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车原创 宋PLUS上市后销售非常火爆,编辑到广州比亚迪4S店调查了解到,现在这款车处于排队订车状态,店里每到一批车,都是“名车有主”的状态。这款比亚迪今年推出的重磅车型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消费者如此青睐。本篇将着重从制造环节给大家分析它的高颜值,高品质感都是如何实现的。(感兴趣的网友可收藏、转发本文,或者关注我易车号私信向我提问。)高颜值不仅是设计出来的 更是制造出来的宋PLUS是比亚迪推出的一款非常具有设计感的车型,它也是由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艾格领衔,联手比亚迪全球外饰设计总监洛佩兹、比亚迪全球内饰设计总监米开勒倾力打造,因此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设计都具有很多亮点可看。我认为宋PLUS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车身腰设计了,舒展的腰线和发动机盖边缘融合,让整台车看起来显得很灵动,妙趣横生。从宋经典、宋MAX到宋Pro、宋PLUS,比亚迪宋系列车型颜值提升的背后是比亚迪设计和制造工艺的提升。拿宋Pro和宋PLUS的车身腰线相比较,我认为它们之间有某种传承或者升华的关系,设计感由柔和转向挺拔凌厉,传递出更具活力的视觉效果。发动机盖边缘和腰线齐平的设计在奥迪、大众汽车的SUV车型上很常见,如今出现在比亚迪车上,我认为一点都不奇怪。这样的设计手法源于艾格,因此不论是在奥迪还是比亚迪车身,这些都是他的作品,都是承接他设计个性的载体。参观比亚迪西安工厂期间,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宋PLUS产品经理方金容先生介绍,现在宋PLUS设计是出彩了,真正落实到生产制造实现这样的设计效果,就是对生产制造工艺考验的时候了。参观工厂时,方经理向编辑介绍。宋PLUS这种腰线设计对西安工厂的模具,冲压的工艺,总装装备等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贯穿式腰线和立体感较强的车身侧围板,就需要用到更好的钢材、更精细的模具和更高科技的冲压设备。为了达到个性设计特征线的需要,西安工厂除了有1200吨、1600吨冲压机之外,还专门设置有2000吨的重型冲压机。总的来说,好的汽车车身侧围设计都需要兼具美观和安全。毕竟车身侧围板作为车身的重要结构,它能有效减轻乘员在交通事故中的损伤,并具有良好的密封及隔音性能。发动机盖面板一体冲压成型,其实考验的除了设计功底之外,更考验的是钢材、工厂的冲压模具、和冲压设备。宋PLUS的发动机盖板面积较大,但是实际上重量较轻。机盖后端采用了四连杆的脚链,脚链的上端和下端都设置了强度较高的支撑面,因此耐久性和左右两侧的一致性能得到保证。据方经理介绍,宋PLUS在量产前整车经历了非常长里程的耐久性试验,包括长时间走烂路、颠簸路面以及山路等工况,最后得出验证这款车上用的装配结构能确保发动机盖边缘和腰线的齐平。激光焊接车顶盖 不仅美观也更耐久宋PLUS的车顶盖采用激光焊接,这样的做法通常是为了取消顶盖装饰条降低成本,且从感官上能够获得良好的外观品质感,也能够让设计师在造型设计发挥空间更大。但是,激光焊需要一次性固定设备投资,设备采购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激光拼焊具有的优势包括减轻零件重量、减少部件数量、提高整体性能和减少搭接等。同时,由于激光拼焊有利于材料平均性能的提高,有助于获得更好的轻量化结构、抗疲劳和冲击性能,提高碰撞安全性等。据统计,在通常情况下,车辆采用激光拼焊工艺后,可使零件重量减轻24%,零件数量减少19%,焊点下降49%,生产时间缩短21%。因此汽车生产厂商普遍都采用激光拼焊,只不过由于成本控制原因,每家车企实用激光拼焊的占比不同罢了。高颜值、高品质感藏于细节之中另外,让宋PLUS整体外观看起来显得很有高级感的重要之处在于,外围板的接缝都做得非常平齐匀称。如果连拼接面板之间都不能做到高低齐平,上下对齐的话,即便设计得再好看,出来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设计方面,很多自主品牌都有花重金请国外设计大师或者知名的设计工作室设计。看设计图纸,各个都能上红点设计大奖,但是实际将这款车照着图纸生产出来实车视觉效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其实,导致这样的情形发生,很大部分都是出现在制造和装配工艺方面,是制造设备陈旧,工人的装配技艺不如人造成的。宋PLUS除最大特征线腰线外,它的翼子板和前围板的拼接处,两块车门板之间的缝隙等地方都装配得均匀合缝。因此,我们在选车买车时,别被有的车高大威猛、五颜六色、千奇百怪的外观造型给迷惑了。或许有的多彩的车身涂装,异类的设计就是一种障眼法,让你忽略它的薄弱环节。除了看车辆整体的外观之外,还应该仔细观察车辆的细节部位,从细节看出整台车设计、制造、装配等环节是否严谨和可靠。点评:宋PLUS从设计的独特性和新鲜感方面确实做到了别出心裁,而且从非常多的设计细节让大家记住这款车型。这些我们看到的表面,其实背后是比亚迪设计、生产制造者们不断努力的结果。我会经常跟关注宋PLUS的网友们沟通,在设计方面大部分网友们对艾格领衔的“Dragon Face”中式风格非常认可。不过,作为一款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车辆来说,比亚迪工厂在提高自动化率,各个生产制造环节的效率方面还需继续努力完善,才能提高产能缩短消费者等车时间。预告:下篇我将给大家介绍宋PLUS在内饰设计上,哪些细节让你打开车门瞬间喜欢上它的布局和空间。
近年来,精益生产培训成了很时髦的事情。各个行业里,“我要精益生产咨询”、“我要精益生产培训”的呼声愈喊愈烈。其实,我们确实需要精益生产培训,但绝不是单纯为了赶时髦,更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是为了迎合日后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结合时代到临的发展。既然说到精益生产培训,那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源于众多知名的制造企业以及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在全球范围内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应用并发展,促使了精益生产理论和生产管理体系的产生,该体系目前仍然在不断演化发展当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精益生产,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行精益生产培训来达到企业的升级与转型,拓宽企业发展呢?据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发展一般经历基础期、发展期、成熟期、瓶颈期,然后才走向成功的。而在前面的基础期、发展期、成熟期、瓶颈期里,几乎会淘汰80%左右的企业,真正能经过这四个时期磨练的,只有20%的企业,也就是说只有20%左右的企业能真正成功。20%,听到这个数字,那么我们现在不疑问为什么一些品牌曾经风靡一时,现在都几乎听不到了吧!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从现状上分析,主要有七个问题:1: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产品质量问题还比较突出3:人力成本上升,低端制造业正在或已大量转移4:发达工业国家的再工业化,高端制造业开始回流5:资源效率利用比较低,能耗比较高,污染比较严重6: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工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7: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能力比较差。对于这7点,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稍有实力一点的企业,现在几乎都在东南亚地区办了厂,有的在想办法往外转移。讲到了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我们制造业目前的处境。其实制造业的现状,不外乎就两种选择,转型和被淘汰,而我坚信,这是一个无需思考而必须做出的选择。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企业主和企业经营者,都不会选择被淘汰。那么,精益思想和智能制造也就被提上了日程。而要快速的做好精益思想和智能制造的转型,首当其中的就是精益生产的现场改造。所以,这也就是今天分享内容的重点,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精益生产做好了,你才能适应眼下时代的发展。
