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增长,我们国家对于知识的需求不断的扩大,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充实自己。而对于在职群体,考在职研究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在职研究生可能有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如什么是在职研究生?毕业之后都有哪些证书等种种疑问,下面小编针对你的疑问进行了整理。什么是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又称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利用工作之余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教育,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在职研究生的种类?在职研究生学硕(单证),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结业证书,先参加课程教学(免试入学),在完成教学学分后就可以申请硕士学位考试。在职研究生专硕(双证),毕业后获得硕士学历和学位证书,先参加入学考试,被录取的人员才可以参加课程教学,最后顺利完成教学审核者就可以获得双证。在职研究生的上课时间?上课时间比较灵活,比如周末授课、寒暑假等节假日集中授课以及网络授课等,具体上课时间需询问相关招录学校。在职研究生的一些招考信息已经了解,那么下面就是大家非常关心的历年考试分数线,小编整理了内蒙古唯一一所211工程院校——内蒙古大学的历年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分数汇总考研地区根据报考院校所在地总体分为两大类,国家按照一类、二类确定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一类(A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21个省(市); 二类(B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 2018年内蒙古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分数线2017年内蒙古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分数线2016年内蒙古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分数线图文数据均来自于:在职研究生官网
统招与非统招的区别一、统招1、定义:统招一般指全日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选拔考试,依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内统一招录,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是否统招生是以学信网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上的学习形式是否“全日制”来定论。2、分类(1)全日制普通博士研究生(2)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通常统招研究生为双证,必须有学位证与毕业证,在职研究生为单证硕士学位证或附加结业证(3)全日制普通本科包括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四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全日制普通第二学士学位和通过统招专升本考试录取的二年制本科)(4)全日制普通专科二、非统招1、定义:通过非高考等其他方式录取的考生。2、分类: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考中的夜大,函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和网络教育学院这些都是属于非统招的成人高等教育。各位考生报考事业单位、公务员、银行等相关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报考的职位是不是要求全日制的。不然的话,很有可能遇到刘先生一家的情况,让辛苦付之东流,白白忙活一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全日制研究生有专业型硕士学位和学术型硕士学位两种,考生毕业都可以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专硕和学硕在学位证上会有所区别,但是,以全日制方式所读研究生最后考生都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一月统招和五月同等学力,其中一月统招为专业型硕士,同等学力为学术型硕士。一月统招能够获得毕业证和硕士学位,同等学力只有硕士学位。一月统招考生所获学历证书上会标注考生所学方式为“非全日制”,学位证书与全日制考生一样没有区别。同等学力考生所获硕士学位于全日制考生一样,没有区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毕业证书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证书标有“非全日制”字样。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证书标有“全日制”字样。
公务员报考在职研究生相对来说提升还是比较大的,无论是从专业水平,还是从社交方面,对于公务员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1、提升专业水平在任何就业单位,专业水平的提升都是非常有重要的。对于公务员而言,国企竞争压力更大,更需要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水平。而晋升方面,有着严格的标准,因此,提升专业水平,可以帮助考生有效的提升。2、获取相关证书在获取的证书方面,在职研究生证书与全日制研究生证书具有相同的含金量。在工作当中升职加薪、评选职称、出国留学、公务员晋升中等,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3、拓展人脉关系老生常谈的话题,“人脉即是钱脉”,对于高质量人脉的积累,对于以后的发展以及就业方面都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以后自己创业的路上,更多高质量的人脉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出路。再来介绍几个公务员招录热门专业,相信对大家日后考研也有一点帮助。一、财经类专业根据历年的数据来看,竞争比例约为1:84。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该专业是近几年来的热门专业,也是考研和公务员招录的热门专业。具体包括:本科期间的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招录单位主要为:财政局、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中心、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人才就业中心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等。二、法律类专业根据历年的数据来看,竞争比例约为1:82.73。与本科生相比,读研是法律类专业学生考取司法部门最有力的敲门砖。具体包括: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刑事司法、法律、行政法、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律师、涉外经济法、经济法律事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军事法学、监狱法等专业。从事工作主要为:负责涉法、法律法规、行政诉讼等相关工作(如劳动监察、医疗监察、劳动仲裁、交通外勤执法等)。招录单位主要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中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三、中文类专业根据历年的数据来看,竞争比例约为1:100.03。具体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化、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文应用、经济秘书、文秘、旅游文化等专业。从事工作主要为:负责文书处理、文件起草、办公室事务、行政事务、新闻宣传等。招录部门包括:国家邮政局、工信部、交通部、出入境、民航总局等。四、计算机类专业根据历年的数据来看,竞争比例约为1:126。具体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科学防卫、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自动化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从事工作主要为: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建设与维护、信息网络管理等。招录部门包括:出入境边防站、海事局、民航局等。五、管理类专业根据历年的数据来看,竞争比例约为1:46。具体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服务业管理类等八大类专业。其中,在每年公务员招考中,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最 受 欢 迎。招录部门包括:工商管理局、公共事业管理中心、邮局、政府公共政策部门等。
很多在职人员想报考在职研究生,听说在职研究生分为同等学力和在职专业硕士等等,那么在职研究生证书有用吗?中公考研小编整理“在职研究生证书真的有用吗?”内容,了解一下吧~十二月联考是双证在职研究生,每年报考的考生都很多,需要参加全国联考(初试),和院校自行组织的考试(复试)。流程跟全国统考是一样,初试复试全都通过以后,才能进入学校进行学习。根据院校的课程进度学完课程并完成论文答辩后,最终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但是毕业证书会标注上“非全日制”,以此来和统考生作区分,只是上课方式有差别,但是实际的课程学习和应用和统考生差别不大,一样拥有比较高的含金量。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近几年深受考生喜爱,这种形式没有入学考试一说,学员可以直接登录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在线报名,具体可查询在职研修班招生信息。在研修班修满学分后,符合申硕条件的学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考试只有两门科目,60分及格即可。最终通过考试并完成论文答辩的考生会获取硕士学位证书。该证书与统招硕士完全相同。无论考生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升职加薪,该证书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证明,在如此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中,是深受社会和企业认可的,考生可以放心报考。更多内容可以前往山东中公教育考研频道查看具体内容!
