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猎人世界植物研究所要怎么升级?相信很多玩家都为其一个格子不够用感到烦恼。在这里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怪物猎人世界植物研究所升级流程介绍,还不了解怎么升级研究所的小伙伴可不要错过哦。 植物研究所升级流程介绍 植生研究所升级流程如下: 主线任务·Lv3星·【险恶的沼泽】后解锁设施。 自由任务·Lv3星·【仙人掌的季节即将到来】,完成后增加可培育素材。 【仙人掌的季节即将到来】中要交货的小颗仙人掌,主要在6区、8区出现,找开红花的仙人球即可。采集完后等一段时间会再生。 自由任务·Lv4星·【女王在荒地中燃烧】,完成后增加可培育素材。 自由任务·Lv4星·【怒涛的巨甲虫祭】,完成后增加培育委托栏。 巨甲虫主要在3区、4区出现,会不断再生。 自由任务·Lv7星·【凉爪与惨爪的交汇之处】,完成后增加培育委托栏。 以上就是怪物猎人世界植物研究所升级流程介绍,小伙伴们快参考攻略去升级植物研究所吧。怪物猎人世界作为一个无缝连接的开放世界游戏,拥有原汁原味的怪猎水平,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怪物猎人世界背景及系统介绍,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背景及系统介绍 游戏中玩家将作为调查团的一名猎人踏入新大陆,探索未知的世界。本作除了加入了各个地图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外(以往的怪猎都是切换地区的形式),还加入了可以让狩猎自由度提高的“生存工具”、在多人模式任务的途中参加等一系列全新要素。 本作的画面自然不用多说了,老玩家如果看了直播我相信几乎都会感动的流泪,这画面毫无疑问就是我们所期待的高清版怪猎(PS:就在几天前我还在玩3DS的怪物猎人XX笑)。丰富的植被、强化的光影特效以及龙身上皮肤纹理的质感等,完全符合一个出现在次世代主机上共斗动作游戏大作。最后雌火龙的出现更是让我们老猎人的内心燃烧到了极点! 超强的植被效果 真实的光影特效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19年新当选院士座谈会,并正式公布了今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失败积累多了自然就会成功上世纪70年代,郝小江初中毕业后插队落户在贵州省黔西县的一个村庄,后来进县氮肥厂当工人,1973年通过工农兵学员考试,进入贵州大学化学系学习。”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后,郝小江把根扎进了“植物王国”,开始了植物化学的科研探索。1986年郝小江赴日本京都大学读博,学的是“植物中化学成分的全合成”。他说:“那时京都大学在国际上非常有名,学的这个专业也是我们急需的,所以就去了。开始半年多很不顺利,大概做了七八十个反应都是失败的,压力很大,真正体会到从传统有机合成到植物化学,再到不对称合成,是一个不小的跨越。”郝小江说。“失败是科研人员必经的坎坷。”郝小江说,一开始很难,老失败,不断调整思路和方法,积累够了,突然就成功了。“但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新的成功,波折仍然不可避免,不太可能一帆风顺。”1990年,郝小江获得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他说当时诱惑很多,有朋友相约去美国,但他毅然坐上了回祖国的飞机。“要把学到的先进科学技术带回祖国,是国内导师和国外导师的嘱托,这个不可动摇!”植物化学方兴未艾“过去我们注重植物化学成分种复杂化学结构的解析,现在结构解析包括新骨架的结构解析已经不再困难。”郝小江说,现在主要探索天然产物的生物功能和机理,摸清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和来龙去脉、变化过程,从而调控生物合成,这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研究领域。“身处一个全国顶级的植物研究所,我们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具有原创性、方向性的研究,为植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开辟新路子。”在郝小江的研究团队通过学科交叉与联合,形成了植物资源、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相互衔接和融为一体的创新性天然产物科学研究模式。“这种模式很起作用。”郝小江说,“譬如我们将植物化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了天然产物特定骨架与有效基团进行小分子探针的优化设计,通过与生物学家合作,发现了多类天然产物小分子探针,逐步揭示了若干新颖的作用机制,如特异性抑制Wnt信号通路、非BAX/BAK依赖的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协同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融合、促进溶酶体生物发生等全新的作用机制,为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潜在靶点和先导化合物,建构了以天然小分子为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方向。”“从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生物功能、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它是一环扣一环的。”郝小江说,“植物化学这个学科在我国方兴未艾,但目前还缺乏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提出重大科学问题,是我们今后20至30年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从植物中获取1500多个新天然产物近40年来,他和团队不断探索植物化学研究新模式,逐步建立了资源-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现代植物化学研究体系,在植物防御、用于生物功能探索的天然小分子探针发现等研究中取得若干原创性的成果。他的科研团队从植物中获取1500余个新天然产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分子骨架独特、结构复杂的虎皮楠生物碱研究,新生物碱数量占国际同领域的1/3;有53个新结构类型并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被国内外研究组完成了全合成,促进了对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系统开展植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研究,先后发现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成分11类190余个天然产物,分别作用于植物病毒、植物寄主、激活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等途径,占国际上报道抗TMV天然产物的13.5%;从中发现了候选新农药靛红酮,具有较强的抗植物病毒病和病原菌的活性,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新农药登记试验批准证书”。发现抗肿瘤、抗病毒、神经保护等活性成分有35类,通过合作开展了S-3等10个小分子探针调控细胞通路的新颖作用机制,并揭示潜在靶蛋白的新功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病毒感染等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和药物先导分子;作为第一主持的1.1类抗早老性痴呆候选新药芬克罗酮进入II期临床试验;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Nat. Cell Biol.、Nat. Chem. Biol.、Cell Res.、Angew. Chem. Int. Ed.、PNAS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9篇;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件和中国发明专利44件;2003年、2009年和2013年三次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03:08▲郝小江:用心语对话植物他和团队的植物化学研究成果,在植物防御与新生物功能发现、新药(新农药)发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拓展了植物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我国植物化学的进步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马永娇 文云南省科技厅供图、视频
