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高人总结了10点清谈

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高人总结了10点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问,但不要试图一下子就想得到“终极”答案。——题记哲学可以教给我们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哲学?一起来看下高人总结的10点,看完肯定受用。1,在我们的精神世界,哲学一直都隐含地存在着,无论我们是逃避还是迎接,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哲学都在那里,它永远不会消失。2,哲学可以让我们形成预设思维,当我们领悟这些预设,就可以借助这些预设进行思维和实践,进而获得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原理——即对部分真理的洞见。3,哲学可以教我们从别人已想过的东西、已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取宝贵的经验和人类智慧总结。比如我们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人生经验,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4,尽管科学和律法已经很完备和发达,但我们依然需要一种学问,这种学问能帮我们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和相信自己知道什么,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大多数人往往处于相信自己知道什么的状态,而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知道什么。此时,就需要哲学这门学问。5,哲学可以让我们明白哪些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规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哪些条件对每个人都有效,而哪些条件仅仅是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效;它帮我们获取有效和普遍的主张(政治主张、文化主张、社会规划主张等等)。6,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伦理问题,虽然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最终都会走向哲学,因为哲学具有统领其他一切学科的性质和本领。7,科学对人的发展来讲是不完备的。科学仅仅是提出各种概念预设和方法论预设,往往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物质层面问题居多,它无法告诉我们问题的全部真相。此时,哲学反思就成了一种必然和必须,因为哲学有助于我们维持整体视野,不至于让我们总是局限于某一个单一视角。8,每一种历史叙述或历史学家的观点,都只是其时代的一个侧面,是众多视角中的一个。人们往往会强调历史多样性中跟自己相关并觉得重要的部分,没有人能通过一种中立的眼光,从一种永恒的视角出发或从上帝的视角出发去对待人类的客观命运。哲学尽可能地在避免这些视角的缺陷所造成的后果。哲学不是上帝,但类似上帝。9,过往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自己道出了真理,都认为对自己的时代,甚至对后来的时代提出了挑战或建设性的意见,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近代的笛卡尔、黑格尔和康德……等等,无不如此。在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哲学宝库里,我们的幸运之处在于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立场,一种使我们自己的观点与他们的观点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可能。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详尽的理解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对过去的一切进行重构和再思考,一边倾听,一边努力做出富有希望的回应。这种倾听和回应源于哲学对我们的恩惠。10,近代以来,几次大的工业革命和文化革新,使得以前通行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全球背景下,人类正面临诸多挑战(环境问题、伦理问题、价值重估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种族问题、民粹主义问题等等)。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韦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否需要重新考量或与时俱进?新的认识论和伦理观该如何统一建立?全球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该何去何从?这些正是现代哲学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结语——如果不研究哲学,不建立整体视角或宇宙思维,不进行反思和自我反思,人类的未来或将是一片黯淡!

