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无论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还是考研择校的过程中,如果你问他想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他都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选择一所好学校,但是什么是好学校?当然了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排名高,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好,其实这些说得都对,只不过大家的出发点和要求不同罢了,985高校是我国最先建设的一批顶尖高校,但是在985中有一个特殊的学校,这所高校不但很多人不会选择,相反很多人还会对这所高校有所失望,今天我就来看看这所985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葡萄酒专业稳居全国第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优美,学风淳厚,校区面积大,学习和生活氛围特别好,远离城市的喧嚣,可以专心学习,专注于科研,是一所学术严谨,学风浓郁的高校,其地理位置较差,也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十数位两院院士,和大批优秀的农林专家和人才在此任教科研,为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卓越,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建校70年来,先后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及农村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普遍被大家认为的“末流985”。一方面,学校地理位置太过偏僻,位于陕西杨凌示范区;另一方面,学校在本科生源、研究生生源、师资力量、科研经费、国际声誉、毕业生就业等各方面都处于985垫底位置。因此,学校也是令很多人后悔报考的985大学之一。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有值得大家选择的,推荐专业: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水利工程……特别是葡萄酒专业位于全国第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985大学中收分不高的一个院校,其录取分数线最高分还比不上同在陕西省的西安交通大学的最低分,但是其学科实力并不差,是农林类学生值得选择的高校。关注祥哥,关注高校,每天都有高校资讯带给你。
对于有些人来说,考研已经结束了,而对于一些考生来说,激战正酣。本人已经陆续收到近百名考生录取的好消息,当然也有一些坏消息。这就是考研,总会有人失败。个人针对考研失败的考生进行了归纳分析,主要集中在了4点。第一,分数不高,这是原罪。第二,基础不牢,面试错误频出。第三,本科高校不具备竞争力。第四,没有自己的优势。基本上考生中2条,就是陪跑的了。4学院、8专业调剂信息本次东北农业大学的调剂主要涉及4个学院,8个专业,总人数约为60人左右。分别是,农学院的植物病理学专业1人、农药学专业2人、农艺与种业专业10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6人。这4个专业均为全日制。工程学院的机械专业招收5人,也是全日制。经管学院的农业管理专业7人全日制和24人非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20人,非全日制。文理学院的生物与医药专业招收全日制2人,研究方向为轻工技术与工程。这不是给东北农业大学打广告前几天的文章都对院校进行介绍,很多人都说这是在打广告。其实,这并不是。既然本人写了调剂信息,或者院校的一些事件,总需要介绍一下这所高校吧。总不至于让读者对高校一点认知都没有。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的211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畜牧学)。该校创建于1948年,最初叫东北农学院。经过70多年的发展,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基础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蔬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临床兽医学)。当然,该校还有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单从ESI数量来看,在全国农林高校中排名第9,是黑龙江省省属高校第2。此外,该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15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60项。这些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研究生科研经费所需了。
周雪平16世纪早期,荷兰人对一种带有美丽杂色花纹的郁金香趋之若鹜,富商巨贾们更是将那些稀有的杂色郁金香视为珍宝,竞相收购。一时间,杂色郁金香价格飙升,有人不惜抛妻弃子、弃职转行专种这种郁金香。一颗上好的杂色郁金香鳞茎,与一间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房子同价,也等于一位砌砖工人15年的工资。当时的姑娘们以拥有一朵杂色郁金香做嫁妆为荣。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知道,那美得耀眼,让人们倾家荡产的杂色郁金香,竟是被一种名叫郁金香碎色病毒的植物病毒感染的结果。然而,并非所有的植物病毒都会造成这种“美丽的错误”。植物病毒研究专家、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周雪平告诉记者,植物病毒病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对作物生长危害巨大,且防控困难,每年对农作物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1000多亿美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加强植物保护工作,开展植物病毒研究,对端牢中国人的饭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从20世纪90年代起,周雪平就开始从事作物病毒病害研究工作。多年来,他独辟蹊径,潜心钻研,在双生病毒新病毒发现和致病机理研究、作物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和病毒病绿色防控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多项研究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作为专业从事植物保护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带头人,周雪平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多措并举,建成了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助推植保所向世界一流院所迈进。初探病理 敢为人先1965年,周雪平降生在江苏吴县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他在农村长大,经常帮助家里做各种农活,父亲是一名农技员,他对农作物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农业有天然好感。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一下就选中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觉得“给植物看病,应该挺有意思的”。确实,通俗地讲,植物病理学就是给植物看病。它以植物病害为研究对象,探讨发病的原因,在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上,探讨感染和症状出现的过程,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及防治的应用学科。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在先辈们的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上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新的科技浪潮已然形成。此时,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能否勇立潮头,对学科发展、学术格局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那时很多研究都是在资料上看到过,但是国内几乎没有人做过,这个时候就要自己琢磨,争取尽快做出来。”周雪平回忆。当时,在植物病毒研究领域,检测方法的研究很少有人做。年轻的周雪平已经想到:植物病毒检测是植物病毒防治的重要环节,绝不可偏废。经过反复的实验,他将斑点免疫法运用到植物病毒检测中,这一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国病毒学》上。这还只是周雪平早期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仅在读硕士期间,他就发表了7篇学术论文,是同届研究生中数量最多的。这既得益于他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可贵品质,也得益于他学海泛舟、书山寻径的执着坚守。由于家境困苦,周雪平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期间,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图书馆看书,仅用了2年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专业课教材。也正是因此,在研究生考试中,他得以脱颖而出,以黑马之姿,击败强劲对手,成为我国杰出植物病理学家方中达的弟子。硕士毕业后,他继续在老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受到了系统专业的学术训练和高尚德行的熏陶,为他以后开展工作做好了准备。