2021年2月23日,为推进贵州省种质资源库建设,副省长王世杰带队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考察调研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省科技厅厅长廖飞、副厅长雷文蓉,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级干部向青云,省农科院党委书记穆嵘坤、副院长周维佳等同志陪同调研。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于2004年开始建设,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建设,建设期总投资1.48亿元,其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现已建成植物种子库、DNA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库、信息管理系统、实验研究平台的6+1+1系列,分设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和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其中植物种子库的冷库建在地下,可进行种子的中长期保存。全国有105个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入了种子采集网络。该种质资源库现已存有1.9万种、19万份的种子、离体种质、微生物、动物种质等资源,开展有种子备存、分发共享种子、资源收集等共享服务,进行发育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是全球第二个万种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考察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种子处理室、地下种子库、离体库等设施和处理流程,详细了解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历程、研究方向、资源库运行情况等,并与中科院昆明分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科技厅召开调研座谈会,双方就种质资源库的运行机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人才吸引、经费筹措、地方对资源库的建设支持等进行了互动交流。王世杰副省长在讲话中肯定此次调研取得很大收获,称赞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为国家级平台和团队,承担大量的国家任务,发挥着国家资源库的重要作用,希望资源库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越办越好,同时要求贵州省建设种质资源库要立足于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贵州实际,学习借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经验,认真思考和谋划,解决好当前存在的技术、人才、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科学、规范、有序的建设种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立资源库的内生动力机制,推进应用转化团队与资源库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资源库实现高效良性运转,为贵州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来源:省科学技术厅合作处】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央广网昆明2月24日消息(记者 李劲松)记者今天(24日)获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经多年技术攻关,完成了首批鹅膏环肽毒素剧毒蘑菇快速检测试剂盒产品的研发生产,可快速完成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检测工作,填补了该领域的全球空白。据了解,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的是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与合作企业。这项成果可在实验室、野外、营地、卫生所等多种场景下,快速鉴别有毒蘑菇是世界性难题。因此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剧毒蘑菇的快速检测方法”授权,并与企业合作生产出快速检测试剂盒产品。云南野生食用菌种类及产量位居全国之首,但也是我国野生毒菌中毒的“重灾区”。因为有毒蘑菇与可食蘑菇往往长得非常相似。例如在楚雄、曲靖等地有两种无毒鹅膏,俗称“黄罗伞”和“白罗伞”。然而,当地还有与这两种鹅膏极为相似的剧毒鹅膏,分别为“黄盖鹅膏”和“致命鹅膏”,若误食又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据研究人员介绍,有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蘑菇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蘑菇中毒死亡的案例中,80%至90%为含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所致。鹅膏环肽毒素毒性极强,毒素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酸碱和盐,常规的烹饪方法无法破坏其毒性。鹅膏环肽毒素剧毒蘑菇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成功研发,将助力云南乃至世界野生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掌上春城讯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召开2019年新当选院士座谈会,并正式公布了今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郝小江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失败积累多了自然就会成功上世纪70年代,郝小江初中毕业后当了“知青”。“插队落户在贵州省黔西县的一个村庄,后来进县氮肥厂当工人,1973年通过工农兵学员考试,进入贵州大学化学系学习。”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后,郝小江把根扎进了“植物王国”,开始了植物化学的科研探索。视频截图1986年郝小江赴日本京都大学读博,学的是“植物中化学成分的全合成”。他说:“那时京都大学在国际上非常有名,学的这个专业也是我们急需的,所以就去了。开始半年多很不顺利,大概做了七八十个反应都是失败的,压力很大,真正体会到从传统有机合成到植物化学,再到不对称合成,是一个不小的跨越。”郝小江说。“失败是科研人员必经的坎坷。”郝小江说,一开始很难,老失败,不断调整思路和方法,积累够了,突然就成功了。