冬则炀之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科学最开始的时候是与哲学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严格的去划分界线。哲学与科学一样都是爱智慧的表现,只不过哲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体现人们对智慧的向往与追求。科学更加追求确定性,有确切的研究对象,用确定的研究方法得出确定的结果与规律。哲学的对象大都是虚无缥缈的,不同哲学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得出的结果也不会令所有人都信服。科学更加青睐一个问题得出的结果,而哲学更加注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科学是确定性的(确切的研究对象,方法,结果);哲学是不确定性的科学起初以自然之物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的规律,后来社会科学也逐渐兴起。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确切的研究对象,并且能够对这些研究对象进行检验、实验,然后得出规律。比如,化学是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实践中,随着对规律进行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越来越多的人信服这些规律。哲学不像化学那样有确切的研究对象,甚至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对哲学的定义。如果哲学有了确切的研究对象以后就会从哲学中脱离而出。比如心理学,一开始是属于哲学的,但是有了确切的研究对象以后,就从哲学里脱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二、采取的方法不同科学能够证实或证伪;哲学不能证实或证伪。科学采取的是论证的方法,通过实验进行证伪或证实。比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铁谁下落更快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去做个实验观察一下就知道结果了。三十米同时放下,五十米同时放下去观察它的结果就行了。而哲学却不行,比如上帝(神)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基督徒来说他们自然相信上帝存在,而对于不信基督教或不信教的人来说,自然是不相信上帝存在。到底上帝是否存在呢?信仰上帝的人不能使非基督徒相信上帝存在,而不信仰上帝的人也不能使基督徒不相信上帝存在。这也就是说,哲学一般不能证明一个问题是对是错,不能证实同时也不能证伪(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三、取得的结果和影响不同人们能切身地感受到科学的成果,却不能体验到哲学的成果由于科学取得的是确定的结果和规律,并且在实际上中得到普遍的运用,这样就更易于普通的人民大众接受和相信这些规律。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以及药品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东西。随着这些大量普及,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地位自然就高高在上,因为每个人都体验过它们的成果是多么的厉害。而哲学却不一样,对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似乎很少是没有争论的。比如面对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精神构成的,而唯物主义这认为是由物质构成的,甚至还有人认为是由这两者构成的。所以对于哲学问题来说,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只有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哲学所取得成果不像科学那样易于被人接受和信服,只有学习或了解过哲学的人才能知道和运用。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管世界是由什么构成,它都不能治好我的感冒。到底是确定得好还是不确定得好呢对于这个问题而言,不同的情景得出的答案也会不同。比如,《周易》中在占卜的时候喜欢利用象,象的优点在于指示不确定,容易产生联想,导致解释无穷。《推背图》也是以画像为主,这样就尽可能地提高了预测的准确率。科学给人提供的是知识,那么哲学给人提供知识吗?在我看来哲学并不像科学那样给人提供确切的知识,哲学提供的是思维、思想、观念。近代以前肯定是哲学的地位高于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王,是科学之科学。近代以后科学发展迅速,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科学的地位日渐凌驾于哲学之上。波普尔认为科学是可证实或证伪的,我认为科学与哲学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可以这证明某个事物是正确地或者是错误的,而哲学既不能证明是正确地也不能证明是错误的。最后来看看哲学家罗素是如何理解哲学、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区别:“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摘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力与美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把握时代发展需要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泓峻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则明确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与时代需要之间的关系。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发表讲话时再次强调,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切实响应号召,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但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住时代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民性、创新性、民族性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与人民性是高度统一的在当今中国,研究者要准确把握时代需要,就必须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正是从人民性立场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者要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之前所有政治制度形态的根本特征,这决定了人民立场必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立场。一个希望凭借自己的科学活动对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方法,而且要有热爱人民的情怀、为人民做研究的愿望,能够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解决广大人民群众遇到的现实问题。远离了自己的人民,也就远离了自己的时代,其学术研究不仅会失去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同时也悖离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方向,其研究成果很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以及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等问题。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习惯于关起门来做学问,学术研究远离现实社会,缺乏对现实需要反应的敏感性,缺乏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关。当今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因此,在前进的过程中,就会有太多富有挑战性的重大理论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解答。特别是在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提出富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发现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新规律。这实际上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为学术大师与学术精品的出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适时地把握住这个历史契机,才能够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面对中国社会自身问题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多年来,在一些学科领域里,我们的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习惯于跟着西方的理论走,把对西方理论的引介当成了学术工作的主要内容。而许多外来理论在进入中国后,又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问题,使得理论界热炒的许多话题成为脱离中国现实的“伪命题”。而且,当外来理论的引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工作时,很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与外部依赖性,严重抑制了学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实国情的议题设置能力提升,不再习惯于自主性提出扎实的问题逻辑,形成具有中国表达色彩的学术表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论范畴,形成自己的标志性成果,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丧失了理论话语系统化建构的主体性。当然,在面对中国自身问题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时,不应该排斥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借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也要建立在对国外理论特别是优秀理论成果全面了解、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但是无论如何,只有中国当代社会这一现实语境,才最具有激发中国学者理论创造活力的现实前提;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才最具有中国特色。因此,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然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保持深刻的内在关联,具有强烈的历史与时代性。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发展需要,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必须围绕中国当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进行对策性研究。实际上,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与人民的需要都是多层面的,这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满足国家、社会、人民需要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今天,中国人民在实现了民族独立、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之后,提升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也已经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而民族文化自信的确立,需要建立在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在对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传统美德、美学精神、艺术经验深入阐释的基础上。我国近年来优秀传统学术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这一时代需要的一种切实呼应。历史一再表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重视与支持,一个学者的学术成果产生多大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往往与它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应时代的重大关切,能够为社会的进步作出多大的贡献有直接关系。只有把握住时代发展需要,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与学理支撑。(泓峻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文化传播学院院长)

老牛仔

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我思故我在”确应作为哲学第一原理。粗略地感受到大多数哲学家的论述都有局限性。伯特兰.罗素的思想确实比较广博且精湛.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机械的哲学理论,而是有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回答。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亲人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的诠释。物理学中,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作为智慧生物的我们仍然需要好好努力,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天明

「原创」搞哲学研究需要注意什么?

