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东何去何从?三大问题影响着这一轮中东紧张局势的走向孔子

中东何去何从?三大问题影响着这一轮中东紧张局势的走向

近段时间以来,中东地区热点不断,形势急剧动荡。三大问题影响着这一轮中东紧张局势的走向——美伊博弈复杂激烈、伊核协议承受压力、乱局根源难以消除。最新消息伊朗否认交出坠毁客机黑匣子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19日报道,伊朗专家正在解析乌克兰航空公司遭击落客机的“黑匣子”数据,伊方尚未决定把黑匣子交给乌克兰或第三方。这一官方通讯社援引伊朗民用航空组织事故调查委员会负责人雷扎法的话报道,如果无法读取数据,伊方可能将黑匣子交给乌克兰或法国,“但是目前没有作出任何将黑匣子交给其他国家的决定”。多国客机依然飞越伊朗上空多家媒体报道,伊朗误击乌航客机后,多家航空运营商客机避开伊朗和伊拉克空域,但海湾地区许多国家空运商客机依然往返伊朗或飞越伊朗上空,包括卡塔尔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迪拜航空公司。卡塔尔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克巴尔·贝克尔19日在科威特参加航空业会议期间告诉媒体记者:“我们将继续飞往伊朗,伊朗对我们而言是重要国家,是我们的邻居,我们希望继续向伊朗人民提供服务。”航空业人士说,海湾地区是欧洲与亚洲航线的主要中转站,没有太多可替代伊朗和伊拉克的航线供航空运营商选择。伊朗宣布准备发射两颗卫星伊朗19日宣布,两颗新造的卫星已通过测试,将被送往发射场准备发射。通讯与信息技术部长贾赫鲁米当天在社交媒体“推特”宣布这一进展,说这是“重要研究步骤”。伊朗宣称本国的卫星项目与核项目一样,是用于科学研究和其他民用用途。而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认定发射卫星技术也可以用于开发远程导弹。伊朗政府去年9月证实,一枚运载火箭8月由于技术原因在发射场爆炸,美国政府随后以那次事件有导弹试验的迹象为由,宣布制裁伊朗航天局及其两个附属研究中心。美伊博弈空前复杂美伊博弈是当前中东局势动荡的一条主线。本月初发生的苏莱曼尼事件打破了美伊之间的脆弱平衡,甚至一度引发美伊之间开战风险。当前美伊关系远没有走出危机,对抗博弈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美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对伊朗进一步加码施压,而伊朗则采取综合对策,政治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并重,努力缓解自身压力。分阶段中止履行伊核协议、利用扼守霍尔木兹海峡的地缘优势等是伊朗采取的主要战略手段。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包澄章认为,无论是美国对苏莱曼尼的“定点清除”,还是伊朗对美国在伊拉克军事基地的袭击,都突破了此前美伊对抗的“红线”。伊核协议挑战严峻伊核协议目前承受重大压力是核不扩散体系在中东面临的严峻挑战,中东地区围绕伊核协议达成的平衡面临被打破的危险。伊朗19日敦促英国、法国和德国“公平行事”,否则将危及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保持合作。伊朗议会议长阿里·拉里贾尼说:“我们明确宣布,如果欧洲方面出于任何理由,以不公平方式诉诸伊核协议第37条,伊朗将就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作出严肃决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认为,伊朗宣布迈出中止履行伊核协议的第五步,这意味着今后伊朗的离心机数量与浓缩能力、铀浓缩程度等都不再受限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伊朗政府并未宣布退出伊核协议,或直接将铀浓缩丰度提升至20%。伊朗的这一表态正是为了避免局势向着不可逆的方向演进,一旦伊核问题陷入不可逆转的境地,海湾国家间的核竞争将加剧,其引发的核扩散风险将成为威胁整个中东地区和平的“定时炸弹”。美国政策负效应显现近来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明显加剧,既有地区固有矛盾的发展,更是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军事干预、践踏国际公平正义带来的恶果。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中东政策的负面效应持续显现,在地区秩序的构建上,美国更多是发挥破坏性作用而非建设性作用。刘中民指出,美国想在中东地区减少投入,让西方和地区盟友承担更多责任。而当美国一旦感到难以驾驭局面时,又不得不回身增加存在。这使得中东地区矛盾更加复杂,地区国际关系剧烈分化重组,形势更加混乱。悲伤时刻遇难乘客魂归乌克兰19日,在基辅鲍里斯波尔国际机场的航站楼里,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在乌航客机事件遇难者悼念活动上相拥而泣。当日,遇难的11名乌克兰公民的遗体被运抵乌首都基辅鲍里斯波尔国际机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总理贡恰鲁克以及乌克兰国际航空公司管理人员和遇难者家属等在机场迎候。在机场航站楼举行的悼念活动上,泽连斯基等人向遇难者默哀,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热点链接利比亚东部武装夺取“谈判筹码”利比亚问题柏林峰会召开在即,效忠利比亚军事强人哈利法·哈夫塔尔的东部部族武装夺取多个石油出口港口,明显意在掐断西部政权、即民族团结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哈夫塔尔增加谈判筹码。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18日说,支持哈夫塔尔的部族武装17日夺取东北海岸沿线和南部多个石油出口终端,命令国家石油公司下属5个分公司暂停石油出口,总共涉及50多处油田和多座油港。这一禁令使利比亚石油出口每天减少80万桶,损失5500万美元收入。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致信东部政权主要人物、国民代表大会主席阿吉拉·萨利赫·伊萨,要求对方立即撤销封锁石油出口的决定。美联社报道,石油是利比亚东西两个政权的经济命脉,东部武装这一举动无异于给西部民族团结政府釜底抽薪。土耳其议会本月初授权本国政府向利比亚出兵。土方说,应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请求出兵。联合国驻利比亚使团18日呼吁利比亚冲突双方“行使最大克制”,警告封锁石油出口可能造成“毁灭性后果”。(原标题:美伊博弈激烈 伊核协议承压 乱局根源难消中东何去何从?)来源 北京晚报流程编辑 刘伟利

