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向上好青年”!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重大改革举措:【一】、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研究生教育会议。中国传媒大学将从招生、培养体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二】、 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复试增加材料评议环节1、初试改革:改革初试自命题题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2、复试流程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3、学硕和专硕分别考察: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4、改革艺术硕士选拔模式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三】、导师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吹响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再到导师管理制度,相信很快其他高校也会陆续有改革的消息。【四】、研究生扩招热:2020年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100万扩招比例达143%!不少高校也纷纷推出最新招生改革:此次改革对于考研人来说是一个重大好消息,也将是一个考上研究生的机遇,抓住读研的新好时代!目前中传考试大纲还未公布,如有出台会及时解读,欢迎持续关注,或私聊有关中传考研的问题。我是“向上好青年”
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复试增加材料评议环节1、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旨在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和一贯表现的考查,突出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2、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改革艺术硕士选拔模式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充分体现艺术硕士人才选拔的独特性。通过强化初试、材料评议、复试的考核重点,即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从招生源头解决艺术硕士培养中的痛点问题。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学校对硕士生文献阅读也作出了规定。规定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并将参加相关考核。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同样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取消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三导师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学校校长廖祥忠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学校在暑假期间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既是及时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领会,又是全面部署和落实,意义重大。廖校长指出,本次改革以培养单位为核心,以导师为主体,以“破五唯”为着眼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紧紧扭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各环节改革举措,优化生源选拔机制,加强培养环节管理,压实导师责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改革破解研究生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积弊和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强痛点以及学用脱节断点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标准、符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廖校长最后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吹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奋进的号角,必将迎来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奋进姿态,付出更多更大努力,让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见效,写好中传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新篇章。
01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改革备考中途考纲修改,这是考研人最怕遇到的问题。而作为备战中传的同学来说,恐怕已经见怪不怪了吧。20考研就在改革,很多中传考生都是最后几个月换更换新的参考书,但是今年的情况似乎更加特殊。近日,中传突然发布了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无论是考试形式还是备考内容都有重大改革。简单来说,是两方面内容:1.初试考试形式和内容有重大变化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其中主题写作也就是150分钟内要写一篇2000-3000字的论文;人文社会基础考文学、文明史、哲学、媒介和社会四个部分,主客观题都有。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可以看出题目更加灵活开放,考察内容也更加多元。但是对于考生而言,复习没有方向,题型无法把握,论文更是烧脑,自然不再是考背诵就能应付了。对于今年考研中传的同学来说,只有一句祝你平安了(手动狗头)。2.复试占比更高,考察更加严格和实质化达到国家线即可进复试,必然有大量考生进入复试,同时也有极大复试被刷的可能,初试嫣然真的只是一个资格考试了,复试的重要性变得极其重要。这里的材料评议环节更是让很多考生头疼,大部分考研生没有过人的成绩,更难谈得科研能力,在当下教育现状面前,符合这些条件的同学大多已经保研,这种综合评定也有可能间接强化本科出身在复试中的隐形占比。02中传改革是否预示其他学校也会改革对于不是备考中传的考生,或许也在担忧,是否自己报考的学校也会进行类似于这样的改革。说到这,不得不联系到不久前大大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批示了。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之后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又进一步释放了加强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创新的讯息。可见,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必然要进行的,其实这么多年也一直在进行,但是毋庸置疑近几年是改革的关口和风头。03大势所趋,但要具体分析,冷静应对但是正如很多考生抱怨的那样,改革可以渐进,不喜欢激进。个人认为今年的形势下,大部分学校不会像中传一样来得这么突然且彻底,但是一定会陆续释放出更多的改革信息。加重复试的考察是一直的方向,今年也是如此,可能很多学校都有采取类似加大复试考察力度的举措。再一个考试内容的改革也是要具体专业具体对待的,文理工有所不同,但是文科类的专业课特别是传媒类的专业,往后的改革方向大概率是类似中传的。总之,改革是大势所趋,中传第一口是螃蟹对于文科类专业具有参照意义,文理工改革自有不同,复试重要性会持续加大。改革会有过渡期,但是不会太长,已经在路上。最后,还想和还未准备考研或者即将就读大学的同学谈一谈,从中传的考研改革来看,有一种研究生教育倒逼本科教育改革的意思,其实还是和之前一样提倡的提升本科质量,提倡综合发展,提倡广泛阅读等是一样的理念。现在的考察标准,越来越淡化初试的分数,初心自然是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不要再指望着大学不好好学,通过考研来改变所谓的命运。再一个,越是社会浮躁,越是要能沉淀下来;信息越是碎片化,咱们越是要静下心来读书。以上,共勉~