谈到哲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本身,二是研究哲学的人,三是怎么研究。一、哲学本身“哲学”一词在新华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哲学的特点在于它的原理性,即它是一种普遍规律,它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体事物的共同特征,它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概括性和宏观性。哲学的实现方式在于归纳,它最终通过概括和总结来完成它的使命,通过概括和总结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复杂的东西变得容易掌握、容易应用。哲学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它通过概括和总结最后形成一种普遍规律,用这个普遍规律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导人们去不断的创造,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二、研究哲学的人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否则就不适合研究哲学。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力强,善于实践,能够始终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抽象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一般规律。3、好奇心强,有钻研精神,能够为一个疑问不辞辛苦的寻找答案。4、善于从宏观上把握一件事情,不局限于一个小的思维框架中。5、发散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能够突破常规思维逻辑去分析问题。6、心胸阔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乐于接受别人的质疑与批评,能够在承认不同观点存在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探讨问题。7、不因自己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自命清高,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心、一个客观的心态。8、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不过度执着于某个概念而无法自拔。9、有较好的语言功夫,能够准确的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10、思想要端正,从事哲学研究的初衷是爱好,目的是从中获得快乐,不要妄想收获名利。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你的心胸才能开阔,你的思想才不会被束缚,你才有可能在哲学研究上有新的发现。研究哲学的人,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或存在弱项,那么他的研究就会陷入僵局,停滞不前。三、研究哲学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一)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了解人类已知的哲学原理和前沿的哲学思想。2、以已知的哲学原理为依据去解决所遇到的哲学难题。3、以哲学的特点和实现方式为依据论证哲学问题,不偏离这个依据。4、自觉的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5、能够很自然的投入到普及哲学知识的工作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哲学领域中来,壮大哲学研究者队伍。哲学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不是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人类的共同智慧。(二)哲学研究的注意事项1、在哲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个宏观的高度,这是为避免陷入自己的小逻辑中而自己却没有察觉,造成研究的片面性,失去全局性和普遍性。2、一定要借助人际间、报纸、网络等媒介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通过别人的质疑与批评来实现对自己研究思想的修正。3、为了研究哲学的方便,我们可以创造一些词汇,但不能热衷于创造词汇,过多复杂的词汇会使很简单的哲学变得复杂,变得深奥,变得没人愿意看,因此远离群众,失去群众。我们一定要本着能不用就不用特殊词汇的原则,尽量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词汇进行哲学思想的表达。4、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陷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中无法自拔,拿得起却放不下。5、研究哲学不能带有功利性心理,不能是为了在哲学界成名而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只能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目的是从中享受快乐。带有功利性心理去研究,只能使研究走向狭隘的一面,逐渐滑向急于求成的心态,只关注一点而看不到问题的全部。关于哲学研究,本人不才想到这些,写了这些,望能够给更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以启示。如果我的某些论断存在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请各界人士直言指证,以共勉!

动与过也

科学与哲学关系应该是科学要研究哲学

哲学和科学归属两个知识层面,哲学评价哲学,科学评比科学。若要贬评中医,需要先懂得一些哲学,包括西方近现代哲学,用哲学角度,才有资格讨论评价中医。因为,哲学层次及层面在科学之上。在国家教育部学科设置中,哲学学科也是高于所有具体科学学科的。如同一位西医大夫,不懂哲学非要讨论和评价西方哲学主观想象不科学一样。用科学标准如何评价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哲学论述正确与否?过去中国,凡事都要加上科学两个字,觉得这样突显价值。连哲学论述,也非要强行加上科学的哲学。其实,科学只是科学,至今两百年历史,在科学以前的人类知识称为哲学,哲学就是哲学,这是西方哲学统一定论。哲学高于科学,哲学不必弯下身躯以科学平起平坐。艾萨克,牛顿,在1686年5月8日发表的数学力学研究论文标题是,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早就有过关于大理性主义和小理性主义的极其深刻的反思,胡塞尔称为欧洲科学危机,认为当今的小理性主义是科学对存在作出的一种解释。小理性主义假定己经在事物中完成,实际科学将在其完成之日到达的一门绝对科学,一旦任何合理问题有了答案,绝对科学就不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待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出,许多崇拜西方的人其实根本不了解他崇拜的西方。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毛泽东在1954年提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西医体系,真的若想在世界现代医学中有所重大突破,必须全面而广泛地展开对于中医哲学医疗体系的深入研究。

