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中国职业发展教育现状与细分领域研究报告呼拉圈

2019中国职业发展教育现状与细分领域研究报告

摘要: 2018年,中国技能劳动者约1.7亿人,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0.5亿人,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发展学历职业教育成解决矛盾关键。在非学历教育市场中,2018年总计投融资事件105起,同比增长91.0%,项目以早期为主。在其细分领域内,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2018年,IT应用类市场规模最大,达256.7亿元,远多于财经类培训和语言类培训。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要大规模扩招100.0万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8年,中国技能劳动者约1.7亿人,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0.5亿人。利好政策、“蓝领”供需矛盾突出,推动学历职业教育发展。而在非学历职业教育中,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达1103.0亿元,预计将会持续保持增长。到2021年,将增长至1919.0亿元。2018年,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投融资事件共71起,其中IT类和金融财会类占比最多,均占比15.5%。2019年上半年,新东方在线与中国东方教育在港交所上市。在超千亿投融资市场中,各职业教育开始崛起,如成人教育、企业培训、考研等。核心观点以下为报告节选部分职业教育具有学历类型和非学历类型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可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非学历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考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培训。2018中职学校规模减少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0万所,比上年减少331所;招生559.4万人,比上年下降约4.0%;在校生1551.8万人,比上年下降2.6%。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为41.4%。2019高职院校将扩招100万人2015至2017年,中国职业高中毕业生人数逐年下降,影响了高职院校生源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出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9年高职院校要大规模扩招100.0万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8民办高职升本数量升至19所,公办为02018年,民办高职专升本数量为19所,而公办高职专升本数为0。2020年以前,骨干高职院校不升格为本科以及设置本科申请不再受制于办学体制,公办高职院校升本途径可能受到阻碍;而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却没有相应的限制,反而不受办学体制的制约,该政策的实施成为了民办高职升本数量猛增的因素。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新迈尔:引产入校,以产促教2019非学历职业教育行业竞争格局公考培训:中公教育2018中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达1103.0亿元职业技能教育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与认证的活动。2018年,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达1103.0亿元,预计将会持续保持增长。IT类:达内教育多种职业技能教育:中国东方教育2019国家愈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技术蓝领”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目前,中国高技术人才存在结构问题突出、人才断档等现象。2018年,中国技能劳动者约1.7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0.5亿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而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达到2:1以上,供需矛盾突出。2019在线职业教育服务模式按服务模式维度切分,中国的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可划分为B2C、B2B2C和MOOC三种细分市场。其中,官方平台大多采用B2C模式进行在线职业教育,如传智播客、新东方在线等;而B2B2C是指机构或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为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MOOC是指教育机构通过第三方平台为个人提供服务。超亿元融资成为职业教育行业常态2018职业教育投融资以早期项目为主导2018年,非学历职业培训市场总计投融资事件105起,同比增长91.0%。而在其投融资轮次情况中,早期项目仍为主导,天使轮到A轮的投融资事件较多,共69起,占比65.7%。其中天使轮事件最多,为34起。2018德国正规职业教育新生达72.3万人2018年,德国正规职业教育达新生72.3万人,比上年多1.0万人,增加1.4%;普通高中教育新生48.4万,比上年增加1.6万(增加3.4%);过渡性体系新学习者约27.0万(其中36.3%为女性),比上年度减少1.31万(减少4.6%)。学历教育未来发展趋向高职将面临生源短缺情况虽然2018年高职专升本受限,但是并没有限制民办高职专升本的机会,本科院校数量依然会逐渐增加,普通本科录取率可能继续保持上升态势。但随着本科录取率的不断升高,高职或许会面临生源短缺的情况。中职教育积极性或受影响本省的中职的生源不能流动,只能服务于当地的高职教育。如果要通过和普通高中学生竞争普通高考的形式才能跨省进入大学,可能会影响中职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升学机制,会导致职高报考生源素质差,不利于中职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技工教育学校发展更符合未来趋向2018年,乌鲁木齐高级工人人才缺口7.7万人、技师及高级技师人才目标缺口2.8万人,云南省高级工缺口达26.6万人,中级工缺口达48.6万人,分别占到了需求总数的44.2%和48.0%。中国大力鼓励打通中职、专科、应用技术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的培养机制,湖南省甚至可以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在中职教育受到资格清查和政府管控、职业高中数量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中职教育可能更看好技工(技师)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技术变革动向创造真实性学习机会、教育技术和不断变化的教师角色、转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可能会成为职业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应用可应对的挑战。地区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职业院校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信息化正助力职业教育理念的分享与更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过去“工学结合”理念的渗透和“校企合作”经验的积累推动了部分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及信息化的行业中,产教融合较为普遍,如电子与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智能制造等领域。区域经济与职业院校的发展相互支撑。随着“欧洲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发展将更为迅速,以应对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部分数据及图片内容节选自《艾媒报告 |2019中国职业发展教育现状与细分领域研究报告》,查看报告完整内容可戳底部“了解更多”)

检察长

什么职业好就业?行业调查报告:技工排第一

第二季度的就业市场如何?哪些行业人才受市场欢迎?7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炉。《报告》显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月招聘需求人数环比上升。其中,娱乐/体育/休闲行业招聘需求上升幅度大,技工更好就业。娱乐/体育/休闲行业招聘需求环比增加117.82%根据报告,总体来看,本季度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景气极化程度与上季度基本持平,但行业间景气指数变化存在差异。2020年二季度,中介服务行业升至榜首,就业形势最好,娱乐/体育/休闲、教育/培训/院校、保险、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就业景气也仍相对较好。环比来看,中介服务、娱乐/体育/休闲、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互联网/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和酒店/餐饮等行业招聘需求人数增幅相对较大,且大于求职申请人数的增幅,CIER指数环比回升。特别是娱乐/体育/休闲行业,受直播/主播等线上活动带动,本季度招聘需求人数环比增加117.82%,远大于求职申请人数增幅,CIER指数上升明显。而教育/培训/院校、保险和外包服务等行业招聘需求人数或减少或增幅相对较小,CIER指数环比下降。技术工人好就业根据报告,2020年二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较高的职业仍为技工/操作工、影视/媒体/出版/印刷、销售业务、烹饪/料理/食品研发和教育/培训等。环比来看,多数就业形势较好的职业,受招聘需求人数增幅大于求职申请人数的影响,CIER指数上升。特别是技工/操作工、影视/媒体/出版/印刷、社区/居民/家政服务和保健/美容/美发/健身等职业,招聘需求人数增幅在50%以上,影视/媒体/出版/印刷职业更是高达102.58%。烹饪/料理/食品研发和教育/培训职业的招聘需求人数增幅小于求职申请人数,CIER指数环比则下降。同比来看,多数职业的招聘需求人数或减少,或增幅小于求职申请人数,造成CIER指数同比下降;影视/媒体/出版/印刷职业中视频主播等岗位需求增长迅猛,该职业招聘需求人数同比增加204.53%,CIER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70。各类企业的招聘需求人数均上涨环比来看,本季度各类性质企业的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均上涨。其中,民营和股份制企业招聘需求人数增幅相对较大,且大于求职申请人数增幅,CIER指数环比上升;上市公司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增幅相近,CIER指数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国企、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招聘需求人数增幅相对较小,且小于求职申请人数增幅,CIER指数环比下降。同比来看,民营企业招聘需求人数增加7.70%,但增幅小于求职申请人数,CIER指数同比下降;股份制企业、国企和上市公司企业的招聘需求人数在减少,求职申请人数则增加,CIER指数同比也下降;合资和外商独资聘需求人数降幅相对较大,分别减少44.23%和35.91%;CIER指数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据介绍,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CIER指数以1为分水岭,指数大于1时,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多于市场劳动力供给,就业市场竞争趋于缓和,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高,就业信心较高。指数越大则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越高。当CIER指数小于1时,说明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低,就业信心偏低。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春林 通讯员 李哲皓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吴一钒

不形之形

腾讯发布《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

鲸媒体讯(文/路畅)3月13日,腾讯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2336亿元人民币,近三年规模翻了一倍。其中,在线职业教育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制造业人才缺口巨大,明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可达750万随着中国人口红利优势的淡化,人才缺口逐渐显现,尤其是应用型与创研型人才格外缺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边是就业人群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就业竞争场面热闹;而另一边,则是企业遭遇招人难、用工荒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大国,如果以制造业为例,对标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到2020年和2025年,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新材料、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的人才缺口巨大。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每一个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增长的步速均跟不上人才缺口的增速。这意味着人才紧缺的现实将越来越严峻。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从整体上看,中国在线教育市场一直保持着双位数的快速增长。在2015年,市场总规模仅为1125亿元人民币。到了2018年底,市场规模达到2336亿元人民币,交出了三年翻一倍的成绩单。预计到2020年,市场仍将保持增长的态势,总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在线职业教育是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中国在线职业教育的市场规模在2015年,仅为368亿元人民币。到了2018年底,其市场规模达到768亿元人民币,实现了32%的年复合增长率,比整体市场增长快了近8个百分点。未来,在政策利好、需求稳定、形式创新等因素的拉动下,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到2020年,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可以说,在线职业教育这一产业既诞生于互联网的浪潮涌动之中,并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反作用于互联网,成为推动互联网整体行业的进步的重要引擎之一。成人职业培训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增长动力多样中国职业培训市场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预测到2020年,成人职业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6534亿元。中国经济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稳健有序的增长,而经济增长的内涵远远超越数字本身,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综合变迁。职业已不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要求劳动者不断地对知识结构与技能进行重建、升级、和延展以应对工作世界的变化;让劳动者在职业变化为常态的时代中,职业生涯更加长久。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兴起的原动力,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职场转换、职场回归、与斜杠人生。职场转换:在快节奏的宏观大环境下,很少有企业有、或者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建立起行之有效地内部人才培养体系;从个体劳动者的角度看,工作的选择,包括企业转换、与行业切换,是综合考虑个人兴趣、工作强度、长期发展机会等多元化因素的结果。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就业不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14-2018年,中国职场人的平均在职时间已经从34个月下降到22个月。在线职业教育平台的兴起为这些职业转换者,特别是处于上升期的年轻人,提供了有力支撑。职场回归:近年来,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80后、90后逐渐成为职场的主力军,他们同时肩负着工作与家庭的责任。当面临人生重要选择节点的时候(例如,生育、疾病等等),两者往往难以兼顾。因此,职场中断的现象日趋普遍,对女性劳动者的冲击尤为明显。这些“职场中断者”往往期待在暂别职场以后,重新整装出发。而在线职业教育可以以低成本让整个学习的过程充分泛在化。劳动者可以在交通工具上、茶余饭后的间歇中等不同的场景下学习。斜杠人生:“斜杠青年”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英文单词“Slash”,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开始追求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化生活。在他们的名片或简历上关于职业的信息总是会使用到斜杠分隔开来,因此得名。例如:万科的董事长王石,掌管着房地产帝国的同时;还成为中国第一个完成”72”的探险家(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还担当着商界网红,在微博上拥有超过2300万的粉丝,他自己也保持着每天1.5张照片的曝光率……地产公司董事/探险家/微博大V,可以说是对斜杠人生的完美诠释。在线职业教育个体用户的画像在线职业教育的用户以城镇居民为主。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人,互联网整体普及率为57.7%。其中,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2.7%,而农村地区仅为36.5%。职场小白与学生一族是占比最高的用户在线职业教育的用户根据年龄段进行细分,其中,23-29岁之间的用户占比最大,达36%;其次为年龄段在18-22岁之间的学生一族,占比为29%。这两部分用户的显著特征为学生、或尚未脱离学生属性,需要借助在线职业教育,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化,提升自身的职场适应力与胜任力。接下来分别为年龄段在30-39岁之间的职场骨干与年龄段在40岁及以上的职场人士,其占比分别为24%与11%。随着劳动者职业发展阶段的变迁,他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也相对地”由刚转柔”。在线职业教育用户的个人状态与课程需求直接相关。“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属性在在线职业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个人用户所处的工作生活状态与他们选择的在线职业教育课程密切相关。低成本的在线职业教育让花费不再是用户学习的壁垒相较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在线职业教育课程的性价比高,花费不再是阻碍劳动者持续学习的壁垒。在本次研究中,税后年收入为10万元以下的工薪阶层用户比例最高,占总体的60%;然后,依次为税后年收入在10万-30万的使用者,占25%;中产阶级及以上,税后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使用者占15%。用户参与在线职业教育的原因平台使用者选择在线职业教育的原因可谓是多种多样,有的青睐于可以随时随地满足知识获取的愿望、有的依靠线上资源的帮扶提高职场竞争力、有的通过提升能力而获得社会认可……这一现象侧面说明了在线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形式的灵活性。于此同时,在线职业教育强大的实用性也获得了广大使用者的认可,使用者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在线职业教育的价值。互联网学习的便捷性以及职业技能的提升是选择在线职业教育的最主要驱动力。对于成人在线职业教育平台,使用者均为具有自主选择权利和能力的成人用户,因此,可以从他们选择行为中寻找一些行业发展的“蛛丝马迹”。根据益普索商务咨询随机网络调查显示,在线职业教育市场中,非官方平台具有更强的流量优势,尤其是B2B2C平台表现最为抢眼。用户对在线职业教育未来的预期师生互动有待加强: 30%的使用者认为,线上平台大部分是录播课程,缺少师生互动,课程制定标准有待统一: 20%的使用者认为,目前在线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通用认证、社会认可度较低:15%的使用者认为,目前通过在线职业教育获得的资质证书大部分缺少含金量。在线职业教育为企业带来的价值由于在线职业教育的成本、使用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有限的成本投入下,员工可以通过在线职业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广泛获取各渠道资源进行技能提升从而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线职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用户以IT和贸易行业为主,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是未来企业员工模式的发展方向,企业对线上培训的粘性较高、有较为规整的培训体系。在线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障碍尽管在线职业教育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目前仍然只是步入初期萌芽阶段,距离使用者、企业、社会等多方面想要达到真正实现“就业教育”等价值和效果的目标而言,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有:(一)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对优质资源的保护体系。(二)缺少对政府鼓励企业采购职业培训课程的有效落地机制。(三)在线职业教育课程社会公信力不足。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生态环境。因此,助力中国在线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推动、龙头企业、上下游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继续加强的主要有:(一)加强线上优质知识共享与版权保护,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二).构建政府、企业和平台的生态系统 。(三)提升在线职业教育的公信力。

