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当今制造业11个技术领域,为将来发展指明方向何术之有

当今制造业11个技术领域,为将来发展指明方向

当今制造业突飞猛进,各国政府对制造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视,德国提出“工业生产4.0”,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我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业2025”,各个国家所叫的名称不同,但本质具体内容基本是相同的,都朝着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说智能工业。我国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总结,重点规划出11项技术领域01[增材制造]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嫣然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旗帜。这显然已经与过去不同,专业人士和爱好者都可以使用,但增材之制造只是一系列新兴技术之一,预计未来几年将给许多东西的制造方式带来重大变化。即使是增材制造造也不限于3D打印。一种新出现的称为“冷喷涂”的工艺是通过喷嘴喷涂金属颗粒。由于速度很快,这些粒子会相互结合形成形状。通过精确控制喷嘴,机器操作员可以创建三维金属对象,如齿轮,就像用3D打印机打印一样。物体就像喷漆一样。甚至像钛这样不寻常的金属也可以加工。02[传感、测量和过程控制]几乎所有的先进制造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由处理大量数据的计算机驱动的。正因为如此,捕获和记录数据的东西是如此重要,如湿度传感器、GPS跟踪仪、定位仪、卡尺测量材料厚度等。这些设备不仅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智能手机,而且使智能化、柔性化、可靠和高效的制造技术成为可能。在现代工厂中,传感器不仅有助于引导日益敏感的机器,而且还提供管理整个工厂运行所需的信息。产品可以从出生到分娩进行跟踪,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分娩后进行跟踪。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如喷漆室的湿度不适合喷洒时,传感器就会检测到,向机器操作人员发出报警信号,甚至向厂长手机发出报警信号。03[材料设计、合成和加工]新机器将需要新材料,这将使制造新机器成为可能。随着材料的发展,涂层、复合材料和其他材料的发展正在加速,这些材料可以细分为原子或分子水平,几乎不需要长时间的实验室步骤就可以操作。在人类基因组计划获得广泛认可的成功的基础上,美国能源部和其他政府机构去年启动了材料基因组计划,旨在将鉴定新材料并将其推向市场所需的时间减少一半。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比如锂离子电池技术,它最初是由埃克森美孚的一名员工在上世纪70年代构思的,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商业化,该项目的一部分内容是与分散在世界各地、听不到窗外声音的该领域研究人员分享想法和创新。04数字化制造技术多年来,工程师和设计师一直在使用计算机辅助建模工具。它们不仅用于设计产品,而且还用于以数字方式测试、修改和改进产品,通常省略更昂贵和耗时的实体检查过程。云计算和低成本的3D扫描仪(现在可以在iPhone上进行简单的3D扫描)正在将这些方法从尖端实验室转移到主流领域,以便企业家能够使用它们。Autodesk已经制作了一个免费的全功能CAD软件“123 design”,汽车制造商可以使用它来用大型计算机完成任务。个人可以使用这个软件。05[可持续制造]即使目标不容易实现,也很容易理解。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中的每一个小材料和每一个焦耳能量,尽可能减少浪费。高能效制造是其中的关键领域之一。例如,制造工程师经常谈论“无光”工厂的潜力,因为这些工厂基本上是由机器人或其他机器操作的,所以它们在黑暗中不加热也不冷却地连续运转。随着小型、高度自动化的本地工厂越来越普遍,再制造和回收可能变得更加重要,本地供应的材料将受到更多关注。06[纳米制造]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所以纳米制造意味着在分子甚至原子水平上操纵材料的能力。预计未来纳米材料将在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的生产中发挥作用,甚至在基于生态系统的医疗应用中发挥作用,比如在体内放置传感器,可以告诉医生癌症已经消失。未来几代电子和计算设备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纳米制造。07[柔性电子制造]例如,当你坐在上面时,你会有一台弯曲的平板电脑,连接你的体温,并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冷却服。这些灵活的技术已经进入主流,预计将定义下一代消费设备和计算设备,成为未来10年增长最快的产品类别之一。但这需要非常先进的制造工艺。08[生物制造]该领域利用生物有机体或部分生物有机体以人工方式生产产品,如开发药物和复合药物。它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提高能源效率、创造新的纳米制造方法等。09[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可以一天24小时,一周7天运行,而且精度可以不断提高。时间可以精确到几百分之一秒,空间可以精确到人眼看不见的程度。他们准确地报告进展情况,在测试效率时进行改进,如果安装了先进的传感系统,他们会变得更加灵活(也不会抱怨)。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普遍,它们的经济也越来越普遍: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自1990年以来,与机器人相关的成本比人力成本下降了50%。此外,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步,预计机器人将能够做更多更精细的事情,如药物加工、培养完整的人体器官等。10[先进的成型和连接技术]目前,大多数机械制造技术基本上依赖于传统工艺,尤其是铸造、锻造、加工、焊接等金属工艺。目前,在这一领域进行创新的时机已经成熟。新的加工方法可以用来焊接更多种类的材料,同时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例如,冷成形技术作为一种修复技术或先进的焊接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11[先进的生产和测试设备]你觉得这个怎么样?请小伙伴们在下面留下评论

