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大型企业iBPM市场调研报告吴澄

2020年大型企业iBPM市场调研报告

目录导读回顾我国流程管理 20 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很多大型企业对于流程管理侧重的多为技术应用。20 年前火热的、基于 Lotus 的大型 OA 系统解决了办公流程自动化的问题,10 年前一些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制造分销等大型集团公司,由于创新和应对市场变化需要快速支撑企业业务的压力和需求,提出了“小核心,大外围”,以及“Surround ERP”等概念,并开始大规模应用 BPM 和 SOA 技术。在技术层面,通过 SOA 技术基本解决了企业大量原有 IT 系统之间的互连互通问题,实现了系统接口服务化,并形成可共享复用的企业服务资产库,供 BPM编排使用;在业务层面,通过 BPM 技术实现了基础操作层面的业务流程自动化,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提升了最终用户体验。但这种扁平化的流程建设思路仍不清晰,并没有开展详细的流程梳理,未建立分类分级的流程框架,没有自上而下的导入流程。这些直接从基础操作层面的流程开发,导致了流程之间相互孤立,业务不连贯,无法共享,无法融合公司的制度体系管理,业务人员与 IT 人员无法协同工作,无法进行全局的流程绩效分析等诸多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基建下企业数字化建设加快,一直平稳发展的 BPM 需求出现快速增长趋势。一方面,大型的 500 强公司更加关注企业级业务流程架构体系以及流程绩效分析的建设,另一方面,BPM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独一无二的重要业务支撑,可以连接上下游产业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支撑企业战略的全面执行,实现企业的业务创新。同时,新基建和企业数字化转型也对于 BPM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 iBPM(Intelligent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在 BPM 的基础上增强了复杂事件处理(CEP)、智能机器人(RPA)、云服务、OCR、 移动化、社交化、物联网集成、业务活动监控(BAM)等功能。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关注的仅仅是 BPM 环节中的流程自动化问题,而本文更侧重 iBPM 完整生命周期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主体为年收入超过 100 亿的大型集团公司。注意啦:本报告共有14106字,因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示完整内容啦~想要完整报告的读者请搜索“计算机世界”微信公众号,关注后在该文章评论区留言:iBPM+您的邮箱地址,我们会将完整的报告发送至您的邮箱哦(请放心,我们不会把含有邮箱地址的留言外放出来)

风回路

亿欧智库发布《2019-2020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报告》

此份报告依托亿欧智库对中国制造业的长期研究与分析,阐述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宏观环境及面临的挑战。进而分析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破局之路,并辅以典型实践案例进行解读。图片来自“Unsplash”随着中国制造稳定发展,消费支出对GDP拉动作用明显,中美贸易一定程度影响出口环境,中国制造业进入了以内需消费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但目前中国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附加值较低、多样化市场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等问题,以消费品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工业正在进行新一轮转型升级。因此亿欧智库撰写并发布了《2019-2020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报告》,基于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及国际竞争力的梳理分析,从劳动力、技术、市场角度剖析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要挑战,针对挑战提出中国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案例阐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践道路上的有效渠道和方法,希望可以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参考。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2014-2018年制造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对GDP的贡献比例维持在30%左右,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增长依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016年国家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消费品制造业总规模在20万亿以上,利润率水平位于制造业整体均值以上,在中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正逐渐向消费品领域蔓延,出口导向型的消费品制造业企业面临相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二.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三大挑战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亿欧智库认为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消费多样化需求无法被有效满足。1.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用工成本逐步上升,2008-2018十年间增长近两倍。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严峻竞争。不仅如此,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导致劳动力总供给正逐年减少,而制造业劳动力存在外流趋势,劳动力供给压力进一步增强。2. 产品附加值提升困难: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低,主要消费品制造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企业存货周转率水平整体较美国存在差距,流动性较差。近年来,中国在技术研发方面虽然取得显著成就,但是R&D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薄弱,这就导致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动力不足。纵观消费品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企业嵌入中低端环节,缺乏定价权和获利空间,面临“低端锁定”的困局。3. 消费需求多样化无法被有效满足:零售渠道变革,线上线下消费渠道趋向高度整合,海量信息与选择使得消费者在供需市场中更具主动权。同时,消费者乐于尝新,不同消费群体呈现需求多样化。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创新,增加用户粘性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三. 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趋势针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亿欧智库提出制造业升级的发展趋势:1. 通过技术应用提高生产效率: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核心载体为由ICT企业、大数据及软件企业和装备自动化企业助力并衍生出的智能工厂。在生产制造、质量管控、决策管理和研发设计等环节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品质。在智能化趋势下,制造企业必须根据其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策略,逐渐提升工厂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2. 通过品牌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多以OEM代工模式为主,产品表现出可替代性强,附加值低等问题。近年来,中国制造企业注重自主研发和产品创新,通过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创新营销模式等手段提升产品附加值水平,涌现出以植观、钟薛高、完美日记等为代表的各类新锐国货品牌。3. 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赋能制造工厂:优质电商平台将消费者个性化及多样化的需求传递给制造企业,数据系统的全环节打通使消费大数据有效传导至生产决策端,指导企业实现柔性生产。四. 中国制造业升级代表案例根据报告提出的发展趋势,筛选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性的企业及模式进行分析。1. 网易严选:网易严选通过直连消费者与生产商,一方面减少中间环节,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另一方面与生产商共享对消费者的需求洞察,促使生产商调整产品和生产计划,以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亿欧智库选取与网易严选展开深度合作的代表性制造企业,以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合作模式和成效。详细内容可点击报告全文阅读。2. 酷特智能:酷特智能隶属于红岭服装集团,成立之初是传统OEM服装代工厂,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大数据驱动的定制化生产模式,成功转型为大数据驱动的C2M企业,并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助力其他制造企业转型升级。3. 杰克缝纫机股份公司:主营缝纫机的缝前和缝中设备,专注缝制设备研发制造,已经成为中国缝制机械龙头企业。其自动化缝纫机设备在硬件方面对制造企业进行赋能,提高工厂的生产能力,为柔性生产提供基础。五. 总结与展望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无法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等问题的压力下,通过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柔性生产提高生产灵活性,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帮助下积极寻求合作和市场突破,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多详细内容,点击链接下载完整报告:《2019-2020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研究》

