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梦归人

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丨智能硬件全文字数:7050字 精读时间:18分钟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3254.7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无论是垂直领域的独角兽,或是互联网、硬件、家电领域的行业巨头,都希望从中分一杯羹,而两者之间看似针锋相对,实则相互依存。在产品与技术周期相互交替的发展规律下,顺势而为才能把握市场机遇。1.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2.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规模、商业模式及从业者洞察3.中国智能家居市场的未来趋势▌中国智能家居:概念界定行业概念立体,涉及范围广阔本报告的研究范畴是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载体,融合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家电控制、环境监控、信息管理、影音娱乐等功能有机结合,通过对家居设备的集中管理,提供更具有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节能性的家庭生活环境。智能家居不单指某一独立产品,而是指一个广泛的系统性产品概念。▌中国智能家居:发展历程硬件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竞相进场,入口争夺战日趋白热化早期的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受制于技术和市场环境,尽管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大力推动,但一直是不瘟不火。直到2014年谷歌以32亿美元收购Nest的事件引爆全球的智能家居产业,同年的美国CES上,三星和LG也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家居平台。在此背景下,智能家居的热度席卷至国内市场,除最早进入的一批家电企业外,消费电子、互联网公司以及运营商等产业链中的关联方也纷纷进场,或自研智能硬件,或布局生态平台。不同类型企业间的跨界合作和开放生态成为智能家居市场的主流。亚马逊Echo的成功让国内市场开始聚焦智能音箱这一入口级产品,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入口争夺战的背后,是巨头公司对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的野心。▌中国智能家居:投融资情况融资集中在项目早期,投资逐渐回归理性在智能硬件领域中,智能家居的融资事件数量位居前列。2014年以来互联网公司、家电企业等头部玩家动作不断,智能家居创业领域同样引起了资本的高度关注,创业企业正在成为行业内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从融资轮次的角度看,智能家居领域的融资事件有超过70%来自于天使轮和A轮,说明行业尚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市场寒冬的到来导致智能家居投资热度有所回落,资本已经逐渐回归理性。独角兽企业数量可观,已领先企业更受资本青睐根据CNNIC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智能硬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占比达到6.5%。考虑到与电子商务、网络金融和文化娱乐等领域相比,智能硬件市场起步较晚,而独角兽数量相对比较可观。2018年上半年尽管融资事件数量有所回落,但其中有9家企业获得亿元以上融资。这9家企业分别专注于智能家居的不同垂直领域,如智能门锁、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等,同时也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均是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领先企业。▌中美智能家居:发展情况对比美国居住环境更利于市场发展,中国智能家居场景仍需探索美国是全球智能家居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受益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的领先,行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基于美国以独栋房屋为主的居住环境,有线智能家居系统起步早且更加成熟,在有线向无线过渡的阶段中,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相对较高。中国虽然在技术层面和美国有一定差距,但在应用领域的探索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在努力进行技术与应用的结合。尽管,中国市场目前行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出现智能家居的刚需场景,但基于人口量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中国智能家居:产业链分析上游元器件、中间件不断取得突破,下游渠道加速扩张通常所指的智能家居企业为智能家居品牌商,涵盖向最终用户提供终端产品、解决方案和设备管理控制平台的企业,底层除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服务作为管理控制平台的支撑外,还包括内容服务、生活服务等互联网增值服务。智能家居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以及通讯模块和智能控制器等中间件供应商。品牌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零售渠道直接向C端用户销售终端产品,也可以面向房地产、家装公司等B端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图谱跨界玩家众多,竞争格局尚不明朗,各类型企业均有机会▌中国智能家居:商业模式硬件厂商以销售差价盈利,软件厂商通过流量和数据变现将智能家居划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其中硬件对应于智能家居的应用层,软件对于智能家居的平台层、传输层和感知层。硬件产品的品牌方专注于产品侧的设计和制造,向终端用户提供的是智能家居的物理属性,通过销售硬件赚取差价实现盈利。针对智能家用产品的云计算、物联网通信和人工智能三项核心技术,技术供应商通常会提供其中的一项或多项能力。他们既可以选择直接通过向硬件厂商销售技术和服务变现,也可以选择以硬件产品连接到海量的终端用户,利用获取到的用户流量和数据,通过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服务和面向企业的数据服务进行变现。▌中国智能家居:销售渠道2C模式涵盖线上线下零售,2B2C模式采用项目采购制根据智能家居产品直接面向的客户群体的不同,营销模式可以划分为2C模式和2B2C模式两大类。2C的零售渠道涵盖常规的自有和第三方电商渠道、众筹平台,线下渠道方面各品类之间存在差异,可归类为品牌直营店、电信运营商、各级经销商和代理商、智能家居体验店。直接面向B端客户的2B2C模式采用项目采购的方式,早期多为全屋智能企业的选择,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单品厂商开始考虑与房地产、家装公司合作,将自身产品打包进全屋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前装市场加速产品落地。其中,智能家居样板间为该模式下新兴的销售渠道。▌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2017年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智能家电占比高达86.9%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3342.3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智能家电产品因整体均价较高,且智能电视、智能冰空洗等产品的智能化渗透率远高于智能照明、家用安防等品类。同年智能家电市场规模为2828.0亿元,占比高达86.9%。预计未来三年内,智能家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3亿元。家电智能化渗透率逐年提高,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在2017年2828.0亿元的智能家电市场中,智能冰箱、空调、洗衣机市场规模为831.3亿元,智能影音数码(智能电视、智能音箱等)市场规模为1472.6亿元。考虑到智能电视渗透率的增长空间已经比较有限,而冰空洗等白电产品的智能化渗透率逐年上升,中国智能家电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155.0亿元。▌中国智能家居:竞争要点硬件产品:智能功能决定购买行为,交互体验推动产品普及对于智能家居硬件产品来说,功能和体验是其两大关键属性。硬件产品所具备的智能功能是吸引消费者溢价购买的根本动力,通过增加通讯模块、传感器等,智能家居相比传统的家居产品能够更好地应对用户的操作需要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出色的交互体验会为产品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当前智能家居的交互方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从最早的触屏+App开始向解放双手的语音交互、生物识别等延伸。智能语音技术的进步和头部玩家对音箱类产品的高度重视,正在不断推动语音交互在家居场景中的落地应用。生态模式:以生态连接各垂直细分领域,发挥企业核心优势智能家居行业涉及面非常广泛,各垂直细分领域之间壁垒高,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独立的智能单品所能代表的。行业本身的特性意味着一家独大的情形难以出现,势必要跨界融合,将不同环节和细分领域的参与者囊括进来。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秉承着开放的心态达成合作,但对于生态的具体形态、每个参与者的位置和利益分配的方式尚无定论。通常,在行业内有一定领先优势的头部企业,大多希望凭借既有优势主导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而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则更倾向于选择加入已有的生态,利用生态内的资源发挥自我价值。通讯协议:多种通讯技术互为补充,生态割裂联动尚存困难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组网是设备联通的前提。相比延展性差的有线技术,无线技术能够省去复杂的布线环节,将智能家居由传统的前装市场向后装市场拓展,已经后来居上。不同类型的无线通讯技术有各自适合的应用场景。在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中,以WiFi、蓝牙和ZigBee的应用最为广泛,但存在着传输距离短、信号盲区、联网困难和成本功耗等难点。随着以NB-IoT为代表的远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投入使用,已经有部分家电企业开始与通信设备厂商、电信运营商展开合作,生产基于低功耗广域网络的智能家电,从而与现有的局域网络形成互补效应。尽管不同通讯协议在技术上的互联互通并非难题,智能家居市场生态割裂的现状依然导致跨生态联盟间的设备无法实现联动。在当前尚未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下,用户的产品消费选择被限定在同一生态联盟内显然是不现实的,行业有待标准的统一。▌调研基本情况纵深延展的行业布局,业务立体且更具备市场竞争力参与调研的从业者所在企业的业务布局占比最多的是解决方案(32%),其次分别是平台(19%)、智能控制器(15%)、集成商(14%),艾瑞认为:目前行业内,无论是厂商自有技术还是与第三方合作,主流业务聚焦在辅助传统家电、家居业务线智能改造以及功能升级;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内主流玩家都比较倾向于搭建平台,不仅是便于自有产品的横向布局,还寄望于以自身企业为中心的生态链纵向发展。▌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阻碍因素非需求功能产生的产品溢价,消费者并不买账截止2018年上半年,智能家居的发展并没有预测中火爆,受访者认为排在第一梯队最主要的阻碍原因——分别来自于产品、用户、技术三个维度;首当其冲的是目前市面上的产品,人机交互体验差(12.7%);其次,从业者认为,现有还没真正挖掘用户的刚需应用场景(11.3%);第三位则是全屋智能家居系统尚未形成(11.0%),产品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缺乏联动性。艾瑞认为,不管是从用户需求、产品研发,还是市场布局的角度,业内停留在“为了智能而智能”的阶段进步微小,这样的出发点,最终会导致用户并不愿意为非需求功能提升而产生的产品溢价埋单,最终导致的市场的不良闭环。▌中国智能家居:爆发时间与推动因素消费者接受度以及产品交互体验提升是行业爆发的关键因素44%的从业者认为距离智能家居行业爆发还有两年,从业者判断的依据是,从市场教育的角度来看,消费者经过行业初期的市场教育,对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接受度大幅上涨(21.1%);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历经2018-2020年的技术磨炼与产品迭代,人机交互的体验将有所提升(19.5%);市场关注度的角度来看,一款现象级产品的出现(16.5%),将会引领更多的关注目光,更有利于提升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使得资本运作持续升温,这些对于行业爆发都是关键性因素。▌中国智能家居:率先爆发的领域安全与影音娱乐类在技术推动下率先爆发基于自身专业角度、综合技术情况来判断,从业者认为在人脸识别、智能视频分析、前端计算能力等技术的引领下,家庭安防类产品(32.6%)将会是爆发的最先领域;其次,从业者认为影音娱乐类产品(22.5%)也非常具有爆发的潜力,原因是各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智能电视与智能音箱的战局,激烈的行业竞争,将有效推动产品迭代以及功能升级;第三,家庭自动化类产品(13.4%),目前,市面上的全屋类自动化对基础设施布控有一定要求,因此,未来在不需要升级基础布控下,实现全屋自动化的产品值得期待。▌中国智能家居:落地最快的场景各场景的发展与消费者的需求密切挂钩基于自身专业角度和对行业用户的认知来判断,从业者认为以家为消费单位的用户,最关注的是家庭安全问题,尤其是租房市场上,租户和房东都特别关注房屋与人身安全,家庭安防场景(30.0%)被认为是刚需场景;其次,从业者认为用户由于照明场景(22.5%)的智能灯泡的进入壁垒低(替换成本低且容易实施),因此认为该场景落地难度不高;第三,影音娱乐场景(17.0%)也比较被看好,原因是在家庭生活里,该场景满足了用户在生活当中的休闲、放松和娱乐需求。艾瑞认为:场景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方面,需求高的场景产品,市场表现也相对活跃,厂商也愿意投入资源加快产品迭代;另一方面,作为试水型场景,虽然智能程度低,但由于置换成本低容易被消费者接受,起到教育市场的作用。▌中国智能家居:通讯协议的主导地位WiFi 是现阶段最具备条件实现互联互通的通信协议从调研的结果看,从业者从目前的技术普及程度以及通讯协议互联互通的优势上判断,最看好的协议前三位分别是:WiFi、NB-IoT、ZigBee;从业者普遍认为,其实通讯协议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该产品的场景下是否合适;从普及程度看,WiFi能满足联网功能,也是现阶段具备条件实现互联互通的通信协议(最新型号智能家用路由器,已兼容同时接入128个设备);单从性能上来看,NB-IoT的低能耗、寿命长、距离更有优势,但碍于目前 NB-IoT 还处于推广阶段,尽管从业者都看好NB-IoT,但距离其普及阶段还有2-3年的“发酵时间”;而ZigBee的性能也比较出众,唯一的缺点是在兼容性上不足,因此,是否能成为主流的通讯协议还有待考究。▌中国智能家居:最被看好的用户入口普及度+移动性+交互方式决定用户入口产品的形态从传统家电升级为智能家居时,背后的信息源越来越多且信息体量越来越大,因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创造一个集中信息流的入口产品,将家居内所有的用户数据都统一起来,通过学习与判断用户需求和习惯,达到“千人千面”的服务效果。从看好的用户入口产品梯队来看,第一梯队的产品具有三个特征:移动性强、交互功能易上手但价格稍高;智能手机排在第一位,很大程度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且 APP 控制方式易于掌握;紧随其后的是在智能语音技术和泛声音娱乐内容加持下的智能音箱,从业者普遍认为这是国内外各大巨头抢占的用户入口产品。▌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态度从业者对行业发展充满期待,普遍认为行业处于上升阶段从调研的情况看,从业者对于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态度积极,将近七成的从业者都给予了乐观发展的判断(其中,42%的从业者表示行业未来前途非常光明);另外,有不到三成的从业者认为智能家居行业未来发展相对稳步前进;然而,仅有4%的受访者对未来发展抱着观望或不确定的态度。艾瑞认为:从业者比较认同自己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对于行业判断整体都比较乐观,说明行业还处于上升阶段,行业竞争格局还未形成,新进入者还有发展机会。▌行业发展趋势巨头与独角兽激烈碰撞的表象下,将是彼此依存、共生共赢艾瑞认为:无论垂直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或是互联网、硬件、家电领域的巨头公司,都希望从智能家居市场中分一杯羹。出于行业广度和深度的考虑,在看似针锋相对的竞争关系背后,未来巨头和独角兽之间应当是相互依存的。原因是巨头公司倾向于从宏观层面提出战略布局,着眼于整个智能家居市场而非某个单品。通过强劲的资本和流量资源切入智能音箱等入口级产品,巨头公司能够迅速创造极高的市场关注度,其围绕核心产品及物联网、云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生态,可以赋能行业内其他的玩家。相较而言,独角兽公司更加聚焦自身发展,因为深耕垂直领域,对产品从设计到销售的整个流程执行力强。在发展初期独角兽的品牌声量有限,借助巨头的力量可以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而随着独角兽自身发展的成熟、业务广度的增加,有机会完成向巨头公司的转变,以生态连接创造更大的价值。顺势而为:把握行业发展周期,产品和技术两不误艾瑞认为:智能家居产品作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场景,其产品周期与技术周期通常呈现出对称变化的形态,即在产品市场火爆时,技术领域相对沉寂,而当技术关注度高时,产品市场趋向势微。经历过2015年的集中性爆发后,智能家居行业陷入两年的“沉默”期,直到2018年智能音箱风口的出现,又重新引爆市场。而在这之前,恰恰是以智能语音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智能音箱兴起做出了铺垫。前装市场正在崛起,与后装市场形成互补,未来将齐头并进艾瑞认为:无线对有线的替代是现阶段智能家居的重要特点,安装便捷且价格更低让后装智能家居先于前装走入消费者的视野。但后装智能家居更偏向DIY,属于由多个智能单品组合而成的系统,因为,没有从整体对智能家居进行统一布局,用户体验与前装智能家居相去甚远。在智能家居的受众由极客向大众过渡的过程中,前装市场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部分智能家居厂商已经开始与房地产、家装公司合作,将其产品打包进整体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一方面借助线下渠道的力量更快的触达消费者,一方面将目标用户拓展至消费能力更强、年龄层次更广的群体中。但是,考虑到前装与后装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优势互补,未来势必会齐头并进,共同促进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