本文摘自EMISInsights报告,来源EMIS数据库饮料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随着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过去几十年来饮料制造业实现稳步增长。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2019年中国饮料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但受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病毒爆发的影响,进口锐减近30%,第二季度饮料贸易逆差随之缩窄。尽管饮料生产商已经在2020年一季度末左右恢复了生产,但由于国内需求紧缩以及全球贸易中断导致出口下降,该行业很难在2020年恢复正常。2020年第二季度行业数据回顾受新冠疫情爆发影响,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饮料制造业营业收入小幅下滑0.1%至3,839亿元。在啤酒和软饮料需求增加的推动下,2020年4至6月饮料零售额同比增长9.4%至559亿元。由于进口量急剧下降,啤酒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5.7%至116亿升。软饮料产量在此期间同比微涨0.1%至4,700万吨。受产品需求减少影响,白酒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下降5.7%至18亿升。葡萄酒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猛跌50.7%至6,900万升。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蔓延,中国饮料进出口额在2020年第二季度继续同比下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饮料的贸易逆差为5.9亿美元,较2019年第二季度的9.4亿美元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进口减少所致。2020年第二季度,饮料进口额同比下跌28.6%至11亿美元。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报告,由于在冠状病毒爆发期间烈酒和葡萄酒的消费量下滑,2020年上半年酒精饮料的进口额同比大跌29.4%至17亿美元。2020年前六个月,烈酒进口额同比猛跌31.4%至4.7亿美元。其中,白兰地的进口额在此期间同比大跌41.4%至2.7亿美元,占烈酒进口总额的57.5%。2020年上半年,中国自澳大利亚(中国最大的葡萄酒进口来源国)进口的葡萄酒金额同比下降23.4%至3.2亿美元。2020年第二季度,饮料出口额为4.8亿美元,同比下降13.4%。2020年上半年,啤酒出口额同比下降10.8%至1.1亿美元。行业展望根据EMIS Insights的估计,中国的饮料行业2020年整年都会受到冠状病毒爆发带来的打击。作为酒精饮料子行业中继白酒、啤酒和葡萄酒之后的第四大细分部门,黄酒市场将在此特殊时期面临更多的挑战,诸如产品价格低廉,知名品牌少以及市场份额小等。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黄酒2020年的产量为24亿升,仅占酒精饮料总产量的2.7%。相比其2018年的33亿升而言有了大幅下降(中国市场研究机构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中国酒业协会还预测,黄酒子部门2020年的营业收入仅占酒精饮料子行业总收入的2.2%。为了扩大业务,黄酒制造商不得不注入更多的资本。2020年7月,中国最大的黄酒生产企业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与一些战略投资者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品牌形象并开拓新的销售渠道。行业要闻养乐多将在无锡建厂2020年4月16日,全球最大的益生菌乳制品生产商之一的养乐多与无锡市政府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将投资3亿美元在江苏省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工厂。新工厂将成为养乐多在全球最大的活菌型乳酸菌饮料生产基地。景田在梅州启动矿泉水生产项目2020年5月9日,景田(深圳)食品饮料集团有限公司与梅州市政府签署了项目投资协议,拟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投资5亿元人民币建设矿泉水生产项目,以扩大其产能。预计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收入3至5亿元。主要行业指标酒精饮料产量受低端产品需求下降的影响,白酒(中国传统饮料酒)产量在2020年第二季度同比下滑5.7%至18亿升。由于需求增加和进口减少,2020年4至6月啤酒产量同比增长5.7%至116亿升。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啤酒累计进口量同比大跌22.7%至2.9亿升。2020年第二季度,葡萄酒产量继续下滑,同比猛跌50.7%至6,900万升。软饮料产量与2020年第一季度的同比大跌13%不同,2020年第二季度软饮料产量同比略增0.1%,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中国最大的软饮料生产基地之一,福建省的软饮料产量同比增长10.3%至450万吨。2020年前六个月,另一个主要生产基地,浙江省的软饮料产量同比增长4.8%至440万吨。关于报告本报告对中国饮料制造业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EMIS Insights以跨国家和地区的形式呈现深层次的商业资讯,提供数据与分析的最佳组合。如果您已经是EMIS数据库的用户,请点击这里进入数据库下载阅读本篇报告全文。下载阅读本期中文版报告点击这里。关于EMISEMIS成立20多年来,通过与世界宏观经济专家、顶级行业研究公司和权威新闻提供商合作,为近2000客户提供专业的行业与区域资讯信息,包括及时的相关新闻、行业研究、市场研究等商业资讯。覆盖全球140多个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的250个行业。更多中国行业研究报告、市场研究与商业资讯,还请访问EMIS数据库了解更多与申请试用。更多中国与全球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还请访问EMIS数据库
导读智能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本文将分析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趋势,篇幅较长,建议分享后慢慢阅读。内容来源: 工业观察,先进制造业公众号(ID:amdaily),新机器视觉声明:资料由本媒体号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成,所有资料版权归原公司、机构所有。资料仅供学习参考,切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取得辉煌的业绩和高速的发展,取决于领导层的决策。然而,在这竞争与机遇并存的数字信息化时代下,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分析和决策手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已经不能再靠旧的思维模式去做决策。因此,新的决策手段就是当下人们常说的“用数据说话”。很多企业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深层挖掘所产生的数据分析报告,及如何做好数据分析工作,对企业的运营及策略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资料的功能,发挥数据的作用。是为了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然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生产现场的数据就属于第一手资料,因为只有了解了生产线的详细产能数据,才能在接单的时候了解月度负荷,初步安排设备和人员的排班计划,并且在接下来的生产排程中,进行精细的排产计划。否则,如果连一条产线每个班能生产多少产品都不知道,如何实现精细排产呢?而现场的数据如不良品信息及相关的产品数据等能否实时采集到,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如何实现高效率、简洁、实时的数据采集,是当前制造业急需解决的问题。MES系统中,数据采集是至关重要的,它保证了信息集成化的实施。MES系统与上层ERP企业资源规划和底层PCS过程控制系统一起构成企业的神经系统,一是把业务计划指令传达到生产现场,二是将生产现场的信息及时收集、上传和处理。MES不单是面向生产现场的系统,而是作为上、下两个层次之间双方信息的传递系统,连结现场层和经营层,通过实时数据库传输基本信息系统的理论数据和工厂的实际数据,并提供企业计划系统与过程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功能,是应用于企业的重要信息系统。MES中的数据采集功能,可以实现对生产现场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是进行物料跟踪、生产计划、产品历史记录维护以及其它生产管理的基础。将车间生产的信息实时准确的反馈到车间的管理层,加强管理人员对车间生产现场的监控和管理,并为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生产计划提供依据。