最近小编发现,有不少毕业多年想要“回归校园”的同学犹豫是否要考研。这类同学在考前一直纠结到底是考全日制研究生还是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报考全日制,因为要白天工作,复习时间不充分,害怕拼不过全身心复习的同学;报考非全日制又害怕毕业后含金量不够高。小编建议,别纠结了,如果不是想做学术研究,而是想回归校园,学习知识,是完全可以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高从2017年起取消“在职研究生”后,非全日制研究生横空出世。除了周末上课,不要求发表期刊论文外,基本学业要求与全日制无差别。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红头文件中,已经明确表达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对于想求学,但是复习时间不足的考生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比如,北京市发布的积分落户细则中,在“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这一项里,并没有对证书获得途径做出限制。换句话说,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是可以进行积分落户的,可见对其含金量的认可。小编闺蜜姗姗在本科毕业三年后,选择去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工程管理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当时分数线为165分,她复习了两月考到220分,轻松过线入读。姗姗说,除了课程安排在周末外,基本上与全日制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其中也会有考试,毕业论文等要求。而且她周围的同学也很优秀,很多同学来自非常不错的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有很大的收获。招生专业多目前非全日制招生范围很广,不仅仅局限于大家熟知的MBA,还有很多其他专业可以选择。比如说,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管理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农业硕士等。各专业又涉及了许多研究方向,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向。总之,只要想读书,不愁没专业。不过小编还是提醒一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确实不便宜,小编闺蜜姗姗在北理工的学费为10万元。所以对于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来说,一定要把钱包准备足哟!学得更深入小编非常鼓励在职的同学在现阶段进行学习。我们知道职场中学习条件有限,就算学到东西,也只是学习应用方法,学习不到理论基础。如果在工作几年后再重新回到学校学习,这时往往会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懂得学以致用,甚至比毕业后直接读研的人学习效果还要好。小编读研究生一年级时,有一位“阿姨”经常到我们班上听课,她出勤率高,笔记做得详细、认真。后来我们熟悉了,了解到阿姨是位新疆基层干部,已经工作多年。单位恰好有一个交流机会,她便申请来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她在完成规定课程外,业余时间就来蹭课听。因为有多年基层的工作经验,她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领悟力远比我们强得多。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无论年龄多大,都需要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补充。在很多年前,报考研究生有年龄限制,超过四十岁就与研究生无缘了,但现在国家已经将研究生的年龄放开。只要想努力,就有机会进入学校求学。所以,别犹豫“含金量”和年龄的问题了,抓紧时间,确定目标,赶快复习起来。如果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有更多疑问的同学,欢迎给小编留言哟!
来源:经理人杂志虽然再教育是提升自身、为自身“镀金”的重要渠道,但是消费者选择教培机构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避免掉进各种“坑”,别整到“镀金”不成,反被坑的下场!《经理人》杂志获悉,7月14日,北京海淀市场监管官方微博发布文章《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谨慎选择教育培训机构的消费警示》指出,北京赛优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赛优教育)、北京中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公教育)、北京东奥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东奥会计在线)、北京中业汇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海淀分公司 (中业网校)这四家教育培训机构近期的投诉数量较大,请消费者谨慎选择。来源/微博截图官方不仅仅要亲自点名,还要提醒消费者谨慎选择,这四家教育培训机构究竟是何方神圣?“妖股”中公教育,拖延退费问题严重在这四家教培机构中,大多数人对于中公教育并不陌生,中公教育成立于1999年,主营业务横跨招录考试培训、学历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等3大板块,提供超过100个品类的综合职业就业培训服务。简而言之,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在职人员,如果想增加自身含金量,都可以在中公教育教育找到相应的培训课程,比如说考研、公考、学历提升等等,至于课程质量如何就不知几何了。来源/官网相较于华图曲折的IPO历程,中公教育选择了曲线上市。2018年11月,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顺利过会,次年2月,亚夏汽车股票简称变更为“中公教育”,中公教育如愿以偿,成功登陆A股,圆了上市梦。上市之后,中公教育在资本市场混的风生水起,股价从2018年12月6.34元/股,飙升至本月最高点33元/股,涨幅为420.5%,股价的涨幅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妖股”。截至7月15日,中公教育股价为31.98元/股,总市值逾1972亿元,市盈率为423.96%。2019年底,胡润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公教育的鲁忠芳、李永新母子以585亿元新上榜成为中国教育领域新首富。