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硬核!这所985大学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附2019录取分数大篷车

硬核!这所985大学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附2019录取分数

【了解更多信息,请点击上方 关注 后查看】2020年3月1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网显示,学校已获批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计划从2020年开始,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北航的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归属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航将联合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等单位实施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培养面向航空航天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学科交叉高层次专门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双一流重点大学,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学校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七子之一。学校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学校有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占地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据说大一大二在沙河校区,大三大四搬回学院路校区。现拥有7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包含3个专业方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14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4个学科获评A+。学校的六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分别是: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全球前1‰。学校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获批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技术教育亚太区域中心”、“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国中心”和“北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北航新增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将培养系统掌握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管理及智能制造系统技术的人才。其主干课程包括智能制造导论、工业智能与软件、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运作与管理等。此外,该专业的学生还有机会深度参与学校“远航计划”和校际学生交换项目,与英法等国多所国际名校开展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和双博士学位工作。今年除北航外,东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也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北航2019年在全国各省录取分数线如下:北航盛名享誉海内外,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校风严谨,学生质量一流。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近年有18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多年来,学校培养出航空航天领域及各界无数精英学者!是一所非常值得报考的航空航天类重点高校。每天更新,欢迎 关注 留言!

松松垮垮

西方国家智能制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教授!

作者 | SME Media特约编辑 Ilene Wolff来源 | 数字化企业导 读 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可以像灵光一样突然闪现,但这种情况很少。更多时候,生物打印、区块链、云制造及实时生产控制等技术的突破需要多年的悉心钻研,并且时常伴随着学术环境中艰辛和系统的工作。这里我们将介绍这一群专家和他们所开展的辛勤研究。所有专家都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光注重个人研究成果,更将培养众多学生成为下一代创新者视为重要成就。他们期待所有人不光会思考“为什么”,还会思考“为什么不”。作者:Ilene WolffSME Media特约编辑Laine Mears博士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宝马SmartState汽车制造教授Laine Mears教授希望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一位“红娘”。他说,“在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如何落地到制造车间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许多技术在不断涌现。我希望设计出一种流程,使有广阔前景的技术可以以可控和可扩展的方式找到合适客户,而不会消失在潜在解决方案的海洋中。”Mears在克莱姆森大学创立了THINKER(技术-人结合的知识、教育和研究)计划,并获得了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五年资助,以教育学生如何最好地将人与数字化制造企业相结合。“这超越了传统的人机界面设计,取而代之的是了解人类如何生成和使用信息,以及将人与机器的组合数据转换为最有效信息的最佳方法。”是否也想从事这类研究?米尔斯建议建立一个广泛网络来支持这一计划。“我发现制造业研究人员(包括工业界和学术界)是一个非常协作的团队,因此网络越大,机会就越大。”Satish Bukkapatnam博士 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ES制造系统研究所国际教授兼所长Bukkapatnam教授和他的“复兴工程师”学生团队使用Python创建了一个开源的CAD / CAM界面,以生成用于混合3D打印和金属铣削的G代码。他们在大学网站上写道:“基于金属的增材制造工艺仍缺乏开源软件和支持社区(如FDM打印的社区)。”