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中国智库报告》发布,综合影响力50强智库出炉红猪

《2018中国智库报告》发布,综合影响力50强智库出炉

《2018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今日发布,2018年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50强出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智库机构位列前十。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作为首创中国智库排名先河的智库评价机构,自2014年起连续六年发布《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2018中国智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与智库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中国智库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对智库建设的实际需求,力图对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报告在按照国际通用的排名方法和问卷调查的同时,项目组还分 批赴北京、天津、江苏、湖南、广东、福建、云南、甘肃、陕西 等地开展智库调研,就如何开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进行全面 访谈,交流智库实践经验,了解收集国内重要智库的内部资料和 评价数据。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1月至 2018年12月,智 库报告项目组先后走访与接待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 江阴、长沙、福州、厦门、广州、兰州、西安、昆明等13座城 市的60家智库,其中,国家高端智库8家次,与300多位智库 专家和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座谈,形成调研工作简报40余篇,累 计6万余字。2018 年的智库影响力排名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整体排名相对稳定,综合影响力、分项影响力、系统影 响力排名保持着历年排名的格局与特点,这体现了智库排名的稳 定性。研究表明,国家党政/科研院所智库(含部委直属事业单 位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力军、国家队,这类智库 占据了综合影响力排名前50的半壁江山,这些智库不仅拥有较高的决策影响力,而且也十分重视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 际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在综合影响力上表现不俗。此外,一些行 业领先的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的影响力也正在逐步显现,入选综 合影响力前50和前100的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数量今年有所增 加,反映出近些年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投入智库建设的事实与效应, 社会智库以其小巧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也逐渐展露头角。二是从排名的波动性看,排名上升幅度较大的智库大多与2018年的智库研究热点相关,这体现了智库排名与研究热点之 间的强关联性。比如在综合影响力排名前50中,中国国际经济 交流中心从第11位上升至第6位(上升了5位),北京大学国 家发展研究院从第12位上升到第9位(上升了3位)、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从第19位上升到第12位(上升了 7 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从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上升了5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从第 34 位上升 到第 27位(上升了7位),等等,这些智库都在2018年不同程度地介入到“中美贸易争端”的预判性研究与咨政建言之中。另外,广东省社科院、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上海市发展改 革研究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等智库 也因在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方面的建树,而在各自所属系统内的影响力排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 一些智库也因受到机构改革重组的影响而排名暂时下降,但机构 重组目的是朝着提升效率的方向进行的,这将有助于智库影响力的提升与扩散,产生“1+1>2”的效果,但内部整合情况比较复 杂,智库影响力的发挥仍需假以时日。三是从专业影响力和最佳智库提名、新智库提名来看,智库 正在积极运用各种手段,打造自身发展优势,智库排名需要将这 些具有专业价值和创新价值的做法挖掘出来并加以推广,这体现 了智库发展的多样性。随着研究方法、工具和手段的日益丰富,智库的研究领域正在从经济社会、国际关系、军事安全等传统领 域向文化教育、科技生态、公共治理等传统智库似乎不太擅长的 新型领域渗透。一方面,智库变得越来越专业,行业中的“隐形 冠军”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应对策略,智库正在开展 跨界研究、跨领域探索,这两种趋势此起彼伏、相互交织在一起, 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多样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金莲花