不能出气

深度报告|全球制造业新趋势

概述在下一轮制造业革命中,3D打印、机器人等科技将改变工厂生产的方式,而企业也将重新考虑其产品以及生产基地。小批量、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将在流水线完成组装,产品之精良就好比高科技版的传统手工艺品。制造业革命即将到来;未来五至十年内,所有行业的制造企业都将卷入一场争夺战,力争根据客户需求有效地进行生产。客户需要时就可以把定制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以满足客户不同的喜好。企业必须作出战略选择以维持较强的竞争力,投资科技以确保能够持续分析客户偏好和购买习惯相关数据,从而迅速应对市场变化。工厂规模越来越小,交付周期将缩至最短,价值链也将变得更短。制造企业将实行分权式管理,简化缩短供应链,大幅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尽管科技使这一新的制造模式成为可能,但落实这一模式的推动力来自客户。 在新兴市场以及发达地区,客户越发希望产品能够迎合当地的文化偏好,而非同质化的全球品牌及B2B服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汽车行业就成为本地化模 式的领导者,日本车企以定制服务打开美国市场。然而,其他行业直到最近才采用这一模式,冰箱、牙膏、家具、服装以及软件行业开始根据各个地区的市场调整自身的产品设计。电子商务的普及改变了客户的体验,人们可以更加了 解有关产品及其竞争者产品的信息、定价详情,并通过同业评论获悉产品质量。史无前例地,客户可以合理要求大规模的厂商为其提供本地化的产品。受益于按需生产模式(point-of-demand model),灵活应变的制造企业会赚得盆满钵满。随着供应系统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升,当地客户需求也更加清晰,库存管理效率有所提高,大批量仓库产品的运输成本也将随之降低。供应链管理及生产计划的相关费用也将有所削减。在客户需要时,企业若能为客户量身定制最符合其需要的产品,就会收获更高的销售回报。相反,随着按需制造逐渐盛行,拥有全球工厂网络和大型集中的工厂,并采用传统运营系统、组织结构与流程进行管理的企业,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商业模式已经过时了。放眼全球,本地制造一家小型的美国初创公司Local Motors揭示了未来制造业引人入胜的一面。该公司在全球有五家微型工厂,主要使用3D打印设备生产一款名为Olli的无人驾驶班车,由IBM Watson人工智能技术支持,通过智能手机app叫车,支持声控;一架可载货的空中客车无人驾驶飞机Zelator;全球首辆3D打印汽车Strati,诞生于国际制造科技展上,且仅需44个小时。该车即使不能和跑车媲美,也适于驾驶。不过,Local Motors的3D打印不过是这家公司业务模式中值得研究的冰山一角。 该公司还在一个全球网络平台上利用众包征集产品设计,参与者会在公开的论坛上提出对于集体消费的看法。在Olli的征集活动中,获胜的设计师是一个从未做过工业产品设计的24岁哥伦比亚青年,他不仅获得一笔小额现金奖励和销售提成,还有机会在Local Motors制造团队中继续工作、学习。Local Motors的生产布局计划也同样引人注目。随着微型工厂的概念不断发展,Local Motors将在客户所在地建立新工厂,所生产的每件产品在同类中都是独一无二、完全符合各地客户的喜好与要求。在3D微工厂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生产规模,而是从工程、设计、零件、劳动及效率上节省的潜在资金。Local Motors称之为“在视野内创造收益”,即公司为工厂所在地的客户提供实用的、有吸引力的定制产品,定价也十分符合产品的独特价值。Local Motors的业务仍处在萌芽阶段,日后的成败还难以预料,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了行业内生产法则的重大转变,这是各类规模的制造企业在未来数年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几十年来为了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制造企业不断扩大工厂布局、使供应链延伸到新兴市场,通过复杂物流网络在世界各地大量分销产品。而今,制造企业发现他们的全球化战略已经丧失了活力。尤其是他们的集中式管理结构、冗长的供应链、缺乏多样性的产品,以及耗时的产品运输。这些都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区域灵活性,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让他们在本地竞争中处于劣势。相反,对于成功的制造企业来说,新的战略原型将基于一个相对简单的想法: 最具效益的制造模式是能够准确把握产量,满足客户需求,留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本地和个人定制。这一理念的实现很大一部分缘于科技的进步,包括3D打印、工厂创新、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物联网等等。即使市场需求变幻莫测,有了科技的助力,企业总能把握客户兴趣—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正不断壮大—和客户对特定产品的需求。虽然一些产品的定制化程度将高于其他类别的产品,但鉴于产品质量改善,市场反应加速,工厂规模缩小,交付周期缩至最短,供应链协作得到加强,分权式管理得以实施,总的来说制造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将大大缩短。另外,按需生产模式的影响将超出企业对消费者的领域。B2B领域的供应商也将面临压力,需要提升自身的应对能力,缩短供应链,更积极地服务终端客户,这也是他们的客户(制造企业)完成战略转型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一些企业的运营存在问题:当下大量投资拥有众多大型集中式工厂的全球工厂网络,通过传统运营系统、组织机构与流程进行管理的制造企业发现他们运营模式被淘汰的速度超过了预期。但是应变能力最强的制造企业从新模式中收益颇丰。当供应系统更加灵活多变,客户需求越发清晰,库存管理将得以提升,大批量仓储抛弃滞销的存货,产品的运输成本也随之下降。此外,耗资巨大的长期生产计划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减少,也将为企业节省费用与资源。企业如果能超越竞争对手,生产出最切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关键时刻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其销售利润将会大幅增长。态度转变过去数十年中,全球制造业形成一种定式:通过传统的大批量生产计划实现成本削减目标。在区域中心(通常在制造企业本国市场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工厂,成为削减劳动力成本,与区域内低成本供应商结成联盟的一个途径;只要在新兴国家投资经营所享受的优惠政策足够克服物流低效以及产品上市时间方面的困难,这一途径便有利可图且意义重大。但在各种趋势的共同影响下,这一战略模式过时了,价值创造从生产转移至下游的客户与产品定制。原因之一是,新兴国家工资上涨和对能源价格波动的担忧削弱了跨国公司通过海外市场获得的竞争优势。因此,众多大型工业企业改变战略,选择迁回美国及欧洲本土市场,终结产品在海外生产后转运回母国的模式。自2010年起,(当年美国制造业的就业率跌落至当代最低点)先前从海外为美国制造企业供应物资的企业通过回流或外商直接投资为美国创造超过33.8万个就业岗位(图一)。图一:最近,政治波动对跨国公司的制造产业布局和供应链决策产生了影响。英美两国的新政府提出了保护主义,释放出全球贸易再度放缓的信号,而过去几年全球贸易一直在走下坡路。部分原因来自贸易自由化进度放缓而对于汇率波动、 新关税或其他以贸易为基础的税收的担忧与日俱增。基于上述现状,选择在产品销售地进行生产更为经济可行,而企业也都采用了这一模式。例如,英国脱欧公投后,英镑应声暴跌,导致企业对外贸易费用上涨,英国食品公司转而与国内供应商合作,力求降低成本。“产地直销” 这一理念在汽车行业越来越举足轻重,雷诺-日产首席执行官Carlos Ghosn对路透社表示:“毫无疑问,我们必须顺应时势。”然而,最重要的是,制造企业与客户之间瞬息万变的关系正是按需生产战略变革的核心推动力,且对变革有着长期的影响。在所有地区的市场,尤其是需求不断增长、中产阶级持续壮大的新兴国家,客户越来越希望得到能够迎合当地文化偏好的产品,而非同质化的全球品牌及B2B服务。尼尔森近期针对61个国家3万名消费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购买产品意向主要基于该产品是否在本地生产。亚太地区、非洲及中东地区的民众更是如此。在对全球企业的调查中,企业也持相同意见,这也加速了产品定制化的进程;从冰箱到牙膏、薯片到软件,所有的产品都根据各个地区的偏好重新设计。尤其是电子商务及其许多在移动互联网上涉及更简单透明交易的分支领域,都颠覆了客户体验,使消费者能够了解更多的有关产品及其潜在竞争者产品的信息、定价详情,并通过同业评论了解产品质量。史无前例地,客户可合理要求主流制造企业为其提供本地化的产品。当企业通过定制化服务满足了客户需求,客户忠诚度也随之提高(图二)。图二:技术促进毋庸置疑,经济与消费趋势助力销售地制造成为大势的同时,其本身也是股不可阻挡的力量。但若没有科技方面的显著突破—按需生产的核心、激发其潜能的关键,经济与消费趋势也就无法发挥其作用,或至少使企业丧失采取对应措施的能力。这一系列新兴科技可大幅简化供应链,缩短产品从工厂送达至客户的路径,也令小批量生产及产品定制化变得更为经济可行。尽管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但科技已深刻改变了制造业格局,为小规模竞争者开放准入市场;拓展新途径,使企业可以更高效、低成本地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定制产品;促使成熟企业培育一系列可持续的本地化制造能力、应用创新生产模式。制造企业制定按需生产框架时可应用的先进科技有以下几类:■ 客户导向型软件这一类先进软件应用技术的形式很简单,最佳代表是苹果公司iPhone的研发以及全球发售的模式。苹果公司只是将iPhone定位为一般硬件装置,可通过程序及应用程式实现个性化设置与持续升级,从而满足个人用户的喜好;苹果公司相信定制化软件将为其产品带来可持续性的价值。在实际中,每位iPhone用户通过苹果公司提供的平台,装载各自所需的第三方开发的针对各区域需求的应用程序,自行完成最终产品的配置,实现用户定制化。苹果公司的这一模式,其他通讯与计算机公司也在采用。这样的模式是客户导向按需服务的相对基础应用,很少涉及软件更深层的技术领域。谈及和按需生产相比更超前却同样可能成真的概念,不得不提及区块链在制造业的影响。(区块链已成为金融服务领域常见的软件机制,用于保证安全的点对点交互,无需第三方中间人介入及验证交易。)在生产领域应用这一技术后,制造企业、供应商及客户可通过区块链网络迅速找到对方,不管是提交1件甚至10万件商品的即时需求,都可建立数字化交易关系。有能力在紧迫交付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供应商与制造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将涉及多个生产者)将共同合作实现客户的需求。