相信同学们前几天都看到了中传考研改革的新闻,不得不说变化真的很大!随后官方公布了中传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从最新的考试大纲看,中传2021年硕士研究生进行一次大改革,从原来的各个学科考各个学科的专业课变成公共管理、法学门类、艺术学门类、文学门类科目三考主题写作,科目四考应用基础。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目四也为人文社科基础。不少同学一脸懵啊,更有跨考生直呼今年距离上岸又要无望了,辽小都想说知己知彼才能够更好地去复习备考,先别放弃!我们还需仔细的分析~既然改革了那么这主题写作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先看下中传官方给出主题写作考试要求:从考试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这大概就是要求你现场写一篇论文……从案例到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可以说考察的更加全面了!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人文社科基础的考试要求和内容:我们通过官网发布的信息能够看出人文社科基础的考察内容,分为文学、文明史、哲学和媒介社会,不过好在给了推荐参考书目,至少同学们不会漫无目的满世界找书找知识点。虽然很多同学都觉得难度加大了,但是不得不说中传破了维分数论,这些都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必定要走的一步,中传可能只是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一个开头,各位同学们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加油!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于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此次会议规格之高、意义之重要,将直接决定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向。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重大改革举措:中国传媒大学启动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的研究生教育会议宣布,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传媒大学将从招生、培养体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各项改革举措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高度契合,在我校乃至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表示。一、博士招生与培养全面“申请-考核制”,学制延长为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就在今天(8月5日),中国传媒大学公布了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已明确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初试、复试三个环节,同时,设置优质生源直接进入复试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大纲部分截图)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方面,将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其中笔试时间为1天。文献考试将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共有3次考试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同时,中国传媒大学还将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二、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举措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复试增加材料评议环节1、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旨在加强对考生既往学业和一贯表现的考查,突出对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2、加强和完善复试考核环节,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改革艺术硕士选拔模式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充分体现艺术硕士人才选拔的独特性。通过强化初试、材料评议、复试的考核重点,即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既具备良好的专业功底,又有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从招生源头解决艺术硕士培养中的痛点问题。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针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学校对硕士生文献阅读也作出了规定。规定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并将参加相关考核。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同样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取消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更重要的是,学校还取消了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此外,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三、导师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学校校长廖祥忠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学校在暑假期间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既是及时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领会,又是全面部署和落实,意义重大。