智库发布|广州蓝皮书2020年度系列研究报告发布

03:59新冠肺炎疫情对广州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哪些影响?广州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7月24日上午10:00,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市新闻中心(天河区珠江新城华利路61号政务中心大厦首层)举办第159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广州蓝皮书2020年系列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专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皮书研究院院长蔡继辉以及各蓝皮书主编,采取总发布、重点专题发布和书面发布相结合的形式,全面系统介绍广州蓝皮书2020年系列报告,进一步展示广州城市智库成果。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介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研创的广州蓝皮书系列共有9本,内容涵盖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主要领域。包括《广州经济发展报告》《广州社会发展报告》《广州国际商贸发展报告》《广州金融发展报告》《广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报告》《广州城乡融合发展报告》《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综合2020年广州蓝皮书系列研究报告的主要分析结论,张跃国指出,当前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四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广州GDP总量达23628.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为22676美元,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旅游、文化、健康、汽车、家政养老五大新型消费领域成为热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居全国城市第一位;高端高质产业加快成长,新兴产业蓬勃兴起,IAB、NEM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486.36亿元和938.88亿元;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385.9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二是民生社会建设提质增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整体提升。广州以“共建共享、平安幸福”为目标,形成四级联动治理体制,社区治理效率较高,有效地畅通了社区居民诉求。数字平台成为多元参与城市治理的新通道。广州是华南地区的医疗中心,医疗高地建设成效显现,全市拥有三级医院66家、三级甲等医院38家,有9家医院进入全国前100名。广州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劳动力市场景气指数较高,就业总体规模达到2019年的930.27万人。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旧村活化改造、村级工业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国际大都市建设品质提升。广州宜居城市排名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处于中等水平,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三是创新动能快速积聚,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2019年,广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达到2.80%;2019年知识成果、专利授权快速增长,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09家。在技术创新支撑下,重大技术应用加速推进,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5G基站建设速度在国内城市中最快,建设数量最多。已建成5G基站20246个,集聚5G产业相关企业60余家,5G产业园获批省首批5G产业园,数字经济已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四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近年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全方位推进,率先在开发区开展了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率先成立营商环境改革局等。同时,大力推动营商环境与国际最高水平接轨和港澳规则对接,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功能和核心引擎功能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效应明显,世界级城市群日益成熟。城市国际交往富有特色,对外伙伴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国际机构合作取得新突破,人文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多层次国际化教育合作扎实推进。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广州发展态势如何?张跃国提出,广州主要发展态势有五方面特点: 一是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并保持一定增长速度,高质量发展趋势将得到巩固。预测2020年广州GDP增速区间为0.4%~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负增长的可能性仍然较大,但降幅会远低于第一季度;对外贸易仍将维持低位运行,稳外贸的任务会非常艰巨,预计全年进口增速为-1.0%,出口增速为0%。二是就业形势趋紧,民生压力增大。预计就业人数为930.27万人,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旅游、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第三产业失业压力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需求仍处于紧张状态。三是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型产业稳定发展。但受疫情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存在下降的风险。四是文化产业呈现向中高端上扬发展的新态势。文化旅游、网络游戏、互动社交、动漫、新媒体等发展成为新兴优势产业。五是城市人口规模保持继续扩大空间。2019年广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6.46%,城市化快速发展仍将持续更长一段时期,城市人口规模会适度增长,城乡融合发展态势更加明晰,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敏 许晓芳 王燕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胡俊联系我们:lilunbu@gzdaily.com

吐槽

亿欧智库发布《实现美好——2020美好生活100品牌研究报告》

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的生活追求。8月26日,亿欧成功举办“2020GNEC研究成果线上发布会”,亿欧智库同步发布了《实现美好——2020美好生活100品牌研究报告》,并评选出了“2020美好生活100品牌”,帮助更多人发现并实现美好生活。美好生活背景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逐年增高和社零增速放缓也催生着行业的进步和企业向“美好” 的转型。在这个时代中,新的消费人群逐渐涌现,“小镇青年”、“Z世代” 等消费主力通过他们的消费观影响着这个世界,美好生活如何实现成为新时代重要的议题。美好生活七大关键词我们认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总结来说,能够在基础物质生活层面上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在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上,实现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与使用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与慰藉感,并满足社交需求与个性需求才是实现了美好生活。这就要求品牌方在产品制造方面注重利用创新手段提升产品品质与使用效率,改进传统产品的产品性能或使用体验,即实现“品质”、“舒适”、“高效”。同时,步入2020,由于疫情的影响,健康和安全的概念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生命和健康的可贵,“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风口中的风口,如何实现健康和安全正成为“2020美好生活”的重要议题。此外,美好生活的实现必须以绿色发展作为前提条件,以科技作为抓手,这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更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只有在绿色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美好生活才是可以持续的美好,只有用科技实现美好,才能拥有更多样,更创新的美好生活。综上,我们将“2020年如何实现美好生活”归为7个关键词—“品质、舒适、高效、健康、安全、绿色、科技”。为了帮助读者更直观的理解身边存在的美好,《实现美好——2020中国美好生活100品牌研究报告》在阐述这些关键词时,紧贴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针对每个关键词选取了1-2个相关行业进行介绍。2020美好生活100品牌榜单亿欧智库通过对以上关键词的深入挖掘、多位专业人士的评判、技术指标如百度指数的加权,评选出了“2020美好生活100品牌”。榜单解读将 “2020美好生活100品牌” 进行细分,主要可分为零售、文娱、健康、教育等9大领域,其中零售企业居多,包括疫情之下逆势突围、成功上市的湖北企业良品铺子,还有强势崛起的国货美妆代表完美日记。此外,今年我们更加重视科技赋能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体验,报告中也对智能家居品牌——UIOT超级智慧家进行了研究。 同时,亿欧智库整理了 “美好生活100品牌”企业总部所在城市。其中40%的企业总部设在北京,占比最高,广东和上海的品牌数量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京,“2020美好生活100品牌”均集中在南方地区,这些城市具有社会资源多、经济体量大、居民消费水平高等特点,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报告:《实现美好——2020美好生活100品牌研究报告》

