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聚焦职教科研十大重点领域栩栩如生

聚焦职教科研十大重点领域

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职教科研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当下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并做出解答。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职教科研要结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现状,结合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提高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重点问题研究。重点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职教科研要深入挖掘、梳理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以此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重点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与成就、理论与实践研究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职教科研要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成就、理论与实践,考察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相关的方针、政策及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核心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剖析党的职业教育方针的实质,明确党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主张,加深对职业教育使命的认识,从而提高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职业教育问题的能力。重点三职业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研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加强国际合作和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重构了人才生态链。职教科研要开展技能社会内涵、标准体系与技能强国建设研究,研究国家技能体制形成规律,研究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技能开发体系建设中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的路径,研究职业教育对重点人群技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等。重点四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体制机制研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职教科研要关注评价改革如何导向“教好”,围绕“三教”改革,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突破;如何导向“学好”,围绕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如何导向“管好”,不断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如何导向“用好”,尊重和体现各类人才价值,激发和释放技术技能人才的潜力和活力。要研究如何协同推进、加强标准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推动评价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重点五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和机制研究职教科研要全面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研究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党建工作,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如何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课程思政,研究如何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研究体育、美育、劳育的特点及实施路径,研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与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六探索和总结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中国方案我国职业教育要积极参与到全球教育治理,为国际社会贡献职业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职教科研要深入开展比较研究,分析、提炼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研究海南自由贸易港、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中职业教育的思路架构与特色;总结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经验模式,研究政策和标准;研究“鲁班工坊”的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和金砖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机制;研究来华留学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提升。重点七开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基本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搭建起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成形,进入了抓落实的攻坚阶段,还有一系列问题亟须深入研究。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规律研究;加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绘制行业人才供需分析谱系图,研究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研究产教融合型企业、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研究对接新技术、新职业的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研究1+X证书制度试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的机制;研究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横向沟通和中高本科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研究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和标准。重点八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研究“智能+”背景下,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研究未来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师能力、教学场景、学习方式、管理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趋势;研究职业教育新基建,构建国家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九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研究和教材建设研究研究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师范院校布局;研究“双师型”教师标准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职业教育教材工作机制的构建;研究如何扩大优质教材供给、优化教材选用服务;研究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研究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重点十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制度政策、运行模式和评价标准研究在加快建设终身学习体系这一目标下,研究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政策建设;研究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推进国家资历框架标准研究,国家资历框架与国际跨国资历框架的对接研究;研究国家层面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研究社会教育、老年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相关院校面向重点人群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制与路径。(作者:王扬南 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不跟随

用高质量科研支撑职教高质量发展

职教科研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决策科学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职教科研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规律,提供有效供给,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职教科研专门机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全国职教科研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组织作用。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了解我国职教科研的现状、不足及改进建议。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现有的职教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能否承担起支撑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王扬南:我国职教科研机构目前已实现三级建设、省级覆盖。我们中心所作为国家级职教科研机构,为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支撑。省级职教科研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省级职教科研机构,部分省份建立了地市级职教教科研机构。此外,我国还有参与广泛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网络,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普通高校是职教科研的主力军,一批知名大学构建了层次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专门从事职教科研的人才。职业院校也是职教教学研究的主战场,1400多所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专门的职教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类型特色,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教科研的桥梁和纽带。尽管我国职教科研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距离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体系尚有差距。还有省份未设立职教科研机构,地级市没有职教教科研机构的还很多,县一级则基本没有专门的职教教科研机构,也没有职教教研员编制。各省职教科研机构普遍存在专职人员编制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目前我国职教科研机构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应设立专门的职教教科研机构,县(市、区)应有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职教科研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在教育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教科研机构,中等职业学校应有专人从事职教科研工作。此外,科研协同机制建设也有待加强。职教科研跨界性强,因此,需要完善全国职教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制度,支持高水平大学与中央及地方职教科研机构建设学术共同体,支持职教科研机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学会社团共建一批职教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开展重大项目攻关。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教科研工作者如何准确把握这些变化,以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王扬南:首先,职教科研要聚焦重点领域。我们最近梳理了十大重点科研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深化对我国职教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教理论体系。其次,要创新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跨界研究,特别是跨界研究,要充分吸收教育学、经济学、劳动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再其次,要强化成果运用和转化。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最后,要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科研交流。拓展与国外职教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研究网络,为建设“鲁班工坊”、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提供科研支撑;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传播分享中国成果经验。记者:如何才能激发职教科研工作者的活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王扬南:职教科研实践性突出,但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并未体现这一特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顽瘴痼疾制约着职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科学设置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构建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职教科研评价体系。完善职教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材建设奖等表彰中予以倾斜,加大奖励力度。增加优秀职教科研人员在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中的名额。完善职教科研人员晋升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和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宽松环境。《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09日第9版 作者:本报记者 翟帆

