到有效根治,纪律松弛现象有效遏制,脱离群众的问题有效解决,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党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党员队伍构成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不适应、行动上不自觉。”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以“在路上”的精神状态,时刻坚定管党治党的政治自觉,把全面从严治党贯彻党的发展全过程、落到党的建设各领域。(理论强党出品,皆为原创,如蒙垂爱关注转发,务请注明转自党建网或党建网微平台,以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理论强党】木示:开创“天下大同”的世界新文明——兼驳中美“文 明冲突论”【理论强党】张磊:努力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理论强党】黄一兵: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论强党】辛向阳:从三大逻辑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党】 从四个视角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理论强党】 张国祚:中国梦的权威解读和科学指南【理论强党】汤荣光:打开新征程的理论之门【理论强党】王炳林:深刻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理论强党】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四个结合【理论强党】翟国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改革【理论强党】韩喜平:深刻理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理论强党】坚持党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理论强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理论强党】刘娜:用新思想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理论强党】吴舜泽:牢固树立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理论强党】颜晓峰: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理论强党】刘光明:引领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真经”【理论强党】张峰:让“一国两制”航船行稳致远【理论强党】左凤荣: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监制/李小标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慧 制作/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