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晚熟一般是指生理发展速度比较慢,但实际上晚熟也涉及心理发展的速度,晚熟的孩子不仅身体发育慢于正常孩子,而且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的发展也比较慢。例如一些孩子在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难,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他们的成绩都落后别人一大截,老师一般称其为“学困生”,戴上这样的帽子之后,老师、同学甚至家长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但研究表明,晚熟的孩子并不意味着不如别人,可能还会更加聪明。人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他们比较晚熟,并预测他们将永远落于人后。在他们看来,智力的高低似乎从刚出生就决定了,那些早早就表现出杰出学习能力的孩子将来注定会很有出息,而那些总是考砸的学生注定不会有什么出息,他们这样想,也这么做。对于很多老师来说,聪明学生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他们会给予他们额外的关注,毫不吝啬地夸奖他们。而那些不懂事、调皮捣蛋、成绩较差的学生被他们视为“问题学生”,并且会忽略他们,甚至给予他们更多的批评。这些举动毫无疑问将会导致预言自动实现效应,有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或许有很强的能力。但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学习动机不足,这才总是考砸,如果老师缺乏耐心,戴上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必将导致这些学生越来越不自信,以至于最终否定自己。古文《伤仲永》展示了一个天才的堕落,它告诉我们即使先天智力出众,但若是缺乏后天的教育,也会沦为众人,因此,那些晚熟的孩子虽然现在并未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鼓励他们,相信他们,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不会落于人后,甚至表现得比那些早熟的孩子更加出色。研究表明,智力优异者的智力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延续发展的时间也长,而智力落后者的智力不仅发展缓慢,并且有提前停止发展的倾向。不过,以上所述只是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实际上个体在智力表现的早晚以及智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很显著的。换言之,有些人智力表现较早,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而有些学生成绩较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岁左右,一般人的智力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时候,早熟或是晚熟对人的影响不复存在,晚熟者的智力发展水平可能也比早熟者更高。此外,创造力的发挥并不在于早,而在于晚。一般认为,创造力的发挥主要在30~40岁这段年龄,同时还因从事的领域有所差异。化学是26~30岁,诗歌是25~28岁,数学和物理学是30~40岁,心理学是30~39岁,技术发明是30~40岁,管弦乐和歌剧作曲是35~39岁,绘画是35~39岁,创作长篇小说是40~44岁。有人还统计了1901~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的年龄,发现物理学奖获得的年龄集中在45~49岁。总之,早熟并不能说明一个人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只能说明其智力表现得比较早。而晚熟的孩子如果能够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完全可以比早熟的孩子更聪明。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在童年时期并不受待见,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白眼和漠视,但他们不甘落后,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以至于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伟大人物。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观,这对传统的智力测验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按照他的观点,学业成绩好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智力高,学业成绩差也不能说明一个学生智力低。要想全面评价一个人,仅有纸笔测验和简单的定量测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对个体在许多生活情境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包含八种成分,例如语言智力,是指读书、写文章、理解口头言语的能力。以这种能力为评价标准,那么早熟的孩子或许在早年就会表现出更高的语言智力,但后天环境同样重要。如果晚熟的孩子有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家庭,而且父母都是作家或者老师,那么其语言智力的发展可能会比早熟的孩子更加迅速。对于早熟和晚熟的争论,人们一般停留在学业成绩上,这明显是不全面的。晚熟的孩子如果能够有一个自由发展的成长环境,在很多方面完全可以比早熟的孩子更加聪明。-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一个在医院儿科工作的同学和我们聊天的时候谈起: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喜欢带孩子到医院里检查。和其他患者不一样,这些孩子其实身体非常健康。我们问:那家长为什么还要带孩子到医院呢?同学说:每次当我问孩子有什么症状的时候,这些爸爸妈妈会说是因为孩子学习学得太慢,学习的速度和其他孩子相比总是落下一大截,所以想来医院给孩子进行智力测试,看看是不是孩子智力上出了问题。听到同事这样说,我们都在为这些孩子感到惋惜。那些孩子聪明可爱,但是却被爸爸妈妈怀疑是智力有问题,他们心里一定不好受吧!最后测试结果也表明,大多数孩子的智力都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孩子确实学习东西都比同龄人慢。隔壁的明明就是这样,刚刚上了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背一首古诗,结果孩子背了一周才肯坑巴巴的勉强背下来。