六藏

用高质量科研支撑职教高质量发展——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职教科研是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决策科学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职教科研把握时代脉搏和教育规律,提供有效供给,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职教科研专门机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在全国职教科研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和组织作用。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了解我国职教科研的现状、不足及改进建议。记者: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现有的职教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能否承担起支撑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王扬南:我国职教科研机构目前已实现三级建设、省级覆盖。我们中心所作为国家级职教科研机构,为国家职业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支撑。省级职教科研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省级职教科研机构,部分省份建立了地市级职教教科研机构。此外,我国还有参与广泛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网络,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普通高校是职教科研的主力军,一批知名大学构建了层次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专门从事职教科研的人才。职业院校也是职教教学研究的主战场,1400多所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专门的职教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类型特色,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教科研的桥梁和纽带。尽管我国职教科研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距离全面覆盖、立体贯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体系尚有差距。还有省份未设立职教科研机构,地级市没有职教教科研机构的还很多,县一级则基本没有专门的职教教科研机构,也没有职教教研员编制。各省职教科研机构普遍存在专职人员编制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目前我国职教科研机构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建议进一步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应设立专门的职教教科研机构,县(市、区)应有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职教科研机构,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在教育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教科研机构,中等职业学校应有专人从事职教科研工作。此外,科研协同机制建设也有待加强。职教科研跨界性强,因此,需要完善全国职教科研院所联席会议制度,支持高水平大学与中央及地方职教科研机构建设学术共同体,支持职教科研机构、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学会社团共建一批职教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开展重大项目攻关。记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教科研工作者如何准确把握这些变化,以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王扬南:首先,职教科研要聚焦重点领域。我们最近梳理了十大重点科研领域,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深化对我国职教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教理论体系。其次,要创新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跨界研究,特别是跨界研究,要充分吸收教育学、经济学、劳动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协同攻关。再其次,要强化成果运用和转化。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推动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最后,要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科研交流。拓展与国外职教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研究网络,为建设“鲁班工坊”、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提供科研支撑;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传播分享中国成果经验。记者:如何才能激发职教科研工作者的活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王扬南:职教科研实践性突出,但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并未体现这一特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顽瘴痼疾制约着职教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科学设置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构建以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职教科研评价体系。完善职教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教材建设奖等表彰中予以倾斜,加大奖励力度。增加优秀职教科研人员在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中的名额。完善职教科研人员晋升机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和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宽松环境。

必趋

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据分析

2019 年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据分析刘 红,匡惠华一、学术论文(二)高水平论文数量与高水平院校呈正相关,优秀的职业院校普遍重视科研,科研推动了优秀院校的发展1各类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区间分布情况2各类核心期刊发文数前列院校中,骨干示范院校占比高(三)论文成果区域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省份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强数据显示,在全部期刊、北大核心、CSSCI、EI、SCI发文数量排序中,江苏、广东、浙江都进入前五,尤其江苏,4项数据全部排名第一(表7)。总体而言,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高职院校的科研竞争力较强。(四)从内容上看,部分职业院校有非常鲜明的研究侧重,体现出专业实力职业院校的论文成果内容分为教育教学类研究和专业类研究。本文究对收入知网,“中图分类号”为“G71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类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1职业院校是职教教育教学类论文的研究主力,部分院校着力于职业教育的规律研究,成绩突出数据显示,教育教学类论文成果中,与其他的研究机构相比,职业院校是主力军。职业院校在全部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中的论文比重分别达到93.0%、60.0%、42.1%(表8)。2019年,在北大核心期刊教育教学类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职业院校依次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表9);CSSCI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依次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表10)。2专业类研究中行业背景的院校优势明显二、课题项目(二)在研课题发表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在国家重大课题中虽然仍然占比较小,但总体呈现出较大增幅将基金项目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类(表23),对全国职业院校2019年发表的论文成果的“基金”字段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2所院校有一类课题成果发表(表24),430所院校有二类课题成果发表。职业院校在总量占比上虽然不高,但是从以往研究数据来看,职业院校参与和主持国家重大课题的数量有大幅上升。2019年,自然科学一类二类基金项目成果发表数名列前茅的院校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表25)。社会科学一类二类基金项目成果发表数名列前茅的院校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表26)。三、专利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专利是观察职业院校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的一个角度。2019年,高职院校申请专利合计11836 项,校均专利申请8项。其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247 项专利名列第一,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专利申请数在200~230 项之间,19所院校专利申请数在100~199 项之间,217 所院校专利申请数在11~99 项之间,436 所院校专利申请数为1~10 之间,748所院校专利申请数为0(表27,图5)。从专利申请数量省份排序来看,江苏、浙江、广东三省院校数量、专利申请数量较为突出(图6)。四、对职业院校科研的反思本文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年第36期作者:刘红,匡惠华转载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皇华