后楼梯

春江水暖时——中国经济首季调研之制造篇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题:春江水暖时——中国经济首季调研之制造篇新华社记者何雨欣、安娜、杨柳春意渐浓,万物勃发。中国经济走过了2019年首个季度。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制造业究竟怎么样了?近一段时间,记者密集调研,感受到信心,也聆听了烦恼,触摸到主动求变的脉搏。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制造业正蓄势前进。(小标题)信心在提升:政策春风与产业风口叠加利好4月,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盛会——德国“宝马展”在慕尼黑开幕,中国企业三一集团的挖掘机、履带吊等设备受到欢迎,参展首日,订单及意向订单就超1亿元。继去年创下历史最佳经营业绩后,集团旗下三一重工今年一季度也延续快速增长势头。对于企业的新气象,董事长梁稳根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企业多年智能化的探索积淀。广州佳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介绍,佳都是做人工智能的,与200多家企业有业务往来。今年以来,大家明显感觉到新变化,投资信心和意愿在增强。调研中,不少企业都谈到新变化:国家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政策效应在显现;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新技术进入新一轮爆发期,带来新机遇;制造业开放不断提速,推动国内企业破局高端制造……种种因素叠加,企业信心在提升。珠海智能制造联合会副会长张光明介绍,一季度,珠海智能制造行业稳中有增。这除了因产业本身处于风口期,还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红利,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开通,让内地与港澳企业交流更加便捷,带来许多新投资机会。宏观数据印证了企业信心的提升。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连续3个月低于临界点后,重返扩张区间,升至50.5%,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升至6个月高点。调研中,一些企业也坦言了烦恼和期待,外向型企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正在重寻新的市场和增长点;传统制造业因升级与环保标准提高等原因,技术改造成本压力较大。在政策层面,不少企业提出,希望简化减税降费操作,让政策更好落地。当前,制造业尚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采访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在积极作为、积极应变。(小标题)转型新趋势:融变、裂变、聚变制造业蝶变,近些年一直是进行时。在调研中发现,制造业转型和服务业换代、互联网+提速等互动性越来越强,呈现三个趋势:融变——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传统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代表,如今已转型为集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企业。中联重科总工程师付玲介绍,随着公司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的推进,公司打造了一系列智管、智租、智享等垂直领域工业互联网,为下游客户提供了设备安全、资产盘活、商业保险等增值服务。“现在一些企业,已分不清究竟是属于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了。”在近期走访多家制造业企业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在加快,制造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在转变,研发、设计、制造等每个环节都可以利用服务提升价值。裂变——水漆,以水为稀释剂的新型建材,与油漆相比,具有节能环保、超低排放、低碳健康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作为一家从工业贸易领域转型而来的企业,今年一季度,河北晨阳集团的水漆产品延续了近些年销量翻番趋势,新建的智能化生产线也开始试生产,这增强了晨阳在高端工业水漆领域的优势。晨阳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还将推出植物基儿童漆,利用易降解的可再生植物,让涂装更环保。近些年,制造业内部不断涌现创新、绿色、共享等新型产业;产业与企业内部不断涌现新产品、新工艺;市场细分在加快,这成为制造业释放内生动力的重要来源。聚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些产业在集聚,例如航空产业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镇江、嘉兴、丹阳等地为支撑的长三角航空产业集群。在珠三角,珠江东岸在打造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西岸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带。产业集聚在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在显现。(小标题)主动而为: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有效方案来自企业、来自市场在调研中,制造业企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阶段,有的还处于简单生产、依赖出口阶段。可以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道关口,是一个优胜劣汰、破旧立新的过程。当前,企业家们谈的最多的是“要创新!”用创新,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北新建材研制开发的石膏板复合墙体等产品,让墙不用再“砌”,直接“装配”,且绿色环保。尽管上游的住宅建筑市场并不处于景气周期,但北新建材正通过创新拓展企业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供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进一步挖掘翻修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从单一产品制造商,转变为绿色建筑解决方案商。”北新建材董事长王兵说。当前,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是对企业实力、韧性的考验,跨过高质量发展的关口,路就会越走越宽。制造业企业中,不论大小,创新的紧迫意识都越来越强,也正在寻找自己的创新之路。用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尽管当前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但因可再生和零排放特性,氢能源受到很多汽车企业的青睐。“我们现在正在研发第四代氢能源汽车,进一步降成本、延长燃料电池系统寿命、改善环境适应性问题。”北汽福田北京欧辉客车分公司副总裁秦志东说,掌握了核心技术,也就掌握了未来主动权。尽管一些企业在融资、成本、人才等方面存在困难,但练好“内功”越来越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只关注“市场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更关注“我能做什么别人不能做的”,这也让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可期。企业是经济中最基本、最活跃的细胞。调研中,越是深入到企业内部,越能触摸到活力与信心。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有效方案,来自企业、来自市场。(完)

嬴则

市场调研—山东莱芜市场走访调研报告

2019年1月9日,国家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合并之后的莱芜有什么变化?钢铁产业是否会有更多调整?2019年钢贸商经营情况怎么样?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莱芜市场。山东莱芜是一个以钢立城的城市,境内有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富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三个主要钢厂,涉及产能近2000多万吨,产品涵盖了建材、线材、热卷、中板、冷轧、特钢、型钢、带钢等主要品种,品种和门类较为齐全。也正是因为此,当地好多贸易都围绕莱钢三家钢企展开。莱芜的钢贸行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莱芜地区没有一个有聚集力的钢贸市场或者钢材市场。根据贸易商反馈,莱芜的经销商和资源分散在莱城区和钢城区两个地方,而钢城区最为集中,每家经销商基本都有一个独立的院子和行吊。为此我们花了4天时间走访莱芜市场。具体市场情况如下:万泽物流园:31日一早,我们首先走访了山东万泽物流园,一早这里就车来车往,生意还可以。我们走访了物流园里的经销商客户,了解到这里主要聚集着工角槽及钢管等流通量偏小的的经销商,之后与物流园里面的经销商做了交流、交换了联系方式,现场与几个经销商沟通了市场行情并介绍了我的钢铁的业务范围等。A经销商:该公司是目前莱芜地区为数不多的几家非莱钢代理商,在莱城区东部有一个室内仓库,主要经营莱钢、石横特钢建材,协议量4000吨,常备库存在2000吨左右,和另外一家公司为莱城区东部两家贸易商。B经销商:该公司是莱钢型钢一级代理,有自己的厂外库。根据负责人朱经理介绍,最近莱钢型钢产线在检修,由于型钢需求表现一般,价格不温不火。朱经理表示,由于近两年在外地有自己的工地项目,现在也考虑过做建材,不过资金这块有顾虑。根据朱经理反馈,2018年底莱钢对目前建筑钢材代理商进行了新一轮招商,目前建材代理商总量扩大了了近100家,而钢厂采取的是分货模式,所以很多时候都会缺规格。C经销商:该公司地理位置较好,位于高速出口出,目前主要做板材、螺纹、型钢等;目前公司有4个业务人员,货场货不多,库存在500吨左右。根据负责人介绍,他们现在主要是做老客户,往远处发货的周期较长,并且客户订货规格散。年后莱钢型钢产线在集中检修,近期没有接太多单子。D经销商:该公司是莱芜地区一家大型带钢经销商,为泰钢的带钢、卷板一级代理,月协议量带钢0.9万吨、卷板0.9万吨,目前中宽带库存不到1万吨。公司徐总表示,目前库存基本无压力,对于二季度行情比较乐观;公司业务在2018年有所扩大,目前已经是山西建龙钢铁的代理,主要在郑州及周边市场,2019年业务量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之后拜访了多家型钢、建材贸易。期间,当地经销商李经理介绍了他们目前的业务情况,目前她们公司主要经营莱钢型钢、热卷、窄带等品种,同时也采购一些板头、钢坯下脚料等,目前业务量较前几年有所下降。对于后期行情,他们认为钢厂仍在主导市场,在目前行情中经销商处于相对弱势,由于资源不多市场话语权比较弱。钢厂方面:A钢厂:目前该钢厂的主要产品有带钢、圆钢、钢坯、工业线材等,2018年总销量钢材420万吨左右。去年在国家去产能的相关政策指导下,拆除一座120t转炉,目前集团有2个转炉、5个高炉,其中4个高炉在用,高炉有效容积利用系数基本都在3.0以上,利用系数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对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并且采用进口矿,成分稳定,目前产量已经处于饱和的状态,预计2019年产量不会有大的增加,目前销售模式主要还是代理商订货、分货模式。B钢厂:目前企业产能在550万吨左右,主要产品是热卷、带钢、冷轧、不锈钢等品种。产品主要发往江浙、广东一带,主要对接的下游是化工产业等。公司杨总介绍,目前山东主要四家生产热卷的钢厂分别是:日钢、莱钢、山钢日照、泰钢,他们主要还是和这几家钢厂对标;自2016年开始,公司也加强了环保投入,目前泰钢共有两个1780m高炉及6条轧线生产较为正常。C钢厂:该钢厂是山东地区一家大型综合钢铁企业,主要产品有建筑钢厂、型钢等,目前年产量达到500万吨水平。根据企业销售负责人介绍,目前总部共有两个1080和450的高炉,分公司有两个1260的高炉,根据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政策,公司也在做响应调整,目前已经在平整场地开工建设两个高炉,分公司两个高炉及本部一个高炉在工期完成后推出,建成之后公司年人均炼钢达到2500吨,实现工艺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双突破。就市场行情来看,他认为目前厂内库存维持低位,价格比较有支撑,同时山东地区基建开始发力,直发量稳健,后期就山东市场来说,价格还是以稳中上涨为主。总结:走访期间,市场在税改热点的炒作下,成交有所缩量,不过月初开始市场开始放量。分品种来看,山东建材钢厂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供应端推动了价格拉涨,建筑钢材市场价格已经高出周边市场150元/吨左右。目前本地钢厂代理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多,中间代理商呈现减少趋势,钢厂政策的市场影响力有加强趋势。而外围资源品牌优势不是特别明显,市场认可度不高,对本地冲击有限。就其他品种来看,本地钢厂仍然延续了传统操作策略,变化不大;市场没有明显缺口,贸易商随进随出,市场价格偏弱,目前热卷、型钢与建材倒挂150元/吨,中板和建材价格持平。四月份山东市场品种可能继续分化,建材价格强势依旧。

