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哲学是干什么的或者哲学研究的是什么?北漂鱼

哲学是干什么的或者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谁谁有自己的处世哲学,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学,但是哲学究竟是做什么呢?或者我们所说的哲学,它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你口中所说的那种生活鸡汤式或唯我唯利的哲学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小看法,一起和大家分享下。对于哲学,古希腊是肯定要说的,因为古希腊哲学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其出现的时间和学说的精度完全可以和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媲美。那时的哲人对哲学的定义是爱智慧,认为哲学主要是用来分析世界的构成的,还有就是物质中的那些元素,比如水、火、空气、宇宙、雷电、星空等,基本研究的是一种绝对,一种形而上,一个隶属无限的理念世界。古希腊哲学的英明之处在于,他们对这种形而上或无限的研究不仅通过想象,更通过论证和实验得出。这就厉害了,几乎一下子就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强力之门。而中国那时候,很少有真正伟大的哲人去发展这块,可以说,那时期的中国哲学,在自然科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几乎是片空白。古希腊哲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刚开始是通过想象星空,想象宇宙中奇妙的事物,想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来开展他们的哲学构思的,后来,相对想象,更为严格、精准以及要求实证和逻辑的成分被加入。他们论证数字,从0到无穷,产生了最早的数字学,也就是后来的数学;论证图形和线条的规律,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探讨形而上的宇宙产生根源,产生了最早的宇宙本源说;后来,苏格拉底出现,他用无数生活中的实例,论证和探讨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这种把科学实证精神和哲学沉思精神相结合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出现才变得逐渐微弱,由于宗教的威权,他们把哥白尼烧死,把伽利略审判,还把一个女数学家很残忍的杀害,这些事件导致科学和哲学的逐渐背离,完美的结合消失了,代替哲学的是神学,是基督教的大一统。但是西方社会并没有把这种讲究论证的方法丢弃,到了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捡起了这种方法,通过它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对人的生活的影响,以及上帝如何是无限和全能的,中世纪的几位大哲学家和神学家无不如此,比如马背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神学家波埃修。这些人中有的甚至穷其一生,就为了论证上帝的存在是合理的,人性的。即便到后来的加尔文教派,其哲学内核也不出其右。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了上帝,它的任务和重心都是围绕着上帝而展开。甚至到近代,斯宾诺莎的哲学思维也是如此,尽管他当时所处的年代,科学的种子已经开始遍地发言,有些科学技术已经被很成熟的应用,很多人选择了相信无神论,但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法和实践论证上帝的存在。实际上,还是形而上的一种思维。比较难能可贵的是,斯宾诺莎通过自己的哲学给我们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启示,即可以证明的东西,未必可以明证。什么是明证呢?明证就是要有非常明确的证据,比如说有人犯了谋杀罪,有目击者看到了,这个目击者就是证人,是明证。但斯宾诺莎说,上帝不能明证,《圣经》上说上帝在那个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闪过。这不行,摩西看见了,但他是当事人,别人没看见,你同样拿不出上帝存在的明证。随后,斯宾诺莎话锋一转,他总结道:神或上帝可以证明,但是不能明证。如何证明呢?就是通过自我信仰,通过对上帝精神的践行和修持,但如果想明确证实,目前人类还做不到。我们的哲学也做不到。由此看来,西方哲学中,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干什么的?)不仅是爱智慧这么简单,他们还强调对世间万物的分析理解和实证推理。哲学在他们那里,既是对形而上的追求,还是对逻辑、分析的传承;哲学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它研究人的思维、伦理价值,也研究宇宙的本源,物质的组成;实际上,就是康德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所有的哲学内容都集中在了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岂更驾哉

