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6所复工“两手抓”:疫情防控讲科学,重大项目保进度四时不节

36所复工“两手抓”:疫情防控讲科学,重大项目保进度

“终于可以上班了!”2月9日晚上,中国电科36所全资子公司浙江嘉科电子有限公司发来的一条复工通知书信息,让公司员工王璐兴奋不已。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个春节,王璐一直选择“宅在家里”,同时也在时刻关注着公司复工复产的消息。2月10日起,中央企业开始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春节无休的“急先锋”,陆续进入更多员工复工阶段。按照国资委党委统一要求,央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正全力以赴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运行。昨天一早,记者来到中电科(嘉兴)智慧产业园看到,与以往不同的是,园区运管公司的管理人员严阵以待,为复工员工进行入园前的体温测量工作,不少入驻园区的企业员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复工通知书、工作证,耐心排队等待测量体温。经过一次体温测量后,记者来到嘉科电子公司门口,这里有公司安排的专职人员对复工员工再进行一次体温测量,确保身体无异常并登记后方能放行。在嘉科电子每个楼层的入口处,记者注意到,公司安放了两种颜色的垃圾桶,红色提示:口罩、手套、消毒废弃物专用,绿色提示:厨余垃圾专用。事实上,为了做到复工复产万无一失,嘉科电子在前期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嘉科电子总经理李惺告诉记者,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公司要求每名员工在“我的嘉科”App中每天上报个人轨迹和体温,持续学习公司下发的《嘉科电子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嘉科电子疫情防控实施细则》等文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复工前一天,每名员工还收到了公司的开复工注意事项,部门经理在各自的微信群又对文件进行了解读,让员工在特殊时期如何上班出行、进出园区、进出楼层、预订工作餐等了然于胸。在嘉科电子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员工们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按照规定,大家正确佩戴口罩,并隔开一个工位就坐,确保每人间隔一米以上。李惺告诉记者,2020年是嘉科电子又一个生产大年,目前已下达生产任务将近200多项。记者了解到,截至2月12日,36所已有62%的员工复工。自复工以来,36所在确保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科研生产与管理工作,统筹调度,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做到了群防群控、稳防稳控,联防联控,全力吹响“抗疫情、保复工”的集结号。针对复工后员工的吃饭问题,36所为每名员工配发了统一采配的保温饭盒,并贴心地将个人标签贴好。用餐时间,配餐将直接送到各自单位,员工认领饭盒后按要求分散用餐。用餐结束后,餐具进行清洗消毒,再由食堂员工统一收集。“科学防控,有序复工。”36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之下,36所全所上下联动,以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全力以赴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同时承担起央企的社会责任,发挥信息领域优势,冲锋在前、拼搏不息,以大数据手段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图片由36所提供)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樊根苗 通讯员:任佳珺 摄影:王平 编辑:孙雪 责编:张国强