他们成功地将开源软件与该大学的Optomec混合打印机集成在一起,并演示了各种现成的软件和硬件模块,以足够快的速度收集、管理和分析过程中的大型数据流,从而可以及早发现故障以保证质量。“我的学生们对制造技术以及最新的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有了很好的理解。他们在高级制造平台上获得了实践经验,接受了高级数学和数据科学方法的培训,以解决数据和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复杂挑战。” 他自己的研究是利用高分辨率的非线性动态信息,特别是来自无线MEMS传感器的信息,来改善制造业过程和系统的监测和预测。曹简(Dr. Jian Cao)博士 美国西北大学制造科学与创新中心主任西北大学科研协理副校长曹教授的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完全无模具的成形系统,称为双面增量成形。该系统可以形成3D钣金零件,而无需使用当前的特定几何模具。她说:“借此我们可以将零件设计周期从最多12周减少到不到一周,并且不再需要制造模具。双面增量成型(DSIF)面临的挑战包括几何精度和可成形性预测,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种使用机内传感器和基于机械的离线计算模型的原位补偿方法。” 目前,她正在研究制造过程编译器的概念,该编译器将来自多个领域的知识集成到一个平台上,这样就可以确定哪些制造过程最适合给定的设计。“最终,可以将这种编译器用作新流程创新的基础。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一些长期的工作。” 她指出,制造业教育的意义不仅仅限于STEM课程。“因此,我的建议是要有一个系统视角,尽量开阔眼界,然后找到自己的专业并进行协作。Adam W. Feinberg博士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未来十年,Feinberg教授希望将3D生物打印支架和组织从工作台转移到床旁。在五年内,他希望展示更多小型功能性器官,比如像多腔心脏,它可以输血并且可以存活90天以上。他开设了实验室研讨会并有望从一些参会人员那里得到帮助,研讨会专门讨论如何制造他所用到的开源3D生物打印机。同时,Feinberg教授的实验室为液体和软性材料开发了一种新的3D打印技术,被称为悬浮水凝胶自由可逆嵌入(Freeform Reversible Embedding of Suspended Hydrogels, FRESH),可以实现在支撑凝胶内打印材料。他说:“这就像在各处都有支撑材料一样,它使我们能够打印纯液体,或者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固化或胶化的液态聚合物。” “我们首先在2015年的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这种方法,去年又在《科学》上发表了有关3D生物打印胶原蛋白以重建人类心脏的研究。”对于任何想从事这类研究人,他建议,“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并找到制造相关的教育和研究正在蓬勃发展的大学。”Ajay P. Malshe博士 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杰出教授Ajay P. Malshe教授发现,在已工业化和正经历工业化的世界,每人每天至少会接触10台机器。而摩擦、磨损、机加工和腐蚀等制造、操作和维护方面的挑战——他称之为“机械设备癌症”——正严重影响着机器的性能,并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这些设备癌症发生在纳米级,因此纳米制造是治愈它们唯一明智的解决方案。Malshe教授说,“我和我团队在纳米制造方面的创新有助于解决对全世界产生影响的制造、运营和维护挑战。”展望工业5.0,Malshe认为工业5.0将以人类和地球为中心,并且将是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的真正智能制造。他说,“我们正在经历全球人口、中产阶级规模和整体预期寿命的空前增长。作为一种文明,我们需要为大众在地球生存提供越来越多的好工作。” 他认为“智能制造”的定义需要重新审视,因为我们将很快达到地球上可用自然资源的理论极限。Denis Cormier博士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工业和系统工程教授Cormier教授在增材制造领域的25年中,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工程化晶格结构的设计和制造上,这些晶格结构现已广泛用于轻型航空航天结构、骨植入物表面、过滤器和热交换器。“这一切始于1990年代后期,当时我在同事的桌子上看到一块泡沫铜,”他说,“他解释了细胞结构的表面积、孔隙率和曲折度等特性如何对其功能性能至关重要。那是在3D打印的初期,我立即开始考虑巴克球或其他几何构造块的3D阵列,这将允许设计人员根据给定应用程序的性能要求优化单元结构。”Cormier教授最终将这些东西称为工程细胞材料,并开始了整个职业生涯的研究。他说:“如果你今天去参加增材制造贸易展览,几乎每个展位都会展示工程蜂窝材料的例子。看到并了解到我是这一领域的先驱之一,非常令人高兴。”Glenn Daehn博士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冶金工程系教授Glenn Daehn教授正与一群顶尖聪明的人一起开发两个愿景:一个是脉冲制造,即在工厂或实验室环境中使用脉冲产生的爆炸样的能量。另一种是变形制造,也就是机器锻造,利用数控形变来制造零件。他表示:“我们希望看到脉冲和变形制造发展为常用的商业流程。这两种材料都有望解决成形和连接新材料和结构中的实际问题。”Daehn认为,先进的控制和人工智能有望使许多专门制造技术成为主流技术,并且可复制和更敏捷。“想象一下,一个机器人系统可以做熟练工匠能做的事情,但它的可重复性更高,而且每一步操作都有清晰记录,”他若有所思地说。关于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他表示这两个业界之间还存有太多差异。“在学术界,我们必须更多地关注集成、工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培养那些更喜欢动手而不是分析的人才。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实验室可以在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共享” 。倪军(Dr. Jun Ni)博士 美国密歇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科学冠名教授倪军教授就像一条智能制造之河的河口,他所带领的近百名博士、70名硕士以及数百名工科生则形成了这条智能制造之河的支流。这些支流散布到了其他大学的教职职位和全球企业的高管职位。他说:“我为自己作为密歇根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学院的创始院长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成千上万的美国和中国学生已经从工程教育的这种全球创新中受益。”他的国际成就不止于此。