■ 数字化工厂配备先进生产硬件与软件的全数字化工厂可完成制造流程与足迹的本地化与自动化,从而简化与缩短供应链。这些高度自动化、重度依赖科技的工厂实质上是新型统包工厂范本,可在任何区域迅速投入使用。自动化可减少对于当地技术型劳动力与培训的需求,同时保证质量稳定性。制造企业在向当地工厂转移更多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灵活性、有能力提供产品定制化服务将成为可能。为更好地满足中国、非洲以及中东地区客户对于短项目计划周期的要求,美国一家工业设备制造企业拟定并执行了一项生产计划,此计划勾勒了数字化工厂的蓝图。该公司作出这一决策是由于发现有些客户在启动新工厂项目之前只预留了有限的时间,因此通常会购买符合工厂需求的任何市面上销售的工业机器设备,完全不在意品牌。这意味着这些地区的工业设备制造企业只需要将其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两周,便可明显提升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基于这一发现,该公司执行了一项生产计划:仅在美国生产工业设备的精简框架,而后利用联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字工程工具,在毗邻其新兴市场客户的定制化中心完成产品的最终装配,如安装附加配件或根据当地客户需求作改动。通过评估企业收集到的大量有关目前运营情况的数据:各区域市场对于自身产品的需求、客户对于产品的使用情况、库存水平、产品性能(通过B2B领域制造并镶嵌在产品中的传感器获取),以及供应链活动,先进的分析技术可深度开发数字工厂及数字按需制造的潜在价值。这些分析成为反映企业生产与供应链近况及其应对客户需求能力的窗口。故此,这些宝贵的数字信息存储(有时也称为智能可视化为弹性灵活的制造足迹奠定了基础,企业可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的多变需求作出动态应变的生产决策。制药行业是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数据分析与数字化工厂的领先行业之一。已有一家大型制药企业以及众多制药研究团队投身于研究如何运用智能可视化快速建立便捷式制造软件套件,从而提供满足特定区域市场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初始的这类制药工厂仍然处在试运行阶段或正在等待监管审批,但制药企业希望这一模式可帮助减少库存、更好地应对当地需求以及缩短工厂停工期。西门子也采纳类似的应用,将智能可视化与模拟软件结合,在为工业客户建立工厂前通过数字化精密调整工厂工程设计、质量控制、产能利用、设备运行、自动化与生产流程。在这一模拟蓝图的帮助下,西门子协助其客户快速建立高成本效益、高效率的按需生产的工厂,根据输出类型、产量及其他地区要求量身打造。■ 制造创新数十年来众多生产方式中最新颖的当属3D打印,它将小型或大型零部件及最终产品的生产直接交由工厂完成,不论工厂位于何处,也无需负责产品的运输;应用3D打印—通过建立三维元件层生产产品,因而也称作增材生产—可将制造过程中的附加价值引流至当地制造活动中。因此,实施增材制造计划的汽车制造企业可利用3D打印机在几分钟内根据客户的选择制造出特别设计的车前灯,不再需要耗费数周等待供应商的生产与交付。制造企业因此有能力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回应客户需求,也更愿意在产品设计与定制化中大胆尝试。目前3D打印的工业应用处于相对基础的层面,在探索增材制造将如何影响(并从多方面引领)按需生产的革命方面也只是管中窥豹。在为国际生产工程学院2015年制造工程智能计算大会(Intelligent Comput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onference)准备的论文中,三位欧洲学者提出一个观点:3D打印将会使云端生产成为必然。在此场景下,供应商将不再生产实物产品,而是向制造企业出售定制化产品数据,随后制造企业利用3D打印在分散式、本地化的工厂中生产产品。战略框架制造业风云万变,因此企业需要保持自身的灵活性,迅速应对实时变化,寻找最佳途径建立更加客户导向型、更高效的生产模式。我们认为,所有形态的制造企业都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供应链,并决定应如何综合利用下文所述的三大生产战略,从而凭借优势抢占市场高地,从容应对按需生产模式的激烈竞争。■ 产品定制化随着批量制造逐渐被定制化生产所取代,众多企业对新型模式持试探性态度。标准产品根据客户实际订单在需求地进行配置,这是产品定制化目前最为保守的形式,产品定制化也因此被认为是开给顾客的空头支票。这一模式涉及的标准产品数量往往有限,且定制化程度较低,例如吉他或手机壳有六种颜色可选,这一现象在很多行业中比较普遍。由于在产品设计上畏手畏脚,企业即使采用这一模式,也不会在按需生产模式中作出更为大胆的创新,因此不可能收获大量的实际利益。现今对生产者而言更可取的是至少成长为成熟的产品装配中心,提供相对多元化的按需制造,为客户提供广泛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屈指可数的产品种类。很多企业纷纷以不同有趣的形式将这一理念延伸并融入生产运营中。例如,运动鞋品牌商阿迪达斯近期在德国与美国建立Speedfactory,工厂内的工作完全由机器人执行,可迅速生产运动鞋,并在颜色、鞋带、材质、足托、图案刺绣以及品牌标志等方面提供多种定制化方案。IOPscience在印度尼西亚发布了一项有关大规模定制化前景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在2014年,德国企业设立了470个基于Web的产品装配系统,美国有超过332个,其他国家的企业也设立了大约200个。然而,这些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定制化制造;定制化制造是按需生产模式的终极目标,因为产品的设计不可能完全由个人单独完成。迄今为止,仅有少数类似Local Motors这样进行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在该意义深远的制造领域中积极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制造企业,企业必须全面改革并重新制定其产品生产与设计流程。随着生产日益趋向小批量产出、所需要的运营开支不断减少、效率不断提高,市场上极有可能出现大众市场价格的定制化汽车等产品。■ 科技驱动型生产推动按需制造的科技应用包括工厂模拟、传感器、云端程序、物联网以及3D打印。但真正促进这些应用的,是成熟完善且严谨设计的数据系统,这些系统可生成深度分析,从而支持高效的产品定制化、预测客户喜好。在按需生产环境中,企业网络必须具备迅速连接数以万计客户的能力,自动获取客户订单与需求(无论是生产单个产品,还是按时分批交付)。成功捕捉信息后,这些数据必须直接导入生产系统,系统中的自动生产流程便立刻开始生产。西门子首席执行官Joe Kaeser称,西门子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客户数据分析— 回应客户需求的预测程序、追踪以往订单及具体喜好、用于维护上市产品的传感器—优化价值链。Kaeser如此说道:“从数据中获得的信息可缩短价值链。生产会变得更快、耗费的成本会更低、灵活性也会更高。企业可大规模地生产某一产品,也可删减价值链中低价值的某些环节。”■ 精益制造的升级基本的精益原则在按需制造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与新兴科技联手以增强精益方法与成效。在新环境下,制造与供应链的灵活性以及模块化产品设计尤为关键,但会对传统精益模式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威胁。要克服一次性或小批量制造可能产生的低效,数据分析、传感器、机器人技术、联网技术、制造设备(包括但不限于3D打印)以及云端编程等领域应取得突破以加速定制化生产进程与系统发展,从而保障精益概念,即注重质量、效率、工厂绩效与生产力。在精益领域中,人类在工厂中的地位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按需制造的考验。传统上,企业采用精益方法来调整与优化流程、规范人员在工厂中的行为与日常活动,最终的目的是杜绝浪费与制程变异。但这一思维将被摒弃,原因在于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尤其设计、工程或信息处理等基于软件的活动—能够包容一定程度的低效,这是因为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杜绝轻微浪费或能够更高效工作。换言之,在机器人工厂中,制程变异这个关键的精益指标, 将因为流程自动化迎刃而解。然而,即使在新的精益模式下,人类在价值链的上游依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确切来说,既然按需制造依赖高效生产系统以完成定制化生产,那么设计全新的流程、管理流程的执行以及敦促流程的持续完善必然需要人类智慧,即使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工作将由人交付给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要想在建立按需制造工厂后占据优势地位,制造企业必须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精益原则,让效率更上一层楼:按需制造环境下的成功不仅包括重复性任务的生产力提高,还体现在产品的灵活性与定制化程度随着制造流程处理订单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在此模式中,人才资源将专攻如何持续改进、微调与创新定制化生产,以及对于简单或复杂客户需求的灵活快速反应。结论现代制造业必然会走向产品定制化,对此企业早已深谙于心。确实,为营造定制化程度更高的制造与服务环境、更好地回应客户需求,企业所倡导的大规模定制化可以说是早期甚至是原始的概念。例如,车主可从某种程度上定制自己的爱车:可自主选择颜色、引擎规格及传动方式等等。这一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但由于科技的步伐赶不上定制化宏图的发展,在没有完全构建新生产模式的情况下,制造企业即可涉足大量定制化领域。但现在情况已完全不同。科技进步与数字化发展正在兴起并迅速影响整个制造环境,令按需生产模式在几乎所有行业中成为必然趋势;而实际上,各行业已经在执行相关应用。最终,大胆创新的客户将可以自主设计Local Motors甚至丰田、本田及通用这样的大企业生产的汽车,并通过3D打印机制造出来。客户在享受真正产品定制化的成果后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具备定制化能力的企业带来更多收益,也迫使所有想要继续生存的制造企业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对按需制造趋势有所准备的企业终将蓬勃发展。但企业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重新审视自身的长期制造战略,采用优化流程、系统与先进科技,制定生产决策,全面变革与客户互动方式,直面行业中的竞争与挑战。爱创客邀请函2017年精彩回顾,点这里!