前段时间老师又教孩子背26个英文字母,结果背的是一塌糊涂,最后孩子的家长只能天天给孩子听录音,希望能加深孩子的印象。孩子学东西学得慢,但又不是智力方面的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呢?01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由一个个敏感期组成的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指出,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敏感期,也就是说孩子在某个阶段相对于其他阶段来说学习某一项东西的速度更加快。更专业的话来讲就是孩子在这一阶段接受刺激的能力更强。在《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大臣的叛变,国王的一个儿子被关在了监狱里,当时他只有2岁不到。等到他从监狱中出来的时候,他基本上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是听力却异常灵敏。后来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解释了这个现象,那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被关在暗无天日的地方,错过了孩子视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他的视力非常差。但是,等到孩子听力的关键期到来的时候,他还是在监狱中,并且监狱由于黑暗多半需要通过听力来辨别事物和人。因此,在听力关键期的时候他得到了很好地锻炼。02 教育,其实是一种慢艺术之后,蒙台梭利又指出,孩子发展的敏感期虽然大同小异,但是考虑到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也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东西学得快,有的孩子却总是慢半拍了。这是因为孩子可能相对于其他同龄人来说敏感期来得比较晚。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孟子也曾经有类似的观点,他强调教育要遵循盈科而进的原则。什么叫做科而进呢?孟子把孩子的成长过程形象地比喻成浇水种地,给庄稼浇水的时候,只有水流满了前一个坑,才能流到下一个坑中。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可揠苗助长。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每当孩子成绩稍微落后一点就开始病急乱投医,认为是孩子的智力出了问题,带孩子到医院中做各种各样的智力检测。结果只能是令他们又失望又松了一口气。失望是因为没有找到原因,松了一口气是因为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力低下。更有甚者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课班,兴趣班,希望勤能补拙,通过大量的学习时间的堆积让孩子赶超他人。其实,这些孩子并不是笨,而是他们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成长节奏,爸爸妈妈不应该打乱。就像是周国平先生所说:教育是一种慢艺术,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一些耐心,再给孩子一些耐心。03 孩子学习总是慢半拍,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引导?对于学习慢半拍的孩子,爸爸妈妈心里着急是人之常情,因为没有哪个爸爸妈妈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落后。但是由于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非但没有让孩子赶上其他人,反而是越来越落后。那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这些慢半拍的孩子呢?首先,爸爸妈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慢半拍”。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孩子慢半拍其实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节奏,都有自己的个体特征,爸爸妈妈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避免盲目的担心和害怕。在观念上纠偏之后才能更好地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其次,爸爸妈妈应该找到敏感期,对症下药。蒙台梭利曾经列出了一份孩子敏感期发育的列表。比如:孩子在三个月的时候开始对光线敏感,味觉的敏感期是在第四个月到第七个月,观察事物的敏感期在第七个月到第二十一个月,语言敏感期则在一岁半到三岁半等等。蒙台梭利之所以列出这个表,就是为了方便家长们更好地引导孩子,让孩子的敏感期接收到更多地刺激。比如说在光的敏感期爸爸妈妈就要带孩子看不同的色彩,到自然界中观察彩虹;在孩子语言的敏感期中,爸爸妈妈就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和交流,多和孩子说话,让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对于学习慢半拍的孩子,他们可能是敏感期还没到,也可能是敏感期没有接收到足够的环境刺激。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找到孩子当前的敏感期,对症下药,让孩子更快的发展这个阶段相应需要发展的能力。其实,除了认知方面的原因,孩子慢半拍,也可能是习惯不好。有的孩子总喜欢拖拖拉拉,作业留到最后一刻才动,每天放学收拾书包都要花好久,最后一个才从教室里出来。其实,孩子学得慢,也有可能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这时候,爸爸妈妈就应该经常督促孩子,让孩子今天的事今天做。除此之外,也可以给孩子制定计划,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改掉拖拉的坏习惯了。教育孩子从来都不能一蹴而就,孩子慢半拍就多给孩子一些耐心。灌苗助长的故事虽然我们都听过,但是却在很多家庭中无时不刻地上演。各位爸爸妈妈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对于学什么都慢的孩子,是否真的用对了教育方法呢?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国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智商提高一直都有着一种焦虑,仿佛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给孩子多吃几样补脑的补品,给孩子的大脑发育提供充分的营养,孩子以后在智商上就会全面落后于别人,甚至有些家长不惜给年纪尚小的孩子吃一些网传有效成分不明的“聪明药”。