枪墓

《全球智库报告2020》发布

1月28日(美东时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在北京、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等全球近130个城市发布。TTCSP智库研究项目主任詹姆斯麦甘(James G。 McGann)主持了于美国举办的线上发布会活动,全球近750位智库领袖、专家参会。这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TTCSP连续第十五年为全球智库进行综合评价的权威报告。报告除了强调人工智能和新兴技术对智库的影响外,还强调了新型冠状肺炎对智库的影响以及智库界的应对。该变化也体现在其全球智库排名的榜单类别里 。2020年, TTCSP在其全球智库排名中推出了两个新的榜单类别,即“2020年最佳人工智能政策和战略智库”和“2020年最佳政策和系统性应对疫情的智库”。《报告》显示,2020年,TTCSP全球智库数据库中列出的所有1175家智库中,亚洲超过了一直稳居第一的欧洲,成为智库数量最多的区域,共计3389家(30.3%)。欧洲和北美洲智库数量较去年也有所增加,分别为2932家(26.2%)和2397家(21.4%)。与此同时,中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东以及北非的智库数量较去年增长,分别为1179家(10.6%)、679家(6.1%)以及599家(5.4%)。从国别来看,美国仍以2203家的数量遥遥领先,是全球拥有智库机构最多的国家。中国智库以1413家位居第二,印度有612家,位居第三。英国智库以515的数量紧随其后。去年没有在“2019全球智库最多国家(前10)”之列的韩国今年以412的智库数量,位居第五。同样,2019年没有在此列表的越南取代了意大利,成为2020年智库数量第十最多的国家,达180家。同时,去年在列的俄罗斯并未在今年的前十之列。全球化智库(CCG)在14个榜单中获得高度认可,并在2020年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单中位列第64位,连续四年入选全球智库百强,也是唯一入选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来源:经济参考网

恐高症

清华发布智库大数据报告

日前,《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9)——今日头条版》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和北京字节跳动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报告》指出,新媒体推动全球决策体系、治理模式产生深刻变化,各国智库都在积极地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社会公众密切互动,传播智库观点,增加智库曝光率,发挥智库社会影响力。根据《报告》,在1065家中国智库中,2019年有78家智库通过头条号运营的方式在今日头条平台共发布文章2.2万篇,阅读量达3.97亿次;有886家智库在今日头条平台受到创作者关注,引用文章达79.15万篇,阅读量达109.06亿次。《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是国内智库研究机构通过大数据评价方法和社交大数据资源对智库活动进行的综合性评价报告。该系列报告首次发布于2017年,采取每年发布的形式,本次报告为课题组的第四次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智库在今日头条内容空间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今日头条的平台特性为智库更广范围、更为精准、更大强度地实现影响力提供了新途径。“第一,今日头条平台结合实时信息发布和分众化自媒体特点吸引了海量的用户群体,为内容生产者的产品传播和专业化运营提供助力。智库可撬动更广范围的社会关注,并动态吸纳受众的反馈。第二,今日头条先进的信息分发技术,使智库生产的内容更容易找到目标受众。第三,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引擎技术塑造了高粘性的受众群体,智库通过平台推荐渠道可持续影响受众群体,不断强化智库在受众中的声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与北京字节跳动公共政策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利用国内领先的通用信息平台今日头条阅读数据资源,构建“清华大学智库头条指数”,包括“智库头条号指数”和“智库头条引用指数”,以观察中国智库的活动特点。该负责人表示,“智库头条号指数”综合了机构头条号在当年发文量、阅读数、分享数等八个分项情况。“智库头条引用指数”综合了机构在今日头条平台中的引用文章量及其点赞数、分享数等六个分项情况。《报告》在分析了智库在头条关键指标、分类趋势、月度趋势等方面表现后指出:智库在今日头条上的活动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智库头条发文量和智库头条引文量都与其文章本身的阅读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智库月度头条引用文章的时序变化与国内重大时事存在密切联系。《报告》还指出,中国智库在今日头条平台上的主动内容生产行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阅读量、点赞量等不同指标在各类智库间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发布综合性、话题性内容可产生多种类型的用户反馈,发布专业性内容则能获得更多引用与阅读。因此,智库应积极运营新媒体并加大其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活动,同时还需要深刻理解新媒体的行为模式,分析精准投放策略,增强智库研究和产品的质量,以此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据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特别顾问薛澜教授、北京字节跳动副总裁陈志锋担任本次报告顾问;中心主任朱旭峰教授、北京字节跳动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袁祥共同担任本次报告的首席专家。