芒乎何之

专访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首席专家·董景辰

采访地点:安徽·天长被访嘉宾: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首席专家·董景辰创新激活企业魅力,智能制造推动时代发展。11月1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共天长市委、天长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制造推进工作委员会、天长市科学技术局、天长市人才办承办的“天长市第30届人才科技节开幕式暨2020智能创新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天长市·新世纪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大会期间,现场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首席专家董景辰,就“十四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三个创新,助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传统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新时期,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自2015年以来,我们培养了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取得了显著效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实施智能化转型。但在深化和推进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还面临着诸多困惑和挑战,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董景辰表示,目前数字化制造已经从试点示范的培育阶段走向大面积推广的成长阶段。我们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创新,来助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第一个方面是产品创新。传统产业的产品要不断与信息技术融合,使产品走向高端化,使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走向以用户为中心。第二个方面是制造过程的创新。传统行业要改变过去依靠人力为主的生产方式,通过智能化改造逐步走向制造过程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第三个方面则是产业模式的创新。企业要改变自身的销售与经营模式,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通过三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促进传统产业的进步。做好三件事,促进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化改造是大面积推广智能制造的重要方面。促进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发展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做好对中小企业的咨询。很多中小企业并不清楚自身智能化改造的需求,要派专家去为它们做咨询,做好一对一地指导,才能够对症下药,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装备与软件。现在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装备和软件都过于庞大、复杂与昂贵,不太适合中小企业,所以要为中小企业开发适合的装备与软件。三是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系统集成商要与中小企业很好地配合,提高其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与人才培训。应用为引导、问题为导向,推动仪器仪表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董景辰表示仪器仪表行业是实施智能制造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的短板,特别是精密仪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绝大多数高精度的仪器需要依赖进口。董景辰指出这需要国家下大力气去提升,我们应该坚持以应用为引导、以问题为导向地去发展,目光不能只看到仪器仪表行业自身技术的发展,更要结合市场需求,走个性化定制的发展方向。把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的仪器仪表和测量仪器里面,大幅度提高我国仪器仪表的质量水平和应用水平,逐步摆脱对进口仪器的依赖。并再次强调这对我国智能制造改革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及早提上日程。智能制造发展是一场持久赛,无论是作为选手的企业,还是作为比赛推动者的政府,必须在智能制造深化改革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逐步提升,迭代优化,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驚魂島

「EMIS」中国饮料制造业研究报告

本文摘自EMISInsights报告,来源EMIS数据库饮料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随着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过去几十年来饮料制造业实现稳步增长。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2019年中国饮料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但受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病毒爆发的影响,进口锐减近30%,第二季度饮料贸易逆差随之缩窄。尽管饮料生产商已经在2020年一季度末左右恢复了生产,但由于国内需求紧缩以及全球贸易中断导致出口下降,该行业很难在2020年恢复正常。2020年第二季度行业数据回顾受新冠疫情爆发影响,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饮料制造业营业收入小幅下滑0.1%至3,839亿元。在啤酒和软饮料需求增加的推动下,2020年4至6月饮料零售额同比增长9.4%至559亿元。由于进口量急剧下降,啤酒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5.7%至116亿升。软饮料产量在此期间同比微涨0.1%至4,700万吨。受产品需求减少影响,白酒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下降5.7%至18亿升。葡萄酒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猛跌50.7%至6,900万升。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蔓延,中国饮料进出口额在2020年第二季度继续同比下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饮料的贸易逆差为5.9亿美元,较2019年第二季度的9.4亿美元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进口减少所致。2020年第二季度,饮料进口额同比下跌28.6%至11亿美元。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报告,由于在冠状病毒爆发期间烈酒和葡萄酒的消费量下滑,2020年上半年酒精饮料的进口额同比大跌29.4%至17亿美元。2020年前六个月,烈酒进口额同比猛跌31.4%至4.7亿美元。其中,白兰地的进口额在此期间同比大跌41.4%至2.7亿美元,占烈酒进口总额的57.5%。2020年上半年,中国自澳大利亚(中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来源国)进口的葡萄酒金额同比下降23.4%至3.2亿美元。2020年第二季度,饮料出口额为4.8亿美元,同比下降13.4%。2020年上半年,啤酒出口额同比下降10.8%至1.1亿美元。行业展望根据EMIS Insights的估计,中国的饮料行业2020年整年都会受到冠状病毒爆发带来的打击。作为酒精饮料子行业中继白酒、啤酒和葡萄酒之后的第四大细分部门,黄酒市场将在此特殊时期面临更多的挑战,诸如产品价格低廉,知名品牌少以及市场份额小等。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黄酒2020年的产量为24亿升,仅占酒精饮料总产量的2.7%。相比其2018年的33亿升而言有了大幅下降(中国市场研究机构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中国酒业协会还预测,黄酒子部门2020年的营业收入仅占酒精饮料子行业总收入的2.2%。为了扩大业务,黄酒制造商不得不注入更多的资本。2020年7月,中国最大的黄酒生产企业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与一些战略投资者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牌形象并开拓新的销售渠道。行业要闻养乐多将在无锡建厂2020年4月16日,全球最大的益生菌乳制品生产商之一的养乐多与无锡市政府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将投资3亿美元在江苏省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工厂。新工厂将成为养乐多在全球最大的活菌型乳酸菌饮料生产基地。景田在梅州启动矿泉水生产项目2020年5月9日,景田(深圳)食品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与梅州市政府签署了项目投资协议,拟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矿泉水生产项目,以扩大其产能。预计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收入3至5亿元。主要行业指标酒精饮料产量受低端产品需求下降的影响,白酒(中国传统饮料酒)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下滑5.7%至18亿升。由于需求增加和进口减少,2020年4至6月啤酒产量同比增长5.7%至116亿升。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啤酒累计进口量同比大跌22.7%至2.9亿升。2020年第二季度,葡萄酒产量继续下滑,同比猛跌50.7%至6,900万升。软饮料产量与2020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大跌13%不同,2020年第二季度软饮料产量同比略增0.1%,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国最大的软饮料生产基地之一,福建省的软饮料产量同比增长10.3%至450万吨。2020年前六个月,另一个主要生产基地,浙江省的软饮料产量同比增长4.8%至440万吨。关于报告本报告对中国饮料制造业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EMIS Insights以跨国家和地区的形式呈现深层次的商业资讯,提供数据与分析的最佳组合。如果您已经是EMIS数据库的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数据库下载阅读本篇报告全文。下载阅读本期中文版报告点击这里。关于EMISEMIS成立20多年来,通过与世界宏观经济专家、顶级行业研究公司和权威新闻提供商合作,为近2000客户提供专业的行业与区域资讯信息,包括及时的相关新闻、行业研究、市场研究等商业资讯。覆盖全球140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的250个行业。更多中国行业研究报告、市场研究与商业资讯,还请访问EMIS数据库了解更多与申请试用。更多中国与全球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还请访问EMIS数据库