高手们

小学生学哲学?这事儿真的有!还是一项中国科研课题

哲学深奥吗?肯定的。如果让小学生学习哲学能听懂吗?能!当然,方法很重要。12月7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两江新区星湖学校获悉,该校开启了儿童哲学启蒙课,已成功立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2019年科研规划课题。一到六年级均开设儿童哲学启蒙课12月6日下午2点半,该校二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谢承伶老师带着一群学生正在逛学校的小花园。“花坛边的树怎么长成碗口粗的模样?”“我们的教学楼又是怎样建成的?”走到花坛边,谢承伶转身问身边的学生。“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教学楼是一块块砖盖起来的。”学生们回答。听完学生的答案,谢承伶道出这堂“哲学启蒙课”的主题:“今天的课主题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小小的积累,会产生大大的变化,但结果却不一定都是好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音乐教室里,该校音乐老师伍燕正在给四年级2班的学生上课。她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编钟的魅力,并由此展示了“和而不同”的道理。“与人相处,要尊重别人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正确观点。”据了解,从今年9月起,该校便在全校一到六年级均开设了儿童哲学启蒙课。授课教师由多个学科教师担任,他们分别从各自的教学特色入手,即拓展学生的眼界又寓教于乐。成功立项中国2019年科研规划课题“我们开设儿童哲学启蒙课,一是让孩子们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二来也借此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两江新区星湖学校校长张先彬说,“儿童哲学启蒙课就是从小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打牢精神底色。”对小学生讲哲学思想,他们会不会听不懂?对此,张先彬称,学校依据小学生爱游戏、爱模仿、喜欢群体活动、渴求鼓励的特点,从小处入手,结合生活实际,用游戏、活动的形式,给学生们讲道理。张先彬表示,该校已编写了儿童哲学启蒙专著和《儿童哲学启蒙课程纲要》。“目前学校老师还在对课程不断优化中,以期能更适应小学生学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给孩子们种下一颗智慧的种子、思想的种子。”重庆市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鲜于煌称,哲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据悉,星湖学校的“儿童哲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在今年初,已成功立项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2019年科研规划课题。同期,其“儿童哲学启蒙校本课程建设”也成功立项重庆市第五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 实习生 陈欣悦