实现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他说,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4月12日至13日在京召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界一定会为之振奋。其实还应振奋的,当包括企业界、实业界。因为只有具备强大的职业教育,才能造就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出丰沛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才拥有更加坚实的实践基础、发展基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腾飞,不光要有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还要有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将创新创造生产、制造出来。这就要求,国家不光要发展普通高校教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党和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就是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打基础、补短板,筑牢根基。当下,国家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定位类别不同,并无高下之分。“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些理性的认知,必将使我国的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得不说,当下国内职业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比如,现实中一些企业难以招到高质量的技工人才,一些地方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技工荒。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差距。这是时代留给职业教育的课题。风物长宜放眼量。当下,以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汹涌澎湃,未来要在这些领域里取得突破,不仅需要科研人才的创新创造,还需要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这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跟上时代的脚步,发挥必要作用。我们要培养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共同形成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职业教育。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我国高职分别扩招116.4万人和157.4万人。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为国家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此以域退

如何真正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刘波/文 在中国,“学习不好上技校”的说法,代表着职业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然而在德国等国,职业教育却与训练有素的双手、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近日中国领导人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具体而言,如何做到?中国目前的确存在努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性。一是全球正处于工业4.0时代,产业正在快速迭代升级,在此情况下中国急需一个庞大、稳定的职业工业劳动者队伍,以适应未来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形势的需要。二是中国面临老龄化社会风险,只有提高年轻劳动者的生产率,才能使未来的经济产出满足比例提高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一轮腾飞,原因之一是此前基础教育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由此产生的产业后备军队伍恰好与当时走向全球化布局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也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时下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大国竞争态势逐渐重现,西方国家保护主义回潮,在此情况下总结以往经验,继续维持一支掌握先进生产能力的劳动力队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二战之后,因教育水平上升、生产率提高、福利制度等因素,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从而使繁荣成果得到了包容性的分享,也促进了各国的技术创新,因为这提高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毕竟大部分产业发明都依赖于流水线上的实践,而不能只靠科研。虽然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收入差距上升、产业空心化、一些非生产性劳动者(如演艺明星)获得超高收入的现象,但仍有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的德国、瑞士等国,保持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一项专门技术,社会成员动手能力普遍较高,失业风险较低,其产业国际竞争力强且没有出现空心化趋势。这个朴素的经验是值得中国学习的。当前中国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与传统的职业歧视、“唯学历论”和官本位思想都有关系。这种歧视体力劳动的旧观念所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学校主要教给学生的认知性技能,并不能与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划等号。认知性技能主要表现为逻辑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智力,非认知性技能则涉及长期训练形成的技术熟练性、意志、毅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他方面。中国教育片面强调认知性技能和高学历,导致了“高分低能”等现象,也因忽视心理素质等非认知性技能培养。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强调两种技能并重,并改变学校的激励机制,避免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考入名牌大学比例等指标而忽视对学生非认知性技能的培养。当前中国的产业升级使对高素质熟练工人的需求不断提升,但因为职业教育的不发达,部分地区出现了企业难以招到此类工人的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严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或者毕业后的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极差。这种现象既加剧了社会问题,又导致了严重的潜在人力资源浪费,究其原因乃是教育资源的错配。因为传统形成的惯性,高校的专长是对研究性人才的培养,然而现实工作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研究性人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让产业与学校进一步融合,尤其是理工科学校,鼓励产业界与学校在早期即开展合作,吸引学生投入产业实践,这既能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又能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由于目前职业学校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导致目前其发展不足,存在教育内容机械落后、敷衍了事等现象。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提高职业学校的质量、等级与威信,二是要探索职业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融合,鼓励部分学生走更适合其条件的职业教育道路,这种融合可以从中学阶段开始,相关探索可以先行试点。但归根到底,要让职业教育前景广阔,还是要靠中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创新强国,让高素质、高收入的优秀产业工人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经济观察网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请问天下