要开展好车间数据分析工作,首先就要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把生产车间的信息收集、统计分析工作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管理,以此推动整个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编辑:Nistone乐石科技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作用正在不断凸显。但是,很多企业由于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步阶段,数据基础薄弱,所以对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对于业务有什么实际价值,仍然不是很清晰,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的意愿也并不强烈。对于某制造企业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该企业都是通过手工报表的形式来提交、处理数据,后来,其部署了DataHunter的敏捷数据分析解决方案。下面,我们就通过该企业的数字化实践,让大家管窥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的价值所在。数据分析让产品生产效率更高在制造行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直接与企业的产值、利润、竞争力挂钩。该企业在致力于提升生产效率的过程中发现,当前生产车间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不同车间、小组、工人的生产效率、材料损耗、产品良率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例如,有些车间在生产条件类似的前提下,产品良率上明显偏低,或是材料损耗率显著偏高,这显然会给生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使用大量的人力进行监督,或是部署摄像头来进行监管,但这样不仅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损耗,而且可能还会损伤员工关系,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培育;第二种方式是采取严格、明确的奖惩措施,以奖励先进、鼓励后进,其按周提交的数据报表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数据报表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在于,其数据统计的细粒度不够,而且很难对于不同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例如,在发现某一周某车间的生产效率明显下降之后,很难通过数据报表找出原因是因为员工效率下降、产线调整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而且,这些数据报表没法做到实时生成与变动,管理者总是处于被动的等待数据的状态。通过部署Data Analytics 数据分析平台,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Data Analytics不仅能够实时展示生产中的各项数据,还支持智能推荐图形、图表协同过滤、全维度数据钻取等探索式分析功能,从而精准地定位问题的所在。例如,该企业在发现某天生产效率显著偏低,之后,通过数据的下钻,发现是某一生产小组生产状况异常,导致整个产线都受到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是因为某关键材料的供货不足,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该企业迅速调整了生产计划,让这个本来可能需要耗费一周才能解决的问题在一天之内得到了解决。数据整合让企业管理更加科学除了生产问题之外,管理也是该企业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该季度财务收支情况如何?市场经费都花在了什么地方?哪个员工这个月绩效最好?员工这个月的入职和离职情况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却会对企业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企业在管理决策方面都是出于“拍脑袋”的状态。虽然财务、人力各个部门也会提交一些表单,但是这些表单基本都是按照各个应用系统来划分的,比如ERP系统一个表、OA系统一个表,MES系统一个表……这些表的数据太过琐碎,管理者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基本不可能认真阅读每一个表单。针对以上问题,DataHunter 首先通过数据服务,帮助该企业打通了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孤岛,将这些数据整合到统一的数据仓库之中。随后,DataHunter 帮助该企业建立了财务、人力等各个数据看板,将各类的数据报表都整合在一起,动动手指即可进行相互切换,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还可以实现不同数据的关联分析,决策也变得更加科学。例如,在某段时间,该企业通过Data Analytics发现公司的离职率在短期内快速升高,在进行数据下钻之后,发现是某生产创新部门的人员有了大量流失。继而,该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数据与财务数据、外部数据进行了联动分析,发现在这段时间内,市场对于该类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市场平均薪资已经大幅高于该部门人均薪资。为此,其紧急提高了工资与福利水平,避免了人才的持续流失。数据可视化让品牌形象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一家省级制造企业,该企业设立在某工业园区内,并正在向政府引导的最新产品与业态进行转移。该企业希望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发展成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还有利于获得政府、园区、投资方的更多支持。在过去,该企业展示发展成果的方式非常传统,即通过PPT、文字材料,以及口头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这些资料虽然很容易获取,但是也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视觉冲击力不够,也不够直观,很难让领导或是外部人员产生深刻印象,展示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为此,该企业将Data Analytics 数据分析平台与Data MAX 数据大屏展示工具进行了打通,将Data Analytics 分析的数据图表投射在公司会议室、展会的大屏上。这些数据图表拥有着酷炫的视觉效果,而且处于动态变动之中,可以直观、清晰地展现当前企业的销售额、用户量、业务全国分布、竞争力等发展成果。在某重要展会中,该企业成功借助该套系统完成了面向领导的成果汇报,以及面向公众的品牌展示工作,获得了企业上下的一致肯定。敏捷数据分析让IT部门得到“解放”在前面我们提到,该企业之前主要是通过报表的方式支撑业务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由于该企业IT部门规模不大,而且还负责着网络运维、IT设备采购等主要任务,所以数据报表的制作经常给IT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特别是在月末、季度末等需要进行汇报的时候,繁杂的数据统计与报表制作事项让IT部门的加班成为常事。该企业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管理层也制定了相应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应用规划,各种新型的应用系统也纷纷等待上线。但是由于被数据报表的低效工作束缚,IT部门无法做到“轻装上阵”,很难有精力投入到真正有创新性、前瞻性的IT创新之中,数字化能力无法充分赋能企业发展。在Data Analytics 数据分析平台部署之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IT人员只需要将数据库接入到Data Analytics 之中,在根据业务需要配置好数据看板之后,该系统就能根据业务数据实时地进行分析并生成相关的数据报表,根据其内部测算,数据分析的工作负荷由此降低了数倍。在IT人员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之后,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创新等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数据分析展示就用DataHunter-