不能如此

亿欧智库发布《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2020年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验收之年,也是下一阶段的启航之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欧美地区诞生,却在中国发扬光大。从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的发布开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纵观近1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智慧城市概念导入的分散建设阶段和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的规范发展阶段。而眼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从建设成效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18年,中国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占全球的48%。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也已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截至2019年底,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95%以上地级市,50%以上县级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智慧城市建设面临重大考验。部分智慧城市建设落实较好的城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了城市治理及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成功为疫情控制提供了有效协助。但其中也有大部分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设施在此次防疫战争中处于瘫痪状态,暴露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孤岛”等现实短板。未来我国仍需继续探索提升智慧城市科学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径,提升智慧城市数字化管理能力。随着“新基建”的号角吹响,智慧城市建设中暴露出的短板有望被快速弥补。因此,本报告从“新基建”视角展开,概括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背景、整体现状和技术框架,对新基建与智慧城市的关系进行拆分解读,研究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优秀实践案例,最后根据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指出当前发展要素和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重点研究范围新基建赋能智慧城市建设“新基建”概念源于中央会议提出的“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改委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含三大方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而作为数字中国、城市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载体,智慧城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智慧城市是新基建价值实现的重要需求领域,新基建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智慧城市作为规模最大的“融合基础设施”,也将有机会率先分享“新基建”红利。从技术结构上看,新基建的提出将重构智慧城市的发展逻辑。新基建中强调了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在智慧城市中这些技术发挥的作用环环相扣,共同支撑起智慧城市的底层架构。5G使数据传输实现跳跃发展,满足更多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云计算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服务,为大规模软件、硬件、数据的操作、管理提供平台;人工智能提供深度学习等数据算法支持;物联网采集海量数据,并根据反馈提供命令执行支持;区块链则有助于打通数据孤岛,并提供智能合约支持。可以说,新基建为智慧城市提供了新型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的架构深度融合,做到从智慧城市的感知层、传输层、计算存储层、数据与服务融合层以及智慧应用层全方位夯实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升级。 场景应用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在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场景的应用也越发成熟。智慧安防在安防领域,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安防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安防行业开始与电信、交通、建筑、物业等多领域进行融合,并呈现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眼下,安防产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泛安防时代。视频监控是安防行业的核心,目前中国各地已经基本完成视频监控网络的部署。不过虽然视频监控网络部署已经基本完成,但传统的视频监控手段相对单一,只负责感知(即:前端摄像头拍摄实时画面,将拍摄的实时视频传输到后台,再由后台人工查看),这样的模式难以满足智慧安防的精准识别、智能分析、主动响应等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视频监控技术的不断结合,海量的数据将得到结构化处理,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并不是实时的大量视频数据,而是经过AI分析后的结果,同时将监控数据分流至边缘计算节点,还可有效降低网络传输压力和业务端到端延时。智慧能源能源领域,智慧能源以能源资源及其设施为基础,以电力网络为核心。目前,智慧能源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服务系统的重点在电网智能设备接入、监视和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管理,即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建设覆盖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六个环节。其通过获取电网节点各层资源和设备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控制管理,在保障电网安全的同时,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解决传统电力系统能源利用率低、互动性差、安全稳定分析困难等问题,实现电网电力流的可视化与可控化,达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融合。同时, 基于电力流的实时调控,智能电网也便于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接入和使用。(更多应用场景请下载完整版阅读)城市案例研究根据罗兰贝格公布的最新全球智慧城市排名,亿欧智库选取了维也纳(奥地利),圣阿尔伯特(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上海(中国)四个地区,并分析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得益于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及快速的实施进展,维也纳在全球153个智慧城市中位列第一。位列北美第一的圣阿尔伯特不仅只站在科技的视角俯瞰智慧城市,而且制定全面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新加坡于2018年提出以数字经济、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相融合的“智慧国家”政策;中国上海则是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智慧生活、智慧经济、智慧治理和智慧政务四大维度不断更新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趋势展望作为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重要载体,新基建将助力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产业升级,而城市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载体,为新基建创造了庞大的需求。在新基建的带动下,未来:1)采用 5G 等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基础网络建设将大规模展开,形成覆盖更广泛、传输更高效、响应更及时、运行更可靠的新一代基础网络。2)网络连接主体更加广泛,在新一代基础网络的加持下,形成庞大、智能的感知网络,满足各类终端的广泛链接需求,提升城市的感知能力3)同时,城市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提高跨层级、跨地域和跨系统等协同作业能力,再与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融合,将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驱动可信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完善。4)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和发展算法库,配套相应的运用工具,建设智能化的业务平台,将进一步实现智慧城市各类应用场景的全面智能化 本文章只是部分研究内容呈现,更多内容可下载完整版报告:《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鬼追人