其魂不罢

为什么哲学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我们的教科书上则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什么是世界观呢?就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什么是“总的看法”呢?那就不是“分门别类”的看法。当一个人“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那么,他就离哲学的大门不远了。说到底,哲学其实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永远在活动着的思想。但哲学这门学问与其他学问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好像没有别的学科那样很具体的研究对象。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哲学起源于好奇心。”好奇心要是止不住,哲学活动就势在必然地会发生。一般我们对周围世界已经很熟悉,对好多事常常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再觉得惊奇,而惊奇却是爱智慧的主要原因。惊奇不止,发问的冲动和思想的活动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一直保持好奇心下去,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哲学家了。哲学家们想些什么问题?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认识能力。哲学家们就是想知道世界本来是什么样子。他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正如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到的“大象”不一样,究竟大象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呢?正如人类认识宇宙一样,的确非常难以判断。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世界本身是不会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不同而不同,之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是因为人的感官系统不一样,因此,世界应该只有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不变的性质就被称为“本质”。而那些千变万化的“外貌”被哲学家们称为“现象”。哲学家们还“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怎样,掌握了科学方法的人已经具有看到世界真面目的“眼睛”了。世界究竟可知还是不可知?这是近代哲学家们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否因此就有能力控制这个世界,成为世界的主人。关于我们自己: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有哲学家说: “哲学是苦闷意识的产物。但他们是爱智慧的,往往认为有智慧地活着比胡里胡涂地活着更好。因此,他们不仅仅想弄清楚世界的真实面目,也想、弄清楚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于是“认识你自己”这条古训就成了许多哲学家终生努力的目标。1. 人是什么?我们忘了自己原来是谁,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普通人或许觉得没有这种疑问。哲学家们却忍不住爱问:我们是谁?有时候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比“人是什么?”的问题还要重要。哲学家们“人为什么活着”,或者“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时。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门前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就含有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于善与恶的知识。但只要一涉及到对具体事情做判断,好像大家的一致看法就都不作数了,你说这好,他说这不好,你说那不好,他说那就好......争论不休。要说清楚一件事情的好坏是非,的确不是太容易的事,因此我们的生活中才有那么多争吵,而且常常是吵也吵不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天生就具有的关于善与恶的知识其实是大有疑问的。因此,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是从根本上对我们关于善恶的知识进行思考。哲学家们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什么是善的行为?动机好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善的行为吗?效果好但动机却不好的行为是恶的行为吗?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想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事实上,当他们“人是什么?”我们是谁?“人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时,是出于内心的一种迫切需要,即需要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和“我应该怎样活着?”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幸福 ?或者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美是什么?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美:你是否被打动过?可是,你想过没有,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你?哲学家们认为:那打动了你的东西是美。求真、求善、求美之心都出于人的天性。2. 哲学家都是些怎样的人?爱智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所有这些学问背后,他还想追寻要为根本的东西。“去寻求唯一智慧的事物吧!去挑取唯一优美的东西吧。“逻辑”的意思无非是要你说话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苏格拉底辩论方法苏格拉底坚持并教导别人要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天上地下”的任何问题。他使用这样一种方法逼使对手自己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因为他所倡导的无拘无束的讨论不仅对于哲学,而且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都太重要了。讨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这样的讨论不一定会得到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却可以把我们平时没有好好想过的许多问题加以澄清,使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不再那么笼统和似是而非。这其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而真理是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才能获得的。苏格拉底的一生都表现了这种精神。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强迫,也从来不强迫任何人。· 笛卡儿(René Descartes)的沉思——方法论笛卡儿的方法论,沉思是从“ 怀疑一切”开始的。他怀疑的是:我们所有一切知识的来源究竟可靠不可靠? 要像笛卡见这样怀疑下去,别说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就是一句肯定的话都不能说了。用这种怀疑的眼光来看世界,就没有什么事物和知识是不可怀疑的了。目的是引导我们无穷尽的思考。这就是哲学的本质。· 斯宾诺莎(Benedict Spinoza)的信念斯宾诺莎倡导一种高尚的生活,也就是不单纯顺从我们的欲望、感情和激情,而是用我们的理性去统治、驾驭和节制我们的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欲望、感情和激情的主人,而不是反过来成为它们的奴仆。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是因为他坚信人类理性不仅能发现和认识宇宙的秩序与法则,而且还能依照这些秩序和法则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感情和激情。当然不是指他对万事万物都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的平静。而是指他也能理解和尊重平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行为准则。从这准则看,他自己也在过着一种平常人的生活,只不过少了一些平常人的那种自寻烦恼罢了。这准则是:用一种人们能够懂得的方式对他们说话,替他们做一切与我们的目的并行不违的事情。只享受那些有益于健康的乐趣。不贪财,只要能维持健康的生命即可;不落俗,只遵守那些不妨碍我们事业的风俗习惯。· 康德(Immanuel Kant)的忧虑《纯粹理性批判》“你们跟我学不到什么哲学,而只能学哲学思考哲学不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是永不停息的思维活动。“自己思维,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脚站着”这就是他对学生们提出的忠告。他的观点大体如下: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自我们的经验,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知识是我们天生就有的。当然,有些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亲身经验到。有些知识是从书本和电视中学到的,和你自己的亲身经验无关。· 英国哲学家休谟(OavidHume)写的一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这本书的观点使康德感到震动和忧虑。休谋要说的是,你通过学习得到的知识最终也是人从经验中获得的,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而已。你不难同意这一点。那么,经验是什么意思呢?经验无非指人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等,一句话,经验无非是由人的各种感觉印象组成。本来这些感觉印象都是单个的,但我们却常用思维把它们连成一气,形成知识。问题是在于:如果我们关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知识都是不确实可靠的,那么,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可疑的了。近代建起的科学大厦岂不是要因此土崩瓦解吗?要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在陈述某种因果关系。康德曾经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力(他称为纯粹理性)在取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他说,人的认识能力并不像一块只能被动地接受印象的蜡板(把什么东西往上一按,就留下一个痕迹),而更像一个活动着的装置,能够把感觉材料整理,铸造成形(知识)。同时,他为纯粹理性划定了界限,说只有在某种范围内,它才有可能取得对它有效的知识。超出这个范间,它就无能为力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范国之外,我们不可能有任何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休谟提醒了他,必须探讨和指出人类理性的限度。哲学家在探讨什么?哲学家关于世界、关于宇宙的思考。就彷彿哲学家们把整个世界放在自己对面来看、来想。让你对哲学家们到底在想什么有个初步的了解。1. “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通常爱把存在理解为占据了空间,而且是满满实实地占据了空间。什么地方空着,我们就会说:那里没有任何东西那襄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但有时候我们会说,有一个宇宙太空,这里的“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太空是“存在,那么不存在、没有又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哲学家们对存在表示警奇并存在的意义时,他们想到的方方面面比我现在说的要多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要多地想到了时间。时间是一个使哲学家们要为头疼的问题。2. 什么是实在?生与灭。有一个定律叫物质不灭定律,即一张纸不会因为燃烧后组成这张纸的原子就没有了。因此,真实的存在只有最基础的原子,而不是这张纸?这好像包含了一种假定:一个只有不生不灭的,即占据了全部时间的东西才算得上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这个词的意思,简单讲就是所说的“真正存在的”。如果说只有不生不灭的东西才是实在的,那就至少还有一样东西跟原子一样是最基本的实在,如果说的是这整个世界。要说这整个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当然没有错,但这是物理学中狭隘的看法,并非哲学要研究的“本质”问题,这样看来哲学并没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而哲学的第一个任务恰好是要把握住“真”,即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相关文章:哲学的第一问题——如何区分梦境与现实?怎么向非哲学专业的同学,系统的介绍“什么是哲学”?哲学问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任何见解都有其意义和依据