哲学专业介绍与就业方向全解读

听到身边人的专业是哲学,人们大多是两个反应——如果此人混得好,那么就是“哲学大神”,高山仰止般的人物;若此人混得一般般甚至是不好,那么多数人都是叹息一声,摇摇头:“哲学不好就业。”其背后的意思就是:你怎么跑去学哲学了呢?出现这两种反应的原因,大抵是因为哲学太过于玄妙。对于本就优秀的人来说,哲学无疑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将专业视作饭碗的人来说,哲学从来不会雪中送炭。在强调实用主义、工具理性,愈加功利化的现代社会,畅谈理想与思维深度的哲学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为了后继有人而频频降低门槛。但实际上,哲学的“就业难”大多是在没有对口就业岗位时,人们普遍形成的刻板印象。文史哲不分家,就业岗位其实是相通的。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哲学专业到底学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哲学类下设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三个二级学科。哲学是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学科,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建议院校中推荐八所A档院校,B+级也可考虑。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逻辑学角度看,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主要课程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抽象代数、概率统计、逻辑导论、数理逻辑、集合论、模态逻辑、归纳逻辑、应用逻辑、逻辑史、逻辑哲学、程序语言设计、操作系统等为干课程。推荐院校较少,南开大学和中山大学相对来说是不错的院校选择。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宗教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主要课程以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宗教学导论、佛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史、伊斯兰教史、民间宗教研究、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问题社会调查与方法等课程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推荐院校有: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中央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主要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外国伦理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德育原理、现代西方伦理学、职业道德概论、应用伦理学等课程为主,代表院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就业行业主要分布于教育/培训/院校,学术/科研以及建筑/建材/工程三个领域,其它领域涉及较少,但方向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少。就业方向主有四类:1.国家机关考公务员,党校、宣传部、组织部、政府办等,在校期间争取入党。2.文教事业:语文、政治老师;公务员培训讲师、考研政治培训讲师等,在校期间最好考下教师资格证。3.新闻出版:记者、编辑、主持人、新媒体运营等。这是文史哲毕业生的一个普遍去向。新闻出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不错的文笔与口才,以及新闻敏感度。而哲学专业的学生常常能够从独特的思考角度切入事件进行写作,所以也很受新闻出版方面的欢迎。但是新闻讲求真实性、时效性和客观性,切忌假大空。4.企业:行政专员、党建专员、企划专员、文案、人力资源、秘书、管理岗等。企业中的各种岗位哲学专业学生都可以尝试,擅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企业中也会成长得很快。哲学专业研究生热度低,算是比较好考的。如果单纯想考入名校给简历镀金,那么选择哲学冲一冲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冲着学术去的,那么一定要读到名校的博士,选择一名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导师,最好还有海外交流经历,才可能成为大学老师留校教书、科研。如果对哲学真的感兴趣,家庭条件又允许,比较建议出国留学,尤其是德国。国内的哲学圈子小,国外哲学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思路、提升自己。报考建议学习哲学的优势在于其带来的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训练,思考角度较为独特和深刻,其对人生的作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没有直接对口就业岗位,难且枯燥,对学习者本身的知识涵养、感悟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但哲学专业并不建议本科直接选择哲学,除非是非常热爱哲学、有一定的知识底蕴,或者家境殷实,愿意出国深造。本科最好有其他学科背景,毕业后有知识的广度,研究生学哲学能够扩展思维的深度,是比较合适的。所谓“哲学就业难”的现状,根本问题在于本科教育与行业体系难以衔接。哲学属于精英教育,而本科已经基本成为普及教育,是社会大学堂的预备科。让大部分以进入社会为目标、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和阅历的20岁学生去学哲学,思辨人生,显然是强人所难。除了自愿报考的学生以外,大量被调剂的学生涌入哲学教育,行业又无法为这么多学生提供就业岗位,造成这个专业的就业困境与名声困境。真正热爱哲学,有锻炼自己思维要求,文笔不错、知识积累较为深厚,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家境较为殷实。对哲学没有浓厚兴趣,没有明确职业规划,希望从专业里获得技巧性提升的,以赚钱为毕业后直接目的的。哲学更多是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理性思考的能力,还是比较受政府、媒体和事业单位欢迎的。其在思维的训练、内在软实力的提高上所具有的优势,会在步入社会后慢慢显现出来,让一个人走得更远、看到更多的风景。实际上,文史哲在找工作时并没有太大差别,在课余时间练好英语、锻炼写作能力、学习软件操作技能、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实力、拿出自己的作品、丰富自己的简历,对于文史哲的学生更为重要。如果你真的想报哲学,不妨读几本哲学专业书,看看你心中对哲学的爱是否会就此瓦解,毕竟哲学又难又枯燥,兴趣可能在上过专业课以后被慢慢消磨。如果家庭情况有限的情况下喜欢哲学,那么最好以生存为第一目标,选择技术类专业,可以辅修哲学双学位,或者课余时间在哲学丛书中漫游。如果担心哲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是被调剂到不喜欢的哲学,不用后悔,不用害怕,可以辅修法学、财务等专业,或是在校期间多锻炼软实力。

禁猎期

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高人总结了10点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但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想得到“终极”答案。——题记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起来看下高人总结的10点,看完肯定受用。1,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哲学一直都隐含地存在着,无论我们是逃避还是迎接,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哲学都在那里,它永远不会消失。2,哲学可以让我们形成预设思维,当我们领悟这些预设,就可以借助这些预设进行思维和实践,进而获得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对部分真理的洞见。3,哲学可以教我们从别人已想过的东西、已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取宝贵的经验和人类智慧总结。比如我们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经验,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4,尽管科学和律法已经很完备和发达,但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帮我们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往往处于相信自己知道什么的状态,而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此时,就需要哲学这门学问。5,哲学可以让我们明白哪些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规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条件对每个人都有效,而哪些条件仅仅是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效;它帮我们获取有效和普遍的主张(政治主张、文化主张、社会规划主张等等)。6,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伦理问题,虽然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最终都会走向哲学,因为哲学具有统领其他一切学科的性质和本领。7,科学对人的发展来讲是不完备的。科学仅仅是提出各种概念预设和方法论预设,往往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物质层面问题居多,它无法告诉我们问题的全部真相。此时,哲学反思就成了一种必然和必须,因为哲学有助于我们维持整体视野,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局限于某一个单一视角。8,每一种历史叙述或历史学家的观点,都只是其时代的一个侧面,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人们往往会强调历史多样性中跟自己相关并觉得重要的部分,没有人能通过一种中立的眼光,从一种永恒的视角出发或从上帝的视角出发去对待人类的客观命运。哲学尽可能地在避免这些视角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哲学不是上帝,但类似上帝。9,过往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自己道出了真理,都认为对自己的时代,甚至对后来的时代提出了挑战或建设性的意见,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等等,无不如此。在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哲学宝库里,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立场,一种使我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可能。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详尽的理解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过去的一切进行重构和再思考,一边倾听,一边努力做出富有希望的回应。这种倾听和回应源于哲学对我们的恩惠。10,近代以来,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新,使得以前通行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全球背景下,人类正面临诸多挑战(环境问题、伦理问题、价值重估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种族问题、民粹主义问题等等)。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韦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需要重新考量或与时俱进?新的认识论和伦理观该如何统一建立?全球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该何去何从?这些正是现代哲学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结语——如果不研究哲学,不建立整体视角或宇宙思维,不进行反思和自我反思,人类的未来或将是一片黯淡!