此份报告依托亿欧智库对中国制造业的长期研究与分析,阐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宏观环境及面临的挑战。进而分析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破局之路,并辅以典型实践案例进行解读。图片来自“Unsplash”随着中国制造稳定发展,消费支出对GDP拉动作用明显,中美贸易一定程度影响出口环境,中国制造业进入了以内需消费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但目前中国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附加值较低、多样化市场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等问题,以消费品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工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转型升级。因此亿欧智库撰写并发布了《2019-2020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报告》,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及国际竞争力的梳理分析,从劳动力、技术、市场角度剖析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要挑战,针对挑战提出中国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案例阐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践道路上的有效渠道和方法,希望可以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参考。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2014-2018年制造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对GDP的贡献比例维持在30%左右,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增长依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016年国家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消费品制造业总规模在20万亿以上,利润率水平位于制造业整体均值以上,在中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正逐渐向消费品领域蔓延,出口导向型的消费品制造业企业面临相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二.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三大挑战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亿欧智库认为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消费多样化需求无法被有效满足。1.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用工成本逐步上升,2008-2018十年间增长近两倍。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严峻竞争。不仅如此,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导致劳动力总供给正逐年减少,而制造业劳动力存在外流趋势,劳动力供给压力进一步增强。2. 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低,主要消费品制造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企业存货周转率水平整体较美国存在差距,流动性较差。近年来,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是R&D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薄弱,这就导致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动力不足。纵观消费品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企业嵌入中低端环节,缺乏定价权和获利空间,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局。3. 消费需求多样化无法被有效满足:零售渠道变革,线上线下消费渠道趋向高度整合,海量信息与选择使得消费者在供需市场中更具主动权。同时,消费者乐于尝新,不同消费群体呈现需求多样化。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创新,增加用户粘性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三. 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趋势针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亿欧智库提出制造业升级的发展趋势:1. 通过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核心载体为由ICT企业、大数据及软件企业和装备自动化企业助力并衍生出的智能工厂。在生产制造、质量管控、决策管理和研发设计等环节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品质。在智能化趋势下,制造企业必须根据其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策略,逐渐提升工厂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2. 通过品牌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多以OEM代工模式为主,产品表现出可替代性强,附加值低等问题。近年来,中国制造企业注重自主研发和产品创新,通过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创新营销模式等手段提升产品附加值水平,涌现出以植观、钟薛高、完美日记等为代表的各类新锐国货品牌。3. 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赋能制造工厂:优质电商平台将消费者个性化及多样化的需求传递给制造企业,数据系统的全环节打通使消费大数据有效传导至生产决策端,指导企业实现柔性生产。四. 中国制造业升级代表案例根据报告提出的发展趋势,筛选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性的企业及模式进行分析。1. 网易严选:网易严选通过直连消费者与生产商,一方面减少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另一方面与生产商共享对消费者的需求洞察,促使生产商调整产品和生产计划,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亿欧智库选取与网易严选展开深度合作的代表性制造企业,以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合作模式和成效。详细内容可点击报告全文阅读。2. 酷特智能:酷特智能隶属于红岭服装集团,成立之初是传统OEM服装代工厂,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大数据驱动的定制化生产模式,成功转型为大数据驱动的C2M企业,并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助力其他制造企业转型升级。3. 杰克缝纫机股份公司:主营缝纫机的缝前和缝中设备,专注缝制设备研发制造,已经成为中国缝制机械龙头企业。其自动化缝纫机设备在硬件方面对制造企业进行赋能,提高工厂的生产能力,为柔性生产提供基础。五. 总结与展望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无法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等问题的压力下,通过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柔性生产提高生产灵活性,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帮助下积极寻求合作和市场突破,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多详细内容,点击链接下载完整报告:《2019-2020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