美人鱼

哲学与科学联姻,中科院成立哲学研究所

哲学与科学联姻,中科院成立哲学研究所 “缺乏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如何让两者联姻、相互促进?中科院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9月24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中科院哲学所是中科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而建立的新型研究机构,以哲学界和科学界共同关切的重大问题为研究导向,致力于探讨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前沿中的哲学问题,以及与科技发展密切关联的价值、制度和文化问题,从哲学角度助力科技创新,从科学角度推动哲学发展。“要有别人卡不了脖子的关键技术,需要有独创的、敢为人先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反思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中国科学院院长、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科学发展要实现阶段性跨越,就必须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的工作。为此,科学家必须提升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中哲学的学习和哲学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中科院成立哲学所,正是为了聚焦于科技发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学问题,以及与哲学紧密相关的科技问题,从哲学角度助力科技创新,为中国科学的跨越式发展,乃至未来的科学革命,寻求更为坚实、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础。与一般的哲学研究所不同,中科院哲学所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建设和管理。按照现代新型研究所的治理模式,中科院哲学所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所务委员会。该所下设逻辑学与数学哲学中心、物质科学哲学中心、生命科学哲学中心、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中心、科学与价值研究中心五个研究中心,还将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探索“科学加哲学”的联合教育模式。据悉,研究所将设置较高比例的流动岗位,为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所进行合作访问研究和博士后研究提供条件。研究所的运行机制,将充分保障研究所的专家治理结构和联合开放模式。白春礼对哲学所的建设提出四点希望:要精准定位,密切围绕当代科学的前沿和基础问题开展研究;要吸收人类科学与哲学的优秀成果,发挥中国传统的科学和哲学思想的独特优势;要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借鉴国外同类研究机构的有益做法,参考科学院新建研究所的成功经验,尽早建设成为一个新型高水平研究机构;要开放合作,加强科学界与哲学界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机构的联系。“其实,中科院具有非常深厚的科学哲学研究传统。”中国科学院大学哲学系主任郝刘祥介绍,1956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组成立,由学部委员于光远联合科学院内杰出科学家共同创建。1978年,于光远、龚育之等在这里培养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研究生,是国内公认的科技哲学学科发源地。中科院有《自然辩证法通讯》等4份科技哲学领域学术刊物,现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近40年来,中科院哲学学位点对国内科技哲学的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当天下午,还召开了科学与哲学前沿问题研讨会和哲学学科发展座谈会,与会专家就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未来发展、科学与哲学前沿与交叉问题展开探讨。来源:科技日报,作者:陈磊; 知天下双创服务平台 编辑整理仅供分享;沟通邮箱:545565498@qq.com