米兰

智能制造领域调研报告之机器视觉让机器看懂世界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后续工作的落实,智能制造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受到资本及产业界广泛关注。为此,我们于近期组织了智能制造系列调研,针对机器视觉、MES、工业信息安全等领域与硬件供应商、海外品牌代理商、系统集成商、第三方研究机构等多领域产业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现将机器视觉调研结论整理如下,其他主题调研报告及后续调研活动会陆续推出。在人工成本增加、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求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等多因素推动下,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6年将达到百亿级市场规模。机器视觉拥有效率高、精度高、稳定性强、可适应危险环境、感光范围广等人工视觉无法比拟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医药、食品与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领域;国内机器视觉行业自2009年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期,年增速达到15-20%左右。电子行业对品质的高要求和快速迭代,带动机器视觉检测需求,成为最大的市场;汽车、医药等行业渗透率也在逐渐增加。1. 以Apple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公司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已达到人眼无法满足的精度要求;2. 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使得企业不断自动化升级改造、新建、扩建生产线,拉动机器视觉检测需求,电子行业已成为最大的下游市场。随着公众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自动化改造的深化,机器视觉在汽车、医药等行业的渗透率也在逐渐增加。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机器人、安防等概念的共振带来新的机遇,想象空间巨大。机器视觉模仿和替代的不仅是人眼,而是一整套视觉系统。凭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机器视觉不仅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未来更可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国内部件企业在软件算法及硬件成本上均不具有优势;系统集成及设备制造是国内企业的着力点。机器视觉部件的门槛主要体现在软件算法上,而目前国内企业在处理速度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行业起步晚,出货量少,硬件价格上也没有优势;而凭借对客户工艺更深的理解和高质量的服务,国内企业在系统集成和设备制造方面优势明显。深圳辰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机器视觉、工业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一支中国科学院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的精英团队在深圳创立。辰视智能拥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视觉引导、机器人运动控制、视觉检测、三维建模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并研发了机器人三维视觉引导系统 、机器人二维视觉引导系统、三维检测系统、产品外观检测系统等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的智能产品。以高效·低成本·模块化的方式为自动化集成商、自动化设备厂商、机器人厂家提供机器视觉的相关解决方案。 辰视智能致力于技术的不断研究、创新、突破,为合作伙伴提供世界领先的机器视觉产品及技术。