36氪获悉,5月25日,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平台嘉驰国际联合人力资源智享会共同研究并发布《制造业蓝领灵活用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91.93%的企业存在蓝领招工难现象,82.06%的企业制造业存在用工高峰期,60.54%企业的制造业操作工都存在非正式员工。对此,报告指出,企业可在内部进行各制造业间的人员调配;或寻求灵活用工提供商,灵活用工将是制造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行业探究】食品加工制造行业的趋势分析从目前的整体走势来看,食品加工制造行业整体趋势是下降趋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并且没有反转的形态。自8月31日食品加工制造行业收出6656.80点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在9月3日和9月4日两个交易日中出现了跳空低开的走势,压力较大。同时,在成交量上可以看出,整体成交量自8月31日以来,一路减少,量能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从指标方面来看,MACD指标在8月31日以来的下跌中,逐步形成了底背离的现象,尤其是在11月2日收出5398.40低点之后,确认了MACD指标的底背离正式形成,同时在11月9日前后的交易日中,MACD指标已经出现了红柱,这就说明MACD指标中的底背离形态正式形成。在BOLL指标方面可以看出,布林线目前已有逐步收口的走势,但整体上处于布林线中下轨道之间运行,缺少量能的支撑,也未能通过布林线中轨,后期如果量能充足的情况下,食品加工制造行业有望突破布林线中轨,并伴随着一波上涨也未尝可知。从均线角度来看,目前均线缠绕,30日和20日均线均位于股价上方,具有一定的压力,5日均线与10日和30均线未能形成价托形态,因此就目前而言更偏向于横盘整理形态。
文 | 贾玉奎 孔春红 许晓凤 杨雪莹 徐 杰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质量是一个国家质量总体水平的直接反映和关键体现。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份额达到28%,是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2019 年,我国首次跻身全球制造业创新指数15强,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单从GDP来看,中国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世界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余种产量第一,遍布230个国家和地区,但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大而不强”仍然是我国制造业的短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明显落后于传统制造强国。从2018年测算数据看,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是我国的5.85倍、3.62倍、3.39倍和3.17 倍。由中国工程院总牵头的《面向203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研究》已历时4年,推进到第四期,旨在久久为功。自第三期开始,由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发展战略研究转为优质制造行动对策、优质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参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负责的专项课题,要求聚焦优质制造、面向2035优质制造生态开展研究。优质制造的提出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诸多不同形态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技的竞争、质量的竞争,特别是制造业的竞争。作为实体经济,制造业被誉为一个国家的“骨骼”和“肌肉”。在我国,推动制造业发展、提升制造业质量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优质制造的内涵“优质制造”不是一个生涩词汇,如同“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一样,顾名思义即可理解和领会,但一直未形成词汇影响力。《面向203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研究》推进以来,2017 年7月,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教授发表《优质制造的现状与行动对策》研究成果,提出“优质制造” 的定义。他认为,优质制造是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核心基础,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以优质资源要素为保障,综合应用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工艺优化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考虑“互联网+”、共享经济、服务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影响,精准把握客户需求,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为宗旨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时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9年9月,总书记赴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研究认为,推动“三个转变”,“一定要把制造业搞上去”,都需要优质制造发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产品更多地走向世界,所遭遇的反倾销、贸易战、专利诉讼、技术壁垒等挑战日益严峻。为了让中国企业通过自身品牌拓展全球市场,促进中国制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质标志,2005年3月,环球市场集团主办了一场以探讨中国优秀出口企业出口管理为主题的高峰论坛,推出“环球制造商”GMC标志,对中国出口制造商进行综合实力评估和分级,着力推介和提携中国优质制造群体。2012年9月,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启动“打造广东优质制造”活动,制定“广东优质制造标准”,旨在为广东企业优质制造能力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评估,打造广东制造区域品牌,树立广东优质制造企业标杆,提高“广货”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换挡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这种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我们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这标志着“优质制造”正式提出,掷地有声。(二)优质制造的国际参照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经济转型期质量强国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国际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和总体趋势。研究发现,国际质量发展经过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等阶段。各国质量政策各有特色,质量工作各有千秋,但普遍重视质量,特别是在经济扭亏期、转型期、发轫期都会紧紧拧住质量,把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德国有“品质革命”,美国有“全面质量管理”,日本有“质量救国”,韩国有《21世纪质量赶超计划》,新加坡有“国家质量战略”,俄罗斯以国家名义推进“质量改进”,巴西有针对“质量危机”问题专门制定的“新巴西计划”,印度仿效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而设立甘地拉吉夫国家质量奖。现以制造业为着眼点,梳理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相关情况。1.美国。美国是质量强国,曾创造出一系列质量理论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美国政府鲜明地提出:“若想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获得质量领域的领导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经济上的成功取决于质量。” 