可实际上孩子的智力提升是有系统性的方法的,哈佛大学的研究早就对孩子的智力发育给家长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孩子的大脑发育只有一次,但是智商的提高却并不只是一个方法。智力的提高主要靠两个层面通俗所谓的智力其实是个不准确的概念,智力一方面包括记忆力,观察力这些大脑基础能力;也可以包括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复杂的思维能力。而想要提高孩子的智力,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分别下功夫。孩子的大脑发育要抓好0-3岁人脑虽然看上去是一个整体,但却可以细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其中真正决定人的智力的则是大脑皮层的部分。科学家们曾经对爱因斯坦死后的大脑进行研究,结果表示爱因斯坦大脑皮层中的额叶部分要比一般人更加厚大,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理学思维强的原因;而哈佛大学根据对7500名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的大脑扫描,得出了这样的统计结果:新生儿的大脑平均重量仅有320克,还不到成年人的1/4;但在三岁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就会成长到1250克,接近成年人大脑的90%,而孩子的大脑这样快速发育只有0-3岁这一次。因此,想要孩子的基础智力优秀,就一定要抓好孩子的0-3岁的大脑发育黄金期。在这里我向各位想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进行培养的家长推荐这套《幼儿左右脑开发游戏书》。这套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孩子的视觉,观察力,记忆力等基础的智力因素开发,从孩子的左脑和右脑分别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进行促进,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大脑发育。同同时始终考虑到该年龄段的孩子对于书本的不理解,因此的所有的智力促进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之下,在书籍上进行相关的智力开发游戏,促进自身的大脑成长。当然孩子在这一阶段比较大脑发育家长也不能强求,因为孩子的大脑成长有40%~50%是取决于基因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培养固然不可缺少,但结果究竟如何却有可能是强求不来的。思维方式的成长比大脑发育更重要与跟大脑发育严重挂钩的基础智力不同,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是在整个成长道路当中都应该做的事情。孩子在三岁,也就是大脑基本发育完成之后,大脑的结构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了,而在这一时间之后,对孩子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则应当被家长们提上日程。思维方式是决定人在进行思考时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一个孩子的先天大脑发育再优秀,如果想错了方向,那么也很难有什么结果,从科学家们对于普通人脑的解剖结果来看,目前是在所有的人脑标本当中,最聪明的不是爱因斯坦或者是某位科学家,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农场主。从他的大脑标发育情况来看,他的智力应该有普通人的170%倍以上,但根据对他亲朋好友的走访,大家只是认为他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而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匮乏所带来的影响。而如果家长想培养好孩子的思维能力,我在这里向各位家长推荐这套《IQ益智游戏大百科》。这套书籍的编撰者并不是无名之辈,而是日本的理学博士、著名数学家秋山仁,他是图论的先驱者,也是《国际组合数学杂志》的主编之一,是的的确确的学术权威。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在专业之外也对教育十分感兴趣,常年与日本的公共电视网合作,通过教孩子们做一些可以通过家庭常备的物品进行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现在这位极其重视教育的秋山仁教授,将他所做过的智力启蒙实验编撰成册,收录进这5册书中,让读者可以像日本的孩子一样通过书本来学习这些思维方式。相信这5本书可以帮助有志于对孩子的思维习惯方式也就是软智力,进行良好培养的家长对孩子进行充分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015年,某机构对0~5岁儿童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现今阶段智力发育缓慢儿童占年参检儿童的2%。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中的大事,但在与同龄孩子横向比较中,有些孩子某方面或多方面发育水平却明显滞后于他人。今天小编总结了5岁以内宝宝智力发育迟缓的10种异常表现,若宝宝占据其中一条或多条,预示着存在智力发育迟缓的可能性。家长能否及早进行干预训练,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将至关重要。1、哺乳困难:婴儿时期较为多见。智力发育缓慢的婴儿最早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就是哺乳困难,不会吸吮,吐奶频繁,如非神经系统有严重损伤,家长应及时加强启蒙教育和训练,不然的话,日后孩子智力发育将受影响。2、超过9个月仍不能伸手拿东西:如果你的宝宝已经9个月以上,仍旧不能主动伸手去拿东西或缺乏主动伸手够东西的意识,同时在有大人搀扶情况下,也无法用自己的双腿支撑体重。这就表明宝宝可能智力发育异常,家长须及早带宝宝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3、表情呆滞:表情呆滞有双重标准:第一,满百天之后才出现笑的表情;第二,6个月后平时很少出现自然的笑容。另外,还有一些新生宝宝疾病信号出现于生长形态上,例如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拖在嘴外边、流口水等表现,即人们常说的“国际脸”。4、学会咀嚼较晚:宝宝咀嚼能力差,吃固体食物时,容易发生吞咽障碍和呕吐。主要表现为,当宝宝到了半岁,添加辅食后,咀嚼喂养困难。5、睡眠过多且不易唤醒:一般情况下,1个月内的婴幼儿,一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在18-20小时。每天大约有3-4小时处于清醒状态即健康。