睡莲

201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路径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智能制造是一种可以让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变得更加“聪明”的生产方法,制造业企业要从自身发展的核心痛点出发,在合理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基础上,沿着智能制造要素→智能制造能力→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分阶段且持续性的获取智能制造要素,建立、完善、扩展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订单获取、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制造能力,最终形成完整、高效、科学的智能制造系统。目前中国智能制造仍面临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中小企业难以融入智能制造浪潮、大部分企业缺少智能制造的文化内核等重大挑战,制造业企业要顺应趋势,提前规划,明确目标,关注网络协同制造、5G等新模式、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分阶段、持续性地实施智能化转型。“何为”智能制造企业实现生产、管理、服务、产品智能化的全新生产方式“智能制造”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P.K.Wright和D.A.Bourne在其著作《Manufacturing Intelligence》中出现,他们将智能制造定义为机器人应用制造软件系统技术、集成系统工程以及机器人视觉等技术,实行批量生产的系统性过程。工信部出台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将智能制造定义为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艾瑞认为,智能制造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工业软件及现代管理思想在制造企业全领域、全流程的系统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智能制造的应用能够使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与产品智能化。智能制造的起源与演变起源:数字化制造→成长:网络化制造→目标:智能化制造智能制造代表着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化的融合,尽管概念提出至今仅30年的时间,但智能制造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中叶,其发展与演进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上世纪中叶到90年代中期的数字化制造,以计算、通讯和控制应用为主要特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至今的网络化制造,伴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先进制造进入了以万物互联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阶段;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视觉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制造领域,先进制造开始步入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制造阶段。但受限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应用尚未成熟,目前的“智能制造”还远未达到“自适应、自决策、自执行”的完全智能化阶段,智能化制造仍是未来的主要发展目标。中国“为何”需要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更加关注于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制造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领域,尽管制造业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的比重呈下降态势,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才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2015-201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仅为3.5%和5.9%,原料、土地、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使制造业本就不高的利润率很难提升。提高质量效益、转变生产方式是中国制造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发展智能制造正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智能制造系统的构成要素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构成:智能制造系统=自动化设备+智能“神经系统”智能制造是一种可以让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变得更加“聪明”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制造智能化理解为企业在引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生产设备并实现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再搭建一套精密的“神经系统”。智能“神经系统”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MES(生产过程执行系统)等管理软件组成中枢神经,以传感器、嵌入式芯片、RFID标签、条码等组件为神经元,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链接控制神经元的突触,以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NB-IoT等通信技术为神经纤维。企业能够借助完善的“神经系统”感知环境、获取信息、传递指令,以此实现科学决策、智能设计、合理排产,提升设备使用率,监控设备状态,指导设备运行,让自动化生产设备如臂使指。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架构:智能制造要素是构建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中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路径分析:实现路径千差万别,总体思路可以总结智能化之路——智造要素→智造能力→智能制造系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路径。艾瑞认为,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要从自身的核心痛点出发,在合理且有延续性的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沿着智能制造要素→智能制造能力→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分阶段且持续性的获取智能制造要素,建立、完善、扩展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订单获取、产品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智造能力”,最终形成完整、高效、科学的智能制造系统。本部分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六种典型智能制造能力从预期收益、实施难度、成本下降、资金投入、时间跨度五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智能化路径示例。数字化设计: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对接制造环节数字化设计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源头,是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道路上必须要突破的关键点。制造业中的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艺优化、样品制造、检测检验等一系列过程。传统的研发设计流程是以模块分立形式,按照顺序完成开发,产品开发周期长且质量得不到保证。而数字化设计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X)、三维设计与建模工具等技术能够赋予企业将研发过程全面数字化、模型化,实现研发设计流程的高度集成、协同与融合,大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和开发费用。目前CAX类软件在国内制造业企业中已有一定程度应用基础,但从发展趋势及与智能制造系统的契合程度来看,第三代产品设计语言MBD(基于模型的设计)技术将成为数字化设计的主武器,MBD的应用将打通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制造,使三维模型成为制造的唯一数据源,让产品模型在整个生命周期得到充分利用。智能制造单元:提升设备使用率带动企业加快生产节奏,增加产出与效益智能制造单元是针对离散加工现场,将一组能力相近的加工设备和辅助设备进行模块化、集成化、一体化的聚合,使其具备多品种少批量产品的生产输出能力。对于离散制造领域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打造智能制造单元是开启智能化道路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其最大的作用在于提升设备开动率,加快生产节奏,“简单粗暴”的通过增加产出来提升企业收益。奇步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推出的“智造单元”是智能制造单元的成熟范式之一。“智造单元”是一种模块化的小型数字化工厂实践,整个单元由自动化模块、信息化模块和智能化模块三部分组成,以“最小的数字化工厂”实现企业在多品种小批量乃至单件自动化的生产智能化。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打通数据→整合优化→互联互通→降本增效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是将“人、机、料、法、环”五个层面的数据连接、融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通过对生产全过程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决策,优化资源动态配置,提升产品质量管控。生产全过程数字化需要企业在人员配备、自动化设备、设备连接、环境感知等各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即前文中提到的智能“神经系统”包含的要素必须齐全。在此基础上,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的重点工作是打通各种数据流,包括从生产计划到生产执行(ERP与MES)的数据流、MES与控制设备和监视设备之间的数据流、现场设备与控制设备之间的数据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自主研发或委托开发生产数字化集成平台,将不同生产环节的设备、软件和人员无缝地集成为一个协同工作的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智能物流仓储系统:让一切物理实体流动起来,节省空间、时间与人力资源物流仓储是制造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说通信网络是智能制造系统的神经纤维,那么物流仓储则可视为智能制造系统的血管。智能物流仓储系统的应用能够使原材料、辅助物料、在制品、制成品等物理对象在各个生产工序间顺畅流转,并通过提升仓库货位利用效率、提高仓储作业的灵活性与准确性、合理控制库存总量、降低物流仓储人员需求数量等方式大幅压缩物流仓储成本。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尽管不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但作为整个智能制造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其组成架构也与之类似,分为设备层、操作层、企业层,设备层包括仓储设备、物流设备、识别设备;操作层由WMS、WCS、TMS等软件构成;企业层则对接ERP、CRM、SCM等管理软件的采购、计划、库存、发货等模块,融入总系统的闭环中。大规模定制平台:打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的入口,提升品牌价值与用户粘性销售是所有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智能制造系统中的销售智能化除了应用CRM等软件管理销售业务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订单获取层面发挥作用。在当前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的环境下,企业通过建立定制平台,能够将用户提前引入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柔性化的生产,使个性化需求得到快速实现,以此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用户粘性。与之相匹配的,企业应将定制平台与智能制造系统中的研发设计、计划排产、制造执行等模块实现协同与集成,实现从线上用户定制方案,到线下柔性化生产的全定制过程;在企业后台建立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和分析,并反馈到研发设计部门,优化产品及工艺,基于用户需求新趋势开展研发活动。产品远程运维服务:以智能化服务拓展商业模式,推动价值链向后延伸智能制造视角下的产品服务是借助云服务、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等技术,捕捉、分析产品信息,更加主动、精准、高效的给用户提供服务,推动企业价值链向后延伸。远程运维服务即是典型的制造企业智能化服务模式,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生产并已投入使用的智能产品的设备状态、作业操作、环境情况等维度的数据进行采集、筛选、分析、储存和管理,基于上述数据的分析结果为用户提供产品的日常运行维护、预测性维护、故障预警、诊断与修复、运行优化、远程升级等服务。远程运维服务可以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设备使用率与使用寿命,既能减轻制造商的负担,又能显著提升产品价值。远程运维对于企业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要求较高,产品必须配备开放的数据接口,具备数据采集、通信模块;企业还需建立远程运维服务前端平台与后端数据中心,采集产品数据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与计算,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落地基石——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解决“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三大问题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是制造业企业正式踏上智能化道路的第一步,企业在这一环节要为“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三大问题寻找答案:首先要明确“我是谁”,详细扫描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运营情况、财务状况、人员配备、组织架构等基础条件;而后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工具进行智能程度自评与诊断,了解企业缺失的智能制造要素、已具备和尚未具备的智能制造能力,精准定位企业目前所处的智能化阶段,搞清楚“我在哪”;在回答了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以企业发展的核心痛点为切入点,以获取关键“智造能力”为阶段性目标,以搭建完整、高效、科学的智能制造系统为发展方向,按照统一架构和统一标准规划设计智能制造系统总体实施方案及核心要素能力解决方案,确保企业在智能化之路上知道“我要干什么”。智能化路径示例No.1破解“多品种、小批量”困局——智造单元+智能物流仓储Alpha公司是一家生产发动机连杆的汽车配件厂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客户的增加,Alpha公司的产品线不断拓展,生产车间由3个增加至10个。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增加给Alpha公司带来了设备利用率不足、交货期难以保证、物料及在制品积压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亟需智能化转型来应对生产经营中的重重挑战,保持竞争活力。智能化路径示例No.2以产品差异化突出重围——数字化设计+大规模定制平台Beta公司是一家机械键盘生产厂商,近年来游戏市场的持续火爆带动机械键盘市场的新进玩家数量激增,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拓展商业模式,提升品牌价值,Beta公司准备由批量化生产向大规模定制模式转型。智能化路径示例No.3抓住产品后市场的广阔空间——PLM+智能远程运维服务Gamma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高端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Gamma公司在企业战略探索过程中,确立了以研发生产智能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智能远程运维服务作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智能制造面临的挑战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短期内难以实现国产替代我国近90%的芯片、70%的工业机器人、8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80%以上的核心工业软件依赖进口。这造成国内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我国智能制造的整体进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中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了13.8万台,全球占比达到36%。而其中仅有3.5万台是由国内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生产,国产率仅为25.2%,比2016年的31%还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企业在提升自动化水平时优先选取的是选购国外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国产机器人尽管发展较快,但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中国智能制造面临的挑战小微企业难以融入智能化发展浪潮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84.2%的企业属于小型企业,规模以下(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尚有200余万家小微企业。广大小微企业是制造业的根基,其智能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效果。然而从《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以来,由于自有资金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相关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国制造业小微企业只能羡慕大企业申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围观大企业开展轰轰烈烈的智能化改造,自己却难以融入智能制造的发展浪潮。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智能化之路面临更大的试错成本和不可控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存。中国智能制造未来的发展趋势流程领域有望率先实现智能化智能制造系统是一个覆盖设计、物流、仓储、生产、检测等生产全过程的极其复杂的巨系统,企业要搭建一个完整的智能制造系统,最困难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生产过程数字化。尤其是对于生产工艺复杂、原材料及原器件种类繁多的离散制造领域,产品往往由多个零部件经过一系列不连续的工序装配而成,其过程包含很多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离散型制造生产组织的难度和配套复杂性,要做到生产全程数字化、可视化、透明化殊为不易。与离散领域显著不同的是,流程领域的生产流程本质上是连续的,被加工处理的工质不论是产生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其过程不会中断,而且往往是处于密闭的管道或容器中,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流程清晰连贯,生产全过程数字化难度相对较低。流程领域企业接下来要做的是在全面贯通整合各阶段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主要是动态规划方法)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和实时决策,并进一步将智能系统延伸至供应链、生产后服务等各个环节,最终实现全面智能化。中国智能制造未来的发展趋势供应链协同倒逼产业链上游企业“上马”智能制造制造业企业智能化的动力本源是响应市场需求,这点在消费品制造领域尤为明显,乘用车、家电、3C、服装、医药、食品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制造业企业搭建智能制造系统的主要目的即是实现高度柔性生产,快速、准确地实现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如果我们把视角向上推,对于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的企业而言,智能化浪潮前沿的消费品制造厂商即是他们的市场所在,要跟上客户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节奏,就必然要大幅提升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快速交货能力以及连续补货能力。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从消费端沿着产业链不断向上传导,下游企业生产方式的颠覆与创新迫使上游供应商融入智能化浪潮,智能制造倒逼机制就此形成。在这种倒逼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上游企业要主动适应变化,实现柔性生产,基于供应商先期介入思维,通过网络协同制造确立竞争优势,否则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长梧子曰

2020中国商业智能化发展研究报告

本报告将从商业智能化转型的宏观背景,商业逻辑和企业实践入手,分析中国智能化市场现状以及转型中存在的 问题点,以众盟科技等第三方赋能型企业为代表,分析国内商业智能化典型参与者及其产品案例,探究商业智能 化的成功实践。目录:中国商业智能化市场概述商业智能化领域数据安全现状以众盟科技为例:商业智能化典型实践商业智能化未来发展趋势CHAPTER 1、中国商业智能化市场概述数字经济是经济新动能,数字营销是重要的赋能手段● 经历过去十几年国内TMT产业及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 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参与国际竞争和协作的新的驱动引擎。● 与大多数传统产业不同的是,数字经济本身既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传统经济的赋能者和增益工具;在数 字经济中,数字营销是较早发展并且现阶段相对成熟的模块,也是直接作用于其它传统商业业态的智能化转 型过程。新冠疫情,让数字经济参与商业智能化变革变得更为迫切● 新冠肺炎病毒扩散使得传统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对风险抵抗能力弱、数字化程度低的部分中小微 企业影响严重。● 疫情影响横跨一、二、三产业。传统的农产品、畜牧业产品生产和进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制造业面临用工 荒、开工难的问题,尤其是疫情严重的湖北、浙江、广东等省份进出口企业订单大幅减少;最严重的是第三 产业,旅游观光、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租赁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连续数月无法开展商业活动, 甚至引发倒闭潮。2020年中国经济新动能,已经指向新基建与消费结合的商业智能化领域● 根据一季度出台相关政策看,基建投资和消费必然是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于新基建来 说,最大意义是在供给侧提供投资拉动的新增长点,进一步为商业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设施保障,而 对于消费层面来说,中央和地方也密集推出了具体措施,以激发商业活力;● 在此背景下,“新基建+消费” 成为2020年中国经济的确定性趋势。谁先抓住机会构建智能+消费的新商 业生态,谁就能占据经济复苏的先机。中国商业智能化发展历程● 商业智能化,是产业数字化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商业智能化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技 术的发展、设备的及、链路的重塑来迭代,在这一过程中,行业赋能者也在快速成熟,通过技术和工具为 传统商业的升级提供支撑,加快了商业智能化步伐。商业智能化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 在政策端,商业智能化一直属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尤其是2015年以 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其中明确指向传统经济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 赋能,实现转型,引导社会资本和资源持续对这一领域加注。● 2020年的疫情,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国家必然大力扶持5G为代表的新基建高速发展。而5G网络及终端设 备体系的铺设,进一步为商业智能化的各场景数据流打通提供了基础,这要求企业必须尽快转型,以适应新 的商业价值链;智能化要为企业解决的问题:开源创收和增效降费● 商业智能化要解决企业的问题主要为两点,分别是开源创收与增效降费。● 而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在于建立场景化、端到端的产品覆盖和数据触达能力,也是以众盟科技为代表 的解决方案类企业的业务重心。这类企业正在围绕开源创收和增效降费的核心目标,部署全链路的产品、 技术和服务支撑体系,逐渐实现对原有决策工具和流程的迭代。企业普遍认知的数字化优势,在于数字化运营体系的先进性● 数字运营体系的打造,是企业目前最为迫切的需求点,也是企业认为智能化赋能给予自己最大的优势。● 数字化运营体系的需求反映出企业要求的是整体的商业逻辑解决方案,而不简单停留在营销工具与系 统工具层面。企业对商业智能化需求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遍的需求,是需要商业智能化解决用户运营与多场景赋能的问题,但是从权重来看,前 端问题与后台的问题一样迫切。● 商业智能化在企业经营者的预期中就是要统管全局,成为企业开展系统性数字化改革的关键。阻碍企业商业智能化进程的关键,是认知不足与技术储备不足● 在企业从业者与经营者的认知中,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的阻碍集中在三点:企业本身人才储备、 投入产出比不确定性、与原有体系的契合度(能否有效果)。● 商业智能化对于企业来说是关键的变局,但是从企业本身来看无论是人才与知识的储备都存在不确定性 与自我认知不清晰。企业商业智能化进程的关键:认知、人才、专业第三方● 企业与企业管理层对商业化的认知不足所带来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所以专业化的市场宣导显得尤为重要。● 专业人才的引进与专业第三方的深度服务,是企业目前认知明确的发展企业智能化的关键因素。CHAPTER 2、商业智能化领域数据安全现状近年来网络数据安全一直是国家政策重点关注领域● 信息安全是数字经济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整体安全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建设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网络安全领域的核心法律。同时,行业企业,到协会组织,再到国家 各部委各层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各项行规、法规、法律等层面的多级管控体系。安全是商业智能化绕不开的环节● 在商业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中的核心资产,如果不能保障数据安全,那么用户 的隐私与企业的关键信息将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窃取,进而酿成各种网络诈骗与网络资产窃取案件,造成 难以挽回的损失。● 企业在进行智能化转型建设数据中,必须考虑整体系统的安全问题,否则无论从用户角度还是企业自身 经营利益来看,没有保障的数据化运营都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而由被污染的数据所传导出的错误的“智 能化”商业决策,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虽然企业业务线上化进程加快,但数据安全隐患并未得到重视和解决● 引用腾讯发布的《2019上半年企业安全总结》报告数据,企业染毒与被攻击的情况仍然处在一个相对 高位,并且有上升趋势。● 企业在面对安全高漏洞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修复的只有17%,这意味着大多数的企业存在极高的 被攻击风险,并且并不自知。● 面对企业安全的现状,在进行商业智能化赋能过程中,如何帮助企业建设数据信息安全屏障,制定网络 信息安全规范成为关键。商业智能化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步建立起企业信息安全屏障的作用● 在企业推进商业智能化体系的建设中,安全屏障的建立必须同步于其它信息体系的建设,要评估并制定 符合公司实际信息安全现状的总体计划,并明确配套的落地机制、考核指标与工作权责。 ● 但是,即使通过商业智能化构建了安全屏障,企业也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不只是流程控制与机制问 题,还有安全意识的建设,需要同步对相关企业人员的意识教育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可以同专业的第三 方机构建立技术交流,机处理,信息共通的协作机制。● 总之,智能商业中的安全防控必须要基于合规的流程、统一的数据管理中枢和明确的制度,并实时监 管、定期审计。CHAPTER 3、以众盟科技为例商业智能化典型实践(略)CHAPTER 4、商业智能化未来发展趋势商业智能化领域的政策趋势和资本趋势5G发展对商业智能化影响 - 指数级数据爆炸,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5G网络建设及相关电子设备,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万物互联体系带来了巨大空间。● 在万物互联时代,设备、传感器、边缘计算等支撑的大数据将呈现指数级增加,让个人的行为与场景中的智能设备完全打通,并且实现实时、高频、快速响应和反馈等特征,这对商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 挑战。跨界合作生态-商业智能化时代企业竞争的必然趋势● 随着商业智能化的技术与方案越发成熟,基础设备逐步完善,未来单一工具型企业与单一方案整合赋能 型企业都会相应减少,商业智能化的落地形态,可能是更加跨界联合的集团生态(如设备方、场方、数 据方、技术方、平台方等,共同成立一个智能商业经济体)。● 在上述生态中,拥有平台与流量的巨头将整合技术资源搭建底层系统与接口,综合智能化赋能企业则会 深入到垂直行业和场景,走向更深度的方案落地与策略制定,形成多企联动的集团性合作(其竞争对手可 能是以同样逻辑组成的智能商业集团)。……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众盟、创业邦)