论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

论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战略,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体系加快形成,有效地助力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之路。一、职业教育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到支撑中国梦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始终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支撑。(一)恢复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步伐启动之时职业教育得到了恢复发展,国家提出要推动构建与社会主义经济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对于培育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质技术技能人力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国务院先后召开或批准召开6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分别于1991年、2002年和2005年3次以国务院的名义正式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历次会议和上述决定都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探索并走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出发点持续“转话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台的政策,更多地强调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的重大政策越来越视职业教育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推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得以肯定,不断承认其面向人人、事关民生的价值所在。通过发展公平、优质的职业教育来培养培训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二)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和现实高度,多次就职业教育做出全面、系统的重要指示,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速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的重要指示,集中从四个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阐明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作用、职责和重大使命,首次揭示了职业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指出职业教育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融合、不可分割的本质规律,赋予了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价值。国务院于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落实职业教育实现“中国梦”使命的里程碑,为我国新形势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路径和提出了要求。此次会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发展方式、办学机制和保障措施。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规划,由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编制发布了我国首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部署、同推进,通过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产业人力资源水平和质量,职业教育不断为“中国梦”地实现,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三)开启新时代职业教育支撑中国梦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根基。至此,开启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于2019年1月4日由国务院正式印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新时代历史的起点上,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同时具备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与条件。通过全力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类型体系,补足在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发展短板,培养和培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持续筑牢职业教育质量根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为广大青年人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职业教育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着力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形成职业教育内部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融合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培育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奠定了职业教育体系基础。同时,为了全面支持农业改革、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国家明确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案,强调要实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将发展农业高中作为工作重点,要求普通中学设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强化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初级职业中学,全面加强了对农村发展急需和实用型的“短、平、快”致富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当时的“三教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有力支撑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在全国推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断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性初等职业教育和以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的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据统计,1997年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为17 000余所,在校生超过了1 000万人,占高中阶段全体在校生数的60.4%[1]。(二)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运而生的是以面向地方、服务经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1980至1984年,全国共兴办了82所短期学制的职业大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目标,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到1990年,全国短期职业大学的数量达到114所,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共有5所,在校生数量达到了8万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原国家教委1991年1月批准建立了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标志着高中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正式创立。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三改一补”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针,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发生重大转变。1998年,教育部提出“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教育”,将举办权不断下放,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1998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101所,招生6.28万人,在校生14.86万人,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52%和58%[2]。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通过大力发展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初步构建起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和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始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务院于2002年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于2005年提出要自主发展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确立了分两步走,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的核心体现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五大方面。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清晰明确,实践探索成果令人瞩目,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开发体系,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均占高中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半壁江山,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得以建立并持续发展,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持续增强。二是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和办学格局。三是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持续加强,专业设置更加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11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成立62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连续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2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成1 300个职业教育集团;遴选并建设现代学徒试点单位300余家。按照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更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四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健全职业教育内外部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国家、省市和学校三级质量年度发布机制。教育部推动职业院校建立内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强化职业院校质量主体责任和办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出台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委托第三方机构基于学校数据和省级评估报告进行办学质量评估。三、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到面向市场办学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职业教育不断确立面向社会和面向人人的发展目标,其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办学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一)突破计划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断由高度计划向适应市场化需求转变。办学理念也日益突破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模仿普通教育,忽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局限,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服务受教育者双重发展的规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的确定,职业教育由所谓“关门办学”不断转变为面向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办学。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学校要走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产教结合的路子。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加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必须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至此,职业教育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的方针得以确立。