百日红

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分析报告

文章对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加深你对在线职业教育的认识。一、文档目的分析在线职业教育相关市场环境和市场机会,收集、分析和定义目标用户及其特征,了解目前行业现状,摸清用户痛点。二、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及行业分析2.1 背景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多管齐下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策略,可见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以往,受客观条件限制,实体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瓶颈。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线职业教育激发了职业教育新的生命力。在线教育分为职业教育、K12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语言学习、素质教育,而在线职业教育又可分为学历类和非学历类。本报告主要分析非学历类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在经济“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与技能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劳动者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主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对企业而言,经济的发展对于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大,而职业教育是以技能训练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用户也意识到在线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便利性、与实用性。这也增加了对在线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2.2 宏观分析2.2.1 政策2018年2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发展“互联网+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2018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发布,明确到2020年底努力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加大投入、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劳动者踊跃参加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格局,加强基于互联网+体系的职业培训建设与应用。2019年1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开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明确于2019年起启动1+X证书制度等试点工作,到2022年实现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大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虽然在线教育是“互联网+” 和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受到政策鼓励,但这不意味可以肆意发展。2018年11月《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 提出要“按照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 同步规范线上教育培训机构” 。在线教育行业野蛮生长、无人管理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会有更多细致和深入的法律法规、 国家政策、行政命令出台, 在线教育公司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主营业务是否存在合规风险, 避免悲剧的上演。2.2.2 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不断提高,教育消费占比不断提升。同时,国内线下教育市场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成本高昂等问题,线上教育的发展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普及。2.2.3 社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教育的投入不遗余力,个人竞争力的提升意识深入人心,知识付费的意识接受度提高。诸多因素使用户对在线职业教育的需求变得强烈。2.2.4 技术智能设备的普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直播的兴起,以及运营商网络服务的提升,丰富了在线学习的场景和方式。使得这些技术能够成功嫁接入教育领域。2.3 市场规模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2517.6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16-24%之间,增速持续降低但增长势头保持稳健。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4 市场特征2.4.1 成人市场占主体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高等学历教育及职业培训一直是中国在线教育的市场主体,占整个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的80%左右。由于成人自控力强、学习目标明确、空闲时间有限、视力已成型,因此成人是在线教育的主要用户群体,尤其在提升学历、求职、考证等场景中,教育培训需求更强烈。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4.2 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在线教育不再强调对传统线下教育的“颠覆” ,而是强调线上线下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无论是在教学模式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上,线上线下教育既在趋同,也在走向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下, 各类新兴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教育+新兴技术将带来无限可能。2.4.3 不同背景的参与者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激烈新东方、好未来、精锐教育等线下教育机构为布局产品矩阵、投入互联网浪潮,通过投资、自研等方式打通产业链条;纯在线教育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在各个细分领域全面开花;腾讯、阿里、百度、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公司为覆盖全用户场景,利用流量优势进入市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通信公司为拓展业务线而进入巨大的教育信息化市场。2.5 发展趋势师资和教学质量是用户最关心的因素,培训机构的竞争者数量增加,因此行业已经从销量为导向,转为追求内容和服务高质量。利用人工智能,对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重视课后的社交服务,为用户提供交流的平台,形成优质内容的沉淀。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弥补各自短板。提供考试通过后的其他服务,扩大业务范围。2.6 市场存在的问题社会氛围仍然追求学历教育,对包括在线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认知认可度普遍不足;在线职业教育仍然属于教育的范畴,目前的商业模式相对固化,导致其社会价值不能充分被释放;行业所处的生态圈没有被充分激活, 在创新与应用等核心领域的发展不能与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步;对高质量内容及原创平台的保护不足。机构众多,用户难以辨别优劣,学员对售后服务不满意;获客成本逐渐走高,获客方式单一,学习方依靠自主,与老师交流沟通少。2.7 结论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增长的潜力巨大,高校毕业生的持续输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用户基础,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空间为这个行业提供了宽广的成长空间;互联网在线职业教育被政策支持,即使国家对资格认证的政策会有调整,但大方向不会变,行业依然存在,只是企业要做好拥抱变化的准备;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在线教育的普及,选择在线学习的方式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市场分散不集中,用户难以分辨好坏,因此主动口碑传播效果更佳,品牌影响力较为重要;众多机构有涉足招聘就业相关业务的想法;用户在学习后的反馈问题依然存在,拥有线下渠道的机构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纯线上的机构只能在产品设计、业务模式上尽可能的增加学员与老师的沟通通道。三、用户分析3.1 年龄数据来源: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综上数据显示在线职业教育的用户根据年龄段进行细分,其中,23-29岁之间的用户占比最大,达36%;其次为年龄段在18-22岁之间的学生一族, 占比为29%。这两部分用户的显著特征为学生、或尚未脱离学生属性, 需要借助在线职业教育, 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化,提升自身的职场适应力与胜任力。接下来分别为年龄段在30-39岁之间的职场骨干与年龄段在40岁及以上的职场人士,其占比分别为24%与11%。随着劳动者职业发展阶段的变迁,他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也相对”由刚转柔”。3.2 职业IT互联网从业者,产品、程序员、设计等;建筑工程师;医药行业从业者;金融从业者、企业财务人员,法务、律师、公检法系统公务员。数据来源:艾瑞咨询3.3 共同主要特征对事业有抱负,想通过专业职业教育来提高收入和获取心仪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学历及工作经验,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较强;面对繁杂的知识点,不知道如何系统的复习;有碎片化的时间,需要便捷的学习方式;愿意通过花钱购买服务提升学习效率。数据来源:艾瑞咨询3.4 心理预期数据来源: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用户对在线职业教育的预期集中在课程多元、体验提升、互动性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等领域, 需求比较均衡。在线教育提供的服务是虚拟服务,无法像线下那样有真实的触碰体验,用户对于此类产品的信任度并不高,为了建立安全感,用户会关注品牌、口碑较好的机构。此外,试听课的质量高低、和师资力量的强弱也会决定用户是否愿意选择的因素之一,因为这一部分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数据来源: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市场发展报告整体上看,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互动;缺乏完善的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以帮助用户更好的选择课程;及在线职业学习的成果缺乏足够的认知认可度,是个人用户眼中,在线职业教育的三大主要短板,亟待改善。3.5 总结以结果为导向,目标明确,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较强,同时用户最关心的是学习效果,那么品牌大小、师资强弱、服务口碑的好坏会成为用户是否选择培训机构的前提条件。此外,多年实体课堂养成的学习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培训机构提供的产品功能也应该尽可能满足用户的这种习惯,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务管理等方面入手,为用户营造他们习惯的场景。结论:影响用户使用的因素:培训机构品牌知名度;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有无知名老师、学者、资深的行业领袖;品牌口碑好坏;教学内容是否优质,视频课内容充实易懂,题库的全面与否;课程的价格;web端和移动端的产品体验好不好,使用起来方便与否;售后服务是否完善,存不存在购买后无人管的情况。四、文档总结4.1 市场潜力巨大,在线教育市场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国家政策扶持,市场需求为刚性需求,资本对此行业关注度较高。行业分散且不存在垄断性巨头,但竞争激烈,用户对企业品牌较为敏感。4.3 用户需求偏向高质量的课程内容,知识点覆盖全面, 师讲课内容深入浅出,易懂、教辅教材内容优质,;录播课,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做题与做题记录、课后反馈和用户相互沟通;线上答疑,重点解析,考前考点强调,直播课,一对一、一对多答疑;用户相互交流,教务管理服务,良好的售后服务。4.3 用户特征主动且目标明确、有抱负理想、付费意识和能力较强、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4.4 方向与价值走线上线下的结合道路,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同时能够满足学员的社交与情感需求,给学员一种完整、充实的教育生活。售卖课程,带来经济价值;可以获取用户的学习数据。4.4 机遇与挑战前期技术、教研投入大,并且营销成本高等,让在线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盈利。但数据显示,在线教育行业亏损趋势开始,并且是一个普遍的趋势,并且在线教育用户占网民的比重(在线教育使用率)也不断提升。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同比增长25.7%, 预计未来3-5年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16-24%之间,增长势头保持稳健。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以及线上学习体验和效果的提升是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2017年在线教育行业并购与高额融资频发,此外,A股教育公司IPO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教育企业宣布独立IPO。无论是投资并购的越发成熟,还是越来越多地出现C、D轮次的融资,都在表明在线教育行业整体的产业化能力逐步增强,在细分领域朝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迈进,避开头部市场依旧大有可为。本文由@believ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奚益

2017年中国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观点1. 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同时与在线教育和国家政策挂钩,总量市场较为分散,拥有众多细分考试领域,市场规模虽受政策变动有一定影响,但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2017年底将达到103亿元。2. 建设工程类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集中度偏低,头部企业占市场20%-30%。3. 金融财会类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主要分为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和水平资格认证考试,其中,水平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低、考试内容难度更大、考试费用及时间成本高,因此培训需求更为旺盛,市场规模达到了24.8亿元左右。4. 司法类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2016报考人数为60万人,市场规模达到2.3亿元,2016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对市场有利有弊,预计近几年,政策方面对司考总体人口基数受到的影响将较小。5. 未来整体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将呈现年轻化、智能化、实践化趋势。一、中国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行业发展环境本报告仅针对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细分领域进行研究职业教育分为学历和非学历类,学历职业教育即初、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非学历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考试、职业技能和企业管理培训,其中职业考试又包含人才招录考试,例如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等,资格认证考试(财会、建工、医药、司法)和驾照执照考试,此报告仅针对在线资格认证考试培训领域进行分析。资格考试培训:国家对部分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以及消费者利益的工种制定严格准入规则,需通过培训、学习、考试、鉴定等环节,获得目标工种就业资格证书,资格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级别。发展阶段:市场与在线教育和国家政策挂钩,目前正向成熟期迈进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发展可以分两个方向来看,一是跟着在线教育方向走,从1999年开始,中国在线职业教育开始起步,市场认可度较低,公司还未具规模,2003-2006年之间互联网+教育充分磨合,从2007年开始,在线职业教育逐步被市场认可,进入成长期,伴随着资本层面的助力,在线职业教育逐渐拥有清晰的商业模式,用户规模高速增长;二是跟着国家政策走,2014与2015年对于资格考试的两次取消使得市场受到一些冲击,大部分资格考试在2016年前完成,当前已相对稳定,逐渐恢复,走入高速发展阶段,稳步向成熟期过渡。市场特点:市场与经济周期关联性小,发展前景利好中国的教育公平化被提及很久,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在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中,互联网作为扁平化的工具,解决了受众人群无法定时定点参加资格考试培训的问题,提升了参培率,某种程度上熨平了传统线下机构的沟壑。另外,虽然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政策挂钩,但艾瑞分析认为,未来相关政策虽有增有减,但波动不会太大,并且,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经济周期关联性小,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参加培训的人数反而会增加,因此,市场发展前景比较被看好。外部驱动力:政策扶持持续加码,深入贯彻“放管结合”的简政要领在线职业资格考试政策环境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鼓励促进、放管结合。从1995年的《劳动法》和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开始,国家确定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依据,随后,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政府机构又陆续颁布多项相关政策,加大对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鼓励与促进力度。自2013年提出“简政放权”的概念后,国家调整整体政策战略为“放管结合”,在提出“双证书”制度的同时,取消了一批职业资格认可和认定事项,达到保证人才质量、深化人才发展、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的目的。未来相关领域的就业人群将呈现高端化趋势。外部驱动力:教育支出逐年增加,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上升,从不足万元到接近2万人民币,增长达到三倍左右,其中,教育类居民消费虽逐年波动不大,但总体来说呈正斜率趋势,从2013年开始,教育类消费价格指数均保持在102以上,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度显而易见,未来教育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外部驱动力: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进一步催生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2015年中国高等学校(包括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以及硕士博士毕业生)毕业生人数从971.7万人增长至1152.3万人,增长人数约180万人;另外,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报告,2011-2016年留学回国工作人数也快速增长,从 2011 年 18.6 万人增长至 2016 年 43.3 万人,加剧了就业竞争的局面。在准就业群体增长的情况下,增强自身职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而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习者提升自身竞争力,因此,艾瑞分析认为,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并会进一步催生职业教育需求。外部驱动力:直播教育进一步落地,技术发展与用户习惯逐渐成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像素的提升、以及云直播和端到端视频处理技术的逐步完善,直播教育的基石已相对稳固;另外,近年来,移动网民数量稳步上升,用户移动端使用习惯已建立,并且,用户时间趋于碎片化,对于这种能够节省时间成本的模式青睐有加。可以说,直播的发展为传统教育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将教育更加场景化,个性化,低成本化。市场驱动力:刚性需求驱动市场,复合型人才受到追捧从用户角度来说,用户学习目的性强,核心诉求即提高求职竞争力,由于多数受众是就业人群,定时培训难度高,因此,用户对线上培训依赖度较高;职业资格考试涵盖的内容与体制内教育内容有较大差距,且专业性强,自主学习难度大;另外,除知识学习和应试技能外,培训机构还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对接服务,属于目标人群刚性需求。从企业角度来说, 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脱节导致大部分毕业生能力跟不上企业技能所需,企业也越来越注重用人成本,从看重“学历”到看重“学力”;互联网+时代下,单一传统技能已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复合属性愈发强调。二、中国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行业发展现状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产业链总量市场较为分散,拥有众多细分考试领域如产业链所示,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市场包含技术提供商、政府相关部门、在线培训平台、内容提供商以及网络运营商等第三方机构,其中,此篇报告主要研究对象--在线培训平台--所涉领域主要为金融财会、建设工程、医药卫生以及司法。总量市场较为分散,集中度偏低。市场虽受政策变动有一定影响,但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由于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与国家政策关联性紧密,2015和2016年,国家政策的变动对市场带来了一定冲击,使得增长率有所下降,整体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空间约86.7亿元。但是,随着政策的逐步稳定,预计未来市场将缓慢回温,同时,国家对多项考试的制度加严也会为培训市场带来很大机会,预计未来报名人数和客单价将会日渐上升,到2017年底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103亿元。建工:建工领域市场集中度低,头部企业占市场20%-30%建工领域在线资格考试培训市场集中度较低,头部企业占到整体市场20%-30%左右,中部和尾部企业较多;嗨学网、环球网校以及学尔森教育依托其营收规模、注册用户数量等优势成为建工领域头部企业,2016年嗨学网、环球网校和学尔森在建工领域的业务营收均在1亿人民币以上。建工:建工领域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考试通过率较低建工领域需要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进入建筑行业,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难以满足建筑类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少岗位需要具备相关执业资格才能上岗,其中需求较大的有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该类人员在满足报考条件时,往往具有四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丰富的同时,可能会由于工作或家庭的影响,备考时间不够充足完整;另外,建工领域报考人数和房地产市场有一定关系,房地产市场现状和前景良好会促进就业人员报考积极性。财会:高端从业人员市场培训需求扩大金融财会类在线职业资格考试主要可以分为从业资格认证及水平资格认证(高级技术认证)两类,从业资格考试包括银行从业考试、证券从业考试、期货从业考试等,市场规模约2.0亿元;水平资格考试包括注册会计师考试(CPA)、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特许公认会计师考试(ACCA)以及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CFA)等,相比从业资格考试,水平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低、考试内容难度更大、考试费用及时间成本高,因此培训需求更为旺盛,市场规模达到了24.8亿元左右;另外,整体财会培训市场集中度处于中等水平,市场前五家占整体市场份额不超过40%。医卫:未来需求量保持稳定,整体发展呈平稳上升态势医卫职业资格考试分为医疗单位招录考试、医师执业考试、药师执业考试以及护士执业考试,其中,医护人员招录考试由各医院执行,被留用人群将参加国家统一的医师/药师/护士执业考试,进入考试培训集中阶段;几项考试中,药师难度系数最高,对报考人员条件在学历、专业和工作年限方面均作出了要求,平均考试通过率仅达到10%左右;从供给端来看,目前市场主要分为综合型机构和垂直型机构,综合型培训机构除医卫领域的培训外,也囊括其他细分领域的培训,医卫领域在线资格考试培训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未来需求量稳定,整体市场也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司法:从春秋到战国,从四足鼎立到巨头并进从市场规模来看,2016年司法考试报考人数为60万人,市场规模达到2.3亿元。从整体竞争环境来看,司考领域过去有多家培训机构,经过竞争和洗牌后,形成四足鼎立的局面,核心玩家包括厚大司考、万国教育、瑞达法考以及众合教育,随着正保、嗨学网等综合型头部企业业务领域的扩充,未来整体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集中度将逐步加强;此外,由于市场与国家政策挂钩的属性,2016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改革也将影响整个市场规模,一方面,制度要求有行政执法权的岗位均需要通过考试,这一方面成为司考市场规模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政策指出非法学生没有考试资格,此要求将导致考生数量减少一半左右。不过,为将市场将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预计该制度会在经过一段过渡期后全面实施,因此,近几年来看,司考总体人口基数受到的影响将较小。三、中国在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行业发展趋势受众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多重身份需求旺盛教育资源原本是最不平等的,充斥着垄断。过去乃至现在,很多机构依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从本质上来说,这类型的多媒体教学只是让学生对着连接了局域网的电脑看老师翻课件。然而,因为学生本就在这个机构上课,所以仅仅是看着老师换个形式来讲授同样的内容的话,并不能发挥教育本身的意义,而在线教育让教育财富开放,通过互联网分享给任何人,在最短时间且最小成本下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未来在线趋势将发展更为迅速,部分线下机构也会向线上转型。接受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人群会逐渐年轻化,由于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上升,接受职业资格考试的人群将由过去的仅仅为了拿证而考试,逐渐转变为为了提升现有职业水平,或为了给自己的生活更多可能性,避免单一职业带来的精神不满足感。直播+录播+人工智能相辅相成,智能化职业教育趋势明显未来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领域将逐渐走向智能化趋势,直播、录播、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将带来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技术的进步和用户习惯的成熟为直播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用户和企业的认可与追崇,未来直播虽会成为主流模式,但实际上,录播模式仍无法被彻底替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录播和直播拥有互补属性,录播可以被看成词典,内容的精度和深度是对直播的一种互补,而直播的互动氛围、学生和老师双方的积极性是录播较难实现的。另外,人工智能逐渐成为真命题,通过知识图谱、决策树等相关技术,企业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拆解与重组,基于个体的学习数据为每个学生带来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体系,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逐步落地,三种模式的相辅相成将提升用户学习体验,保证学习效果与质量。未来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将更实践化,市场规则将逐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要求决定了中美职业教育教师来源的差异,中国强调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美国强调职业教育教师的实际经验。中国的资格考试培训教师绝大部分是来自于高等院校讲师,然而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行业的目标人群的核心诉求在于用小的时间成本,最大化考试通过率,在这种需求下,高校优质的师资应更多的开展带有实际操作场景的培训,加速学生理解,另外,还应有懂得应试技巧、出题套路的“考霸”教学,最大程度提高学生通过率。

