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高考考的不好的时候,会有人劝你,先去随便上个本科大学,然后等到大学的时候再努力学习,考一个更好学校的研究生,这样既省去了复读的时间,而且大学的时候还有事可干。好不容易你披荆斩棘被一所名校录取为研究生,可是在找工作的时候,人家在只看第一学历,难道这研究生都白上了?现在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并不是看你的最高学历,而是看你的第一学历,就是你看的高考成绩,而不是看你的大学成绩。为什么企业要这样做呢?原因很简单,企业想要招聘优秀的人才,必须是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我们知道高考在我国是一场绝对公平的考试,考生考试得到的成绩就是你的真是成绩,它就代表着你的能力,如果你高考的时候分数考的高,那就代表你的能力强。但是,很多考研上名校的同学,很可能高考的成绩是不理想的,或许他就没有那么好的学习能力,而后到了大学通过各种方式,或许也确实是用功了,但是仍然不如高中那么用功。我们知道考研是要比高考容易些的,因为考研有面试,一旦有人为因素的存在,那么人才的选拔就显得不是那么“靠谱”了。当然你仅仅只有第一学历是不够的,纵观企业招聘既要你是研究生学历,又要你的第一学历,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好大学的研究生。现在随着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工作可谓是越来越难找了,想去好的企业人家企业不要,要你的企业你不想去,造成了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随便选的职业,和自己的专业一点边都不搭,而有名的企业几乎全部把好大学的毕业生全部网罗了。而我们作为大学生,可能第一学历并不是非常厉害,考到了名校的研究生,当遇到了所谓的“第一学历歧视”,我们应该正确的去面对,因为用人单位永远都是占主动权的,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第一学历,那么我们就知道全方位的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企业对我们刮目相看。我们知道,学历仅仅是你入职的一个敲门砖,如果你具备了这个敲门砖并不是意味着万事大吉了,你需要继续努力,否则就有被替代的风险。所以,面对“第一学历歧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虽然现在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有意识的看重第一学历,而就业难现在又是本科生所面临的的一大难题,找不到工作就开始读研,读完研继续找工。但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即使自己第一学历不是很优秀,但是只有我们肯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大家认为企业招聘只看第一学历公平吗?
最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布了2018年度招聘录用名单,这份名单一经公布立刻引起网友热议,在这份名单里面有九个来自清华北大的硕士和博士,有一个来自人民大学的硕士,但最后一个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位同学是来自绍兴文理学院的本科生。中投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的国有独资公司,无可置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这样的国企招聘时候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同时也是众多毕业生争相应聘的企业。这不禁让人想到这个公司到底是什么样的用人标准,为什么差距会如此巨大,顿时各种黑幕论、萝卜坑招聘论甚嚣尘上。对于网友的疑问,有记者拨通了中投公司2018年度公示名单下方的联系电话。得到的答复是中投公司每年的招聘分为专业岗位和行政岗位,前者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后者仅要求大专或本科学历即可。今年,行政文秘岗只招聘一人,从绍兴文理学院毕业的王同学最终成功竞聘,她当初也是自己报考的这一岗位。工作人员还表示公司招聘有着严格的流程要求和保密措施,不存在“萝卜招聘”的可能。对于网上的质疑,为何官网公示信息在一开始并没有说明,于昨日晚些时候特意标注“行政文秘岗”。中投工作人员回应,昨天中午他们从网上看到了网友的声音,下午紧急作出修改,希望能解释清楚招聘的差异。大家都知道现在找份工作很难,找份好工作更加困难,对于中投这样的大公司,最开始是网申,过了网申才是笔试,笔试通过了才能参加面试,而面试可能是两轮或者三轮,有的企业可能还不止三轮面试,层层筛选,过五关斩六将才能留下来。中投公司表示招聘有着严格的流程和保密措施,严格是必须,但是否需要保密了?要知道国企并不是私企,成立之初用的是纳税人的钱,还承担着国家赋予的责任,招聘就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然而国企招聘和私企一样根本没有透明度可言。小编毕业时候找工作也是遇到很多奇葩的事情,当时面试一家副省级城市的市属国企,当场过了面试,让我回去等通知参加公司本部的终面,当时小编非常的开心,工作地点和单位都是非常满意的,但是等着等着最后就悄无声息,最后打电话去问,对方遮遮掩掩的也就不了了之。小编还曾经去过一家私企工作,结果发现人事部的小妹原来是人事经理的妹妹了,所以感觉当下社会关系户真的是无处不在。话说回来,人家企业招谁不招谁和我们吃瓜群众没有关系,也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但还是希望这些大型国企在招聘时候能够真正做到公平,毕竟每个学生读书都不容易,都付出了很多,希望社会上的萝卜招聘能够越少越好。
