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线城市为各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市场,但随着各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在一线城市的布局逐渐完善,未来一线城市仍因职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但增长将会趋于平稳;武汉、郑州、南京、合肥、成都、西安等二线城市由于聚集了较多的高校和专科学校,毕业生及就业需求人群庞大,市场空间较大且增速较快,是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扩张的重要方向;三四线城市目前尚未成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关注重点,但部分三线城市因其拥有大量毕业生和职业产业快速发展正逐步成为职业教育培训公司新的扩张方向。因此,职业学校可行性报告对于各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申办有多么重要。职业学校可行性报告的重要性来源于职业学校培训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上存在大量类似培训机构可供客户选择。学员亲身体验的良好口碑、课程研发与授课技能的专业能力和行业内综合知名度将会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品牌的培训机构开始逐渐占领全国各级城市,培训业的连锁企业数量也在稳步增加,各类培训连锁品牌已逐步形成,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培训服务市场参与企业众多,民营企业占比很高,这和学历职业教育市场、整体教育市场的总体趋势有较大差别。职业学校教育培训市场竞争非常充分。职业学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服务对象以大学毕业生和本领域与跨学科技术人员为主,这也就导致了职业学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客户极为分散,不存在收入占比很高的客户,这是本行业公司的一大特征。职业学校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格局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全国范围经营的知名品牌培训机构,主要有传智播客、达内科技等,此类企业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占据全国中高端培训市场和较大市场份额;第二层次为区域性经营的培训机构,此类企业数量较多,在小范围地域内占有部分市场,但规模相对较小。职业学校可行性报告对于深圳华言咨询而言如何撰写,我们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经济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关总署、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行业研究网以及国内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媒体提供的最新研究资料。职业学校可行性报告对国内外职业学校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对我国行业市场情况、技术现状、供需形势作了详尽研究,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重点企业、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投资情况,报告还对职业学校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是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业、投资部门、研究机构准确了解目前中国市场发展动态,把握职业学校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依据。想了解更多职业学校可行性报告,欢迎咨询;
导语随着年初“职教 20 条”政策的发布,职业教育从长期以来的“层次”教育提升到了与国家层面的普通教育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开始承担起解决社会问题,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职业教育的红利期或许已经到来。本文从职业教育行业背景、学历职业教育、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及投资机会等四个板块全面解读职教行业现状及预测。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58 产业基金”( ID:amazing58vc ),作者 58 产业基金投资总监张腾,邮箱 zhangteng05@58.com,经授权发布。怎么看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两种。学历职业教育主要指以国家统一颁发文凭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技校、职高、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等;非学历职业教育则是以获取某种职业从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培训和学习过程,包括招录考试、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等,形式则是市场上的各种培训机构。无论哪一种教育形式,都不应该是简单的以机构为基础的课程、教研、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目标群体,而应该是以技能训练为主、以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帮助个体在单一技能方面实现不断突破和提升,在不同类型的技能方面不断延伸的过程。理清职业教育市场的变化原因和趋势,还需要从劳动力的需求方——产业,去寻找线索。产业的调整和变化,直接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职业的演化,但市场对产业变化的反馈只能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形势缓慢地进行,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劳动力的重要供给主体,将始终在慢拍的节奏中调整和变化。产业与劳动力从 2002 年开始,中国产业与经济结构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换挡、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简单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技能型劳动力需求直线上升,劳动力供求总量上和结构上都已失衡,大批劳动力失业风险正在酝酿。这些是推动政府大力支持和职教市场红利期到来的最根本原因。劳动力总量上的失衡与我国人口变化有直接关系。往年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大幅度降低了新生儿出生率,对国家劳动人口体量的影响则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开始显现,老龄化也在劳动力市场也愈发明显。加之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提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受教育水平,劳动参与率也在不断下降。人口总量减少叠加劳动参与率下降,是劳动力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供需出现失衡的最重要表现。但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的同时,同时又有大量的劳动力面临失业风险,预计到 2030 年将出现 5000 万人口的低技能劳动力盈余。相比于总量失衡的“系统风险”,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此时职教可以发挥作用进行“非系统风险”调节。过去 30 年,批发和零售、制造业和建筑业三大行业创造了最多的低端就业岗位,占据整个就业市场的 58% 以上,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岗位门槛低,吸收了最多的低水平从业者。这三大行业是我国人口红利释放的三大主要行业,同时在经济换挡期也是调整的最前沿阵地。第三产业的发展,低端制造业、建筑业向高端制造业、建筑业的升级,意味着对劳动力的要求必然会提升一个档次。观察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包括辍学流入市场的劳动力(约 490 万)在内,低技能劳动力年供给仍超过 30%,中职劳动力供给仅占 28%,中、高技能人才的年供给占比虽然接近 70%,但绝对量相比于 10 亿规模的劳动力存量在产业调整和劳动力淘汰下所出现的人才缺口而言仍显不足。从产业变化看职业教育,安置好产业所淘汰或即将淘汰的人群是解决“非系统风险”的关键,我认为他们的回归路径应该是将经过职业教育重新流回到劳动力市场,只不过不是直接流向高端人才市场,而是通过职业教育打造“升级”为中端人才,进而挤压中端人才到高端人才市场中去。这个趋势将很快逐步释放红利到低技能人群、中技能人群的中端、高端职业教育中去,当前的中、高端职业教育发展还只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引起,未来还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职业的演化趋势职业的演化是一个受产业和从业人群影响的过程,产业变化催生了新的职业,形成了新的职业习惯,而从业人群的思维和观念的变化,则影响了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路径。职业教育市场,从培养方向和目标人群上,都很难跳出职业的演化趋势。新的人群正在朝着职业转换更加频繁、职业回归现象更多和多元职业人群更多的趋势发展。从而也催生了职业教育在职业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国内市场上很少有企业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有足够多的耐心建立起自己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外聘成为最简单易行且高效的方法,这种模式也在不断引发人才跳槽潮。从个体劳动者角度看,就业不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用实践来接近内心追求的过程。职业转换变得更加频繁。独生子女同时肩负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责任。当面临人生重要选择节点的时候(例如生育、疾病等等),两者往往难以兼顾,职场中断的现象日趋普遍,对女性劳动者的冲击尤为明显。由于劳动者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在中断期内停滞不前,导致其难以达成职场回归的目标,特别是难以达到中断前所处的职场位置。而对于劳动者而言,这种现实与预期的不匹配可能造成经济与心理上的双重打击。劳动者需要职业教育,可以在职场中断期间的不同的场景下学习,让职场中断期不再等同于知识与技能发展的真空期。越来越常见的拥有多元职业的斜杠青年,拥有多份需要不同技能的工作。该部分人群的普遍特点是强执行力和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再学习,将爱好转化成可以提供服务的技能;或者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提升最紧缺的技能。职业教育对于这部分人群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市场规模学历教育:按照在校生规模测算学历职教市场的潜在规模约为 3500 亿元,以公办教育为主,民办职业教育的渗透率不到 20%,约 700 亿元,且仍以较高速度进行增长。从民办职教龙头中国东方教育的业务发展可以看出,学历教育无论从学费水平还是规模上,都在逼近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我们观察到的趋势是国家对社会办学监管放宽、对教学和实践体系逐步丰富和完善、加大对职业技能师资的补贴,这个外部趋势很大程度上促进学历教育成为增量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输出力量。非学历教育:非学历职业培训市场的潜在人群除了学龄阶段流入劳动力市场的 1000 万外,更多的职业培训需求来自于已就业人群。如果按照平均 20%的参培率计算,培训的潜在人群规模约为 1.6 亿人,理论总体的市场规模约达 5300 亿元,且职业培训市场规模在 2015-2017 年间拥有高达 19% 的增长。但职业教育品类众多,垂直细分品类的市场空间并不大,因此市场上大部分玩家以“流量-销”作为底层逻辑,再横向扩科进行延展以弥补单一学科天花板不足的短板。然而,职教市场的潜力一则在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参与者,仍然多从职前和职中出发,对从业者职后更长生命周期的继续教育参与度低,如何提升学生的LTV是未来可探讨的重点方向;二则在于职教市场分布极其分散,行业集中度低,整个市场的教育和培训效率和效果有很大提升空间。政策现状历来政府都是推动国家职教体系发展的 rule maker,因此各个细分赛道的玩家要遵从政府的政策来进行布局。自 2012 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已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利用校企合作、互联网+、终身教育等多理念多方式结合的方法,不断探索和推进职教体系的完备,应对国家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新要求,为国家战略落地提供人才支撑。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培训仍是国内人才培养体系的薄弱期,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对人才需求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低端制造业人口红利的结束,中国人才供给侧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压力和矛盾日益显著,尤其是技能型人才,这个矛盾也正是职业教育地位薄弱延伸至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很明显,职业教育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演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力度空前,从政策和经费两个角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推动和刺激。高等教育学校 80% 以上的开支来源为教育经费的拨付,直接决定了学校优秀师资的聘用和教学设施的投资建设。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职教领域的投入处于支出结构的末位,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均存巨大差距,特别是高职教育的教育经费支出,不及普通本科教育的四分之一。目前,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从其他口的资金投入以及调动社会支付能力,比如失业保险基金释放 1000 亿用于支付 1500 万人次的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以及财政部拟安排就业补助资金 539 亿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资金 237 亿等。通过职业教育解决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工作排序靠前的民生问题。【总结】产业的发展和变化,指出了职业教育市场将面对的目标人群变化和培训方向的变化,大规模劳动力“向上游”的趋势已然清晰,但行动尚未开始,2019 年职教政策的密集出台将会成为引爆潮流的关键节点。职业教育市场也远非现在白领群体支撑起来的 6000 亿规模,职业教育的需求基础将伴随潮流不断扩大,除了最高层次的劳动力之外每一个人,都将面临就业问题,并需要一次或者多次职业教育来提升自己,现在的职教市场,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学历职业教育我国的学历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里的定位始终在层次教育和类型教育上摇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到底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还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并没有界定清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次后于普通教育的统招招生、局限的深造(上升)通道已经深深为职业教育打下了低层次教育的烙印,多方面落后于普通教育也造成了社会大众的片面认知,形成了重学历、轻技能的教育氛围,造成了职业教育在社会认知中处在“备胎”的位置。