巨蛛怪

如何写好一个行业报告?

答|百度派用户可以按照以下提纲进行撰写:1. 行业背景分析a) 行业发展简史b) 行业产业链研究情况c) 行业发展影响因素d) 子行业划分情况e) 其他相关行业情况2. 行业现状分析a) 行业大环境分析b) 行业结构梳理及竞争分析c) 市场供需变化d) 市场规模及销售模式e) 行业地域及时间特点f) 市场容量变化3. 行业趋势分析a) 行业市场份额趋势分析及预测b) 子行业市场份额变化及分析c) 相关行业变化分析及研究d) 环境政策影响研究e) 新形态研究及原因分析f) 投融资报告及趋势研究g) 品牌情况分析h) 行业市场发展预测4. 投放分析(百度数据及iAdtrack等)a) 历年行业投放趋势(艾瑞等)b) 行业全媒体投放规模趋势及分析(对比传统及网络投放份额)c) 行业互联网投放规模趋势及分析(艾瑞,DCCI等)d) 互联网媒体投放分类及占比分析e) 移动端投放情况分析f) 百度投放情况、趋势及市场占比g) 重点客户投放情况分析5. 消费者洞察(百度大数据解读)a) 消费者消费过程研究(消费意识、消费模式、消费能力、消费过程、消费时间)b) 消费者基本信息人群画像(性别、年龄、地域、收入、学历、职业、)c) 消费者触媒习惯研究(媒体选择、使用习惯、触媒时间)d) 消费者行为偏好研究(内容偏好、职业偏好、理念偏好)e) 消费者行业消费行为预测6. 百度策略a) 消费者行为剖析b) 行业面临问题、机会及突破点c) 百度行业传播解决策略i. 品牌营销方案(品牌投放建议及品效结合建议)ii. 效果营销方案(投放建议、优化方案等)iii. 创新营销(如:O2O、AR等)iv. 事件营销(如:节日营销等)v. 异业联合营销(根据行业特性)7. 行业成功案例分享以上内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孤独者

新职业“吸睛”又“吸金” 年轻人正积极拓宽“就业版图”

中新网北京1月16日电 题:新职业“吸睛”又“吸金” 年轻人正积极拓宽“就业版图” 作者 郭超凯 戴口罩、着白色手套,迅速将衣服根据类型、颜色进行分门别类,动作专业、手法娴熟,不到一小时便让顾客的衣柜“焕然一新”……这是成都“90后”整理师李清龙的工作日常。 近日李清龙退伍后当整理师月入过万的消息在网络引发广泛热议。这几年,整理师、卡路里规划师、螺蛳粉闻臭师、高考志愿咨询师等新职业层出不穷。时间自由、收入高等特点让众多年轻人在择业时更青睐于新职业;但与此同时,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职业发展稳定性不足也成为新职业从业者难以避免的烦恼。 新职业“花样百出”2020年9月退伍后,李清龙选择到成都投身整理师行列。在他看来,整理师工作和自己在部队整理内务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而且部队要求更高,有从军经历的自己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从业时间仅4个月,李清龙就在网络上收获了20多万粉丝,如今凭借整理师业务和自媒体带货,其月收入已破万。 伴随李清龙一同被讨论的还有整理师这一新兴职业。这个源自日本的新职业,如今成为不少年轻人的从业选择。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者需求逐渐细化,消费趋势朝品质化、体验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一些新业态、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从2019年4月至今,中国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38个新职业,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其中不少行业人才缺口巨大。一直被公众所熟悉的快递员、外卖小哥被归类为“网约配送员”,而薇娅、李佳琦等带货主播则有了另一个更正式的称谓——“互联网营销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人社部等部门近年来发布一系列新职业目录,正是希望通过劳动部门的认定,使得相关新职业更加规范,也让从业人员对自我身份定位更加清晰。 除了人社部官方“盖戳”认定的新职业以外,更多新职业层出不穷。去年10月,美团研究院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生活服务业新业态和新职业从业者报告》(以下简称美团研究院《报告》)指出,仅美团平台上因新业态而孕育的新职业就超70种,包括奶茶试喝员、卡路里规划师、宠物烘焙师、密室设计师、观影顾问等。 在李长安看来,新就业形态跟新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这些年随着技术发展以及经济形态变化,出现了大量新职业、新岗位,“这些新职业在解决就业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职业“吸睛”又“吸金”事实上,年轻人对新职业的青睐,与收入、时间自由等因素关系颇大;多数新职业“吸睛”又“吸金”。现居广州的安安毕业后选择成为一位宠物美容师,时间自由是她选择这份工作的重要原因。“平时客人会在宠物美容店预约我的时间,我会根据预约到店提供美容服务,时间比较自由。”安安说。 除时间自由外,收入高也是新职业的一大亮点。美团研究院《报告》指出,从收入分布看,新职业从业者的收入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56.9%的从业者月收入高于6000元,36.1%的从业者月收入高于9000元,21.2%的从业者月收入超过12000元。 以高考志愿咨询师为例,中国高考规划行业联盟副会长、立人教育创始人何树德告诉中新社记者,每年6、7月份是高考志愿填报业务的高峰期,一个成熟的高考志愿咨询师在这段时间内大约可完成50单业务,每单收费在5000至8000元左右。换言之,高强度工作2个多月就可以收获二三十万,这份工作性价比非常高。 现年36岁的何树德,原是北京某高校教师,长期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工作。“在高校当老师期间,我发现很多学生因为不喜欢所读专业而选择跨专业考研,其根源大多在于高考报考时选错专业,这让我意识到了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察觉到国内该领域仍是蓝海市场,何树德选择辞职创业,成为一名全职的高考志愿咨询师。 面对家长和学生的咨询,何树德会根据个人情况、兴趣能力、职业发展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估,提供合适的报考方案。“综合来看,我们给学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根据学生性别、科目、成绩、测评和偏好选择专业;第二步是根据专业、分数、地区选择学校;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构设计、专业发展前景、高校综合实力进行决策。”何树德说。 “目前国内高考志愿咨询行业以个人工作室、小微企业居多,这项业务的本质是咨询,主要依赖于人。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市场、营销、服务的标准化。”何树德说。如今,何树德的高考志愿咨询业务办得有声有色,在山东、河北等地拥有10多家线下门店。平时他和同事也会线上线下开课,跟家长、学生普及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知识。 新职业也有“成长的烦恼”当然,时间自由、收入高只是新职业从业者的一面,与此同时新职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记者了解到,不少从业者对新职业也存有一些顾虑,如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职业发展稳定性不足、维权机制不健全等。 规范化,是大多数新职业从业者的呼声。只有建立相应的标准,才能补齐短板,让从业者的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为此,相关部门和各行各业也在积极推动新职业的规范化和权益保障。近日,人社部首次颁布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供应链管理师、电子竞技运营师和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等4个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前不久,上海市邮政管理局组织推荐圆通速递1名高层次技术人才申报快递工程技术高级职称,目前已成功通过评审进入公示,这也是上海首位快递高级工程师。 李长安表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公布和职称改革,有利于新职业从业者的职业发展。这让从业人员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身份认证,还对行业发展起到很好的规范、指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策、收入等多方催化下,新职业从业者对职业的认同感大大加深,超过七成的从业者长期看好新职业,愿意长期从事新职业。业内专家称,新职业的出现为解决就业、行业发展变革创造出新的机遇。未来新职业从业人员应进一步提升整体技能水平,快速形成新职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规模化效应,为相关产业持续输入“新鲜血液”。(完)

死与

创造多种未来!《2020百度职业教育行业报告》解读

哪省人更热衷于考公考编/考证升职?哪类培训党更爱在「一个月极限备考」边缘小心试探?产生职业教育相关表达时,用户是否有着未曾察觉的潜在性别偏好?挑选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时,用户通常会比较多少品牌再进一步行动?这些,2020百度职业教育行业报告为您揭晓!我们从职业资格、学历提升、专业技能、招录考试四类职业教育领域展开,分析职业教育行业整体趋势、细分市场机会及消费者决策路径特征,帮助您看准趋势、把握机会,赢得职业教育这场创造未来的战役!PART ONE 职业教育整体需求趋势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浪潮中,职业教育成为职场突破的重要燃动力。随着职业教育政策环境发展,职业教育逐步经历回归大众视野、拥抱线上化和终身化的过程,并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职业市场中更加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也使「斜杠职人」观念的接受度日益提升,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市场发展。从职业教育整体需求趋势来看,职业教育正在从上半年疫情的冲击中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2020年8月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日均产生需求1000w+,其中PC端和移动端分别稳定占据30%和70%份额。我们从职业教育四个大类进行研究,分别为职业资格、学历提升、专业技能及招录考试。报告所述职业资格培训包含教师资格、建造师资格等主流职业资格;学历提升培训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及成考/自考等主要的职业教育学历提升方式;专业技能培训包含IT编程、美容美发等常见的培训技能;招录考试培训包含公考、事业单位考试等招考教育培训。专业技能需求量春季相对较高,学历提升在夏季升学季形成明显需求高峰,而职业资格和招录考试等考学类职业教育需求量随各项考试节奏具有小幅增长。从地域分布来看,职业教育需求形成下沉趋势。其中,招录考试全线增长,下沉市场增幅更高,学历提升在下沉市场增长明显。从用户关注维度来看,各类职业教育需求都有对学习耗时的关注,其中最多用户关注的是“一个月准备XX”是否来得及,追求极致的时间效率。职业教育用户搜索之后最多去向为企业官网和百度系各平台,尤其是招录考试类型用户点击去向中,企业官网的品牌集中程度较高,头部TOP5企业拥有半数以上份额。完整职业教育报告分析,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职业教育】即可限时免费获取PART TWO 职业教育细分行业机会学历提升类职业教育需求中,自考/大专/中职/技校等教育需求占比高且增幅大,处于明星区域,自考专科/MBA/成教等占比相对较低但增长较高,处于机会区域。同时,职业教育学历提升路径多,且各阶段各区域政策与条件存有差异,因此更需仔细比较。专升本和本科、自考和成人高考都是常被用于比较的对象。专业技能类职业教育中,IT编程略降温,但整体占比仍有绝对优势,视觉设计、机械施工等位于高占比高增长的明星区域;家居美容、按摩理疗等位于低占比高增长的机会区域。在IT编程求学者中,最受欢迎的语言是C语言、Java及Python。C语言在除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外的学习方向中,均占主要地位,Python在人工智能学习方向中被提及的占比最高,R语言在数据分析学习方向中被提及的占比最高。完整职业教育报告分析,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职业教育】即可限时免费获取PART THREE 职业教育消费者决策路径特征职业教育主要转化类型为咨询、表单、电话、微信,下沉市场对咨询按钮点击的转化行动力更强。对于产生转化的职业教育需求用户而言,搜索对应更短期的消费者决策,约84%用户在转化当日搜索过职业教育相关内容,约四成在转化及前一日连续两日搜索职业教育内容,约6%在转化前一周持续每日搜索职业教育内容。而信息流对消费者决策转化的影响更长期,约81%用户在转化当日阅读过职业教育信息流内容,约半数在转化及前一日连续两日阅读职业教育信息流内容,约15%在转化前一周持续每日阅读职业教育内容,整体决策活跃周期较搜索更长。在产生转化决策前,25-34岁的职场新人、女性用户倾向于搜索更多信息帮助决策。根据用户决策周期过程中的关注点变化,可将不同需求类型用户分为职业推荐型、职业专注型、职业选择型、品牌专注型、品牌比较型。其中,职业专注型用户占比过半数,品牌比较型用户中,比较五个及以上品牌用户最多。职业关注用户位于决策转化过程的相对前期,相对于中后期品牌关注人群,更加关注职业难度、证书等职业相关内容。随着对品牌接触的深入,用户关注点更加集中于学校机构本身,建议在机构品牌内容建设上响应用户关注,重点关注机构口碑内容建设。完整职业教育报告分析,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职业教育】即可限时免费获取随着政策环境支持、职业多元身份观念利好、就业市场更加灵活,终身学习已成为职场常胜秘诀,也为职业#教育#再突破提供强劲的燃动力。百度营销中心为您提供更多维、更贴切的营销洞察,助您看准趋势、把握机会,赢得职业教育这场创造未来的战役!出品人:魏耕指导人:高玉兰