从2017年到2019年,倪教授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担任全球未来先进制造和生产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在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40年后,倪军教授最想帮助智能制造的企业家们,因此三年前他创立了一家公司。他对未来智能制造系统的愿景包括:传统品质之外的响应性、顺应性、可重构性和可重用性;能够评估自身状况并做出必要补偿的具有自我意识和自适应能力的机器;零缺陷与故障源的预测和自动识别;近零停机和所有零件从头到尾保证正确。徐询博士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为了推进对工业4.0的研究,徐教授建立了新西兰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智能制造实验室——工业4.0智能制造系统实验室。该实验室作为学生的训练基地,展示了企业如何从智能制造中获益,并促进了研究人员和工业届之间的合作。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徐教授在基于新型数控标准STEP-NC的下一代计算机数控加工系统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该标准使智能加工过程成为可能。2012年,他发表了一篇关于云制造的开创性文章,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制造模式。他说:“云制造将云计算的概念扩展到制造领域,使制造能力和资源作为服务进行组件化、优化和供给。”他认为智能制造未来的愿景中应包括被赋予智能和自主工具的人类。“制造系统也将继续沿着‘扁平化’的道路前进,因为制造商之间以及制造什么和为谁制造的界限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徐教授说。Binil Starly博士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目前为止,Binil Starly教授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使一个LED灯发光。而那道光意味着他的团队成功使一台物理制造机器通过数字孪生与全球的区块链进行通信。该机器能够根据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自主发起交易,从而触发另一台联网物理机器上的LED。他说:“这一刻证明了区块链技术在缩小制造服务公司与其潜在客户之间的差距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提高了透明度和信任度。这也意味着整个机器现在可以连接到全球分散的制造资源节点网络上,从而实现网络制造。”据Starly教授预计,智能制造将在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三个领域取得进展,这些领域相互关联。首先是与人类共同协作的智能界面;其次是分散的制造服务市场;第三,制造商将通过从车间层的机器到业务和IT系统进行数字连接,来响应用户偏好,将人、流程和技术整合在一起。王立翚(Dr. Lihui Wang)博士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可持续制造学讲座教授1998年,王立翚教授已经着手研究基于网络,模型驱动的机器和机器人实时监控。2008年,他的工作又涵盖了人机协作。监控与人机协作两者构成了数字孪生和信息物理系统的基础。他的团队目前正积极研究应用于预测性维护、加工工艺规程以及人机协同装配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王立翚表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结合可以利用实时制造智能,充分发挥各决策流程的潜力。这将使制造业朝着更高的生产力、效率、盈利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在他的愿景中,未来将由数据、人工智能模型、知识和人类技能驱动,由网络空间的云/雾计算赋能,并以人类为中心。他表示:“一方面,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将为人工操作人员提供按需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人类的感知和适应能力将被用于以脑波形式取代死板的控制代码来驱动制造设备。”Thorsten Wuest博士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工程系助教J. Wayne和Kathy Richards教职研究员Wuest博士和南卡罗来纳大学的Ramy Harik博士去年撰写了《先进制造概论》一书,这是一本旨在填补工科学生在制造教育方面空白的教科书。Wuest指出,这本书有一章专门介绍智能制造,这“据其所知尚属首例”。2018年,他开始在《世界制造业论坛报告》的编委会担任美国和智能制造业代表。他十分强调智能制造系统中人的因素;弥合专家知识之间的差距;混合方法中基于物理的建模和数据驱动方法,并支持协作方法以帮助小型企业制定智能制造蓝图。Wuest希望看到学术界使其教学有关制造的内容更加现代化。他表示,学术界也可以很好地接受面向工程专业学生的跨学科、跨项目的课程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而大学与高中合作,改变入学新生对制造业“黑暗、肮脏、危险”的看法,并反映当今的现实,即制造业提供高薪、令人有成就感的有助于整个社会的高科技职业,将是明智之举。常青博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副教授通过引入机会窗口,直接虚拟数据建模和永久性生产损失等新颖的概念和方法,常教授成为数据驱动建模以及实时生产控制和提高制造系统的效率和决策方面的先驱。她表示:“我研究的几个方面已经在物理形式上得到了实现和验证,我对此感到特别自豪。”常教授开发并实施了一个数据驱动的实时决策支持系统,用于在动态和随机操作条件下优化生产操作。她的研究成果已在北美的许多通用汽车工厂得到了实施,并为工厂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带来了显著的改善。若经广泛采用,它将为其他许多行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她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最新发展显示出巨大潜力,可以通过先进的分析工具来处理大量的制造业数据,从而改变制造业。她表示,对数据驱动制造的关注要求未来的工程师获得数据科学方面的培训,这也是智能制造领域的一项使能技能。Tony L. Schmitz博士 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教授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合教员Schmitz教授认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生关系是智能制造未来的关键。“在学术界,我们处在培养下一代制造工程师的第一线,”他指出,“学术界了解行业需求是很重要的,这样教育才能满足这些需求。同样,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合作也很重要,这样才能成功地实现新的想法和技术。此外,Schmitz认为智能制造是美国工业发展的催化剂。他表示:“我认为智能制造是扩大美国制造基础(包括机械加工)的基础。