解决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问题,应从职校、政府和产业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来解决。职业学校、政府、产业的三元角色德国的双元制是全世界最成功的职业教育的典范,健全的学历教育系统有助于更好地引导和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最大程度保证劳动力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我们整体理解德国双元制主要在两方面做的更加优秀:第一,政府立法,各行业协会制定相关标准;第二,企业参与度高,学生认同感强。德国教育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了多种类、多层级的标准划分,并对应到不同的学校因材施教,绝大部分学生均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到不同的学校学习,并最终完成高等水平教育;而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替代选择,毕业后绝大部分流向劳动力市场,上升通道局限,导致了我国劳动力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劳动力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整体偏差;政府作为职教市场的三个参与者之一,拥有充分的主导权,既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又是教育运行规则的制定者。要说对产业、人口、教育的理解,政府有着绝对的认知优势,结合产业发展、劳动力供给现状而不断推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是其自上而下的对人才培养体系和方向的宏观把控。据我们了解,政府正在考虑通过财政激励(比如:税收补贴、学费补贴、师资培训补贴)及行政手段(比如:强制要求大型央企、国企承担起职业教育专业共建任务)等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具体的操作细则应该会视不同区域的政策条件制定。社会力量对职教发展的贡献,表现为三点:1)通过释放职业红利的方式,刺激市场主动调整对高端人才的供给;2)为降低培养成本和招聘高质量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或产教融合深入到教育供给端,建立紧密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3)以多种形式开展员工继续教育,参与到教育付费环节,主动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然而,目前国内企业在参与职教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投入产出比,因此之前的产教融合端(尤其是蓝领层面)仍以“劳务外包”为手段,大部分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约用工成本以及规避风险,并没有专业共建的动力。竞争格局学历职业教育的 Keyplayer 为院校,需要前期投入较大的软硬件成本,因此学校是典型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在后期运营上,院校招生还需要接受教育部门或人社部的指标安排,不得随意扩招,比如教育部管辖下的高等院校,学校自主招生能力弱,且财政的补贴力度小,收费也受到监管。“招生靠分配,提价受监管”等现状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民办职业学校的运营难度。在国内大力普及高等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招生无虞、学费较高、国家补贴力度大的高等教育仍然吸引了很多社会资本的参与。学历职教市场的龙头企业,多以兴办高等院校为主,且民办学校更加注重与产业、市场的需求结合。其实与主流认知相差很多,排除 250 多所民办独立高校外,民办普通高校的渗透率已经高达 30%,稳定的招生能力、创收能力和极高的利润率。从二级市场的表现上看,资本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非常高。平均每所高等院校的学生容量在 1.4 万左右,收入水平视专业设置和收费水平不同在 1-2 亿之间,平均为 1.3 亿收入,平均净利率高达 44%,运营较好的一二所学校,便可支撑起一个上市公司。如中国新华教育和中国科培旗下的两所学校的净利率水平分别达到了 67% 和 59%,收入规模在 3.8 亿和 5.7 亿之多。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48%,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毛入学率相比,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然而国内中职院校发展缓慢,国家支持力度低,政策监管严,市场接受程度低,导致中职学校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但作为我国蓝领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力量,庞大的学生基础支撑起了巨大的中职教育市场,加上相比于高等院校更小的办学规模,中职学校的建设在地域上更加分散。中职仍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集中度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比如中国东方教育的市占率仅为 1.7%,但其烹饪学校的市场占有率的 20%。发展方向开设高等院校显然是个“好生意”,但投入门槛和办学资质也把大多数的社会办学力量和很多优秀的互联网创业者拒之门外;另外中职院校受高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影响,也很难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来。不过中职和高职院校通过扩招的方式接纳更多的已就业劳动力“返学”,是政府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道“王牌”,目前政府的做法也是期待职业教育能起到此作用。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意义在于:1)通过企业投入,缓解了公立职教体系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极度依赖;2)通过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补足学历职业教育的教育机制和受众群体的局限,来自不同产业或企业的培养体系和机制设计,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教育选择;3)在职业学校和产业企业之间,留给了第三方机构参与的空间,解决企业端和学校端关注点不同,精力有限的问题。无论从是从政府推动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本身的效益出发,产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和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比如,在新工科和商业人才培养领域,常见的方式就是以独立学院/产业学院等形式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充分融合学校与产业企业的优势,以学生为中心建设新的专业人才培养和供应关系,学校和企业的参与都是深度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延伸出其他多种更轻的合作形式,为不同条件和需求的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选择。如IT职教领域的产教融合则多以流量招生和专业共建的形式存在,蓝领职教领域则多以订单班模式存在,也有三级学院的建设。目前典型的校企合作方式大概有三种;第一,流量招生,是指第三方机构(如达内科技)以合作学校作为自己的招生渠道,对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课程,是最为简单、最容易切入但壁垒最低的方式;第二类,比较常见的是订单班方式。订单班通常是企业提前到学校选拔学生组成“订单班”,按照企业的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毕业后则直接进入到企业工作,订单班通常是帮助企业解决低成本、临时用工的问题,一般企业会与人力派遣机构合作;专业共建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学科专业,企业作为连接器联通企业和学校的学科共建需求;第三类,三级学院则是与学校合作建设更加深度、全面的综合学院。四种合作形式对学生的培养深度、粘性依次增长,建设困难和投入也逐类增大。当前产教融合的参与者当中,团队通常比较传统,且多以项目形式切入,属于关系导向,重视销售和服务能力,不具备规模化的能力,项目实施和公司规模发展都较慢。产融的创业仍是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深入了解企业、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并把连接器的服务作为一项企业输出的核心能力来打造。我们也一直在寻找拥有强大的“中台能力”的服务型教育公司,可以进行对前台个性化服务的批量化实现,并迅速延伸到不同的产品/服务品类,满足不同合作需求,从而更快、更具效益的规模化发展。非学历职业培训市场格局我们大致对赛道中 2460 家培训企业进行了扫描,发现 top5 的培训赛道聚集了 70% 以上的培训企业,尤其是以技能提升为主的IT培训、财会培训赛道的竞争为激烈;从地域上看,北上广等三个城市吸引了超过 1400 家培训企业的落地,其他的企业也多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和城市。无论是线下机构还是线上机构,都会将公司的落脚点选在目标群体聚集的地区。东部南部沿海城市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就业人群,职业培训的用户基础大,加上这些城市的发展进程往往更快,基础设施和政策也会更好,所以也就吸引了各类的机构。赛道分布也是一样,用户基础大,学习主动性强的人群和赛道,自然也会得到最多的关注,如驾考培训。从市场上的参与者来看,个体财富与学习能力并存的白领群体最受市场所关注,主要关注阶段为职前阶段。其选择源自于两个底层逻辑:第一,职业教育非刚需,付费意愿低,白领群体具备较强的提升自我意愿;第二,流量。非学历教育在续费难、复购低是公认的难题,所以切入刚需的职前领域尤为重要。然而,白领的人群规模,比起蓝领群体便相形见绌了。我国满足白领及以上工作要求的本科毕业生,近 30 年的总数仅占我国 9 亿劳动力的 5%,而普遍流动于蓝领工人阶层的中职、高职及以下学历的人群,构成了我国劳动力的绝对体量。但是职教市场对蓝领群体的关注,还停留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从另一个维度上看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职业教育的两次大发展都有赖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一次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另一次则是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前者带动了上世纪 90 年代以蓝翔、新东方厨师培训等为代表的培养蓝领工人的技校大发展,后者则催生了 2000 年后以中公教育、达内、尚德等为代表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培训机构。而随着经济调整产业变化而出现的“城市新蓝领”以及“工厂现代蓝领”,符合长期在工厂、生产线作业的重复简单劳动积压下的职业诉求,70% 以上的蓝领群体极其渴望高尚、体面、有钱的工作,这将刺激蓝领群体“向上”的学习需求,为成为新时代的新蓝领甚至白领,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市场上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升级”需求提供培训的机构却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该群体的付费能力还没有达到要求,更重要的原因是,适合他们学习的培训体系和教学方式还没有出现。对于很多低端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行业没有完整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体系,企业也缺乏成熟的培训体系,对这些行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升级,需要创业企业从头开始梳理。另外,由于蓝领工作的特殊性,大部分蓝领所需的为技能型培训,需要线下实际操作方能掌握。虽然实现难度大,显然这是一个无比大的目标市场,且参与企业一旦切入就有很深入的参与壁垒。行业特征行业极度分散和天花板较低是这个行业主要特点。对学生而言,除了要系统性的学习外,更需要职教机构的“督学、培学”服务体系。另外,由于资格证类考试属于评价体系相对标准的考试,各个机构的内容壁垒并不深因此诸多小的培训机构在各区域仍有自己的成长空间,也就形成了细分赛道众多,行业极其分散的现状。除了行业分散,赛道天花板低之外,不同的赛道根据培训需求强弱的不同,对运营模式的选择也往往各不相同,培训机构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手段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考试通过难度大、就业和升学距离近的赛道,意味着培训解决的是用户最直接的痛点,需求会更加的迫切,参培率和付费意愿更强,市场对机构的评价直接从通过率/培训结果出发。该赛道里的机构,一方面需要加强教研投入,提升服务品质,另一方面则需要牢固树立品牌和口碑,线下的运营模式特别对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客群,拥有天然的信任基础,且线下的网点也更加有助于招生。相反,考试难度小、与就业/升学距离远的赛道,由于行业门槛低,市场参与者更多,用户的选择会更多,对服务的要求也更低。该赛道里的培训机构,在区域内面临获客的多方激烈竞争,全国性的销售策略和培训服务,是其提高收入水平的唯一手段,因此也更加倾向于线上的运营模式。模式演变近些年,职业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进化,以满足新时代人群、新职业群体的需求。从传统的重资产、重运营的线下模式,到轻资产、重运营、线上下结合的双师模式,再到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线上学习平台模式,职业教育在试探和突破传统教育的边界,提供给用户更加方便、更具性价比的学习体验。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用户需求,或者给老的用户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不同赛道囿于其用户群体的学习习惯和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适合且一贯采用的教育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招录考试赛道、蓝领职教赛道还是以传统的线下模式为主,而IT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考试赛道则以线上模式为主。我们大致将职业教育的不同模式总结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下的教育模式对培训的侧重点不一样,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也在不断地变化。1)职教 1.0职教 1.0 阶段,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起于城市化进程中两次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通常通过大规模的广告获客,注重教学体验和学生就业出口,以线下教学方式为主,因此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客单价,该阶段的公司出现了如东方教育、中公教育等职业教育绝对龙头的企业。以新东方烹饪、蓝翔技校、北方汽修等为代表的蓝领工人培训学校,偏重于实践操作学习,对硬件教学设施和场地的要求高,培训学校的经营模式稳定,机构的重心也一直在教学与管理上。虽然 AR/VR 的技术在理论上具备应用前景,但在实操上短时间内很难进行线上替代。不同于蓝领工人培训学校,以招录考试培训为主的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等,完全具备线上学习的基础,但由于用户群体具备很强的参培意愿和付费能力,且对于主要的学生群体而言,线下授课是他们长期以来习惯的学习方式,线上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不理想。另外对于企业而言,客群不变的情况下,线下授课的运营难度较低,产品利润可观。该赛道内模式的线上化,还需要等待更多的线上教育平台杀入市场,改变用户群体的学习习惯。中公教育为教育上市公司中的第三大教育公司,之所以能够撑起 800 多亿的市值,完全依赖于其强大的垂直一体化运营体系,包括教研能力、师资能力和渠道能力。教研与师资保证了其在教学内容上的专业性和高品质,在招考领域的长期积累构筑了中公教育的内容壁垒;同时,遍布全国 31 个省市的 700 多个网点,则构成了中公教育的硬件壁垒。700 多个网点组成的渠道体系,覆盖全国 100% 的地市,配合自主研发的中台管理系统,形成了中公教育全国最大且高响应的渠道能力,既有利于实现招生和对学生的信息收集,又能迅速响应考试政策变化,分发最新的培训课程。