竹井

TalkingData2020年在线招聘行业研究报告(79页)

想要获取该报告/方案或者想找其他各行业报告的同学都可以点击头像私信我哟,我看到会第一时间回复大家的。没有套路,只有干货。免费!免费!免费!不赚钱,交个朋友;加关注,不再迷路。在线招聘行业市场状况城镇就业人员规模逐年增长,4.4亿人撑起57.1%就业市场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持续上涨,增加高素质及专业技能人才供给招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44.8%企业每年投入5万元以上用于招聘公司业务发展对招聘影响显著,是招聘行业市场需求主要推动力CIER指数长期大于1,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长期趋势向好在线招聘行业移动端用户三年增长3.1倍,2019年底MAU超2亿人在线招聘行业市场格局稳定,智联招聘品牌居于业界领先地位在线招聘行业加速转型,推进产品和业务体系精细化管理与运营主流在线招聘平台不断扩展服务边界,打出投资、并购组合拳在线招聘行业人群洞察雇主HR群体在线招聘是雇主HR首选渠道,常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平台;1-5年工作经验的雇主HR人群占比53%,36.2%达到基层管理职级;雇主HR在线招聘操作方式进化,企业版App实现效率和体验双赢;在线招聘企业版App渐成趋势,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地位显著;雇主HR对综合在线招聘平台黏性更强,智联招聘品牌忠诚度高;语音/视频面试引领招聘新潮流,智联招聘非接触式招聘更获好评;雇主HR在线招聘依赖增值服务,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更受青睐;在线招聘平台整体注重简历资源建设,“收到投递简历数量"更获市场认可;2. 求职群体求职群体以正值职业发展期的人群为主,谋求职业发展同时珍惜机遇;在线招聘平台对求职者更具吸引力,满足求职时期迫切心理;职业机会集聚线上,求职者首选智联招聘、BOSS直聘和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平台移动端用户黏性更好,App使用时长更久;求职动机主要是涨薪或晋升,社会突发事件降低求职者跳槽意愿;行业全面可视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助力非接触式招聘;求职者对视频面试持积极态度,智联招聘平台视频面试效果较好;求职者乐享增值服务,更满意智联招聘【面试/薪资谈判等技巧传授】服务;求职者普遍采用在线招聘平台简历优化服务,注重内容专业性与美观度;求职者普遍倾向与HR直接在线沟通,同时乐于使用小程序或公众号;社区氛围增强求职者平台黏性,求职者对在线招聘平台职场社区满意度较高;3. 行业领域互联网IT业整体年度招聘费用投入较多,重视招聘效率和效果;互联网IT业重视大数据思维,善用人才测评作为人才选拔培养的系统工具;互联网IT业更加注重简历资源与平台操作体验,对智联招聘更为满意;金融业招聘时兼顾效率和品牌,27%的年度招聘支出达到10-30万;金融业招聘时兼顾效率和品牌,27%的年度招聘支出达到10-30万;生产制造业招聘时侧重效率和效果,超30%年度招聘花费5-10万;生产制造业习惯线上沟通,HR与求职者在线沟通交流占比超60%;房产建筑业重视招聘效率和效果,超2成年度招聘支出10万元以上;房产建筑业对智联招聘形成品牌黏性,1/3是5年以上老雇主。4. 岗位类型企业招聘互联网IT岗位时更依赖综合性在线招聘平台,对智联招聘黏性更强;移动App成为互联网IT从业者求职的首选渠道,并热衷使用视频面试;企业招聘销售岗位更加注重简历质量,以及人际交往/商务谈判能力;企业招聘客服岗位时综合性在线招聘平台为首选,智联招聘使用黏性更强;智联招聘平台的客服岗位简历新鲜度更好,企业满意度达到4.4分在线招聘行业未来趋势在线招聘行业关注效率、聚焦生态,整体加速技术和业务转型升级拓展人才生态,提速技术革命,主流在线招聘企业引领行业变革精细化服务深入在线招聘行业,指明未来发展关键点和突破口在线招聘行业强化技术驱动力,提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布局与应用技术革新和大数据成为发展趋势,主流在线招聘平台加强投入在线招聘行业案例:智联招聘——人岗精准匹配智能算法模型迎合用户产品应用领域多样化需求,在线招聘行业加强创新发展非接触式招聘站上“风口”,可视化产品和服务迎来发展新机由于报告篇幅较长,本文只选取了部分内容,想要查看完整版内容的同学可以关注并私信我哟!免责声明:尊重原创,注重分享。内容大部分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有侵权,烦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谢谢。