“但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新的成功,波折仍然不可避免,不太可能一帆风顺。”1990年,郝小江获得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他说当时诱惑很多,有朋友相约去美国,但他毅然坐上了回祖国的飞机。“要把学到的先进科学技术带回祖国,是国内导师和国外导师的嘱托,这个不可动摇!”植物化学方兴未艾“过去我们注重植物化学成分种复杂化学结构的解析,现在结构解析包括新骨架的结构解析已经不再困难。”郝小江说,现在主要探索天然产物的生物功能和机理,摸清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和来龙去脉、变化过程,从而调控生物合成,这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研究领域。“身处一个全国顶级的植物研究所,我们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具有原创性、方向性的研究,为植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开辟新路子。”在郝小江的研究团队通过学科交叉与联合,形成了植物资源、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相互衔接和融为一体的创新性天然产物科学研究模式。“这种模式很起作用。”郝小江说,“譬如我们将植物化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了天然产物特定骨架与有效基团进行小分子探针的优化设计,通过与生物学家合作,发现了多类天然产物小分子探针,逐步揭示了若干新颖的作用机制,如特异性抑制Wnt信号通路、非BAX/BAK依赖的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协同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融合、促进溶酶体生物发生等全新的作用机制,为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潜在靶点和先导化合物,建构了以天然小分子为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方向。”“从植物资源、化学成分、生物功能、化学合成、创新药物,它是一环扣一环的。”郝小江说,“植物化学这个学科在我国方兴未艾,但目前还缺乏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提出重大科学问题,是我们今后20至30年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从植物中获取1500多个新天然产物近40年来,他和团队不断探索植物化学研究新模式,逐步建立了资源-化学-生物学交叉融合的现代植物化学研究体系,在植物防御、用于生物功能探索的天然小分子探针发现等研究中取得若干原创性的成果。他的科研团队从植物中获取1500余个新天然产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分子骨架独特、结构复杂的虎皮楠生物碱研究,新生物碱数量占国际同领域的1/3;有53个新结构类型并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分子被国内外研究组完成了全合成,促进了对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系统开展植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成分研究,先后发现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成分11类190余个天然产物,分别作用于植物病毒、植物寄主、激活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等途径,占国际上报道抗TMV天然产物的13.5%;从中发现了候选新农药靛红酮,具有较强的抗植物病毒病和病原菌的活性,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新农药登记试验批准证书”。发现抗肿瘤、抗病毒、神经保护等活性成分有35类,通过合作开展了S-3等10个小分子探针调控细胞通路的新颖作用机制,并揭示潜在靶蛋白的新功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病毒感染等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和药物先导分子;作为第一主持的1.1类抗早老性痴呆候选新药芬克罗酮进入II期临床试验;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Nat. Cell Biol.、Nat. Chem. Biol.、Cell Res.、Angew. Chem. Int. Ed.、PNAS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9篇;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件和中国发明专利44件;2003年、2009年和2013年三次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郝小江:用心语对话植物他和团队的植物化学研究成果,在植物防御与新生物功能发现、新药(新农药)发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拓展了植物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我国植物化学的进步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感谢仙肉狂人的素材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北京比较著名的植物园有2个,分别是南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植(北京植物园)。这两个植物园只有一路之隔,虽然住在北京的朋友应该都去过南植和北植,不过这两个植物园的繁殖棚大家可能都不太熟悉~~~于是乎,某人顶着北京将近40°C的桑拿天,辗转两大植物园的繁殖棚,为大家呈上新鲜照片~
黎胜红工作照 记者 徐永进 摄 面对众多记者的采访,47岁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黎胜红显得有一丝局促,但一谈起植物化学,黎胜红却“健谈”了起来,话题从植物化学的历史到未来发展前景,从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到近几年自己研究的新成果……扎根云南20余年,立足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黎胜红围绕植物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功能和生物合成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作为科研工作者,能在植物化学领域有所建树、取得成果,我是幸运的。”黎胜红说。用心付出 总会有所收获谈起如何走上植物化学研究之路,黎胜红多次用“幸运”一词来形容自己的经历。“幸运”的背后却是专注于一个目标的不懈努力。1996年,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黎胜红在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面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他通过几个月的自学和努力,最终成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员,5年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黎胜红成为我国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孙汉董的研究助理,开启了在植物化学领域的探寻之路。2003年,孙汉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而黎胜红却选择了前往国外留学。