由于我们能够在制造过程中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将提高我们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Schmitz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制造过程的预测模型,包括预测铣削和铣削过程仿真中刀位动力学的方法。他认为,将基于物理的制造过程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起来以实现自主操作大有前景。这也将是他今后的智能制造研究方向。Ramy Harik博士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neXt McNair首席研究员Harik教授在南卡罗来纳大学建立了未来工厂实验室,他希望看到学术界通过创建类似的实验室来形成一个网络,从而为智能制造的未来做出贡献。他说:“该网络将整合来自网络制造、自动化和先进制造的基本概念,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未来的学生将在毕业前探索和使用这些概念。”Harik的实验室是一个独特的实验平台,包括一系列工业设备:机器人、无人机、实时摄像机、传送带、智能眼镜和增强现实设备。这是一个数字化平台,拥有活跃的数字孪生和一个数字引擎处理所有传入的数据并运行潜在的冲突、故障场景。他希望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创新,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发智能制造的在线课程。他表示:“未来工厂的平台将是在线课程的一个活跃的测试平台。我想让这门课程尽可能普及,以吸引未来的工作者关注智能制造以及制造业就业这一极为有趣的话题。”李杰(Dr. Jay Lee)博士 美国俄亥俄州先进制造杰出学者辛辛那提大学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修系统企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杰教授在政府工作和制造业方面取得多年的丰富经验之后,于2000年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是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维修系统企业与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MS中心)的创始主任,该中心已经成为工业大数据、机械预测和工业AI转型的催化剂。IMS中心已与100多家全球公司合作开发和部署智能制造,以实现零停机(ZDT)和无忧制造。自去年以来,IMS公司的许多成员,包括富士康,在IMS的协助下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李教授表示:“我目前的工作是开发一个系统化的工业人工智能系统,以实现工业零停机和无忧制造。”他对未来工厂的设想不仅局限于智能机器和操作,还包括将数据转化为预测性决策和新知识。“随着工业互联网、5G和工业人工智能的到来,我们可以为那些对智能制造感兴趣的人开发许多新的机会,并提供令人兴奋的解决方案。”李教授如是说。Satyandra K.Gupta博士 美国南加州大学机械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史密斯国际教授Gupta教授的团队致力于开发智能机器人助手,以提高制造应用中的人类生产率。这些智能助手能够根据任务描述自行编程,从观察到的性能中学习,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安全操作,在执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适当地寻求帮助以及以用户友好的方式与人类互动。该团队去年发布了一个YouTube视频,展示了一组新一代机器人自动执行复合板材铺放的过程。Gupta说道:“这个机器人制造单元很智能,它可以在铺叠过程中适应不确定性,该单元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算法,结合了力和视觉传感器,使制造过程自动化。该系统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来检测缺陷,并在需要时呼叫人员以寻求帮助。”Gupta还热衷于研究通过监视人的表现并适当地帮助人类来减少人为失误的智能制造技术,以及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来加速培训过程。他表示:“这将需要开发同时兼顾隐私和安全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Jim Davis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IT副教务长,首席学术技术官,化学生物分子工程教授Davis教授见证了智能制造的诞生。他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当时他致力于工业数字数据和控制系统的研究。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制造业中的人工智能,帮助建立了Internet2,并且协助创立了智能制造领导联盟以及清洁能源智能制造创新研究所。他现在将AI视为将OT与IT融合以进一步发展智能制造的方式。他表示:“当我回顾智能制造的历史时,工业界才刚刚准备好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制造业。我希望看到智能制造充分发挥其潜力。”他对于那些想参与这一事业的人建议道:“ 智能制造是一个高科技的,数据驱动的行业,致力于如何让事情朝着有利于世界的方向发展。如果你想成为解决全球重大挑战所需的多元化视角的一部分,那么智能制造可提供技术、实践、教育、政策、沟通和以人为本的职业道路。制造业已经不再被认为是肮脏,愚蠢和危险的了。智能制造是关于“创造”,而不仅仅是制造。”高晓旸博士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工程学系主任Cady Staley教授高教授开发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对嵌入式结构,多物理场无线传感器以及相关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设计、建模、表征和实验评估,以用于制造机器和产品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剩余使用寿命预测质量控制——应用于注塑成型、钣金冲压和电辅助微轧。他希望将具有物理信息的AI算法与过程嵌入式传感方法相集成,以进一步改善生产控制以及材料和能源效率。对于智能制造,他希望实现更多数字化,涵盖整个运营和供应链,并实现安全无缝的人机协作,自动化性能优化,规范性维护以及对环境负责的生产。学术界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使制造“智能化”的基石(例如机器语言)以及基本物理科学来为这一愿景做出贡献。他对那些渴望从事制造业学术生涯的人的建议是,首先要在物理科学上建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精通数据科学的基本原理。原文链接:https://www.sme.org/technologies/articles/2020/june/the-20-most-influential-professors/?from=groupmessage— END —

