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今年成井喷式增长。但是在防疫常态化之后,在线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流失率高、增长乏力、课程同质化严重的处境。本份报告分析了国内智慧教育总体发展情况,解读智慧教育行业的问题与机会点,与你分享。全球教育领域规模持续增长,来自政府、企业、家长及个人的教育及培训支出持续增加,据亿欧数据统计,目前教育产业在全球拥有6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10万亿美元,国内智慧教育市场预计2023年突破万亿元。受疫情影响,国内在线教育增长与普及速度加快,2020年上半年投融资总规模同比增长275%;但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用户规模迅速回落,存在流失率较高,增长驱动力乏力、课程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国内智慧教育总体发展情况如何,用户使用在线教育过程中有哪些痛点?在线教育的机会点如何?基于此,腾讯发展研究办公室(微信ID:tencentDRO)与中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开展专项行业及用户研究报告,解读智慧教育行业的问题与机会点。01 在疫情的风口上,在线教育可以一直飞吗?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02 选择的力量:用户选择在线教育的秘密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03 随时随地,想学就学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04 多歧路,今安在?在线教育的痛点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05 家长看重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06 得陇望蜀,三四线是未来吗?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 07 技术如何为教育插上翅膀?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08 问渠哪得清如许?内容创新至上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09 敢问路在何方?有价值才有未来图片来源:《2020智慧教育行业洞察报告》10 核心发现1)国内智慧教育行业持续增长,疫情因素加速在线教育普及,未来下沉市场将成为新增流量的重要来源全球教育科技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上涨至8万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10万亿美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在线教育增长与普及加速。智慧教育国内市场规模潜力较大,预计2023年突破万亿元。用户总体对在线教育持肯定态度,未来三四线地区成为在线教育重要的增量来源。2)国内智慧教育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技术支持”“教育资源”“办学模式”上,欧美等国家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有一定借鉴价值欧美等国家在智慧教育领域布局较早,并在AI学习、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公私合作与官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有一定经验。在线教育产品应用方面,国内典型的在线教育APP在游戏化设计、激励体系设计体现较多,在个性化教育、技术输出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3)国内在线教育存在增长驱动乏力、内容同质化、互动体验差等诸多问题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迅速回落,存在流失率较高,增长驱动力乏力等问题;其中收费高、课程效果价值不如线下是导致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内容同质化严重,优质课程不足、互动体验差,是目前用户使用在线教育的主要痛点。4)收费贵,造成教育资源地区不均衡问题凸显目前2/3的在线教育用户集中在一二线地区。一线发达地区是付费的主要来源;收费价格太高(欠发达地区使用门槛较高),在形式上拉齐教育资源的同时,再次拉出“贫富差异”化问题,造成教育资源的地区不均衡。特别鸣谢: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报告撰写的大力支持~本文由 @腾讯发展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作者提供
第711期本篇报告导读自造应教育这一技术的本质是对教育流程的深度数字化、信息化现在通行的教育模式:教师】对 N个学生面投,纸笔作业等其实可以迫湖到百年乃至千年前。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有着相对较为低效和较多浪费的瘤疾,自适应教育其械心理念是对教学流程深度信息化依托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个人面像,从而动态调垫教学和练习内容挖据传统教育流程中的信息化红利。解决效率低下和重复造成的浪费,将对梦个教育体系带来革新。自适应教育自诞生伊始就被业界寄予厚望。中国自适应教育企业发展相对突出,自适应教育诞生于美国,在东重地区开始发展社大,在中国市场获得了相对成功,我们认为除了企业自身实力,不问市场环境。特别是中国教育制度现状中高考给了自透应教育更佳的生长土壤复盘美站自适应教育发展史,内容和应用是公司发展的核心,美国自适应教育明差企业Knewton占据先发优势,就轮融资声名显赫却最终暗淡收场,从其发展历程我们总结的经验是内容才是自适应教育的核心壁垒之一韩国自送应教育龙头KnowRE最终并入韩国龙头课外教育公司之中并得到了持续发展。表明了和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是校外自适应教育公司的必由之路。校内是中国自适应教育未来的金矿,但仍密克服两大问题,行业普通认为校内能够机累的给学生做大款据画像的装提一是校外的批倍以上,对校内收报的深度分析和挖据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画像的精度和覆盖度。但在中国公立教育体系内深度应用自适应教育有两大障理:1)政策相对不友好,特别是对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不友好给教学流程款字化一定障碍:2 A1 技术不成热:当前AI技术发展水平对已经打好精细化标签的学生选择题日答可以精细化画像,但对于纸笔上的非题库无标签的问题。对于学生答案中的主观题,问答题,证明题等内容,AI技米依然无法有效准确识别,也无法精确打标签,这既是之前全球包括中国自适应长有探路者不甚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自适应教有来来深度在校内外扩展应用的最大障得。自上而下+深度服务模式是现阶段在中国校内探索自适应教育的最佳应对:利大筑飞在中国探索出了自上而下的区城级“因材施教项目”,通过上级主管部门背书解决政策风险,通过KPI传导解决师积极性问题,再通过深度现场和远程人工入校服务部分的解决当前人土智能技术在识别能力上的不足,在现有条件下成功探并到在公立教育体系两尽可能发挥自适应教育效能的模式。自适应教育在中国短期市场空间看教育信息化经费,长期市场空间看课外教划有一定比例的信息化经费,在当前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和服务购买转变的过程中这笔经费能够支持自适应教育相关企业。从长期来看,当自适应教育系统深度融合在日常教学流程中后,其产生的数据具备了向课外教育变现的滑力,相关企业能够用自身的效能向市场话明自己的作用,则可以在校外教辅乃至镜享市场中获取其对应价值的变现分成,这对应一个相当广阔的市场。关于我们全行业报告圈是一家专注于分享国内外各类行业研究报告/专题热点行业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年度报告等各类优质研究报告分享平台。所有报告来源于国内外数百家机构,包含零售消费、金融领域、互联网+、机械制造、新能源产业等专题研究.....目前已累积收集近40000+份行业报告,涉及11大板块,305个细分领域免责声明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由全行业报告圈社群朋友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虽然高考的硝烟早已消散,但教育的话题永不过时。据东方资讯报道,今年高考广东省文理科前50名(共100人)学霸所在的33所中学中,有21所中学使用了人工智能加持的智慧教育产品;而安徽省高考文理科排名前500名学生中,有超过70%的学生使用了大数据个性化精准教学系统。自2012年教育部公布新一轮信息化发展规划开始,“智慧教育”的概念开始在教育市场崭露头角,而随着近些年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智慧教育”的行业风口也逐渐成型,受到众多产业投资者、企业从业者以及行业观察者的青睐。专注科技产经前沿的前瞻产业研究院,对智慧教育行业一直保持密切关注,并于近日发布《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共同探讨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广阔未来。报告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智慧教育行业的定义入手,探讨智慧教育的真正内含与行业价值;第二部分运用PEST分析模型探讨智慧教育行业的宏观发展环境;第三部分则是从产业链、市场规模、用户规模、应用现状四个维度,重点解读智慧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重点剖析了在线教育、智慧校园与智慧课堂三个智慧教育的行业细分市场;第五部分则探讨了智慧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并对行业投资机会以及发展路径上的挑战与机遇做了深度阐释。PART 1 智慧教育行业定义《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指出,“智慧教育”是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实现跨市跨地共享教育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可以通过该体系实现廉洁高效的管理。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智慧教育”的本质可以理解为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简言之,“智慧教育”既有“教育”属性,也有“信息化”属性。《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认为,目前中国教育行业存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配不均;教学难度大、教育效率低下;学校信息不对称;校园安防隐患等 诸多问题,而借助新技术赋能,使得教育“智慧化”,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痛点。通过在线教育,可以实现跨时跨地的共享教育资源,一师多用;通过智慧课堂可以增加教学趣味性、提供沉浸式体验;而通过智慧校园,则可以同时便利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端、教师端、家长端和学生端,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教育环境。PART 2 智慧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在第二部分运用PEST分析法,全面解读了智慧教育行业的发展环境。P2.1 政策环境分析1. 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开启了“教育信息化1.0时代”,同年9月,国务院明确在“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好“两通三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抓手,推进智慧教育。