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湖南发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研究报告逐北

湖南发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研究报告

12月20日,湖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联合举行2019年度湖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研究成果发布会。《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绩效评价对象为湖南省2018年及以前认定的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其中,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2家,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50家。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旨在推进“以评促建”、“以升促建”,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中的指导作用,以差异化支持政策和措施推动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湖南双创环境持续改善,孵化体系不断完善,创业孵化绩效明显,双创活力不断激发,为促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湖南省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共有222家,同比增加31.4%,实现了在全省各市州的全覆盖。在孵企业(含团队)数达10264个,在孵企业吸纳就业人员15.8万余人。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2万余人,创业团队/企业应届大学生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在全国排前3位。在孵企业研发总投入12.8亿元,同比增长20.2%,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为16862件,同比增长95.3%,获得国家及省级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科技奖励237项。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近1899家,高新技术企业357家。围绕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全省各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服务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入驻签约中介服务机构831家,创业辅导导师5070人,辅导企业和团队数量9523个,培训在孵企业人员8.2万余人。孵化基金与天使投资形成规模,孵化器自身的孵化基金总额达到16.3亿元,获得投融资的在孵企业为973家,获得投资额25.2亿元。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投资路演、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创新创业活动7900多场。全省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实现总收入10.2亿元,孵化器内在孵企业总收入达199.7亿元。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网

鳅与鱼游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案例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东大科技园”)成立于1999年,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15家试点和22家首批授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是东南大学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窗口。自成立以来,东大科技园积极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建,在南京分别建有玄武、栖霞、高新、江宁、下关等园区,在江苏省内建有苏州和扬州园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在园企业4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近80家,已成功培育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澳格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1000余家科技型企业。通过参与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东大科技园有效推动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协助筹建多个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中心和校企联合中心,促进政产学研的有效融合。发展规划根据东南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东大科技园全面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融入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对学校建设的平台支撑作用。东大科技园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创新资源集成,促进开放协同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分园介绍1、玄武园区2001年,东南大学与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东大科技园长江后街园区。该园区毗邻著名的珠江路创业大街,载体面积1.8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5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近30家,已形成电子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工程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的集聚。2、栖霞园区2012年2月,东南大学与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东大科技园栖霞园区。该园区由东南大学原晓庄学院改造而成,占地150余亩,配有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一期载体6万平方米,规划载体27万平方米,2013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园区累计孵化企业15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已形成物联网、机器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的集聚。3、扬州园区2012年4月,东南大学与扬州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研究院和大学科技园。扬州园区依托东南大学优势学科,吸引扬州市优秀资源,努力打造以先进装备制造研发、软件信息研发、智能电网研发等领域为主的科技、人才、商业集聚中心,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园区建有省级众创空间“东创星辉”。4、下关园区2012年9月,东南大学与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东大科技园下关园区。该园区位于幕府东路199号,一期载体总面积1万平方米,二期科技综合服务载体约7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45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已形成光电显示、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建有“智能光电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5、江宁园区2012年12月,东南大学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东大科技园江宁园区。园区打造的众创空间“九龙5G创业谷”于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6、高新园区2013年7月,东南大学与原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东大科技园高新园区。该园区由原校区2万平方米建筑改造而成,2016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累计孵化企业7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已形成电子信息、先进设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园区建有省级众创空间“东科?3S优创空间”。服务体系1、教师创业企业服务体系帮助教师解读政策、提供商业策划,协助教师转化科技成果、组建企业、聘请职业经营管理团队等。2、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创业培训、公司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和专利代理等“一站式”服务。3、众创项目特别服务体系出台《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利用地缘优势,整合互联网技术和各类创新资源,建设属地化管理、差异化发展的东大特色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人才、技术、资金、项目、融资、服务等一站式服务。4、线上服务体系探索(汇创空间O2O平台)立足现有科技服务体系,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建成了线上-线下的“互联网+服务”的孵化服务O2O平台。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雨中曲

100万资助!2020~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

申报专题: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运营评价后补助、支持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与发展、支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与发展、支持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与发展、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申报时间:申报单位网上申报及提交截止时间为2020年9月16日17:00。书面申报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20年9月25日17:00。专题一、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运营评价后补助本专题支持内容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众创空间运营评价后补助两个方向。 1.1: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评价后补助 评价内容:按照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分类评价,设置不同指标和权重,重点从投融资情况、培育在孵企业情况、创业导师、专业孵化服务能力、专业服务人员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孵化器实现高质量发展。 申报条件:1.广东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2.已参加 2019 年度孵化器火炬统计;3.符合《后补助办法》第一、三节的相关要求。1.2:众创空间运营评价后补助 评价内容:根据众创空间的定位与功能,重点从在孵企业(团队)成长 情况、投融资情况、创业导师、双创活动、收入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众创空间提质增效。 2.已参加 2019 年度众创空间火炬统计;3.符合《后补助办法》第一、三节的相关要求。资助方式与额度:本专题采用普惠核准制、奖励性后补助方式,一次性拨付财政资助经费;评价结果珠三角地区获得 A 等级、粤东西北地区为A、B 等级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给予补助,A 等级补助 30 万元,B等级补助 20 万元。专题二、支持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与发展申报条件:具备孵化国际项目的软硬件条件,建立国际孵化服务体系,能为国际项目提供双创资源对接,营造项目成长的良好创新环境。符合《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第五章“国际化、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认定条件”的相关要求。 建设目标:获资助单位通过项目的实施,应更集聚国际双创元素,提高国际项目孵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国际技术、成果或人才来粤落地。1.新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企业数不少于 5 个,且占新增入孵企业数比例不低于 50%;2.每年举办国际双创交流活动不少于 5 场;3.新增国际企业(团队)孵化资金使用案例不少于 2 个;4.新增具备国际项目辅导经验或能力的创业导师 5 名以上。 材料要求:根据本通知附件 4《专题二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上传相关材料。 资助方式与额度:本专题资质认定与立项资助同时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评定为“国际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再从中择优资助不超过 5 项,财政资助经费分期拨付,资助额度 50 万元/项。 专题三、支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与发展(申报条件:具备孵化港澳项目的软硬件条件,建立特色的港澳项目孵化服务体系,能为港澳项目提供双创资源对接,营造良好的项目成长创新环境。符合《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第五章“国际化、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认定条件”的相关要求。 资助方式与额度:本专题资质认定与立项资助同时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评定为“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再从中择优资助不超过 10 项。财政资助经费分期拨付,资助额度 50 万元/项。 专题四、支持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与发展 申报条件:具备建设专业孵化链条的能力,提供满足企业加速成长的发展空间,配备小试、中试等专业技术平台,提供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技术研发、资本对接、市场拓展等深层次孵化服务,加速科技企业做大做强。符合《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管理办法》第四章“广东省科技企业加速器认定条件”的相关要求。 资助方式与额度:本专题资质认定与立项资助同时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评定为“广东省科技企业加速器”,再从中择优资助不超过 15 项。财政资助经费分期拨付,资助额度 50 万元/项。专题五、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申报条件:1.依托具有科研优势和学科特色的高校,将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符合《广东省大学科技园实施办法》的相关要求。2.依托高校已将大学科技园纳入高等教育“创新强校”或“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计划建设范围,并在经费、政策等方面有实质性支持。3.已评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的单位可参与申报本专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不得申报本专题。资助方式与额度:本专题资质认定与立项资助同时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省科技厅会同省教育厅共同评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再从中择优资助不超过 10 项。财政资助经费分期拨付,资助额度 100 万元/项。