985硕士吐槽:拿到年薪三十万的offer很高兴,入职后公司却又反悔在一些招聘会上,我们能拿到offer自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尤其还是非常高薪的offer。只是有一些企业,在面试时以开出高薪的条件吸引优秀毕业生,过后又开始反悔,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兑现承诺。当毕业生碰到这样的情况,可以说十分倒霉了。正好前些天,小编也在网上看到一位985院校毕业的硕士说:“今年在秋招上找了份工作,企业已经给我发来offer,只是当初在面试时和HR谈好的薪资是年薪三十万起,就因为开出的薪水高,所以我才高高兴兴地接受,然而现在突然改口说公司的制度有变化,年薪变成了二十万,足足缩水了十万!”这位985硕士十分气愤,因为秋招已经结束了,再去找其他更好的工作也来不及,可是要他委屈入职这样不诚信的公司他也不愿意,所以他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发了这篇帖子,上网来求助各位网友,让我们来看看网友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吧。“直接找当初承诺要给你30万年薪的HR当面问清楚,如果问清楚之后给你原来的薪资了,那就当做没发生过这件事,接着做自己该做的工作,如果还是不给,肯定就是你的公司不行,直接走人,不然以后类似的坑还会再有。”“有的HR为了自己的业绩无所不用其极,经常坑骗涉世未深的毕业生,如果实际的原因是HR个人工作的马虎,那就不要让步,因为这是人事的工作问题。到最后,HR还是不愿承认他当初说过这样的承诺,那你自己要考虑这间公司除了薪酬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值得你留下。”“正经的做法是先安顿下来,看看情况,然后一边工作,一边开始找下家,工资能拿点就拿点,一找到下家直接辞职即可。”“提醒找工作的人们,尤其是应届生,在面试谈工资的时候,个人建议谈判前一定要和HR说好,并将过程录音,以免之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谈好了价格又反悔的公司,根本就不拿诚信当一回事,首先从领导的人品考虑就不好,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去的。”看完了以上网友的回答,我们应该能感觉到,找工作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所以凡事还是多留一个心眼吧。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留言来表个态吧!
“对不起,双非硕士学历,我们公司不招!”网友坐不住了双非女硕士求职遭拒:双非硕士被就业歧视,到底冤不冤?最近,笔者上网发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双非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大学)的女硕士在毕业季找工作时,因为双非硕士学历不受认可,求职屡屡碰壁,疑似遭到了企业的就业歧视。据这位女研究生所述,她在投简历应聘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人员直接明确地拒绝她:我们公司不认可双非大学的硕士学位,你不符合我们的招聘需求。换言之,虽然很多企业要求的是硕士学历,但是具体到招聘过程中就会变相地要求985、211毕业,而不考虑双非硕士。这也算是一个招聘的潜规则了。很显然的是,有类似遭遇的毕业生肯定不少。那么,类似这样的双非硕士学历求职没人要的遭遇,到底冤不冤呢?首先,笔者试着分析一下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一方面,企业在招人的时候依然存在着“名校情结”,也不单单是企业,我们整个社会都有着这样的名校崇拜情结。所以,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优先考虑那些毕业于985、211等名校的学生,这也有助于企业减少筛选人选的成本。从企业角度看,这样做似乎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每年似乎都是最难就业季。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等特殊情况影响,企业用工需求减少,毕业生们遇到的就业竞争就更大了。对于双非硕士们来说,在就业市场上的确是很难竞争得过那些名校毕业生的。以上这两点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我们忽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企业在招聘时变相要求名校学历,对于双非硕士而言,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就业歧视的嫌疑。所以,笔者的观点是:其一,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可能需要转变一下观念了,不要一味地以“学历”来判断一个人。学历有时候真的无法判断一个人。尤其是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在人力成本允许的前提下,除了看学历,不妨再多看看对方的学业表现、在校表现、特长技能、实践经历等,来综合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不要因为学历就一棒子打死不给机会。其二,也想提醒那些双非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们,学历方面或许比不过人家,这一点不足要深刻认识到,从而能够在其他方面能够更加努力,去提升自我,弥补不足。笔者也曾见过普通一本的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比赛和社会实践,最后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个人素质得到了名企的工作机会。提升自我,这才是根本之道。最后,也想问问大家,关于双非学历受就业歧视的现象,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您认为这公平吗?