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三通两平台”中的“校校通”完成率达到90%,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的介入和提速;“班班通”目前完成率为70%,名师、名课资源逐年增加;而“人人通”完成率尚未过半,任重而道远。“两平台”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2年底上线,2018年已与全部省级平台互联互通;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与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电子学籍打通,“一人一号”基本实现。2. 智慧教育政策2.0《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指出,智慧教育行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政策也推进到了“2.0版本”。新阶段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系列文件为核心,在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而在具体的政策落实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国家支持设立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截至2019年4月,“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8个创建区和2个创建区域培育名单已经公布。P2.2 经济环境分析1. 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指出,自2012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指出占GDP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并且,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中提出,要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 教育行业处于资本风口报告指出,资本市场长期看好教育行业。以互联网教育行业为例,2018年全年互联网教育行业吸引资本超过450亿元,同比增长132.07%。P2.3 社会与技术环境分析《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认为,人口基数大是中国智慧教育行业最大的利好。无论是从人口增量、还是人口存量看,教育的社会需求人群广阔,而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在这一社会环境背景下,智慧教育必将迎来一片蓝海。在技术层面,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深刻影响着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的变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新模式,通过个性化、精细化、沉浸式学习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习效率。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教育逐步从传统教育向智慧教育变革。PART 3 智慧教育行业发展现状《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第三部分聚焦智慧教育行业,从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用户规模和应用现状等四个层面展开了解读。P3.1 智慧教育产业链从智慧教育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上游建设主体分为软件商、硬件厂商和内容提供商,三大主体用四个维度的产品来支撑智慧教育的建设,即校园IT基础设施、互动教学硬件设备、信息化平台及软件、线上内容资源,通过软件、硬件和内容的整合构成了智慧教育行业——在线教育、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P3.2 市场规模从总体市场规模上看,2010年至2018年我国智慧教育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速保持在10%以上;预计整个2018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报告认为,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重要细分领域和应用场景,市场容量巨大,从智慧校园的维度出发,宽带校园、校园安防、校园智联等都具有潜在机遇。此外,在线教育作为智慧教育的重要细分领域,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2.01亿人,未来,在线教育将成为教育大趋势,用户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加之用户内容付费意愿加强,整体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P3.3 智慧教育行业应用现状《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根据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认为,智慧教育现阶段可分为三类:其一是间接辅助型,即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成绩、效率及自主学习能力;其二是直接学习型,将科技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其三是基础运营型,利用科技来提升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学质量。而结合校内校外、民办公办、教学阶段等具体环境,三类教育场景也形成了不同的现状特征。其中,间接辅助型的校外渗透率普遍高于校内;直接学习型的校内校外渗透率相当,政策和资本均有大力度支持;基础运营型的学校,公办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力度整体高于民办;其中,大学智慧化渗透率最高。PART 4 智慧教育行业细分市场《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主要对在线教育、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三个主要细分市场做了解读。P4.1 在线教育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持续研究跟进,认为在线教育行业呈现出如下几大特征。1. 在线教育行业规模超2000亿元,占智慧教育行业比重约40%。虽然在线教育的概念早在1996年就开始出现,但受限于互联网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直到2013年在线教育行业创投热潮开启,大量资金和人才涌入,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也不断提升、在线付费意识逐渐养成,学习体验也不断提升,在线教育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8年在线教育规模超2000亿元且在智慧教育中所占比重整体不断增长。2. 在线教育行业各教育细分领域全面开花,市场集中度低。3. 成人市场为主体,K12市场高速发展。报告指出,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一直是在线教育的市场主体,占市场比重将近80%。而K12教育市场刚性需求强,且随着00后、10后学生对互联网的熟悉,K12阶段的学生和其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在不断提高。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2年K12教育的比重将达到30%。4. 投资趋于理性,素质教育类成为投资热门。报告显示,2010年后在线教育行业爆发,融资案例数也对应呈高速增长态势,2016年达到峰值298起。经过2015-2016年的沉淀,2018年投融资数量降至200起。从细分领域看,如编程猫等素质教育类在线教育成为投资热门,占比达31%。5. 在线教育迈入资本化新阶段,上市企业达7家。2018年,尚德机构、英语流利说登录美股上市,2019年3月,新东方在线登录港股。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在线教育行业目前上市企业达7家(包含拟上市沪江教育科技),覆盖语言学习、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多领域。此外,还有多个企业进入D轮融资之后的阶段,这意味着经过资本推动、模式创新和验证后,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已经迈入新阶段。6. 在线教育行业竞争格局:多方资本涌入,五大系竞争格局。报告指出,当前,纯在线教育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在各个细分领域全面开花;新东方、好未来、精锐教育等线下教育机构为布局产品矩阵、投入互联网浪潮,通过投资、自研等方式打通产业链条;腾讯、阿里、百度、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等互联网公司为覆盖全用户场景,利用流量优势进入市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等通信公司为拓展业务线而进入巨大的教育信息化市场;凤凰传媒等出版传媒公司从内容上切入在线教育市场。P4.2 智慧校园智慧校园作为智慧教育的基础,主要包括宽带校园、平安校园、智联校园和智慧教室四个应用场景。目前,宽带校园普及完成率相对较高,且行业风口集中在平安校园、智联校园和智慧教室的建设上。1. 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平安校园是指充分利用“人防、物防和技防”等多手段,打造校园综合安防体系,有效解决目前视频模糊、陌生人进校、消息滞后等校园安全问题,使校园安防更加智慧化。从平安校园建设维度出发,企业可从全场景高清视频监控、智能视频分析、周界安全及入侵报警、电子巡更、公共广播等全系统解决方案切入市场。2 智慧校园——智联校园智联校园是指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校园各智能终端的全联接。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师的管理效率,方便师生学习与生活,及时保障学生安全。除此之外,通过融合物联网平台、校园一卡通等管理系统采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数据,可为后续大数据分析运营提供数据来源。3 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教室是智慧校园的重要应用场景。以标准化考场为参考,2011-2013年是标准化考场的建设高峰期,国家共建成了53万余间标准化考场(教室)。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指南》,标志着国家第二轮标准化考点建设正式开始。标准化考点迎来更新周期,一方面考点数量要增加,另一方面,考点设施要进行替换升级,量价齐升为智慧教育行业打开成长空间。P4.3 智慧课堂报告认为,智慧课堂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应用场景,其中互动课堂是“互联网+教育”下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落实和凸显,此为智慧课堂的重要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动课堂既面向线下实体课堂,也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课堂,以及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云课堂和泛在课堂。报告认为,互动课堂目前还处在发展起步阶段,其涉及到的终端产品较多,目前仅有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机构、深圳龙岗区的云课堂等代表性互动课堂,但就长远来看,互动课堂前景广阔。PART 5 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在第五部分从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发展趋势、企业投资机会以及挑战与机遇四个维度对智慧教育的未来做了解读。