老流氓

中国制造业转移调查:出走的阵痛

来源:商学院中国制造业向印度及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讨论热度不减。在成本压力之下,供应链要不要外迁,如何外迁,那些留在国内的供应链怎样升级?《商学院》记者对在中国的一线管理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试图从中解开中国制造业的困惑。文|钱丽娜 石丹2018年3月,纪然第一次踏入印度。他作为半导体芯片生产企业东科电子海外事业部的负责人开始市场拓展。这次考察,他去了孟买和德里。破旧的街道,脏乱的环境在他的意料之内,但意料之外的是,中国产品颇受印度企业的喜爱,印度企业家把中国的今天看作是印度的未来,他们坚定地认为,未来三大经济体将会是美国、中国和印度。纪然在考察后并没有决定马上与印度企业合作,因为当时正值印度大选。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政治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他看好印度总理莫迪发展制造业的政策,印度不能生产的科技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这对东科电子是个机会。在中国小功率级别的电源芯片中,东科电子排名前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优势,但与欧美公司高价高品质的芯片相比尚有差距。因而在一个几近空白、有需求且对价格敏感的印度市场,为什么不前去一试?2007年,红豆集团在柬埔寨投下海外发展的第一单,在西哈努克港建立并且运营着一个1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红豆集团是国际许多著名品牌的供应商。外贸企业对价格异常敏感,2007年前后,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快速上涨,增幅超出了企业的预期,红豆运动装公司总经理高品亚说,“我们外贸的规模和体量都不小,不得不分散风险,我们在海外选择生产基地,会综合考虑政治、宗教、气候、经济发展趋势、人工成本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多重因素,比如,柬埔寨纺织品进入欧盟等国是零关税。”泉州卜硕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栋近来加大了拜访东南亚客户的频率。20世纪90年代,福建泉州逐渐形成纺织机械圆纬机的产业带,在中国成为纺织大国的进程中,圆纬机跟着红火,只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遇到一个小波谷,但是从2013年开始,随着中国人工成本的上升,下游的需求不断萎缩。“织布工人的工资从月薪三千元涨到了五六千元。”黄文栋说。“2008年后,我们开始加大海外市场的布局,除东南亚国家外还有埃及、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南非、韩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正处于对纺织机的需求上升阶段。”相比越南,黄文栋更看好印度市场。虽然越南发展快,但是人口少,大量企业涌入后,工资上涨的速度超出了预期。“2015年越南人均工资大约在1200元,现在约2000元-2200元,以这种速度,五年以后工资与中国也差不多了。”黄文栋说。而目前印度人均工资在200美元左右,约合1400元人民币,“印度人口多,招工不成问题,虽然工作效率低,这是可以改变的。重要的是,印度市场对中国的设备很认可。”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和周边国家转移似乎已是大势,由此给中国本土制造业带来的是机遇还是制造业的流失呢?这个问题困惑着很多人,也是《商学院》做这次深度调研的出发点。供应链转还是不转,转哪些是个难题由于柬埔寨员工工作能力低,供应链不健全,企业信用低等问题,红豆选择将量大、对供应链上的辅料要求低,且工序简单的订单放在柬埔寨,而数量少、交货期短且品质要求高的订单依然放在国内。在《枢纽》一书中,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教授提到一个假说:在技术条件没有出现实质性变迁的情况下,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在可预见的未来是终局性的,因此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能是终局性的。然而近来,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越南等国转移,且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评说认为,越南即将替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即将不保。施展在越南考察后,最终看到的结果是,那些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高的,以及对于技术条件需求比较低的,这些生产环节是可以迁移到越南的,除此之外,往越南迁非常困难。那么,在牵动就业神经的制造业转移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制造业及其背后的供应链究竟有没有转移,以怎样的形式在转移,留在国内的供应链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向外走,道阻且长?在《商学院》记者的调研中,一家从事消费类音响代工的电子企业总经理薄仲明(化名)告诉记者,2015年,公司在越南胡志明市买了一块工业用地,尽管当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物料一直在上涨,但究竟要不要转出一部分的产线,管理层始终犹豫。“越南最大的问题是供应链,胡志明市在南越,那里是鞋服家具的生产基地,电子业集中在北方。一旦转过去,供应链跟不上。我们找了一些当地的供应商,报价比深圳贵40%~50%,甚至两倍。”薄仲明对此忧心忡忡。令薄仲明担心的还不止是供应链,越南当地的人工成本和原材料已经不便宜了,越南工人的技能和效率也成问题,一个工位往往要拆成三个人,反复多次训练才能掌握,“虽然单个人工成本低,但是整体效率下降。”令薄仲明担心的还有越南人不爱加班。当地是一周六天工作制,但是工厂设备一旦运行就需要24小时连开,“中国跟这里太不一样了,有员工甚至会因为企业没有加班的机会而跳槽。”如果把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从目前的评估来看,前两年的运作成本反而比在中国生产要贵5%左右。红豆集团进入柬埔寨开发工业园时条件极为艰苦,长期战乱百废待兴,在圈定的开发区内从排雷、炸山、铺路开始。更艰苦的还是在员工的培育教育上,高品亚说,“柬埔寨的员工很多没有读过书,放个假回来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我们进入当地需要做很多企业社会责任的工作,培训员工,援建学校,教育他们为明天的生活而储蓄。”但是红豆不得不走出去,低端产线在中国做不了,除了人工成本高,制造业很难招到员工,90后劳动力不愿进入工厂。红豆集团把量大、对供应链上的辅料要求低,且工序简单的订单放在柬埔寨。数量少、交货期短且品质要求高的订单依然放在国内。高品亚说,服装供应链是否有效,一看技术能否达标,二看能否保证货期,“这两端控制好才有议价权。”黄文栋去一些东南亚国家拓展市场时会遇到恶性竞争和企业的信用问题。“有同行在越南遇到客户要求欠款,有的工厂订单不好,把厂一关机器搬了,人都找不到,还有的国家当地银行国内银行不认,设备销售做远期信用证也没有。我们也考虑过是不是在海外设厂,但是供应链不健全,成本下不来。”纪然在印度的考察中发现,印度中小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甚至不要求通过CE认证,只要能用,压根不在意能耗和体积。因此,东科电子在中国做的高端产品线在印度没有市场。另外就工程能力而言,“目前大部分印度工程师无法进行独立的设计,当需要做电路板的设计,或者做配套开发的解决方案时,只能依赖中国的工程师。”但是由于印度立足发展本地制造业,有强大的内需市场,纪然考虑让东科电子成为印度制造一份子,在当地建立供应链。东科电子目前生产的是小功率电源管理芯片,应用在36W以下的电子设备中,比如手机充电器、适配器等。印度本土没有半导体生产企业,必须依赖进口,东科电子的芯片可在印度关税免除,因而在这个价格敏感度很高的市场拥有不错的利润。未来在印度布局时,东科电子打算先从芯片周边的供应链做起,逐渐形成以芯片为核心的供应链生态,引入周边被动件厂商,完整的把解决方案输出给当地客户。在转还是不转的问题上,供应链成为制造业能否迁移的核心问题。向外走除了增量的市场机会,很大的因素还在于成本压力。面对国内巨大的内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供应链的转型升级成为解决内外压力的核心节点。成本压力促使中国供应链快速升级面对来自终端品牌的成本压力,国内供应商需要改进设计、优化工艺和材料,对整条供应链上成本分解,才能实现增强竞争力。随着供应链的创新升级,也将与终端品牌形成深度融合。过去十年,全球供应链变得越发复杂和动荡。中国作为低成本地区的传统概念已经被颠覆。2019年,贝恩公司时隔五年后,再次对100多位在华企业的首席采购官进行访谈,《2019中国首席采购官调研》报告显示,采购部门的成本压力持续上升,并因为成本压力而尝试各种提升营运效率的最佳实践。