毒蜘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1个专业:智能制造工程,带你详细了解它!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经申报、公示、审核等程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结果,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确定新增审批专业名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正式通过教育部审核予以备案,小萱这就带你了解一下它!01、设置背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开启了智能制造的新领域,给制造业带来新的理念、模式、技术和应用。人类社会步入“工业4.0”时代的背后,智能制造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一个新的制高点。制造业的巨大变革同时带来了本科教育理念上的转变,亟需培养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大量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紧缺专门人才。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开始启动新工科专业建设,“智能制造工程”已成为热门的新工科专业之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使命,面向制造强国战略对先进航空航天与高端制造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学校从战略全局统筹规划,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为主体专业依托,结合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相关专业优势资源,倾力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培养面向航空航天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学科交叉高层次专门人才。02、专业概况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计划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为承载学院,将联合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等单位实施专业交叉培养模式,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向,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管理及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具有从事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敢于面对未来挑战,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和国际视野,善于学习实践的高素质学科交叉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具备培养潜质的复合型科学研究人才。03、核心课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规划的核心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大类平台类、机电控测基础类及智能制造专业类。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具有4个显著特点。首先,夯实智能基础。设置了工业智能与软件、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等课程,为学生建立智能制造的技术基础与专业间桥梁;其次,融合机电控测。有效与机械工程专业的机械、电子、控制、测试四大模块平台课程进行衔接,为学生在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基础之后从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习与实践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强化综合实践。上述专业基础课以及智能(增材、机加、装配)工艺与装备、数字化制造、智能工厂与管理专业课都将开设配套实验课,专业课中还设置了依托智能学习工厂的智能制造综合实践,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第四,重视自我培养。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重视学生的自我培养,在必修课基础上,专业将规划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无损检测、设备运维与健康管理、制造信息系统、虚拟与增强现实、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云服务制造、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等若干选修课程模块,并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发展规划,自主设计个性化的专业选修课程方案。主干课程包括:智能制造导论、工业智能与软件、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智能(增材、机加、装配)制造工艺与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运作与管理,智能制造综合实践等。智能工厂及其技术层级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生产运作与管理智能工厂管控平台04、师资队伍自上世纪80年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成为国内开展智能制造研究的主要单位之一,在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智能工艺与装备技术、智能生产系统与管理技术、工业云制造模式协同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学科比较优势。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所依托的学术优势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数控及伺服控制、先进制造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工程、产品保障服务、现代质量工程、信息系统与信息化工程、服务型制造等。作为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主要依托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拥有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拥有工信部“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高效数控加工技术创新中心、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的机器人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类)、北京市高效绿色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创新基地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师为主体,还有部分师资将来自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校内学科交叉单位以及国内制造工程领军企业和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目前有教师180余人,院士(兼职)2人、各类高层次海外及青年人才38人,其中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05、特色资源围绕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7部;充分依托多个国家和部委的科研教学平台或工程中心,完成智能制造工程实验教学条件的建设和更新;通过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智能制造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精密特种制造等行业内龙头研究所、公司具有密切的行业联系。06、国际化培养深度参与学校“远航计划”和校际学生交换项目,专业依托学院具有成熟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与英法等国多所国际名校开展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和双博士学位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合作课程和交流机制(中法)。与美国加州伯克利等知名大学长期开展“暑期学校”计划,打造特色暑期小学期。年均数百人次专家学者师生互访,中青年教师均具有海外学习或访学经历,本科毕业生年均出国继续深造比例达22%以上。读到这里,你了解我航新增设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了吗?2020年北航本科大类招生专业中,智能制造工程为工科试验班类(航空航天类)新增专业方向。对新增专业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可选择对应的大类报考,报考成功后,经过一年的大类培养,可在大一结束时进行具体学院或专业选择。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来源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编辑 | 钱思远