当到了2~3个月大的时候,每天需要睡眠时间缩减到16-18小时;而到了5-9个月宝宝仍然需要睡15-16小时;满周岁的时候大概需睡14-15小时。如果宝宝长期超过合理的时间就要带宝宝到医院去检查了,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6、运动发育迟缓:智力发育缓慢的宝宝往往在运动方面也会比正常宝宝滞后。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的起始年龄都比正常同龄儿要晚。尤其走路更明显,往往要到3~4岁或4~5岁才会自己走,而且走不稳。7、语言发育落后:10个月时仍不能咿呀学语,发音不清晰。8、尿味特殊:研究发现,很多智力低下或发育迟缓的宝宝,尿液呈特殊气味,如苯丙酮尿症患儿就有明显的尿味异常,这同样是儿童智力发育迟缓的指标之一。9、多动:多动也是某些智力落后宝宝的一种特质。许多智力低下的宝宝不能安静地待一会儿,无时无刻不在活动,待到3~5岁后,多动的特征尤为明显。甚至会一直发展到青少年时期!这种多动与正常儿童的活泼、淘气不同,他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兴奋而已,碰到什么就摸什么,碰倒椅子和凳子,也不知扶起来。10、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迟缓的宝宝注意力往往会很不集中。若你留心观察时发现,宝宝比同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甚至到5~6岁时,集中注意某个东西的时间也很难超过5~6分钟时,就该采取些手段纠正了。另外,这类孩子对外界也很少关注。图文来源于网络(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 亲子陪伴)————————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大脑发育更加完善,因为这样才能保障孩子的学习不会落后于同龄人。然而促进大脑发育要选择什么样的方法,不少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多看书,通过学习方式促进脑力的成长。但是,真的管用吗?案例:李女士非常关注自己孩子的教育,毕竟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可谓离不开家长的付出。因此,李女士平时就非常积极带自己的孩子,想从各方各面提升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值得期待的人才。然而李女士却发现,让孩子多看书的办法并不是特别管用,比较其他同龄人,孩子并没有比较明显的智力增长,甚至有些功课还落后于同龄人。这样的事情引起了李女士的担忧,毕竟在她的认知当中,读书是一个增进脑力的好办法。只不过从事实来看,孩子的智力提升效果显然比较尴尬,因此李女士只好求助于她的老师朋友。而这名朋友则表示:麻省理工有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了促进儿童大脑发育的最佳方式,并不是"阅读",而是"玩游戏"。想要理解这句话,应当了解大脑的结构,这样才有能通过完善认知来选择合乎孩子的教育方式,从而对孩子的脑力增升起到促进作用。孩子的大脑应该如何开发比较好?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大脑结构分为左脑和右脑,而不同部位的区域也掌管着不同的作用。譬如说孩子的左脑与理性、思考和组织能力挂钩,左脑的发达能促进孩子逻辑、语言和分析等能力。而孩子的右脑与感性、创造和艺术有关系,如果左右脑都能合理开发的话,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就能得到全面的提高,脑力与智商也就不怕落后同龄人了。家长在认识大脑结构以后,便可以进一步了解麻省理工研究团队提出的理念,并且结合自己的育儿方式给孩子一个开阔且可能性更强的脑力增进空间。家长可以怎么培养孩子的脑力?1、激发孩子的想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詹·拉·洛威尔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朦胧感,因为这个世界就像迷雾一样,对于新生的宝宝来说特别陌生,因此家长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激发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倘若孩子像是冒险家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旺盛的好奇心,那么他就会不断地探索各式各样的知识。因此,家长可以通过百科全书或者一些科教栏目让孩子了解这个地球上一些基础的概念,然后再诱发孩子提升对这些事物的兴趣,最终让孩子热衷于求知和探索,这样,孩子的脑力就会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提升。2、带领孩子进行理论实践爱默生曾经说过,行动是原料,智力用这原料塑成华美的物品。家长要知道与其让孩子自己阅读,不然带孩子通过玩游戏或者理论实践的方式来促进他们的脑力发育。譬如说,孩子通过百科全书了解一项基础的知识,那么家长可以在安全范围内带孩子进行简单的物理或者化学实验,让孩子通过这样的理论实践感受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这么做不单单能激发孩子对理论实践的兴趣,也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脑力发育和知识结构。3、与孩子进行互动小游戏家长不要以为互动游戏只是在玩,很大互动小游戏的初衷并非只是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而是让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通过互动小游戏的内容提高孩子的脑力。比如比较常见的有积木、拼图或者脑筋急转弯,这些游戏都能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能增进孩子的逻辑和组织能力。不过互动小游戏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互动的过程,而不是把玩具丢给孩子之后家长就自己"落跑"做别的事情了。家长要知道互动小游戏是开发孩子脑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家长一定要在旁边参与,并且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孩子,这样才能让互动小游戏的作用最大化。奥斯勒曾经说过,有些人总是过分重视智力测验,过于相信所谓"智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弊端。人的美好特质是多种多样的,怎能以一份智力试验定夺?这句话并非说家长就要忽略孩子的智力发育培养,反而是要客观认识孩子的智力发展速度,这样的话,才能给孩子一个宽容且广阔的成长空间,当然,同时也可以参照以上几个办法协助孩子成长。