除了传统的节能增效,2019年采购官们将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供应链伙伴加速合作创新2019年,中国乘用车整体销量连续第二年下滑,但是却出现有升有降的全新竞争局面。一方面是豪车品牌通过降价来挤占下一级品牌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具有绝对价格优势的汽车品牌销售上升。2019年11月的汽车销售排行中,某10万元级别自主品牌销量进入前三。在降价机制的传导中,供应商对汽配零件成本变得异常敏感。作为汽车零配件企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德国化工公司朗盛2019年的业务却保持稳定。据该公司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性能材料业务部客户经理介绍,“车企如果要保持利润不变,势必会把成本压力往零配件供应商处转嫁,供应商一般通过变更设计或是优化工艺和材料来精减成本,同时也会把整条供应链上的成本进行分解,做进一步优化。”朗盛高性能材料部门是中国汽车行业一级配套商的原材料供应商。该客户经理介绍,公司2019年的订单有两个特点,一是客户要求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成本。朗盛通过研发和实验验证,成功地在多个项目上成功地使用成本更低的尼龙6材料(一种工程塑料),从而取代供应不稳定,且价格高出近50%的尼龙66材料,“某些特定零件,我们通过优化设计,双方协同验证帮助客户减轻了成本压力。”二是客户希望通过工艺改进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朗盛投入研发力量,优化高性能改性尼龙材料的吹塑工艺,其加工过程经济高效,可生产各种尺寸且结构复杂的零部件。又如,朗盛和客户一起,从产品结构出发,针对传统的零配件注塑工艺进行改进,从100秒缩减至70秒,“加工效率提升后,能有效提高产能,到达让客户可以少开模具以节省成本。毕竟一个模具的成本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此外,针对轻量化的趋势,研发部门采用金属/塑料的复合工艺来生产车身顶棚骨架,汽车内部横向悬架梁等,既满足强度的要求,又实现了轻量化,提升了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2019年我们看到各大厂商对研发和创新产品的热情到了空前的高度。从2018年开始,如果不进行技术升级,还是用传统的方法去竞标,很难获得新项目,逼着整个供应链创新升级。”该客户经理表示。每一家强健的企业莫不是在强敌环伺、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厮杀出来的。中国市场自身从空白到饱和,本身就要大浪淘沙淘汰掉一批先天不足的企业,每一次转折都是机会。当前,无论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还是拥有强大渠道和资源的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都在打破自身的边界,寻求在供应链上的深度融合。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亚太区绩效提升业务主席暨大中华区制造业务主席曾伟民说,“中国供应链采购的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十多年前,以流畅运营为目标,追求每一单采购的绝对低价。第二阶段是系统成本优化。企业从物流、使用、维护等全生命周期比较综合成本;第三个阶段是价值链整合。企业与供应商达成战略性采购,合作研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企业不单降低产品成本,还能拥有比其他厂商更好的技术”第四个阶段则是参股供应链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建立战略性竞争优势。“欧美企业大多走到了三四阶段之间,中国企业有不少进入了第二阶段,在向第三阶段发展。”创新强度决定市场份额今天,创新的速度和强度正在决定各家的市场份额。东科电子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比达15%~20%,每年销售的产品中,新品约占30%,而新品在利润中的占比超过一半。看到研发对业绩的影响,东科电子越来越有动能往研发领域投入,“我们的研发投入在同行中是偏高的,但销售增长也达到了30%以上。中国企业对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视。”纪然说。“虽然我们做的是低端芯片,但是材料不同,其中也有高低端之分。”目前芯片以硅基为主,东科电子在研究以氮化镓为基材的芯片,将比硅基芯片充电速度提高一倍以上,且能耗低、体积小,发热低。纪然说,“不少公司看中这一方向,在拼谁的速度更快。”未来东科电子将进一步分层发展,围绕欧美市场开发高端新品,中国主做中端市场,南亚和东南亚进行低端产线的布局。卜硕机械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一百多人的工厂,研发人员约占7%。“我们按照客户的需求来做研发,一些东南亚企业对产量的要求高,就得加快设备的转速;还有一些老客户,对设备精度和复杂性的要求每年都在提高,这是因为下游对面料和品质的要求在提高。”如今,卜硕凭借服务和性价比优势,在东南亚国家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从德国和日本竞争对手处赢得了一些客户,“我们年销售在行业中始终处于前几名。”供应链的效率和弹性是中国制造业独特的优势得益于专业化分工形成的效率,以及大规模协作形成的弹性,让中国供应链企业以“供应链网络”为前提,获得了承接大规模外包合作的机会,并且成长为原料研发基地,甚至提供一体化服务。施展在谈到中国供应链的特点时指出,外包的承接者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足够有效率,有效率的前提是足够专业化,而专业化带来的麻烦是被锁死在上游特定的产品中,一旦上游有变,生产商立刻遭殃。为了不至于承受这么大的风险,生产商必须得让自己的生产特别有弹性,而弹性的前提是不能专业化,一旦专业化就会丧失弹性。因此作为大规模的外包承接商,就必须同时满足效率和弹性,而这两者彼此矛盾。中国能够解决这一矛盾是因为在市场化过程中演化出了新的变化。例如,在中国东南沿海聚集着大量极度专业化的中小民营企业。施展看到的最极端的案例是,在生产拉杆天线的企业中,一家工厂只生产其中一节,另有工厂专门负责拼接。专业化到极致意味着产品被拆解为最基础的元器件,到了这个层级后,产品的通配性反倒会变得特别好。此外,供应链网络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量——规模。规模越大,意味着其中的单个小企业越多,分工的深度越深,相互配套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网络的弹性就越好。放在庞大的网络里相互组合成完整的产品,弹性和效率两个不可兼容的东西同时得以实现。正是以“供应链网络”为前提,中国才获得了承接大规模外包的机会。《枢纽》一书的假说认为,一旦规模越过了某个门槛,就会形成某种成本黑洞,劳动、土地这些生产要素在成本中的占比将大幅下降。红豆集团的发展恰好印证了这一点。中国供应链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并举“我们现在从事的OEM不再是来料加工,而是要对接客户的设计团队,给他们提供辅助设计,提供面料建议。”高品亚说。中国在面辅料的开发生产上已经日臻完备,形成了自己的面辅料产业带,常熟是摇粒绒基地,张家港是体育用品涤纶的生产基地,绍兴有面料展示基地,“每个基地之间信息公开透明,相互合作,我们知道到哪儿去采购。”但是这样的竞争优势能持续多久,是否会受到新兴国家的挑战,不能不居安思危。在中国成为纺织大国之前,曾经的荣耀属于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红豆集团是众多国际品牌的成衣代工企业,掌握着最新的面料信息,“客户只要提需求,从方案到生产我们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我们不仅提供最新的面辅料信息,还能提供成品。我们通过自行开发面料获得议价权。尽管越南企业可能报价比我低,但是我的服务要比他们好。如果客户单纯要价格最低,我们东南亚工厂也能满足。”面对供大于求以及全球经济下滑的状况,高品亚说,“国际化、研发和数字化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支柱。当企业处于行业头部的20%时,可能会活得更好,因为能力不足的企业已经退出了竞争,资源会向好企业集中。”全球最大的供应链企业冯氏集团在中国基地生产的服装在其全球服装生产中占比约为30%-40%。在供应链管理中,冯氏集团将家居、鞋服的组装逐渐转向成本更低的地区,但是将高附加值的业务留在中国。“服装面料90%都由中国提供,服装面料开发与辅料的关联性很强,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中国未来还将继续保持面料基地的战略性地位。”冯氏集团中国服装业务总负责人李晖说。由于奢侈品牌大多来自意大利、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并不能主导全世界最尖端的服装潮流趋势,但是这些设计在落地的过程中,需要面料开发与生产时,大多都在中国进行。“欧洲开发出的面料,其成本只能提供给奢侈品品牌,没法大众化,而中国面料企业已经能够把优质的面料成本降到大众能够接受的水准,这是中国的优势。