闯江湖

今日推荐:性价比最高实力最强的十三所工科四非大学

燕山大学燕山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学校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成为原机械工业部直属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由原机械工业部划转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00年,河北轻工业管理学校并入燕山大学。2016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学校现有9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际认同,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学校设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类别(工程博士),3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64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和16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8个学科获得B类以上评估结果,其中机械工程为A类,全国排名前1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排名前20%。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并联机器人理论与技术、流体传动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4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隶属于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我校,成为我校该专业的主体力量。1964年,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我校。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我校。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中国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我校。学校拥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3个天津市一流学科和智能轻工装备、营养健康食品等7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学、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建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现有本科专业6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学科1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学校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编有国家级精品和规划教材14部,获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4个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建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50%的学科数由第三轮的2个增加到6个,首次进入10-20%、20-30%的学科各1个。在这里,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十三五”以来,学校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战略为导向,确定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的科技工作主线,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牵头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等校企联盟4个,筹建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获得省专项建设资助1000余万元;推进校地深度融合,以服务辽宁“三市一区”为重点,创建铁岭研究院,完善营口研究院,与沈阳经济开发区中德产业园开展紧密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按照“需求服务提前,资源配置优化、校企深入融合、创新成果共享、成果转化共赢”的思路,先后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12家;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与军工企业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组建校企研究院,与海军装备研究院舰艇研究所共建实验室;推进国际深度合作,与德国德赢集团、中国华晨集团三方共建“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与德国韦格纳吉集团、中国太库科技创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中德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推进跨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建成新能源研究院和寰博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数量和转化率位于省属高校前列,获得省专项资金奖励1000余万元。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批成立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优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试验区。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学校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材工业学校并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被批准建设,并由学校代管代建。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7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基地)。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校,学校以光电为核心的特色学科在专业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和核心影响力,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光电特色学科体系,主干学科光、机、电、算、材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学科门类以工为主,覆盖工、理、文、经、管、法、艺,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3个吉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0个本科专业。科研工作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千余项,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百强省属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工程4项、二期工程6项、三期项目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8个(含覆盖),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12个(含覆盖),专业学位授权点(含领域)2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7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8个学科门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类等级(全国前2%~5%),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类等级(全国前10%~2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 学校在2018年9月ESI全球综合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62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8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6位;2018年8月,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1位;2018年8月,学校跻身“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行列,位列全球第401-500位,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6-51位。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时名为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0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优势学科,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支撑学科,生物学、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为新兴学科的特色鲜明“大有色”优势学科群。2015年以来,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含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为B+(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30%);管理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40%);2016年11月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具有10种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拥有16个授权领域。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四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设计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筑学等21个本科专业获准陕西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相继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学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机械学院和成立于1960年的陕西工业大学。北京机械学院由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北京工业管理学校和北京工业干部学校组建而成。三校的办学历史分别可追溯到成立于1945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立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52年成立的沈阳工业干部学校。北京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69年搬迁至陕西汉中,1972年迁至西安。陕西工业大学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的水利系、纺织系为主体,合并西安化工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机械专科学校等组建而成,水利系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94年,学校经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管理体制调整为中央与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学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现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5个二级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前30%;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全国前40%。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学校是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阿里巴巴、中电熊猫、长虹、海信、海尔、创维、中芯国际、厦门宏发、北信源、京东方等国内电子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国IT百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7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它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南科大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校,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南科大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科为主,兼具商科及特色人文社会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学校着力建立有利于教育公平、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和先进的全面教育体系。学校率先改革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优秀学生。学校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和特色,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采用书院制管理,目前共设立致仁、树仁、致诚、树德、致新、树礼6个书院。2017年9月在校生超过4000人,包括本科生、国际留学生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前三届毕业生中超过60%被世界名校录取,绝大多数进入博士专业学习,体现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招生自2012年开始率先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我校自主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机试25%、面试5%;上海、浙江的能力测试采用综合面试方式),高中平时学业成绩占10%(综合素质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7%),按考生“631”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革除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和“片面应试教育”等传统考试招生制度的弊端,有利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南科大录取新生,严格遵守综合评价原则,不唯高考分数。从录取结果看,新生能力测试成绩优秀,平时表现突出,高考成绩在大部分省份排名理科前2%,在多个省份排名接近理科前1%。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ShanghaiTech)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和创意与艺术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和通识教育中心。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突出“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的特色,建立了由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本科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加强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2017年,全体2016级本科生前往全国13个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体2015级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50家企业和园区开展暑期产业实践活动,近30%的大二大三本科生在学院/研究所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学校致力于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优秀学生提供充足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2017年93名本科生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耶鲁大学进行暑期课程学习和交流。2018年6月,我校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在199名本科毕业生中,约38%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已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人均收到2个以上世界知名大学的offer,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南加州大学、埃默里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5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15人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51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总毕业人数的26%。约34%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20%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约8%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暂缓毕业。

刑德

中电14所无意曝光一杀手锏,连F-22都不敢轻视,俄罗斯人一针见血

  最近,一张歼-10B装有“菊花”状发动机的试飞照火遍各大媒体。据网友爆料,歼-10B战斗机疑似换装推力矢量发动机首飞成功。然而在中国比歼-10B先进的战机比比皆是,这次中国特意将歼-10B作为矢量发动机测试平台,背后必有深意。  歼-10B相比歼-10A,很多部位都有重大改进,也成功从三代机升级为三代半战机,难能可贵的是,该战机在提升飞行速度的前提下机身重量还能大幅降低,且原有的航电系统及电子设备也一一更换。  更重要的是,日前中电科14所在一篇文章中无意曝光了歼-10B这一杀手锏。文章称,其实歼-10B早从服役起,使用的就是有源相控阵雷达,而并非外界普遍认为的无源相控阵雷达,这让该机的有效探测距离高达350公里。资料图:歼-10B  此外,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在歼10B机头部分又多了个IRST跟踪系统探头,而即便是美军F-35五代机,装的也是这款IRST探头。该探头在雷达的帮助下可以引导我方导弹精准锁定任务目标。  据俄罗斯媒体分析,中国歼-10B改进了原有的气动布局,以其现有的机动性足以和美军舰队周旋到底,且歼轰-7上搭载的对舰攻击武器可以无差别地同步到歼-10B上,甚至包括先进的反辐射导弹和反舰导弹,这些全都是美军“宙斯盾”导弹驱逐舰雷达系统的杀手。资料图:歼-10B  据悉,美军为了应对中国歼-10B,不惜从美国霍洛垃空军基地派遣拥有先进飞控系统和作战程序的T-38教练机,与F-22进行“高级别空中对抗”。  该媒体还一针见血指出,美军或许想改变F-22飞行员“天下无敌”的思想,要求他们重视中国歼-10B。  而在中国歼-20还未形成足够大的战斗力前,歼-10B仍然是中国空军一股强大的作战力量。所以战机虽“老”,依旧不可小觑。