随着全民学历的提高,以前很值钱的本科学历,在如今含金量也在逐年降低。大学学历如果不是985重点毕业,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想要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最好的选择是继续提高自己的学历。如今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究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想要考研究生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想要成为985名校的硕士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高中期间,我们的学习还有老师和家长监督,但是我们到了大学,学习完全靠自觉。如果我们的自觉性不够,不能够很好的自我约束。是很难静下来学习的。况且考研之路原本就意味着孤独,很多同学最开始信心满满选择要考研,但没坚持多久就因为太累选择放弃了。何况考研人数与日俱增,而高校录取人数有限。想要从众多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宣扬读书无用论,认为无论是读大学还是研究生人数都已经泛滥,如果不是985大学毕业,根本就没用。而且很多企业很注重第一学历,如果我们本科大学一般,研究生也没能考进985、211并不起多大的作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1、研究生学历更高,毕业后可选择的范围更广按照现有的数据,我国考上研究生的人数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相反占有很少的比例,我们之所以有满大街都是本科生研究生的错觉,无非是因为幸存者偏差。我们所处的圈子都是研究生,所以我们才觉得研究生人数多。这与我们所处的圈子有关,而并非客观事实。如今这个社会是一个看学历的社会,学历已经成为了我们找工作的硬性条件。如果没有学历作为支撑,哪怕你很优秀,很有能力,那又怎么样。一些待遇较好的工作我们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阿里巴巴,华为等著名企业基本都只招收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或者本科是985的学生。只有我们的学历足够高,才能有机会进入知名企业发展。所以永远不要去否认学历的重要性。2、大城市实行的人才引进政策,只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可享受北上广是我国著名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是不少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地方,刚毕业的年轻人拥有雄心壮志,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上广扎根。但是北上广人才济济,房价高昂,想要扎根谈何容易。仅仅是户口这一关就难倒了大部分人,哪怕你很有钱,能够在北上广买房,但是你不一定能拿到北上广的户口。但是如果我们的学历足够高,我们就能够拿到北上广的户口。我国一线城市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只要你足够优秀足够有能力,就能够拿到北上广的户口,还能够享受其他福利政策和相应的补贴。学历带来的户口优势太明显,如果自己足够有能力考研,那么一定要努力考研深造。3、未来升职的空间更大,福利待遇更高如果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在同一个岗位任职,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是研究生能够拿到的薪资就是要比本科生更高。而且如果公司有空缺岗位,需要有人升职顶替职位。一般都会首先考虑学历高的员工。我们能力不足可以在工作时抽空学习,在实践中慢慢提高。但是唯独学历这是我们到了工作岗位上没办法逾越的鸿沟。如果我们想要去大城市发展,那就更有必要读研了。因为我国的高知识分子几乎都集中在北上广地区,至少是本科以上的学历才能让我们找到一份高薪资的工作。4、研究生学历考公务员更有优势在疫情期间,不少行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因此破产倒闭,即使没有倒闭的一些企业基本也在硬撑。今年的失业人口也增加了很多,我其中一个朋友是在旅游行业就职,今年受疫情影响,至今还待业在家。在之前,大家可能没意识到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多么重要。但因为疫情的影响,大家才更加认识到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多么重要。之前不想报考公务员的同学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开始备考公务员。公务员报考的人数每年都呈上升趋势,竞争很激烈。有些待遇好的岗位更是几百个人竞争一个岗位。但如果我们是研究生学历,报考公务员就会有优势很多。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考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较好的工作,从而谋求更好的发展,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高达几百万,在如此多的人口流入社会必然会造成一系列就业问题,而大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时,他们都会选择继续深造,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的学历,一方面可以回避当下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到一个更高的平台,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考研究生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研究生也满大街了?