冯氏集团全球有8000多家客户,中国在面料部分贡献了80%以上的研发成果。很多大品牌在做面料采购时第一位考虑的是中国。”李晖说。用“效率”重新定义成本面对国内外的竞争,红豆集团开始了下一个征程——进行全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能力。红豆第一期投入3000万元,在中国筹建数字化衬衫生产工厂,尝试个性化定制。“我们在门店装有扫描舱,将客户的数据传输至生产工厂,量身定制。过去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年左右才能完成。”在中国工厂,薄仲明正在加紧自动化产线的布局。像测试、拧螺丝等简单的组装,通过自动化可将70人的产线缩减至5-10人,综合成本优势便能显现出来。“在我们的苏州工厂,一个笔记本电脑中小喇叭的产线只有七个人,劳动力成本差异可忽略不计。”“我们现在对中国的定位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管理。把低端业务转向海外,把高附加值的产业留在中国市场也是必然的趋势。”李晖说。冯氏集团充分借助中国数字化人才的优势,围绕服装设计的全周期展开数字化管理,从产品概念开始,到打版、生产、库存管理和销售。“如果只是打版数字化,在供应链环节中只能节约三到四周,而从最耗时间的设计概念开始,我们把成品的造型和面料用3D呈现给客户,可以把传统六个月的生产周期节省至三个月,降低一半。这意味着我们的客户将比竞争对手快一倍的时间。”而冯氏集团看到的更大的机会在于,过去几十年,消费品贸易一直是从亚洲工厂流向西方,但现在反向流动已经开始,欧美的消费力在下降,亚洲的消费力在提升。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正成为全球的消费中心,对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这新兴的购买力可以为世界的可持续、包容性增长提供新动力。“冯氏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一是在全球布局,有能力和实力在多变的时代保持竞争力,分散供应链的风险;二是转变成本的观念,工人、机器都是固定成本,不固定的成本是企业的效率,由速度和创新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在成本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李晖说。评估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中国低端初级产品的出口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下降转型,而中高档、高端产品的出口依然在不断增长,超越其他新兴经济体。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也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中国现在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究竟是怎样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帆选取2009-2011年UN Comtrade(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测度不同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然后从低到高排名,分成四类,第一类是低端技术,第二类是中低端技术,第三类是中高端技术,第四类是高端技术。第一类产品,中国低端产品的出口从2007/2008年开始一直下行,这说明,中国低端产品出口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转型。第二类产品,中低档产品的出口有起伏,但所占比重大体没有变化。第三类产品,中高档产品的出口在逐渐增加。二三类产品出口占比60%,是中国出口的主要部分。第四类产品,最高端产品的出口在增长,只是近来有所放缓。根据四类产品的出口来比较两条线,蓝线代表新兴经济体,包括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等,黄线代表中国。在第二类技术产品出口中,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出口的差距在过去几年是在逐渐拉大的,呈喇叭型,中国的步子走得越来越快。但是在第三类产品中,中国起先比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要低,但最近几年中国加速发展,中国和这些市场的差距在拉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何帆认为,中国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时期就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享受到了一段“后冷战红利”。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其他新兴经济体很难享受到这一国际政治红利。在第四类竞争激烈的战略制高点的产品中,中国增长速度最快,日本出口逐渐下降,中国在与美国和欧洲国家共同争夺这部分市场。何帆认为,这是中国产业广阔的腹地,至少有一倍增长空间。产业转移去向、行业符合规律近来很多制造业在向外转移,这个负面影响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负面影响究竟有多严重?何帆测量的思路有四点:1、2019年前6个月相较2018年前6个月中国出口的哪些产品在减少?2、计算中国出口减少的产品中哪些国家在增加?分别是哪些行业?3、在上述基础上,假设其他国家增加的规模与2018/17增速一致,大致测算中国减少的规模被其他国家承接了多少?4、中国减少出口的产品对产业链的影响是怎样的?从不同国家来看,近来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排名第一是墨西哥,出口增加规模为86.6亿美元;第二名越南,增加70多亿美元;第三名德国,增加69亿美元,接着是中国台湾、加拿大、法国、韩国等。分行业看,每个经济体里都会有一些跟中国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获益良多。比如中国的家具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了越南,德国主要出口专业制造设备,墨西哥是与汽车相关的交通运输制造业,中国台湾主要是仪器仪表、电子通信设备,与手机、芯片等相关。未来假设其他国家产品的增幅和2018、2017年一样,那么越南的后劲会更足,紧跟其后是的是韩国、中国台湾。共同点在于这些经济体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而中国产业转移更多是到相邻经济体中。何帆认为,中国很多企业到越南、印度做投资,不是为了取代在珠三角、长三角原有的工厂,而为了备用。如果分行业看,家具制造业、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转移的情况会比较严重,以及皮革、毛皮、羽绒、服装等其他纤维制品,这符合产业转移的规律。除了转移去向和行业特征,何帆认为,评价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量级非常重要。根据测算,越南承接中国的出口产品规模为70亿美元。2018年,越南出口规模为2435亿美元,中国的出口规模为16.4万亿美元。“现有的转移规模,完全无法称得上替代,因为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何帆说。扩大开放,紧跟消费者和技术趋势面对现有的产业转移量级和规模,中国该如何应对挑战?何帆认为,首先,中国不能脱离全球供应链,否则将失去发展机会。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要加快对外开放的速度。第二,关注未来需求和技术变化。从长远看,不能因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不断提高就可以放心,更不能因为中国制造业未全部转移,或是暂时没有被其他国家替代就掉以轻心。未来对全球供应链最大的挑战可能来自别的地方。何帆要求特别关注两个变化:一是需求的变化,一是技术的变化。一方面,曾经一件衬衫在世界周游了一圈才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怪异全球化”正在变革。未来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更新越来越快,谁离消费者最近,谁最有优势。“这对中国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另一方面,新材料出现将直接影响全球供应链,原有生产环节中的某些环节可能从此消失。比如未来高性能材料直接防水,防水涂层这道环节将不存在。“人工智能、柔性生产未来都会改变现有的全球供应链。技术跃迁,原有的全球供应链的生态系统就会完全不同。那么,中国会在新的全球供应链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才是我们在未来真正需要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何帆说。(致谢:感谢复旦大学EMBA为本文写作提供的大力支持)