(二)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进入21世纪,2002年至2012年,面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转折与变革,职业教育确立了新的办学思想,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上,确立了四个面向,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国家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与和谐的任务密切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并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使职业教育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更加明确、全面和具体。各级政府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之中。在管理层面,实行了“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采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在教学层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性举措。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机制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日益从最初的办学主体单一、办学形式简单、办学经费来源狭窄、办学管理条块分割,持续向政府主导、行业主办、企业主体、教育主管的多元化管理体制机制转变。(三)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提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3]的要求,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引领到历史新高度。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实现重大转变,既强调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强调面向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能力,全面提升产业人力资源水平和质量。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新内涵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在继续强调“服务”的同时,将“发展”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发展”,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在继续强调“就业”的同时,科学定位了职业教育在“就业”中既要促进解决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还要促进受教育者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两个促进”[4]。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就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形成了职业院校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在坚持依法落实政府财政投入,拓展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同时,加大对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倾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倾斜,对职业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关键领域的倾斜。中职学校免学费、助学金覆盖范围分别超过90%和40%的学生,高职奖学金、助学金覆盖范围分别接近30%和25%以上的学生[5]。职业教育持续落实《职业教育法》,夯实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明确人社部门负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实施与管理的要求。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打破职业教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之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被高度凝练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无论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深化职教改革创新的逻辑主线越发清晰。鼓励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办学、行业办学、个人资本办学、校企政合作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渐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得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切实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实现办学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必须由追求量的发展向质的显著提升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确保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办学思想得以持续落实。四、职业教育从强调规模发展到规模质量并重发展我国在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始终将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与质量发展并重,走出了一条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同步提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奠定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十分薄弱,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并且保持稳定规模成为首要、长期的任务。根据统计数据,197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仅有4 700多所,当年招生数为70.4万人,占高中阶段全部招生总数的6.1%,在校生只有130万人;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发展到1.02万所,招生规模为557.05万人,在校生数达到1 555.2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1.27%[6]。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不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而且成为中国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独特贡献。自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13所职业大学起,到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达到1 418所,当年招生数为368.83万人,在校生达到1 133.7万人,分别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46.6%和40%[4]。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1.17万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共达到928.24万人,在校生数接近2 685.54万。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达到9万多所,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超过1亿人次,有效地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和培训需求[7]。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建成世界上最大体量的职业教育体系,累计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二)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发展更高质量职业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大规模扩张,加快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全面落实和确保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002年到2012年,职业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持续加强德育工作,创新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模式,以示范校和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的基础能力,创造性地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2010年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这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党的十八大之后,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同样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全面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全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时,勉励同学们要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这是对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期许和要求[9]。为此,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当前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培育大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的每道工序,使中国制造不仅物美价廉,而且品质卓越,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当前,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由追求量的发展向质的显著提升转变,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驰而不息的重要发展任务。五、职业教育从单一学历教育到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同时,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一)职业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大力恢复、新建和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持续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我国构建起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学历体系。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全国共有近1.2万所中职学校,1 300多所高职学校,年招生总规模1 000万人,在校生近3 000万人[7],具备了满足广大青年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能力。与此同时,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技术技能人才积累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二)实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并举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党中央、国务院破除职业教育封闭办学的局面,强调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办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职前与职后教育的相结合,职业教育日益成为真正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其服务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的功能更加健全。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拓宽招生范围,持续扩大服务人群,不仅面向适龄学生,还把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均纳入到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扩大招生范围和规模;同时,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障人士以及服刑期满释放人员等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区域覆盖了东中西部、城市农村。21世纪初开始,更是着重强调面向农村、面向西部的招生重点。据统计,全国职业院校广泛开展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的各类培训,每年培训上亿人次。为了确保职业教育的公益普惠得以落实,国家全面推行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学费减免、助学贷款或延期支付学费等制度,不断扩大资助政策覆盖范围和提高资助标准。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同步推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多种需求,支撑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三)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长期以来,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终身学习得到不断强化,打通“立交桥”,突破“断头路”,取消“天花板”始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要求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纵向来说,持续推进两个方面即学历教育的纵向贯通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体系的纵向贯通;从横向来说,持续实现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与鉴定体系的横向融通,以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结合。