文丨孩童教育#孩童教育#本篇文章由【孩童教育】在百家独家发布,严禁搬运、抄袭。什么是低常儿童?怎样识别低常儿童?怎样培养低常儿童的能力?什么是低常儿童?所谓低常儿童就是能力发展低于同年龄水平,而且智力发展处于持续性弛缓状态的儿童。他们的知觉速度缓慢,范围狭窄,内容贫乏笼统;记得慢、保持差、回忆困难而且常常发生错误,缺乏意义识记能力。言语发展缓慢,词汇贫乏,意义含糊,言语缺乏连贯性;不善于比较,抽象概括尤其困难,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有意注意很差,所以很难集中注意。低常儿童往往在身体方面也有发育不良、畸形等特征,有的甚至有脑发育不全或神经系统患有其它疾病。怎样发现和识别低常儿童?观察儿童的言语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等,可发现他们发展特别慢,随着年龄增长,与同年龄儿童相比,悬殊越来越大,学习成绩也由于能力的影响,比一般儿童差;与语文相比,算术成绩更差;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在学习上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学习成绩也越米越差。同时,他们的身体形态,如脑壳特大或特小(与身体不成比例)、额部过于倾斜、颚部呈马鞍型或U字型、下部牙床不规则等,也可以作为发现和识别低能儿童的参考。但是,仅凭肉眼观察,只凭经验判断,难免主观片面,以致有时把不是低常的儿童误认为低常,即使确是低常儿童,在低常的等级上也掌握不准确。因此,有必要辅以智力测验。此外,还可用类型比较法(把患儿平日的表现与正常儿童比较,也可在患儿与患儿之间比较其病因、症状、程度的差别等),确定其智力发展水平和类型。对社会生活方面可用检查法进行测定。如对六岁患儿要求用筷子夹细圆的或细的东西,看他会不会剪指甲、洗脸、洗澡,吃饭时会不会用餐具,会不会帮大人的忙,对来客是否有礼貌等。这些方法,对确定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都有相当的作用。在发现和鉴别低常儿童时,要注意下列事项:第一,轻度低常儿童,幼年常常不易发现,他们的能力似乎与同年龄儿童无甚差别,以致容易被忽略,随着年龄增长,能力低常的特征才相继显露出来。家长如果认为孩子有低常的可能性时(如父亲或母亲的前辈或同辈有低常者、母亲年纪较大才生的孩子、父母两人为近亲结婚,母亲孕期营养不足、x光照射过多、难产、曾患脑膜炎等疾病、脑外伤等),应加倍注意,及早发现。不要把知识技能差的儿童误认为能力低常。有些在比较单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呆头呆脑,又因知识较贫乏而考试成绩不良,有的教师就贸然断定他们为低常儿童,这是极不应该的。例如,我国著名作家陈登科,家庭贫困,从小参加放猪等劳动,没有上学的机会,十二岁时才开始进私整学习,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赶出教室,并被斥为“只能放猪,不能读书”。但他22岁时参加新四军后,很快由文盲成为记者,仅隔十年,就写出了别具一格的小说《活人塘》,就可说明这一点。不要轻易断定儿童能力低常。要经过医生、教师、家长,条件许可时还要有心理学工作者参加的“会诊”,从各方面分析研究后,才作定论。不能把在某一时期对儿童智力的评定,看成一成不变的静止的东西。在治疗作用和教育影响下,智力的某些方面会有所变化和发展。可见,社会刺激的增加能够促进智力落后儿童能力的发展。懂得这一点,可以增强我们培养低常儿童智力的信心。
文|西红柿妈妈今天同事小陈跟我说,“我家老二简直就是没玩没了,问题多得不得了,还是个破坏大王,昨天把我刚买的玉镯子敲碎了,还问我镯子是吃什么长大的,我真是哭笑不得。”我对小陈说道:“孩子有这些举动真不是坏事,反而那些小时候乖巧的孩子,长大后却很难有大的出息。你家老二智商一定很高!”小陈笑着说:“你别安慰我了,我这是自作自受,不生老二现在多轻松啊!”我继续跟小陈解释道,古往今来,世界上不少名人常常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怪癖”表现:著名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埋头思考,却记忆力很差,家人想要他做什么事情,他从来都记不住。家人每次都把事情写在备忘录上,可是即使这样也有时候误了事,因为爱因斯坦有时候连纸条都忘记带走了,家人常常不知道他整天在想些什么?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霍金,小时候学习能力也不突出,小学时考试成绩从来没有进入班级前10名,而且做作业时喜欢反复修改,常常因为“强迫症”而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连老师都称他“不可救药”。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小时候不但自己拒绝吃豆子,还不严禁边的人吃豆制品。这些名人虽然小时候都有些与众不同的习惯,可他们后来都取得了过人的成就,成为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重要人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通过对上百万儿童根据调查研究发现,那些智商高的孩子,小时候通常有这几个“怪癖”,家长们快来看看你家娃有没有:1. 十万个为什么有些孩子们小时候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之心,总是不断询问家长们,这是怎么形成的?那个是怎么长大的?有时候大人工作了一天已经很疲惫的,孩子的反复让家长很心烦,甚至还会训斥孩子几句。著名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过:“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如果您家孩子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那么恭喜您家宝宝一定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他不但能够发现身边的事物的不同之处,还会探索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这样的孩子思维非常活跃,智商也会很高!2. 敏感有时候带孩子出去旅游时,孩子会对酒店的环境特别敏感,迟迟不肯入睡。有时候他们遇到陌生人时,也会表现得特别胆怯,甚至牢牢抓住大人的手。有些家长会认为这样的孩子“适应力差”,甚至责备孩子“没出息”,其实这是很伤孩子自尊心的做法。如果孩子对外界的变化特别敏感,说明孩子的警觉性非常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这正是孩子的过人之处,这样的孩子智商往往更高。3. 小话唠有些孩子嘴里经常嘀嘀咕咕,家长们还会笑话这样的孩子“不知所云”,甚至认为孩子是个不消停的小话唠,家长有时候心情不好时,还嫌弃孩子太吵闹,免不了责怪孩子几句。其实这样的“小话唠”长大后,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更强,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组织能力、逻辑能力更强,这样的孩子智商通常高于常人。4. 破坏大王小陈家的大宝简直是个天使宝宝,小时候玩具一个都没坏,现在都留给老二玩。结果老二成了个破坏大王,不但把之前老大的玩具都拆散了,就连新买的玩具也没一个完好的。