春咲

关于《2019年度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2019年度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经过相关程序,现已编制完成,即日发布实施。特此通知。昆明市科学技术局2019年8月1日 2019年度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依据《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昆明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昆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7—2030年)》《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措施》,按照《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制定2019年度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申报指南)。该申报指南所涉及内容仅作为对申报2019年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的单位提出的指导性参考意见,不作为项目申报的强制性条件。一、 适用范围昆明市科技计划是根据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科技政策调控和引导,以省级“放管服”财政科技资金和市级财政科技资金为保障,由昆明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组织实施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计划。本申报指南仅适用于昆明市行政区域内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拟申请市级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二、 指导思想和立项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关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通过实施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建设、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服务产业提升、科技开放合作引领和科技创新人才聚集五大计划,充分发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品牌效应,重点推进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三大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科技服务、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两大平台,为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全市“188”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聚焦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原则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政策资源,重点突出信息及芯片、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支持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二)统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原则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认真开展昆明市落实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放管服”试点工作,改革和完善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系,强化财政科技资金预算管理,统筹协调使用好省市两级财政科技资金,按照“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同行专家评议、产出绩效评价、竞争性比较优选等方式,定额筛选项目立项,进一步保障科技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三)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的原则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核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四)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的原则优化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模式,转变资金投入结构与支持方式,进一步强调项目实施对企业成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施项目和资金全过程痕迹管理,运用《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出绩效指标体系》和《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量化评价体系》,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产出绩效和科技项目实施质量。三、 支持方式科技计划项目一般包括竞争性项目、引导性项目和自主性项目。同一年度内财政资金对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研发项目(科技创新平台、人才以及研发经费投入补助类项目除外)一般不给予重复支持。(一)对获得市级科技计划立项的竞争性项目、引导性项目给予一定财政资金支持。市委、市政府明确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资助资金单列安排,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按照以下方式给予资金资助,主要包括:事前资助、事前立项后补助、政策性后补助、贷款贴息、投资风险补助五类。1. 事前资助——在项目实施的起始阶段或过程中,给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资金资助。主要用于支持基础前沿重点研发项目、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以及民生保障类、公益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支撑项目的资助比例不超过项目经费支出的20%,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300万元;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资助比例不超过项目经费支出的10%,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2. 事前立项后补助——项目承担单位自行完成项目研发内容并通过验收后,给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资金资助。主要用于支持市场主导型研发项目、应用型基础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关等。补助比例不超过项目经费支出的20%,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3. 政策性后补助——是对获得我市《加速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措施》相关政策认定的单位,按照政策标准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补助。主要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以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等。4. 贷款贴息——对以知识产权质押方式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支持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贴息资助。主要用于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减少融资成本。贴息比例不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100%,最高贴息额不超过200万元。5. 投资风险补助——对投资于科技型企业的投资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助。主要用于引导投资机构向科技型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进行投资。补助比例不超过实际投资额的5%,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二)对获得市级科技计划立项的自主性项目,财政资金不予支持,所需资金由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解决,其管理方式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统一管理。四、 计划设置(一)科技创新中心示范建设计划1. 信息及芯片产业科技创新中心(1)信息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昆明市信息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应用、数字经济业态和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合作平台,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逐步完善和优化产业链,把信息产业培育成为全市新兴支柱产业,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和辐射中心。重点支持基于新型存储器件的并行存储、PB 级大数据分布式可扩展存储、大数据挖掘与语义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多元异构数据同化与深度融合及可视化等技术创新,突破一批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推动大数据示范应用、标准化、共性和关键技术以及产品。以产业联盟带动昆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生态、智慧社区、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能制造等昆明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集成运用,建立集技术供需、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专业人才、融资服务、中介服务于一体的数据服务平台。(2)芯片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昆明市芯片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芯片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合作平台,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市场拓展的全产业链发展,突破稀贵金属材料的研发设计、制造加工、高效利用、低成本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提高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抢占电子信息材料应用技术的制高点。结合昆明稀贵金属新材料的产业优势,加强我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的联合创新,发展新型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型化合物半导体功能材料。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级单晶硅及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生产、封装测试,推动集成电路设计、封测、制造集聚发展,直径4-6英寸磷化铟单晶及抛光片、直径4-6英寸半绝缘级砷化镓单晶及抛光片、直径2-4英寸碳化硅单晶及晶片、2-4英寸氮化镓单晶及晶片等光电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红外光学材料4-6英寸大口径的硫化锌晶体及器件开发,2-4英寸的硒化锌晶体及器件开发,光电半导体材料制备的光电半导体器件、系统及整机等开发。2. 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结合我市实施绿色食品牌和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科技需求,重点支持特色花卉、蔬菜、撒坝猪、中药材、优质马铃薯和畜禽品种、林下生态资源等高原特色农业种质创新、精深加工、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延伸需求,以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研发为主,支持发展特色花卉、蔬菜、中药材、优质马铃薯和撒坝猪、畜禽品种、林下生态资源等精深加工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着重解决优特新产品创制、储运保鲜与精深加工、功能保健与营养健康、柔性加工、产品供应链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标准制定;花卉标准化生产技术及产业化和冷链物流关键技术开发,优质野生花卉品种产业化开发;特色马铃薯等山地种植业生态产品开发;特种水产养殖关键技术,绿色食品产地初加工与保鲜技术研究与示范,绿色食品供应链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高值化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特色绿色食品开发及品牌创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3. 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昆明市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医疗健康服务等实际需求,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提供支撑。重点支持以细胞治疗为基础的个性化生物治疗产品标准体系建立,推动细胞治疗产品规范化临床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开发适用于再生医学的纳米级、可降解、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工程材料、开发3D生物打印的皮肤组织、眼角膜、软骨组织、血管等再生医学产品。重点支持特色中药(民族药)品种的临床试验研究,支持发展精制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及深度开发、创新开发天然药物、民族药开发利用,形成中药(民族药)疗效评价方法。重点支持开发多联多价疫苗、治疗性疫苗等新型疫苗,发展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一次性立体生物储液袋等关键技术;重点支持基因检测技术、人类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重大疾病和高发、地方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支持以重要药食兼用资源为对象,开展资源的生物炼制、生物转化、生物发酵等生物制造技术及高效制备工艺开发,确定工业化技术参数,促进产业化技术体系构建。4.科技创新中心国内国际合作示范建设围绕昆明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合作,以“金砖国家”和南亚东南亚国际合作和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为重点,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资源集聚、科技辐射能力,支撑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支持“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建设,进一步汇聚国际国内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昆明科技创新工作国际显示度;重点支持企业、国内(省内)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创新主体,围绕“3个中心”开展合作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方式:以事前资助和事前立项后补助方式为主。申报方式:按照本《指南》要求,通过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统一申报。(二)科技创新主体培育计划1.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对配置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主体自主开展研发项目并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2.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稳增长和树标提质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3. 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创新。鼓励企业以合法取得并完全拥有的知识产权出质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投资机构向科技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进行投资,引导社会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支持方式:以政策性后补助、贷款贴息和投资风险补助方式为主。(三)科技服务产业提升计划1.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引导科技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重点对新增入服务业库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和服务业库内快速发展的科技服务业企业,以及经认定引进落户的域外业内科技服务机构和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给予支持。2. 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大力支持“双创”平台建设,重点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国际)、省级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经认定的市级科技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给予支持。支持方式:以政策性后补助方式为主。(四)科技开放合作引领计划1. 支持创建各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对我市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任务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且承担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项目给予建设引导经费支持。对新认定的昆明市重点实验室、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给予相应支持。对科技招商引资落地昆明的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在昆设立研发中心的给予建设引导经费支持。2. 聚集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以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为载体,积极推进昆明和其他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建立科技交流合作机制,重点支持国际城市间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支持方式:以政策性后补助方式为主。(五)科技创新人才聚集计划1. 引进培养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依托“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引进一批我市紧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高端外国专家、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引进的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向产业、企业和基层一线倾斜。重点对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以及新认定的昆明市科技创新团队给予支持。对国家和省立项的外国专家项目给予重点支持。2.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重点对新认定的市级科技特派员、科普精品基地和科技青少年创新实验室给予支持。支持方式:以政策性后补助方式为主。以上(二)至(五)类计划的项目申报方式和申报时间按照上述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的申报通知(另行发布)要求,通过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统一申报。(六)承接省级“放管服”科研项目加强省市两级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认真开展昆明市落实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放管服”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有序承接省级科技计划中竞争性项目的申报受理、评估评审、立项审批、经费安排、项目执行、绩效管理等权限。对移交昆明市的2019年省级科技计划已经受理并进行评审的项目,按照市级项目管理有关规定,通过必要转承筛选程序后,并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库择优立项实施,其中对建设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支撑引领作用的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支持。支持方式:以事前资助、事前立项后补助方式为主。申报方式:根据省级移交昆明市的项目转承筛选。五、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基本要求项目申报必须符合《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具体为:(一)在昆明市行政区域内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或昆明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团体,共同与昆明市属法人单位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的中央驻昆及省属事业单位;(二)在所申报项目领域,具有一定研发优势和工作基础,上年度有研究与试验发展资金投入,具备完成项目必备的人才条件和自筹资金能力,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三)涉及动物实验、安全及环保等有关特殊要求的科研项目,应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质;(四)具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能力;(五)项目负责人应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发展动态,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专业履历,必须是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政府公务员(政策研究项目除外)、退休人员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可作为项目参与人;(六)一个申报单位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科技创新平台、人才以及研发经费投入补助类项目除外)。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指科技项目合同书中列前三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七)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创新性较强。成果具有可预期的应用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并有在昆明进行应用和产业化的计划;(八)项目申报单位应遵守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原则,认真履行项目实施的法人责任,近3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近1年内无重大责任事故和可能影响项目实施的法律纠纷,申报材料真实有效,符合科研诚信的有关要求;(九)申报单位原则上要求具有专利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且知识产权权属清晰,无权属纠纷;(十)科技创新绩效明显;(十一)申报项目的企业应为盈利企业,且上一年度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须低于70%(附证明材料);(十二)根据相关规定,不受理有下列情形的项目:1. 在市级各部门重复或分别申报并获得立项的项目;2. 申报单位所提供的立项材料存在弄虚作假情况的项目;3. 市级科技计划或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项目承担单位存在项目未结题验收情况,又在本年度申报的项目;4. 项目承担单位在近年内存在不良信用记录;5. 在上年度没有研发投入或者有研发投入但未如实填报R&D经费投入统计数据的单位(新成立单位除外)。6.其它按有关规定不予支持的项目。六、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须知(一)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采用统一的项目管理系统进行申报,申报单位都需要先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后,方可按系统说明填写申报项目(已注册过的用户可使用原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各类项目申报均由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心(简称管理中心)统一受理。(二)申报单位在填写申请表阶段应在系统上完成以下工作:1. 按要求完整填写《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表》,项目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2. 用附件方式上传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内控机制、财务人员资质证明、营业执照等;3. 用附件方式上传上年度研发活动(R&D)经费投入及其统计数据填报情况说明(附件金额与申请表上年度R&D投入所填写数字一致);4. 用附件方式上传上一年度财务状况证明材料。企业应提供经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注册时间不满一年企业提供企业自成立之日起至今的月度财务报表);事业单位提供部门决算报表中资产负债简表和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三)申报单位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除了在系统上提供以上材料外,还应同时提交纸质材料:1.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表(从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填报后直接下载打印);2.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书及经费来源支撑材料;4. 附件。能证明申报单位资质及与项目有关的其他附件材料,包括在填写申请表阶段所提供的附件材料;5. 经费来源及保障性承诺书;6. 技术查新报告可作为项目实施必要性的佐证材料,不再作为必要条件。特别提示:1~5为必须提供材料。以上材料按顺序装订,并提供申报材料封面及目录,一式六份。未按照要求提供材料的项目将不提交专家评估。(四)申报流程: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单位通过“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经项目推荐部门推荐申报。申报材料提交采取网上在线申报资料与纸质申报材料结合的方式,实行纸质材料一次报送制。网络申报材料经初审通过后,申报单位将全套有效纸质申报材料报送项目推荐部门,经项目推荐部门审核齐全后向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心提交受理。(六)项目申报受理地点: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心,地址:昆明市青年路371号文化科技大楼四楼。邮政编码:650021,联系电话:63137392、63192976、63100762,申报网址:http://kjj.km.gov.cn。(七)申报资料受理后概不退还,请申报单位自行留档。