“植物化学是一个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交叉学科,趁着自己年轻,更应该走出去多了解国际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黎胜红说。在德国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对黎胜红来说,一切都需重新学习和掌握。为了解云杉表皮细胞结构,他从头学习植物切片技术,一头扎进科研中。夜以继日的研究,无数次的尝试,黎胜红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和运用激光显微切割-超低温核磁共振-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的单细胞水平植物化学研究新方法,揭示了云杉韧皮薄壁细胞和石细胞中的酚类防御物质,为精确定位活性天然产物的体内合成、运输和积累等开辟了新途径。研究工作得到了著名的德国洪堡奖学金和马普奖学金资助。“现代植物化学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既然选定了研究方向,只要用心付出,总会有所收获。”黎胜红说。坚持不懈 方能实现突破2007年,黎胜红以“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身份回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并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从30余种我国西部特色资源或药用植物中发现化合物2000余个,其中新化合物600余个,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潜在应用前景的活性化合物40余个,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特色天然化合物库,其中30%以上为团队发现的新物质,这为天然新药和新农药的研究开发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并为相关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谈及丰硕的研究成果,黎胜红认为,在周俊院士、孙汉董院士、郝小江院士等科学家的带领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化学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植物化学交叉研究领域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二倍半萜这类天然产物结构新颖复杂,生物活性广泛,在自然界极为罕见,全世界仅发现1300余个,大多数来源于海洋生物,而在植物中的分布与生物合成一直是个谜。带着这一疑问,黎胜红立足云南植物资源优势,系统开展了植物腺毛中的活性天然产物研究。每年春暖花开时,昆明植物园内总能见到他与团队爬高下低观察植物和采集样本;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与学生们的实验室里总透出一丝光亮。多年的坚持不懈,带来令人瞩目的突破。黎胜红带领团队发现两个家族系列新奇骨架并具有重要防御功能和抗炎免疫活性的二倍半萜,在化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我国大陆首篇植物化学研究论文,其中部分化合物在动物模型上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正在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开展深入研究;鉴定了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填补了国际上对植物二倍半萜生物合成认识的空白,以封面文章发表在植物学顶级期刊上;植物腺毛天然产物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并应邀在天然产物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长篇综述。多年来,黎胜红在植物化学领域国际知名和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他于2015年成为我国植物化学学科方向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于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严谨审慎 科学不容含糊在黎胜红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放着一本本学生论文。对每一位学生提交的论文,黎胜红都会仔细核对实验数据,在文章思路、结构安排等各个方面耐心解释修改的原因及必要性。“科学不容含糊,必须保持严谨审慎,发表文章无论大小都必须经得起考验,这是我20余年所坚持的,也是要求学生们所必备的素养。”黎胜红说。细数自己培养出来的22名博士和硕士,最让黎胜红骄傲的是自己带出来的第一位博士生骆世洪。在骆世洪即将毕业时,由于所选课题还有新的疑问,黎胜红让他推迟毕业、专注研究,这一度让他非常不理解。面对学生的情绪,黎胜红鼓励说,科研就是要有一种“刨根问底,做到极致,不留遗憾”的精神。最终在黎胜红的指导下,骆世洪顺利完成了研究课题,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与黎胜红共事10余年的刘燕博士说:“黎胜红老师始终保持科研初心,总是埋头钻研文献,时时关注国际前沿最新科研进展。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令我深深佩服,他的言传身教也让我感受到学术之路永无止境。”“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是我们研究者的宝库,如滇重楼种植周期一般需要7年至8年,如果能够解析其药用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和规律,开发新型生产方式,将极大促进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应用,并有效解决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难题,这是我们正在承担的云南生物医药重大专项研究。”黎胜红说。云南网记者 季征
掌上春城讯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天然药物新药研发团队发现了中药草果具有新型降糖活性成分,不但为新型降血糖先导分子的发现提供了化学和药理学依据,还为拓宽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类和口服降糖药物,然而因低血糖风险和各种副作用,亟须研发结构类型多样、作用于不同靶标的新型降血糖药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纪军研究员介绍说。草果为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是著名中药和传统香料,入药具有燥湿温中,截疟和祛痰等功效。在天然源抗糖尿病药物发掘中,陈纪军研究组首次发现草果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小鼠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且对小鼠摄食量、体重无明显影响。研究组以活性筛选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为导向,围绕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靶点α-葡萄糖苷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等,系统开展了草果降血糖活性成分研究,从活性部位发现了2,6-环氧二芳基庚烷、链状二芳基庚烷、黄烷醇-脂肪醇杂合体、黄烷醇-单萜杂合体、黄烷醇二聚体等5类结构类型多样的化合物115个,其中新化合物66个,丰富了草果的化学成分。他们还发现,草果含有的78个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活性,18个化合物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具有抑制活性。