是不是高学历已经没用了?第一点我们从数量上来讲。近几年我国考研人数暴增,一年增幅超过50万以上,那么,在如此多人考研究生的情况下,我国高校也在扩招,这会不会使得研究生泛滥呢,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看看,我国学生人数大约占人口大10%左右,而本科生只占5%左右,那么研究生则少得越少,所以从稀缺方面来讲,研究生当下确实很吃香,所以考研是非常值得的。第二点从就业机会上来讲。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他们招收员工的要求是硕士学历以上,那么企业为什么会提这样的要求呢?其实理由很简单,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心理成熟方面,研究生要远超过本科生,经过三年的科研学习,对人的历练确实会,使人更为成熟,更为稳重,而一个企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招收硕士以上学历,如果现在拿着研究生学历出去找工作,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就业机会更多。第三点从学历上来讲。首先我们要知道研究生是我国最高的学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总认为博士生不应该更高吗?其实博士只是一个学位而不是学历,真正最高的学历就是研究生,我国从古至今就看中一个人的学历,所以在未来发展方面,学历会占很大优势,而这种优势会伴随你的一辈子,同时也会给你自身带来不一样的自信。最后总结,当下研究生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是普通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随着我国不断的扩招研究生必然会导致研究生的含金量有所下降,但是无论怎么样,他始终会高于本科,比本科生出来就业会更具优势。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研究生相关问题,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欢迎关注,后期会持续为您更新这方面的信息。
2009年上市的海大集团,从事的是在外人看来“土得掉渣”的饲料产业,以至于在A股那个醉心于概念炒作的年代里,公司上市之初的60亿市值都显得有些“高估”。站在10年后,如今的海大集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逾500亿市值,超过420亿元的年营收,14亿多元净利润,而且仍以两位数的增速快步向前……海大集团跑出了令行业望尘莫及的速度,目前已经坐上国内饲料行业第二把交椅,也成为A股市场为数不多的真正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白马股。为了探究海大集团高速成长的秘诀,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实地走进海大集团,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与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技术基因推动高成长周一:薛总,我们刚刚参观了您创业起步的地方。从1998年创立到现在,海大已经成为饲料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您能否讲一下当初创业的故事?采访:证券时报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左)嘉宾: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薛华:回过头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我本就是科班出身,在中山大学学习鱼虾营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农科院工作了3年,这3年刚好中国是水产饲料起步的阶段。面对这样的机会,我认为我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于是1998年从农科院辞职创业。当时还没有多少本钱,主要的定位就是向一些饲料厂提供饲料配方技术,同时也出售一些水产预混料、核心料等产品,企业就这样起步了。1998年、1999年两年,我们很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水产预混料细分领域做到了全国第一,实现了上千万的盈利。但我们很快认识到,水产预混料始终是一个很窄、很小的品类,离养殖终端太远,于是我们在2002年开始转型切入水产饲料板块。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较强的服务能力,我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07年就已经接近30亿的销售额,成为国内外领先的水产饲料企业。在此之后,公司逐步切入了禽饲料、猪饲料,实现了饲料板块的全覆盖。整个创业过程大致如此,比较简单也比较顺利,也没有什么很曲折的故事。周一:看来您整个创业的过程都比较顺利,每一块业务切入的时机也非常好。公司快速发展关键是做对了什么?薛华:公司的发展其实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现在看起来饲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但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是一个持续增长的、没有天花板的行业,市场空间非常大。在这条赛道上,海大能够走的比较顺利,我认为核心原因在于公司重视技术的基因,公司最早的一批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饲料行业看上去似乎技术含量不高,但实际上是靠技术驱动的。