第二春

从哲学谈起——对中国思想的看法——研究方向

通过对思想和哲学的考察后,得出了思想不是哲学的结论,这难免不涉及到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一个话题。但是通过前文不难看出本人认为中国是没有哲学的。我在查询什么是哲学时,有这样两句话;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地反思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这两句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哲学是研究人生的,然而这两句话只能说概括了中国思想的总方向。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全部科学之母,就是因为早期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人,它包括了森罗万象,他是所有学科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就是以哲学的思维方式研究了万事万物,虽然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有些自然科学是一种错误,但依然不能否定亚里士多德的对于各个学科推进的功勋。所以哲学绝对不仅仅是研究人生,更不能说研究人生就是哲学,这个结论不仅仅是荒缪,而且让哲学变得狭隘,虽然前文提起哲学现在的研究方向只有“人”了,那只是因为现在各个学科不断的精深后,人的精力无法做到两者兼得,自如时间简史最后所说:现在的哲学不仅要精通哲学的情况下,还要精通物理。其实中国思想中有关于自然科学的描述,但是正如我所有词一样,只是描述了,而没有任何思辨,这主要是思维的问题。

关雎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当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那么,他就离哲学的大门不远了。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但哲学这门学问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别的学科那样很具体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一般我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一直保持好奇心下去,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认识能力。哲学家们就是想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大象”不一样,究竟大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正如人类认识宇宙一样,的确非常难以判断。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本身是不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不同,之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人的感官系统不一样,因此,世界应该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不变的性质就被称为“本质”。而那些千变万化的“外貌”被哲学家们称为“现象”。哲学家们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怎样,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已经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近代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关于我们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哲学家说: “哲学是苦闷意识的产物。但他们是爱智慧的,往往认为有智慧地活着比胡里胡涂地活着更好。因此,他们不仅仅想弄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也想、弄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于是“认识你自己”这条古训就成了许多哲学家终生努力的目标。1. 人是什么?我们忘了自己原来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普通人或许觉得没有这种疑问。哲学家们却忍不住爱问:我们是谁?有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比“人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重要。哲学家们“人为什么活着”,或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含有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但只要一涉及到对具体事情做判断,好像大家的一致看法就都不作数了,你说这好,他说这不好,你说那不好,他说那就好......争论不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好坏是非,的确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才有那么多争吵,而且常常是吵也吵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天生就具有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其实是大有疑问的。因此,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从根本上对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进行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为?动机好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善的行为吗?效果好但动机却不好的行为是恶的行为吗?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事实上,当他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时,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迫切需要,即需要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和“我应该怎样活着?”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美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可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哲学家们认为:那打动了你的东西是美。求真、求善、求美之心都出于人的天性。2. 哲学家都是些怎样的人?爱智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所有这些学问背后,他还想追寻要为根本的东西。“去寻求唯一智慧的事物吧!去挑取唯一优美的东西吧。“逻辑”的意思无非是要你说话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苏格拉底辩论方法苏格拉底坚持并教导别人要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天上地下”的任何问题。他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逼使对手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他所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讨论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太重要了。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却可以把我们平时没有好好想过的许多问题加以澄清,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再那么笼统和似是而非。这其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才能获得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也从来不强迫任何人。·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沉思——方法论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是从“ 怀疑一切”开始的。他怀疑的是:我们所有一切知识的来源究竟可靠不可靠? 要像笛卡见这样怀疑下去,别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就是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能说了。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目的是引导我们无穷尽的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的信念斯宾诺莎倡导一种高尚的生活,也就是不单纯顺从我们的欲望、感情和激情,而是用我们的理性去统治、驾驭和节制我们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欲望、感情和激情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它们的奴仆。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坚信人类理性不仅能发现和认识宇宙的秩序与法则,而且还能依照这些秩序和法则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感情和激情。当然不是指他对万事万物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的平静。而是指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平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从这准则看,他自己也在过着一种平常人的生活,只不过少了一些平常人的那种自寻烦恼罢了。这准则是:用一种人们能够懂得的方式对他们说话,替他们做一切与我们的目的并行不违的事情。只享受那些有益于健康的乐趣。不贪财,只要能维持健康的生命即可;不落俗,只遵守那些不妨碍我们事业的风俗习惯。· 康德(Immanuel Kant)的忧虑《纯粹理性批判》“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他的观点大体如下: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当然,有些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亲身经验到。有些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中学到的,和你自己的亲身经验无关。· 英国哲学家休谟(OavidHume)写的一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这本书的观点使康德感到震动和忧虑。休谋要说的是,你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最终也是人从经验中获得的,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而已。你不难同意这一点。那么,经验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无非指人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等,一句话,经验无非是由人的各种感觉印象组成。本来这些感觉印象都是单个的,但我们却常用思维把它们连成一气,形成知识。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关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都是不确实可靠的,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可疑的了。近代建起的科学大厦岂不是要因此土崩瓦解吗?要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陈述某种因果关系。康德曾经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他称为纯粹理性)在取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并不像一块只能被动地接受印象的蜡板(把什么东西往上一按,就留下一个痕迹),而更像一个活动着的装置,能够把感觉材料整理,铸造成形(知识)。同时,他为纯粹理性划定了界限,说只有在某种范围内,它才有可能取得对它有效的知识。超出这个范间,它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国之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休谟提醒了他,必须探讨和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哲学家在探讨什么?哲学家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思考。就彷彿哲学家们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对面来看、来想。让你对哲学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个初步的了解。1. “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爱把存在理解为占据了空间,而且是满满实实地占据了空间。什么地方空着,我们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东西那襄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有时候我们会说,有一个宇宙太空,这里的“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太空是“存在,那么不存在、没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哲学家们对存在表示警奇并存在的意义时,他们想到的方方面面比我现在说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多地想到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使哲学家们要为头疼的问题。2. 什么是实在?生与灭。有一个定律叫物质不灭定律,即一张纸不会因为燃烧后组成这张纸的原子就没有了。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最基础的原子,而不是这张纸?这好像包含了一种假定:一个只有不生不灭的,即占据了全部时间的东西才算得上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这个词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所说的“真正存在的”。如果说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就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跟原子一样是最基本的实在,如果说的是这整个世界。要说这整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没有错,但这是物理学中狭隘的看法,并非哲学要研究的“本质”问题,这样看来哲学并没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恰好是要把握住“真”,即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相关文章:哲学的第一问题——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剪刀男