而不能惊

南哲系友|李成旺:南京大学哲学系开启了我哲学研究的新视域

时光飞逝。从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迄今已历15载。哲学系三年的研学经历,无时无刻不萦绕于我的脑际:母校“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老师们探赜真理,追求正义、和平与发展的视野与情怀;充满深邃思想、人文理想和激情的课堂;一场场代表学术前沿的精彩讲座;兼容并包、充满活力的哲学学人共同体;导师张一兵老师工作的勤奋、对我的谆谆教诲与智慧启迪……如阳光雨露,丰富、充实着我的研究生生涯,滋润哺育着我的学术成长。2020年,哲学系将迎来百年华诞。不久前,负责系庆筹备工作的李跃华老师来电,告知这一喜讯,并邀请我写一篇在哲学系学习生活的记忆文章。接到电话,感到非常高兴,因为百年来,在一批哲学大师和著名学者润物无声的教育下,哲学系为祖国培养了各个领域数不胜数的卓越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处在新时代新进程的今天,哲学系也将奋力前行,再创辉煌,我为哲学系的成就欢欣鼓舞。同时,我又感到非常激动,未曾想,毕业15年来,系里还在关心、牵挂着我,关注着我取得的点滴成绩,催我奋进,怎不令人感动?!可是,与哲学系的教育和期待、与各位杰出的系友相比,我深知自己各方面做得确实还很不够,不免又感到惶恐与不安。而正是哲学系的殷殷关切之情和跃华老师的真诚鼓励,我才有勇气以点滴回忆表达对哲学系百年华诞的诚挚祝福和对哲学系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李成旺毕业照)我天资不敏,却又矢志于哲学研究。在学术成长的很长一段时期,总有一种临深履薄之惶恐。正是哲学系所带给我的全新研究方法、学术视域,以及完整系统的专业训练,才激发了我的学术兴趣与潜力,一步步坚定了我从事哲学研究的信心;正是哲学系以哲学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进而彰显着哲学独具的渊博宏大之格局,才促使我保持着哲学研究的持续动力。这些财富于我而言,弥足珍贵。每念及此,特别是这些年每当学术研究取得任何一点成长,总是难忘南大哲学系对我的滋养,不由得令我感恩导师,感念南哲,感激命运!我曾在兰州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其间关注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孙叔平老师、夏基松老师、孙伯鍨老师、胡福明老师、林德宏老师等学者的学术进展和研究成果,了解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卓越的教师团队和良好的学术声望,当时就已经萌生到南大哲学系学习的梦想。经过竞争异常激烈的入学考试,我有幸于2002年5月接到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心情激动不已,其情其景,仍历历在目。考入南京大学,我的人生之路、学术之路变得更加开阔起来。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的三年时间里,我更加切实感受到哲学系良好的学术传统、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全面的育人理念,这些都对我今后的学术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哲求学时光)首先,沉潜纯粹哲学、孜孜以求真理、在思想碰撞与交流中创新、注重国际视野等优良的传统与精神根植于哲学系之中,而哲学系的老师们则以独具个性的思想与学术成就,生动诠释着这种传统与精神。南大哲学系兼容并包,各种学术传统齐头并进:既有扎实的文本学研究传统,也有开启中国思想改革先声、基于现实进行理论创新的传统;既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也关注新自由主义理论以及当代欧美新马克思主义等前沿问题的研究;既注重西方哲学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也重视儒释道思想及其关系的创新性研究;既注重古典哲学研究,又注重后现代哲学的研究。科技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各专业也各具特色,形成了生龙活虎的学术共同体,成为国内哲学研究与教育的重镇之一。在这里,我们时刻感受到的是百家争鸣,观点上的碰撞和思想上的激荡。这种良好的传统与精神,促使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各个学科,朝着理性的方向不断发展深化,作为哲学研究发展中的一朵朵奇葩,绽放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进步的百花园。她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学子的心灵,丰富着研究生的精神世界,助力了青年学子的不断成长。其次,始终关注国际学界研究前沿,是哲学系的又一特色。以我的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甫一入学,我就在系资料室看到当时最全的MEGA2版,这在当时国内大学图书馆是很少见的。系里较早组织翻译了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大量前沿文献,我们几乎每周都可以享受到国外一流大学著名学者的学术报告……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进行深度耕犁的基础上,南大哲学系在研究中加强与国际学者的对话,积极发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声音。这在无形中对我们研究生的治学方法和学术视野的养成,裨益良多。最后,全面的育人理念对我们未来的学术和工作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的导师张一兵老师,他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的学术之路。与张老师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我依然记忆犹新。他谈到,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首先需要像马克思主义经典创始人那样,保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真理探求的高远志向,理论研究要始终关注现实;其次,要做到不迷信权威,要敢于独立思考,有勇气实现理论创新。在为博士生开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课堂上,张老师在与国际学者对话基础上所作出的独立思考,及其对社会现实极强的解释力量,对我触动很大。张老师每天研读一本书的习惯和毅力,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张老师孜孜不倦,躬耕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为我学术研究和工作中的典范。此外,“博导论坛”“教授沙龙”“博士生论坛”等哲学系主办的各项学术活动,又活跃着研究生的学术氛围。作为参加人数最多的硕士生群体,包括我在内,无疑受到了学术成长中最为及时的思想滋养。我之所以说是南大哲学系开创了我学术研究的新视域,是因为南大哲学系所开创的“深层历史文本研究方法”奠定了我学术研究的方法基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路径依赖,长期以来,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作为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中介,影响深远。回想起来,在入南京大学读书之前,我始终以此传统方法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尽管也用力尤多、未敢懈怠,但总有一种不得其要的感觉与困顿。正是在哲学系所受到的系统专业训练,为我此后的学术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使我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产生出了浓厚兴趣并始终保有高度热情,并确立了“在思想比较视域中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的学术志向。(南哲求学时光,左二为李成旺)南京大学哲学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所开启并奠定的“深层历史文本研究方法”,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在此鲜明特色学术方法指导下所取得的系统反思传统教科书解读范式、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语境的一系列学术成果,更是在国内外学界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对推进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重要贡献。