无论是饲料配方、原料还是核心的添加剂,对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我们重视技术,就是我们能够领先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可以比较骄傲地说,目前在饲料技术方面,我们已经领先于世界。饲料行业是中国很早就对外开放的行业,从一开始就是和跨国企业竞争。如今20多年过去,国际上的这些老对手我们已经知根知底,在技术上我们绝不会输给他们。外界看到的是,海大从最初做水产饲料,2006年开始做禽饲料,2010年开始做猪饲料,每切入一个领域都会走到行业前列。但实际上,我们每进入一个环节的前两年就已经开始在做研发储备了。研发投入真的能产生很好的回报,但行业中很多企业是不做研发的,可能行业起步阶段能够略有盈利,但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的利润率都在下降,我们的利润率反而在上升。所以说,没有研发是没有未来的。周一:说到研发,公司的投入也是行业内比较多的,公司的研发团队情况如何?薛华:2009年刚上市的时候,公司1年的研发费用大概才二三千万,到了2018年已经超过3亿元。目前在研发上我们共计有超过1000人的团队,涵盖了整个产业链。目前研发团队招聘的动作很大,最近一次性就要招聘70个博士、500个硕士。事实上,2018年的时候我们总共也只有70多个博士。周一:在农业企业中很少见到这么大规模的招聘博士、硕士。薛华:对,放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多。我们曾经去国外一些老牌同行企业考察过,发现他们的研发团队也就三四十人,比如几个人研发禽饲料、几个人研发猪饲料……过去50年甚至100年一直都是这样的配置。海外企业本身技术领先,这样的研发团队规模也足以支撑它们的发展。但中国企业绝不能这么照搬,我们技术落后、底子薄,如果还是几十个的团队做研发,永远也跟不上国外的脚步。我们一定要大跨步地追赶,我们需要的是在5年、10年、20年里,把别人上百年的路全部走一遍。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这么多人的研发团队,每年完成2000个实验,累计至今接近2万个实验,研究饲料配方,研究不同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从而实现我们在技术上的赶超。多维打造综合竞争力周一:近几年我们看到海大开始有一些新业务,例如种苗、兽药、疫苗等,这些新业务板块的开拓思路是什么?薛华:在公司起步的前几年,我们主要依靠的是产品方面的技术领先,更多的只是一种“单维”的竞争力。到了2006年,我们发现,有些养殖户即便买了我们很好的饲料,也不一定能赚钱。探究原因我们发现,这背后可能是种苗不行,可能是养殖技术不过关,也可能是动物发病时动保产品(兽药、疫苗)跟不上。因此我们意识到,要真正让养殖户盈利,我们需要的是一整套的支撑体系,包括饲料、种苗、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和动保产品。于是从动保起,公司做了一个非常大的调整,从单一饲料产品制造的定位,转变为服务型企业,为养殖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伴随着这次转型,我们的竞争力从单维的技术转变为多维的综合服务能力,这之后与我们合作的养殖户,都能够具备很强的盈利能力,可以超越市场平均水平。我们当时就有口号,比如让客户“一栏猪多赚1000元”、“一亩塘多赚1000元”等,只要让我们的客户比行业多赚那么一些,我们的整套服务体系就能具备非常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支撑起公司持续的高速增长。这些年发展下来,种苗板块、疫苗、兽药板块和养殖板块也都成为了公司的新业务板块。现在新业务占公司总收入还不到20%,但增长速度很快,特别是近两年出现爆发,每年都以50%-60%的速度增长。相比起饲料,这些新业务的技术门槛更高,有的甚至需要提前5、6年开始研发。“饲料大王”的养殖经周一:接下来还会向养殖板块发力?薛华:对,我们的业务已经形成了几个板块,覆盖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种苗、动保到下游养殖。周一:谈到养猪,最近一两年非洲猪瘟影响很大,对公司布局生猪业务有影响吗?薛华:养猪我们好几年前就在布局,主要是打造团队。原本我们计划2018年全力发展,但刚好遇上非瘟,就暂缓了一段时间。在这一年中,团队针对非瘟积累了很多应对的方法和经验,于是现在开始加大力度。非瘟我们认为加速了行业的洗牌,行业本来就处于一个落后产能逐渐退出的过程,非瘟加剧了这个变化。未来三五年内,可能70%-80%的企业会退出,而像我们这样真正具备专业化能力的企业有望拿到更大的市场份额。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信心?首先在布局之初,我们就定位高标准,在猪场选址上就精挑细作,拿到的地都是远离人烟、防控条件很好的地。第二,在内部的硬件上,分区的控制、栏舍的隔离,很大程度切断了交叉传染的路径。第三,在人力的投入上,我们从猪场的管理到兽医的配置都坚持高配。现在我们养猪团队上千人,这些人可以管理300-500万头的规模,但我们目前的规模只有100万出头,团队的配置先于规模。第四,相比起小企业、散养户,我们有着一整套全产业链体系的支撑,从育种,到营养体系,再到管理体系。从育种开始,比如我们1头母猪可能一年产仔25头,散户可能只有十几头;营养体系上,我们的饵料系数比养殖户更优;管理体系上,我们的疫病防控能力更强。综合下来,我们大概1头猪的成本就能够比别人低200元,这就是我们的护城河。做全球第一的农牧企业周一:您说过,中国农业现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理由是什么?薛华:首先我们看体量,整个农业所有的产业链环节加在一起,是一个十几万亿的市场,可以和房地产比肩。背靠这么大的市场,没有理由不出现一批大企业。但目前行业的特点是非常分散,经营的主体绝大部分还是小散农户,经营的模式也比较原始。现如今我们看到一个大趋势,那就是中国农业正处于一个规模化、工业化的阶段,这将是一个行业巨变。在这个趋势下,一定会有巨无霸的企业出现,可能产值会有几千亿,利润能有几百亿。