结果老大上学后表现平平,甚至有些木讷,而老二却很机灵,很受老师喜欢。其实家里那个调皮的“破坏大王”总是让大人很头疼,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往往更强,他们为什么要拆掉所有的玩具呢,因为他们想动手改造玩具,并发现新的组合。这样的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强,智商往往更高!每个孩子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善于开发孩子的潜能。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历史上的名人,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他们右脑储存量是左脑的10000倍。可见,如果孩子的右脑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孩子未来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就会得到有效开发,这样的孩子智商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那么家长怎么做能帮助孩子开发右脑思维能力呢?右脑主要影响到孩子们的感性思维能力,如空间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构造力、专注力等。而我们大家都习惯用右手工作多于左手,因此右脑的开发往往落后于左脑。①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右脑的开发,而家长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快速阅读,孩子在阅读中要快速产生形象思维,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起到开发右脑的作用。②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引导孩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变化,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游戏,激发孩子的观察能力。③培养孩子专注力。专注力是孩子学习成功的关键能力,也是孩子右脑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游戏、绘本开始,或者陪伴孩子做游戏,不断提升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从而达到提升专注力的效果。其实很多孩子专注力并不高,比如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做作业不专心,拖拖拉拉,遇到困难就会半途而废,而且不喜欢深入地思考问题,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专注力低的表现。而专注力高的孩子,不论是做作业或者听课都表现得非常认真,学习效率也是非常之高。专注力的高低正是孩子右脑是否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为了解决众多家长的困惑,下面笔者给大家推荐一个宝贝,这是一套名为《美国parragou儿童大脑神奇专注力训练书》这套书共4册,分别为《图形大猜想》、《综合训练营》、《数字大爆炸》、《迷宫大冒险》,其中包含了400个游戏,从视觉、逻辑、推理、数字等方面全方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开发儿童智力。著名的教育学家李玫瑾教授曾说过:“3—6岁是孩子右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只要选对了方法,就有可能让孩子成为“超强大脑”。这套书豆瓣评分8.8分,适合3-8岁儿童,如此高分,可见受到了上千万家长的一致好评,TA非常符合孩子的智力开发特点,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得到了质的飞跃。这套书原价138元,现在活动价格仅售118元,可以让孩子使用5年之久,每年才20多元的价格,就让孩子受益终生。宝爸宝妈们,还在等什么呢,快来把握孩子大脑飞跃的关键时期哦,点击上方链接下单吧!
插画由乔智大叔授权使用今天分析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为什么上学前大人都觉得他很“聪明”的孩子,有的上学后却看起来越来越“笨”。不少妈妈都问过我这个问题,而且无一例外都既对这种现象不解,又对孩子很失望。我的看法是,孩子的学业表现,或者直接说,学习成绩,由学习能力决定,父母眼中的那些学龄前孩子典型的“聪明”表现,比如很早会说话,很早会数数,背诗学英语都很快,并不决定孩子上学后一定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足,自然会出现原本很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却并不出色,甚至很不理想,而且学习困难的现象,也就是一些妈妈看到的“孩子变‘笨’了”的现象。为了解释得更清楚,我特别去学习了发展心理学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成果,结果发现,人们对“聪明”或者说“智力水平高”,有三个很普遍的误解。第一个误解,人们以为智力是一种单一、完整的特质,而且这种特质足够让人一生出色,其实它不是。在说到孩子学业表现时,不少父母会说“我家孩子其实挺聪明的,就是不用心”,言下之意是,“聪明”是一种明确、单一且完整的特质,会一直存在,只要孩子能把它用上、用好,不需要什么别的素质,学习成绩就肯定没问题。但实际上,智力并不是这样一种东西,聪明并不比用心或者能力高级,也并不是有了聪明就不需要别的,聪明本身,就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能力”。从现代智力测验的先驱阿尔弗雷德·比奈和西奥多·西蒙开创智力测验时,智力就没有被视为一种单纯的特质。这两位在1904年编制出一种用于识别智力落后儿童的量表,也就是日后著名的“比奈-西蒙量表”,当时测量的就是他们认为课堂学习必须的技巧,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数字推理、语言理解等等。后来,心理学家继续研究所谓的“智力”到底是由哪些成分构成,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180种之多。由“比奈-西蒙量表”发展而来、现在广泛用于测量智商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测量的也是对学业有重要影响的多种能力,包括言语推理、数量推理、空间视觉推理和短时记忆。可以说,我们普通父母能够识别的那些“聪明表现”,并不足以反映一个孩子总体的智力水平,其中一些,甚至可能连构成智力的因素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日后老师眼中的“小聪明”。所以,那些“聪明”当然无法让孩子受用一生。