廖校长指出,本次改革以培养单位为核心,以导师为主体,以“破五唯”为着眼点,以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紧紧扭住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各环节改革举措,优化生源选拔机制,加强培养环节管理,压实导师责任,强化教育质量监控,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通过改革破解研究生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积弊和研究生学术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强痛点以及学用脱节断点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标准、符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廖校长最后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吹响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奋进的号角,必将迎来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我们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奋进姿态,付出更多更大努力,让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见效,写好中传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新篇章。对于中传硕士招生部分的改革,你有怎样的看法呢?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吹响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号角,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再到导师管理制度,相信很快其他高校也会陆续有改革的消息。
8月21日,又一高校拟对33名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生作出退学处理。研究生培养改革刻不容缓。近期,中国传媒大学率先作出调整,推动包括培养体系、学位工作、课程体系等研究生教育系列改革举措,并制定了严格的淘汰机制。来看看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教授是如何说的。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于7月29日在京召开,对我国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贯彻会议精神,中国传媒大学启动了学校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改革工作,以全面提升全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近期,麦可思研究有幸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教授,请他详细介绍了该校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学位工作、课程体系以及培养质量衡量标准等环节的改革措施。年限改变 让培养周期更加合理从中国传媒大学公布的研究生改革措施来看,研究生学制变化引人注目。从2021级开始,该校博士研究生学制将从3年增加为4年,最长有效年限从8年减少到6年。另外,学校将专业硕士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年限为4年。“学制变化并非学校心血来潮之举,而是缜密思考和多方调研后的慎重决定。”任孟山教授说道。他指出,近年来国家愈加关注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传递了对博士生培养的相关要求。研究生学制变化是中国传媒大学落实国家政策和会议精神的一项具体措施。事实上,该校在2019年年底对全校硕博导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导师们对研究生培养的意见和看法,“每位教师都提出了中肯意见,其中,博士研究生的学制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普遍发现三年的时间对于博士生培养比较仓促,延长年限得到了广泛共识。” 任孟山教授分享道。此外,学校还调研了国内36所A类高校研究生培养现状,“我们发现,其中22所高校的博士生培养学制都是4年。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国外大学研究生培养情况。应该说,对于博士生培养,4年是国内外比较常见且正常的学制。”从中国传媒大学实际培养情况来看,大多数博士生能够在4至5年间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这(学制年限)一增一减加强了在校培养阶段的作用,同时避免了过长的学习年限减弱学生学术劲头与热情的弊端。”任孟山教授总结说。文献阅读 夯实研究生培养基础除了“大刀阔斧”调整学制年限外,中国传媒大学还创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以及对应的检测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引入了严格的淘汰机制。※阅读筑基“学校在过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通过开题答辩后,发现论文写作困难很大,导致最终论文主题改动较大甚至无法完成只能换题的情况。”任孟山教授表示,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标尺,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文献积累量不够,学术基础不够扎实。新设立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对所有研究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博士生的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50种;学硕生的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30种;专硕生的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至少有20种。任孟山教授进一步介绍,“基本文献分为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两大类。基础文献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一级学科(或门类)相关,专业文献则细化到学生所学专业和二级学科领域。”学校冀望这一制度为学生后续进入学位论文环节储备足够的学术文献阅读量,同时确保学生知识面不会过于偏离一级学科而丢失学科意识。※考试把关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将从2020级研究生开始实施,与之对应的,学校制定了该制度的检验方法: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基本文献考试。这两项考试制度名虽不同,实质类似,主要考查学生对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前沿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培养单位具体实施,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为期1天半(笔试为1天),硕士基本文献考试为期1天(笔试为半天)。任孟山教授表示,这项创新的检验制度具有“前置”和“淘汰”两大特征。“前置”即学生需要在学位论文开题前进行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才能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淘汰”则体现在“学生有3次考试机会,如果3次均不及格,学校会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课程改革 重视学术写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淘汰机制,严格把控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中国传媒大学对学生发表论文的要求“网开一面”,摒弃了硕士生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规定。