深造期间,周雪平依然保持着好读书的习惯,他不仅专攻植物病毒方向的教材,其他科目的书籍也多有涉猎。一次,老师要求学生上台作汇报,周雪平刚汇报完,就被老师引为示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涉猎广泛、博采众长,为周雪平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读博时,导师布置的课题是寻找弱毒疫苗开展病毒病防治研究。这是一个面向实际需求的痛点问题,很多人一看到这个课题,就知难而退了。但周雪平却选择迎难而上,勇敢地接了下来。他义无反顾地从大量不同作物上寻找弱毒分离物,最终从豆科作物上发现了能减轻黄瓜花叶病毒危害的弱毒疫苗。1992年,周雪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犹如一颗新星,他开始在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发光、发亮。仰望星空 瞄准前沿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植物病毒约1200多种,其中双生病毒约占三分之一。作为一类能够在多种作物上造成毁灭性危害的植物DNA病毒,双生病毒具有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传播快、控制难等特点,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国际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双生病毒可以在小麦、玉米、木薯、番茄、棉花等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上造成毁灭性危害,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植物病毒。”周雪平告诉记者,我国是农业大国,双生病毒流行暴发形势十分严峻。针对双生病毒展开系统攻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相当迫切。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周雪平当仁不让,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原“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的资助下,他带领团队对我国双生病毒的种类分布、流行规律、变异进化及致病机理等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明确我国双生病毒的种类、分布、生物学特性及病害侵染循环特征是开展研究的重中之重。为此,周雪平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系统调查了双生病毒的发生分布,结果让人触目惊心:双生病毒已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存在,其中15个省、市、自治区危害严重。此情此景,让周雪平深感责任重大。他们立即马不停蹄地对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采集的病毒进行调查与测定,通过测定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我国有双生病毒41种,其中31种为新种,占全球发现的双生病毒总数的13.5%,发现的新双生病毒数量居国际首位。在此基础上,周雪平和团队还发现了有17种双生病毒伴随有卫星DNA,并测定了250种卫星DNA的全长基因组序列,构建了双生病毒及卫星DNA的侵染性克隆,明确了病毒及卫星DNA在致病中的作用,确定了多种双生病毒的侵染循环特征,即通过烟粉虱在杂草-作物或作物-作物间循环传播,为双生病毒病的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我国很多双生病毒伴随有小分子的卫星DNA这一现象,周雪平和团队及时对卫星DNA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双生病毒卫星DNA编码的βC1是重要致病因子和RNA沉默抑制子,并明确了机制。他将双生病毒形象地比喻成“导弹”、植物比喻成“导弹防御系统”,病毒“导弹”要克服植物“导弹防御系统”,当病毒突破植物“导弹防御系统”后,植物又会编码蛋白来对抗病毒“导弹”。这跟军事上的“军备竞赛”非常相似。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新型高效的基于卫星DNA的基因沉默载体,为快速研究植物基因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因在双生病毒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周雪平应邀为植物病理学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撰写了关于双生病毒卫星分子的综述文章。植物病毒的传播必须依靠媒介和载体,双生病毒主要依靠“超级害虫”烟粉虱进行传播,因此媒介昆虫与病毒、植物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周雪平和团队研究的重点。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测,发现双生病毒侵染植物后,压抑了植物茉莉酸防御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了植物中茉莉酸的滴度,从而降低了植物抵抗烟粉虱的能力。这是学术界首次从生理和分子水平揭示媒介昆虫与病毒之间通过植物介导形成互惠关系的机制,为探索利用植物抗性防治媒介昆虫和植物病毒提供了新思路。十几年间,周雪平带领团队不畏艰难,坚持从基础研究做起,由浅入深,对我国双生病毒的种类分布、流行规律、变异进化及致病机理等均有了深刻的认识,多项研究成果为国际首次,代表性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Plant和PLoS Pathogens等期刊上,奠定了我国在双生病毒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相关研究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脚踏实地 服务生产植物病毒病早期不易被发现,且一旦被侵染则传播迅速,导致植物病毒病防控困难。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从源头上防控植物病毒呢?早在1992年,周雪平就已经在思索这一问题,并着手开展研究。早检测、早发现是途径之一。那时,为检测植物病毒,国际上普遍采用多克隆抗体。这种抗体制备较为简单,但是特异性差,灵敏度低,而且每次制备的抗体的检测量较少。加之,我国的多种重要植物病毒,国外根本没有针对性的抗体。而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优点多。“单克隆抗体制备原理大家都知道,但是要筛选出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工作量相当大。所以当时很少有人做。”周雪平指出。为了开发快速、准确、灵敏、实用且有针对性的单克隆抗体,他和团队踏上了漫漫征途。在试验室这注定是一条崎岖泥泞的道路。国际上没有先例,全靠自己摸索;缺乏研发经费,就勒紧腰带。即便如此,周雪平始终相信这条路是能够走得通的。在他的感召下,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开展工作。终于,苦心人,天不负。经过20余年的联合攻关,周雪平和团队成功发现了“瘤状组织”和“茎基组织”粗提液及表达病毒重组衣壳蛋白特异肽段,作为免疫原制备作物病毒单克隆抗体及高效筛选作物病毒高质量单克隆抗体的新方法。基于该技术,他们创制了广谱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针对我国特有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等43种作物重要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其中13种为国际首创,15种为国内首创,范围覆盖了我国常见的绝大多数植物病毒,破解了我国作物病毒检测无优质抗体可用的困境。此外,周雪平和团队还发明了以单克隆抗体为核心的dot-ELISA、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等7种高灵敏、高通量的作物病毒快速检测技术,检测病毒的灵敏度达8.3pg/ml,使我国在该领域跃居国际领先水平。研制出了快速检测作物病毒的dot-ELISA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与美欧同类检测产品(10ng/ml病毒浓度)相比,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0~1000倍,成本下降90%,保质期延长2倍以上,扭转了我国作物病毒检测试剂盒长期依赖进口和一些重要作物病毒无实用检测技术的局面,为病毒病的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和作物病毒病的源头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水稻产业体系的岗位科学家,周雪平还负责我国水稻病毒病的防控技术研究。他带领团队研制了针对水稻条纹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齿矮病毒和水稻矮缩病毒等病毒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开发了检测水稻和介体中病毒的免疫学快速检测试剂盒,让介体带毒检测周期缩短至3小时,灵敏度达到11600,准确率提升为99%。试剂盒普及应用至县级农技部门,使实验室技术应用到了田间地头,服务基层生产。周雪平还经常不定期下基层,举办病毒诊断与检测技术培训班,为农民开展针对性、长期性的实地指导,增强生产者的防控意识。同时,周雪平和团队与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合作,利用创制的水稻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建立了以检测毒源区和重发危害区早期传毒介体带毒率来预测水稻病毒病流行的方法,预测准确率提高到95%以上,推进了我国病毒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实现了病毒的跨区域联合监测预警。通过精准制定水稻病毒病防控方案指导田间防控,避免了盲目用药,取得明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引领了作物病毒病绿色防控。相关技术被越南采用,受到了越南政府部门和植保同行的高度肯定。