头头是道

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调研报告重磅出炉!

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末,两年来全国已有6000多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今年以来,这一态势仍在持续。有统计显示,截至2月23日,银保监系统年内发布的终止营业批复涉及银行网点超150家。银行网点数量不断减少,背后的核心主线是持续推进的智能化转型:从纯交易型的一代网点,到提供综合化服务的二代网点,再到智慧化转型的三代网点,直至现在远程银行交互式体验。那么,银行网点智能化改造究竟给大众带来了哪些便利?又存在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年“3·15”前夕,《大众证券报》记者以及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志愿者,奔赴南京、苏州两地50余家银行网点,对推出的各项智能服务亲身体验、实地探查,并出具相应的调研报告。我们在汇总调研结果后,最终评选出了一批真智能、真便捷的“智能服务示范网点”和独具个性的“特色服务示范网点”。国有行智能布局多元酷炫“清爽简洁”、“富有科技感”、“现代化气息”、“布局清晰合理”,在大学生志愿者们的调研报告中,这样的字词频频出现。在建行南京直属支行,进门处的触屏显示仪率先吸引了志愿者的目光,“上面包含金融家园、智能看房、智能分析等候时间、金融超市等在内的多项服务。可以直观看到基金产品的展示,还能用手机银行直接扫码购买。”中行苏州分行营业部的酷炫设计更是让不少志愿者惊叹。“5G厅堂里,实时投射汇率等信息的天幕,大屏、互动游戏、5G跨境未来店、VR、交流互动体验茶几等智能设备令人目不暇接。”“冷硬简约不失大气,全落地窗设计透明度高。”在农行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支行,志愿者何山充分感受到了银行智能化的无处不在:入口处的热成像测温仪自动测温,迎面5G智能引导墙的电子显示屏上有着整个网点的功能区导览以及股市的涨跌情况,9个智能柜台呈条状密集分布……与国有大行在智能化上的诸多酷炫设计和多元布局相比,股份行和城商行的智能化更多体现在与银行基础业务直接相关的领域,如智能柜员机、硬币兑换机、远程视频机等,类似智能电子屏、智能机器人及各式智能衍生产品的布局较少。智能机功能丰富品类多样“智能机的服务提高了操作效率,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同时减少了人工成本。”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智能机目前已成为各大银行的“标配”,调研显示,部分银行通过智能机办理的业务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工行苏州片区支行,志愿者在智能机上点击“我要办卡”选项后,随即跳出“办卡提醒”界面,包括一份申请借记卡的电子协议。点击“接受”和“确认”后,系统提示插入个人身份证,完成身份证信息采集后,机器前的摄像头又自动采集照片。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一张新办的借记卡便从智能机中吐了出来。整个过程仅用了3分钟。调研发现,不少银行的智能机种类已全面覆盖取号、查询、开卡、现金、信用卡申请、交通罚没、刷脸业务、手机支付、无卡无折等多种业务类别,地处南京和苏州自贸区的部分支行对公业务也可以在智能机上完成,有的网点还针对特殊人群开通了英文界面或设置了沙发式柜台,充分彰显出国际化和亲和力。在招商银行南京新街口支行,特设的自助硬币兑换机可以将硬币与支付宝、微信中的钱进行来回自如兑换;在民生银行南京江宁支行,综合智能柜员机可提供开户、结算、查询、等91项服务,更可一键直连后台,快速高效;在交通银行南京中山北路支行,“智易通”集开卡、挂失、理财购买、明细打印等80余项功能于一体;江苏银行总行营业部则将ATM机配置在了私密的由雾化玻璃保护的房间内等。不过,调研中志愿者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苏州有的银行智能机分为不同种类却没有标明相应的功能,难以快速辨识准确使用;有的银行智能机只能识别国内身份证,护照等无法识别,外籍人士只能去人工柜台,如上海银行苏州分行;还有的银行智能机不够智能,常需厅堂人员介入,沦为“半人工”等。智能机器人实用性有待加强志愿者调研发现,配置智能机器人的银行网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农、工、建等国有大行。在中行苏州园区行政中心支行,智能机器人自由穿梭于大厅中,不仅能协助志愿者自助办卡,还能及时响应志愿者需求帮忙排队取号。“小智的表现比我想象中好很多。”志愿者在工行南京科技支行调研时看到,机器人小智不仅可以和顾客进行日常对话,帮助顾客答疑,进行程序化业务的办理,还可以根据要求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等。志愿者在建行苏州工业园区支行营业部调研后觉得,智能机器人“小龙人”更重要的作用并不在于推荐理财等事务性工作,而是在客户等待的过程中通过和他们聊天,有效减少了客户等待时可能出现的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比如在我打量它的时候,它会说:‘这里有一位漂亮姐姐看着我,你可以和我说话哦!’。”志愿者调研中也发现,一些网点因为在实际操作领域机器人的使用价值并不高,已经将智能机器人闲置或者干脆撤掉了。通过与网点客户的进一步交流,志愿者们还发现,智能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业务需求,比如有的客户想要购买基金产品,智能机器人虽然能够较好地普及基金种类,但不能完全通过交流让客户购买到心仪的基金产品;有的机器人在沟通时存在口齿不清、断句不准或者对于中老年人的口音无法辨识等情况,都需要继续改进。网点特色服务亮点纷呈彩虹阅读区、互动体验茶几、健康一体机、VR看房看车、乐高柜台……调研中志愿者发现不少银行网点基于自身特点推出了较富个性的特色服务和产品。在交通银行南京中山北路支行的彩虹阅读区,特别配置了智能借还书机器,方便青少年阅读。在中行苏州分行营业部的交流互动茶几,内置“游戏乐翻天”、“我要留学”等功能,集娱乐、服务于一体,让志愿者倍感新奇。工行苏州中新支行的健康一体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对客户进行身高、体重等多方位体检。工行南京科技支行的L型大屏可以通过踩踏式按键,详细地观看车、房的外观及内饰,购买贵金属等。建行南京直属支行的乐高柜台在私密房间里采用了雾化玻璃、现金穿墙的技术,让客户可以快捷方便地取现,目前5元、10元的零钞均可取出。除了这些智能化产品,不少银行还贴心的针对特殊人群和需求推出了多样的服务:如建行的劳动者港湾和善融商务区,分别针对环卫工人等劳动者和贫困地区提供服务和产品推广;民生银行江宁支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室内设24小时监控,切实地从法律层面维护消费者权益;光大银行配备自助打印、微波炉、泡面等的自助服务区,解决了客户的突发状况和应急需求;广发银行的手机银行大字版和便携式上门智能开卡服务实际又贴心;以及北京银行的汉语英语手语服务,紫金农商行的主题文化区、中信银行的咖啡拉花机等也都各具特色。 来源:大众证券报企业动态【原创】零售银行如何进行网点布局【原创】银行如何优化网点网络布局【原创】银行网点布局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原创】银行网点如何进行选址【原创】网点规划布局与选址提升银行网点效能【原创】银行网点内部功能布局【原创】博智网点转型方案——流程导入“数智云”银行网点智能决策分析系统3.0版本震撼发布工行太原分行项目PK喜获好评并达成合作博智经邦在中国建设银行某一级分行PK获胜并达成二次合作我司为建行某一级分行提供网点布局规划服务我司为中国某大型金融机构展开全国网点规划方法培训系列研究【独家数据】权威解读全国银行网点数量最新变化,启发网点布局新思路【印记2020】农行全面智能化转型,提升品牌影响力【印记2020】建设银行打造网点多形态,数字化服务再创新【印记2020】 中行以线上平台、线下网点为阵地,深耕四大金融场景【印记2020】工行已改造升级2500多家“金融+”特色服务网点【行业研究系列】最新发布:《中国银行业渠道转型指数报告》

单眼皮

《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发布(可下载)

日前,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前景作出深度解析。智能制造被认为是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科技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抓手。从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到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以及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试点项目,中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带”(智带)正在初步形成。智能制造(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M)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国际上,智能制造通常是指一种由智能机器人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智能系统,其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从18世纪末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无论是蒸汽机、电力还是电子信息技术,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生产力带来了几倍或是几十倍的巨大提升。今天,我们迎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智能制造为主导,运用信息物理系统,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智能制造实现需要多个层次上技术产品支持,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3D打印、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产品中会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上市公司。目录  智能制造概述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中国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发展  中国智能制造典型落地情况分析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路径解析