对此,任孟山教授解释道,“实事求是地讲,发表学术论文对不少硕士生来讲难度太大,作为硬性指标不太合理。但取消不代表不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从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来看,学校的改革恰恰体现了对研究生写作能力的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从政治和英语变为政治和学术写作,学校专门增加了写作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学校将公共外语课改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作为学位课,“学生会阅读更多专业相关的外语文献,相比公共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能力与专业学科更紧密,更利于学生今后在专业层面的交流和应用。”此外,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是以博导组的形式进行培养的,此次改革新增了博导组课程, “让博导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把自己学术研究的经验、体悟和心得分享给博士生。特别是一些在国外获得博士甚至在国内外获得双博士学位但尚未担任责任博导的年轻教师,他们的经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研究思路。”任孟山教授说道。该课程由博导组共同授课,每人负责讲授若干学时。另外,学校针对博士生还新增了2至3门专业基础课,按照一级学科(艺术学按门类)开设,所有属于该学科的博士生都要修读,“这些课程的开设思路与文献阅读类似,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科意识。”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将论文写作课纳入了学位课程类,构建了以史、论、法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学校把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课程同等看待。如果有学院或培养单位开设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学生修习该课程,可以算作学位学分,也能作为公共课程学分进行计算。相比博士生和学硕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偏向实践能力。经过调研,包括梳理研究生院不同专业专硕培养方案等,学校发现各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差别较大。从社会需求来看,专硕学生很少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更多是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专硕课程的改革方向,学校的总体原则是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升实践课程比例,增加案例式教学课程和创作教学课程。“当然,学校对专硕课程改革没有‘一刀切’,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最终决定提升的比例和具体做法。”任孟山教授说道。结语除本文所述外,中国传媒大学对招生、导师评聘、质量监控以及学科与专业设置等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也作出了重大改革,高度契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该校在新时代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之路会如何行进并取得怎样的成效,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传媒大学今年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这对很多今年准备报考中传的同学来说,真的是太猝不及防了。有的同学被这次改革硬生生整成了跨考生,表示非常心塞。中传这次改革整体的方向是好的,是为了培养更有能力的人才,改变过去唯分数论的选拔制度,选拔出一批真正对学术有研究兴趣、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考生。从入门环节增加难度,这或许是未来考研改革的一大趋势,留下坐得住砧板、愿意在学术研究下苦功夫的学生,筛下去一批混学分、水学历的考生。接下来一起来看一下改革的具体内容。一、初试课程内容有变化在初试中设置主题写作,考察考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足以看出中传十分重视考生的基础功力,往年复试考察的写作今年直接放在初试中考,就是为了在第一环节选拔最合适的人。二、过国家线就可进复试这是这次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点之一。虽然中传并不属于34所自主划线的学校,但因为学校专业强、人气高、口碑好,历年最终进入复试的分数都远高于国家线的标准。而今年的招生政策则是大大降低了进入复试的门槛——只要过国家线,都可以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听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好消息,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复试分数门槛的降低,必将导致进入复试环节的人数大大增加。在招生人数不发生大改变的前提下,复试考察将变得更为严苛。打个比方,过去50位同学进入复试,最终筛选出10人,淘汰掉40名同学;那么今年则有可能是100位同学进入复试,最终淘汰掉90名同学。三、增加复试材料评议环节复试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因而,本科的成绩在复试中也将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个环节需要考生提交本科专业成绩材料。学校放宽了对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的要求——只要达到了国家线即可;但同时加强了对过往成绩、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考察——要求你们专业足够优秀。来来来,划重点了啊——本科成绩不好的同学在这一轮有可能会被刷掉!学校不仅要看本科成绩,还将综合考察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提醒大家的是注意随时关注政策信息,像考试大纲、招生简章等政策信息,大家要紧密关注。虽说考试大纲一般变动不大,但偶尔还是会有考试科目调整、参考书目范围改变、招生计划变动的情况发生。这类信息都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大家要及时关注。大家也不用过于紧张,愿大家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注:内容来源网络