P5.1 发展前景在充分解读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等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政策、资本、社会环境与技术等多重因素驱动智慧教育行业的良性发展,到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达到10700亿元。P5.2 发展趋势《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认为,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把握智慧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1. 在线教育受政策监管趋严作为智慧教育的重要分支,在线教育行业在2018年年底迎来多部委的联合监管,其中,K12阶段的进校APP受监管最严格。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教育行业是国家根本,监管趋严是必然趋势,未来还会有更落地的法规、政策和规划出台,在线教育行业将迎来规范化成长新阶段。2. 智慧校园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智慧校园是智慧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广度上,智慧校园的建设范围仍有待扩大。从实现高等学校全面覆盖,到向中小学推广,从东部地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在深度上,智慧校园的技术深度仍有待挖掘和突破。如学习分析技术、社会网络技术、校园移动互联技术等,技术的进步才能最大程度的推进智慧校园的普及。3. 智慧课堂模式多样化发展智慧教育最终落到实处,仍是课堂上的教育。利用技术手段将课堂变得更加智慧化,提高教学效率、真正满足教育需求,是未来智慧课堂的重点探索方向,这需要企业在技术和硬件设施上、政府有关部门在监管和扶持上以及学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共同探索。P 5.3 企业投资机会《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从投资地区、合作方式、数据及关键资源四个维度对智慧教育企业的投资机会和布局做出了全面总结。1. 业务应优先布局“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有10个,分别是:河北雄安、北京东城、上海闽行、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广东广州、山西运城、四川成都、山东青岛和江苏苏州。2. 软件、硬件、内容三大板块联动合作报告认为,教育企业间的产品合作频频,产品布局更“软”,企业的最佳选择是从信息化硬件提供方,转变为软硬件及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数据化趋势渐显。3. 抓住“数据”带来的机遇进入学校,可以实时掌握学校教学师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等各项数据资源,在大数据成为新动力的未来,这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富矿。4. 抢先获取政府、公立学校资源企业应努力和公立学校合作,打通to B、to C、to G的关系链条,向学校输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向老师和学生输出智慧教育产品,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学管理和教育云等数据管理储存方案。也可以基于课后教育市场,形成教育产业服务链条闭环。而从智慧教育的三大细分行业来看,报告给出的智慧教育企业的投资机会和布局重点如下:1. 在线教育:聚焦“内容”++ “规范”,坚持市场和政策导向。在线教育的政策监管下,规范化、优质化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2. 智慧课堂: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智慧课堂种类多,但是在成本和应用上是难题,探索教学模式的高效应用尤为重要。3. 智慧校园:以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模式进入市场。从全场景高清视频监控、智能视频分析、周界安全及入侵报警、电子巡更、公共广播等全系统解决方案切入市场。P5.4 挑战与机遇虽然智慧教育行业未来前景可期,但是《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也认为,智慧教育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必然含有潜在风险,而这些风险也是企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企业若能突破技术瓶颈克服挑战,将在行业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挑战 VS 机遇一:数据风险 VS数据安全管理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信息化和数据安全是一张纸的两面,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过程中,与教育相关的所有信息全部网络化,一旦发生泄漏或者非法使用,将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而教育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若能聚研发实力,在数据安全管理技术上有所攻克,这一风险将得到缓解。挑战 VS 机遇二:隐私风险 VS隐私保护随着智能校园的应用,在校园和教室实现视频覆盖,若被非法使用,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关企业如何应对这一技术挑战,实现“隐私保护”,也是对行业企业的重大考验。挑战 VS 机遇三:学习资源过多 VS大数据分析智慧教育,尤其是在线教育的出现,使得用户面对的学习资源过多,家长、用户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会使精力和资本更多地用在学习资源选择上。而这给企业释放的信号是一方面,智慧教育的“学习资源”需要优质化,挖掘出好的“内容”才能获利更多;另一方面,企业在“大数据”技术上应该不断创新,让智慧教育真正实现“智慧化”。挑战 VS 机遇四:教育不公平 VS 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智慧教育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配不均的问题;但从目前的应用情况看,在线教育、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一二线城市,教育资源缺乏的地区的布局依旧薄弱。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严格意义上讲,教育不公平确实是存在的,但这种不公平是建立在整体教育水平共同进步的基础上,并且这一不公平差距会不断缩小。这也给相关企业释放了一个信号,在着重于国家智慧教育重点示范区域发展的同时,也要有长远发展战略,抢夺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智慧教育领域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产业的创新与变革带来了新的血液。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从智慧教育行业的定义和发展环境出发,重点解构了智慧教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细分行业市场,并以此为前提展望了智慧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及可能遇到的挑战,旨在服务这一领域的投资者、从业者以及行业关注者。《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及趋势研究报告》是前瞻产业研究院长期追踪文化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现在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即可免费下载完整版报告。更多教育行业前瞻性报告,可前往前瞻产业研究院官网(bg.qianzhan.com/report/ )搜索查阅。
5月22日,2019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教育论坛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现场,正式启动《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项目。现场,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社长周一,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玉顺,西北大学教授、陕西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新瑞,腾讯智慧教育总经理潘鸿雁,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李刚作为各参与方代表共同启动项目。图: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项目启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的推出,教育这项重要民生工程,正在面临深刻的变革。日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腾讯三方达成合作意向,并决定在本次腾讯智慧教育分论坛上,正式启动《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项目。该项目将通过详尽的数据调研及鲜活的案例成果,客观反映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现状。李玉顺教授现场解读了《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项目的启动背景、目标定位、研究课题及项目的整体规划,他说:“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项目,将共同探讨构建中国教育信息化体系发展的县域生态,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走向内生变革、生态发展、绩效引领的新阶段。”该项目将区域(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评价作为主体,通过汇总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对智慧教育建设不同需求的教育主体的调研情况,共同探讨建构中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区域(县域)生态,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走向內生变革、生态发展、绩效引领的新阶段。据悉,该报告预计在2020年初发布。在此次项目合作中,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将发挥在专家资源、科研资源、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能力,结合腾讯公司在智慧教育领域的技术探索和落地成果,以及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学术引领优势,展开智慧教育区域课题研究。除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腾讯三家项目发起方外,腾讯研究院、上海电教馆、西北大学等也将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参与到《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项目的顶层设计、理论研究、案例调研等环节中。同时,报告还将获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教育专家、教育信息化领域知名校长的建言,深入一线获取地方教育政府及机构、学校、专家及资深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为智慧教育发展评估提供科学的区域评估规范。接下来,该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举办“智慧教育建设”系列项目研讨会,通过专家献计献策、案例现身说法、企业经验分享等方式,为研究报告收集观点、建议和案例素材,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协同发展提供范例。