浅析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作用

哲学所研究的究竟是什么?每一个热爱哲学的人,心中不免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但由于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不清楚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所以人们便认为哲学是一门华而不实的学问,无法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于是,哲学步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并逐渐被边缘化,这究竟是哲学本身的问题,还是人们对哲学认识的偏见呢?现在的人们对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对哲学史的研究,时间跨度长,地域跨度广,人物和观点繁多,而且由于中西方表达方式的差异,一些西方哲学著作在翻译成中文后,十分的生涩难懂,人们的大部分精力用来解读哲学史中的人物及其哲学观点。但是,对这些历史人物和观点的解读,能够对我们的现实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提供实际的帮助吗?由于这种研究方式无法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实际的帮助,最终导致了哲学的逐渐没落。所以,我们需要换一种角度和方式去理解和研究哲学。人类的逻辑和思考是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完成,而行为则作用在外界的真实世界之中,这是人类所面对的两个世界。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来源于自身对外部真实世界的观察,但受制于人类自身感官的局限,人类所观察到的范围是有限的,只能观察到外部真实世界的局部,人们却误以为自己所观察到的便是外界真实的世界,但这只是人类对外界真实世界的偏见。所以,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的世界并不相同,但人类却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将两个世界混为一谈,分不清彼此。人类所有的决策和思考,都是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完成,而行为则作用在外部的真实世界之中,由于两个世界并不相同,所以人类才会不断的遭受挫折和失败。所有的这一切,正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何处理人类大脑中的世界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哲学。哲学史中的每一个哲学家,无论观点如何,所有人讨论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如何来处理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存在于真实世界之中的事物,如果没有被人类观察到,就不会在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形成印象,也不会参与到人类的逻辑思维之中。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的事物,就算不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同样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鉴于人类的认知特点,人类在处理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时便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以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作为认知的标准,宗教就是这种认知的代表。另一个极端是以外界真实的世界作为认知标准,科学就是这种认知的 代表。在处理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时,所有人的思想都处在两个极端之间,只不过是有些人的思想偏向于人类大脑的认知世界,而有些人的思想偏向于外界真实的世界。无论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多么美好,人类终究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行为需要接受真实世界运行变化规律的检验,人类大脑中的认知世界越是贴近外界真实的世界,人类犯错的概率也就越小,所以,哲学便拥有了一项重要任务:帮助人们完善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不断纠正自身的认知偏见,认识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对思考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概括而言,其实就是一套反思和思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思辨,克服自身的认知缺陷,帮助自己认识外界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已经完全走向了歧途,这是哲学没落的原因所在。世界是唯一的,所有的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但每个人其实只是成活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之中,误以为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便是外界真实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的人们,大脑对世界的印象却彼此不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大脑中的世界才是外界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结果却先入了不同的争论之中,难以自拔。但所有的一切,其实只是被自己所蒙蔽,囚禁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之中,只有哲学,才能解救自己,去发现真实世界的本来面貌。

卡伊

当代哲学还有什么研究对象呢?