星星之火

打造创客服务体系,宁阳:“一揽子”服务助力创客“破茧成蝶”

“拿着纸箱投放,会收到语音分类识别,箱满了还能发出警报,后台通过定位及时联系工作人员清运……”谈起研发的智能垃圾箱,泰安小纸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薛鹏举打开了话匣子。由传统收废品转向“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薛鹏举怀揣创业梦于2019年6月入驻家在宁阳创业孵化基地。这里吸引了一群为兴趣爱好而努力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他们在这里路演、讨论、激辩,最后达成共识,把最初的梦想变成产业,助力创客们“破茧成蝶”。“有了孵化基地的帮助,我们顺利与高校资源对接,合作研发传感器,把预约回收客户端、回收人员骑手端、整体监控调度后台、智能分拣中心等整合成闭环系统,坐享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薛鹏举说。据介绍,家在宁阳创业孵化基地由宁阳县委组织部指导成立,委托山东比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构建起政策集成、人才集聚、服务集中、资源集约的新型创客服务体系。基地自2019年6月运营以来,已入驻企业16家,12家意向入驻项目正在洽谈中。“多孔活性炭具有大孔、介孔和微孔结构,其优异的吸附能力可显著降低滤液中的TOC值……”在创业孵化基地的路演室,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宁国庆正在台上展示项目。据基地运营中心负责人邢念文介绍,第一期路演共展示18个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现代高效农业等新兴领域,采取“路演+点评+互动交流”的方式,在现场,宁国庆与在孵项目水科技产业园负责人杜伟达成了初步合作。目前,水科技产业园项目已完成选址、签订合作协议、《超滤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首期投资1亿元,占地190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计划于2023年建成。除了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外,对于成熟的点子或初创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还提供项目策划、风险评估以及孵化服务等。“公司原计划以软件开发为主,听了基地提供的商业模式架构和专业建议后,转向做物联网软硬件的设计与研发,比如智能烟雾报警器……”振国网络技术公司负责人王振国说,基于普通烟雾警报器在火灾发生时只会在现场发出警报的弊端,他们通过“互联网+物联”技术,增加智能化设计研发,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火灾发生初期让烟雾报警器自动与用户手机发出预警信息,可有效解决火灾发现不及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培养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打造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型企业,构筑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宁阳县委人才工作服务中心副主任高莉说。孵化基地集众创空间、科技创业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于一体,提供了从知识和技术创新、工程放大、技术转移到产业化完整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目前,该基地已与知名企业、高校、创客导师等建立多方互动合作关系,激励更多“创客”来这里释放创新活力。(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言明 刘涛 通讯员 李晓君 许柯)

透明人

西安龙湖·星图|航天新城,有的不仅仅是航天科技

近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即最后一颗组网收官卫星正式入网,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作为我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航天城为北斗卫星贡献了不可或缺的技术与装备。除了航天科技产业强,航天城上半年生产总值为(GDP)143.67亿元,位列西安开发区第一。傲人成绩的背后,是航天城各行各业共同付出努力的结果。天问+北斗 航天科技强劲“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北斗三号“收官之星”的成功发射的背后,是位于航天城的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和航天六院贡献了“硬核”力量。20年间,航天六院共提供各型发动机千余台,为中国乃至全球导航、定位、授时和通讯,布下了漫天“北斗星辰”。航空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吸引了如“京东航天数字经济示范园”、“科融航天众创空间”等产业园区和众创空间,推动大量企业入驻航天城,为区域带来海量就业人群。地铁动脉纵横 带来万千人潮历史已经无数次印证,地铁是城市腾飞的强力引擎,修建地铁成为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对区域经济有着显而易见的拉动之力。根据轨道交通集团的消息,“地铁15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正按照程序办理各项审批和开工前准备工作,力争年内实现开工建设”。正所谓“地铁一响,黄金万两”,15号线建成之后,不仅给沿线居民提供一条便捷的地下交通线路,同时更会对沿线的多种经济体造成影响,增加航天城区域的人口流量,海量就业人群催生无限人居需求,带来巨量商机。三园环绕 畅享自然生态有一种幸福,叫“公园绿地就在家门口”。航天城区域内,拥有中湖公园、星河公园、航天城文化生态园3个休闲公园,作为都市绿肺,为置身于水泥森林、车水马龙中的市民,输送鲜氧、过滤浊气与扬尘。2020年,航天城新增绿地面积14.87万㎡,并将持续扩大植绿增绿面积,航天基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随着城市发展节奏的日益加快,公园在现代都市中俨然已成为奢侈品,航天城的高绿植覆盖率,必将会成为人群择居的重要选择点之一。龙湖星图 城市投资新选择不管是航天科技,还是地铁基建,亦或是生态自然,航天城均位列城市前列。科技蓬勃发展,新兴产业大量聚集,带来百万就业人潮,这样的航天城,谁能不爱?龙湖·星图以先见者之驱,入主航天城芯位置,占据航天城价值高地,鼎立西安资产封面。与星图一起,开创财富配置新篇章,将见证航天城蓬勃无限的未来!暑期特辑——“逐浪童萌会”时值盛夏,西安极具影响力的少儿活动——“2020小龙人计划·西安赛区选拔赛”火热进行中!运动大咖高能集结,趣玩互动亲子陪伴,西安龙湖教你暑假的正确打开姿势!在即将开始的初赛环节,小选手们将与剑道、跳绳、射箭领域的冠军老师面对面畅谈交流,体验多种运动魅力。区域选拔赛中最终获胜的亲子家庭,将于8.13日前往烟台·北中国海,与全国各地的小龙人共同参与夏令营活动,并与女排奥运冠军赵蕊蕊一起体验沙滩排球!关注活动进展,观看小龙人们花式逐梦吧!