创制的其他作物重要病毒检测技术与试剂盒已规模化用于马铃薯、蔬菜、花卉及果树等作物种子、种苗病毒检测和进出口检验检疫,为我国及周边国家作物病毒病绿色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勇于担当 奋斗不止2013年年初,为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启动植保所所长全球招聘计划,广开人才之路,面向全球招聘领军人才。时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的周雪平进入农业科学院领导的视野。经过考察后他们发现:周雪平敢想敢为,创新意识强,学术实力雄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影响力,且工作能力突出,做事公道、公正、透明,有较强的领导才能,是一个合适人选。于是,农业科学院领导便主动向周雪平抛出橄榄枝。在院领导的诚挚邀请下,经过慎重思量,周雪平选择北上,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植保所成立于1957年,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周雪平的到来,使植保所如虎添翼,向着世界一流院所大跨步前进。“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基本支撑。要实现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建设目标,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周雪平表示。为此,他迅速进入角色,团结带领所领导班子,在农业科学院的指导下,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灵活采用多种手段、形式,持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积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周雪平带领团队针对植保所创新团队间发展不均衡现状,认真谋划布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积极物色人选并主动出击。针对植物病理、生物防治、农药、昆虫等学科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分别引进了3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些高水平人才的加入,让植保所的多个学科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植保所也为人才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广的发展平台。比如,周雪平加入植保所当年,即获得我国植物保护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在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和PLoS Pathogen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精准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植保所还有针对性地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为全面推进创新工程实施,加快现代院所建设步伐,植保所面向全所科技人员,特别是面向青年科技人员,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进计划。”周雪平介绍,该计划由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青年科技人才提升计划、优秀青年人才跨越计划和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五部分组成。此外,植保所还开办了植保大讲堂、植物保护前沿论坛、植物保护青年论坛、植物保护博士后论坛等四大论坛,专门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大拿来植保所作讲座,让青年科研人员有机会与不同领域的专家交流,开拓视野,丰富阅历。通过精准施策,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战略,植保所高端人才数量激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1人增加为5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由1人增加为4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科研团队由3人增加到7人,显著提升了科技团队的实力。人才就像源头活水,为植保所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在人才的带动下,项目更多了,高水平硬件设施建起来了,各类实验室、平台搭起来了,国内外合作交流更多了,植保所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经过数年的发展,植保所的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50余个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多个国际合作平台相继落户,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主办,在国际植保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显著增强。二十余载风雨兼程,二十余番春华秋实。周雪平始终以创新为抓手,以国家需求为指引,跋涉在植物病毒研究的漫漫征途上。一路耕耘,开拓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新路,引领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一路播种,厚植了人才成长沃土,培养了大批学术骨干;一路收获,获得了包括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华农业英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在内的数十项奖励、荣誉,岁月不老,本色不变。今年5月,我国首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开启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新纪元。在新的历史时期,周雪平正同全国广大植保工作者一道,同心奋进,为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眼下,又到了填报志愿高考志愿的关键时刻,下面,为广大考生介绍一个非常有就业前景的专业。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的基础专业。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田灌溉和排水、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和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等。以经验和手工劳动为基础,以精耕细作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传统农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光辉的成就,在世界上位居先进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虽然可耕地面积巨大,但人均可耕地并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年走出农村,可以预见农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和机遇。然而,很多考生都对农学持有偏见,认为农学就是种地的,只有农民才应该学这些知识。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在品种培育以及农业机械化方面,与很多国家相比,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农业的高科技化、现代化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更多的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最为直接的应用,应该首先从植物开始,所以,可以肯定农学将会在我国获得飞速发展。为了满足农学发展的需要,我国创办了很多著名的农业大学,其中,下面这3所211大学是学习农学专业的最好去处。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很低调,也很容易被广大考生所忽视的一所211重点大学,该校很多和农学相关的专业都排在全国首位,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非常高。农学和生物技术学院涵盖了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别是: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与害虫防治学、果树学,并且这5个学科已基本建设成功能较齐全、设备先进、研究条件良好的开放性实验室。因此,该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验思维与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能够在毕业后更好地胜任各种科研工作。二、华中农业大学农学学科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臢在2002至2004年的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农作物学位列第一,畜牧学名列第二,园艺学、水产学名列第三,农林经济管理名列第五,生物学位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同类学科之后。农学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生命科学学科了,其下设的四个本科专业中,有三个是本硕连读的基地班,基地班的学生待遇十分优厚,八成以上的学生直接被保送攻读研究生,非常令人羡慕。因此,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多是研究生学历,在就业时具有很大的优势。三、西南大学谈到西南大学,就不得不说西南大学的农学,因为他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即使你不了解西南大学的农学,也应该知道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他就是西南大学农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的杰出代表。而且该学科以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拥有农业农村部的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水稻、油菜、棉花和小麦等作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部分研究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考生们一定要克服专业偏见,不能进行专业的名称来判断和下结论,需要结合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率以及未来的薪资待遇等方面。农学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专业,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和水果蔬菜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因此,农学专业必将拥有广阔的就业空间。所以,对农学感兴趣的考生,不妨重点考虑以上3个211大学。