美国于2012年率先实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重点发展新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绿色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2017年1月特朗普上台后提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并把支撑“再次伟大”的动力寄托在制造业上,2018年10月出台《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提出必须保护并且利用科技创新方面仍处于领先的优势,在国内工业基地和国际盟友中迅速有效开发新的技术。2019年,发布未来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关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和5G技术领域。在实践中,美国重视“新”“旧” 两类先进制造业发展,既关注发展新兴产业,又重视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在支持先进制造业方面,主要是通过设立若干个国家创新中心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加强成果转化, 形成创新优势。一方面,产学研政协同创立国家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原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牵头,能源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发起设立,成员包括公司、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和非营利机构,创新中心由联邦政府和私营部门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筹建。另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技术发展链条,相关部门联合创新中心会员,通过召开技术路线研讨会来确定研发需求优先级,由创新中心负责构建团队、开展投资、管理研发资料、分享数据,加速获得知识产权,最终由会员企业实现成果转化。2.德国。2013年正式出台“工业4.0”战略后,2019年2月再次推出《国家工业战略2030》,内容涉及改善德国作为工业基地的框架条件、加强新技术研发和调动私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德国工业的技术主权等。“工业4.0”被德国学术界与产业界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国家工业战略2030》既是关于德国工业未来的战略倡议,也是关于“国家与产业”关系的陈述,毫不掩饰对于产业政策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势,重点强调国家干预,以此作为必要手段。3.英国。实施“高价值制造” 重点战略,以高价值制造引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努力打通从基础研发到技术市场化路径。所谓“高价值制造”就是应用前沿和尖端技术及专业知识,创造能带来持续增长和高经济价值的产品、生产过程和相关服务。通过确定产业投资重点、使用“制造业能力”作为投资依据以及设立“高价值制造弹射中心”等措施,大力推动技术的市场利用。如高价值制造弹射中心由英国政府出资1.4亿英镑设立,其职能是通过推动科学家、工程师和市场之间的协同,实现从基础研发到应用技术再到商业化的过程,促进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自成立以来,该中心每年与30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有效推动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的转化推广。4.日本。先后提出5轮经济振兴政策,并于2013年实施“再兴战略”,将产业再兴战略列为三大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力图以此推动经济复兴和国家复兴,大幅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智慧化、体系化、全球化的“新层次日本创造”,使日本从制造强国迈向顶级创造强国,被称之为“新层次日本创造”国家战略。日本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发布《制造业白皮书》对制造业生产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进行优化升级,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降低技术应用推广成本及企业采购成本。出台《生产率提高设备投资促进税制》,对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进行投资减税5%,引进先进制造业设备享受30%价格折扣或7%税费减免,中小企业研发减免试验研究经费12%税额。2019年12月,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报告(2019)》。该报告认为,2000年以来,全球制造业总体呈向上趋势。2019年,世界主要工业国均将制造业作为经济振兴的重中之重,部分国家甚至已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从全球来看,制造业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强化, 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将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竞合焦点。(三)优质制造的发展趋势优质制造由合格制造逐渐发展演变而来,其内涵与技术发展水平、资源环境要求、消费者需求程度等息息相关。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不断渗透应用,已成为制造业带动明显、价值潜力爆发、应用增长迅速的重要着力点,优质制造融合发展越来越深入,优质制造生态圈不断丰富扩大。在新技术、新需求、新业态发展背景下,面向2035年,优质制造将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制造是推动优质制造的主攻方向,工业核心数据是制造业企业最为关键的资产,也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未来以工业大数据为依托,推进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安全及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中的应用,是提升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持续推动新兴制造业突破发展,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要求。2.个性化、定制化水平越来越高。基于市场导向和消费者需求,制造业发展从企业产品牵引用户需求转变为用户需求引领企业生产,进一步推动形成大规模定制、个性化制造等新型模式,人、机、物融合为高度柔性可重构的制造系统,实现从产品下单开始,每一道工序都通过数字化管理和生产模块无缝切换,与每一件产品的生产要求进行匹配,并提供生产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3.“智造+服务”融合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优质制造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基于大数据的工业智能带来更多服务型应用场景,智能技术对工业领域附加值的提升逐步从生产制造环节的降本增效,转向提供高附加值衍生服务,即“智能制造” 生产的“智能产品”提供的“智能服务”。另一方面,共享制造、网络众包、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推动优质制造朝着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4.制造业总体实力水平越来越高。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基本方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2035年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可望培育出一批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和实力稳居高位,打造出一大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优的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设一批引领未来科技新方向、虚拟集聚与地理集聚融合、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瓦科拉夫·斯米尔在《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中指出:“如果没有强大且极具创造性的制造业体系,以及制造业体系创造的就业机会,那么任何一个先进的经济体都不可能繁荣发展。”