自作自受

从马云的新制造重新定义制造业谈起

昨天(2018年9月19日)第20届工博会在上海召开,原计划写一系列文章,但昨天是个好日子,阿里召开了云栖大会,马云做了《“新制造”重新定义制造业及一切》的报告,与研究的制造业高度相关,所以今天还是先写一篇新制造相关的。马云在《“新制造”重新定义制造业及一切》的文章中主要有以下观点:1、从新零售到新制造:未来10到15年,所有制造行业所面临的痛苦将深入到方方面面,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思想意识的变革。(我个人观点: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垄断,垄断后的信息化,再进入工业互联网阶段。但中国工业,没有经历过垄断,不具备规模效应,所以信息化的程度低(说白了就是信息化还是有成本的,但规模不够大,信息化创造的价值,不如信息化的成本高,企业自然不愿意信息化)。而中国绝大多数行业还没有形成垄断(中小企业居多),中国企业面临着,规模化(垄断的效应)、信息化、互联网化同步进行,那么中国的企业将走出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路径。小企业规模化,信息化,需要借助互联网,通过众多小企业的协同,来实现规模化。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将补规模化、信息化的课,而在规模化的过程中,企业讲面临垄断化过程的痛苦,垄断的过程必然是要淘汰一批企业。)2、制造业不会消失,落后的制造业一定会消失。(呵呵,感觉这是常识)3、新制造会重新定义制造:驱动未来制造业的是数据,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云计算是生产力。未来的数据算法的专家不是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未来的工程师们实在车间里写代码。(我对这段论述是非常不认同的,未来的工程师要在车间里写代码吗?如果需要写代码的话,已经联网了,可以在办公室写了通过网络传到车间,为什么要在车间写代码?车间的数据、信息都已经可以实时传递到数据中心,车间里还需要多少人在?我个人认为未来的数据算法的专家,会在一家专门为制造业服务的基于互联网提供知识服务的公司,当互联网普及之后,所有公司都联网,所有的公司都是互联网公司,那么公司还需要互联网来修饰吗?)4、新制造是“服务制造业”。(这是马云这篇演讲里,我唯一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其实工业4.0的核心就是服务,在2014年底,我讲工业4.0主要解决的是服务问题:个性化定制解决的是设计瓶颈,设计属于服务业,设备连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是服务的问题。在2017年我写的书《中国制造新起点:服务业革命开启服务业文明》,介绍未来的主要收入增长点在服务业,而制造业的将实现服务化。)我在《中国制造新起点:服务业革命开启服务业文明》一书中,介绍过一个趋势:未来所有工具类产品,可能都会由卖产品转向卖服务的模式。1、共享单车平台,购买了大量的单车为大众提供服务。以后用户不需要自己购买自行车,借助共享单车平台提供的服务,可以通过租赁而实用自行车。2、重型机械行业设备联网后,能够保证设备不丢失,并能远程控制一些设备。这样重型机械设备也可以由买设备的模式转变为租赁模式。3、工厂购买设备的目的,是拥有设备的功能而不是拥有设备的产权。所以沈阳机床厂也尝试了设备的租赁服务模式。曾经想过一个趋势:未来的工厂会不会转变为产能中心,提供产能服务,而不是产品服务。关于这个观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富士康投身工业互联网的优势是什么?讨论过,富士康一定是被大家认可的制造业,但是富士康的产品是什么?代工的苹果手机吗?其实富士康的产品是富士康产线的产能,我认为富士康应该是一家服务型公司。在昨天工博会上,发现了一家产能交易的平台型公司智能云科。在公司的介绍资料上,看到智能云科的核心业务包括:登云入网、产能交易、厂商增值、要素赋能。看了产能交易这个功能,就是我在《中国制造新起点:服务业革命开启服务业文明》强调的工具类产品,将以卖产品转向卖服务的模式,而产能是一种服务能力。后来我特意找到智能云科的总经理朱志浩做交流,受朱总启发,我总结出以下观点:1、制造业的设备有可能与共享单车的模式类似;2、制造业远远比共享单车复杂,共享单车的服务是标准化的,而制造设备的产能共享是非常不标准的,所以制造业的共享租赁模式要比共享单车的模式复杂;3、在设备共享模式发展早期,设备技能还是关键要素,不同技能人对设备的使用不同,产品质量是有差异的,在产能交易发展的早期,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交易的标的是产能,但产能的输出标准还是产品;4、产能交易将以标准化的产能和非标准化的技术能力相结合,而非标准化的技术能力早期依赖于人的能力,未来将依赖于大数据;大数据将会是未来非标准技术流程标准化的工具;5、未来的制造业将会形成一次分工:产品的设计与产品的生产将会分工;类似于苹果公司核心是产品设计,而富士康是产品的生产,核心在于产线设计与产能服务。分工后的制造业,工厂将是产能、和生产技能的资源载体,将来会在一个调度平台上调度,优化产能利用效率。6、未来制造业的设备将会标准化,而大数据是非标准智能价值的载体。大数据创造的价值与工业创造的价值的关系,将类似于工业创造的价值与农业创造价值的关系,而大数据创造的价值将是服务业创造的价值。