《全球智库报告2018》在京发布7家中国智库上榜百强榜单

《全球智库报告2018》发布现场。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喆炯): 1月31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在全球100多个城市正式发布,中国共7家智库进入全球顶级智库百强行列。此次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根据全球智库综合排名、分布区域、研究领域和特殊成就四大类别,共列出了51个分项榜单。其中,中国智库共上榜39项,成绩斐然。根据这一《报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CICIR)、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等7家中国智库与去年一样,稳居“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单”内。《全球智库报告2018》的中国发布会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在北京主办,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心总经理何育萍在会上介绍说:“中国智库表现最好的是第30名的中国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紧随其后的中国智库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榜智库与去年相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依然是唯一入选百强的社会智库,国际一流智库竞争激烈,中国智库起步较晚,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心总经理何育萍发布榜单。据悉,《全球智库报告2018》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每年为总结智库成就,分析智库发展现状并提供智库的未来发展方向而编写,其中的全球智库排名已成为智库领域全球最具权威性的榜单。2018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单(上榜中国智库)。2018全球智库最多的国家排名。

大眼睛

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在京发布

1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现状、评价及经验总结”,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委所属专业性智库、各省市级地方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各高校智库、国有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的近百名国内外智库专家出席。此外论坛还邀请到50余家主流媒体,以及关心、关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建立和发展的社科界同仁。论坛为期一天。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党委书记李传章主持。论坛首先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佘志远致开幕辞。随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发布《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是于2017年7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的科研机构,其前身是于2013年12月26日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四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评价研究院积极参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走向,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参与全球学术评价标准的制定,掌握学术评价话语权。为了更好地引导中国智库产业的发展,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新格局,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评价研究院秉承“评估评价是智库发展的指挥棒”的宗旨,2015年完成了《全球智库评价报告》于2016年启动了“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智库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研究”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AMI指标体系”为大纲,以“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遵循智库工作流程,从吸引力、管理力、影响力三方面对国内智库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完成了《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报告由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分组成,其中分报告就综合性智库、专业性智库、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四大类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最终选出了166家智库进入“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由荆林波主持,论坛邀请到的发言嘉宾有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钱兴坤和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分别作为各类智库的杰出代表介绍各自智库的发展建设经验。下午的论坛由综合性智库、专业性智库、社会和企业智库三场平行研讨会组成,研讨会分别邀请到了各自领域的代表性智库专家进行发言,并就相关议题展开充分讨论。