保护者

解决中东问题最佳方案是什么?习近平给出答案,做了全面充分考虑

9月23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这是阿卜杜勒-迈赫迪作为伊拉克总理首次正式访华。在这次访问中,两国领导人都说了什么?当前,中东局势紧绷,伊拉克总理此时访华,还有哪些特别用意呢?9月23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习近平强调,中方坚定支持伊方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统一、领土完整所作的努力,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伊拉克内政。中方愿继续积极支持和帮助伊方开展反恐和重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发展。习近平强调,当前中东海湾局势复杂敏感。有关各方要保持冷静克制,在相互尊重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等和平方式妥善解决彼此矛盾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和稳定。中方愿同包括伊方在内的有关各方保持沟通。访华前夕,阿卜杜勒-迈赫迪在巴格达表示,伊拉克希望在电力、水利、交通、银行等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而中国也可以受益于伊拉克丰富的石油储量。希望本次访华能取得积极互惠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移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自2014年1月起,“伊斯兰国”的暴行在伊拉克造成约600万民众背井离乡,目前已有400万人返回家园,还有约193万人等待重返家园。国际移民组织表示,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缺少资金和工作机会以及安全形势不稳是伊拉克民众重返家园的主要障碍。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电力短缺,是伊拉克在战后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夏季高峰时期,巴格达曾经有一半的时间处于停电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巴格达夏季温度经常达到50度,这对于当地人无疑是一种煎熬。10年前,中国上海电气集团来到这里,克服了资源短缺、恐袭威胁、资金不到位等困难,撑起了巴格达70%的电力供应。今年5月,在伊拉克南部“石油城”巴士拉,来自中国的建设者们,正在重建伊拉克最大的油田——鲁迈拉油田,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极大支持了伊拉克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公司还向当地支援了大量的教学用品,让当地的孩子能够重返校园。伊拉克总理本次访华,还有一个特殊背景,就是近期的中东局势处于高度紧绷状态。沙特石油设施遇袭后,美、英等西方多国都在指责伊朗是幕后黑手,而伊朗则坚决否认。今年3月,伊朗总统鲁哈尼首次访问伊拉克,大谈两国的“兄弟友谊”。紧接着的5月份,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问伊拉克,要求共同应对伊朗威胁。如今,面对美国和伊朗的角力,伊拉克有种“吃夹心饼干”的滋味。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最近宣布,不会加入美国倡导的波斯湾“护航联盟”,也不会允许任何人从伊拉克对邻国发起军事打击。针对伊拉克对自身安全和地区利益的关切,中方多次呼吁:尊重伊拉克全体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应切实尊重伊拉克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国际社会应继续向伊拉克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伊拉克恢复经济,为伊拉克国家重建营造良好环境。萨达姆被推翻后,伊拉克新政府在很多事务上,并没有和美国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为什么?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郭宪纲指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最初是得到伊拉克什叶派配合的,但是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之后的一些所作所为,却逐渐引起了伊拉克多数民众的不满。一个是美国赖在伊拉克不走,长期驻军;另外一点就是美国在伊拉克推翻萨达姆之后,对于伊拉克的一些政策也导致了伊拉克出现混乱,比如说美国把萨达姆政权时期的军警完全解职,这样的话就使一些人心生不满最后加入到“伊斯兰国”中,使得伊拉克深受恐怖主义之害。还有美国在伊拉克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人搞高度的自治,形成国中之国,这也使得伊拉克的领土完整受到了威胁。还有一点就是美国一直在中东地区打压伊朗,封锁伊朗石油的出口等等,使得伊拉克的民众对于美国越来越不满,认为美国是这个地区一切动乱的根源。因此,伊拉克政府、伊拉克的民众和美国的距离就渐行渐远了。

千世之后

书评|为何西方人试图彻底解决中东问题,却催生了更多遗患?