丘陵

罗兰贝格中国各行业趋势洞察报告:预见2020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2020年伊始,罗兰贝格综合分析中国多个核心产 业的发展动态,大家拨云见日,共同把脉中国经济。汽车1、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大浪淘沙,新造车势力的最后窗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消费者补贴驱动转向由双积分引导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 动,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在2020年,传统的合资品牌将加速投放 量产新能源车型,行业洗牌势必加速,新造车势力量产投放并赢取市场的窗口正逐 步关上。相对于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势力在品牌积淀、渠道网络和成本控制上不具 天然优势,在现有车企加速入场、补贴退坡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用户体验和 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上突破重围的关键。新零售转型升级的概念落地和加速以用户为核心,从销售产品转向服务消费者的“新零售”概念自诞生以来,对汽 车零售业态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4S店零售模式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但围绕用户体验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新零售升级必将加速。在2020年,我们将 看到更多以豪华品牌为代表的车企进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创新升级和概念店态落 地,同时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体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数字化触点,以全面 革新消费者体验。本土化智能座舱概念和数字化产品的量产落地伴随智能网联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逐步从单一交通工 具向“第三空间”转变,对车内定制化智能化体验需求逐步提升。考虑到快速变 化和日益多元的中国消费者需求,智能座舱与数字化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势在必 行。从行业参与方角度,智能座舱成为车企智能化重点,同时车企也与供应商开 始推动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两个方面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在2020年,我们预 期将会有更多座舱数字化元素在中国量产车型上的搭载应用,如多屏互动、语音 交互、生物识别等。乘用车新常态驱使本土车企提速品牌向上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细分市场 的销量和盈利性呈现下滑。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 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 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品牌向上迫在眉睫。领先的本土车企均 已推出全新的高端子品牌进行上探索,预期2020年本土车企的品牌向上动作将进 一步提速,以高性价比及突出的产品力带动整体品牌价值提升。2、商用车市场商用车产品的智能化与高端化升级商用车自动驾驶逐渐从封闭低速应用环境向高速公路与复杂城市道路逐渐落 地,L2级别智能驾驶商用车已进入量产阶段,L4自动驾驶运营测试也已经启 动。2020年有望见证更多以港口、厂矿为代表的封闭低速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网联 商用车应用。同时,车型高端化趋势将持续深化,头部商用车车企将在2020年投 放新一代高端化产品,冲击主流市场。从零部件层面来看,盘式制动器在危化及 高速牵引车加速渗透、配备AMT的车型逐渐增多、而液力缓速器、空气悬架等皆 有较大增长潜力,零部件的升级将推动中国商用车产品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商用车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速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商用车对外出口规模超27.1万辆,同比增长4.6%;商用车 企业不仅正加快全球化布局,同时还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市场出口向高端市场出 口突破、从纯整车出口向当地投资建厂和技术合作的方式转变。在早期布局的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国商用车品牌较为高端的形象已经逐 步树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商用车出海正在向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突破。随 着外资股比在商用车领域的进一步放开,国际重卡企业将有望在中国设立独资子 公司,中国市场将迎来本地化生产的全球品牌重卡。2020年,双向国际化的投资 投入将成为商用车行业的新主题。3、供应商面向前瞻趋势的战略业务调整和组织重组加速随着乘用车存量竞争时代的到来,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与成本压力陡增,整车产 品快速增长的市场红利逐步消失。同时,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技术创新 变革也考验着供应商的战略应变能力。当短期市场走弱遇上长期行业变革,零部 件供应商将面临更大挑战。2020年,领先供应商将进一步清晰化战略发展规划, 着力于长短期的资源和利益平衡;同时,业务与产品重心调整加速,业务转型重 组和剥离逐步成型,新业务投资和布局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组织形态与管控模 式也将承接战略需求进行应变调整,供应商将通过组织重组和内部能力重构,优 化管理效率与人才结构,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科技创新支撑。4、后市场与新进入者独立后市场仍将快速发展,供应链整合和效率提升成为深耕主题在车市放缓大背景下,后市场将在长期成为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心。但是,目前的 中国独立后市场企业普遍面临着业务增长乏力、盈利模式不清晰和融资受阻的挑 战,同时又不断有新进入者布局综合维修、汽配分销和衍生业务。我们观察到,独 立后市场以领先整车市场的更快速度进行着存量市场竞争变革,预计在2020年,这 种变革将伴随着消费者、技术与资源整合变化进一步发展。其中联盟化、修配一体 化、线上线下一体化、2B2C融合化、供应链垂直和横向整合化等多维度的尝试,以 效率提升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试图根本性改变这个规模大但散乱的 潜力市场,主机厂及其相应生态体系从2020年开始对汽车后市场的布局值得关注。5、移动出行概念下的新零售探索出现在2019年,以网约车为代表的移动出行上半场竞赛基本结束。随着移动出行下半场 开启,出行模式将会进一步多样化,而真正颠覆性的革命将出现在高级别自动驾驶 与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之后。在此之前,整车企业与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都将逐步 向更加定制化细分化的出行服务转型,“1+M“出行模式将成为车企、租赁公司和互 联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场景的不断细分和可盈利商业模式之间的平衡会成为核 心关注点。2020年,预计以订阅式用车、体验式租赁、场景化出行服务为代表的出 行模式创新以及整车企业和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新零售合作探索将更多涌现。政府与公共城市群产经网络重构升级,应对全球产业竞争伴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深入,城市群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提升辐射 力影响力的新主体,经济功能和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集中。城市群内部,一方面 从产业链角度重构产业网络,改变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格局,形成对内分工协作、 对外相对完整独立,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有机综合体;一方面从价值链角度构 建科创网络,推动从单一城市创新内循环向城市群大尺度创新协作转变,形成中 心城市策源引领和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新格局。中央活动区理念指导主城区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从CBD到CAZ,中央活动区正在成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新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7-24全时段活动、多种功能复合共存、产业经济多元、用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 群多样化等更加复合多元的发展特质。从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发展实践来看,总 体呈现经济统领、创新动能、文化点亮、多元商业、活力高知人群、全球交互窗 口等六大特点。聚焦基础创新重点突破,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单边主义抬头和中国逐步迈入科研无人区,使得基础创新的突破发展成为保障新时 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催生中心城市致力打造突出基础创新的创新策源地。从 城市角度,可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升级、重大关键领域集中 突破、科创资源资本机制变革、培育新式科技创新承载实体等多种路径和方式,逐 步建立强化全价值链创新的综合性发展体系。商文旅新手法演绎城市文化,打造全球城市独特魅力文化塑魂是全球城市放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城市级文化地标则是文化展示城 市魅力,体现城市精神的核心载体。通过时间维度、城市精神、建筑艺术、地理空 间等多重维度解读城市文化,并通过文化精神的选取解读、商文旅融合的全息演绎 和城市认同感的拟合,构建打造卓越城市文化地标的有效路径。后街经济提质升级,绽放全球城市多彩活力数十年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既快速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但也不可避免存在千城一面 的同质化问题。街道作为城市特质的重要载体,相比奢华、现代的商业主街,人文 交织、城市原生味道集聚的后街,更能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和城市基因 信息的最佳承载者。在突出街道承载城市特质的城市更新中,人性化尺度、多元消 费场景、强可识别性、新兴业态探索、主导功能清晰、历史文化传承成为后街经济 发展的六大成功要素。科创回城激发中心城市主城区科创经济发展新机遇产城人三者关系的新变化,催生科创经济回流中心城市主城区。一方面,新经济地 理模式下主城区完备的城市功能吸引科技精英回流,以人群带动科技产业迁移;另 一方面,老城区更适合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从而更易吸引结构化的创新阶 层;此外,主城区丰富的商业与公共服务场景和海量的数据也为科创经济提供了良 好的商业应用基础。5G 全面开启智慧城市运营时代5G时代领跑全球和窄带物联发展,为智慧城市迈入运营时代提供了技术契机,将 在三个方面形成突破亮点。一是基于底层数据标准化推进和破除部门壁垒的改革 深入,逐步打破城市管理的信息孤岛,形成数字政务的横向整合升级。二是交叉 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从规划走入实 践,部分智慧城市场景将从技术监测转向技术辅助决策。三是立足于法律法规的 进一步完善,海量数据谁能应用、如何应用、应用深度等将引领数据应用的商业 创新探索。数字部落群体兴起,赋予中小城市数字经济新机遇5G时代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跃迁式升级,极大改变了信息产业的物理空间局限。同 时,互联网发展重心开始从2C转向2B和2G领域,也削弱了中心城市在头部规模效 应上的独特优势。此外,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大量面向远程工作的数字部落 人群,可集聚在高铁联通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三者联动,催生中小城市发展数 字经济,集聚创新人才的新机遇。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赋能不动产资管再临春天总体来看,城市发展重心从城市外延的规模性增长转向建成区的提质升级,城 镇化进入了追求品质优先和美好生活的后半场。与之相应,中心城市不动产市 场将从整体趋势性增长,逐步转变为以价值发现驱动的分化式发展。这意味着 不动产的重心从开发销售收益,转向长期经营收益和基于不动产生命周期的资 产管理收益,同时也会刺激更具长期资本属性和股权资本属性的地产金融规模 大幅增长。运营时代来临,催生康养地产发展新模式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行业投资层面,中国迈入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 更具消费潜力的60后迈入养老消费市场,康养地产将逐步迈进运营时代,可持续的 运营需求和资产增值预期,正在改变既有康养地产开发构想,包括更丰富更合理的 业态产品及配比、更稳定的“目标+多元“人群、更精细化的运营手段、打通退出渠 道的金融模式等成为可持续型康养地产的关注焦点。消费品与零售快消品趋势:内外资品牌重起跑,最懂中国消费者得天下走过本土快消企业崛起的十年,2020年内外资企业将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高端化需求给高端品牌与健康、时尚和高品质产品带来更大的机会;开放多元的 消费理念,对中外的特色产品都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而链式全营销已是大势所 趋,链式全营销加强了品牌市场与销售的协同,削弱了本土企业渠道深耕的优势 与竞争壁垒,使更擅长品牌运作与市场推广的企业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内外资快消企业的增速差将进一步缩窄。谁更懂得中国式 消费者和竞争,谁将会赢得未来十年的优势。而要更贴近中国、更懂中国的关键 是:懂得中国式产品组合,更好整合全球产品资源,积极扩张并快速迭代更适合 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懂得中国式的速度,敏捷的组织体系与管理、激励已成为制 胜的关键,在市场尚未饱和且处于重新起跑期,理性与狼性兼顾的团队是上佳之 选;懂得中国链式全营销,以数字化营销为主线,打通消费者洞察、产品开发测 试、消费心智获取、全渠道与全地域布局,以获得更好的销售实现。美妆护肤行业趋势:迈向全球最大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经过多年的高成长,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抹靓色,并将在 2020年开始挑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国家市场的地位。高端、唇经济、全渠 道、网红新锐品牌仍将成为2020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关键词。高端品牌是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但本土与国际新锐品牌及新锐爆品 不断涌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技术成为竞争的基石,新配 方、新营销、个性化定制与化妆技术将是2020年企业发力的重点。而D2C(Direct to Consumer)为中国美妆护肤本已动荡的渠道结构添加了新的变数。打破旧有套 路已成为中国迈向全球最大美妆市场的唯一套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将出现 如欧莱雅这样的拥有平台能力的综合化妆品龙头。鞋服行业趋势: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品牌消费进行持续转型过去十年,中国鞋服行业经历了高增长期和平稳发展期,并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 品牌消费转型。未来需要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通过多元的终端形态,充分利用 智能化技术,重构“人、货、场”;通过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打造无处不在的消费场 景,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融合”、“体验”、“快捷”、“精准”、“多元”、“灵活” 已成为中国鞋服企业竞争的六大趋势。一、融合: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数字化全渠道 发展;二、体验:终端升级,提升消费者体验;三、快捷:建立以消费需求为驱动 的“快时尚化”供应链;四、精准:大数据的应用带来业务精进;五、多元:多元 需求催生“母子品牌”或多品牌组合发展;六、灵活:“小团队+利润中心”导向升 级未来组织。母婴行业趋势:90 后妈妈与小镇母亲的儿童消费之痛90后妈妈与小城镇母亲成为中国儿童消费的催化剂。高低层级市场间的儿童消 费差异被快速削弱、规模效应凸显,创造了婴幼儿用品、儿童鞋服、早教和素质 培训等细分市场未来5年的窗口期。谁能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突破将极大程度决定 未来儿童消费市场的格局。然而,新一代母亲嗷嗷待哺的需求却未能被充分地满 足。品牌力、标准化复制能力和精益供应链能力已成为制约行业品质的共性掣肘 因素,全国性的优质龙头品牌供应不足导致野蛮生长的企业充斥。以儿童鞋服为例,领先品牌一方面需加强品牌定位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加强商品和供应链 的协同,从而在选准机会战场、梳理品牌区分度的同时,实现商品管理精细化, 降低库存、提高毛利率,最终实现全周期管理的系统性优化。体育 /户外运动行业趋势:释放行业的消费潜力,推动新一轮蜕变升级受早先行政体制影响,中国体育产业链形成了体育用品为主而竞技体育和大众健 身发展严重不足的局面,进而制约整体产业规模与体育用品产业转型。然而,受 体育改革和大众体育运动需求增长的利好影响,体育产业结构将变得更加合理, 并进入长周期发展格局。这将进一步带动和释放体育运动用品行业的消费潜力, 并推动该行业开始新一轮蜕变升级。行业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专业拓展、关注 女性、门店转型、拓展街铺、科技创新等五大领域。面对新掘金时代的到来,体 育用品企业需要一方面以消费体验为导向,进行经营模式优化,另一方面整合体 育产业链资源,从而对整体生态进行布局。手机 3C 趋势:回归产品竞争,打造更多世界级手机品牌商2020年对于国内手机厂商将是更加艰苦的一年,市场出货量增长与4G智能手机功 能达到瓶颈,而伴随苹果价位段的进一步下探,手机寡头间的竞争趋白热化。尤 其是2.5k-4k价位段将面临激烈争夺,并进一步影响各本土厂商的整体利润表现。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手机行业将进一步从渠道竞争转向产品竞争。产品设计和 核心技术将成为未来的致胜竞争点。对国内厂商而言,不应盲目地堆砌产品功能 和硬件配置,而应沉下心来,“以用户为本”切实地解决用户痛点,提升使用体 验,优化产品方案设计、功能配置和细节处理。只有迎难而上,潜心打造世界一 流的产品,国内厂商才能迈出成为真正世界级企业的第一步。家电行业趋势:从埋头苦干到抬头探索,新战略元年赋能家电行业未来 增长过去的20年间,中国领先家电企业持续提升经营规模与运营效益以不断地创造价 值,目前在制造、供应链等环节已处于全球领先。但随传统竞争模式的成熟、新 兴消费人群和消费理念的崛起,众多企业也面临规模效益提升的瓶颈期:戴森、 卡萨帝等品牌的成功,启动家电企业从打造中国名牌升级向打造国际级品牌;多 数家电企业推进多品类扩张,但成功者寥寥;勇并购而弱整合更是行业之痛;错 失了欧美日家电企业衰退让出的全球发达市场,是否还要错失新兴消费国家崛起 的机遇?为更好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时代,品牌升级、国际化、并购整合、品类补强和中台 战略将成为推动家电企业未来10年持续增长与竞争分化的关键战略课题。制定引 导未来10年竞争的增长战略势在必行。餐饮趋势:年轻一代成消费主力军,全方位革新才能做大做强餐饮行业的升级体现在供给端呈现品类分散,品牌竞争激烈,区域市场集中,创 新模式涌现的特征;而在消费端则随新一代消费群体成为主要消费力而变得更为 多元。因此,企业将围绕三大举措做大做强。一则,完成多品类、多品牌业务布 局,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二则,围绕价值链向前端强化精细运营:包括单品切 入、打造爆品的产品策略;品牌拉动业务的品牌策略;以及打造细分场景、提升 就餐体验的门店策略;及新零售、O2O等经营策略。三则,围绕价值链向后端优化 供应链能力,在帮助餐饮品牌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进行业务创新与突破。传统商超趋势:“黄金时代”不再,激发零售新业态涌现随着零售业向数据分析、场景体验、千人千面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被激 发的需求痛点促进零售新业态的涌现。同时,传统大型超市通过新开店获取市场 份额的“黄金时代”不再,商超呈现出“小型化”和“近场化”的趋势。新零售业 态发展和传统商超转型都将更加关注交互、融合和重构三大关键字。交互:通过 数字化实现与顾客在推送、搜索、购买、付款、配送和分享阶段的交互。融合: 主动与“超级流量入口”进行融合,以更快捷的获得流量、技术和供应链成本降 低。重构:传统商超需要对存量门店进行重构,形成适应顾客新型需求的场景。 同时通过业态组合重构,适应分散的趋势。大家居行业趋势:从“强弱淘汰”转向“强强淘汰”从百花齐放到强弱淘汰,2020年中国大家居业将逐步进入“强弱淘汰”的新竞争 阶段:新屋销量滞涨迫使家居企业需从新屋驱动转向存量争夺;领先企业基于 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与资源储备,积极推进跨品类扩张;同时市场集中度已然较 高,龙头企业必须与其他头部企业争夺增长有限的市场空间。新的“强强竞争”阶段将会是一个更残酷的淘汰场。罗兰贝格认在新阶段,头部企 业要持续高成长并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必须要走出既有舒适圈,打造面向未来 的增长动能:建立新的竞争打法,率先掌握存量翻新与海外经营能力;覆盖更多 目标消费群、在立足优势品类的基础上向特定家居空间甚至家居全场景扩张、构 建多品牌体系,从而拓展新的竞争领域;升级内部管理体系:从偏重向市场要增 量,更多关注从组织赋能、运营增效与渠道变革,从而实现“内外兼修”。大文娱文明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伴随中国的大国崛起,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然而,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 国家相比仍具备一定差距。一方面,文化产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另 一方面,对海外文化产品的依赖较高。但与此同时,随着优秀国产文化作品的涌 现,国产内容正在崛起与复兴,中国观众们对优质的国产IP也日益追捧。国产超级 IP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逐渐在海外崭露头角。在政策层面,中 国今年亚洲文明大会上首提文明自信,都在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释放着强烈的 信号。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未来中 国文化作品海外输出的机遇倍增,文化影响力提振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们预计,随着优秀国产文化内容的崛起,中国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之重器,向世界传 递中国价值观于无形。头部效应贯穿内容产业,精品化大势所趋文化自信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夯实文化根基、彰显大国实力是文化产业发 展的重中之重。市场角度,随着人民鉴赏水平与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提升,中国文娱 企业持续加码精品内容投注,各文娱垂直领域呈现内容精品化、爆款频出的盛景。 从电影业到出版业,均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即:爆款作品、优质作品影响力快速 提升,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也向爆款IP和长销书发展。IP即品牌,爆款的 逻辑是赢者通吃。