电气化

制造业发展环境系列调查丨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编者按为准确了解制造业发展环境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在开放条件下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对策,为中央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委托,中国经济时报选取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西、陕西8个制造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为样本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期为上海篇。资料图片/新华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涛涛黄浦江,见证了申城几个时代的风雨。40年前,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风靡全国;40年后,商用飞机、电动汽车如日方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对寸土寸金的上海该不该发展制造业也曾有过争论。“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上海市市长应勇明确给出制造业发展方向: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2019年4月,上海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莅临上海车展上汽通用展台。上汽通用目前推出了国产纯电动车。2018年位于浦东金桥的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发展中心投产,还将与合作伙伴研发下一代新能源电池。(图片来源:上汽通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在上海进行调查采访时了解到,上海制造业总产值已突破3万亿元,但高端制造业优势不足。因此,在打造国际经济中心、金融和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全球科创中心的大背景下,“上海制造”的新使命是突破核心技术、人才不足等瓶颈,开展制造领域制度创新和全球交流,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尽管全国经济增长放缓,但投资者认可上海市的营商环境,考虑整体软实力,包括成本、产业配套等,仍选择在沪布局。仅在2018年,特斯拉、大众纯电动汽车、积塔半导体等5个投资百亿元以上和15个投资十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带动2018年上海市工业投资增长17.7%,增幅创近10年新高。华力二期等累计投资超千亿元项目正在建设。上海不仅成为中国汽车研发中心,一批龙头企业也相继在临港集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先进制造业的蓝图开始绘就。记者走访浦东新区、嘉定区政府了解到,上海要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联动,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5G等产业链对接合作。只要是符合科技变革方向、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就会在上海优先落地。2019年,中国商飞已成立11年,实现了中国喷气式商用飞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C919大型客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商飞未来将加快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图片来源:中国商飞官网)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副处长熊世伟对记者表示,上海“十二五”时期制造业比重为30%左右,近年来保持在26%至27%。“十三五”规划提出制造业提质增效,偏软的工业互联网和偏硬的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上海金融环境好,资本力量较雄厚,资源合理利用就能促进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发展还要和科创中心的目标相结合,科学研究要往产业上转,也就是“钱变纸、纸变钱”的过程。长三角不仅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软实力也优于其他地区。熊世伟说:“汽车和电子产业在江浙沪有优势,上海就联合长三角其他地区一起做,现在聚焦大电子、高端工业基础软件。为了吸引制造业企业,上海市编制了101张产业电子地图,涵盖一二三产业,对每个区有定位,对产业分类指导,使其差别化发展。2018年‘卓越人才计划’包括一批名家、企业家、科学家、工匠,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改造都有具体内容。”上海市推动了几次大的战略性调整,制造业结构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再到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制造业价值链和全球分工地位有所提升,放宽了新业态、新产业的市场准入,制造业转型升级恰逢其时。“四基”是产业发展核心所在记者走访了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浦东战略研究院、上海政策研究室以及多家企业,得知制造业发展瓶颈主要是基础研究支撑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影响力不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要爬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坡”,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是绕不过去的“坎”。上海市长期关注制造业发展的专家告诉记者,上海制造业整体发展中,层次较低、简单加工制造、“三高一低”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全市制造业体量最大的浦东新区,外资占比高,开放程度也高,但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浦东制造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处于价值链的中端或偏下。”而且成本越来越高,包括人员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受工业用地紧缺、环境容量限制的影响,很多企业迁移到周边的江苏和浙江。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基地,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但关键零部件多从海外购入。工业“四基”薄弱,从现状看,光刻机、离子刻蚀机等都能“卡”住脖子,自主创新不足,缺乏核心技术,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上海制造业要面对的现实,也是全国制造业的通病。“制造业真正要补基础研究这块短板,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全球科学技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我国已开始投入大科学设施,尖端材料、生命科学等都必须做基础研究。”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对记者说。记者走访企业时了解到,多家民营企业均遭遇过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国有企业由于国资考核、任期制和决策程序复杂等原因导致研发投入不足,创新精神不足,对新技术敏感性不强。尖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创造。中国商飞成立了大飞机投资基金,通过并购、投资等进行大飞机产业链的布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人士均表示,应减少对企业的财政补贴。未来面对的是全球竞争,上海要加强和国家基金、国开行等合作,为核心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目前,由100亿元设计业并购基金、100亿元装备材料业基金、300亿元制造业基金共同组成的上海5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已完成组建,基金如何有效地促进科研值得进一步思考。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效果图。2018年8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特色工艺生产线项目在上海临港开工,将打造面向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高端应用的特色工艺生产线,计划2020年一阶段工程竣工投产。临港已初步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图片来源:积塔半导体)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国家设立智能制造装备专项资金,补贴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但以补贴产品为主,没有起到促进关键技术研发的作用。举个例子,数控机床等没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研发各自为政,缺乏资源共性与合作平台。”上海市研究人员对记者分析。记者了解到,产学研重要的结合是利用现有科研院所高校里团队的力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上海市政协成立了成果转化促进会启动联盟计划,让中小企业去招标,公开企业的技术难点,再让高校、科研院所来应标,整合了资源,但目前影响的企业有限。贝加莱中国市场部经理宋华振告诉记者:“对企业补贴会产生很多骗补的现象。之前有企业测算,一台国产机器人有60%都依靠财政补贴,国家补30%,地方补15%,给用户补15%,会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目前是流程工业和离散工业产能处于饱和状态,但高端制造业从来都没有饱和。”全球制造业的大部分价值在向生产性服务业集中。比如汽车产业,后市场规模会慢慢超过销售规模,飞机、船舶产业也是如此。记者走访后发现,上海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能级不高,全产业链联动能力薄弱,对制造业的支撑、服务、带动作用偏低,而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创业金融服务等发展空间广阔,生产性服务业的潜力有待进一步被激活。开展制造领域制度创新和全球交流环顾全球,制造业成为上海区别于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城市的特色,也是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财富。2018年10月,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在嘉定安亭开工建设。该工厂是大众汽车全球首个专为MEB新能源平台设计建造的工厂,工厂建成后,将投产全新一代纯电动汽车。 (图片来源:大众新能源)“上海必须超越传统工业发展思路,走出一条超大型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发展的新路。”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建告诉记者,坚持国家定位的关键在于率先突破“卡脖子”技术,在重大装备研制、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制造竞争方面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体现出对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引领。长远看,不能引领国际产业发展的“上海制造”是没有意义的。上海制造业必须在复杂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领域有所作为,持续攀升并牢牢把控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体现与国家战略的融合,结合上海市的定位,利用自贸试验区、进博会平台,发挥金融、航运、贸易和科创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开展制造领域制度创新和全球交流。同时,依托长三角区域拓展上海制造业要素配置和产业链布局的空间,为“上海制造”增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新内涵。上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九年排名全国第一位,但对标国际一流城市,“上海品牌”优势要进一步彰显。“扩大开放100条”“27条意见”“全面放开民间投资领域”……上海制造已然再出发,汽车产业要“智能造”,电子信息要“更高端”,生物医药正“加速跑”。挑战已来,只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隐形冠军”出现、全球资源都聚集上海滩时,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才能早日建成。