2019年,中公教育实现营收91.76亿元,同比增长47.12%,实现归母净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56.52%,业绩增长固然是好事,但是其现金分红却受到了外界质疑,深交所也下发了关注函。来源/深交所公告截图分析认为,分红大部分落入实控人鲁忠芳、李永新口袋之中,企查查数据显示,鲁忠芳母子持有中公教育近61%股权,以此计算,2019年,鲁忠芳等的分红金额逾9亿元。除了巨额分红之外,中公教育还存在“存贷双高”的问题。数据显示,中公教育2019年末的短期借款余额28.67亿元,同比增加78.41%;但截至2019年末,货币资金余额还有27.24亿元,同比增长逾320%。对此,中公教育称前者系银行短期借款增加,后者主要系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带来货币资金增加。有钱还要借钱,这波操作的确让外界质疑。7月14日,中公教育业绩预告指出,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金额为2-3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4.93亿元,中公教育称亏损原因是受疫情影响,公务员联考由4月延长至8月份,相关收入延迟至8月份。本次,中公教育被官方点名,这意味着有相当多的消费者投诉中公教育,那么消费者的投诉问题是什么?《经理人》杂志查询多个平台获悉,消费者的投诉问题包括拖延退费、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店大欺客等,据黑猫投诉,中公教育的投诉量高达1345条,已完成投诉量为1266条,投诉完成率逾94%,这说明还是其很重视消费者投诉的问题。据了解,中公教育的主要收入分为普通版和协议班,若报名协议班的学员无法通过考试或者未被录取,中公教育则需要退还部分学费,退还学费时长为30-45个工作日。6月23日,某匿名用户在平台称,自己报考了2020考研调剂班,在录取无望的情况下申请退款,中公教育工作人员却一拖再拖,且态度恶劣,希望终止协议并极速退款。上述投诉问题并非个例,若长期如此,中公教育的口碑或将大打折扣。此外,由于教培机构的学员有一大部分是依靠老学员推荐而来,长期以往,会推荐中公教育的老学员将越来越少,继而影响营业收入。作为教育行业的头部玩家,中公教育的实控人应该是深谙其道。学员退款难,如何避坑?除了中公教育这家上市公司之外,另外三家被点名的教培机构又如何呢?据《经理人》杂志了解,赛优教育成立于2009年,一开始专注研究生考试培训,后于2014年成立公司单独运作,在原有研究生培训的基础上,新增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导游、财会类等职业课程,主要授课形式是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及即线上直播+录播+在线题库练习。也就是说,这是一家专注于在线职业的教学平台。2018年9月份,赛优教育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开牛投资、AA投资,截至目前,张东东为公司法人及实际控制人,控股比例为53.05%,官方称年培训学员30万,全国有连锁有20个城市。查询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获悉,赛优教育“硕果累累”,消费者集中投诉的问题包括虚假宣传、教学质量不高、霸王条款、退款难等等,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投诉量为346条,已完成投诉的有274条,完成比例为79.19%。今年3月31日,某匿名网友举报朝阳区来广营中大嘉美广场三楼赛优教育全员复工,违反当前防疫复工规定,上述举报经官方核实,且责令赛优教育立即整改。无视防疫规定,作为一家参保人员高达154人的教培机构,实属不应该。接下来看看中业网校。据《经理人》杂志了解,中业网校创始于2010年,为消费者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培训课程包括工程类、房产类、考研类、教师资格证类、财经类、医学类、学历类等,官方称获得了学员的良好口碑。真的是良好口碑吗?用数据说话。从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块、黑猫投诉等获悉,许多消费者苦于中业网校久矣,投诉的内容包括虚假宣传、不退款、收费不透明、工作人员私自收费、不承认纸质合同等一系列问题,据黑猫投诉数据,截至7月15日,中业网校投诉量高达397条,已完成193条,完成率仅仅为48.61%。来源/黑猫投诉不到一半完成率,这意味着一半以上消费者的诉求没有得到解决。就这个数据,官方称获得了学员的良好口碑,你信吗?退款有多难呢?某消费者于7月1日报考健康管理师课程,付款1小时内提出申请退款,7月2日对方说7月15日会进行退款, 截至7月15日对方拒绝退款。律师对《经理人》杂志表示,如果消费者申请了退款,等待对方处理退款事宜,但是结果退款被拒,对方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在百度搜索上输入关键字“中业网校维权”,相关的结果高达32300条信息,多个消费者在知乎和黑猫投诉等平台寻求维权。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不好吗?还是说这个行业属于“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留人心”!那么东奥会计在线的情况怎么样呢?从公司名称就可以大致猜测东奥会计在线提供的培训内容与会计类相关,该公司历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2008年该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运用图书、网课等为学员提供课程培训,在图书、网课、职教领域孕育了 “轻松过关”、东奥会计在线、“东奥会计继续教育”三个品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学员投诉的问题有虚假宣传、退款难等问题,截至目前,该公司投诉量为95条,已完成59条,投诉完成率为62.1%。这四家被官方点名的教培机构,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大同小异,无非是退款难、霸王条款、虚假宣称等等,消费者如何避坑呢?首先,消费者要选择正规的教育培训机构;其次,对于销售人员给出的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予以录音,方便后续维权;再次,避免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培训费用,国家也规定教培机构不能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的培训费用;最后,缴费前仔细阅读合同的相关细则,缴费时要向培训机构获取正规发票,这是维权的重要证据。温馨提醒,虽然再教育是提升自身、为自身“镀金”的重要渠道,但是消费者选择教培机构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避免掉进各种“坑”,别整到“镀金”不成,反被坑的下场!