画之魂

长治市清控科创产业园项目案例

项目名称:清控科创产业园项目地址:长治市城北西街191号项目类型:电子信息产业总投资:100亿元发展目标以立足长治,服务山西为总体发展目标,一年内将清控科创产业园申请为长治市级众创空间、孵化器,两年内申请为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三年内申请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最终打造成长治市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总用地面积为2800亩。建设内容:清控科创产业园分两个阶段进行建设。1、建设清控创新基地,建筑面积超20万m2,主要用于做总部基地和中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占地200到300亩。建成后预计可入孵企业400家。2、建设清控工业孵化基地,主要定位为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健康食品集群基地,预计占地约2600亩。项目优势1、资源优势清控科创是以科技创新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园区建设运营商和科技服务提供商,是清华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清华控股战略功能平台、清华控股成员企业。2、人才优势清控科创核心团队拥有十余年丰富的科技园区建设运营和创新创业服务经验,经过不断开拓与创新,已经打造了清控创新基地、科创慧谷、科创资本、小样青年社区、中关村创业大街等知名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并取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与资质。效益分析建成后预计可入孵企业400家左右,产值超50亿元。招商目标招商对象:清控科创产业园重点以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文旅产业等产业方向为主开展“双创”。引资金额:57亿元。招商模式:独资或合资、合作均可。配套条件园区已完成20000㎡厂房建设,基建配套已全部完成。优惠政策对优质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全面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者,可享受长治市人才奖励资助政策。除享受长治市政府政策外,同时享受长治市经开区相关政策。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爱在线

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项目案例

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振华路579号,位处长株潭融城核心地带,规划用地127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0亿元,计划引进入驻设计企业及相关企业100余家。首期启动区域约5万平方米,于2016年10月29日实现开园。发展定位:园区“立足长沙、面向湖南、辐射全国”,采取“政府引导、专业管理、市场运作”的方式,重点建设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建筑?旅游设计、服务设计、包装及平面设计于一体的现代设计产业集聚区。建设内容:构筑“七个一”发展格局:“一园”:建设工业设计、智能设计、建筑?旅游设计、包装及平面设计、服务设计等“大设计”资源集聚发展的创新设计产业园。“一空间”:建设湖南首个面向设计人才的“创新设计众创空间”。“一院”: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设计研究院”。“一展”:举办设计展会,推广设计与品牌B2B商务运营模式,加快设计成果产业化。“一中心”:与高校共建创新设计产学研中心,推动创新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一赛”:在园区搭建大赛平台,搭建完善的设计创意孵化平台,建立园区创意“智库”。“一产业”:紧扣制造业、信息产业与服务业,广泛联系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推动“设计+”的延伸,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园区将整合国内、国际设计资源,培育长沙本土设计产业基础,促进长沙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发展,并推动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计划在未来3至5年内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级设计创意示范项目和全国创新设计高地。园区优势1、区位优势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位于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是长株潭三市融城的“核心对接区”,也是湖南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重要通道。交通网络“五元一体”:高铁、航空、高速公路、城际轻轨、城市地铁等交通路网纵横交织,其中以京深、沪昆、渝厦三大高铁为依托的中部交通枢纽区“12345”高铁交通网初步形成。良好的区位与交通,有利于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等,为创新设计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2、市场对接与产业支撑优势近年来,长沙已经形成了以工程机械、新材料、食品、电子信息四大优势产业为主导,联合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生物医药、食品烟草等产业多点支撑的工业格局,在制造业迅猛扩张的同时,品质城市建设也步人了快车道。与此同时,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大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制造崛起、城镇扩容,为创新设计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3、政策优势中国(长沙)创新设计产业园为雨花经济开发区推出的重点创意产业项目,政府将在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和推进,配套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基本确定出台针对人驻企业在住房补贴、租金减免、人才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园区服务园区核心实现平台(6+1服务平台)1、市场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园区运营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和网络,对入园企业提供“设计经纪人”式的统一市场交易服务,为企业开辟新的、稳定的业务通道,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突破设计企业在市场营销与管理方面的短板,让企业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设计创新与研发。2、金融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的政府导向基金等等政策,创立相应的股权投资基金,以此作为切入点拉动其他针对设计企业融资困境的金融创新,建立从创意—研发—专利转化—生产—销售的资金供应链,以项目和企业孵化的创业投资形式,解决设计企业在为制造业提供外包服务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鼓励制造企业引入高端设计实施品牌战略。3、知识产权转化服务平台建立专利转化服务中心,整合政府、设计及制造企业资源,为企业专利的市场转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专利申请、推广、代理和质押等业务类型,形成创新设计的“创意(专利)银行”。4、人才引进及培训服务平台以产学研的方式,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包装及平面设计企业、工商管理专业院校、制造企业研发中心及国际知名协会、机构合作,一方面为园区设计企业管理者提供侧重于企业经营与战略设计的培训,补上他们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以及在为制造企业提供整体设计方面的短板;另一方面是针对设计人员,侧重于提供岗位素质培训,提升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技能,不断适应新的设计需求,不断拓展设计视野。5、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引入世界级的高端设计技术支持平台、最先进的数码共享技术以及设计企业其他的共享测量和试验平台等。通过建立创新设计研发测试技术服务中心,采取政府扶持、专业化管理、行业有偿或者无偿服务的形式,形成统一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设计企业提供统一技术服务,降低企业创新设计产品的研发测试成本,让企业可以就近完成测试加工过程,提高测试效率,缩短产品研发测试的过程。6、品牌推介平台整合政府、媒体、企业优势资源,依托园区设计产业集聚的优势,通过专业会展、产品用户体验、产品品牌发布、电子商务等为主要形式和通道,建立园区统一的品牌形象与资源共享平台,为园区设计企业提供品牌建立策划与维护服务。7、后勤保障服务园区配备了会议中心、园区食堂、创意咖啡厅、设计师公寓等设施,为设计师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最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园区毗邻圭塘河设计公园,周边拥有长郡雨外、金海中学、长沙理工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解决入园企业的后顾之忧。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不辩牛马