撰文 | 王三义(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这一句绕口而又有哲理的话出自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之口。他的原话是:“在打完了‘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之后,看起来他们在巴黎大获成功,缔造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这句话中的一个“和平”是反语,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标榜为和平做安排,却没有缔造和平。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结束后,中东地区的战乱才开始。戴维·弗罗姆金(David Fromkin,一译“大卫·甫罗姆金”)以这句话做书名,并在著作的开头引了整句话。该著作的全名是《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现代中东的形成》(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本书初版于三十年前(Henry Holt and Company, New York, 1989),而栾力夫翻译的中文版近期出版。《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现代中东的形成》[美]戴维·弗罗姆金著栾力夫译新思文化|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版11914-1922年中东的变动,是19世纪欧洲“大博弈”的延续和最高峰戴维·弗罗姆金善于讲故事。在书里,他俯瞰整个中东。凡是这一时段(一战前、战时、战后)发生的事件,召开过的有关中东的国际会议,涉及的人物、法令、协定等,他都有或详或略的点评和阐释。栾立夫的中文翻译,准确地传达了戴维·弗罗姆金所讲的故事和所持的见解。除了第一部分“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对1914年之前欧亚重大事件的跳跃式回顾和勾勒,全书其余部分都按照时间顺序,逐年逐月描述八年里(1914-1922)发生的大小历史事件。从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策划安排中东未来、世界大战的中东战场、协约国之间或公开的磋商或私下的密谈、到战争后期对西亚重要城市的占领,再到巴黎和会前后关于中东局势的争论,以及阿拉伯大起义等重大事件,国际联盟及其委任统治方案。全书夹叙夹议,在对各种相关联的事件进行描述的同时,穿插着作者对人物和事件因果关系的评论。全书有一条线索,即围绕着丘吉尔在中东的活动来写。全书始于丘吉尔1912年游览地中海,终于写丘吉尔政治生涯受挫,在1922年丢掉内阁职务和下议院席位,去法国南部旅行和写作,还提到丘吉尔在几年后重返政坛。戴维·弗罗姆金的目的是全景式地描绘出当时在整个中东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大国政治是如何在那样一个特殊时刻重塑中东的。他所理解的中东,除了平常所说的西亚和北非的穆斯林国家,还包括中亚部分国家。他把现代中东的重塑过程放进更广阔的背景下审视。他认为20世纪数年(1914-1922)的变动是19世纪欧洲“大博弈”的延续和最高峰;我们不能单看英国在中东扮演的角色,还要看到俄国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这样才能解释因为什么英国在中东要阻挡俄国和后来的苏联。巴黎和会四巨头,从左到右分别为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法国总理克列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这本书重点讲了两个可分可合的故事。第一个故事的起点是基钦纳伯爵在一战初期的决定——即计划如何与法国和俄国一起瓜分中东;接着,基钦纳伯爵指派马克·赛克斯具体去执行此计划,在战争期间为英国勾画出中东的未来蓝图。这一故事在演进中有着许多曲折的情节。后来,英法势力范围的划分,大部分都是按照马克·赛克斯的方案实践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英国官员在这八年内为什么多次改变主意,在真正开展重塑中东的工作时却失去了信念。戴维·弗罗姆金认为,英国的一部分政治家和民众对帝国主义的冒险厌倦了,对费萨尔的支持不坚定,对法俄两国的态度也多次改变。戴维·弗罗姆金在“引言”中说,他构想这本书时,只是打算写欧洲人是如何改变中东的,写完之后却发现,他已经记述了双重的改变:一是欧洲本身的改变,另一是欧洲人对中东地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他记述了这两种改变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样,书中所记述的就不仅是关于现代中东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历史,也是关于20世纪的世界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历史。这本书以大量篇幅写外交官的活动,探究外交官决策的过程,尽量不遗漏各种协商、谈判、沟通、签约的细节。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条分缕析,环环入扣。比如,艾伦比、劳伦斯、费萨尔几个人,为了策划由费萨尔控制叙利亚,花费了不少功夫。后来艾伦比、劳伦斯等人又秉持政府的意见让法国控制叙利亚,逼走了费萨尔。为了安抚费萨尔,策划成立伊拉克国家,让费萨尔当伊拉克国王。整个过程和惊险小说一样情节曲折,悬念不断,很吸引人。费萨尔,1921-1933年为伊拉克国王。2欧洲人试图彻底解决中东的问题,却催生出更多的问题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戴维·弗罗姆金对关键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因此,这本书可以当作学术著作来读。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战前中东历史的判断。作者认为,19世纪末德国和俄国在中东的影响取代了英国,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是德国,德国人把铁路修到了中东。德国和法国在中东的投资也超过英国。这些反映出英国影响力的衰落。英国在1907年与俄国谈判后签署了条约,表明两国在亚洲事务上达成谅解:两国都不插手西藏事务;俄国放弃在阿富汗的利益,并允许英国继续掌控该国的外交;波斯被划分成三部分,英国和俄国自取所需,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伦敦的高级官员和在中东的下级官员的看法有差异,首相阿斯奎斯和外交大臣格雷并不谋求英国在中东地区的进一步扩张,但驻开罗和喀土穆的低层官员却企图获得阿拉伯地区。不过,他们都相信,奥斯曼帝国不久会崩溃,欧洲大国中必有一国出来收拾残局。他们也都相信,中东地区剩余的独立部分最终也会遵从欧洲的支配和指引。第二类是对1914-1922年一些历史细节的判断。作者认为,1922年的解决方案并不是通过单一的行动、协议或是文件形成的,而是由诸多彼此独立的行动、协议和文件共同形成的。英国人自以为1922年已经成功地解决了中东问题。英国政府把1922年的重点解决方案看作自己的成就。一方面,英国在中东获得的战利品比想象的多;另一方面,欧洲其他大国似乎愿意接受中东领土分配方案,不再诉诸武力。英国和法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指派统治者建立政权。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这些国家的政权就是在1922年前后建立的。英国也承认了埃及名义上的独立。总之,欧洲列强终于实现了把中东民族的政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愿望。1922年,凯末尔(图中敬礼者)率领土耳其军队进入士麦那。第三类是对战后局势的分析。作者认为,苏俄被安抚了。苏俄与土耳其、波斯、阿富汗的边界被划定,这是很关键的。奥斯曼帝国的统治终结后,其领土被土耳其、英国和法国瓜分。土耳其民族自己独立建国,英国和法国要在中东各自的势力范围实行委任统治,共管中东。这是完全出乎欧洲大国的政治家预料的。土耳其的边界在1922年后半年和协约国达成一致,并在第二年的洛桑会议上得以确认。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通过与中东和中亚邻国签订条约确定了边界。中东似乎由此实现了和平。针对上述三类问题,戴维·弗罗姆金有如下几点评论:其一,欧洲人对中东的占领和统治,结果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他们发现,改造中东是一项很艰难的工程,而“欧洲人不再拥有完成这一事业的资源和恒心”。英国人想长久留在中东,也有在中东建立霸权的愿望,但前提是实现这一目标不需要太高的成本,正如丘吉尔提出的,成本低廉地控制中东的天才计划。问题是这样的前提不存在。因此,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不但不成功,而且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陷入泥淖,被迫离开中东。其二,英国在中东的政策和方案,在刚出台时看似高明,而让其真正发挥效力时,基本上不合时宜了。战争期间的那些挖空心思的协议和条约,随着战争的进展而落空。战后的中东计划,不是因为中东局势变动而破产,就是因为英国内阁换人而搁置。例如,希腊计划由于凯末尔军事胜利而成为空谈。英国和法国、俄国之间的妥协性成果,随着首相和外交大臣的更换而“人走茶凉”。英国政府对中东局势判断屡屡失误,政治首脑人物推行中东政策,时而热情高涨,时而失去兴趣。其三,显然,英法等国低估了宗教在中东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俄国推行自己的一套观念,英国推行自己的一套理念,他们最不在意的因素恰恰是后来中东地区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其四,1914-1922年欧洲人在中东的战争和条约,试图彻底解决中东问题,却催生了更多的问题。20世纪中后期中东的战争和冲突、动乱,大多数在1914-1922年发生的种种事件中能找到源头。那些看上去暂时解决了的问题,却孕育着更为猛烈的震荡。也就是说,1922年之后中东走上了一条战乱不息的死胡同。欧洲人按照自己的政治体系把中东也划分成一个个独立的世俗国家,这种移植显然不成功。戴维·弗罗姆金《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一书出版后,他提出的观点很快被学界所接受。学界普遍认可戴维·弗罗姆金的见解,可概括为三个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协约国所做的一系列决定,塑造了现代中东”;(2)必须看到,“现代中东的国家和边界是由欧洲人一手炮制的”,出自英国政治家和外交官们的想象和判断;(3)从根本上说,“中东的旧秩序被摧毁,新秩序并未建立起来”,造成的恶果以后会慢慢显露。描绘三国协约的俄国漫画。3英法划分出一系列新国家,符合殖民者愿望,却违背阿拉伯人利益反映英国控制中东的这段历史的著作较多。除了早年苏联学者斯捷比利格的《英国侵略中东史》,英国乔治·柯克著的《战时中东》,凯杜里(Kedourie)的《英国与中东:奥斯曼帝国的瓦解,1914-1921年》、伊丽莎白·门罗(Elizabeth Monroe)的《中东的英国时刻(1914-1971)》,还有后来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的著作《寇松与中东的英国帝国主义,1916-1919年》,阿兰·泰勒(Alan Taylor)的著作《欧洲大国与1916-1919年的中东》,这些研究者都是探究英法等欧洲大国如何划分奥斯曼帝国遗产,并重新勾画中东地图的著作,研究对象和范围与戴维·弗罗姆金的著作一致。“现代中东史”的相关著作,也有专门章节描述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对中东的谋划和“指导”,涉及当时一些重大事件。戴维·弗罗姆金的题材和观点,与伊丽莎白·门罗和哈拉·卡姆拉瓦的视角和题材相近。伊丽莎白·门罗的《中东的英国时刻(1914-1971)》对战时的事件和计划、战后外交政策的实施有纲要性的概括。哈拉·卡姆拉瓦(Mehran Kamrava)的著作中写道:“中东历史有如此波澜壮阔的画面,我们很难把它作为整体。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至第四个10年,这一关键的历史环节,造就了我们所知的‘当代中东’。欧洲统治的‘遗产’至今影响着中东国家的内外政策,20年代构建的国家大厦,到50年代和60年代才逐渐加固,有些国家今天仍在构建和巩固国家大厦,边界的争端是后来大大小小的冲突的根源。内战时期的幽魂仍在中东徘徊。”这一时期发生了改变中东各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欧洲人的公开统治,使一些新的国家、新的王朝诞生,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政治变动。探讨中东为什么贫穷和落后、为什么动荡、为什么暴力冲突不断,是中东研究者所关注的,总有写不完的文章,讲不完的话题。国际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客观地说,戴维·弗罗姆金的著作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在1914-1922年的重大事件上的见解,大多数是综合其他学者的论文论著的观点。我十年前研究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较多地引用戴维·弗罗姆金这本书中的观点。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的研究,如“奥斯曼帝国解体后的中东地缘政治变局”、“英国1914-1923年的中东外交及其结果”、“英国操纵外约旦单独建国的利益选择”、“《侯赛因—麦克马洪通信》形成的原因分析”、“委任统治地各部分的差异剖析”,我试图做一些深化和拓展。戴维·弗罗姆金著作中的故事和论点是清晰的:1922年英国终于控制了中东地区,实现了19世纪以来围绕“东方问题”的外交追求和愿望,并对中东地区做了满以为合理的安排。不过,从阿拉伯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角度来看1914-1922年这段历史,我们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一些具体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英文版书影1918年奥斯曼帝国崩溃后,阿拉伯民族摆脱了土耳其人四百多年的统治,却没有获得独立和解放,变成了英国和法国的委任统治地。若从英国立场,或是顺着丘吉尔等外交官的足迹,“体谅”他们谋求和平的苦心不是不可以,却难以减轻大英帝国在中东殖民的罪责。很显然,是否主宰中东对英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英国在波斯湾的地位,涉及英国通往印度的运输线的畅通,涉及苏伊士运河作用的发挥,涉及英国与其他欧洲大国的争夺,涉及英国与苏联新生政权的抗衡。在英国人看来,大英帝国“始终重视阿拉伯人的愿望和要求”,但阿拉伯人此起彼伏的反抗没有停歇;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但换来犹太人的抱怨和敌意,英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官的苦心似乎不被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英国官员同法国官员按照自己的意志划分了阿拉伯地区,并“制造出”一系列依附于英、法的新国家,这一地区被分成许多林立的小国。这些小王国的出现符合英、法殖民者的愿望,但违背阿拉伯人民的利益,遗留下这些国家之间后来的边界和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客观地说,英国人并没有像早期的殖民者那样贪婪掠夺,而是试图重视和维护与阿拉伯民族的“友好关系”,希望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既然如此,为什么英国对中东的统治失败了?为什么1922年后中东地区不是和平了,而是更加动荡,以致几十年后多次出现流血冲突和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戴维·弗罗姆金在《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一书中细致的描述和精到的见解,只是我们判断中东问题的起点和基础,而不是最后的论断。读者阅读此书,估计会对戴维·弗罗姆金的“娓娓道来”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再能多一些思索,就会有不小的收获。 作者|王三义编辑|徐悦东;张婷校对|李世辉