— —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2019年11月27日,胡润研究院联合国际教育平台胡润百学发布《2019胡润百学·教育企业家榜》。中公教育的鲁忠芳、李永新母子凭借585亿元财富首次登榜,并荣登榜首。中公教育今年1月成功完成借壳上市,目前市值超过1200亿元。中公教育核心业务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师等公职类招录考试培训,教学网络遍及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拥有880家直营分部和学习中心,年培训学员超过230万人。图源:21数据新闻实验室职教培训的空间有多大? 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录近 80 万,国内千人研究生注册人数仅为 1.3 人左右,远低于欧美地区的 9 人,扩招空间仍然很大;报名人数约 290 万, 预计 2020 年突破 350 万。竞争加剧:1)考生 80%来源于非“985/211”, 70%目标院校选择“985/211”,千军万马过独木桥;2)推免生占比持续提 升,个别名校的推免生占比超过 50%,统考生实际名额受挤压。通过大数据方式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职教招录行业细分子领域多;招录人数方面,存在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现象,整体来看,招录需求维持稳健增长趋势。探究未来市场空间,可分两种思路:(1)条分缕析,探究公务员、事业单位、教 师招录、考研和 IT培训等细分领域潜在的培训人次、客单价水平等,分别计算市场空间后加总,得到市场空间约 720 亿元;(2) 高瞻远瞩,鉴于 2010 年之前,每年新生人口数量在 1600 万及以上(保障入学人口基数),且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会继续提 升,预计,未来 10 年内,每年本科和专科学历毕业应届生维持在 800 万左右。中性假设下,职教培训市场空间约为800亿元。细分子行业量价齐升,成长属性凸显 2017 年职业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规模约 987 亿元,近 5 年 CAGR 达 16%。其中,教师 招录考试培训增长较快,市场规模从 2013 年的 82 亿元增至 2017 年的 157 亿元,年复 合增长率为 18%。2022 年,预计职业教育总收入将增至 1,930 亿元,2017 年至 2022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中公考研直营模式开拓市场,三个维度预测其未来能做到 40 亿+ 1)中公考研“全直营渗透+全职教师+自研”模式大力开拓市场,目前已有 500+家直营网点、1000+名全职教师及 200+名全职研发,核心资源全由公司掌握。2)中公做考研的优势“高协同+体系共享+现金流支持”,考研与 中公存量业务市场的客户群体高度重合,市场与品牌形成高度协同;“总部 -省研究院-网点”的三层式垂直快速响应体系为考研业务提供运营管理保 障,体系的边际效益递增;存量业务的高现金流是业务拓展的必要条件。 从未来市占率、产能释放和网点招生的三个维度测算中公考研的未来营收 能做到 40 亿+,业务逐步成熟,进入快速增长期,兑现期已到。 为什么研究生要考? 招生制度回顾:2017 年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统考合并 研究生招生制度历史回顾: 1978 年文革结束后恢复研究生招生,由各招生单位自 主命题;1980 年开始,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由全国统一命题,研究生统考模式初定; 1985 年,全国 169 所高校首次实行优秀毕业生免试就读研究生政策,推免政策开 始实施;1988 年,面向在职人员的研究所单独考试出现,也就是后来的在职研究生 考试;1995 年,人大等 8 所高校对法律专硕实行联考,新的招生方式出现;2000 年之后,全国高等教育扩招,研究生也扩招;2016 年 9 月,教育部将非全日制研 究生招录与全日制并轨,原来联考和统考并轨至每年的 12 月全国研究生考试,统一安排。研究生分类 本文所研究的“研究生”是指硕士研究生,不包括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根据学制的 不同可以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 业型研究生(应用型为主)。非全日制研究生通常指在职研究生,主要是管理类研究 生(MBAMPA等)、法硕、工程硕士等。 研究生招生方式实际上仅剩下统考和推免两种形式。 统考:一般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笔试,而招生单位组织复试。笔试阶段的 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等公共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 位自行命题。笔试考试时间统一为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 推免:是指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推荐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2020 年具有 推免资格的高校有 366 所。推免流程一般早于统考,每年 9 月底基本完成,10 月 份发放录取通知书。 考研招生的现状:招生和报考继续突破,竞争升级 招生分析:招生近 80 万,仍有较大扩招空间 2018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 85.8 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 76.25 万人 (含在职) 。1990 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规模从未回调,有两个时段大幅增长,分别 是 1999 年高校扩招和 2017 年非全日制统考并轨。 985/211 院校招生占比合计约 43%,我们汇总了 2018 年全国 151 所“985/211” 大学(39 所“985”和 112 所“211”)的研究生招生数据,其中“985”院校共招 约 19 万,占当年研究生招生总量的 25%,“ 211”院校公招约 14 万,占比约 18%;“985/211”院校合计招生占比约 43%。 学校越好,推免生占比越高,汇总 2018 年“985/211”的推免生数据可知,“985” 院校的推免生平均占比为 31%左右,而“211”的推免生占比为 20%左右。教育部 并未硬性规定推免生比例,从 2014 年起,教育部规定也不再设置留校限额,导致 个别名校的占比持续提升,甚至超过 50%。 