国粹

武汉理工大学:新增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工程2个专业

新华网北京6月4日电 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70年来,培养了大批建材建工、交通、汽车行业人才,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近日,该校招办副主任张璐接受新华网《高考情报局》专访,采访中,张璐表示,2019年学校招生政策与去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无重大调整。“分数优先”,不设专业级差提前批录取的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张璐介绍,学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考生的德智体美劳情况,实行“分数优先”择优选拔,不设专业级差。在各省(区、市)划定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学校依据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确认的考生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调档。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进档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相关专业培养要求且服从专业调剂者,原则上不退档。张璐提醒,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两个专业安排在提前批录取,且对考生身体条件有一定要求;建筑类专业由于对美术基础等方面有特殊要求,仅招收有专业志愿的考生,入校两周内加试美术,不合格者调入其他专业学习;艺术类(美术)专业没有校考,认可各省联考成绩。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近年来,该校为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了不同成长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张璐介绍,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主辅修与双学位制。在校期间,满足相应条件的学生除主修专业外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成长规划同时选择辅修第二专业,达到辅修专业相关要求,毕业时可同时获得第二辅修专业学士学位;二是“七校”联合办学。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七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满足相应条件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成长规划,申请跨校跨学科专业辅修第二专业,达到辅修学校相关专业要求,毕业时可同时获得辅修专业所在学校学士学位;三是“试点班”人才培养。学校开设各类试点班(2018年共19个),面向大一新生进行选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试点班、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方向)国际班、工商管理(创业管理方向)试点班、“陈宗基”岩土工程基地班、金融学(数理金融方向试点班)等,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2018年,试点班选拔学生642人);四是灵活的专业调整政策。学生在进校后,有多次调整专业机会。学生在军训期间即可在全校范围内参加各类试点班选拔,大一下学期后可在全校范围内申请转专业,学校实行以“转出无限制,转入有门槛”为原则的转专业机制;五是广泛的国际交流。学校与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9个国家的近百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与众多海外知名院校均有合作,开办包括2+2本科双学位、“3+1+1”本硕连读、“4+1”本升硕、“1+1+1”硕士双学位等各层次类别的学位项目、学分项目、寒暑期项目、实习项目等200余个。学校设有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专项经费,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学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联合培养生物医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学生不出校门即可两校注册双学籍、获得两校学位;六是全面的校企合作。学校依托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董事单位,建有447个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其中,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湖北省实习实训基地7个,为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特别是28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七是深入的科教融合。学校大力推进各类高水平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均面向本科生开设各类科学探究类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结合创新实践项目、毕业设计等深入科研基地开展实践锻炼和学习研究;八是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构建了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主导,以自主创新基金本科生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为支撑,以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体系;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发展加速器“三级链接”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经济学(创业方向)、工商管理(创业管理)等创业试点专业,着力培养创业专业人才。张璐说,“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结果(本科)"榜单中,学校位列全国第1,同时学校也多次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荣誉称号。以工为主 ,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优势学科覆盖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目前学校有院士8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这8位院士都在自己不同的领域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除此之外,学校面向全球聘任战略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这些老师不仅做科学研究,也会给本科生授课,而且会把自己的很多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张璐表示,此举能增进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兴趣和热爱程度。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校启动了“党委抓课堂”活动,多措并举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并且学有所获。目前,武汉理工大学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校源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先导性、支柱性和基础性地位的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办学特色鲜明,与三大行业相关的学科也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张璐表示,材料、船舶与海洋、机械汽车、力学、信息、土木、矿业、交通运输、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涵盖的相关专业既是学校优势专业又是学校特色专业,这些学科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2018年,武汉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工程学和化学等学科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3‰。在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A+档(并列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等4个学科进入B+档,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进入B档;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等15个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等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此外,今年学校新增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工程2个普通本科专业;新设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2个中法合作办学专业。“五位一体”联动资助确保资助全覆盖毕业生“起点高、质量高、发展好”志愿填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为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该校坚持“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加强“奖、贷、助、补、减”的“五位一体”联动资助,切实推进精准资助,实现资助全覆盖。2018年累计发放各类奖助金1.5亿元左右,资助工作在教育部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连续获得优秀,获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学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含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卓越奖学金、校一二三等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等类别,其中社会奖学金累计150余项。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用“起点高、质量高、发展好”来概括。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01%,其中面向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就业的比例为35.01%,到世界500强和战略新兴产业就业比例为52.15%。毕业生就业机会多、选择范围广,2018年学校校园招聘会举办场次数量位居全国第6;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用人单位对学校2018届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满意度为97.68%。“要结合个人的兴趣、未来发展和学校办学实力之后做一个理性的分析、全面的选择。”张璐认为,每个人对“好专业”的定义不同。比如好专业可以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也可以是市场热议追捧的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报考学校的优势专业。在一个好大学和好专业取舍当中,她建议同学们出分后做一个综合的评价和考量。如果分数可以报考一些知名高校,建议先上一个好的大学,“现在很多高校是大类招生,同学们上了大学之后也可以有很多专业调整的机会”。如果大家本身的分数有一点欠缺,稍微低一点,够不到自己想去的大学,可以在自己能掌握的学校当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匠伯不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

新京报讯(记者 戚望)3月16日,记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悉,该校已获批增设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计划从2020年开始,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据了解,北航的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归属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还将联合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学院等单位实施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培养面向航空航天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学科交叉高层次专门人才。北航称,该专业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精密特种制造等行业内龙头研究所、公司都有着密切的行业联系。根据培养方针,该专业将培养系统掌握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掌握智能制造工艺与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管理及智能制造系统技术的人才,其主干课程包括智能制造导论、工业智能与软件、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生产运作与管理等。此外,该专业的学生还有机会深度参与学校“远航计划”和校际学生交换项目,与英法等国多所国际名校开展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和双博士学位工作。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学制为四年,毕业生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除北航外,记者了解到,东北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也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李世辉