中丁

无锡创新中心、大唐移动、中电科36所共建工业物联网安全实验室

日前,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创新中心”)、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移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电科36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和长期合作的原则,以各自优势技术、产品、市场资源为基础,共同建立“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安全联合实验室”(简称“联合实验室”)。此次合作,三方将共同研究物联网与“5G+工业互联网”场景中,在设备、控制、网络、平台、数据等方面的安全防护前沿技术,联合研发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应用系统安全防护产品,并在典型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应用系统中推动相关安全技术产品的落地应用。联合实验室以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突破和安全产品研发为工作重点,将集中在三个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工作。主要包括:物联网及“5G+工业互联网”终端安全防护技术及产品;工控网络隔离、监测和态势感知技术及产品;“边-云”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防护技术及产品。据了解,联合实验室设立在无锡创新中心,由无锡创新中心物联网安全事业部、大唐移动公司行业信息化事业部、中电科36所重点实验室的核心骨干科研人员为主。联合实验室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公安部三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等国内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安全优势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年度实验室科研攻关目标,开展项目指南发布、项目立项评审等工作,并定期组织相关学术交流。此次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将进一步加深无锡创新中心、大唐移动公司、中电科36所在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的技术合作和创新产品研发。三方将共同努力,将联合实验室打造成为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型创新研发机构,为我国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无锡创新中心,作为物联网及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创新促进平台,是国家、江苏省和无锡市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物联网产业集群的主要促进机构。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在物联网及物联网安全的优势科研力量,在物联网的密码应用、物联网终端设备安全防护、物联网安全系统构建等领域具备国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多年来,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所研发的物联网及物联网安全产品在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唐移动,是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大型高科技央企——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核心企业,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和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TD-LTE的提出者、核心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产业化的推动者和设备市场的领先者,是第五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和技术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大唐移动在“5G+工业互联网”中移动安全加密认证、制造业工控安全防护隔离和安全监测审计及管理、工业互联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工业大数据挖掘迁移及云边界的安全防护等方面具备技术、产品化优势以及项目经验积累。中电科36所,是中国电科集团的骨干成员单位。36所下辖的通信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从事通信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移动通信安全、物联网通信链路安全、专用设备的安全性防护等方面具备技术和产品化优势。

可也

华东电脑(600850.SH):三十二所持17.98%的股份拟无偿划转至中电科集团旗下公司

来源:格隆汇格隆汇9月4日丨华东电脑(600850.SH)公布,2019年9月4日,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三十二所”)通知,三十二所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电科集团”)下发的《中国电科关于无偿划转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所持上海华东电脑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份有关事项的批复》(电科资函【2019】105号)。根据《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令第36号文)等有关规定相应授权,为推动内部重组改革,中电科集团作为国家出资企业,经研究,就上市公司华东电脑国有股东所持部分股份在中电科集团内部无偿划转涉及的国有股权管理相关事项批复如下:同意将三十二所持有的华东电脑7663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7.98%)无偿划转至中电科集团全资公司中电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电科投资”)持有。此次股份无偿划转后,三十二所持有华东电脑约1.0329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4.23%,电科投资持有华东电脑7663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7.98%。公司控股股东未发生变更,仍为三十二所。公司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仍为中电科集团。