最快 5-7 天的课程更新和分发周期,保证其能更快地招收和服务更多的学生。在教研上,中公的组织架构由行测、面试、申论等 11 个专业研究院,1 个信息技术中心,以及地方总院下辖的 31 个地方研究院组成,教研团队多达 1350 人。这些人带给了中公高效的课程开发实力,同时自主研发的一整套针对性强的提升方法和授课技巧,可以极大地降低其对教师的依赖,控制成本。中公教育多达 9000 人的教师队伍中,以中级教师为中流砥柱,形成了中级教师承担主要教学任务,高级教师作功能性支撑,初级教师作为储备力量的教师体系。2)职教 2.0职教 2.0,起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产生了新的技术和教学工具,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营销渠道。职教 2.0 阶段发展起来的企业,则是依托互联网强大的销售体系支撑下的双师模式,如达内教育和正保远程教育。2.0 时期的教育企业更加注重销转漏斗模型。此类模式下的企业 core competency 是销售转化效率,通过对流量良好的运营,公司搭建起强大的销售团队,对意向客户进行电话销售转化。此类模式受益于互联网的崛起,低成本流量获客,再将“ leads ”转化为付费用户。当公司建立起完善的销转模型后,会将销售体系作为支撑未来横向拓科的底层能力。职教 2.0 在财务模型上明显优于线下机构,“大班+直播”的模式大大节省了教师成本,使得原本扩张较慢的职教机构,有了快速规模化的能力。双师模式的好处很明显,即可以有效解决师资力量对公司发展的限制,有利于课程的标准化和保证课程的高品质。达内也借此实现了数百位讲师覆盖全国 70 多座城市 330 家校区,为每年 5 万名学员提供高质量教学的成绩。但早期技术的不成熟,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不足,降低用户的学习体验,而助教所能起到的辅助作用有限。对达内来说,双师模式或许是其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互联网高速发展下的IT产业劳动力需求旺盛,同时依托互联网作为流量入口的强大销售体系和销转逻辑,效果甚佳,学员的增长速度远超师资的建设速度,按照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优秀师资的匮乏严重拖累公司的发展。在核心资源的供给能力难以满足业务的快速增长需要时,新的模式就必须引入。而促进市场高速发展的原因,莫过于风靡一时的销转体系。达内作为代表,其一直以“百度投放——网络咨询——顾问跟进——视听体验——报名缴费”五步法为主要的获客及转化方法,配合高度标准化的销售培训体系,使其一直成为达内除扩科外推动业务增长的最主要助推器。达内的销售团队,有狼性、注重策略、熟悉业务、营销流程标准化,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销售团队,能够做到在“着装、话术、销售策略、宣传品、就业承诺以及企业品牌诠释等”方面的高度统一。宣讲师同样善用差异化,且极具感染力和传播性的话术来进行招生宣传,如“地狱训练”、“第二次高考”、“不成功便成仁”等词。但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用户已厌倦了到处投放的广告和洗脑式的强营销,而以用户体验为主、新媒体和矩阵式营销为辅的口碑营销,因为更加重视与用户/潜在用户的交互与服务,更加的人性化,进而可以获得远胜于广告投放模式下的成本效益,也越来越为更多互联网公司青睐。2.0 模式下的达内,已经开始受累于其庞大的销售体系,此类模式受流量成本快速上升的压力,在二级市场的表现欠佳。2018 年,达内的营销费用与收入占比已超过 49%,而同切入 IT 培训市场的传智播客营销费用与收入占比仅为 9.4%。3)职教 3.0职教 3.0 是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单款爆品和极致性价比的价格相结合的模式。职教 3.0 摒弃了 2.0 时期完全依靠销售转化漏斗的逻辑,更强调打造爆品通吃天下,在快速抢占线下市场的同时进行极具性价比的高客单产品转化,通常比线下同款产品的价格低至少 1/3。职教 3.0 相比 2.0 时代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前端的流量获取通常是通过社群做自然转化而非强电销模式进行强硬转化。粉笔网是很好的一个代表。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壁垒并不高,传播、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在流量聚集的地方,无论什么内容,都可以卖到一些钱,但流量有成本,单纯靠卖内容并不可持续,产品的关键,不仅仅在内容,更在于服务。而没有实体的互联网产品,本质上卖的就是服务。因此,粉笔网在建立的初期,有主打着极致服务的高性价比爆品并尝试提供保姆式的教学体验。极致的产品主义并不只代表极致的产品服务,还有丰富多样的产品玩法。粉笔网通过高质量的免费课程/爆品课程(传播性),辅之以专业、智能的在线题库(刚性需求),广泛触及招录、考研、考证等学生群体,吸引其上线,并通过高性价比的高质量课程及服务,让用户喜欢并认可粉笔网,从而主动进行口碑传播,最终通过相比于线下仍具性价比的高客单价课程收获更多利润。比如:粉笔网的《突破 70 分新手特训营》课程,用户在训练营结营预测分达到 70 分以上可享受全额退款,达到 60 分则奖励 150 元,60 分以下完成全部练习则奖励 100 元。相比于 0 元课程,有条件的免费更容易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且有学习成绩的“免费”比简单直接的课程“免费”,更易增加学生对产品的好感,培养忠实用户。相比于职教 2.0,3.0 阶段下的教育模式,虽轻了营销导流的费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运营的难度,需要更多的“服务人员”来不断地交互和帮助,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去引导用户的好感和推动口碑的传播。然而,“直播+大班”的模式仅能满足通用型考试的培训需求,但由于职业教育各区域具备个性化特点,粉笔采取的策略是通过线上流量获取“大部分公考人”的通用需求后,也开始快速建立线下校区。4)职教 4.0职教 4.0 阶段的教育模式,便是在垂直领域探索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职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笔者认为真正能够传递用户价值的 4.0 时代已经来临,职教公司会更注重 LTV,会更加注重向垂直品类提供职前、中、后的持续性服务,基于此种假设,公司在产品和服务体验上会回归教育的本质,更加注重“体验和结果”。另外,4.0 在获客方面已不仅局限线上或者线下等单一获客方式,而是利用一整套获客组合拳及销转模式相配合的方法获客。采取的授课方式也不仅限于线上或者线下,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地服务用户,从而传递品牌的价值,拉长用户的 LTV,为单个垂类的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培训服务。以教师职业为例,教师资格考试是教师从业必经的考试,考证之后还需要参加难度很大的招录考试,入职成为新手教师后,又会面临备课、教研,以及处理学生、家长关系等各种问题,且并不总有好师傅言传身教。若没有通过招教考试,就需要重新备考或者寻找进入私立学校、培训机构就业的机会,更进一步还会产生职前培训的需求。而以上种种,是市场本就存在的需求,特别是就业和职后的各种需求,但并无很好的教育供给。职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之于教师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教师可能产生的一些培训需求,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而且越往职后阶段发展,产生付费的潜在周期会越长。当老师作为聚焦在教师人群的职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者,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招聘考试、教师就业及之前培训、教师职后发展等四大板块业务贯穿了教师从业者职前 2-3 年,到职后 3-5 年的职业生涯,对不同阶段的老师已经存在的或潜在的需求提供职业教育服务。在当老师的业务逻辑中,教师资格证是其整体业务的流量入口,通过“低价+爆品”获取全国教师流量。教师招聘考试因通过难度大,且各地区考试标准不统一,当老师通过观察资格证流量的特点,进入并深耕流量优势较大的省份,布局线上、线下,提供高性价比的培训服务。而一旦用户在平台之上完成了资格证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则很容易继续关注和选择平台后续的产品,对落榜生的职前培训和解决就业,对入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则成为当老师进一步挖掘用户价值、提升平台粘性和口碑的重要手段。职教 4.0 的优势在于,垂直领域的教育品类具有连续性,不同品类间传递的是同一批用户,随服务周期的延长,服务更加深度,对用户的影响力更大,粘性更大,进而用户的平均 LTV 也会更高。从 IT 职教的市场规模远大于公考法考等招录考试以及资格考试培训也可以看出,具备连续付费能力的赛道,才是最好的市场。而教师作为一个具备较强学习意愿的群体,终身学习对其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总结】职业培训一直是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最前沿,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模式进行着劳动人才的培养,提供最佳的教育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行业分散、集中度低也意味着市场仍在快速的发展,市场需求基础在迅速地提升,还远未到市场整合的阶段。职业培训最有机会的赛道,一个是白领群体的职后继续教育赛道,市场潜力大,职业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服务模式也将在此赛道内酝酿新的机会;另一个则是蓝领人群的职业培训,人群基础大,市场需求大。市场及投资机会我们基于行业的分析和扫描,大致总结了以下几个看好的方向:1 面向低、中技能人群提供中、高级技能培训按照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高低,可将三大产业大致分为第一产业、低端二产、低端三产、高端二产、高端三产等五个层级。在不同层级的产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规模越来越小,但人群的技能水平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端二产和高端三产中的相关行业,未来行业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将更加明显,产业中高端人才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曾经制造业带来的人口红利吸引了大量的工厂工人,与留守在农林牧渔业的农民工一同组成了最大规模的低技能劳动群体,未来第一产业、低端二产、低端三产对低技能人才的挤出,将导致该劳动群体向中等技能群体的转移和升级。中等技能人才拥有着最全面的产业适应基础,未来,中等技能人才将成为我们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主要构成,替代低技能人群成为规模最大的劳动群体,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因为教育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劳动力结构面对产业变化而呈现的重新调整,一定是逐级进行的。而劳动力技能从低级到中级的变化,伴随着颠覆性的劳动力迁徙规模,也创造了最具价值的市场机会。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基础是普遍的,且是长周期的。受限于对中、低技能群体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以及合适的教学方式,当前的职业教育市场,还主要集中在了高技能人才的内部升级,并未真正开始推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规模流动。2 更轻更灵活的学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产教融合的两个合作方中,学校不懂企业和行业,企业不懂学校和学生,二者的直接合作面临诸多的问题,需要经历长周期的论证和教研过程。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可以专注于解决合作双方的问题,形成标准化的办学和运营方案,这无疑可以加速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步伐。在促成合作的基础之上,第三方机构还可以为合作办学提供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系的搭建,甚至承担长期的运营工作。办学方式因企业、学校、学生等的不同需求可以灵活选择,具备轻资产化的基础和迅速复制拓展的能力,是学历职教向市场迅速提升教育供给的重要手段。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创业者,该赛道都是一个相对稳定、风险较低且长期增长的选择。产教融合的两种模式中,慧科模式更适合与高等教育学校结合,联合新兴行业及高端装备行业企业,提供面向对高端人才的新工科、新商业人才的培训,劳动人才的供需背景是人才选择企业;采贝模式则倾向于较低端产业企业的合作,联合职业学校,提供面向蓝领工人的技能培训,促进更好就业,劳动人才的供需背景是企业选择人才。采贝模式与产业企业走的更近,具备更好的条件探索适合低技能人群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弥补该群体职业教育供给的缺失,推动更多存量劳动力“返校”或者自主学习提升劳动技能,加速产业间流动。与阿里、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相比,蓝领职教产融结合存在一定痛点,主要在于企业端内部的人才培训体系不全面、行业标准未建立等,因此需要类似采贝一类的机构协助企业进行人才培训体系梳理,并与各行业协会合作搭建完善的行业标准,并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输出到各个职业院校。3 非学历职业培训中传统线下教育的线上化1)最优区的赛道拥有着内容壁垒和硬件壁垒双重的优势,多为长期发展起来的传统线下公司,新的市场参与者很难进入。如(1)厨师培训赛道里的新东方烹饪,汽修培训赛道里的万通汽修,驾驶培训赛道里的东方时尚等等,教学对线下硬件设施,对操作实践的要求极高,长期发展也形成了完善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新进者很难从内容或者硬件壁垒上完成超越;(2)公职类考试培训虽然没有较高的线下设施要求,但由于受众人群多为大学生,线下上课的模式更容易接受且客单价可以更高,所以目前仍以线下校区讲课为主。2)潜力区赛道因对硬件设施要求低,对互联网性更友好,更容易实现弯道超车:潜力区的赛道多是通过难度较低,或者与就业/升学距离稍远,用户对学习的紧迫性不高,更追求学习时间的灵活可控、内容获取门槛的高性价比、以及学习过程的便捷性和个性化等,与互联网的结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和玩法,与用户的交互周期更长(从获客到结课,服务环节更多但是更方便,并最终在平台沉淀完整的信息)使得产品完善和延伸更加有据可依,对用户的营销也更加的多样化和系统化(矩阵式营销、新媒体营销)。在此区域内,看好传统线下教育的线上化,特别是对实操要求不高的公职类及其他招录类考试培训,对汽修、厨师等传统赛道则看好远期借助AR/VR技术手段摆脱硬件壁垒完成互联网化的新参与者。3)IT职业教育赛道竞争最为激烈,行业门槛低,但职业门槛高,塑造品牌/标准的价值大:由于 IT 技术本身迭代速度快,各家参与者所提供的教育内容相差不多,通过服务和就业出口建立品牌壁垒(影响力),或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硬件壁垒,是企业保持领先的必由之路。4 专注提供职教 4.0 模式的垂直人群的职教,关注 LTV 延伸相对于职前 1-2 年的职教周期,职后的服务周期很有可能长达数十年,且多数人在刚入职的 5 年内处于工作强度最大、节奏最快的阶段,容易产生职业技能提升、职业重新规划和选择的需求。延伸对同一群体的职后教育服务,可以有效提升用户 LTV 价值,形成高效、粘性的职业全生命周期教育服务品牌。职前 1-2 年,到职后 3-5 年内的职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职业人生的成功与否。以产品经理为例,毕业前 1-2 年内的职业成长主要来自于校内外学习实践、职业选择与规划等,潜在的职教需求包括求职培训指导、职业认知教育、职前技能培训、考试培训等等;职后 1-2 年属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踌躇期,个人能力迅速成长的同时,也可能面临对职业的重新选择,期间潜在的职教需求为匹配不同职级的工作技能培训,如果出现转行,则面临潜在的不同行业求职和职业技能培训;职后 3-5 年为职业发展的提升期,个人综合能力高速稳定提升,具备重新选择公司或者创业的条件,期间潜在的职教需求为更高层次的工作技能培训,如果出现创业,则会面临创业培训、管理培训等需求。粗略计算,延伸职业生命周期到职后 5 年的职教 LTV 价值为近 20000 元,加上围绕职业服务提供的其他如社交、电商、人力资源等等服务,产品经理岗位的职教 LTV 最高可提升到约 25000 元。相比原先“收割”人头,再无续费的模式,显然 LTV 的拉长有助于职教机构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认可。