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传统的哲学一直致力于用理性解释世界,将各种各样的现象统一在哲学的体系里。但是,这个传统现在已经崩坏了。如今的哲学已经不再有能力提供与世界、自然、历史、社会相关的整体性知识。这不仅是因为经验科学的发展,而且更是随着经验科学的进步,由哲学对自身的反思所致。哲学不得不放弃整体性的追求,把兴趣转向逻辑、语言、政治乃至美学。最终,哲学蜕变成了“后哲学”,失去了它的自足性。他的这个悲观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还不能彻底取消哲学。我们要注意到,哲学永远无法像科学那样有直线一般的进步,充其量也就是呈现出某种趋势而已。因此,当代哲学不一定比启蒙时代的哲学高明,或者比古希腊的哲学高明,也并不意味着就比以前的哲学更糟糕。哲学不必反映时代,但必须回应时代。所以,当代哲学仍然有它命定的任务。当代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仍然是三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只不过研究者不得不跟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一起工作。孤立的研究已经不可能了,像形而上学这样的领域,哲学家也必须扮演助手的角色,其功能主要是向科学家提供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在认识论的领域,哲学家也必须和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合作。譬如怎么理解意识的复杂性,以及情绪在社会互动中的诸多功能等等。这些内容,依靠还原论为基础的科学完成不了,而哲学在其中有事可做。伦理学领域也是一样。在这里,哲学家的工作尽管不是独一无二,但作用仍然无可替代。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永远不可能把自己彻底放到演化论的叙事中——只要人类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存在,哲学家就不会消失。独立除了这三大任务,哲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自己,考察人类观念的演变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哲学史与哲学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它能够帮助人类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也可以帮助人类避免高歌猛进的乌托邦思想。总之,当代的哲学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观念领域的清洁工,而不再是领导者。独立学者灵遁者整理提供。