直到今天,心理学家们也还没有对“智力”到底包含哪些因素有明确的共识,大家只能达成一个宽泛的共识,那就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或者说智力,代表人的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变“笨”时,发现的其实是他这几种能力的不足。第二个误解,人们以为智力是天生的,其实它不是。一些父母倾向于把孩子的一些能力和表现归为天生,也就是遗传,比如天生聪明、天生爱学习、天生爱看书,或者相反的,天生不聪明、天生不爱学习、天生不爱看书,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遗传的因素对智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不是先天性的智力障碍,遗传并不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根本因素,遗传之外,环境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一个孩子在智力方面有很好的遗传基因,但如果生活在一个单调、乏味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智力活动的机会,智商不会发展得很高,但一个遗传基因并不强大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对智力发展很有促进作用的环境中,他的智力会获得很好的发展。所以,消除“遗传决定智力”的误解,对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策略选择极其重要,我们要看的其实并不是孩子天生如何,也并不能依赖孩子天生如何,而是要为孩子提供更适合智力发展的环境。第三个误解,人们以为一个人的智商是不变的,其实它也不是。说到孩子智力时,人们一般会说智商,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测量智商,但父母们似乎会根据自己看到的那些聪明或者不够聪明的表现,来判断孩子智商的高低,并且认为,孩子的智商,是一生不变的,智商高的孩子,会一直高下去,智商低的孩子,会一直低下去。智商的稳定性,也是心理学家们一直研究的课题,他们发现,儿童的智商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智商会有很大波动,波动幅度甚至达到20分以上。也就是说,确实有的孩子会变“聪明”,有的孩子会变“笨”。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智商会升高,什么样的孩子智商会降低呢?研究者的发现是,父母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家庭中,孩子的智商会一直升高,而生活在贫瘠的智力环境中的孩子,智商会一直降低。我想,认识到这三个误解的存在,父母们应该就不再为“挺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变‘笨’”百思不得其解了,也同时可以理解,为什么家庭教育的品质,比孩子是否天生聪明,重要得多。当然,知道智力可变,我们也可以放下心来,不用再特别在意孩子是“聪明”还是“笨”,转而致力于怎么帮孩子变得更“聪明”。下一篇,我就讨论这个话题,欢迎继续关注。注:本文引用的关于智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九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
文 | 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有了孩子之后,父母最关心的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就是智力。因为在我们潜意识里,高智商往往意味着成功。但是英国的一项跟踪调查发现: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并不是智商。该国一批专家对此问题反复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们开始对7万名儿童进行“跟踪试验”,耗时70年得出结论:高智商群体普遍具备三个因素。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成功三要素●家庭教育好调查发现:贫困家庭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会比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落后一年,在他们长大后整体发展也普遍偏低。然而这种情况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贫困子女都在长大后获得更好的发展,经过了解后发现与其家庭教育密不可分。通常这类成功逆袭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充满责任心的家庭,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积极鼓励其发展,一直保持正向心态。尽管家庭经济很难改变,但是思维模式却可以改变,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心里首先得有一杆秤,否则,即使是拥有优越的经济基础,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甚至跌落谷底。●阅读能力强这个因素也是大多数成功孩子的共同特征,他们不仅喜欢阅读,同时拥有比较强的阅读能力,在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天赋。他们通过阅读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更广阔的眼界,更深刻的见解……当然,读书的好处远不止此,还能帮助孩子保持永不落后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习惯,让其距离成功更进一步。●专注力高专注力是成功必不可缺的因素之一,成功人士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律性和专注力,他们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离不开长时间的钻研和打磨,有些智商高的人可能眼高手低,自以为很聪明,却无法全心投入在某一件事情上,最终半途而废。延伸阅读: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方法① 用定量代替定时多数家长在给孩子布置任务时,喜欢定时的方式,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拖延,最好的方式就是定量,比如完成某个量就能得到奖励(喜欢的玩具、书籍等),同时可以休息10分钟左右。这样孩子自然会更想要短时间的完成任务,继而提升效率、集中精力。② 大声读书人的专注力通常只允许人做一件事情,想要一心二用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在安静阅读时,很容易忘记阅读这件事情,而陷入其他的思考。而研究发现:大声读书能够将人的精力集中起来,从而使专注力得到训练。这主要是因为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做到心口合一,孩子的心思只能专注在书本上,并且家长也能很好地进行监督。③ 玩具不要买太多经济水平日益提升,家长在给孩子花钱时毫不含糊,购买一大堆玩具,这就会导致孩子没办法集中注意力,一会儿对这个感兴趣,一会儿对那个爱不释手,专注力无法得到锻炼。培养专注力并不是什么难事,可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如果按照常规的方式进行,可能效果甚微,引起他们的排斥,为此,最好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比如这套《专注力训练》书,根据幼儿思维发展规律,通过数学、图像、思维等游戏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及综合能力。表现形式以卡通动画为主,方便家长教学,孩子易于理解。