胡同警

2020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全球性问题与中东”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人民网讯 由中国中东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办的“2020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全球性问题与中东’学术研讨会”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以《中东形势和中国中东外交》为题作主旨报告。翟隽大使从三个方面分析了2020年中东形势和中国的中东外交:一是,百年未有之大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给中东国家造成严重冲击;二是,美国与伊朗的矛盾及地区教派矛盾构成了该地区的两个矛盾主线;三是,中东局势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对中国的中东外交局带来挑战。大会主题发言环节由周烈、徐新、张宏、王林聪、丁隆、孙德刚六位专家发言。发言题目分别是《中东地区格局中阿拉伯世界的弱化》《美国力量的隐退与地区强国的扩张》《中东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影响与应对》《全球性问题对中东政治发展的影响》《低油价时代中东经济秩序的变动》《中东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现状与中国的核能外交》。研讨会分论坛环节共分四个小组,主题分别是“世界格局变化与中东局势”“中东和平与中国和中东国家关系”“中东国家建构与治理问题”“中东地区‘反恐’和‘去极端化’问题”。共有50余位专家先后发言。(王建)

七法

中东史学史研究,2014字首篇文!

14亿中国人:你们好吗?我原本是中国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乌家镇大新村委瀑水滩村的一个放牛娃。放牛生活是平凡的和安逸的。生而放牛,放牛谋生,死于放牛,死后化肥,肥育小草,小草养牛,世代放牛。但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人生如此,其意义何在?我放了很多年牛,看着牛儿吃了很多草,但我从中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平凡人生如蝼蚁苟且。好男儿,生当干大事!干大事的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和所有人一样死去。那么,何不在死之前全力干一件大事呢?于是,我带着这个“干大事”的想法,开始发奋读书。我在我的博士论文《阿拉伯史学的起源》的后记中这样写:三十而立,足述往事。先辈任公,煞浪豪气,自述三十:“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道远自视,时运家势,才智人力,今不如昔。雀飞之志,当效鸿鹄,梁氏子弟,试作小诗,《弃犁从笔》:“风云停多时,晴空见一日。回首放牛事,三十笔作犁。”任公粤人,道远桂民。桂南一县,古郡合浦。小镇乌家,有一曲江,旧时水澈,缓瀑微落,石沙倚岸,白滩天成。江畔有村,称瀑水滩。村人姓梁,躬耕沙土,寡识文墨。村中一户,高祖小官,惨遭流弹。曾祖富农,犁不生锈。祖父好饮,酒不离口。父不好学,砍柴种地。母好口舌,常事争吵。丙寅腊月,夜暮深降,戏唱家门。忽有声啼,男婴落地,睡鹰惊起。七岁小学,离家四里。众师疼惜,母教严厉。幼时记忆,读书写字,做饭洗衣,牧牛锄地。中考失利,在烂班里,读了初一。最厌之事,他人轻视。是故发力,全校第一。初二升级,不用送礼,也成尖子。好班风气,比拼成绩,知书识礼,奖状墙砌。逢青春期,误了学习。升学考试,再次失利。父母心痛,儿不务农,凑了钱款,择校廉中。高一不懂,物理化学,错误片红。文理分科,选择文种。事出心动,勤奋勿勿。过度奋发,患了病痛。辍学家中,烦恼重重。托了关系,摆出成绩,转校一中。考过第一,未曾垫底。蒙恩众师,牢记心里。同学关系,还算可以。二零零五,感情问题,家有压力,高考败绩。参加补习,终圆心事。录取通知,西北民大,开了宴席,喜告亲戚。兰州四祀,有忧有喜。初年不济,成绩低迷,愧对众师。得一女子,携手自习。二岁发力,喜得佳绩。三秋干事,协会创立。四春二喜:有一公司,聘我任职;西北大学,硕士通知。终弃翻译,深造学习。西安之地,文化浓密。倒数第一,不曾泄力。文哲政史,日夜不离。师从邵氏,甚为欢喜。众师疼惜,指点句字,暖至心里。誓读博士,悉心复习。奈何天意,复又失利。昏天暗地,捶胸泪沥。学心暂死,求职都市。夜里苦思,再考一次!二零一四,村人恶欺,断母手臂,父妹悲泣。寒气满世,不弃求知。苍天怜惜,终读博士。恩师黄氏,授我以史,关怀备至。愚笨弟子,治史学史,读在朝夕,思于梦里,不敢停笔,三百日志,文留足迹。彭门弟子,感恩治史。二王二李,韩林蒋马,赵申闫白,刘张欧等,皆为我师。冯陈梁刘,杨于乔芦,同级同习。兄姐百十,弟妹几十。幸遇刘氏,不离不弃,誓守一世。人生如戏,舞台随时,演员独一。人戏终凄,堆堆骨泥,段段回忆。骨泥相似,回忆不一。近千文字,不成体例,回忆而已!谨以上述九百九十九字祈愿中国的阿拉伯史学史研究事业长长久久!我深知,无论我是否继续在家乡放牛,我终将死去。但在泪别这个我深爱着和痛恨着的世界之前,我想给后来的中华儿女们留下一句话:踏着我的尸体,让可爱的中国史学进一步走向中东地区去吧!中国中东史学史研究的“中东”的地理范围应当囊括从中亚向西到大西洋沿岸的42个国家和地区,即:中亚6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西亚19国,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黎巴嫩和塞浦路斯;南亚次大陆的巴基斯坦;埃及和东北非7国,南苏丹、北苏丹、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和科摩罗;马格里布5国1地区,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以及西撒哈拉;被阿拉伯人统称为“安达卢西”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这片广阔的区域在历史上交往甚密,特别是在史学交往方面难以割裂。根据历史变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结合史学源流关系和史学特性,考察主要书写文字,可将中东史学史划分为九个史学分支:第一,古代两河流域史学史。第二,古埃及史学史。第三,希伯来史学史。第四,阿拉伯史学史。第五,波斯史学史。第六,土耳其史学史。第七,中亚史学史。第八,中东基督教史学史。第九,中东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自2014年12月至今,我日夜面对如此浩博的学问,我自知以我一个人的生命无法把它完全解剖出来给可爱的14亿中国人们看。但是,我不干,你不干,他不干,那么,谁来研究中东史学史呢?我们中国有14亿人,总得有人来研究中东史学史吧?很明显,放牛梁所要干的大事就是一边用生命(而不仅仅是用心)去研究中东史学史,一边用灵魂呼唤更多的中国人一起来研究中东史学史!【附言:谨以上述2014字(“2014”的寓意是:爱你一世),祝愿21世纪中国的中东史学史研究早日走到世界前列!】