近日,中传宣传了一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简单来说,招招“致命”。通过小编的仔细追溯,我们发现,中传的这次改革并非改变招生制度这么简单,也不仅中传这一家高校会改革。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2020年对于研究生招生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3月,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其中专硕近年来以更大的加速度扩招。随即,各高校纷纷扩招,喜从天降!例如中央民族大学新传专硕扩招39人,安徽大学新传专硕扩招20人,浙江传媒学院更是直接新传专硕扩招77人,扩招比例63.93%。扩招之后是否意味着研究生学历贬值?紧接着国家又发布了相关政策。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名字啥的记不住没关系,记住核心内容就好了)。这份《方案》后来也成为各高校研究生招考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简单来说,这份《方案》重点指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也就是说,以后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独考核分数或者论文分数,而是可能采取的一种“综合评价”,还可能探索新的“增值评价”。如果你没懂这些内容关系,后续国家又出新会议。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这是一场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会议。不少高校的校长都提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畅想,大部分高校校长对本校重点学科提出改革方向。其中对于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绝大部分的校长所提出的理念是往“综合”、“公平”这两个方面发展。“公平”这个很好理解,研究生招考制度也是一直奉行“公平”录取。而对于“综合”这场会议其实并没有给出更加具体的信息。在会议结束不久后,安徽省、江苏省、中国传媒大学直接给出更为具体的方向。江苏省:重点扩招专硕7月14日,江苏省在公告直接指出,统一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生均拨款标准(这意味着专硕将被越发重点,想想专硕自出现之初至此,到现在甚至可能超越学硕地位,真的是很不容易)。着力优化结构布局,通过集中新增、动态调整,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点规模,目前全省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研究生比例为5:5,2020年将达到6:4(敲重点:江苏省专硕要扩招)。着力推动责任落实,与34所任务高校签订40项任务书,细化分解改革任务,推动各任务高校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案例教学、打造“双师型”导师队伍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敲重点:已经签约,意味着今年将全面推进改革)安徽: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的招录方式安徽省教育厅就曾发布公开信息《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内容就包含深化研究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等相关内容。该意见中直接提出“安徽省将探索建立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新方式。很可能,安徽省高校将会在研究生考试采取“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的招录方式。专业能力这一点和以往的研究生考试类似,重点在于考察专业方面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观察。但是能力素质这部分内容范围就很广泛。例如在新传学科,能力素质更多包含人文素养。这其中的深意就不得已而知。或许就会像中传改革。中传:复试线即国家线 增加文史哲考察总的来说,这次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考的改革非常彻底。两套试卷从以往复杂的学科内容“简化”成了学术论文写作和文史哲,前者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后者考察能力素质。重点在于破除唯分数论,复试阶段对学生的个人材料背景进行量化考核。据中传招生办负责人透露,这种改革方式也并不是歧视“双非院校”,这种招考方式聚焦于人本身,而非出身,旨在挖掘人才,打造复合型人才。那么是否意味着初试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初试成绩高还是有好处的。在中传新方案中,是否能够进入最终的复试考核环节,是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初试成绩是享有一定话语权。考生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看到此,相信大家已经得出了结论:初试成绩依旧很重要,文史哲在初试中很重要,材料审核在复试中重要,学术写作在所有招考环节中最重要。距离考研还有130天,4个月。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提高学术能力、迅速培养自己的文史哲能力素养呢?基于此,爱传播团队连熬几个通宵,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中传急救包”和“中传新传考研定向班”。申请材料导航课中传教改中明确提出——要破除“唯分数”论,增加材料平移环节,初试达到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流程。材料积累非一日之功,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针对性的开始准备申请材料。本门课由保送至清华大学的逸花学姐传授。写作课所有的写作活动,无外乎两点——写作的技术与规范和写作的语料与应用。写作的技术,我们找到了武汉大学写作学方向博士福老师。众所周知,全国首个也是目前仅有的写作学博士点就在武大,它们是国内研究写作最顶尖的团队,我们希望通过福老师的讲授,把写作这门手艺最规范、最通透的原理传授给大家。写作的语料,由爱传播9位新传博士讲师领衔,他们擅长不同的学科话题,博士团成员累计发表了超过50篇核心期刊论文,有丰富的论文写作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我们将结合历年保研、考研、考博真题,精选7类命题思路和15个热点话题,解析话题的操作路径,示范写作的套路。主题写作的技法与规范01课程内容为:论述写作的应用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考研、保研、考博真题,并且会结合热门考试话题。遵循“一个小时、一类小论文主题应对、一篇论文示例与拆解、一个标准的写作示范”理念。媒介与社会专题课(中传特供·偏向学硕)这门课主要应对考纲两块内容:第一块是中传考纲中的文明史部分,事实上中传的考查历史上,也出现了多次关于媒介与文明的话题;第二块是考纲的媒介与社会中,明确指出 “考查考生对媒介社会学分析事业,以及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度关系互动的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门课主要由3位硕博阶段均在进行媒介研究的博士老师讲授,他们3位同时也是师从国内媒介研究的顶尖学者。哲学课哲学课由有过多年哲学考研辅导经验、来自顶尖985院校哲学博士的王老师负责。课程主要目的为:展示哲学思维特点;梳理哲学史脉络;介绍东西方重要哲学流派哲学理论基本观点;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哲学考试中可能存在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内容按照张世英《哲学导论》里的四个内容区块划分本体论与认识论 、审美观、伦理观、历史观每一区块内容为两课时。一课时为该区块内西方哲学的内容;一课时为该区块内中国哲学的内容,重点突出哲学导论里涉及的哲学思想与流派 辅助学生进行理解与记忆。课程内容:文学课本课程为8—10个课时,主要通过梳理先秦至1949年的文学史进程来对中国文学进行整体把握。学生通过学习文学史及阅读经典文本,了解不同时代所涌现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潮及文学流派等,熟悉一定的经典作家和作品,包括背诵部分名篇,以此提高阅读、鉴赏和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由多年有过文学专业考研辅导的秦秦老师负责。