而结构新颖的黄烷醇-脂肪醇、单萜杂合体则是糖尿病靶标双重抑制剂。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天然药物研发领域《植物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等五种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来源:掌上春城】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目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园项目建设。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室外展览展示项目,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按照“一宫一线多园”的规划进行建设,展现云南省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市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漫步。【来源:云南省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央广网昆明12月10日消息: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体验园项目正有序推进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按照“一宫一线多园”的规划进行建设,展现云南省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拥有从热带到寒带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分布的1000种高等植物中,包括大量的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虽然仅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但却孕育了我国50%以上的植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物种,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10285种野生植物种子亚洲第一植物种子库 “种子盛宴”“十余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依托种质资源库对国家重要野生生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启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宏伟介绍道,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共收集保存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各类种质资源两万三千五百四十六种,共二十四万八千五百九十三份。其中,野生植物种子一万零二百八十五种,共八万两千七百四十六份,占中国种子植物物种总数的35.2%。现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植物种子库。 发布多个名录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此外,2008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全国成功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2013年,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被树立为典型,经验被全国借鉴。目前,全省已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设了14个保护小区(保护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受保护对象物种达44个。华盖木、漾濞槭、巧家五针松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种群10万余株,回归3000多株,迁地保护的华盖木、滇桐等已开花,部分种类能正常结实。 猪腰豆与一般豆子的比较近年来,为保护生物多在性,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会同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率先在全国发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以及《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名录(2019版)》等,为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为云南省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蓝花楹种子生物多样性对普通人的意义是什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保藏中心主任蔡杰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每天吃早餐都有很多种选择,今天吃面条,明天吃米线,后天吃……而这种多样的选择,这就是最简单的生物多样性。”“云南人都爱吃辣椒,那么辣椒有的适合泡着吃,有的适合炒着吃,它形状、味道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如何料理它,这就是辣椒遗传的多样性”。据英国邱园皇家植物园在9月29日发布的《全球植物和真菌现状》年度报告,全球五分之二的植物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每当我们失去一个物种,我们就会失去一次人类的机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能够“救命”的植物是什么?在哪里?它是否面临着灭绝……蔡杰说,保护生物多样性给人类更多的机会!“橡胶、甘蔗、青蒿素、红树林……无数植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而今年的COP15大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能更好地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在昆明动物所采访团参观了珊瑚礁物种育种实验室、大型仪器中心以及纪念建动物所60周年历史展。利用先进的科考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薄弱、关键等区域育种实验室珊瑚礁始建于1959年的昆明动物所直属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自建所以来,昆明动物所就不断践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先后深入横断山脉、无量山、高黎贡山、青藏高原等开展系统的资源考察和区系分类研究,足迹几乎遍布云南的所有山脉和水系。 培育小丑鱼当前,昆明动物所以生物多样性数据中心为基础,积极筹建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昆明分部。并向世界“第三极”不断发起探索,牵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将利用先进的科考技术与手段,通过网格和区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青藏高原空白、薄弱与关键区如喜马拉雅、亚洲水塔等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科考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