很多年轻的父母在拥有自己的孩子之前,都以为带小孩是一件轻松而快乐的事情,知道自己生了孩子之后,才猛然发现原来带孩子这个事情是这么累人的。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仅要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还要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小到日常的生活技能大到为人处事,只为了能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被谁带大的孩子更聪明?研究表明:孩子被谁带大智商有很大区别。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把教育孩子的重担更多地放在了妈妈或者是相干长辈的身上,而爸爸则主要负责在外努力工作赚钱养家。但是,据科学家们的相关研究调查表明,其实在一个家庭里,最适合带孩子的是爸爸,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在耶鲁大学一项长达十五年的研究报告中表明,通常由爸爸负责带大的孩子智商往往会更高,这些孩子在长大后也会更容易在人生中获得成功。即便是处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但如果能在爸爸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各方面也能发展得很好。因此,由爸爸带大的孩子相较于妈妈或者长辈带大的孩子,在竞争中明显会更具优势。那么,为什么由妈妈们带大的孩子就会显得差了一些呢?1、男性带娃,娃见识广在当下,很多八零九零后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因此孩子出生后大部分都会交由自己的父母这类长辈照顾。虽然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年轻父母们减轻照顾宝宝的压力,但是老一辈的人在时代和现实的多番影响下,大多具有教育观念陈旧、知识更新落后、见识较为短浅等特征,也就很容易教给孩子一些不合时宜甚至是不正确的观念。即便有些家庭并没有把宝宝交由长辈照顾,而是由妈妈亲自照顾,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对于妈妈来说,宝宝就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尤其是在经历十月怀胎的艰苦过程之后,妈妈更是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点苦。所以,在孩子后续的教育问题上,妈妈很容易会因为过度溺爱心慈手软等因素阻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著名心理学家刘心悦说,在现实中的大部分家庭里,大多数情况下爸爸们总是会比妈妈们更有远见,父亲们丰富的阅历不仅可以教给孩子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让孩子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2、爸爸带娃,娃独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般妈妈或者奶奶主要会从女性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的日常所需,更多的考量会放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比方说孩子冷不冷要不要加件衣服,孩子饿不饿要不要吃点东西等事情。但是爸爸作为男性,对孩子的照顾会更加侧重于他能不能够学会独立自主,自己去面对并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项。著名教育专家麦德琳表示,家长不需要为孩子做任何他们已经能做,或者是自己基本也能完成的事情,才能让孩子的独立性得到培养和锻炼。所以,相对于母亲,父亲更能放得开手,让孩子独自去完成一些事情,而不是做一些无谓的担忧反而让孩子在行动上更束手束脚。3、爸爸带娃,娃受到的磨练更多一般来说,由于女性的天性使然,妈妈总是会更不舍得孩子受一丁点苦,所以男性带孩子和女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爸爸们会更舍得放手让孩子接受挑战接受磨难。毕竟,只有当孩子真正在面对问题面对未知的时候,他才会去思考该怎么解决问题,是迎难而上勇于探索,而不是畏手畏脚胆怯懦弱。另外,还会有聪明的爸爸结合现实情况来引导孩子发散更多的想象,就好比说在和孩子玩搭积木的时候,爸爸会积极引导孩子联想到现实中的真实场景,进而告诉孩子类似于施工现场的地方是一个危险场所,让他们知道该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孩子无论被那个家庭成员带,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只要采用科学的育儿观念,孩子都会很乖巧懂事。推荐这本《正面管教》给暴脾气的家长们,这本书一共5册,书中有很多贴合生活的案例,每一个案例背后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父母可以根据建议再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只有使用有效的方法,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才会事半功倍。总结:确实,在当下社会中很多家庭都会把照顾和教育孩子的重担更多地放在妈妈以及长辈的身上,但事实告诉我们其实由爸爸负责担起这个责任会更好。在这段相处的时光里,不仅可以让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也能让父亲变得更成熟更有责任心。其实在一个家庭里,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都要共同承担起好好照顾以及教育孩子的责任,才能给到孩子更充足的安全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