首先从经济效益来看,农村散养户其实是很难赚钱的,可以说是“看天吃饭”,猪价好的时候一头猪赚几百,价格不好亏两三百,遇到非瘟这样的疫情甚至可能破产。所以算经济账,小散的业务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它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在于目前农村许多老人养家糊口的工具。从人的角度来看,现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往城市里跑,而且不愿意回到农村,因为他们已经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如此低的劳动附加值。所以从趋势上看,小散户不断退出,农业的需求又是刚性的,势必需要靠规模化来填补缺口。但在这个行业,要做到规模化也并不简单,行业的背后有几个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从资本上看,没有资本的个体户在加速离场,当然也有一些外部资本想进来,但他们也很难玩得转这个产业,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要素——技术,不仅仅是饲料的技术、养殖的技术,还包含了育种、疾病防控等,每个环节都非常专业,整个产业链也很长,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外来的资本往往没有那么久的耐心,很难沉下心用好几年的时间来理解整个产业,再加上非瘟这样的突发事件,进一步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因此外来资本很难构成实质性的威胁。至于人才要素,我认为目前中国农业是最缺人才的,我们自己也很缺人才,所以你会看到我们这几年大力招聘填补人才短板。周一:海大未来要成为全球第一的农牧业公司?薛华:是的,我们现在规模增长就很快。有很多国外同行到海大参观交流,都会觉得(每年增长30%)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每年5%的增长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但在我看来还远远不够。这也侧面说明我们现在的能力已经明显超越行业平均水平,首先我们在技术上不输给外国企业,在管理上也有先天的优势,更努力、更投入、更有目标、更有狼性,再加上我们的综合服务能力,对客户的粘性非常强。在饲料主业持续增强的前提下,我们有计划地发展种苗、动保、养殖等新业务,而且每项业务的发展,我们都将团队的能力建设放在第一位,规模放在第二位,未来我们很有信心能够冲到全球领先的位置。充分放权“赋能”团队周一:整个公司一两万人,您怎样管理这么大的团队?薛华:从管理结构上,我们主要按大区制,集团-大区-分子公司,分子公司中又包括销售团队、服务团队、动保团队等,这是整个集团的管理制度。在管理运作上,主要分为集团和一线两个层面。集团层面包括研究院、采购中心、信息化中心、运营中心、人力资源中心等,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专业化,团队要精干,专业能力要强,因为集团层面的任务就是服务一线。对于一线团队,我基本上是足够放权,我们主要是提一个发展目标,具体的管理操作过程由一线自主规划,规划制订上来后,集团层面根据规划提供采购、技术、研发等资源的匹配,但很少直接插手一线的经营。你会发现,我们没有靠很多严格的管理制度把大家“捆住”,反而是给一线更多自主权,集团更多是配合一线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弹药”。周一:您这套管理方式挺有特色。薛华:是的,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有序的放权,用现在时髦的话叫做“赋能”,集团为什么要存在?就是要让一线有需要的时候及时为他们补充能量。平时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可能就是把一些业务线的负责人请到我的办公室,和他们谈谈心,谈谈他们有哪些困难和需求,配合他们做一些资源调配。周一:您主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激励团队?薛华:公司上市后,实施了几次股权激励,这么多年来伴随公司业绩增长,回报也比较可观。除此之外,公司的激励体系比较多元,包括年薪激励、成长分享、期权激励等,其中成长分享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块,公司会将新增利润的一部分分享给核心团队。
985,211真的那么“香”!双非硕士的求职之“痛”找工作没人要!前几天网上的一个视频,让笔者感触很深,所以今天笔者就和网友们来一起分享一下这篇帖子,和笔者的一些感触。视频中,这个女研究生好像是刚刚离开大学的招聘会,神情有几分落寞。后来通过询问得知她已经面试了好多公司,去了好多类似的校园招聘会,但是无一例外,全部被拒绝。据她自己说,自己一再被拒绝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是双非研究生。那么什么是双非呢?双非就是大学和研究生就读的院校都不是985,211名校,都是一般的高校。研究生,总体来说学历已经不低了,但是因为双非的原因,她会面临很多的压力和挫折。有句老话说“高不成,低不就”,应该就可以描述这种情况。这位女研究生其实已经投了很多家公司,每次遇上招聘者,她差不多都会去问:“老师,双非院校的研究生要吗?”得到的答案,每次也差不多相同,都是“不好意思,双非我们暂时不考虑”。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望。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她不禁发出感叹“985,211”真的那么香吗?现在除了很多公司有这种985,211的要求,在一些老师招聘上这样的要求也不少。笔者这几天看过江苏一所学校的招聘,这所学校要求的学历是“985,211”或者是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这样的要求让不少人望而却步,难道不是“985,211”连去县城当老师的路都没有了吗?看完这个视频以后,笔者去知乎上搜了一下双非研究生的含金量。看到有人提问过和笔者差不多的问题。这个问题是这么问的。