中商情报网讯: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智慧教育发展迅速,市场规模逐渐增长,未来,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将维持增长趋势,预测2022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近万亿元。《2019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主要围绕智慧教育行业概况;国内教育市场现状;智慧教育市场分析;智慧教育市场促进因素;重点企业分析;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前景等六个章节展开,通过对当前行业进行分析,总结行业发展现状,从而预提出当前行业的发展前景。 PART1智慧教育行业概况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泛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 PART2国内教育市场现状受教育是所有孩子的权利,中国对教育格外重视,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普通小学、初中、普通专本科的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普通高中和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量小幅波动。2018年中国学前教育在校学生4656.42万人,普通小学10339.25万人,初中4652.59万人,普通高中2375.3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551.84万人,普通专本科2831.03万人。 PART3智慧教育市场分析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接近3000亿元。之后,呈逐渐增长趋势。2018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预测2019年我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超6000亿元。 PART4智慧教育市场促进因素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0元,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28元,比上年增长8.68%。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支出不断向教育文娱方向倾斜。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2226元,占比11.2%。 PART5重点企业分析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9年1月8日,秉承“用科技和人文改变教育”的使命,利用科技手段打通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学习场景,最终实现“激发.成就亿万青少年”的宏伟愿景。公司业务以大语文教育、新高考服务及智慧教育为核心,致力于提供面向C端的个性化学习/升学服务以及面向B端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智慧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化服务。2019年上半年立思辰总营业收入为9.03亿元,净利润为2779.59万元。 PART6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向技术产品、平台、应用转移:教育企业间的产品合作频频,软件、硬件、内容三大版块产品联动合作已成大势所趋,产品布局更“软”,从信息化硬件提供方,转变为软硬件及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数据化的趋势见显。来源: 中商情报网
——未来,讲授型的教师职位数量将缩减70%,老师将面临角色的重构,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未来的学习将日趋多样化,不再追求一个人学习 100 门课程,不再要求 100 个人学习一门课程,而是让100人学习100门课程。——智慧教育的发展在不断加速中,目前89%的学校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58%的学校有学情分析功能的智慧教室,但仍有2/3学校教师的素养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尚没有适应全新的智慧教育工具和环境。这组听起来令人震惊的数据,出自我国首份《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9月10日教师节,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智能教育专场权威发布。报告着眼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深入研究并梳理了智慧教育的相关概念和评价维度,把握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脉动和趋势,为区域和学校的智慧教育应用建设提供指引。该报告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上海市电化教育馆、西北大学、腾讯智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报告的执行主编、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出席并对报告进行了解读。解读智慧教育现状 2/3教师素养与能力亟待提升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和实施,我国智慧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规模化、制度化的纵深发展,在认知与实践层面都实现了突破,由点到面推进落地的局面逐渐形成。相比以往的少数区域对智慧教育进行考核,目前,已有50%的地区将智慧教育相关任务纳入政府年终考核,有39.47%的学校纳入到发展规划中,并设有智慧教育研究机构。不过,仍有60.53%的区域没有制定学校教学改革计划。尽管政府和学校侧积极推动智慧教育落地发展,但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身处其中的教师在重构教案课程资源、熟悉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报告显示,有近2/3的教师尚缺乏适应智慧教育的素养及能力,没有积累相关的创新实践案例。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52.36%的学校课堂形态发生了变化,44.74%的学校实现了课程创新。当前,区域智慧教育实践越来越注重数据管理,如何对数据进行汇聚与治理是实践的一大重点。但不可否认,数据应用在教育治理中仍存在不足,数据管理亦缺乏规范性。目前,仅有50.7%的学校有数据规范标准,在基于数据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发展计划方面,55.26%的区域认为大平台建设与应用方面没有实际效果。在智慧教育产业链建设中,企业作为主体角色,区、校、企三方联动态势明显,有62.28%的学校引入了互联网平台资源,行业内采购的产品包括校园云平台、教学软件及智能题库、教师备课研修、课堂教学、考试组卷等,还通过引入企业服务,实现了办公、智能管理、综合素质平台等功能,完成了从信息化硬件向软硬件、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智慧教育重塑新认知,新评价模式将替代文凭进入智慧教育时代,教、学、管、评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改变,甚至将颠覆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行业认知。报告对智能时代的教育全链条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给出了多种显著趋势:首先,学习方式多样化造就智能结构的多元化。近年来,信息技术催生教学流程再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游戏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形态和历程也更加丰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更具智能、更具个性的教学内容和辅助学习工具,也可以实现更加精准、耐心的智能导学。在未来社会,人类将群体化生存,人类面临的问题将主要靠群智解决,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不是形式上的表演,而是深度的群智发展模式的实战。未来的学习将日趋多样化,不再追求一个人学习100门课程,不再要求100个人学习一门课程,而是让100人学习100门课程;不是学得更多,而是学得更多样。社会不追求全才,而是让每个人自由发展,由社会协同来共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的角色会被重构,教师要真正成为“灵魂工程师”,做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成为动力的激发者,成为情感的呵护者。未来,讲授型的教师职位数量会缩减70%,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可由机器替代,教师的精力将从繁琐的讲课、组卷、批改作业中抽离出来,将放到创新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实现上。但教师这一职业不会消失,只不过角色需要进行转变。就如美国互联网思想家戴维·温伯格说过,在知识网络化后,教室里最聪明的人绝对不是站在讲台前上课的教师,而是所有人加起来的智慧,教师要做的是与学生一道,共同培育和发掘每个人的智慧潜力。再者,数字画像的伴随式评价模式将代替文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跟踪记录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瓶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基于数据汇总,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和缺点、不足,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帮助每个人成就精彩人生。过去“唯分数排名“的应试教育会走向终结,未来的评价不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课程证书的意义和价值会远远大于文凭,是记录学生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将逐步消解,他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课程,并记录在评估个人学习状况的专属档案中。最后,学习会成为一种生活状态,逐渐走向个性化、终身化,每个人都可以定制自己的课程计划,学习不再是固定阶段的历程,教育周期变得更富弹性,混龄学习会成为常态。实际上,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同时,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教育选择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学制是工业时代流水线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外化,无法照顾到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更不是特定阶段的统一学习任务,而应该是因需而定。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学习将伴随终生,并时刻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制定专属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智慧教育在各区域孵化出不同成功范式智慧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试点先行、统筹推进才是最优解。近年来,实行一地一案、分区推进的策略,不同区域也涌现出各式成功应用实践的标杆性案例,为智慧教育的横向贯通、借鉴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深圳市龙华区以智能感知、数据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智慧教育新生态品质,同时联合腾讯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多方智慧构建协同创新体,打造了“龙华范式”。破解了教育大数据困局的天津和平区案例同样可圈可点。目前,腾讯智慧校园已经覆盖和平区所有学校,用户达到了12万人,实现了学业、行为大数据全链条采集、分析,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伴随式采集,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生态体系。通过报告可以看出,智慧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提供了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服务。未来,随着智慧教育进一步深度应用,将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必然成为现实,而这一过程中,教育生态的重构将不再遥远。来源:东方网