命曰天放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智能制造方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能力;然后到校外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国内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积极发动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将智能制造相关知识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素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真实项目导向教学+创新发明成果的转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真实情境之中,模拟各种工作角色,以切削加工行业智能制造模式为教学实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完成切削加工行业智能制造流程每一个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及工艺规划、生产计划编排、生产准备、生产运行及生产设备运维调试等工作。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职业技能大赛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以及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精神,初步形成基本职业能力及创新素质。顶岗实习实现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强化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面向整个智能制造产业体系,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引导,能力递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综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来制定教学进程控制方案。即第一学年进行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素质模块的学习;第二学年根据岗位目标定位,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重点培养,并引入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能力扩展课程;第三学年,半年校内进行企业顶岗项目开发,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如图所示职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诗云

教育部将持续增加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布点

智能制造领域未来可期,但专业人才紧缺,咋办?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加快完善智能制造人才发展战略的建议”。对此,教育部近日答复称,在本科专业设置上,截至2020年,已批准设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28个新兴工科专业;在高职专业上,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达150多个,今后还将落实专业目录动态更新机制,开展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持续增加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业布点。教育部介绍,目前正推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也启动了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首批遴选294所高校的966个与智能制造相关本科专业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项目群,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此外,教育部还引导和推动3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大规模培养智能制造领域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遴选确定首批建设单位197所,建设56所高水平学校和253个高水平专业群,其中智能控制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智能技术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群接近100个,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今后,教育部将进一步研究国家人才战略,推进智能制造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完善知识普及和教育方式,系统推进智能制造人才培育工程。在优化高校教育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各层次人才需求分析预测,调整学科专业目录,引导各院校增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不断提高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一方面,优化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将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支持有关高校增列了机械、电子信息等73个博士和硕士点,支持在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智能决策与控制等58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优化本科专业设置,截至2020年,批准设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28个新兴工科专业,覆盖28个省区市331所高校,2019年新增专业布点2736个;同时,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在2015版高职专业目录的基础上,2016年至2019年先后增补了31个专业,现已有779个目录内高职专业,其中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150多个,2019年,设置专业点近2万个。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设置了80个专业,包括智能制造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智能制造相关专业24个。下一步,教育部将落实专业目录动态更新机制,开展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指导各省市地区、有关单位开展人才需求与学科专业设置调研,做好学科专业布局规划,提高与产业需求契合度,引导各院校设置相关专业,持续增加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业布点。【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天道

新工科: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专业解读来啦!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发布,考生与家长也进入志愿填报的关键阶段。在了解专业信息时,考生可能也注意到了一个新名词——“新工科”。那么什么是“新工科”?它包含哪些专业呢?什么考生适合报考这些专业?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看看吧!1“新工科”是什么从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看,“新工科”专业的设置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以新型信息、能源、控制等领域为主干。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国家对“新工科”建设的倡导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如果将目光投向“新工科”专业,更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2“新工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新工科”专业改革类则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新工科专业推荐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气、计算机、传感、通讯、控制等众多学科领域,多学科相互合作、相互研究的跨学科专业。需要注意的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录取平均分一般略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就是为了培养时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行业急需的人才。据全球顶尖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分析报告显示,到2018年,大数据或者数据工作者的岗位需求将激增,其中大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在14万到19万之间,对于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决策的分析师和经理的岗位缺口则将达到150万。生物制药生物制药属于工学中的生物工程类,以生物制药及相关技术为主要内涵和办学方向,将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生物制药专业就业领域包括生物药物生产经营企业、生物药物研制与开发单位、药检所及药政管理部门、医院的药房或药剂室。生物药物的资源开发、产品研制、生产、技术管理、药品质量控制等工作。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属于工学中的海洋工程类,是研究各类船舶的设计、性能、结构、建造等的学科,主要培养从事船舶设计、研究、试验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一颗深入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报考指南看完上面的介绍,相信你对新工科已有一定了解。那么对于想要报考新工科方向专业的考生,小编也按照梯度选取了一些高校,下面一起来看看吧!3“新工科”推荐院校华中科技大学学校今年新增人工智能﹑智能建造两个专业招生。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涉及数学、信息处理、智能控制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最终成为具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建造专业是融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科学与工程、管理等基本理论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从事工程智能设计、智能施工、信息技术领域工程开发与工程实践等高水平工作。太原理工大学在“双万工程”全国一流专业评审当中,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四个专业,新专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以工为主的特色和优势。工程学、材料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是天津市一流学科、特色学科群建设单位,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校。2019年学校入选2015-2019年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TOP20;学生连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银铜奖牌。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四个新工科专业,分别是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新工科专业均依托学校优势特色专业而建,给考生们一个更多更新的选择。学校有独到的教学实践设计,除了企业实习外,也将课堂搬到了企业实地进行,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行现场授课。据不完全统计,在京津冀地区制冷行业的从业者中,70%的人才都毕业于该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体,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信息学科齐全的北京市重点高校。2020年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翻译专业三个新工科专业,其中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专业以“勤信实验班”的形式招生。新增四个“勤信实验班”,选择机器人工程、智能感知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类四个专业(类)实施“勤信实验班”招生,目标是培养行业领域的创新拔尖人才。