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你单位《关于审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康养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及相关附件材料收悉,经研究,同意建设(项目代码:2020-421202-83-01-028203),现对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如下:一、建设规模及内容该项目总占地面积60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445.51平方米。建设一栋9 层实训楼和一栋7 层附属医院,其中实训楼建筑面积8194.85平方米,附属医院建筑面积 5250.66平方米。同时建设室外场地、道路、绿化、供配电、给排水、消防、暖通等配套设施。二、项目选址咸宁大道118号(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内)。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该项目估算总投资1065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单位自筹及其他配套资金。特此批复。请据此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尽快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报我委审批,争取工程早日建设,发挥效益。附件:工程招标审批部门核准意见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11月23日 附件:工程招标审批部门核准意见建设项目名称: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康养实训基地项目||【来源:咸宁市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记者安红丽)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日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和《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这是继2017年以来第二次发布全国职业院校评估结果。《报告》呈现了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整体状况,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2号)要求,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于2018年开展第二轮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共采集到全国6800余所职业院校(含1300余所高职院校和5500余所中职学校)的数据信息和34万份抽样调查问卷,经过数据复核、建立评估模型和专家评议,形成两份评估报告。《报告》分析了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基础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与第一轮评估结果作了比较分析。报告显示,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整体上较第一轮评估状况均有所提升。一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万元,比2015年增长12.6%;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6000元,比2015年增长28%,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长率达32%。二是校企合作得到深化。2017年,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达16.68万个,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总额达61亿元,校均达到493万元;中职学校中,90%以上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以上有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实践, 60%以上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三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升级水平持续提高。58.5%的专业点对应地方支柱产业,相应的在校生数达到569万人,比2015年增加23万人。服务新产业、新装备、新动能的专业点数大幅增加,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专业大类的在校生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四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高职院校2017年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收入金额超过50亿元,校均达到400万元。毕业生留在院校所在地直接就业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8.3%,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五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教育扶贫生力军。2017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职在校生总数超过18万,46%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有14.2万名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超过90%。同时,报告指出,职业院校办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院校办学条件薄弱。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左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低于合格标准,80余所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低于合格标准,100余所院校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小于0.2个;中职学校中,建设用地、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不达标的均占参评学校半数左右。二是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省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4000元的高职院校数相比2015年增多;投入不足导致近一半中职学校需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费问题上。三是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问题并存。近七成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超过18:1,专任教师不足2人的专业点有1500余个;1400所中职学校生师比超过20:1,1600余所中职学校未达到“专任教师不少于60人”的标准要求。四是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能力仍然较弱。400所院校的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不到1万元,300所院校的年技术服务到款额不足1万元,近450所院校三年累计纵向科研到款额低于5万元,500多所院校三年无横向技术服务到款。五是中断学业的中职学生数量较多。近三年,全国有60余万中职学生中断学业。六是贫困地区校企合作面临困境。半数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教师难以进入企业实践,六成学校无企业订单培养学生。
央视网消息: 《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和《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全国职业院校办学还有诸如办学条件薄弱,发展和服务能力仍然较弱等问题。报告指出,职业院校办学中还存在部分院校办学条件薄弱、经费投入不均衡、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问题并存等问题。一些省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4000元的高职院校数相比2015年增多;投入不足导致近一半中职学校需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费问题上。近七成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超过18:1;1400所中职学校生师比超过20:1。报告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能力仍然较弱。近450所院校三年累计纵向科研到款额低于5万元,500多所院校三年无横向技术服务到款。另一方面,中断学业的中职学生数量较多。近三年,全国有60余万中职学生中断学业。(来源:央视网)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11月28日,封面新闻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报告。报告显示,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整体上较第一轮评估状况均有所提升,但近三年全国仍有60余万中职学生中断学业。最新全国职业院校评估报告发布。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报告显示,近年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万元,比2015年增长12.6%;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6000元,比2015年增长28%,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长率达32%。二是校企合作得到深化。2017年,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达16.68万个,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总额达61亿元,校均达到493万元。从就业人数来看,毕业生留在院校所在地直接就业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8.3%,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五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教育扶贫生力军。2017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职在校生总数超过18万,46%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有14.2万名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超过90%。报告还指出,职业院校办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部分院校办学条件薄弱。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左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低于合格标准,80余所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低于合格标准,100余所院校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小于0.2个;中职学校中,建设用地、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不达标的均占参评学校半数左右。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省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4000元的高职院校数相比2015年增多;投入不足导致近一半中职学校需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费问题上。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问题并存。近七成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超过18:1,专任教师不足2人的专业点有1500余个;1400所中职学校生师比超过20:1,1600余所中职学校未达到“专任教师不少于60人”的标准要求。报告认为,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能力仍然较弱。400所院校的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不到1万元,300所院校的年技术服务到款额不足1万元,近450所院校三年累计纵向科研到款额低于5万元,500多所院校三年无横向技术服务到款。此外,中断学业的中职学生数量较多,近三年全国有60余万中职学生中断学业。贫困地区校企合作面临困境,半数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教师难以进入企业实践,六成学校无企业订单培养学生。
日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和《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这是继2017年以来第二次发布全国职业院校评估结果。《报告》呈现了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整体状况,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2号)要求,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于2018年开展第二轮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共采集到全国6800余所职业院校(含1300余所高职院校和5500余所中职学校)的数据信息和34万份抽样调查问卷,经过数据复核、建立评估模型和专家评议,形成两份评估报告。《报告》分析了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基础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与第一轮评估结果作了比较分析。报告显示,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整体上较第一轮评估状况均有所提升。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万元,比2015年增长12.6%;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6000元,比2015年增长28%,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长率达32%。2校企合作得到深化2017年,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达16.68万个,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总额达61亿元,校均达到493万元;中职学校中,90%以上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以上有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实践, 60%以上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3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升级水平持续提高58.5%的专业点对应地方支柱产业,相应的在校生数达到569万人,比2015年增加23万人。服务新产业、新装备、新动能的专业点数大幅增加,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专业大类的在校生规模均超过100万人。4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高职院校2017年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收入金额超过50亿元,校均达到400万元。毕业生留在院校所在地直接就业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8.3%,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5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教育扶贫生力军2017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职在校生总数超过18万,46%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有14.2万名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超过90%。