而知为孽

我研究中东史学史50个月的25点心得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最想干什么?”那么,我的回答是:“做好中东史学史研究。”如果明天有人问我:“你最怕什么?”那么,我的回答是:“没能把中东史学史研究给做好。”如果在我死的那天有人问我:“你最遗憾什么?”那么,我的回答是:“对中东史学史的研究太晚、太少。”根据历史变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结合史学源流关系和史学特性,考察主要书写文字,可将中东史学史划分为九个史学分支:第一,古代两河流域史学史。第二,古埃及史学史。第三,希伯来史学史。第四,阿拉伯史学史。第五,波斯史学史。第六,土耳其史学史。第七,中亚史学史。第八,中东基督教史学史。第九,中东马克思主义史学史。面对这片沃野,我时常抹着热泪自问:我这一生,能够为14亿中国人挖掘多少中东史学遗产呢?我自从在2014年12月向恩师黄民兴先生求教博士论文选题至今,一直与中东史学史研究的九大分支之一阿拉伯史学史缠绵。2015年上半年,我几乎从零开始站在全人类史学的角度狠狠地学习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知识。下半年,研究成果是有的(论字数有9万字左右),已发表的成果还没有(至2019年2月26日,我在中国知网上仍然只有2篇研究阿拉伯史学的论文。其一是匆匆拼凑的博士学位论文。另一篇是仍然有很多瑕疵的“处女作”)。我喜欢一有想法就马上写下来。因而,自2014年8月23日至2019年2月26日,我间断地发表了701篇QQ空间日志(其中的约百篇尚未完稿或转载阿拉伯文,大部分日志的字数在800到4000之间)。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日志称为“学术随笔”。彭树智先生说,“学术随笔是学者读书、思考、动手随写的学术积累文体,其特点是随想、随记,在瞬息即逝的感悟消逝之前,用笔记、手记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尽管这种文体断断续续,未成连缀,是待理的脉络,且不时有矛盾、交叉、重复的不成熟之处,却表明了作者的思路轨迹和心态变动”【彭树智:《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序说”,第2页】。因而,这约六百篇QQ空间日志就是我研究中东史学史50个月的“思路轨迹和心态变动”的反映。此外,我还写了数十篇关于中东史学史的学术论文草稿(其中大部分尚未完稿)。我搞了多次“理论创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也是反复多次重写,因为我总是认为自己写得不好(实际上,我总是写不好)。我从这样反反复复的磨砺中,总结出了做好中东史学史研究的十一个条件、五种基本素养和九层学术基本功(当然,在中东史学史研究方面,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好!但我一直在努力。)。一、做好中东史学史研究的十一个条件1. 爱研究。我现在不知道我的余生除了用来研究中东史学史、寻觅更多伙伴和试图培养史志继承者之外,我还能干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我还能干些什么呢?2. 好读书。我一看到好书(而不是市井读物),就莫名地兴奋。3. 甘清贫。一台3000元的笔记本电脑,我用了五六年,平均每天自动重启三次以上。但我在读博士期间没有足够的钱买新的。因为我一有钱就首先想多买几本好书。我把父亲给逼急了。他只好问朋友借了3500元,“骂”了我一通。于是,我才有了新的论文制造机器。4. 耐寂寞。他人笑我孤守太寂寞,我说书中智者何其多!5. 探究劲。为了搞明白一个问题,夜里两三点睡下是常有的事。我一旦在睡梦迷糊中产生了想法,犹豫了一会儿,就半夜起床,一杯咖啡相伴到天亮。当然,熬夜很不好!但是,正如彭树智先生所说“在瞬息即逝的感悟消逝之前,用笔记、手记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6. 不逐流。量化地评判学术成果,导致许多人直接把外国的研究成果翻译成中文就直接使用。我的研究方式却是不挖掘到中东史学原典(甚至是手抄稿的高清图片),总觉得不甘心。而且,我把已经完稿的作品放置一段时间再回头来看,只要不满意,我就干脆重写。7. 懂阿文。就中东史学史研究的九大分支之一阿拉伯史学史而言,中国学者若想研究好它,必先学习阿拉伯文。当然,也要懂英文等其他欧美文字。这是为了能读阿拉伯文原著和借鉴欧美的研究经验与方法。8. 有诗意。没有任何诗意的人是很难研究得好阿拉伯史学史的。因为我们很难找得出没有诗歌或韵文的传统阿拉伯史学著作。诗歌和韵文寄托了阿拉伯史学家的思想和情感,传承了阿拉伯文化的精神。9. 有雄心。有一次在众人面前,我不经意间说了一句:“不想当大师的学者,做学问干啥?”是的,我是一个满怀豪情的“狂人”。我渴望像金毓黻先生(1887—1962年)撰《中国史学史》(此著一出,曾被某些学者认为,再无重复著述的必要)那样!同时,我自知,我的功力仍然微乎其微!但该得到的,我已经得到了;该失去的,我也已经失去了;该追求的,我绝对不会放弃;该放弃的,我立刻就放弃!10. 勤自批。纯粹的中东史学史研究者能够看淡如云烟一般的“赞扬”。研究者要想把中国的中东史学史研究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应当积极培养自我批评的精神,而且要经常性地进行猛烈的自我批评,甚至不惜“把自己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纯粹的中东史学史研究者要深刻领悟这样的道理:好砖造好楼,烂泥糊墙头。不比泰山高,愿把秦墓造。11. 顶压力。身处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和人心浮梦的世界,心中唯有史学的纯粹学者注定是要被世人视为“怪物”的!纯粹的中东史学史研究者唯有顶住实际上无法忽视的各方面压力,才能在这样的现实社会和学术环境中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中东史学史研究事业而持续奋斗着!二、做好中东史学史研究的五种基本素养首先,纯粹的中东史学史研究者要有“四心”和“二情”。所谓“四心”,即学心,趣心,爱人之心和史心。“学心”是研究者深入地挖掘中东史学宝库的必要内在前提之一。“趣心”是中东史学史研究者乐此不疲地、持续不断地进行原本枯燥乏味的研究的保障。“爱人之心”是推动中东史学史研究者无视愚昧者的冷漠而持之以恒地埋首于研究的强大动力。因我爱世人,故我要对世人负责,以致全心全意搞好中东史学史研究。“史心”指的是用心去感受中东史学史、体悟中东史学史,甚至在心中刻上耗尽毕生心力以治中东史学史的坚定信念!“二情”指的是感情和热情。中东史学史研究者需要自我激发对中东史学史的感情和热情。爱上了她,就乐于为她付出一切,并坚信“我爱她爱得够深,她就必定会给我回眸一笑,甚至是一个大大的拥抱。她之所以还没有对我笑,只是因为我爱她爱得还不够深,为她付出得还太少”。研究者如果能够把这种强烈的感情倾注到日日夜夜的研究活动中,那么,他的文字必然会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有感召力的文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中东史学史才是好的中东史学史。其次,能够全面系统地进行中东史学史研究的人员,还需要具备“多语”、“二史”、“一博”的学术修养。以中东史学史研究的九大分支之一阿拉伯史学史为例,所谓“多语”,即:要掌握阿拉伯语和英语(最好能够再习得波斯语、德语、法语、俄语和意大利语等与这项研究密切相关的外语),以便能读阿拉伯文原著和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与方法;要不忘在汉语上下功夫,以便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想法。阿拉伯史学史研究者需要熟知阿拉伯、中东乃至世界的历史,还要不断地提高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知识修养。此谓“二史”。所谓“一博”,诚如白寿彝先生(1909—2000年)所言,“在史学史的研究上,所谓博,不只要博读史书,而且要对姐妹学科有一定的修养,尤其在哲学和文学方面要如此”【白寿彝主编,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当然,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精通的中东地区语言以及研究中东的先进国家的语言越多就越好,掌握的历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的知识越丰富就越好,博览的群书越是多得吓人就越妙!三、做好中东史学史研究的九层学术基本功中国的中东史学史研究者若想真真切切地做好中东史学史研究,使之不至于沦为流俗之物,除了在以上十一个条件和五种基本素养方面下功夫之外,还应当努力修炼以下九层学术基本功:第一,文献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文献功若不足,则其论述必漏洞百出。第二,外语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外语功若不好,则其译作必颠三倒四。第三,驭文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驭文功若不强,则其文字必枯燥乏味。第四,借力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借力功若不够,则其思想必肤浅狭小。第五,板凳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板凳功若不硬,则其学问必浮躁虚夸。第六,归纳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归纳功若不劲,则其论点必平庸寡淡。第七,推测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推测功若不实,则其建议必虚妄无根。第八,理论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理论功若不深,则其论著必形若浮尸。第九,淡泊功。中东史学史研究者的淡泊功若不稳,则其精力必分散难聚。这九层学术基本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层层相连和层层递进的关系,需要中国的中东史学史研究者层层同修,方能成史。余论那么,中国的中东史学史研究之路应该怎么走?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不妨一边回顾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学科发展历程,一边在迷茫中大胆地挪出一小步试一试!失败,必定会像狂风暴雨一样持续不断地袭来。但,成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我们坚信,中国人既然能够在中国史学史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方面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那么,也能够勇猛地闯进中东史学史的辽阔沃野里,插上一面中国的旗帜!