逐步为受教育者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成长通道;搭建起普教与职教间共联、互通的立交桥;拓宽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参与培训鉴定、持续实现终身学习的成长空间。六、职业教育从缺少专门法律到依法治教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经历较长的发展期,从长期欠缺专门法律到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落实了举办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和依法治教,形成了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一)欠缺专门法律、依靠政策和行政力量推进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全国教育总体发展形势基本相同,走过了一段欠缺专门法律依据,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力量进行调控和管理的发展阶段。自1978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关于全国技工学校综合管理工作由教育部划归国家劳动总局的通知》[(78)教计字096号(78)劳计字005号]起,直到1996年的18年间,中央层面相继印发涉及管理体制、中等教育结构调整、领导班子调整、学校基金、中专校从属关系变革、学校人员编制标准、经费问题、中职校设置办法、农村青年不包分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试办五年高职班等众多涉及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对全国职业教育进行政策调控和行政管理,但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作为依据,规范职业教育管理和办学。在没有专门法律条件下,出台政策成为我国调控和管理职业教育的最主要手段,也成为一段时间内的时代特征。然而,从长远发展来看,重政策轻法律,重管理轻治理,弊大于利,出台专门法律对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是现实所需和时代所趋。(二)职业教育全面实施依法治教1996年5月15日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同年9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法治化轨道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式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现代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确定了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职业教育实施和保障条件,为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法治基础。《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国务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于2004年建立了教育部等六部门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4年)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包括2个目录,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其设置管理办法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其设置管理办法;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和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9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9门中职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70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以及9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其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仪器设备装备规范从无到有,填补了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的空白。全国各地持续加强地方职业教育的立法工作,纷纷出台职业教育方面的地方法规,21个省(区、市)制定了职业教育条例、实施办法,4个省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条例。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引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和标准。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从“参照普通教育做”走向“依据专门制度和标准办”,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完善。七、职业教育从学习借鉴到贡献中国方案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持续缩小中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并输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一)引进世界先进经验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持续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及课程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引进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模块式技能培训(MES),90年代引进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CBE);21世纪初引进澳大利亚TAFE、英国BTEC和德国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等。同时,在较大范围内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如先后进行的1988年东北和华东地区6城市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试点、1991年中加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CCCLP项目)、2002年中澳(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等等。与此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政府间项目,资助设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研究项目,开展职教师资培训,合作开发人才培养培训标准及相关认证体系等等。进入21世纪后,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国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成果丰富的领域。一是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承办世界性职业教育会议,为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比如,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世界职业教育院校联盟会议等;二是积极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共建共享,比如,在贵州定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在广西定期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峰论坛,服务东盟职业教育发展;三是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协同中国企业到国(境)外办学。目前,中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与30多个国家、10余个国际组织建立了比较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在政策对话、人员互访、校际交流、人员培训、技术培训、课程开发、学校建设、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二)积极开展本土化实践在吸收引进职业教育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持续推进和加强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吸收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开发体现国际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由上海市和天津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发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十二五”期间,上海开发了52个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天津完成了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以职业能力标准的国际对接为基础,以国际水平跨国企业人才要求为目标,以体现国际发展趋势的专业课程开发为核心,以教学条件的国际化水平建设为保障,以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为引领。引进借鉴国际职业教育模式,形成卓有成效的本土化成果。在向世界学习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尤为显著。从1983年,教育部与德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以来,中德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涉及到科研、师资培训、院校合作等多个领域。(三)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我国职业教育的对外“走出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以输往亚非国家为主,主要涉及课程、师资培训和留学生培养。1994年9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建立了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举办亚非国家地区间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进入21世纪,在坚持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相继在对外技术援助、招收留学生、境外办学、服务境外企业等方面取得进展,开启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新征程。2001年,我国与埃塞俄比亚政府教育部签署《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协议》,先后派出专家50多人次,对当地职业教育提供长期支持和帮助。2003年,教育部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挂牌成立“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对非洲、西亚、东欧职业教育管理官员、师资、学生等开展培训。2008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与德国经合部启动职教与培训亚洲区域合作平台项目,对泰国、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职教教师进行培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积极地实施“双向互动”的国际化战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新模式。2015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在有色金属行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的函》(教职成厅函[2015]55号),同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依托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作为试点企业,在有色金属行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试点工作,次年10月,确定8所职业学校作为首批试点项目学校,共同开展试点工作。“鲁班工坊”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品牌项目。2016年3月,由天津首创并在海外设立首个“鲁班工坊”正式揭牌,在发展中形成了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院校再到本科院校,从技术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全覆盖的职业教育输出体系。2018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明确提出未来要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10]。到目前为止,天津已经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建立了10余个鲁班工坊,为当地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发展动力。近年来,职业教育在与国际广泛交流的同时,不断向世界发出中国职业教育的声音,中国职业教育正以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跌宕起伏,支撑着国家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积累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应当以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坚实地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新时代、履行新使命、开启新征程。转自:悉尼协议研究院