全国研究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仍低,扩招仍有空间,根据学位及研究生教育数据 中心的数据和我们的测算,目前国内千人研究生注册人数仅为 1.3 人,欧美等教育 发达国家地区的千人研究生注册人数普遍为 9 人左右,国内高学历人才占比仍然较 低,需提升空间较大。报考分析:即将突破 350 万,70%考生“涌向”名校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9 级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规模 290 万人,近 10 年翻了一 倍多,CAGR 为 7.5%。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提升,报名人数有 望在 2020 级突破 350 万。 生源和报考存在“八-七”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根据考研帮“2019 年考研初 试难度调查”的数据(有效问卷 9254 份),80%的考生来自非 985、211 高校,70% 的考生目标是 985、211 高校,形成了较为典型的“金字塔”考试升级现象,大部 分的考生来自于普通院校,希望通过激烈的公平考试去竞争“稀缺”的“名牌”高 校。培训需求分散,单校应届生考研报名人数均值 1200 人 教育部印发的《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对参考研的人员有明 确学业水平规定(四选一),1)应届本科毕业生;2)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人员;3) 毕业满两年及以上的高职高专人员;3)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人员。 据此参与考研的人群分为应届生和往届生,培训机构所覆盖的群体范围大致可以分 为学校(应届生+部分往届生)和社会(部分往届生),学校市场相对集中,而往届 生具有较强的分散性。 单校考研报名人数近 1200 人,2019 级考研报名人数为 290 万,应届生比例约为 52%,则应届生报名人数为 150.8 万。由于满足应届生考研资格的学生基本为普通 本科院校学生,则基本可以判断150.8万应届生考生来源于全国1265所本科院校, 可推断出平均每所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研报名人数约为 1200 人。就培训市场而言, 如果加上大二、大三备考人数,则实际潜在考研人数是 2400 人以上(两届以上备 考规模)。从我们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大型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应届生规模大, 每年考研报名人数可达 3000 人以上,一般本科及独立院校的报名人数相对低。 备考周期分析:超 10 个月备考,复习具有强阶段性 六成以上考生的备考周期超 10 个月,我们采用考研帮 2016 年和 2019 年的样本调 查数据,2016年其收集8583份样本中有近80%的考研人员是大三寒假及更早备考, 而 2019 年大三学期末开始备考的比例近 60%。由于是抽样数据且样本有限,不能 完全代表当年考研的备考周期情况,但是我们能够从比例上可以看出考研的备考周 期大多超过 10 个月,比较符合实际考研的高强度复习情况。 备考具有阶段性:由于学生备考周期长达数月,前期阶段(大三学期)工作日仍有 学校学业任务,复习时间基本集中在晚上和周末,复习内容以基础公共课为主;7 月份进入暑期后复习时间充足,但是专业课需要攻坚,复习的难度增加;9-11 月以 真题为主,重在能力的全面提升,12 月底正式考试。整个备考周期内,复习时间从 零散到全天候,难度也逐步提升,复习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点。 需求一:解决“孤独长跑”,助力复习效率,国内教育为应试教育体制,考生多习 惯于被动式教育,习惯延续至考研,考研人的“自学”能力受到较大考验。根据考 研帮的调查数据,近 60%的考研人是“孤军奋战”,他们在信息处理、复习规律上 存在较大的劣势,导致整个考研人全体仅有不到 20%的人能够按复习计划完成任务。考研培训机构首先要解决备考生复习效率低的问题,提供“被动式”教学环境和师 资。 从我们实际调研情况来看,考研培训机构的上课网点离学生更近更有氛围,网点直 接开在学校内或学校对面,配备环境更好的自习教室和答疑服务,消费体验得以升级。另外,各培训机构都在大力推行集训营模式或封闭式住宿模式,参考高考模式, 例如中公考研的“五方桥基地”,常年有考研备考学生,“吃住学管”都由中公负责。 需求二:解决专业知识难点,公共基础课程中英语的考试难度要高于 CET-6,数学 内容涵盖高数、线性、概率和数理,两门主要基础课程对考研人的基础知识要求较 高;专业课随所选目标院校而定,参考教材要么较泛,要么干脆不指定,复习难度 最大。借用考研帮的调查数据,65.97%和 75.95%的考研人认为数学和专业课较难 或很难,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知识点的把握”,其次是由此产生的“时间成本”。 传统考研培训机构依赖数量有限的名师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全职教师的数量必须增加,但是要保住师资的专业能力。 考研培训的市场格局 传统线下机构核心资源外流,线上机构以“共性”产品为主 考研培训机构数量众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公开资料可统计的有规模考研培训机构 近 100 家;如考虑分布在个地级市及本科院校周围的作坊式机构,则整个考研培训 机构的数量可达 1000 家。 根据授课模式和获客方式的不同,考研培训机构可分为线下模式和线上模式,尽管 线上模式有能力实现全国流量的覆盖,但是授课效果、获客成本等尚需市场验证, 整个市场依旧是线下面授主导。线下模式中全国性品牌与地方品牌共存,全国性品 牌机构主要运营模式为“直营+加盟”,北京上海等主要市场采用直营模式,而其他 地区采用加盟授权的方式运营,加盟商与总部的关系相对较弱。 基于对本科毕业生考研报名率、参培率、客单价等假设,经测算,未来 5 年,中性假设 下,考研培训业务的市场规模约 159 亿元。 2018 年 IT 培训行业市场规模约 200 亿元2,接受培训人次约 100 万,客单价约 2 万元, 预计中短期,市场规模将维持稳定;长期来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 爆发在即,未来 IT 培训有望实现市场空间的拓展。 综上分析,中性假设下,公务员(国家+地方)161 亿元、事业单位 122 亿元、教师招录 (含教师资格证考试)78 亿元,以及考研 159 亿元和 IT 培训 200 亿元等五大领域的合计 市场规模约 720 亿元。 中公教育的护城河何在?中公教育是国内领先的专注于非学历职业就业培训服务提供商。公司创始人团队从 1999 年开始进入教育培训领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确立了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提供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职业就业能力培训,研发能力突出、课程产品结构丰富、 师资力量雄厚、服务范围覆盖全国。