核心摘要:校外教育在线化蓬勃发展,校内教育信息化稳中求进,资本与市场驱动消费体验升级,政策与技术促进服务质量提升,校内外教育市场供需缺口凸显,亟待智能化解决方案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个性化。参与者众,五类玩家打法各有千秋,覆盖面广,四类场景渗透程度不一。ToC方面,外围教学环节AI程度高,内核教学环节仍在探索,ToB方面,管考场景商业化落地进程较快,但底层数据尚未打通,真正实现千人千面教学为时尚早。整体市场规模超400亿,泛AI产品的渗透率不高,B端对AI解决方案直接付费的意愿更强,受教育用户较长的技术接受周期影响,C端商业化难度较大。主要应用当中,口语测评与拍照搜题的用户渗透率较高,但人工智能自适应仍在探索。走班排课与校园安全是学校的刚需,校内外AI课堂正同步推进,其中海量数据的获取与利用成最大障碍,智能化程度较低,教学效果有待验证。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其对AI+教育的发展理念基本达成共识,即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外置型技术辅助走向内融型技术渗透。学界将继续挖掘教学目标与机器规则的可适配性,开发特定教育场景下的关键技术,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业界玩家而言,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高质量数据资源将成为其竞争的突破口,可在当前关注度不高的特殊教育领域或者其他细分赛道当中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中国AI+教育行业发展背景AI+教育的定位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打造智能引擎在人工智能产业当中,金融、营销、安防、客服领域在IT基础设施、数据质量、对新技术的接受周期等AI发展基础条件方面表现较优,其商业化渗透率和对传统产业的提升程度较高。而教育行业整体AI化程度较低,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解决方案的落地效果表现一般,但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市场对AI的强烈需求,AI+教育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价值空间较高。在教育产业当中,校外教育向在线化发展,校内教育向信息化发展。校外教育方面,在线化教学的的用户体验粗糙且教学效果模糊,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周期较长,更加智能化的产品值得探索。此外,校内师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且信息化设备使用频率较低,均导致核心教学数据缺失,最终加大了教育数据挖掘分析的难度,因此亟待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落地实施。AI+教育的定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下的应用对“AI+教育”的定义既要回归技术的本质,始终围绕基础数据、核心算法与服务目的,也要回归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始终关注教育目标及其评价方式。因此,本文认为,“AI+教育”是指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与发展的条件下,以基于教育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为路径,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个性化。具体来看,“AI+教育”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创新应用的技术、模式与实践的集合,可划分为“计算智能+教育”、“感知智能+教育”和“认知智能+教育”,即AI+教育正从“能存会算”向“能听会说与能看会认”发展,最终实现“能理解与会思考”。AI+教育行业的应用场景教、学、管、考场景下均有已落地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从教育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育场景可划分为教、学、管、考。其中,“教”和“管”的主体是教育者,前者负责执行教学任务,主要工作包括教研、备课、授课、答疑、出题、阅卷等,工作内容繁琐,核心需求是减轻负担,实现精准化教学。后者负责统筹教务环节,主要工作包括教职工招募、师生督导、招生、分班排课、校园建设等,决策环节考虑因素较多,核心需求是提高效率,实现科学化管理。“学”与“考”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学”的场景下,学生的主要任务包括预习、听课、看书、做作业、复习、考试、实习等,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核心需求是自适应,实现个性化学习。“考”的场景下,主要面向大规模标准化测试,组卷阅卷的工作庞大,部分测评环节劳动力密集且效率底下,核心需求是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动化评阅。AI+教育行业的技术架构数据是基础,算法是核心,服务是目的从AI+教育的技术架构来看,可初步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层、算法层、应用层,每一层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基础层主要包括算力、数据与算法框架,其中数据量级庞大冗杂,质量参差不齐,基于教学过程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难度大,线下教学环节的数据普遍缺失。算法层是实现技术的核心,2006年提出的深度学习算法视为人工智能在算法层的突破,该算法通过具备更多隐层节点的人工神经网络,实现逐层特征变换与学习,解决了很多复杂的模式识别难题。感知层技术目前发展得较为成熟,在深度学习算法的助力下,感知技术应用场景广泛。认知层技术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预期在特定领域内可实现机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推理能力,有显著的技术门槛。AI+教育的应用发展阶段各异,越外围的教育环节,技术渗透率越高,技术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也越好。AI+教育行业的发展历程:产业视角依托于在线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而发展,行业仍处初级阶段AI+教育行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视角融资规模呈上升趋势,K12与教育信息化领域最受资本追捧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AI+教育赛道备受资本关注。2013年-2019年,AI+教育领域共发生274笔投融资事件,总融资额达145亿。从融资增速上来看,融资事件数复合增速达34%,融资总额增速达57%,资本一度狂热,其中K12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融资规模领跑其他细分赛道,期间各自总共融资78亿与20亿,分别占整体融资额的53.5%和13.6%。AI+教育行业的发展驱动力产业、技术、政策、资本四力合一,全面驱动AI+教育发展产业方面,在线教育渗透率不断提升,教育数据量增长迅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由于目前在线教育的体验及效果不佳,倒逼行业进行技术升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将成为在线教育体验提升的主要途径。技术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全面普及,在大数据、云计算和5G等支持性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数据量和算力将获得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政策方面,近几年来,我国针对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政策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级别,教育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行业尚处红利期。资本方面,教育行业巨头纷纷布局,知名投资机构频频出手,融资规模超百亿,融资阶段覆盖天使轮至IPO,成为教育领域近年来最大投资热点。AI+教育行业的竞争力分析五类玩家各有所长,行业定位逐渐清晰从技术与业务的角度来看,AI+教育的主要行业玩家可分为具有教育与业务背景的线上与线下教育机构和具有技术与产品背景的AI技术供应商与互联网巨头,以及综合教育与技术背景的教育信息化厂商,这五类玩家各有所长,对AI+教育的渗透程度不一,发展阶段各异,其中在线教育机构与AI技术供应商因业务与数据资源积累和技术开发优势,渗透程度较高。随着各类行业玩家对AI+教育领域的不断探索,未来行业分工将进一步明确,在竞争中走向融合创新。AI+教育产业图谱中国AI+教育行业发展现状AI+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超400亿,泛AI产品渗透率普遍较低服务提升需求驱动校外在线产品AI化,效率提升需求驱动校内信息系统AI化,校外AI技术的市场渗透率小于校内。从目前AI+教育的实际应用来看,AI产品的工具化与功能化属性较重,校外产品商业化价值的驱动因素仍为优质教育资源(师资、内容),AI在教学上的价值尚未被家长普遍认可,直接付费意愿不强。校内信息系统在政府政策主导下,财政预算驱动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升级,泛AI产品应用场景丰富,整体渗透率较高。AI+教育的应用:口语测评朗读与复述能力测评技术成熟,自由表达测评技术仍在发展从“测”的角度来看,口语应用场景包括朗读与复述、陈述与表达、演讲与问答,不同场景对应考察学生不同的口语能力,并且学生表达的主观灵活性逐渐提升。从“评”的角度来看,核心功能是实现自动评分与纠正,即告知学生其在不同口语能力上的掌握程度,并指明正确的练习和表达方式。其中,朗读题因高度测试有用性(即朗读题有较高的测试效度)及材料既定性等特点,在学界被广泛研究,目前已有成熟的语音评分与口语训练系统。复述题的标准相对灵活,即学生可以摆脱范文以进行转述,但这就要求机器能够“听懂”学生的复述的整体内容,而非仅仅是逐词校对,目前复述题模型需要基于朗读题数据做自适应处理,以提升识别性能。以自适应口语学习和配音产品ToC,以口语考评系统ToBC端方面,口语测评功能主要嵌入自适应口语学习产品和配音产品当中,其中后者的打分系统相对模糊,且“测”的场景主要为原文朗读,技术实现难度较低。