必作

正在公示!59人将拿到贵阳市第七批人才服务绿卡

12月15日,记者从贵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站获悉,经申报、初审、评审,全市第七批人才服务绿卡拟发放人选名单已确定,共59人。  据了解,贵阳市人才服务绿卡是高层次人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凭证,在贵阳市全职工作的、符合《贵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的人才,经评审通过后发放“绿卡”,持卡享受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创业资助等优待政策和便利服务。自2014年以来,贵阳市已完成6个批次的绿卡评审及发放工作,累计发放贵阳市人才服务绿卡757张。  第七批次名单现正公示。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2020年12月14日至2020年12月20日)反映,反映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同时请提供具体线索、事实依据,以便调查核实。贵阳市人社局将严格遵守纪律,对反映人的情况予以保密。  监督电话:  0851—87988558(贵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0851—87988230(中共贵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编辑 罗昌编审 王太师 何欣附:贵阳市第七批人才服务绿卡建议人选名单(共59人,排名不分先后)  1.何凤慈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教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2014年度“百人领军人才”,指导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科研工作,主持在研国家重大新型药物创制项目子课题1项,获得国家重点研究计划中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资助项目1项。  2.艾民  贵阳惠翼医学影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第四批“千人创新创业人才”,研发智能DR系统、移动DR系统、骨科DR系统三款适合市场的产品。  3.董贵山  中电科大数据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密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网络安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  4.郑刚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本科、中级工程师、高级技师,贵阳市首席技师,国家技能人才,负责完成项目24项,发表论文1篇。  5.张勇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数车组组长,本科、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  6.曹宇  贵阳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高级实验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近3年共发表20篇,其中SCI论文9篇(累计影响因子22.5),核心期刊11篇。  7.严伟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教授,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英文期刊论文8篇、中文期刊论文6篇,近5年主持省级科研项目5项、市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5项,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8.张春梅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教授,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期刊论文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4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  9.杨相波  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资源中心副总监,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部、贵州省等的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重大项目专利2项。  10.叶婷 贵阳学院教师(副教授待遇),博士研究生,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学术论文5篇,以第一作者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研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  11.刘渝 贵州凯科特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本科、高级工程师,白云区区管专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发表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9项。  12.唐寿东 中共贵阳市白云区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生、正高级讲师,白云区区管专家,全省党校系统“科研领军人才”“优秀科研工作者”,主持完成党建研究会、贵州省委党校等省市课题8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篇。  13.李术钗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教授,贵州省第四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省级项目3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主编并出版《中药炮制技术项目化实训指导》教材已有多家高职院校在使用。  14.巴良杰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9篇,申请国家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项目1项、贵州省教育厅项目1项、贵阳市科技局专项科研项目1项。  15.田琴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4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7项,以第二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1项、申请专利1项,主持省级项目6项。  16.许岚 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基础英语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2016年至今作为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2篇;2018年获得贵阳市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教师称号;2019年出版学术专著《英语中介语交际能力可教性研究》,33.2万字,拟出版专著《中国大学生中介语语用能力研究》(英文),25万字;近三年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2项。  17.陈家秀 贵阳市蔬菜技术推广站,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致力于现代农业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推广,获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2项,发表省级刊物3篇,主持实施省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1项,参与主持市级项目1项,参与完成项目1项。  18.盛作国 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近三年独立发表论文2篇、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1篇,获贵阳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赛(文科组)三等奖,主持在研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  19.刘合财 贵阳学院科技处综合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教授,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多项,多次获得省级、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4项。  20.杨菁 贵阳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组织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贵阳市创新型青年社科文艺人才,目前主持在研国家级课题1项和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并结项省部级课题2项和市厅级课题1项,独自发表论文6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  21.薛开昶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起动发电机供电系统总师,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获得航天科工集团创新型拔尖后备人才、贵州省国防工会创新能手、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奖、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一等奖。  22.刘昶 贵阳学院学报编审,博士研究生、编审,贵阳市优秀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参与其他各类项目5项。  23.王海洋 贵州汉方药业有限公司厂长助理,本科、高级工程师,获得贵阳市劳动模范、贵阳市第三批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百”层次人才等荣誉。  24.尹雨嘉 贵阳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教授,2017年入选贵州省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2018年先后被聘为“2018年‘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省级集中培训授课教师及贵州省高中优质课评委。  25.潘兴周 贵阳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副主任,本科、副研究馆员、国家二级演员,个人面向全国发行赞美贵州及贵州民族音乐元素系列歌曲50余首,负责贵州民族文化推广演出和交流,多次代表贵州省到中央电视台及各大卫视参赛并获佳奖。  26.