读双非研究生,真的有意义吗?最热门的一个回答是这样的,现在大公司对于学历方面都是明码标价的。要求研究生必须是知名211,985大学。并且工资也是与学校息息相关的。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上的大学不大好,然后会想,在上一步,也就是考个研究生。以为考上研究生就能和985,211的学生比肩了,但是从上面的一些数据来看可能并不是这样。有的网友会说有时候学历并不代表能力,但是在你面试是,你的学历就是你重要的敲门砖,就是第一眼。举个例子,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相貌平平,但实际上腹有诗书,能力很强。另一个能力一般,但是能言善道,长的漂亮。会选哪个一目了然。小红,毕业于一所普通院校,后来考研,读研究生期间,无论是论文,还是研究,还是上课,她都非常出色。在研三的时候就开始为找工作做准备,没有经验的她,简历都不会准备,后来参照往年学姐的模板好不容易弄成了简历。准备面试,去面试时除了她还有5位面试者。2个“985,211”,的毕业生已经有了2到3份offer。工作已经有了保证。而她努力了这么久。等来的只是面试机会。面试没有通过,同样和985,211一样努力了3年,最后只是因为自己是双非的研究生。就被一些公司拒之门外。难道双非的研究生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吗?当然不是,吐槽大会有句话让笔者记忆很深:“这个时代,根本没有怀才不遇,如果你没红,只是因为你没有才华”。一样,如果你一次次不被肯定,不被接受。最大的了没是自己的能力还是不够,当你的能力足够,没有什么能把你拒之门外。请记得研究生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考上研究生,就认为可以了,工作就稳了的话那你就错了。研究生只是可以让你在找工作的时候不至于,被只招收研究生极以上筛出来而已。你只有在研究生新的起点上更加努力,才能真的增大自己的机会。请记得,确立好目标,不要没有目的的往前冲。无论做什么事情,确立好目标最重要,如果你打定目标去做一名老师,就要像老师的方向看齐。想去某一个地方,某一个公司工作也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才不会变得茫然无措。这个时代真的没有怀才不遇,有的只是你不够努力,有的只是你没有在新的起点做好准备。
日前,教育部正式发布通知,这标志着2020年度的硕士、博士新增授权点及新增硕士、博士授权单位工作正式开始了。教育部文件图片据小编了解,上一次授权点授权的申报年份是2017年,正式批下来的时间是2018年中旬,很多学校都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据小编简单了解,光扬州大学一个学校,博士授权一次性就有超过10个学科获得授权,扬州大学的学科建设工作做得确实很好,取得好的成绩也是理所应当。新一轮申报年份来了,不过,由于疫情的原因,申报工作推迟到现在,明年,正式批复下来的时间应该也会相应的推迟!不过,关于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工作,教育部有了新的规定:原则上,新获批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授权单位只开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这是什么意思呢?小编首先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解读,我觉得解读这句话,应该有以下几个维度:1)“原则上”是这样,但是不代表新授权的硕士学位单位职能开展专业硕士教育,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而且,目前,在教育部的大政策环境下,扩招专硕招生、扩大专硕比例原本就是趋势。2)这个新政策针对的仅仅是“新”授权的硕士学位单位,这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学校申报硕士点,只是新增授权点,前提是这个学校已经是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了,而有的学校,也就是“新”授权的学校是今年第一次申报硕士点,是学校办学层次提升的第一次申报,这是不一样的,而“新政策”针对的是后面这种情况,跟以前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没有关系的。小编希望各位读者首先明白“硕士、博士新增授权点”和“新增硕士、博士授权单位”两种表述之间的不同,因为,小编不想造成歧义,感谢大家的监督。另外,就是这个新政策本身的内容了!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研究生总数占我国总人口总数实际上只有0.6%左右,这个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不仅仅要看比例,我们还要看基数,中国人口足足有14亿,我们的0.6%这个比例,其实已经很多了,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以及质量,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强,所以,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也会增加。但是,社会需求的更多是不仅仅能做论文,也需要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而专业硕士,一般不要求学术论文一定要质量最高,但是在学生工作实习等方面有一定要求,另外,一般专硕的学制都是比学硕短,这也是提前进入社会的黄金时期。至于,新增硕士学位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硕士培养,我觉得这不仅仅跟时代有关系,跟学校本身的综合实力也有一定关系!众所周知,在2017年这批新增申报成为硕士单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1998年扩招之后升本的本科,他们升本也只不过十几年,综合实力和各种机制体制还不算完善,直接开展学术硕士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教育部也可能是担心培养质量有一定欠缺,小编觉得,国家的这个新政策实际上是没有问题的,不管是出于学校自身因素还是国家时代发展背景,都是值得肯定的。