长恨天

《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发布

光明网讯(记者 秦超)日前,《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中心主任朱旭峰担任本次报告的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是通过大数据评价方法和社交大数据资源,对全球智库活动进行的综合性评价与评级。该报告通过对智库及专家言论在社交媒体中的大数据分析,推出了中国智库大数据指数(CTTBI)和全球智库大数据指数(GTTBI),公布了该机构对中国智库和全球智库的评价结果。报告采用具有客观、无偏、实时和大样本特点的大数据评价方法,通过对智库及其专家学术活动的大量无组织的痕迹数据进行回溯、追踪、提取和分析,对智库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价。《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首次发布于2016年,采取每年发布的形式,本次报告为课题组的第三次发布。《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相比于前两年有三点重要的改进:一是依据国内知名智库评价机构最新的智库评价报告扩充了本机构评价的中国智库名录;二是完善与更新了中国智库和全球智库的社交媒体官方账户和中国智库专家社交媒体账户的基础数据;三是改进了关键词搜索算法,采集了更加完整和精准的源数据,进一步降低大数据分析的误差。此外,本次报告结合2016年、2017年的数据及评价结果对中国智库和全球智库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行为进行了趋势性的分析和解读。《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的“中国智库大数据模块”评价了归属七种类别的1065家中国智库。中国智库行为的源数据来自于由20万个网站、2100万个活跃微信公众号、2.5亿个活跃微博账户、6155个论坛和307个主流新闻类APP构成的基础大数据平台。报告以1065家智库的全称和简称作为关键词在基础数据库平台进行初步检索,经过识别、清洗和匹配等技术环节处理,最终获得中国智库在社交媒体上的三类源数据集:1)中国智库在腾讯微信平台上运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账户信息及发文信息;2)中国智库在全部微信空间中被提及或引用的文章及其文章信息;3)中国智库专家在新浪微博平台中的专家账户信息和发文信息。基于中国智库大数据行为的三类源数据集,报告构建了由中国智库微信引用影响力、中国智库微博专家影响力和中国智库微信公号影响力三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所组成的“中国智库大数据指数(2018)”(ChineseThinkTankBig-DataIndex,CTTBI2018)。报告分别评价了中国智库大数据影响力、中国智库微信引用影响力、中国智库微博专家影响力和中国智库微信公号影响力,并发布了中国智库前100名智库的四个指数评级。2018年,中国智库大数据指数(CTTBI)评级为A++机构有(按字母排序):国防大学、瞭望智库、盘古智库、全球化智库、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在展望中指出:在当今全球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社会舆论力量兴起和各国决策体系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各国智库都在积极拥抱社交媒体,提升智库影响力。这不仅契合智库扩大其影响力的内在动因,也应和了现代国家治理的外在需求和变化的国际环境。报告进一步指出,2018年智库在新型社交媒体上表现的更加活跃,诸多智库已开始意识到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智库社会影响力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运营中投入精力。社交媒体平台,尤其是微信和Twitter,不仅成为促进学界观点传播的有效工具,也发掘和凝聚了社会精英群体的网络关注力。但是,智库积极运营社交媒体并加大其在社交媒体中的行为活动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智库影响受众和影响效力的广泛提升,需要恰当的结合平台传播属性才能行之有效。与此同时,全球各类机构、媒体和个人都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塑造自身影响力,引用了智库观点的文章并不总能产生更强的社会影响力,这意味着智库在思想市场中面临不断增长的竞争对手。智库若想赢得更多的社会影响力,则需要深刻理解社交媒体的行为模式,分析精准投放策略,并增强智库研究和产品的质量。对每个智库的运营者而言,在新媒体时代这无疑是一个更加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智库研究中心简介:为了响应《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重大部署,进一步推动智库加强自身平台建设、提高智库产品的质量、营造公平的政策研究市场环境、促使智库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智库研究中心。智库研究中心(ThinkTankResearchCenter)于2018年4月正式成立,旨在依托学院强大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能力,采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智库发展建设问题;通过搭建智库信息分析系统,对全球智库、尤其是中国智库的形象、能力、表现和发展进行综合性的跟踪分析和研究评价;支持全球智库研究网络建设和促进智库产业健康发展,致力于引导智库更好地为政策制定者与公众服务。