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共设置为10个课时,主要根据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第二版),时间上贯通古今,空间上跨越各文明界限,探究从古代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学习各文明的主要特征、重大成就。基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上,把握各文明自身的演进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冲突。主讲人为“小红书”平台万粉学习博主尹老师。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课程针对中传申请材料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内容之一——学术成果准备、研究设计的该如何进行?作为每年中传复试盘问和初试材料审核的核心,我们该如何从现在开始,就建立研究意识和打好研究基础。这是这门课的目的所在。讲师介绍福老师:武汉大学写作学方向博士(一年全国仅招2人)。曾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学院圣约瑟夫高中任教,研究方向:写作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王老师:国内顶尖985院校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德国古典哲学、宗教学,有过多年哲学考研辅导经验。擅长哲学史的脉络梳理和哲学学习方法总结。秦秦老师:武汉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曾担任武汉大学《文·言》学术杂志副主编,有过多年考研辅导经历,擅长把握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考查重点。尹老师:湖师大历史学硕士,历史课授课经验丰富的中学老师,擅长历史科目的应试指导。同时,还是小红书的万粉学习博主,擅于归纳总结学习和记忆的方法。逸花学姐:保研至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保研中拿到清华、北大、中传、武大、川大五所高校的入营offer,并同时获得清华、北大、武大等多所顶尖新传高校的录取offer。读研申请材料中涵盖的中英文个人陈述、中英文个人简历、专家推荐信、科研设想以及作品成果集等材料。具有系统全面的备考,熟悉高校招办材料审核的标准规则针对清北的申请,其参与对接的6封专家推荐信兼顾权威度与细节性,个人陈述与简历的逻辑呈现和专业表达,成功获得清北最终录取资格。文书布局如何凸显个人优势?科研设想如何有效结合所申专业与学界热点?逸花学姐让你的材料备考有的放矢。船长:复旦大学博士,数篇核心、C刊期刊一作。《传媒志》原创人员。研究方向为传播思想史、媒介技术哲学。王力:博士毕业华中科技大学,现为某高校教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政治传播。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政治传播。扶摇:南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媒介理论。大鲨鱼:四川大学博士,参与新闻与传播专业辅导四年,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媒介与社会。大仁:厦门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舆论学。3年党报工作经历,5年教学辅导经历。现为爱传播教学部负责人,新闻学理论、新闻实务课程主讲教师。擅长把握新闻传播学命题趋势,串联学界与业界热点动态。 璐璐:暨南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关系、编辑出版。硕士期间发表CSSCI论文多篇,中文核心论文多篇,参与一项国家社科项目和一项省社科项目。论文曾入选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分会学术年会等多个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言。小崽: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本科财经类院校三跨暨大,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木心:武汉大学博士,已发表数篇核心期刊、C刊,研究方向为网络广告、媒介经济。我们非常理解各位中传宝宝现在的心情,也是不断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大家。为此,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两份福利:中传学子 ·福利包01文史哲划重点&答疑学习群(答疑安排) 由爱传播中传小分队负责人西西学姐和小汤圆学姐带队,外加爱传播博士团讲师、文史哲项目负责3位老师,将在线为大家提供新传备考、文史哲应对、中传政策专业解读等多维度的答疑和深度分析。最贴心的是8月13日-17日,我们三位重磅文史哲老师重难点归纳,为你节省迷茫时间。同时已保研至清华大学的逸花学姐,还将为大家提供中传现阶段申请材料准备规划。私信小助手即可进群。中传学子 ·福利包02中传大佬论文集为了帮助大家更快速地获取中传老师们的论文风格偏好及研究方向偏好,我们已经帮助大家整理好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所有大佬们的近几年论文集,私信小助手即可知道论文包获取方式。爱传播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多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2021考研指南#自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中国传媒大学也在近期发布启动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个人认为:各大高校可能都会相继改革,考生一定留意自己目标院校最新动态。1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该校现有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2个学科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该校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可以说是我国广播和传媒领域最强高校。2 硕士招生重大改革中国传媒大学针对现有的招生模式进行了3大改革,可以说往年经验基本没有用了。今年报考考生一定注意。图片来源于中传媒官网(1)初试题目改革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加强对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图片来源于中传媒官网(2)复试增加材料评议复试选拔发生改变,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初试通过国家线即可参与复试。复试分数以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者共同决定,打破“唯分数”论。材料评议需提交的材料主要包括学业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证明材料。复试考核也发生转变。针对学术型考生着重考察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针对专业型考生着重考察实践能力。(3)艺术硕士选拔改革通过强化初试、材料评议、复试考核等三方面进行选拔。形成区别于过往考察方式的新模式,确保考生具有较强文字功底,专业能力,创新意识。从源头杜绝综合素质较低、高分低能考生。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传媒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重大改革。个人认为:在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后,各大高校均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各大高校研究生招生模式改革或成为趋势。赶紧转给身边需要的人吧,让其留意自己目标院校是否有重大改革。