报告指出,职业院校办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1部分院校办学条件薄弱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左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低于合格标准,80余所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低于合格标准,100余所院校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小于0.2个;中职学校中,建设用地、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不达标的均占参评学校半数左右。2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省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4000元的高职院校数相比2015年增多;投入不足导致近一半中职学校需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费问题上。3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问题并存近七成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超过18:1,专任教师不足2人的专业点有1500余个;1400所中职学校生师比超过20:1,1600余所中职学校未达到“专任教师不少于60人”的标准要求。4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能力仍然较弱400所院校的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不到1万元,300所院校的年技术服务到款额不足1万元,近450所院校三年累计纵向科研到款额低于5万元,500多所院校三年无横向技术服务到款。5中断学业的中职学生数量较多近三年,全国有60余万中职学生中断学业。六是贫困地区校企合作面临困境。半数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教师难以进入企业实践,六成学校无企业订单培养学生。报告提出哪些对策建议?一起来看↓↓↓1面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修订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标准,引领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办学基础能力和服务贡献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强调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和服务贡献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已难以满足当前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予以研究修订,围绕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目标,适度提高部分设置标准,酌情增加产教融合效能、校企合作、社会服务、信息化教学等指标,发挥标准的引导作用,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夯实办学基础能力,提高服务贡献能力。2面向地方政府的建议:保障办学投入,夯实院校基础,优化政策环境,激发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动力一要加强对薄弱高等职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基本办学条件不达标的院校,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基本办学条件,实现精准帮扶。推进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制度政策有效落实。二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升级、人工智能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及其对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协调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增加教师编制,足额配置专任教师。三要将产教融合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院校特色与实际,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公办院校办学,合作开展技术协同创新,激发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动力。3面向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优化院校与专业布局,强化政策落实,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引导院校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一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科技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结构等,优化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与专业设置。引导院校加大对部分资源不足专业的投入力度,确保办学经费和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二要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评聘制度,适当提高院校评聘教师权限。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认定标准,统筹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加强兼职教师考核评价,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与结构。三要引导院校树立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明确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基定位。将研发与技术服务作为引导院校发展的重点内容,不断增强专业支撑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逐步将服务经济社会作为院校发展的自觉行动。4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议:对接市场需求,加强基础条件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提高技术服务与研发能力一要保障基础设施与专业教学设备的投入,完善办学基本条件,面向市场主动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确保专业教学和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二要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合理安排和调配好教师的教学和企业实践,建立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提高师资队伍双师素质。三要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把教师开展技术研究、技术升级、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作为职称晋升、工资福利、职务聘任等方面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区域环境和产业转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职员工培训、合作技术研发等,创新服务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1加大薄弱学校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办学达标率以提升办学条件达标率为重点,聚焦经费投入、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突出问题,加大政策、项目支持和引导力度,不断改善薄弱环节,加快补齐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加大对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引导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做大职业培训,提高服务脱贫能力。加大中央财政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加强督查,提高转移支付的有效性。加大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工作力度,扩大东部地区兜底式招收西部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数量。2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落实教育、发改、编办、财政、人事等多部门有关增加教师编制的文件精神,形成足额配置专任教师的督促检查机制。单独设置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引入标准和任职资格要求,推动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任务,细化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合理安排和调配各专业专任教师教学和企业实践,建立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机制。3加强地方统筹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布局各地参照国务院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做法,建立由地方政府领导同志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保持在合理比例,重点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补短板工程,全面提升办学达标率,引导学校提高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确保职业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同步迈入教育现代化。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方式,完成对一批在校生数过少、办学效益低下学校的整合;合理引导学校专业布局,避免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对专任教师、设施设备严重缺乏的专业应予以调整。4强化类型教育特征完善学校设置标准加快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修订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强化类型教育属性,增加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相关指标;增加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增强学校基本办学能力的指标,如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等;提高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同时提高对“双师型”教师比例的要求。 5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办学能力稳步提升教育经费增量重点向职业教育倾斜,加快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加强财政经费投入等核心指标常规监测,建立内部通报制度和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制度。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2020年度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学校:沈阳师联幼师中等职业学校(盖公章)负责人:石鑫填报人:曹妍沈阳市教育局监制日期:2020年12月沈阳师联幼师中等职业学校2020年度中等职业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学校情况1学校概况沈阳师联幼师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2013年,是经沈阳市教育局依法批准成立的具有自主招生资质的全日制中专学历和全方位培养幼师的品牌专业学校。学校办学多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幼儿教师。学校地处沈阳市浑南新区文德街3号,占地面积19865.9平方米,建筑面积16631.41平方米,校园内配备有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办学宗旨:立志于培养幼儿教师的品德素质及其综合能力,打造中国的幼儿教师团队。基础优势:学校教学体系完备,教育资源丰富,设备齐全。拥有宽敞的教育教学环境,独立的校区,24小时封闭管理。校内设有专业的亲子教室、蒙特梭利教室、感觉统合教室、舞蹈教室、钢琴房、电钢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女子气质课程、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教室、幼儿教师体验馆以及幼儿园模拟实训城和大型影视基地供学生拍摄实践。我校教学、设施、学校面积在幼师教育行业居前茅。就业优势:学校入学签约包就业,承诺不分配退还全额学费,学生带薪实习,学校分配工作,如果对分配的工作不满意可以再次分配,直到定岗为止。建校至今,师联幼师学校为社会输送千余名幼儿教师,所有生全部分配,无一起分配投诉事件。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公办幼儿园、政府机关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全国大型连锁幼儿园、国际幼儿园、大型早教机构、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培训学校、医院婴幼儿科室、特殊教育学校等专业对口单位。职后服务:学校拥有完善的职后服务体系,全程指导学生从实习实践到高薪就业,扶持学生职业发展。学校定期组织园长课堂、幼教高峰论坛、幼儿园在职教师培训及园长培训,为学生自我提升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帮助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资质证书及开办幼儿园等指导,为学生保驾护航。证书优势:学生在我校可获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并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我校历年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名列辽宁省前茅。证书国家承认,电子注册,全国通用。学校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讲师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并有积累多年的考试经验及试题库,大大提高学生考试的通过率,使我校学生成为拥有学历和教师资格证的"双证"教师。教学优势:学校拥有强大的教师团队,由专业专职教师和由二百多名有幼儿园丰富管理和教学经验的园长顾问团组成。师联教育以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女子气质培养、师德师道培养为主。课堂上的专业知识传授与课后德育活动的培养相结合,逐渐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成为德艺双馨幼儿教师。学校组织承办了多次省市大型专业技能大赛,学校师生也在历年的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师联教研组自行研发一套《幼儿教师指导丛书》。1.2 学生情况(1)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及毕业生规模。学校2020年招生205人,同比上一年减少45人,今年受疫情影响,学校6月份才开学,直接影响到今年学校招生工作。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现有学历教育在校生599人,同比上一年度相比增加70%。2020年毕业学生223人,同比上一年度相比增加89%。(2)学生结构及巩固率。学校学生结构包含:初中学生、高中学生。