吴俨 贵阳学院教务处教学管理科科员,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近三年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教学改革论文3篇,获得贵州省首届普通本科高校教学督导与课堂改革现场学术研讨会论文3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级、省级、厅级项目3项。  27.张进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2017年贵州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导师,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EI论文1篇、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近五年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  28.孟令帅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近三年在食品领域相关杂志发表SCI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9.848,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果蔬深加工技术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29.王宝光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技师,本科、主任技师,曾发表国家级论文3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得新技术奖3项。  30.蔡华祥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专业总师,博士研究生、单位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2019年1月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集团公司级青年创新型优秀后备人才”。  31.吴小丽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专职研究员,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著作9篇。  32.申忠琴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内科片区护士长,本科、主任护师,第27届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贵州省护理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内分泌学会第三届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副组长、贵阳市护理学会第九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2篇、省级刊物4篇。  33.梁愿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师,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工作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2篇、省级期刊4篇,主持在研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  34.刘晓芳 贵阳学院科技教育处科员,博士研究生、讲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4篇,申报实用型专利3项,发表国家级、省级期刊论文2篇,主持并参与贵州省科学技术厅项目4项。  35.李红兵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获得贵阳市心血管质量控制中心举办的心电图技能培训及竞赛三等奖,申报并获得贵州省科技厅科研课题1项。  36.邵元 贵阳学院城建学院专业技术人员,博士研究生,近三年科研成果包括EI期刊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项。  37.张攀春 贵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教授,主持各级各类项目近20项,其中省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5项。  38.白玫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行政主任,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理应激诱发抑郁的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可塑性异常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篇,其中国际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15。  39.齐财 贵州金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博士后、副研究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7篇,参编国内和国际专著4部,获得专利2项,贵州金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光学蛋白质芯片项目医学应用方向人才。  40.王天维 中共贵阳市委党校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社科课题10余项,参编专著2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SCI核心期刊4篇,获省级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41.王志亮 时代沃顿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中级工程师,近五年发表论文3篇、专利5件(授权1件,受理4件)。  42.付慧晓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师,博士研究生、副主任药师,2017年11月在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以来,作为申请人申请国家级、省级项目共6项,部分项目处于审核阶段。  43.张宇 贵阳市大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主持项目4项,2020年5月被贵阳市科技局聘为“贵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  44.虞晓红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科首席专家,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参与主持研究省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对急危重症的鉴别、诊断、救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45.王坤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发表省级以上刊物1篇、核心期刊1篇,主持省级教改课题1项。  46.王朝辉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近10项。  47.熊燕 贵阳学院科技处科员,博士研究生、讲师,主持在研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受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48.何龙 贵阳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教授,近三年参与发表SCI论文5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以第二发明人获得授权专利2项。  49.张磊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师,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近三年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通讯作者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作为主要参与者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2019年贵州省第七届人才博览会引进人才。  50.张钰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项,在2016年全省百名“优秀医生”推荐宣传活动中,被命名为“优秀医生、医坛领袖”。  51.孙健 贵阳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持科技厅《北斗与GPS导航系统融合定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基于北斗与WIFI的社区物流车控制器》等相关专利4项。  52.张猷猷 贵州京师城投智慧教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博士后,出版书籍4部、独自发表期刊论文11篇、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3篇。  53.张喻华 贵州京师城投智慧教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硕士研究生、高级项目管理师,申请专利1项、所带项目入选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主持多项教育软件产品的设计研发。  54.徐松 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一种漂浮式潮流发电装置”专利第一发明人。  55.忽浩杰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主持贵阳市科技局科研立项1项。  56.刘刚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组长,博士研究生,2019年6月博士毕业后由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从吉林引进到贵阳。  57.李金翔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山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实验室组长,博士研究生,参与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贵州省公路地质灾害智能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58.刘开举 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村金融部主管,硕士研究生、大数据高级工程师,近五年负责市级单位技术攻关项目2项,其中“农村金融业务交易系统和业务管理平台”项目荣获贵阳银行2017年创新奖一等奖,2020年贵阳银行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59.陈文奎 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技术主管,硕士研究生、副高级工程师,自2007年以来先后获得发明专利7项。