优质制造作为“一种新型制造模式”,代表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大数据、智能化、新业态的集成,代表着关键技术掌控、全面质量管理、先进质量文化建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交融。如果要给优质制造一个定义,可否这样表述:优质制造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为动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相互渗透,从而推进制造产业模式突破、制造企业形态转变、制造质量显著提升的一种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新型制造模式。优质制造应当兼具合格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精品制造之共同特色。如果把“优质制造”作为一个名词,则是指质量优异、可靠性强、具有关键核心技术、融合了现代产业发展的制造业产品。优质制造生态的提出与内涵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文oiko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人们对生态概念的不断了解,“生态”一词有了多种含义,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生态”已被广泛认为是一定范围或区域内价值交换、能量流动、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系统。(一)优质制造生态的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生态学的发展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如应用性学科包括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生态信息学、城市生态学等。本次中国工程院设定的课题, 要求基于系统工程视角,重点从机制、环境、文化等维度,研究如何构建适应国家战略任务需求的优质制造生态。优质制造生态的提出,是用一个生物学的术语作类比,来比喻和归纳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因素。所谓优质制造生态,是以生物学的术语、生态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研究优质制造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优质制造环境的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制约优质制造的各方面因素在市场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和共生、发展的规律。优质制造生态涉及方方面面,应当有“大生态”“小生态”之分,有宏观、微观之别。(二)优质制造生态的内涵根据中国工程院关于制造业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尚处于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三方阵。要实现2035年迈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的目标,当前优质制造面临着三方面急需破题的重大挑战:一是体制机制问题,核心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构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二是技术短板问题,核心是夯实质量基础设施,攻克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问题。三是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问题,核心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形成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聚集的良性机制。可以看出,三大挑战对应于监管、企业和市场三方面的相互关系。优质制造生态应当着重构建监管、企业和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关系,研究优质制造生态体制机制的创新,企业主体在优质制造生态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竞争、共生发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对优质制造生态的辐射效应,以及优质制造与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的协同机制(见图1)。(三)优质制造生态的要素所有影响、制约、促进优质制造发展的外部环境,都属于优质制造生态,这个范围是宽泛的。但最为重要的有以下方面。1.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配置资源的方式,即资源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实现配置,这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市场机制是构建优质制造生态的基础,营造公平竞争、优质优价、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是推动优质制造的重要保障。2.政府机制。政府运用国家权力系统,通过行政法令等手段,制定和推行发展目标,建立和调整社会结构,制定和实施运行规则,从而对整个社会发展进行管理和调节。政府机制的目的是在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来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和政府两种机制的有效组合。政府机制是构建优质制造生态的重要手段,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是推动优质制造的有效举措。3.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优质制造的重要引擎。制造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集约增长,以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创新驱动是构建优质制造生态的重要路径,也是优质制造茁壮成长的良好土壤,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效率变革、知识产权开发等是推动优质制造的有力支撑。4 . 区域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区域内生产要素,提高区域内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水平,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大引导力度,为主体行为规范化提供制度环境,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推动企业成为区域合作最活跃的主体力量。区域合作是构建优质制造生态的协同机制,辐射带动、平衡发展是推动优质制造的重点方向。5.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企业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成熟程度。培育锐意创新、追求卓越、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是推动优质制造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从经济、社会、法治、科技、管理等多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全社会的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意识、质量精神、质量行为、质量品牌、质量价值观、质量形象追求都是构建优质制造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6.质量人才。建设质量强国,推动优质制造,需要一大批质量教育人才、质量管理人才、质量创新人才、质量技能人才。要加强质量教育和质量学课建设,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健全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打破制造业质量专业人才发展瓶颈,注重从研发一线、生产一线、质量一线选拔制造业质量人才。