截至 2019 年中报,公司目前已建立覆盖 319 个地 级市的 880 个学习中心网点,相对 18 年末 701 个,净增 179 个,16-18 年公司分别净 增学习中心 45/138/119 个,未来将保持稳步增长势头。2019 年上半年,公司对考研和 IT 等赛道级战略新品类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包括研发和教师人员的招聘等,目前公司 专职研发团队 1,946 人(+44.15%),教师人数达 11,604 人(+23.13%),员工总数 30,790 名(+19.72%)。 中公教育近年营收和业绩规模实现大幅增长。上市之前,2015-2017 年,中公教育分别 实现营收 20.76 亿元、25.84 亿元、40.31 亿元,CAGR 为 39%;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1.61 亿元、3.27 亿元、5.25 亿元,CAGR 为 81%。2018 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62.37 亿元(+54.72%);实现归母净利润 11.53 亿元(+119.67%)。2018 年,公司营业收入及利 润稳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为培训学员人次持续增加,培训单价持续提高,市场领先地 位及规模优势不断显现;双师、自主 IT 系统开发升级等经营数字化转型措施取得明显 进展,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公司最新发布 2019 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实现归母净利 9.25 亿元~9.75 亿元,同增 70.89%~80.13%,单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 4.45 亿元~4.78 亿元, 同增 35.29%~45.32%。 把握行业特征,修炼内功,构筑研发、渠道和管理的护城河,保障公司业绩持续高增长。 招录行业自身具备需求分散的特点:招录子类目多、客户地理位置分散、招录公告发布 时间分散等(时间、地点、人),导致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中公教育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 在研发输出多元化、标准化产品,渠道遍布全国和垂直管理体系等方面建立了坚实的基 础,形成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护城河。 教研:标准化输出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 前文提及,招录行业的子类别多、时间、空间等十分分散,为从业者实现规模效应带来 挑战。公司创造性的将研发和教师职能放在总部,由总部统一统筹,实现了产品的标准化;打造专门的研发团队,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方的课程做定制化研发,实现了产品 的多元化,满足市场分散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规模化。 公司的研发投入主要用于课程体系基础研发和培训辅助软件研发两部分,其中:课程体 系基础研发主要通过提供不同产品组合提高学员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训辅助软件研发主要包括系统及客户端开发,将为之后的经营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 持。 增加研发支出,培养研发团队,实现产品标准化 随着公司覆盖业务范围的拓展和深入,公司研发团队不断壮大,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 集中在 7-8%。2015-2018 年,公司旗下的研发人员分别达到 722、591、986、1350 个, 分别占到员工总数的 8%、5%、5%、5%,2019 年中报显示,公司研发人员增至 1946 个,占到员工总数的 6%。 2015-2018 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 1.52、1.60、3.10、4.55 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 为 7.36%、6.22%、7.71%、7.29%;平均到每个研发人员的人均研发支出分别为 21、 27、31、34 万元。2019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 3.04 亿元,占总收入的 8.36%。 公司的研发投入主要体现为研发员工的薪酬。2015-2018 年,研发人员薪酬占到了研发 支出的九成左右,平均每个研发人员的薪资水平为 30 万元左右。公司重视研发工作, 组织专人研发,并给予研发人员高于市场的薪酬水平,激励到位。 在研发团队日益壮大和资金方面的持续投入下,公司在研发方面的规模效应逐步凸显。2015-2017 年,公司研发人员分别产出讲义 0.85、1.27、3.90 万套,合计产出教辅材料 1.28、1.64、4.14 万套;人均产出讲义 12、21、40 套,人均产出教辅材料 18、28、42 套。打造专职教学团队,产品输出标准化,保证品质 中公教育的教师团队以全职教师为主,集中在总部或省级分支机构,统一分派至各个教 学分支机构,实现了标准化输出授课,保障了产品品质。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公教育 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师资招聘制度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综 合素质,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2016-2018 年,公司全职教师人数分别为 3,893、6,530、 9,424 个, 2019 年中报显示,公司全职教师数已经增至 11,604 人,占员工总数的 38%。 展望未来,拓展新业务,会继续推进教研标准化 未来,随着新拓展业务发展及线上业务增长,收入将会继续呈现多元化趋势。2019年上半年,基层公共服务类岗位扩招态势良好,传统招录业务稳健增长,新拓展的 IT 培训 和考研业务增长迅速。2019 年中报,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招录及资格培训、综合培训、线上培训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50.0%/5.9%/11.9%/19.3%/12.2%。 