罗宾森

Materialise发布调研报告:《中国制造业眼中的3D打印》

3D打印自诞生以来,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十年中,3D打印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人们对于3D打印的认知也历经了“万物皆可3D打印、每个家庭都会拥有3D打印机”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在这一泡沫破裂后出现的悲观情绪和相对的沉寂。然而,这个看似沉寂的行业近几年却在波澜不惊地发生着变革。新材料的发展,更好、更快速的打印机的出现,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都为其注入了新的动力,使3D打印在当下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要使3D打印获得更大规模的应用,未来几年最大的增长点无疑是在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中国制造业对3D打印的看法,Materialise中国联手知名的综合营销服务提供商Beats Group,对制造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一次调研,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深入见解。调研针对包括消费电子、工业设计、工业自动化、汽车、机械制造、食品生产、航空航天、塑料制品加工、包装和医疗器械行业在内的10个主流制造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定向投放问卷,共收到有效回复127份。问题:您目前所处的行业是?参与调研的人员包括企业决策层(CEO、CTO、COO),技术管理者(总监、经理)以及资深技术人员。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62.2%。对于作为经济支柱的制造业,如何在工业4.0时代寻找新的突破口是从业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于新兴的3D打印技术,制造企业究竟是欣然接受还是隔岸观火,我们也可从这份报告中一探究竟。3D打印已经在制造业普及了吗?第一章从调研结果看,多数制造企业对3D打印还处观望状态。数据显示,超过60%的制造业受访者从未深入了解3D打印,当前正在应用的更是不足5%。其余的或是正在考虑,或是曾经做过一些不太成功的尝试。由此可见,3D打印离在制造业中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3D打印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制造方式,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在被问及3D打印和传统制造之间的关系时,“3D打印会是对传统制造的一种补充” 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57.5%)受访者的认同。然而,面对“3D打印对于哪些应用已经成熟”这个问题时,回答主要集中在生产外观原型件(63%)、生产功能性原型件(33.9%)、生产模具和工装夹具(43.3%)上,仅有11%的受访者认可3D打印是一种成熟的生产终端部件的方式。可见,虽然多数受访者将3D打印视作一种补充性制造技术,但仍将其作用局限于对传统制造的局部流程进行替代和改进。在Materialise看来,3D打印作为一种补充性技术,不仅体现在制造原型件上,更体现在制造终端产品上。因为3D打印可以对现有垂直应用进行设计优化,还具有在新市场上创造重大商机的潜力。在过往十余年中,3D打印在制造终端产品上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如今,其应用领域还在持续扩大。Materialise认为,3D打印具有在12万亿美元的全球制造业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的美好前景。3D打印是一项昂贵的技术吗?第二章在谈到应用3D打印的障碍时, 相当多的(41.7%、38.6%)制造业受访者提到了“3D打印机、3D打印材料的成本过高”。而在被问及3D打印的优势时,“降低成本”也是最不被认可的(28.3%)。由此可见,在大量受访者的眼中,3D打印与昂贵往往联系在一起,“昂贵”一词使很多制造企业对3D打印望而却步。问题:在您看来,3D打印要被更广泛地应用还存在哪些障碍?但值得注意的是,调研还显示,有40.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缺乏3D打印技术人才”,另有29.1%认为“缺乏合适的3D打印应用”。总而言之,阻碍3D打印被更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业知识”。Materialise一直坚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当前的很多限制其实是可以运用知识和经验来应对甚至克服的。如果生搬硬套传统制造的思维模式,盲目使用3D打印,必然会付出“昂贵”的代价。只有找到真正适合3D打印的应用、运用面向增材制造的思维去设计产品、从TCO(总体拥有成本)的角度来衡量3D打印的收益,才能真正发挥3D打印的价值。制造业对3D打印还抱有期待吗?第三章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3D打印当前在制造业的应用程度还不尽如人意:普及率仍然很低;被广泛认可的应用还停留在原型制造;成本仍然是让制造企业驻足不前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3D打印的应用是否已经进入瓶颈期?制造业对于3D打印的未来还抱有期待吗?调研中体现的几个积极因素给出了回答。1. 3D打印相比传统制造的优势得到了多数制造业受访者的认可。其中, 高设计自由度(72.4%)、个性化定制(66.1%)、加快产品上市时间(51.2%)得到了半数以上受访者的认可。对生产高复杂度的零件(44.1%)、小批量定制(41.7%)的认可度也超过了40%。2. 多数(57.5%)的制造业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3D打印将实现翻番甚至更高的增长。3. 接近70%的受访者认为3D打印在中国的应用主要是由“中国制造2025”等智能制造计划驱动的。一些受访者表示,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对于3D打印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拓展应用的市场空间。《中国制造2025》指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仅有1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企业在应用3D打印上相比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其他主要制造业国家处于领先地位。暂时的落后,从另一个角度也预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近十余年里,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通信、高铁、物流等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得以引领全球。同样面临着机遇、承载着期待的3D打印,能否突破瓶颈,迎来行业发展的拐点,成就下一个“中国奇迹”?携手合作,共同创新第四章很多制造企业在考虑应用3D打印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什么是3D打印?3D打印是否适合我的产品?3D打印能为我带来怎样的价值?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始应用3D打印?调研显示,44.1%的受访者认为“与3D打印服务商合作”是理想的选择,另有40.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将发展自身3D打印技术能力与外部合作相结合。对于选择何种“能帮助企业提升3D打印应用水平的方案”,也有48%的受访者选择了“与3D打印企业合作,评估在业务中应用3D打印的可能性”。做出这些选择的受访者认为,选择与3D打印服务商合作,有助于减少前期投入、降低风险,加速3D打印的应用。同时,这很好地解决了“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把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的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Materialise作为3D打印行业的先驱,将自身近30年的经验融入到一系列解决方案中。从深入理解3D打印技术到完成部件的增材制造,给予制造企业全方位的帮助。制造业要成功应用3D打印,找到高附加值的合作伙伴是关键。Materialise始终以开放合作的态度,与各行各业的制造企业携手,加速3D打印更广泛的应用。

或谓之荣

千企调研把脉“中国制造”

12月18日,一场历时4年的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调查迎来了重要节点,来自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的调研组在北京发布了《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报告(2015-201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围绕“创新驱动”“质量提升”,这些年,“中国制造”的转型正在加速进行。调研组走访了广东、湖北、江苏、吉林、四川5个省份的99个区县单元、数千家制造业企业,最终从有效的2396家企业样本、27764份员工问卷中把脉出“中国制造”的动态。“今天中国经济所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如何促进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报告主要作者、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指出,这项调查旨在回答一个问题——转型升级中的制造业企业到底在经历什么?“调查不只关注企业的发展,更要关注企业发展现状背后的原因。”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通过创新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创新投入来看,在2015-2017这3年间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平均增速达15.4%,中国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从1.8%增长到2.2%。这个数据已和法国等发达国家持平,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企业的产品创新速度也在不断提升,新产品销售占比从2015年的24.6%提升至2017年的29.1%,年均提升了2.3个百分点。除了技术创新以外,企业也在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调查数据表明,企业质量投入持续增长,近3年内质量投入明显增长的企业达80.7%,质量水平有明显提升的企业占比为85.4%。为了反映中美贸易摩擦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调研组首次引入了企业经营者的预期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企业中,有62%的企业预期来年销售额将有所増长,15%的企业预期销售额不变。企业总体上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就业下降,预期来年的就业人数将有1.6%的增长。“这是超过我们刚开始的期待的。”报告主要作者、武汉大学中国数据调查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丹丹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企业确实受到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一定冲击,但市场上也有一些企业“逆势上扬”,“它们的产品质量更高、转型更早、技术也有优先性,短期是替代不了的,市场会作出选择。”企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营商环境。报告显示,这些年,以行政审批为代表的营商“硬环境”不断改善。调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总体评分达7.3分(以10分制评价)。2015-2017年,有50.4%的企业认为近年来行政审批成本有所下降,企业每月办理行政审批的平均天数从2015年的14.2天下降为2017年的4.5天,3年累计下降68.3%。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获得感不强仍然是企业发展的痛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突出。调查发现,数量占比10%的大型企业占据了42%的融资贷款,而数量占比90%的其他企业则获取了58%的融资贷款,其中占比68%的小微企业仅获得贷款的32%。在补贴方面,大型企业获得了政府43%的补贴,中型企业获得了32%,小微企业仅有25%的补贴。“虽然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支持小微企业,但政策落地后,小微企业的实际获得感是有差距的。你越是明星企业,享受到的优惠和关注越多。”程虹说,营商“软环境”不足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制度环境约束是质量提升的障碍。他希望这个障碍能在未来的调研中表现得越来越小,“这是值得期待的”。程虹告诉记者,总体来说,“中国制造”是在稳步提升的,市场预期也是向好的。最近很多人谈到了GDP增速“保6”的问题,他认为,在当下,6%的高质量增长要比8%、10%的高速增长有意义。“靠创新驱动、靠效率提高驱动已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服务员