大眼睛

“美国中东政策前瞻与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研讨会举行

图为研讨会开幕式现场人民网上海11月23日电 11月22日,“美国中东政策前瞻与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研讨会系首届复旦中东研究论坛活动之一,由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阿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组协办,相关议题为中东地区形势回顾与展望、美国中东政策前瞻、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院长杨光等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席。图为冯玉军致词冯玉军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筹)于2020年10月正式成立。中心与复旦大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经济学等学科,以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对接,利用学科现有平台和队伍优势,培养掌握对象国语言、了解当地国家社情、具有世界情怀的中东研究专业化人才,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区域与国别研究,以及决策咨询贡献力量,为复旦大学其他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的学科建设发挥支撑作用。冯玉军表示,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中心共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SSCI国际核心期刊论文5篇,CSSCI期刊(含扩展版)论文8篇,其他中外文学术论文9篇,还向有关部门提交调研报告30余篇。希望中心继续突显中国眼光,重视中东的本地关怀,在中东国际关系、大国中东战略、中国中东外交、中东政治与经济、中东民族与宗教、中东历史与社会、伊斯兰哲学、中东能源、“一带一路”等领域,利用复旦大学的“集群”优势,力争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东研究学术重镇和智库。图为杨光致词杨光在致词时表示,中东研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研究一样,核心议题是发展问题,但是中东国家的发展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如今中东国家工业化程度很低,经济增长和就业均面临困难,一些国家还存在较大规模的贫困人口。地区政治发展进程也比较缓慢,许多国家保持着传统的国体和政体,包括君主制、教权政治等。此外,中东国家发展的地区环境也非常不利,地区稳定受到严峻挑战。杨光认为,中东地区对中国的重要性并没有下降。它不仅是中国外交的基础和主要能源供应地,也是中国大周边的延伸和运筹大国关系的舞台。因此,无论从研究发展问题来看,还是从服务中国整体外交来看,加强中东问题的综合性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中东学界可以大有作为。《“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报告(摩洛哥卷)》(2020年版)发布仪式同时在论坛开幕式上举办。(王南)