2020年学生巩固率为94%,较上一年提高了1.73%,巩固率明显提高。(3)培训规模。作为一所专业的幼师学校,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学校还面向社会积极开展了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培训。培训讲师是教师资格证考证培训专家王丹老师,王丹老师经验卓绝,授课方式新颖周到。我校教师资格证培训班的考试通过率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来,经过沈阳师联幼师学校悉心辅导的考生,通过率高达90%。1.3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在册人员43人,聘用员工14人。专任教师4人,其中初级1人;双师型专业教师7人。师生比(教师:在校生)1:19,专业课教师比例(专业课教师:专任教师)21:23,双师型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专任教师):22%,专兼职教师比(兼职教师:专任教师)2:34。教师队伍比例与上一年持平。1.4设施设备校园内配备有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67.748万元,其中:通用设备52.428万元。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航空服务专业,设有专业的课程有:教具制作与环境创设、国学、舞蹈、钢琴、电钢琴、美术、表演、声乐、英语、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奥尔夫音乐课程、幼儿园观摩课程、语言教育、感觉综合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亲子教育、全脑开发等特色课程,独创幼儿园模拟实训城及女子气质古风教室,并建立省内第一所幼师梦体验馆。航空服务专业设有专业的航空实训室。生均实训实习工作数:212人,2020年共计开出实训演出1场。生均纸质图书数量1000册,同比上一年度增加50%。2.学生发展2.1学生素质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国家、对家乡的热爱渗透日常生活中,努力成为有理想,有职业规划的新时代中职生。学校重视学生文化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积极开展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大力开展旨在提升学生身体和文化素养的各种文体活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各专业文化课合格率达100%。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凸显人文管理,爱在其中。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学生处干事、保安员24小时值班,学生的学习、生活备受关心和呵护。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校园文化内容充实、健康。给学生们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枯燥的学习中带来快乐。学生素质考核合格率表2.2在校体验学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品行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办学方向与市场需求对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动,探索出一条贴近职场的职业教育新思路。教学管理机构健全、结构合理、职责清晰。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专业教学方案完整,课程标准齐全,组织实施有序。强化专业技能,开设第二课堂。聘请优秀的园长定期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意义是在于让学生们更直观的去了解,去面对幼儿园教育教学。通过校园文化展示和解读,让学生健康成长,达到育人和育材相统一。学校通过对在校学生及毕业生抽样调查和座谈,学生对理论学习、专业学习、实习实训、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生活、校园安全、毕业就业等都很满意,满意率高达100%。2.3资助情况学校建立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管理制度,成立了专项管理小组,由专人负责,及时高效地全面落实资助工作。学校严格按照学籍管理,严格发放程序,严格资金管理,严格申请程序,实行阳光操作。班主任及时主动的与家长、学生沟通,传达到位,及时发放资助金。2020年度教育局拨入学生补助金3笔:661775.00+671412.00+671413.00,合计2004600.00元。退补助金2150110.00元,(期中退往年返费166070.00元)。2.4就业质量 (1)学校始终重视学生就业工作,重点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及校园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就业质量。(2)专业就业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率平稳。截至2020年7月,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223人,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有212人,就业率为95%。 (3)对口就业率学校2020届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为212人,专业对口率为95%,同比上一年度增加73%。 (4)初次就业起薪整体起薪略有上升。通过对2020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为2013.97元,较之2019届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略有提高,增长了1.07% 。(注:月收入是指未扣除五险一金的工资、奖金、绩效提成、现金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5)升入高等教育比例学校2020届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人数为0人。2.5职业发展(1)学习能力学校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专业技能比武活动,并支持学生参加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和沈阳市政府举办的技能大赛。(2)岗位适应与迁移能力学校毕业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够实现专业对口。在实习结束后,绝大多数实习生能够适应本岗位的诸多要求,胜任本职工作。从岗位类型角度分析,实习教师中,艺术类专业幼儿教育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通过短期的技术技能培训,能够迅速达到岗位能力水平的要求,在薪资待遇上也相对较高,涨幅较大。而幼儿园实习教师整体上仍需要3-4个月的实践学习方可独立承担副班工作。【案例】"师道"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指导重中之重我校在教学中一直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我校在实习期更注重培养实习教师用高度的爱心和责任心去观察、研究、矫正儿童的问题行为,探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寻求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实施行为矫正的追踪教育,全面提高幼儿及幼儿教师的素质。学生在校期间我校开展大量有又关师道、传统文化、感恩、素质教育等课业活动,开展大量园长课堂及幼教专家、职业精英客座讲座。在实习前深度贯彻习主席发表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教育,紧随国家政策走,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运用到到每一位实习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在实习期间,校方也多次回访调查教育跟踪,将中华传统文化"师之道"发扬传播。根据大量的调查、走访、观察,我校得出结论,对于当代新幼师,我们更应注重:培养感情,"校、园"共育、综合培养等多种教学手段。(4)创新创业能力新常态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案例】增加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深化创新认识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仍然存在着陈旧的观念,认为自己的实习期就应该做一名稳定的幼儿园副班教师,特别是我校专业特点决定了我校学生毕业之后供不应求的就业趋势,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实习时的稳妥和随遇而安,但幼师专业仍薪资待遇低、幼师所承担的责任与其收获不成正比等因素。因此我校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开展了大量的特色课程教学,在校期间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在所有科目基础上找出自己更擅长的学科,工作之余,还可以承担幼儿园专业的特色课教师以及艺术类如:舞蹈、美术、音乐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还额外增加了收入,运用创新的幼儿教师职业定位为实习单位注入新鲜血液。3.质量保障措施3.1专业动态调整针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市场变化,优化各专业结构与布局,使专业设置能够适应辽沈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和航空服务专业。调整原则是:①要符合学校的整体专业布局;②要符合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可持续需求;③本地其他同类学校专业设置情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建设,学校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科结构渐趋合理的专业发展格局。我校一直以来都秉承以礼立校,以德塑人的宗旨,逐步的完善了各个专业的建设,建立幼师梦体验管,国学教室。学校紧紧围绕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校务管理,发展目标清晰,争创农村名校,党政工团学生会组织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稳妥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将教师的工作成绩、业务考核与绩效工资相挂钩。3.2教育教学改革我校掌握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创建特色幼师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讨论课,讲座课,体验课,个人成长课,人生论坛,活动课等,让学习充满学习乐趣从而真正热爱教师专业!3.3 教师培养培训我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以赛促研,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比赛,以参加比赛为突破口进一步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实效性。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教研动态,只要有机会就会派教师外出学习,通过学习交流,老师们对课程有了新的了解,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课堂,校内公开课,每位老师根据学校公开课排表,提前做好准备,课后写出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同时教务处对于学生进行当堂测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制定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课堂中付诸实施,不断总结优化。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要求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与下岗职工比待遇、与英模人物比贡献、与人民教师的要求比差距的三比教育活动;开展了事业家庭兼顾型教师评选活动;党员教师签订了廉政承诺书,积极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学校领导大会小会始终注意引导教师做到五个学会,即:学会换位、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会关爱、学会合作。3.4规范管理情况(1)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促进质量提高树立学校品牌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强化常规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学校对老师的常规教学一周一抽查,一月一检查,常规检查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质量分析。(2)学生管理。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新版《学生守则》、《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来强化常规管理。做到月月有活动,月月有评比。大力宣传五提倡、五禁止(即提倡文明礼貌、提倡遵章守纪、提倡助人为乐、提倡勤奋学习。提倡艰苦朴素;禁止吵嘴斗殴、禁止乱涂乱抛、禁止偷窃赌博、禁止看黄打牌、禁止抽烟喝酒),倡导文明学生标准(即衣着整洁、举止文明、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生活俭朴、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做到人人明白,个个自觉执行。注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养成教育,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积极提倡座文明学生,创美丽校园。(3)财务管理。我校财务制度完备,按照监督、检查、考核、审计等执行标准。费用资金使用上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收定支。学校收入有两个途径:一是收取的学费宿费,通过上缴下拨的方式由财政进行监督,收取的培训等其他费用通过出具增值税发票由税务进行监督;二是国家财政补贴款。支出上我们有各项费用支出管理办法、资金管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办法、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等,有章可循,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标准由省物价局审批,取得收费许可证,新增专业按照最新规定通过公示定价,严格执行按证收费,学校从未发生乱收费问题。(4)后勤管理。物资采购工作统一供应,一般用品采购执行学校《物资采购程序》,坚持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不讲排场。学校食堂的食品供应及食品安全,制订了完备的采购、操作、消毒制度及应急预案。后勤部门负责学校房屋、给排水、电照等维修工作。(5)安全管理。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下设综合治理办公室,成立了由保卫处、班主任、学生会人员构成的三级护导小组,形成综合治理工作网络,预防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学校印制了《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手册,内有各种制度及突发事件防范预案。校园安防系统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监控。学校每学期都聘请律师、派出所警官到校为全体师生上法制教育课,每年都举办消防演练、法制进校园演讲比赛、校园法制小品表演大赛等活动,不定期排查管制刀具及危险品,开展全校性消防演练,力求防患于未然,确保校园平安和谐。(6)科研管理。学校组织承办了多次省市大型专业技能大赛,学校师生在历年的省市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师联教研组自行研发了一套《幼儿教师指导丛书》。学校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讲师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并有积累多年的考试经验及试题库,大大提高学生考试的通过率,我校历年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名列辽宁省前茅。