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影视、动画、出版、音乐——都在发 生着头部效应,头部企业、平台、作品占据着资源高地。未来市场的格局将会强者 恒强,只有拥有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打造能力才能在文化产业中基业长青。内容平台争霸升级,垂直精耕迫在眉睫在内容日益精品化的趋势下,大而全的内容平台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必须依赖强 大的资本,以支撑对头部作品资源与卓越内容生产团队的争夺。因此,对于多数资本 积累较弱的新兴企业而言,其发展逻辑已经从“横向思维、做大平台”转向“纵向思 维、做深做透”。网络文学呈现出垂直精耕的趋势,包括以男性读者为核心,主打武 侠、玄幻、科幻类作品,以及晋江原创网则以女性读者为核心,专注言情类作品平 台。自媒体平台也呈现垂直细分化的趋势,聚焦群体的阅读,衍生到电影、时尚穿搭 等的细分需求,构建了多层次的粉丝群体。我们预测垂直内容极客将会受到资本市场 青睐,特别是那些能在细分领域构建起的能力护城河的内容极客会更受欢迎。内容驱动,全链运营成效初现伴随超级IP的诞生,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布局正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趋 势之一。“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商业运营”双轮驱 动的未来——通过对IP不断的挖掘、运营与衍生,联动出版、网络文学、动漫、影 视、游戏、主题乐园、消费品等各垂直领域,形成完善的商业开发体系,通过全 链运营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BAT等互联网巨头已经走在商业运营的前列,率先实 现了针对爆款作品的跨界衍生,从网文到漫画、电视动画、游戏、舞台剧和真人 剧与动画电影等。文化企业通过IP的全链运营,实现各市场间粉丝的相互转化。我 们预计,伴随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国IP商业运营需要明确站位,培养起商业开 发和运营能力,建立并完善优秀产品的变现机制,从而抢占成功先机。爆款频出,国漫已至崛起前夜中国动漫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过去5年,中国动漫产业增速高达13%,预计至2020年产值将达到2,160亿元,与游戏与影视共同构成中国 文化产业三大支柱。经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熊出没》等 国产动漫爆款的铺垫,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达破49.73亿元,创 国产动画电影之最,超过《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新冠。从国际 动漫产业发展脉络上看,中国动漫正处在机遇的十字路口,其产业特征、发展走 势与崛起前夜的美日市场惊人相似。正如1980年、1990年的美国与日本,中国动 漫产业正经历着爆款的培育、政策的夹持与资本的洗礼,而头部效应的显现、全 龄作品的成功、产业模式的升级与政策制度的规范也预示着中国动漫产业已然迈 向未来。影视寒冬、去芜存菁,工业化转型正当时受税收新规、从业人员片酬限制等因素影响,行业短期内面临税收补缴、融资 困难、新增项目停滞等问题。在行业寒冬下,超过90%的影视公司股价呈断崖式 下跌。与此同时,随观众审美的提升与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影视行业由“流量至 上”转向“内容为王”已初显端倪。那些在题材、拍摄、制作方面均有较高水平 的精良作品更受到消费者青睐,获口碑票房双丰收。长期来看,在政策规范、监 管趋严,在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去芜存菁的洗牌过程已重新开启。以 内容制作为核心优势的影视公司将大浪淘沙,脱颖而出。这将改变行业劣币驱逐 良币的现有格局,让真正的人才得到更多的拍摄机会,锻炼出精干的影视制作队 伍。我们预计,中国影视产业在2020年将在工业化与规则化上持续发力。自媒体风口渐远,商业变现能力成为硬指标伴随新媒体平台的不断迭代、自媒体的门槛逐渐提升,自媒体企业从资本挟持下 的高光时刻,发展到当下行业洗礼、炉火炼金的紧要关口。资本市场对自媒体行 业的投资趋于冷静与理性,泡沫退却之后,货币化能力成为考验自媒体平台未来 发展潜质的硬核指标。而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自媒体对于变现能力的要 求,各大自媒体平台、公众大号纷纷探索内容电商、知识付费、IP运营、增值服务 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商业模式。以2019年1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头部自媒体平台 36氪为例,在媒体广告业务之外拓展了电商、知识付费、企业服务和金融五大板 块,具有丰富的货币化渠道,向“新经济服务领域的领先品牌”的定位转变。我们 预计,2020年更多的自媒体平台将探索自己的商业变现之路。各大视频平台会员增长乏力,降维打击才是破局之道受互联网快速发展与国内人口红利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尽管头部视频网站会员破 亿,但是其会员增长陷入瓶颈。各大视频网站加强会员体系建设、会员吸纳、会 员运营与维护等,但是,优秀的运营策略对于会员增长的边际效益已经递减。而 未来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是看待会员权益增量,联动内容、平台与生态,以长期稳 定的优质内容供应与内容结构,贡献出更好的用户体验,达成平台的总体增长。当前各大视频平台提供的影片资源差异不大、重合度较高,长期来看,如何依靠 采买、自制、合制,与合作伙伴合作形成稳定的优质内容资源供应的壁垒,联动 平台与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对会员增长乏力的降维打击或将成为驱动会员增长、 挖掘会员权益的破局之道。地产 IP 化,中国城市文艺复兴初见端倪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升级,近5年教育娱乐文化支出保持10%的高增长态势,进 入娱乐消费高速增长阶段,以IP植入为抓手的体验式消费成为众多商业地产新兴发 力点。往往呈现出几种核心模式:地产商与电影公司合作,实现电影IP与城市文化 的融合,带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以中国历史名著、神话传说为素材,布局神话 主题乐园;大型购物中心也纷纷自造IP构建体验式商业空间在满足不同客户群需求 的同时刺激消费。在传统地产中融入文化因素,凭借IP强大的文化内涵提升空间运 营价值,打造“地产+IP”新型产品组合,成为地产行业势不可挡的新趋势。5G 生态爆发,文化产业乘势起航5G时代提速到来。5G技术将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尤其对影视作品的内容策划创 作、内容触达和产品形态等诸多方面带来变革。内容创作方面,5G技术将大幅提 高作品产出效率。首先,文娱企业可借助5G的高速度与低延迟,实现通过AR/VR 设备操控素材并组织故事线,更简便地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时5G也将促进 影视作品远程协同制作,通过云上制作管理实现多点共制,任务实时分配与监管 等,提升制作效率。与此同时,5G也将推动内容触达的革新,打通文化产业与现 实生活的各个联系节点——例如VR全景直播、智慧影院、 4K电视等新兴传播场景 有望诞生。此外,5G也将催生超高清视频、VR短视频等全新产品形态,为用户带 来更极致的感官体验。能源、公用事业与化工能源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变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是中国能源供给结构演变的主旋律。天然气是推 动低碳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在中国更被视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受到国家 的大力倡导。近期,在大气污染治理的推动之下,煤改气等举措为天然气需求增 长注入动力。供应方面,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40%,未来估计将继续 上升。全球天然气供给充足,随着新增进口管道和LNG接收站投运,进口基础设 施“去瓶颈”,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下降、 消纳提升的推动下将保持强劲的渗透速度。尤其在配额制实施之后,可再生能源 在实际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有望提升。同时,煤炭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在一次能源结 构中保持主导地位。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节奏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供给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等。虽然整体上能源供给宽松,然 而地区供需情况的存在较大差异。在部分供需紧张的区域仍将合理控制“压煤” 节奏,以保证能源安全。在需求端,随着工业发展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工 业能耗占比将持续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生活部门的能源消 费将保持增长。新能源车助推出行电气化中国新能源车产销规模2018年已突破100万辆,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汽 车的大规模推广将显著提升交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一方面将降低我国石油需求 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也将提振电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电力需求萎 缩的影响。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提升,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在推动 从石油向可再生能源的结构调整,对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 革深化,下游市场的发展成熟,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电力基础设施的有机部分, 在需求侧响应相关商业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走向平价随着综合成本的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已进入竞价时代。2018年以来,集中式 风电、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相继实行补贴竞价机制。竞价机制能够通过市场 化的手段将引导补贴流向技术、成本领先的企业,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加速行 业成本的合理下降。实施竞价的主要目标是加速可再生能源平价进程。目前,陆 上集中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已经接近煤电,有望在“十四五”前期率先实现 平价。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实现“平价”之后成本将继续下探。光伏成本的下 降“后劲”更强,在2030年前后有望低于风电。工商业成为能源服务主战场随着能源体制改革的深入,能源下游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众多能源企业 纷纷转型能源服务商,凸显向下游进军的战略意图。能源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但 市场相对分散,服务方案具有典型的综合性、定制化特征,项目盈利状况差异 大。工商业用户由于能耗大,能源服务外包需求相对较强,成为该市场的最重要 的突破口。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成为各大能源企业着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能源服务方案的重要舞台。能源企业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国内在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及竞争加剧背景之下,能源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 各大能源央企无疑是国际化的先行队。“三桶油”、国网、三峡、中广核等代表 央企在国际化发展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同时,省级能源企业也逐步提升对国际化业务的重视程度。各企业对国际化机遇的选择主要考虑国家战略、自身战略 和优势领域,并集合目标区域的市场特征和趋势。全球战略性自然资源获取、成 熟市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中国家能源快速“补短板”项目成为重要的主 题。区域方面,除了政治环境极不稳定的国家之外,几乎都有中国能源企业的身 影。“一带一路”主题受到广大国企高度重视。各大央企进入国际化发展的深水 区之后,也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挑战,全球资产组合优化、国际管控、深 度整合、文化融合、反哺国内市场等是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两化合并重塑中国化工格局中国中化集团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贸易优势明显;中国化工是在原化 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海外业务并购频繁,技术优势显著。两者 合并后,成为一家总资产逾1.3万亿元、年营收近1万亿元的超大型央企。以2018年 营收规模水平来看,合并后的两化体量高达1567.6亿美元,已经近乎相当于1.5个中 国海油,远超化工巨头巴斯夫的787.9亿美元。两化在能源、石化产品、氟化工产 品、农业化学品等业务都有所布局,合并后可能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上下游结合, 促进公司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两者在农药化肥等方面的业务分布较为分散,合 并后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效率,进一步角 逐全球农化行业巨头位置。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合并,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 整、优势互补,打造出一个辐射领域广、渗透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的世 界最大化工集团;同时也将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能源、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能 力和产业地位。与此同时,两者在整合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包括市场、 业务、组织及团队,从而形成真正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国际化工巨头积极布局多个大化工一体化项目随着中国对高端化学品,尤其是新材料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在油气上下游 行业对于外资限制的解除,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在华加大投资。2018年7月陶氏化学 聚氨酯业务部在张家港生产基地的聚醚多元醇工厂开工,并又将在张家港新建一 座特种树脂工厂。2018年9月,埃克森美孚宣布投资100亿美元的化工综合体项目 正式落户广东惠州;同月英威达宣布计划在上海化工区的15万吨尼龙6,6聚合物 工厂增加4万吨的产能。2019年11月,巴斯夫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湛江布局的 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巴斯夫广东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成为中国第 一座由外国公司独立投资并运营的大型化工综合基地;SABIC也正考虑在中国福建 省建设一个“世界规模”的石化厂。国际化工巨头加码中国市场,反映了对中国 经济,尤其是高端化工新材领域市场发展的信心,推进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进一 步发展升级;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化工行业依然存在小企业林立,产品竞争力不 强,市场竞争无序的情况;伴随国际化工巨头的在华布局,国内化工企业的发展 势必受到挤占,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将面临淘汰,国际化工巨头的鲶鱼效应也 必将刺激和带动中国化工行业的全面升级。石化产业以大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提出新旧动能转化的发展落地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 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石化产业历经几十年发展,面临小散与落后产能集聚的巨大挑战,新时期下 产业发展将围绕:> 大型化:炼油装置扩大规模,降低生产费用、提升经济效益;山东作为新旧动能 转化试点省份,境内地炼产能整合在即;> 基地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于沿海重点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目前已陆续 开工;> 炼化一体化:新增产能集“炼油”、“化工”于一体,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我国 在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达15个。三大趋势推动氢能市场快速深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广泛应用,降本突破推动燃料电池发展迅速,热点事件和政策推 动快速应用。受性能优势及成本下降驱动,燃料电池有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初 步商业化,届时交通运输等应用有望爆发,全球氢能市场已临近爆发前夜。受氢 燃料电池和工业用能应用驱动,氢能投资运维、工程项目及设备市场全面加速发 展,国内外领先企业正着手强化布局,推动产业链逐渐完备;未来,制氢、运 氢、储氢和加氢四大价值链环节孕育将大量商业机遇。能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度提高,中上游应用成熟,下游机遇丰富数字化技术正影响和重塑能源化工产业,带来业务创收、模式革新、产业运行、系 统维护等的巨大裨益。能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在能源生产、储运、交易等应用环节 将更快成熟:油田、电厂数字化实践逐步推广;以售电交易市场、油气交易中心为 牵引,交易数字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下游方面,市场面临更丰富的创新机遇,数字 化逐渐把能源销售转化为服务,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长期绑定终端用户的 重要抓手。化工方面,行业企业正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化转型视作核心业 务发展目标之一,以此增强运营、提升服务。从数字化炼厂到精准施肥,数字化对 化工产业的改造比比皆是。以中石化九江工厂为代表的业内典范正逐步升级打造“ 三维数字化”工厂,将数字化技术与虚拟现实及智能化作结合。金融服务打造中台能力成为行业共识对金融机构而言,客户经营已不再停留于口号,无论在银行、保险,还是在证券 行业,建设强大的中台已成为战略性工程之一。据恒生调研,半数金融机构正在 考虑建设业务中台,90%金融机构认为未来两至三年会建设业务中台1。通过中台 建设,金融机构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烟囱式”组织架构,客户数据和 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条线及系统中,信息不共享、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问题长期 存在,对客户“一站式金融服务”得不到落实。业务中台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台和技 术中台的支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云等技术应用于金融场景,整合内部外 部、线上线下的用户数据,实现客户画像并进而客制化产品与服务,将为金融企业 创新发展提供源源动力。2020年,国内金融企业中台建设仍处进阶期,如何识别 并提炼相应业务与技术,建设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衔接前台后台部门的平 台,仍需进行持续探索,不断迭代演进。客户洞察成为竞争关键随着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同质化、低效率的传统金融服务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未来行业逻辑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基本的客户资产、年龄、风 险偏好等静态信息分析难以满足业务需求,需要通过细化的客户旅程和数据分析 获取深入的客户洞察。将客户诉求应用于特定金融场景,识别客户关键决策点, 并相应设计高效敏捷、定制化端到端的客户旅程,有助于提升金融企业差异化服 务能力,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在此过程中,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将扮演重要 角色,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实现快速、准确响应,提升交互体验。同 时,针对流程的构建、细化、应用与迭代,需要多部门团队化合作,对金融机构 组织架构和业务规则设置提出更新的要求。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行业作为竞争性服务业,市场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经营效率和业务模式的不 断完善。目前,金融要素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深水区,汇率市场化将持续深 入;参与主体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的竞争进一步双向放开。随着监管机 构放开对混业经营的限制、引入社会资本,以国有资本占主导力量的金融企业的 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深化。为顺应新的竞争格局,2019年多家金融机构公开全球招 聘高级管理人员,并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地,多家公募基金实施员工持股以中 长期绑定骨干员工。预计2020年将有更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将尝试打破传统科层 制度和行政体制,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从而进一步激发 员工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挖掘企业发展潜力。资本市场开放引发人才争夺2018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相关政策,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高水平 竞争。2019年已有2家外资券商获银行间市场A类主承销商牌照,11家外资保险增 资获批,18家新设合资券商排队审批。外资金融机构在财富和资产管理、机构销 售、投资研究、风控合规、跨境业务等方面有着长期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积累, 将促使金融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高端化。人力资源作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因 素,相应领域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争夺的关键要素。面对稀缺人才的进一步分流, 中资机构需要加强内功修炼,在人才选用育留方面走市场化道路,以在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线下网点重新定位金融业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对实体网点的冲击已成不争事实。网点交 易量持续萎缩,银行业务离柜率达89%2,同时伴随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物理网点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不仅在银行业,证券行业新开营业网点亦趋向理 性,尤其在国内券商交易佣金“万二不是底”,国外在线券商嘉信理财、美国基 金巨头先锋集团等股票交易零佣金的背景之下。