洪谦

中东开始新一轮群雄逐鹿?IS垮台后叙利亚走向探析

参考消息网2月23日报道 (文/马骐騑) 尽管数年前还风头正盛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大势已去,但在打击“伊斯兰国”的过程中被卷入或干预叙战局的各方力量似乎却并没有就此“收手”的意思。一方面,随着美国与叙利亚库尔德武装推出组建“边防部队”的倡议后,担忧库尔德武装坐大的土耳其率先出兵阿夫林地区,拉开了后IS时代新一轮“热战”的序幕。另一方面,在叙利亚内战和打击极端组织的战事中沉寂已久,但也同时对叙现政权“虎视眈眈”的以色列亦不甘寂寞,在不断对叙利亚政府军和真主党武装实施小规模袭击的同时,还于近日贸然派遣空军战机深入叙政府军控制区,并导致了以色列空军战机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的首个战损记录。与此同时,借助叙利亚内战而将“触手”伸向叙境内的伊朗和真主党武装,也在低调而扎实地巩固己方的军事存在,并且将叙利亚视为实现未来地缘政治目标的“桥头堡”。在上述复杂的情况下,目前盘踞在叙境内的各方势力将有何动作?未来的叙利亚又是否会重燃战火呢?首先,从宏观态势来说,尽管目前叙利亚问题有关各方都期望局势稳定,但各方复杂而互相矛盾的利益诉求,使得因地缘政治利益冲突而“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断提高。同时,目前在叙利亚存在的一个颇为“吊诡”的事实是,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崩溃,在造成叙利亚境内出现多个“真空地带”的同时,也使得目前兵强马壮而硝烟未尽的各方力量失去了共同反恐目标的约束,从而增大了爆发冲突的几率。此外,在叙利亚长期内战中产生的数量繁多、观点各异的武装派别,以及上述派别各自背后的支持力量,在叙利亚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代理人战争”局面。在台前交锋的代理人武装固然能够充当大国之间的缓冲,但也因各派别之间的固有矛盾,使得叙利亚境内的低烈度军事冲突趋向常态化。而代理人武装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也增大了大国被迫卷入的可能性。叙利亚的宏观态势不甚稳定,具体到该问题目前的涉事各方,它们的利益诉求与行动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介入叙利亚问题的两个域外大国——美国与俄罗斯,目前在叙利亚主要的利益诉求是通过一些战略“支点”维持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存在,保持长期干预的能力,并钳制该地区的其他力量。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支点是俄军长期部署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赫梅尼姆空军基地。通过这两个地处叙政府控制区的军事基地,俄罗斯可以以此提供对叙政府军的保障和支援,并增大土耳其和以色列等国军事打击叙政府军的顾虑。同时,这两处军事基地也维持了俄罗斯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于俄罗斯与北约的战略竞争大有裨益。对于美国来说,其在叙利亚军事存在则立足于“一南一北”两个支点。在叙利亚北部地区,美国在打击极端组织战争中扶持的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目前拥有稳定的军力与控制区,而美国组建“边境安全部队”的倡议更显示了美国通过叙库尔德武装“搅局”并维持其存在的意图。在叙利亚南部地区,通过在阿曼的军事基地,美军可以对盘踞在叙利亚南部地区的亲美反政府武装提供支援和庇护,同时控制住这片地处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和阿曼四国交界的战略要地,为其今后提供了“灵活”行动的筹码。此外,美俄还在各自的阵营中起领导作用(“美国—沙特—以色列”阵营和“俄罗斯—土耳其—叙利亚政府—伊朗”阵营)。有限的地缘政治目标,外加其强大的国力和在跨国合作机制中的领导作用,使得美俄两国可能成为未来叙利亚局势的“稳压器”。不过,目前还在蔓延的阿夫林冲突以及美俄的战略竞争等因素,也为美俄与其他国家,乃至美俄之间发生小规模冲突埋下了伏笔。资料图片:图为在叙利亚境内活动的土耳其陆军坦克部队。(图片来源于网络)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如果说美国与俄罗斯对于维持叙利亚的和平局势有积极作用,那么土耳其和以色列这两个中东强国则是未来叙利亚和平局面最有可能的挑战者甚至破坏者。自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土耳其干预叙利亚的态度可谓“首鼠两端”——最初与极端组织颇为“暧昧”,随后与俄罗斯“对抗”,近来又与美国“互怼”。而这种貌似复杂而矛盾的行为背后,却反映了土耳其两个固有的利益诉求。其一,是在通过直接军事干预和扶持代理人,扩大其对叙利亚局势的影响力;其二,则是防止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武装坐大。正是在上述目标的指导下,土耳其的行为立场才不断发生变化。然而,极端组织垮台后的叙利亚局势,对于土耳其实现其利益诉求的目标却颇为不利。表面与土耳其一致的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政府对其政治目标不甚关系,叙利亚政府还对此颇为反感;而作为土耳其北约盟国的美国,则一意扶持与土耳其存在矛盾的库尔德武装。为了在这种被动局势中“破局”,土耳其果断发动了对库尔德武装的军事行动,实现了遏制库尔德武装扩张的目标,并为亲土武装争得容身之所。然而,尽管美媒猜测土耳其的军事行动是在与美俄和叙利亚等国达成默契后发动的,但尝到军事胜利“甜头”的土耳其是否会适时收手,如果其进一步扩展军事行动又是否会与美俄直接交锋,目前仍是未知数。而对于中东地区另一个军事强国以色列来说,叙利亚的现状更引起其很深的忧虑。尽管俄罗斯、伊朗和真主党对叙利亚的干预,为阻断极端组织向以色列的渗透构筑了一道“藩篱”。但伊朗和真主党这两个以色列的宿敌在叙利亚取得了立足点,使得以色列对自己的安全环境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基于这种顾虑,以色列在近两年中不断对叙境内的伊朗和真主党武装发动小规模袭击。不过,由于此前忙于打击极端组织的军事行动,且以色列行动所造成的后果较小,故而伊朗和叙利亚政府对此置之不理。然而在近期,以色列深入叙政府控制区腹地发动大规模打击行动,叙利亚也罕见地发动反击,双方同步升级的军事动作,为叙利亚未来的和平态势蒙上一层阴影。从伊朗、真主党武装的立场来说,维系巴沙尔政权的安全以及打通所谓“什叶派走廊”的目标业已达到。尽管叙利亚政府仍有规复旧版图的愿望,但限于实力,恐怕也只能暂时维持现状。然而在以色列可能贸然扩大战事的情况下,目前没有重大军事压力的三方恐怕也不会甘愿“挨打”,而可能对以色列发动各种反击行动,甚至可能将非正规军事行动扩大到以色列境内,并造成双方军事行动的不断升级。由此可见,目前最有可能打破叙利亚“脆弱稳定”局面的力量,是以色列这个在该地区偃旗息鼓已久的“老玩家”。总而言之,在极端组织垮台后的叙利亚,反恐战争的遗产仍在不断发酵。尽管美俄在该地区发挥着稳定局势的作用,但美俄土以伊各国都因各自矛盾的诉求而酝酿着对立与冲突,而极端组织留下的地缘政治“真空”也有待于各方的争夺和填补。因此,在笔者看来,叙利亚局势未来最好的走向,是在各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协调、争夺甚至小规模冲突中,通过不断的“探底”与调整达成一个相对的平衡。然而,在构建战略平衡的过程中,诸如土耳其和以色列这样的“挑战者”能否控制自己武力干预的边界?不断酝酿的军事冲突又能否被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理性决策所消解?这一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稿件来源:参考消息网)资料图片:以色列空军F-15战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刺客