对于自适应口语学习产品,交互场景较为丰富,其中情景对话/看图说话场景已涉及对具备一定主观灵活性的复述与表达能力的测评。B端方面,在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口语纳入中高考考试范围,由地方教育部门统一采购的英语口语考试评测系统成为各个学校考前突击的重要学习工具,根据行业主流考评系统供应商的反馈,目前口语考评系统已在大部分地区全面推行,并已经替代了教师的部分评阅工作,但仍需专家参与评阅过程。语言学习与考试的标配,商业模式成熟,技术渗透率高口语测评主要涉及语音识别、语音合成与语音评测技术,由于目前测评的能力维度相对单一,基础测评功能的实现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在语言学习产品当中应用广泛,技术渗透率较高,用户覆盖面广。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对于C端产品而言,口语测评内嵌于口语教学与练习产品,并以课程费和会员权益费的形式向用户收取费用,而对于B端产品,除了口语考评系统外,智慧课堂场景下的口语作业批改环节也会用到口语测评功能,服务商收取API接口调用费或解决方案服务费。AI+教育的应用:拍照搜题核心技术为图像识别与内容检索,竞争壁垒在于题库拍照是信息的输入方式,搜题是用户的具体行为,本质上,搜题行为在PC时代就已经非常普遍,基于各类垂直题库或者更大的流量入口的搜索(例如Google和百度),用户能够检索到相应的结果,内容检索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分为基于关键词匹配和基于分类目录的两种检索方式,搜索引擎的算法多为前者)。随着移动端智能机的爆发,借助智能机的前置摄像头,用户可随时随地以图片的形式存储题目信息,并利用OCR技术将试题图片识别成可编辑的文本信息,继而用文本信息进行搜索从而得到试题及答案与解析。目前OCR技术已趋于成熟,手写体识别准确率可达90%以上,印刷体的识别准确率更高。因此,在技术层面上,各类拍照搜题产品都大同小异,能够构建起竞争壁垒的部分是需要依靠强大的人力和组织力生产的题库,这是决定产品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从作业工具引流到教学内容增值再到课程服务变现拍照搜题的战争已经结束,CR2超过80%。最初,产品依靠拍搜功能引流,并基于作业场景下的其他需求,提供背单词、作文库与同步练习的功能,实现工具时代的流量原始积累。随后,各类玩家基于用户需求衍生出了不少增值服务,从1对1答疑到VIP视频知识点讲解再到直播课程,一边夯实题库,一边自建教研教学体系,逐渐从工具产品向内容产品转型。最后,产品加大对教学环节的渗透,通过“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的双师授课模式,全面提升教学服务质量。大面积覆盖K12,正在向家长批改场景和考试类领域拓展拍照搜题产品主要渗透高学龄段(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初中生和大部分高中生,其中小学渗透率超过40%,初高中渗透率超过90%,未来K12学段渗透率的提升主要在低学龄段(一二三年级),该学龄段的核心用户群是家长,比较常见的应用场景是家长对学生口算作业的批改,拍照搜题产品可以实现实时计算功能,提高家长批改的效率,未来还将针对家长批改的场景,逐步开发基于主观题与应用题的批改功能,其技术原理与拍照搜题一致。另一方面,从题库生产的逻辑上来看,考试类教育领域的题库资源丰富,用户对搜题也需求不少,但目前仍以手动输入的方式进行检索。AI+教育的应用:AI课堂进入弱人工智能阶段,AI模式识别能力点缀教学环节自1979年以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学重要的研究领域,知识联系实际、自主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构建原则。这种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手段辅助课前导学、同步备课、课中互动、在线检测、课后作业成为了必然选择。自2011年起,“智慧课堂”产品就开始在市场上热起来,这一时期强调的是基础数据整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错题情况,兼有基础的语音朗读和评测能力;2016年之后,通用AI语音、视觉等模式识别能力开始进入课堂,AI课堂质量监测开始引发关注,到2019年已基本实现了在课堂场景下的可用;未来,为了进一步弥合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发扬“互动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优势,AI课堂将继续进阶,下一阶段AI辅助实现的策略化点播和发散性学习将是重点突破功能,在更远的未来则可能帮助教师实现真正的千人千面教学。公立校V.S.教培机构AI课堂的产业链与商业模式公立校和教培机构都在关注AI课堂,但AI课堂在两类机构的应用差异很大。公立校延续智慧课堂的建设方式,主要通过改造多媒体教室,在实验教学中使用AI课堂(学生轮班上课),需要引入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源及其系统和本地部署的服务器,授课与备课系统,及支持AI功能的教、学平板电脑终端,一般由教育类ISV通过渠道商完成当地教育局或学校招标的商业模式进行;教培机构对AI课堂的使用又划分为线下和线上,线下由教培机构将解决方案投放进直营校和加盟校,利用AI边缘设备和硬件传感采集设备进行课堂信息实时采集,建设完成的AI课堂会常态化使用,而且常常与“双师” 模式结合应用,由AI负责录播课过程中的课质监测、学生个性化关注,进而把控授课进度与难度;线上则利用AI关注录播课中学生实时反应,提供差异化辅导;教培机构AI课堂在商业模式上主要收取销课费、加盟费。公立校:普通智慧课堂与AI课堂混合建设,AI课堂约10%公立学校的智慧课堂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目前呈现出普通智慧课堂与AI化智慧课堂混合建设的现状,其中达到AI化智慧课堂的比例约10%。从发展空间来看,智慧课堂的主流用户为中小学生,我国有21.4万所中小学,智慧课堂的建设空间总计在2000亿元左右,而远期AI课堂能够完成对智慧课堂的较高渗透。从现状看,2018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4000亿元,智慧课堂相关建设大约占比3.7%,即150亿元左右,其中软件系统占比38%左右,教师、学生平板终端占比50%左右,其余为无线网AP与用电设施等。从项目的区域分布上看,东南(26%)、华南(21%)、华东(17%)等沿海地区的智慧课堂建设走在前沿。教培机构:线上与线下AI课堂发展动因不同,线下渗透率低线上录播课场景中AI课堂功能的核心有课质监测与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推荐,AI对学员在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辅导老师可以针对性跟进指导,部分产品还可提供师生智能匹配功能,相比而言,线上AI课堂数据实时采集的质量受环境噪音、摄像头角度影响小,普及难度稍低,较多机构已经参与尝试,未来的发展重心将结合学习资源的快速生产,如利用AI形成课程视频、形成测题集,解决生产力的问题。线下AI课堂的设置初衷是缓解三四线地区缺乏优质师资的问题,帮助线下培训机构以较低成本、较低收费提升学生课堂体验,推广刚刚起步。加盟校区较难统计,而从机构直营校区看,部分大型K12教培机构线下直营AI课堂教学中心渗透率仅2%,如果将市场上不计其数的中小培训机构纳入核算,则渗透情况微乎其微。海量数据的获取与利用是制约AI课堂发展最大的问题AI课堂的受众以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为主。对于社会普遍期待的由AI实现个性化学情分析和学习路径最优策略推送,以帮助学生强化薄弱知识点、考点的掌握而言,虽然这样的功能已经陆续上线,但应用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AI课堂的建设刚刚起步,数据需要一定的积累周期才能产生价值,其效果显著的时间相比建设时间有滞后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数据的获取与利用程度还很低。我国公立校AI课堂作为实验性教学使用,每个月每个学生只有1-2个课时,而课外辅导班中AI课堂的渗透比例也还很低,整体测算中小学生AI课堂学习时长的渗透率在其学科教育总时长中仅千分之一,单个学生用户在AI课堂系统中的使用频次和活跃度都不足支撑千人千面的分析,而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不同辅导机构等授课渠道的AI课堂积累的数据无法相互打通,阻碍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完整的分析从而优化学习辅导策略。只有少数企业有实力进行自研,形成未来的AI课堂生态核心AI课堂作为教学综合性解决方案,涉及的研究方向较为复杂,若想在真实教学场景中达到可用,大量的教学实践场景与经验必不可少,这是获取算法训练数据的主要来源,也是积淀实际场景需求理解的最好渠道;同时,AI算法的突破依赖于大量、稳定的研发团队,资金实力和品牌效应是保障。整体而言,AI课堂的参与壁垒较高,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具备自研先进AI课堂产品的能力。AI+教育的应用:走班排课高考从标配走向自选,催生走班排课系统的旺盛需求AI+教育的应用:校园安全AI视频监控守护校园人身财产及食品安全校园安全是办学的基础要求、也是生命线。过去的平安校园监控系统,在AI的赋能下,能够实现陌生人出入警报、高空抛物预警、楼梯拥挤预警等,为校园人身财产安全增加了一重保障。而食品安全也是安全管理的重心,2019年4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全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学校食堂推行“明厨亮灶”的比例要达到70%,适逢视频监控行业AI升级化大潮,在此背景下,具备AI视频分析功能的明厨亮灶餐厨解决方案开始成为主流。中国AI+教育行业未来趋势竞争策略方面教育公司主导产业升级,差异化的高质量数据是竞争突破口目前AI+教育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AI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消耗巨大,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玩家将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总体上仍然是以教育公司来主导整个产业升级的过程。对于成熟的教育公司而言,AI中台战略已初见端倪。此类公司教学业务多元,教学场景丰富,各业务线具有各自的数据储备,AI中台可促进各部门数据互通互融,基于各个场景搭建独立的算法模型,最终通过业务数据的增长来反哺业务部门。对于初创的教育公司而言,自研某一细分领域的数据引擎可建立相应的竞争优势。就语音识别与合成领域而言,儿童语料库与成人语料库差异较大,全行业在儿童语料库的积累上仍存不足,教育场景强调交互体验,但目前的语音合成技术还无法做到抑扬顿挫的表达,实际教学体验较差,值得初创企业探索。