且方将化

2020年哲学研究发展报告

2020年,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我国哲学界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持续推进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西方哲学研究聚焦德国古典哲学、欧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重点关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而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则成为诸多领域特别是哲学界探索与争鸣的重要议题。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动态已在《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中介绍,这里对哲学其他分支学科年度发展状况予以述评。一、中国传统哲学研究:面向当下与未来近年来,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一直是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哲学界除了依托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互补互证,对人、事、物继续探究外,不断反思“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与“以中释中”“以西释中”等论争。在现当代中国思想中,“哲学”自身及植根于它的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影响着国人对自身传统的体会与阐释。赵汀阳讨论了当代中国哲学处境的两个方面: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中国化。文章分析了西方的分类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把人生论定位为核心论题而造成的自限局面,以及西方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发展意义续篇的可能性。王齐认为,考虑到西方哲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批量引入中国且研究时间较短、与本源文化差距较大等现实因素,尤其考虑到赵汀阳提出的“当代性”概念,在当代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设当中,作为“学问”的西方哲学研究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建设性意义。吴飞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不乏对本源问题的讨论,但由于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相继兴起而丧失。哲学应该着力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仅仅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只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学界普遍认为,应该思考如何在当代世界的视野下激活古代的思想资源,与已经纳入中国思想版图的西方哲学联合创制一种“新哲学”。2020年,为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纷纷刊文,涉及张载的思想史定位、关学经典整理与关学历史重构等论题。另外,《关学经典集成》出版,比较系统地阐释了关学兴起、流传、发展、演变的过程。在中国哲学史上,“气”是最具中国本土色彩的哲学语言。对气学作出创造性发展的是张载,但其思想所引发的争议也最大,历来存在两种观点分歧:一是“气本论”或“唯气论”,以张岱年为代表,认为张载哲学是以气为本体的一种理论形态。二是“太虚本体”“太虚神体”或“本体宇宙论”,以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当代学者林乐昌认同“太虚本体”说,认为张载哲学应以理学来定位。吴震则认为,太虚或气都不足以成为形上学的本体概念,不足以为张载哲学定位。张载哲学是以太虚与气为逻辑起点,以性与天道为终极关怀的道学思想,对于宋代道学具有重要的形塑意义。翟奎凤提出一种补充视角,认为“神化”是源自《易传》的一对中国哲学的独特范畴,从神化体用论可比较合理地解释张载思想中关于虚气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二、西方哲学:是研究对象,更是研究资源2020年,哲学界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仍然沿着西方哲学史的脉络进行,即以研究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为主,尤以德国古典哲学、欧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为盛。总体上看,西方哲学仍是学界研究的直接对象,而不是以哲学问题为中心的相关研究的资源。以往我国学界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但2020年康德的实践哲学特别是道德理论受到格外关注。邓晓芒认为,康德所开创的道德形而上学,仍属于以知识论和逻辑规范为框架而建立起来的道德原则。这种规范伦理学与儒家的德性伦理学在出发点上是截然不同的,但这并不妨碍双方以某种方式相容和互补。邓安庆指出,哈贝马斯视之为对康德伦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对话伦理学”,与康德几乎没有关系。康德的道德性立法处于伦理性和道德性的张力之中,其核心是要证成个人准则的主观性与普遍伦理法则相一致。因此,个人意志立法的原则,不是同利益相关者的意志质料相一致,而是与所有理性存在者之意志的法则相一致。如果说这里有“对话”,也是理性主体同包括自己在内的现象中人的情志之对话。“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的渊源”问题再次被激活。国内学界关于黑格尔辩证法和法哲学的研究持续增温,且明晰呈现出一种外部阐释视角。罗朝慧认为,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纯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即哲学真理或理性精神自我展开、自我实现的抽象思维过程,不存在“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当黑格尔辩证法作为人类自由本质全面实现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时,才真正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因为它给现实的人的感性自由及其物质的和世俗的生活内容、关系与实践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外壳”。马克思正是在此意义上“剥去”这个“神秘外壳”,把它“倒过来”,发现与之“截然相反”的世俗的“合理内核”。邹诗鹏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社会本身不过是“第二自然”因而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形式,黑格尔不可能提出社会存在概念,更难以建构一个自洽的社会理论。应当指出,虽然国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颇盛,但重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的思想、概念进行具体解读,缺乏自觉的研究范式反思,以及高屋建瓴的纵向整体研究。整体评价现象学传统并将其视为一门跨文化哲学渐成趋势。以胡塞尔诞辰160周年为契机,中国学界展开了对现象学的整体评价及其在跨文明对话中的意义研究。王俊认为,胡塞尔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由此,存在于整体性和多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得到了统一。这种非现成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得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的结合成为可能。现象学的发展必然导向一门跨文化哲学,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内容上和方法上的双重可能。在内容上,现象学的概念、思想方式蕴含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而显示出与东亚思想的亲缘性。在方法上,现象学包含的以他者和陌异经验为优先的建构性、内在历史性等属性决定了现象学的跨文化特征。许多学者将现象学视为跨学科、跨文化的对话平台和建构性资源,积极推动现象学的中国化。而中国化现象学的最佳形态无疑是“汉语现象学”或“中国现象学”。对于本源性的现象学经验,使用不同语言谈论,会引发对经验内涵的不同理解。作为一种图像性很强的语言,从汉语切入对现象学经验的开发、阐述,会使现象学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质。但是,由于中国学界对于现象学整体上仍处于“接受”阶段,原创性研究成果还不够多,所以要想名正言顺地给“现象学”冠以“汉语”或“中国”两字,还任重道远。随着英美哲学进入“后分析”时代,心灵哲学取代语言哲学成为分析哲学领域的支配性议题。代海强认为,神经科学与心灵哲学的交叉研究有双向进路:其一,心灵哲学朝向神经科学的进路;其二,神经科学朝向心灵哲学的进路。张学义指出,具有认知神经科学背景的实验哲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揭示了心灵理论存在的神经科学基础,为跨越意识的“解释鸿沟”,即对自我心理状态的认知如何通达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归因、解释和预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高新民也指出了物理主义存在的问题:扼杀了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完全无法说明人身上何以有在变中保持不变、在多中保持统一的自我;无法说明人为什么是价值主体等。总体上,国内学界关于意识等心灵哲学议题的探究,仍处于物理主义与非物理主义针锋相对的阶段。面对心灵哲学研究缺乏共识的现状,高新民认为心灵哲学研究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实质进展小且陷入危机。要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行概念图式变革和加强方法论思考,找到心灵观建构和发展的合适程序和路径。关于当代分析哲学背景下的知识论,国内学界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认知辩护与如何应对怀疑主义的挑战。刘小涛指出,长期以来,知识论学者一直在争论什么是信念的辩护,但他们很少讨论什么是信念的辩解,以及辩解与辩护有何区别。这与法学研究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从法学理论中吸取教益,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知识论讨论中的认知辩护和认知辩解。王聚认为,理想的反怀疑论方案不能仅仅拒绝怀疑论论证,必须消解怀疑论者在认知层面塑造的虚假理想型。三、伦理学:公德与私德之争构建当代中国特色伦理学是2020年度学者们关注的重大选题。《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推动了新时代道德建设问题研究。学者们重点关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公德与私德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评判。陈来主张,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关键。他认为,梁启超等近代启蒙学者关注公私德之辨,批评儒家道德长于私德,缺少公德,而后者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构乃是不可或缺的。与之相对,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案应以传统儒家的家国一体模式取代近代学人倡导的公德私德区分的模式,同时应以个人道德修身(私德)为核心克服重公德、轻私德的缺陷。李萍提出,公私含义演化及观念生成的逻辑奠定了传统伦理中“贵公”的价值观,传统公私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载体:本体论意义上的共同体之公的伦理观念载体,认识论意义上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念载体。肖忠群认为,在古代中国或者传统道德中,主要强调公德与私德的联系而不是区别,这是由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儒家合内外之道的思维方法以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尚未区隔所决定的。在思想渊源上,近代启蒙学者所倡导的公德私德之区分属于西方学说的道德范式,其忽视私德(个人道德)的缺陷反映了西方道德理论的局限性,而传统儒家具有不同于西方的道德理论,似也不能克服中国当代社会的道德弊端。任剑涛、蔡祥元等人则认为,公私德之辨切中了儒学“家天下”思想构架的内在困境,这一困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提升私德来加以解决。陈乔见等学者更倾向于,关于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讨论,应先走出梁启超所谓“儒家重私德轻公德”的误区。区分公私领域首先需要通过规则来限制和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制度建构更为根本。