(7)管理队伍建设。校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全部为大学本科学历,体现了较强的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并且加强了对班主任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同时在校内推行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学校编辑有《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德育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校园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制度汇编,内容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8)管理信息化水平。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制定信息化建设标准,建成统一认证的校园网管理平台,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3.5 德育工作情况我校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长期有效的发挥德育主阵的作用,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溶解于平时,充分利用读报,政治课,国旗下讲话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1)加互助互爱,礼让谦恭,相互关心,真正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使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得到了加强,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准军事化管理以它别具一格的方式改变了同学们的面貌,开拓了他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素养,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各班级发动学生,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对各班教室进行美化装饰,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学部宣传橱窗进行了多次更新,学部内部的教室走廊上增加了对毕业的优秀学子的宣传材料,配以座右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以育人途径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建立"活力"课堂体系,课堂教学经过多样,形成活跃课堂,通过积极富有活力的教育生活!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加强了学生的综合认知。(3)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为副组长,专兼职心理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为成员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4)提高加强安全意识,政治教师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群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在课外活动及主题班会中教育的比例。通过现实的案例和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使学生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公正,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安全日安全演练活动、消防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向学生发放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告家长书;学生安全告家长书;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应急演练,6月份、12月份定期向学生假期安全告家长书包括防溺水告家长书,学校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签订保证书,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宣传食品卫生知识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相关活动,提高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的效果。重点安排好进校园的宣讲活动,开展安全主题的手抄报比赛。3.6党建情况(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先导(1)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尤其是学校班子成员学习。所有党员均参加支部统一组织的党章党规知识测试。利用广播、网络、墙报、宣传橱窗等各种载体学习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好全会精神进师头脑的工作。今年"七一"期间,我校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并组织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革命传统教育。重温《党章》和入党誓词、参观纪念馆等。通过此次教育活动,让我们认识到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同时也使我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加强法律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邀请法治副校长为师生作法制教育报告。通过法制教育增强了师生的法治观念,在执教中做到依法管理于人文关怀并重,切实序偶到依法治校,确保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遵纪守法。(3)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师的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做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好老师"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学生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等,进一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格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履行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决治理教师队伍中违反师德的行为,杜绝有偿家教,净化教书育人环境。每学年学校开展"十佳教师"评比活动,通过活动让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花大气力,大财力培养年轻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全部教师的42%,完全能满足实践教学得需要。(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养成教育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重大节目、重大事件纪念日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弘扬您足精神,增强爱国情感,以主题月教育活动为抓手,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校团委开展青年志愿者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到街道宣传交通安全,发放宣传交通安全手册等活动:学生处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励志成长演讲报告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二)以组织建设为保障(1)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班主任队伍中党员比例达21%以上,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断进取,扎实工作,在各位的岗位上发挥先锋作用。把"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落在实处。(2)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引导优秀教师靠拢党组织,以在教学第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经常性教育,重点做好培养教育考察工作。今年培养积极分子5名。(3)认真做好党建经费保障工作将党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今年党建工作经费450元,主要用于活动场所建设投入。进一步做好党费收缴和管理工作,及时想上级报送有关报表和党建信息。(三)以廉政建设为关键(1)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落实校党员,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为教师脱颖而出搭设平台。进一步关心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切实解决教师的生活工作困难,接触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2)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处室各负其责,使领导干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自觉遵守纪律的观念,规范行政行为,确保教育工作风正源清。(3)进一步规范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坚持"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继续做好党务、校务公开、重大决策咨询工作,是党务、校务公开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提高了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实效。(四)以制度建设为前提(1)认真落实党组织议事规则凡属重大问题都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体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支部委员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党支部委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校长全面负责、教代会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2)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召开好组织生活会,党支部委员既参加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又按时参加支部的学习活动和组织生活会。(3)切实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党内生活制度。按规定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议,上好党课,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4)完善档案管理加强对党务、人事等档案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档案资料作用。4.校企合作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无4.2学生实习情况: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五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成立了实习领导小组与实习管理小组,继续全面负责学校实习的监督管理。在工作过程中,严格落实就业登记备案制度;在接洽用人单位过程中,充分收集经营资质、诚信状况、管理水平、岗位性质、实习内容、薪资水平、福利待遇、作息时间、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住宿环境、劳动保护、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材料,并进行客观评价,形成书面报告,与实习协议一同上交市教育局职成处登记备案。参加实习的学生,实习前均须由实习单位、学校、学生本人共同签订《学生实习协议书》;学生监护人签订《学生实习家长知情同意书》,各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同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确保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学校2020届毕业生90%以上的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与相应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其中,到国有企业实习的有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9%;到民营企业实习的有18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7.38%;到三产单位实习的有19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0%。从整体实习情况上看,学生能够按照学校各专业系部制定的实习计划,在实习过程中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吃苦耐劳,完成各实习阶段的学习目标任务。学生实习心态较为稳定,多数学生对实习单位提供的薪资待遇及发展前景表示满意,各合作企业领导都表示,欢迎学校以后能继续向该单位派出实习学生。4.3集团化办学情况:无5.社会贡献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已与上百家幼儿园,如沈阳兰妮国际幼儿园、未来贝星幼儿园、弘正海贝儿幼儿园、法米利幼儿园等知名幼儿园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很多专业新生刚一入学,就被用人单位看中,签定了定向培养协议。初次就业起薪在1500-2500元之间。5.2社会服务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形成了"岗位导向、标准引领、学训交替"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实习就业模式。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幼师的标准要求和管理学生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岗位实践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一年二次的"就业双选会"、"成长在路上,大型园长见面会"在行业内得到了广大园所所长和家长的认可和满意。多来以来,我校为学前教育幼儿园提供师资培训服务。5.3对口支援于洪区红旗台义务支教是我校教育扶贫对象,我校承诺该乡初中毕业生到我校就读减免学杂费、宿费、服装费等,并且每年会去红旗台义务支教,举办文艺演出等。5.4服务抗疫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决策部署,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首位,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努力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阻击战贡献力量。(1)开学初期,我校对于外地学生我校分为外市学生、外省学生。学校将分为三批学生逐次进行返校。第一批返校学生是外市学生,每二批返校学生是本市学生,第三批返校学生是外省学生。在学生未返校之前居家期间,学校要求家长每天在钉钉平台上填写学生健康打卡内容,提供30天学生健康状况,学生填写承诺书和持绿色健康码方可进入校园。