表演者

高职院校科研协同创新 带领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

近日,“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协同创新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据悉,研讨会由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网”)协办,来自北京市20余所高职院校的校长、科研处长、教务处长的相关人员出席会议,共同探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及科研工作新方向。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贾清水表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应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体系与质量诊断与改进评价体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办学、信息化教学、国际化发展新局面。知网职教事业部总经理匡惠华从科研的三个主体出发,介绍了中国知网面向个人科研创新、群体科研创新及科研管理创新所提供的知识服务。会议期间,与会的20所高职院校就各自在开展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困境与成功经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针对科研工作相关管理机制的完善、教师科研意识及积极性的提升、科研工作质量的保证及评定标准、科研审计工作的风险防化、科研工作的信息化转变、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相互转化等6个方面提出了工作思路与意见建议。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郭贺彬在《协同创新导向的高职教研活动的改革与探索》报告中提出了深入推进科研管理,提升学院科研水平的工作思路。他指出,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由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根本转变。本次研讨会成功的促进了各院校间的沟通与交流,共享科研工作建设成果,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郝孟佳曹雯)

力与美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培育“湖湘工匠”,湖南更添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引发热烈反响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为薇通讯员 曾鹤群“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湖南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湖南人社系统和职业院校、企业中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全面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湖湘工匠”,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注入人才力量。将启动实施湖南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截至去年底,我省技能人才总量达516万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湖南人社系统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唐白玉表示,下一步,湖南人社要主动面向社会和市场,积极打造技工教育特色品牌,突出“产教融合”“职技融入”“普职融通”,培育更多更优的“湖湘工匠”,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让我们对全面启动实施湖南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更添信心。”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国华介绍,为大力培育“湖湘工匠”,我省将启动实施湖南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邵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人社局局长贺祝民表示,邵阳将立足实际,深入探索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新型学徒制培训”,以“以工代训”为工作突破口,坚持“一企一策”,送培训到田间地头、校园工厂。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共有80所招生技工院校,为全省各类企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下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学校、学生乃至社会共赢,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大家思考的重点。衡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何东球表示,学院将把学生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契机和平台。积极探索新型学徒制,明确师徒结对,通过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当前,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急需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比亚迪集团湖南地区总负责人、长沙公司党委书记周晓州说,比亚迪将与学校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共同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实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全方位一体化链接。

职业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 “大有可为,也当大有作为”