不亦远乎

从科研与制造业发展简析中国的崛起

自大海航时代以来,西方国家在500年间迅速崛起,领先世界。为什么?第一,几百年的对外殖民掠夺极大哺育了欧洲自身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对外扩张;第二,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西方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掌握了成理论体系的自然科学与科学方法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工业化。众所周知,生产力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又决定着生产力水平。所以,中国如果在未来想要超过美国,那么就要在科学技术与工业化这两个最关键的指标上超过美国。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中美在这两个指标的比较。中美科学技术研发经费对比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美国依旧是目前世界上科学研究水平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它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依旧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最近几年,也如我们的人民海军开启军舰“下饺子”模式一样,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说,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国家意志与科研经费。是的,意志很重要,但经费也同样重要,评价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研究试验发展经费”,英文简称“R&D”。2019 年 4 月,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JST) 下属研究开发战略中心(CRDS) 发布《主要国家研究开发战略报告》。该报告对比了日本、美国、欧盟、英国、印度、法国、中国、韩国、印度九个国家/地区的研发经费体系,研发投资( R&D) 经费总额和不同领域投资经费状况如表 1 所示。从这个日本官方发布的图标来看,在2016年,美国的R&D经费是5111亿美元,世界第一;中国的R&D经费是4512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为3920亿美元,排第三;日本为1686.4亿美元,排第四;而剩下的国家,都是亿这个单位前不到三位数的国家了,比如英国的472亿美元,德国的120亿美元,法国的60亿美元,就是中美两国的零头,完全没有拿出来比较的必要。很明显,中国目前在科学技术的经费投资方面,已经是稳居世界第二,正在逐年拉近与美国已经变得不大的差距。如果将欧盟拆开,按国家排名,中国的研发经费比排在其后的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这些老牌列强的总和还要多很多。而我们说,不管做什么事,你要想跑,那么先学会走是最重要的,正所谓有了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如果你连量都超不过,何谈质的超越?正如1894年的美国,虽说GDP超越了英国,但在科学技术上却依旧落后于欧洲一样,但美国后来依旧崛起了。工业化1894年,这是世界近代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为什么?因为美国的GDP以及工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大英帝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当时,作为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欧洲列强是如何看待美国GDP超过欧洲的呢?答案是,欧洲人依然瞧不起美国。在欧洲人眼里,经历过经济与制造业起飞的美国人更像是一个没文化、没品位的暴发户,而且,当时世界许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好的大学以及最有能力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都在欧洲。但这并没有阻挡美国的崛起。因为,当一个体量庞大的国家一旦被工业化武装之后,其所爆发的潜力与能力是足以震动世界的。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了西方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与东方的超级大国苏联进行了长达40年的冷战,在1980年代,苏联的GDP与制造业产值一度达到美国的80%,但是1991年,却还是在冷战中输给了美国。1907年,美国海军大白舰队时间行进到2010年。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许多人感觉不到、却在世界现代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这一年超过了美国,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这件事还有另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是100多年来,第一个在现代工业制造业的产值上超越欧美白人世界的国家。中国是100多年来,第一个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被美国打压成功、斩断发展步伐的国家。2019年国庆阅兵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到了全世界28%以上的份额。在2018年,中国的制造业产值达到了美国的184%、日本的397%、德国的481%、韩国的908% 。中国在科研经费R&D与工业化这两个关键的指标上,都完全碾压除美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同时,中国今年在贸易战与美国不断加强的打压力度之下,进一步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与科研自主创新的步伐,中国目前在国家领导层面 ,对世界局势与国家发展方向,有着清晰把握,同时也在以坚定的意志与决心付诸行动,因此,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稳定,无论外部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稳住自己,练好内功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如此一来,如果当未来某天,世界的权力中心发生转移,有这个实力承接的,也只有中国。当然,还是那句话,美国虽然现在在走下坡路,虽然在应对今年这场疫情方面表现得一团糟,但是离垮掉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美国如今依然是毫无争议的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虽然在研发经费与工业化领域取得极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在许多领域中,依然存在着核心元器件以来欧美日发达国家的现象,未来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被卡脖子的风险依旧存在,所以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全力修炼内功、稳下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研发,做好自己的事情。

诗音

2030年的全球制造业:我们面临怎样的未来

我们面临怎样的可能性?制造业从目前到2030年的发展路径是完全不确定的。一系列前沿技术将从根本上颠覆制造业体系,包括人工智能(AI)、物联网、高级机器人、自动化、可穿戴设备3D打印。这些技术与其他新技术如何演变与发展,它们的应用速度,将决定未来的制造业形态。同时,我们正处于一个多边世界,传统强国势力仍在,新兴大国不容小视,局部地区冲突升温。此外,一些新增不稳定因素,例如全球频发的恐怖主义事件,也在悄然改变着世界格局。最近,世界经济论坛(WEF)与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关于未来制造业的研究。这份历时数年的研究认为,2030年的制造业有四种可能情景——颠覆式、中断式、破坏式、下放式。工业4.0完美实现大规模生产时代结束。凭借无处不在的数码技术,大部分生产订单可以完全被定制化并且做到实时交付。至此,市场上的任何产品都可以由数码技术“自拍”成电子产品,无论是在房屋、汽车、交通、娱乐、教育抑或是个人健康领域。在这样一个制造环境中,价值驱动就转向研发、销售、市场及数据。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开始的一波强劲的风险投资潮催生了技术的进步,当时许多投资者认为最初一批AI相关的投资必将掉入潮起潮落的泥淖,但他们错了。创新在AI以及相关领域呈爆发式增长,持续快速发展的超级运算技术和日益庞杂的数据分析技术并行,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现有AI技术在突破了早期的图像和声音识别之后,通过自我学习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21世纪20年代初,AI已经完全改变了制造业格局,重新定义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概只用了10年的功夫,2020至2030年间,AI成为了工业制造的核心。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机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成功做到了“理解”和处理海量数据。开始只能完成单一指令的狭义AI后来的发展速度却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机器进入普遍AI 领域,整合了复杂的多项任务,性能空前提高。这一进程比AI科学家的预测早了很多年。“数字大脑”—— 超级智能迅速延伸到其他工业和地区,常常得到政府研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与补贴。2020年以来,新时代的大国角力早已突破了经济竞争的范畴,很快延伸到了超级运算和AI领域。物联网设备持续增多,无所不在、高度互联的传感器被普遍应用到从工厂地面到设备,从居家到人体内的各个角落。接入物联网的设备数量已经高达3000亿台。加之越来越发达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人类的决策过程、消费体验和资源管理能力得到大幅加强,使基于强大的预见与描述分析能力,甚至更为复杂的算法基础上的计划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高级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飞速发展,机器人普遍应用到所有行业,发展势头迅猛。3D打印实现了从单一材质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突破,改变了行业格局。所有这些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同时发力,彻底撼动了传统工业活动与制造工艺。关键技术的“超级聚合”影响重新定义了制造产业价值链。尽管2010年后一些主要经济体出现的国家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使之有所龃龉不前,被称之为政治风暴的副作用,但这一波技术的复兴重新提振了全球化。新一轮技术能力的提升主要转化为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资源管控以及消费升级的新机遇。总之,长期来看颠覆性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分散在不同经济体及二级市场。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利用新技术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弯道超车。正当一些国家对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无动于衷时,另外一些经济体却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应用的机遇,快速持续地发展本国经济。但是,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在发展中国家仍然不尽相同,一些设施基础或人才储备不够完善的地区没有能够搭上这一制造业变革的顺风车。今天的工厂坐拥人机互动催生的虚拟生态圈,具备实时沟通和整合现场能力,已经替代了过去那种非自动化、资源浪费的低效模式,是一个全新的生产模式,简单而高效。生产制造的治理基础也不能同日而语了。可穿戴设备将工人按照技术技能进行了重新划分。细分后的虚拟现实培训能够快速提高工作效率。传感技术实时提供位置、生产率、安全和其他一系列关键性能信息。新技术赋予劳动力群体绝无前有的能力。产业工人对机器剩给人类的工作数量和质量不无担忧。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取决于你与尖端科技有多接近。历史证明只有那些能定义新技术趋同性的营收才能迅速产生大量回报。劳动力市场将走向两极,一方面是从技术趋同性中受益的正规产业,另一方面是寻求在极度活力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非正规行业。归根结底,本土化运动和关键生产要素的逆全球化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的未来。其中包括两大转变:首先,由于生产本地化和产品定制化导致价值链重组。规模较小的公司蓬勃发展,创业活动激增,全球化大企业的准入壁垒明显增加。定制需求给面向大众市场的大型制造商带来了直接压力。其他大型企业利用规模优势集中生产大宗基础产品,放弃高端产品市场给中小企业。由于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都实现本地化,所有企业的供应链体系都发生巨大变化。其次,它推动了增材制造和3D打印产业,更多的大数据和分析技术让敏捷的中小企业可以成功地定制生产服装、食品和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另一重大演变是移动城市制造单元的到来。这些小型自主制造单元被运送到各个国家,借助当地劳动力进一步开发定制的内容。这不同于大型远郊工厂,又可以利用较低的劳动力和其他成本,为工业制造业描绘出一副与众不同的未来景象。目前社会转型的大势汹涌而长久。加之愈演愈烈的环保压力以及政府的治理乏力,全球经济增长和政府间合作都有所降温。只不过社会问题不再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了。