断之则悲

对智库前瞻性研究及现代智库建设的思考

近十余年,在智库领域高速发展过程中,智库研究的特色除了独立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外,站得高看得远的前瞻性和战略性成为智库研究追求的智慧高点。从目前智库业内来看,对智库研究“前瞻性”概念的学术讨论极少,本文对智库前瞻性的定义做以下论述,探索开拓智库的前瞻性研究途径。对智库前瞻性研究的思考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前瞻性研究主要是指,为了至少在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可能形成的新科学、新学科或颠覆性、换代性新产品(产业),而进行的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比较而言,在智库领域,前瞻性研究应该是指,为了在此后几年可能形成的某个流派的学说或重大创新性影响公共政策的分析报告而进行的预测评估研究。纵观十几年来,中国智库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经济问题的研究与评估预测中,出现了不少重大研判失误。缺少独立性前瞻性研究报告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思想独立性是个永远谈不完的话题。这里主要谈智库为什么要强调前瞻性研究?智库报告的初心是发现国家治理中的问题,对未来局势进行评估和研判,去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修正,所以前瞻性就成为智库研究报告应有的特质。反过来也容易理解,如果智库研究失去了前瞻性,那么研究报告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岂不成了“马后炮”!关于智库前瞻性研究通过对自然科学研究与智库研究的前瞻性比较,大致可以勾勒出前瞻性思维的表现。1.研究方向有前瞻性在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方向上的前瞻性多指站在学科前沿,开辟人类的思想视野,引领探索新事物的方向,如量子通信、概念汽车等。在智库领域,研究方向上的前瞻性也与硬科学有不少共性,如“超越前人,开启后者”,提出前人没有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开辟前沿阵地,引导建树观点;如“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研究一些当前不急需,但将来可能要研究的问题,提供储备性研究报告。2.研究内容有前瞻性智库研究内容的前瞻性表现有三个:一是制定5-10年发展规划;二是针对时下公共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提出公共政策的修正调整的建议方案;三是对5-10年发展规划做出评估预测,提交“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的研究报告。这三项在智库研究中重要性依次提高。尤其是最后一项,对发展规划做出评估预测尤为重要。在实践中,针对出台什么样的规划和执行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就要评估预测出现什么样的局面结果,从而做出一些临界预警指标,比如计划生育政策在多少年后会出现什么样的人口红利转折点;继而提出多种应对举措。这有些像设计一个棋谱,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至少要看两步,最好能看三步。3.研究成果有前瞻性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科学研究,研究成果的前瞻性首先要有所创新。创新的表现是,科学上要有新发现,技术上要有新发明,社会科学上要有新建树。当然这里说的创新一定是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有益的创新,在科学技术中,像生化武器就不是好的创新。在社科智库领域中,如果罔顾事实,抛弃常识常理,刻意为结论而设计指标的研究结论也不是好的创新。研究成果的前瞻性除了要有创新性建树外,还要具有“潜科学”性质,当前可能不为业内多数学者接受,但将来有可能为他们所接受,并且之后其先进性有较长的半衰期。4.时间有前瞻量智库前瞻性研究的各项内容都涉及到一个前瞻时间的提前量问题,前瞻性一般不研究未来10年以后的具体事情(人口红利问题另说),如果前瞻时间太超前,观点和结论就可能成为“先烈”或海市蜃楼。比如说预测中国在2049年将会成为世界留学中心,这个预测结论就太超前,玄想成分太明显,以致虚无缥缈。关于现代智库建设中国智库建设热潮持续了10年有余,但是仍处于培育成长阶段,而且这个过程不会太短,其中有很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理清智库的一些基本认知对智库的核心能力建设——前瞻性研究,应该很有裨益。1.对TTCSP报告的误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和公民社会项目小组(Think Tank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TCSP)2006年成立,自2008年起每年开始发布《20XX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s》,这份报告被国内简省地翻译成《全球智库报告20XX》,且备受推崇。2018年有些媒体对TTCSP及其报告还使用了“智库中的智库”“权威报告”等誉词。问题是,其一,TTCSP是一个研究智库的团队,并非智库机构,在美国的学术影响力甚微,我们称其为“智库中的智库”是否过誉?其二,全美国研究智库的学术团队仅TTCSP一家为参照,别无同行,这能否算权威?其三,其年度报告题目中有两个词“Go To”和“Index”,我国业内翻译时却有意或无意省略了,这可能误导中国读者,将研究智库的报告与智库报告混为一谈。根据这份报告内容,业内有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全球跟踪智库索引报告20XX》,尽管并非全球所有智库都能从中索引出来。至于有的媒体将TTCSP每年发布报告的日子称为“智库日”,显然不太严肃。如此推崇TTCSP,难免不使人们产生浮躁和忽悠的感觉。2.智库为何不叫Thought Tank?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智库(思想库)的原名是Think Tank,鉴于“某某思想”的标准翻译为“某某Thought”,于是人们不免会问思想库为何不用Thought Tank ?