无极

创业邦《2019中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报告》

2019年12月19日,创业邦研究中心在“创业邦100未来商业峰会暨2019创业邦年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论坛发布了《2019中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报告》、“2019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榜单”。创业邦研究中心对中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发展态势及关键细分领域做了洞察分析。报告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机遇及价值模式进行深度研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榜单,经过报名征集、走访调研、数据分析和评委评审等环节,发掘了那些引领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的变革者,践行产业升级跃迁的领导者,以及提供多维度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赋能者。报告精彩观点摘要如下:Part.1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驱动背景随着产品和服务复杂化、场景多样化、供应链复杂化,以优化企业经营效率为主的IT技术体系,不能支撑未来企业的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2016年起,头部互联网企业引领数字化转型进入2.0时代,在新商业背景下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及创新发展提供全新方案。传统架构是以流程自动化为核心,数据不易形成闭环,对客户需求难以快速响应。以阿里为代表的新架构以数据为核心,基于中台、云服务等之上新的架构,能实现快速响应及敏捷创新。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以中台战略、企业上云战略为代表。Part.2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战略-中台战略随着企业的业务发展及数据积累加重,前台与后台之间的不协调是阻碍大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台可以做到:1、沉淀可被BU重复使用的基础能力,降低新业务试错成本,支持企业规模化创新;2、沉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支撑业务的决策优化及运营效率提升。企业中台战略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佳落地实践。科技巨头从集团层面推动以搭建中台为目标的组织架构变革,传统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以搭建数字中台为主。Part.3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战略-企业上云企业上云,指将企业的基础设施、管理及业务部署到云端,便捷地获取云服务商提供的计算、存储、数据和安全等能力。云服务具有资源共享、集约高效、弹性可扩展、高动态性能保障等优点。Part.4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投融资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数字化/智能化领域有678家企业发起融资,包括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类企业及赋能垂直行业应用类企业。北京以235家,占比34.7%位居第一,并大幅领先第二名的广东,这与北京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符。融资事件超过半数分布在早期阶段,种子轮到A轮合计占比为51%,其次是战略投资,占比为19%。2019年Q1-Q3中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融资阶段分布资本寒冬背景下,头部创投机构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投资没有受到影响。互联网产业资本对数字化/智能化领域发展认知积淀深、产业资源雄厚,多为自身的生态构建布局,以深化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Part.5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生态趋势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生态中,以阿里云、金蝶、深演智能、滴普科技等为代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基础技术及基础设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依图科技、寒武纪等为代表的企业则不断拓展技术创新的新疆界。企业被赋能方式包括构建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中台架构,以及企业上云等方式,从而真正实现复杂商业环境下的以数据为核心、快速响应及敏捷创新。目前以BATJ为代表的互联网头部企业搭建的中台架构变革正引领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来的智慧零售、智能制造等正引领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方向。Part.6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产物,人工智能深入应用到各领域,在流程端、决策端赋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基于规则的人工操作到自动操作再到自主决策,进阶采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解决企业实际运营中产生的问题。大数据是企业数字化的核心,包括汽车、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均开始深入布局大数据行业应用,利用大数据推动自身业务实现转型,引入新的业务模式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目前大数据在金融、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未来,大数据应用将会更加成熟并全面覆盖各个产业,保持高速增长且逐渐渗透到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Part.7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实体经济应用数字化是零售百货转型过程中的基础,是进行所有服务升级、运营优化的关键,为数据驱动“人-货-场”的重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商品数字化带来的数据增量可以构建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场景模式,进而更好地优化供应链;更完整的数据维度产生更精准的用户画像,配合数字化会员体系,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Part.8数字化/智能化机遇及挑战分析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人、组织和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者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认识不清,对于数字化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信息化,或IT系统的升级和扩展,很难将转型提到战略高度上。大多数是由IT部门主导,缺乏业务部门参与,导致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不及预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场增量革命,管理层需明晰数字化战略并积极推动变革,建立从数据出发的管理体系,对业务流程开展端到端的重构和解析,打通业务场景与技术方案的链接,才能真正跨越部门的壁垒,实现差异化、跨越式发展。Part.9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深度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通过数据整合业务链、管理链,用数据贯穿整个企业经营与创新发展,使数据真正成为生产力。

弟子记之

解密智能家居新风向 施耐德电气联合36氪研究院推出调研报告

2020年9月18日,中国北京——疫情催化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智能家居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对于智能家居行业来说,2020年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专家施耐德电气与权威研究机构36氪研究院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基于多项研究报告以及消费者调研联合发布了《2020年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立足行业发展,结合后疫情时代从智能家居发展环境到消费者心智的变化等多维度,总结当前智能家居行业和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入局智能家居的行业伙伴带来前瞻性观点。报告指出,在5G+AIoT赋能下,智能家居正告别用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的空间智能化的智能家居3.0时代,向全屋智能的4.0时代迈进。未来,行业不再局限于智能单品的研发,而是构建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态圈,打造可以自主感知用户需求,提供智能化服务的全屋智能家居系统产品。这一趋势也指明,智能家居4.0时代也是大浪淘沙的时代,相比此前市场宽松的准入条件,行业将迎来大洗盘。基于深耕优势及创新能力,智能家居产品端研发企业将赢得智能家居的主战场,成为智能家居产业链的核心。其次,疫情期间激发了消费者对家的需求与依赖,对健康舒适的高品质追求。根据数据显示,经历居家隔离后,76%的消费者对居住空间的态度有所转变,会考虑购入智能家居产品,从而使家居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此前,消费者的智能家居初体验普遍是从智能单品开始的,而来自于不同智能家居品牌的产品兼容性差是消费者最大的痛点,其次是价格、安全性、操作复杂性等。全屋智能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单品兼容性和操作便捷性的需求,更对各个厂家所提供的系统或解决方案的延展性和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施耐德电气Wiser智能家居系统就是基于标准的ZigBee3.0通讯协议技术,涵盖照明、舒适、安全、环境四大应用场景,兼容性强,可以通过本地场景开关、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等设备都可实现屋内所有智能设备的远程无线操控和实时云端通讯。除了互通互联的兼容性,Wiser智能家居系统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上也具有领先优势。此外,当下各大智能家居品牌也不断尝试创新,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符合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方式接近消费者,线下体验店遍地开花。洞察到消费者心智的转变,施耐德电气抓住用户消费场景从线上到线下转移,打造与消费者直接对话和服务体验的平台。日前,施耐德电气也刚刚在天猫上线了施耐德电气智能家居旗舰店,作为终端消费者线上承接阵地,在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同时,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旗舰店推出以Wiser为核心的智能家居生态链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智能单品、局部轻量级产品及全屋智能等多类产品组合,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购买。作为智能家居行业的引领者,施耐德电气已经深耕智能家居领域多年,未来也将继续探索智能家居的新发展为行业描摹智能家居发展新风向。关于施耐德电气在施耐德电气,我们相信,获取能源并利用数字技术是人们的基本权力,我们赋能所有人对能源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并确保每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尽享Life Is On。我们提供能源与自动化数字解决方案,以实现高效和可持续。我们将世界领先的能源技术、自动化技术、软件及服务融合于整体解决方案之中,服务于家居、楼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工业市场。我们致力于打造有意义、包容和赋能的企业价值观,并承诺让这个开放的,全球化的,创新的生态圈释放无限可能。

传统VS智能,2020电动车ZDC调研报告

“传统VS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将会走向何处?”对于中国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的发展史,业内普遍认同为四个发展阶段:电动自行车的初级阶段、初现生产规模化阶段、超速发展阶段,以及现在的智能化发展阶段。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早期的电动自行车,新电池充电一次只能行驶大约30公里,电池寿命短,爬坡能力差,容易磨损,而且电机也都是有刷无齿电机。而如今的电动车,更多的是采用锂电池,不仅在续航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充电效率上更是帮助用户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在电机的应用上,一般采用直流无刷电机,进一步提高了电动车的性能,如动力性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服务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于电动车行业来说,这意味着智能出行时代的到来,电动车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冲击下,两轮出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物联网技术更是成为近两年电动车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纵观电动车产品一步一步发展至今,脱离不开的是行业有担当的传统企业铺路,以及创新型企业提供的全新发展方向。以九号机器人为例,它赋予电动车更多智能功能,从“以人为本”的设计情怀出发,让电动车不再只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为电动车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电动车行业发展历程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研制出了电动自行车,并不断完善其构造。直到本世纪初电动自行车才得以大量推广,进入无数家庭。1995年——1999年,电动车正处于早期实验性生产阶段,对于电动车电机、电池、充电器和控制器等关键技术都在摸索研究之中,由于技术的不成熟,电动车也只是小批量,小范围的使用投放,可是人们对于这个新物种的体验反响效果还是不错的,以致于在此期间便积累一定的市场需求基础。到了2000年——2004年,举步维艰的电动车突然迎来了春天,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动车走向规模化,而这一切离不开这几个关键性的机遇:各个城市的“禁摩令”和2003年度的“非典”。主打“快捷、环保、方便和廉价”的电动车,在“禁摩令”与“非典”的大环境影响下,瞬间激发了市场对于电动车的诉求,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电动车企业迅速崛起,产能进一步扩充,企业规模也在这一时间段逐步形成。有了市场基础和企业规模,接下来的时间段当然是超速发展阶段,也就是“井喷阶段”,也正是这样的超速发展,引发了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不过这样的竞争也是利大于弊的,从技术层面来说,大大刺激了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扩散,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蓄电池寿命和容量提高了35%,电机从单一的有刷有齿电机发展成为无刷高效电机为主流,寿命提高了5倍,效率提高了近30%,爬坡和载重能力提高约3.5倍。特别是在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电动车专用铅酸电池在技术上的突破已经领先国际,而且锂电池的出现,更加带动了电动车款型的发展,特别是简易款的发展。不仅如此,电动车智能化进程也随之而来,从小牛电动的一直独秀,到众多科技公司的跨界加入,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智能短交通和服务类机器人领域的创新科技企业九号机器人,它凭借1000+全球行业基础核心专利的积淀,以出色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推出了既符合新国标、又满足当下年轻消费群体需求的九号电动C和九号电动E——像以往的产品一样,九号机器人在时尚潮流的外表下,把聪慧的感知与认知天赋、强悍的行动能力、独特的人机交互体验以及精准的定位导航系统等机器人技术能力,重新定义了智能电动车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难发现的是,九号机器人虽然身为电动车行业的新入局者,却因为拥有强大的研发创新力、制造硬实力及渠道大能力等多方面优势,甫一登场即显出成为领军者的气场和风范,开拓了电动车智能化发展的新方向。■国内两轮电动车市场需求量从行业的总产销量来看,2005年,全国数百家企业的各种轻型电动车(含电动自行车)的总产量预计已经超过900万辆,出口约200~300万辆,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利税约60亿元,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就业近100万人。中国轻型电动车产销量已经占到全球的9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型电动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随着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稳步发展,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稳步上升。在国内,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12月份,全国电动自行车累计完成产量3113.1万辆,与2016年3215万辆相比略有下降,整体依旧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的高位水平。通过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量相较2016年和2017年产量有所下滑,主要原因还是基于政策下的产量下滑。2020年3月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为253.6万辆,同比下降8.6%;2020年1-3月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为476.3万辆,同比下降11.0%。不过,在电动车用户年龄分布中,当下国内电动自行车消费者群体基本上覆盖了16-60周岁各行各业所有人群,但是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需求不尽相同。但是在国家老龄化加剧的进程中,年轻用户群体将成为主力军,这也预示着电动车的又一波春天即将到来,需求量也将有所突破。■新国标&新冠疫情成电动车发展新机遇新国标的实施,虽说去除了一小部分无资质、无实力的中小型电动车企业,但是同质化、价格战仍是行业的痛点,这也正是处于新国标阵痛期,理应出现的现状。政策改革之下,行情正历经洗牌,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发生各类事故增多,所以政府对于电池篡改,电池安全性以及道路适应性提除针对规定方案,严格限定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最大不超过55KG。即在2019年4月5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正式落地,该项政策基本上一刀切,针对的对象是是近几年该产品主要的动力铅酸电动车,该车毛重就大于55KG,在2019年国内销售电动车3464万辆当中,该类车型就达到97%。而唯一满足新规的锂电电动自行车的销量仅仅在3%,大约只有100万辆。所以市面上所有的电动两轮车,要么达到新国标要求,转变为电动自行车,要么申请电动摩托车目录,成为机动车。没有摩托车资质的品牌,要不只能生产销售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要不就退出电动车市场。除此之外,现在的中国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出行工具和出行方式开始多元化,可以看到公共交通(包含公交车和地铁)就可以占到56.1%,私家车占到32.5%,步行可以占到20.1%,而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占到16.5%,而出租车、摩托车各占14.7%、5.8%。因此,当下的疫情对电动车行业的需求同样有催化作用,但并没有根本性的颠覆。与此同时,企业和经销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比如复工延后、成本提高,产业链受到极大影响,而销售渠道在背负巨大经营压力的基础上,还要熬过漫长的“淡季”,最后要想收获“市场爆发”的成熟果实,还需经历重重考验。当然,随着新国标的落地和消费结构升级,再加上疫情对出行的影响,未来锂电智能高端电动车占比将不断提升。■传统&智能电动车需求分布电动车市场在2014年前后迎来爆发,部分城市电动车人均保有量超过0.3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电动车行业整体开始步入存量市场。截至2018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超过2.5亿辆。据ZCD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消费者对3000-4000元、5000元以上的锂电车型购买意愿占比已经过半。而2019年国内电动自行车销量实现3464万辆,其中,售价3000元以上的锂电电动自行车约100万辆,占比不足3%,在消费升级的需求下,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相比来说,智能锂电电动车目前正处于一个普及的阶段,人们对于智能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偏差,再加上智能锂电的成本高,以至于这类电动车市场售价普遍偏高,用户对其的接受程度偏低,大多购买智能电动车的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的年轻人,但就目前来看,30-50岁年龄段的群体依旧是消费的主力军,而这一年龄段的用户对于电动车的需求依旧保持在传统功能即可的层面上。整体来看,现阶段传统型电动车与智能电动车在市场的占比大约在七三分割,传统型的拥有量占70%左右,而智能型电动车大约占30%左右。■未来电动车智能化将成为大势所趋电动车“智能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传统车企和经销商而言,抓住智能化就是抓住新机遇。伴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也提出了更适宜的要求。而随着新国标的正式实施,电动自行车行业有望得到进一步规范,行业中的优秀企业,也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正如九号机器人用行动继续自己在智能化战略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用独树一帜的产品和品牌,为应对新政策法规和市场危机给出了一个优秀的答案:以真智能满足新需求,才能在未来的市场战争中拼出一席之地。在电动车智能化探索转型升级方面,九号机器人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想象空间,为电动车行业智能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新兴市场及空白区域的大力开拓,为智能电动车销量的提升再开新局。此外,随着更多智能电动车的到来,产品的逐渐成熟和品质的渐趋稳定,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渐增强,对智能电动车进一步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未来两轮出行一定会格外智能化,但是传统型的两轮电动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市场份额占比多少的差异化而已。