报告:全球制造业呈现六个重要趋势

中新网北京5月26日电 (记者 闫晓虹)最新研究报告分析指出,全球制造业呈现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自动化、服务化、品牌化等六个重要趋势。26日,由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报告称,第一是智能化。随着“大物移智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融入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推动产品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主要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均把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攻方向,一些跨国企业也纷纷加大对智能化改造、先进机器人研发的投入力度,传统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变。第二是高端化。高端制造具有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资本投入、高度品牌化等特点,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反映一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因而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制高点。我国也正在推动制造业技术向中高端层面发展,明确了高端制造领域的主攻方向,突出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中国制造从大国向强国转变、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第三是绿色化。绿色制造是指在保障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同时,努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将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降到最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制造业从粗放型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变,我国对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不断推动传统技术改造和工业设计理念的转变。第四是自动化。受劳动力成本攀升的压力,全球重视和推进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密度是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第五是服务化。根据已有国际经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地是靠生产服务业的支撑。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服务化已经成为引领制造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六是品牌化。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知名品牌占全球商标总量比重仅为3%,却占据全球市场40%的份额和50%的销售额。在当下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品牌价值日益成为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来源:中新网

守灵夜

制造业人士对中国制造业的思考

来源:雪球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整个地球。 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来说,这个支点就是能够带来大量就业的制造业。 制造业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牵涉整个经济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产业链的上下游等各方面的配合条件非常之多,同时又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密不可分,因此关系重大。 1978年,中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国外嗅觉灵敏的港资/美资/日资/台资/澳资等等外来资本和企业,将他们的资本和技术,产品等带来中国,在中国进行大量投资设厂,生产出口。 这些引进来的资本和企业,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数以亿计的人受益于此。 从此以后,中国工业经济规模迅速壮大。1992年中国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20万亿元大关,2018年突破3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比1978年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0.7%。2018年的GDP总额达到1978年的90.9倍。 制造业对中国重要性的一个最佳代表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深圳和东莞,从对外加工贸易起家,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和小村镇,一跃而起发展成了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中国人民和政府都从对外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学习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来支持个人/家庭/政府的发展。他们直接和间接的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无比的贡献。 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受益于各种类型的对外对内制造加工企业。仅仅美国苹果公司委托富士康集团生产的苹果手机就在中国直接和间接带动超过100万人以上的就业。这100万人间接带来的消费又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 所以说今日中国一切的繁荣景象都是建立在制造业繁荣的基础上的,没有制造业支持的繁荣就是无根之木,是经不住风浪的,一推就倒。 所以首先我的第一个观点是: 1. 中美供应链应该合作,不管美国政府和部分人怎么做,我们还是要和包括美国在内各个国家和地区愿意和我们合作的企业好好合作. 再说说我的第二个观点:中美产业链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关系。 在商言商,商人的本质是追逐利润。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些企业将制造业产业链搬来中国并不是来扶贫的,而是来逐利的。 一个商品的出世,首先从设计师构思产品Idea,商业部门进行商业调研,市场可行性研究,再到合格立项,工程设计图纸,定版,确定产品结构,手办开发,模具制造,工程跟进,生产试产,QA品质实验室质量测试,工程完善,生产放产,外购零配件放产订货,供应链启动,生产进行,营销配对进行。成品完成,客QC检验合格,定船期/运输出货,进仓报产,运输到达目的地,上架销售,销售情况反馈,订单的调整配合,供应链做出相应配套调整。每一个步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资源等等的要求不同,对应各个产业链的利润报酬也不同。 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和任何一个公司内部不同部门的分工是一个意思,都是根据不同的技术含量和分级处理不同的事情,然后按劳取酬,而简单的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底然后制造业是最尾阶段,是用人最多,且相对来说在纯制造阶段是最没有技术含量和利润空间的一端。 美国等企业因为精力和资源的限制,保留了高利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占据了产业链的顶端,然后把产业链的底端,这些低附件加值的制造业外包给了第三国家。美国人口少,工资高,企业只能来做这些附加值,高利润的工作,不然没有生存空间.中国的人口多,各种层次,不同素质的人数众多,因此也需要这些能带来大量就业的制造业企业来提供就业机会. 制造环节的利润非常微薄,大量的利润空间留给了产业链的上游:品牌运营商. 这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他们手机产品市场售价6000块左右的手机,中国工厂的制成品出厂价仅为1500到1800人民币。 苹果公司以全球约13万人创造了2019年2601.74亿美金的营业额,552.56亿美金的净利润. 其净利润率常年超过20%。 而富士康集团以全球约67万人,创造了2019年1775亿美金的营业额,270亿人民币(39亿美金)的净利润.其净利润率只有2.2%. 对比一下各自的利润,以及再看看我们身边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公司:苹果,英特尔,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波音飞机,微软,谷歌,宝洁,高盛等等这些美国的全球商业巨头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及利润就知道谁是大赢家了.其实美国才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只是中美两国政府把各自的财政收入用在了不同的地方,导致两国间的整体实力在这二十年出现了不同而已。 中美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并不存在谁占谁便宜的事情。 苹果公司想要在美国本土建立这么大的制造产能和这么低的成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而中国想要脱离美国企业拥用这么大的就业机会也是挺困难的事情. 因为中美的国情不同,各自的需要也不同,双方不过是取长补短,各取所需而已. 这些美国企业先是在巨大的本土市场和优秀的产品中发展壮大,然后乘着美国影响力的东风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在全球市场上赚取了丰富的利润,以维持他们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 员工高工资,高福利待遇,提升员工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2. 给企业所在地方政府上交高税收,提升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实力。3. 有实力投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这是一个正循环的过程。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国际化非常成功的巨头企业在全球市场上赚取的巨额利润,才能够支持他们的福利开支和支付他们雇员的高额工资,像美国的高管,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美金的年薪,中国目前能达到这种收入的还是极少数。. 2018年,美国人均工资水平是中国的7到9倍,有了高收入才能有高消费,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事情. 因此要将这些需要大量工人的制造业全搬回美国本土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1. 美国的工资水平高,搬回去,所有产品的成本将上升最少3倍以上(人工高了,运输等成本低了).那么对应的就是产品售价的提升, 销量的减少,利润的减少.2. 美国也根本没有这么多工人来制造这么多的产品来供应他们全球的市场. 因此我说中美供应链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各取所需的事情. 那么除了中国外,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可以低成本大量支持制造业的国家吗? 实际上我们作为对美产业链上的资深从业者是知道美国从2012年起就在推动制造业的供应链回流以及从中国转移去其它地方(越南/印度等国家),只是以前的做法以委婉和低调处理,进度较慢,到了特不靠谱时代直接撒破脸,不管不顾明着干,强推强干,希望加快进度而已。可是制造业的转移除了政府的意愿,最关键的还是企业主算得过来账。有利可图。没有利润的支持,任何商业行为都是不可持久的。 像我们做制造业的朋友评估在哪里设立一个生产厂,需要评估的有: 1. 地域位置的便利性,原材料与制成品便利进出。2. 工作人员的充足性,要有把握能够招请到满足生产规模的从业人员。3. 水电等配套资源的供应能力。4. 各项目的成本状况,对应的生产成本与出厂价的利润空间。5. 评估清楚以上的条件后再考虑的是在当地是否可以拿到满足工厂需求的合适土地。 越南整个国家才9600万人,只有中国的一个省的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所有的制造业产能。 现在转移了一部分过去,越南就已经出现人力紧张的状况,而且近几年越南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在连年上升,越南的最低工资标准从2015年到2020上涨了142%。按这个进度,用不了几年就会追上中国的工资水平了。 而且越南的整体工作效率比中国的低,大量技术及管理层他们本地人不会,还要从中国招请人员过去处理,这部分人的工资成本也很高,实际越南的制造成本相对中国的优势并不大。印度的人口倒是够多,与中国接近,可是我们做企业的朋友过去印度考察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1. 基础设施差,中国一个小时车程的在印度需要3-5个小时,效率极低。2. 印度人民出了名的不守时,效率差,纪律散漫,不好管理。3. 印度的土地私有化,外商在印度投资设厂的话佂地是一个大问题。4. 印度的供应链不足,目前阶段只适合非常大型的,有实力的企业在印度设厂做一些配套组装的工作。很多配套的配件等等还要从中国运过去,综合成本也不低。 对这些国家考察评估的结果是,如果在这两个国家投资设厂,我们企业主5年内是没有办法回本的,5年后的政策走向又会是怎样呢?太多未知数了,而且5年后,这两个国家的工资水平都会拉升到与中国接近的水平,那么我们用现有中国的产能去和别的国家新建产能作对比,还不如维持现有产能算了。 因此综合考虑,我们去考察的十几个小企业主,无一人愿意投资。另外,有人在说经过这次疫情,所有的国家都会采取封锁的政策,产业链都会往本国搬迁,我作为制造业的企业主,只想说,这只是一些政客的想法。 作为企业主是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所在的。 从这次的疫情更可以看出中国这种体制的优势,这么大的疫情,这么快的速度就完全压制住了疫情的扩散,短短几天雷神山要有制造,首先要有市场,也就是要有消费者愿意为你制造的产品买单。否则空有制造业的产能,也是白搭,因为你制造出来没有人买,那就是一笔亏本的买卖,就会断流,企业就会倒闭了。 有了市场又需要相对应的制造产能来支持,才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制造和市场的依存关系: 某企业开发设计了一款产品,根据他们的成本状况,预算了该产品的定价为当地的消费水平在网上预售了一百万,可是他们的产能跟不上,消费者迟迟拿不到货,结果导致的就是消费者的不满及取消订单。 这是说明了制造产能对市场的关系。 某企业投入资金开发设计了一款产品,预测会有一百万订单,因此建立了生产一百万产品的制造设施和生产人力,以及采购了原材料,实际上市后只收到十万订单,前期投入的成本都赚不回来,没有利润维持公司的生产发展,结果公司只能缩小规模或者倒闭。 这是说明市场对制造产能的影响。 时至今日,中国企业在这四十年的巨大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经验,技术,中国老百姓也积累了大量的私人财富。 中国拥有四倍于美国的人口,中国的老百姓只需要有美国老百姓四分之一的消费能力就与美国的消费市场一样大,中国老百姓只需要拥用美国老百姓一半的消费能力,那么中国的消费市场就是一倍于美国的市场。1978年,美国愿意接受中国打开国门,一方面是中国愿意改革开放,一方面也是因为美欧日等国家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啊。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推进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不也是为了培育这些市场来容纳中国的产能和产品吗? 在这个全球停摆,中国一个市场还在运行的状况下,有哪一个企业愿意放弃中国的市场呢? 以下引用大众集团CEO的资讯: 3月27日消息,汽车公司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近日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大众公司在全球拥有124家工厂(其中72家在欧洲)、67.1万名员工,因为新冠疫情的蔓延,导致他们在中国市场以外的地方没有任何销售业绩。 迪斯坦言,如果短期内无法控制新冠疫情,大众公司可能不得不进行裁员降低成本,因该公司每周仍需支出约20亿欧元(折合美元22亿,人民币近156亿元)。 他很希望欧洲各国能够对疫情进行强有力的干预,迪斯说:“只有我们像中国、韩国或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把疫情问题控制住,我们才有机会在没有失业的情况下渡过危机。这需要非常严厉的干预。”去年,大众汽车集团的全球销量达到了1097.46万辆,同比增长了1.3%,中国市场销量达到423.36万辆,占大众全球销量的38.6%。中国市场是大众汽车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这不仅仅是大众集团一家公司面临的状况,而是基本所有全球化的大公司面临的状况,如果哪一间公司愿意退出中国市场,那么我想,他的竞争对手会乐坏了吧? 美国企业退出中国市场试试?看看有没有后备队员等着补上这个位置? 因此,中美两方都不是谁离不开谁的问题,不是没你不行,而是有你更好的事情作者:江河湖海333链接:https://xueqiu.com/2159859987/145907923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啦啦啦