《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回到马克思》《从斯密到马克思》《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等著作所奠定的研究范式,就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据我了解,这些著作至今仍是国内很多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书目。同时,南大哲学系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所开启的研究视野,所奠定的研究范式,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取得的学术成就,也有目共睹。无论是我在南大哲学系就读期间,还是在毕业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以深层历史文本分析方法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时,以往不太了解的经典著作中的段落文字,逐渐开始对我展现出鲜活的智慧,使我从中享受到了学习和科研的乐趣,这种新的学术方法滋养了我此后的哲学研究之路。可以说,在我学术成长的关键时期,正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方法前提和文本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遂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逐渐认识到,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形成方法自觉:第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即“历史-自由”问题,应以新的视角对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一生的这一问题加以考察,以此作为把握贯穿卷帙浩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中的一条主线。第二,要以思想历史生成的研究视域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历史-自由”问题的哲学探索所经历的复杂过程,在面对每一部马克思哲学经典时,应该揭示该经典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该经典围绕历史-自由问题探索的内在逻辑,以及该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思想史定位,进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及其活的灵魂,在整体上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力量,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体系与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历史生成的视域中,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内涵不再只是僵化的文字,而是生动活泼流淌出来的智慧。第三,注重思想比较方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与西方“两希传统”及其表现形态的对话过程中,通过批判前人以及自我批判发挥出理论和实践效应的。因此,应自觉呈现包括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马克思研究批判对象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精髓和革命创新。而只有自觉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批判对象中的某个乃至多个思想流派,进而为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实质的深层逻辑提供一个必不可少的研究参照,才能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四,学术研究的关键是创新,要自觉与国内外学术前沿进行对话,自觉关注现实社会变迁,激活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当代意义。在哲学系的滋养哺育下,正是秉持对真理的追求,我沿着上述研究路向,才得以不断深入学术研究,无论是硕士学位论文《本体视域中的“历史”: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逻辑支点》,还是到清华后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的专著《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以及以博士后报告为基础的专著《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都是在注重对西方“两希传统”学习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解读,进而呈现马克思哲学思想本真精神及活的灵魂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2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9年);《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年)。这既是学界对我研究工作的高度认可,也从侧面体现了对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学、科研育人成效的积极肯定。师生情是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之一。毕业之后,张一兵老师,张建军老师,唐正东老师,刘怀玉老师,胡大平老师,张荣老师,张亮老师等,还始终在各个方面支持我的进步与发展,对我人生成长助益良多。李志江、仲伟良等师兄,在为人为学方面对我的帮助与影响,让我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优秀的学术共同体是青年学子成长的重要平台。我们这一届硕士研究生班集体由60位青年学子组成,大家砥砺前行,相互促进,始终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共同诠释着哲学系的优良学风与精神。以上仅仅是从个人学习、研究、学术成长视角,对自己在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学习经历作了点滴回忆和感慨,也仅仅是谈了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所奠定的学术传统对自身学术发展的影响,囿于能力,我无法做到全面梳理和概括;囿于专业局限,哲学系其他二级学科专业方向的学术传统与成就,我更是未能评论一二。只能期待方家总结系史,全方位概括哲学系的传统与成就,以惠及学界、泽披后人。前辈们铸就了南大哲学系的辉煌,而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续写南大哲学系的精彩篇章,无愧于时代的呼唤。谨识以上,作为自己不断前行的坐标与方向,以及对母校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感念与祝福!2020年8月3日于清华园善斋★ 作 者 简 介 ★李成旺,男,1970年10月生,河北平山人。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于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张一兵教授。现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比较等领域的研究。迄今独立出版学术著作4部,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或理论文章累计7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等文摘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36篇次。独著《历史唯物主义生成路径研究》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三等奖(202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第六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2019年);独著《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三等奖(2015年)。兼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秘书长,教育部主管《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副主编。编辑 / 唐铱涵校对 / 杨铭燕