西安工程大学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案例

西安工程大学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在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设的一个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专业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学校三大创新实践教育平台之一,也是碑林区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项目。目前获批国家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获批名“西纺文创”)、陕西省众创空间和西安市众创空间。园区面积近7000㎡,环境优越,配套设施齐全。建有创意设计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艺术交流中心、时尚工艺坊和文创中心五大平台,具备人才培养、文化交流、成果转化和经纪服务四大功能。园区目前入驻团队和企业40余个,孵化品牌和创业企业近50个,每年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成果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纺织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功能分区1、创意设计中心专业的设计、创意研发平台。主要引进校内外设计团队及企业入驻,校内工作室以开展项目研究、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实践教学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学生在教师团队带领下开展创意设计活动;校外入驻企业与学校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助力企业发展、产业转型。2、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激发创意思维,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创客梦想。平台组建校内外专业导师团队,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设计大赛。建设大学生文创项目种子库,为优秀项目进行市场推广,促进成果转化。3、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的展示交流平台。可为设计作品、绘画创作展示,小型服饰展演等提供专业的展示空间,开展艺术文化交流,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促进艺术创新发展。4、时尚工艺坊创意制作的实践平台。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撑,促进设计创意向产品转化。平台下设服装制作、手工编织、印染刺绣、木艺加工等10余个专业工艺坊,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凸显艺工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文创中心集文创产品研发、交易、营运、展览、推广、交流为一体的文创产业平台,也是设计成果的转化平台。秉承“创新创意”的设计理念,联动其他四大功能区,营造沉浸式的文化创意观感体验、国际化的平台视野和富于活力的交流交易环境,完善创意园文创产业的众创众筹创新发展。主要项目1、唐代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服饰整理与研究丝绸之路是一条贯穿亚欧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漫长之旅,涉及到的民族有上百个,不同的时期又有着不同的演变。而丝绸之路本身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形成了中线、南线、北线、东线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多种线路,对其沿线服饰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本课题选择了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唐朝,以陆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民族的服饰为对象,进行服饰形象的资料整理和复原图绘制,并加以文字和细节说明,使陆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民族的服饰能够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服饰是一种视觉形象,传统的服饰文化研究多以文字描述居多,即使有图例,也以对实物、史料的临摹为主,画面虽然尊重事实,但是很难反映服饰的整体造型和着装风格。本课题将依据实物资料结合文献的描述,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生动的服饰形象。公元7世纪是唐朝发展繁荣时期,加上丝绸之路北道的开发,使得东西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范围更加广阔。而丝绸之路西端欧洲正处在拜占庭时期,西亚的阿拉伯正在崛起,几种文化交融整合,在丝绸之路上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文化现象,本课题通过整理再现将它们并置在一起进行比较,将会形成一种服饰文化研究的新视角。本项目通过对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我国各民族服饰的整理和复原图绘制,反映了我国西部各民族的服饰演变和发展的部分过程,从服饰文化资料的整理中也可以反映出中国服饰文化自成一脉以及对周边地区和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和交融,也进一步验证中国是东亚文化的主体,并参与了东西方各种文明的交流。2、宏森服饰潮流文化衫创意园HANDDRAWING“手绘”工作室于2016年孵化打造出宏森服饰潮流文化衫独立品牌,旗下拥有一支把握设计潮流、市场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并且设计师的原创设计饱含着独特内涵的文化元素,凸显了宏森服饰追求人文文化的渴望与激情。宏森服饰的品牌定位于时尚、个性、潮流,目标顾客群体是城市的年轻一族。品牌分为“文化”和“潮牌”两大类。目前文化类有50款设计共150件样衣,潮牌类有150个设计,共380件样衣,正在进行市场推广。其中以兵马俑为设计元素的传统创新文化衫受到广泛好评,其设计理念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深层次挖掘兵马俑的多元文化,让世界上更多人去了解它,认识它,进而了解西安,了解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现已在热销中。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仙人跳