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佛山是如何坚持制造业立市、兴市、强市,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近日,记者采访了长期跟踪研究佛山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解码佛山样本,透视全球制造业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记者: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佛山的实践,我们感受到了地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努力,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力量。您认为佛山实践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张燕生:佛山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佛山是一座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制造业大城,这些年,佛山大力宣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将之视为照亮佛山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双子灯塔。佛山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板。这片土地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位列全国前茅;它面对转型与挑战曾摸索出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其在制造业规模和质量均衡发展方面的探路,更对中国制造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2020年,佛山经济增长成功实现扭负为正,在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坚实基础上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这与佛山始终坚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分不开,这是一座制造业大城保持战略定力的充分体现,也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最坚固底盘。在历史上,偏离制造业发展的国家,都很难走远。佛山人无论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还是推动服务化、知识化、数字化,都不偏离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种战略定力是很值得学习的。佛山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坚持学以致用,并取得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是佛山坚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不动摇。近年来,佛山坚持推动制造业从代工贴牌转向自主知识产权,从产业链低端转向中高端,从“汗水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佛山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国内各制造业名城,难能可贵。二是佛山坚持发展工业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不动摇。佛山从2009年开始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与绿色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形成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佛山特色”。记者:从“佛山制造”走向“佛山智造”,如何从佛山实践中深入理解“创新”的重大意义?张燕生:我们调研时发现,从“佛山制造”到“佛山智造”,是脱胎换骨的转型。佛山市委、市政府发挥党组织的坚强核心堡垒作用,构建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和谐发力的体制条件和发展环境,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尊重企业家、尊重工匠的和谐氛围。前年我和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交流时,他就提到,2011年美的的开工率不到40%,为摆脱困境,美的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一次壮士断腕的大手术”。恰恰是这种远见和魄力,2020年美的不仅营收排名居于世界500强的第307位,而且迎来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事实上,从“佛山制造”到“佛山智造”,佛山还面对很多困难。如佛山没有一流大学,没有一流科研院所,没有一流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没有一流开发和试验研究的龙头企业集群,怎么才能够破解创新的支撑体系、要素创造和发展环境困难?佛山克服重重困难构造企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创新链。如重视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合作平台,建立中德工业服务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打造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己任,开展全方位创新合作;如学习借鉴德国佛朗霍夫协会的经验,构建共性技术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佛山有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创新应用场景和需求,有锲而不舍坚守制造业的精神,有一大批保持大城工匠传统的合格员工队伍,是真正能够沉下来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的地方。佛山营造了一个能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生态系统,带动全球的创新资源开展合作,形成一个跨境创新网络。记者:后疫情时代,您对佛山的未来有什么研判建议?张燕生:佛山的特点之一是草根经济多,经济结构多样性特色鲜明,因此疫情对佛山经济初始打击很大,比如餐饮、旅游、酒店、会展等生活性服务业受到重创。但是佛山的内生性增长特点,表现出社会和企业自救的能力非常强,如企业之间的协同自救,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的互助自救,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之间的合作自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公共自救等,因此佛山能够扭负为正,并且增长加速。如线下贸易不行了,马上改为线上直播带货。由于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和保持市场经济活力,视制造业为发展的根和魂,佛山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加快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佛山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过程中,开始了新一轮转型。如过去佛山顺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三来一补、代工贴牌,占了73%的土地,却只贡献了4.3%的税收。从2018年开始,顺德区开始告别前40年土地管理模式,探索新30年土地管理模式,对占地13万亩的村级工业园开始进行升级改造,预计在2021年7月建党100年前完成村级工业园改造工程。这标志着佛山开始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为未来30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准备好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数据资源。作为一座具有创新基因的制造业城市,佛山非常明白自己过去做什么、现在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本报记者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