唐文明基于美德伦理学视域提出,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会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出现,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关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具体科学技术的伦理研究,受到学者与公众广泛关注。而对公益慈善伦理与共享伦理、经济伦理与财富伦理的研究,顺应了新时代对共享发展提出的理论要求。关于“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两大价值理念的研究,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民族特色。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禀赋特质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丰富了新时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四、科学技术哲学:智能时代的“第一哲学”?2020年,科学技术哲学重点聚焦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与应用,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伦理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各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在科学哲学领域,伴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发展,关于认知、意识、自我、智能、情感、记忆、逻辑、知识、感受、行为等问题的哲学研究不断推进,哲学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有效对话不断增多。在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领域,段伟文提出“深度科技化时代”的概念,刘永谋等学者认为当前是“技术时代”,李河坚持“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孙周兴则强调未来哲学要“面对被技术工业深度改造和重塑的技术化生活世界,为重建今天和未来的新生活世界经验做出贡献”。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研究逐渐进入理性反思阶段,开始在概念层面构建起一些共识性常识。此外,自动驾驶、区块链、技术治理、算法歧视、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值得肯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相关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组织了不少学术活动,相关学术期刊也开设专栏,致敬恩格斯的伟大探索与奉献。学界普遍认为,自然辩证法传承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回望恩格斯的哲学智慧,依然能够得到一些重要启发。2020年,我国哲学界注重从哲学视角关注科技进步的大方向,从“科技为人”与“科技向善”方面为中国科技原创能力的提升贡献哲学智慧。一批立足科学发展前沿、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出发设立的新型科研机构,通过创建哲学家与科学家的联盟,加强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推进跨学科研究与教学,努力应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成为促使哲学界对生命、幸福乃至文明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动力与契机。赵汀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提示我们,生命的基本需求是最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这是世界面临的形而下问题。要克服这种形而下的问题,改善形而下世界的脆弱性,需要用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现代的主流思维模式追求普遍必然性,但人并无能力以主体性定义普遍必然性。当代幸福论追求的作为至善的替代品快乐,会使人缺乏抵挡苦难的能力。苦难问题不仅解释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也很可能是人类的一个永久的问题。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在哲学上唤醒了“苦难”问题,意味着哲学和思维的初始化或“重启”。五、逻辑学研究:主要路径及发展方向西方逻辑思想与中国逻辑思想的关系、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特质、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成为国内逻辑学研究的主要路径及发展方向。比如,2020年中国逻辑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就是“逻辑发展研究”,主要围绕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逻辑发展和逻辑应用、逻辑在提高国民思维能力和法治国家建设方面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研讨。国内逻辑学在重视学科建设过程中,普遍关注逻辑学教育的普及工作。2020年9月,“全国中小学逻辑教育小型高阶研讨会”召开,与会专家就中小学逻辑教育在学生心智发展阶段和基础教育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课题进行了探讨,强调中小学逻辑教育势在必行。辩证逻辑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数度繁荣。在“纪念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20年全国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讨论会上,与会学者聚焦辩证逻辑与科学逻辑的基础问题,辩证逻辑与逻辑哲学、非形式论辩理论贯通发展的趋势问题。此外,一些前沿议题为辩证逻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比如,辩证逻辑形式化进程的发展、辩证对话传统的复活,特别是情境语义学和动态认知逻辑的确立,使得有限理性、情境、意向性与行动范畴进入逻辑基础理论的核心地带。“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举行。与会学者提出,金岳霖对于当代哲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其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更重要的在于其传承下来的学术精神、理论方法与科研传统。金岳霖重视哲学的普遍品格与哲学理论的民族个性,自觉引入中国哲学的智慧资源,并以世界性眼光与开放性视野关注现代学术前沿。六、当代中国阐释学:问题探索与理论构建2020年,《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等杂志开设专栏,持续讨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建”问题。学者们分别讨论了中国语境下阐释学的命名、阐释的公共性与有效性、阐释的边界约束以及以阐释的客观性在有限性与无限性张力之间的正态分布等问题,并着重辨析张江提出的原创性概念“阐释π”。从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中国学者阐释学研究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以公共阐释为核心,寻求建构当代阐释学的基本路径和形成中国阐释学的主要框架。当代阐释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提出了重新思考阐释学之方法论意义的主张。并且,注重在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实践的基础上,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这已经成为中国阐释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以中国话语为主干,以古典阐释学为资源,以当代西方阐释学为借鉴,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观点、学说之现代转义。阐释的本质,亦即阐释为何而生,因何而无穷,是理解和认识阐释及建构阐释学的核心问题。当下,沿及方法论与本体论传统对此问题的讨论,或止于功能性说明而难抵本质,或遮蔽于形而上的猜测而少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张江认为,当代心理学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和切实的路径。在心理学视域下,阐释的本质为“自证”。阐释主体不断确证自我认知与自我概念,最终实现意识主体同质化的自我建构。自证的企图与冲动,为本体论阐释提供了可靠依据,给方法论阐释以合理证明。自证贯穿于言说、说明、翻译等全部阐释功能之中,不断更新人类知识系统,建构独立意识主体的认知图景。以阐释本质为起点的心理学与阐释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理论前景。七、反思与展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如何提炼时代精神、回答时代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加自觉自为地引领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成为我国哲学界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如果没有相当高的哲学思维水平,一个民族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理论创新的使命要求看,迫切需要哲学发挥支撑和基础作用。从学术上看,如果没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理论难以建构起来,也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换句话说,没有系统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就不可能有当代中国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国际关系学,等等。毋庸讳言,与上述定位和要求相比,我国哲学研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进而如有的学者所言,造成中国当代哲学研究的“总体性困境”。其一,缺少哲学应有的宏阔格局、视野和境界。由于学科或专业的过度细分,不仅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与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松散和淡化。更有甚者,哲学各个二级学科内部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因此,缺少宏大思维、宏大叙事、宏大主题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哲学的专门化、技术化、学院化日盛,很难说这是哲学的荣光和应有气度。其二,缺少对基本理论问题的持续思考和关注。漠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结果,要么是用西方提出的基本理论或关键范畴概念进行替换,要么是在刻意的模糊处理中消解掉这个学科存在的根基。正如刘志洪、郭湛指出的,“中国当代哲学貌似枝繁叶茂,实则根基虚浮;不仅难以有效地为生活和科学确立前提基础,连自己的前提基础都有待夯实”。其三,缺少有思想的学术研究。时代既需要有学术的思想,也需要有思想的学术。没有学术的思想,是空洞的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是无灵魂的学术,既难以在国际学术舞台立足,更难以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真正的软实力。应该承认,近年来学界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不少,但有原创性思想的标志性成果不多,提出自己的标识性概念和具有引领性议题的经典之作更少。其四,缺少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哲学概括。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及理论和实践的不懈探索,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我国学界一般性的解读宣传文章不少,但学理性的深入挖掘不多。为更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当前最迫切的理论任务,就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学理化,凸显出其严密的理论逻辑和全新的理论形态,写出像《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那样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让哲学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普照之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活的灵魂”!(执笔:赵培杰、莫斌、邵贤曼、崔晋)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相关阅读:理论是问题之树盛开的花朵202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报告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吵闹鬼