天行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相比,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却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环顾中国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智能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非常少。目前,本科院校培养的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才,大多从事原理研究,而国内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有智能制造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较少。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跟不上需求的速度,大部分企业处在高薪求人的状态中,人才供不应求。当前由于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尚处于初期阶段,从课程内容设置到人才培养过程,还很不成熟,学校也因此面临一系列的问题,许多学校有想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办学效果不理想。现今国内学校普遍面临的困难表现如下:1.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部分院校将智能制造相关的一门或多门课程设置于其他专业之下作为辅助课程,而并未开设智能制造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对智能制造设备的应用知识比较浮浅,毕业后还需企业进行系统培训才能上岗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的高端教学人才储备不足,缺乏专业带头人,专业顶层设计思路紊乱,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缺乏实用性,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有些是基于机电技术专业的课程基础上做了稍微改动,有些课程内容重复、缺乏创新,课程结构不合理。多数高职学校在设置智能制造专业之前,对区域人才需求缺乏深刻的调查研究,一味效仿,盲目仿造其他院校专业设计,造成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岗位需求。3.教学资源不完善:智能制造学科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来说,教学资源尚不完善,实训手册、实训教材等相关的教学配套资源也尚需要逐步开发契合市场需求。再者,高昂的费用,智能制造设备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的价格,让许多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到实训室智能制造设备,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4.师资建设亟待加强:我国智能制造专业起步晚,各院校缺乏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在职教师专业素质不过硬,缺乏专业的理论系统知识,行业经验欠缺,无法满足实用性教学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与行业接触、融入的机会少,无法掌握到行业最新资讯,无法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理念与知识。5.工学结合流于形式: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的高职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此外,在校内实训方面,由于经费、场地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以引进低端廉价智能制造设备为主,导致培训料目简单,训练程度达不到教学标准,其次,由于教学经费不足,设备采购数量无法满足大量学生的实训需求,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训练。6实训体系建设不完善:未能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设计,与之匹配的教程、指导书、相关资源不够完善:缺少合格的“双师型”师资对实训教学及操作过程进行精心指导。缺乏对学生实训的测评标准、工具、方法等,因此便导致“有设备,用不好,有实训,无体系”的情况出现,使得学生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李觏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技术人力资源是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结构、数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需求满足程度。项目组通过随机抽样对全国16个省市296家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系统集成及装备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研,各类企业分布情况见表1。表1调研企业数量(一)技术技能人才现状和主要特点1.智能制造企业现有企业岗位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在智能制造关键装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三个产业链中的机床制造商、机器人制造商、检测检验设备生产企业、网络大数据公司、工业软件公司、物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单件大批量生产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多品种大批量生产企业等类型的企业工作岗位,从事机械工业智能制造工作。2.智能制造企业岗位人员学历分布(1)从业人员各学历占比情况对296家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43787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企业总体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见表2。其中, 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工明确,对应学历要求清晰;民营中小型及微型企业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岗位打通、一岗多能现象很普遍,大部分岗位对高职和中职同时开放,工作经验丰富的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同时在岗,企业对学历要求不明显,重在个人能力。表2企业总体从业人员学历结构(2)同一学历从业人员在户业链不同类型企业中占比情况调查显示,硕土及以上毕业生在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中比例最高为18.37%,其次是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为17.62%;本科毕业生相对比较平稳,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比例最高,为30.84%,其次在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为30.47%;高职毕业生在智能制造企业系统集质比例最高,为40.17%,其次是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企业,为39.52%;中职毕业生在智能制造关健装备企业比例最高,为13.99%,其次为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为12.41%, 见表3。单位:人表3调查企业各产业链人员学历分布(二)技术技能人才规划及需求情况1.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规划《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2020年 )》在指明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同时,对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方法、类型等,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特别指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突出职业精神培育,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为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纲领性文件。2.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未来需求情况智能制造机械行业范围宽、涵盖领域大,相对岗位比较多,本报告聚焦技术技能型岗位的人才分类进行需求预测。根据中研普华2018年11月份发布的调研报告,2015年,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产业产值在1万亿元左右,2016年在1.33万亿元左右,2017年在1.51万亿元左右。按照此增速,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2.3万亿元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实地调查发现,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中,关键装备企业人均销售额为100万元,依据这个标准到2020年, 产值达到23万亿元需要230万人。2015年产值1万亿,2020年产值23万亿,增长1.3万亿,平均每年增长2 600亿元。按照人均产值100万计算,每年需要新增26万人,得到相关增速线性曲线,乘以0.85(注: 企业实地调查发现,企业全体人员的10%-15%为管理人员,85%以上为包括工程、技术技能和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人员)后,得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总数,见表3、图1所示。表3 关键装备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单位:万人注:企业需求人数与分解到各学历层次人数的和因四舍五入存在部分误差。图1关键装备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本文摘自《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