条条大道通罗马,职业教育也能实现人生梦想。近年来,我市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重点学校就业率达100%,每年有3万多名毕业生走上经济建设一线,平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多的达到6000多元。目前,全市有高等职业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27所,技工学校7所,在校生13万人。在应用型人才短缺的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春天。产教融合升学、留学、就业,路路畅通读高中、上大学几乎是每个学生的梦想,而在高考这条道路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冲刺成功。“十三五”以来,特别是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以来,职业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春天也悄然到来。“十三五”以来,我市教育以产教融合为动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办学改革,充分调动企业、行业、科研机构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截至目前,全市组建市级职业教育集团9个,建设市级专业指导委员会10个。而各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互派人员,联合开发教材,开展冠名培养、订单式培养,各中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数超过500家。“我们还不断拓宽人才的成长路径,打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和隔离墙,职业教育人才升学、留学、就业条条道路畅通。”我市教育局职成科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我市有5所中职学校与临沂大学建立了“3+4”、“3+2”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机制,五年制高职专业点达到110个。4所中职学校分别与加拿大、韩国、泰国、俄罗斯等国家高等院校联合办学,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可以出国深造。记者从临沂职业学院获悉,山东省普通高校全日制专升本考试成绩公布,该校应届毕业生中158名学生分别被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学院等本科院校录取。“条条大道通罗马,读高职也能实现我们的大学梦想。”该学院学生李晓华(化名)说。近年来,该学院在构建“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多样化成才。自2013年以来,学校实施“五子登科”学历提升计划,每年组建普通专升本辅导班,安排优质师资为学生免费辅导,专升本考试一直保持较高升学率,今年更是再创佳绩。“让人才因我而有用,让企业因我而发展。”该学院相关负责人称,前不久该学院与临沂联合金融谷产业园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正直集团举行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签约仪式,搭建起高水平合作平台。他们努力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双赢”的临沂样板,为加快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日,2020年全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举行,我市多所中职学校与江苏博子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约,进一步拓展合作的空间和内容,在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基地共建、科研联合攻关等多个领域加强深层次合作,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这意味着我市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摸索成长师资、教材、教学,苦练内功据了解,目前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痛点是师资、教材、教学。“十三五”以来,我市教育局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教干教师培训,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联合开展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班,组织校长赴台湾参观交流,达成了培训交流协议,组织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培训以及企业实践活动。为了实施思政课教学“五三四”工程,助力“职教高地建设”攻坚战,临沂市高级财经学校尝试探索改变过去思政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理论阐释与事件感知呼应、课堂教学与网络引导相互支撑的线上线下、互动互促的思政教育机制。“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以小见大,借事说理,让有意义的内容有意思,让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该校一位思政课老师说,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贴实际、入人心,使思政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与吸引力,让思政课在校园红起来、活起来、火起来。该校借助信息化技术,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在思政课老师的课上,每逢讨论,大家争相发表观点,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该校学生李同学说,她们由被动的“听”变为了主动的“讲”,由“学习者”变成了“演绎者”。“‘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令人惊喜!”该校德育教研室主任杨斌说,“翻转课堂”匀出一半学时,由学生在课前学习网络课堂指定内容,思政课堂教学则以学生汇报、讨论、答疑为主。通过自主学习、自由交流,以前上课很少发言的学生,渐渐也能侃侃而谈了。此外,他们还用新媒介和教学育人深度融合创新,走出校园研修实践。我市教育局职成科相关负责人称,“做强做活专业建设,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奖补优势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市教育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开展市级重点、品牌特色专业评选工作,确定市级重点专业50个、市级品牌特色专业44个。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个,省级品牌建设专业10个。据了解,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列入教育部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县区公办职业中专全部纳入了省规范化中职学校建设项目,其中7个县区新建了高标准校区,4个县区改扩建原校舍。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示范性中职项目学校9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14所。技能大赛展示、培养、促进,精进完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而技能大赛就成为学生展示技艺、技术的平台。“十三五”以来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秉承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硬”的发展理念,近两年,在基础能力硬件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把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内涵软件建设上来。近年来,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1届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能大赛辐射和带动作用成效明显。来自临沂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16级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四班的李龙,2018年7月参加“临沂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三等奖,紧接着,参加“2018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栋梁杯”电气装置技术应用赛项获得二等奖,次年6月参加“2019年淮海经济区技工院校技能邀请赛”获得了二等奖。2019年11月,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选拔赛电气装置项目中,李龙获得了一等奖。经历了近4年的学习与沉淀,如今他已成为佼佼者,深受学校和老师的器重,并获得留校工作的名额。中考落榜并未让他放弃追求梦想的希望,在职业学校,他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在全省创新实施了师生同赛、推测与抽测并行、邀请外地裁判等做法,保证了大赛的公正、公平和公益性。”我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技能大赛从2016年实现国赛金牌零的突破以来,成绩连年跨越,2019年获得国赛3金3银5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位居全省前列。除了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我市众多职业学校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职教活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在“临沂市商业学校职业教育活动周进社区”活动现场,记者发现,烹饪专业的冷雕刀工、学前教育专业的精美剪纸、财经专业的点钞术、数控专业的数控车,项项技艺严谨流畅、炉火纯青。未来,我市职业教育将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坚持开放共享,合力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临报融媒记者 庞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