“实事求是来讲,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到达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平。在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下,有的学生其实是花钱买版面,然后发篇只有一两页根本称不上是学术论文的文章。这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传近期出台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中,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要求,不将期刊论文发表作为获得学位的前置条件,但不发表论文不等于硕士研究生不用写论文,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是对每名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在7月底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一些高校将启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上日程。其中,中传于8月3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不仅动作快,而且涉及面十分广。中传此次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具体涉及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建立基本文献考试制度,建立覆盖各层次所有专业的结课论文的查重抽检制度等。近日,中传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对此次改革中的主要举措进行了深度解读。任孟山表示,改革不能、也不会变为“放水”。中传不强制硕士生发表论文,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并且会通过出台奖励办法来鼓励学生积极做科学研究或学术发展方面的努力。此外,中传此次改革明确,硕、博研究生不通过基本文献考试不能开题,所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都需进行查重。去年开始,中传将博士学位论文100%送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上去匿审;自2021届毕业生始,中传准备将此做法扩展到所有硕士学位论文的匿审。博士生学制为何由3年改为4年?澎湃新闻:从2021级起,中传博士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这项改革一度引起关注和讨论。请问中传此次改革学制主要基于哪些考虑?任孟山:博士生学制改为4年,有几点考虑:一是近年来国家对博士的要求提高了,不少博士生导师认为,三年的培养时间对博士生来说太紧张、不够用。二是去年年底,我们对全校博、硕生导师做了个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改革意见、建议,结果显示大家对博士学制改为4年的共识度非常高。这促使我们下决心改变博士生学制。另外,我们调查国内36所A类高校后发现,其中22所高校博士生学制为4年,9所是3—4年;而在国外,博士学制4年的高校也非常多。所以,我们这项改革实际是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验。取消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要求,并非不用写论文澎湃新闻:中传这次改革提出的“取消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和学位资格挂钩”,与之前被广泛讨论的“取消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是一个意思吗?任孟山:是的。应该说,我们这次的改革全都符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包括硕士生学术论文发表与学位的脱钩。实事求是来讲,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到达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平。在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下,有的学生其实是花钱买版面,然后发篇只有一两页的文章。一两页的文章能叫学术论文吗?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澎湃新闻:不以发表论文来考核学生后,中传将用什么办法考核学生有没有达到毕业要求?任孟山: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一些老师也对此有顾虑。实际上,我们在改革中做了相应的制度安排。硕士生毕业可以不发表论文,但培养目的必须达到。第一,我们取消了发表论文与学位的硬性挂钩,但是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会通过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来鼓励学生做科学研究或学术发展方面的努力。我们会制定奖励办法,有关奖励的范围、方式等,目前还在讨论中。奖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我们要让发表了论文的学生有荣誉感。我们初步的想法是,奖励优秀科研研究生——会将实践、社会调查、作品创作等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后进行奖励。第二,跟博士生一样,硕士的学位课中也专门设置了论文写作课程。不将论文发表与学位挂钩,但并没有放松对论文写作的要求,我们把它作为硕士生的一个基本素养来培养。此前,有的培养单位开论文写作课,有的不开,没有统一;现在论文写作课作为学位课,是必须统一开设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供了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标准。第三,在教改项目中,设置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营。我们一年会有约二三十个项目可支持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营。每个训练营需在学生人数达15人以上后才能开营,如果每个营有30人左右,就基本上能覆盖到所有的学硕生。澎湃新闻:最后没有发表论文的硕士生,怎样才能拿到学位证书?任孟山:有些学生就算最后没发表论文,但完成了论文写作课程,参加了训练营或者学术论文讲座,且学位论文合格,也是符合拿到学位的条件的。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要求,并非不用写论文。实际上,我们整个培养过程并没有放松要求,反而是加强了。因为,如果改革变成“放水”,那岂不是失败了?2021届毕业生起,硕博学位论文均100%送教育部平台匿审澎湃新闻:论文查重抽检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问题,中传这次改革中有哪些考虑?任孟山:现在学位申请分为6个环节:选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论文重复率检测、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查重和匿名评审是其中的两个环节,查重和匿名评审没通过,就无法进入答辩环节。