中国中东学会青年论坛暨“中国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问题、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0年10月25日,由中国中东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中东学会青年论坛暨“中东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问题、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对中国中东学界的青年才俊在金秋时节汇聚北京,出席中国中东学会青年论坛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年轻人的加入壮大了中国中东研究的队伍,活跃了中国中东研究的氛围,希望年轻人以扎实的研究推动中国中东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幕式由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陈沫主持。研讨会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研讨两个环节。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黄民兴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孙晓萌分别以《伊斯兰教与近现代中东地区民族国家建构》和《“新文科”建设与国别区域研究:理论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黄民兴教授在报告中从伊斯兰教对中东传统国家体制的影响、近现代中东地区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阶段、伊斯兰教对近现代中东地区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伊斯兰教在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影响,提出西方的“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理论不能完全照搬到中东国家,中东地区民族国家构建应遵循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相结合的道路。孙晓萌教授在报告中就什么是“新文科”、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要、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特点、中国的国别与区域研究的三个阶段、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科基础、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案例分享、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若干反思等角度,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区域和国别研究的学科要求、实践要求,对我国的新文科建设、区域和国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颇具前瞻性的建议。两位教授的主旨报告对青年学者极具启发性,受到青年学者的高度评价。分论坛研讨环节分为三个平行小组,分议题是“区域和国别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新冠疫情影响下中东新变化及研究视角”“转型时期中东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中东社会年轻化问题与中东发展”“数字经济与中东国家的发展前景”。共有近50位青年学者发言。为增进青年学者和资深专家的相互了解,共同促进中国的中东研究,会议主办方特意邀请多位资深专家担任小组讨论的主持人和评论人,收到良好效果,更受到青年学者和资深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信息室主任王建主持了大会闭幕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肖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湘潭大学海湾研究中心讲师喻珍作为各小组报告人汇报了小组讨论情况。王林聪作总结发言,他希望以今天的青年论坛为新起点,做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做好理论思辨和田野调查的结合,做好了解国情和走向国际的结合,深入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将中国的中东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青年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伯兮

世界通简史:巴勒斯坦问题,中东战争,阿拉伯人犹太人矛盾(一)

百家原创作者:巴勒斯坦问题和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靠近苏伊士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地位,历来是大国角逐的地区。这个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公元前12前11世纪,犹太人进入这一地区并建立了国家。此后,巴勒斯坦屡遭周围大国侵占,几经变迁。犹太王国灭亡后,公元1世纪前后,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流散到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后,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巴勒斯坦的绝大部分居民为阿拉伯人。16纪后,巴勒斯坦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突出表现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它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19世纪末欧洲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鼓动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这一运动受到英国等的支持。在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期间(1922—1948年),大批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和流血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逐步取代英国,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主要支持者。在巴勒斯坦问题上,英美竞争日益激烈。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推行利用阿犹矛盾、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势力、排挤英国的政策,进一步卷入巴勒斯坦和中东事务。杜鲁门政府以“关心欧洲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命运为名,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英国准许10万犹太难民立即移入巴勒斯坦。犹太复国主义者则利用美国提供的金钱和武器,组织武装恐怖组织,反对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并且不顾英国的限制,组织移民,为建立犹太国家作准备。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处境日益恶化,被迫让美国参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1946年1月组成英美联合调查委员会。同年4月,该委员会提出一份“建议”,主张巴勒斯坦由联合国托管,并要求1946年内批准10万犹太人迁入巴勒斯坦。这个方案遭到阿拉伯人的反对,犹太人也不满足。7月英美专家又炮制了一个把巴勒斯坦划分为四个省的“分省自治计划”。这个计划遭到阿犹双方的反对。犹太人希望分治后建立犹太国,阿拉伯人则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英国又提出贝文计划,因阿犹双方反对未能实现。英国感到继续维持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已很困难,便于1947年2月宣布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1947年9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开幕。会议决定设立专门委员会进行研究。11月29日,大会对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方案进行表决。最后,以美、苏等国33票赞成,阿拉伯等国13票反对,英国等10票弃权通过了这个分治方案,《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第181(二)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最迟于1948年8月1日结束,此后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面积约1.1万多平方公里,包括北部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带以及雅法市的阿拉伯区;犹太国面积158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两国在经济上实行一些联合;耶路撒冷及其近郊区(计158平方公里)是一个“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权国家,由联合国管理”。这个方案明显地有利于犹太复国主义者。 分治决议通过后,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各国的强烈反对。耶路撒冷城和一些阿犹混居的村镇爆发了阿犹双方的武装冲突。1947年12月,阿拉伯联盟七国①发表声明,宣布“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英国支持阿拉伯国家,企图维护自己在巴勒斯坦的权益。犹太复国主义者获得美国的支持,加紧筹划建立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委任统治。当时大卫·本-古里安②就在特拉维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国”。美国立即予以承认,接着苏联也表示承认。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国建立的第二天便与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爆发了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初期,在阿拉伯五国军队联合进攻下,以军节节败退。埃及一支部队逼近特拉维夫,另一支部队越过内格夫,直插耶路撒冷南部。伊拉克军队渡过约旦河,前进到离地中海仅10英里的图勒卡姆。约旦的阿拉伯军团猛攻中路,占领耶路撒冷旧城区,5月28日,迫使当地以色列军投降。以色列四面楚歌,危在旦夕。以色列总理大卫·本-古里安几次急电联合国代表请求安排停火,并派遣梅厄夫人赴美求援。美国为了挽救以色列,给予它7500万美元的援助,用于购买武器,并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安排了为期四周的停火,使以色列获得了喘息时间。在停火期间(6月11日—7月7日),以色列从美法等国获得大批先进武器,军队由30,000人猛增到60,000人阿拉伯国家却因英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停供武器,不得不到欧洲市场上购买陈旧低劣的武器。加上各国统治集团之间陷入内部纠纷之中,没有对未来的战争进行认真准备。停火期 间,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以色列的变化。停火期满后,以色列发动进攻,转败为胜,10天内占领巴勒斯坦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5日,安理会通过“无限期停火”决议。第二次停火期间,以色列又获得欧美国家的大量军援。一些国家还派遣“志愿兵”到以色列参战。以色列军队扩充到七万九千多人。10月15日,以色列再次发动进攻。阿拉伯国家失利。12月下旬,以军一度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1949年2-7月,在美国人本奇的调停下,以色列先后同埃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签订“停火协定”,分别设立混合停战委员会。历时15个月的巴勒斯坦战争结束。以色列通过战争控制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约两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规定的要多6770平方公里。此外,约旦管辖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埃及管辖了加沙地带258平方公里土地。圣城耶路撒冷的新城区被以色列占领,旧城区由约旦控制。联合国分治计划中的阿拉伯国未能成立,7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到1950年难民增至100多万人。此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争端愈演愈烈,中东局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