近期,教育部正式发文,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因着这份文件的出台,#招聘中不得将全日制作为限制条件#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成为全网讨论的热点。我们先来看这个文件释放了哪些重点信号?01,非全证书“含金量”进一步提升这份文件强调了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要求用人单位招聘不再区分全和非全日制,意味着,非全日制得到了国家的进一步重视,非全证书“含金量”显著提升,社会认可度会越来越高,未来就业竞争力也将再度提升!今年已经有多个省市事业单位在招聘公告里明确说明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北京、天津、江苏、重庆等省市的教师招聘公告中也把全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法律地位及效力写的很清楚。02,研究生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中国教育改革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深入,教育部发文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肯定,有助于拓宽生源范围,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体现了“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趋势:我国研究生教育步入快车道,从精英化阶段走向大众化。2020年9月25日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有关2021年度研究生扩招计划,扩招人数大概是30万左右,扩招比例达到20%。与此同时,因为疫情,就业市场步入寒冬,2021年考研人数可能会超过400万!研究生教育人群扩大,未来提升到研究生学历将成为“刚需”!3,学历竞争变大,在职读研将成为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扩招、研究生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在实现同比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未来肯定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学历低的人竞争力只会越来越低,提升学历势在必行!“身边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也越来越多,仅有本科学历,无论是个人职业发展还是商业合作甚至是人脉交际,都已经显得不太够用了。”在学威国际商学院读国际MBA的陈先生分享自己求学的初衷就是因为本科学历不够用了。既想提升学历,又不想耽误自己的工作,在职读研成为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选择。在职读研,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呢?目前,在职攻读研究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同等学力申硕、硕士联考、国际MBA。其中前两种学习方式均需要参加相应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硕士学位证书,因而我们在这里重点谈一下免联考、在职读的国际MBA。国际MBA,无需参加联考,只要提交相关入学申请表之后,通过审核即可顺利入学。修满学分通过毕业论文以及答辩即可获得就读学校所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只要就读的大学可以在中国教育部涉外网查询到,是正规的,有备案的大学,并且大学所在国家与中国有签订学历互相认可协议,所获得的硕士学位证书就在国内和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可用于求职就业、升职加薪、出国深造、还可以提高出国移民申请的通过率,拓展人脉资源......8大国际正规名校26个硕博项目学威国际商学院,创立于2003年,始终专注于免联考国际硕博教育,校区遍布北上广深等 15个城市,已成功运营了近30个优质国际MBA、EMBA、DBA项目,帮助13000+企业高管和企业家解决了在职升硕、升博问题,成为中国大型高端人脉平台。现今正在招生的学位班项目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澳洲等地区的8大国际正规名校26个硕博项目,可通过面授或在线的方式学习。学位班项目一览: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比利时列日大学HEC列日高商高级企业管理硕士/EMBA/EDBA亚洲城市大学MBA/DBA澳洲阳光海岸大学MBA美国凯泽大学MBA法国蒙彼利埃高等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俄罗斯西南国立大学DBA西班牙武康大学16个硕博项目:MBA、EMBA硕士学位班9个专业硕士学位班:心理学、金融、互联网项目管理、教育、医疗健康管理、工程管理、法律、人力资源管理、酒店旅游管理;5个博士学位班:DBA、心理学、金融、教育、医疗健康管理。从长远来看,高学历将逐渐成为“标配”,决定着我们就业、晋升、发展的方向,每个人对自身提升的脚步都不能松懈,更高的学历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眼界、知识面,更好的发展。在这个疫情寒冬,积极做好人生规划,提升学历,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