去年起,中传所有博士论文都会送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上去匿审。这意味着,学校不掌握匿名评审专家的任何信息,只能获得结果。根据这次改革,从2021届毕业生开始,中传准备将硕士学位论文也百分之百采用与博士相同的办法送审。澎湃新闻:中传的改革还提到要“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的查重检制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任孟山:这个是新举措。原来大家比较关注的主要是学位论文查重,这次改革我们把课程论文也覆盖进去了。以前有些老师为避免学生论文抄袭,会让学生提交查重报告,但不是硬性规定。现在是有了硬性规定,所有课程的结课论文都要查重。澎湃新闻:结课论文的重复率需在一个什么范围内?任孟山:这个还在讨论,但肯定要覆盖所有的课程作业。按中传校长廖祥忠的说法,我们不要等到查学位论文时,再把这些问题提上日程,而是要在日常的课程作业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学风和足够的学术意识,明确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剑指学生文献积累不够问题澎湃新闻:此次改革中,中传为什么提出要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任孟山:在征求改革意见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导师反映学生读书不够多,需要强化、提升。有的学生学位论文开完题后,要换题或题目改动比较大。这其实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文献积累不够,读书数量不够。所以,我们这次提出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文献目录分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两类。基础文献是整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学生都必须看的。比如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不管是属于新闻传播学下目录内的学科还是增设的学科,相关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看新闻传播学的文献目录内的基础文献。另外是专业文献,以博士生为例,如果你是传播学博士生,在看基础文献之外,二级学科传播学下的专业文献必须要看;学新闻学的则看新闻学下的二级学科文献。澎湃新闻:目前各学科的文献目录已经确定了吗?任孟山:在一级学科这个层面上,学校会开一级学科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专家来最终确定基础文献目录。目前文献目录制定的工作已经处在收尾阶段了。列书单的做法在一些学校早就有了,但将文献分为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并从学校层面作出要求,这个可能是中传的创新。此外,我们并不否定导师继续开书单,针对学生因材施教而提供一些其他书目。硕、博研究生不通过基本文献考试不能开题澎湃新闻:中传这次改革中还提到“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这也是创新举措吗?任孟山:对,这个在中传历史上还没有过。我们建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不能让它流于形式,所以要建立检验制度。这项检验是一个前置环节,也是一个淘汰环节。这项制度将从2020级硕、博研究生开始实施。如果有学生三次基本文献考试都考不过,可以推定该生不具备继续培养下去的条件。在博士层面上,我们实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检验博士生是否真正进行了基本文献阅读。考试会在博二开始,考不过就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它的基本逻辑是,避免有的研究生平时不读文献,临时熬上两个通宵就来开题了,开题后又出现换题、大改题目等各种问题。学硕的基本文献考试也是在二年级学位论文开题前考,不通过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其逻辑跟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是一样的。澎湃新闻:三次文献考试分别时隔多久?其中有哪些具体规定?任孟山:每人三次考试机会,如果第一次过了,就不需要再考了,直接进入选题环节。如果第一次没考过,隔一个学期后可再考下一次。澎湃新闻:设文献考试的做法很新颖,但学校有没有想过,可能会让一些人对中传望而却步?任孟山:这其实是无形中增加了一项筛选机制,会让真正愿意做学问的人来选中传。这也是我们改革的初衷之一。第一,我们想提高博、硕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毕业一般会进大学或者科研院所,不具备基本的文献知识以后的发展也很难。其次,我们也借鉴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些经验。比如一些国家会将博士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叫PhD student,即博士生;第二个阶段叫PhD candidate,博士候选人,指已通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进入到论文写作阶段,但还未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第三阶段,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被学校授予学位后才叫PhD,各阶段分得很清晰。我们这次也将它完全精细化了。取消博士生公共外语,改设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澎湃新闻:中传为何决定将博士生公共英语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课程设置上还有哪些变化?任孟山:课程体系改革也是我们讨论得特别多的一个方面。这次我们改动最大有几个方面:原来博士公共课包括政治和外语,现在我们将外语放到了学位课中,专门开设专业文献精读或选读。由于直接和学生的学位、专业挂钩了,这实际提高了对学生的外语要求。在博士公共课中的外语改成了学术写作。学术写作一般按照一级学科开设,艺术学的按门类开设。一般来讲,学术写作包括期刊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就学位论文写作而言,每个学校的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规范有差别,我们在学位论文写作中融入了中传自己的要求。此外,课程安排上,我们还有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设置博导组课程,相当是给博士生“开小灶”。一个博导组一般有2到4名博导,其构成中有教授、副教授;目前尚不具备带博士资格的年轻教师可以成为博导组的成员。作为博导组成员的年轻教师可以给组内的博士上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历、经验及学术体悟等。这一方面能充实博导组的力量,并使师生更多地互通有无,了解彼此在研究什么;另一方面也能让未来要当博导的教师提前参与了解博士培养流程。课程改革中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设置专业基础课。这与设置专业基础文献是一脉相承的。专业基础课在一级学科或者门类层面开设,比如说,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目录内学科,其他二级学科都是学校自主增列的,如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等。增列学科的学生也必须修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这是为避免增列的二级学科过于偏离一级学科。(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