很多刚下定决心准备考研的同学,都还处于选校的初期阶段。最近也有很多小伙伴私信宗师君询问,“考研择校,到底是冲着名气大、实力强的院校去,还是挑性价比高,易上岸的学校呢?”其实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宗师君会陆续盘点各类院校,以供同学们作为考研选校的参考。今天,宗师君想和大家盘点一些高性价比的考研院校专业,它们因为学校的名字、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原因,被严重低估。所以即便它们在某些领域有着卓著的成绩,也名气不大。但实际上这些高校实力并不俗,不失为择校的好选择!一起跟着宗师君来看看吧~01河北工业大学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省属的院校,河北工业大学并不位于河北省内,而是地处直辖市天津内,学校坐落在天津市,并在河北省廊坊市设有分校。唯一一所在异地办学的 211 院校,这也是造成许多考研 er 不了解而忽视这所学校的原因。河北工业大学前身为北洋工艺学堂,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目前,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学校的电气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材料等专业均属于强势专业,真正的王牌专业是电机与电器、材料物理与化学两大专业。所以若是有意愿报考这些专业的同学们不妨看看这所名气小,但实力不错的学校吧。02东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不是“211"高校,所以在报考时,很多考研 er 不愿意选择,害怕调剂时没有优势。但该校位列全国五大财经类大学之中,(五大指的是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实力强大,在北方特别在东三省影响力更大。学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是主体学科。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会计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财政学、统计学、保险、税务、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等 9 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所以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性价比很高的双非院校,尤其是针对没有名校情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同学们。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只听名字,容易让人误会为这是一所实力不太强大的高校,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不像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高校报考热度高,所以历年来报考人数较低。事实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32 所副部级建制的重点大学之一,国家“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属于 985 高校里最容易被考生们忽略的宝藏院校之一。学校的农学、植物学、制药、园艺、林业、兽医、植物病理等专业都是行业翘楚。若是不想在压力比较大的北上广深发展的话,这所学校是考研 er 们很好的选择。04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但由于地处煤炭大省山西,容易造成考生固有观念里“环境恶劣”的印象,这也是历年来大家不愿意报考的原因。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 1902 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管、经、法、体、美、军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其中,化学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采矿工程等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该校属于“211”大学里报考人数较低,竞争较小的学校,非常适合理工类同学们报考。05上海海事大学上海高校众多,上海海事大学这个学校同学们可能听得比较少,容易被忽略。学校比较冷门,又不是 985、211,所以虽然地处上海,但报录比也没有那么的高。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学科,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原为交通运输部直属高校。尤其是上海海事的会计学,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招生人数较多(每年招生都在 30~40 人左右,而且没有推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大学,只招 4 个人。而且该校非常保护一志愿,19 年招生专业目录写明的是招生 33 人,但是一志愿上线的全部录了 41 个人。如果想在上海发展,又觉得上海几所 985、211 高校报考难度高的同学可以考虑这所学校哦。06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地处安徽省会合肥市,由于地处江浙沪附近,而经济发展情况却与周边的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相差甚远,经济的落后加上中国科技大学的光芒覆盖,很难吸引其他地区的考生。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 211 工程”建设高校,国家“ 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都是其强势专业。尽管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 211 大学,但在各地录取分数不是很高,所以对希望上名牌大学、分数不是很有竞争力的考生应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07延边大学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我国边陲——延吉市,偏僻的地理位置、单一的民族特色是阻碍考生报考热情的原因。延边大学地处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是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始建于 1949 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所设的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其中,化学、动物科学、临床医学这些既是省级特色专业,又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而朝鲜语专业可以说是延边大学的招牌专业,全国排名第一位,而且这里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报考。08南京农业大学虽然南农是是国家“双一流”、“211 工程”、“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但是就是因为是农林类院校,所以被很多人选择性无视掉了。南京农业大学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可以排到全国第 26 名,而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等 4 个学科领域进入 ESI 学科排名全球前 1%,。作为最早 56 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综合实力即使和同领域的 985 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比,也并不逊色。再加上位于南京,具有就业优势,真的是很不错的选择。以上就是关于考研高性价比的院校盘点,但宗师君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定要综合自身因素,选择一所尽自己最大努力能考上的最好学校。先求稳,再冲高,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要想圆梦名校,只有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行!也预祝同学们都能顺利上岸,一战成硕!本篇原创文章由“宗师考研”发布,我们将会持续更新考研及大学生主题的干货文章与上岸经验贴,敬请关注!