学生入校后实行封闭式管理,如无必要,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坚决做到"五个一律",即未经学校批准学生一律不允许出校,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门,师生进入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体温超过37.3°C者,禁止入校),对发烧咳嗽者一律实行医学隔离观察,并按时、及时向学校领导小组报告,做好每日信息统计报送,做好学校相关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做好"一人一档"建档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台账。在第一批学生安全隔离14天后,第二批、第三批学生方可返校。(2)学生入校后,学校采取封闭式网上授课方式,每个班级不超过15-20名学生,尽量做到每个班级学生不交叉,有固定桌椅、卫生间。学生要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建议上下午各一个口罩,使用过的口罩放入指定垃圾桶。(3)学生每天有固定3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同进利用网络平台,可下载Keep软件,让学生心灵和身体同时得到释放。(4)返校后学生所需生活必需品,由学校统计采买,禁止学生出入校园。(5)经过疫情后,学生心理难免会出现波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学校会做好在校学生的心理关怀,通过组织心理问卷调查、编发心理健康防护指南、发布公开信、个别咨询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与疏导。同时学校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恒心。学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通过抗疫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来激发学生、提高学生的热情。其次,学校会加强教学管理,通过严格的管理,进一步固化和培养或者恢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会做到畅通家校沟通,学校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在线学习期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平台加强沟通、鼓励家长教育和帮助学生服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6)在学生返校之前,学校将利用网络平台、班级管理群的形式告知家长"有关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疫情防护教育"相关知识。建议有条件家庭尽量不乘坐校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学生返沈后学校同时会安排校车到火车站、汽车站接送学生和家长。(7)学生乘坐校车时要求学生排队坐校车时保持距离至少一米,任何人不得交头接耳讲话,原则上一排座位只能坐一名学生,学校适当增加车次,随车照管员要注意维持秩序。(8)校车司机必须坚持每天上车前监测体温,佩戴口罩。校车准备好相关防疫用品:防护服、一次性胶手套、护目镜、口罩、 免洗手消毒液、体温枪(一车一把),储备好一定数量的消杀工具。(9)学生乘坐校车前要佩戴口罩。对每一位乘车学生必须进行体温测量,加强防护,确保每位学生佩戴口罩方可乘车,对于体温在37.3℃以上的学生,拒绝乘车并及时上报。(10)疫情期间,校车必须坚持做好每日信息报送工作,严禁校车在校外站点停车,做好监控保存备查。(11)学生食堂就餐问题:为了预防交叉感染,防控新冠肺炎期间,学校严格 制定了食堂管理制度和学生到食堂就餐制度。学生错时就餐,保证一人一桌,不聚集,不对坐不讲话,按照指定位置安静有序就餐。饭前班级统一洗手。由最后一节上课教师组织,以班级为单位,按班级顺序去卫生间洗手。学生洗手同时教室开窗通风。到食堂就餐的学生由最后一节课上课教师负责引导到食堂就餐,同时当日值班领导负责食堂就餐秩序。食堂员工事先把饭菜分配好,放到餐桌上,学生进食堂后直接到餐桌就餐。就餐:洗手前,用消毒湿巾对桌面进行擦拭消毒。安静就餐,避免飞沫传播。下一步,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加强防控工作的常态化,将防控工作逐步引向深入,确保全校师生平安度过疫情的严峻时期,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6.举办者履责6.1经费 学校取得国家财政补贴,已全部拨付到位。其中包括工资福利、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等各项支出按照预算逐步落实到位。学校项目投入:舞蹈排练厅改造、爱心课堂、航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6.2政策措施我校自开办之日起始终坚持自主办学、独立办学,学校教师采用聘任制,己实现招生自主权、专业自主权、教学自主权、科研自主权、财务管理和使用自主权等。并且为了学校管理更加完善、有效,制定了全面的管理制度。7.特色创新案例一2020年初一月份我校响应城市整体规划,搬迁至新校区,随后疫情的来临导致很多具体细节的事情搁置,不过二月初响应国家号召校领导班子召开视频会议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拟定网课流程。2月24日线上教学模拟演练成功,为师联学校"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月2日师联学校"线上教学"在"钉钉"平台正式启动。细致入微的计划及平稳详细的教学确保了我校学生在疫情严重期间有课可上、有知识可学。我校上半年在网课进行的同时,校内也在积极做着相应的开学准备,经市区相关部门相关领导审查审核合格后,与6月3日正式开学,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同时,学校教学方面有序进行。按照"实施性教学计划"排课授课,并且利用每日7.8节课时间,把线上授课期间需要补充的实训课程于9月30日之前全部补齐。确保了学生们课程的完整性和教学进度完成的全面性。并且在这期间加入了"书记课堂"、"安全课堂"等主题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爱国主义情操。案例二"校园宣讲会"与"校园双选会"双管齐下,拓展合作途径,实施多种模式的顶岗实习。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形成了"岗位导向、标准引领、学训交替"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实习就业模式。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幼师的标准要求和管理学生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提高学生岗位实践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一年二次的"就业双选会"在行业内得到了广大园所所长和家长的认可和满意。学校引入专业针对性强的知名幼儿园园长召开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宣讲会",联手打造更宽广的就业平台。往届毕业生回母校参加宣讲,介绍自己在企业的成长历程与工作体会,让学弟学妹实习就业前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用人标准、薪金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主要问题:(1)教师总体数量达标,学历、任职资格、双师型资格没有完全达标。(2)招聘符合条件的教师存在一定闲难。(3)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改进措施:(1)加人招聘力度,满足岗位需求。(2)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提高教师资质。(3)创造培训机会,增加教师培训数量。9.其他沈阳师联幼师中等职业学校今年学校搬迁新校址,学校正在进行软硬件的整体调格和完善,相信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展示在人众面前。在市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沈阳师联幼师学校的领导团队将以强烈的历史任感责和办好教育的使命感,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紧抓机遇,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力争2021年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沈阳师联幼师中等职业学校2020年12月17日
推荐|韩锡斌:防疫期间职校在线教育实施情况及调研分析近日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韩锡斌、程建钢团队牵头负责的教育部科技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委托课题“职业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应用专题研究”系列报告正式发布。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迫使全国14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和约一万所中职学校相继开展在线教育,在短时间内几乎整体上从面授教学转向了在线教学,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史上可谓开了历史先河,相应在实践在也必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借机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与总结,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为此及时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委托清华大学韩锡斌老师主持,联合多个相关专家团队,大规模调研职业院校在线教育的实施过程,评估其效果,总结其经验和典型做法,揭示职业院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政策建议与改进措施。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由全国13个教育技术团队和8个职业院校协同开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文本分析、院校访谈等方法,调研了全国767所职业院校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教学的应对政策与实践,调查约1.7万名教师和约28万名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和体验,完成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职业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应用专题研究》系列报告,包括总报告、8份专题报告、7份区域研究报告,以及学校及课程2份案例集。并获得科技司和职成司的肯定以及研究过程中参与职业院校的欢迎。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日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和《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报告》,这是继2017年以来第二次发布全国职业院校评估结果。报告呈现了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整体状况,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要求,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受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于2018年开展第二轮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共采集到全国6800余所职业院校(含1300余所高职院校和5500余所中职学校)的数据信息和34万份抽样调查问卷,经过数据复核、建立评估模型和专家评议,形成两份评估报告。报告分析了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基础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与第一轮评估结果作了比较分析。报告显示,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整体上较第一轮评估状况均有所提升。一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万元,比2015年增长12.6%;全国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超过6000元,比2015年增长28%,其中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增长率达32%。二是校企合作得到深化。2017年,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16.68万个,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总额达61亿元,校均达到493万元;中职学校中,90%以上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以上有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实践,60%以上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三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升级水平持续提高。58.5%的专业点对应地方支柱产业,相应的在校生达到569万人,比2015年增加23万人。服务新产业、新装备、新动能的专业点数大幅增加,财经商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专业大类的在校生规模均超过100万人。四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高职院校2017年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收入金额超过50亿元,校均达到400万元。毕业生留在院校所在地直接就业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58.3%,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五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教育扶贫生力军。2017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高职在校生总数超过18万,46%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地处深度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有14.2万名学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超过90%。报告指出,职业院校办学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院校办学条件薄弱。高职院校中,有一半左右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低于合格标准,80余所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低于合格标准,100余所院校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小于0.2个;中职学校中,建设用地、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等指标不达标的均占参评学校半数左右。二是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省份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4000元的高职院校数相比2015年增多;投入不足导致近一半中职学校需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费问题上。三是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问题并存。近七成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超过18∶1,专任教师不足两人的专业点有1500余个;1400所中职学校生师比超过20∶1,1600余所中职学校未达到“专任教师不少于60人”的标准要求。四是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和服务能力仍然较弱。400所院校的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不到1万元,300所院校的年技术服务到款额不足1万元,近450所院校3年累计纵向科研到款额低于5万元,500多所院校3年无横向技术服务到款。五是中断学业的中职学生数量较多。近3年,全国有60余万名中职学生中断学业。六是贫困地区校企合作面临困境。半数贫困地区的中职学校教师难以进入企业实践,六成学校无企业订单培养学生(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