8月29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当天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对当前我们教育行业在“人工智能”方向的最新业态做了全面盘点梳理。“AI”+“教育”的结合会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教学和学习样式的变化,普通考生如何把握机会呢?接纳这个时代的到来呢?辅助答题类教辅软件只是初始阶段目前普通考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在线搜题,考研考证用的各种在线题库类,各类心理评估职业测评软件!现在的系统有些智能逻辑,比如根据算法可以智能记录你的学习难点,再次考察你的易错知识点等等!有的同学只要做题遇到不会的就想通过网上查询,没有自己分析判断的过程,会导致自我探究的能力下降!这类学习不是深度学习,只是把网络大数据作为一个辅助类的工具!这个属于“智能教育”的初始阶段,还没有真正发挥“AI”的智能优势!因为这类软件总体以你问我答来呈现,还有智能到想线下一对一老师帮你梳理知识点脉络的水平!考生学习效果评测分析突出智能优势市面上其实也有很多类似试卷试题分析系统,有的在宣传自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其实这些软件在进行纸质试卷的分析中,必须要进行人工干预!因为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纯机器判卷的水平,特别是涉及计算解答的题目,遇到龙飞凤舞的考生,可能纸质答题内容准确识别为电子文档都是个问题!多数高中阶段的考生卷的收集非常重要,这些试卷形成的数据库在进行试卷智能分析时会起到很大的帮助!AI课堂能给考生更多个性化场景化体验人工智能参与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机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知识短板是哪些?而场景化的教学,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更多可能。比如物理教学,很多的题目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如果考生能依靠AI技术实现沉浸式教学,那你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这就像我们的中国宇航员在太空通过直播的形式,为全世界的同学们做实验展示是一样的道理!“智能教育”时代,“眼见为实”成为可能!比如历史教学,你可以穿越进虚拟的清明上河图,去感受一下北宋时期的沿岸风光、繁荣景象。喂,做梦呢,醒醒!“智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大家都知道机器计算能力很强大,我们也看过人机围棋大战,围棋职业九段柯洁今年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机器人不知疲倦,记忆力超强,还有“深度学习”的技术加持,那还要老师做什么?我想要知道的,在电脑手机里都有,那我们还需不需要老师!答案是肯定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的行业都会消失;唯有教育行业,作为老师要拥抱“AI”新技术,为我所用并发挥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关键!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虚拟老师会出现在我们很多的学习场景中,可能Ta真的只是一个机器程序而已!也许,补习班依然存在依然火爆!有高考,提分就是刚需!“AI”场景下学习内容样式发生重大变化“人工智能”其实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很多生活场景,冬天你在下楼前已经远程启动发动机热车,确保上车座椅都是舒适的加热温度;比如远程监控,比如教室学生注意力分析系统等等!“AI”场景下改变了知识传递传授的样式,原本只能通过书本学到的抽象知识,可以变得身临其境,学生对知识的概念更多地转化为感知、体验和感受!在“AI”全面发展的年代里,大学毕业后出来工作已经不是必选项,因为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都不需要那么多人来干活!我们更多的是靠智慧、程序去管理这些机器!因此,市面上有可能被机器取代的行业终究都会被机器或者机器人取代!“AI”时代,选城市选大学,好专业好就业,都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工作就交给“AI”吧!那个时代更需要有着创意思维的人参与到“AI世界”的构造中!不过咱想多了,怎么也要30到50以后吧!
刚刚结束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科技与人工智能论坛上,亿欧智库联合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发布了《2019全球人工智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较为全面的对全球人工智能教育行业进行了研究分析。京师城投将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分析一下中国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在科技+教育的路上,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歇过,早在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试制出第一台用于测验的机器。2017年,中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将中国人工智能教育推上一个新的高潮。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让2500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有了大规模实现的希望。01、发展速度领先全球,细分领域因地制宜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2018年斯坦福大学发布的《AI指数2018年度报告》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得到,在Scopus的AI学术论文中,中国的论文产出数量排到了全球第二,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达到了1040家(除港澳台外)。根据《2019全球人工智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教育在细分功能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都是与本国和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相关。例如:美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细分功能更注重提供升学与奖学金配套的指导上,而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运用更多的是在学业辅导。这样的事实对应的是中美不同的教育现状:中国学生升入普通高中的筛选率接近50%,学习成绩是唯一的影响因子,而美国,大学整体的辍学率接近50%,其中60%的辍学是经济原因导致。相信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仍然是将重心放在学业成就提升上,这符合了当前我国升学压力较大的教育情况。02、人工智能教育受双重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故人工智能教育将会受制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瓶颈。同时,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也受制于教育行业的可用数据严重不足所影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最终的教学效果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因此,一家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先进,不代表教育产品也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产品中的应用效果,还需要大量的实证数据验证。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趋势将会重点解决教育内容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最佳匹配问题。03、人工智能教育只是教学辅助在语音测评、自动批改、拍照搜题等判断属性强的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行业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但在一些是非判断、有明确结果导向、强交互的教学场景中,人工智能教育更多的是承担需要大量重复劳动的教学辅助工作。例如知识标记、低年级作业自动批改、作文批改、英语发音纠正等,教师对于教学还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工智能教育对于标准化训练有教师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回归教育的本质:创新、沟通和深入思考这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不具备的,即人工智能教育还不能取代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更多是以教学辅助工具的形式存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解放教师更多的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创新、思考、沟通等人类通用型技能。04、STEM课程是开展AI教育的切入点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需要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人工智能涉及了数学、脑认知、机电控制、计算机、语言学等多领域科学、跨学科合作、领域内学科交叉,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中必然要求多学科的高度融合。STE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将是我国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很好的切入口。学校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时,应该注重“聚焦人生目标+学生发展需求”双驱动,而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开展一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或在老师示范下进行拼接式编程那么简单。通过建立“人工智能+STEM”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人工智能跨学科领域的课程,例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等课程,通过这种能直接感知到的人工智能应用实例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介绍人工智能原理的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发展史、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辨,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内涵有正确、深刻的理解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有效促进创造性培养。
回顾2020年,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疫情促使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随着“停课不停学”政策的提出、高考的延期,教育的国民关注度陡增。2020,教育行业新词不断,教育OMO、教育MCN、教育新基建代表着教育线上线下场景融合、教育行业的短视频营销、新基建技术对智慧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这些新词的背后核心是技术的演进和推动,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教育行业演进的主线。2020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落地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收官之年,站在2021年的开端来看,面对依然不稳定的疫情,我们可能将会长期处在后疫情时代之中,但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在这样一个时代变革的路口,新的一年技术将会如何续写教育行业发展的新篇章亦值得我们深思。基于对智慧教育行业的观察与研究,亿欧智库对新基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情况进行了盘点,并对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进行了采访,就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希望能为行业参与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智慧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成新基建重要应用场景,技术间的融合是重构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2018年末,基础设施建设被重新定义,新基建正式亮相,在今年年初,新基建的建设内涵和建设总目标更为明确,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基础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对智慧教育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亿欧智库认为:智慧教育建设目前主要面临硬件改造升级、软件互联互通以及个性化教学需求实现问题。