调研报告范文: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3篇

【篇一】一、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近两年来,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坚持不懈改善营商环境,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发展电子政务、监督权力运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区以服务便企利民为导向的政务环境已见雏形,政务服务环境有所改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全面动员部署,完善营商环境制度和工作措施。区人民政府召开了xx年全体会议暨廉政工作会议,对全区作风建设,特别是优化为民服务与营商“两个环境”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任务的工作安排》等一系列文件,对我区各部门、各单位加强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任务,以确保“两个环境”建设取得实效。二是开展专项整治,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制定了《改进工作优化“两个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针对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的17个部门,26个窗口开展为期4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对窗口部门违反工作纪律的个人进行通报公示,并与进驻部门审批科长签订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承诺书》,通过制度约束,营造“两个环境”良好氛围。对16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3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了流程、要件、时限的再梳理,同时编制了《办事指南》和《制度汇编》手册,进一步方便办事企业和群众。逐步深化“互联网 政务服务”,建立横向并联审批和纵向联动审批服务机制,充分利用“xx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督管理平台”,同时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全面推行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三是出台优惠政策,全面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制定出台了《xx区投资促进优惠政策》、《xx区项目招商落地引荐人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了《xx区招商工作、争取资金、扶持服务企业培植税源收入任务考核办法》,确保优质项目在xx区引得进、落得下、发展好。四是主动跟进服务,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着力加强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开辟服务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加快重点项目审批速度。积极主动服务企业,与上级审批部门沟通对接,了解政策最新信息;与企业主动联系,收集审批过程中需要市直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邀请市政务服务中心有关领导召开项目审批推进会,进行审批科长“面对面、一对一”答疑解惑。全力加快铝业园区项目审批异地受理点建设,目前大厅建设、管理制度、事项汇编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拟于近期有关部门入驻铝业园区大厅。二、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一)重视程度不够。从办事企业和群众的需求看,我区营商环境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区人民政府在重视程度、政策帮助、资金支持等方面做的还不到位,例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的落实及时性不强,人社、教育、科技、房管等部门在营商软环境工作上还需发力。(二)政务服务政策宣传不到位。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及时对当前有关营商建设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也没有对国家及地区的优惠政策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在企业手续办理、项目引进落地、要素保障协调方面都存在服务不到位、政策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对我区的百年老店,自治区、市级的名优产品,非遗项目内容,商务、文化等部门没有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积极广泛宣传,以提高我区传统优秀品牌在全市、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三)政务服务质量不高。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与企业的协调沟通方面做的还不够,企业在审批、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不能及时帮助解决,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服务理念及态度还需提高。企业项目落地、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所需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例如水、电、气等基础保障方面,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细化的不具体、解决的力度不强,服务的方式、水平、质量、效率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效、便捷的政务办理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四)简政放权的程度不高。有些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事项,权限下放的不配套、不同步,各种审批“要件”、程序和环节仍显繁多,例如规划和国土等部门,每次企业审批不止跑一两趟,造成企业上下奔波。同时,审批和监管流程界限不明,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造成审批困难,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五)互联网 政务服务改革力度不强。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工作进展不平衡,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虽然建立了网上和APP政务服务平台,但是功能不健全,只能查询办理程序,政务审批系统使用率低,没有真正实现网上审批。三、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安排。区人民政府要从我区发展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提高对营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和分析营商环境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从清明的政治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大气的文化环境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科学规划。要学习和借鉴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经验,加大我区营商环境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二)理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对我区营商环境有关的政策、制度、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适应当前发展的形势要进行完善,不适应新形势的应予以修改或者废除。要在政策宣传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全方面的宣传,让企业和群众深入了解国家及地方的优惠政策、服务政策、审批政策等内容,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氛围。各职能部门间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加强沟通,推进信息、数据对接,形成工作合力,为企业的引进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保障能力。区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深入研究分析我区企业的现状,在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要抓住招商引资新项目与现有企业的需求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和态度,积极想办法解决我区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通过定期协调上级部门,进行现场办公等措施,有针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进引进项目的快速落地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要努力搭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帮助企业第一时间获取科技信息,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和优秀人才,在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要加大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特别是要解决好铝业园区水、电、气、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健全完善商业综合体、职工公寓、文化体育、学校、医院、交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营商公共服务能力,帮助企业及职工解决后顾之忧,让企业安心落户,让人才踏实创业。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多样化需求,积极协调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让企业纳税信用、纳税贡献转化为有价值的融资条件,获得银行资金的支持,为企业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四)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管理制度。区人民政府要以简化办事流程目标为牵引,建立完善的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机制,用有力的“放”和有效的“管”,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拟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拓宽简政放权程度,特别是国土和规划等重要审批环节,要明确审批和监管的界限,要确定先审批后监管的流程制度,主要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难题,杜绝“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在监管中严格强化管理措施,把事前监管的重点转移到事中和事后监管,通过制度的优化,服务的跟进,在推动企业引进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涉企工作人员的培训监督,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树立大局服务理念,让企业办事便捷,让企业家办事顺心。(五)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提升服务综合效能。区人民政府要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社保大厅等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府部门及职能进行认真梳理,确保把一般性审批事项在窗口直接办结,逐步实现入驻数量最多、办理事项最全、办理效率最高、办理质量最好的服务大厅,真正做到“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运行模式。要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需求,推进网上大厅业务事项延伸服务,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对企业注册登记、资质认定、商标专利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积极推行网上办理,最大程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进一步优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整合配套功能,让平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逐步形成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网上办理为载体,两者互相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要积极争取与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对接,打通政府部门内部之间数据壁垒,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篇二】一、我市深化政府监管体制改革、优化营商投资环境工作开展情况去年以来,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与省委、省政府要求“对表”、与发达地区对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一)深化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方面1、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近年来,我市承接落实省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51项,对应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99项、中介服务事项37项和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1项。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已经完成编制和公布,涉及16个部门,保留实施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2项,明确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编制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20项。在大幅清权减权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依法确权,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先后公布和出台了“一清单”、“两张图”、“两办法”(即:xx市政府部门权力与责任清单,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图和廉政风险防控图,权责清单动态管理办法和行政职权运行监督管理办法)。市级共保留行政职权事项3081项,精简率70%;编制职权运行流程图775张,编制廉政风险防控图775张。今年,再次拟调整行政职能事项160项,其中增加40项,取消58项,下放11项,调整51项,目前法制部门合法性审查已经结束,下一步将递交市政府常务会研究。2、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了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全力推进了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全面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和“双告知”工作,实行新设立企业名称核准全程电子化和网上注册工作。在原“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又将社保证、统计证与营业执照合一,形成工商、质监、税务、社保、统计“五证合一、一照一码”。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截止xx年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15081户,其中企业29968户、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751户、个体工商户79362户。在现有市场主体中,xx年3月1日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后新增的市场主体量有5万余户,而改革前市场主体总量约为6万户,增量几乎赶上改革前的市场主体总量,政策措施的实施带来的成效明显。3、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去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内容和措施,各级各部门也相应出台了本级本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办法。目前,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从规范市场主体活动资格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转变、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一是推行日常监管。对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进行了细化分解,目前正在编制我市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的“一单两库”。同时,推广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通过摇号等方式,从市场主体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二是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出台了《xx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xx-2020年)》、《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意见》和《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全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项目进行了信用信息“双公示”。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社会公众和政府各个部门、行业组织都可以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有效扩大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三是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和方式,通过举报受理平台、互联网、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等,实现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加大了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和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提高了行政职权运行的透明度。四是强化市场监管。重点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假冒、传销、广告违法等9个领域的违法行为。五是加快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去年12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省政府部门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对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管理、流程管理、服务、受理场所建设与管理、监督检查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标准化的规范,目前我们正在按照省里的标准进行对号落实。我们将通过行政许可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二)优化营商投资环境方面1、提振企业家信心。为认真实施“转型突破工程”和“增长培育工程”,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我们制定印发了《xx年度“1533”工业行动转型升级攻坚年行动方案》,从投资额、投资强度、科技含量、上市挂牌等方面进行扶持奖励。今年的2月15日我们召开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动员大会,专门对xx年度“1533”工业行动中的32家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共兑现奖励4513万元。