一.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根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和我校招生计划与生源情况,并经学校审定,我校各招生学科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如下:1.学术学位复试分数线:学院(研究所)学科(类别、领域)代码及名称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农学院090102作物遗传育种3104590农学院090401植物病理学3403350农学院090402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903350农学院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403960农学院0901Z2烟草学34040100农学院0901Z1药用植物学34045105动物医学院0906兽医学(一级学科)3304580林学院090702森林培育2793350林学院090703森林保护学3083350林学院090706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3533350林学院090707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743350林学院0907Z2森林生态学2903350园艺学院090201果树学3154095园艺学院090202蔬菜学3004085园艺学院090203茶学3204590资源学院090301土壤学2903350环境学院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3203756风景园林学院083400风景园林学3593756水稻研究所090102作物遗传育种2903350小麦研究所071001植物学3303756小麦研究所090102作物遗传育种3003350玉米研究所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454580玉米研究所090102作物遗传育种2903880动物营养研究所09050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3403350生命科学学院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124580食品学院083200食品科学与工程3203756非上述单列学院(研究所)或学科门类(专业)02经济学348497403法学321446607理学280375608工学(不含照顾专业)263375608工学(0828农业工程)253345109农学252335012管理学34148722.专业学位类复试分数线:学院(研究所)学科(类别、领域)代码及名称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农学院095132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2903350环境学院085700资源与环境2953756经济学院095138农村发展2653350管理学院125200公共管理18146111水利水电学院085900土木水利2843756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085900土木水利3153756土木工程学院085900土木水利2953756非上述单列学院(研究所)或学科门类(专业)0857资源与环境0859土木水利0860生物与医药26337560951农业0952兽医0953风景园林0954林业25233501254旅游管理17042841252公共管理17443861351艺术设计34638573.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复试分数线:不区分学术和专业学位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初试满分500分专业240不限不限初试满分300分专业165不限不限(研招咨询:QQ1320885073)二.2021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调剂、录取工作办法(重点摘要)1.复试试题尽可能由综合性、开放性的能力型试题组成。试题范围原则上不超出之前公布的复试参考内容。增加命题数量,降低随机抽取复试题的重复率。重点考察考生:①口头表达能力;②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④英语基础、口语和专业英语能力;⑤心理素质。加强对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考核,全面考核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治学态度等。2.复试采用复试小组集中,考生远程在线,线下评分的模式进行,包括考生随机抽题作答和复试小组成员随机提问。3.复试时,考生随机抽取试题后,通过远程复试系统展示给考生。4.同一学科(专业)的复试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应统一。5.复试报到结束后,在学院(研究所)纪委监察监督下随机产生复试顺序,考生登录复试系统后可查看自己的复试顺序。原则上每名考生复试时长不低于20分钟。6.复试小组成员须现场独立评分,评分记录和考生作答情况交专人集中统一保管,任何人不得改动。7.复试小组现场全程录音录像,复试结束后,做好数据保存。8.具体复试时间由各招生学院(研究所)提前公布,研究生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sicauyanzhao)将提供各单位复试链接汇总,请考生关注。9.复试成绩按100分计。考生最后总成绩计算公式:总成绩=初试成绩折算成百分制的得分×70%+复试成绩×30%。(更多详细信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四川农业大学2021年3月23日
作者 | 冯丽妃人物简介戴芳澜(1893—1973),湖北江陵人,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1913年结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4年至1919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和中国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早年对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进行了研究,上世纪30年代后从事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及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特别在霜霉菌、白粉菌、鹿角菌、锈菌、鸟巢菌、尾孢菌等的分类方面,以及竹鞘寄生菌的形态学和脉孢菌的细胞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关论文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27岁,初入教育界,清秀的面孔和瘦弱的身材让这位年轻教授觉得自己似乎缺了点“师道尊严”,为此他特意在唇上留起了一撮短髭。