本垒打

中电28所走进赛孚城国际应急安全中心记

根据“安全生产月”活动计划,中电28所近期组织开展了两期安全应急体验性培训活动,全所各单位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物资处立体仓库管理人员、配送组人员,基本建设管理处项目经理,后勤管理处高低压电工、司炉作业人员、小型建设项目经理、班组长,装备制造中心生产车间安全员、一线作业班组长、部分研究部兼职安全员等共计100人参加了培训。开展此次应急培训的国际应急安全中心,结合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景设置了多种应急场景,模拟了数十种安全隐患,通过宣、教、体、培、练等方式,带领员工亲身体验和实践了各种形式的应急逃生之旅。在地震体验屋,找好“三角区”安全位置,在4级-8级地震震感中学会保护自己的头部、胸腔等重要部位;在结绳柱上掌握八字结、牛尾结、软梯结、半身安全带、全身安全带打结方法后,从4.5m高台拉绳缓降,体验高楼火灾逃生方法;车辆溺水后,学会用安全锤砸窗、用头枕撬窗等方式逃生;乘坐地铁出现火灾后,从车头或车尾快速有序进入地铁隧道,在隧道内弯腰捂鼻扶墙逃出;面对A、B、C、D、E、F类不同的火灾,快速在二氧化碳、干粉、清水、泡沫灭火器中选择最合适的进行扑灭;触摸模拟触电仪,体验0.5-8.2毫安不同电流经过身体的感觉;了解跨步电压发生的原理和触电时的自救方法;乘坐垂直观光电梯,从36层急坠的情况下,快速按下所有楼层按钮、脚尖踮起扶好把手下蹲、报警求救;进行灭火实训,用灭火器扑灭火盆火、假人火、流淌火……此次培训体验活动,大家身临其境地学到了安全应急知识,掌握了不同类型的应急技能,也体会到了无论在科研生产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持有安全意识和素养,做好风险辨识和管控,掌握应急知识和技能,切实学好“安全”这门课。

聚则为生

上海电力大学联合全国36所高校18家知名环保企业实现“校-企-协云端实习”线上教学

未来网高校频道8月13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时鹏辉)在疫情防控情况下,如何开展实习教学和暑期社会实践?上海市环境与生态IV类高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团队组织了“云端实习”,此次“云端实习”由同济大学和国际水协会牵头,上海电力大学主要参与,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36所高校环境学科,以及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中电环保股份公司、苏伊士环境集团等18家知名环保企业,建立校内外导师团队,开展“校-企-协云端实习”线上教学,合力为全国环境学子呈现精彩纷呈的实习实践课程。学校环化学院环境系主任时鹏辉副教授牵头实施了本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云端实习”工作,并牵头撰写了实习指导手册。此次“云端实习”从7月5日至8月10日,跨度2个月。共计举办了十五场系列讲座,通过中国大学MOOC、Zoom会议、腾讯会议及B站等多家平台进行直播,总参与本次实习学生数达到1800名,累积参加1万人次,其中B站累计观看人气达11万人,受到了全国环境学科多所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云端实习”的课程资源及教学形式是在传统讲座的基础上,增加视频教学资源、案例教学资源与图片展示等教学资源,编制了《云端实习指导书》;教学内容涉及生态环境与环境管理类、水源地保护与自来水厂类、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类、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类、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参观实习、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类及环保组织发展类等七大类内容,此外还融入了行业发展趋势与实习就业信息等。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现场直播连线、学生在线提问、优秀作业分享、即时有奖答题、在线考查答题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与互动形式;在考核方式上设计每次讲座线上考查结合优秀实习报告评选,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云端实习课程”认证。“通过上述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考核方式的设计,确保在线实习‘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知识有巩固、质量有保障’,实现云端实习教学线上线下的同质等效。”上海电力大学承办了7月18日进行的“化工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云端实习”,主讲嘉宾是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袁劲梅,是学校1991届工业化学专业校友。袁劲梅总工程师介绍了中盐昆山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纯碱项目的污水处理站及回用水站的处理技术,同时紧扣国家资源节约政策和环境治理及应用技术的发展,介绍用于预处理、浓缩、污泥干化耦合发电、智慧工厂等几种污水回用过程中运用的新技术,最后袁劲梅分享了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个人的思考和观点。袁总还和听众就化工废水回用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针对已举办的“云端实习”讲座,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每一讲参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参与情况进行记录与反馈。活动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来自山东大学的包南老师形容该活动为“及时雨”和“雪中炭”,他说:“在这个特殊年份,‘云端实习’这种新形式的实习方式令人眼前一亮,是对学生无法现场实习绝好的补救。”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表示通过“云端实习”获得了前沿理论知识(86%)、工程知识和能力(82%)、增加了对社会和市场了解(69%)等多方面的提高,多位同学还希望能多开设类似云端实习的课程。来自上海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17092班陈澳认为该活动是“望远镜”和“强心针”,他说:“通过‘云端实习’,我近距离了解了各类水的处理工艺以及实际过程中各种工艺会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还认识到了智能化水厂这个在专业学习中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了解到了很多国际上的环保组织,大大拓宽了我对本专业行业的就业和发展视野,增强了我将来投身于环保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据悉,“云端实习”系列讲座学习结束后,全程参与学生将通过认证获得“云端实习”结业证书,还有机会参加“我的绿水青山”优秀实习报告大赛等活动。“云端实习”课程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环境学科难于现场开展的问题,满足了低年级同学暑期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以及高年级同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需求,成功实现了环境学科‘跨城跨校’的在线学习与合作,很有意义。