其实这不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因为智库的价值就在于创造思想,Think的含义具有动态的意思,需考虑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而Thought的含义是已经定型的理论或思想逻辑。Think不一定受约束于固定或单一的Thought中。这大概就是西方使用Think Tank的原因,看来用这个词来表达智库的内涵还是比较精准的。有学者批评中国智库没有发挥真正的智库作用,“有库无智”“库多智少”,这有些言辞过甚,但细观中国许多智库,也确实存在一些Think不足,Thought有余的问题。原因恐怕是对“思想统一”的片面理解。对“思想统一”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应该为在国家和社会治理大方向上的目标统一,而不是在具体问题上的路径方法的统一。3.智库理念之问在中国智库大发展的今天,对一些智库理念的基本问题,我们仍然遗存一些值得弄明白思考的疑问:(1)中国是智库大国吗?一般说来,智库发展阶段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大致正比关系,虽然中国GDP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中国智库总数排名也排第二(基于美国TTCSP的研究结果),但是我国的智库发展水平是否也能排名全球第二?(2)智库是否有高端低端之分?研究国际外交、宏观经济的报告,常常能得到高层领导的批示,这是否是高端智库的标准?我们看到国外智库有著名和非著名之分,为何没有高低端之分?(3)智库报告要追求领导人的批示吗?不能否认智库报告的目的之一就是影响公共政策,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在科学技术领域,凡是以追求获得科技奖励为初心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基本上都有科学作伪行为。在智库领域,领导人对智库报告的认知有差别,智库报告是否被批示,有很多个人因素,除此以外,还有智库报告被批示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政策到什么程度?(4)智库研究报告有“时态”吗?蓝皮书类的“过去完成式”情况报告算智库研究报告吗?各种蓝图类的“将来进行式”算智库研究报告吗?(5)智库联排名为哪般?中国的大学、甚至是中学都在热衷排行榜,这样做无非是为了争取好生源。可是智库排名为那般?是为了争取有限的政府客户资源吗?是为了影响民心吗?可是为什么世界各国智库,大都对此看的很淡? (6)智库联盟对推动智库发展有多大作用?行业协会一般都是在行业组织充分发达后才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统一行业标准,自我约束。当今中国为什么要跃跃欲试地建立智库联盟?而美国智库这么发达,却为什没有智库联盟?4.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客观说来,中国智库研究的实践中,仍面临一些实际问题。(1)解读诠释政策的多,发现分析问题的少,给出政策评估的更少。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多,进行不可行性研究的少。总结成绩的多、反思失误的少。制定规划的多,评估预测的少。(2)智库建设过度依赖外部条件,如财政资助、信息数据开放、与政府沟通等,忽视自身内部素质、研究能力、思想水平。(3)为建智库而建智库。智库的数量与智库报告的产出数量严重失衡。为发表智库研究文章而写文章,造成智库文章低水平与同质化。(4)研究智库的文章产量很大,各类社会科学期刊和众多媒体都开设了智库专栏,特别是智库建设的文章远远多于智库研究报告的文章,智库业界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蒸蒸日上,但是背后却有深层次的动力危机。如果这么长期下去,中国智库很难有发展前途。5.智库建设的原动力 智库价值在哪里?智库的基本功能是“咨政启民”,为了弥合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知识裂隙,找出、分析和预测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问题,提供影响公共政策的报告。由此看来,智库价值显然在于发现社会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所以问题意识应该是智库的原动力。问题意识与知识结构有关,与智力水平有关,但更与思想水平有关。培育问题意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秉笔直书的求真精神。6.智库建设的生态环境智库的发育成长是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家提出加快智库建设的口号很正确。但迄今学界对智库没有一个权威的严谨的定义,不同制度的国家对智库的认知标准也不一样。看西方发达智库国家智库的发展,所有知名智库几乎没有哪个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线路发展起来的。现代智库的知名度依靠智库报告的水平与质量,刻意追求排行榜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妨碍引领智库研究走向深谋远虑、高瞻远瞩境界的脚步。智库研究一旦染上功利色彩,就会走上斜路。智库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文化的交流传播不完全像在重力场中水往低处流那样,但是基本上是新的、优秀的文化会向旧的、落后的文化扩散和传播。在国际智库文化场中,智库文化与文明的传播方向也大致如此。正是基于此,业内学者才大量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智库的状况,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促进智库交流融合与智库文化传播,推动中国智库的发展。结束语前瞻性研究是智库报告的精髓,其构成需要独立思想作基础,问题意识导向做支撑,或者说智库研究报告不仅仅是对现实问题的归纳总结,更要对其演绎推理,道理似乎不复杂,归纳一般都能做,但是进一步地深思、推理、预测则不是轻松的事情。中国智库建设热潮中,高端、一流、特色、新型智库的说法很流行,笔者认为这些可以归为现代智库的范畴,因为建设现代化国家需要现代智库参与。对于当下中国智库存在的一些过热状况,笔者做了这些冷思考。智库的应用性大于理论性,因此我们的智库不仅要撸起袖子、扬起胳膊示人,更要脚踏大地、弯下身子实干。(作者程宏系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光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