而硬件升级背后是数据传输速度的提升,设备精度、清晰度的提升,数据存储能力的提升;软件互通的背后是统一的接口对接标准、底层信息资源数据建设;个性化建设背后的创新的产品和服务都体现出了技术在智慧教育行业发展变革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新型基础建设中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目前发展情况的研究,亿欧智库发现,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技术特征和应用方向符合智慧教育建设的发展需求。而智慧教育产品来看,产品的技术属性并不单一,如智慧校园这样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中通常包含了上述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而这些技术的融合使得智慧教育中硬件设备的性能能得到提升,软件间的互联互通有了更加简便高效的连接与控制方式,在技术的赋能之下减少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专注于每个受教育个体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技术使智慧教育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个性化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逐渐深入,跨界竞争者众多新基建技术的发展与智慧教育生态的变革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拆分学生在学校/教培机构的从进校到出校所要经历的环节来看,新基建技术中与智慧教育关联度较大的五项技术目前在各教育环节上均有渗透,教学和教务室各项技术渗透最多的环节,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和渗透最为成熟。通过亿欧对智慧教育产品的观察发现在新基建技术的渗透下呈现出招生营销社交化、教务管理系统化、教学管理专业化、升学管理精细化、综合供应商一体化的趋势。招生营销社交化招生是所有教育环节的起点,从学校与校外场景的生源和招生渠道对比来看,从学校到校外线下培训再到校外线上培训这三种招生场景,学校/机构对渠道和流量的依赖逐渐加深。在在线教育兴起之初,流量洼地尚存,随着头部机构对微信、微博等红利的攫取,以及微信对外部链接、分销工具的限制,流量越来越贵,对于在线教育的成本控制形成压力,推动行业向精细化运营等方向发展。从招生营销的产品来看,大致可以按内容、平台、工具分为三类,内容型产品主要解决招生营销方案问题,助力招生引流,平台和工具则更多地通过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用户留存,智能算法推荐信息流广告,实现精准营销,大数据分析助力招生营销从流量到留量。教务管理系统化在新基建技术的渗透之下,技术将教学辅助、生活管理、环境管理、家校互通等环节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辅助管理业务链条,在便捷师生教务活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教务管理系统也在朝着系统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亿欧智库认为,未来学校/教培机构的教务管理将会从数据中台建设、多维度大数据分析两个方向突破,实现管理的系统化、智慧化。在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下,以一卡通为媒介,学校生活各场景信息和数据得以被收集,满足智慧学校对于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要求,克服在数据中心缺乏统一管理的问题,实现互联互通,提升管理效率。而随着由于技术整体的发展,一卡通、摄像头、定位信息、互联网浏览数据等数据采集介质的升级,使得数据产生的来源亦越来越丰富,可以说学生、教师在学校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正在展示出一个个立体的人。教学管理专业化教学是教育环节中与教育的质量和结果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环,也是新基建各技术渗透度较高的环节。教学环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基建技术在教学环境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慧教室和各类特色教学教室上。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政策的落实让学校的在线教学资源告急,而随着在线教育教学成为常态,教学资源建设是学校的建设重点。智慧教育在教学阶段结合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围绕学生学习构建高效、个性、一体化的学习辅助体系,突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教学的理念也从统一教学发展到个性化教学,从学历教育转变到终身学习,以教师教学为主导到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除了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新基建技术的渗透下,教学本身和教学改革对老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和家由于于学习的焦虑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期待,聚焦教师能力提升、职业发展规划、信息素养培养的智慧教育产品是之前尚未注意的空白地带,如今也有全场景教师工作发展平台用技术为教师赋能。升学管理精细化在升学管理尚未精细化的时代,生涯规划的重要程度并没有那么高,多面向高三即将高考的群体,以各类性格测试、职业测试、专业工作流向测试等产品深入B端的学校、教培机构机构和C端的家长和学生。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直接与高考志愿填报挂钩,生涯规划类产品的使用人群逐渐下探。在AI和大数据技术的赋能下,生涯规划和志愿填报产品的服务类型也更为丰富,囊括了生涯测评、学科诊断、升学途径分析、选科管理、学业管理等,从单纯的测评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能力提升为抓手,帮助学生落实升学规划,让规划成为现实。综合厂商一体化头部教育公司、互联网公司、技术服务商、移动运营商在技术实力上有明显优势,对与触达B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有多年的资源积累,其产品多以教育行业解决方案的出现,覆盖招生、教学、教务、升学多个环节,或是在某几个环节里进行整合,产品大而全。从互联网巨头今年纷纷切入教育市场成立教育子品牌来看,综合供应商以单一产品为触点打入市场,但都保持开放共生的战略,定位更多的是平台,因此,在头部公司的夹击之下,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选择教育中新基建技术渗透的低洼处,就某一细分环节作出小而美的产品亦能找到自己的市场。新基建助力智慧教育发展趋势展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企业在新基建技术渗透作用的影响下,智慧教育相关的政策、推行方式、教师教学理念和参与企业的变化让智慧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身处智慧教育产业链中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变化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从而左右智慧教育行业变革的方向。对于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亿欧智库提出以下三点展望:趋势展望一:新基建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时间,技术发展倒逼教育行业变革相比于其他商业形态来说,技术在教育这一领域的融合渗透更慢,快速发展的技术与慢发展的教育行业,在属性上天然有所冲突,一方面正是由于教育本身影响深远,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和融合更为谨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形式很难标准化。虽然教育想要达成的高效、公平、高质量可以通过技术来辅助实现,但技术与教育的磨合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随着“00后”进入大学,目前的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伴随着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现在的学生群体来说似乎缺少了一些吸引力,科技的浪潮奔涌向前,技术的变革亦在倒逼教育行业更多地与时代接轨。趋势展望二:变革触及教育的核心环节,但技术应用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升新基建技术在教育行业渗透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教育行业更多的可能,教育过程在时间、地域、空间的转换和交融让教育本身变得立体起来。但技术对教学过程核心的教与学的改造精细化程度不够高,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明显,更多是提供工具、改变场景,技术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颠覆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适应,而技术对于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教学结果的提升效果有待提升。新基建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点和必要性是在智慧教育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并不是所有技术都适合在教育行业去应用,找准技术结合的支点是智慧教育建设过程中的难点。趋势展望三:效果为王,智慧教育企业走向开放、合作、共赢从产品层面来看,智慧教育行业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工具、内容、平台各产品类型细分愈加明显,并贯穿教育全流程全场景;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除了应用已经比较充分的AI、大数据,与区块链、云计算等更加底层的技术的结合创新开始探索;从智慧教育企业的层面来看,技术服务商、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对教育行业的不断加码在进一步推动着新基建技术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但这种投入能否持续还需看教育业务和教育产品与企业自身业务的结合能否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并从产品效果和技术服务能力上进一步撬动市场。目前新基建技术的渗透仍然较多的集中在“智育”层面,在未来,技术的渗透如何与德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合也是智慧教育企业值得探索的方向,从“建”到“用”,从“教”到“育”,技术带来的创新与变革将持续引领教育行业变革。由于篇幅限制,本篇文章仅节选报告部分内容,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下载完整版报告:《新基建重构智慧教育生态——2021智慧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本报告分析师具体沟通,也欢迎分享您的观点及建议。(文章来源: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