两容颜适

36所复工“两手抓”:疫情防控讲科学,重大项目保进度

“终于可以上班了!”2月9日晚上,中国电科36所全资子公司浙江嘉科电子有限公司发来的一条复工通知书信息,让公司员工王璐兴奋不已。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个春节,王璐一直选择“宅在家里”,同时也在时刻关注着公司复工复产的消息。2月10日起,中央企业开始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春节无休的“急先锋”,陆续进入更多员工复工阶段。按照国资委党委统一要求,央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正全力以赴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运行。昨天一早,记者来到中电科(嘉兴)智慧产业园看到,与以往不同的是,园区运管公司的管理人员严阵以待,为复工员工进行入园前的体温测量工作,不少入驻园区的企业员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复工通知书、工作证,耐心排队等待测量体温。经过一次体温测量后,记者来到嘉科电子公司门口,这里有公司安排的专职人员对复工员工再进行一次体温测量,确保身体无异常并登记后方能放行。在嘉科电子每个楼层的入口处,记者注意到,公司安放了两种颜色的垃圾桶,红色提示:口罩、手套、消毒废弃物专用,绿色提示:厨余垃圾专用。事实上,为了做到复工复产万无一失,嘉科电子在前期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嘉科电子总经理李惺告诉记者,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公司要求每名员工在“我的嘉科”App中每天上报个人轨迹和体温,持续学习公司下发的《嘉科电子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嘉科电子疫情防控实施细则》等文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复工前一天,每名员工还收到了公司的开复工注意事项,部门经理在各自的微信群又对文件进行了解读,让员工在特殊时期如何上班出行、进出园区、进出楼层、预订工作餐等了然于胸。在嘉科电子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员工们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按照规定,大家正确佩戴口罩,并隔开一个工位就坐,确保每人间隔一米以上。李惺告诉记者,2020年是嘉科电子又一个生产大年,目前已下达生产任务将近200多项。记者了解到,截至2月12日,36所已有62%的员工复工。自复工以来,36所在确保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开展科研生产与管理工作,统筹调度,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做到了群防群控、稳防稳控,联防联控,全力吹响“抗疫情、保复工”的集结号。针对复工后员工的吃饭问题,36所为每名员工配发了统一采配的保温饭盒,并贴心地将个人标签贴好。用餐时间,配餐将直接送到各自单位,员工认领饭盒后按要求分散用餐。用餐结束后,餐具进行清洗消毒,再由食堂员工统一收集。“科学防控,有序复工。”36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之下,36所全所上下联动,以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全力以赴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同时承担起央企的社会责任,发挥信息领域优势,冲锋在前、拼搏不息,以大数据手段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图片由36所提供)来源:读嘉新闻 文字记者:樊根苗 通讯员:任佳珺 摄影:王平 编辑:孙雪 责编:张国强