同时,以“小升规”企业培育和创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努力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创造就业机会,去年共培育“小升规”企业19家,净增数(12个)在全省居第一;认定省级创业基地5家,市级创业基地5家,新创办企业5664家,新增就业岗位9277个。2、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东向融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支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为推动xx参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原经济区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打下了良好基础。3、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条件和手续。进一步充分释放我市更多的场地资源,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我们在全省率先草拟了《xx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通过该办法的实施,对企业的住所(经营场所)进行了规范、简化,尤其“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的措施,丰富了我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的热情,使我市闲置场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4、实行企业名称核准电子化和企业设立登记电子化。xx年5月1日,我们实行企业名称核准全程电子化,xx年6月17日起,实行企业设立登记电子化。通过这两项举措,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名称核准和设立申请,免去了申请人因补充、修改材料而造成的不停往返,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5、做好平台建设。一是启动“企业通”平台。xx年3月,我们与工商银行xx分行正式签订“企业通”平台合作协议;6月,又同建行、招行签订了代理企业注册协议,进一步扩大银行代理企业注册的范围。通过将工商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前移到银行网点,使企业注册登记渠道从政府部门向银行网点延伸,从纸质审核向电子审核、互联网渠道延伸,实现公司设立登记的“一站式”高效服务,极大方便了创业者。二是搭建“双创”平台。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成功培育了米粒儿众创空间等4家省级众创空间,并首次组织了8家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星创天地”,其中xx天创梦工厂获科技部公示备案。三是建立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我市通过两年努力,建成了上下通达、左右沟通、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并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上线运行。该网络涵盖1个市级综合服务平台、3个专业应用平台(金融、人才、互联网)、2个产业服务平台(泽州装备制造、高平食品加工)和130余家小微企业服务站,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找得见、用得起、有保证”的公共服务。四是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定期举行“政企对接、银企对接”座谈会,围绕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制定、扩大民间投资及资金投向等方面征求民间企业加大意见,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国有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6、加强园区和开发区建设。一是完成海关国检机构、兰花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目前,海关国检机构和兰花保税物流园区,已分别于xx年10月和xx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二是推动开发区建设。近3年来,我们通过理顺发开发区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园区升级,不断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规划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全区现有各类工商企业1313户。xx年,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1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1%)和各类园区15个,xx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三年在全省考核测评中都名列前茅,发展态势良好。7、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一是预列招商引资项目的年度供应需求。每年度初,我们根据签约项目情况,认真制定“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为招商引资项目储备用地规划,以及项目落地、开工和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推进招商引资项目的年度督查工作。针对项目存在的发展问题、难点,尤其是土地瓶颈进行重点调研,我们每年重点开展两次招商引资调研督查,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尤其是xx年度,我们开展了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的三方(市招商局、市重点办、市统计局)联合督查,截至目前进行了三次专题督查,对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土地问题情况进行上报,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二、存在的问题1、政策有效性有待加强。虽然我市在简政放权、转型升级、招商引资、商事制度改革、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是在国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我市也存在相关政策引导不足、力度不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例如传统产业占用过多的生产要素,挤占新产业新项目成长空间;人才匮乏,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不断流失;改革创新缺少试验田和着力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客商的经济发展信心和发展潜力,特别是重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等的优惠政策有待加强。2、工作衔接畅通性不强。一是上下级机构衔接不畅。近两年,上级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xx年,省政府下达《关于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职权事项的决定》(晋政发【xx】55号)文件,将所有项目备案权限下放到市级部门。但我们在承接上级下放权力过程中存在接受上级最新产业政策滞后,机构人员与职责倒挂,人员编制少,属地监管任务繁重,承接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例如,我市县级工商局和质监局已经合并为一家,沁水县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家合并为一家,市县两级工商机关的业务工作衔接不畅;金融机构也不健全,从各县(市、区)情况看,只有高平市单独设立了金融办,城区、泽州县挂靠在中小企业局,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挂靠在经信局,开发区挂靠在发改局。除阳城县外,其余县(区)从事金融工作的科室和人员均为兼职。二是部门之间衔接不畅。例如,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后,证照衔接面临困难。目前,还有前置审批34项,后置审批201项,部分企业取得营业执照以后,很难取得相关许可证,陷入“有照无证”“无证经营”的境地。3、法律支持有待补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与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匹配。例如,地方金融办的监管职能定位与作用发挥不匹配,缺少法律支撑。在政策层面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提出了任务要求,但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地方金融办在行政执法方面缺少法定依据;申请人取得营业执照时,究竟取得了许可没有或者应当在什么期限内取得许可,以及对于长期未取得许可的营业执照应当如何处理,没有明确规定。4、土地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土地从长远来看,是重要的稀缺资源,而良好的土地储备和预先规划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项目用地的重要前提。从我市土地使用实际看,存在着县区间储备和需求不平衡的现象。城区、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但土地储备不足,尤其是大块待开发土地少,很多项目不能落地;而其他县区则存在着土地用量使用不完的情况。5、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宏观形势不佳、下行压力加大,造成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融资难问题也更加凸显。企业融不上资,首先是由于企业自身问题,如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难于搭建良好的银企互信关系。此外,外部环境不宽松也是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信贷环境差。近年来,由于金融风险加大,银行开始收紧银根,出现了限贷、惜贷、压贷、抽贷现象,同时银行审贷权限上划、周期延长,导致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难于得到银行贷款。二是货款回笼难。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较为普遍,这一问题在涉煤企业包括煤机配件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三是企业担保难,能享受信誉担保的企业凤毛麟角;企业间互保因为自顾不暇而流于形式;抵押物担保资源日渐减少,民间担保公司因为利润薄、风险大逐渐萎缩;政策性担保机构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担保也十分慎重,这些情况导致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对象。三、工作建议1、加强政策引导。在国务院清理、纠偏招商优惠政策的当下,充分理解、运用好宏观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重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从政策层面给予市场、企业信心,引导企业投资实体经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目前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有序推进,这对国企是个挑战,对民营企业却是个机遇。建议通过省政协的呼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新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有条件的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活力,共同发展。2、加强基层机构和人员建设。为高效承接上级下放权限,建议省、市政府在下放权限之前,完善机构设置和编制,加强人员力量,统筹兼顾,并有计划、有要求、有布置地组织培训学习,通过汇编政策文件、开展专题培训、组织研讨交流、建立网络沟通渠道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相关部门及人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3、创造良好金融生态。一是完善市场金融法律体系。加快政府监管、投融资、土地利用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步伐,使相关条款能尽快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相匹配,为监管体制改革,优化营商投资环境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二是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优化环境缓解融资难。建议省、市出台一系列帮助企业贷款融资相关办法,进一步加大对股改上市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规范化改制,进而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建议省政协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呼吁驻省金融机构改善信贷环境,给予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更多支持:一方面在信贷审批上,给予下级支行一定权力,以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另一方面,适当放宽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满足金融机构风险评估的续贷业务,直接进行滚动融资,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三是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建议省政协可以呼吁和协调省里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担保机构特别是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提升担保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四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业要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是创优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其中信用体系建设是关键。目前由发改委牵头实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建议社会信用体系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同时加快进度,加强部门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为营造良好的营商投资环境奠定基础。4、推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建议省、市国土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年度用地指标时,要加强上下沟通,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合理确定用地计划,解决县区用地不平衡等问题。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依法合规用地。依法妥善解决民营企业已占用土地、但未办理用地手续等遗留问题。三是鼓励节约集约用地。如对建设3层以上标准化生产线的厂房,在保证设施专用的前提下,给予一定补助。5、完善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一是搭建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创建更多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通过提供生产、经营场地,办公、生活等共享设施,商务、后勤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创业环境和条件。三是建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引进、经营管理和生产咨询等服务,为中小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四是组织中小企业家参与高层次商务培训考察,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和企业家队伍建设。6、夯实园区基础,强化招商引资。一是要夯实园区基础建设,突出园区招商主阵地作用,走“园区招商”之路。应根据发展实际,给予园区相应鼓励政策。同时,有重点、有创意地运作园区的招商活动,发挥园区政策服务、综合功能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集成优势,积极吸引客商参与园区开发。二是明确发展定位,推进产业链条补足、补强式招商。针对部分园区定位不清的症结,要根据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优势,开展科学调研和规划,对园区投资强度、产业类型、企业规模做针对性引进,切实遵循园区发展规律,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三是加大开发区建设力度。注重调整产业结构,要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小散低”的产业类型向规模、集中、中高端转变;由同质化的产业布局向差异化发展;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智转变;由重视硬环境向软硬环境并重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篇三】民营经济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擎。xx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节点城市,始终把民营经济发展及改善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街镇、园区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积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辖区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此次调研以xx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开展专项民主监督为契机,把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作为主题,加强与对口街镇园区的走访调研,通过面对面听取企业家心声、了解企业发展实情,征询企业家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各街镇园区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情况,同时,结合民主党派外出开展考察、组织培训等机会,加强与长三角一体化其他城市的交流,了解周边城市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借鉴特色经验,打开视野、对标先进、排查问题,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实实在在地推动xx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体调研情况如下。一、主要做法(一)注重政府引领,搭建发展平台在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区各街镇园区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并将之列为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积极探索、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建更优质的平台。如,xx街道研究制定本辖区企业财政扶持、商务楼宇(特色楼宇)奖励、产业园区奖励、产业基金集聚区建设方案等产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新桥镇建立了“四会共商”机制。通过书记碰头会、党委会、党政班子联席会、镇长办公会共同协商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九亭镇成立xx硕亭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全权委托九里亭街道管理,作为九里亭街道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车墩镇积极参与建设联东U谷科技企业创新港,打造G60科创走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让民营企业能更加便捷地获得要素支撑。