2019 年上半年,公司对考研和 IT 等赛道级战略新品类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包括研发 和教师人员的招聘等,目前公司专职研发团队 1,946 人(+44.15%),教师人数达 11,604 人(+23.13%),员工总数 30,790 名(+19.72%)。未来,公司将会继续在研发和教师方面 加大投入,强化研发的标准化和多元化优势,保障教师授课的高品质,进而加深公司在 教研方面的护城河。 渠道:全国直营布局,积极探索基地模式 渠道广,网点遍布全国,有效触及客户 复盘公司历年的机构数量可以发现,近几年公司处于快速拓展的阶段。2015-2018 年, 公司直营机构数量分别为 399、444、582、701 个,2016-2018 年分别净增 45、138、 119 个机构数,2019 年上半年,公司直营机构数量达到 880 个,相对年初增加了 179 个,超过往年全年机构净增加数,公司的渠道扩张仍处在快车道。 全直营,总部管控力强,保证服务品质 中公教育旗下的机构均为直营,公司对所有分支机构都采取管理规范化、教学精细化、 服务统一化的标准化运营模式,保证学员在任何一个地区学习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培训效果。从各门店平均收入水平来看, 2015-2018 年,平均单店收入分别为 519、581、692、 890 万元,2016-2018 年分别同增 12%、19%、29%,增速不断加快。分区域来看,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华东、华北和东北,合计占比超过 5 成;华东门店数量最多,华北单店 收入水平最高。谋发展,在新产品线积极探索基地模式 2019 上半年,公司借助一站式学习基地对产能扩张的新动能,在部分重点业务区域率 先实施从酒店式分散流动教学到“大工厂式”一体化集中教学的升级,同时拉升公司整 体的垂直一体化快速响应能力,推动公司向职业教育 3.0 的新阶段迈进;公司的一站式 学习基地利用率大幅提升,这是因为考研和 IT 培训等新业务天然有长期集中封闭学习 的需求,同时长周期的招录培训课程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将为未来加大一站式学习基 地投资提供充足的业务量支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需要酌 情加速。 管理:科技赋能垂直管理,快速响应市场 垂直化管理系统,上传下达注重时效 公司采用垂直化管理,总部和分支机构具有明确职能分工,总部负责研发、教师培养等, 各分支机构仅负责市场销售、学员服务和教学安排等,各分支机构灵活度高。总部可以 通过垂直化管理方式,迅速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然后安排授课教师,开班等系列流程。小前台,大后台,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公司的垂直一体化快速响应能力并没有因为规模扩大而降低,反而还在随着规模扩大而 提升,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独特的经营架构。一方面,一线的学习中心网络由功能 简单的网点所组成,由此网点可以自主管理,工作的自主性灵活性也很高,网点快速扩 张并不会导致整个经营体系的管理压力骤增。另一方面,总部及核心省市的中央指挥部 具有较高的管理规模效应和内部产业集群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基本抵消组织与产能扩张 对指挥系统的冲击。综上,招录行业自身具备需求分散的特点:招录子类目多、客户地理位置分散、招录公 告发布时间分散等(时间、地点、人),导致规模效应难以实现。中公教育经过 20 余年 的发展,在研发输出多元化、标准化产品,渠道遍布全国和垂直管理体系等方面建立了 坚实的基础,形成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护城河。 如何看待公司的估值?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稳步上涨,截至 10 月 23 日,收盘价为 18.25 元/股,相对年初增长 172%,PE(TTM)为 70 倍,和 2019 年 3 月以来的平均估值水平基本持平。 相对其他教育培训类公司,比如 A 股的开元股份,美股的好未来和新东方,以及港股的 中国东方教育等,中公教育的估值水平处于中等位置,鉴于职教培训赛道政策风险小, 确定性高,以及公司在多年经验过程中积累的教研、渠道和管理的三重护城河,未来有 望获得一定估值溢价。 盈利预测看好中公教育凭借在教研、渠道和管理方面的综合实力,积极拓展业务范围,打开业绩 空间。预计 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规模为 18、24、31 亿元,对应当前股价的 PE 为 63、47、36 倍,维持“买入”评级。 主要财务指标 总结:中公考研开班全部采用小班 38 人模式,公开数据显示公司现有 全职考研教师 1000 人+,预计未来会持续加大投入。 我们假设未来中公考研教师的 数量分别为 2000 人、3000 人和 5000 人,年化客单价假设为 1 万、1.5 万、2 万和 2.5 万,则未来公司考研业务有望达到 48 亿。 中公考研现阶段以“全直营+全职教师+全自研”模式大力开拓考研培训市场, 网点数量已经超过 500 家,全职教师规模破 1000 人,全职研发超 200 人。我们从未来市场率、产能及网点招生的角度测算其未来的营收规模,结合实际行业调研的结果,我们对中公考研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考研是近几年的公司业务高增长点,预计规模可做到 40 亿+,成为公司业务支柱之一。来源:国元证券 宗建树,长江证券 赵刚
2020江苏事业单位统考招6700余人2020江苏事业单位统考公告省属岗位已经发布,招录708人,由最新消息显示,本次江苏事业单位统考招录人数将达:6700余人。今年省属略有扩招,708个职位中,有编制的占90.25%,涉及48个主管部门、187个省属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中管理类201人,专技类458人,工勤类49人,专技类人员中经济类84人,计算机类65人,法律类11人,其他专技类297人。招聘博士研究生或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等高层次人才的岗位有15个。招聘人数较多的部门有省卫健委、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厅,分别招聘186人、135人、55人、44人,占今年招聘总数的59.32%。同时增设考点,相比去年的四个考点,今年各地市均可参与,要更加便捷。↓重要信息一览↓我们可以发现,今年事业单位招录与往年最大的不同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大家一直等待的“应届生是否霸占了大部分岗位”问题,在省属公告中体验的非常足。省属708个岗位中80%的岗位应届生可报考,仅限应届生报考的岗位高达73%。往届生可报比例仅占三成!应届生岗位情况大起底2020江苏事业单位统考省属公告发布后,虽然给了应届生更多报考信心,但是对于应届生来说毫无备考经验的情况下,面对岗位表中诸多稍微条件以及各类岗位该如何选择都有多重疑惑。