这给他增添了些许威严,也成为戴芳澜一生形象的鲜明特征。作为我国真菌学创始人和植物病理学奠基人,历经乱世与战火,戴芳澜始终矢志不渝,为我国植病学发展和真菌学扎根开疆拓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辗转祖国大江南北,三尺杏坛上培育桃李无数。“戴先生非常严厉,不苟言笑。”回忆起戴芳澜,他的多位学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今天,这位“严师”一丝不苟做学问的态度仍影响着门下的弟子及学人,激励着后来人将他开辟的学科和研究推向国际前沿。戴芳澜在显微镜前开展研究。从零起步,开拓新学酬壮志戴芳澜1893年出生于浙江镇海,早期家境并不富裕,小学几经中断,中学全靠伯父资助。但他自幼勤奋好学,中学毕业后奋力考取了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从而得以留学。但几年后,他刚到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读书,又因父亲失业而辍学回国,丧失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尽管如此,1919年回国后,戴芳澜仍立志发展中国的植物病理学科,使它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向国际水平看齐。这条路却非坦途。当时戴芳澜谋得教书职位,但因时局动荡和派系之争,几度遭遇解聘,有一年甚至不得不在一家私人农场管理园艺。但他仍初心不改。为振兴中国植病学,在辗转各地执教期间,他在广东开展了芋疫病研究,在南京开展了水稻和果树病害研究,在昆明开展了小麦、蚕豆及水稻病害研究。他于1923年发表的《芋疫病》是中国人对疫霉病的首个研究报告。他还与学长邹秉文在1929年成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以推进相关研究。除开展植病研究外,戴芳澜还致力于将现代真菌学扎根在中国。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事情发生在戴芳澜任教金陵大学时期。当时该校农林科生物系主任、美籍人士史德蔚与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协议,要采集中国西南地区的真菌标本。”《戴芳澜传》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退休研究员程光胜回忆。在受托承担这一任务时,作为该校病理系主任的戴芳澜力争标本应由中美双方同等分享。史德蔚看不起中国人,遂以必须要有人能研究标本作为条件而发难:“你们分了标本由谁来鉴定?”戴芳澜回答:“我!”在戴芳澜的坚持和所显露出的研究才能面前,史德蔚只得同意平分标本的原则。自此,戴芳澜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成绩为中国人争口气。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中国真菌分类研究上,从白粉菌做起,精益求精、越做越广,很快便做出了国际水平的成绩。1930年,他发表了由中国人首次发现的寄生于植物上的真菌新种——《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这成为中国真菌学创立的标志。从1932年到1939年,戴芳澜共发表了9篇《中国真菌杂录》,其中包括锈菌、白粉菌和尾孢菌等对农作物病害关系极大的菌类。当时,一无条件、二无经费,在教学之余,他不仅要采集标本、搜集文献资料,还要把标本逐个解剖测微,鉴定其目、科、属、种,其难度可想而知。1955年,戴芳澜(左二)与丁颖(左四)当选东德农科院通讯院士。躬耕杏坛,一代宗师育桃李“我国肯学农的少,肯学农而又愿意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人则更少。”戴芳澜很早便指出这个问题。为此,自1919年回国,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书育人上。从广州、南京、昆明再到北京,在5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中,戴芳澜培养桃李无数。“仅老一辈植物病理学家就有陈鸿逵、俞大绂、周家炽、林传光、裘维番等,他们奠定了我国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发展的基础。”微生物所退休研究员、林传光的学生黄河告诉《中国科学报》。戴芳澜在授课时,会根据对国内农作物病害的调查研究,亲自编写教材和参考资料。裘维番、陈鸿逵等回忆,在金陵大学学习真菌学时,戴芳澜用复写纸印出20余页真菌新属名的目录分发给大家。新中国成立后,戴芳澜的教学与科研进入崭新阶段。像当年不愿当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所长和农学院院长一样,他也婉拒担任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北京农大)校长,后来该校连系主任也由从英国回来的周家炽担任。周家炽也是被戴芳澜带进科学殿堂的,当年戴芳澜曾手把手地教他培养、做切片和在显微镜下观察石榴干腐病,又指导他查文献、做鉴定……“戴先生是我们植病学界的‘祖师爷’,是老师的老师。”北京农大退休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原亚太地区植保委员会秘书长荻原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荻原渤和妻子徐孝华就是1953年听他在北京农大讲课的最后一批学生。在荻原勃看来,用“敬畏”二字形容学生对戴芳澜既尊敬又害怕的心理最适合不过。“敬”是因为他不仅德高望重,且讲课时往往结合重要植物病害的实例,深入浅出,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畏”是因为他非常严厉,如在细胞绘图时即便是一个点,其形状和疏密度也不容许随意点画。“他工作一丝不苟,对人一点面子也不留。”戴芳澜的“关门弟子”郑儒永院士告诉《中国科学报》,但在工作之外,他对大家却关怀备至,经常和爱人邓淑媛邀请学生到家里吃饭。“他没有‘大佬权威’思想,即便有人当众纠错,他也虚心接受。”▲1955年在中科院学部成立大会上与周总理握手。奥入微观,举贤纳士铸辉煌今天的中科院微生物所面向“高科技、大产业”,在真菌学、病原微生物、工业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中“两翼”齐飞,而它,正是脱胎于一甲子前戴芳澜带领的中科院植物所真菌植病研究室。1953年,同时担任北京农大植保系主任和新成立的中科院植物所真菌植病室主任的戴芳澜,主张科研、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还特意将两套人马“并”到一起工作,直到1956年底真菌植病室扩大为中科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真菌所,该所两年后更名为中科院微生物所)。作为新研究所的“掌舵人”,戴芳澜引贤举能,邀请在沈阳农学院工作的邓叔群担任副所长,并把自己在建的标本室交给他管;因为植物病理学家王云章和他一样都搞锈菌,他便主动放弃,让其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在真菌所成立之初,戴芳澜就指明其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农业中的植物病理,还可“涉及工业、林业以及医学上一切和真菌有关”的研究。