(二)龙头带动发展,招商引资重效各街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例如,泗泾镇重点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安防、智联元件三大领域,全力推动“3 X”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xx街道除了成功引进以巨人集团、飞科集团、中联重科等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更是引入了启迪漕河泾科技园(清华科技园)、临港xx新城科技园等专业园区平台以及海尔智谷的COSMOPlat全国首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和凯悦、凯悦嘉轩、希尔顿欢朋等科创型民营企业以及商业配套项目,将民营企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三)加快转型调整,优化资源配置1、盘活存量资源,推进产能调整。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发展的最大瓶颈,各街镇园区将盘活存量资源作为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办法。如,叶榭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建设用地减量、环保督查、违法违规项目整治,推进产能调整,完成清退劣势企业88户,盘活存量土地168亩。通过环保、拆违等综合执法手段,推进落后产能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新浜镇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加大腾笼换鸟力度,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增量和质量。洞泾镇将战略留白区规划进行调整,释放出9.8公顷的面积,为优质企业提供空间。目前已有42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落户洞泾,上半年共实现产值7亿多。经开区建立了存量资源数据库,将空置多年的“杨协成”厂房引进了“百事食品”;运用结余土地分割的新政策将“味之素”空余土地82亩分割于上市公司顺络电子,鼓励其建立总部、研发、生产基地。2、严把优质产业,打造产业集群。目前,许多街镇已由传统的“供土地”模式转向“打造产业集群”模式,从而引进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如,佘山镇秉承可持续、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保留龙头产业企业,去掉高污染低产耗企业,立足于一廊九区、2 1产业模式,背靠洞泾人工智能发展模块,引入“脑子项目”――生物医药产业链。小昆山镇坚持“四个论英雄”,贯彻“三个一批”,对工业园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工业园区准入评估标准和企业保证金制度,引进瑞延集团、威特力等符合“6 X”产业导向的优质项目。石湖荡镇着力打造海尔卡萨帝制造基地,形成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基地,为大规模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形成示范。3、聚焦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松街道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建设,发挥双创集聚区效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基地 基金”模式产业政策,以泰晤士小镇天马论道、光与盐众创空间、电子商务园区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浜镇围绕G60科创走廊3.0规划,推动智慧物流功能区分区规划落地,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新动能,推进产业布局向智慧物流、智能制造转型。新桥镇制定管理办法指导195地块产业转型,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企业发展。目前正开始推动亦馨仓储公司转型九里工坊。(四)提升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在服务民营企业的过程中,各街镇园区注重服务水平的提升,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店小二”作用,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1、建立政策宣传和落实机制。各街镇园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与企业面对面解读相关政策。通过公众号、民营企业联络群宣传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民营经济27条”,将减税减负优惠政策宣传到每家企业,让企业及时享受政策优惠。例如,永丰街道为扩大稳固发展经济为企业提供沉浸式服务,细分企业类型,加强信息沟通,每月进行政策传达培训。佘山镇政府采用精准化服务理念,每半年举行一次系统化培训,使得政府与企业信息沟通渠道顺畅。2、深化“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为深化“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各街镇积极响应,为企业提供各类一条龙专业服务项目。例如,经开区成立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泗泾镇进一步整合各类行政资源,启动企业服务中心装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石湖荡镇建立“一窗式”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办证一条龙服务。新桥镇设置专人对接重点优质项目,提供一对一服务,推进企业分类管理。3、深入走访调研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各街镇园区结合大调研工作,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不断深化重点企业联系服务机制,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做好产业要素、金融要素、人才要素对接。例如,叶榭镇强化应急处置,解企业燃眉之急,针对年纳税较高企业协助其解决厂房改扩建、置换或寻找合适厂房等事宜,进一步扩大产能。洞泾镇加大对规上企业,特别是受到此次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深的外向型经济企业的关心力度,通过“大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小昆山镇对税收下降明显的企业由镇经发办、镇G60推进办、投资公司、税务等部门联合上门走访,深入了解企业和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实行精准服务。二、存在问题通过本次专项民主监督,可以看到我区各街镇园区在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但是,同时也发现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归结如下:(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例如,九里亭街道规上工业企业9家,上半年产值56206万元,同比下降30.4%,税收5516万元。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企业6家,产值42244万元,同比下降7.7%,税收409万元。泗泾镇受减费降价的影响小税收企业出现普降。根据测算,增值税减少10%,个税减少30%,房土两税减少23%,综合下来,泗泾镇民营税收受此影响下降11.5%。(二)用工难状况日渐显现。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违法无证建筑的拆除,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离开xx,导致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适合企业员工生活配套规划尤其是居住配套严重短缺,成为企业人才落地的“大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导致高端人才流失严重。例如,xx街道目前在建的公租房,由于建设周期较长,无法有效解决眼前人才居住的大量、迫切需求。同时,部分企业反映,本市各级政府或不同条线对新入驻企业政策优惠幅度较大,但该政策未惠及已经入驻、发展老企业。(三)扶持政策落地率低。政府对于小微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已有不少扶持政策,但在实际落地执行中,很多小微企业对于政策依旧一知半解或信息不对称,导致没有最大化利用政策减轻企业一部分负担。民营企业主要还是通过官方媒体了解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但是,官媒对政策细化标准的解读、具体操作指导不够;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通常没有专人研究政策,导致主动申请较少。同时,政府对民营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工商、税务、物价、城建、环保、卫生、计量、质量监督等多个部门,在对民营企业管理中,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缺乏协调、相互踢皮球的现象,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四)工业用地指标紧张。土地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近几年的土体政策趋紧,用地审批趋紧,土地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也为企业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困扰,影响了各街镇招商引资及民营企业发展。例如,叶榭镇地处浦南,全镇工业厂房、工业用地除198地块外,无证土地居多,近十年无新增土地指标影响了实体型企业的落地和产税。方松街道地处xx新城核心区域,在发展中存在商业空间拓展与土地资源匮乏的矛盾,辖区房产开发、商业服务设施和楼宇建设已趋近饱和,除绿庭广场地块尚未开发外,无可供新的商业和商务发展的土地资源,导致部分企业流失。(五)融资难情况持续加重。融资难是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大难题,特别是小微企业更是难上加难。各个银行目前的贷款门槛都较高,对抵押资产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他们处于初创阶段,固定资产少,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没有资金就没有发展,企业成长被遏制。(六)招商引资竞争加大。随着周边各区及嘉兴各县招商政策加码,特别是xx、xx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招商竞争压力较往年增大。以小昆山镇为例,虽然xx年上半年共招商1234户(其中实体型16户),招商数量增长较快,但招商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合作招商较多,政府招商比例较小。合作招商的企业和招商单位联系紧密,但和街镇联系相对较小,后期稳定性较弱,容易随招商政策的差异而容易流失。新进企业普遍弱小,优质项目不多,新增企业户均纳税额较低,虽说招商户数较多,对各镇目前税收提升还不理想。(七)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够完善。通过调研发现,有些街镇产业结构尚趋同,过度竞争现象仍比较突出,受考核机制等因素限制,各街镇园区在招商时无法有效落实产业地图导向。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整体优势的发挥。同时,行政界限的阻隔,分割了市场体系,造成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进而影响了空间、环境、人力等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项属地化政策指标带来实体经济的流失。(八)政府执法方式有待转变。在调研中,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环境、安全、消防等政府执法部门轮流上门执法检查,企业疲于应付、压力巨大,不能将主要精力用于经营管理;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有意愿按法律法规做好对应措施,但由于相关法律条文太多,而企业人力成本较高,不能安排专人专岗对应相关工作,这造成相关专业知识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疏漏;执法部门工作中存在“以罚代管”的简单粗暴方式,一旦发现问题即进行处罚,导致企业经营记录污点,缺少补救的途径。(九)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xx区已经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调整,但部分区域历史欠账较多,目前改造更新进度远远不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一是生产区生活配套设施集规模偏小,公租房不足,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需求;二是商业服务仅限于最基本的吃住需求,缺少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社交娱乐体育文化设施,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缺少交际场所,许多企业反映员工婚恋难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交通不便,虽然开通了轻轨和部分公交,但线路有限,尤其是经开区区块分散,缺少相互衔接的线路。从轻轨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的交通不便,使得企业员工上下班和到主城区解决业余生活娱乐存在困难。(十)缺乏信息互通平台。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受资金、规模的影响,不同程度缺乏设备、人才、信息和管理方法,需要互通有无,互相扶持,共同成长。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就在同一园区内,且产品具有上下游关系,但缺少联系渠道,没有形成合作。还有的企业在研发上遇到瓶颈,没有和区内相关科研机构对接的平台。部分研发实力和设备较强的企业,表达了愿意开放共享的意愿却不知如何实施。而且,由于机制上的缺失,大学城、科研机构与xx本地的企业缺少直接有效的合作渠道。许多企业代表提出要充分发挥xx大学城的人力资源高地的优势,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平台。三、建议对策(一)因地制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各街镇园区要因地制宜,明确地区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特色,重点行业政策及时调整,政税体制与行业变化发展相配合,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自主积极性,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探索产业发展规划。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探索可行的产城融合体系,培育和创建品牌名片,打造一个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配套专业服务机制。契合企业转型路径,引导商业街区特色发展,加速聚集优化。将优质服务打造成为园区招商的金字招牌,特别是针对历史遗留的工业企业,更可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其开展转型过程中的定位招商,盘活资产使用效率。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升级初期就将业态周边交通问题、供电供水保障进行同步配套调整,以强化产业发展根基,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二)推进精细化管理,政府服务要从“店小二”升级为“企业经纪人”。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要从“店小二”的角色转变为“企业经纪人”的角色,对接上级政策导向,以企业视角思考服务,融入式精细化管理。一是发布政策的同时要更多地提供政策解读,通过更多媒体和渠道来宣传乃至是路演推广;二是整合工商税务等企业的经营情况的大数据,通过智能分析手段,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主动提示和询问,做好相关政策与企业的对接与落地;三是政府工作人员要掌握所负责区域内企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加强为企业匹配各类要素的意识和能力。(三)多渠道扩大土地储备,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撑。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园区运营商的作用,规范园区招商、运营,提供土地的有效供给。通过对存量企业排摸,充分利用政策支撑,激活、释放存量土地资源。要加大低效、空闲土地资源的二次配置、调整,一方面引导、协调多家企业共享、共用存量工业厂区,提高现有厂区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撑,提高厂区容积,改造、扩建旧厂区,提升单位土地利用效率。对不符合环保、财税、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关停并举,淘汰一批,盘活一批。严格遵守、依照法律、法规,多管齐下,激活、释放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开发建设效率,为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土地要素支撑。(四)对接高校资源,构建产学研平台。建立辖区企业人才、技术、服务等信息平台。定期与高校召开联席会议,对具有合作前景的高校可先选派专业对口的年青教师赴企业调研,在形成较为充分的供需方信息情况下,再组织召开校企对接专题会议。在人才合作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从高校聘请对企业发展有作用的人才进行兼职,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技术开发。企业可以提供创业见习岗位,为大学生就业或创业提供指导,形成双赢。同时,建议政府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技术转化中介机构和人才,提升产学研平台的实际转化效果。(五)转变执法理念,完善执法手段。一是政府安全、消防、环境执行部门实施联合检查、企业集中接待,避免轮流上门造成频次过高,干扰企业正常经营;二是执法部门转变“以罚代管”工作方式,各类检查以辅助企业成长为目标,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整改要求,处罚作为最后的手段应慎用。三是大力发展和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应对方案和长效的安全环保措施。(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为人才提供基础支持。一是加大对街镇、居住区公园、广场建设,加强对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的分类投放管理,优化、美化、绿化街镇环境,利用好产业园区内零散用地和推动土地转性,完善生活、商业、体育、文化设施,使得配套设施位置、规模、种类更加合理。二是充分利用政策窗口期,对工业企业配套用房、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升级,进行公租房建设,以解决居住紧张的问题。三是规划完善从轻轨、地铁到园区的配套公交线路,区政府、镇、园区三方统筹协调,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区域公交系统完善。四是“工、青、妇”等组织要研究和打造长效机制,在精准匹配企业未婚男女比例、收入、地域等信息的基础上,举办有针对性的活动,建立长效的婚恋平台,解决企业青年婚恋难的问题,帮助企业留人。(七)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管家式服务。成立园区管理公司,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提供园区内各种资源、设备、仪器互相租用;二是互通园区内各企业的信息,牵线搭桥,促进园区内企业合作,成为互相的客户和供应商;三是大力发展管家式、一站式服务,挖掘企业需求,提供深度服务。四是建立各类园区内文化、体育社团和协会(对参加企业根据会员人数适当收费,或按活动次数和人数分摊,以不营利为目标),促进民营企业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八)托底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帮扶企业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给予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托底支助。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深化政银企对接,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同时,要创新金融服务。银行业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对民营、特别是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认真落实信贷倾斜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的授信工作。要不断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贷款方式,加快发展创业贷款,以及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订单合同、集体土地使用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充分运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远期外汇等各种表外金融工具,不断满足民营中小企业差异性融资需求。#选调生#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