①应届生报考条件多对于应届生岗位,小编把今年的岗位表中针对应届生报考的517个岗位单独摘录出来,并且将各类条件进行了整合,最终发现以下几点特点:①普遍对于英语水平提出要求,其中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岗位就多达113个。②应届生招录对于学历要求高,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要求的占54%,一半以上的岗位对应届研究生招考。③应届生岗位中大专可报考人数占比有所降低,去年应届生大专可报考岗位数为50人,占应届生招录人数的20%以上而今年占比明显下降了。②应届生报考岗位多★对比2019年江苏省属岗位中对于应届生的招录去年限应届生报考岗位只占37.9%,今年比去年翻了双倍!2019江苏事业单位省属岗位情况岗位类别分类,高校毕业生情况总体与去年整体情况相似,高校毕业生岗位对于专技类岗位招录较多,在岗位条件中我们也能看出,对于应届生的专业技能是提出的相当专业的要求的。③应届生考事业编真的那么容易吗?“术业有专攻”,选拔专业人才小编仔细查看了今年的岗位表需求与去年岗位进行了对比。相对而言今年对于学历要求提高了,同时充分体现了“术业有专攻”。近两年江苏事业单位对于考生的专业要求还是非常细致的,大家可以随意感受下。该要求在2019江苏事业单位统考中也一样存在,所以应届生也不要放松警惕,想考江苏事业编,你要做个【专业的人】。备考周期短,经验亦不足应届生目前不仅要忙于毕业论文答辩,还有各类实习工作参与,备考的时间其实与社会在职人员不相上下。同时,今年的考试周期压缩已经是官宣情况,备考周期的缩短也将给应届生带来不小的压力。建议各位考生选择如果符合应届生报考标准的,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应届生身份,这也是一次机会。因为相比社会人员可能拥有过几次备考经验的人而言,去竞争往届生岗位,预计竞争比更大,经验的竞争力也可能略薄与往届生。
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除了每年增长率吓人的考研人数,就看看“二战”、“三战”的考生和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就知道,大家对于这一张文凭有多么重视。其实这4大研究生才有的福利,才是大家沉迷考研的原因。研究生公务员待遇更好、职位更高相信公务员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目标,不过要知道,学历越高,考公务员的要求就越少,竞争也越小。特别是,研究生转正后职位等要比本科生高一级。部分事业单位、国企可以免笔试在校园招聘时,不少国企和事业单位都会去高校宣讲,其中很多单位都会给研究生提供人才渠道,面去笔试环节,直接参加面试即可。获得人才引进补贴现在各地方都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很多都会为研究生提供人才补贴。通常来说,硕士研究生每年拿到3万元的人才补贴,博士研究生拿到5万元的人才补贴真的不难,而且还有很多城市的待遇更好,例如温州市、南京市等等。
今天广东中公考研在新华网上看到一条这样的一份资讯,说的是邯郸有四所热点中学试行摇号招生。图片出自:新华网河北这些学生必须严格执行免试入学政策,严禁通过考试、测试或者任何变相形式的统一考试方式选拔生源。其实有很多城市的知名中学在16年就陆续开始了摇号招生,这种免试入学的方式避免了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压迫。选拨性录取导致的是,老师不得不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布置很多作业提升学习效果,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孩子从小不能接收到自己的兴趣教育,初中不能好好的玩,高中不能被当做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更可悲的是经过一层层选拔,高考成绩很好,可是我们并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专业,进那个学校。进入名校,选择传说中就业非常好的专业就是我们在20岁之前一直做得事情。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更不必说了:考公务员、进大企业、继续考研为了以后找“更好的工作”……连我们自己也信了,比如说免试入学的在职研究生就被很多人怀疑含金量不够。需要连续三年才有可能考上的十二月联考,则是高端的在职研究生。用考试的难度来定义证书含金量,在很长时间里又踏实,又充满希望。在学校的教师选择,授课质量,课程数量等每个环节上,投入的资源越多,反映在考试的难度越高上。但这里有个漏洞,因为考的人太多了,才实行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过关的人少了,让我们误以为这种研究生教育方式质量高。在2016年以前,有两种在职研究生报考方式。其中有一个是十月联考,它比全日制的考试难度小。这样太容易入学了,考试难度太低了,尽然还要三年以上才能报名,这不是赤裸裸的让在职的领导靠关系读研究生生吗?可能是由于舆论压力太大,在2016年7月份,国家对这种十月联考的在职研究生进行了改革,双证在职研究生并入十二月联考,和应届毕业生的全日制统一考试难度,统一的录取分数线,同样是应届毕业生就可以报考。双证在职研究生纳入统十二月联考了,报考的人也多了,只不过有很多是应届生或者毕业一两年的考试精英也来了。毕业三五年的我们又要多复习一整子了。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可能要问了,考试门槛高,就代表教学质量高吗?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智商但没有情商,人家就是冲着教学质量高才来考试的吗?那不是十二月联考以后拥有双证吗?一个毕业证,一个硕士学位证,拿出去多有面子。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有问题,研究生确实更容易比本科生找工作,博士的工资也比研究生高,所以多一个证当然比少一个证好啊!至于考试,我多复习一段时间,自然会考上的。一年不行再来一年,再不行复习三年,不信还考不过十二月联考。其实,时间只要足够,博士也是能考上的。可是那时候你可能已经40岁了,40岁了拿着一个学历证书去加工资,也真够刺激的。同样,为了比单证在职研究生多一个“非全日制”学历证书而多复习两三年,在等到五年后拿到证书去提高跳槽,去提高工资。与直接学习并考取单证相比,也是同样刺激!但由于十二月联考在职研究生的专业限制,录取人数限制,终于拉回了大部分一心一意复习考试的人,让更多人直接开始上课并参加五月统考。如果你已经工作了2-3年以上,在职研究生学历只是为你锦上钱花而已;能学到专业知识,早三年拿到硕士学位。是不是会更有利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的双证和同等学力的硕士学位单证相比,或许会在理念上有些差异。如果加上一个选拔性考试的条件,哪种在职研究生对我们更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