人才是优质制造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是优质制造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长远之计。7. 质量基础设施。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基础设施,是优质制造的眼睛、准星、标尺、手段、引领和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就有什么样的制造业。质量基础设施对于实施创新驱动、支撑产业升级、促进公平竞争、优化商业环境、强化安全监管等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是构建优质制造生态的“四梁四柱”。建设面向2035 的优质制造生态,抓好单项质量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抓好各项质量基础设施的交糅融合发展。工业基础能力还有“四基”的说法: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共同构成了工业基础能力。面向2035优质制造生态建设走向《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报告(2019)》认为,面对制造业发展的未来,我国应坚持以质量变革为核心,优化供给结构,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以效率变革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动力变革为重点,培育发展新动能,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课题组研究认为,培植面向2035优质制造的良好生态,需要把握方向、精准施策。(一)内圈和外圈共同发力优质制造生态包括优质制造的主体和优质制造的若干外围因素, 可简称为“内圈”和“外圈”(见图2)。内圈重点是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生态与质量文化生态。企业是优质制造的核心主体,是产业链的重要基础。外圈重点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市场机制生态和政府机制生态。要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政策引导调整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自由而宽松的优质制造外部环境。在优质制造生态的构建中,无论是内圈的企业主体,还是外圈的市场、政府,都不是完全分割、独立存在的。考虑到内外圈的相互关联与作用,还要关注由此形成的产业发展生态与区域发展生态两个组合微生态。(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共同完善一要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出发,构建统一、有序、开放、高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加大反垄断力度,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充分发挥好竞争在制造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要健全有力的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科研激励方式,丰富科研合作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研创新投入,营造创新发展的制造生态环境。三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育机制,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制造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创新人才使用模式,探索人才激励方式。四要实施有效的价格税收机制,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改革,探索税收政策的双向机制,发挥财政政策在制造业发展中的激励作用。五要完善全面的质量促进机制,探索优质制造工程中质量基础设施的融合机制,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激励机制和质量文化建设的促进机制。(三)优质制造生态发展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积极对接立足新阶段优质制造生态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现实情况,从数字化升级、产业融合、模式迭代、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明确关键对策与战略,是培植优质制造生态的关键举措。一要加快制造业升级换代,形成融合发展基础优势,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形成融合发展创新优势。着力引导科技与制造业跨界融合,促进产业间协同创新、功能互补、要素衔接与功能再造,着力构建优质制造领先优势。二要持续推进实施“ 互联网+ ” 战略,围绕互联网发展规律与趋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拓展,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三要深入推进实施“科技+”战略,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实现创新驱动,加快适应并融入“科技+” 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业态。支持更多科技企业发展成新型优质制造企业,依托互联网企业的科技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集成科技含量高、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发展有中国特色、由互联网企业推动的寡头型制造型互联网企业。四要抓住产业互联网发展契机,形成融合发展服务优势,通过设立发展基金,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鼓励头部互联网企业积极参与产业互联网发展,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创新发展,形成产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彰显优质制造生态的科技服务优势。五要完善质量管理生态,针对互联网新经济时代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突出融合发展环境优势,形成质量管理创新的氛围与机制保障,积极构建生态化质量管理体系。中国制造业之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方针,要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强化基础各项工程, 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领域发力。探索优质制造及优质制造生态,是为了更好推动优质制造实践。正如诗人更是哲学家的海涅所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知与行、思与悟、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和交融。(参考文献略)作者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泰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北京阿拉丁未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0年第5-6期合刊聚集智慧 创造价值 传播文明国研智库是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背景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起设立的智库咨询与传播平台。国研智库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的专家优势,整合国家部委和首都高校智库资源,创新发展以智库为核心业务的文化产业,旗下有咨询研究、出版传媒、会议会展、大数据、教育培训、智能金融和智库园区等七大业务。其中,国研智库论坛是国研智库品牌旗下的智库交流平台,已成为中国智库行业的知名品牌。作为国研智库品牌的运营机构,国研文化传媒集团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批准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中国智库创新科学园亦城财富中心1号楼7层网址:www.guoyancm.com邮箱:guoyancm@guoyancm.com电话:010-6788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