大学哲学学科专业简介

哲学学科代码0101,永远是各种各种专业目录的第一个。哲学帮助我们认清世界的本质,曾有人说过,科学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哲学指引科学的发展。哲学学科范围比较广,包括美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具体的以后介绍,小编在这篇文章先整体介绍一个哲学大学科。一、基本信息专业名:哲学英文名:Philosophy学科代码:0101代表性院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现实问题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学科。主干课程: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业方向:公务员、国家机关、文体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企业文宣等部门;深造:考研难度一般,北京大学、复旦、人大、南大、武大、中山大学是每年的热门院校,很难考,其他高校还可以。高考时属于冷门专业。属于一级学科,下设数个二级学科,如下:二、特色院校本专业介绍1、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标志着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大佬),学科齐全,涵盖哲学门类所有8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哲学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为一级学科硕、博士点,并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复旦大学哲学院很强大,奠基者马相伯、严复、如雷贯耳;学科评估A+,与北京大学并列。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材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211”工程的重点基地、“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内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宗教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哲学院的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有援藏硕士项目(想要支援边疆建设的同学可以考虑去读这个硕士)。每年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哲学夏令营(考研用,降分,可大三申请参加)和全国优秀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考博有用)。有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和管理哲学9个硕士点和博士点,三、高校 哲学学科势力榜:学科排名分9档: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最新的第四轮全国各高校哲学 学科评估结果如下图:哲学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48所,其他:如果有高中学理科、大学学的理工科的同学,想要学习哲学怎么办?别担心,哲学学科下面有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理工科高校里,是理工科同学转行文科之后比文科同学还略有优势的专业~~喜欢历史与考古的工科生也不要慌,还有科学技术史专业,属于工科,包括科技发展史、科技考古等方向,很适合理工科学生~~比如北科大冶金史研究所,就设有这些专业,国内排名还很靠前哦。

一步一鬼

1分钟了解,哲学当前的性质和未来是什么?

哲学的形式目前来说,哲学有三种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第一种面貌:即是大众哲学。主要是普及一般哲学常识,语言一般通俗易懂。因为面向大众,所以很有趣。代表形式著作为《哲学家干了什么》,《苏菲的世界》《大问题》等。第二种面貌:即是专业哲学。主要面向哲学专业领域的人,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想入门的人也可以了解。这种形式,语言严谨,因为面向专业领域的人,所以,名词术语多,比较偏学术性质多一点。第三种面貌:即是哲学家写给未来人的,或者散落在民间的民哲写的。这一般读懂的人,不多。民哲也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哲学目前努力寻找自己的身份,它经常与其它学科打交道。比如物理学,文学,艺术学,生物学。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强基计划”,哲学专业是基础学科,国家重视,这是一件好事。哲学目前处于被边缘状态中,这必须承认。自然科学的地位当然要比人文学科的地位要高。物理学研究物质世界哲学的性质和未来不管怎么样,哲学中的逻辑学还是比较有用的,它是研究人类推理的一门学科。离开了逻辑学,各种数学恐怕就不太有光芒。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哲学的未来应该是与各种技术结合。哲学应该与人工智能结合研究。哲学的未来是随着科学技术前进而前进的。19世纪发现了细胞学说,之后就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在教育中,哲学作为人文学科,作用和价值是非常好的。没有哲学的统领,引领时代的思想,便不会散发出光。那不会是光明的未来。未来的哲学应该贴近现实,从实践角度,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未来的哲学突破,应该在如下几个方向。哲学的未来第一个方向:在人工智能方向寻求突破。北京大学在2013年成立了分析哲学中心。有人工智能哲学学术交流论坛。未来的哲学应该从这方面突破。北京大学图书馆人工智能发展,就意味着生产力提高,到时候,必定会影响生活方方面面。哲学中的逻辑学,可以奠定基础。没有了逻辑学,人工智能也很难突破。第二个方向:在物理学哲学方向,寻求突破。如果量子物理学有了突破,建设了大一统论,那么必定会引起世界的轰动。到时候,一个新的哲学观,便会产生。指导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问题,科学家用仪器观察测量世界。第三个方向:在伦理学方向,寻求突破。随着人口老龄化,更多的伦理学问题摆在了面前。每个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伦理学这时候就要登场了。到如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斯多葛学派的美德,依然很重要。数学家负责发现真理,哲学家负责理解数学所起的作用。如果你想了解物质客观世界,物理学是必备。如果你想了解人类社会世界,社会学是必备。哲学的本质在未来并没有大不同,解释世界需要物理学帮忙,哲学就让步吧。至于研究世界的方法,那就交给哲学。用逻辑来构建思想。我们可以创造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