二季度以来险资调研超1200次 医药制造等行业成热门

来源:证券日报 二季度以来险资调研超1200次 医药、制造等行业上市公司成热门本报记者 冷翠华利率下行叠加资产荒,保险资金投资何去何从?今年,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成为多数险资的共同选择。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二季度以来保险机构调研上市公司总数达1220次,较一季度的929次增31.3%。其中,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次数达143次,占比为11.7%。从险资调研的上市公司来看,医药、制造等行业上市公司是险资调研的热门对象。在长期利率下行,无风险投资资产紧缺的情况下,增加权益资产配置成为诸多险企的共同选择。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今年前4个月,险资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额度规模约为2.67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3.60%,占比达到4年来高点。从保险公司调研的上市公司来看,二季度,迈瑞医疗受险资关注度最高,保险机构调研次数达52次,其次是南极电商,险资调研次数达19次,永高股份、利亚德和德赛西威分别被保险机构调研18次、17次和15次。值得一提的是,险资调研第一热门股迈瑞医疗所属的医疗板块也正是保险机构调研的热门板块,从调研的具体问题来看,机构比较集中关注疫情对该公司的影响。例如,疫情对其全球销售网络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其重点关注和布局的产线和产品等。天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预计未来10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保持约为10%的复合增长,迈瑞医疗作为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和估值全面看涨。从险资调研第二热门股南极电商来看,后者是较早大规模转型线上的服装品牌商,其商业模式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其品类扩张亦被看好。这些被险资调研次数较多的个股二季度股价表现如何?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从4月1日至6月19日,迈瑞医疗的区间涨幅为13.1%;南极电商的区间涨幅为83.5%;永高股份、利亚德和德赛西威的区间涨幅分别为26.75%、-3.6%和73.86%。利率下行时期,适当增配权益投资,提升收益率,是诸多险企的共同选择。同时,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各险企的具体投资策略有分化,但整体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险资的权益投资占比还可能继续提升。从险资举牌来看,截至目前,今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总案例已达16例,但涉及的险企仅有9家,且以大中型险企为主,例如,中国人寿、中国太保集团及旗下4家险企等,2015年到2016年的举牌“大户”目前大多较为沉寂。除了举牌主体发生了变化,举牌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出于财务投资目的,希望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时,从举牌对象来看,险资明显更倾向于银行股、H股。除举牌上市公司股票之外,更多险资的二级市场投资并没有达到举牌线,因而对其持仓变动不会单独披露。不过,从投资余额占比来看,今年,险资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这反映出全行业的权益投资占比提升。“随着未来监管对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保险资管股权投资能力有望加强,长期股权投资占比有望提升。”信达证券近期在研报中指出。事实上,这也代表了分析人士较为普遍的观点。

损之又损

Materialise调研:中国制造业眼中的3D打印

3D打印自诞生以来,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十年中,3D打印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线,人们对于3D打印的认知也历经了“万物皆可3D打印、每个家庭都会拥有3D打印机”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在这一泡沫破裂后出现的悲观情绪和相对的沉寂。然而,这个看似沉寂的行业近几年却在波澜不惊地发生着变革。新材料的发展,更好、更快速的打印机的出现,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都为其注入了新的动力,使3D打印在当下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要使3D打印获得更大规模的应用,未来几年最大的增长点无疑是在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Materialise中国联手营销服务提供商Beats Group,对制造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一次调研,以深入了解当前中国制造业对3D打印的看法。调研针对包括消费电子、工业设计、工业自动化、汽车、机械制造、食品生产、航空航天、塑料制品加工、包装和医疗器械行业在内的10个主流制造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定向投放问卷,共收到有效回复127份。受访人员行业分布参与调研的人员包括企业决策层(CEO、CTO、COO),技术管理者(总监、经理)以及资深技术人员。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62.2%。对于作为经济支柱的制造业,如何在工业4.0时代寻找新的突破口是从业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对于新兴的3D打印技术,制造企业究竟是欣然接受还是隔岸观火,或许调研会给出答案。从调研结果看,多数制造企业对3D打印还处观望状态。数据显示,超过60%的制造业受访者从未深入了解3D打印,当前正在应用的更是不足5%。其余的或是正在考虑,或是曾经做过一些不太成功的尝试。由此可见,3D打印离在制造业中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问题:您目前应用3D打印处于什么样的阶段?3D打印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制造方式,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在被问及3D打印和传统制造之间的关系时,“3D打印会是对传统制造的一种补充” 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57.5%)受访者的认同。问题:您怎样看待3D打印和传统制造之间的关系?然而,面对“3D打印对于哪些应用已经成熟”这个问题时,回答主要集中在生产外观原型件(63%)、生产功能性原型件(33.9%)、生产模具和工装夹具(43.3%)上,仅有11%的受访者认可3D打印是一种成熟的生产终端部件的方式。可见,虽然多数受访者将3D打印视作一种补充性制造技术,但仍将其作用局限于对传统制造的局部流程进行替代和改进。问题:3D打印对于哪些应用已经成熟?3D打印作为一种补充性技术,不仅体现在制造原型件上,更体现在制造终端产品上。因为3D打印可以对现有垂直应用进行设计优化,还具有在新市场上创造重大商机的潜力。在过往十余年中,3D打印在制造终端产品上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如今,其应用领域还在持续扩大。Materialise认为,3D打印具有在12万亿美元的全球制造业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的美好前景。在谈到应用3D打印的障碍时, 相当多的(41.7%、38.6%)制造业受访者提到了“3D打印机、3D打印材料的成本过高”。而在被问及3D打印的优势时,“降低成本”也是最不被认可的(28.3%)。由此可见,在大量受访者的眼中,3D打印与昂贵往往联系在一起,“昂贵”一词使很多制造企业对3D打印望而却步。问题:3D打印要被更广泛地应用还存在哪些障碍?但值得注意的是,调研还显示,有40.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缺乏3D打印技术人才”,另有29.1%认为“缺乏合适的3D打印应用”。总而言之,阻碍3D打印被更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专业知识”。Materialise一直坚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当前的很多限制其实是可以运用知识和经验来应对甚至克服的。如果生搬硬套传统制造的思维模式,盲目使用3D打印,必然会付出“昂贵”的代价。只有找到真正适合3D打印的应用、运用面向增材制造的思维去设计产品、从TCO(总体拥有成本)的角度来衡量3D打印的收益,才能真正发挥3D打印的价值。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3D打印当前在制造业的应用程度还不尽如人意:普及率仍然很低;被广泛认可的应用还停留在原型制造;成本仍然是让制造企业驻足不前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3D打印的应用是否已经进入瓶颈期?制造业对于3D打印的未来还抱有期待吗?调研中体现的几个积极因素给出了回答。1. 3D打印相比传统制造的优势得到了多数制造业受访者的认可。其中, 高设计自由度(72.4%)、个性化定制(66.1%)、加快产品上市时间(51.2%)得到了半数以上受访者的认可。对生产高复杂度的零件(44.1%)、小批量定制(41.7%)的认可度也超过了40%。问题:在3D打印相比传统制造的优势有哪些?问题:未来五年在中国,3D打印的应用会有多大的增长?2. 多数(57.5%)的制造业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3D打印将实现翻番甚至更高的增长。3. 接近70%的受访者认为3D打印在中国的应用主要是由“中国制造2025”等智能制造计划驱动的。一些受访者表示,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对于3D打印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拓展应用的市场空间。《中国制造2025》指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仅有1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企业在应用3D打印上相比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其他主要制造业国家处于领先地位。问题:中国制造企业在应用3D打印上相比其他国家的情况暂时的落后,从另一个角度也预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最近十余年里,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通信、高铁、物流等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得以引领全球。同样面临着机遇、承载着期待的3D打印,能否突破瓶颈,迎来行业发展的拐点,成就下一个“中国奇迹”?很多制造企业在考虑应用3D打印时,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什么是3D打印?3D打印是否适合我的产品?3D打印能为我带来怎样的价值?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始应用3D打印?调研显示,44.1%的受访者认为“与3D打印服务商合作”是理想的选择,另有40.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将发展自身3D打印技术能力与外部合作相结合。对于选择何种“能帮助企业提升3D打印应用水平的方案”,也有48%的受访者选择了“与3D打印企业合作,评估在业务中应用3D打印的可能性”。问题:制造业企业要应用3D打印,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好?问题:您对以下哪些可以帮助您提升3D打印应用水平的方案有兴趣?做出这些选择的受访者认为,选择与3D打印服务商合作,有助于减少前期投入、降低风险,加速3D打印的应用。同时,这很好地解决了“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把专业的问题交给专业的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731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