在数字化新常态下,未来金融网 点将重新定位,功能上综合化、营销化,形式上趋向轻型化、智能化。网点的传 统交易功能将发生弱化,转向针对线上无法开展的复杂业务进行专业化服务,并 拓展服务边界,提供连接金融与非金融场景的综合化服务。通过挖掘客户数据, 网点积极主动针对周边客户进行营销,对高净值客户进行转化和维护,并将数字 化深入到客户体验及员工日常工作当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降本增效。消费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2013年至2018年期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收入与 支出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7.0%3,为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打下坚实 基础。同时,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6月,央行征信中心收录9.9亿 人,网贷也将接入征信系统,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小贷 公司等在内的消费金融提供方可覆盖客群增长潜力巨大。2020年,伴随条码支付 的互联互通,二维码牌将成为的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玩家参与到由支付场景衍 生出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杠杆率快速 攀升,从2008年的17.9%提升至2018年的53.2%4,宏观储蓄率不断下降,由2008 年的51.8%下降至2018年的45.4%5,债务风险存在暴露可能,消费金融资产质量承 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获客、合规、风控、运营及科技实力将成为消费 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客户结构转变带来保险需求升级人口结构拐点已至,中国将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 25%,2050年达到34%6,劳动人口的减少使得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居民对商业健康和养老的保险保障需求规模将逐步提升。居民财富结构转型,中 产阶级崛起,预计2025年中等收入人群将超过全国家庭总人口的50%,成为未 来中国保险消费的主力,相应的,客户消费结构升级将带来对高端保障、资产配 置、子女教育等综合保险需求。城镇化扩张,三四线城市的增长潜力随着城市化 进程得到逐步释放,小镇青年作为消费潜力人群崛起,崇尚生活品质,风险意识 提高,将释放更多个性化保险需求。保险代理人模式转向自1992年友邦保险向中国大陆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B2C2C(保险公司-保代-客 户)的模式成为主流销售模式。而2015年保险从业资格取消,保险代理人经历一 轮粗放式发展,总人数增长2倍至2018年的871万人7。但该增长趋势即将面临拐点。随着保险公司越发注重客户数据,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去中介化手段日趋 丰富,保险公司直销能力大为增强,保险代理人传统模式面临转型。未来,保险 中介将不断向专业化发展,由代理人模式转向经纪人模式,从代表保险公司转向 主张客户价值,综合分析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建议,以主动顾问形式扮演 保险销售渠道的关键角色。银行理财子公司塑造资管市场新格局背靠银行业强大资金来源,理财子公司相对其他资管机构拥有绝对规模优势。五 大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610亿元,已接近当前140家公募基金670亿元的注册 资本总和;银行理财规模约32万亿,非保本理财规模22万亿8,远超信托、公募、 保险资管体量。从渠道端来看,理财子公司不设产品销售起点,可充分协同商业 银行广泛的客群基础及销售渠道,将对长期依赖银行渠道的资管机构带来销售资 源的挤压。从投资端来看,对权益市场投资限制的打开将减少通道类业务需求, 倒逼非银金融机构向主动管理转型。根据理财子客户风险偏好,未来FOF/MOM类 稳健型权益产品投资需求增加。从资金端来看,理财子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机 构投资者力量将进一步壮大。面对银行理财子这一强势的新入局者,资管行业参 与者将主动增强投研体系竞争力,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行业加速分化,中小金融机构重新定位去杠杆及资管新规使得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生存压力陡 增。2014-2018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分化,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上市银行不良率上 升0.42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小银行不良率上升0.64个百分点9; 寿险与产险集中度 保持较高水平,CR10始终维持在70%以上10;证券业集中度加剧,CR10由42%提 升至49%11。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刚需”。金融科技应用的不断深化 要求持续大额的信息技术投入,拥有强大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的大中型机构将更 占优势。在银行领域,过去四年已有兴业数金、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 技、建信金科、民生科技、工银科技、北银科技等金融科技子公司先后设立,成 为在互联网科技巨头之外中小银行未来寻找外部合作的新选择。面对大中型金融 机构强者恒强,市场的中小型参与者需要结合自身禀赋,选取优势细分领域,走 本地化、精品化路线、下沉服务、借力开放型生态合作机会发展自己,以错位化 竞争实现突破。2020年是否能够涌现出中小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子公司之间的若 干成功合作范例值得期待。工业产品与服务金融开放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随着中国金融行业改革,更多的企业会通过IPO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而国有企业 传统上通过低成本而非效率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优势将被逐渐打破。科创板、创业 板、借壳重组上市等资本市场创新政策都给优质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资源 配置机会。随着融资结构的优化,我们预计国有企业将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升 资产回报率;而民营企业也将在IPO融资的过程中提高管理规范性,进而在更多行 业中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现金为王”促使企业优化业务与运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以重资产投入为 主的工业企业对利润和现金流的重视度远超往期。我们预计,企业将投入更多精 力去审视现有业务的回报与现金流、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优化、理性思辨规模与效 益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考虑到国资委出台政策、强化对国企质量与效益的要求,国有企业也会进一步提升效率,通过运营优化来降低成本,并通过规范财务 管理与组织优化来提高组织效率。混改带来企业效率提升自国有企业混改提出后,经过数轮试点,国务院国资委于2019年11月发布了《中央 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对混改流程进行了系统性规范。系统性操作指 南对混改企业的产权转让、增资扩股、IPO、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领域进行了规范 和完善,补全了国企混改政策的最后一环,国企混改将在2020年进入快速发展的 新阶段。我们预计,国有企业非核心资产将会广泛出现在混改早期的项目中。这 些项目将助力国企打破内部机制,引入市场化创新经营实践,进而提升整体业务 质量和生产效率。资本市场的开放将进一步助力混改项目走向成熟。工业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受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督查力度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工业品 行业的产能明显出清,而行业集中度亦显著提高。随着整体市场结构从低集中竞 争型向高寡占型移动,工业品市场利润与盈利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政策 限制性行业来说,企业将主要通过 指标购买、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 对于充分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将通过扩张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以规模优 势挤占中小企业;对于垄断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为巩固领先地位及提高综合 收益,将倾向于吸收合并行业优势企业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在此过程中,企 业不仅需要选定赛道,更要找准赛马,在现有业务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研发型隐形冠军涌现随着中国工业步入4.0时代,工业体系与分工日益成熟,行业已经逐步发育出深耕细 作的“隐形冠军”,引领行业全要素生产力发展。这些“隐形冠军”对研发的投入 远高于同行业,专注于细分行业,积累团队科研能力,并储备专利数量。通过研发投 入,这些“隐形冠军”活跃于光学设备、触屏设备、高端铜合金材料、声学器件设 备、半导体设备、激光切割控制设备以及电化学材料等细分行业。这些中小型“华 为”具有较强的进口产品替代能力,冲击国际巨头垄断,成为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国产替代将先抑后扬随着国外供应不确定性的宏观影响,以及国内产业链整体提升的趋势,企业降低成 本需求的影响,国产替代将是未来五年的持续话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早期会 出现国有企业主推国产替代,而私营企业全面采用国外设备的情况。但随着国产替 代厂商的成熟,以及广泛用户实践带来的行业口碑,在长期来讲会有很大的发展。 同时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在给科技型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淘汰落后企业。出海的刚需制造型企业需要通过海外布局实现区域供应链重构。并且,更多企业开始通过组 织变革希望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跨国经营的总部事业部型组织转型。首先出海, 尤其是在东南亚一些区域建厂,已经成为产业链下游规避出口关税冲突的一种手 段。。出海企业需要借鉴早期出海的轻工、小家电、建材等行业企业的经验,与 当地产业链生态建立稳定关系,并妥善处理与工会、NGO和公民社会的关系。与 此同时,在产业链上游面临国内环保要求提升及资源限制,不少企业也在寻求海 外收购、建厂以稳定原材料供应。我们预计,出海企业将从自身在文化上比较熟 悉的周边市场开始,而越南或将是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视区域。并购常态化在经历疯狂海外收购,以及过去几年的并购冷却期之后,并购逐渐成为企业战略 落地的常态化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成立内部并购部门,并根据年度战略计 划搜寻筛选潜在并购机会。在国内,产业并购将出现更多的连续性、中小型、补 强收购。从海外并购来看,未来五年会是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窗口期,虽然 政府对工业企业的海外并购在逐渐放松,海外区域甚至欧洲正在加大对中国企业 收购案的审查。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在全球细分市场领先的汽车、工业技术公司 甚至家族企业正在认真考虑通过吸引产业投资者的方式,实现区域市场扩张,拓 展新的客户和产品,降低成本,并维持稳步利润增长。供应链数字化随着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设备商一直在寻求向服务转型的机 会,但是效果不理想。不少企业正希望通过数字化来改造供应链,进而获得为上 下游服务的机会。然而,它们目前比较关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会,而非直接面 向客户的服务。我们预计,未来供应链平台企业将加大在生产设备优化、数据智 能化、供应链一体化、工业软件、智能工厂等领域的服务。而工业企业则需要提 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中。智能制造的理性回归智能制造会更体现为企业内部数字化改造,将企业生产自动化与企业管理数字化 进一步进行统一,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这也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 是,单纯靠工业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这一转型。因此,不少企业通过与互 联网企业合作成功的方式展开转型,而阿里、腾讯等互联内企业也推动工业互联 网与企业展开合作。这两股力量的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数据的归属性已 经成为隐患。我们预计,未来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将对智能制造下一步的 发展展开理性思考,并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医药与健康服务以人为本的整合式服务将是医疗体系发展趋势,提疗效、优体验、 降成本在医疗成本高速增长和需求持续提升的作用下,以人为中心、提倡在给定成本下创造最优 治疗效果和体验、能够提供整合式服务的价值医疗成为各国医疗体系发展方向。中国已出 台了多项政策(如按DRGs付费的支付改革)和开展多地试点(如深圳罗湖医联体试点)以 推动医疗服务提供方朝提升疗效、体验和降成本的方向转变,同时,医疗、医药、医保三 方将进行管理融合,通过构建区域内服务及责任共同体推进价值医疗。社会办医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更加注重质量截至2018年底,我国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我国医院总量的63.5%。作为医疗供 给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办医通过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高办医质量,进一步深化发 展。在眼科、齿科、体检、辅助生殖等领域已经探索出发展道路的社会办医企业将继续在 规模和质量上进行深入发展;医疗投资方利用其资源优势寻找合作伙伴,从医疗资源及运 营角度进行深入合作。总而言之,社会办医比较有代表性的趋势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与 医生集团合作,引入优秀医生资源;海外资源将持续进入中国,探索与中方进行多层次合 作;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商业保 险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对接,提供保险直付结算服务;加入已形成的医联体,或牵头组建医 联体等。各领域企业纷纷投资大健康行业以万达、华润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在大健康行业做出巨大投资,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 业认为康养地产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第二梯队是保险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国平 安、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立足于自身业务优势,重点打造商业健康险,通过提高医险结合 水平探索并建立健康服务闭环;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尤其是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 互联网大鳄纷纷悉数加入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大军,预示着“健康+智能化”将会是“健 康中国”的未来模式。各地将生物医药及医疗服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生物医药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8年规模超1.5万亿,5年复合增长率超 8%,因此各地政府以利好政策推动生物医药园区发展,以吸引人才和刺激经济。同时,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各地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务迎接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推动经 济发展。药企将专注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研发药品招采模式改革对2020年市场影响巨大,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药 企会更加被市场看好。带量采购会促进医药行业加大高端仿制药的开发和创新药领域的投 入,加速产业升级。在此趋势下,药企将继续探索机会来补充在中国的新兴科学研发资源 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继续寻求合作以促进有前景的潜在疗法以及突破性科技的发展。精准医疗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精准医疗行业将逐渐实现可预测、可预防、个人化以及可参与,从以平均患者为关注点 的方式转变为以个体患者为重。在此趋势下,行业将出现各种针对不同特定群体和不同 疾病的精准医疗计划。医疗器械领域并购将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持续整合,本地并购数量增长明显。对比国际市场,中国 市场依然“多、小、散”,可预见未来行业并购将持续。一方面,受技术迭代快和细分 领域“天花板”低影响,领先企业有通过并购丰富品类和实现业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 面,小企业难成规模、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有通过被收购退出的诉求。商业健康险蓄势待发随着收入提升、人口结构变化和健康意识提高,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将以 20%以上速度增长,远超医保收入增速。这将带来巨大的支付矛盾,而商业健康险成为解 决支付成本结构的出路。我们预测未来5年将迎来商业健康险的大爆发。数字化将驱动大健康进行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技术将会挖掘出深入的医疗数据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在此趋势 下,数字医院将运用科技优化患者体验、人员部署及后勤管理,从而缩减成本,改善治疗 效果;患者可通过电子就诊实现远程体检,从而缩短候诊时间。康养产业未来可期,进行深入探索期目前市场的巨大供需矛盾存在于对失能及失智老人康养的市场刚需与高性价比的专业供给 之间的不匹配。因康养产业的长周期性决定其主要玩家以融资成本低廉的险资和以土地获 取收益的地产商为主,两者均聚焦活力老人。行业尚缺少真正深入了解康养医疗特性的参 与者,预计未来将进入深入探索期。房地产房地产行业仍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基石作用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收官之年,预计经济 增速将大概率维持在6%左右区间、2020年GDP规模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同 时受全球经济放缓、中美贸易关系不稳定、投资需求拉动不足等外部环境不确定 性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房地产行业中短期内每年仍将维持 13-15万亿的市场销售规模,同时考虑到对住房需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强有力带动作 用,2020年房地产行业仍将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基石作用。行业政策调控总体力度适中并且供给侧调控偏紧、需求侧调控相对 偏松房地产行业2019年下半年在供给侧特别是融资端出台了较为严格调控措施,2020年在坚持“房住不炒”总体方针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地价、稳房价、 稳预期”背景下,预计行业政策调控政策力度总体适中,其中在供给侧,行业融 资政策仍将维持偏紧并逐步向中性回调;在需求侧,因城施策调控政策下,部分 中心城市及都市圈周边城市在前期政策调控超调基础上可能在人才住房、限购限 价等方面做出一定调整,客观上为地产商提供土储高性价比补仓的阶段性机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与尾部企业退出推动行业市场加快出清按照目前土地资源储备、销售去化情况估算,2020年行业前30名地产商总体仍将 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前10名地产商由于自身规模基数较大已处于安全边 界,未来核心战略目标将由规模成长逐步转向提质增效降风险;10-30名地产商由 于资产结构问题、成长惯性和焦虑感,未来仍转向有质量的规模成长;金融资源 将进一步向头部玩家集中,尾部中小型地产商将逐步退出行业市场,市场出清过 程将持续进行。房地产行业黑天鹅事件大概率出现由于在资本市场地产板块估值较低权益融资困难、各融资渠道收缩且融资成本提 高、商品房销售去化回款难度加大等一系列影响因素,2020年地产商在资产负 债率、有息负债还款、低效资产处置盘活、住宅开发建设刚性支出等方面将面临 紧约束。部分现金流紧张的企业会因为信用违约等黑天鹅事件掉队。提高资产效 率、做好现金流管理、现金为王仍是2020年地产商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存续发展的 关键必要条件。市场总体量价趋稳且不同城市房价窄幅波动、地价小幅回暖中国房地产行业需求侧的政策调控已经完成了由中央负责总量调控转向压实地方 政府责任,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转变。各城市地方政府将总体按照商品房价格 进行有针对性调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基 调下,预计全国行业总体量价趋稳,同时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所处地价、房价周期 阶段,房价会出现窄幅波动调整。同时地价较2019年下半年将有可能小幅回暖, 低总地价、中体量快周转项目可能更受市场青睐。更关注自身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与投资出价能力提升众多地产商已对未来行业趋势形成基本共识,即出现系统性行业普涨的大周期性 机会可能性极低,房地产终于进入下半场,基本盘仍然健康,住宅开发项目净 利率总体稳定在8-12%区间。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投资周期研判和踩点能 力,逐步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以及投资出价能力的提升。这要求企业刀刃 向内,在产品标准化与品质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开发运营效率与周转速度、深刻研判城市地价房价走势等方面持续精耕细作、固化能力,进一步降低前 端投资与后端开发建设中的犯错概率,增强自身发展容错性。更快构建上述能力 的地产商将更可能行稳致远。更多地产商参与城市产业培育发展由于土地公开招拍挂市场竞争激烈、商业综合体在高能级城市逐步饱和、各城市 产业招商引入需求日趋强烈,部分地产商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建设与产业引入 培育中,在城市发展中扮演更加综合的角色。城市公园改造、养老大健康、智慧 城市建设、传统产业搬迁转型、专业型产业园区新建等城市和产业功能建设培育 的综合开发项目在2020年将成为部分地产商在中高能级城市布局的主战场和主渠 道之一。建议地产商要清晰考虑自身基因与优势能力,避免短视行为,做好资源 整合方,构建好自身专业化能力以及外延产业合作朋友圈。