当时,搞工业微生物而非植病学的方心芳不被看重,他仍力荐其担任研究所副所长。这一时期,戴芳澜同样注重科研工作。在真菌学研究方面,他在最初希望搞清中国植物病原真菌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解中国真菌或菌物资源的全貌,推进各个领域的真菌研究,其中就包括地衣。上世纪50年代,很多人把地衣看作是一种植物,中科院植物所计划开展物种研究。但戴芳澜认为它是真菌学的组成部分,并主张由真菌所来研究。因为这在国内前无古人,他便选拔人才到苏联学习。当时刚到真菌所工作的魏江春便被选派留苏。“有人说我是中国地衣学的奠基人,我说不对,应该是戴老,我只是一个执行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中科院院士魏江春坦言。正是因为戴芳澜的坚持,才扩大了对中国真菌资源的认识面。上世纪6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的戴芳澜老骥伏枥。他着手整理几十年来搜集的资料,开始编写《中国真菌总汇》。遗憾的是,这部书在他生前未能编写完成。学生郑儒永等继承他的遗志,在1979年出版了该书。《中国真菌总汇》这部巨头书籍对我国真菌学的发展、真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促进作用。1980年,日本真菌学家平冢直秀也发文悼念戴芳澜,并在国际上推荐该书。美国《真菌学报》也介绍了这本著作。“在真菌学领域,戴老做的是从零到一的工作。作为他这一脉的传承者,我们要发扬他实事求是做学问、低调踏实做事情的精神。”裘维蕃的弟子、微生物所研究员刘杏忠说。“我国真菌学研究已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磊说,“以戴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给青年一代真菌学人树立了勇往直前、开拓创新的榜样。”戴芳澜与妻子邓淑媛人物生平●1893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镇海。●1910—1911年,上海震旦中学肄业。●1912—1913年,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结业。●1914—1919年,先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学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19年,因父亲失业辍学回国,在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任教。●1920年,在天津一私人农场做园艺师。●1921—1923年,任广东省农业专门学校教授。●1923—1927年,任南京东南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1927—1934年,任南京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兼系主任。●1934—1950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农业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农学院植物病理系主任。●1934—1935年,在美国纽约植物园及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攻真菌遗传学。●1950—195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53年起兼中科院真菌植病室主任。●1955年,任首届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并任常务委员。●1956—1958年,任中科院应用真菌学研究所所长。●1959—1973年,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73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1979年,《中国真菌总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6月,遗作《外人在华采集真菌考》发表;纪念文章《戴芳澜教授小传》《戴芳澜教授的主要著作目录》发表。▲贝时璋题字记者手记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戴芳澜“这本书”,除了翻资料、查文献,我走访了8位与他相关的人。他们中有戴芳澜的学生和他昔日的年轻一辈同事,这些人追随前人脚印为微生物学奉献一生,如今也已白发苍苍;也有年富力强正接棒前行的年轻一辈科学家,在新的时代延续着真菌学人的新梦想。每采访完一个人,我便觉得似乎距离这位昔日的学术泰斗又近了一分。乍一看,在戴芳澜身上,似乎充满了矛盾。作为一名老师,他的严厉让很多学生都很怕他,但同时作为一位大科学家,他却“一点架子也没有”。他工资很高,但却衣着简朴,去世时甚至“连一顶像样的帽子”也没有。不过,他却很支持戴师母“请客”——在家举办seminar(研讨会)和给学生改善伙食。如此看来,这些矛盾似乎又“不矛盾”。反倒让记者“读”到了一位“严师”和“益友”,而这正也体现了这位大科学家的“可爱”之处。诚然,戴芳澜其人其事很多地方都会让人产生钦佩之感。譬如求学不顺,他并未消极懈怠,而是继续溯游而上追求理想;譬如他克服战争动乱、缺钱少人等不利环境,坚守初心,一往无前地在学科前沿开拓;再譬如他对科学实验的精益求精、数十年坚守教学一线不愿做官、举贤任能不以个人得失为重……相关事例不胜枚举。除了这些,此次采访过程中,还有一点让记者记忆尤深,那就是他的学术风范:凡不是自己参与的研究论文,他从来不会挂上名字;即使是他指导的论文,也只允许在文下加个脚注。他爱护别人的科研成果,对学生作出的成绩十分珍惜。他发表的炭角菌科一个新属Xylariopsis的标本系学生林传光所采,他便把林传光的姓Lin作为该新种的种加词发表。分类学是生物科学中的开山鼻祖。大量生物需要彼此区别开来,就得命名。在1971年撰写的“创建新的真菌分类学”一文中,戴芳澜痛批一些人在分类学命名上“揩油”的行为。“许多分类工作都想多发现些新属、新种。发现了新属、新种,就可以把自己的名字摆在学名后面。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名存千古。以致有些人竟把猎取新属新种当作分类工作的主要任务,反把分类置于次要的位置。”他写道。对此,他指出,为了解真菌的演化以及在真菌利用上发掘新资源,发表新属新种是好事,但不能从个人名利的观点出发,以轻率的态度任意发表。这样会在分类中造成混乱,给后来工作者留下很多的麻烦。今天,戴芳澜的这些观点仍有现实意义。时代在变,但当我们难以抉择时,不妨向老一辈科学家取取经。或许,这会让我们豁然开朗,知道选择哪条该走的路。《中国科学报》 (2019-12-27 第4版 人物)应作者要求,附致谢——特别致谢程光胜老先生、狄原渤老先生和夫人徐孝华老师、黄河老先生和夫人郑儒永院士、魏江春院士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鼎力支持,正是得益于各位老师们的无私帮助,我才能穿越时光重温戴先生的故事,老先生们的高风亮节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同时感谢刘杏忠老师、蔡磊老师、齐莎老师、纪海丽老师予以的支持和帮助!