间宫

2020年新车智能化程度调查报告

【太平洋汽车网 行业频道】“5G、智能、大屏…”你可能以为我在聊手机?其实,今天这些词汇正越来越多地被拿来形容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看似虚幻的名词成为了一个个标配的功能,越来越多新车上有了这些传统汽车上未曾想过的互动体验。而它们渐渐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类——”智能汽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针对2020年上市的全部265个车系,共计1099个车型的全部乘用车新车进行了分类统计和筛选,找出2020年上市的新车中智能汽车纠结几何?一、什么是智能汽车?”什么是智能汽车?",为了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无数的节目,一整套完整的ICT300评测体系,几十台车的实测,都是试图简单直接地向大家解释这个名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描述为: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简单来说,“具有感知、决策、执行能力,具有完全或者部分自动驾驶能力的交通工具,称为智能汽车”。而这些反应在我们日常用车里,接触最多的还是“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在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公布的《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2025年之前“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及“坚持软硬协同攻关,集中开发车用操作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和推广已经得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现阶段,受制于自动驾驶技术及法规的限制,主流车型配备的自动辅助驾驶系统仍处于相对初级的L2阶段。同时,C-V2X车联网技术仍处于发展早期,智能化道路等C-V2X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全面展开,相关标准还未健全,配备C-V2X技术的车辆仍属少数,车辆尚未能实现车路协同。不过,汽车智能化已经初现端倪,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OTA远程在线升级等已经在较大范围得到了普及,我们本次《2020年新车智能化程度调查》便是针对以上三个维度进行了筛选和统计。为此,我们筛选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自动泊车入位、自动刹车、疲劳驾驶提醒、倒车车侧预警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语音识别控制系统、车联网、手机互联/映射、OTA(含非整车OTA)”共计12项车辆配置,以此为基础对车辆智能化水平进行判断。首先,车辆具备同时自适应巡航及车道保持辅助系统,即车辆具备自动驾驶辅助能力。车辆具备自动刹车,同时具备疲劳驾驶、倒车车侧预警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三项中的一项或以上,则车辆具体主动安全系统。车辆同时具备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自动泊车入位、主动安全系统三项中的两项或以上,则车辆具备智能驾驶能力。其次,车辆具备语音识别控制系统、车联网、手机互联/映射三项中的两项或以上,则车辆具备智能座舱。最后,车辆需同时具备智能驾驶、智能座舱、OTA远程在线升级(含非整车OTA)三项,则该车为智能汽车。在2020年,究竟有多少上市新车称得上智能?智能汽车的元年是否已经到来?当然,处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智能汽车的定义也会有所改变,目前我们统计的智能汽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随着高阶自动驾驶和C-V2X技术的成熟,大家对于智能汽车的标准预计也会相应的提高。二、2020年新车智能化水平如何?我们对2020年上市265个车系,共计1099个车型的智能水平进行了统计,本次统计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21日,统计的新车包括大改款、中期改款、换代及全新车型,年度小改款新车未计入本次统计的范围。最终,有89个车系,共计210个车型符合智能汽车的相关条件,2020年上市的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3.58%,车型占比为19.11%。其中,智能汽车新车车系占比已经超过三成,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范围,其中智能汽车新车车型占比也已接近两成。不过车型占比与车系占比有14.47%的差距,也就是说智能汽车相关配置仍主要布局在中高配车型上,全系标配的数量相对较少。细分来看,自主、合资/独资、进口品牌新车在各自分类中的智能化占比,车系占比分别为40%、23.75%、33.33%;车型占比分别为18.66%、17.88%、26.57%。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在车系占比上遥遥领先,进口新车与整体数据持平,而合资/独资品牌数据相对较低。特斯拉作为唯一一个独资品牌,也是智能汽车领军品牌,其智能化占比达到了100%,不过由于目前仅Model3一款车型(国产特斯拉Model3最早于2019年上市,2020年推出了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新车型),总数较少,对整体数据影响不大。同时车型智能化占比也值得关注,车系占比遥遥领先的自主品牌在车型占比上仅18.66%,仅略高于合资/独资品牌新车的17.88%,远不及进口品牌新车的26.57%。可见自主品牌智能化配置主要集中在高配车型上,配置普及率较低。而定位相对较高的进口品牌车型占比超过了整体平均数据,智能化配置普及率远高于平均水平。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这一大趋势上,自主品牌发力较海外品牌更快,力度也更大,这一点在车系智能化占比上得到了体现。要知道,作为本土市场,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推出了大量针对特定市场及中低端市场的特定新车,这一类车系智能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我们平时熟悉的主流新车上,自主品牌的智能化水平会有更好的表现。同时自主品牌也受制于品牌定位较低,高端化车型较少的局面,价格因素限制了自主品牌在中低配车型上配备智能化配置,自主品牌品牌向上仍是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2.1、2020年月度智能汽车走势2020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这个春节镀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不过在我国医务人员、各个岗位的防疫人员及全国上下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年中疫情在国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也特别像奋战在抗疫一线人们道一声感谢!疫情的影响在今年新车上市的走势上也得到了体现,2月份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整个上半年上市新车走势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每月新车均未超过20款。6月以后,国内疫情趋于缓和,新车上市的频次也逐步增加。7月、9月、11月国内分别成功举办了成都车展、北京车展、广州车展三次大型国际车展,新车上市频次也出现了三次井喷式爆发。(注:12月数据截止至21日,数据量不能代表整月的新车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年初新车上市量极低的状态还是年末快速爆发,智能汽车占比始终维持在3成左右的平均水平,年末较年初仅有微弱的增长趋势。新车智能化已进入稳定增长的局面。根据行业机构统计,智能汽车从2015年左右开始爆发,短短五年间智能新车已经占据了超过三成的份额。以每年三成以上的智能汽车新车增量,市面上主流的家用车型将会快速的完成智能化转换。根据统计数据,目前限制智能汽车占比的因素主要是OTA远程在线升级。后续智能汽车占比的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OTA的普及速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配备率占比增长将趋于稳定。由于各种细分市场的需求不同,后续智能化将更多在车型占比以及智能化程度上更快速的发力。智能汽车配置将更快速地下放至中低配,而中高配车型的智能化配置会更快速的丰富、完善。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日新月异,目前仍处于相对初级的智能汽车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会快速迭代。预计C-V2X将会是汽车产业下一轮技术爆发的着力点,在我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加持下,C-V2X的普及将推动智能汽车迎来新一轮的增长。2.2、2020年新车智能驾驶配置水平如何?受制于当前法规,目前国内市面上销售的全部车型配备的自动辅助驾驶均仍处于L2级。不过可以看到,特斯拉、小鹏、蔚来等品牌最新推出的高速领航系统、代客泊车系统等在功能上已经具备了突破L2级的能力。目前,更高阶的L4级自动驾驶车辆仍然处于测试阶段,不过目前也已经开始公开道路试验阶段,并实现了在部分城市提供载客服务的实验性运营。而目前主流的ADAS自动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已经得到了大范围普及,在2020年上市的265个新车系中,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车系占比达到了68.30%,在1099个车型中,智能驾驶占比也达到了42.95%,相应配置已不仅局限于高配车型。细分来看,配备率最高的智能驾驶配置是自动刹车,由于涉及安全,该配置在车型配备率方面也同样占比最高。同样的还有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这两项配置成为了主动安全系统中配备率最高的两项配置。相对而言,由于使用频率较低,疲劳驾驶提醒和倒车车侧预警系统配备率低很多,但对应的车型配备率落差不大,配备相应配置的车型普遍在中配以上均有配备。自动泊车系统由于使用频率较低,同时也是实现难度较大的一套系统,车系配备率相对较低。而自动泊车车系配备率和车型配备率落差最大,普遍仅存在于高配车型上。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配备率居于中间位置,车系配备率与车型配备率同样有较大差距,主要配置在高配车型上。对应配置而言,更为实用的ACC自适应巡航配备率很高,仅次于自动刹车和车道偏离预警。而车道保持实现难度更大,配备率也更低一些。2.3、2020年新车智能座舱配置水平如何?相比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配备率要高得多。在2020年上市的265个新车系中,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车系占比达到了86.42%,在1099个车型中,智能驾驶占比也达到了73.79%,相应配置已经下探到了中低配车型,不少车系实现了全系标配。细分来看,语音识别配备率最高,且车型配备率同样处于很高的水平。随着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的突飞猛进,在语音识别、模糊语义理解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车载语音识别系统和家庭智能音箱成为了该技术落地商业化应用最广的两个领域。随着大尺寸中控屏,全触摸控制的不断普及,车内物理按键数量正呈现指数级下降的趋势。想要实现伸手盲操作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自动驾驶技术完善之前,分散注意力去操作屏幕是一件存在较大风险的事情。通过语音识别实现对车辆的控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流途径,配备语音识别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不过同样是语音识别系统,其实也存在较大的差异。4-5年前智能汽车刚刚开始爆发时,很多车辆配备的语音识别系统采用了关键字提取的操作逻辑,必须采用指令性的操作口令才能实现相应功能。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目前主流的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实现了模糊语义理解的能力。此外,语音识别可控制的功能也呈现越来越丰富的趋势。