资产收并购数量增加,机会与风险并存考虑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导致企业掉队、中小型企业退出加速市场出清、部分 企业资产结构与城市换仓调整等驱动因素影响,2020年地产行业的公司股权整体 以及优质资产包的收并购潜在机会数量将有所上升,买地资金充足的地产商可以 在2020年将收并购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扩充渠道,同时重点把握部分区域型房企 的收并购机会,实现在特定重点中心城市的快速深耕与跨越式发展,同时需要更 加注重风险防控。国有企业间行业整合提速考虑到地产行业国家队具有天然的金融资源优势,以及当前区域型地产开发国有 企业、城投公司等面临经营困难的客观情况,2020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 将通过资产重组,在做好优势互补,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形成若干标杆案 例。地方国资亦有可能对本地区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业务板块进行资产重组与 资源整合提升。物业服务等地产多元业务快速成长与分拆上市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调控政策导向以及自身业务成长逻辑,地产板块在A股和H股 资本市场整体估值偏低,2020年物业服务板块分拆上市将继续保持火热态势,并 维持较好估值倍数,物业服务板块将成为地产商的资本市场第二平台载体的标准 配置。2020年部分成长性较好的其他地产相关多元业务也存在登陆资本市场的可 能性。高科技、媒体与通信高科技、媒体与通信企业相继出海TMT企业为中企出海先锋,且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在中企自身 竞争力提升、国内市场接近饱和与出海政策指引等多方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出 海趋势显著。据统计,截止2019年9月,有超过9,300个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其 中,约80%企业来自TMT行业,成为出海领头行业。其中,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 手机产品与以Tikitok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预计2020 年,TMT企业出海数量仍将以约10%的增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与软件应用提供 商将有望成为重点出海布局企业。从出海目的地来看,欧洲作为具备广袤客户资 源的重要市场,仍旧将作为重要出海目的地;此外,中东、东南亚与拉美由于人 口数量大、近年互联网发展增速快、且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将成为中国企业出海 瞄准的目的地。在更多TMT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背景下,如何在出海时根据不同 的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形成差异化策略打法,将成为企业关注重点。国产硬核科技企业崛起长期以来,中国对于芯片等硬核科技需求量巨大,加之近期中美贸易战事件升 级,共同提出了降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的要求,拉动国产硬核科技企业的崛起, 如阿里巴巴推出了具备AI芯片含光800与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华为发布了研 发耗时7年、可实现全场景互联的“鸿蒙”操作系统等。预计2020年,头部厂商 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丰富我国硬核科技门类,包括区块链、传感器、面板材 料、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在国家自主可控与国产化替代仍为核心技术发展基调 的大背景下,预计科技领域的头部厂商都将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从而 降低对外的刚性依赖度,推出更多门类的国产硬核科技。此外,具备领先硬核科 技实力的企业有望联合欧洲等技术发达地区形成产业联盟,基于彼此互补优势, 共定标准、强化产业生态。随着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实力的强化、对外市场的重视 度上升,必将进一步重视参与标准制定这一获取行业地位与发声渠道的关键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人才困境当前,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方面同时面临头部技术领军人才与 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匮乏的困境。首先,中国在头部技术领军人才方面较欧美国 家有差距,高精技术的研发牵引力不足。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 才总数不足1,000人,占中国人工智能总人才数仅5%,而美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 则有逾5,000人,占美国总人工智能人才数达18%。此外,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方 面,且由于我国对于AI等人才培育启程较晚、优秀师资受企业高薪、大数据研究 条件诱惑而不断流失,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吃紧的状况在短期内将进一步扩大。 预估202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750万,2025年达950万。在现 行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除了依托高薪聘请、组建实验室、国际化的研发布局之 外,各大企业如何吸引大数据、AI等领域稀缺人才、进而建立创新文化机制等留 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实力与效用,都将是未来考验企业经营者的一大难题。5G 生态全面爆发2019年作为5G发展元年,在监管方的牌照发放、运营商的基础设施积极建设、设 备供应商的5G产品推出等多方努力下,5G生态现已完成初步构建,2020年将成为 5G终端实现大规模普及的一年。与此同时,5G行业应用也将于2020年实现跨越 式发展。以AR/VR为例,由于5G高速率、低延时特性可有效改善过往沉浸式游戏 等AR/VR产品的使用体验,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较2019年将增长108%。对于制造 业而言,5G可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协同动作控制、视频操作远程控制等,从而提高 生产线的效率。对于交通行业来说,5G更是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载智能座 舱的关键基础配套。此外,随着5G与AI技术的愈发成熟,两者有望通过互促式发 展,形成乘法效应,带来更具颠覆性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而言,如何理解5G、 及时捕捉商业机遇、提前布局5G相关应用以赋能自身业务,将成为5G生态爆发时 代下实现自身业务与运营升级的关键。企业数字化创新价值链前移伴随互联网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面向消费者的数字化业务规模已步入发展放缓 期,预计2020年,企业对于内部运营效率优化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升,带动企业 数字化重心从营销向生产供应链等价值链前端方向转移。比如,据估算,工厂数 字化可提升生产效率20%、物流中心数字化改造可将效率提升30%。在这样的发 展趋势下,将为两类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对于具备较强技术输出能力基础的企业 而言,应及时识别企业客户的潜在应用场景需求,开发相应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 案,丰富自身商业模式。对于技术输出能力有限、数字化水平尚处较初级阶段的 企业,应及早开展数字化转型规划、引入外部赋能,从而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 提升企业在数字时代竞争力。TMT 企业开始关注精益管理、运营优化与提升当下TMT企业业务愈发多元化、区域愈发广泛化,运营与管理的复杂度显著提 升。成熟型TMT企业已开始通过组织调整、运营机制调整等方式,提升自身管理 水平。比如,阿里巴巴建立了“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机制;阿里更将盒马 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在下放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将运营信息直接传递给集团高 层,缩短决策与响应时间,提升运营效率。预计2020年,在粗放的市场红利褪 去、TMT企业业务与区域覆盖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TMT企业会更加关注通 过组织与运营模式调整,提升自身运营效率与快速响应能力。在诸多的潜在变革 调整方向中,中台变革值得考量:通过选择构建业务中台,则可固化通用能力、 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构建数据中台,则可整合多维数据、连通数据孤岛,从而盘 活数据的资产价值。不同的企业业务模式决定了对于中台的差异化定位,企业应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路径。认知人工智能开始发展步入2020年,人工智能将从现有以感知智能为主技术方案逐步向认知人工智能技 术方案迈进。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人脸、语音识别等感知智能已初步实现 商业应用。然而,受数据、算力、方法模型的局限,传统感知智能的应用难以泛 化、交互人性化不足,催生向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渡。与深度学习的数据驱 动原理不同,认知人工智能范式不再依赖基于大数据的数理统计,而是以任务为 导向,通过自主认知、学习、推理、执行来实现以少量样本数据执行更多任务, 突破现有瓶颈。在2019年,认知人工智能企业已开始获得市场关注。预计在2020 年,将有更多认知人工智能企业进入市场,带动技术与应用发展。建议企业需紧 密关注外部技术发展环境,结合自身情况识别应用机会,投入相应人力与财力资 源,抢占技术先机。区块链市场规范化蓬勃发展虽然近年来我过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但支持区块链发展 的主基调并未改变。为支持区块链技术的有序发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发布政策文件, 通过实践具体的应用场景项目,加快产业布局。在区块链政策指引与项目支持的推 动下,预计2020年区块链将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包括司法系统下的电子证据管 理、金融领域下的区块链票据、公益领域中的资金管理、医疗领域的电子病历、产 业供应链的商品溯源体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可结合自身业务现状,挖掘区块链 于自身可应用场景,并可通过与区块链公司紧密合作等形式积极尝试。云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受5G等外部技术发展日渐成熟与企业自身内部升级需求的驱动力影响,云市场 渗透率正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预计可达1290亿元,较2018年 上涨超过30%,企业云架构部署率也由2018年的仅40%上涨至50%,但相较美国 (85%)与欧洲(70%),中国云市场渗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2020年,在 供需双方的推动下,云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并加速。此外,随着大量智慧终 端的普及、自动驾驶的逐步商用试点、智能制造在工厂端的切实落地等趋势,都 提出了对云计算服务更为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全栈自主可控的云平台出 现,可进一步打消用户对于隐私与数据安全的顾虑,也有助于云市场渗透率的进 一步提升。在云渗透愈发深化的背景下,当下的企业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应不再局 限于是否部署云架构,而应考虑在诸多云服务提供商中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本地 系统与云系统的交互关系、如何迁移重构以适配云端、如何充分发挥云优势,驱 动业务发展。架构生态多样化当下,X86架构服务器芯片以近9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在未来智 能社会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场景将极大程度的向多样化演进,这对不同类型的 芯片架构将产生不同的需求。比如以大数据搜索、云游戏等为代表的场景,其提 出了高并发性、端云协同性等要求,然而,依托现有的以X86为主的架构难以针对 各类场景都提供有效支持。因而我们预计在2020年,以ARM、RISC-V、MIPS为代 表的新兴芯片架构将迎来蓬勃发展。在这个发展趋势下,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程 序等产业链相关方,将形成多样化的生态效应,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在芯 片层面,将带来相关芯片设计、封测等企业的发展机遇;其次,在软件层面,操 作系统、中间件、软件服务等相关企业将迎来多样化发展机遇。交通运输与物流规模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未来受两股力量推动,进一步 带动行业整合及规模化发展。第一、政策驱动的行业规模化; 第二、市场驱动的行业规模化。政策驱动行业规模化:国家推动设施资源型企业加速整合以强化企业 市场化竞争能力,同时行业层面的政策同样间接推动相关市场的整合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在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整合 覆盖的广度逐渐向公路、机场及港口等物流设施资源型产业延伸,以强化原有资 源配置效率、释放协同效应空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海空领域为例,通过建 立省港口、机场集团平台以深度推进省为单位的资源统筹规划、业务协同发展的 目标。同时,行业层面的相关政策同样驱动市场逐步整合。其中,汽车运输行业 有鲜明代表性。行业法规强化了道路运输的合规要求,从而迫使一些缺乏核心竞 争能力、依靠原有非合规优势存活的运输企业逐步出局。未来,整合集团应深度 思考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并明确业务和组织层面的整合思路。同样,领先、合 规的道路运力企业应把握整合契机。市场驱动行业规模化: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过程中交运物流企 业市场化整合加速随着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经历了高速成长期的中国物流行业将从增量攫取向存量 争夺转变。因此,市场化整合的趋势预计将愈发明显,各物流细分行业在汰弱留 强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度提升态势。对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快递 行业来说,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壁垒显现,而非头部玩家面 临被整合或被出清的发展危机。与此同时,在非标属性明显、行业仍然分散的物 流专线市场,新兴整合型平台正快速涌现,并受到资本市场热议。中国物流市场 相比美日等成熟市场仍然具有持续整合的空间,在客户诉求持续提升、竞争压力 逐步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应深度思考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构建,以进一步抢占市 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全球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将具备更为鲜明及坚定的全球 化发展视野。第一、国家视角驱动中资交运物流企业勇于往外 走;第二、企业视角要求自身必须往外走。国家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一带一路”为中资企业带来沿线基建、物 流通道搭建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影响下,针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大通道的联 通建设成为热点。包括国资和民营在内的中资企业纷纷加速了一带一路沿线海外物 流业务布局及物流资源的投资与收并购步伐。以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代 表的国资背景基础设施型企业正加速布局国际业务,积极加强海外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的所有权及运营权的获取。同样,领先物流企业正加强跨境物流及当地物流业务的布 局,同时积极提升对沿线国家优质物流资源和合作伙伴的识别与合作。未来基于一带 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的资源卡位将成中资出海重点。企业在加速海外物流资源布局的 过程中应积极思考未来整体国际化战略,同步形成明确的商业及盈利模式。企业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交运物流企业主动推进国际化,寻求“新常态” 下海外增长点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国际化成为领先物流企业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 战略方向之一。企业通过海外仓物流资产投入、海外落地配团队的收购和搭建、海 外物流服务延伸等方式,逐步完善全球供应链及物流基础网络,践行供应链及物流 全球融合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制造全球出海的步伐,一批拥有全球供 应链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正快速崛起。以品牌出海领先的3C行业为例,相关企业配 合品牌出海,正积极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发展国家布局供应链及物流服务网络, 以帮助上游企业出海奠定全球中后台服务保障能力。同样的,以航空领域为例,国 有三大航亦将国际化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抓手,均加大国际市场资源投入,并在欧 美等主要海外民航市场发展本土合作伙伴。中国供应链及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 其国际化战略和布局方向,从而快速建立全球化供应链及物流服务能力。差异化:市场需求逐步细分及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将驱动物流行业的 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第一、消费者诉求差异化推动物流商业模式 迭代、细分;第二、中国物流玩家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将进一 步差异化自身定个位,构建核心竞争壁垒。交运物流行业模式差异化:物流市场的需求细分化正推动着物流商业模 式的创新伴随新零售改造的不断深化,物流需求场景正在不断迭代与细分,推动着中国物流 模式的不断创新。随着以餐食外卖场景为主的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用户越来越高 的分钟级时效诉求正推动着物流模式的迭代,驱动传统物流模式的升级和演变。因 此,“前置仓”、“店仓一体”等区别于传统中心网络制式下的物流商业模式不断迭 代涌现,而这些创新型物流模式又反向倒逼传统物流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在供给端,物流模式的创新也在改变着传统低效的供销模式,B2B产业供应链近年 来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中国物流企业在夯实自身核心主业的过程中,应高度 关注行业变革趋势,并积极思考自身商业模式的升级机遇。物流企业能力差异化:领先物流企业致力于核心能力锻造,构建差异化 的专业壁垒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将逐步分化出角色定位差异更为清 晰、协作更为紧密的三类物流企业,包括供应链整合商、运力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提 供商。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致力于差异化核心能力的构建,形成专业壁垒。对运力 提供方而言,运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线路规划能力等是实现交付时效及成本最优 的关键。对供应链整合商而言,积极提高供应链整体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是制胜关 键。相应地,对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而言,进一步强化网络结构、提升供应链各节 点的运营效率,是未来竞争关键。物流企业应充分尊重所在细分行业的特征及企业 自身基因,以充分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能力,打造未来的制胜之钥。跨界化:事实上,中国交运物流行业逐步呈现出跨界化的发展态势。 第一种跨界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业务边界,领先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 单一细分领域的业务发展,而是围绕满足客户综合物流需求的一站式 服务能力构建;第二种跨界则来源于竞争对手的识别,尤其在供应链 领域,领先企业后台能力正逐步独立及外化,对传统企业构成竞争。企业自身业务的边界跨界化:物流企业逐步开展及加强多元业务探索传统物流行业细分领域界限正逐渐模糊,多元化已经逐步成为领先物流企业的发展 实践。一方面相邻细分行业的多元化将有助于企业释放协同潜力、延伸优势资源, 同时,多元化也成为物流企业满足客户一站式物流诉求、寻找新增长点的普遍选 择。在标准化物流产品领域,快递与快运作为典型的标准化网络型物流行业,相关 企业正在积极跨界发展。同样,近年来领先物流集团通过打造围绕客户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构建包括快递、重货、冷链、同城即时配、合同物流、跨境物流等多网 并存的综合物流网络。事实上,我们在航空领域同样观测到类似趋势,主流航司一 方面从单一客运服务商发展为综合型旅游产品集成商,另一方面从单一货运承运人 发展为综合物流服务商。中国物流企业应在跨界发展的过程中尽速获取相关经验和 能力,并释放业务协同效应。成本与盈利中心的边界跨界化:内部供应链能力沉淀,并对外服务形成 新盈利点基于内部能力固化、业务化,从而打造对外服务能力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 企业的新盈利点。在生产制造和餐饮零售行业,均涌现出由此类行业领先企业剥离 出来的独立供应链服务企业。一些成熟的制造业企业将VMI仓库管理、供应商原料 清关、入厂物流服务等核心供应链服务进行剥离,形成独立了供应链业务以对外向 市场提供服务,并依托母公司上下游企业客户或供应商资源,快速拓展了外部业 务,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参考领先标杆,传统企业将体系 内优势供应链服务能力进行市场化服务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常态化发展中寻求破局的 思路。如何培育和沉淀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外部客户的拓展、如何平衡内外部客 户,将成为业务独立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智慧化:中国物流行业的智慧科技武装将驱动行业提质增效、培育新 晋玩家。资本市场及企业对物流智慧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拥有高期待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驱动的物流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正成为 行业热点。除资本市场外,越来越多的物流巨头以物流科技产业基金、集团研发投 入等形式加紧布局物流智慧科技,其背后是对智慧科技驱动行业降本增效的高度期 待。企业如何前瞻布局、结合现状、拥抱未来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思考。智慧科技在物流行业的快速落地及应用将催生行业新赛道、孕育新玩家事实上,一批“技术型选手”正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传统物流模式下的行业痛点, 并带来全新的客户服务体验。比如在典型的公路运输、海运货代等领域,正涌现出 诚如无车承运平台、数字货代等新玩家。预计物流智慧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 为企业卡位、创造行业新赛道的重要力量。(报告来源:罗兰贝格)(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