所谓“冷门”专业,是指那些关注度不高、报考人数较少甚至不受人理解的专业。往往有考生是填报失误或是被调剂才进入冷门专业的。本文就来盘点一下大学中那些相对比较冷门的几个专业。01古生物专业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化石能源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博物馆学、化石保护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和化石修复技能,能够从事古生物学与生物进化学、古地理与古环境学、化石能源、化石保护与自然类博物馆及相关领域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2010年因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的一张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网络,引起热议。真的是一人请假,全系放假。02考古专业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文学科。简单地说,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多埋藏在地下。通过发掘、鉴定、分类等复杂的工作,这些实物资料才能得以系统、完整地收集起来。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调查和发掘。03死语言专业死语言,又称灭绝语言、灭亡语言、死语、绝迹语言,指一种已经不再有人以之作为母语的语言。死语言专业就是学习研究死语言的专业。死语言的种类包括佉卢文、粟特语、突厥语、于阗语、叙利亚语、 吐火罗语、古普鲁士语、峨特语、高卢语、奥斯干语、温布利安语、涅希特语、巴比伦语、古迦南语、腓尼基语、古希伯来语、古埃及语、科普特语、女真语等。西夏文04殡葬专业殡葬业是一个最古老又最传统的行业,很多人一听可能会有些瘆得慌,尽管这个行业充满了一些黑灰色彩。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人最终的归宿就是这个专业解决的。现代殡葬专业的课程表包括殡葬概论、收尸、整容、插画、烧骨、挽联、风水、传染病等等。05茶学专业茶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现代学科。茶学是一门学习关于茶类知识的专业,以培养集产、学、研为一体的茶产业实用人才,促进茶产业发展,推动茶文化传播。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和茶学等方面基本知识理论。能在农业、教学科研、企事业单位、商贸等领域从事与茶相关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06蚕学专业蚕业科学,简称蚕学,又称蚕丝学,广义养蚕学,研究生招生专业中又称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是蚕业生产业务的理论基础,是指导蚕业生产各种业务活动的方法和原理。蚕业科学主要研究蚕的种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与遗传、分类、分布移动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有关的生命活动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的学科有:蚕病学、蚕种学、养蚕学、蚕体解剖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昆虫生物化学、昆虫学、桑树保护学、桑栽培与育种学、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植物营养学、动物学等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重点研究家蚕饲养、茧丝的生产、以及蚕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等。07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临床听力诊断、听力康复、言语康复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和能力,能在听力与言语康复学领域中从事听觉康复治疗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受到系统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的基本训练,具有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治疗的基本技能。本专业的就业面较窄,毕业生主要在听觉康复中心或者医学机构,教育机构从事听觉治疗、测试、教学等工作。本文简单的了解了以上七个相对比较冷门的专业,仅供广大考生参考。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作为选择对象,毕竟术业有专攻,优秀的大学有更多优秀的教授,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后的路也可能会越走越宽。
山东这名考生高考得了630分如果提前批空着在第一批里能走上一个不错的211大学和很好的专业。他一定是抱着冲一冲的想法报的浙江大学,这种想法也是对的,但是有些名牌大学把冷门专业放在了提前批,这样能保证它的招生名额不出现空缺。而有些二本院校却把热门专业放在第一批次里招生,目的是要招到分数高一点的考生。这两种情况其目的是完全不同的,有些考生理解为前面的批次比后面的批次好,结果在提前批被录取了你在一批次里就没有机会了。像山东这名考生每年都有很多,630分想上浙江大学只能是冷门专业。也不要轻易的就放弃了,复读的话明年能不能上浙大还不好说,毕竟是一所985的大牌院校。先看看农学专业都开设哪些课程,也许这些课程里面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你喜欢的专业。比如: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保护学、植物病理学、土壤学、病虫害防治学、土壤化学、种植学、小麦种植学、大豆种植学、玉米种植学、水稻种植学、植物育种等,说不定将来你就是袁隆平那样的水稻育种专家,正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全国人民能天天吃上了白米饭。习近平总书记最近一再强调粮食安全问题,饭碗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将来农学一定会是热门专业。有些专业入学的时候是冷门专业毕业的时候变成了热门专业。
说到西南地区的高校,很多人都会想到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等,除了这两所综合大学以外,西南地区还有很多专业特色大学,如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等,而这些较为出名的大学,清一色的都是来自四川重庆,不过西南地区还包括了很多省份,比如云南,贵州,而今天咱们要讲的这所大学,便是被严重低估的一所211。西南被严重低估的211,高考考生不待见,考研调剂时却比985还难进这所大学便是贵州大学,贵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部省合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过这所大学仅仅在西南地区存在感就不强,在高考中的录取分数也不算高,很多考生都更愿意考虑沿海地区的高校,虽然在高考志愿中,贵州大学的人气不高,但是在考研中,贵州大学非常的难进,有些调剂的考生考出了400多分超过了一些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线,但还是因为调剂人数太多被刷下。根据调剂贵州大学的考生反映,今年申请调剂贵大的人数有15901人,那么为什么学校在考研调剂中却变得相当抢手了呢?要知道往年云大、贵大、广西等B区211学校每年都是调剂热门院校,因为一志愿报的人不多。好在贵州大学仍然是一所211,很多考生还是非常看重这个平台的。作为一省的最高学府,贵州大学的实力真的不算强,在校友会上排122,而邻近的几个省,最高学府最起码也进入了前一百,但贵大却只能处在一百名以后。不过说起这所大学的历史,还是让人肃然起敬,1902年,贵州巡抚在1735年建立的贵山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贵州大学堂,这就是贵州大学的前身,如今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内唯一的双一流211大学,是贵州高校的代表。贵州大学设有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40个院系,并开设了137个本科类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经建设,形成了农药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植物调控化学与生物学、农产品质量安全两个自主增设博士点。如今的贵州大学已经建设得非常美丽,贵州大学的图书馆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图书馆,馆藏量为贵州省各类图书馆之首,贵州大学日文文献馆馆藏规模名列全国高校前三名。借助211的名号的贵大,今年申请调剂的人数也让人骇然,相信贵大明年也很可能以一志愿为主。在不少人还在像往年一样犹豫要不要去普本读研时,他们的门槛也在不知不觉中逐年升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