随着智能汽车趋势的推进,车辆不同控制域互相连通已经越来越普及,较为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实现了连续完成譬如打开车窗、调高音量、切换驾驶模式等完全分属不同控制域功能的操作。在语音识别系统配备率已经如此之高的前提下,接下来会出现模糊语义理解日趋完善、跨域控制日趋丰富的发展趋势。相对而言,车联网和手机互联/映射的配备率较低一些,而手机互联/映射的车系配备率和车型配备率差距更小。不过有趣的是,手机互联/映射更多的集中在中低配车型上,而非中高配车型。不少车系还出现了高配车型配备车联网,低配车型配备手机互联/映射的情况。截止目前,智能手机仍然是我们最便捷的移动智能设备,同时配备语音识别、车联网、手机互联/映射的车型达到了166款,仍为主流。不过,在配备了语音识别的车型上,仅配备车联网的有多达48款,而仅配备手机互联/映射只有12款。没有配备语音识别的车型上,仅配备手机互联/映射有14款,而没有仅配备车联网车型。也就是说,将手机投射在中控屏幕上已经成为了一项基础配备,已经普及至不少定位较低的车型。而选择通过车联网,让车载操作系统取代手机在车内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趋势。2.4、2020年新车OTA配置水平如何?相比而言,目前限制智能汽车总体占比的主要因素在于OTA远程在线升级。在2020年上市的265个新车系中,具备OTA远程在线升级功能的车系占比仅有42.64%,在1099个车型中,智能驾驶占比为37.94%。其中,整车OTA配备率更低,具备整车OTA的车系占比仅有6.79%,而车型占比达到了6.92%,是为数不多的车型占比超过车系占比的数据。由于OTA,尤其是整车OTA涉及车辆的整体架构调整,需要在车辆开发初期就做出相应的规划,因此OTA的配备率相对较低。即便是非整车OTA,也需要在车载操作系统底层数据及车辆通讯底层数据上进行规划,开发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并且需要厂商进行长期维护。也正因如此,取消低配车型的OTA功能非但不会降低整车成本,对OTA的均摊和维护也没有任何益处。因此具备OTA功能的新车在配备了车载操作系统及车联网的车型上,会全部标配OTA功能。可以看到OTA配备率车系占比与车型占比落差极小,而整车OTA几乎完全实现了整车标配。车辆OTA目前已经成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在车型开发初期便纳入设计范围。因此OTA配备率会逐年稳步提升,但不会在短期内极速爆发。而追着OTA功能的增长,智能汽车在整体车市中的占比也会相应的稳步提升。本章小结:综合2020年上市新车各项智能化配置的占比,可以看到智能座舱覆盖比例最高,其中又以语音识别比例为最高。由于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科大讯飞、小度小度等成熟的语音识别解决方案,因此语音识别是目前最容易实现且较为实用的智能化功能。而OTA的覆盖比例是智能化功能当中最低的,其中整车OTA比例极低,整车OTA可以说是目前最难实现的智能化功能。当然,OTA的实现难度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关乎企业整体的战略。尤其对于合资品牌,能否实现OTA,尤其是整车OTA,主要仍取决去这些跨国品牌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因此在跟进速度上较自主品牌,尤其是造车新势力显得慢半拍。值得欣慰的是,对用户生命财产安全发挥最重要作用的主动安全功能,覆盖比例约为五成。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自动刹车系统配备比例超过了七成,可见智能安全性能提升已经成为车企的共识。三、哪个价位新车最智能?智能汽车总量已经达到了2020年上市新车的三成,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在什么价位可以买到智能汽车?答案是不到10万就可以!鉴于智能化配置主要集中在高配乃至顶配车型上,因此我们按照车系顶配价格将2020年上市的新车划分为6个价格区间,包括10万以下、10-15万、15-20万、20-30万、30-50万、50万以上。对应2020年上市的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3.58%,车型占比为19.11%的整体数据,15万以上的智能汽车车系占比全部高于整体平均数,10万以上的智能汽车车型占比全部高于整体平均数。由于价格区间取自各个车系顶配车型的价格,因此实际对应的车系价格区间还会更低。也就是说,智能汽车相应配置已经普及到了10万元以上车型。同时根据相应的占比情况,可以注意到目前国内市场是15万元以下的新车车系仍然是很庞大的一个数量级,这部分车型大幅拉低了智能汽车在整个市场上的占比。3.1、各项智能化配置价格分布具体到细分项目,智能驾驶需去到20万以上车系占比才高于整体平均数,15-20万区间略低于智能汽车整体的占比。而智能座舱与OTA则在10万元以上便高过了平均数,较智能汽车整体占比更为下沉。可见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相对较高,对车系价格的区间更为敏感。而OTA更多与品牌整体战略相关,对价格区间的关联性最弱,各个区间的差异较小。而智能座舱在10万元以上便均高于整体平均数,相应配置的成本相对较低,价格区间下沉也最为直接。整体趋势上看,智能汽车整体及细分配置均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局面,峰值占比均出现在15-30万的价格区间内。其中,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峰值价格区间在20-30万,智能座舱在这一价位更是出现了车系占比100%的惊人数值。而OTA及受制于OTA的智能汽车整体数值峰值出现在15-20万的价格区间。目前,15-30万是各大品牌竞争的红海市场,也是最新技术应用的重点区间。15万以下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受制于成本,在最新科技配置的应用上相对弱势。而20-30是成本限制与市场规模相对较为平均的一个市场,因而在布局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上各大厂商也可谓是不遗余力。对比OTA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峰值数据,可以发现20-30万集中了更多豪华品牌及普通品牌的高端车型,而15-20万是普通品牌发力最为集中的区间。豪华品牌及高端车型在产品更新频率(换代等)上相对迟缓,因而在设计产品底层数据的OTA布局上也显得更为滞后。基于同样的原因,在30万以上的价格区间,智能化程度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2、超豪华品牌智能化水平偏低为此,我们筛选了2020年上市新车中豪华品牌与超豪华品牌的相应产品,可以发现豪华品牌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4.67%,基本持平行业平均数据。而超豪华品牌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仅为25.0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这一现象也出现在了细分配置上,超豪华品牌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OTA上配备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过豪华品牌在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配备率上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定价让豪华品牌在智能配置的配备上有了更多的余力。不过在这一组数据中,车型占比却值得玩味。豪华品牌及超豪华品牌车型智能化占比与车系占比之差都相对微小,车系占比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超豪华品牌,在车型占比上都已经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高售价使得豪华品牌及超豪华品牌的中低配车型配置表现也都十分出众,配置差距更多体现在了一些豪华配置方面。超豪华品牌一方面车型更新频率相对更低,另一方面也存在更多主打性能等特定属性的车型,对科技配置的需求度相对较低。而车系配置与车型配置微小的差距,证明在迈入智能化的车型系列中,超豪华品牌走的更加坚定,配备率因而也更高。本章小结:综合本章数据,新车智能化表现不完全取决于价格因素,而是受到了价格与市场规模综合影响。在整体智能化表现上,15-20万反而是智能化车系分布最为密集的价格区间。不过,对比车型占比来看,在50万以下的价格区间与车系占比的走势基本一致,但50万以上的智能化车型占比远高于其他价格区间。在高售价区间对成本的考量相对更低,因而在智能化配置配备率上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四、有多少新车只是在顶配炫技?对比2020年上市的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3.58%与车型占比为19.11%的整体数据,智能化配置配备率水平表现并不出色。可以想到很多品牌仅仅是为顶配车型配备智能化相关配置,以智能化作为噱头进行营销,主力销售车型并未配备相应配置。那么,有多少新车车系仅仅是在顶配上炫技作为营销噱头?在2020年上市的全部265个车系中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3.58%,然而仅顶配满足智能汽车标准的高达28.09%,可以说绝大部分智能汽车车系能将相应智能化配置配齐的只有顶配车型。其中,智能驾驶整体数据为68.30%,而仅顶配配备智能驾驶系统的占比为25.41%;智能座舱整体数据为86.42%,而仅顶配配备智能座舱的占比为3.06%;OTA整体数据为42.46%,而仅顶配配备智能驾驶系统的占比为1.77%。可以发现,非顶配车型配备最多的智能化配置是智能座舱,由于成本影响相对较小,且实用性和对用户的感知度相对较高,智能座舱的普及率也已经达到了相当不错的水平。其次是整体配置率相对较低的OTA,在非顶配车型上的配备率配备率反而不低。OTA也是仅在顶配车型上出现的最少的配置。OTA作为针对车系整体架构开发的功能,一旦完成会尽可能推广到更多的车型上,配备率越高对于厂家维护的相对成本反而越低。因而未来OTA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型上时,其在整个市场上的占比也会飞速提升,OTA已经成为了汽车产业即将大规模普及的一种新模式。仅出现在顶配中最高的便是智能驾驶系统,由于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在当前环境和技术下实用性相对较低,智能驾驶是目前推广最有难度的一项智能化配置。本章小结:影响当下智能汽车总体占比的OTA,但从配备率上来看,推广难度最高的是智能驾驶。OTA一旦配备就会迅速普及到几乎全部车型上,包括低配车型。而智能驾驶在当前环境下,尚没能到达市场普及的拐点。目前来看,市场表现最为成功的智能化配置是智能座舱。而市场前景最大的是OTA。智能驾驶目前仍然受制于环境和技术,距离市场普及还需时日。五、燃油、新能源车谁更智能?通常,我们会把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与汽车的电动化联系到一起,但真的是电动车才有智能化吗?在2020年上市的265个车系,共计1099个车型中,纯电动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7.04%,而燃油车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0.86%。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差值并不是特别大,燃油汽车的智能化发展同样迅速。不过在车型占比上,纯电动智能汽车车型占比为30.22%,与37.04%的车系占比车距不大;而燃油车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15.62%,与30.86%的车系占比有近一倍的差距。纯电动汽车中低配车型配备智能化配置的车型更多。5.1 不同驱动形式新车智能化配置水平具体到配置方面,纯电动汽车在车系占比上仅OTA占比高于燃油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均不及燃油车占比。但车型占比上,纯电动汽车三者均高于燃油车。可见,燃油车存在大量将智能化配置堆砌在高配车型的情况,整体车型配备率并不高。而纯电动车型智能化水平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一部分定位较高的纯电动智能化配备率很高;而另一部分纯电动车型定位较低,主要针对中低端短途代步市场,在智能化配备率上相对很低。相对而言,48V燃油轻混车型的智能汽车车系及车型占比均遥遥领先,智能座舱车系及车型均实现100%配备。目前,推出48V动力车型的主力品牌是欧洲豪华品牌,尤其是梅赛德斯-奔驰。其总体样本量较少,而相应车型价格适中,因而智能化水平整体偏高。而HEV非插电混动车型同样样本量很少,主要是日系品牌丰田和本田的车型,其在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方面均表现十分出众,但由于均未配备OTA远程在线升级,因而智能汽车占比为0%。类似的情况还有FCV氢燃料电池车型,由于仅上汽大通MAXUS EUNIQ7一个车系,全系配备了智能座舱及OTA,但并未配备智能驾驶系统,因而FCV氢燃料电池车型智能汽车占比同样为0%。而PHEV插电混动表现相对均衡,由于定位处于中等水平,其智能化配置率略高于行业平均数据,整体数据仅次于纯电动车型。