梦中情

今日推荐:性价比最高实力最强的十三所工科四非大学

燕山大学燕山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学校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及相关专业成建制迁至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成为原机械工业部直属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1998年,由原机械工业部划转到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00年,河北轻工业管理学校并入燕山大学。2016年,作为教育部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支撑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学校现有9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国际认同,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学校设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类别(工程博士),3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64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和16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8个学科获得B类以上评估结果,其中机械工程为A类,全国排名前1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排名前20%。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并联机器人理论与技术、流体传动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天津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位于渤海之滨、海河之畔,是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以工为主,工、理、文、农、医、经、管、法、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为河北轻工业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4所轻工类本科院校之一,隶属于原中国轻工业部。1959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的主要师资和实验室设备调入我校,成为我校该专业的主体力量。1964年,在轻工业部对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中,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发酵工学专业、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塑料成型加工专业先后调入我校。1968年,学校更名为天津轻工业学院。1971年,天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全部调入我校。1972年,原北京轻工业学院盐化专业和享有"盐业黄埔"之美誉的中国轻工业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合并后划归我校。学校拥有“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3个天津市一流学科和智能轻工装备、营养健康食品等7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农学、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建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 现有本科专业6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学科1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学校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计划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编有国家级精品和规划教材14部,获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4个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流学科(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建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50%的学科数由第三轮的2个增加到6个,首次进入10-20%、20-30%的学科各1个。在这里,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十三五”以来,学校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战略为导向,确定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的科技工作主线,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牵头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等校企联盟4个,筹建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得到省政府充分肯定,获得省专项建设资助1000余万元;推进校地深度融合,以服务辽宁“三市一区”为重点,创建铁岭研究院,完善营口研究院,与沈阳经济开发区中德产业园开展紧密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按照“需求服务提前,资源配置优化、校企深入融合、创新成果共享、成果转化共赢”的思路,先后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院12家;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与军工企业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组建校企研究院,与海军装备研究院舰艇研究所共建实验室;推进国际深度合作,与德国德赢集团、中国华晨集团三方共建“中德汽车轻量化技术工程中心”,与德国韦格纳吉集团、中国太库科技创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中德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推进跨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建成新能源研究院和寰博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数量和转化率位于省属高校前列,获得省专项资金奖励1000余万元。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批成立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优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试验区。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是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学校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先生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机械委、机电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0年,长春建材工业学校并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7年,吉林省电信培训中心并入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被批准建设,并由学校代管代建。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7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基地)。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校,学校以光电为核心的特色学科在专业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和核心影响力,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光电特色学科体系,主干学科光、机、电、算、材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学科门类以工为主,覆盖工、理、文、经、管、法、艺,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3个吉林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0个本科专业。科研工作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千余项,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项目。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百强省属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工程4项、二期工程6项、三期项目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8个(含覆盖),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12个(含覆盖),专业学位授权点(含领域)2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7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8个学科门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类等级(全国前2%~5%),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类等级(全国前10%~2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 学校在2018年9月ESI全球综合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62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8年9月,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6位;2018年8月,自然指数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1位;2018年8月,学校跻身“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行列,位列全球第401-500位,并列中国大陆高校第36-51位。昆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时名为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0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优势学科,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支撑学科,生物学、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为新兴学科的特色鲜明“大有色”优势学科群。2015年以来,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含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陕西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学校是国务院批准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为B+(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30%);管理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40%);2016年11月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5个;具有10种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拥有16个授权领域。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四个专业为五年学制,其它本科专业均为四年制。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环境设计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筑学等21个本科专业获准陕西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相继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学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机械学院和成立于1960年的陕西工业大学。北京机械学院由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北京工业管理学校和北京工业干部学校组建而成。三校的办学历史分别可追溯到成立于1945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立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52年成立的沈阳工业干部学校。北京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69年搬迁至陕西汉中,1972年迁至西安。陕西工业大学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的水利系、纺织系为主体,合并西安化工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机械专科学校等组建而成,水利系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94年,学校经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管理体制调整为中央与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学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现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5个二级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前30%;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全国前40%。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学校是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优秀人才,众多校友成为阿里巴巴、中电熊猫、长虹、海信、海尔、创维、中芯国际、厦门宏发、北信源、京东方等国内电子企业的领军人物,据统计全国IT百强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掌门人为我校校友。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7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南方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它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南科大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校,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南科大借鉴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以理、工、医科为主,兼具商科及特色人文社会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办学,在一系列新的学科方向上开展研究,使学校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源泉。学校着力建立有利于教育公平、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和先进的全面教育体系。学校率先改革招生制度,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优秀学生。学校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和特色,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采用书院制管理,目前共设立致仁、树仁、致诚、树德、致新、树礼6个书院。2017年9月在校生超过4000人,包括本科生、国际留学生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前三届毕业生中超过60%被世界名校录取,绝大多数进入博士专业学习,体现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招生自2012年开始率先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即高考成绩占60%,我校自主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机试25%、面试5%;上海、浙江的能力测试采用综合面试方式),高中平时学业成绩占10%(综合素质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7%),按考生“631”综合成绩从高到低录取。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革除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和“片面应试教育”等传统考试招生制度的弊端,有利于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南科大录取新生,严格遵守综合评价原则,不唯高考分数。从录取结果看,新生能力测试成绩优秀,平时表现突出,高考成绩在大部分省份排名理科前2%,在多个省份排名接近理科前1%。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ShanghaiTech)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和创意与艺术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和通识教育中心。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突出“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的特色,建立了由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本科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标准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加强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2017年,全体2016级本科生前往全国13个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体2015级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50家企业和园区开展暑期产业实践活动,近30%的大二大三本科生在学院/研究所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学校致力于构建国际化的学习环境,为优秀学生提供充足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2017年93名本科生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耶鲁大学进行暑期课程学习和交流。2018年6月,我校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在199名本科毕业生中,约38%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已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人均收到2个以上世界知名大学的offer,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南加州大学、埃默里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5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15人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51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总毕业人数的26%。约34%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20%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约8%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暂缓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