5.2 燃油车总量仍占优势但聚焦到新车绝对数值上,燃油车新车占据了2020年新车61.13%的车型,车型占比更是达到了71.06%。因而燃油智能汽车车系占据全年新车数量的18.87%,全年智能汽车有超过一半是燃油汽车。近年来汽车电动化趋势发展迅猛,但延续百年的燃油车仍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这一点不论是销量上还是推出的新车型上都未改变。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电动车已经成为了汽车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且其覆盖的市场广度不逊于燃油车。并且纯电动车型在智能化方面更加脚踏实地,不论是在高端车型上真正推进智能化化还是低端车型务实的去智能化,很少出现单纯以营销为噱头的顶配智能汽车。5.3 具备整车OTA的智能汽车能源形式对比从广义上看,智能汽车能有形式在燃油、PHEV插电混动、BEV纯电动方面相当,在48V燃油轻混上甚至遥遥领先。但在智能化程度方面,纯电动车型发力更深。由于高阶自动驾驶以及更丰富的智能座舱功能方面定义相对模糊,且数据难以精确,我们没有在智能化程度方面进行更深层的探讨,不过可以从整车OTA这一个角度“窥一斑而知全豹”。在2020年上市的具备整车OTA的智能汽车中,仅有燃油和纯电两种动力形式。其中燃油新车车系占比为5.88%,而纯电动新车车系占比高达94.12%。如此悬殊的差距下,车型占比也基本雷同。5.4 同价位下燃油、纯电新车智能化水平对比我们重新将目光聚焦回对比最强烈的燃油车和纯电动车,参考价格区间对比两种驱动形式智能汽车的占比情况。众所周知,纯电动汽车因为动力电池价格昂贵,因而同价位下纯电动车型的定位普遍低于对应的燃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二者的智能化配置配备情况如何?可以看到,燃油车对应的智能汽车整体分布与行业整体分布形式趋同。也正是因为燃油车在整体数量上的优势地位,主导了行业整体智能化的趋势。而纯电动车型以15万元为分界点,上下呈现出巨大的数据差异,也正是纯电动车型两极分化的直接反应。售价区间低于15万元的纯电动车型智能汽车占比仅在10%左右,较同价位燃油车有较大差距。在这一价格区间内,纯电动车型以微型代步车型为主,表现出强烈的去智能化趋势,以实用、性价比为主要卖点。同时,在车型占比方面纯电动车型在全部价格区间内均高于燃油车,同时车系占比与车型占比的差值也基本小于燃油车。综合车型来看,在10-15万元的价格区间内,同样存在少部分主打智能化的微型纯电动车型,且这部分车型智能化配置比例相对较高。而高于15万的价格区间内,纯电动车智能化汽车占比远高于燃油车,同样也远高于行业整体平均水平。定位较高的纯电动汽车,是发力智能化最深的一部分车型。本章小结:综合本章数据,我们日常将智能化、网联化与电动化并提,但他们之间并非完全挂钩,燃油车型在智能化方向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智能化程度方面,以及对智能化的车型覆盖方面,纯电动车型做出了更多的努力,也是我们日常对纯电动车型在智能化表现方面评价更高的原因。在汽车智能化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将车辆不同的控制域打通,用时加入更多的大功率用电设备,这就要求车辆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电源为整车提供能量,因而纯电动车型在智能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不过,我们看到48V燃油轻混车型虽然总量相对较少,但作为一种“有大电池的燃油车”,48V车型智能化水平表现确实可圈可点。给燃油车配备一块较大的电池,将会是燃油车发展智能化的一大方向。六、轿车、SUV等谁更智能?除了今年来持续升温的新能源,SUV被热议的时间更久,近年来更是在销量上已经比肩甚至超过了轿车。那么不同的车身形式,智能化水平有什么区别呢?从智能汽车整体上来看,轿车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5.85%,而SUV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35.07%,车系总体数据上二者基本持平,轿车数据微高于SUV。而车型方面,轿车智能汽车占比为23.04%,而SUV仅17.61%,轿车的优势变得稍大了一些。也就是说轿车智能化配置下探更为明显,中低配车型配备智能化配置的比例更高。从市场整体来看,SUV车型持续火热,而轿车市场处在不断萎缩的阶段。影响较大的一个趋势的,在急剧萎缩的微型/小型车市场上,轿车的可选车型已屈指可数,而衍生出的全新小型SUV却不断增多。2020年上市的新车中,共有SUV新车车系134个,而轿车仅有106个,SUV新车推出速度已明显高于轿车。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种定位的SUV可谓是推陈出新,种类繁多。而不断萎缩的轿车市场,仍然保持更新迭代的车型主要是已经久经市场考验,取得市场认可的车系。因而在智能化配置投放方面,这些成熟的车型在大改款以及换代时配备给多的智能化配置也就更加理所当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PV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仅18.1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过其车系占比达到了13.13%,车系与车型占比差值相对较小,也就是说MPV市场同样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低端车型主打功能化和性价比,而高端车型在智能化方面发力较深。而为数不多的主要面向乘用车市场的皮卡车型,其智能汽车占比为0%,这些车型主打的角度仍然并非科技与智能,而是各自独到的功能化。具体到配置方面,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及OTA的配备率水平与智能汽车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三者的占比同样是智能座舱最高,智能驾驶居中,OTA最低。其中SUV在智能座舱车系占比中较轿车表现出一些优势,可见智能座舱是新近推出的车型更热衷于配备的一项智能化配置。本章小结:可以看出,市场上主流的轿车和SUV在智能化普及方面表现的不相上下,智能化已经成为了不同车型共同的发展趋势。不过,在定位更加细分的MPV和皮卡方面,智能化水平相对要更低一些。对于有特定功能倾向的市场,智能化的普及还较弱,智能化趋势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七、各国品牌智能化水平如何?如果以品牌所属国归类,数据差异可谓是最大的一种。由于智能化很多与品牌或集团战略相关,每个国家品牌数量相对较少,呈现出来数据差异也最为明显。其中智能汽车车系占比最高的是美国品牌,高达80%。尤其是在智能座舱及OTA方面,更是高达100%。2020年上市的美国品牌新车主要集中在通用集团及福特集团旗下车型,而处于转型期的美国品牌在智能化方面做得十分坚决。仅智能驾驶由于存在定位较低的车型,车系配备率降低至80%拉低了智能汽车的整体占比。此外,在车型占比上同样受制于智能驾驶的配备率,占比低至50%,但仍然是所有国家中占比最高的之一。意大利品牌以42.86%的智能汽车车系占比居第二位,而其车型占比超过了车系占比达到了50%,与美国持平。由此可见,意大利品牌在智能化方面出现了较强的两极分化,部分车系几乎全系实现了智能化,部分车系则几乎没有智能化转型。鉴于意大利主要以超豪华运动车型为主,这样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国自主品牌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为40.32%,居第三位,比例接近意大利品牌。不过在车型占比方面仅18.53%,不及德国居第四位。这样的数据也表明,自主品牌在中低配车型上配备智能化配置的比例相对较低。由于中国自主品牌面对的是本土市场,相应的车型及在特别的细分市场推出的车型也更多,因此中国自主品牌主流消费市场的智能汽车占比事实上会更高。我们将自主品牌中造车新势力品牌单独进行统计,其智能汽车车系占比有所提升,以57.14%仅次于美国。不过在车型占比方面,43.82%的数据已经逼近美国和意大利品牌。从智能汽车车系、车型占比差值来看,造车新势力品牌分为了两大阵营,一波以智能化、电动化为主打方向,其推出的新车智能化配置占比较高;而另一波则主攻中低端市场,以实用性、性价比作为主要的卖点。另外,单独看配备了整车OTA的智能汽车,中国造车新势力占据了主要的份额,以蔚来、小鹏、理想等为代表的造部分车新势力品牌已经成为汽车智能化的排头兵。排在中国品牌之后的是德国品牌,其整体数据趋势是最接近行业平均水平的,可以说德国品牌车型的体系相对而言比较均衡。此后,韩国和瑞士智能化配置水平相当,主要的差距集中在OTA配备比例相对较低。日本品牌智能汽车车系占比仅3.85%,可以看到日本品牌在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方面表现都处于较高的水准。不过推出新车最多的丰田集团和本田集团均没有提供OTA功能。日系品牌智能汽车的占比主要来自日产在智能化方面的布局。而法国品牌和英国品牌在智能化水平上表现最差,智能汽车占比均为0%,且不仅未提供OTA功能,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配备率上也处于较低的位置,不及行业整体平均水平。本章小结:虽然差异明显,不过以品牌所属国分类的数据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律可言,代表的更多是各个国家相应品牌及集团在智能化战略步伐的快慢,与其市场表现等并没有太强的关联性。表现较为明显的是美国品牌和中国自主品牌在智能化方面的步伐较快,中国自主品牌由于样本构成更为复杂,数据表现方面不及美国品牌,但尤其以步伐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在智能化方面已经成为了全球智能化转型的排头兵。八、同价位下中外品牌新车智能化水平对比以价格区间为标准,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出智能化水平的差距。对比自主品牌与海外品牌在不同价格区间中的智能化水平,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在各个区间内智能汽车占比全面优于海外品牌,不仅表现在车系占比上,车型占比同样全面占优。具体到配置方面,自主品牌在OTA配备方面有着最大的优势,而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自主品牌和海外品牌在不同价位的对比更有胜负。一方面,这同样是由于面对本土市场,自主品牌在不同细分市场布局了更多的特定车型,样本的复杂性影响了数据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主品牌在高端化方面的表现有所欠缺,自主品牌品牌向上仍然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好在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大趋势下,我们看到了自主品牌突破价格瓶颈,品牌整体向上的打好局势。本章小结:自主品牌的品牌向上是大家长期热议的话题,虽然步伐相对迟缓,但自主品牌近些年来的整体提升我们有目共睹。在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百年机遇面前,自主品牌已经成功的成为了先行者和引领者之一。智能化也有望成为自主品牌重新崛起的一个新的机遇。结语2020年上市的全部新车中,智能汽车占比达到了三成,这是一个让人稍微有些惊讶的数字,不知不觉间,智能汽车已经真的来到了我们身边。尤其让人惊讶的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七到九成,而OTA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的发展着。随着我国将智能网联汽车纳入《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国主推的C-V2X成为世界最主流的车联网技术,智能汽车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我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加持下,C-V2X最终标准一旦确定,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局面。而有幸在智能汽车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自主品牌,也将有机会借智能化浪潮迈上新的高度,自主品牌品牌向上将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地。在刚刚发布的《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我们看到我国将着力发展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法规的完善。中国作为5G技术全球领先的国家、C-V2X专利数最多的国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已经走在了最前列。一旦中国标准成功输出成为全球相关技术的行业标准,对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交通出行产业的话语权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文:太平洋汽车网 郭睿/黄恒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